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学讲义
江苏省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讲义资料全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逐章逐节梳理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1、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2、教育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3、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以制度化教育为参照,之前的非正式、非正规教育都可归为前制度化教育,而之后的非正式、非正规化教育都归为非制度化教育。
因此,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4、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包括了古代的前学校与前社会教育机构、近代的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
5、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即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
6、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7、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8、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正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9、19世纪末,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实行初等义务教育并逐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10、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容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容的学校教育。
11、二战后,综合中学的比例逐渐增加,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中学普的趋势。
1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版讲义
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
01
02
03
学习心理
研究学习的基本原理、学 习动机、学习策略以及知 识技能的掌握与应用等。
情感与认知
探讨情感与认知的关系, 分析情感对学生学习的影 响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积 极情感。
个性与差异
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能 力差异以及如何根据学生 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教育研究方法基础知识
和教师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模拟试题一
根据考试大纲要求,模拟真实考试情境,提供一套完整的中学教育 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并配有详细的答案解析。
模拟试题二
针对不同学科背景的考生,设计具有学科特色的模拟试题,旨在提 高考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模拟试题三
结合近年来的教育热点和改革动态,提供具有前瞻性的模拟试题,引 导考生关注教育发展动态。
模拟考试
参加模拟考试,熟悉考试形式和流程,提高应试能力。
调整心态,积极应考
1 2
保持积极心态
相信自己能够通过考试,遇到困难时及时调整心 态。
合理休息和锻炼
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度的锻炼,保持良好的身体 状态。
3
做好考前准备
提前了解考试地点、时间等信息,准备好考试用 品,确保顺利参加考试。
05 教育知识与能力 考试真题及答案 解析
THANKS
感谢观看
预测题及答案解析
预测题一
根据历年考试真题和命题趋势,预测可能出现的新题型和考点, 为考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备考策略。
预测题二
结合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和前沿理论,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预 测题目,旨在拓展考生的思维视野。
预测题三
针对考生的实际需求,设计具有实用价值的预测题目,旨在提高 考生的应变能力和综合素质。
中学教资笔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讲义+笔记) (1)
理论精讲 15(上)-教育知识与能力(讲义)第四节中学生的能力发展目录1.能力的定义2.能力的分类3.影响能力的因素4.能力的培养一、能力的定义(P198)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且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能力的分类(P199)单选构造:一般能力、特殊能力发展趋势:流体能力、晶体能力小试牛刀1.长辈们教训晚辈时常用的一句话是:“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
这句话体现的是()。
A.流体智力B.晶体智力C.一般智力D.问题解决智力2.画家的绘画能力属于()。
A.再造能力B.创造能力C.一般能力D.特殊能力三、影响能力的因素(P199)(一)先天素质(二)早期经验(三)教育与教学(四)社会实践(五)主观努力(内在因素)四、能力的培养(P200)简答第一,注重对学生早期能力的培养。
第二,教学中要加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
第三,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因材施教。
第四,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五,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途径。
第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梳理总结第五节中学生的异性交往目录1.中学生异性交往的特点2.中学生性心理特点3.正确处理与异性交往一、中学生异性交往的特点(P201)(一)交往方式的隐蔽性(二)交往动机的多样性(三)交往欲望趋向强烈二、中学生性心理特点(P202)(一)性意识的出现(二)性情感的发展变化三、正确处理异性交往(P203)(一)正确认识青少年学生的异性交往(二)把握青少年学生异性交往的原则(三)了解青少年学生异性交往的方法【克服胆怯、真实坦诚、留有余地】(四)引导青少年学生区分友谊与爱情梳理总结第六章中学生心理辅导1.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2.第二节中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3.第三节压力和挫折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目录1.心理健康的概念2.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一、心理健康的概述(P211)单选(一)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的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教师资格证培训讲义综合素质模块一(中学)
第一章
教育观
一、教育观
(一)教育的概念
• ·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
念的活动 • ·狭义:即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 · 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 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二)国内外关于教育的观点 • 孟子:最早将”教“与”育“二字用在一起 • 《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
第三节 教育公正与中学生的共同发展
一、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促进所有学生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 二、有差异的中学生的共同发展 三、也就是说,虽然中学生有着差异(民族、地域、性别、经济地 位、成绩好坏等),都要公正对待,面向所有学生,促进其共同 发展
第四节 教育公正与中学生个性潜能有差异的发展
