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_3
等式的性质说课稿
等式的性质说课稿一、说课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等式的性质,掌握等式的基本运算性质,并能够灵便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 等式的基本定义和性质;2. 等式的基本运算性质。
三、教学难点1. 等式的基本运算性质的理解和应用;2. 等式的性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教学实例;3. 教学素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一个简单的问题,激发学生对等式性质的兴趣和思量。
例如:小明有5个苹果,小红有3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请思量如何用等式表示出来。
2. 概念讲解(10分钟)通过教学课件,向学生介绍等式的基本定义和性质。
等式是指两个数或者表达式之间用等号连接的关系,表示两者相等。
等式的性质包括反身性、对称性和传递性。
反身性指一个数等于自己,对称性指如果a=b,则b=a,传递性指如果a=b,b=c,则a=c。
3. 运算性质讲解(15分钟)通过教学实例,向学生讲解等式的基本运算性质。
等式的基本运算性质包括加法性质、减法性质、乘法性质和除法性质。
加法性质指等式两边同时加之(或者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减法性质指等式两边同时减去(或者加之)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乘法性质指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者除以)同一个非零数,等式仍然成立;除法性质指等式两边同时除以(或者乘以)同一个非零数,等式仍然成立。
4. 练习与巩固(20分钟)通过教学素材,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的等式的性质和运算性质。
例如:给出一些等式,让学生判断是否成立,并解释为什么。
同时,让学生设计一些自己的练习题,互相交流解答。
5. 运用与拓展(15分钟)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
例如:小明有一些苹果,小红有比小明多3个苹果,小红有多少个苹果?请用等式表示出来,并求解。
通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将所学的等式的性质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等式的性质》的说课稿3篇
《等式的性质》的说课稿3篇“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
以下是精心准备的《等式的性质》的说课稿,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等式的性质》的说课稿篇1 一、说教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等式和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今后学习解多步方程的基础,它是系统学习方程的开始,其核心思想是构建等量关系的数学模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探索,思考比较,发现规律,在实验的基础上,掌握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并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为今后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较复杂的方程打下基础。
2、教学内容:本节内容主要讲解等式的性质,在掌握等式的性质后,利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再进行具体化练习,加深认识。
本节分两课时完成,其中第一节课探索等式的性质,并对等式的构建和等式的性质进行具体化练习。
3、教学目标:教案对学习目标的分解是以”学生的全域发展”作为标准进行的,更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目标的可操作性。
学习目标首先被分解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仅解决了”学到什么”和”怎样学习”的问题,尤其解决了”喜欢学”和”主动学”的问题。
二、说教学方法”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演示、实践操作、通过观察法、实验法、合作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遵循由浅到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在探索交流中,感受、理解和应用等式的性质。
三、说学法首先教师创造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从喜欢的、已知的、熟悉的生活内容入手,让学生自己在特定的环境下不知不觉中建立一些等式与方程之间的联系。
等式基本性质教案说课稿
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教材仍然用天平设计了两个观察小实验的活动。
分别探索等式两边同时加减和同时乘除的规律。
实验一,通过观察实验的过程、算式使学生知道“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一规律。
实验二,使学生知道“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为0),等式仍然成立”这一规律。
等式的基本性质是解方程的基础和依据。
学情分析:通过天平,说明天平平衡的条件是左右两边所放物体的质量相等,并用算式表示结果。
从演示中发现: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为0),等式仍然成立。
教学时,教师要给与特别重视,可以用课件进行演示,或用天平操作,给学生提供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交流自己发现的空间,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1、学生在用算式表示试验结果、讨论、归纳等活动中,经历探索等式基本性质的过程。
2、理解并能用语言表述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探索等式基本性质过程的挑战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能用语言表述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故事质疑:和尚挑扁担,扁担中间放肩上,对两桶水有什么要求?你知道生活中衡量两种物体一样重的工具是什么吗?同学们用天平做过实验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天平去发现一些重要的规律,有信心吗?二、新知探究1、等式的加减性质(1)、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成立。
A、课件演示天平图1-图3,让学生说一说知道了什么,然后用等式表示实验结果。
教师板书:x=10 x+20=10+20B、提出“观察上面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的问题,给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
是学生知道;天平左右两边放上同样质量的物品,天平还是平衡的。
C、提出“想一想,如果在天平两边同时放入100克,天平会怎样。
”先讨论,再课件演示,并说一说怎样写算式。
《等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等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等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等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主要分四块内容进行说课:教材分析;教学方法的选择;学法指导;教学流程。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选自人教版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第九章第一节第二课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这是继方程后的又一种代数形式,继承了方程的有关思想,并实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进一步学习一次函数的性质及应用有着及其重大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的目标:⑴知识目标:主要是理解并掌握不等式的三个基本性质。
