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暨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和领域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和马克思中国化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和马克思中国化

我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和马克思我国化我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和马克思我国化一直是我国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我国近现代史作为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

而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对我国的影响也是深远而广泛的。

本文将对我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和马克思我国化进行深度和广度兼具的探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的历史时期和思想体系。

一、我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1.1 近现代史时期的划分我国近现代史一般指的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间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是我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我国社会发生了许多重大变革的时期。

其中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等重大事件。

1.2 近现代史的主要问题我国近现代史的主要问题包括社会制度、民族问题、对外关系、经济发展、思想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这些问题在当时对我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我国近现代史研究的重点内容。

二、马克思我国化2.1 在我国的传入是19世纪中叶产生的一种思想体系,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最早是通过西方列强传入我国的,后来随着我国知识分子的学习和传播,逐渐在我国产生了影响。

2.2 与我国革命在我国的传入对我国的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国在的指导下,领导了我国的革命斗争。

为我国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也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

三、个人观点和总结回顾3.1 个人观点我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和马克思我国化是两个极其重要的议题。

我国近现代史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国社会的转型和发展,也可以为我们提供历史借鉴和启示。

而马克思我国化则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础。

3.2 总结回顾通过本文对我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和马克思我国化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的历史时期和思想体系。

对我国的发展来说,我们需要深刻理解历史,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推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为我国社会的繁荣稳定和长久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

中共中央党校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韩钢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考博参考书-考博笔记资料-考博分数线

中共中央党校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韩钢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考博参考书-考博笔记资料-考博分数线

中共中央党校韩钢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考博参考书-考博笔记资料-考博分数线一、专业的设置韩钢老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方向是一个考博热门方向,一方面是因为韩老师长期从事此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对于这方面造诣深厚,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一个方向本身有研究的学术价值,并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这个专业的人才正是是社会所需要的,有很好的就业前景。

这一个方向属于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的一个下设方向,导师是韩老师,韩老师同是也是中国当代政治与社会方向的导师。

二、考试的科目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①100英语(102日语103俄语)②214中国近现代史③314中国近现代文献和史料。

复试加试科目:中国近代化历程、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研究。

三、导师介绍韩钢,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中共党史教研部。

韩钢,1958年生,湖南古丈县人。

1982年毕业于湘潭大学历史系,198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马列研究所。

1985年9月至2001年6月,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供职。

2001年6月至2008年6月,在中共中央党校从教。

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主要从事中共历史、中国当代史的教学和研究。

学术团体任职有:中国现代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共党史学会理事、东方历史学会理事。

四、参考书目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陈先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卫兴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高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科学社会主义原理》,郑建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概论》,蒲国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党史出版社。

7、《毛泽东思想概论》,庄福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8、《邓小平理论概论》,奚广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9、《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顾海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0、《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李景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1)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1)
• 10.李曙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念是怎样提出和确定的[J].青岛大学师范学 院学报, 1996(1).
• 11.李松林,韦 磊.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研究报告[J].思想理论教育导 刊,2013(4).
参考文献
• (二)专著:
• 1.宋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导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 • 2.梅宪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政治沟通,以事件、政党、媒介为研究单位。 • 2.经济学理论借鉴: • 制度与经济发展,非均衡发展的中国样态,经济发展与环境
变迁,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演变为中心线索研究中国近现代史。
三 研究方法
• 历史观:唯物史观及其他史观 • 多学科交叉融合: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的文化学(文化传播、文化冲突、文化 选择、文化接受) • 多视角:宏观、中观、微观 • 分析法:历史唯物主义与阶级分析法
版,中共建党纪念的起源与共产国际,中共革命话语建构 与共产国际, 《联共(布)党史》与中共历史,当代中国 问题的国际背景,中共对国际媒体的利用(如延安时期), 国际媒体对中国问题的关注,如《时代》周刊对于中国问 题的报道,如斯诺在延安等。
二 研究内容
(四)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借鉴
• 1.政治学理论借鉴: • 政治符号、政治动员、政治社会化、政治仪式、政治协商、
2010.
• 3.段治文.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
• 4.杜君,吴蓓,王金艳.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M].长春:吉林大 学出版社,2010.
• 5.姜良芹.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导引 [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 6.康沛竹.中国近现代史前沿问题研究[M].合肥: 安徽人民出版社,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的研究与思考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的研究与思考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的研究与思考作者:宋凡来源:《名城绘》2019年第12期摘要: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要根据我国当前发展的实际情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起来,提供有效可靠的理论参考。

