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民族的生活习惯是怎样的

合集下载

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介绍

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介绍

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介绍中国各民族风俗习惯介绍1. 汉族: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部和中部地区。

汉族的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注重家庭、孝道、礼节等。

汉族的主要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都是汉族人民的重要日子,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2. 蒙古族:蒙古族是中国的草原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内蒙古地区。

蒙古族的文化具有游牧民族的特色,他们以羊肉、牛肉为主食,著名的美食有蒙古烤肉和羊肉汤等。

蒙古族的主要节日有那达慕节和祭敖包等。

3. 回族:回族是中国的一个穆斯林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和东部地区。

回族的文化具有多元性,他们主要的食物是清真食品,并严格遵守伊斯兰教教规。

回族的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和古尔邦节等。

4. 藏族:藏族是中国的雪域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藏地区和青海、四川等省份的藏区。

藏族的文化独具特色,他们信奉藏传佛教,著名的文化遗存有布达拉宫和大昭寺等。

藏族的主要节日有藏历新年和拉萨的酥油花节等。

5.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是中国的一个穆斯林民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区。

维吾尔族的文化丰富多彩,他们以水果和羊肉为主食,著名的美食有烤全羊和手抓饭等。

维吾尔族的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等。

6. 苗族: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南方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贵州、湖南、云南等省份。

苗族的文化独特,他们以农业为主,有着丰富的口头文学和音乐舞蹈传统。

苗族的主要节日有苗年节和龙舟节等。

7. 彝族:彝族是中国的一个南方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份。

彝族的文化深厚,他们以烤全羊和羊肉汤为主食,著名的美食有砣砣肉和酸汤鱼等。

彝族的主要节日有火把节和彝年节等。

8. 壮族:壮族是中国的一个南方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广西和云南等省份。

壮族的传统文化丰富,他们以大米为主食,著名的美食有桂林米粉和粽子等。

壮族的主要节日有三月三歌节和糍粑节等。

9. 布依族:布依族是中国的一个南方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贵州和云南等省份。

56个民族的特点和风俗的简单介绍

56个民族的特点和风俗的简单介绍

56个民族的特点和风俗的简单介绍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56个不同的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风俗,形成了多元而丰富的文化面貌。

今天,我将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些民族的特点和风俗。

1. 汉族:作为中国最大的民族,汉族人口众多,分布广泛。

他们以汉字为主要文字,崇尚孔子的儒家思想,并有着丰富的文学和绘画传统。

在饮食方面,他们喜欢大米、面食,以及各种蔬菜为主。

2. 蒙古族:蒙古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和辽宁地区。

他们以牧民为主,喜欢骑马、射箭和摔跤等活动。

蒙古族还有着独特的“呼麦”艺术形式,以及丰富的草原文化。

3. 满族:满族是中国历史上建立大清帝国的重要民族。

他们有着众多独特的传统习俗,如吃酸菜、穿汉服、蒙古袍等。

满族文化中的传统舞蹈和音乐也非常有特色。

4. 汉族以外的其他少数民族也各具特色。

藏族有着悠久的藏传佛教文化,其宗教仪式和建筑形式如佛塔、寺庙等独具特色。

而壮族则以山歌、舞蹈和体育竞技等形式闻名,他们热情好客,尊重长辈。

5. 除了这些比较知名的少数民族之外,还有一些相对较少人知的民族。

德昂族是居住在云南地区的一个小型民族,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和习俗。

而京族是分布在云南和贵州的一个小型民族,他们以制作精美的编织品而闻名。

通过这个简单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风俗。

这些不同民族的文化交融与交流,丰富了中国的多元文化,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

总结起来,了解56个民族的特点和风俗无疑是一项庞大的任务。

我们可以从文字、音乐、舞蹈、建筑、宗教、饮食等不同方面去深入了解每个民族的特点。

通过对比和交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并在这样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实现和谐共处。

对我个人而言,学习和了解不同民族的特点和风俗,是一种宝贵的人文经验。

它让我更加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维,增加了对世界的理解和欣赏。

我相信,通过深入研究这些民族的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促进文化多样性,实现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

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

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
其独特的生活习俗。

以下是一些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
1. 傣族:傣族是个热情好客的民族,他们喜欢唱歌、跳舞,也喜欢食用酸辣的食物。

傣族女孩喜欢穿着鲜艳的服装和饰品,而男孩则喜欢戴着红色头巾。

2. 壮族: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他们喜欢食
用米饭,腌制食品和炖蛋。

壮族男女在结婚时喜欢进行“鸳鸯拜寿”活动,也喜欢跳广西山歌舞。

3. 哈尼族:哈尼族是生活在云南的一个民族,他们依靠
农业生产为生。

哈尼族人喜欢喝酸汤,妇女们喜欢穿着五颜六色、亮丽的服装,男人则喜欢穿着黑色长衫。

4. 藏族:藏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有着独特风俗和宗教信
仰的一个民族。

藏族人喜欢喝茶,喜欢跳藏族舞蹈,喜欢将自己的祖先、历史和宗教信仰融入到生活中。

5.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是居住在新疆自治区的一个民族,他们喜欢食用羊肉和馕(面饼)。

