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_说课稿知识讲解
李清照《声声慢》说课稿

李清照《声声慢》说课稿引言李清照,南宋时期著名女词人,其作品善婉清新、别致动人,其中尤以《声声慢》一词广为人知。
本次说课的内容将围绕李清照的这首经典之作展开,并通过分析词句的含义、声腔的音韵效果,以及对情感表达的独特解读,来深入剖析这首词作的魅力所在。
正文一、词牌介绍本词作为南宋流传至今的经典曲目,其所用的词牌是“长短句体”。
这一词牌采用长短句交替的方式展现句子,长短句组合不同的韵律和节奏,在表现情感、抒发意境时具有独特的音韵效果。
二、词作阅读在这首词作中,李清照把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展现了一种充满哀愁和感伤的真挚情感。
1.开头渲染情感“记得玉楼春残处,梨花风起正清明。
”这两句词语简明扼要但显得很朦胧。
似乎是赏花赏到了余香开始回家的感觉。
然后转到清明日出的梨花风景。
清明节,时值梨花盛开之季,然而此时的李清照,已经陷入了深深的思念中。
从开头两个场景的渲染可以看到,李清照在情感上已经表达了对过去的牵念之情。
2.两句一唱一和“红楼隔雨相望倚,夜被愁云惨淡星。
”这两句词作中的“隔雨相望倚”十分动人,直译而言,就是在相隔的红楼之间用了抑扬顿挫的手法表达了双方此时此刻痛苦地相思相望的场景。
而“夜被愁云惨淡星”这一句,则善用了颜色和形象的人物化手法,将“淡淡的星光”,与心情苦痛的愁云相对比,以“淡”来体现出主人公心中的孤寂和无助。
3.以歌寄托心中真情而这个《声声慢》的词作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歌曲的部分,它以流畅的旋律表达了深情的思念。
这种情感流淌得十分纯真和朴素,没有虚伪和矫情。
从书信、日记、小说、戏曲、诗词等多种文学形式中可以看出,古人对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有着极为娴熟的技巧。
三、情感深度解读《声声慢》这首南宋的词作,立体且独具匠心,既有思念,也有失落,深度剖析多次读此词作后会让全身的情绪都蠢蠢欲动。
李清照以碎句的形式表达出了深沉的感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反复表达了“意难平”、“愁难忘”的心境。
《声声慢》高一语文说课稿

《声声慢》高一语文说课稿《声声慢》高一语文说课稿「篇一」第一部分:说教材一、教材的作用《声声慢》编排在必修四第二单元。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一个宋词单元。
编者选取了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四位词人的作品。
他们是宋词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
四位词人的作品,题材、风格不同,带给后世读者的审美感受也各不相同。
柳永词走婉约套路,苏、辛则是豪放词风的代表,李词细腻、含蓄。
四者基本完整地体现了宋词的艺术价值,也大体反映了宋词的发展脉络。
二、教材的地位闺怨主题是唐宋诗词创作的一个传统题材,“闺怨词”是专门表现妇女生活和情感的一类词。
但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
男性替妇女表达情感,虽别有一番风味,但终归和妇女复杂、内隐的心理隔了一层。
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和内心世界,视角和笔触比男性词人更敏感、细腻。
《声声慢》即是此类作品的代表作。
仅从创作时间看,《声声慢》本应编排在辛弃疾词的前面,但必修四将李清照的词编排在后面,自有它的道理。
一则苏、辛不分家,说起苏,自然想到辛,因为二人作品的风格有相似之处;二则辛词的思想内容更适合对中学生进行传统价值观教育;三则李词两首被列为自读篇目。
综合以上因素,《声声慢》编排在这个单元的最后位置是合理的。
这也决定了对本课的教学应该以诵读、学生自我探究为主。
三、教材前后联系宋词大致有豪放、婉约两种风格,本单元选编的苏轼、辛弃疾的作品即是豪放风格的巅峰之作,柳永、李清照的作品则历来被看作是婉约词风的代表作。
四位作家的作品共同构成了宋词的精华,缺一不可。
本单元选编李清照的两首作品,《醉花阴》写于南渡前,大体属“闲愁”一类的作品,《声声慢》写于南渡后,笔下流淌的已经不是闲愁,而是丢家亡国之痛和孤苦无依之悲。
两词虽风格一致但情调迥然有别,互为补充,既可帮助读者完整阅读李清照,也可帮助读者读懂那个时代的动荡和变迁,还可以帮助读者分清“此愁”与“彼愁”的天壤之别。
李清照《声声慢》优质教案(精选5篇