同时要认清其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的内容以及重点研究对象,分清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与历史学科中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区别,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与中共党史学科之间的关系,有效的吸收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基本问题;学科属性;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是我国实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及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经过不断改革的产物,它的基本属性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学术界对于这一学科的研究也很少,只在08年—10年进行过几次研究,由于这一学科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难以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影响了学科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使基本问题研究”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设立的二级学科,在2008年成立,目前有许多高校开创了相应的学习课程也积极的招收该专业的研究生,创办相关的学术研究,但是学科还处于摸索阶段,问题研究不够深入,我国学术界对于这一学科的研究也较少,导致出现了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去规范。

研究方面的薄弱严重影响了这一学科的发展,因此,根据学科中面临的诸多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合理的解决,可以促进“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的稳步发展。

一、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学科属性分析探讨一个学科建设问题的基础前提就是明确其属性。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是属于法学门类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但是这个学科专业目录的划分并不能等同于该学科的属性。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在关于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了设立这一学科的主要原因和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立,逐渐形成为研究对象明确、科学功能定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主要是研究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发展进程及其特点规律。

马克思主义理论考研学科范围介绍

马克思主义理论考研学科范围介绍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范围介绍(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理论表达,是关于世界发展特别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方向,旨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从整体上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

在分别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它要求重点把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有机结合起来,揭示它们的内在逻辑联系,从总体上研究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和认识社会现实和历史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方向一般应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范畴及科学体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形成和发展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规律和方法研究等。

(2)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科学体系形成、发展和传播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方向,旨在系统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必然性,考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主要历史阶段,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经验,揭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同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研究有密切联系,但它更侧重于思想史、学说史的研究角度,包括思想来源、理论传播、形成和发展过程等。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必须强化世界视野。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方向一般应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和著作研究;马克思主义通史研究;马克思主义国别史和阶段史研究;马克思主义专题史研究;马克思主义文献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研究等。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向,是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特别是研究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的学科。

学科门类(二级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学科门类(二级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团队带头人: 所在院校: 推荐部门:安徽省教育厅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制 二○○九年四月填表说明1. 本表用钢笔填写,也可直接打印,不要以剪贴代填。

字迹要求清楚、工整。

2. 推荐表由推荐部门通知拟推荐的教学团队填写。

所填内容必须真实、可靠,如发现虚假信息,将取消该团队参评国家级教学团队的资格。

3. 表格中所涉及的项目、奖励、教材,截止时间是2008年12月31日。

4. 如表格篇幅不够,可另附纸。

5. 各级单位意见务必加盖公章,否则推荐无效。

一、团队基本情况简介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和实施方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成为高校大学生必修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

为适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和发展需要,深入总结我校《概论》课多年教学改革和实践经验,继承和发扬《概论》课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团队优良传统和坚实基础,进一步凝炼方向和发挥特色与优势,组建了由安徽师范大学副校长王先俊教授为带头人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团队。

一、团队组成团队现有骨干教师9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3人,讲师1人,高级职称占80%以上,师资力量雄厚。

团队成员中,博士4人(含博士后1人),在读博士3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80%以上,学历层次高。

年龄结构上,46—50岁2人,36—45岁5人,35岁以下2人,团队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年富力强,充满活力。

团队学缘结构合理,教师来源多样化,其中90%以上教师具有在国内重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或做高级访问学者的学习经历或进修背景,这些重点大学包括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

团队成员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7人。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人,安徽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1人,安徽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1人,安徽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安徽省政府津贴享受者1人。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和马克思中国化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和马克思中国化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和马克思中国化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和马克思中国化一、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1.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概述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时间内中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挑战。

在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民族危机、社会动荡、政治变革和文化冲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对于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 历史背景与重要事件在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中,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事件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事件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线索。

3. 社会变革与思想启蒙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社会变革和思想启蒙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近代中国思想家如梁启超、康有为等,他们提出了许多有关政治制度、社会变革、国家民族等方面的新思想,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外国侵略与民族意识觉醒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中,外国列强的侵略成为中国社会面临的一大问题,而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一个热点。

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不仅要关注政治经济发展,还要关注中国人民的觉醒和自强。

5. 总结与启示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规律,有助于我们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好地应对当下和未来的挑战。

二、马克思中国化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与接受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进步思想传入中国,开始影响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

中国知识分子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并试图将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2.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演变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接受和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思想启蒙到对马克思主义的系统学习和研究,再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与实践,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丰富多彩。