⑵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利用类比的思想来探索新知的能力,扩充和完善不等式的性质的能力。
⑶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猜想与归纳的思维方式,体会类比思想和获得成功的喜悦。
3、教学重点和难点不等式的`三个基本性质是本节课的中心,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所以我确定本节的教学重点是不等式三个基本性质的学习以及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不等式。
本节课的难点是用不等式的性质化简。
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本节课在性质讲解中我采取探索式教学方法,即采取观察猜测---直观验证---托盘实验---得出性质。
使学生主动参与提出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
为了突破学生对不等式性质应用的困难,采取了类比操作化抽象为具体的方法来设置教学。
整节课采取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方法来落实知识点。
三、学法指导:鉴于七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还比较薄弱,应以激励的原则进行有效的教学。
鼓励学生一种类型的题多练,并及时引导学生用小结方法,克服思维定势。
例题讲解采取数形结合的方法,使学生树立“转化”的数学思想。
等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等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等式的基本性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等式的基本性质”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
等式的基本性质是解方程的重要依据,也是后续学习不等式性质的基础。
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等活动,引导学生发现等式的基本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方程的概念和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但是,对于等式的性质,学生还没有系统的认识。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
因此,在教学中,我将通过直观的演示和生动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 1 和性质 2。
(2)能够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等式的变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经历探索等式基本性质的过程,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让学生在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 1 和性质 2。
2、教学难点正确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等式的变形。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天平的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等式的基本性质,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2)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讲练结合法:在讲解完新知识后,及时进行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初中数学北师大版等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等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大家好!很高兴有这次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等式的基本性质》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下面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在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初步应用后,需要解决的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教材从对于比较复杂的方程难以直接求解切入,引出对等式性质的讨论,为后面逐步过渡到用等式的性质讨论方程的解法进行铺垫。
学生探究等式的性质过程中所涉及的转化思想、归纳方法是学生研究数学乃至其它学科所必备的思想。
2.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目标:根据以上分析,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理解并能用语言表述等式的两条性质,能用等式的两条性质解决问题。
(2)经历等式的两条性质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的能力。
(3)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自信心和合作交流意识:在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化归的数学思想。
3.教学重点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等式的概念和等式的两条性质,并能运用这两条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4.教学难点难点:由具体实例抽象出等式的性质。
二、学生情况上节课学生刚刚接触了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对于等式有了初步的了解。
学生对生活中的天平比较熟悉,将天平的平衡状态与等式的相等关系作对比,快速稳妥地完成等式的性质的学习比较合情合理。
本节课可以类比天平的平衡状态进行学习,而等式的性质二中出现了分母不为零的条件,学生在知识的转换上可能存在着一定难度。
三.教学方法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利用学生动手操作、多媒体展示,通过观察法、实验法、合作交流、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遵循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发现等式的性质,并能用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们在探索、交流中理解和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
等式的性质说课稿(通用5篇)
等式的性质说课稿(通用5篇)等式的性质说课稿(通用5篇)“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下面是关于等式的性质说课稿(通用5篇)的内容,欢迎阅读!等式的性质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等式和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今后学习解多步方程的基础,它是系统学习方程的开始,其核心思想是构建等量关系的数学模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探索,思考比较,发现规律,在实验的基础上,掌握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并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为今后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较复杂的方程打下基础。