李清照《声声慢》优质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李清照的《声声慢》,涉及教材的诗词欣赏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对《声声慢》的背景介绍、词牌特点、诗句解析、意境把握及修辞手法运用等方面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了解《声声慢》的词牌特点。
2. 掌握诗句的解析方法,深入领会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
3. 学会分析并欣赏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句意境的把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重点:诗句解析、背景了解及词牌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课堂。
随后,以李清照的生平简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声声慢》。
2. 新课导入:介绍《声声慢》的词牌特点,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
3.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诗句,分析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作。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句,讲解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帮助学生掌握修辞技巧。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
7.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朗诵,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六、板书设计1. 《声声慢》2. 主要内容:李清照生平简介《声声慢》词牌特点诗句解析修辞手法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诗句解析方法,分析《声声慢》中的两句诗句。
请从《声声慢》中选取一个修辞手法,并分析其在诗句中的作用。
2. 答案:解析示例:诗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运用叠字手法,生动地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孤寂与忧伤。
修辞手法示例:拟人。
如“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通过拟人手法,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表达了词人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诗句意境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让学生阅读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了解她的创作风格。
《声声慢》说课稿

《声声慢》说课稿一、说教材1、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把握词人前后词风的差异。
2、品味叠词的妙用。
3、理解词中的意象,体会其情感,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由于这首词里包含了大量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词人除了直接抒情之外,更妙的是借意象来抒发愁情,但是我们的学生对这些意象的把握是不准确的,有的甚至根本没有接触过,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理解词中的意象,体会其情感,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二、说教法和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本节课内容比较多,信息量比较大,如果像平常一样一支粉笔,那一节课的时间根本不够。
所以,我准备采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方式。
利用多媒体的直观、快速演示的特点,能节约很多的课堂时间。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帮助,我采用讲授法和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学法上,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思考、回忆、合作一起来鉴赏这首词,通过自主探究得出结论。
三、说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环节展开。
1、导入新课。
学生们学过李清照的《醉花阴》,课前我就播放《醉花阴》的歌曲,让学生在美妙的歌声中进入本课教学。
同时通过听觉让学生体会《醉花阴》和《声声慢》抒发的感情的差别,这样很自然引入李清照的作品风格。
2、如何入愁让学生听配乐朗读,体会词人的情感并留心哪些句子直接表明词人的感情,哪一句定下了感情基调。
由此引出对前三句的分析:词人通过动作、环境、感受入愁。
接着分析这三句“叠字”的妙处。
3、缘愁选景学生们明确了词人“如何入愁”,便引导学生分析词人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愁情。
学生们通过交流很容易能找出“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这些意象。
下面我引导学生回忆这些意象在以前哪些诗词中出现,让他们背出这些诗句,我再来补充。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在学过的诗句里,这些意象大体上都表达什么感情,这样学生很自然的就能从“特殊”推出“一般”,得出这些意象在本词中表现的感情。
声声慢教案及说课稿

