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认识论联练习
大学马克思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二章习题库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1.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实践的观点B.联系的观点C.发展的观点D.物质2.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
A.是理性自主的道德活动B.被称为“践行”“实行”或“行”与“知”相对应,但主要是指道德伦理行为C.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D.是主观改造客观对象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3.在实践活动中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是()。
A.实践主体B.实践客体C.实践行为D.实践中介4.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是()。
/A.实践主体B.实践客体C.实践行为D.实践中介5.达成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相互作用的是()。
A.践主体B.实践客体C.实践行为D.实践中介6.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关系中,最根本的关系是()。
A.实践关系B.认识关系C.价值关系D.指向关系7.主体把眼睛作为自己身体器官的延长包括在主体的活动之中,属于()。
A.实践主体B.实践客体C.主体客体化D.客体主体化8.“见多识广”这一成语所包含的哲理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9.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句话表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0.把人的认识看成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这种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唯物主义D.辩证法11.“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所蕴含的哲理是()。
A.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B.经验是判断是非的标准C.时间是检验是非的标准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12.牛顿说“假如我能够比别人瞭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
”这句话肯定了()。
A.感性认识的作用B.理性认识的作用C.直接经验的作用D.间接经验的作用13.毛泽东指出:“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第二章 练习题
第二章练习题(一)单选题1.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 [单选题] *○A.认识○B.探索○C.创造○D.实践2.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单选题] *○A.唯物论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C.实践的观点○D.可知论的观点3. 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了实践含义的是() [单选题] *○A.实践是主体纯主观的精神性活动○B.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世界的活动○C.实践是主体应付外部环境的活动○D.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物质活动4. 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是() [单选题] *○A.认识○B.发明○C.创新○D.实践5. 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著作是() [单选题] *○A.《自然辩证法》○B.《德意志意识形态》○C.《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D.《共产党宣言》6.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 [单选题] *○A.主体创造客体的活动○B.作为主体的人的日常活动○C.主体适应客观环境的活动○D.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7. 实践的主体是( ) [单选题] *○A.人○B.具有主体能力,从事现实实践活动的人○C.绝对精神○D.人的意识8.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的这段话是指() [单选题] *○A.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9. 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段话的意思是() [单选题]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0. 习近平指出:“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
认识论练习题(答案)
认识论练习题(答案)认识论(同步测试)单项选择题1、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的含义的是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B.实践是“自我”产生“非我”(客观世界)的活动C.实践是主体应付环境的活动D.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活动2、认识的本质是A.思维的自由创造物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C.客观实在自身D.社会实践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A.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才能获得B.一切知识归根到底是从实践中获得的C.直接知识来自实践,间接知识不来自实践D.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获得正确认识4、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分歧在于A. 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B. 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C. 是否承认认识是客体在人脑中的反映D. 是否承认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5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A. 反映和被反映的实践关系B. 改造与被改造的认识关系C. 相互依存的关系D. 相互作用的关系6、“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与“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的对立,属于A.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 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C. 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D.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7 、恩格斯指出:“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 这段话主要说明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B. 认识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 科学技术的发展超过了社会实践发展速度D.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8 、“ 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句话说明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C. 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 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9 、毛泽东说:“ 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根据” ,这表明A.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B. 认识要靠实践来推动C.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D.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10、在认识过程中,割裂反映和刨造的关系会导致A.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B. 消极直观反映论C. 二元论D. 诡辩论11 、列宁说:“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 .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 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D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12 、认识的本质在于A. 能动的反映B .自由选择 C .科学评价D .主观创造13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 感性认识B. 意识的能动性C. 理性认识D. 社会实践14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能动的反映论是A .摹写和创造的统一B .物质和精神的统一C .真理性和实践性的统一D .可知论和本体论的统一15 、实践有力地驳斥了不可知论,因为它能够把A. 真理变成现实B. 谬误转化为真理C. 人的认识能力无限提高D. 人的认识器官无限延长16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A .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B .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C .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D . 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17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A. 一切唯物主义的观点B.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 唯心主义的观点D. 形而上学的观点18 、瑞士昆虫学家保罗。