维吾尔族女性婚礼时喜欢涂抹花瓣和香料的胭脂,男性则喜欢穿着长袍和挽长辫子。

6. 蒙古族:蒙古族是一个以游牧为生的少数民族,居住
在中国北方和中亚地区。

蒙古族喜欢食用烤羊肉,并喜欢饮酒和唱歌跳舞。

蒙古族男性一般穿着蒙古袍和靴子,女性则喜欢穿着彩色头巾和绸缎裙子。

这些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每个民
族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这也是我国多元文化的体现。

中国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及特色

中国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及特色

中国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及特色中国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及特色少数民族展示的是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他们的风俗习惯是不乏有趣的。

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中国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及特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维吾尔族的风俗维吾尔族的住宅,多成院落,一般大门忌朝西开。

房屋呈方形,有较深的前廊,庭院多栽花卉、葡萄、果树,打扫得十分洁净。

室内砌土炕,墙上挂壁毯,开壁龛,并饰以多种花卉图案。

饮食方面,他们以面粉、大米为主食,喜喝奶茶,佐以面粉烤制的馕。

饭菜种类很多,有抓饭。

肉粥、拉面、汤面、薄皮包子、烤包子、油塔子、烤肉等。

喜欢吃甜瓜、西瓜、葡萄、苹果、梨、杏、石榴等水果,主要吃牛、羊肉以及鸡、鸭、鱼肉;禁食猪肉、驴肉、食肉动物及凶禽猛兽;禁食一切动物的血。

维吾尔族的传统服装为,男女老少均戴四楞小花帽。

男子普遍喜欢穿对襟“袷袢”(长袍),内着绣有花纹的短衫。

女子喜着连衣裙,外套黑色对襟背心,戴耳环、手锡、戒指、项链等装饰品,姑娘多梳小辫,现在城市居民一般穿时装。

维吾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

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

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

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他们的舞蹈轻巧、优美,以旋转快速和多变著称,反映了维吾尔族人乐观开朗的性格。

维吾尔族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有经商传统,同时传统手工业十分发达,而且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他们制作的地毯、刺绣、丝绸衣料、铜壶、小刀、民族乐器等,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朝鲜族的风俗习惯我国的朝鲜族主要生活在东北三省和内地的一些大城市。

居住最集中的地区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长白朝鲜族自治县。

他们居住的地区是我国北方的“水稻之乡”。

朝鲜族的房屋屋顶由四个斜面构成,房屋正面开三扇或四扇门,室内用砖或石平铺成炕,进屋脱鞋,席炕而坐。

朝鲜族妇女的传统服装是短衣长裙,以长布带打结。

男子也穿短衣,外罩坎肩,裤腿宽大。

朝鲜族能歌善舞,姑娘们爱荡秋千和在跳板上飞腾,小伙子则喜欢一对对扭在一起摔跤,似猛虎角力。

56个民族的生活习俗

56个民族的生活习俗

56个民族的生活习俗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中国56个民族分布在全国各地,点缀着这片神州大地。

大家不妨来看看小编推送的56个民族的生活习俗,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1 、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 2.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

有自己的语言。

——采茶2 、白族:分布在云南、贵族、四川等地,人口159万余人,关于经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3 、保安族:分布在云南、青海等地,人口 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语言。

——羊皮袄、保安刀4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人口8.2万余,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弹唱5 、布依族:分布在贵族、云南等地,人口25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享有“水稻民族”之称。

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石板屋、绣花、雕刻面具6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19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种水稻闻名,有自己的语言。

——跳板、长鼓舞7 、达斡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

——剪纸,打曲棍球8 、傣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0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寺塔、竹楼和竹桥显示出了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9 、德昂族:分布在云南,人口 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于种茶闻名,有自己的语言。

——象脚鼓舞10、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乡的主要标志,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浸泡芦笙,拦路迎宾11、东乡族:主要分布甘肃、宁夏、新疆等地,人口3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瓜果。

有自己的语言。

12、独龙族:分布在云南,人口0.5万余人,他们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首先风尚。

绝少发生盗窃现象。

少数民族风俗文化

少数民族风俗文化

少数民族风俗文化中华民族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其中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风俗文化,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

第一个民族是蒙古族。

蒙古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是“八子裙”,由上衣、裙子和鞋子组成。

男性一般穿长袍、马裤、大礼帽和长筒靴。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是那达慕大会,每年夏季举行。

那达慕是蒙古族最重要的传统活动,包括马术比赛、摔跤、射箭和唱歌舞蹈等各种表演活动。

接下来是回族。

回族是中国伊斯兰教的主要信仰群体,主要分布在甘肃、宁夏、青海等地。

回族的传统服饰是“回民服”,男性一般穿长袍、圆帽和长靴,女性则穿长袍和头巾。

回族的传统节日是开斋节和古尔邦节,在这两个节日里,家人团聚,大家一起进行礼拜、祭祀、宴席和庆祝活动。

再来是壮族。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壮族的传统服饰是“壮族服”,男性一般穿黑色长袍、黑色长裤和黑色长蒙古靴,女性则穿色彩鲜艳的衣裳,带有银饰和发饰。