声声慢教案及说课稿第一章:李清照与《声声慢》1.1 教学目标1.1.1 了解李清照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1.2 理解《声声慢》的创作背景和情感内涵。
1.1.3 掌握诗词的基本阅读方法和鉴赏技巧。
1.2 教学内容1.2.1 李清照的生平简介1.2.2 《声声慢》的背景介绍1.2.3 诗词的阅读与鉴赏方法1.3 教学步骤1.3.1 导入:简介李清照生平及文学地位。
1.3.2 讲解《声声慢》的背景。
1.3.3 分组讨论诗词的阅读与鉴赏方法。
1.3.4 分析《声声慢》的情感内涵。
1.4 教学评估1.4.1 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李清照生平及《声声慢》背景的掌握情况。
1.4.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诗词阅读与鉴赏方法的理解运用。
第二章:诗词格律与《声声慢》2.1 教学目标2.1.1 了解诗词的基本格律知识。
2.1.2 掌握《声声慢》的格律特点。
2.1.3 培养学生的诗词创作能力。
2.2 教学内容2.2.1 诗词格律基本知识2.2.2 《声声慢》的格律分析2.2.3 诗词创作的技巧指导2.3 教学步骤2.3.1 讲解诗词格律的基本知识。
2.3.2 分析《声声慢》的格律特点。
2.3.3 进行诗词创作技巧的指导。
2.4 教学评估2.4.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诗词格律知识的掌握。
2.4.2 创作练习:评估学生对诗词创作技巧的应用。
第三章:词语赏析与《声声慢》3.1 教学目标3.1.1 理解《声声慢》中的关键词语。
3.1.2 培养学生的词语赏析能力。
3.1.3 提升学生对诗词情感的表达。
3.2 教学内容3.2.1 《声声慢》中的关键词语解析3.2.2 词语赏析的方法与技巧3.2.3 诗词情感表达的指导3.3 教学步骤3.3.1 解析《声声慢》中的关键词语。
3.3.2 教授词语赏析的方法与技巧。
3.3.3 指导学生进行诗词情感表达的练习。
3.4 教学评估3.4.1 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关键词语的理解。
3.4.2 情感表达练习:评估学生对诗词情感表达的掌握。
声声慢-说课稿

声声慢-说课稿引言概述:《声声慢》是一首中国古代诗歌,作者是杨洪基,这首诗歌以其深情款款的旋律和动人的歌词而广受欢迎。
本篇文章将从音乐风格、歌词主题、表演方式、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音乐风格:1.1 《声声慢》采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如古琴、二胡等乐器的运用,使整首歌曲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格。
1.2 歌曲的旋律悠扬,节奏稳定,以中缓的速度展现出深情的情感,给人以舒适、肃静的感受。
1.3 音乐的编曲简洁慷慨,突出了主旋律的表达,同时也赋予了歌词更好的诠释空间。
二、歌词主题:2.1 《声声慢》的歌词主题是表达爱情的细腻情感,歌词中充满了对爱人深深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2.2 歌词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如“似是而非”、“如痴如醉”,使歌词更具诗意和艺术性。
2.3 歌词中的情感表达细腻入微,通过对细节的描绘,展现出作者对爱情的真挚追求和对爱人的无限思念。
三、表演方式:3.1 在表演方面,演唱者需要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来表达歌词中的情感,使听众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歌词的内涵。
3.2 演唱者的嗓音要具备较好的音准和音色,能够准确地传达歌词的情感,使听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3.3 表演时需要注重细节的处理,如语调的把握、情感的转折等,使整个表演更加生动和感人。
四、情感表达:4.1 《声声慢》通过歌词和音乐的结合,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深情厚意,使听众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感世界。
4.2 歌曲中的情感表达细腻入微,通过对爱人的思念和眷恋的描绘,使听众能够感受到爱情的夸姣和清纯。
4.3 音乐的旋律和歌词的情感相互呼应,使整个歌曲更具感染力和艺术性,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
五、文化内涵:5.1 《声声慢》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它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和诗歌的元素,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
5.2 歌词中的比喻手法和意象,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
5.3 歌曲中所表达的深情和思念,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爱情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声声慢》说课稿