2、教学内容:本节内容主要讲解等式的性质,在掌握等式的性质后,利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再进行具体化练习,加深认识。
本节分两课时完成,其中第一节课探索等式的性质,并对等式的构建和等式的性质进行具体化练习。
3、教学目标:教案对学习目标的分解是以"学生的全域发展"作为标准进行的,更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目标的可操作性。
学习目标首先被分解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仅解决了"学到什么"和"怎样学习"的问题,尤其解决了"喜欢学"和"主动学"的问题。
二、说教学方法"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演示、实践操作、通过观察法、实验法、合作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遵循由浅到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在探索交流中,感受、理解和应用等式的性质。
《等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等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剖析:等式性质是先生了解了一元一次方程概念后的一章重点内容,是解方程必备知识,对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的移项、兼并同类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先生对等式的性质停止探求与研讨进程中所触及的转化思想、归结方法是先生研讨数学乃至其它学科所必备的思想。
(二)、教学目的:a、知识目的:经过网络教学让先生探求等式具有的性质并予以归结到达解方程的目的b、才干目的:经过网上观察图片、实验和游戏,培育先生探求才干、观察才干、归结才干和运用知识的才干以及入手操作才干C,情感目的:经过网络模拟实验和网络互评,增强协作交流看法、团队看法和创作肉体。
(三)、教学重点:新课标强调取得知识的进程远比知识自身更有价值,因此要注重开展先生运用的才干所以把本课重点确定为:等式基本性质的归结。
(四)、教学难点:依据7年级先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从特殊到普通,从详细到笼统,适宜7年级先生思想才干,而本课难点决议应用等式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为恰恰是这一特征的表达。
二、说教法㈠教学方法:如何突出重点,打破难点,从而完成教学目的。
我在教学进程中拟方案停止如下操作:1,网络模拟实验操作法2,〝看——议——讲〞结合法3,归结法4,讨论法5,网络游戏结合法6,效果展现法㈡教学方法的实际依据:(1)以先生为主体先生参于数学活动为主线,培育先生创新才干和实际才干为主旋。
(2)由外向外原那么启示先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际,学致运用,落实教学目的。
(3)创感思想培育原那么新的世纪是一个创感的时代,不时培育先生的创感肉体是新世纪给予数学教学新的要求,应用网络游戏、flash动画等不但提高先生兴味,更培育先生的创作肉体。
三:说学法教学的宗旨是让先生学会学习,教员要为先生构建一个学习的平台,先生是独立行走的人本课主要引导先生应用网络采取观察、模拟实验,猜想、探求、协作、互评、网络游戏、欣赏、创作等学习方法。
这些契合方法本阶段先生特点:1 、先生逻辑思想从阅历型逐渐向实际型开展。
等式的性质说课稿
等式的性质说课稿一、引言各位领导、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是《等式的性质》。
等式是数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是代数的基础。
理解等式的性质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等式的性质,掌握等式的变形规则。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引导学生体验数学之美。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引入新课(5分钟)通过回顾等式的定义,引出等式的基本性质。
等式的基本性质讲解(10分钟)详细讲解等式的性质1和性质2,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课堂互动练习(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等式的性质,并尝试进行变形。
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等式的基本性质,强调变形规则。
布置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练习题,要求学生掌握等式的性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启发式教学为主,辅以实例解析和课堂互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亲自动手操作,理解等式的性质。
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五、教学资源教材、课件、练习册、教学用具等。
重点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等式变形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
六、教学评价与反馈通过课堂互动、练习和作业等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及时反馈评价结果,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和提高。
七、结语《等式的性质》这一课,需要学生认真思考和动手实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等式的性质,为后续的代数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也希望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谢谢大家!。
等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等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等式的基本性质》在数学课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学生在学习了基本的算术运算后,对等式概念深入理解的关键章节。
它不仅巩固了学生对等式的认识,而且为后续学习代数表达式和方程解决提供了理论基础。
(1)作用与地位等式的基本性质是数学逻辑推理的基石,是学生形成严谨数学思维的开端。
它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一章节位于算术与代数衔接处,是学生从具体的数字运算过渡到抽象的代数表达的重要桥梁。
(2)主要内容本章主要围绕等式的基本性质展开,包括等式的对称性、传递性以及加减乘除法则在等式中的应用。
通过对等式性质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等式两边在相同运算下的不变性,为解决更复杂的数学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后,学生应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包括对称性、传递性以及加减乘除法则在等式中的应用。
(2)能够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简单的数学证明和问题解决。
(3)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形成严谨的数学思维。
(4)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其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等式的基本性质,尤其是对称性、传递性以及运算法则的应用。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算术运算中抽象出等式性质,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性质进行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学生对等式性质的理解深度,确保他们能够将这些性质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