一、教育公正与中学生个性发展潜能 既然中学生有着自己的独特性、差异性、个性,那么要针对其不同 的发展潜能施以教育,彰显个性。 二、教育分层(不公平)与个性发展(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区别
第二节 中学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素质教育的途径 素质教育的途径,包括德、智、体等不同类型的教育活动及各种类 型教育活动的基本实现方式——课程与教学(基本途径)、校管 理活动及课程以外的教育活动等 (一)德育(广义)为先,五育并举 (二)把握课改精神,实践中学“新课程” 课改的六大目标(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 程评价、课程管理) (三)课程教学以外的各种学校管理、教育活动,重点是班主任工 作
(一)素质的含义(自然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 (二)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 1、内涵 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重中之重)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 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有道德”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 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1)着眼于民族素质的提高(2)着眼于可持续发展(3)着眼于 全体学生的各方面素质的提高(4)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创 新发展(5)着重于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 3、外延(范围) 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 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与学校教育、家庭 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 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中。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学版
汇报人: 202X-01-04
contents
目录
• 教育基础 • 课程与教学 • 德育与班级管理 • 学生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
01
教育基础
教育学基础知识
教育学基本概念
阐述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基本概 念和理论体系,为后续教育教学 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了解异常心理的表现、成因和干 预方法,提高教师对学生心理健 康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
学习心理
研究学习的本质、条件、机制和过程,为有效教学提 供心理学指导。
动机与兴趣
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情感等方面的心理因素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评估与反馈
探讨教学评估的方法、标准和反馈技巧,提高教师对 学生学习状况的准确把握和指导能力。
班级管理方法包括制度管理 、目标管理、民主管理等, 是实现班级管理目标的重要 手段。
班级管理评价
班级管理评价是对班级管理 工作效果的评估和反馈,是 提高班级管理工作效果的重 要环节。
班主任工作理论与实践
班主任的角色定位
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 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工作的教师, 是一个班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
02
课程与教学
课程与教学的理论
课程与教学的概念
课程是学校教育内容及其安排的总和,教学是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育活动。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课程是教学的方向和目标,教学是实现课程目 标的手段和方法。
程理论、社会中心课程理论等。
课程与教学的实施
课程实施的原则
评价的标准
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 效果等方面的标准。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版讲义(完整版)
4、受教育者:即教育对象,各级各类学生。
(1)学生的一般特征:实践活动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
展的规律; (2)特殊性表现在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不是一尘不 变的,而是在随着外界影响不断变化的。
5、教育影响:
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
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
以哲学上的有关理论为基础,同时又要以社会学、人 类学的理论研究与实地考察为依托,要做到历史与逻
辑的统一、理论与实际的统一。
(二)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与原始教育
(1)特征: ①教育水平低。没有产生制度化的教育机构,教 育内容贫乏,教育方法主要史口耳相传和实践模仿; ②教育没有阶级性。 ③教育与原始宗教或意识有着紧密的联系。
桑代克
4、劳动起源论
代表人物: 恩格斯 米丁斯基 (苏联) 《世界教育史》
主要观点: (1)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 (2)制造、使用工具及生产劳动 验、技能技巧 生存与发展 经
传授给下一代(教育)
评
价: 这种观点是对恩格斯思想的曲解;人类生活的第
一个基本条件而非所有活动的最充分条件。
2、教育的定义的理解 (1)描述了教育的实践特性。 (2)把教育看作是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两 个耦合的过程。 (3)强调教育的“活力性”,教育在个体的社会化 和社会的个性化过程中起“促进”和“加速”的作用。
(4)强调教育行为发生需要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
文化等背景。
1、学校教育: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
3、心理起源论 代表人物:
孟禄(美国教育家)《教育史》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冲刺讲义
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考试 时间为120分钟。
试卷结构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和材料分析题 等题型。
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简答题和 论述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材料分析题 主要考查考生对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内容
教学设计技能包括分析学生特点、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编写教案等环节。
要求
教学设计应遵循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实施技能
定义
教学实施技能是指教师在 课堂上根据教学设计,运 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技巧, 完成教学目标的能力。
内容
教学实施技能包括课堂组 织、讲授、提问、演示、 互动等环节。
案例四
某高校学生因考试作弊被取消 学位证书案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考试大纲包括考试目的、考试 内容、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等 部分。
考试内容与要求
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教育基础、学 生指导、班级管理、学科知识与 教学能力和教学设计等五个方面
。
考试要求考生掌握教育基础知识 和基本理论,具备教育教学实践 能力,能够分析解决教育教学中
的问题。
考生需要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 点,掌握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 具备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能够
教学过程
