开普勒杰出的德国天文学家,他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

开普勒杰出的德国天文学家,他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

约翰尼斯·开普勒(Johanns Ke-pler,1571—1630),杰出的德国天文学家,他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分别是轨道定律、面积定律和周期定律,这三大定律可分别描述为:所有行星分别是在大小不同的椭圆轨道上运行;在同样的时间里行星向径在轨道平面上所扫过的面积相等;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它同太阳距离的立方成正比。这三大定律最终使他赢得了“天空立法者”的美名。为哥白尼的日心说提供了最可靠的证据,同时他对光学、数学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是现代实验光学的奠基人。

1618年三十年战争爆发,林茨为战乱所扰,开普勒受意大利波伦亚大学之聘任教三年(1618—1621)。此期间他发表了《哥白尼天文学概要》一书,阐发了哥白尼的理论,叙述了他个人对宇宙结构及大小的看法。该书论及日月食甚详,记述1567年的所谓“日食”为“四周有光环溢出,参差不齐”,由此可见这不是日环食,而是日冕现象。不久他又出版了《彗星论》一书,他认为彗星的尾所以总背着太阳,是由于太阳光排斥彗头物质所致。这是提前两个半世纪预言了辐射压力的存在。

大图模式

开普勒晚年根据他的行星运动定律和第谷的观测资料编制了一个行星表,为纪念他的保护人而定名为《鲁道夫星表》。星表出版需大笔资金,虽然威尼斯共和国支付了其中的大部分,但筹集余额仍给他带来不少麻烦。后来皇家财政机关予以补助,星表才得以在1627年印行。这是他当时最受人钦佩的功绩,由此表可以知道各行星的位置,其精确程度是空前的,直到十八世纪中叶它仍被视为天文学上的标准星表。1629年他出版了《1631年的稀奇天象》一书,预报了1631年11月7日水星凌日现象。至于他推算的金星凌日因发生在夜间,西欧看不到。在他的遗稿中尚有《新天文集》一书未及整理出版。

在蒂宾根大学毕业后,开普勒在格拉茨研究院当了几年教授。在此期间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天文学著作(1596年)。虽然开普勒在该书中提出的学说完全错误,但却从中非常清楚地显露出他的数学才能和富有创见性的思想,于是伟大的天文学家泰修·布拉赫邀请他去布拉格附近的天文台给自己当助手。开普勒接受了这一邀请,1600年1月加入了泰修的行列。泰修翌年去世。开普勒在这几个月来给人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不久圣罗马皇帝鲁道夫就委任他为接替泰修的皇家数学家。开普勒在余生一直就任此职。

作为泰修·布拉赫的接班人,开普勒认真地研究了泰修多年对行星进行仔细观察所做的大量记录。泰修是望远镜发明以前的最后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也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最仔细、最准确的观察家,因此他的记录具有十分重大的价值。开普勒认为通过对泰修的记录做仔细的数学分析可以确定哪个行星运动学说是正确的:哥白尼日心说,古老的托勒密地心说,或许是泰修本人提出的第三种学说。但是经过多年煞费苦心的数学计算,开普勒发现泰修的观察与这种三学说都不符合,他的希望破灭了。

大图模式

他在1609年发表的伟大著作《新天文学》中提出了他的前两个行星运动定律。行星运动第一定律认为每个行星都在一个椭圆形的轨道上绕太阳运转,而太阳位于这个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行星运动第二定律认为行星运行离太阳越近则运行就越快,行星的速度以这样的方式变化:行星与太阳之间的连线在等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十年

后开普勒发表了他的行星运动第三定律:行星距离太阳越远,它的运转周期越长;运转周期的平方与到太阳之间距离的立方成正比。

开普勒定律对行星绕太阳运动做了一个基本完整、正确的描述,解决了天文学的一个基本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曾使甚至象哥白尼、伽利略这样的天才都感到迷惑不解。当时开普勒没能说明按其规律在轨道上运行的原因,到17世纪后期才由艾萨克·牛顿阐明清楚。牛顿曾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些的话,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普勒无疑是他所指的巨人之一。

开普勒也是近代光学的奠基者,他研究了针孔成像,并从几何光学的角度加以解释,并指出光的强度和光源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开普勒也研究过光的折射问题,1611年发表了《折光学》一书,最早提出了光线和光束的表示法,并阐述了近代望远镜理论,他把伽里略望远镜的凹透镜目镜改成小凸透镜,这种望远镜被称为开普勒望远镜。

大图模式

开普勒也研究过人的视觉,认为人看见物体是因为物体所发出的光通过眼睛的水晶体投射在视网膜上,阐明了产生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开普勒还发现大气折射的近似定律,最先认为大气有重量,并且说明了月全食时月亮呈红色是由于一部分太阳光被地球大气折射后投射到月亮上而造成的。1630年11月,开普勒在雷根斯堡发高热,几天后在贫病中去世,葬于当地的一家小教堂。他为自己撰写的墓志铭是:“我曾测天高,今欲量地深。我的灵魂来自上天,凡俗肉体归于此

地。”