马克思主义第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认识论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我们感觉到一个苹果的形状、大小、颜色、轻重、气味、滋味和软硬等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结合起来,就形成了这个苹果的整个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 )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概念2.毛泽东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这一论断揭示了 ( )A.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B.感性认识的局限性C.感性认识对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D.理性认识先于感性认识3.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 ( )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再现具体,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4.鲁迅先生说:“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方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灾区的饥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老太爷一样……”这段话表明 ( )A.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事物往往具有不同的价值观B.不同的人对待不同的事物具有相同的价值观C.价值观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D.价值观人皆有之5.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学至于行而止矣。
行之,明也。
”这句话蕴涵的哲学寓意是 ( )①间接经验是十分必要的②事事亲身实践是获得知识的惟一途径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④实践出真知6.某地苹果喜获丰收后,直至来年初仍然有一大半卖不出去。
果农起初认为果树种植太多,超出了市场需求,但后来发现其他地区的优质苹果却以高价畅销。
这一事实使他们认识到:市场上不是不需要苹果,而是不需要品种和质量差的苹果。
这一认识过程表明 ( )A.直接经验是肤浅的,间接经验是深刻的B.认识了事物的现象,就把握了事物的本质C.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点,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D.成功的实践检验正确的认识,失败的实践检验错误的认识7.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题咏秋菊。
苏东坡则认为秋菊不可能像春花那样落英满地,以“秋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的诗句加以嘲讽。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练习题第二章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说明〔〕A .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C .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B .每个人的认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D .书本上的常识不是从实践中得来的2.当代,自然科学的开展日新月异,新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
这是由〔A .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B .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C .环境和资源状。
况决定的D .出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3 .认识的本质是〔〕A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 .主体对客体的直不雅反映C .认识是主体头脑中固有的D.认识是绝对不雅念在头脑中的显现4 .感性认识的形式是〔A .概念、判断、推理C.阐发和综合〕B .感觉、知觉、表象.总结和概括D5.理性认识的形式是〔A .感觉、知觉、表象C.概念、判断、推理〕B .感觉、阐发、$合D 、识记、联想、判断6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颠末两次飞跃。
以下各项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A.查询拜访研究,了解情况C .精心安排,制定方案7.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是〔B .深入思考,形成理论D .执行方案,付诸实践〕A .感性认识一理性认识一感性认识B .实践—认识一实践C .认识一实践一认识D .概念一判断一推理8. 整个人类的认识是〔A .有限与无限的统一C .感性与理性的统一〕B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D .正确与错误的统一9 .两条底子对立的认识路线是〔〕A .可知论与不成知论B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C .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D .能动的反映论与被动的反映论10 .驳倒不成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A .指出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B .指出感性认识可以上升到理性认识C .指出人的认识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D .指出社会实践可以证明人能够正确认识客不雅世界11.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最底子的关系是〔A. 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B. 反映与被反映的的关系C. 彼此依存的关系〕D.彼此作用的关系12.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掉臂实际情况,死搬书本上的教条,这在认识论上犯了〔〕A.类似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错误B.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了C .类似唯理论的错D.类似经验论的错误13 .有人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才是可靠的,抽象的理论是不成靠的,这在认识论上犯了〔〕A .唯理论的错误C .形而上学的错误B .经验论的错误D .主不雅唯心主义的错误14.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在于〔〕A .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B .真理是不变的,谬误是可变的C .真理来源于实践,谬误是主不雅自生的D .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15 .任何科学理论都不克不及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竭斥地认识真理的道路。
马克思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点击数:221 时间:2009-11-5 作者:fldqh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1.认识开始于感觉,这是()。
A.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接受的观点2.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的、可靠的。
这在认识论上犯了()。
A.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B.类似唯理论的错误C.类似经验论的错误D.类似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错误3.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在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A.客观性B.创造性C.选择性D.任意性4.“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5.“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是()。
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6.列宁在谈到检验真理的的实践标准时指出:“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
”这句话说明()。
A.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实践标准并不可靠C.实践标准是不确定的D.实践标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7.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这说明()。
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8.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违背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原理,犯了类似哲学上()。
A.经验论的错误B.诡辩论的错误C.相对主义的错误D.唯理论的错误9.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论原则是()。
A.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特有的观点C.机械唯物主义特有的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特有的观点10.一切唯物论在认识论上都坚持()。
马克思主义第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认识论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我们感觉到一个苹果的形状、大小、颜色、轻重、气味、滋味和软硬等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结合起来,就形成了这个苹果的整个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 )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概念2.毛泽东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这一论断揭示了 ( )A.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B.感性认识的局限性C.感性认识对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D.理性认识先于感性认识3.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 ( )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再现具体,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4.鲁迅先生说:“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方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灾区的饥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老太爷一样……”这段话表明 ( )A.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事物往往具有不同的价值观B.不同的人对待不同的事物具有相同的价值观C.价值观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D.价值观人皆有之5.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学至于行而止矣。
