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普勒杰出的德国天文学家,他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
我心中最伟大的科学家
我心中最伟大的科学家开普勒是德国近代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他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而这三大定律,为他赢得了“天空立法者”的美名。
他的学说,为哥白尼的日心说提供了最可靠的证据,同时他对光学、数学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是现代实验光学的奠基人。
生平开普勒于公元1571年出生在德国的威尔德斯达特镇,恰好是哥白尼发表《天球运行论》后的第二十八年。
哥白尼在这部伟大著作中提出了行星绕太阳而不是绕地球运转的学说。
早期的开普勒深受柏拉图和毕达哥拉斯神秘主义宇宙结构论的影响,以数学的和谐性去探索宇宙。
他用古希腊人已经发现的五个正多面体,跟当时巳知的六颗行星的轨道套迭,从而解释了太阳系中包括地球在内恰好有六颗行星以及它们的轨道大小的原因。
他把这些结论整理成书发表,定名为《宇宙的秘密》。
这个设想虽带有神秘主义色彩,但却也是一个大胆的探索。
1600年,开普勒出版了《梦》一书,这是一部纯幻想作品,说的是人类与月亮人的交往。
书中谈到了许多不可思议的东西,像喷气推进、零重力状态、轨道惯性、宇宙服等等,人们至今不明白,近400年前的开普勒,他是根据什么想象出这些高科技成果的。
尽管开普勒的书是纯幻想作品,但它一定有一些背景来源,比如像毕达哥拉斯的话或古希腊神话。
他在1609年发表的伟大著作《新天文学》中提出了他的前两个行星运动定律。
行星运动第一定律认为每个行星都在一个椭圆形的轨道上绕太阳运转,而太阳位于这个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
行星运动第二定律认为行星运行离太阳越近则运行就越快,行星的速度以这样的方式变化:行星与太阳之间的连线在等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十年后开普勒发表了他的行星运动第三定律:行星距离太阳越远,它的运转周期越长;运转周期的平方与到太阳之间距离的立方成正比。
开普勒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开创者之一。
在天文学方面如果没有他,日心说的命运当时将是不确定的。
他的三大定律奠定了经典天文学的基石,为牛顿数十年后发现万有引力定律铺平了道路。
天文学家开普勒的全名
天文学家开普勒的全名开普勒是德国杰出的天文学家,发现了行星三大运动定律,那么开普勒全名是什么?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开普勒全名,希望对你有帮助!开普勒全名是约翰尼斯;开普勒,是德国著名的天文学家,他发现了行星运动的规律,将这些规律总结为开普勒三大定理,对人类研究天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数学、光学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
1571年,开普勒出生在德国的一个小镇,他的父母将开普勒全名起为约翰尼斯;开普勒,约翰尼斯是一个普通的名字,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然而这个叫约翰尼斯的孩子,却在未来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
开普勒从小聪明好学,喜欢研究哥白尼的学说,大学期间的他在数学、天文学上都有较深的造诣,在毕业后做了一段时间的教授,这期间他也写了不少论文,虽然论文的结论很多都是错误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叫开普勒的青年在天文学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极富创新思维。
后来,开普勒做着数学教师和制图师的工作,他对天体运动的研究也一刻没有停止。
经过长期复杂的计算,他终于发现了天体运动的规律,并于1619年在《宇宙和谐论》中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该运动定理被人们称为开普勒定理,就像很多定理一样用发现者的名字命名,这里并没有使用开普勒全名,一方面使用姓氏更加方便好记,另一方面几乎所有用发现者名字命名的定理都是只用了姓氏。
在开普勒生活的年代,人们对天体的研究基本都是靠观察、制图和计算,而且都要通过自己的双手来完成,几乎没有任何高端器械的帮助,开普勒也是努力了很多年才发现了天体运动的规律,才取得成功的。
第谷和开普勒关系第谷和开普勒他们两个人都是是伟大的科学家和天文学家。
第谷和开普勒他们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非比寻常的。
第谷是开普勒的老师,也就是说,他们之间是师徒关系。
第谷和开普勒都在天文学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第谷,第谷全名叫做第谷;布拉赫,他是丹麦人,同样他也是天文学家和占星学家。
他出生于斯坎尼亚省基乌德斯特普的一个家庭里,并且他还是一个贵族呢。
开普勒
主要著作
• • • • • • • • 宇宙的奥秘》(1596) 《天文学的光学需知》1604) 《蛇夫座脚部的新星》(1606) 《新天文学》(1609) 《折光学》(1611) 《世界的和谐》(1618) 《哥白尼天文学概要》(1618-1621) 《鲁道夫星表》(1627)
对人类科学的 巨大贡献
• 美国东部时间2009年3月6日22时50分(北 京时间7日11时50分),世界首个用于探测 太阳系外类地行星的飞行器——“开普勒” 太空望远镜在美国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 发射升空。
天文研究
• 他在1609年发表的伟大著作《新天文学》中提出 了他的前两个行星运动定律。行星运动第一定律 认为每个行星都在一个椭圆形的轨道上绕太阳运 转,而太阳位于这个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行 星运动第二定律认为行星运行离太阳越近则运行 就越快,行星的速度以这样的方式变化:行星与 太阳之间的连线在等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十 年后开普勒发表了他的行星运动第三定律:行星 距离太阳越远,它的运转周期越长;运转周期的 平方与到太阳之间距离的立方成正比。
• END
宇宙模型
• 开普勒在他早期所著的《神秘的宇宙》 (1597年)一书里设计一个有趣的、 由许多有规则的几何形体构成的宇宙 模型。开普勒试图解释为什么行星的 数目恰好是六颗,并用数学描述所观 测到的各个行星轨道大小之间的关系。 他发现六个行星的轨道恰好同五种有 规则的正多面体相联系。这些不同的 几何形体,一个套一个,每个都按照 某种神圣的和深奥的原则确定一个轨 道的大小。
伟大的天文学家 ◎开 ◎普◎ 勒
开普勒 简介
• 约翰尼斯· 开普勒(Johannes Kepler,1571—1630),杰出的德国 天文学家,他发现了行星运动的 三大定律,分别是轨道定律、面 积定律和周期定律,这三大定律 可分别描述为:所有行星分别是 在大小不同的椭圆轨道上运行; 在同样的时间里行星向径在轨道 平面上所扫过的面积相等;行星 公转周期的平方与它同太阳距离 的立方成正比。这三大定律最终 使他赢得了“天空立法者”的美 名。同时他对光学、数学也做出 了重要的贡献,他是现代实验光 学的奠基人