同时,要注意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
四、说教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我设计了一套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下是我将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及与其他教法的不同之处:(1)启发法我将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等式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例如,通过比较两袋重量相等的米,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等”的含义。
等式的性质说课稿
等式的性质说课稿一、说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初中数学中的一节重要课程,主要内容是等式的性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等式的基本概念、等式的性质以及等式的应用,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节课所使用的教材为《初中数学教材(人教版)》第二册,第三章“方程与不等式”。
本章共分为四个小节,分别是“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组”和“解不等式”。
本节课主要涉及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即“等式的性质”。
二、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等式的基本概念;(2)了解等式的性质,如等式两边可以交换位置、等式两边可以相加减等;(3)能够根据等式的性质解决简单的方程运算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对等式性质的理解;(2)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等式的基本概念和等式的性质,能够灵便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简单的方程运算问题。
教学难点是匡助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特殊是等式两边可以交换位置、等式两边可以相加减等的概念,以及如何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三个环节:导入新课、讲解新知、巩固练习。
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即方程的概念和解方程的方法。
(2)教师设计一个简单的问题,如“如果x+3=7,那末x等于多少?”引导学生回答,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量等式的性质。
2. 讲解新知(1)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讲解等式的基本概念,即等号两边的值相等。
(2)教师引导学生思量等式的性质,如等式两边可以交换位置、等式两边可以相加减等,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解释和演示。
《等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等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等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通用3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等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通用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等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1各位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课题是《等式的基本性质》,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小学数学冀教版第十册第单元《等式的基本性质》是学生已经掌握了方程的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
《等式的基本性质》是本单元的重点,更是今后学习解方程的基础。
我搜集了人教版的教材近行对比,发现:虽然版本不同,内容编排不同但是数学学习内容大体相同,都以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
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就是我们现在的版本把等式的基本性质一和性质二都是以文字的内容具体的呈现了出来,而人教版教材是通过游戏的方式呈现的,具体的性质内容是在后来的解方程当中逐步体现的。
我个人觉得现在的版本还是可取的。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并能用语言表述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能力目标:1、在用算式表示试验结果、讨论、归纳等活动中,经历探索等式基本性质的过程。
2、通过学习理解并能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讨论归纳的意识和习惯,养成认真观察、深入思考的良好思维品质。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教学重难点确定为:教学重点:理解并能用语言表述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并能用语言表述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具准备:天平,教学课件,学生导学案等材料三、说学情分析学生已经习惯进行高效课堂模式下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探究与合作交流能力。
等式的性质说课稿
等式的性质说课稿引言概述:等式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在解决数学问题和推导数学定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等式的性质是指等式在运算中具有的一些特点和规律。
了解等式的性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
本文将从等式的性质入手,详细介绍等式的相关概念和规律。
一、等式的基本性质1.1 等式的传递性:如果a=b,b=c,则a=c。
1.2 等式的对称性:如果a=b,则b=a。
1.3 等式的反身性:任何数等于它自己,即a=a。
二、等式的运算性质2.1 等式的加法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同一个数,等式仍成立。
2.2 等式的乘法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同一个非零数,等式仍成立。
2.3 等式的幂运算性质:等式的幂运算遵循指数运算法则。
三、等式的转化性质3.1 等式的等价转化:等式两边同时进行等价变形,等式仍成立。
3.2 等式的合并转化:将等式中的项合并或分解,得到等价的新等式。
3.3 等式的化简转化:将等式中的复杂表达式化简,得到更简单的等式。
四、等式的应用性质4.1 等式的代入应用:将已知等式中的某个变量代入另一个等式,解决未知量。
4.2 等式的推导应用:通过等式的逻辑推导,得到新的等式或结论。
4.3 等式的证明应用:利用等式的性质和规律,进行数学证明和推理。
五、等式的实际应用5.1 等式在方程中的应用: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等式,解决未知数问题。
5.2 等式在几何中的应用:利用等式的性质推导几何定理,解决几何问题。