行之,明也。
”这句话蕴涵的哲学寓意是 ( )①间接经验是十分必要的②事事亲身实践是获得知识的惟一途径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④实践出真知6.某地苹果喜获丰收后,直至来年初仍然有一大半卖不出去。
果农起初认为果树种植太多,超出了市场需求,但后来发现其他地区的优质苹果却以高价畅销。
这一事实使他们认识到:市场上不是不需要苹果,而是不需要品种和质量差的苹果。
这一认识过程表明 ( )A.直接经验是肤浅的,间接经验是深刻的B.认识了事物的现象,就把握了事物的本质C.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点,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D.成功的实践检验正确的认识,失败的实践检验错误的认识7.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题咏秋菊。
苏东坡则认为秋菊不可能像春花那样落英满地,以“秋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的诗句加以嘲讽。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试题及答案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A.反映论的观点B.客观实在性的观点C.主体能动性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C.实践和理论的关系D.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3.认识的主体是指()A.一切有生命的人B.一切有感觉能力的人C.一切有知识素养的人D.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4.认识的客体是指()A.一切客观实在B.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C.一切社会存在D.人的意识活动的产物5.“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B.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D.实践唯物论与直观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6.反映论是()A.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原则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共同的原则C.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特有的原则D.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7.感性认识的特点是()A.直接性、形象性B.逻辑性、综合性C.间接性、抽象性D.真理性、主观性8.理性认识的特点是()A.直接性和形象性B.间接性和抽象性C.客观性和实在性D.具体性和历史性9.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在于A.只是对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B.是不可靠的C.没有客观依据D.是人的感官自生的10.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这是因为( )A.群众是人口中的大多数B.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C.群众的意见都是正确的D.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11.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一次完成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12.真理是指()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B.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认识C.对人们有用、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理论D.先进阶级的进步认识13.“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1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 )A.前者认为真理是发展的,后者认为真理是不发展的B.前者认为真理中包含着错误,后者认为真理是绝对正确的C.前者认为真理具有客观性,后者认为真理是纯粹主观的D.前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客观世界,后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先验原则15.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A.真理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阶段B.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C.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真理D.可以独立并存的两种真理16.真理观上绝对主义错误是()A.只讲真理的客观性,不讲真理的主观性B.只讲真理的相对性,不讲真理的绝对性C.只讲真理的绝对性,不讲真理的相对性D.只讲真理与谬误的对立,不讲真理与谬误的转化17.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人们长期把它视为真理。
大学马克思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二章习题库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1.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实践的观点B.联系的观点C.发展的观点D.物质2.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
A.是理性自主的道德活动B.被称为“践行”“实行”或“行”与“知”相对应,但主要是指道德伦理行为C.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D.是主观改造客观对象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3.在实践活动中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是()。
A.实践主体B.实践客体C.实践行为D.实践中介4.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是()。
A.实践主体B.实践客体C.实践行为D.实践中介5.达成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相互作用的是()。
A.践主体B.实践客体C.实践行为D.实践中介6.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关系中,最根本的关系是()。
A.实践关系B.认识关系C.价值关系D.指向关系7.主体把眼睛作为自己身体器官的延长包括在主体的活动之中,属于()。
A.实践主体B.实践客体C.主体客体化D.客体主体化8.“见多识广”这一成语所包含的哲理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9.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句话表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0.把人的认识看成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这种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唯物主义D.辩证法11.“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所蕴含的哲理是()。
A.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B.经验是判断是非的标准C.时间是检验是非的标准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12.牛顿说“假如我能够比别人瞭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
”这句话肯定了()。
A.感性认识的作用B.理性认识的作用C.直接经验的作用D.间接经验的作用13.毛泽东指出:“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马克思原理第二章习题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1.把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引入认识论是( C )A.费尔巴哈哲学的功绩B.黑格尔哲学的功绩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绩D. 康德哲学的功绩2.“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一论断说明了( B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D. 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3.1633年,伽利略因宣传“日心说”被教廷判处终身监禁。
1979年11月10日罗马教皇在公开集会上正式承认伽利略在340多年前受到教廷审判是不公正的,公开伽利略平反。
这说明( D )A.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B.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谬误C.真理是不断发展的D.真理终将战胜谬误4. 承认客观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是在真理上坚持了( B )A.唯物主义B.辩证法C.唯心主义D.可知论5.“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C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6.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 ( B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7.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C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8.“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A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9.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C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10.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B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分析11. 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 B )A.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B.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C.人类认识工具的改进发达D.人类思维水平的不断12、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C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3.“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A )A. 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14. 真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任何真理都不是“终极真理”,这说明真理具有( D )A.客观性B.绝对性C.全面性D.相对性15.“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D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16.“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A )A. 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17.“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马克思原理第二章习题答案