名著导读《星星离我们有多远》阅读练习及答案
名著导读《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导读与练习【作者简介】卞毓麟(1943— ),1965年南京大学天文系毕业。
现为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教授,中国天文学会常务理事,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版权部主任,上海天文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普作协翻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卞毓麟从事科普创作20多年,参与编著、翻译的科普图书有70余种,发表的科普文章约400篇,累计字数400余万。
他的读者从刚识字的娃娃到非本行的科学家都有,他的科普佳作不仅熔科学性趣味性于一炉,且极富人文色彩,如《恐龙·陨石及社会文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科学注》《莎士比亚外篇》《叫三声夸克》等,无不描绘着科学与文化一个个闪光的交点。
他曾多次获得表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表彰他为“建国以来,特别是科普作协成立以来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在1996年的全国科普工作会议上,他又被授予“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的称号。
【作品概述】《星星离我们有多远》是科普作家卞毓麟创作的科普著作。
全书包含“序曲”“尾声”共十一篇。
序曲:从郭沫若的诗歌《天上的街市》和“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引入,简要介绍星座的概念、划分与命名的有关知识。
大地的尺寸西方科学家在研究星星的距离的过程中,首先弄懂了地球是圆形的,并且初步测出了地球的周长;接着中国唐代科学家第一次进行了子午线的实测工作;后来的科学家们利用三角网,测定出了子午线的长度,更精确地测出了地球的形状。
明月何处有公元前3世纪小亚细亚的阿里斯塔克初步推算出了月球的大小,指出地球不是字宙中最大的天体,古希腊的天文学家伊巴谷初步测量出了月球到地球的距离;法国天文学家拉卡伊和他的学生拉朗德利用三角法测量出了月亮到地球的距离;后来的科学家先用雷达,再用激光精确地测量出了月亮到地球的距离。
太阳离我们多远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在研究中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接着介绍“视差”的概念,意大利天文家卡西尼领导筹建了巴黎天文台,并测量出了火星视差;后来哈雷,潘格雷、恩克等天文学家利用“金星凌日”的机会测定了大阳视差。
开普勒三大定律理解
开普勒三大定律理解开普勒三大定律是天文学中非常重要的定律,描述了行星在太阳系中的运动规律。
本文将介绍开普勒三大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5篇《开普勒三大定律理解》,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开普勒三大定律理解》篇1引言开普勒三大定律是天文学中的基本定律之一,描述了行星在太阳系中的运动规律。
这些定律是由德国天文学家约翰内斯·开普勒在 17 世纪初期提出的,他的工作奠定了天文学的基础,并对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定律:行星绕太阳的轨道是椭圆开普勒的第一定律指出,行星绕太阳的轨道是椭圆,太阳处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这意味着行星离太阳的距离是不断变化的,有时近有时远。
这个定律还可以解释为什么行星在它们轨道上的速度也是不断变化的。
第二定律:行星在轨道上的速度是不断变化的开普勒的第二定律指出,在行星绕太阳的轨道上,行星的速度是不断变化的。
在离太阳最近的点上,行星的速度最快,而在离太阳最远的点上,行星的速度最慢。
这个定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行星需要不同的时间来绕完它们的轨道。
第三定律:行星的轨道周期和它们离太阳的距离有关开普勒的第三定律指出,行星的轨道周期和它们离太阳的距离有关。
具体来说,行星离太阳越远,它们的轨道周期就越长。
这个定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行星需要不同的时间来绕完它们的轨道,而且这个定律还可以用来计算行星的距离和质量。
意义开普勒三大定律的意义非常重大。
它们描述了行星在太阳系中的运动规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天体运动的方式。
这些定律不仅适用于太阳系,还适用于其他星系中的行星。
《开普勒三大定律理解》篇2开普勒三大定律是研究天体运动中行星运动规律的定律,由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于 16 世纪末至 17 世纪初提出。
这些定律描述了行星在环绕太阳的运动中的规律性,并成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石。
开普勒第一定律,又称椭圆轨道定律,指出所有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所有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开普勒
约翰尼斯·开普勒约翰尼斯·开普勒约翰尼斯·开普勒(Johanns Ke-pler,1571—1630),杰出的德国天文学家,他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分别是轨道定律、面积定律和周期定律,这三大定律可分别描述为:所有行星分别是在大小不同的椭圆轨道上运行;在同样的时间里行星向径在轨道平面上所扫过的面积相等;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它同太阳距离的立方成正比。
这三大定律最终使他赢得了“天空立法者”的美名。
为哥白尼的日心说提供了最可靠的证据,同时他对光学、数学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是现代实验光学的奠基人。
简介行星运动定律的创立者约翰尼斯·开普勒于公元1571年出生在德国的威尔德斯达特镇,恰好是哥白尼发开普勒表《天球运行论》后的第二十八年。
哥白尼在这部伟大著作中提出了行星绕太阳而不是绕地球运转的学说。
开普勒就读于蒂宾根大学,1588年获得学士学位,三年后获得硕士学位。
当时大多数科学家拒不接受哥白尼的日心说。
在蒂宾根大学学习期间,他听到对日心学说所做的合乎逻辑的阐述,很快就相信了这一学说。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在蒂宾根大学毕业后,开普勒在格拉茨研究院当了几年教授。
在此期间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天文学著作(1596年)。
