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4.1.2《西地平线上》同步教案 苏教版必修1
语文必修ⅰ苏教版西地平线上教案
语文必修Ⅰ苏教版《西地平线》教案第一章:课程引入1.1 教学目标理解《西地平线》的文学背景和作者生平。
把握作品的主题和文学特色。
1.2 教学内容简介海明威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分析《西地平线》的文学价值和在海明威作品中的地位。
1.3 教学活动观看相关资料视频,了解海明威的生平和创作。
学生分享对《西地平线》的初步阅读感受。
第二章:文本分析(第一部分)2.1 教学目标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2 教学内容分析小说开头的场景描述和人物塑造。
探讨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
2.3 教学活动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相关段落。
教师引导讨论,分析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
第三章:文本分析(第二部分)3.1 教学目标深入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时代背景。
3.2 教学内容分析小说中的象征元素,如“西地平线”的象征意义。
探讨小说对战争和人性的思考。
3.3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和分析。
教师引导讨论,总结作品的主题和深层含义。
第四章:文本分析(第三部分)4.1 教学目标分析小说的叙事结构和语言特色。
理解小说中的情感表达和审美效果。
4.2 教学内容分析小说的叙事视角和时间结构。
探讨小说的语言特色和情感表达。
4.3 教学活动学生自主分析小说的叙事结构和语言特色。
教师引导讨论,总结小说的叙事技巧和审美特点。
第五章:拓展与反思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从作品中反思现实和人性的问题。
5.2 教学内容分析小说中的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元素。
探讨小说对战争、和平和人性的思考。
5.3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元素。
第六章:比较研究6.1 教学目标通过对不同作品的比较,深入理解《西地平线》的独特性。
探讨海明威的文学风格对后世的影响。
6.2 教学内容选择其他海明威作品或代作家作品进行比较。
分析比较对象在主题、叙事结构、语言特色等方面的异同。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西地平线上教案 苏教版必修1
"浙江省衢州市仲尼中学高中语文第四专题西地平线上教案苏教版必修1 "一.教材分析《西地平线上》是新课标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本第四个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的第一版块“谛听天籁”中的第二篇。
整个专题的内涵是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审美韵味的把握中欣赏和表述自然之美,突出了它的“唯美”特性。
这种“唯美”使得“人文”目标得到完美的体现。
高中教学重点应该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转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便应该把对学生细腻的情感和审美体验的表达的培养作为重点。
二.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篇文章所要教授的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多数对散文有一定了解,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肤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
鉴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而亲近大自然,是进行审美教育的良好途径。
本课主要任务便是让学生欣赏与表述自然之美,并启发学生:自然之美来自于个人感情的直接参与,同时让学生了解想象、联想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目标:为了体现本专题研习的特色,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分别是:1)充分利用自然中的审美元素,激发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感悟。
2)对悲剧式美丽的感性体验;对英雄情感的体验与认同。
培养学生欣赏与感悟自然美、悲剧美、英雄美的能力。
1)掌握文中景物描写的手法,学会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能做到恰当地安排线索与结构;2)培养学生的文本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鉴赏评价能力;3)从文中学会景物描写的手法,学会对写景抒情散文的基本研习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整个教学目标中的“亮点”也是“难点”。
我将引导学生去萃取、体验文本中历史典故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在审美中思考自然,思考历史,并能形诸文字。
高中语文 4.1.2西地平线上1 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
《西地平线上》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西地平线上》安排在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的第一板块“谛听天籁”中,选自散文集《西地平线》。