《声声慢》说课稿一、说教材教材简析《声声慢》是苏教版必修四“笔落惊风雨”这一板块的一首词。
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鉴赏唐诗宋词,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感情,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词的能力。
欣赏诗词要在反复的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和诗句中蕴含的感情。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不幸病逝,李清照难渡避难,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书画丢失殆尽。
一连串的打击,使她饱尝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在这种情形之下,她创作了这首《声声慢》。
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
设计理念《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一首词,该词一改前期词的开朗明快。
学习该词,让学生通过诵读,能理解该词内容,结合词人身世背景,品味其情感。
首先,利用网络环境,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采用图片导入及对联分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听录音诵读,进入词境。
检测反馈,让学生了解创作背景,知人赏词,从而走进词人的情感世界。
其次,让学生结合导学提纲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鉴赏本词,培养学生独特细腻的情感及审美体验。
通过对意象的分析,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理解词中“情景交融”。
最后,总结本词的艺术手法,归纳概括,为以后的诗词鉴赏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了解词人的生平及作品风格;2、能抓住词中的关键词句来解读词人的愁情,理解因何而“愁”;3、分析这首词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能抓住词中的关键词句来解读词人的愁情,理解因何而“愁”。
教学难点分析这首词的艺术手法。
二、说教法1、疑问导入法导入环节由两幅对联及相关图片,弓I起学生的兴趣,由疑问导入。
2、诵读感悟法诗词教学贵在多读。
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郁,我要认真引导学生诵读,在诵读中体验女词人孤凄愁绝的情感。
让学生在诵读中发现诗词中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诵读的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
《声声慢》说课稿

《声声慢》说课稿永登一中王玉鹏(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与作用《声声慢》选自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鉴赏唐诗宋词,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感情,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词的能力。
欣赏诗词要在反复的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和诗句中蕴含的感情。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2.教学目标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学应以三维目标为中心,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2)、能力目标: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3)、情感目标: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3.教学重点和难点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1)、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引导学生感受“家国之愁”.(2)、教学难点:这首词选择的意象很符合传统的审美视角,挖掘词中意象的丰富而又复杂的内涵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三)说教法1.教学方法①〈1〉诵读感悟法诗词教学贵在多读。
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郁,我要认真引导学生诵读,在诵读中体验女词人孤凄愁绝的情感。
让学生在诵读中发现诗词中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诵读的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
②.“自主合作探究”法。
在教学中设计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在探究中大胆质疑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③.比较法通过与《点绛唇》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诵读、分析、联系比较中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
通过与《绝望》的比较阅读,感受宋词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含蓄美。
④.教学手段及教学媒体的运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直观的感受。
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学法指导:如何抓词眼如何分析意象如何体会感情如何分析背景知识作业设计意图: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作业设计可以呈现多元化的形式,作业的形式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声声慢》说课稿

《声声慢》说课稿今天我说的课题是人教版高二必修课《声声慢》,我说课的内容由五部分组成,一是说教材,二是说教法,三是说学法,四是说教学过程,五是教学小结与作业。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与作用《声声慢》选自高二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鉴赏唐诗宋词,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感情,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词的能力。
欣赏诗词要在反复的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和诗句中蕴含的感情。
2、教学目标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学应以三维目标为中心,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2)、能力目标: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3)、情感目标: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3、教学重点和难点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了解、品味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及其内涵。
(二)说教法和说学法1、诵读感悟法诗词教学贵在多读。
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郁,我要认真引导学生诵读,在诵读中体验词人孤苦哀愁的情感。
让学生在诵读中发现诗词中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
在诵读的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
2、自主合作探究法。
在教学中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在探究中大胆质疑,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3、比较法通过与《一剪梅》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诵读、分析、联系比较中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
4、教具的运用多媒体或mp3的展示,给学生直观的感受。
借助音乐,营造一种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把握该词基调和整体感悟。
(三)教学过程1、导入让学生听录音或老师范读,然后自由朗读,并提醒要考虑语调、语速和感情基调。
2、文本解读。
(1)《声声慢》的词眼。
明确:愁(2)为什么愁?明确:背景介绍,了解词人满腹愁绪的原因。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从小耳濡目染,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作词。
《声声慢》 说课稿

《声声慢》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声声慢》。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声声慢》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选取的是宋词,旨在让学生领略宋词的独特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声声慢》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作者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全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但对于李清照词的风格特点和情感内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对于词中运用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
掌握词中的重点字词和意象,理解词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对诗词的感悟能力。
引导学生品味词中的意境,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词人的愁绪,体会词作中蕴含的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词中运用的意象,体会词人的情感。
2、掌握词的艺术特色,如叠词的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等。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词人复杂的愁绪,把握词作的主旨。
2、体会词中含蓄委婉的表达技巧,感受词的韵味。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点拨法:在学生理解困难的地方,适时进行点拨,帮助学生理解。
学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词作背景。
声声慢-说课稿