浅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方法论

浅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方法论

浅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方法论论文摘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生而言,需要学习和摸索以及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方法性。

自觉的方法论意识对于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以下的6个二级学科,都是很有必要的。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方法论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研究生存在的问题之一,是仍着力在对具体内容的认知及其梳理,这当然是需要的,但毫无疑问是不够的。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生而言,需要学习和摸索以及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方法性。

自觉的方法论意识对于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以下的6个二级学科,都是很有必要的。

一、背景底色和理论空间马克思主义在其产生之后,如同人类一切重大的思想形态或重大的理论学说,都有一个其创始者、原创理论与后继者、后来实践之间的互动。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有必要研究其概念、范畴和原理,因为它们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土壤底蕴”、“背景底色”和“理论空间”等。

例如,马克思主义发展论本身不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内容本身,即不同于理论认知,也不能等同于实践,而是根源于实践而对实践所作的能动的思维理论和逻辑把握。

其研究的基本对象主要反映在四个方面:一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自身的基本概念、范畴和原理的生成和演变的历史逻辑;二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自身转化为其对象世界之中并从而认识、改造这一世界的实践进程;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自身所独有的逻辑规律;四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即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逻辑性、理论性和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发展论研究的概念范畴有:马克思主义的主旨及问题;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与事实;马克思主义的取向与趋势;马克思主义的现有与应有;马克思主义的文本与阐释;马克思主义的文体与话语;马克思主义的“正统性”与“非正统性”;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性与现代性;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与民族性;马克思主义的“西方性”与“非西方性”;马克思主义的区域性与世界性;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性、学术性与理论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与逻辑等等。

_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_学科研究报告_李松林

_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_学科研究报告_李松林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研究报告李松林1 韦 磊2(1.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北京 100089;2.中国地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北京 100083)[摘 要] 近年来,学界就“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建设展开了探讨,探讨的主要问题是:学科基本理论问题、学科建设问题,以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课程建设等问题。

纵观目前的研究成果,“纲要”课程建设研究较为充分,而学科建设研究则显得比较薄弱,同时学科研究中的诸多问题也亟待深化研究。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研究回顾;思考[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2528(2013)04-0039-0122008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出《关于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的通知》(以下简称2008年“通知”),决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增设一个二级学科,即“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

此后,学界就“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建设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研究与探讨。

本文试图对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进行初步的总结。

一、学科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相较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其他二级学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的学科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学术界对这一学科的研究首先集中于该学科设立的必要性,本学科的学科属性与功能,本学科的研究内容、重点和研究方法等问题。

1.本学科设立的必要性关于本学科设立的必要性,学者们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了论述,一是正面论述了本学科设立的必要性;二是在通过与其他相关学科的比较中,论述了其他相关学科无法涵盖本学科研究内容。

第一,关于本学科设立的必要性。

学界主要是围绕2008年“通知”中相关论述论证本学科设立的必要性。

但是,不同学者对于2008年“通知”中相关论述解读的重点有所不同。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研究的前沿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研究的前沿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研究的前沿问题刘德军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省级教学名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也是我们的老师和本学科点研究生必须认真对待与搞明白的问题。

今天,我借学校论坛的机会,着重讲一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研究前沿的几个问题,以供老师与同学们参考。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发展概况(一)学科发展现状中共中央决定: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

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为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其中的五个二级学科之一。

据了解,全国目前已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博士点25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1个,总计46个。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硕士点95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73个,总计168个。

如此庞大的研究队伍,如此众多的招生数量,再加上在各地的宣传部、党校、社科院、军队院校中,还有一支颇为壮大的研究队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成为研究人员最多,招生规模最大的学科之一。

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其实也是一把双刃剑,搞得好会有助于提高马克思主义研究水平,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

搞得不好,则只能适得其反。

目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术含量亟待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科建设亟待规范。

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生命力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生命力所在。

(二)学科建设总体思路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郭建宁教授,就如何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郭教授认为,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术品位,规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建设,已是当务之急。

他提出的总体思路主要有以下五点:1、以历史为线索。

即在20世纪中国历史变迁、社会变革、文化转型的发展进程中,来考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从中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线索、发展格局、经验教训和当代走势。

2、以实践为基础。

即紧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国科学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来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与当代特征。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献综述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献综述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献综述摘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缘由、进程及经验、理论成果等方面,对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进行综述,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研究特点与走向等进行分析、展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综述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并不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状况如何,其与中国社会政策选择和现实问题解决的关联等等,对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进行综述,有着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是毛泽东总结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丰富经验,并且进行深入的哲学思考,于抗日战争初期提出来的。