开普勒在物理学特别是光学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1604年他的《对威蒂略的补充,天文光学说明》一书问世。威蒂略(1220—1270)是中世纪著名的波兰物理学家,著有《物理学》、《光学》等书,阐述了文艺复兴以前最重要的光学理论。开普勒在此基础上又作了发展,他描述了人的视觉的形成过程,揭示了视网膜的作用,指明了近视和远视的原因。虽然早在1299年佛罗伦萨的阿玛蒂就发明了矫正视力的眼镜,但直到开普勒才解释了这些弯曲的小玻璃片的作用。他对视觉的分析,给了解眼器官的结构和机能打下了基础。

1609年开普勒发表了《天文学中的光学》一书。同年伽利略发明了一架折射望远镜。伽利略望远镜由一块凸镜作物镜和一块凹镜作目镜组成,它成正像,但出射光瞳在目镜与物镜之间,视场小且不易安装瞄准叉丝,在天文观测中用途不大。开普勒深入研究并阐释了望远镜的原理,对折射望远镜作了重大改进,设计了开普勒望远镜。他以凸透镜作目镜,使出射光瞳在目镜外面,能获得较大视场,也可方便地安置瞄准叉丝。1613年制造出第一架开普勒望远镜,至十七世纪中叶已为天文学家普遍采用。开普勒关于望远镜的理论,写在1611年出版的《光学》一书中。

大图模式

开普勒在说明望远镜原理时,看到光从已知光源以球面辐射出来,

直觉地提出了光度随距离减弱的平方的反比律,他觉得介质的折射力与介质的密度成正比,但是英国数学家哈略特向他指出,油比水的折射力大,但是油比水的密度小。正确的光的折射律是由莱顿的一位数学教授威里布里德·斯涅尔(1591—1626)于公元1621年发现的。

开普勒最先认为大气有重量,并正确解释了月全食时月亮呈红色是因太阳光经过大气折射后投射到上面而造成的。他首先把潮汐同月球的活动联系起来,第一次宣布地球以外的行星也是物质的、不完美的。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但不知什么原因,他的朋友伽利略却不接受他关于潮汐的理论。

1611年开普勒即兴写了一本未完成的书:《六角形的雪》。通过对六角的雪的观察使他得出了对称的观念,并推想到雪是由许多球体紧密堆积而成。这本书可视为晶体学的发轫。

开普勒在几何学中也有独到的建树。1615年他发表了《葡萄酒桶的立体几何》,这本书被称为人类创造球面、体积新方法的灵感源泉。在这本书中,开普勒用无穷大和无穷小的概念来代替古老而烦琐的穷竭法,他设想一个由无数个三角形构成的圆,其中每个三角形的顶点都处在圆心,圆周是由它们无穷小的底边构成。同样,圆锥体可以看成是由大量具有共同顶点的棱锥体所构成,圆柱体是由大量棱柱体所构成,这些棱柱体的底边构成圆柱体的底边,它们的高就是圆柱体的高。开普勒采用这些观念得出了一些古人辛辛苦苦极难得到的结果。他的方法中虽缺少关于极限的明确概念,和有效的求和方法,但可导致正确的结果,他的方法给数学家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思考园地。

大图模式

开普勒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开创者之一。在天文学方面如果没有他,日心说的命运当时将是不确定的。他的三大定律奠定了经典天文学的基石,为牛顿数十年后发现万有引力定律铺平了道路。他在科学研究中一贯坚持尊重事实的严肃态度,当他发现设想与事实不符时,就毫不犹豫地抛弃了它们。但他毕竟是中世纪与近代交替时期的人物,思想上必然带有时代的局限性。

开普勒对天文学的贡献几乎可以和哥白尼相媲美。事实上从某些方面来看,开普勒的成就甚至给人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他更富于创新精神。他所面临的数学困难相当巨大。数学在当时远不如今天这样发达,没有计算机来减轻开普勒的计算负担。

从开普勒取得的成果的重要性来看,令人感到惊奇的是他的成果起初差一点被忽略,甚至差点被伽利略这样如此伟大的科学家所忽略(伽利略对开普勒定律的忽视特别令人感到惊奇,因为他俩之间有书信往来,而且开普勒的成果会有助于伽利略驳斥托勒密学说)。如果说其他人迟迟不能赏识开普勒成果的重大意义的话,他本人是会谅解这一点的。他在一次抑制不住巨大喜悦时写道:“我沉湎在神圣的狂喜之中……我的书已经完稿。它不是会被我的同时代人读到就会被我的

子孙后代读到──这是无所谓的事。它也许需要足足等上一百年才会有一个读者,正如上帝等了6000年才有一个人理解他的作品。”

大图模式

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历程,开普勒定律的意义在科学界逐渐明朗起来。实际上在17世纪晚期,有一个支持牛顿学说的主要论点认为开普勒定律可以从牛顿学说中推导出来,反过来说只要有牛顿运动定律,也能从开普勒定律中精确地推导出牛顿引力定律。但是这需要更先进的数学技术,而在开普勒时代则没有这样的技术、就是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开普勒也能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判断出行星运动受来自太阳的引力的控制。