整个专题的内涵是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审美韵味的把握中欣赏自然,感悟自然,思考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本专题所选课文另有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唯美”特性。
这种“唯美”使得“人文”目标得到完美的体现。
高中教学重点应该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转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便应该把对学生细腻的情感和审美体验的表达的培养作为重点。
《西地平线上》因为“日落”所引出的许多历史人文内容的表现以及“大西北”本身所承载的早已沉淀在人们心中的特殊美感,更为我们的审美活动提供了一份优美的依托。
另外,文本中多次用典,不应该单纯地认为只是增加了“日落”的人文、历史内涵(这样认为,“日落”仍是重点),实际情况应该是,作者以“日落”的描写为载体,主要要表达的是对“大西北”积蓄的人文历史的思考,这才是作者几番强调的“世间有大美!”要实现对“大美”的理解由自然风光到人文内涵的转变,自然应该把对典故的分析当做教学的重点。
各典故本身的美感、外延的扩展和寓意的提升是理解本文思想的契机所在。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学习散文的结构特点,理解文中典故及引典的作用(二)能力目标学习作者从不同角度抒写同一对象的写作方法(三)情感目标通过文本研习,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提升审美品位,加强生态保护意识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文中典故及引典的作用难点:学习作者从不同角度抒写同一对象的写作方法四、学情分析要学生重视预习:由于本篇文章脉络较为清晰,但内容和深层挖掘的东西较多,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做好较充分的预习工作,并给他们提出具体的预习内容,这样,上课时就可细可深,上出语文味。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预习学案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学案,通读课文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语文必修ⅰ苏教版西地平线上教案
语文必修Ⅰ苏教版《西地平线》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 掌握并运用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3. 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理解:让学生通过朗读,感知文章的语气和情感。
2. 分析文章结构: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引言、和结尾部分,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
3. 关键词汇学习:讲解并让学生运用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1. 课前预习: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和大意。
2. 课堂讲解:教师对文章进行详细讲解,分析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关键问题和难点。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写作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2.2 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文章进行系统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看法,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3. 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评价3.1 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西地平线》的文本材料。
2. 参考资料:相关的背景知识和作者其他作品的资料。
3. 多媒体教学:使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材料,辅助教学。
3.2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其参与度。
2. 作业和测试:评估学生的作业和测试成绩,了解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第四章:教学难点与解决策略4.1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的复杂观点和论证方法。
2. 掌握并运用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4.2 解决策略1. 详细讲解:教师对文章进行详细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 词汇讲解:讲解并让学生运用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通过例句和练习来巩固。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1. 第一课时:课文朗读与理解,分析文章结构。
高中语文 西地平线上教案 苏教版必修1
