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地平线上.
《西地平线上》教案
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
个性化教学
4
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特
点,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手
段,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
展需求。
网络资源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
2
查找相关资料,拓宽知识
面,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
。
课堂互动
3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
、游戏等方式,增强课堂 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参 与度。
Part
04
教学过程
导入
深入
问题探究
提出一些深入的问题,如“作者如何描绘西地平线上的景色?”“这种描绘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对比阅读
引入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其他西部文学作品,让学生对比阅读,培养他们的文学 鉴赏能力。
小结
内容回顾
总结课文中的主要内容、人物、情节和主题,帮助学生巩固 所学知识。
情感升华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 堂活动。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素养,让 学生感受到文章的魅力和价值。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
《西地平线上教 案
汇报人: 2024-01-01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过程 • 作业布置 • 教师自我反思
目录
Part
0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01
掌握文章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理 解文章的主题和意义。
02
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和表达能 力,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 决实际问题。
《西地平线上》课文解读
篇一:西地平线上
《西地平线上》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
2、理解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二、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给黑板上加点的字注音
诳语垭口勉强湖泊
雾霭混沌瘴气酝酿
喷薄安谧泥淖攫取
2、导语设计:
20年前,当代著名作家路遥曾经说过“我劝你们注意高建群,这是一个很大的谜、一个很大的未知数”。高建群这个谜什么时候能够被完全解析、彻头彻尾地浮出水面呢?今天我们就让这篇文章走近他的世界。
甲①真实丰富的事实材料的缺乏
②缺乏真实丰富的事实材料
乙①而仅罗列人物生平事迹
②只是人物生平事迹的罗列
A.甲①乙② B.甲②乙①C.甲①乙①D.甲②乙②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
走进罗布泊(有改动)
高建群
在人满为患的地球上,居然还有一个去处,能让人类失踪(例如彭加木),这地方就是死亡之海罗布泊;足迹踏遍中国的名山大川,无数次地与死神擦肩而过,最后,仍然没有能逃脱命运的劫数(例如余纯顺),吞没探险家的地方,也是死亡之海罗布泊。
在那遥远的年代里,中国的西部有一座大洋,它的名字叫准噶尔大洋。后来,大洋浓缩成海,叫蒲昌海。再后来,大海浓缩成湖,叫罗布泊(又称罗布淖尔)。1972年尼克松访华,拿出卫星拍摄的照片,告诉中国人,罗布泊已经完全干涸,一滴水也没有了。
我在罗布泊古湖盆的一个雅丹底下呆了13天。这13天改变了我对世界的许多看法。我感到自己经历了一次死亡和再生,好像佛家的凤凰涅一样。在罗布泊我悟觉了宗教产生的原因,即在凶险的大自然面前,人是如此渺小、卑微、软弱和无助,他需要寻找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来慰藉自己,于是宗教产生了。我还明白了人类用5000年的时间煞费苦心建立起来的道德和秩序的大厦,其实是幼稚可笑的,是伪善的。在这里什么包装都不需要了,一切都被剥去外壳,只留下本质。罗布泊还让我重新估价一些日常的思维,例如,钱在这里毫无价值;水在这里是第一需要,水在你居住的城市里,也许是两块钱(西安)或7块钱(大连)一吨这样的概念,但是在这里,它是一切。
高一语文西地平线上PPT优秀课件
币,冷冷地停驻在西边天空”。形象地写出了落日之大、 之圆。拟人如:“在沉入西地平线以下那一刻,落日跳跃 着、颤抖着降落,先是纹丝不动,突然,它颤抖了两下, 往下一跃,于是只剩下了一半。它继续依恋地慈爱地注视 着人间,好像不愿离去,或者说不愿离去正在注视它的我 们。但是,在停留了片刻以后,它突然又一跃,当我们揉 揉眼睛,再往西看时,它已经消失了”“那火烧云,灿烂 地,热烈地,夸张地烤红了西边半个天空,烧红了大地上 的一切,这种景象令我惊骇”。这些描写用拟人的手法将 落日写活了,让每个人眼里都可以感受到落日的那种活力。
比喻的结构:构成比喻内容,意义上有三个要素:一 是思想的对象,即本意;二是另外的事物,喻意;三是两 事物的类似点(共同处和相似处)。文辞上分为三个成分, 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语)、喻体(打比方的事物或情境)。有的辞书又将其构成增 释到四个成分,即:本体、喻体、喻词和喻解,喻解就是 对比喻的理解。
三次“落日”,因此它首先是一种自然之美:苍凉的 落日之美。②文章中写到了西部的人物风情、历史传 说,因此,还是一种人文风情的美。③文章中写到了 罗曼·罗兰、成吉思汗等中外历史名人,因而又有一种 英雄的美。这几种美学因素的存在,构成了文章的阔 大和厚重,呈现为一种世间的“大美”。
比喻
