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概论考试复习题-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B扁平式组织P219:它削减了许多内部层级,使自身结构变得相对简单,不仅减少了信息传输环节,提高了管理效率,而且能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作出及时.主动的反应。
德而菲法: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是1948年由兰德公司发明的,以古希腊神话中的阿波罗神庙原址“德尔菲”命名。
补贴:补贴是指由政府或由政府指令的个人、公司或组织给予其他个人、公司和组织的各种形式的财政转移。
D德尔菲法P179: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
第三代政策执行研究:第三代政策执行研究试图建立能够结合由上而下与由下而上模式的整合性概念架构,其主要目的在于界定和解释为何政策执行会随着时空、政策、执行机关的不同而有差异,因而可以预测未来出现的政策执行类型。
F发展型公共政策理念P224:具体内容包括:1.人本观念。
2.公平优位观念。
3.科学化观念。
4.民主化观念。
5.法制化观念。
6.创新超前观念。
非正式评价P138: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
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G公民:公民是指具有某国国籍并依照该国宪章享有权利和义务的人,它表明一个人对国家的隶属关系,既包括统治者,也包括被统治者。
公共道德P279:同样是协调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关系的文化范畴。
公共选择决策模型:公共选择决策模型又称为模拟市场决策模型。
公共决策体制P66:是指担负着公共决策任务的机构和人员所组成的组织体系以及制定政策的基本程序和制度。
公共利益:是个人与其他社会成员所共享的资源与条件。
公共文化P278:从本质上来说,公共文化是以公共性为特征的。
公共问题P272: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
公共责任P280:指社会成员对参与公共生活的使命感.责任心和自觉性,也意指他们对其行为结果承担责任的程度。
公共政策概论3名词解释
J决策支持系统:是指辅助决策工作的一种计算机系统,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米切尔.S.斯科特和彼德G.W.基恩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的。它是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模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面对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支持决策活动的具有智能作用的人-机(计算机)系统。
Y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三类内容:⑴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各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⑵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3)重点关心两类因果问题。
Y浴盆模型:事物的不断发展变化,与政策相对稳定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每一项政策都有其失效过程。要保证政策执行的可靠性,就要控制它的失效性。依据可靠性理论分析,在政策方案的执行过程中,“失效表现于早期失效、偶然失效和耗损失效三个阶段。这种政策失效率的变化,类似于浴盆状。人们把这种曲线也称为浴盆模型。
W完全理性思维: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追求完美主义类型的决策。他们认为,决策者可以搜集完备所有的决策因素,并且决策系统有足够的能力处理分析这些信息,因此可以选择一个最佳的决策方案。
X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X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Y演化理论:认为在提出政策问题、制定政策目标责任制、拟定政策方案的过程中,都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多重目标实际上会产生矛盾与冲突,因而在实际执行中,会对原有目标不断地重新设计。政策制定是反复的形成、执行、再形成的演化过程。
国家开放大学《公共政策概论》名词术语
国家开放大学《公共政策概论》名词术语B1.补贴——是指由政府或由政府指令的个人、公司或组织给予其他个人、公司和组织的各种形式的财政转移。
转移的目的是资助一项预期的活动,从而影响社会行为主体对不同备选方案成本与收益的估计。
C1.层级分析——是一种用于查明问题情境的可能原因的技术。
层级分析可以帮助分析者分清三种原因:可能的原因、似然的原因和受控的原因。
2.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对政策的货币成本和总的货币收益量化进行比较,该方法使用统一的价值单位来衡量所有因素,通常以货币作为共同的计量单位来衡量成本和收益。
D1.多角度分析——多角度分析是一种系统运用个人、组织和技术来获得关于问题及其解决办法的方法。
它与在计划、政策分析、技术评估、社会效果评估及其他领域中被绝对强调的所谓理性技术方法相反,是被明确地用来处理结构不良的问题的。
2.大众传媒——大众传媒主要包括广播、电视、报纸、书刊、电影、国际互联网等传播工具,其信息量大、覆盖率高、影响面广、冲击力强,对政策制定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西方有人将其称作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
多数规则——所谓多数规则(majority rule),就是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以得票最多的政策方案作为正式的公共政策方案的规则。
第三代政策执行研究——第三代政策执行研究试图建立能够结合由上而下与由下而上模式的整合性概念架构,其主要目的在于界定和解释为何政策执行会随着时空、政策、执行机关的不同而有差异,因而可以预测未来出现的政策执行类型。
E1.二级论证——政策问题的二级论证是由政府的决策机构做出的论证。
政府是对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主要机构,政府对社会进行公共管理的主要手段就是选准政策问题,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的公共政策来解决这些问题。
F1.复杂动态性——即社会问题是由多种维度的因素相互渗透、相互缠绕纠结而成;这些不同维度的问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同维度的问题又不断变化、发展,不断改变社会问题发生发展的方式与方向。
公共政策概论
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是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4、决策权力,可以定义为一种法律权力,它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他去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5、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6、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7、监控系统是指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8、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9、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