知识与技能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审美情感体验哪里和审美表达能力;2.培养学生的文本感知、概括和鉴赏评价能力。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2.探究与活动,亲近大自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陶冶情感,提升精神境界。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审美情感体验哪里和审美表达能力教学难点对“大美〞的理解教具准备投影仪,胶片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略〕二.整体感知:1.快速浏览全文。
2.思考:1读完全文,你觉得某某平线上落日的总体特征是什么?2最能概括全文内容的语句是什么?3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哪两个字?用原文语句回答。
明确:“雄伟〞;“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了〞;“震撼〞二.文本研习:三次落日小组讨论:1.找出三次落日的背景和特征以及作者的感受。
第一次:某某高原苍茫的远方弧状的群山之颠、左公柳柔和美丽安谧——动感——慈爱“惊呆〞“恍假设一场梦境〞第二次:罗布淖尔荒原血红辉煌“像在画中〞“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第三次:阿勒泰草原火烧云:灿烂热烈夸X“我多么卑微呀〞“我多么平庸呀〞2.说说你最喜欢作者笔下的哪次落日,为什么?〔只要言之成理〕3.从写作手法来品味三次落日。
〔朗读〕明确:第一次:比喻,突出落日之大、圆。
拟人,将落日人格化。
第二次:对比。
荒原的景色——冰冷的太阳——血红的落日突出落日的辉煌、鲜艳渲染。
在欣赏落日的过程中播放《泰坦尼克号》,体会悲壮的氛围。
第三次:侧面烘托。
用火烧云来表现落日的灿烂。
4.作者在观赏落日时,有了许多联想,找出来,说说与落日有什么关系。
明确:第一次:左宗棠出征的情形。
左氏的悲壮与落日的壮美很相似,爱国爱乡。
第二次:罗曼•罗兰创作的《约翰•克里斯多夫》时看到日出的情形。
落日比日出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
第三次:成吉思汗的历史功绩。
勇敢走进辉煌,走进历史的长河,与太阳把它的余热献给火烧云,造福后人很相似。
《西地平线上》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西地平线上》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一)高建群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审美情感体验哪里和审美表达能力;2、培养学生的文本感知、概括和鉴赏评价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2、探究与活动,亲近大自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陶冶情感,提升精神境界。
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审美情感体验哪里和审美表达能力对“大美”的理解一、导语设计: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是高建群的《西地平线上》,同学们先看两句诗:一句是李贺的诗,另一句是李白的词。
小红长白越女腮—李贺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李白我们说“越女”和“秦娥”的美称得上“双峰对峙,二水分流”,她们分别代表了怎样地域特色的美?第一句我简单翻译一下:小小的红花、长长的白花非常像美丽的越女的腮;第二句直译说秦娥在有月光的夜晚,在月圆的时候,在秦楼梦断。
这两位女子截然不同,同学们谈谈你的理解:当我看到第一句诗的时候,我觉得越女就是江南的女子,江南的女子就是“芙蓉如面柳如眉”。
她们既有“昙花笑春风”的妩媚亦有“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婉约;举手投足间都有一份柔美与温存,骨子里流动着“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的多情血液;她们的事迹是“小楼昨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而秦娥是西北的女子,在西北那块广阔的土地上,在充满崇高感与苦难的地域中,每一位西北女孩心中都有了一座起伏的山,一片激荡的海,一团热烈的火。
她们的美在于她们奋斗的果敢与坚韧还有毅力。
有一句话说诗是语言的艺术情感的凝结。
这,非常漂亮的一段解读。
在这越女身上,读到的是小桥流水;在越女的梦中,感到了长啸的西风和海漠边关的感受。
说到“西部”,它是大于一切的“形容词”,它不是形容词,但最大的形容词往往是名词。
比如才女林徽因的诗“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人间四月天”是个纯粹的名词,这个名词却大于世间所有的生机、蓬勃、向上、青春。
再比如台湾乡愁诗人于光中说“今晚的天空很希腊”,大家感受一下:希腊是名词,却大于所有的形容词。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4.1.2西地平线上教案1
《西地平线上》教案【本课意义】亲近大自然,是进行审美教育的良好途径。
本课属于“欣赏自然”板块中的另一篇,主要任务便是让学生欣赏与表述自然之美,并启发学生:自然之美来自于个人感情的直接参与,同时让学生了解想象、联想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教学目标1、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2、理解想象在文中的作用二、教学课时:一课时三、教学过程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给加粗的字注音诳语垭口勉强湖泊雾霭混沌瘴气酝酿喷薄安谧泥淖攫取2、导语设计20年前,当代著名作家路遥曾经说过“我劝你们注意高建群,这是一个很大的谜、一个很大的未知数”。
高建群这个谜什么时候能够被完全解析、彻头彻尾地浮出水面呢?今天我们就让这篇文章走近他的世界。
3、文章解读高建群,一位被公认的中国文坛罕见的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他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
在他的创作题材中,始终激情高唱着生命的赞歌,营造一种生命中最为壮丽的风景,同时也融入了作家对生活,对生命的思考。
