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伤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

合集下载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慢性骨髓炎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慢性骨髓炎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慢性骨髓炎1 范围本指南提出慢性骨髓炎的诊断、辨证、治疗和功能锻炼。

本指南适用于慢性骨髓炎的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适合中医骨伤科、中西医结合骨科、中医科、康复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慢性骨髓炎附骨疽附骨痈慢性骨髓炎,又称附骨疽,化脓性细菌感染骨髓、骨皮质和骨膜而引起的炎症性疾病,特点是感染的骨组织增生、硬化、坏死,死腔、包壳、瘘孔、窦道、脓肿并存,反复化脓,缠绵难愈,病程可长达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

3 诊断[1],[2]3.1 病史多有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开放性骨折或外伤史 ;有肢体长期不愈合的窦道或皮肤破溃溢脓,时愈时溃;3.2 症状与体征局部红肿、疼痛、流脓,可伴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病程漫长,有时有小块死骨片自窦道排出。

患肢变形或有肢体不等长,肌肉萎缩,关节僵硬。

窦道周围皮肤常有色素沉着, 有“贴骨疤痕”,窦道口有肉芽组织增生。

炎症静止期可无全身症状。

3.3影像检查: X线片可见病骨失去原有外形,骨干增粗、皮质增厚、密度普遍增高硬化,骨髓腔不规则,变窄甚至消失,有大小不等的死骨。

如为火器伤偶可见金属异物存留。

死骨致密,周围可见一透明亮带,为肉芽组织或脓液将死骨与正常组织分离所致.此为慢性骨髓炎特征。

死骨外包売常被脓液侵蚀形成瘘孔。

窦道造影后局部X线可表现出骨与瘘管的关系,并可发现死骨。

CT在慢性创伤性骨髓炎中可检查出已与周围骨组织分离的死骨,可进一步明确死骨、死腔的位置及大小。

MR检查可判断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必要时可行ECT检查了解有无骨坏死、死骨大小及判断感染范围。

3.4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计数可以正常,但ESR和C-反应蛋白多增高(部分症炎静止期病人可正常);病原微生物培养见致病菌生长可以明确诊断;降钙素原检测(procalcitonin,PCT)对于全身细菌感染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判断,其敏感度和特异性远高于传统的C-反应蛋白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检测,因而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中医骨伤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

中医骨伤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
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
闻诊
听声音: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判断病情
闻气味:通过闻患者的气味判断病情
问症状:询问患者症状,了解病情
触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身体,判断病情
问诊
询问病史:了解患者病史,包括症状、持续时间、加重或缓解因素等
01
02
03
04
体格检查:观察患者体态、步态、关节活动度等
影像学检查:X光、CT、MRI等,了解骨骼、关节、肌肉等损伤情况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生化指标等,了解患者全身状况
05
专科检查:针对骨伤科疾病进行专科检查,如关节活动度测量、法治疗
01
02
03
04
推拿按摩:通过手法操作,缓解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疼痛
针灸疗法:通过针刺穴位,调节人体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目的
正骨复位:运用手法将错位的关节、骨骼复位,恢复其正常功能
05
脱位
肩关节脱位
肘关节脱位
02
髋关节脱位
膝关节脱位
踝关节脱位
05
指关节脱位
软组织损伤
肌肉拉伤
01
韧带扭伤
02
肌腱损伤
03
关节囊损伤
04
滑囊炎
05
筋膜炎
06
2
疾病诊断方法
望诊
观察患者的疼痛部位、疼痛性质、疼痛程度等
观察患者的皮肤、肌肉、关节等外观变化
观察患者的肢体活动、步态、关节活动度等
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饮食、睡眠等生活习惯
03
注意事项:选择专业医生进行操作,避免自行操作造成不良后果
04
药物治疗
01
非甾体抗炎药:用于缓解疼痛和炎症
02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膝痹病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膝痹病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膝痹病一、本文概述《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膝痹病》是一篇针对膝痹病这一中医骨伤科常见病症进行深入探讨的临床指南。

膝痹病,又称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关节疾病,主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僵硬、肿胀及活动受限等症状。

本指南旨在通过中医骨伤科的诊疗方法和理念,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全面、系统、科学的膝痹病诊疗参考。

本文将首先概述膝痹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以便读者对膝痹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随后,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骨伤科在膝痹病治疗方面的独特优势和常用方法,包括中药内服、针灸、推拿、拔罐、艾灸等多种治疗手段。