在人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
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
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10、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三类内容:(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
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2)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11、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
该理论把“管理”与“执行"在很大程度上看成了同义语。
12、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通过不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4.决策权力,一种法律权力,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其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5.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6.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7.公共政策监控系统是指由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组成,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8.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9.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
在人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
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
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10.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三类内容:(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
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2)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11.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
该理论把“管理”与“执行”在很大程度上看成了同义语。
12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
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通过不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名词解释1、*分权制: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机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2、*非正式评价: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
3、*决策支持系统:是指辅助决策工作的一种计算机系统,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来切尔S.斯科特和彼德G.W.基恩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的。
它是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模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而对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支持决策活动的具有智能的人-机计算机系统。
4、公共问题: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
5、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的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6、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
在人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
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
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7、完全理性思维: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追求完美主义类型的决策。
他们认为,决策者可以搜集完备所有的决策因素,并且决策系统有足够的能力处理分析这些信息,因此可以选择一个最佳的决策方案。
8、*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案例分析方法的一种。
它是指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
9、公共政策评价: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执行的经济手段:是指根据客观经济规律和 物质利益原则,利用各种经济杠杆,调节政策执行过 程中的各种不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以促进政策顺 利实施的方法。特点是:间接性、有偿性、关联性。
公共政策执行的法律手段:是指通过各种法律、法令、 法规、司法、仲裁工作,特别是通过行政立法和司法 方式来调整政策执行活动中的各种关系的方法。特点: 权威性、强制性、稳定性、规范性。
• 公共问题:是指对大多数社会成员的生活、工作产生 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社会矛盾问题。
• 公共组织:是以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协调 和增进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组织。包括强制型的公共组 织、半强制型的公共组织和非强制型的公共组织。
问题:一定行为主体的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之 间的矛盾状态。问题分为私人问题和社会问题。
公共政策议程:指某一引起公共政策决定者深 切关注并确定必须解决的公共问题,以及正式 提起政策讨论,决定政府是否对其采取行动、 何时采取采取行动、采取什么行动的政策过程。
公众议程:指社会公众共同议论某个问题,并 认为有必要提交公共权力机关采取措施予以解 决的一种政策议程。
正式议程:指公共权力机关觉察到某一社会公 共问题引起了社会公众广泛注意和议论,这个 问题本身也确有解决的必要,从而把它列入自 己的议事日程作为政策问题进行研究和处理的 过程。正式议程本质上是一种行动议程。
公共政策法律化:是使公共政策取得法律形式、具有法律效力的 过程。它主要是在国家立法机关的权力和活动范围内进行的。
公共政策法规化:是使公共政策成为具有某种法律效力的社会规 范的过程。它主要是在政府的活动范围内而不是在立法机关的活 动范围内进行的。
公共政策社会化:是公共政策成为人们普遍遵循的非法律化的社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之欧阳文创编