高建群认为,作家必须要体验生活,而体验生活准确的说是体验生命。
正因为如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作家向往西部生活,总是对西地平线的那块土地情有独钟,是的,正因为那里充满了对生命的考验,他钟爱这个地方,就像钟爱他的生命一样,因而他能够发现那里的美,因为那里的景物都充满了生命,处处洋溢着感动因子。
而西部景物中,最难忘,最令作者震撼的便数落日,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领略西地平线上的三次落日景象。
4、文本探讨第一段介绍了“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了”的总体感受,于是便简约地记述起三次落日。
这一句整个文章结构中,起着总领全文地作用。
第一次落日地点:定西高原发现落日“在苍茫地远方,弧状地群山之巅,一轮血红地落日像一辆勒勒车地轮子,静静地停驻在那里。
”其中几个字眼:苍茫、弧状、血红、轮子、静静我们暂时还不觉得很美,但至少能吸引每个人的注意力,这说明任何美的所在都有吸引人的地方,我们该做的挖掘出他的美,怎么做?就是仔细的观察。
语文:《西地平线上》教案(苏教版一)
《西地平线上》教案高建群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鉴赏评价能力,掌握文中景物描写的手法。
方法与过程目标:体验文本中历史典故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在审美中思考自然,思考历史,并能诉诸文字。
情感与价值目标:体验和认同悲剧式美丽和英雄情感,体验三次日落反映的不同精神内涵。
教学重、难点一、培养学生欣赏和表达自然之美的能力。
二、品味和评价文本由自然之美的表述转向人文思想表现的语言艺术。
三、分析文中引用典故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内涵。
教学方法:通过三维互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研习文本、探讨问题。
教具准备:幻灯片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进程:1:导入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意思是说天地之间的雄伟风景是很难说出来或诉诸文字的,其实不然。
古有唐代大诗人王维以一句极简练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概括了雄伟的大漠落日风光,那么现在又有一位作家,他用他那极富古典精神和理想主义色彩的笔调,再次为我们阐释了一下天地间的大美—《西地平线上》的落日。
2、作者介绍:高建群,新时期重要的西部小说家,国家一级作家、陕西省作协副主席.代表作有中篇小说《遥远的白房》、《雕像》等19部,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六六镇》、《古道天机》、《愁容骑士》、《白房子》5部,散文集《新千字散》、《东方金蔷薇》、《匈奴和匈奴以外》、《西地平线》、胡马北风大漠传》等8部。
其中,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产生重要影响,被称为陕北史诗、新时期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作者新近出版的《胡马北风大漠传》,亦被认为是一部重要著作.批评家认为,高建群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是中国文坛罕见的一位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3:字词辨正诳( kuáng)语垭(yā)口勒勒(lè)车攫(jué)来模(mó)糊雾霭(ăi )泥淖(nào )混沌(hùn dùn)蓦(mò)地魁梧(Kuíwú)4: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先让学生划分段落,归纳段落大意:第一部分(第一段):总写落日印象;第二部分(第2-22段):分写三次落日;(1-5 :第一次落日;6-16:第二次落日;17—22:第三次落日)第三部分(第23段):结束全篇,照应开头。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精品教案:4.2 西地平线上 导学案1
西地平线上【理论支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的意义生成,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教学《西地平线上》可以通过组内同学间的合作和探讨,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成果,学会倾听和批评别人意见,学会表达和反省自己的观点。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平等对话的参与者。
可以坦诚地表达看法,参与对话讨论,对学生认识上的明显偏差,也应给予必要的评说与指导。
【教学目标】1.体会三次落日所表现的雄阔境界和深刻主题,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学习本文全方位、多角度表现景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三次落日所表现的雄阔境界和深刻主题,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课时安排】 1课时课前延伸一、识记字音诳.语()垭.口()勉强.()湖泊.()雾霭.()混沌.()瘴.气()酝酿.()喷薄.()安谧.()泥淖.()攫.取 ( )二、知人论世高建群,男,汉族,1954年1月出生,祖籍陕西临潼。
新时期重要的西部小说家,国家一级作家、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跨世纪三五人才。
高建群被誉为浪漫派文学“最后的骑士”。
16年前,他的《最后一个匈奴》与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废都》等陕西作家的作品引发了“陕军东征”现象,震动了中国文坛。
