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譬如水》手语图【1】(序曲)一性圆明自然
不一法师《自我推拿治疗法》图解简介
不一法師《自我推拿治療法》圖解簡介吳海慧居士一、前言人不到生死關頭,絕不會拿出恆心、信心來做推拿、按摩的調理,一個人若想要不受疾病困擾一生,就要好好執行上不下一法師的自我推拿法來治療。
法爾禪修中心除已製作出《不一法師自我推拿治療法》的VCD片公開供大家索取外,有鑑於某些人,由於網路視訊頻寬的問題,在上網觀看上不下一法師的自我推拿治療法影片時,會出現斷斷續續的現象,或有些人根本就不會上複雜的網站。
故在此特對上不下一法師示範各部位推拿的影片做逐字稿的謄錄,供給無法全程觀看的大德,也能利用本文字稿瞭解法師示範時的要旨及精髓。
各段示範逐字說明如下:二、頭部推拿1. 眉臉部推拿一般是從臉部開做起,由於臉部皮膚比較細嫩,所以可以用手指來做,一個手指力量不夠,可以再疊一個手指。
臉部推拿一般從眉峰(頭)開始做起,從這個位置做起,延著眉峰過來,到了中間的位置,會有一條神經往上延伸。
如果做得準的話,會有一種觸電的感覺,升上去比較疼,那麼做的時候呢,速度要慢,一直做到眼角,這是一個比較疼痛的區域,再做到顴骨的峰處,這些骨頭的凹陷處要做得深,咀嚼肌是一個比較疼痛的地方,可以用大姆指來做,那麼對於一個以念佛修行的人來說,不一是建議邊推拿邊念佛,比如…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包括這些位置:(註:承漿穴、人中)。
一個手指力量不夠可以再疊一個手指臉部推拿一般從眉峰開始做起2. 按摩下巴那麼下巴的這個位置一連串的痛點,可以用這個位置來做,下巴的下面用大拇指來做,整個面部有一個位置是要特別強調的,就是在耳朵的周圍這些位置會比較疼,…阿彌陀佛…,尤其是在耳朵的後面,頸部和臉部接觸的骨頭的這個位置是非常疼的,大家要多做,由於這個位置實在是太疼了,按摩起來會吃不消,所以可採用按住不動的這個辦法實在疼得忍受不住了,歇一歇然後再換一個位置,耳朵周圍這些位置的推拿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可以防治我們聽力的衰弱,(註:這裏耳後按摩的位置是屬於手少陽三焦經的天翳風、瘈脈…等穴位)。
悟老师在松原传《手印(意密)》
悟老师在松原传《手印(意密)》《手印(意密)》1、普渡众生手印姿式:两手大拇指、中指分别相抵,其余三指伸出,右手侧举至右耳上方,左手放膻中穴下方、下丹田上方。
意境:我是师尊慈悲大爱的化身,让众生感应中功法的威力和精随,和这快文化的魅力和内含。
让众生领悟师尊眷恋呵护祈盼之意。
传播师尊心声。
我就是师尊,我就是大道,万事万物都在我渡化之列,天、地、人都在我控制之列,神、魔、佛,皆为我用。
2、造福三界(掌门印)姿式:左手放在小腹,右手立掌举至胸前,掌根至黄庭。
意境:造福三界,为三界众生送去幸福、吉祥,给世人送去健康,给世人送去希望,给世人送去愉悦,给世人送去力量。
当三界导师,把门户支撑起来,成佛做主,把这个事业发扬光大,知天地之正道,弘法利生,凭师尊之神威,创业建功。
3、接引印姿式:手心向上放在两腿膝盖上,比接功态的两手距离小一些(比接功太小,膝盖向里),似拿书状。
意境:接引众生走上一条觉悟之路,身心彻底解放之路,众生所求皆如愿,手不执卷常读无字真经,口无言声遍诵大道天书,道不说法,自然法音流布,心不思维,寂光遍照法界,代天宣化,三界平等升华。
4、爱洒三界印姿式:手心向上,左手放在左腿上,右手放在黄庭。