5.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6.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7.公共政策监控系统是指由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组成,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8.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9.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
在人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
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
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10.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三类内容:(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
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2)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11.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
该理论把“管理”与“执行”在很大程度上看成了同义语。
12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
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通过不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
依据某种价值标准制定的政策目标与方案是较为理想的结果,而在实际中是行不通的。
13.系统理论认为政策执行过程的分析,可以基本掌握为外界环境对政策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系统产生了政策输出,由政策结果和反馈提供了政策的评价与再输入过程。
14.演化理论认为在提出政策问题、制定政策目标、拟定政策方案过程中,都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多重目标实际上会产生矛盾与冲突。
政策方案是粗线条的设计。
因而在实际执行中,会对原有目标不断地重新设计。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头脑风暴法
公共政策概论1. 公共政策的定义在现代社会,公共政策成为了社会管理的重要工具。
公共政策指的是政府或其他公共机构为解决社会问题、调整资源配置、改善社会福利而采取的行动和措施的总和。
公共政策通常是经过一系列程序和决策过程制定出来的,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和社会福利最大化。
2. 公共政策的特点公共政策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它们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因此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不同利益主体的需求和利益冲突。
公共政策还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它们需要与社会发展的长期目标相匹配,同时也需要在不同政策领域内形成良好的协调和配合关系。
3. 公共政策的制定流程公共政策的制定通常经历以下流程:a. 识别问题:政府或公共机构首先要识别社会问题和需求,确定出需要采取政策行动的领域和范围。
b. 制定议程:政府或公共机构将问题纳入议程,并开始制定相应的政策方案。
c. 政策制定:政府或公共机构对政策方案进行研究和制定,形成具体的政策文件。
d. 实施政策:政府或公共机构实施政策,采取相应的行动和措施。
e. 评估调整:政府或公共机构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政策方案和措施。
4. 头脑风暴法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应用头脑风暴法,又称为“思维导图法”,是一种系统性的创新思维方法。
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头脑风暴法可以帮助政府和公共机构有效地开展政策研究和制定工作。
a. 收集信息:头脑风暴法可以帮助政府和公共机构收集相关政策领域的信息和数据,更好地了解社会问题和需求。
b. 创造性思维:头脑风暴法可以激发政策制定者的创造性思维,帮助他们提出新颖的政策方案和措施。
c. 组织思维:头脑风暴法可以帮助政府和公共机构组织思维,将各种想法和意见分类整合,形成系统性的政策方案。
d. 制定政策:头脑风暴法可以帮助政府和公共机构更加高效地制定公共政策,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e. 评估调整:头脑风暴法也可以帮助政府和公共机构在政策实施后进行评估和调整,及时对政策进行修正和改进。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001]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威部门为解决社会公共问题、调整和平衡社会利益关系,而遵循一定的制度和程序制定的行动指南和行为规范。
, 总政策:是政策体系中管总的或者具有统摄性的政策,对其它各项政策起指导和规范的作用,是其他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是政策主体用以指导一定历史时期全局性行动的高度原则性的指针。
, 基本政策:针对某一社会领域或社会生活某个基本方面制定的、在该领域或方面起全局性与战略性作用的政策。
又称为基本国策、方针性政策、纲领性政策、根本政策。
, 具体政策:是在某一个特定的部门贯彻基本政策而制定的具体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也被称为部门政策或方面政策。
它是针对具体的特定的问题作出的政策规定。
, 战略性政策:政策主体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阶段上要达到的主导全局的根本目标以及为目标的实现所做的资源配置和行动步骤的设想。
, 策略性政策:是政策主体针对某一特定形势制定的行动路线,是具体的行动路线。
, 战术性政策: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战略目的,在一定的方向上和一定的时间内解决某一局部问题的行动方案。
, 公共权力:也称为国家权力,是国家为了实现特定的利益或原则而对政治客体进行制约的能力或力量。
, 公共利益:指与大多数社会公众的个体利益具有直接或间接相关性的、带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的利益。
, 公共目标:是以公共利益的维护、实现、发展为目的性的行动指标。
, 公共事务:与公共利益的维护、实现和发展有直接相关性的一切事务。
, 公共问题:是指对大多数社会成员的生活、工作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社会矛盾问题。
, 公共组织:是以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协调和增进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组织。
包括强制型的公共组织、半强制型的公共组织和非强制型的公共组织 , 问题:一定行为主体的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状态。
问题分为私人问题和社会问题。
, 社会问题:社会的现存状况与社会期望状况之间的差距。
, 社会公共问题:当社会问题超出了当事人,其影响波及到不直接相关的群体时,社会问题就成为社会公共问题。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之欧阳法创编