虽然开普勒在该书中提出的学说完全错误,但却从中非常清楚地显露出他的数学才能和富有创见性的思想,于是伟大的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邀请他去布拉格附近的天文台给自己当助手。
开普勒接受了这一邀请,1600年1月加入了泰修的行列。
第谷翌年去世。
开普勒在这几个月来给人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不久圣罗马皇帝鲁道夫就委任他为接替第谷的皇家数学家。
开普勒在余生一直就任此职。
作为第谷·布拉赫的接班人,开普勒认真地研究了第谷多年对行星进行仔细观察所做的大量记录。
第谷是望远镜发明以前的最后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也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最仔细、最准确的观察家,因此他的记录具有十分重大的价值。
开普勒定律的内容
开普勒定律的内容开普勒定律是描述天体运动规律的重要定律之一,由德国天文学家约翰内斯·开普勒(Johannes Kepler)于17世纪初发现。
开普勒定律的内容包括三个基本定律,它们分别是:行星轨道定律、面积定律和周期定律。
这些定律对于理解天体运动、解释行星运动、预测天文现象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们将对这些定律的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一、行星轨道定律行星轨道定律是开普勒定律中最基本的一个定律,它描述了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形状。
具体来说,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这个定律的表达式为:T^2/a^3=k其中,T是行星公转一周的时间,a是行星轨道长半径,k是一个常数。
这个定律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行星轨道形状与行星公转周期之间的关系,即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行星轨道长半径的立方成正比。
这个关系式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出行星的轨道长半径,从而了解行星运动的规律。
二、面积定律面积定律是开普勒定律中比较特殊的一个定律,它描述了行星在绕太阳运动的过程中所扫过的面积与时间的关系。
具体来说,当行星在绕太阳运动时,它所扫过的面积与时间的乘积是一个常数。
这个定律的表达式为:A/t=k其中,A是行星所扫过的面积,t是行星运动所用的时间,k是一个常数。
这个定律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行星在绕太阳运动的过程中,它所扫过的面积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这个关系式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出行星在不同时间内扫过的面积,从而了解行星运动的规律。
三、周期定律周期定律是开普勒定律中最重要的一个定律,它描述了行星公转周期与行星轨道长半径之间的关系。
具体来说,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行星轨道长半径的立方成正比。
这个定律的表达式为:T^2/a^3=k其中,T是行星公转周期,a是行星轨道长半径,k是一个常数。
这个定律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行星公转周期与行星轨道长半径之间的关系,即行星轨道长半径的立方与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成正比。
这个关系式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出行星公转周期,从而了解行星运动的规律。
行星三大定律
行星三大定律
行星三大定律是描述行星运动规律的三个基本定律,由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在17世纪初发现。
这些定律深刻地改变了人们对行星运动的认识,成为现代天文学的基础。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三大定律及其意义。
第一定律:行星轨道是椭圆
开普勒第一定律指出,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是椭圆,而不是圆形。
这个发现打破了古代天文学家的想象,他们认为行星运动的轨道应该是圆形,因为圆形是完美的几何形状。
但实际上,行星运动的轨道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行星的质量、速度、引力等等,因此轨道呈现出椭圆形。
第二定律:行星在轨道上的速度是不同的
开普勒第二定律指出,行星在轨道上的速度是不同的。
当行星距离太阳较远时,它的速度会减慢;而当它靠近太阳时,速度会加快。
这个定律解释了为什么行星在轨道上运动的速度是不同的,同时也揭示了行星在不同位置上的动力学特性。
第三定律:行星轨道周期与距离的平方成正比
开普勒第三定律是描述行星轨道周期和距离之间的关系。
这个定律指出,行星轨道的周期和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的平方成正比。
这意味着,行星离太阳越远,它绕太阳的周期就越长,反之亦然。
这个定律可以用来计算行星的轨道周期,从而更好地了解行星的运动规律。
这三大定律深刻地改变了人们对行星运动的认识,同时也为现代
天文学奠定了基础。
这些定律的发现不仅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宇宙和地球的运动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自然界。
开普勒的行星三定律
开普勒的行星三定律
约翰内斯·开普勒是一位德国天文学家,他在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提出了三个行星运动定律,为日后的天文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第一定律:行星轨道是椭圆形的,太阳在其中心。
第二定律:当行星在其椭圆轨道上运动时,它会在其运动轨迹中的相同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第三定律:行星的公转周期的平方与其椭圆轨道长半轴的立方成正比。
这些定律是开普勒在分析台湾天文学家台彭布鲁耳提供的天文观测数据时得出的。
这些定律改变了人们对天体运动的认识,推动了日后数学物理学的发展。
- 1 -。
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大定律内容
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大定律内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大定律是描述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规律,由德国天文学家约翰内斯·开普勒在16世纪和17世纪提出。