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包括导入、讲 授、巩固练习、总结等,注重启发 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 程。
教学原则与方法
巩固性原则
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加深记忆和理解,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 --中学生学习心里--认知过程(讲义+笔记)
第一节:认知过程第二节:学习概述第三节:学习理论第四节:学习心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理第一节认知过程一、注意二、感觉三、知觉四、记忆五、思维六、问题解决与创造性七、想象一、注意P111一、注意(一)注意的概念【单选】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是伴随着其他心理过程而发生的。
P111一、注意(二)注意的分类【单选】P112练一练1.(2021上)同学们正在教室里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突然从教室外飞进来一只小鸟,于是大家不约而同地把视线转向小鸟。
这种现象属于()。
A.随意前注意B.随意后注意C.无意注意D.有意注意2.(2019上)学生课前预习,带着不懂的问题去上课,以便更有针对性地注意听讲。
这种注意方式属于()。
A.有意注意B.无意注意C.无意后注意D.有意后注意P113一、注意(三)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广度数目2.注意的稳定性时间注意的分散:又叫分心3.注意的分配一边……一边……4.注意的转移主动的由A到B补充:注意的起伏(动摇):周期性的加强或减弱。
P112练一练1.(2022上)郭老师上课时,边讲课、边板书、边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反映了哪种注意品质?()A.注意的稳定B.注意的分配C.注意的范围D.注意的转移2.(2020下)建华在听课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玩手机或做小动作。
这种现象属于()。
A.注意集中B.注意分散C.注意分配D.注意转移P113一、注意(四)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简答】(1)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口诀:注意有无新欢(五)中小学注意力的培养【简答】(1)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作斗争的能力;(2)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4)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5)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第三章中学教学(教资考试课件中公版)
第三章中学教学(教资考试课件中公版)第三章中学教学教学是中学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它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和个人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章将针对中学教学的几个方面展开探讨,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评价与反馈。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教师可以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创造一个高效、有趣和具有启发性的学习环境。
1.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步骤,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以及教学目标等因素,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
在教学设计中,需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所期望学生能够达到的预期结果。
教学目标需要具体明确,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并与教材内容相匹配。
例如,在英语教学中,一个合适的目标可以是学生能够流利地运用所学的词汇和语法进行口语表达。
1.2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材和教学资源,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拓展。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
1.3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手段和策略。
合适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方式,采用讲授、讨论、实验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的一系列教学手段和策略,以达到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
本节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教学方法:2.1 讲授法讲授法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具有简单、直接、高效等特点。
这种方法适用于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传授和阐释。
教师通过讲解教学内容、示范和解释示例等方式,向学生传递知识和信息。
2.2 讨论法讨论法是一种基于学生互动和思维碰撞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讲义资料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讲义资料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
教育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它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意识地、自觉地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的本质。
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人类的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广义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培养人,具体表现为:教育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个体功能指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作用;社会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一方面,教育的个体功能是在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过程中实现的,而个体的身心发展又受到社会的制约,因此,个体的身心发展既是教育的个体功能的出发点,又是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出发点。
另一方面,教育的社会功能是通过培养人来实现的,而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又受到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因此,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努力开创我国教育事业的新局面。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根本保证;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战略举措;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各级各类人才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
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全体性;二是全面性;三是主体性;四是基础性;五是发展性。
教师资格证中学讲义