5.3 等式在物理中的应用:通过等式建立物理模型,分析物理问题并得出结论。
总结:等式的性质是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掌握等式的性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
通过对等式的基本性质、运算性质、转化性质、应用性质和实际应用的介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等式的概念和规律,提高数学解题的能力和水平。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等式的性质,提升数学学习的效果和兴趣。
《等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等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大家好!很高兴有这次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等式的基本性质》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下面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在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初步应用后,需要解决的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教材从对于比较复杂的方程难以直接求解切入,引出对等式性质的讨论,为后面逐步过渡到用等式的性质讨论方程的解法进行铺垫。
学生探究等式的性质过程中所涉及的转化思想、归纳方法是学生研究数学乃至其它学科所必备的思想。
2.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目标:根据以上分析,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理解并能用语言表述等式的两条性质,能用等式的两条性质解决问题。
(2)经历等式的两条性质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的能力。
(3)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自信心和合作交流意识;在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化归的数学思想。
3.教学重点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等式的概念和等式的两条性质,并能运用这两条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4.教学难点难点:由具体实例抽象出等式的性质。
二.学生情况上节课学生刚刚接触了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对于等式有了初步的了解。
学生对生活中的天平比较熟悉,将天平的平衡状态与等式的相等关系作对比,快速稳妥地完成等式的性质的学习比较合情合理。
本节课可以类比天平的平衡状态进行学习,而等式的性质二中出现了分母不为零的条件,学生在知识的转换上可能存在着一定难度。
三.教学方法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利用学生动手操作、多媒体展示,通过观察法、实验法、合作交流、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遵循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发现等式的性质,并能用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们在探索、交流中理解和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
等式的性质的说课稿(通用8篇)
等式的性质的说课稿(通用8篇)等式的性质的说课稿(通用8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等式的性质的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等式的性质的说课稿篇1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64-65页“简易方程”的《等式的性质》。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在新课程改革中,教材是重要的教育教学因素。
等式的基本性质是学生解方程的依据,它是系统学习方程的开始。
这节课的内容在简易方程中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原来的教材中对于等式的基本性质只是初步的认识,并没有总结成概念性的东西,但学生实际运用时却需要概念来作支撑,所以在教材中作了调整,让学生通过观察天平演示实验,由具体实物之间的平衡关系抽象概括出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就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本课“等式的基本性质”是在上一节刚刚认识了等式和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其核心思想是构建等量关系的数学模型。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理解等式的性质,会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地位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课目标定为: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能用语言表述等式的基本性质,能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实验操作、讨论、归纳等活动中,经历探索等式基本性质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探索等式基本性质过程的挑战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难点:根据等式的性质在教材中的作用,我把抽象归纳出等式的基本性质作为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二、学情分析新课标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而简易方程是新课标“数与代数”中一个重要部分。
学生已经了解了方程的意义并且初步学会了列简单方程,而且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乐于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等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等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等式的基本性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五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以下是我的说课内容: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是冀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
等式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刚刚认识了等式与方程的基础上进行的。
它是系统学习方程的开始,其核心思想是构建等量关系的数学模型。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对教材的分析,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并能用语言表述等式的基本性质,能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用算式表示实验结论、讨论、归纳等活动中,经历探索等式基本性质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探索等式基本性质过程的挑战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等式的基本性质,利用这一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抽象概括等式的基本性质。