开普勒杰出的德国天文学家,他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

开普勒杰出的德国天文学家,他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 约翰尼斯·开普勒(Johanns Ke-pler,1571—1630),杰出的德国天文学家,他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分别是轨道定律、面积定律和周期定律,这三大定律可分别描述为:所有行星分别是在大小不同的椭圆轨道上运行;在同样的时间里行星向径在轨道平面上所扫过的面积相等;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它同太阳距离的立方成正比。这三大定律最终使他赢得了“天空立法者”的美名。为哥白尼的日心说提供了最可靠的证据,同时他对光学、数学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是现代实验光学的奠基人。 1618年三十年战争爆发,林茨为战乱所扰,开普勒受意大利波伦亚大学之聘任教三年(1618—1621)。此期间他发表了《哥白尼天文学概要》一书,阐发了哥白尼的理论,叙述了他个人对宇宙结构及大小的看法。该书论及日月食甚详,记述1567年的所谓“日食”为“四周有光环溢出,参差不齐”,由此可见这不是日环食,而是日冕现象。不久他又出版了《彗星论》一书,他认为彗星的尾所以总背着太阳,是由于太阳光排斥彗头物质所致。这是提前两个半世纪预言了辐射压力的存在。

大图模式 开普勒晚年根据他的行星运动定律和第谷的观测资料编制了一个行星表,为纪念他的保护人而定名为《鲁道夫星表》。星表出版需大笔资金,虽然威尼斯共和国支付了其中的大部分,但筹集余额仍给他带来不少麻烦。后来皇家财政机关予以补助,星表才得以在1627年印行。这是他当时最受人钦佩的功绩,由此表可以知道各行星的位置,其精确程度是空前的,直到十八世纪中叶它仍被视为天文学上的标准星表。1629年他出版了《1631年的稀奇天象》一书,预报了1631年11月7日水星凌日现象。至于他推算的金星凌日因发生在夜间,西欧看不到。在他的遗稿中尚有《新天文集》一书未及整理出版。

开普勒是怎样发现行星运动三定律的

开普勒是怎样发现行星运动三定律的? WANGQIXUE 开普勒探讨行星运动规律,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一面积定律和轨道定律的发现 开普勒发现这两个定律,首先是从研究火星轨道形状开始的.第谷生前曾派他算出火星的轨道,这是一项意义重大而艰巨的天文研究工作.开始时,他认为这项工作只需一周时间即可完成,但实际上他花费了六年左右时间.起初,他按照传统的观念,认为行星作匀速圆周运动,但是经过反复推算,他发现,对火星来说,无论是按哥白尼模型、托勒密模型或第谷的折衷模型都不能得到跟第谷的观测数据一致的结果,虽然黄经误差只有8′,但他没有轻易放过它,诚如开普勒自已所说的:“就凭这8′误差引起了天文学的全部革新.”开普勒敏锐的洞察力,使他认识到传统理论与实际观测之间的矛盾是一个关键性问题,促使他能够继续确促使他毅然放弃传统的圆周轨道模型,去考虑建立新的轨道模型. 当开普勒计算火星轨道时,他知道第谷所记录的火星和太阳在某些日期的方位,是从运动的地球上进行观察的,但人们尚不了解地球运行的轨道.因此,必需首先确定地球的轨道形状.他从太阳(S)、地球(E) 和火星(M)三者在一条直线(图1)时开始计算,当火星绕太阳一周经一个火星年687天,将回到轨道的同一地点,而地球绕太阳完成两周尚少43天.从旋转角度来看,实际上地球旋转了677°与公转两周720° 尚差43°,因此,地球不能到达原来位置.以恒星为背 景从地球上来看太阳和火星的角位置是可以知道的,这 样指向太阳和火星两条视线的交点一定是地球轨道上的一点E 1 ,这样使它能够继续确定在相继火星年之末的那些点E 2、E 3……等等.这样他就能准确地,描绘出地球的轨道形状.他发现地球的轨道几乎是一个圆,它的偏心率很小,太阳稍微偏离几何中心. 在开普勒时代以前的天文学家已经知道地球在近日点时运动得快,在远日点时运动得慢.开普勒计算了地 球在轨道上的两个不同部分(图2),从地球到太阳的联线扫过的面积,他发现了一个新的等量关系,在时间相等的条件下,扇形面积AOB 和扇形面积COD 相等. 在求出地球轨道以后,开普勒反过来分析并寻找火星的轨道.他再次利用每隔一个火星年的始、末两次观 察,因为这个间隔比两个地球年少一些,所以地球对应 这始末两个时刻在轨道上有两个不同位置.因而从地球 投向火星的两个方向也不同(图3).这里E 1A 与E 2B 相 交于M ,显然M 即为火星轨道上的一点,利用类似成对 的观察,开普勒确定了火星轨道上的一些点:M 1、M 2、M 3、M 4…….根据这些点绘成曲线, 开普勒比较精确的确定了火星的轨道大小和形状,使他 明显看到火星轨道并不是一个圆.他说:“结论是十分简 单,那就是行星的路径不是一个圆——其两侧向内弯曲,另一方面其相对的两头朝外,这样的曲线称之为卵形 线。”由于当时解析几何尚未发明,并不能辨识它是什么曲线便将它搁置在一边,在用其它形状轨道试验后,独自想到这一曲线就是二千多年前希腊人研究过的椭圆,并重新建立了跟他原来得到过的相同的卵形方程.他坦 图3 图2 2 M 图1