比喻的定义:比喻就相当于“打比方”(说明文中常 用打比方),也叫譬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思想 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 事物(用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即用某一个事 物或情境来比另一个事物或情境),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 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
比喻的作用: 1. 用比喻来对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 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依次引发读者联想和想像, 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 的感染力。 2. 对道理进行比喻: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 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 入理解,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3. 用比喻法描写事物,可使事物形象鲜明生动, 加深读者的印象;用来说明道理,能使道理通俗易懂, 易于人们理解。
善于发现美、感悟美、表达美——《西地平线上》教学设计
时 明 月汉 时 关 , 还 有死亡之海 . 蛮荒 之 地 , 西 部 是 孑 然
独 立的 , 这是另一 种风景 . 另一种 生存 . 有 着 其 独 特 的 存 在价 值 ( 多媒 体 课 件 展 示 两 张 图 片 : 成 都 的 天 空和 西藏 的
天空、
学 生 思 考 片 刻后 , 师 生 展 开交 流 。 老师总 结 . 导入课文 : 这 两幅画面 的景 色 . 一 个 明 丽秀美 , 一 个 雄 浑 壮 丽 。我们 的诗 人 用 他 们 敏 感 的 心 灵 在 平 常 处 发 现 了 美 .并 把 这 些美 用极 巧 妙 的 文 字 表 达 出来 , 带 给 我 们 美 的 享 受和 心 灵 的 震 撼 。如 果 说 “ 红 杏 枝头春意 闹” 表 现 的是 江 南 的 明 丽 秀 美 . 那 么“ 大 漠 孤
请 学 生 展 开 想 象 和 联 想 .赏 析 这 两 句 诗 所 表现 的
始的气息 .数百年来 .当祖国其他地区 日新 月异 的时
候, 西 部 仍 固守 着 自 己 , 依 然 是 大漠 孤 烟 . 长 河落 日 , 秦
景 象 和 意境 。
( 多媒 体 课 件 展 示 与 两 句诗 相 应 的 画 面 )
1 . 培 养 学 生 的 审 美体 验 能 力和 审 美 表达 能 力 . 提 高
学 生 文学 修 养 。 2 . 学 会 从语 言 特 色 、 修辞技巧 、 文 章 意 蕴 等 方 面 赏 析散文。
( 二 ) 过 程 与 方 法
2 . 学生研读文 本 . 合作探 究 : 三 次 落 日的 “ 雄伟” 各 有 哪 些 不 同 ? 给 人 的 感受 有哪 些 区 别 ?
教 学 目标
【语文】《西地平线上 》课件苏教必修一
第二次日落:是在罗布淖尔荒原上看日落。
它是那样鲜艳、温柔,就像我早年间,家里的墙壁上画 着的一个姑娘的红脸蛋。记得每个可以偷懒的星期天,我 都躺在被窝,瞅着那胭脂脸蛋出神。 比喻 我感到,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 事情啊! 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
第三次落日:是我在阿勒泰草原遇到的。
重点描写火烧云。
那火烧云,灿烂地,热烈地,夸张地烤红了西边半个天空,烧红了大地 上的一切物什,给我留下一个惊骇的印象。 西天的那吞没一切的大片火烧云,是太阳坠入云层以后,突然出现的。 我们汽车的方向是正西,因此,我们感到自己正向那一片红光走去。 那辽远的西地平线的地方,火烧云映照的地方,被历史学家称为欧 亚大平原,被地理学家称为小亚细亚。在那炫目的红光中,我看到一些 匆匆的背影,正向历史的深处走去。曾经在东北亚草原上游荡过许多年 的匈奴民族,就是在某一个早晨或黄昏,循着西地平线远去的。还有另 外一位叫成吉思汗的英雄,在那炫目的红光中,我也看到了他的背影。 正是在此处,我脚下的这个地方,他召开了誓师大会,而后,兵分两路, 一路打通伊犁河谷,一路翻越阿尔泰山最高峰--友谊峰,西征花剌子模, 尔后挺进入欧洲。
D、罗布淖(nào)尔荒原上的大地和天空,浑 ( hùn)沌一片,也是灰癠癠的,因此,太 阳的存在甚至被我们遗忘了。 E、落日在 沉 入西地平线以下那一刻,是跳 跃着,颤抖着降落的。
二、讨论分析文本
1、在第一自然段中,找出本文的文眼。
“世间有大美”
2、描写景物,可以写景物的视觉感受、听觉感受甚至触觉
感受,试着找一找,作者在描写落日时,是分别怎样写的? (或者说,找出作者描述三次日落的经历和感受的句子。)
第一次日落:在甘肃的定西高原 这时,眼界突然开阔起来,在苍茫的远方,弧状的群山之巅,一轮血红的落 日像一辆勒勒车的轮子,静静地停驻在那里。 比喻 它没有了光焰,颜色像我们写春联时用的那种红纸。柔和、美丽、安谧,甚至 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像民间剪纸。它大极了。我说它像勒勒车的轮子,只是 一个顺手攫来的想法,它当然较这轮子要大得多。它停驻在那里,模糊的群山轮 廓线托扶着它。 比喻 比较 落日在沉入西地平线以下那一刻,是跳跃着,颤抖着降落的。它先是纹丝 不动,突然,它颤抖了两下,往下一跃,于是只剩下了半个。半个的它继续依 恋地慈爱地注视着人间,好像有些贪恋,不愿离去,或者说不愿离去正在注视 它的我们。但是,在停驻了片刻以后,它突然又一跃,当我们揉揉眼睛,再往 西看时,它已经消失了。 拟人 作者特别强调了落日的背景,这次落日的描写,恍然若一场梦境
【高中语文】西地平线上ppt精品课件33
Q:作者在写了第三次落日后,为什么要提及匈奴和成吉 思汗这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 ——这些在西部土地上演绎的历史,因为日落一一再 现出来,让我们感受到了华夏民族在繁衍生息过程中 经历的斗争。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都具有同样的精 神:不屈、执着地追求,坚信生是永恒的,哪怕都要 逝去。——这是一种英雄精神。
我们的祖先是伟大的,他们克服了自己的渺小; 西部是伟大的,她孕育了这么多的英雄!