壮族的传统节日是壮年节、龙船节和三月三节等。

在这些节日里,人们会进行划龙船、攀高和唱山歌等传统活动,庆祝丰收和传统文化。

这些只是少数民族的部分风俗文化,每个民族都有着更多的传统习俗和文化特色。

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丰富多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共同促进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

我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我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我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我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风俗习惯,汉语成语,意思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

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我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对你有帮助!1、蒙古族:蒙古族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也有一部分从事农业,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在牧区,蒙古族多住圆形毡房,俗称“蒙古包”。

蒙古包的门一定朝南开,炉子设在毡房正中天窗底下。

在农牧区,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内有土炕。

2、塔塔尔族的“撒班节”,又称为“犁头节”3、景颇族普通崇信原始多神,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4、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裤,系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

妇女大多穿大领短衣和百褶裙。

山区苗族的住宅建筑大多是“吊脚楼”,它是按照山坡的自然地势,在下方和上方分别竖立较长和较短的木桩支撑,在桩上铺楼板建筑。

楼上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关家畜。

5、阿昌族份苏阿昌族男子穿蓝、白色或黑色对襟上衣,下穿黑色裤子,也有穿左大襟上衣的。

阿昌族人民性格开朗,又十分讲礼好客。

他们待客礼仪中盛行使用茶坛,这是一种煮茶的土陶用具。

到阿昌族家中去做客,主人会先拿出酒壶倒上一小盅酒为来客洗尘,随后又拿出茶坛,放上茶叶,倒上开水,放到炭火上煮一会,煮好之后倒进茶杯里,主客一道喝茶交谈。

6、维吾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

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

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

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7、哈萨克族男女都娴善骑术。

青年男子喜欢摔跤和刁羊,每逢节日和喜庆,牧民都要举行各种骑术表演和比赛;“姑娘追”是青年们最喜爱的娱乐项目。

8、柯尔克孜族传统服饰很讲究。

男子喜欢戴毡帽,上身穿白色绣有花边的圆领衬衫,冬天穿黑、蓝色“袷袢”,下身穿宽裤,着高筒靴。

9、锡伯族锡伯族的村屯四周筑有围墙。

忌食狗肉。

10、乌孜别克族的传统服装,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样的小花帽为特点。

11、塔吉克族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男性是一家之主。

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

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

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白族基本上实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

儿子成婚后即行分居,父母一般从幼子居住。

在地主阶级中,有少数是“四代同堂”的大家庭。

同宗同姓不通婚,但例行姑舅表婚。

有女无儿的可以招赘,无儿无女的也可以抱养同族弟兄的子女(过继)或养子。

赘婿和养子要改名换姓,才能取得财产继承权。

白族在元代以前盛行火葬。

元代以后,因受汉族的影响而改为土葬。

丧葬仪式一般比较隆重。

平坝地区白族人食稻米、小麦,山区的则以玉米、荞子为主。

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善于腌制火腿、弓鱼、油鸡棕、猪肝酢等菜肴,又喜吃一种别具风味的“生肉”或“生皮”,即将猪肉烤成半生半熟,切成肉丝,佐以姜、蒜、醋等拌而食之。

白族人民还喜喝烤茶。

纳西族热情好客,每当猎获归来,凡路遇的行人都可分得一份猎物。

贵客临门,主人要做六样或八样菜进行款待。

忌讳有:骑马到寨前必须下马,也不能把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不能登踏三脚架,不能跷二郎腿;也不能翻弄灶里的灰;祭天堂、祖先、战神时、忌外人观看。

忌在门槛上坐和用刀斧在门槛上砍东西。

有的地方还忌在家里唱山歌;不许杀耕牛、驮马和报晓的雄鸡;忌食狗肉。

进入纳西人家时不能主动进入老人,女人的卧室和女孩的"花楼",不能询问"阿夏"的情况。

阿昌族的服饰简洁、朴素、美观。

男子多穿蓝色、白色或黑色的对襟上衣、下穿黑色裤子,裤脚短而宽。

小伙子喜缠白色包头,婚后则改换黑色包头。

有些中老年人还喜欢戴毡帽。

青壮年打包头时总要留出约40厘米长的穗头垂于脑后。

男子外出赶集或参加节日聚会时,喜欢斜背一个“筒帕”(挎包)和一把阿昌刀,更显得英俊而潇洒。

妇女的服饰有年龄和婚否之别。

未婚少女平时多着各色大襟或对襟上衣、黑色长裤,外系围腰,头戴黑色包头。

梁河地区的少女也喜欢穿筒裙。

已婚妇女一般穿蓝黑色对襟上衣和筒裙,小腿裹绑腿,喜用黑布缠出类似尖顶帽状的高包头,包头顶端还垂挂四五个五彩小绣球,颇具特色。

每逢外出赶集、做客或喜庆节日,妇女们都要精心打扮一番。

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

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

朝鲜族朝鲜族讲求父慈子孝,长子赡养父母。

社会上老人受到尊重,人们非常鄙弃不孝不敬的人和行为。

朝鲜族比较喜爱素白服装。

妇女服装为短衣长裙,叫”则高利”和”契玛”。

男子服装为短上衣,外加坎肩,裤腿宽大。

外出时多穿斜襟以布带打结的长袍。

朝鲜族的主要食粮一般是大米、小米,京渍(即辣泡菜)是不可缺少的菜。

喜爱吃打糕、冷面、大酱汤、辣椒和狗肉。

朝鲜族人民非常讲究礼节,注重卫生,尤忌随地吐痰。

房子、餐具、衣被等都很整洁。

傣族傣族服装,男子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冷天披毛毡,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