二、学情分析从学生的认知情况来看,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对方程和等式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具备一定的探索能力,乐于动手实验,喜欢探索发现。
因此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遵循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三、教法和学法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及本课的教学目标,我确立了教法和学法:1、教法:根据本节课内容特点,为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以问题思考法,实验探究法为主,以教具直观演示法为辅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讨论、总结,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2、学法:教师通过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采用实验观察法、交流讨论法、概括总结法、性质应用法等方法指导学生在学习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发展学生交流讨论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把教学过程分成以下几个环节:环节一:联系生活、激趣引入首先联系生活,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了平衡的知识?同学们各抒己见,如:天平、扁担。
等式的性质说课稿
为了突破学生对不等式性质 3 理解的困难,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 采取化抽象为具体的方法来设计教学过程。为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课 堂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探索发现法和启发式教学法, 即 观察猜测---直观验证---得出性质,突出时间、结果和体验学生有效 学习的三个重要指标,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 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基于此,改变以往给学生画好框架,让学生跟着 老师的思路走的教学模式,大胆放手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这种方式能再次掀起小高潮。让学生各有所获,从不懂到懂,从少知 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学生通过观察,类比,猜想,验 证,应用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层层推进,环环相扣,体现数学的严密 性和系统性。
第5页 共20页
出现加减的情况,教师要适当引导到倍数关系。 达标训练:(1)30+x=100 (2) x - 71=4 30+ x-30=100( ) x–71+()=4( ) x=( ) x=( ) (3)21 x=105 (4) x ÷21=3 21x÷()=105( ) x÷21×()=3( ) x=( ) x=( ) 学生理解了等式的基本性质理论,我觉得由理论到实践应该给学
第8页 共20页
三、学法指导: 由于七年级学生有比较强的好奇心,好胜心以及显示欲。同时经 过一年初中数学的思维锻炼,已经初步具备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学生的以上心理特点及认知水平,所以采取动 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这样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 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展开思维,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理解类比,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 四,教学过程设计 基于以上教材分析,紧紧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从学生的认知 水平出发进行如下的教学设计: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类比猜想 提出问题:今年我比你大 10 岁,5 年后,我比你大还是比你小, 大几岁,小几岁? 2 年前,我比你大还是比你小,大几岁,小几岁? 类比等式的性质 1,不等式有类似的性质吗? 通过一些生活实例启发学生思考,猜想不等式的性质 1
等式的性质说课稿
等式的性质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等式的定义和性质,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能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推理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等式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教学难点: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举例子引入等式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等式的存在和重要性。
2. 概念讲解(10分钟)解释等式的定义:等式是由等号连接的两个代数式,两边的值相等。
介绍等式的性质:等式具有传递性、对称性、可逆性和替换性等性质。
3. 性质演示(10分钟)通过示例演示等式的性质,如:若a=b,b=c,则a=c;若a=b,则b=a;若a=b,则a可以替换b浮现在其他等式中。
4. 性质运用(15分钟)让学生通过练习题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求解方程、推导数学关系等。
5. 性质总结(5分钟)让学生总结等式的性质,梳理思路,强化记忆。
6. 拓展应用(10分钟)引导学生思量等式的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利用等式的性质解决日常生活中的计算问题。
7. 归纳总结(5分钟)让学生回顾今天所学的内容,总结等式的定义和性质。
8. 课堂练习(15分钟)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解答,巩固所学的知识。
9. 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等式的重要性和运用。
四、教学手段1. 板书:将等式的定义和性质清晰地写在黑板上,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2. 多媒体:通过多媒体展示示例和练习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预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和参预情况。
2. 采集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答题情况,检查学生对等式的定义和性质的理解程度。
3. 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批改,评价学生对等式的运用能力。
等式的性质说课稿
等式的性质说课稿标题:等式的性质说课稿引言概述:等式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在解题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了解等式的性质对于提高数学解题能力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等式的性质入手,详细介绍等式的性质及其在数学中的应用。
一、等式的基本性质1.1 等式的传递性:如果a=b,b=c,则a=c。
1.2 等式的对称性:如果a=b,则b=a。
1.3 等式的反射性:任何数与其自身相等,即a=a。
二、等式的运算性质2.1 等式两边同时加(减)相同数,等式仍成立。
2.2 等式两边同时乘(除)相同数,等式仍成立。
2.3 等式两边同时开方,等式仍成立。
三、等式的应用性质3.1 代数方程式的解法:通过等式的性质,可以简化代数方程式的解题过程。