作用:①提升了主题 ②增加了文化韵味和历史厚重感
席勒说:“真正美的东西,一定是生存于自然,另一 方面,它要体现理想。”作者对落日的描写中引进历史文 化典故,不仅仅是增加了文章的历史文化韵味,更是对 “大美”之本质面目的还原。
Q:罗曼•罗兰为什么对着太阳呼喊时热泪盈眶?课文作者为 什么要提到罗曼•罗兰对约翰•克利斯多夫的塑造? ——因为焦躁不安半年一朝得到而激动,也为发现约翰 •克利斯多夫与太阳的共同点而激动。约翰•克利斯多夫 是一位英雄式的人物,音乐家,剧作家,名满欧洲,经 历了多重灾难,有着太阳一样的性格和精神。 约翰•克利斯多夫弥留之际这样说:“我曾经奋斗, 曾经痛苦,曾经流浪,曾经创造,让我在你的怀抱中歇 歇吧。有一天,我将为新的战斗而再生!”——他产生 于日出,却包含了落日的大悲情怀。作者用这个具有太 阳精神的人来旁衬落日,也使得落日具有了英雄的感情。 落日即将逝去,是为了再生!生生不息,是人间永恒不 变的真理!
使至塞上
王维(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西地平线上
高建群
高建群,一位被公认的中国文坛罕见的具有崇 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新时期重要的西部小说家, 他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 代表作有 《最后一个匈奴》、 《西地平线上》等。在他的创 作题材中,始终激情高唱着生命的赞歌,营造一种 生命中最为壮丽的风景,同时也融入了作家对生活, 对生命的思考。高建群认为,作家必须要体验生活, 而体验生活准确的说是体验生命。正因为如此,作 家向往西部生活,总是对西地平线的那块土地情有 独钟,因为那里充满了对生命的考验,他钟爱这个 地方,就像钟爱他的生命一样,因而他能够发现那 里的美,因为那里的景物都充满了生命,处处洋溢 着感动因子。
《西地平线上》高一语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西地平线上》高一语文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的1、启示先生体会几次落日所包括的肉体外延,了解〝大美〞的含义。
2、了解联想在文中的作用。
3、抓住景物描写,感悟落日之美,体会手法对写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抓住景物描写,感悟落日之美,体会手法对写景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了解联想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进程一、导入【问】谈起西部,你们会联想到什么?先生自在谈。
很多古诗的讴歌都送给了西部。
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对我们来说,西部是充溢新奇和生疏的所在。
如今就让我们走进西部,走近西地平线上的几次落日。
【板书标题】二、全体感知1、文中记载了几次落日?明白:除扫尾开头外,共写了三次落日。
过渡:作者写了三次落日,三次都带给作者一模一样的感受。
他究竟是如何写落日的?第二次落日最复杂,先让我们共同来赏析。
三、文本研习(6—16自然段)1、作者如何描写落日?突出了落日怎样的特征?先生默读课文,划出描写落日的句子。
师生明白,多媒体展现以下句子:①半夜一过,太阳刚偏西,就变得不怎样鲜明了,像一枚灰白色的硬币,冷冷地停驻在西边天空。
(从颜色、外形、触觉的角度作静态描写,还运用了比喻。
突出了落日毫无生气的特点。
)②整个一个下午,太阳就这样不死不活地在我们的车屁股的中央照射着。
说是白昼吧,但是恍然似乎早晨,说是夜间吧,在我们匆匆的回头中,清楚有一个物什,在西天半空悬着。
(运用错觉,幻觉描写,也突出落日毫无生气的特点。
)③最辉煌的罗布泊的落日出如今黄昏。
……事先,在我们不经意的一次回头中,蓦地看见空旷的西地平线上,一轮血红的落日停滞在那里。
(从颜色的角度作静态的描写,写出了绚丽的感受)④西地平线上那一轮胭脂色的物什,终于从我们的眼前魔术般消逝,一切又重归于死寂。
(从颜色角度停止描写,又由静态转入静态,运用比喻手法突出了落日奇幻的特点。
)先生找一个句子剖析,随机让发言好的先生读剖析的句子。
【高中语文】西地平线上ppt精品课件32
背景映衬下、在西部雄壮的历史气氛烘托下 的三次落日,并通过观察,领悟并欣赏到 “世间有大美” ,每一次落日都使人得到 灵魂的震撼。作者笔下的落日之美,不仅是 西地平线的自然美,更是西部风情的美,西 部历史与人文的美。
1、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卢梭 2、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欧文 3、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4、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的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 最高级的技巧和艺术。——苏霍姆林斯基 5、没有时间教育儿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6、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叶芝 7、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苏霍姆林斯基 8、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亚里士多德 9、教育的目的,是替年轻人的终生自修作准备。——R.M.H. 10、教育的目的在于能让青年人毕生进行自我教育。——哈钦斯 11、教育的实质正是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12、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赫尔巴特 13、教育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的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实,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苏霍姆林斯基 14、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园斯金 15、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马卡连柯 16、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 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17、教育能开拓人的智力。——贺拉斯 18、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蒙田 19、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出一个空虚。班主任广博的爱 心就是流淌在班级之池中的水,时刻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夏丐尊 20、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陶行知