物理学人物及主要贡献史

物理学人物及主要贡献史 一、力学 1、牛顿:英国物理学家;动力学的奠基人,他总结和发展了前人的发现,得出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以牛顿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 2、卡文迪许:英国物理学家,巧妙的利用扭秤装置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和地球平均密度,验证了万有引力定律。 3、开普勒:德国天文学家;根据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的行星观测记录,发现了行星运动规律的开普勒三定律,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奠定了基础。 4、胡克:英国物理学家;发现了胡克定律(F弹=kx),提出了关于“太阳对行星的吸引力与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猜想。 5、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提出了加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等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伽利略巧妙地运用科学的推理,给出了匀变速运动的定义,导出位移S正比于时间的平方t2,并给以实验检验;通过斜面实验外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推断并检验得出,自由落体是匀加速运动,且加速度都一样,即无论物体轻重如何,其自由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通过理想斜面实验,推断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如不受摩擦作用将维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结论,并据此提出惯性的概念。伽利略的科学思想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其核心是把实验和逻辑推理结合起来。 6、笛卡尔:法国物理学家,提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7、亚当斯(英)、勒维耶(法):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发现了海王星;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了冥王星。 8、哈雷(英):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计算了一颗著名彗星(哈雷彗星)的轨道并正确预言了它的回归。 9、齐奥尔科夫斯基: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提出了多级火箭和惯性导航的概念。

文科物理问题解答

1.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建立的哲学思考及启示? 答:(1)开普勒定律:也统称“开普勒三定律”,也叫“行星运动定律”,是指行星在宇宙空间绕太阳公转所遵循的定律。由于是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根据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等人的观测资料和星表,通过他本人的观测和分析后,于1609~1619年先后早归纳提出的,故行星运动定律即指开普勒三定律。首先,开普勒定律在科学思想上表现出无比勇敢的创造精神。远在哥白尼创立日心宇宙体系之前,许多学者对于天动地静的观念就提出过不同见解。但对天体遵循完美的均匀圆周运动这一观念,从未有人敢怀疑。开普勒却毅然否定了它。这是个非常大胆的创见。其次,开普勒定律彻底摧毁了托勒密的本轮系,把哥白尼体系从本轮的桎梏下解放出来,为它带来充分的完整和严谨。哥白尼抛弃古希腊人的一个先入之见,即天与地的本质差别,获得一个简单得多的体系。但它仍须用三十几个圆周来解释天体的表观运动。开普勒却找到最简单的世界体系,只用七个椭圆说就全部解决了。从此,不须再借助任何本轮和偏心圆就能简单而精确地推算行星的运动。第三,开普勒定律使人们对行星运动的认识得到明晰概念。它证明行星世界是一个匀称的(即开普勒所说的“和谐”)系统。这个系统的中心天体是太阳,受来自太阳的某种统一力量所支配。太阳位于每个行星轨道的焦点之一。行星公转周期决定于各个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与质量无关。而在哥白尼体系中,太阳虽然居于宇宙“中心”,却并不扮演这个角色,因为没有一个行星的轨道中心是同太阳相重合的。 (2)牛顿运动定律是由伊萨克·牛顿总结于17世纪并发表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即惯性定律、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和牛顿第三运动定律三大经典力学基本运动定律的总称。物体都有维持静止和作匀速直线运动的趋势,因此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由它的运动速度决定的,没有外力,它的运动状态是不会改变的。物体的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称为惯性惯性的大小由质量量度。所以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阐明了力的概念。明确了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指出了是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因为加速度是描写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所以力是和加速度相联系的,而不是和速度相联系的。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这点,往往容易产生错觉。动者恒动,静者恒静。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要改变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有其它物体和它相互作用。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力体现的。并且指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作用力必有反作用力。它们是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构成了物理学和工程学的基础。正如欧几里德的基本定理为现代几何学奠定了基础一样,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为物理科学的建立提供了基本定理。三大定律的推出、地球引力的发现和微积分的创立使得牛顿成为过去过去一千年中最杰出的科学巨人。 (3)万有引力定律是艾萨克·牛顿在1687年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上发表的。牛顿的普适万有引力定律表示如下:任意两个质点通过连心线方向上的力相互吸引。该引力的大小与它们的质量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两物体的化学本质或物理状态以及中介物质无关。万有引力定律是解释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引力的定律。是物体(质点)间由于它们的引力质量而引起的相互吸引力所遵循的规律。是牛顿在前人(开普勒、胡克、雷恩、哈雷)研究的基础上,凭借他超凡的数学能力证明,在1687年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上发表的。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与两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两物体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17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成果之一。它把地面上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天体运动的规律统一了起来,对以后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它第一次解释了(自然界中四种相互作用之一)一种基本相互作用的规律,在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天体运动的规律,在天文学上和宇宙航行计算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为实际的天文观测提供了一套计算方法,可以只凭少数观测资料,就能算出长周期运行的天体运动轨道,科学史上哈雷彗星、海王星、冥王星的发现,都是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取得重大成就的例子。利用万有引力公式,开普勒第三定律等还可以计算太阳、地球等无法直接测量的天体的质量。牛顿还解释了月亮和太阳的万有引力引起的潮汐现象。他依据万有引力定律和其他力学定律,对地球两极呈扁平形状的原因和地轴复杂的运动,也成功的做了说明。推翻了古人类认为的神之引力。 2.熵的深化和发展对你有何启示?在耗散结构系统中熵的变化情况如何?负熵的意义何在? 答:(1)“熵”的释义有两个:一是物理学中热力学体系的概念,二是“科学技术上泛指某些物质系统状态的~种量度或者某些物质系统状态可能出现的程度”,概括为热力学熵和广义熵。熵由鲁道夫·克劳修斯提出,并应用在热力学中。后来在,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第一次将熵的概念引入到信息论中来。 物理学上指热能除以温度所得的熵,标志热量转化为功的程度。科学技术上用来描述、表征体系混乱度的函数。亦被社会科学用以借喻人类社会某些状态的程度。熵是生物亲序,是行为携灵现象。科学家已经发明了测量无序的量,它称作熵,熵也是混沌度,是内部无序结构的总量。 (2).比利时的普里戈金(I. Prigogine)从研究偏离平衡态热力学系统的输送过程入手,深入讨论离开平衡态不远的非平衡状态的热力学系统的物质、能量输送过程,即流动的过程,以及驱动此过程的热力学力,并对这些流和力的线性关系做出了定量描述,指出非平衡系统(线性区)演化的基本特征是趋向平衡状态,即熵增最小的定态。这就是关于线性非平衡系统的“最小熵产生定理”,它否定了线性区存在突变的可能性。 存在于开放系统中,靠与外界的能量和物质交换产生负熵流,使系统熵减少形成有序结构。耗散即强调这种交换。对于孤立系统,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可知,其熵不减少,不可能从无序产生有序结构。 (3).在一个系统中,熵值越大代表着系统所处状态越无序越均匀。负熵代表了系统的稳定但不均匀。 在热力学与生命现象的关系中,耗散结构论把宏观系统区分为三种,其中一种是:与外界既有能量交换又有物质交换的开放系。它指出,孤立系统永远不可能自发地形成有序状态,其发展的趋势是“平衡无序态”;封闭系统在温度充分低时,可以形成“稳定有序的平衡结构”;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态并存在“负熵流”时,可能形成“稳定有序的耗散结构”。耗散结构是在远离平衡区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中所产生的一种稳定的自组织结构,由于存在非线性的正反馈相互作用,能够使系统的各要素之间产生协调动作和相干效应,使系统从杂乱无章变为井然有序。 负熵与价值有着如下的关系。 1、“负熵”与“价值”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物理学采用“熵函数”来描述系统的无序化或有序化程度,熵值增长就意味着系统的无序化提高或有序化降低,熵值减少就意味着系统的无序化降低或有序化