本文还将探讨膝痹病的预防与康复措施,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状况。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膝痹病》旨在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一份全面、实用的膝痹病诊疗参考,以期通过中医骨伤科的综合治疗方法,提高膝痹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膝痹病的病因病机膝痹病,中医又称为“膝关节骨痹”,是一种因多种内外因素导致的膝关节病变,临床以关节疼痛、肿胀、僵硬、活动不利为主要表现。

其病因病机复杂,涉及内外因相互作用。

外因方面,主要是风寒湿邪的侵袭。

膝关节作为人体最大的负重关节,易受外界环境影响。

风寒湿邪侵入机体,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关节疼痛、僵硬。

特别是老年人,肝肾不足,卫外不固,更易感受外邪。

内因方面,多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肝肾亏虚是膝痹病的重要内因。

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不足则筋骨失养,膝关节出现退行性改变。

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筋骨失养,也会导致膝关节病变。

再次,情志失调、劳逸失度等也会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膝关节痹痛。

现代医学认为,膝痹病的发生还与年龄、性别、职业、体质、遗传、外伤等因素有关。

随着年龄的增长,膝关节的退行性改变不可避免,加之长期劳损、外伤等因素,更易引发膝痹病。

膝痹病的病因病机包括外邪侵袭和脏腑功能失调两个方面。

治疗时应综合考虑,既要祛除外邪,又要调理脏腑功能,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 股骨颈骨折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  股骨颈骨折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股骨颈骨折(修订)(草案)1 范围本指南提出股骨颈骨折的诊断、辨证、治疗和功能康复。

本指南适用于股骨颈骨折的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适合中医骨伤科、中西医结合骨科、中医科、康复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股骨颈骨折fracture of the femoral neck凡发生于股骨头下至股骨颈基底部的骨折均称为股骨颈骨折。

3 诊断[1]中医病名:股骨颈骨折西医病名:股骨颈骨折3.1病史有明确的外伤史。

3.2症状体征3.2.1症状髋部疼痛、活动受限,可伴有青紫肿胀。

3.2.2体征无移位、嵌插型骨折腹股沟中点下方附近有压痛,纵轴叩击患肢足跟或大转子部时髋部有疼痛;移位的骨折可见短缩、外旋、外展及轻度屈髋屈膝畸形,并可扪及股骨大粗隆上移等。

3.3影像检查X线片可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如早期X线片征像不明显而临床怀疑骨折,需进一步行 CT或MRI检查。

3.4 分型3.4.1 按骨折部位分型头下型;经颈型;股骨颈基底型。

3.4.2 按骨折线分型( Pauwels 角分型)Ⅰ型:Pauwels 角为 0 °~ 30 ° ;Ⅱ型:Pauwels 角为30°~ 50°;Ⅲ型:Pauwels 角为大于 50°。

3.4.3 按骨折移位程度分型( Garden 分类)[2]Ⅰ型:不完全骨折或外展嵌插型骨折;Ⅱ型:股骨颈完全骨折不过没有移位;Ⅲ型:股骨颈完全骨折,出现移位不过保持接触;Ⅳ型:完全移位,股骨头以及股骨颈间无连续性。

3.5 鉴别诊断股骨颈骨折结合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往往诊断较为明确,但有时需注意与病理骨折相鉴别。

3.5.1 骨粗隆间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与股骨颈骨折的受伤姿势、临床表现大致相同,两者容易混淆,应注意鉴别诊断。

一般来说,老年患者年龄较股骨颈骨折大,平均70岁;粗隆间骨折属关节外骨折,没有关节囊束缚,外旋短缩畸形更明显,外旋可达90度;粗隆间骨折因局部血运丰富,肿胀和瘀斑大都明显,疼痛也较股骨颈骨折更剧烈;粗隆间骨折压痛点在粗隆部,股骨颈骨折压痛点在腹股沟韧带中点的外下方。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股骨粗隆间骨折(修订)(公开征求意见稿)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股骨粗隆间骨折(修订)(公开征求意见稿)
3.4.2 Evans-Jensen 分型 [2] Ⅰ型: 2 部分骨折,骨折无移位。 Ⅱ型: 2 部分骨折,骨折有移位。 Ⅲ型: 3 部分骨折,由于大转子骨折块移位而缺乏后外侧支持。 Ⅳ型: 3 部分骨折,由于小转子或股骨矩骨折缺乏内侧支持。 Ⅴ型: 4 骨折片段,缺乏内侧和外侧的支持, 为 Ⅲ 型和 Ⅳ 型的结合。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股骨粗隆间骨折(修订)
草案
1 范围 本指南提出股骨粗隆间骨折(又名股骨转子间骨折,下同)的诊断、辨证、治疗和功能 康复。 本指南适用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适合骨伤科、中西医结合骨科、中医科、康复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股骨粗隆间骨折 intertrochanter fracture of femur 凡发生于股骨颈基底部至小转子部位的骨折均称为股骨粗隆间骨折。 3 诊断 [1] 3.1 病史 有明确的外伤史。 3.2 症状体征 临床表现为患侧髋部疼痛、肿胀,功能受限,有移位的骨折可出现外旋短缩畸形,有广 泛的皮下瘀斑。无移位骨折可仅有髋部疼痛。 3.3 影像检查 X 线片可见骨折线及移位情况,必要时进行 CT、MRI 检查。 3.4 分型 3.4.1 根据骨折线的走向和骨折端的位置分型: (1)顺粗隆间型:伤肢有短缩,内收,外旋畸形,骨折线自大粗隆顶点开始,斜向内 下方行走,达小粗隆部。 (2)反粗隆间型:伤肢有短缩,外展,外旋畸形,骨折线自大粗隆下方斜向内上方, 达小粗隆的上方。
治法:益气活血,祛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医林改错》)(推荐级别:D)
桃仁 15g 红花 10g 当归 10g 赤芍 15g
川芎 15g 制地龙 15g 黄芪 50g 5.3 药物治疗 5.3.1 中药内治(推荐级别证:血瘀气滞,瘀血内阻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锁骨骨折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锁骨骨折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锁骨骨折(修订)1 范围本指南提出锁骨骨折的诊断、辨证、治疗和功能锻炼。