声声慢-说课稿引言概述:《声声慢》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首经典诗歌,由杨洪基演唱的同名歌曲更是深受广大听众喜爱。
本文将以《声声慢》为主题,通过引言概述和正文内容的方式,详细阐述这首诗歌的背景、主题、艺术特点以及对人们的启示。
一、背景1.1 诗歌的作者和创作背景《声声慢》是唐代诗人李清照所作,李清照是宋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女词人之一。
她以其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1.2 诗歌的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李清照在丈夫病重期间创作的,表达了她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无奈之情。
1.3 诗歌的流传及影响《声声慢》自问世以来,广为流传,并成为了李清照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它通过其深情的表达和优美的语言,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二、主题2.1 爱情与离别《声声慢》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表达了爱情的坚贞和对离别的痛苦。
2.2 时光的流转诗中的“岁岁年年,人事如梦”表达了时光的流转无情,人事如梦般的转瞬即逝。
这一主题使人们对生命的短暂和珍惜产生了深思。
2.3 情感的抒发《声声慢》以细腻的情感表达,将诗人对丈夫的思念化作了动人的诗句。
这一主题使人们感受到了诗人真挚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三、艺术特点3.1 语言的优美《声声慢》的语言优美流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和修辞手法,使诗歌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3.2 感情的真实诗中的情感真挚动人,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感受,使读者能够深刻地体会到诗人的情感。
3.3 意境的营造诗中的意境营造得十分精妙,通过对细节的描绘和意象的运用,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四、对人们的启示4.1 珍惜眼前人《声声慢》表达了对离别的痛苦和对爱情的珍惜,使人们意识到珍惜身边的人和眼前的幸福的重要性。
4.2 感悟生命的短暂诗中的“岁岁年年,人事如梦”提醒人们生命的短暂和时光的流转,使人们更加珍惜时间,珍惜生活。
4.3 表达真挚情感《声声慢》以其真挚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读者,鼓励人们勇敢表达自己的情感,珍惜和享受生活中的美好时刻。
李清照《声声慢》说课稿3篇

李清照《声声慢》说课稿3篇李清照《声声慢》说课稿3篇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清照《声声慢》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李清照《声声慢》说课稿篇1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声声慢》,我说课的内容由五部分组成,一是说教材,二是说教法,三是说学法,四是说教学程序,五是教学小结与反思。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与作用《声声慢》是语文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的一首词,这个单元编选的课文是宋词、元曲及宋至清代的古诗。
在语文版高中语文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安排有宋词的单元。
作者李清照,和本单元选取的词人柳永同属于婉约派,本单元同时选取了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的作品,因此,教材编者可谓用心良苦,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进一步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
闺怨主题是唐宋诗词创作的一个传统题材,“闺怨词”是专门表现妇女生活和情感的一类词。
但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
男性替妇女表达情感,虽别有一番风味,但终归和妇女复杂、内隐的心理隔了一层。
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和内心世界,视角和笔触比男性词人更敏感、细腻。
《声声慢》即是此类作品的代表作。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其艺术表现方式是独特的,李清照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她独有的寂寞心境。
2.教学目标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部分唐宋词,当时的学习要求只是读一读,背一背,了解大意,体会情感而已。
进入高中阶段,这种要求显然是不够的,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篇作品、某一位作家,而要把他们放在整个宋词的发展脉络中观照、比较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2024年《声声慢》说课稿