开普勒的生平与贡献

开普勒的生平和贡献 ***(学号:*******) E-mail:******** 摘要 约翰内斯·开普勒是一位杰出的德国天文学家。他一生极为不幸,小时得过病,体质很差,生活非常贫穷。但面对重重困难,他仍坚持科学研究,对行星运动轨道的研究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正是由于他总结的关于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才突破了行星轨道是圆形的思想约束,才有了天体力学和动力学的飞跃。并且他在天文学,光学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是现代实验光学的奠基人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开创者之一。 一、前人的研究成果及对开普勒的影响 1.托勒密的地心说 托勒密是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研究日月星辰的构成和运动方式并卓有成效的科学家,他在亚历山大城的观象台上观察行星体系,创立了“地心说”。这个学说相对完美地解释了当时观察到的行星运动情况,并在航海上具有实用价值,所以,得到宗教统治者的极力维护,从而被人们广为信奉,统治天文学界长达13个世纪。这一思想深深地扎根于人们心中,突破它极其不易。 2.哥白尼的日心说 哥白尼是一位受到良好教育的天文学家,他在意大利学习天文时,开始了自己的天文研究,他发现了托勒密体系中的一些破绽。并且,在他看来托勒密的理论还存在某些美学缺陷,

例如均衡轨道。凭借臆想的均轮,托勒密成功的对地球在天穹运动中的中心位置做出了解释,并且没有放弃古代两个基本的“完美运动”形式,及运动的圆周形式和均匀形式。均匀轨道并不是实际存在的旋转轨道,而是想象中的轨道,有了他们,行星的运动就显的均匀起来。正是这一点受到了哥白尼的质疑,他认为这种臆想出来的结构本身就是托勒密体系内在的矛盾表现,如果将太阳作为所有运动的中心,这些矛盾就迎刃而解了。于是,在1543年他出版的著作《天体运行论》中全面地阐述了日心说的观点。这一学说打破了一千多年的托勒密的地心说的统治,沉重的打击了教会的宇宙观。 开普勒在图宾根大学学习时,热心的与著名的马斯特林老师交往,他觉得新近关于宇宙构造的一半见解在速度方面都太粗陋了。所以,马斯特林老师在演讲中常常提到的哥白尼令开普勒神往,以至他不但常常在和同学的讨论中维护哥白尼的观点,而且还写了一篇详细的论文,讨论‘第一次运动’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问题。可见开普勒是日心说的热心拥护者。但哥白尼依然相信天体只能按照所谓完美的圆形轨道运动。开普勒在后来研究火星的运动时,发现有误差,他明锐地认定,日心说必须坚持,圆周运动值得怀疑。 3.伽利略的研究 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到许多宇宙秘密,他在1632年出版的《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中全面而体统的讨论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和托勒密地心体系的各种分歧,并以他的许多新研究成果和新阐释的惯性原理揭示了哥白尼体系的正确和托勒密体系的谬误。由于伽利略极力支持日心说,最终与教皇和教会决裂。1633年3月12日,宗教法庭对伽利略进行了审判,强迫他认错并将他监禁起来。尽管如此,伽利略科学的论证极大的宣传了哥白尼的日心说,使得日心说逐渐被人们接受。 开普勒和伽利略是同一时期的科学家,两人都热衷于天文学研究,还经常通过书信往来交流各自的研究成果。他们都认为数学是自然科学研究的最基本语言。伽利略曾说:“人们