目录综合素质核心考点精编 (4)核心考点1教师职业理念 (4)核心考点2教育法律责任 (5)核心考点3教育法律救济 (6)核心考点4我国主要教育法律法规与教育政策解读 (6)核心考点5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9)核心考点6教师违法(侵权)行为预防 (9)核心考点7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10)核心考点8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与范畴 (10)核心考点9《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解读 (10)核心考点10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11)核心考点11《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解读 (11)核心考点12教师职业行为规范 (12)核心考点13中国历史 (13)核心考点14世界历史 (15)核心考点15教师的科学素养 (15)核心考点16教师的文学素养 (17)核心考点17教师的艺术鉴赏素养 (20)核心考点18信息处理能力 (21)核心考点19逻辑思维能力 (22)核心考点20阅读理解能力 (23)核心考点21常用的写作文体 (23)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学部分考情分析 (24)导图概览 (24)核心考点1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25)核心考点2教育学概述 (25)核心考点3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26)核心考点4教育与人的发展 (27)核心考点5教育目的 (27)核心考点6教育制度 (28)核心考点7教育科学研究及其方法 (29)核心考点8课程基本知识 (29)核心考点9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31)核心考点10教学概述 (31)核心考点11教学过程 (32)核心考点12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32)核心考点13教学组织形式与课堂教学的实施 (33)核心考点14教学评价 (34)核心考点15中学德育 (34)核心考点16班级、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35)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心理学部分考情分析 (36)导图概览 (36)核心考点1心理学与个体心理发展 (37)核心考点2认知发展理论 (37)核心考点3认知过程 (38)核心考点4情绪情感与个性心理 (40)核心考点5学习理论 (41)核心考点6学习动机 (42)核心考点7学习迁移、学习策略与技能的形成 (43)核心考点8品德发展与教育 (44)核心考点9中学生心理辅导 (45)核心考点10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46)综合素质一、综合素质考情分析综合素质是全国教师资格证统考科目一的考试科目,主要考查申请教师资格人员的教育教学综合能力和素养,考试内容涉及五大模块,主要包括职业理念、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文化素养和基本能力五大模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学讲义第一节教学概述一,教学的概念(1)教学的定义教学是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育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在我国,教学是以知识的授受为基础的。
(2)教学的内涵教学的本职是:教学活动是一种页数的认识,交往和实践活动。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两方面活动的统一。
第一,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第二,教学有教师的教育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第三,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二,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好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主动,生动,活泼,全面发展。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第二节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本质观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平的的过程。
(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其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具体体现在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
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矛盾。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目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社会历史经验变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不仅使学生获得关于客观的映像即知识,也使学生个体获得发展。
1,认识的间接性2,认识的交往性3,认识的教育性4,有领导的认识三体结构:教师(领导),主导作用的中介,学生(主体);课程与教材(客体)相互作用。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
直接经验:亲自活动,探索经验。
间接经验:他人认识成果。
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习间接经验,间接体验。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个人历史积累和现时感性经验。
(2)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
把心智操作的方式教给学生。
2,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和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智力水平的高低。
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认识能力。
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四个条件:,①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学科的规律性的认识。
②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
③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④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三)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决定学生学习方向,内容,进程,结果,质量;引导,规范,评价,纠正;影响学生学习方式和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影响学生个性和三观。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对外部信息选择的能动性,自觉性;对外部信息进行加工的独立性,创造性。
3,建立合作,有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四)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①科学的世界观和先进的思想要求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
②知识学习本身是艰苦的劳动,可以锻炼培养学生的优良道德品质。
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为学生积极学习知识奠定基础3,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两种错误倾向:脱离知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只强调传授知识,忽略思想品德教育。
(1)激发学习动机。
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较好的学习愿望是进行学习的基本条件和心理起点。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的主要方面:一是所学内容及知识本身;二是强调学生的活动;三是依靠教师的引导。
(2)领会知识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第一,感知教材。
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形成清晰的表象和鲜明的观点。
第二,理解教材,形成科学概念。
真正认识本质和规律。
两种途径:一是具体到抽象;一是已知到未知。
(3)巩固知识必要性:第一,学生所学知识是间接知识,容易遗忘,必须通过复习加以巩固。
第二,只有掌握与记住知识,才能为下一步学习奠定基础,顺利学习新知识,新材料。