意境:能清理心灵垃圾,对肺脏、以及心脏有特效,心光无限,朗照十方,爱洒三界,把无边大爱挥洒。
但将此心化春风,世上还有受苦人,春风解冻,春风化雨,化一切苦毒,度一切苦厄,用一颗至纯的心感动天地,感动众生。
5、抚慰平生印姿式:菩萨坐,右手托腮,放在支起的右腿上,左手放在左腿上,手心向下。
意境:沉思冥想,抚慰平生,梳理思绪,清理记忆,追朔未来,找寻生生世世的演化,契证本真,自然流淌宇宙的初始态、生存态、完结态、回归态,超越时空,大道永恒,安祥自在,把生生世世的苦难、沧桑、痛苦化掉,清理脑部垃圾,自我疗伤,自我修复。
6、抱元守一印姿式:两臂交叉,一手放在脾胃,一手放在肝胆。
意境:虚怀若谷,气定神闲,胸有成竹,泰然自若,坚定不移,抒写自信人生。
26课讲考三段
这种人就像手握如意宝却无义空耗,或者已到珍宝金洲却空手而归一样。
如颂云:“获此人身宝,得摩尼难比,诸无厌离人,岂不见空耗遇殊胜上师,得王位难比,诸无恭敬者,岂不视等伴求发心律仪,得官位难比,诸无悲心者,岂不见抛石得续部灌顶,轮王位难比,诸无誓言者,岂不付东流见心性本面,见诸佛难比,诸无精进者,岂不见迷乱”这种人就像手握如意宝却无义空耗,或者已到珍宝金洲却空手而归一样。
得到暇满人身却不好好修法,这种人就好像手中握有如意宝,却没有使用它,白白空耗了。
如意宝的价值如果你不认识,即便手中有如意宝你也不会使用。
暇满人身的价值就和如意宝一样,它源源不断地让我们获得巨大利益。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开显解脱道》中说:“人身的价值远超胜于如意宝。
”如意宝可以赐给你金钱上的利益,但它没有办法赐给你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解脱道。
暇满人身既像如意宝也超胜如意宝。
一方面,通过暇满人身修行善法,可以让我们获得很多衣食。
另一方面,暇满人身还可以赐予你出离心、清净的戒律、守清净戒律的机会、菩提心、六度四摄、修菩萨道、修空性,获得阿罗汉果、菩萨果乃至佛果。
这一切的一切,暇满人身都可以赐予你。
我们要对这一问题深深地思维,放弃紧盯着眼前利益的做法,以免错失以后获得更大收获和利益的机会。
如颂云:“获此人身宝,得摩尼难比,诸无厌离人,岂不见空耗”第一个颂词讲“获此人身宝,得摩尼难比”,意思是获得如珍宝般暇满的人身远远胜超得到摩尼宝,获得摩尼宝虽然殊胜,但得到暇满人身更为殊胜。
如果不去思考理解,就会觉得摩尼宝多好呀,得到摩尼宝之后祈祷什么都会有,追求的东西都会有,也不会生病了。
得解脱没有什么感觉,不做比较观察,就会觉得得到人身没什么难度,也没那么大的功德。
如果深入思维之后,就知道获此暇满人身,比得到摩尼宝要殊胜的多。
“诸无厌离人”就是没有厌离心、用暇满人身追求世间八法的人。
“岂不见空耗”大恩上师经常说观修四加行极其重要,如果没有厌离心,就很容易就把暇满的人身空耗,不知道暇满人身的价值,就像不知道摩尼宝的价值一样,很容易把它空耗掉。
涅盘道大手印瑜珈法要始DOC
涅盘道⼤⼿印瑜珈法要始DOC涅槃道⼤⼿印瑜珈法要始涅槃道⼤⼿印瑜珈法要始作者:⽩莲花上师西藏⽩教第⼆⼗四代上师⽩莲花造藏德客齐达⽡桑杜喇嘛译英美国伊⽂思温博⼠校释三密弟⼦光明⼼译汉敬礼顶礼宝贵⽩系历代上师所造⽂体为⽅便凡俗连续之能知,使之⾯对圣智故,此中阐明修法引导,名⽈俱⽣⼤⼿印。
计分为三:⼀⼊门教⾔;⼆本⽂要义;三结述。
⼀⼊门教⾔(⼀) 世间教⾔具如他处所明。
(⼆) 出世教⾔1 归依发⼼与上师相应以归依,发⼼,及与上师相应为发端。