第二章认识论部分(2011年1月31日修改)1-5 BBCCA 6-10 CACCD 11-15 DCCDB16-20 BABBD 21-25 AAACD 26-28 ADC一、单项选择题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A.永恒性B客观性C不变性D终极性2.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B.实践——认识——实践C.感觉——知觉——表象D.概念——判断——推理3.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是终极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
这说明( )A. 真理具有客观性B. 真理具有绝对性C. 真理具有相对性D. 真理具有全面性4.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强调()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5.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A.改造和被改造的实践关系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C.满足和被满足的价值关系D.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关系6.人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在于()。
A.它是否有用B.是否能被大多数人接受C.是否符合客观实际D.是否清楚明白7.在中国,为了治疗疾病,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
这说明()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B.认识是实践的目的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8.概念.判断.推理是()A.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B.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C.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D.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9.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便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理论。
这犯了()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B.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C.教条主义的错误D.经验主义的错误10.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C.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11.任何真理都带有近似正确的性质,这个观点是( )。
A.相对主义B.诡辩论C.唯心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12.真理是( )。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复习题库)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复习题库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认识路线上的对立表现为A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B 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C 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D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观点告诉我们A 事必躬亲B 一切真知归根到底来自直接经验C 无需学习间接经验D 一个人的知识大量来自直接经验3 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是A 属于认识过程的基本范畴B 属于感性认识的范畴C 属于理性认识的范畴D.介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范畴4 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在于它A. 只是对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B. 是不可靠的C. 没有客观依据D. 是人的感官自生的5 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B.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一次完成C.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6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指A.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B.真理发展中的两个不同阶段C.真理的客观性和主观性D.同一真理的辨证属性7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之所以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是因为A.把科学的实践观和辩证法引入认识论B.揭示了认识的对象、来源和作用C.达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D. 承认认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8 客观真理是指A. 客观存在的事物和客观规律B. 认识的客体C. 人的认识中符合客观事物的内容D. 主观对客观的反映9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任何具体实践活动都A.具有客观性B.具有能动性C.具有历史局限性D.具有社会性10 实践之所以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实践的特点看是因为它是A 人们的自觉能动的活动B.对人类有用的活动C.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直接现实性的活动D.社会历史性的11、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A、主观与客观的关系B、第一性与第二性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12、实践的最基本的形式是()A. 改造社会的物质活动B. 一切创造性的活动C.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D. 科学实验的活动13、“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C、能动反映论与消极被动反映论的对立D、反映论与先验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14、承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A、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B、认识论中的辩证法C、认识中的经验论D、认识论中的唯理论1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主体对客体的自由选择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创造D.主体对客体的科学评价16、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A.抽象、具体、在抽象B.感觉、知觉、表象C.分析、归纳、综合D.概念、判断、推理17、一种理论是不是真理,根本之点是看它A.是否被大多数人承认 C.是否与客观实际相一致B.是否与已有的理论相一致 D.是否说得清楚明白18、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A. 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B. 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C. 人类认识器官的逐渐发达D. 人类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19、下列选项中,属于理性认识不同于感性认识的特点的是A. 直接性B. 主观性C. 摹写性D. 抽象性20、承认了真理的客观性和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承认了( )A.真理的不确定性 B.思维的非至上性C.真理的相对性 D.真理的绝对性21、科学家对1994年夏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作出了准确的预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练习题