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入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根据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于本世纪初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科学命题,作为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的中心任务重新提了出来。

1938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作了题为《论新阶段》的长篇报告。

这一著名报告的第七部分,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他以北伐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经历的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历史经验为鉴戒,以抗日战争初期我们党在统一战线问题上出现的右倾错误为鉴戒,深刻地指出:“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

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 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因此,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 即是说, 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 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这里,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内容方面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形成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情况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并在这一过程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形式方面就是使源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形成为中国形式的马克思主义, 赋予它以中华民族的风格和特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及课程设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及课程设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及课‎程
设置
(学科代码:03050‎1)
注:带※者为必选课‎。

经济法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研‎究方向
(学科代码:01010‎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及‎课程设置
(学科代码:03050‎3)
注:带※者为必选课‎。

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研究方向‎
(学科代码:01010‎8)
注:带※者为必选课‎。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研
究方向
※该符号为必‎选课
产业经济学‎(文化产业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
研究方向
(学科代码:02010‎3)
注:带※者为必选课‎。

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研究方向‎
(学科代码:03050‎5)
注:带※者为必选课‎。

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研‎究方向
(学科代码:12040‎1)
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及研究方
‎向
(学科代码:1204)。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室的老师,同时兼 任中共党史研究室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室的 研究人员,或参加中共党史的“中国共产党与中 国现代化研究”,或参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研究”,并且 取得了具有一定影响的研究成果。这些都奠定了 我们继续研究中国现代化进程及其规律的基础。
中国近现代 意识形态研究
有关中国近现代意识形态及其管理的研 究,将是阐述近现代中国何以会有“三个 选择”以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然 性的关键性问题。
目前重点进行“当代中国高校政治特色研究”。 我们现有以下有利条件: 1.已经做了“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置与发展” 的资料搜集和历史线索梳理的大量工作。 2.本研究的老师已发表了数篇关于高校思政教育研究 的论文,还有相应的研究课题。 3.本研究室的研究生做过高校思政课和高校学生党建 工作的研究。
预期目标
1.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2.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3.形成南开研究特色
学科发展保障
(一)师资队伍内部的有效交流及对 本学科发展规划的认同
(二)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为学科发 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谢谢 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张静: 《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挑战及 其对策思考》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考》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状况、问题 与创新思考》 《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张健:天津市教委调研项目“当代大学生历史观的现 状 及对策》研究课题
围绕科研工作重点,拟采取如下措施推动: (1)开展“学术沙龙”,通过这一平台,推 动教师间、学生间、教师与学生间的学术交流, 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内部环境; (2)协同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室开展系列丛书的研究写作工作。 (3)在系列丛书的研究写作工作开展过程中, 进行论文写作; (4)在具备一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拟申请 课题资助,如申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攻关项目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问题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改变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面貌。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党的十三大以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成就来自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史,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径,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进程,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内涵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实践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相结合的精神实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理论成果的实践价值,赋予马克思主义以中华民族的风格和特点的文化意蕴。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体系,对中国的革命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明与马克思主义具有一定的契合性,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坚持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要的理论前提,而立足于中国的国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路径.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实现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要防止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偏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实质;时代特征;思想路线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

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相结合,把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加以总结和提炼并上升为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永无止境、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在这一艰辛探索的过程中,取得了重大的理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及课程设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及课程设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及课程设置
(学科代码:030501)
注:带※者为必选课。

经济法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研究方向
(学科代码:010108)
注:带※者为必选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及课程设置
(学科代码:030503)
注:带※者为必选课。

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研究方向
(学科代码:010108)
注:带※者为必选课。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研究方向
※该符号为必选课
产业经济学(文化产业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研究方向
(学科代码:020103)
注:带※者为必选课。

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研究方向
(学科代码:030505)
注:带※者为必选课。

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研究方向
(学科代码:120401)
注:带※者为必选课。

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及研究方向
(学科代码:1204)
※该符号为必选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暨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所
主要研究方向和领域
1.陈宇翔:①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
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与建设动态跟踪研究
2.刘晓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软实力研究
3.侯德泉:近现代湘籍人物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4.谭首彰:中国共产党的农业、农村、农民观研究
5.周树辉、邓效芬、朱红梅:毛泽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研究
6.尹世尤、彭江娥、谌立平:湖南大学与中国共产党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