这三大定律为行星运动提供了精确的数学描述,对日心说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三大定律的内容。
第一定律:开普勒椭圆轨道定律开普勒的第一定律指出,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是椭圆形的,而不是圆形的。
椭圆轨道有两个焦点,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
这意味着行星在围绕太阳运动时,其轨道并不是完全圆形的,而是稍微拉长或扁平的椭圆形。
开普勒的第一定律突破了古代人们认为行星运动是在完美的圆形轨道上进行的传统观念。
通过这一定律,开普勒首次提出了行星轨道的真实形状,为后来的天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开普勒的第二定律提出了行星在轨道上扫过的面积与时间的关系。
该定律指出,在相等的时间内,行星在其轨道上扫过的面积是相等的。
这意味着当行星距离太阳较远时,它在单位时间内运动的速度较慢,需要扫过更大的区域才能获得相同的面积;而当行星距离太阳较近时,它在单位时间内运动的速度较快,需要扫过较小的区域才能获得相同的面积。
开普勒的第二定律揭示了行星在轨道上的不均匀运动规律,这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相呼应,为研究行星的运动提供了更加准确的数学描述。
开普勒的第三定律是关于行星公转周期与轨道半长轴的关系。
这一定律可以表示为:各行星的公转周期的平方与它们的轨道长半径的立方成正比。
换句话说,离太阳较远的行星需要更长的时间绕太阳公转,而离太阳较近的行星则需要更短的时间。
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大定律为我们提供了描述行星运动的精确规律,为日心说的确立和宇宙运行规律的探索奠定了基础。
这些定律不仅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也对后来的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大定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太阳系和宇宙中其他行星的运动规律,进一步探索宇宙的奥秘。
第二篇示例: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是由德国天文学家约翰内斯·开普勒在16世纪所提出的一系列描述行星运动规律的定律。
开普勒三大定律
开普勒定律来自维客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开普勒定律Keplerˊs laws德国天文学家J.开普勒提出的关于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
第一和第二定律发表于1609年,是开普勒从天文学家第谷观测火星位置所得资料中总结出来的;第三定律发表于1619年。
这三大定律又分别称为椭圆定律、面积定律和调和定律。
①椭圆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②面积定律行星和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③调和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一周的恒星时间(Ti)的平方与它们轨道长半轴(ai)的立方成正比,即。
此后,学者们把第一定律修改成为:所有行星(和彗星)的轨道都属于圆锥曲线,而太阳则在它们的一个焦点上。
第三定律只在行星质量比太阳质量小得多的情况下才是精确的。
如果考虑到行星也吸引太阳,这便是一个二体问题。
经过修正后的第三定律的精确公式为:式中m1和m2为两个行星的质量;mS为太阳的质量。
开普勒定律Kepler's laws关于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
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仔细分析和计算了第谷对行星特别是火星的长时间的观测资料,总结出这三大定律。
①所有行星的运动轨道都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
在以太阳S为极点、近日点方向SP为极轴的极坐标中,行星相对于太阳的运动轨迹为椭圆PP1P2P┡1P┡,PSP┡=2a表示椭圆的长径。
②行星的向径(太阳中心到行星中心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所扫过的面积相等,即面积定律。
由于扇形P1SP2和P┡1SP┡的面积相等,因此行星在近日点附近比远日点附近移动得更快。
这两条定律是在1609年出版的《新天文学》一书中提出的。
③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公转周期的平方与它们的轨道半长径的立方成正比例。
设 T 为行星公转周期,则a3/T2=常数。
这条定律是在 1619年出版的开普勒的另一著作《宇宙谐和论》一书中提出的。
这三条定律为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奠定了基础。
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应用例析
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应用例析开普勒第三定律是十九世纪末,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的定律,它描述了行星的运动规律,对于探索宇宙的规律和物理过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和开普勒第三定律的作用出发,讨论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应用及其对宇宙规律与物理过程的探索作用。
一、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是科学发展史上最有影响的物理定律,由科学家英国数学家弗朗西斯莫里斯(Francis Moore)、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Johannes Kepler)和瑞典天文学家卡尔拉马克(Carle Laplace)提出。
1.莫里斯定律(Moorish Law):行星运动具有椭圆形轨道,太阳位于椭圆形轨道的一个焦点上。
2.开普勒第一定律:行星绕太阳运行的速度不断变化,行星绕太阳运行越快,与太阳距离越近时越快。
3.开普勒第二定律:两条矢量之和为行星运动的总矢量,它的方向始终指向太阳的焦点。
4.开普勒第三定律:行星绕太阳运行的周期与其近日点的角度的平方成正比。
二、开普勒第三定律的作用开普勒第三定律为天体运动提供了一种量化的衡量方法,即关于任何行星的周期,它与它与太阳的近日点弧度之平方成正比。
这一定律直接表明,行星往复运行的周期与其轨道的形状以及行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有关。
开普勒第三定律可以用来计算任何行星的运行轨道。
这种定律可以用来帮助人们更准确地预测行星的位置,并正确计算行星的运动轨迹,从而更好地理解宇宙的整体特性。