本指南适用于锁骨骨折的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适合中医骨伤科、中西医结合骨科、中医科、康复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锁骨骨折 clavicle fracture凡发生于锁骨全长的骨折均称为锁骨骨折。

3 诊断[1]3.1病史有明确的锁骨部间接或直接外伤史。

3.2症状体征锁骨处局部疼痛、肿胀、压痛明显,有移位的骨折可触及异常活动及骨擦音,伴畸形,患侧上肢痛性活动受限。

幼儿可根据外伤史;检查时,可见头倾向患侧,下颏部转向健侧,从腋下托起或提拉上肢出现哭闹或痛苦面容,提示可能有骨折。

3.3影像检查X线正位片可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但不易发现骨折前后重叠移位,必要时可摄锁骨斜/轴位片。

锁骨外端及锁骨内1/3骨折,常规X线片有时难以做出诊断,可行CT检查。

3.4分类锁骨骨折一般按骨折部位分为外1/3骨折、中1/3骨折和内1/3锁骨骨折。

3.4.1一类(中1/3骨折)最为多见,中1/3移位骨折可发生典型的移位。

骨折可为横行、斜行或粉碎性。

3.4.2 二类(外1/3骨折)较为少见,根据喙锁韧带与骨折部位相对关系,可再分为几种分型:I型骨折位于喙锁韧带与肩锁韧带之间,或位于锥形韧带与斜方韧带之间。

韧带未受损伤,因此骨折断端相对稳定,骨折没有明显的移位。

是外1/3骨折中最为常见的类型。

II型锁骨外1/3骨折,喙锁韧带与内侧骨端分离,可再分为A、B两型。

IIA型:锥形韧带和斜方韧带与骨折远端保持连接,近骨折块不与喙锁韧带相连,并向上移位。

IIB型:骨折线位于锥形韧带与斜方韧带之间,锥形韧带断裂,斜方韧带与骨折远段仍保持联系。

III型骨折为锁骨外端关节面的骨折。

喙锁韧带保持完整。

3.4.3 三类(内1/3骨折)锁骨内端骨折(骨折线位于肋锁韧带附近)最为少见。

可进一步分为三型:I型骨折线位于肋锁韧带附丽点的内侧,韧带保持完整,骨折无明显移位。

中医骨伤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

中医骨伤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

中医骨伤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本文档旨在介绍中医骨伤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的目的和重要性。

中医骨伤科是一门传统中医学的重要分支,关注诊断和治疗与骨骼、关节和肌肉有关的疾病和损伤。

该领域的疾病种类繁多,包括但不限于骨折、关节炎、软组织损伤等。

针对这些疾病,中医骨伤科提供了一套独特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中医骨伤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的目的是为临床医生提供权威和专业的指导,以确保对患者进行精确和有效的诊断以及个性化的治疗。

该指南通过整合中医经典理论和实践经验,提供了针对不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方法和方案。

本指南的编制是基于广泛的临床实践经验和科学研究成果。

经过专家组的多轮讨论和审核,确保了指南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中医骨伤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的发布将有助于规范中医骨伤科的诊断和治疗实践,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对于临床医生和从事中医骨伤科领域的研究者而言,掌握中医骨伤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将极大地提升其临床实践能力和研究水平。