《西地平线上》的高中语文教案
《西地平线上》的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西地平线上》,让学生了解小说的背景、情节和人物形象,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2. 培养学生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从而反思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4. 通过对小说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小说《西地平线上》的背景介绍:时代背景、地理环境、民族风情等。
2. 小说情节梳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 人物形象分析:主要人物、次要人物、人物关系、人物性格特点等。
4. 小说主题探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
5. 写作技巧分析:叙事手法、描写手法、对话手法等。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小说《西地平线上》的情节、人物形象、主题及写作技巧。
2. 教学难点:对小说主题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小说背景、情节、人物形象等。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小说主题、写作技巧等。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小说中的具体情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 实践法:让学生模仿小说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练习。
五、教学课时本教案共需5课时,每课时45分钟。
后续章节待您提供要求后,我将为您编写。
六、教学过程课时分配:第一课时1. 导入:简要介绍小说《西地平线上》的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学生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大致情节。
3. 教师讲解:讲解小说的人物关系、情节发展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
4.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等,分享自己的看法。
七、人物形象分析课时分配:第二课时1. 任务布置:让学生预习小说,关注人物形象。
2. 课堂讲解: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次要人物,讲解人物性格特点。
3. 案例分析:以具体情节为例,分析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
4. 学生展示:让学生分享自己分析的人物形象,互相交流。
八、小说主题探讨课时分配:第三课时1. 任务布置:让学生预习小说,关注小说主题。
高一语文《西地平线上》教案
高一语文《西地平线上》教案一、教学背景本教案适用于高一语文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西地平线上》这篇文章,了解西方文化和思想,并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掌握《西地平线上》的基本情节和主题;2.了解西方文化和思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对小说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内容1. 《西地平线上》的基本情节和主题1.1 文学背景介绍让学生了解《西地平线上》所处的文学时代、小说类型和文学流派等方面的背景知识。
1.2 文本阅读让学生对整篇文章进行仔细阅读,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
1.3 主题剖析让学生通过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小说的主题,并谈谈自己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2. 西方文化和思想2.1 西方文化的简介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2 西方思想的介绍通过介绍西方思想的发展史,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如人权、民主、自由等。
3. 语言表达能力3.1 文学写作技巧的讲解通过讲解小说中的写作技巧,如情节设置、人物刻画等,让学生掌握文学写作的基本技巧。
3.2 表达文章观点的方法通过分析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让学生学会如何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对小说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 文学背景介绍通过讲解小说的背景知识,如文学时代、小说类型和文学流派等,让学生对小说的阅读有所准备。
2. 文本阅读让学生对小说进行仔细阅读,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
3. 主题剖析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讲解等方式,让学生分析小说的主题,并谈谈自己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4. 西方文化和思想通过讲解西方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以及西方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如人权、民主、自由等,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基本概念。
5. 语言表达能力讲解小说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文章观点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如何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对小说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写作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小说以及西方文化和思想的理解程度,提供帮助和反馈。