代表作有中篇小说《遥远的白房子》《雕像》《大顺店》等19部,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六六镇》《古道天机》《愁容骑士》《白房子》5部,散文集《新千字散文》《东方金蔷薇》《匈奴和匈奴以外》《我在北方收割思想》《穿越绝地》《惊鸿一瞥》《西地平线》《胡马北风大漠传》等8部。
其中,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产生重要影响,被称为陕北史诗、新时期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该书并在台湾地区以繁体字竖排版分别重版。
语文必修1苏教版第四专题第二课《西地平线上》教案1
西地平线上一、作者简介高建群,当代重要的西部小说家,其代表作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是新时期中国长篇小说领域重要收获之一。
此外还有长篇小说《六六镇》《古道天机》《愁容骑士》《白房子》,中篇小说《雕像》《大顺店》《刺客行》,散文集《新千字散文》《我在北方收割思想》、《穿越绝地》、《惊鸿一瞥--作家高建群眼中的中国西部》、《胡马北风大漠传》等重要作品。
一位被公认的中国文坛罕见的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
他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
在他的创作题材中,始终激情高唱着生命的赞歌,营造一种生命中最为壮丽的风景,同时也融入了作家对生活、对生命的思考。
高建群认为,作家必须要体验生活,而体验生活准确的说是体验生命。
20年前,当代著名作家路遥曾经说过“我劝你们注意高建群,这是一个很大的谜,很大的未知数”。
二、初读课文1、给加点字注音诳语()垭口()安谧()攫取()倚托()抵达()雾霭()泥淖()湖泊()混沌()瘴气()瞅着()眼眶()惊骇()阴霾()土坯()2、找出文章的“文眼”,说说有何作用“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了。
”总领全文。
3、文章写了哪三个地点的不同落日定西高原罗布淖尔荒原阿勒泰草原三、再读课文仔细阅读描写三次落日的相关段落,完成下面表格地点反应联想特点定西高原惊呆了左公柳壮烈奔放罗布淖尔荒原掉下泪水罗曼罗兰崇高庄严阿勒泰草原惊骇匈奴民族成吉思汗历史沧桑四、问题讨论1、作者三次看落日,分别联想到左公柳、罗曼罗兰、匈奴民族和成吉思汗,这些联想与文章有什么联系?这些联想有什么作用?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关于“左公柳”的故事,是由落日的背景自然想起的。
走在异地他乡、陌生的环境,将眼前之景与自己熟悉的传说故事进行时空上的联系,是人之常情。
同时,这些联想可以丰富文章内容,体现作者的文化涵养。
我们平时在观察事物时,也要注意探寻事物背后的故事,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
罗曼罗兰是因为日出,给他带来了创作的灵感。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西地平线上》教学设计 苏教必修1苏教
高中语文第四专题《西地平线上》教学设计苏教必修1苏教《西地平线上》教学目的要求: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三次落日的不同颜色、形态,以及掌握表现这些的有关侧面衬托和历史文化典故所表达的精神内涵。
2、能力目标:掌握文中景物描写的手法,学会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能做到恰当地安排线索与结构。
同时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鉴赏评价能力。
3、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目标:利用自然中的审美元素,激发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感悟,并能在审美中思考自然。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三次落日的不同颜色、形态,以及掌握表现这些的有关侧面衬托和历史文化典故所表达的精神内涵。
教学难点:掌握文中景物描写的手法,学会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能做到恰当地安排线索与结构。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采用讲解和讨论解决教学重点,并在理解中不断锻炼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体会浓浓的悲悯情怀。
教学过程: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有关大西北的系列图片:敦煌莫高窟、阳关沙漠等。
2、教师抒情性地导入:大西北的旷远、辽阔、苍凉、岑寂、广漠、蛮荒等无不表达了一个“大〞字。
大西北有长河落日、大漠孤烟,有秦汉明月、千年雄关,有搅云风沙,有羌笛之怨。
久远的丝绸之路,奇丽的敦煌石窟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形成了她特有的神秘,对世人充满了诱惑。
大多数人去大西北,都会油然而生一种朝圣的庄严。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高建群的《西地平线上》,来体验大西北的落日,体验世间的大美。
教师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学生快速浏览并整体感知想想文本的结构是如何的?教师明确:第一局部:〔1段〕:总写落日印象。
第二局部:〔2—22段〕:分写三次落日。
第一层〔2—5段〕:写第一次看到落日的情景。
第二层〔6—16段〕:写第二次看到落日的情景。
第三层〔17—22段〕:写第三次看到落日的情景。
第三局部:(23段):结束全篇,照应开头。
三、文本分析,鉴赏概括〔一〕、分析第一局部〔1〕、思考:作者在文章一开头为什么首先提出“世间有大美〞?教师明确:是为了引出写作的主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苏教版语文高一语文教案4.1.2《西地平线上》苏教版必修1
《西地平线上》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文本研习,能够热爱自然,感受自然美,提升审美品位。