第二章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A.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2.实践是指人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A)A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B.劳动活动 C.生产活动 D.认识活动3.下列属于社会政治实践有(A)A.公安人员办案B.科学实验C.农民种植新品种D.运动员跳水4.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B)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C)A.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D.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6.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C)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B.每个人的认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D.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从实践中得来的7.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的相互区别主要在于( C )A.第一次飞跃是认识事物的现象,第二次飞跃是认识事物的本质B.第一次飞跃获得感性认识,第二次飞跃获得理性认识C.第一次飞跃主要是认识世界,第二次飞跃主要是改造世界D.第一次飞跃的目的是改造世界,第二次飞跃的目的是检验和发展理性认识8.对马克思主义既坚持又发展的理论依据是(D)A.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原理C.主观和客观关系原理D.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关系原理9.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B)A.人们对每一件事情都要细心观察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10.相对真理是(D)A.包含错误的认识B.主观认识C.片面性的认识D.有待于扩展和深化的认识11.实践成为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原因之一是(B)A.普遍有用性的优点B.直接现实性的优点C.主观能动性的优点D.相对性和绝对性相统一的优点12.列宁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这句话表明(B)A.实践标准是不确定的B.实践标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C.实践标准也不可靠D.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3.“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是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第二章)本套单元测试共 23 题,共 29 分。
答题得分:29分【题型:单选】【分数:1分】[1]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得分:1分答: DA 唯物主义的观点B 辩证法的观点C 可知论的观点D 实践的观点【题型:单选】【分数:1分】[2] 感觉、知觉、表象是得分:1分答: AA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B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C 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D 思想体系的三种形式【题型:单选】【分数:1分】[3] 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从而不顾实际情况,死搬书本上的教条。
这在认识论得分:1分答: CA 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B 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C 唯理论的错误D 经验论的错误【题型:单选】【分数:1分】[4]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主要是因为得分:1分答: BA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B 实践可以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C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D 实践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题型:单选】【分数:1分】[5] 下列各项中,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是得分:1分答: DA 认识客体具有客观性的观点B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的观点C 物质世界可以认识的观点D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观点【题型:单选】【分数:1分】[6]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得分:1分答: DA 感觉—知觉—表象B 概念—判断—推理C 理论—实践—理论D 实践—认识—实践【题型:单选】【分数:1分】[7] 与理性认识相比较,感性认识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直接性,另一个是得分:1分答: AA 形象性B 能动性C 客观性D 抽象性【题型:单选】【分数:1分】[8]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是否承认得分:1分答: BA 真理具有客观性B 真理具有相对性C 真理中包含着错误D 真理来源于主观创造【题型:单选】【分数:1分】[9] “从本质上看,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练习题
3、 ‚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 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 资本家的社会。‛这段话表明科学技术是 A.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B.历史变革中的唯一决定性力量 C.推动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力量 D.一切社会变革中的自主性力量 【答案】AC —200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理论试题19题 4、下述有关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中,属于唯物史观的有 A.人人创造历史 B.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C.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D.人们总是在既定的条件下创造历史 E.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是一致的 【答案】BCDE —200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理论试题17题
第三章历史唯物主义
一、单选题 1、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A.吃喝穿住 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D.结成社会关系 【答案】B —200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理论试题1题 2、‚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 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这段话表明 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 艺术、宗教等活动 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 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着人的本质 D. 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答案】A —200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理论试题4题
3、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 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 哲理是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B要把握事物的度 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 —200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理论试题2题 4、区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B.事物的变化过程中是否有部分质变 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过度的范围 D.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199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理论试题(文)9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认识论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实践的观点B联系的观点C发展的观点 D 矛盾的观点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B在实践基础上主观对客观能动的反映C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的正确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3、意志、情感、灵感、直觉在认识中属于:A理性因素B非理性因素C主体素质D客体素质4、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5、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认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C.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6、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7、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并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这一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A.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宇宙观B.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C.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D.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作出了否证8、下列各项中,正确表述认识客体的含义的是()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B.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C.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D.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9、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强调()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世界件是认识的来源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10、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是()A.否认意识的能动性B.夸大意识的能动性C.否认物质的决定性D.夸大物质的决定性11、实践有力地驳斥了不可知论,因为它能够把( )A.真理变成现实B.谬误转化为真理C.人的认识能力无限提高D.人的认识器官无限延长12、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 A.永恒性 B.客观性C.不变性D.终极性13、“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感觉和思想到物”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它属于: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D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对立14、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