同时,患者也能从中受益,获得更精准、有效和安全的中医骨伤科治疗。

总之,中医骨伤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是中医骨伤科领域的重要参考资料,通过提供详细、系统和科学的指导,旨在促进中医骨伤科的发展和进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本部分将简要介绍中医骨伤科常见的疾病,包括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等。

本文介绍中医骨伤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在中医骨伤科中,诊疗工作要遵循以下原则:辨证施治:中医骨伤科注重全面分析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通过辨证施治方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以达到调理和平衡身体的目的。

重视整体观察:中医骨伤科强调全身的整体观察。

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头面色、舌苔、脉象等,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以帮助诊断和治疗。

个体化治疗:中医骨伤科诊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

每个患者的症状、体质和生活惯等都可能不同,因此,在制定治疗方案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综合疗法:中医骨伤科常常采用综合疗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按摩、理疗等多种治疗手段的结合运用。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膝痹病(膝骨关节炎)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膝痹病(膝骨关节炎)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膝痹病(膝骨关节炎)1 范围本指南提出膝痹病(膝骨关节炎)的诊断、辨证、治疗和健康管理。

本指南适用于膝痹病(膝骨关节炎)的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适合中医骨伤科、中西医结合骨科、中医科、针灸科、推拿科、风湿免疫科、康复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膝痹病(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膝痹病(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属于中医“骨痹”、“痹证”范围。

是一种以关节软骨退变、软骨下骨病变和滑膜炎症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疾病[1]。

3 诊断[2]3.1病史有膝关节过度负重等劳损史,多见于中、老年人。

3.2症状体征[3]主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活动后加重,下楼梯更明显,休息后缓解。

根据病证不同,关节或有疼痛重着;或红肿热痛;或疼痛如刺;或隐隐作痛及酸痛不适。

严重者可出现膝内翻或膝外翻畸形。

关节局部有肿胀、压痛、屈伸运动受限,晨起时有关节僵硬及发紧感,持续时间常为几分钟至十几分钟,很少超过30分钟。

多数在关节活动时出现骨摩擦感,有骨摩擦音。

3.3实验室检查伴有滑膜炎的患者可出现CRP和ESR轻度升高。

出现滑膜炎者可有关节积液。

一般关节液透明、淡黄色、黏稠度正常或略降低,但黏蛋白凝固良好。

可显示轻度白细胞增多,以单个核细胞为主。

滑液分析有助于排除其他关节疾病。

3.4影像学检查[4]影像学检查不仅可以帮助确诊OA。

而且有助于评估关节损伤的严重程度;评价疾病进展性和治疗反应;及早发现疾病或相关的并发症。

X线是常规检查,早期多见正常,中、晚期可见关节间隙不对称性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边缘增生和骨赘形成,部分关节内可见游离体或关节变形。

影像学分级可参照Kellgren和 Lawrence影像分级方法分为5级:0级正常;I 级可能有骨赘,关节间隙可疑变窄;Ⅱ级有明显骨赘,关节间隙可疑变窄;Ⅲ级中等量骨赘,关节间隙变窄较明确,有硬化性改变;Ⅳ级大量骨赘,关节间隙明显变窄,严重硬化性病变及明显畸形。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指屈肌腱腱鞘炎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指屈肌腱腱鞘炎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指屈肌腱腱鞘炎(修订)1.范围本《指南》提出成人指屈肌腱腱鞘炎的诊断、辨证、治疗和功能锻炼。

本《指南》适用于成人指屈肌腱腱鞘炎的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适合中医骨伤科、中西医结合骨科、中医科、康复科、针灸科、推拿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指屈肌腱腱鞘炎(flexor tendon tenosynovitis)。

指屈肌腱腱鞘炎是指手指屈肌腱腱鞘内因机械性摩擦而引起的慢性无菌性炎症改变,又称“弹响指”、“扳机指”、“鼠标手”、“键盘手”。

本病可发生于不同年龄,多发于妇女和手工劳动者,以拇指、中指、环指多见,少数患者可多个手指同时发病[1]。

3.诊断3.1诊断要点3.1.1病史有手部劳损病史。

多见于妇女及手工劳动者,好发于拇指、中指、环指。

3.1.2症状体征本病起病多较缓慢,早期在掌指关节掌侧局限性酸痛,晨起或工作劳累后、用凉水后加重,活动或热敷后症状减轻,活动稍受限,随后疼痛可向腕部及手指远侧放散。