2把握散文写作的要领,学会观察和发现自然景物的特点,尝试用恰当的形式和情感描写出来。
3通过文本研习,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感受壮美的审美特征,理解想像和联想在文中的作用。
【学习重点】同学习目标1【学习难点】同学习目标2【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反复阅读;与文本直接对话,加以评点。
课前预习一、知识积累:搜集描写西北风光的诗句(至少三句)并谈谈你对西北的认识(可从地理位置,风光,作家作品方面来谈)提示:查阅资料;初中已学诗句;上网查询。
二、基础知识在括号内给加粗字注音震撼()轮廓()停滞()诳语()垭()泥淖()酝酿()惊世骇俗()安谧()喷薄()弥漫()攫取()胭脂()雾霭()瘴气()浑沌()提示:a、课文下注释; b、查字典; c、要能够默写三、课前先学浏览课文,整体感知提示: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写景段落,加以概括。
1、读完文章后,你觉得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总体特征是什么?本文的文眼是什么?2、找标志文脉的语句,理清思路。
3、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哪两个字?课中探索1、作者是怎样抓住日落景象的特征来写三次落日的不同之处的呢?(填下面表格)西地平线上观察地点观察过程落日景物特征(含背景)作者联想作者的审美感受hslx3y3h 定西高原转过垭口停车、拍摄血红的,像勒勒车的轮子;柔和美丽安谧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跳跃着颤抖着降落背景;群山;左公柳左宗棠惊呆了、恍然若一场梦境罗布淖尔荒原匆匆行旅偶尔回头不经意突然看像一枚灰白色的硬币,边缘也不太清晰;不死不活地。
血红(胭罗曼·罗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啊!落日景象则更庄严神圣和2.在感受完以上三副日落图后,说说你最喜欢作者笔下的哪次落日,为什么?(言之成理即可,可从写作手法上来谈)3.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在观赏落日时,作者有了三次联想,你能说说它与落日有什么关系吗?归纳小结达标反馈深情地观察一下你身边大自然中一切,并用文字把你的感受记述下来。
《西地平线上》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西地平线上?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指导阅读?西地平线上?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教学设想:本文居于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第一板块“谛听天籁〃。
这个板块有两篇散文?江南的冬景??西地平线上?。
第四专题共分三个板块,分别是“谛听天籁〃“感悟自然〃和“湖山沉思〃。
第一板块主要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自然之美,第二板块引导学生体会并表达自然风物引起的人生感怀,第三板块主要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第一板块?江南的冬景?已经学完,本文用指导阅读的方法处理,指导学生阅读,整理表格,答复以下问题。
教学目标:1、提高欣赏与感悟自然美的能力,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2、理解联想、想象在散文中的作用,并把它用到自己的写作中;3、阅读中学会信息整理。
教学方法: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确学习要求学习要求:[1)屡次朗读(2)按照老师要求整理文章内容(3)思考讨论有关问题(4)写学后总结或心得二、检查字词积累听写并注音难读的字:诳语(kuαng)班口Iyd)安谧(mi)攫取(juιi)颤抖(Chdn颤栗Zhan)雾霭(Gi)恍假设(huang)泥淖(ndo)罗布泊(Pδ停泊b6)混沌(hundun)瘴气(Zhang)眼眶IkUing)惊骇(hai)阴霾(mai)山巅Ididn)物什[shi)贪婪(Idn)成吉思汗(han)停滞(Zhi)注意加点字的写法:雾霭震撼三、整体理解浏览课文,先自己思考,再和同学交流,准备班级发言:1、文章原来题目是“西地平线上的落日〃到课文时为什么删区了“落日〃?〔多余)2、文章写了哪三个地点的不同落日?(定西高原罗布淖尔荒原阿勒泰草原)3、找出文中概括落日感受的一句话和两个短语。
〔“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了。
〃总领全文。
“世间有大美〃“雄伟的风景〃)四、课文片段信息整理和同学合作,填下面的表格:地点定西高原罗布淖尔荒原阿勒泰草原背景环境天已经有些暗淡了,头顶上甚至隐隐约约地有几颗星星开阔苍茫群山罗布淖尔荒原上的大地和天空,浑沌一片,也是灰蒙蒙的这里是无人区,没有任何的生命存在,荒凉空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地平线上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文本研习,能够热爱自然,感受自然美,提升审美品位。
2.学生能够把握散文写作的要领,学会观察和发现自然景物的特点,尝试用恰当的形式和情感描写出来。
3.学生通过文本研习,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感受壮美的审美特征,理解想像和联想在文中的作用。
重点:目标1、2
难点:对“大美(壮美)”的理解
[教学步骤和过程]:
一、导入
1.“一花一石如有意,不语不笑自留人。
”大自然始终向人类敞开着爱与美的情怀。
无论是日出云霞,月涌江流,还是,莺歌燕舞,鸟语花香,都在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运动中给人以极大的审美享受。
那“杏花春雨江南”般的优美,“骏马西风冀北”的壮美,古往今来,让多少人陶醉和徜徉其中。
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高建群一起,走进西部,去领略西地平线上的落日之壮美!