开普勒定律

开普勒定律 编辑 开普勒三定律即开普勒定律。 开普勒定律:也统称“开普勒三定律”,也叫“行星运动定律”,是指行星在宇宙空间绕太阳公转所遵循的定律。由于是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根据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等人的观测资料和星表,通过他本人的观测和分析后,于1609~1619年先后早归纳提出的,故行星运动定律即指开普勒三定律。

开普勒定律 ?开普勒第一定律?开普勒第二定律?开普勒第三定律目录 1简介 2开普勒 3内容 开普勒第一定律 开普勒第二定律 开普勒第三定律 4数学引导 5数学证明 第一定律的证明 第二定律的证明 第三定律的证明 6发现过程 7定律意义 8发现者 9行星轨道 1 简介

开普勒定律是开普勒发现的关于行星运动的定律。他于1609年在他出版的《新天文学》上发表了关于行星运动的两条定律,又于1618年,发现了第三条定律。开普勒很幸运地能够得到著名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20多年所观察与收集的非常精确的天文资料。大约于1605年,根据布拉赫的行星位置资料,沿用哥白尼的匀速圆周运动理论,通过4年的计算发现第谷观测到的数据与计算有8’的误差,开普勒坚信第谷的数据是正确的,从而他对“完美”的神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发起质疑,经过近6年的大量计算,开普勒得出了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又经过10年的大量计算,得出了第三定律。开普勒的定律给予亚里士多德派与托勒密派在天文学与物理学上极大的挑战。他主张地球是不断地移动的;行星轨道不是周转圆(epicycle的,而是椭圆形的;行星公转的速度不等恒。这些论点,大大地动摇了当时的天文学与物理学。经过了几乎一世纪披星戴月,废寝忘食的研究,物理学家终于能够用物理理论解释其中的道理。牛顿利用他的第二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在数学上严格地证明开普勒定律,也让人们了解其中的物理意义。 2开普勒 开普勒(JohannesKepler,1571-1630),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于1571年12月27日出生在一个德国小市民家庭。他一来到人世间就遭到了许多不幸,天花使他成了麻子,猩红热弄坏了他的双眼。 17岁那年,开普勒进入了连蒂宾根大学学习,攻读神学,1591年他获得了神学硕士学位。但因父亲负债累累,使他不得不中途退学。由于他体弱多病,他的父母认为他只适合做一名牧师,因为这个职业轻松一些。可是开普勒的数学才华非常出众,当他了解到一些有关自然科学的理论之后,就把当牧师的想法抛得一干二净,终于在奥地利的一所大学里教了自然科学。 开普勒画像 1600年,30岁的开普勒贸然给素不相识的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写信。他把自己研究天文学的成果和想法告诉了第谷。第谷看后,对开普勒的才华惊叹不已,立即写信邀请他来当自己的助手。但是开普勒来到第谷的身边仅10个月,老人便去世了。开普勒继承了这位老人留下的非常宝贵的资料,其中包括老人对火星运动的观测。

开普勒三大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开普勒三大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开普勒三大定律是什么,有什么重要的意义?想知道的小伙伴看过来,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开普勒三大定律的内容及意义”仅供参考,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内容! 开普勒三大定律的内容 开普勒在1609年发表了关于行星运动的两条定律,一条是开普勒第一定律,也叫轨道定律,内容是所有的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的,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开普勒第二定律,也叫面积定律,对于任何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扫过相等的面积。 用公式表示为:SAB=SCD=SEK 到了1619年时,开普勒又发现了第三条定律,也就是开普勒第三定律,也称为周期定律,内容为所有的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开普勒不仅为哥白尼的日心说找到了数量关系,更找到了物理上的依存关系,使天文学假说更加的符合自然界本身的真实。行星运动三大定律的发现为经典天文学奠定了基石,并导致数十年后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 开普勒全名约翰尼斯开普勒,出生于1571年,死于1630年,开普勒是德国近代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开普勒以数学的和谐性探索宇宙,在天文学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开普勒是继哥白尼之后第一个站出来捍卫太阳中心说,并在天文学方面有突破性的成就的人物,被后世的科学家称为天上的立法者。 开普勒是哥白尼日心说的忠实信徒,为此开普勒做了不少天文测量,并在天文学方面作出了许多积极的贡献,1604年他观察到了银河系内的一颗超新星,历史上称它为开普勒新星,1607年,开普勒观测了一颗大慧星,就是后来的哈雷慧星,到了1609年,开普勒发表了多项有关行星运动的理论,当中包括了开普勒第一定律和开普勒第二定律,1618年,开普勒再次发表了有关行星运动的开普勒第三定律的论