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其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5.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6.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7.公共政策监控系统是指由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组成,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8.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9.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
在人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
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
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10.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三类内容:(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
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2)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11.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
该理论把“管理”与“执行”在很大程度上看成了同义语。
12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
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通过不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
依据某种价值标准制定的政策目标与方案是较为理想的结果,而在实际中是行不通的。
13.系统理论认为政策执行过程的分析,可以基本掌握为外界环境对政策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系统产生了政策输出,由政策结果和反馈提供了政策的评价与再输入过程。
14.演化理论认为在提出政策问题、制定政策目标、拟定政策方案过程中,都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多重目标实际上会产生矛盾与冲突。
政策方案是粗线条的设计。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名词解释4×51.公共物品:人人都能获得的物品或服务2、公共问题:公共政策要处理的是公共问题而不是私人问题,政府的职能是有限的而不是极大的3、公共权力: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它在保证社会稳定、保持良性互动、促进经济发展发挥着任何非公有制私人力量都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公共权力的行使必须建立一种边界感4、实质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实质性政策与政府将要采取的行动有关,如修建高速公路、实施福利计划、逮捕恐怖分子和其他实质性政策将直接给人们带来利益或不便,分配相关利益并支付必要的费用。
程序性政策只涉及如何以及由谁采取行动,包括一些法律,如《组织法》5、利益集团:是一种非官方政策主体,是由具有相同价值需求和利益倾向的个人所组成的团体或团体之间的联盟6、思想库:是现代政策研究组织的别称,是政策主体的一个十分独特又非常重要的构成要要素是现代决策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如兰德公司、胡佛研究所、野村研究所等。
智库从事理论和应用研究。
他们既关注学术问题,也关注实践问题。
它们大致可以分为官方智库、半官方智库、国际智库和民间智库。
7.政策环境:影响公共政策的外部条件的总和8、有限理性:现实生活中决策者的理性介于完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称为有限理性,他们不是经济人,而是管理人。
行政人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往往是多元的,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往往处于变化状态,表现出冲突的特点。
管理者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有限,他们的决策行为往往受到心理因素的制约。
只要他们找到满意的解决方案,他们就不能也不期望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
9、渐进主义:政策制定的实际过程并不完全是一个理性过程,而是对以往行为不断补充和在修订过程中,政策制定只能根据过去的经验,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逐步改变。
10.群体意识:因为参与决策的群体成员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保持群体一致性、营造和谐氛围为基础目的,所以往往不能理智地分析各种备选方案,造成决策失误,詹尼斯称之为心理传染病或群体狂想症11.公共议程:指公众和社会团体普遍关注并向政府部门报告的社会问题门提出政策诉求,要求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的一种政策议程12.政府议程:指一些引起决策者深切关注的社会问题,决策者认为有必要对其采取某些措施的行动,并把这些社会问题列入政策范围这样一种政策议程13.政策执行:政策计划通过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使用各种政策资源,经解释、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动方式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14.政策评估: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和事实标准,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步骤,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评估价值因素和事实因素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利用这些政策相关信息,对政策结果和政策未来走向作出基本的判断。
公共政策概论1-6章
一、名词解释1、公共关系——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指定的行为准则。
2、公共政策主体——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的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4、决策权力——是一种法律权力,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利,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他去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5、集权制——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物,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6、分权制——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机制。