妇女传统着窄袖短衣和筒裙。

西双版纳傣族妇女,着白色或绯色内衣,腰身细小,下摆宽,下着各色筒裙。

傣族的饮食以大米为主,喜饮酒和食酸辣,好吃鱼虾等水产。

普遍有嚼槟榔的习惯。

村寨大多建于平坝近水的地方,翠竹掩映,溪流环绕。

干栏式建筑是傣族住房的特点,分上下两层。

德宏多数地区傣族住平房,土墙茅顶,呈四合院。

泼水节是傣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

回族在饮食上,回族人普遍吃牛、羊、驼等反刍类偶蹄食草动物,不吃马、驴、骡、猪、狗肉,不吃动物血液和自死动物。

尤其禁食猪肉。

回族很讲究饮食卫生,注意淋浴和洗涤。

回族有两大节日即开斋节和古尔邦节,来源伊斯兰教。

斋戒为穆斯林”五功”之一。

开斋节即是斋戒期满的日子。

一般在回历的第九个月举行斋戒、斋戒期满,十月一日为开斋节。

古尔邦节在开斋节后的第70天,回历的十二月十日举行。

因为十二月十日是教徙赴麦加朝觐的最后一天,大家宰杀牛羊庆祝,聚餐联欢。

满族满族进入辽、沈以前,具有精于骑射的特长。

7岁左右的儿童即以木制弓箭练习射鹄,女子执鞭不亚于男子。

满族的服饰,男子剃去周围头发,束辫和垂于脑后,穿马蹄袖袍褂,两侧开叉,腰中束带,便于骑射。

女子在头顶盘髻,佩戴耳环,穿宽大的直统旗袍,足着高底花鞋。

入关以后,满、汉服装逐渐趋于一致。

满族的饮食,过去喜吃小米、黄米干饭与黄米饽饽(豆包);逢年过节吃饺子,农历除夕必吃手扒肉。

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介绍(精简版)

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介绍(精简版)

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介绍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介绍下面给大家介绍下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可以帮到您哦! 我国是一个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的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其中汉族人口最多。

不同的民族风俗习惯、语言、文字也不同,所以了解越多的民风民俗,越不会得罪人或者不会犯了人家禁忌。

了解了各地的民风,在生意场上,谈成生意的几率就大些。

在这里,过节吧简单整理了一些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彝族火把节,也就是彝族年。

彝族人的眼里,火象征光明、正义、兴盛,象征着能够摧毁一切邪恶的强大力量。

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欢乐、爱情和幸福的节日。

达斡尔族年年高。

春节时,人们穿上节日盛装,逐家走访,互相祝贺。

每家都备有蒸糕,拜年者一进门,主人就用蒸糕款待。

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节日期间,达斡尔族还举行歌舞、体育活动,一直持续半个月。

蒙古族酒肉不尽。

过春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

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壮族的迎英雄。

春节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

在壮族民间还有过晚年的习惯,壮族称做吃立节。

布依族:姑娘抢挑第一担水。

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达旦地守岁。

天一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的姑娘。

哈尼族,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妇女们都忙着舂粑粑。

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饼子。

而小伙子们则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

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

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

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历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他们把泼水看成是驱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56个民族的生活习惯

56个民族的生活习惯


37、纳西族:分布在云南、四川和西藏,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山地 农业、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东巴舞,腊染 38、怒 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有自 己的语言。——织怒毯,努寨 39、普米族:分布在云南、四川,人口2.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 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吹葫芦笙,弹唱,集体舞 40、羌 族:分布在四川等地,人口1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大白芸豆 是著名的特产,有自己的语言。——羌寨 41、撒拉族:分布在青海、甘肃等地,人口8.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 艺也发达,有自己的语言。 42、畲 族:分布在福建、浙江等地,人口63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除 种水稻外,还普遍种植茶树、甘蔗等经济作物,有自己的语言。 43、水 族、分布在贵州、广西等地,人口3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 种水稻和糯稻,有自己

44、塔吉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3.3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 业,有自己的语言。 45、塔塔尔族:分布在新疆,人口0.4万余人,以经营商业为主,兼营手 工业和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46、土族:分布在青海、甘肃等地,人口1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 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太平洋舞,高台会 47、土家族:分布在湖南、湖北等地,人口570万余人,土家织绵以其 “色彩斑斓,做工精巧”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摆手堂 48、佤 族:分布在云南,人口35万余人,从事农业,木鼓舞富有民族特 色,多次在全国民族舞蹈中获奖,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甩发舞 49、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人口72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 种粮棉和瓜果,有自己的语言。——手鼓舞 50、乌孜别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约1.4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有 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我国各少数民族生活习惯和饮食特点