苏教版高一语文上册《西地平线上》说课稿
苏教版高一语文上册《西地平线上》说课稿苏教版高一语文上册《西地平线上》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审美体验能力和审美表达能力,包罗确定重点景物描写对象,突出景物特征的能力。
2、学生欣赏与表述自然之美,并从中感悟到:自然之美来自于个人感情的直接参与,同时了解想象、联想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
3、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信息,综合分析、提炼观点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把握三次落日的特点及作者抒发的情感,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
2、理解、想象和联想对表情达意的作用,学生欣赏与表述自然之美。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方法朗读法,品味法一、导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你们以前阅读的散文、诗歌当中看到过描写日落的句子呢?(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么高建群先生描写西部草原日落的景象是怎样子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来欣赏《西地平线上》这一篇文章。
请同学们把课文翻到第78页。
二、文本分析(一)、剖析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师: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那么我们都能知道这篇文章写的主要是落日的景象,那么谁能告诉我,文章当中表现作者这个写作思路的句子呢?或者说哪些句子我们能够看出作者要写些什么了?迅速浏览全文,回答问题。
)`1.第一段我见过许多次的落日,这里只简约地记述三次,2.第七段第二个带给我巨大影响和深刻记忆的是在罗布淖尔荒原上看日落,3.第十九段我要告诉你的第三次日落,是我在阿勒泰草原遇到的,4.最后一段这是我三次见到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情况。
(二)整体感知,理解探究(师:阅读文章中描写三次落日的段落,完成黑板上的表格。
)观察地点观察过程落日景物特征作者的联想作者的审美感受(含背景)定西高原转过垭口血红的轮子无不真实的感觉(26)停车拍摄柔和、美丽、安谧惊呆了,恍若一场梦境跳跃颤动背景:群山罗布淖尔匆匆行旅,灰白色的硬币(边缘不清楚)罗死亡庄严和尊严荒原偶尔回头不死不活曼落日:更庄严、神圣(7-17)不经意血红(胭脂色),鲜艳温(7-18)柔罗兰具有悲剧感蓦地看见背景:混沌一片,灰蒙蒙下车观看无人荒凉空旷弥漫一平如抹的西地平线阿勒泰草原迎着落日火烧云匈奴民族卑微平庸(18-23)西行灿烂热烈夸张成吉思汗惊世骇俗(师:好,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赏析三次落日。
《西地平线上》课文解读优秀6篇
《西地平线上》课文解读优秀6篇《西地平线上》课文解读篇一【学习目标】1通过文本研习,能够热爱自然,感受自然美,提升审美品位。
2把握散文写作的要领,学会观察和发现自然景物的特点,尝试用恰当的形式和情感描写出来。
3通过文本研习,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感受壮美的审美特征,理解想像和联想在文中的作用。
【学习重点】同学习目标1【学习难点】同学习目标2【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反复阅读;与文本直接对话,加以评点。
课前预习一、知识积累:搜集描写西北风光的诗句(至少三句)并谈谈你对西北的认识(可从地理位置,风光,作家作品方面来谈)提示:查阅资料;初中已学诗句;上网查询。
二、基础知识在括号内给加粗字注音震撼()轮廓()停滞()诳语()垭()泥淖()酝酿()惊世骇俗()安谧()喷薄()弥漫()攫取()胭脂()雾霭()瘴气()浑沌()提示:a、课文下注释;b、查字典;c、要能够默写三、课前先学浏览课文,整体感知提示: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写景段落,加以概括。
1、读完文章后,你觉得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总体特征是什么?本文的文眼是什么?2、找标志文脉的语句,理清思路。
3、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哪两个字?课中探索1、作者是怎样抓住日落景象的特征来写三次落日的不同之处的呢?(填下面表格)西地平线上观察地点观察过程落日景物特征(含背景)作者联想作者的审美感受定西高原转过垭口停车、拍摄血红的,像勒勒车的轮子;柔和美丽安谧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跳跃着颤抖着降落背景;群山;左公柳左宗棠惊呆了、恍然若一场梦境罗布淖尔荒原匆匆行旅偶尔回头不经意突然看见下车观看像一枚灰白色的硬币,边缘也不太清晰;不死不活地。
血红(胭脂色)背景:大地和天空混沌一片,灰蒙蒙的;无人区荒凉空旷;瘴气雾霭弥漫;《泰坦尼克号》的音乐罗曼·罗兰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啊!落日景象则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阿勒泰草原迎着落日西行落日制造的火烧云:灿烂地,热烈地,夸张地背景:辽远的西地平线匈奴民族成吉思汗卑微平庸惊世骇俗2. 在感受完以上三副日落图后,说说你最喜欢作者笔下的哪次落日,为什么?(言之成理即可,可从写作手法上来谈) 3.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在观赏落日时,作者有了三次联想,你能说说它与落日有什么关系吗?归纳小结达标反馈深情地观察一下你身边大自然中一切,并用文字把你的感受记述下来。
《西地平线上》
高建群
文本探讨
第一次落日
背景 特征 感受
地点:定西高原
苍茫的远方、弧状的群山之巅 像红纸 柔和、美丽、安谧 不真实、惊呆、恍若一场梦境
在作者笔下,日落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呢? 跳跃、颤抖
纹丝不动、颤抖两下、往下一跃
依恋、慈爱、不愿离去
第二次落日
地点:罗布淖尔荒原
背景 大地和天空混沌一片、灰蒙蒙、 无人区、荒凉空旷、四周瘴气 雾霭弥漫 不显明、像灰白的硬币、边缘 特征 不太清晰、不死不活、血红、 停滞
第一次:左公柳
左氏的悲壮与落日的曼·罗兰 落日更庄严、神圣、具有悲剧感