开普勒第三定律还可以用来测量行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因而更准确地计算行星的位置。
此外,开普勒第三定律也可用于测量两个行星之间的距离,从而更深入地了解星系的形成过程和宇宙的分布情况。
三、开普勒第三定律对宇宙规律与物理过程的探索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应用使得探索宇宙规律和物理过程成为可能。
由于开普勒第三定律的精确性,以及它提供的测量行星之间的距离的能力,因此它有助于更加准确地了解宇宙中的星系结构。
此外,通过开普勒第三定律,人们可以进一步探索从太阳到地球的力学过程,从而了解地球与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人们越来越清楚地了解宇宙规律和物理过程。
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发现者
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发现者在探索宇宙的漫长历史中,有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的名字叫约翰内斯·开普勒。
开普勒的发现对于我们理解行星的运动规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开普勒出生于1571 年的德国威尔德斯达特镇。
他的童年并不顺遂,家境贫寒,还遭遇了疾病的困扰。
然而,这些挫折并没有阻挡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科学的追求。
开普勒在求学期间展现出了非凡的数学才能。
他先后在图宾根大学和格拉茨大学学习,并在那里接触到了天文学的知识。
当时,哥白尼的“日心说”已经开始传播,但还面临着许多质疑和挑战。
开普勒的职业生涯并非一帆风顺。
他最初是一名数学教师,但他的内心始终被天文学所吸引。
在那个时代,天文学的研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天体的观测数据。
而开普勒有幸接触到了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所积累的大量精确的观测资料。
第谷是一位杰出的观测天文学家,他的观测数据极其精确。
开普勒在第谷去世后,继承了他的宝贵资料,并决心从中找出行星运动的规律。
开普勒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处理这些海量的数据。
他运用自己深厚的数学功底,进行了艰苦的计算和分析。
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终于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
开普勒第一定律,也被称为轨道定律,指出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是椭圆形的,而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这个发现打破了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行星轨道是圆形的传统观念。
在此之前,人们普遍认为天体的运动轨道应该是完美的圆形,因为圆形被视为神圣和完美的象征。
开普勒的这一发现让人们认识到,自然界的规律并非总是符合我们先入为主的想象,而是需要通过实际的观测和严谨的推理来揭示。
开普勒第二定律,又称面积定律。
它表明行星在绕太阳运动时,连接行星和太阳的线段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这一定律揭示了行星运动速度的变化规律,即行星在靠近太阳时运动速度较快,而在远离太阳时运动速度较慢。
开普勒第三定律,也就是周期定律,指出各个行星绕太阳公转周期的平方和它们各自与太阳的平均距离的立方成正比。
开普勒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开普勒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引言17世纪初,德国天文学家约翰内斯·开普勒(Johannes Kepler)通过多年的观测和研究,发现了行星运动的规律,并最终总结出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
这一发现对于后来的天文学和物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牛顿的引力定律奠定了基础,开创了现代科学的新纪元。
开普勒的观测与数据分析开普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行星运动上,他通过观测和记录行星的位置和运动轨迹,积累了大量的观测数据。
他首先研究了土星和木星的运动,然后转向研究火星,最终又对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开普勒分析了自己的观测数据,并通过与当时的天文学家提出的各种理论进行比较,最终发现了行星运动的规律。
他尤其关注了行星运动速度的变化规律,观察到行星在离太阳较近的轨道上运动较快,在远离太阳的轨道上运动较慢。
这一观察结果成为他后来对行星运动提出理论的关键。
开普勒三大定律基于观测到的行星运动规律,开普勒总结出了著名的三大定律:第一定律:行星轨道是椭圆开普勒观察到行星的轨道并非完美的圆形,而是椭圆形。
这一发现在当时是非常重大的,因为当时的普遍观念认为天体的运动都是圆形的。
开普勒的发现突破了传统观念,使人们开始接受更加复杂的行星轨道形状。
第二定律:行星在轨道上的等面积割线速率相等开普勒观察到,行星在其轨道上所扫过的面积与时间的乘积是相等的。
换句话说,当行星离太阳较近时,它在单位时间内运动的距离较长,而当它离太阳较远时,它在单位时间内运动的距离较短。
这个规律被称为“等面积割线法则”。
第三定律:行星轨道与距离的关系开普勒发现,行星绕太阳转动的周期的平方与其平均距离的立方成正比。
即行星的公转周期(单位时间内绕太阳转动一次所需的时间)和行星距离太阳的平均距离之间存在一种数学关系。
这一定律描述了行星的轨道与其距离的关系,为后来的引力定律奠定了基础。
万有引力定律的提出基于开普勒的研究成果,英国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在17世纪后期提出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
天文学家开普勒生平简介
天文学家开普勒生平简介普勒,是德国杰出的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那么开普勒的生平是怎样的?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天文学家开普勒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天文学家开普勒简介开普勒全名约翰尼斯.开普勒,是德国杰出的天文学家,发现了行星三大运动定律,为哥白尼的日心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开普勒出生于1571年,他的家庭情况并不好,出生在一个贫民家庭,位于德国威尔。
父母的文化素质都不高,父亲是一名军官,母亲是一个小旅馆主人的女儿。
开普勒的身体也不好,因为他是一个早产儿,而且还在四岁的时候受到了天花和猩红热的侵袭,使其视力大大的衰退,并且导致一只手行动不便,成为了残疾。