2 七⽀禅坐现证毗卢遮那论云:端直其⾝,坐⾦刚座,专系⼀缘,为⼤⼿印。
备此,双⾜应作佛座之式。
双⼿平衡,置于脐下。
脊柱劲挺,胸部前突。
屈颈如钩状,下颚紧压喉结,⾆抵上颚。
⼼流常随感觉⽽起,以感于外物者为甚,是以⽬勿转瞬,或勿迁动,唯应注视⼀处,约当于五英尺有半之距离。
上乘七⽀禅坐,名⽈毗卢遮那七法,亦即了解⼼物过程之七法。
所谓调整⾝体以深⼊禅定之五重法式,即由此成⽴。
3 七⽀禅坐之果双腿交叉,调节⼊息。
双⼿平衡,体内热流分布。
脊柱劲挺,胸部前突,调节脑液,普及全⾝。
屈颈调节出息。
⾆抵上颚,⽬注⼀处,灵热⼊于中脉。
如是五种⽓流,既⼊中脉,专司其他机能之⽓流,同时亦⼊。
尔时智起,⼊于舍念乐住,名为⾝清净,或⾝⽆动,或⾝住本性。
4 语清净出息既尽,⽌息出⼊,名为语清净,或语⽆动,或语住本性。
勿思过去,勿思当来。
亦勿作念,正坐禅关。
所观真空,切勿视若⽆物之空。
尔时,切勿尝试推究感官所缘之境,为是为⾮。
⾄少应在少分时间内,保持禅观,勿任间断。
令⾝安静,恰如婴孩酣睡之状,同时使⼼住于本性 (勿任⼼念流转也)。
5 意清净古圣遗教云:“⼼勿起念,亦勿造像。
体常宁静,如婴酣睡。
谦温虔敬,遵师教法。
俱⽣之境,证取⽆疑”。
谛洛巴祖师云:”勿作意,勿思维,勿推究,勿观想,勿意念,⼼安住,本性境。
正法⼤师⽉光青年云:“⼼不外驰,为⼀切佛所践之道”。
上来所引教⾔,名为意清净,或意⽆动,或意住本性。
(完整word版)中论颂(简体).docx
中论颂讲义龙树菩萨造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观因缘品第一十六偈1.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2.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第一偈以胜义谛说明八不,是八无遮法;遮分非遮及无遮二,非遮是遮挡一法之后,隐示另行存在。
如房内没有蛇,隐示蛇在他处。
无遮是遮挡后不会有任何隐示。
如空性就是。
第二偈是称赞佛陀能说缘起的正理,灭除了内外道的种种邪见戏论,戏论包括实有的生灭常断有无等,戏论灭,而证得生死流转众苦寂灭的涅盘。
所以我(龙树)向您(佛陀)礼敬,您说的缘起是所有说法(指外道)的人中,无有能比,您是至高无上的。
法虽然无量无边,但是此八不含摄一切法。
以不生来说,生是显现的意义。
诸论师(包括内道外道)说种种的生:因果一,因果异,因中先有果,因中先无果,或说自生,共生,无因生,这是外道的见解,自生共生以数论派为主。
佛教内部除中观派以外,有主张他生者,以下说明。
无因生是顺世外道。
这里所说的生是指自性(实有)的生,所以要破斥,不是破世间名言的生。
所以生不是自性生,灭也不是自性灭,无生即无灭,灭依生而说,生灭是相依的名言。
其它六不也是一样。
本论主要破自性执,一切法唯名言安立。
执着一切法实有,实执就是无明,引生死苦。
因为外道及内道实事师执一切有为法有自性自相。
因缘生因缘灭,这是世俗名言安立的生灭,胜义是不生不灭,不常不断。
法如果是实有,就是自性有,自性就不需依因缘,永远存在,独立不依他法。
如果本来存在而现在灭了,就是永断;如有自性就是常法,但世间一切法是无常变异。
有人眼看有一异来去,认为是实有的。
如果有自性的一,就不需依他法而成立,就不需因缘,我们知道一是依多而安立的,无一就无多,无多就无一,相待而有。
如果有自性的异就无有相续,因为二者不相干。