随着腱鞘狭窄和肌腱变性增粗的发展,肌腱滑动越来越困难,掌指关节掌侧压痛,并可扪及硬结,手指屈伸时可感到结节状物滑动及弹跳感,产生扳机样动作及弹响。

可有急性发作,严重时手指不能主动屈曲或交锁在屈曲位不能伸直。

3.1.3影像检查摄手正斜位片以排除骨关节病变,不典型病例可行肌骨B超、磁共振检查。

3.1.4其他检查不典型病例可行类风湿因子、血尿酸、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等检查,以鉴别其他疾病。

3.2 鉴别诊断3.2.1 类风湿关节炎指屈肌腱腱鞘炎和类风湿关节炎都有掌指关节或指间关节肿痛、活动受限僵直等症状;但前者痛点多在掌侧,后者痛点多为关节周围,类风湿关节炎多为对称性、多关节炎症,类风湿因子多阳性,腕及手X线摄片可见类风湿关节炎典型的放射学改变。

3.2.2 手部骨关节炎指屈肌腱腱鞘炎和手部骨关节炎都有掌指关节或指间关节肿痛、活动受限僵直等症状;但后者多见于老年患者,发病缓慢,手X线摄片可见关节软骨和骨质的退行性变以及骨质增生。

骨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骨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骨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一、骨折1.1 骨干骨折急性期处理:1. 及早将骨折段复位。

2. 确定骨折部位的血循环状态,对于供应血液有困难的部位,宜及时诊治。

3. 饮食或高蛋白饮食以补充营养,促进愈合。

4. 应用适当镇痛剂减轻疼痛。

稳定期处理:1. 监测骨折处的生理状态,饮食及运动量等。

2. 积极应用理疗、运动疗法促进骨折愈合。

3. 积极预防钙、磷等营养素不足。

1.2 关节骨折处理:1. 关节面复位,恢复正常的髋内旋和外旋功能。

2. 禁止步行,无痛条件下活动髋关节,避免关节僵硬。

3. 应用支具、理疗等措施以促进骨折愈合。

二、半月板损伤2.1 半月板损伤初期治疗1. 采取绝对休息,禁止活动,采取卧床休息。

2. 应用冰敷,消除肿胀炎症。

3. 应用支具以固定膝关节。

4. 应用按摩以促进半月板损伤的愈合。

2.2 半月板损伤后期恢复1. 逐步恢复正常的活动量,包括逐步进行走路和跑步的活动。

2. 应用理疗,有利于肌肉和膝关节软组织的恢复。

3. 逐步地重返体育活动。

三、脊柱损伤3.1 脊柱损伤早期处理1. 采取背板固定,以保持患者脊柱位置的稳定。

2. 注射肌肉松弛剂,以减轻肌肉张力。

3. 应用制动和牵引,以减小脊柱压力。

3.2 脊柱损伤后期治疗1. 应用手术矫正椎间增生并稳定脊柱。

2. 应用理疗和康复治疗,帮助肌肉组织恢复,促进神经恢复。

3. 保持良好的姿势,避免日常惯让其加重局部疼痛。

四、骨关节炎4.1 骨关节炎早期处理1. 应用理疗、康复治疗、运动疗法等增强患者肌肉、韧带和关节周围的血液循环以促进关节的营养和修复。

2. 合理地锻炼,适当地运动,促进关节的恢复和健康。

3. 使用中药或药物治疗,以减轻炎症和疼痛。

4.2 骨关节炎后期治疗1. 应用手术矫正或置换,当病情变得非常严重时,以消除疼痛和恢复功能。

2. 应用理疗、康复治疗,帮助肌肉组织恢复,促进神经恢复。

3. 接受专业的物理治疗,如止痛电流、超声波、磁疗等。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 肩凝症(肩周炎)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  肩凝症(肩周炎)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肩凝症(肩周炎)1.范围本《指南》提出了肩周炎的定义、诊断、辨证及治疗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肩周炎的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适合中医骨伤科、中西医结合骨科、中医科、康复科、针灸科、推拿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2.1定义2.1.1西医肩关节周围炎(scapulohumeral periarthritis),简称肩周炎,系因肩关节周围肌腱、腱鞘、滑囊和关节囊等软组织慢性炎症粘连,限制肩关节活动,引起肩部疼痛、活动障碍的病征[1]。

多由急性、慢性或长期劳损所致。

因多发生在50岁左右,故称“五十肩”,因其主要特征为肩活动障碍,临床中又有“冻结肩”(Frozen shoulder)、“粘连性肩周炎”(Adhesive periarthritis of shoulder)之称[2]。

2.1.2中医肩关节周围炎属于中医的“痹证”范畴。

因外伤劳损、气血不足及风寒湿邪等侵袭肩部,致使经络不通、经气不利,血脉不能濡养筋骨,筋脉拘急而痛,并以肩部长期固定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称为“肩痹”[3-4]。