在其16岁的时候,进入蒂宾根读书,这个阶段可以说是其思想成型的阶段,信奉哥白尼的日心说。
其还获得了硕士学位,被聘请到格拉茨去任教,之后,他的一生有了极大的转折,遇到了第谷,并且一同进行了天文观测。
这对于他的成就有着极大的好处,而且第谷去逝的时候,将自己的所有资料都留给了开普勒。
开普勒的成就虽然是伟大的,但是他的一生却一直生活在困苦中,贫穷加上操劳使他的健康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因为没钱,他的孩子大多早早的就夭折了,而其也在一次去索要薪水的时候,不幸染上热病而死。
开普勒简介看起来是非常简单的,从这份简介中可以看出,他的一生是悲惨的,如此伟大的科学家却因为贫困而早逝,不能不说是科学史上的一大悲哀。
开普勒效应是怎样的开普勒效应是物理学上的一种学术命名,之所以被称为开普勒效应,是因为这个物理现象是由奥地利物理学家开普勒最早发现的。
这种现象被发现以后,很快被运用在各个领域,在工业生产和民用中都很流行。
开普勒效应是开普勒在一次偶然中发现的,当时的开普勒居住在火车站附近,他发现火车在很远的时候,声音很小,等火车近了,声音就会变得大了。
因此开普勒认为这之中一定有着物理原因。
开普勒效应最先是开普勒提出的,他认为离波源越近,那么参照物感觉到波的频率越高,振幅越大,离波源越远,参照物感觉到波的频率越低,振幅越小。
开普勒三大定律感悟
开普勒三大定律感悟引言开普勒三大定律是描述行星运动的基本规律,由德国天文学家约翰尼斯·开普勒在17世纪初提出。
这三大定律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为日后牛顿力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开普勒三大定律,探索其背后的意义和我们对宇宙的认知。
开普勒第一定律:行星轨道是椭圆开普勒第一定律指出,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其中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1.1 传统的认知在开普勒提出这个定律之前,人们普遍认为行星的运动轨迹是圆形。
在古希腊时期,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了著名的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其他天体绕地球运动。
这个理论被广泛接受,直到开普勒的出现。
1.2 意义与启示开普勒第一定律的发现颠覆了地心说的观点,为日后日心说的确立铺平了道路。
它使我们意识到,宇宙中的规律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证据来得出结论。
这给当代科学研究提供了启示,即我们不能固守旧观念,应该持续探索和发展。
开普勒第二定律:面积定律开普勒第二定律指出,行星在其椭圆轨道上的任意两个位置之间所扫过的面积相等,即行星的轨道速度并不是恒定的,而是在不同位置有所变化。
2.1 扫过相等面积的意义开普勒第二定律的意义在于揭示了行星的运动速度不是均匀的。
这个发现对于理解行星的运动规律和行星间的相互关系至关重要。
它说明了行星距离太阳越近时运动速度越快,距离越远时速度越慢。
2.2 与万有引力定律的关系开普勒第二定律为后来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提供了重要依据。
通过观测行星的运动轨迹,开普勒得出的结论与万有引力定律的预测相吻合,这进一步证实了牛顿的理论。
开普勒第三定律:调和定律开普勒第三定律是描述行星公转周期和轨道半长轴之间的关系。
该定律指出,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轨道长半径的立方成正比。
3.1 定律的数学表达开普勒第三定律可以用数学公式表示为:T2=k×R3,其中T表示行星公转周期,R表示轨道长半径,k为比例常数。
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发现
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发现开普勒第三定律是德国天文学家约翰内斯·开普勒在17世纪初期发现的一条重要定律,它描述了行星运动的规律。
开普勒第三定律也被称为行星运动定律或开普勒定律之一。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发现及其意义。
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发现是在开普勒通过观测行星运动轨迹的数据后得出的。
他观察到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时间和距离之间存在一种规律性关系。
具体来说,开普勒发现,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行星离太阳平均距离的立方成正比。
开普勒第三定律的数学表述如下:T^2 = k * R^3其中,T代表行星公转周期,R代表行星离太阳的平均距离,k为一个常数。
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发现对于我们理解宇宙和行星运动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揭示了行星运动存在着一种普遍的规律性,这为我们研究其他天体运动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其次,通过开普勒第三定律,我们可以计算出行星的轨道半长轴,从而推算出行星的质量和轨道形状等重要参数。
这对于我们了解行星的物理特性和演化过程至关重要。
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发现也为后来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实证依据。
牛顿通过开普勒的观测数据和第三定律的规律性关系,进一步推导出了行星运动的力学描述,即万有引力定律。
这一定律不仅揭示了行星运动的原因,还为后来的宇宙演化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发现也为后来的天文观测和航天探测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通过测量行星的公转周期和离太阳的距离,我们可以了解到行星的运动速度和轨道形状等信息。
这对于天文学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宇宙和行星的起源、演化和未来的发展。
总结起来,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发现为我们揭示了行星运动的规律性,为后来的宇宙演化理论和天文观测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它的发现对于我们理解宇宙和揭示自然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我们研究行星系统和宇宙的起源、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因此,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发现被认为是天文学中的重要里程碑之一,对于现代天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开普勒如何发现三大定律简单故事