再说来去也是无自性,以立足点不同而安立的名言。
如说请你来,在对方来说是名去。
现在以喻说明八不。
万物无有自性生,生必依因缘。
世间人眼见无始来的谷米就有,所以不生,已经有了。
恒河大手印
恒河大手印第一讲:大手印三要释义:统摄于心的见、定、行。
一、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应知传承诸上师与我心无别,见、定、行一切行持皆摄于心。
二、法尔正见见者,了知一真法界,法尔如来藏心,无量显现染净诸法,具足法尔平等性义。
三、大手印三要见宗唯有般若光,可以智慧观照抉择。
彼空性不离大悲,般若菩提等持双运,故空悲双融方为正定。
具正见正定者,契合诸佛生之苗芽,即菩萨行趣。
一切利他六度万行,方为善机行者。
四、重在实修能再于寂静处,放下一切事缘,一心精进,即生于本净心体,必得正解脱而登妙觉。
但尤要者,令身安住如须弥山,令心寂静澄清,不为外境所牵,随处可修(即于事事物物上透过也)。
或未能如是,但一心向于此三门,即不当起贪嗔痴诸作业挂碍,于未来世,亦能由苦转乐。
五、直指自心实际此三要(见、定、行)为断惑妄之命根、为直指自心实际之法门。
第二讲大手印之见――认识法身一、澄清粗妄,不纵不擒然随境而转之粗妄念,遮盖自心本相。
虽经直指,亦不能见,故当先使粗妄澄清。
因示曰:最初令心坦然住,不擒不纵。
二、谴除对空乐明的贪着离妄念,是无为而住之自心性,即智慧光明。
若以有为为道而修,必不了悟本元。
此为自心元所俱生智。
但初修虽欲自然住定于本元,然所住不越于贪著乐明无念等功力之中。
当遣离贪著如是等功力境,顿然安住,方现赤裸了彻之自性本元体。
三、顿断妄念,自性现前急呼“呸”字,顿断妄想之流。
息粗妄心所而住定,则离攀缘一切法之境,自性即明彻、赤显离心智慧,如如现住。
洞达离生灭有无诸边,超绝语意分别境,而自安住离言思之智慧性境中。
此指法身体性智、瑜伽、见宗。
四、不识自性,修法无益如不识此而修,则是未离心之作用及有为之见,与自性大圆满道悬隔,不得无修光明轮。
于见宗未得印证,则虽修亦无保任之境,故以印证见宗为首要。
后可印证自住之智慧,是即住自本性,非由他求,亦非昔无今有。
(此为初要)第三讲大手印之定――熟识法身一、烦恼即菩提令心如河流,任运自然住,起伏不作成立与遮遣,即得法身自相。
苦瓜和尚画语录
一画章第一(原文)太古无法,太樸不散,太樸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画。
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所以一画之法,乃自我立。
立一画之法者,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
夫画者,从于心者也。
山川人物之秀错,鸟兽草木之性情,池榭楼台之矩度,未能深入其理,曲尽其态,终未得一画之洪规也。
行远登高,悉起肤寸。
此一画收尽鸿蒙之外,即亿万万笔墨,未有不始于此而终于此,惟听人之握取之耳。
人能以一画具体而微,意明笔透,腕不虚则画非是,画非是则腕不灵。
动之以旋,润之以转,居之以旷。
出如截,入如揭。
能圆能方,能直能曲,能上能下。
左右均齐,凸凹突兀,断截横斜,如水之就深,如火之炎上,自然而不容毫发强也。
用无不神而法无不贯也,理无不入而态无不尽也。
信手一挥,山川、人物、鸟兽、草木、池榭、楼台,取形用势,写生揣意,运情摹景,显露隐含,人不见其画之成,画不违其心之用。
自太樸散而一画之法立矣。