板书课题:西地平线上(的落日)
2.感受西部:在李娜《青藏高原》歌声中欣赏一组“西部风光”图片。
3.作者与作品简介(幻灯片)
二、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全文。
2.思考:
1读完全文,你觉得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2最能概括全文内容的语句是什么?
3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哪两个字?
用原文语句回答。
明确:“雄伟”;
“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了”;
“震撼”
三.文本研习:三次落日
小组讨论
1.找出三次落日的背景和特征以及作者的感受。
第一次:定西高原苍茫的远方弧状的群山之颠、左公柳
柔和美丽安谧——动感——慈爱
“惊呆”“恍若一场梦境”
第二次:罗布淖尔荒原
血红辉煌
“像在画中”“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
第三次:阿勒泰草原
火烧云:灿烂热烈夸张
“我多么卑微呀”“我多么平庸呀”
2.说说你最喜欢作者笔下的哪次落日,为什么?(只要言之成理)
3.从写作手法来品味三次落日。
(朗读)
明确:第一次:比喻,突出落日之大、圆。
拟人,将落日人格化。
第二次:对比。
荒原的景色——冰冷的太阳——血红的落日
突出落日的辉煌、鲜艳
渲染。
在欣赏落日的过程中播放《泰坦尼克号》,体会悲壮的氛围。
第三次:侧面烘托。
用火烧云来表现落日的灿烂。
4.作者在观赏落日时,有了许多联想,找出来,说说与落日有什么关系。
明确:第一次:左宗棠出征的情形。
左氏的悲壮与落日的壮美很相似,爱国爱乡。
第二次:罗曼·罗兰创作的《约翰·克里斯多夫》时看到日出的情形。
落日比日出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
第三次:成吉思汗的历史功绩。
勇敢走进辉煌,走进历史的长河,与太阳把它的余热献给火烧云,造福后人很相似。
三次丰富的联想,让人感受到西部不仅有壮美的落日,还有深厚的人文历史。
作者对这样的土地自然充满了热爱,所以文末再次提到“雄伟的风景”和“世间的大美”,与更多的人分享。
四、总结。
本文的学习,能指引我们通晓生活之中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现美的存在,自然界同样不乏其美,对于此,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去发现、观察、欣赏、感悟这些美。
作者,便是发现了三次落日,并通过观察,领悟并欣赏到了不同的“大美”:第一次落日是一种壮烈奔放之美,是一种自然界中生命力的涌动;第二次落日则是死亡前的精神写照,庄严、肃穆、神圣,是一种悲剧美;第三次落日则带有一种历史的沧桑之美,厚重之美!
另外,本文也启发我们要发现自然美,必须要带着一颗感动之心,用心去感受,只有心中充满爱,爱生活、爱生命、爱社会中一切事物,那么你的心;里才会充满感动,感动是你捕获美的利器!!
拓展迁移:
请同学们表述身边的自然之美,写写我们苏中平原的落日、引起的联想和你的感受。
板书:
背景左宗棠
(联想)西部深厚
三次落日:特征——罗曼·罗兰——的历史
(大美、壮美)作者深沉
感受成吉思汗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