3.2 几何问题的解法:在几何问题中,等式的性质可以帮助我们推导出各种几何关系。
3.3 物理问题的解法:在物理问题中,等式的性质可以帮助我们建立物理模型,解决各种物理问题。
四、等式的推导性质4.1 等式的推导过程中要保持等式的两边相等。
4.2 在等式的推导过程中可以进行各种数学运算,但要保持等式的性质不变。
4.3 等式的推导过程中要注意运用逆运算,确保等式的准确性。
五、等式的变形性质5.1 等式的变形是指通过各种数学运算,将等式转化为更简单的形式。
5.2 等式的变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简化解题过程。
5.3 等式的变形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提高解题效率。
总结:通过对等式的性质的详细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等式在数学中的作用和应用。
掌握等式的性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各种数学问题,提高数学解题的能力和效率。
希望本文对读者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等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很高兴能把《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一课的教学设计向大家作一展示。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几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不等式是初中代数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已知量与未知量的矛盾统一体。
数学关系中的相等与不等是事物运动和平衡的反映,学习研究数量的不等关系,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掌握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
“不等式的性质”是学生学习整个不等式知识的理论基础,为以后学习解不等式(组)起到奠基的作用。
本课位于湖南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在充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体会不等式的性质,它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是《不等式》的重点,学习它会为后面的学习不等式解法、不等式的计算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石”。
同时,本节学习将为加深“不等式”的认识,建立空间观念,发展思维,并能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交流分享探索的成果,体验成功的乐趣,把代数转化为数轴,提高运用数学的能力。
2.教学重难点重点:不等式的概念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
难点: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进行简单的变形。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在了解不等式的意义基础上,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
能力目标:①通过观察、思考探索等活动归纳出不等式的性质,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动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活动及实际问题的研究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探索、研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感,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情感目标: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敢想、敢说、敢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习惯。
②通过“转化”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让学生认识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通过学生体验、猜想并证明,让学生体会数学充满着探索和创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方法1、采用激趣——探究法进行教学,师生互动,共同探究不等式的性质。
通过知识类比,合理引导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动口参与数学活动,经历问题的发生、发展和解决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
2、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整堂课围绕“情景问题——学生体验——合作交流”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合作,充分交流,既满足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探索欲望,又排除学生学习数轴陌生和学无所用的思想顾虑。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愉快和进步。
3、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扩大学生知识面,使每个学生稳步提高。
四、教学流程我的教学流程设计是: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开始,经历探究新知、总结规律;针对练习、学习例题;巩固提高、拓展延伸;畅谈收获、分层作业等过程来完成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生欣赏拔河比赛图片,让学生观察、思考从人数上看有什么不同点。
并预测比赛的结果。
从而自然的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应用数学无时不有。
符合“数学教学应从生活经验出发”的新课程标准要求。
学习目标:1、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
2、会解简单的不等式。
此时我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归纳出不等式的概念:归纳:用不等号“﹥”(或“﹤”、“≥”、“”)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符号“≥”读作“大于或等于”,也可读作“不小于”;符号“”读作“小于或等于”,也可读作“不大于”读如a≥0表示a>0或a=0,形如3≠4,a≠b的式子,也叫不等式。
(二)探究新知、总结规律在这个环节,我主要设计了以下二个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活动1:1、你能用“﹤”或“﹥”填空吗?(1)5﹥3 (2)6﹥45+2﹥3+2 6+a﹥4+a5-2﹥3-2 6-a﹥4-a2、(1)自己写一个不等式,在它的两边同时加上、减去同一个数或代数式,看看有什么结果?(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
本次活动以2组精心设计的填空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有限个不等式的变化,发现并归纳不等式的性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合情推理能力。
活动2: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不等式的性质吗?本活动中,我出示直观深刻的'天平图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给每个学生提供发言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结论,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然后归纳指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同时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代数式,不等式的方向不变。