第三次:成吉思汗英雄 与太阳把它的余热献给火烧云, 造福后人相似
迁移运用 详细地描绘出十五的月亮从升起 到落下的全过程。
走入地狱、走入鬼域、震 撼 掉下眼泪、更庄严、神 圣和具有悲剧感
感受:
第三次落日
背景
地点:阿勒泰草原
辽远的西地平线、隐到云背后
特征
感受
灿烂、热烈、夸张地烤红 了、烧红了……
惊骇、卑微、平庸
火烧云
作者在观赏落日时,有许多联想,试 着找出来,说说与落日有什么关系
作背景的这棵西行路上的树,亦是一棵大 有讲究的树。它叫左公柳。一百多年前, 左宗棠率领他的三千湘军子弟兵,一边栽 树,一边望乡,一边抬着一口棺材前往新 疆。他去新疆走了八个月的时间,而在他 身后,从西安近郊的凤翔县东湖起,直抵 新疆的伊犁,路途上便留下了两 行树木。
《西地平线上》研读
就 可 以迅速 梳 理 全 文 内容 并在 此 基 础上 准 确 领 会 课 文 的
主 旨。 “ 间有 大美 ”落实 在全 文 中 、人文历 史 和情感 内涵 : 首先 ,它指 的 是西部特 有 的 “ 雄伟 的风 景 ”— —西 地 平线 上 的落 日。 由此 可 以整体 把握 全文 出现 的三 次落 日描
这 次 的落 日并 未直 接 出现 ,而 是 “ 云 的 背 后挥 舞 着 魔 在 杖 ”,幻 化 出大片火 烧 云 , “ 灿烂 地 ,热烈 地 ,夸张 地烤 红 了西边 半个 天空 ,烧 红 了大地 上的 一切 ” 。这 里 的落 日 雄 奇瑰丽 ,美 得热 烈 ,美得 蓬勃 。
欧 洲 闻风 丧 胆 。而有 着 “ 方 战神 ”美 誉 的 成 吉 思汗 更 东 是有 着 噱世 骇俗 ” 的历史壮 举 。这些 人类 英雄 创造 的伟 业灿 烂 、辉煌 ,照 亮历 史苍 穹, 正如落 日创造 的火烧 云一 样美 得令 人 瞠 目结 舌 。落 日带来 的火烧 云奇 观 与西部 深 厚 雄奇 的人文 历史交 织 为一体 , 已让人分 不 出是 火烧 云让 西
朝 阳 的伟 力 和约 翰 ・ 利斯 朵 夫 的生 命 伟力 他 同 时感 受 到 克
了 。而 作者 此 时 可 以说 是身 临其 境 ,体验 着 了罗曼 ・ 罗兰 曾体 验过 的一 切 ,他 也感 受和 顿悟 了 自然和 人类英 雄 的神 圣 、伟大 。看 到第 二次 落 曰时的这 些联 想 ,说 明人在 灾难
联 想 到罗 曼・ 罗兰构 思 约翰 ・ 克利 斯朵 夫 的情 景 。无论 《 泰 坦 尼 克号 》的音 乐在 文 中指 向的是 电影 内容还 是那 次真 实 的海 难 ,都能让 作者 联想 到这 艘 巨轮 即将 沉 没时 ,滞 留船
西地平线上(节选)
龙源期刊网 西地平线上(节选)作者:高建群来源:《作文周刊(小学三年级版)》2014年第29期。
带给我巨大影响和深刻记忆的是在罗布淖尔荒原上看日落。
我们是从迪坎尔方向进罗布泊的,走的是被斯文·赫定称之为“凶险的鲁克沁小道”的那条道路。
这样,车去的方向是东南,而落日的方向是西北,我们只是在匆匆的行旅中,偶尔地回头关注一下身后的落日景象。
中午一过,太阳刚偏西,就变得不怎么显明了,像一枚灰白色的五分钱硬币,容易被人忽视地停驻在西边天空。
罗布淖尔荒原上的大地和天空,混沌一片,也是灰癠。
癠的,因此,太阳的存在甚至被我们遗忘了。
况且,那枚硬币的四周边缘,也不太清晰。
整个下午,太阳就这样不死不活地在我们的车屁股的地方照耀着。
说是白天吧,但是恍然如同晚上;说是夜间吧在我们匆匆的回头中,分明有一个物什在西天半空悬着。
最辉煌的罗布泊的落日出现在黄昏那一刻,我们的越野车已经来到距古湖盆二十公里的龟背山。
当时,在我们不经意的一次回头中,突然看见在一平如抹的西地平线上,一轮血红的落日停驻在那里。
它是那样鲜艳、温柔,就像我早年间,家里的墙壁上画着的一个姑娘的红脸蛋。
记得每个可以偷懒的星期天,我都躺在被窝,瞅着那胭脂脸蛋出神。
这时我们的车停了下来,包括陪同我们一起进罗布泊的“老地质”,都被西地平线上那辉煌的一幕震撼了。
我们下了车。
我们,我们的车,还有刚才那死气沉沉的罗布淖尔荒原的黑戈壁,此刻都罩在这一片回光返照中。
我们互相看着对方的脸,每个人的脸都泛着红光我们感到自己像在画中。
西地平线上那一轮胭脂色的物什,终于从我们的眼前魔术般消失,一切又重归于死寂。
我们上车,翻过龟背山,进入罗布泊古湖盆。
八年级西地平线上的落日知识点
八年级西地平线上的落日知识点在八年级的语文学习中,《西地平线上》这篇文章为我们展现了壮美的落日景象,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知识点。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深入探讨。
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本文作者是高建群,他是一位当代重要的小说家。
其作品风格独特,充满了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历史厚重感。
2、写作背景作者通过对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描绘,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同时也可能反映了他在特定时期的内心感受和思考。
二、字词积累1、生字词诳(kuáng)语垭(yā)口攫(jué)来混沌(dùn)瘴(zhàng)气罗布淖(nào)尔物什(shí)蓦(mò)地2、词语解释诳语:骗人的话。
垭口:两山之间狭窄的地方。
攫来:抓取、拿过来。
混沌: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
瘴气:热带或亚热带山林中的湿热空气,从前认为是瘴疠的病原。
三、文章结构1、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 1 段):总写了“我”在西地平线上看到落日的情况,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第 2—18 段):具体描绘了在不同地点看到的落日景象及感受。
第三部分(第 19—24 段):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西地平线上的落日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2、段落分析第 1 段开篇点明“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直接表达了作者对落日的特殊情感,引起读者的兴趣。
第 2—6 段描写了在甘肃定西高原上看到的落日,突出其“柔和、美丽、安谧”的特点。
第 7—18 段重点描绘了在罗布淖尔荒原上看到的落日,这部分内容是文章的重点,展现了落日的雄伟、庄严、神秘等特点。
第 19—24 段总结前文,深化主题,表达了作者对西地平线上落日的赞美和思考。
四、主要内容1、定西高原上的落日作者在定西高原上看到的落日“没有火焰的灿烂,没有彩云的变幻,没有翻腾的烟尘,一切平静得如同一幅水墨画”,给人一种柔和、美丽、安谧的感觉。
2、罗布淖尔荒原上的落日一是先写了落日的“不死不活”,这看似平淡的描写实则为下文的壮丽做铺垫。
《西地平线上》
匈奴民族、成吉思汗 激情和雄心,力量和决心,这正 好和灿烂热烈,激情万丈,光芒 四射的火烧云有着相似点,英勇 的民族,英雄的人物,具有一种 壮美,给人一种力量。与太阳把 它的余热献给火烧云,造福后人 相似
迁移运用 详细地描绘出十五的月亮从升起 到落下的全过程。
文本探讨
第一次落日
背景 特征 感受