开普勒三大定律感悟

开普勒三大定律感悟 开普勒三大定律感悟 开普勒三大定律是描述行星运动规律的基本法则,由德国天文学家约 翰内斯·开普勒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发现并总结而成。这三大定律的发现不仅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也对物理学、数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在我看来,开普勒三大定律不仅仅是一些冰冷的公式和规则,更是一种对宇宙和生命的启示和感悟。 第一定律:行星轨道为椭圆 开普勒第一定律指出,行星绕太阳运动时轨道为椭圆,并非完美的圆形。这个结论虽然早已被证实,但当时却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和争议。 这个结论突破了古代希腊人关于天体运动规律的认知,也让人们开始 重新审视宇宙万物。 从这个定律中我们可以看出,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事物。即使是如 此巨大而神秘的宇宙也有着自己独特而不完美的规律。这启示我们应 该接受事物的不完美,不要为了追求完美而过分苛求自己和他人。同时,这个定律也告诉我们,只有当我们勇于突破传统的认知和思维模 式时,才能发现新的规律和真理。

第二定律:行星在轨道上运动时速度不断变化 开普勒第二定律指出,行星在轨道上运动时速度不断变化,且与其离 太阳的距离成反比。这个定律揭示了行星运动的加速度和力学原理, 同时也为后来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提供了重要线索。 从这个定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宇宙中一切都是相互联系的。行星在 轨道上运动所受到的力量和加速度是由太阳产生的引力决定的。同样,在人类社会中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我们应 该珍视彼此之间的联系和互助精神,并尽可能地为他人带来正面影响。第三定律:行星公转周期与轨道半径平方成正比 开普勒第三定律指出,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其轨道半径的立方成正比。这个定律揭示了行星运动规律的数学本质,同时也为后来牛顿发 现万有引力定律提供了更深刻的理论基础。 从这个定律中我们可以看出,宇宙中一切都有自己独特而美妙的数学 规律。这些规律虽然看似冰冷和抽象,但却是宇宙运动和生命存在的 根本。同样,在人类社会中也有着许多美妙而深刻的数学规律,如黄 金分割、斐波那契数列等等。我们应该珍视数学知识,认真学习和探 索其中蕴含的奥秘。

普勒提出行星运动三定律的过程

普勒提出行星运动三定律的过程 约翰内斯·开普勒(Johannes Kepler)是一位德国天文学家、 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他在16世纪发现了众多星体的运动规律,以及他 著名的三定律。他发现了这些定律,通过分析天文数据,并发现出它 们之间的关系。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他是如何发现这些规律和 定律的。 第一定律的发现 第一定律也称为“椭圆轨道定律”,表明了行星沿椭圆轨道围绕 太阳运动,其轨道上太阳处于其中心点。在获取这一定律的过程中, 开普勒花了很长一段时间分析的亚里士多德,托勒密,以及库尔贝的 理论。同时,他也花了很长一段时间观察天象。 他发现,行星运动的轨迹并不像圆形,而是像椭圆形。这就导致 了行星的速度并不是在整个轨道中保持稳定,行星靠近太阳的速度更快,而在远离太阳的位置时速度变慢。 这个发现让他认识到了以前的学说已经过时了,同时也发现了一 个新的天文学现象,这就是行星运动的周期时间因其椭圆轨道而异。 他称之为“等面积定律”。 第二定律的发现 在这个基础之上,开普勒继续研究行星的运动,并得到了第二个 定律。这个定律被称为“扫线定律”,它表明行星在其椭圆轨道上表 面积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这个规律表明了,扫过的面积是 由时间和速度(也就是太阳引力)一起来决定的。 这个法则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天体的行为。 第三定律的发现 最后一个定律,第三定律,又被称为“周期定律”。它表明了行 星轨道的轮廓和周期差不多是由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的平方成正比的, 也就是说,当行星距离太阳较远时,它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绕太阳转

一圈。 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开普勒的三个定律解释了所有天体的运动,从小行星到大气卫星,甚至是恒星运动的规律,为天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 总之,开普勒的发现对天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发现的三个定律揭示了我们所知道的所有行星周围的天文现象,并且深入地挖掘了天体之间的关系。他的贡献将持续影响未来的数百年,直到今天我们仍在研究和实践他的理论和法则。

高中物理: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定律

高中物理: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定律 开普勒第一定律 开普勒第一定律即为椭圆轨道定律,其内容为:所有的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是椭圆,太阳处在所有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如图。此定律说明不同行星的椭圆轨道是不同的。 开普勒第二定律 开普勒第二定律又叫面积定律,其内容为:连接太阳和行星的连线(矢径)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如图。 此定律说明行星离太阳越近,其运行速率越大。 开普勒第三定律 开普勒第三定律即为周期定律,其内容为:行星轨道半长轴的三次方与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是一个常数。即,其中r代表椭圆轨道的半长轴,T代表行星运动的公转周期,k是一个与行星无关的常量。 对的认识:在图中,半长轴是AB间距的一半,不要认为a 等于太阳到A点的距离;T是公转周期,不要误认为是自转周期,如地球的公转周期是一年,不是一天。 说明 (1)在以后的计算问题中,我们都把行星的轨道近似为圆,把卫星的运行轨道也近似为圆,这样就使问题变得简单,计算结果与实际