当学生概括出结论后,为了使学生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我还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性质中的“不等号方向不变”的含义是什么?使学生经一步明确:“不等号方向不变”是指如果原来是“﹤”,那么变化后仍是“﹤”。
在活动中,我深入小组,引导学生通过类比等式性质的表示方法,表示出不等式的性质,并注意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
通过用符号语言表示不等式的性质,有助于让学生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发展学生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相互转化能力和符号感。
设计意图:猜想、交流、归纳,符合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学会将陌生的转化为熟悉的,将未知的转化为已知的。
并用练习及时巩固,落实新知与方法,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
加强学生运用新知的意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进行自我评价,既面向全体学生,又照顾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三)针对练习、学习例题1、在这个环节我先是设计了一个练习题,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了学生的新知,又加深了他们的理解,为学习例题奠定了基础。
如果x-5>4,那么两边都,可得到x>92、学习例题环节我采用了学生单独完成的方法来进行,因为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很容易的就可以完成例题的解题过程,教师只需强调注意的事项即可。
例1.用“>”或“<”填空(1)已知a>b,a+3 b+3;(2)已知a>b,a-5 b-5。
解:【小结】解此题的理论依据就是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进行变形。
例2.把下列不等式化为x>a或x(1)x+6>5 (2)3x>2x+2解:【归纳】把不等式的某一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称为移项,这与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的移项相类似。
例题完成后,要求学生讲解解题思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
(四)巩固提高、拓展延伸在这个环节我呈梯度形式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题,针对不同层次阶段的学生,都要求他们完成符合自身实际的题目,以便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
1、课本P133练习第1、2题;2、判断是非:①若a>b,则a-3>b-3 ()②若m<n,则2m<m+n ()③若a-8<b-8,则a④若x>7,则x-4(五)畅谈收获、分层作业回顾本节课不等式性质的探索过程和解不等式的方法,谈谈你的心得体会。
1.不等式的概念和基本性质1.2.简单不等式的变形.通过学生归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交流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一步加深了理解,同时积累了学习经验,体会到了数学的思想方法。
最后是作业设计:1、看书P132—P133(补全书上留白,划出重点内容,完成读书笔记);2、习题5.1A组第1题(1)(2),第3题(1)(2);3、选作:习题5.1B组第1题。
五、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立足于学生的认知基础来确定适当的起点与目标,内容安排从不等式的意义到不等式的性质的发现、论证和运用,逐步展示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层层展开,逐步深入。
在教学设计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图片和动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无处不在,运用数学无时不有。
以动代静,使课堂气氛活跃,面向全体学生,给基础好的学生充分的空间,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同时注重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一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探索、研究和解决,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学生自主探讨、小组合作得出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1.2.本课设计以问题为载体,探究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自主、动手、合作交流能力。
谢谢大家!等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2一、说教材小学数学冀教版第十册第单元《等式的基本性质》是学生已经掌握了方程的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
《等式的基本性质》是本单元的重点,更是今后学习解方程的基础。
我搜集了人教版的教材近行对比,发现:虽然版本不同,内容编排不同但是数学学习内容大体相同,都以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
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就是我们现在的版本把等式的基本性质一和性质二都是以文字的内容具体的呈现了出来,而人教版教材是通过游戏的方式呈现的,具体的性质内容是在后来的解方程当中逐步体现的。
我个人觉得现在的版本还是可取的。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并能用语言表述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能力目标:1、在用算式表示试验结果、讨论、归纳等活动中,经历探索等式基本性质的过程。
2、通过学习理解并能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讨论归纳的意识和习惯,养成认真观察、深入思考的良好思维品质。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教学重难点确定为:教学重点:理解并能用语言表述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并能用语言表述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具准备:天平,教学课件,学生导学案等材料三、说学情分析学生已经习惯进行高效课堂模式下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探究与合作交流能力。
在学习了方程的意义的基础上,再加上对天平已有知识的经验积累,应该根据我的教学设计能够一步步研究出等式的基本性质。
当然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的差异,对于学困生还是应该照顾到。
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我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引领学生课堂生成:四、说教学过程(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一)、速算比赛:6。
6÷11= 128÷3。
2= 250×12= 60×0。
2=36÷180= 2。
6×10= 190×0。
4= 74÷0。
2=这几道题是一直以来坚持的口算训练。
不过在处理上采取了比赛的方式,时间是一分钟,我公布答案后学生迅速自评,并由组长算出组内共算对了多少道题,以此作为标准评出优胜小组,并及时进行加分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