地点:定西高原
苍茫的远方、弧状的群山之巅 像红纸 柔和、美丽、安谧 不真实、惊呆、恍呢? 跳跃、颤抖
纹丝不动、颤抖两下、往下一跃
依恋、慈爱、不愿离去
第二次落日
地点:罗布淖尔荒原
背景 大地和天空混沌一片、灰蒙蒙、 无人区、荒凉空旷、四周瘴气 雾霭弥漫 不显明、像灰白的硬币、边缘 特征 不太清晰、不死不活、血红、 停滞
西地平线上
高建群
作者简介:高建群
当代重要的西部小说家,其代表作长篇小说 《最后一个匈奴》是新时期中国长篇小说领域 重要收获之一。此外还有长篇小说《六六镇》、 《古道天机》、《愁容骑士》、《白房子》, 中篇小说《雕像》、《大顺店》等,散文集 《新千字散文》、《东方金蔷薇》、《匈奴和 匈奴以外》、《我在北方收割思想》、《穿越 绝地》、《惊鸿一瞥—作家高建群眼中的中国 西部》、《胡麻北风大漠传》等。 高建群自称“爱恨永远在西部”,作者对 西部是情有独钟,正因为他对西部的爱,他用 心去发现西部的美,才会有那么多描写西部的 优美文字流淌于他的笔端。
走入地狱、走入鬼域、震 撼 掉下眼泪、更庄严、神 圣和具有悲剧感
感受:
第三次落日
背景
地点:阿勒泰草原
辽远的西地平线、隐到云背后
特征
感受
灿烂、热烈、夸张地烤红 了、烧红了……
惊骇、卑微、平庸
三次落日的描写方法
高中语文 4.2《西地平线上》课文精解精品 苏教版
4.2《西地平线上》课文精解这几年,我每年都要去一趟新疆。
中亚细亚地面上独特的地貌,奇丽的风光,每每令我惊骇,(a “惊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叫我明白了“世间有大美”这句话,决不是一时偶然而发的诳语。
(b 如何理解这句话?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而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了。
我见过许多次的落日,这里只简约地记述三次。
(c 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段解:此为第一部分,总述作者对三次落日印象极深。
落日 最令我震撼 我们的车在甘肃的定西高原盘旋。
(d “盘旋”一词能否换成“驱驰”?)天已经有些暗淡了,头顶上甚至隐隐约约地有几颗星星。
汽车转过一个垭口。
这时,眼界突然开阔起来,(e “突然”一词仅指环境突然开阔吗?)在苍茫的远方,弧状的群山之巅,一轮血红的落日像一辆勒勒车的轮子,静静地停驻在那里。
(f 这里作者用了生动的比喻来形容落日,有什么好处?) 它没有了光焰,颜色像我们写春联时用的那种红纸。
柔和、美丽、安谧,甚至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g 为什么说这种美感“不真实”?)像民间剪纸。
它大极了。
我说它像勒勒车的轮子,只是一个顺手攫来的想法,它当然较这轮子要大得多。
它停驻在那里,模糊的群山轮廓线托扶着它。
(h 这一句又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落日什么样的特点?) 面对这落日,我们全都在那一刻惊呆了。
我们的车停下来,倚托着一棵树,架起机位,直拍到这落日消失。
(i 这里写我们“惊呆”了的神情架起相机“直拍”的动作,是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落日在沉入西地平线以下那一刻,是跳跃着,颤抖着降落的。
它先是纹丝不动,突然,它颤抖了两下,往下一跃,于是只剩下了半个。
(a 作者连用了几个动中亚细亚雄伟风景词写落日西沉,有什么效果呢?)半个的它继续依恋地慈爱地注视着人间,好像有些贪恋,不愿离去,或者说不愿离去正在注视它的我们。
(b“慈爱地注视着”等词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但是,在停驻了片刻以后,它突然又一跃,当我们揉揉眼睛,再往西看时,它已经消失了。
《西地平线上》课文分析
那位多情的女子消失在水波盈盈处 , 刚才的绮丽 、 温
存、 柔美 、 多情似乎都恍若梦境 。我与这位 多情 女子
终 究各 据 天 涯 。
( )艺 术 手 法 赏析 二
这~部分 的文字风格就如 同中国文人所嗜好 的
满了生命 , 高建群作 为一位西部作家 , 他要用苍劲 的 文字让我们从西部的 自然中汲取生命的养分 。
思汗 ,突然领悟到 自己脚下普通平凡 的土地 曾经 的 惊世骇俗 , 作者在厚重的历史 面前 , 顿觉 自己的卑微 与平庸 。作者想告诉我们, 人与 自然从来都是血肉相
连的 , 一个睿智的人可以从 自然那里发掘力量 , 以 可 从 自然那里获得启示 。这些联想让我们更加深刻地
了解 作 者 的 内心 世界 。 他 的眼 里 , 部 的景 物 都 充 在 西
一
、
落 日是 多情的女子 , 学似 一把 折扇 文
( )点 睛 语 句 赏析 一
1 它继续依恋地慈爱地注视 着人 间, .“ 好像 不愿
离去 , 者说 不 愿 离去 正 在 注视 它的我 们 。 这 样 的句 或 ”
子是在写辉煌 的落 日吗?好像不是 , 作者在这里模拟 了一场我与落 日的别离 ,落 日仿佛是柳永笔下那位 “ 执手相看泪眼 , 竟无语凝噎” 的多情女子 。作者 和落
罕见的一位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 。 高建群 对西地 平线 上的那块 土地情有独 钟 , 因
为那 片土地上充满了对生命 的考验。西部的落 日之 美之所 以被誉为世间之大美 ,因为它既是雄 伟的 自 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美 , 也是崇高 的英雄之美 , 更是 西部历史人 文之 美 。作者 由火烧云映照的地方想 到匈奴 民族 和成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地平线上
一、导入:
请同学看看能不能把以下诗句补充完整:
1、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唐李商隐《登乐游原》
2、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唐杜甫《后出塞》
3、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4、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唐李白《忆秦娥》
5、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元马致远《天净沙》
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王维《使至塞上》
7、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宋李觏《乡思》
8、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宋范仲淹《渔家傲》
由此可见,落日是古人抒发感情时的常用意象,佳句频现,令人读来感慨万千。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西地平线上》,描写的对象也是落日,这是在文章开头就明确告诉我们的。
请大家把书翻到78页,请同学们齐读第一段。
问:在第一节中作者用什么样的词来形容落日给他的感觉呢?