开普勒如何发现三大定律简单故事
哥白尼的日心宇宙体系是开普勒发现行星运动定律的重要前提,而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则为开普勒的这一次发现提供了必需的观测数据。
1598年开普勒成为第谷的助手后,专心研究火星轨道。
利用第谷的多年的精确观测数据,开普勒经过多次摸索和反复计算,最终发现火星绕这太阳运动的轨道是椭圆的,而不是圆。
1605年开普勒公布了行星运动第一定律,即行星绕太阳做椭圆轨道运动,太阳位于轨道的一个焦点上,利用第谷的数据,后来开普勒又发现行星运动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
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发现
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发现开普勒第三定律是由德国天文学家约翰内斯·开普勒在17世纪初发现的,它描述了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规律。
这一定律的发现对于天文学和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开普勒第三定律可以简洁地表达为:行星绕太阳运行的周期的平方与其平均距离的立方成正比。
换句话说,行星的周期的平方除以其平均距离的立方是一个常数。
这一定律的发现是通过对天体观测数据的分析而得出的。
开普勒通过观测火星和其他行星的运动轨迹,发现它们的周期和距离之间存在某种数学关系。
通过对大量观测数据的整理和计算,开普勒最终得出了这一定律。
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发现对于改变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有着重大的意义。
在开普勒之前,人们普遍认为行星的运动是完全规则的,但开普勒的发现揭示了行星运动背后的规律性和复杂性。
这一定律的发现为日后牛顿的引力定律奠定了基础,对于后来的天文学和物理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发现也对行星探测和太空探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行星运动规律的研究,科学家们能够更好地计算和预测行星的位置和轨道,从而为探测器的发射和飞行路径的规划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此外,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应用还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推断出未知行星的质量和轨道,从而扩展我们对宇宙中行星系统的认识。
除了在天文学和物理学领域的应用,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发现还对其他科学领域产生了影响。
例如,在地球科学中,科学家们可以利用这一定律研究地球上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进一步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变化。
在工程学领域,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应用可以帮助工程师们设计和计算卫星轨道和航天器的运行轨迹。
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发现是人类对宇宙运动规律深入认识的重要里程碑。
它的应用不仅推动了天文学和物理学的发展,还对行星探测、太空探索以及其他科学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通过对行星的周期和距离关系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宇宙的运行规律,探索宇宙的奥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普勒杰出的德国天文学家,他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约翰尼斯·开普勒(Johanns Ke-pler,1571—1630),杰出的德国天文学家,他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分别是轨道定律、面积定律和周期定律,这三大定律可分别描述为:所有行星分别是在大小不同的椭圆轨道上运行;在同样的时间里行星向径在轨道平面上所扫过的面积相等;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它同太阳距离的立方成正比。
这三大定律最终使他赢得了“天空立法者”的美名。
为哥白尼的日心说提供了最可靠的证据,同时他对光学、数学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是现代实验光学的奠基人。
1618年三十年战争爆发,林茨为战乱所扰,开普勒受意大利波伦亚大学之聘任教三年(1618—1621)。
此期间他发表了《哥白尼天文学概要》一书,阐发了哥白尼的理论,叙述了他个人对宇宙结构及大小的看法。
该书论及日月食甚详,记述1567年的所谓“日食”为“四周有光环溢出,参差不齐”,由此可见这不是日环食,而是日冕现象。
不久他又出版了《彗星论》一书,他认为彗星的尾所以总背着太阳,是由于太阳光排斥彗头物质所致。
这是提前两个半世纪预言了辐射压力的存在。
大图模式开普勒晚年根据他的行星运动定律和第谷的观测资料编制了一个行星表,为纪念他的保护人而定名为《鲁道夫星表》。
星表出版需大笔资金,虽然威尼斯共和国支付了其中的大部分,但筹集余额仍给他带来不少麻烦。
后来皇家财政机关予以补助,星表才得以在1627年印行。
这是他当时最受人钦佩的功绩,由此表可以知道各行星的位置,其精确程度是空前的,直到十八世纪中叶它仍被视为天文学上的标准星表。
1629年他出版了《1631年的稀奇天象》一书,预报了1631年11月7日水星凌日现象。
至于他推算的金星凌日因发生在夜间,西欧看不到。
在他的遗稿中尚有《新天文集》一书未及整理出版。
在蒂宾根大学毕业后,开普勒在格拉茨研究院当了几年教授。
在此期间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天文学著作(1596年)。
虽然开普勒在该书中提出的学说完全错误,但却从中非常清楚地显露出他的数学才能和富有创见性的思想,于是伟大的天文学家泰修·布拉赫邀请他去布拉格附近的天文台给自己当助手。
开普勒接受了这一邀请,1600年1月加入了泰修的行列。
泰修翌年去世。
开普勒在这几个月来给人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不久圣罗马皇帝鲁道夫就委任他为接替泰修的皇家数学家。
开普勒在余生一直就任此职。
作为泰修·布拉赫的接班人,开普勒认真地研究了泰修多年对行星进行仔细观察所做的大量记录。
泰修是望远镜发明以前的最后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也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最仔细、最准确的观察家,因此他的记录具有十分重大的价值。