我国各少数民族生活习惯和饮食特点

我国各少数民族生活习惯和饮食特点蒙古族。

蒙古族的饮食。

牧区以肉、奶及奶制品为主,粮食为辅;农业区以粮食为主,肉食为辅。

肉食以牛、羊为主,也食猪肉、鹿肉、黄羊肉。

各种奶制品是辅助品。

饮料有牛奶、羊奶、马奶和用牛、羊奶制成的奶茶,此外,还有奶子酒。

米食有米,面食有馍馍、面条、炸制的蒙古果子、油茶、饺子等。

蔬菜不多,有马铃薯、白菜等。

招待客人最高的规格是吃羊头和羊尾。

蒙古族一般一日三餐。

早餐多是奶茶、奶油、米、油炸制品或糕点。

午餐无固定时间。

晚餐吃肉,最后在汤内放少许面条。

爱饮红茶,喜白酒且饮量大。

蒙古族一年中有四个节目,即:春节、中元节、端午节和重阳节。

此外,还有传统的“那大慕大会”,会上有民族式的摔跤、赛马、射箭、歌舞等游节活动,并进行物资交流。

二、回族。

回族是我国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的一个民族。

回族在饮食方面忌食猪肉、狗肉、驴肉、骡肉,也不吃动物的和自死的或非伊斯兰教徒屠杀的牲畜。

水产品只食有鳞鱼无鳞鱼及水鱼,海参等类均忌食。

回族很注意卫生,在主食方面大都与汉族相似,但每逢节日要炸油香、散子及各式各样的油炸制品;糕点要吃清真的;肉食方面吃牛、羊、鸡肉;饮料方面喜欢喝茶。

回族人民的民族节日主要是“节”,又称开斋节,还有“库尔班节”,此节在肉孜节后七十天,即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举行,这一天要杀牛、羊、骆驼;此外还有圣诞节,在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举行,是纪念的节日。

回族在礼俗方面,反对不敬者,禁止用食开玩笑,不能用禁止的东西作比喻。

在我国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有十个,除回族外有柯东乡族、族、保安族、维吾尔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

在接待工作中要特别注意尊重他们民族风格和食俗习惯。

三、藏族。

藏族是我国历史悠久、勤劳勇敢的民族,人口近三百万,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几省的部分地区。

藏族人民历史上多信奉喇嘛教。

藏族人民的食俗也很讲究,主食是糍粑,即用炒熟的青棵或碗豆磨成的炒面。

不同民族的衣食住行

不同民族的衣食住行

不同民族的衣食住行不同民族在衣食住行方面有着各自独特的文化和习俗。

本文将介绍几个有代表性的民族,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蒙古族的衣食住行蒙古族是中华民族中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甘肃省、青海省等地以及蒙古国、俄罗斯等国家。

蒙古族的传统饮食主要以肉类为主,如牛、羊、马肉等。

蒙古族的烤肉技巧闻名于世,传统的烤肉方式是将肉块挂在烤架上,用木炭或柴火烧烤,随时翻动直至烤熟。

另外,蒙古族还有一道传统的饮食——奶茶,是由牛奶、茶叶、盐等原料制成的。

奶茶是蒙古族最为喜爱的饮品之一。

蒙古族的民居以圆形的蒙古包为主,蒙古包的大小和形状不同,多由木材、毛毡等材料制成,具有良好的防水、保暖和隔热作用。

壮族的衣食住行壮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壮族的传统饮食以米饭、蔬菜、肉类为主,以酸、辣和清淡的口味为主,以炒、煮、蒸等为主要烹饪方式。

壮族还有一道非常有名的美食——酸笋鱼,在壮族传统婚礼、节日、宴席上很常见。

壮族的饮食文化蕴含着浓厚的地方色彩和人文内涵。

壮族的传统服装以花色绚丽、色彩鲜艳、图案复杂为主,男子一般穿蓝色的褂子和紫色的短衣,女子则穿着十分美丽的绣花裙,颜色和纹样很多种,有的还可以变成不同款式的服装。

壮族的民居主要是木结构的建筑,房屋通常是四合院形式,屋顶多为青瓦或瑞典板,有着美丽的雕花和彩画。

哈萨克族的衣食住行哈萨克族是一种游牧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和中亚地区。

哈萨克族的传统饮食以烤肉和奶制品为主,烤肉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美食,通常是将羊肉、牛肉串起来烧烤,同时配以烤饼和奶茶,非常美味。