(4)运用知识,掌握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目的在于,教师及时获得教学效果反馈,调整教学进程和要求;帮助学生了解掌握知识的状况,发现学习问题,及时调节学习方式,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第三节教学原则一,教学原则的含义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二,我国中学教学原则(一)直观性原则1,基本含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比较全面深刻的掌握知识。
2,直观手段:实物直观。
模象直观。
语言直观。
3,贯彻要求(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2)直观教具的延时要和语言讲解相结合。
(3)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二)启发性原则去,基本含义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义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贯彻原则(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三)巩固性原则1,基本含义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长久地保持记忆,在需要时能准确无误的呈现出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2,贯彻原则(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四)循序渐进原则1,基本含义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贯彻原则(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主义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五)因材施教原则1,基本含义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客户层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有的放肆的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2,贯彻原则(1)坚持客户层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
(2)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六)理论联系实际原则1,基本含义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2,贯彻要求(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求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第四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一,备课——教学工作起始环节,先决条件(一)备课的含义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
类型:个人备课,集体备课。
(二)备课内容1,专研教材包括专业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
教科书是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
参考资料包括专供教师的教学参考,课程标准推荐和平时积累。
2,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技能的质量,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
研究学生当前学习态度,可能遇到的问题等,制定启发学生的对策。
3,制定教学进度计划(1)学期教学进度计划(2)课题计划(3)课时计划二,上课(一)课的类型和结构1,课的类型课的类型是根据教学任务划分的种类。
有根据教学的任务划分和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的方法划分。
2,课的结构课的结构是课的基本组成部分以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构成课的基本组陈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将手新教材,巩固新教材,不知课外作业等。
(二)上好课的具体要求1,目标明确一是教学目标制定得当,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实际。
二是课堂上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2,内容正确: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3,方法得当: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最佳方法进行教学。
4,表达清晰5,组织严密6,气氛热烈教师上好一节课的基本标准:学生注意力集中;学生思维活跃;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能够使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
作业是结合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的各种类型练习。
作用是加深和加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巩固,进一步掌握相关的技巧,技能。
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知识或能力欠缺,加以纠正,进行评价,提出建议。
(一)课外作业的意义是课内作业的继续,是教学工作的邮寄组成部分。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勤学苦练,克服困难的品质和自觉完成作业的习惯。
(二)课外作业的类型(三)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1,作业的内容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要求,具有代表性。
2,作业分量适当,难易适度。
3,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并规定完成时间。
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作业。
四,课外辅导(一)课外辅导的含义。
课堂教学规定的时间之外,教师对学生的辅导。
目的是因材施教,对学生学习目的态度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和教育。
是上课的必要补充。
(二)课外辅导的内容(三)课外辅导的要求1,从辅导对象实际出发,确定辅导内容和措施。
2,辅导只是针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不能讲主要精力放在辅导上。
3,辅导要目的明确,采用启发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教师要注意态度,师生平等相处,共同讨论,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5,加强思想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辅导效果。
五,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一)学生学业评价的概念是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位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地工具和途径,系统的手机学生在个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二)学生学业评价的方法1,观察法2,测验法(1)测验的质量指标: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
(2)测验的种类。
论文式测验,客观性测验,问题情境测验,标准化测验。
3,调查法4,自我评价法(三)学生学业评价的方式1,考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绩进行的一种经常性的小规模或个别的检查与评定。
2,考试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的阶段性的或总结性的检查与评定。
3,考察与考试的结果一般都量化为分数。
熟练掌握评分标准和计分法。
第五节教学方法一,教学方法的概念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二采用的办法。
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的方法。
教授法必须依据学习法。
在教法与学法中,教法处于主导地位。
选择与运营教学方法时,依据:(1)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2)学生特点;(3)教学时间,设备,条件;(4)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和个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