——“震撼”
问:为什么“震撼”
——是“雄伟的风景”
问:我们回头看看上面的诗句,哪几句中的“落日”也是雄伟的?
——2、6、8
问:这几句中的落日都是写的边塞的落日,我们看看作者写的是什么地方的落日?
——新疆、西部
解题:“西地平线上”,地平线,一个多么富于诗意的名词。
我们在城里能看到地平线吗?不能。
城里的月亮把梦照亮,可我们再也见不到地平线。
而站在辽远西部平原上,茫茫的沙漠上,荒凉的戈壁上,我们会看到地平线的尽头,作者在西地平线的壮丽风光面前明白了一句话,那就是——“世间有大美”。
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划出重点语句,看看作者看到的三次日落分别具有什么样的美,尽量用课文中的原有词语来概括。
(请学生找关键句、词,师生共同归纳)
——第一次:
发现落日:
“在苍茫地远方,弧状地群山之巅,一轮血红的落日像一辆勒勒车地轮子,静静地停驻在那里。
”
观察落日:
没有光焰 (没有灼热感) 像红纸柔和,美丽,安谧 (不真实)
大极了(较轮子大得多) 悬挂群山托扶 (想象之景)
日落一刻:
跳跃,颤抖纹丝不动,颤抖两下,往下一跃
依恋,慈爱,不愿离去
——柔美安谧之美
第二次:
日落前:不显明,像灰白的硬币,冷冷大地,天空混沌,灰蒙蒙
感受:走入地狱,走入鬼域
辉煌的罗布泊落日:血红的落日,停滞我们震撼了
脸上泛着红光像在画中
——辉煌庄严之美
第三次:
火烧云灿烂地,热烈地,夸张地,烤红了,烧红了惊骇
——惊世骇俗之美
三、分组讨论:
三次落日描写,你最欣赏哪一次,为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后自由交流,老师适时点拨)
四、分析赏鉴第二次日落
老师配乐范读(我心依旧)
这一部分,作者主要由落日对死亡有了新的认识,大家看看,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现自己在辉煌的落日前对死亡全新的感悟?
——1、欲扬先抑
第8节:对太阳的描写——第11、12节的辉煌的落日
第9节:死亡之海、瘴气雾霭、走入地狱、走入鬼域——第12节最后
(罗布泊平原的补充介绍:一个世纪前还是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成了干涸的盐泽,黄沙漫漫,环境极为恶劣,罗布泊平原也因此充满了神秘感,很多中外学者都对此充满了探究的兴趣。
瑞典人斯文赫定曾在这里留下过探索的足印,他发现这里以前是丝绸之路的咽喉,楼兰古城的所在地。
上海的彭加木却在对此的探索中因帮大家找水源被黄沙吞噬,他曾说希望他的尸骨能为西部的土地多增加点有机质,余纯顺也是在探索中魂归大漠了。
)
文中说:“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
”这当如何理解?
——落日终归要日落西山,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死亡,任何事物都逃避不了死亡,但面对死亡,不同的过程,产生不一样的结局,有的平淡苍凉,有的却可以轰轰烈烈。
正如文中,在灰白的落日之后,突然变得血红血红,虽然终归下山,但毕竟之前也曾辉煌过,因而在消失时,不无庄严与尊严之感。
崇高的悲剧往往给人情感的震撼,落日虽然逝去了,但他展示了他全部的美丽,给了我们无限的震撼和憧憬。
这句话也是作者对自己的一种安慰和鼓励,来死亡之海不是为了寻找死亡,
而是为了挑战死亡,发挥生命的极限。
2、用音乐衬托
——如梦幻般死亡的感觉、我突然掉下泪来了
作者为何而掉泪?
——落日之前的景象,给作者苍白荒凉之感,一切都充满了死寂,加上荒凉寸草不生的罗布泊,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下,心情是低沉的。
而后来的落日突然变得血红,以至每个人的脸上都泛着红光,整个场景的基调是红色的,那是一种干涸生命的复燃,是一种生命活力的体现,作者心灵上受到极大震动,尤其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至少给了作者精神上的鼓励。
3、日出与日落的对比
罗曼、罗兰在构思他心中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形象时,看见一轮太阳正在喷薄而出时“热泪盈眶”的感受和自己此时看到落日的感受作对比,从而指出它们一样都是大自然的杰作,而且较之日出,落日景象则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
五、拓展讨论
无论日出也好,日落也好,它们都是大自然的杰作,“世间有大美”,大自然是美的源泉,你有这样的感受吗?请你们谈谈自己有没有被大自然的美景感动的那一刻。
(交流)
结束语:
罗丹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我们往往被繁重的学业、激烈地竞争压得喘不过气来,觉得天空是灰的,生活是单调的,在学过这篇课文后,我们应共同记住:“世间有大美”。
让我们用积极的姿态去热情地拥抱生活,发现世界,生活也会回赠给我们震撼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