哈萨克族还有一种传统饮品“库姆斯”,是母马奶发酵后酿制而成的。

哈萨克族的传统服装以套头衫和褶裙为主,颜色偏暗,少有花纹,通常是黑色、蓝色或棕色等。

男子的服装比女子简单,通常是长袍、长裤和长靴为主。

哈萨克族的民居一般是用皮革或毡子制成的蒙古包,同时还有一种传统的“牛棚”,就是在住宅旁边单独修建的牛舍,可以供家庭存放牛马等牲畜。

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丰富艺术
水族人有着独特的编织工艺和独具特色的服饰装扮,如刺绣服饰和精 美的编制品。他们的音乐和舞蹈也充满了海洋元素。
东乡族风俗习惯
宗教信仰
东乡族信奉藏传佛教,寺庙 和僧侣在当地文化中扮演 重要角色。每逢重大节日, 他们都会举行隆重的宗教 仪式。
服饰文化
东乡族服饰融合了藏族和 汉族的元素,体现出独特的 审美风格。男性常穿长袍, 女性则喜欢鲜亮的衣裙。 头饰和首饰也是身份地位 的象征。
服饰
畲族妇女喜欢穿白衣配黑围裙,男子喜欢穿白色衣裤,纺织技艺独特。
高山族风俗习惯
与自然和谐共生
高山族部落深深融入大自然, 他们崇敬大山大水,将其视为 神灵,并以尊重和虔诚的态度 维护这片神圣的家园。
丰富多彩的祭祀活动
高山族人会定期举行各种祭祀 活动,祈求丰收、平安,并传承 悠久的文化传统。这些活动包 括祭山、祭祖、祭水等。
传统手工艺
纳西族妇女擅长制作色彩艳丽、图案复 杂的刺绣、织锦和服饰,体现了她们丰 富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技艺。
独特建筑风格
纳西族人依山傍水建造独特的木质建筑 ,融合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特点,呈 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情。
景颇族风俗习惯
1 独特的服饰文化
景颇族以传统服饰见长,男性喜 穿长衫及高筒帽,女性则偏好绣 花裙装及银质饰品。这些服饰彰 显了该族人丰富的工艺美学及对 独特文化的热爱。
独特的服饰和装饰
高山族人的服饰颜色鲜艳,带有丰富的几何图案和民族元素,体现了他 们对生活的热爱和美好追求。
拉祜族风俗习惯
传统住宅
拉祜族人普遍居住在山区,他们建造的 木结构房屋以茅草或芭蕉叶覆盖屋顶, 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民族服饰
拉祜族女性身穿艳丽多彩的传统服饰, 上衣上绣有精美的花纹图案,头戴带有 流苏的头饰,彰显其独特的民族风情。

中国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总结大全

中国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总结大全

中国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总结大全中国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总结大全汉族汉族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古老民族,由于其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所以风土人情多姿多彩,丰富异常。

一、尚农务本汉族是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自古以来农业人口一直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九十以上,尚农风俗源远流长。

从远古起,汉族就视农业为本业。

早在战国时期韩非就提出了“以农业为本”的主张。

他说:“仓禀之所以实者,耕农之本务也。

”《韩非子·诡使篇》。

在尚农思想的影响下,汉族社会形成了“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商君书·画策篇》。

“男耕女织”可说是一幅典型的汉族社会风土人情画。

只是到了现代,特别是解放后才有了较大的变化。

二十四节气是汉族农历特有的重要部分,它的形成和创立与汉族古代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习俗密切相关。

随着一年四季气候的变换,农事和农活的内容也随着变化。

二十四节气名称本身的含义,都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点。

至今汉族农民仍习惯按节气进行农事,安排农活。

与尚农风俗相关的是汉族对土地神的崇拜。

《白虎通义》云:“地载万物者,释地所以得神之由也。

”土地神崇拜的形式是“社祀”,土地神称为社神或社主,祭土地神的地方称社。

《礼记·郊特牲》云:“壮、祭土,而主阴气也……壮,所以神地之道也。

”发展到后来,汉族社会层层都有社祭。

民间对土地神的信仰十分广泛,解放前土地庙几乎到处可见。

二、尊祖敬老尊祖敬老是汉族的千古遗风。

尊祖即是对祖先的崇拜。

商代时即信上帝与祖先合一的一元神,周代则信上帝与祖先分开的二元神,而崇拜祖先神是更为重要的传统。

汉族的祖先崇拜主要是祭有功绩的远祖和血缘关系密切的近祖。

崇祖习俗直到近、现代。

民间尊祖的祭祀活动仍十分隆重,有时祭、堂祭、节祭、岁祭、房祭、祠祭等,逢年过节有的还要瞻仰历代祖宗遗容面像,以表不忘祖宗,并与祖宗共享喜庆或求祖宗赐福保佑。

汉族供奉祖先的地方叫祖庙或宗庙,祖庙、宗祠遍布各地。

与尊祖习俗相关,在封建宗法制的长期影响下,汉族喜聚族而居,定期纂修宗谱。

56个民族的特点和风俗的简单介绍

56个民族的特点和风俗的简单介绍

标题:探寻我国56个民族的特点和风俗一、引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其中,56个民族各具特色,拥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

本文将对我国56个民族的特点和风俗进行简单介绍,以增进对我国民族文化的了解与认识。

二、汉族汉族是我国最大的民族群体,其特点是勤劳、善于经商。

汉族的传统风俗习惯有春节、中秋节等重要节日,且崇尚家庭和谐,尊敬长辈。

饮食文化上,汉族人喜欢面食,如面条、馒头等。

三、蒙古族蒙古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以牧业为主要生活方式。

他们善于骑马、射箭,有独特的游牧生活方式。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壮丽而华丽,反映出他们的勇敢和豪迈。