7、监控系统——指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8、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9、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者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
10、因果理论——它包括两类内容:第一,把政策决定看成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以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
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第二,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主要涉及到政策过程中按既定目标实现政策输出的能力;技术能力,是政策输出导致所希望的结果产生的能力。
11、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而且还有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
12、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
13、系统理论——认为政策执行过程的分析可以理解为外界环境对政策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系统产生了政策输出,由政策结果和反馈提供了政策的评价与再输入过程。
14、演化理论——认为在提出政策问题、制定政策目标、拟定政策方案的过程中,都存在者许多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多重目标实际上会产生矛盾和冲突。
公共政策复习题--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题-------名词解释部分名词解释公共政策:是由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社会利益:社会利益是一定时空范围内的社会全体成员,在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基于一定的社会目标而对诸种社会要素和社会状态的共同需要所体现的利益形态。
社会利益是广泛个体利益的集中体现,是具体的、独立的利益形态。
利益选择:政府要选择那些与政府的价值取向一致的社会群体作为分配对象,满足他们的利益需要。
利益整合:政府必须综合地平衡各种利益关系,可简称为“利益整合”。
利益分配:由于政策实施后一部分人的利益得到满足,这意味着政策起到了向社会有关成员分配利益的功能。
利益落实:政府的政策主体地位,需要它们主动地把政策内容贯彻到实践中去,产生应有的政策效果,即从本质上讲,使得分配的利益到位。
公共政策主体: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增加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利益集团:利益集团是在社会中提出特定要求,具有共同态度的集团。
大众传媒:主要包括广播、电视、报纸、书刊、电影、国际互联网等传播工具。
思想库:是由专业人员组成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政策研究组织,是政策主体非常重要的构成因素。
政策主体能力:政策主体能力是指政策改变环境的有效程度,表征着政府在适应和改变环境方面的程度。
政策客体:是指公共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目标群体)两个方面。
社会问题:是指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感知其期望的目标、价值或境况,与现实获得的价值、利益或境况存在显著差距,因而通过各种方式将其缩小差距的要求公之于众,以争取社会同情与支持,并谋求引起政府关注和予以解决的一种情形。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之欧阳德创编
5.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6.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7.公共政策监控系统是指由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组成,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8.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9.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
在人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
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
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10.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三类内容:(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
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2)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11.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
该理论把“管理”与“执行”在很大程度上看成了同义语。
12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
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通过不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
依据某种价值标准制定的政策目标与方案是较为理想的结果,而在实际中是行不通的。
13.系统理论认为政策执行过程的分析,可以基本掌握为外界环境对政策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系统产生了政策输出,由政策结果和反馈提供了政策的评价与再输入过程。
14.演化理论认为在提出政策问题、制定政策目标、拟定政策方案过程中,都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多重目标实际上会产生矛盾与冲突。
政策方案是粗线条的设计。
因而在实际执行中,会对原有目标不断地重新设计。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题库
考试时间:2017年6月24日下午4点半《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题库2017年5月1.扁平式组织:是指内部层级减少,结构相对简单,强调信息共享,重视横向联系与协作,重视权力分散、自我管理和民主管理,强调入力资源开发的组织。
扁平的学习型组织因其有利于信息传输的优点而成为公共组织的变革趋势。
2.补贴:补贴是指由政府或由政府指令的个人.公司或组织给予其他个人.公司和组织的各种形式的财政转移。
转移的目的是资助一项预期的活动,从而影响社会行为主体对不同备选方案成本与收益的估计。
3.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对政策的货币成本和总的货币收益量化进行比较,该方法使用统一的价值单位来衡量所有因素,通常以货币作为共同的计量单位来衡量成本和收益。
4.德尔菲法: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
它是1948年由兰德公司的研究人员首先发明的,以古希腊神话中的神谕之地、可预卜未来的阿波罗神庙原址“德尔菲”命名。
这种技术最初是为军事策略问题的预测而设计的,后来逐步为政府部门和工商业部门所采用,并扩展到教育、科技、运输、开发研究、太空探测、住宅、预算和生活品质等领域。
5.第三代政策执行研究:第三代政策执行研究试图建立能够结合由上而下与由下而上模式的整合性概念架构,其主要目的在于界定和解释为何政策执行会随着时空.政策.执行机关的不同而有差异,因而可以预测未来出现的政策执行类型。