根据其临床表现和古代医籍的描述,可归属于“漏肩风”、“肩凝症”等[4]。

3.诊断3.1病史引起肩周炎的病因尚不甚清楚,临床上发现与年龄、性别因素有关,该病多发于中年以后,50岁左右为发病高峰,女性高于男性[1,5, 6],右肩多于左肩,体力劳动者多见,且该病的发生多与慢性劳损有关,患者可在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发病,亦可于外伤后引起。

Mcnab认为与自身免疫有关[7];而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血管疾病等可增加罹患肩周炎的风险[7]。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病程长短不一,数月以至经年时间,炎症消退后,症状可自行缓解。

3.2临床表现3.2.1 症状(1)疼痛:患者常以肩周疼痛不适,活动受限,夜间尤甚为主诉。

慢性起病者开始症状轻微,仅有肩部不适及钝痛,活动多时痛甚;少数患者可急性发病,疼痛严重,夜间更甚,影响睡眠甚至无法入睡,不敢患侧卧位。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 腕管综合征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  腕管综合征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腕管综合征1 范围本《指南》提出腕管综合征的诊断、辨证和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腕管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适合中医骨伤科、中西医结合骨科、推拿科、康复科、针灸科、中医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腕管综合征是由于腕管内容积减少或压力增高,使正中神经在管内受压,以桡侧3-4个手指麻木、疼痛,夜间或清晨较明显,疼痛有时放射到肘,有时以拇指外展、对掌无力、动作不灵活为主要表现而形成的综合征[1]。

3 诊断3.1诊断要点3.1.1病史本病好发于女性,常见年龄为30-60岁,一般为单侧发病,也可双侧发病[2],优势手更易受累且程度较重[1]。

3.1.2症状及体征本病特征性症状为拇指、食指、中指麻木、疼痛,开始为间歇性,渐呈持续性、进展性,常在夜间或清晨及劳累时加重,甩手、局部按摩或上肢悬垂于床边时症状缓解。

严重者表现为鱼际肌萎缩,不能做抓、握、搓捻等动作,桡侧三指皮肤发干、发凉、色泽改变,甚至溃疡形成等[1]。

3.1.3特殊检查[3]3.1.3.1腕叩诊试验(Tinel征)在腕横韧带近侧缘处,用手指叩击正中神经部位,手部的正中神经支配区出现放射性疼痛或感觉异常,即为阳性。

3.1.3.2屈腕试验(Phalen试验)患者肘部置于检查台,前臂与地面保持垂直,自由垂腕,40秒后症状加重者,即为阳性。

3.1.3.3前臂正中神经加压试验屈腕后再强力屈拇指、食指、中指或屈腕时拇指用力压食、中指尖,症状加重即为阳性。

3.1.4辅助检查3.1.4.1影像检查(1)超声检查可以从形态上反映病变的正中神经,且操作简便,价格便宜,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大;(2)常规X线摄片可对腕管的外伤骨折提供诊断依据;(3)MRI检查可作为辅助手段反映正中神经受压变性的程度。

3.1.4.2电生理检查神经-肌电图检查可发现正中神经在腕部的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对于本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手术适应证的确定,以及治疗效果的评价均有重要价值,是目前最常用的检测方法[1]。

骨伤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骨伤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沛县中医院骨伤科2016年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骨伤科二〇一六年一月修订目录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1)一、病名 (1)二、诊断 (1)(一)疾病诊断 (1)(二)疾病分期 (2)(三)证候诊断 (2)三、治疗方案 (2)(一)手法治疗 (2)(二)辩证使用中药和中成药 (3)(三)牵引疗法 (4)(四)针灸疗法 (4)(五)手术治疗 (4)(六)护理 (4)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5)五、疗效评价 (5)(一)评价标准 (5)(二)评价方法 (5)桡骨下段骨折(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7)一、病名 (7)二、诊断 (7)(一)疾病诊断 (7)(二)证候诊断 (7)(三)骨折分期与分型 (8)三、治疗方案 (8)(一)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 (8)(二)手术治疗 (10)(三)药物治疗 (10)(四)康复治疗 (11)(五)护理 (11)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11)五、疗效评价 (12)(一)评价标准 (12)(二)评价方法 (12)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腰痹病 TCD编码:BMY091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 ICD-10编码:M51.202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4)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5)腰部活动受限,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踇背伸或趾屈肌力可减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腰痛合并“坐骨神经痛”,放射至小腿或足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文档:中医创伤骨科常见病诊疗方案

文档:中医创伤骨科常见病诊疗方案

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多发生于老年人,常因跌倒臂部外侧着地所致,因该部位血液供应丰富,很少发生骨不愈合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其预后远较股骨颈骨折为佳。