开普勒认为通过对泰修的记录做仔细的数学分析可以确定哪个行星运动学说是正确的:哥白尼日心说,古老的托勒密地心说,或许是泰修本人提出的第三种学说。
但是经过多年煞费苦心的数学计算,开普勒发现泰修的观察与这种三学说都不符合,他的希望破灭了。
大图模式他在1609年发表的伟大著作《新天文学》中提出了他的前两个行星运动定律。
行星运动第一定律认为每个行星都在一个椭圆形的轨道上绕太阳运转,而太阳位于这个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
行星运动第二定律认为行星运行离太阳越近则运行就越快,行星的速度以这样的方式变化:行星与太阳之间的连线在等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十年后开普勒发表了他的行星运动第三定律:行星距离太阳越远,它的运转周期越长;运转周期的平方与到太阳之间距离的立方成正比。
开普勒定律对行星绕太阳运动做了一个基本完整、正确的描述,解决了天文学的一个基本问题。
这个问题的答案曾使甚至象哥白尼、伽利略这样的天才都感到迷惑不解。
当时开普勒没能说明按其规律在轨道上运行的原因,到17世纪后期才由艾萨克·牛顿阐明清楚。
牛顿曾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些的话,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开普勒无疑是他所指的巨人之一。
开普勒也是近代光学的奠基者,他研究了针孔成像,并从几何光学的角度加以解释,并指出光的强度和光源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开普勒也研究过光的折射问题,1611年发表了《折光学》一书,最早提出了光线和光束的表示法,并阐述了近代望远镜理论,他把伽里略望远镜的凹透镜目镜改成小凸透镜,这种望远镜被称为开普勒望远镜。
大图模式开普勒也研究过人的视觉,认为人看见物体是因为物体所发出的光通过眼睛的水晶体投射在视网膜上,阐明了产生近视和远视的成因。
开普勒还发现大气折射的近似定律,最先认为大气有重量,并且说明了月全食时月亮呈红色是由于一部分太阳光被地球大气折射后投射到月亮上而造成的。
1630年11月,开普勒在雷根斯堡发高热,几天后在贫病中去世,葬于当地的一家小教堂。
他为自己撰写的墓志铭是:“我曾测天高,今欲量地深。
我的灵魂来自上天,凡俗肉体归于此地。
”开普勒在物理学特别是光学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
1604年他的《对威蒂略的补充,天文光学说明》一书问世。
威蒂略(1220—1270)是中世纪著名的波兰物理学家,著有《物理学》、《光学》等书,阐述了文艺复兴以前最重要的光学理论。
开普勒在此基础上又作了发展,他描述了人的视觉的形成过程,揭示了视网膜的作用,指明了近视和远视的原因。
虽然早在1299年佛罗伦萨的阿玛蒂就发明了矫正视力的眼镜,但直到开普勒才解释了这些弯曲的小玻璃片的作用。
他对视觉的分析,给了解眼器官的结构和机能打下了基础。
1609年开普勒发表了《天文学中的光学》一书。
同年伽利略发明了一架折射望远镜。
伽利略望远镜由一块凸镜作物镜和一块凹镜作目镜组成,它成正像,但出射光瞳在目镜与物镜之间,视场小且不易安装瞄准叉丝,在天文观测中用途不大。
开普勒深入研究并阐释了望远镜的原理,对折射望远镜作了重大改进,设计了开普勒望远镜。
他以凸透镜作目镜,使出射光瞳在目镜外面,能获得较大视场,也可方便地安置瞄准叉丝。
1613年制造出第一架开普勒望远镜,至十七世纪中叶已为天文学家普遍采用。
开普勒关于望远镜的理论,写在1611年出版的《光学》一书中。
大图模式开普勒在说明望远镜原理时,看到光从已知光源以球面辐射出来,直觉地提出了光度随距离减弱的平方的反比律,他觉得介质的折射力与介质的密度成正比,但是英国数学家哈略特向他指出,油比水的折射力大,但是油比水的密度小。
正确的光的折射律是由莱顿的一位数学教授威里布里德·斯涅尔(1591—1626)于公元1621年发现的。
开普勒最先认为大气有重量,并正确解释了月全食时月亮呈红色是因太阳光经过大气折射后投射到上面而造成的。
他首先把潮汐同月球的活动联系起来,第一次宣布地球以外的行星也是物质的、不完美的。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但不知什么原因,他的朋友伽利略却不接受他关于潮汐的理论。
1611年开普勒即兴写了一本未完成的书:《六角形的雪》。
通过对六角的雪的观察使他得出了对称的观念,并推想到雪是由许多球体紧密堆积而成。
这本书可视为晶体学的发轫。
开普勒在几何学中也有独到的建树。
1615年他发表了《葡萄酒桶的立体几何》,这本书被称为人类创造球面、体积新方法的灵感源泉。
在这本书中,开普勒用无穷大和无穷小的概念来代替古老而烦琐的穷竭法,他设想一个由无数个三角形构成的圆,其中每个三角形的顶点都处在圆心,圆周是由它们无穷小的底边构成。
同样,圆锥体可以看成是由大量具有共同顶点的棱锥体所构成,圆柱体是由大量棱柱体所构成,这些棱柱体的底边构成圆柱体的底边,它们的高就是圆柱体的高。
开普勒采用这些观念得出了一些古人辛辛苦苦极难得到的结果。
他的方法中虽缺少关于极限的明确概念,和有效的求和方法,但可导致正确的结果,他的方法给数学家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思考园地。
大图模式开普勒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开创者之一。
在天文学方面如果没有他,日心说的命运当时将是不确定的。
他的三大定律奠定了经典天文学的基石,为牛顿数十年后发现万有引力定律铺平了道路。
他在科学研究中一贯坚持尊重事实的严肃态度,当他发现设想与事实不符时,就毫不犹豫地抛弃了它们。
但他毕竟是中世纪与近代交替时期的人物,思想上必然带有时代的局限性。
开普勒对天文学的贡献几乎可以和哥白尼相媲美。
事实上从某些方面来看,开普勒的成就甚至给人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
他更富于创新精神。
他所面临的数学困难相当巨大。
数学在当时远不如今天这样发达,没有计算机来减轻开普勒的计算负担。
从开普勒取得的成果的重要性来看,令人感到惊奇的是他的成果起初差一点被忽略,甚至差点被伽利略这样如此伟大的科学家所忽略(伽利略对开普勒定律的忽视特别令人感到惊奇,因为他俩之间有书信往来,而且开普勒的成果会有助于伽利略驳斥托勒密学说)。
如果说其他人迟迟不能赏识开普勒成果的重大意义的话,他本人是会谅解这一点的。
他在一次抑制不住巨大喜悦时写道:“我沉湎在神圣的狂喜之中……我的书已经完稿。
它不是会被我的同时代人读到就会被我的子孙后代读到──这是无所谓的事。
它也许需要足足等上一百年才会有一个读者,正如上帝等了6000年才有一个人理解他的作品。
”大图模式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历程,开普勒定律的意义在科学界逐渐明朗起来。
实际上在17世纪晚期,有一个支持牛顿学说的主要论点认为开普勒定律可以从牛顿学说中推导出来,反过来说只要有牛顿运动定律,也能从开普勒定律中精确地推导出牛顿引力定律。
但是这需要更先进的数学技术,而在开普勒时代则没有这样的技术、就是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开普勒也能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判断出行星运动受来自太阳的引力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