6.非正式评价: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
7.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8.公共问题: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
9.公共选择决策模型:公共选择决策模型又称为模拟市场决策模型。
该理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詹姆斯·布坎南和丹尼斯·缪勒等人提出,是一种用经济学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政治决策过程中传统问题的“新政治经济学”,在20世纪80年代后被广泛应用于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领域。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4.决策权力,一种法律权力,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其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5.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6.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7.公共政策监控系统是指由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组成,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8.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9.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
在人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
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
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10.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三类内容:(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
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2)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11.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
该理论把“管理”与“执行”在很大程度上看成了同义语。
12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
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通过不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
公共行政学名词解释-公共政策工具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概论 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2.公共政策主体---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4.决策权力---是一种法律权力,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其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5.集权制---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6.分权制---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7.公共政策监控系统---指由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组成,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8.公共政策评价---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9.正式评价---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价方案,并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的评价。10.非正式评价---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重点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11.完全理性思维---完全理发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演化理论认为在提出政策问题、制定政策目标、拟定政策方案过程中,都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多重目标实际上会产生矛盾与冲突。政策方案是粗线条的设计。因而在实际执行中,会对原有目标不断地重新设计。政策制定是反复的形成、执行、再形成的演化过程。
15.公共政策评价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24.德尔菲方法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它是1948年由兰德公司的研究人员首先发明的,以古希腊神话中的神谕之地、可预卜未来的阿波罗神庙原址“德尔菲”命名。这种技术最初是为军事策略问题的预测而设计的,后来逐步为政府部门和工商业部门所采用,并扩展到教育、科技、运输、开发研究、太空探测、住宅、预算和生活品质等领域。
22、政策宣示:是指在政策决定最终作出之后,通过一定的法定的或约定俗成的方式。
23、政策规划:指的是为解决某个政策问题而提出~系列可接受的方案或计划,并进而制定出政策的过程。
24、政策可行性:是指,既定的政策具备执行所需要的基本的客观条件,经过政策执行者的主观认同和努力,可以属性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即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
21.顺序决策思维主要用于当知识和意见的一致性尚不充分的时候,在第一阶段,决策者往往同时较多地选择一些处理方法或决策,在取得新的认识和更为一致的意见后再过渡到下一阶段;然后选择比较可行的决策。这种思维有利于在十分不确定的情况和无所适从的条件下进行公共决策。
22.剧烈变革思维主要运用于重新设计,或者是终止和替换现有系统的决策类型。剧烈变革思维强调决策的迅速和彻底性,要求在较早的时间内和较大规模下改变系统的运行情况。当系统的问题很多而且积重难返,关系盘根错节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决策。
35.公共利益是个人与其他社会成员所共享的资源与条件。
36.公共责任意指社会成员对参与公共生活的使命感、责任心和自觉性,也意指他们对其行为结果承担责任的程度。
2、元政策:是指用以指导和规范政府政策一套理念和方法的总称。
3、基本政策:是用以指导方面政策的主导性政策。构成基本政策的主要因素。(1)在层次上,制定和发布政策机关的规格或级别(2)在范围上,政策的适用面是否广泛。(3)在时间长度上,政策是否具有相当的稳定性。(4)在权威性上,政策是否构成相关政策的依据。
19.经济合理性思维是对完全理性思维方式的一种改进或具体化,并且是现实公共决策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这一思维方式将决策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可行性这个核心问题上,用经济的数量规则来限定无限的理性追求,将对于完全理性政策的美好愿望限制在预算约束之内。