1.诊断依据1.1 外伤史:跌倒不能站立行走。

1.2 患肢呈缩短、外旋畸形、粗隆间肿胀,常有瘀斑。

1.3 体查:粗隆间处压痛明显,足跟纵轴叩未痛,患肢旋转时粗隆处疼痛。

1.4 X 线确诊骨折类型。

2.骨折分类常分为顺粗隆间型、反粗隆间型、粗隆下型三种。

3.诊疗路线4.诊疗方案4.1 围手术期准备4.1.1 入院检查项目:血液分析、尿组合、大便检查、生化21项、凝血四项、风确诊入院完善检查牵引+药物常规位置好移位 出院锻炼手术稳定骨折不稳定身体状况可身体条件差股骨粗隆间骨折诊疗线路图湿四项、感染八项,心电事件记录、胸片、心脏彩超等。

4.1.2入院后监测:血压、血糖水平。

4.2 复位与固定4.2.1 无移位者:卧床休养,伤肢穿木板鞋中立位、适当外展,6周后可扶双拐下床活动。

4.2.2 移位不明显的稳定骨折:经拔伸内旋手法复位,用皮肤牵引置患肢外展位,6周后去皮牵扶双拐不负重下床活动。

4.2.3 移位明显又不稳定4.2.3.1 如身体条件较差者,复位后用股髁上或胫骨结节骨牵引,6周后去拐不负重下床活动,骨折愈合后才负重行走。

4.2.3.2 如身体条件可以者,可硬外麻下闭合复位行PFNA或其他类型的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

4.3 药物治疗:(按骨折三期辨证用药)4.3.1 中药方剂:早期——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肢伤一方中期——肢伤二方后期——肢伤三方、独活寄生汤4.3.2 中成药:早期——理伤消肿口服液(本院制剂,10ml PO Tid),痛舒胶囊(3# PO Tid)中后期——补肾续骨口服液(本院制剂,10ml PO Tid),仙灵骨葆胶囊(3# PO Bid)4.4 功能锻炼术后第一天锻炼舒缩股四头肌及屈伸踝关节,按骨折类型及治疗方案的不同制定个体化锻炼方案。

中医骨伤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中医骨伤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中医骨伤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修订)(草案)1 范围本指南规定了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诊断、辨证和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适合中医骨伤科、中西医结合骨科、中医科、推拿科、康复科、针灸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与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third lumbar transverse process syndrome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1]是由于第三腰椎横突因其解剖特点以致其所受的应力较大,加上部分患者第三腰椎横突过长或两侧不对称等解剖上的变异,所致的第三腰椎横突周围组织的损伤,造成慢性腰痛,出现以第三腰椎横突处明显压痛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亦称第三腰椎横突滑囊炎或第三腰椎横突周围炎。

因其可影响邻近的神经纤维,故常伴有下肢疼痛沿大腿后侧向下放射。

本病多见于青壮年,尤以体力劳动者常见。

3 诊断3.1 诊断要点3.1.1病史[1-2]有腰部扭伤史,腰部长期慢性劳损或腰部受凉史。

3.1.2 临床表现[2-5]一侧慢性腰痛,晨起或弯腰疼痛加重,久坐直起困难,有时可沿臀部、大腿后侧向下放射,但不超过膝部。

酸痛部位广泛,但不能指出具体的疼痛点,腰部容易疲劳。

单一姿势难以持久维持,劳动后腰部症状明显加重。

部分患者出现股前区弥漫疼痛、内收肌群紧张、腹痛等症状。

查体:慢性期无明显体征;急性发作时,腰部肌张力增高,运动功能受限,第三腰椎横突的顶端有压痛,呈结节状或条索感。

3.1.3 影像检查[2,6]X线摄片无特殊发现。

CT及MR检查可做鉴别诊断的参考依据,或可见第三腰椎横突过长或肥大,椎旁局部软组织肿胀。

3.2鉴别诊断[4,7-9]3.2.1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鉴别:①压痛点不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压痛点主要在棘旁1~2cm,典型的还有同侧下肢放射痛;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压痛在第三腰椎横突处明显。

②腿痛的性质不同:腰椎间盘突出症多表现为相应的呈根性分布的腿痛,超过膝关节;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腿痛一般不超过膝关节。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一、临床诊断要点1. 听诊、问诊、望诊、切诊相结合,全面了解病史、症状、体征等。