四、藏族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拥有着丰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他们善于唱歌、跳舞,且擅长工艺制作,尤其以唐卡、藏毯等著称。

藏族的服饰多以鲜艳的颜色和精美的绣花为特点。

五、族族主要分布在新疆自治区,以种植水果和手工业为主要生活方式。

族的饮食文化十分丰富,有烤全羊、馕等特色美食。

族的舞蹈和音乐也充满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六、总结与回顾通过对我国56个民族的特点和风俗的简单介绍,我们可以看到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

这些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丰富了我国的多元文化,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了解和学习的机会。

对于我来说,通过撰写这篇文章,我深刻体会到了我国56个民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同时也增加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七、个人观点与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宝贵之处。

每个民族的特点和风俗都值得我们去尊重和传承,同时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

希望未来能够更多地了解和学习我国56个民族的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多样性与和谐作出更多的贡献。

结语:通过本文的撰写,我对我国56个民族的特点和风俗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更加感受到了多元文化的魅力。

相信在不断的学习和交流中,我们能够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实现民族团结与进步。

一、引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56个民族的服饰与生活习惯

56个民族的服饰与生活习惯

民族服饰与生活习惯蒙古族服饰蒙古族服饰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格。

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

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

夏装多布类。

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

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

红、绿绸缎做腰带。

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

喜穿软筒牛皮靴,长到膝盖。

农民多穿布衣,有开衩长袍、棉衣等,冬季多毡靴乌拉,高筒靴少见,保留扎腰习俗。

男子多戴蓝、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绸子缠头。

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

未婚女子把头发从前方中间分开,扎上两个发根,发根上面带两个大圆珠,发稍下垂,并用玛瑙、珊瑚、碧玉等装饰。

还有比较有特色的是蒙古族摔跤服。

蒙古族摔交服是蒙古族服饰工艺。

摔跤比赛服装包括坎肩、长裤、套裤、彩绸腰带。

坎肩袒露胸部。

长裤宽大。

套裤上图案丰富,一般为云朵纹、植物纹、寿纹、五蝠捧寿等。

图案粗犷有力,色彩对比强烈。

内裤肥大,用10米大布特制而成。

利于散热,避免汗湿贴于体表;也适应摔跤角力运动特点,使对手不易使用缠腿动作。

套裤用坚韧结实的布或绒布缝制。

膝盖外用各色布块拼接组合缝制图案,纹样大方庄重,表示吉祥如意。

服装各部分配搭恰当,浑然一体,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回族服饰青海、甘肃、宁夏回族地区的服饰较富于传统特点。

男子一般头戴黑、白两色号帽(俗称“回民帽”),身穿白土布对襟上衣(土称“尕汗搭”)。

扎腰带,前腰和下穗处绣牡丹花,多结婚时用,平时扎一般粗布。

外着青布黑夹夹(黑坎肩)、黑色或蓝色长裤,穿白土布袜子(袜头及后跟处纳花)、黑布鞋或用白线勾的线帮鞋。

号帽颜色因年龄而异,婚姻后青年及老年均戴黑色,未婚青年戴白色或紫红色,小孩戴白色,也有的戴黑色或用白线勾成的号帽。

中老年妇女一般内穿普通袖旗袍、深灰色过膝坎肩,戴过膝长的黑盖头(60岁以上者戴白盖头)。

少女戴绿盖头,结婚时穿粉红色长袍、绣花鞋,平时喜艳色,如绿裤子、玫瑰红歪襟短褂,背心前后胸均绣花。

各民族风俗习惯

各民族风俗习惯

各民族风俗习惯民族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相延久积而成的喜好、风俗、习惯和禁忌,主要表现在饮食、服饰、居住、婚姻、生育、丧葬、节庆、娱乐、礼节、生产等方面。

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

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

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

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

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

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

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

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

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

鄂伦春族一一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

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

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

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

初一,着新装互相拜年请安。

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

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

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

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

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

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

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

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

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

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

纳西族一一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民族的生活习惯是怎样的第一篇:各民族的生活习惯是怎样的各民族的生活习惯是怎样的?节日是怎样过的?1、蒙古族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

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2、回族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

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

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

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

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

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

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

4、傣族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

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

傣族自称“傣仂”、“傣雅”等。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

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

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

现在,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5、僳僳族僳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

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

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僳僳族自治县。

节日: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等。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刀杆节”扣人心弦,据说上刀杆是为了使僳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精神而设立的。

6、藏族藏族是汉语的称谓。

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

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

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

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

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

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7、壮族“布土”、“布侬”、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

有“布壮”、“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

壮锦与南京的云锦、各民族的生活习惯定居点便是有“北极村”之称的敖鲁古雅鄂温克猎人村。

敖包节是鄂温克族的宗教节日,但也举行一些文娱体育活动,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除春节等节日与临近其他民族的节日一样外,鄂温克族还要在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的“米阔勤”节15、鄂伦春族“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

清朝以前,人们一般把鄂伦春族称为“索伦部”、“打牲部”或“使鹿部”。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

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

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欢歌舞蹈,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