情况也相差不大。 (2)在上述情况下,的表达式中,a就是圆的半径R,利用 的结论解决某些问题很方便。 注意 ①比例系数k是一个与行星无关的常量,但不是恒量,在不同的星系中,k值不相同。 ②在太阳系中,不同行星的半长轴都不相同,故其公转周期也不相等。 ③卫星绕地球转动、地球绕太阳转动遵循相同的运动规律。 易错点 在认识行星做椭圆运动时的向心力大小及速度大小时易错,行星的运动符合能量守恒定律,它们离太阳近时半径小,速度大,向心力也大;离太阳远时半径大,速度小,向心力也小,另一个易错点是找椭圆的半长轴时易错,许多同学在初学时,往往将2倍的半长轴代入题中进行运算。 忽略点 本节中的行星运动的轨道为椭圆,是曲线运动,行星在轨道上任一点的速度方向沿该点的切线方向,速度方向易忽略,如:有部分同学认为行星的速度方向垂直于行星与太阳的连线,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是将行星的运动视为圆周运动,而实质上其轨道为椭圆。 习题演练 1. 关于行星运动的规律,下列说法符合史实的是() A 开普勒在牛顿定律的基础上,导出了行星运动的规律。 B 开普勒在天文观测数据的基础上,总结出了行星运动的规律。 C 开普勒总结出了行星运动的规律,找出了行星按照这些规律运动的原因。 D 开普勒总结出了行星运动的规律,发现了万有引力。 2. 开普勒于1609-1619发表了他发现的行星运动规律,后人称之为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关于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大定律

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大定律 ①第一定律(轨道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 一个焦点上。 ②第二定律(面积定律):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 扫过相等的面积。 推论:近日点速度比较快,远日点速度比较慢。 ③第三定律(周期定律):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 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即: 其中k 是只与中心天体的质量有关,与做圆周运动的天体的质量无关。 推广:对围绕同一中心天体运动的行星或卫星,上式均成立。K 取决于中心天体的质量。 1、有两个人造地球卫星,它们绕地球运转的轨道半径之比是1:2,则它们绕地球运转的周期之比为 。 2.关于开普勒行星运动的公式23 T R =k ,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 A .k 是一个与行星无关的常量 B .若地球绕太阳运转轨道的半长轴为R 地,周期为T 地;月球绕地球运转轨道的长半轴 为R 月,周期为T 月,则2323月月地地 T R T R = C .T 表示行星运动的自转周期 D .T 表示行星运动的公转周期 3.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半长轴为1.5×1011 m ,周期为365 天;月球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半长轴 为3.82×108m ,周期为27.3 天,则对于绕太阳运行的行星;R 3/T 2的值为______m 3/s 2, 对于绕地球运行的物体,则R 3/T 2=________ m 3/s 2. 4.我们研究了开普勒第三定律,知道了行星绕恒星的运动轨道近似是圆形,周期T 的平方与轨 道半径 R 的三次方的比为常数,则该常数的大小 ( ) A .只跟恒星的质量有关 B .只跟行星的质量有关 C .跟行星、恒星的质量都有关 D .跟行星、恒星的质量都没关 5、假设行星绕太阳的轨道是圆形,火星与太阳的距离比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大53%,,试确定火星上一年是多少地球年。 6、关于开普勒第三定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适用于所有天体 B .适用于围绕地球运行的所有卫星 C .适用于围绕太阳运行的所有行星 D .以上说法均错误 7、有关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迹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B.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迹都是圆,太阳处在圆心上 C.所有行星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D.不同行星绕太阳运动的椭圆轨道是相同的 3 2a k T =

克卜勒 赏析-定义说明解析

克卜勒赏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1.引言 1.1 概述 克卜勒是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的科学贡献不仅仅对于天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于整个科学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将对克卜勒的生平、科学贡献以及他的影响和意义进行详细的探讨与赏析。 首先,我们将介绍克卜勒的生平。克卜勒出生于德国,生于1571年,逝世于1630年。他的科学研究集中在天文学和数学领域。克卜勒在早期从事光学、天文学和数学方面的研究,后来成为伟大的行星运动定律的发现者。他是第一个利用观测数据研究行星运动,并通过数学分析来描述和解释行星运动规律的科学家。克卜勒还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他认为天体运动及其规律的探索是其对上帝所作创造行为的赞美。克卜勒致力于寻找并揭示上帝在自然界中的意图,这也是他为什么反对涉及任何宗教信仰的研究的原因之一。 其次,我们将重点介绍克卜勒的科学贡献。他最著名的成就之一就是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个基本定律,即椭圆轨道定律、面积定律和调和定律。这些定律解释了行星在它们的轨道上的运动规律,并揭示了太阳系的真实本质。克卜勒的发现与观测数据的精确匹配程度令人惊叹,这使得克卜勒

的理论成为天文学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基础。他的贡献不仅对天文学领域的研究有着极大的影响,同时也催生了开普勒定律的诞生,成为日后牛顿力学和引力定律的重要基础。 最后,我们将探讨克卜勒的影响和意义。克卜勒的科学成就为后世的科学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指导,为研究行星运动和宇宙运行规律的探索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他的发现对于天文学、物理学和数学等学科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并为后来的科学领域的重要突破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克卜勒在科学研究中的坚持和勇气也为后来的科学家树立了榜样,激励他们追求真理和探索未知。 总之,克卜勒的贡献、影响和意义不能被忽视。他作为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在对行星运动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不仅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宇宙的认识,也为后来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在近代科学史上,克卜勒的名字永远地镌刻在科学进步的历史之中。 1.2 文章结构 文章结构是指文章整体的组织框架和内部的逻辑关系。一个良好的文章结构能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阅读文章内容。 在本文中,文章结构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目的和总结。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