2024年《声声慢》说课稿《声声慢》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把握词人前后词风的差异。
2、品味叠词的妙用。
3、理解词中的意象,体会其情感,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由于这首词里包含了大量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词人除了直接抒情之外,更妙的是借意象来抒发愁情,但是我们的学生对这些意象的把握是不准确的,有的甚至根本没有接触过,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理解词中的意象,体会其情感,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二、说教法和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本节课内容比较多,信息量比较大,如果像平常一样一支粉笔,那一节课的时间根本不够。
所以,我准备采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方式。
利用多媒体的直观、快速演示的特点,能节约很多的课堂时间。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帮助,我采用讲授法和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学法上,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思考、回忆、合作一起来鉴赏这首词,通过自主探究得出结论。
三、说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环节展开。
1、导入新课。
学生们学过李清照的《醉花阴》,课前我就播放《醉花阴》的歌曲,让学生在美妙的歌声中进入本课教学。
同时通过听觉让学生体会《醉花阴》和《声声慢》抒发的感情的差别,这样很自然引入李清照的作品风格。
2、如何入愁让学生听配乐朗读,体会词人的情感并留心哪些句子直接表明词人的感情,哪一句定下了感情基调。
由此引出对前三句的分析:词人通过动作、环境、感受入愁。
接着分析这三句“叠字”的妙处。
3、缘愁选景学生们明确了词人“如何入愁”,便引导学生分析词人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愁情。
学生们通过交流很容易能找出“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这些意象。
李清照词两首——声声慢说课稿

李清照词两首——声声慢说课稿《李清照词两首——声声慢说课稿》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作业内容【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如《如梦令》、《一剪梅》等,也接触过其它抒写“愁绪”的作品,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比较,更好地体会李清照词的妙处。
【教材分析】本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
在这首词中,作者的情绪虽然比较低沉,但却显示了她过人的艺术才华。
词围绕“愁”展开,运用各种各样的手法来加强愁绪的渲染。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李清照后期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
2、技能目标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
3、情感目标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
【教学重难点】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验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
【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情感体验法、探究学习法、对比阅读法【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一、知人论世李清照(1084-1155),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本词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
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全词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
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
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
全词一字一泪,缠绵哀怨,极富艺术感染力。
赏意象、析愁情1、清照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请一位同学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勾画出意象)(学生:淡酒晚风孤雁黄花梧桐细雨)2、这些意象是如何表现出愁情的呢?——意象探究(学生自主合作探究)①小组交流探讨②集体探讨(小组代表发言)探讨明确:酒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
声声慢 说课稿+教案

声声慢说课稿李清照尊敬的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声声慢》,这篇课文是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鉴赏唐诗宋词,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感情,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词的能力。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二)教学目标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2)能力目标: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3)情感目标: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三)重点难点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1.重点:通过与《一剪梅》的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感受“闲愁”与“家国之愁”的区别.2.难点:这首词选择的意象很符合传统的审美视角,挖掘词中意象的丰富而又复杂的内涵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二、教法学法(一)教法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1.诵读感悟法诗词教学贵在多读。
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郁,引导学生诵读,在诵读中体验女词人孤凄愁绝的情感。
让学生在诵读中发现诗词中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2.比较法通过与《一剪梅》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诵读、分析、联系比较中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
3.点拨法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在一个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课堂中,教师适度的点拨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促进课堂预设的生成。
(二)学法主要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合作探究法、诵读法。
声声慢-说课稿

声声慢-说课稿
引言概述:
《声声慢》是一首中国古代传世名曲,曲调婉转动听,歌词涵蓄深情。
在教学中,通过《声声慢》的教学能够匡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本文将从歌曲背景、歌曲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歌曲背景
1.1《声声慢》是谁创作的?
1.2歌曲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1.3歌曲的意境和情感是怎样表达的?
二、歌曲内容
2.1《声声慢》的歌词内容是什么?
2.2歌曲中的意境是如何展现的?
2.3歌曲中的情感是怎样表达的?
三、教学目标
3.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3.2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3.3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创造力。
四、教学方法
4.1通过欣赏歌曲,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意境和情感。
4.2通过分析歌词,匡助学生理解歌曲的内涵和情感表达。
4.3通过演唱、朗诵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体味歌曲的情感和表达方式。
五、教学过程
5.1导入:介绍《声声慢》的背景和意境。
5.2学唱:教学生唱歌曲,引导他们感受歌曲的情感。
5.3表演:让学生进行表演,展示他们对歌曲的理解和表达。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详细阐述,《声声慢》的说课稿将匡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愿每一位学生在学习《声声慢》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收获夸姣的情感体验。
《声声慢》说课稿