腊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习俗。

鄂伦春的先人们和火结下了不解之缘,对火有着特殊的感情,对篝火无比亲近。

16、赫哲族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

历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称。

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意为居住在“东方”及江“下游”的人们。

河灯节是赫哲族的民间传统节日,世世代代靠捕鱼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农历的7月15放河灯、祭河神,以此来祈祷、祝福族人平安、捕鱼丰收。

17、门巴族据藏文史籍记载,门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繁衍生息。

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林芝、错那等县。

“门巴”意为居住在门隅的人。

门巴族沿用藏历,节日也与藏族相同。

节日期间要杀牛宰羊,置办丰盛的酒菜,宴请宾客。

相传藏传佛教的佛祖释加牟尼诞生和圆寂的日子是藏历四月十五日,为了纪念这一天,门巴族地区的所有寺庙念经祈祷,举行各种宗教活动。

18、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

白族自称“白伙”、“白尼”、“白子”等,汉语意为“白人”。

1956年,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白族。

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

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

19、保安族保安族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又被称为“保安回”。

1950年根据本民族人民意愿,定名保安族。

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甘肃省一带。

保安族通用汉文,多信仰伊斯兰教。

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产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尤为藏族人民所喜爱。

保安族的节日同许多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相同,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馓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20、布依族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

解放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族”、“土边”、“本地”、“绕家”等。

1953年,贵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经过协商,正式统一用“布依”作为本民族的名称。

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

21、达斡尔族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

“达斡尔”意即“开拓者”。

族源契丹。

十七世纪中叶,这个民族为维护祖国统一,打响了武装抗击沙俄入侵的第一各民族的生活习惯地。

哈萨克族过去信仰萨满教,公元十一世纪前后,改信伊斯兰教。

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还有“那吾热孜”节。

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

抛撒“包尔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礼俗。

29、基诺族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及其附近地区。

基诺族自称“基诺”,汉文译称“攸乐”。

1979年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中国的第55个少数民族。

基诺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原始宗教,但对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

传统节日以过年为重,具体时间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农历腊月间进行。

每年阴历九月,基诺族就要过一年一度的新米节了,当地人称“好希早”。

30、京族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岛”之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江平乡的澫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

京族,历史上自称为“京”、“越”或“安南”,1958年,根据本民族意愿,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

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数人信仰天主教。

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唱哈节等。

其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唱哈节”(歌节)。

唱哈多在哈亭举行,哈亭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建筑物。

31、景颇族景颇族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

近代文献多称为“山头”,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

1953年7月24日建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县,1956年改为自治州。

目瑙纵歌(目脑纵歌)是景颇族人民驱恶扬善,预祝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之后举行,为期2—3天。

在景颇族的传说中是天上太阳召集地上万物参加的一种大型歌舞盛会,并由犀牛传播至人间,后成为景颇族最盛大的节日。

32、柯尔克孜族“柯尔克孜”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多种解释:“四十个部落”、“四十个姑娘”、“山里放牧人”或“草原人”等。

柯尔克孜族多数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柯尔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诺若孜节,按柯尔克孜族的历法,新月每出现一次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

每年第一个月出现时即过诺若孜节,类似于汉族的春节.33、拉祜族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

“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

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

祜族传统节日有拉祜年,也吃扩塔节(即春节)、火把节、月亮节和尝新节等节日。

其中最隆重的节日是过拉祜年。

传说拉祜族兄弟是从葫芦里走出来的。

大年初一,拉祜族男女老幼都要用葫芦盛水洗手,洗去过去一年的贫困,迎来新一年的五谷丰登。

34、黎族黎族聚居在海南岛通什镇等地,据考证,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来。

早在四五“歧”、“美千年前,黎族的先民们就在海南岛繁衍生息,成为该岛最早的居民。

黎族自称“孝”、孚”等。

黎族名称的使用始于唐代末期,沿用至今。

黎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和“三月三”等。

黎族大多数节日与汉族相同,如春节,与汉族过春节的情形基本一致。

黎族特有每年农历的节日“三月三”源于黎族先人繁衍后代的一个传说.35、珞巴族各民族的生活习惯50、维吾尔族“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

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一带,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过生活的“丁零”人。

融合了汉人以及后来迁来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繁衍发展而形成了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的节日大都来源于伊斯兰教,是用回历来计算的。

维吾尔族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

前两个源于伊斯兰教,日期是按回历计算的,每年都在移动,因此有时是在冬季,有时则是在夏天或其它季节。

51、乌孜别克族乌孜别克族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乌孜别克族人最早居住在中亚各地,元朝时称为“月即别”、“月祖伯”等,15世纪,逐渐形成民族。

乌孜别克族有自己的语言,信仰伊斯兰教。

乌孜别克族主要节日有“圣纪节”、“肉孜节”、“古尔邦节”等,孜别克族的传统节日与当地其他信奉伊斯兰教民族的节日基本相同,以肉孜节和古尔邦节为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

52、锡伯族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

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东北,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锡伯族民间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汉族相同。

53、瑶族瑶族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瑶族人自称“勉”、“金门”、“布努”、“拉珈”、“炳多优”等,因经济生活、居住地区和服饰的不同,又有30多种称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

裕固族聚居在甘肃省河西走廊肃南地区,其余居住在酒泉黄泥堡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