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人的才能: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B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C取决于人的努力程度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15、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个观点告诉我们:A事必躬亲B一切真知归根到底来自直接经验C无须学习间接经验D一个人的知识大量来自于直接经验16、恩格斯指出:“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B认识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科学技术的发展超过了社会实践发展的速度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7、“任何真理都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的有限的近似正确的认识”,这种观点是:A 辩证唯物主义B 唯心主义C绝对主义 D 相对主义18、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A有些真理是根本无法通过实践加以检验的B任何实践检验都需要一定的逻辑证明作为补充的手段C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实践总是要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D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19、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在真理问题上的根本区别是:A真理的本性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B真理的客观性C真理问题的辩证法D物质世界的可知性2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本质上是()A 反映论 B 唯理论 C 经验论 D 先验论21、毛泽东总结的认识过程总公式是:A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B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C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D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22、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D在实践周检验和发展真理23、唯物主义真理观和唯心主义真理观的区别是:A是否承认真理的客观性B是否承认真理的绝对性C是否承认真理的相对性D是否承认真理的具体性24、“真理是思想的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A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B实用主义真理观C主观真理观D形而上学真理观25、“在抽象的基础上形成各种规定的总和”即()A感性具体B思维具体C综合 D 归纳二、多项选择题1.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把二者割裂开来会导致()A.唯心主义认识论B.直观被动的反映论C.经验论D.唯理论2.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A.必须通过实践B.必须尊重客观规律C.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D.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有机统一3.任何客观真理都具有( )A.客观性B.相对性C.绝对性D.具体性4.实践的基本特点是()A、客观性B、革命性C、能动性D、社会历史性5.下列哪些活动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A、渔民捕鱼B、运动员比赛C、工人炼钢D、农作物新品种的研究6.认识的主体包括()A、自然界B、个人主体C、集团主体D、类主体7.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是()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实践决定认识C、认识对实践有能动作用D、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结构由以下几方面构成:A认识的主体B认识的客体C认识的中介D实践9、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揭示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A实践关系B认识关系C价值关系D审美关系10、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讲的认识的主体是:A具体的、历史的人B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一定的社会集团和社会群体D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11、实践作为认识发展的动力,是因为:A给认识提出新课题B为新问题的研究提供必要的经验材料C为人们认识新事物不断提供观察和研究的手段D推动人类思维能力的提高12、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是因为:A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D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13、“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观点:A颠倒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B揭示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C规定了理论对实践的决定意义D肯定理论应走在实践的前面14、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论认识论的主要缺陷是:(ABC)A不懂得实践的伟大作用B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C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D不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1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A 主要和次要的关系B 有限和无限的关系C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D 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16、感性认识是:A认识的初级阶段B对事物外部联系和现象的认识C以直接性形象性为反映特点的认识D以感觉、知觉、表象为反映基本形式的认识17、理性认识的形式包括:A概念B判断C推理D知觉18、理性认识的特点是:A对事物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的认识B对事物本质的认识C对事物直接的认识,具体生动,丰富多彩D对事物内在联系的抽象的认识19、下列命题属于经验论的有:A认识不能超过感觉和经验B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C感性认识是唯一可靠的认识D真理是由不证自明的公理构成20、以下论断属于唯理论的有:A认识是唤醒灵魂中早已具有的理念B只有数学推理的方法才能得到真理C真理来自天赋观念D、以圣人之是非为是非21、实现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必备的条件是:A理性认识应该尽可能地正确B要把理论的正确性和现实的可行性结合起来C科学地分析各种材料D理论必须被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自觉的行动22、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反复,这是因为:A事物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B认识过程中难免发生错误C人的认识要受到主体的知识水平等主观条件的限制D人的认识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23、真理之所以具有相对性,是因为:A人的认识总是具体的、历史的B人们认识事物的手段总是有局限性的C认识总是受认识主体的状况制约的D客观事物总是不断变化的24、“只要迈进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进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这一观点:A相对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真理具有相对性D在一定条件下真理会转化为谬误25、真理和价值的对立统一的关系表现为:A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条件性、统一性原则,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目的性、多样性原则B真理与价值相互贯通,既互为前提又互相适用C真理与价值在发展中相互引导,从价值走向真理,从真理走向价值D实践是真理和价值共同的检验标准26、坚持实践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就是肯定:A凡经过实践检验证实的真理,可以被丰富、完善和发展,却不能推翻它B发展着的实践终将对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作出确定的检验C每一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都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D即使已经被实践证实的真理性认识,也还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三、简答论述题1、如何理解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如何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运用这一原理批判唯理论、经验论和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
4、怎样理解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运用这一原理,说明为什么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四、辨析题1、假象就是一种错觉。
2、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3、有的真理是绝对真理,有的真理是相对真理。
4、绝对真理就是绝对不变的真理。
5、有用就是真理。
6、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是统一的。
7、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意义更为重大的飞跃。
8、认识开始于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