《声声慢》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声声慢》。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声声慢》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选取的是宋词,通过对不同风格宋词的学习,让学生领略宋词的魅力。
《声声慢》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晚年的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她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和个人情感。
这首词在语言上独具特色,运用了大量的叠词,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性,同时也细腻地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愁苦。
此外,词中的意象丰富,如“淡酒”“晚风”“黄花”“梧桐”“细雨”等,营造出了一种凄凉、哀怨的氛围。
二、说学情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但由于时代的差异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学生对于李清照晚年的心境和词中所表达的深沉情感可能理解不够深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词人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深入体会词中的情感内涵。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
(2)掌握词中叠词的运用和意象的选择,体会其表达效果。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词的语言,感受词的韵律美。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词的情感内涵,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词人在国破家亡、身世飘零的情况下的愁苦之情,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
(2)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词中叠词和意象的运用,感受词的艺术魅力。
2、体会词人的愁苦之情,把握词的主旨。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词人的复杂情感,以及这种情感在词中的具体体现。
《声声慢》说课稿

《声声慢》说课稿《声声慢》说课稿《声声慢》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声声慢》,我说课的内容由五部分组成,一是说教材,二是说教法,三是说学法,四是说教学过程,五是教学小结与作业。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与作用《声声慢》选自高中语文第四册“词别是一家”单元,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鉴赏婉约派词,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感情,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词的能力。
欣赏诗词要在反复的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和诗句中蕴含的感情。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2.教学目标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学应以三维目标为中心,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2)、能力目标: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④.教学手段及教学媒体的运用多媒体和mp3的展示,给学生直观的感受。
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学法指导:意象意境感情(四)说教学程序1.新课导入:轻拂中华历史的尘烟纱缦,咀嚼古往今来的悲怀愁情,三千年古代文学长河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恐怕当数女词人李清照了。
她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她有:“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她还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说不尽的愁。
2 比较阅读《声声慢》与《一剪梅》(1)学生试读这两首词根据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试着读课文,考虑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
(2)听录音范读或老师范读上阕让学生与自己前面的试读对比一下,找出自己的不足。
(3)提问学生朗读其中一首纠正读音,纠正节奏,调整感情。
问题:《声声慢》这首词中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愁)那么此词中表现的“愁”与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一剪梅》中的“愁”是否一样呢?((板书:一般愁字别样情)同:不同:《一剪梅》中是一种“闲愁”,《声声慢》则胜于“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声慢_说课稿《声声慢》说课稿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声声慢》。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声声慢》选自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鉴赏唐诗宋词,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感情,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词的能力。
欣赏诗词要在反复的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和诗句中蕴含的感情。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新课程标准对古代诗词教学强调“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和修辞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我将本课的三维目标确定如下:知识与能力:①学会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南渡后的生活,理解词人为何生愁;②学会品味语言,解读意象,揣摩凄惨哀伤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①先直觉感知,再深入探究,后情感提升。
逐层深入,循序渐进;②在诵读中体会,在赏析后诵读;③学生自主探究,教师营造情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女词人孤凄愁绝的情感,深深理解与同情遭遇坎坷的女词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如下:1、诵读。
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不二法门。
本课教学以诵读为线索,串起对内容、意象和情感的品味与赏析。
2、诗歌作品的核心在于意象和意境的创设。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对典型意象的赏析,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品味情感。
这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3、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三、教学方法1.教学方法①诵读感悟法诗词教学贵在多读。
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郁,我要认真引导学生诵读,在诵读中体验女词人孤凄愁绝的情感。
让学生在诵读中发现诗词中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诵读的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
②“自主合作探究”法。
在教学中设计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胆质疑解决问题。
③.比较法通过与《一剪梅》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诵读、分析、联系比较中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
四、学法指导:意象——意境——感情五、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环节展开。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学生们学过李清照的《醉花阴》,课前我就播放《醉花阴》的歌曲,让学生在美妙的歌声中进入本课教学。
同时通过听觉让学生体会《醉花阴》和《声声慢》抒发的感情的差别,这样很自然引入李清照的作品风格。