2. 根据患者表现进行病机辨证,确定病因、病位、病机。

3. 通过骨伤科常见检查方法,如X射线、CT、MRI等,辅助诊断和鉴别诊断。

4. 综合分析临床资料,确立诊断,并进行相关治疗。

二、诊疗原则1. 注重整体观察,病情明确后,从整体上采用一贯的诊疗原则。

2. 中西医结合,根据病情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诊断和治疗手段。

3. 强调个体化治疗,针对每位患者的特殊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4. 相互配合,中药和物理治疗等方法可以相互配合,以融合优势。

三、临床操作规范1. 根据诊断结果,明确治疗方案,包括用药、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

2. 合理用药,选择适宜的中成药或中药治疗,注意剂量和用法用量,遵循药物治疗原则。

3. 物理治疗,如按摩、拔罐、热敷、针灸等,应由专业人士进行操作,注意操作规范。

4. 康复训练,根据病情和患者条件,制定合理的康复计划,定期评估和调整训练方案。

四、病情观察与随访1. 定期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记录相关信息,包括症状、体征、用药效果等。

2. 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和生活惯,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五、注意事项1. 严格遵守医疗伦理和职业操守,保护患者隐私和权益。

2. 操作规范,医务人员在进行各项操作时,应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和要求进行,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标准化。

3. 患者教育,医务人员应向患者及家属提供必要的治疗知识和注意事项,促进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以上为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的基本要点,详细内容请参考相关专业文献和指南。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膝关节半月板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膝关节半月板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膝关节半月板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膝关节半月板损伤1范围本《指南》规定了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诊断、辨证和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诊断和治疗。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Meniscal injury)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是指一次性暴力外伤或在自然老化基础上轻微外力所致半月板的完整和连续性受到破坏。

3诊断3.1诊断要点3.1.1病史[1]膝关节半月板损伤与年龄、运动水平等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半月板损伤多有外伤、运动史,或长期蹲位工作史。

退变性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3.1.2症状[1-2]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引起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弹响、交锁以及打软腿、关节屈伸活动受限等。

3.1.2.1疼痛:疼痛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

3.1.2.2弹响:常在关节活动在某一范围时,由于损伤的半月板在胫股关节间挤压滑动所致。

习惯性出现弹响的患者常可明确指出这一活动范围和弹响的具体部位。

3.1.2.3交锁:交锁是由于移位的半月板卡住股骨髁阻止其继续伸直或屈曲而造成的关节嵌顿。

在屈曲膝关节时左右晃动旋转小腿可以解除嵌顿。

3.1.2.4活动受限:膝关节在活动过程中出现关节伸直受限或屈曲受限。

3.1.2.5打软腿:在膝关节运动过程中出现不稳定的感觉,多见于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

3.1.3体征[1-5]检査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方法有许多,如关节间隙压痛、回旋挤压试验(McMurray征)、研磨挤压试验(Apley试验)、下蹲试验(Ege's 试验)、Thessaly试验等。

3.1.3.1麦氏(McMurray)试验(回旋挤压试验)患者仰卧,检查者一手握小腿踝部,另一手扶住膝部将髋与膝尽量屈曲,然后使小腿外展、外旋,或外展、内旋,或内收、内旋,或内收、外旋,逐渐伸直。

出现疼痛或响声者即为阳性,并根据疼痛或响声部位确定损伤部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骨伤科常见疾病包括骨折、脱位、软组
织损伤、肌肉拉伤、筋膜炎、骨质疏松症、
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中医骨伤科的治疗主要
包括针灸、中药、推拿按摩等方法,针灸和
中药是中医骨伤科治疗的两个主要手段。

1. 针灸
针灸是中医骨伤科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针灸可以刺激人体的穴位,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缓解疼痛等症状。

常用的
针灸疗法包括:罗盘针法、火针、电针、艾
灸等。

针灸治疗的具体过程包括:根据患者的病情,
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刺激;将针头插入穴位,调整好针头的深度和方向;通过旋转、抽插
等方法进行针灸治疗;将针头拔出,完成针
灸治疗。

2. 中药
中药是中医骨伤科治疗的另一个重要手段。

中药可以通过口服、外用等多种方式进行治疗,常用的中药包括桂枝、白芍、川芎等。

中药治疗的具体过程包括: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相应的中药进行治疗;将中药煎煮后,
通过口服、外用等方式进行治疗。

3. 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是中医骨伤科治疗的另一个常见方法。

通过推拿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等症状。

常用的推拿按摩方法包括:推拿、拨筋、拔罐等。

推拿按摩治疗的具体过程包括: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相应的推拿按摩方法进行治疗;通过推拿、拨筋、拔罐等手法进行治疗;根据情况适当调整按摩力度和时间。

总之,中医骨伤科的治疗方法多样,具有独特的疗效。

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同时注意安全和卫生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