20.渐进思维指导下的公共决策者通常认为,政策制定和贯彻是而且应当是通过缓慢的进展和小心的改变实现的;目标应当用可行的手段去衡量和加以调整;他们认为所谓最优化纯粹是乌托邦,能够较为满意就已经不错了;他们怀疑人类是否有能力来剧烈地改造未来,主张走一步看一步。渐进思维是对完全理性思维的又一种修正。
6、社会非法权主体:是指那些其宗旨不在于参与制定公共政策,却有能力在需要的时候直接和强有力地影响公共政策的社会行为主体。
7、国家公共法权主体:是指居于法律规定的法权地位、获得法律授权、享有公共权威以制定公共政策的机关和职位(个人)。通常,他们被称之为官方的决策者。
8、系统议程:又称为公众议程,主要是指社会政治系统成员普遍认为值得公众注意,同时又与现存政府的法定职权内的事务直接相关的一切问题。
16、政策议程:称之为政策日程,通常是指某一引起公共政策决定者深切关注并确认必须解决的公共问题被正式提起政策讨论,决定政府是否需要对其采取行动、何时采取行动、采取什么行动的政策过程。
17、政策问题:是指由于客观情势发生了变化,特定的主体感受到了这种变化,并由于自觉价值标准、经济利益、自我意识等受到伤害而发生困惑、不满、愤怒等,于是向政府提起有关政府公共政策的既定诉求。
9、政府议程:又称为正式议程,是指那些引起了政府官员的深切关注并在政府议程过程中被提起的政策问题。政府议程包括界定问题议程、规划议程、议价议程和循环议程。
10、政策执行:是政策方案被采纳之后,把政策所规定的内容转变为现实的过程。11、政策决定是指经由完整的法定程序,由法定的公共权力主体用自然语言表述出来并昭示公众的、关于某一特定政策问题的具有社会公共权威性的规定。
一、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32.公共政策案例是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
33.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案例分析方法的一种。它是指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
34.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
27.“系统分析”最早是由美国兰德公司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并使用的。系统分析就是对一个系统内的基本问题,用系统观点进行思维推理,在确定和不确定的条件下探索可能采取的方案,通过分析对比,为达到预期目标选出最优方案;也可以说,系统分析就是为政策主体选择一个行动方向,通过对情况的全面分析,对备选方案择优,为政策主体提供可靠的依据。
28.决策支持系统是指辅助决策工作的一种计算机系统,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米切尔S.斯科特和彼德G.W.基恩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的。它是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模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面对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支持决策活动的具有智能作用的人-机计算机系统。
29.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形态,是以知识资源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是以信息的生产和利用为核心,以人力资本为动力,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以强大的系统化和高新化、高效化的科研体系为后盾,以追求知识价值的不断更新为目标的经济。
4、方面政策:方面政策亦称为部门政策或具体政策,主要指针对特定而具体的公共政策问题作出的政策规定。
5、社会政治法权主体:是指那些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通过多种方式参与了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并且法律对他们的合法参与提供保护,但由于地位的限制,他们自己并不拥有合法的权力去做具有强制力的政策决定的社会行为主体。
4.决策权力,一种法律权力,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其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5.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6.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20、政策选择:是指在政策分析者所提出的可供选择的政策方案的基础上,政策决定者根据自己的价值偏好、人生态度、谋略思想判断客观情势、权衡利弊、确定价值,择优选择自认为最佳的政策方案。
21、政策决定:是指政策决定者最终作出的、用以“确立公共政策行动的法律地位、指导公共政策的活动方向、确定公共政策的活动内容的决定”。
7.公共政策监控系统是指由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组成,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8.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9.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在人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12、政策执行环境:是指除政策执行机构自身之外的诸多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总和。
13、政策的合法性:主要指既定政策的两种属性:即是否符合法律;是否符合传统。
14、政策可行性:是指既定的政策以属性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即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
15、政策终结:是政策决策者通过对政策进行慎重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多余的、不必要或无效的政策的过程。政策终结在政策过程中具有双重的地位。
10.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三类内容:(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2)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11.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该理论把“管理”与“执行”在很大程度上看成了同义语。
25.系统指由两个以上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与外部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整体。
26.所谓系统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始终着重从整体与部分(要素)之间,从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而精确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优地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
18、政策诉求:是指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非官方的社会行为主体或者公共权力主体,就上述某一面临的问题向政府提出来的、要求政府采取行动或不采取行动的要求。
19、政策分析:是指政府面对复杂的政策诉求和复杂的价值标准,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起以政策问题专家为主体的政策分析者的组织,而政策分析者会根据一定的理念、应用一定的方法进行比较研究、预测研究、可行性研究,并以此作为政策选择和决定的选择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