了解写作背景:[明确] 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飞师从苏轼,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也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作词。
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
两人情趣相投,你耕田来我织布,对不对?NO,应该是你吟诗来我作对。
赵还热衷与金石的研究,李还与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笃厚,家庭美满幸福。
(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
从此,李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
李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1129),其夫赵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李孤苦伶仃一个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
中晚年的李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李清照的词前期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期的词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我们来看她的一篇后期的作品〈声声慢〉(二)朗诵,初步感知词人别样愁情。
1、全班齐读,纠正读音,认识生字词2、师范读问:读了这首词你读出了什么?在感情上,与〈醉〉的共同点是什么?——“愁”问:整体感知——词人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了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及其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的巨大悲痛的内心世界(或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3、生个人自由朗读,给出自读提示(品读提示:)1、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略)2、抓住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来品读3、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三)鉴赏,精讲诗文1.找出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起句形象用了七组叠词,直接抒情,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重创巨痛后的愁苦的心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人的动作、神态环境的悲凉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2、问:运用叠词的作用?(——音乐美、增强感情)“寻寻觅觅”表现作者由于远离故乡,漂泊异乡而产生的一直前路渺茫和孤立无援的失落感。
“冷冷清清”描写丈夫去世后,只身度日的孤单,清苦的声活状况。
“凄凄惨惨戚戚”则是自己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
晚年时,身体衰弱,情绪低落,饮酒也不能退寒解忧,只有苦挨着残年。
七组叠词,从精神状态到生活处境,再到内心世界,清晰地概括她不幸的经历和生活状况,及身心和心灵上受到的摧残。
起句不寻常,连用七组叠词,这是李的大胆创新,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是诗赋曲中也绝无仅有的。
真可谓“前无古人”,当然“后有来者”。
李对音律有极深的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
在齿舌音间来回反复吟唱,读起来朗朗上叩又别有一番愁情。
3、这首词如何让读者领略其“愁”?(抓住意象分析愁情)王国维〈人间词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引出意象概念(1)详析“酒”意象的特定属性(“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问: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
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先让生思考回答一些关于酒表示愁情的诗句。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得出结论:酒是“愁”的象征(2)“秋风”意象略讲得出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3)“过雁”意象分析。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足传书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常用之典,此借指亡夫之痛;秋雁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
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得出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下阕:由远及近,转入对自己庭院内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达愁情。
(4)略析“黄花”意象。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史正志《菊谱》:“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这两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
到这里,作者的感情已渐渐融入到了落花之中。
(5)略析“梧桐”意象。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
“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温庭筠《更漏子》这句主要写声,以声衬情。
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凉之感。
(6)分析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对前文的概括,“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等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哀愁又何止这些呢?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家国之恨、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呢!?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眼前这一切使词人的哀愁重重叠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形容,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铺垫、渲染、对比,而是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甚咀嚼。
相形之下,就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逊色了。
因为李后主的愁还可形容,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的。
(7)分析《醉花阴》与《声声慢》两种不同的愁情提示:1、意象。
2、人生经历。
(8)小节:通过对比,我们清晰看到了词人早晚期词作迥然不同的风格。
由此可见,个人遭遇和文学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同时,抓住词中所选择的意象,在这些意象背后,我们看见了一个一生都被“愁”所困的女词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调。
早年的“愁”是“闺怨”、“离愁”、“相思之愁”,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晚年的“愁”则是在经历了颠沛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狠之后的“于说换休”的愁,是一种沉甸甸的愁。
(四)总结巩固通过对比,我们清晰看到了词人早晚期词作迥然不同的风格。
我们看见了一个一生都被“愁”所困的女词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调。
早年的“愁”是“闺怨”、“离愁”、“相思之愁”,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晚年的“愁”则是在经理了孤独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之后的“欲说还休”的愁,是一种沉甸甸的深沉的愁。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课堂总结,让学生明白词人早晚期词作风格的差异,理解了“愁”的丰富内涵。
6.探究性作业:根据所学知识,搜集相关作品,比较分析柳永、李煜、李清照三位诗人表现其“愁绪”的作品中“愁”的不同含义。
设计意图: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作业设计可以呈现多元化的形式,探究性作业的形式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六、板书设计:《声声慢》李清照亡孀国愁居之之痛沦落之苦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