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
我故曰:吾道一以贯之。
(译文)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
远古时代没有法则、法规,因为当时人们混沌蒙昧,混沌蒙昧状态一消散,各种法则法规开始建立。
法于何立?立于一画,法则法规是如何建立的呢?是建立在“一画”即本心自性(可理解为清净自在之心灵)这个基础上,作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本心自性,为众生皆有的本性,是反映客观外物体的根源(意识之心源)。
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
我们见解活动靠它神秘的指使,深藏于心作用于人的社会活动。
而一般的人不能理解和认识到这一点。
一画之法,乃者,盖以自我立。
所谓“一画的方法,就是从我们自身建立。
立一画之法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
建立“绘画的方法,就是从我们自身建立。
”立绘画之法者,都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
建立“绘画的方法,就是以本无一法的心源主体派生出万种画法,而以此形成的法则融会贯通于众法之中。
”夫画者,从于心者也。
绘画,是从内心流露来的艺术表现。
人教版七年级《立体图形与展开图》共36页PPT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人教版七年级《立体图形与展开图》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波 洛克
大乘法伞遍下垂无贪光莲聚成座
大乘法伞遍下垂,无贪光莲聚成座,四喜智慧四无量,叠起重重妙法垫,卅七菩提支分幡,四方八隅各各垂。
上面大乘的法伞普遍地垂下,下面堆起无贪的聚光莲花的宝座,宝座上叠着四喜智慧、四无量的坐垫,四方八隅垂下来菩提支的幡。
这里有外有内、有表有义,相是表达内在的法。
大乘是普覆一切的,所以外现的相就是一个能覆荫一切处的大伞盖。
下面是宝座,以无贪的聚光莲花为表征。
莲花形容妙观察智,在一切相中了了明知,却不会起贪著,这叫做“无贪”。
而且它是智慧性,所以说聚光。
是在这样的宝座上现起一切的妙法,也就是从妙观察智流出一切法音,或者出现一切辨别智慧,为众生普澍法雨。
在这个宝座上,叠着四喜智慧、四无量的坐垫。
密宗是四喜智慧,显教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总之一层一层叠上去,表示内心的境界和受用。
从四方八隅垂下来三十七菩提支分的幡盖,也就是四念住一直到八圣道之间的成就菩提果的妙法,在不同的角落垂下来,指修行会遍于一切分、一切道位、一切处。
诸法无方平等性,境中无有得失念,无有取舍无能所,清净妙莲悉周遍。
极乐净土是莲花国,以莲花为表征,它是妙观察智所现,属于西方莲花种性,所以国土中自然现前无数的妙莲花,这是外层的境界。
内层实际是在诸法无方平等性的境界中,一切做患得患失的取舍以及二现根本没有的妙莲花,它是周遍一切时处的。
“诸法无方平等性”,就是没有分别心所计执的此者彼者,落于各个方面偏堕的相,是一味的平等性。
如果有偏堕的相,落在边上,是此就不是彼,那就不平等了。
所以分别识所妄现的各种有无、来去、生灭、常断、一异、善恶、染净等等,是心识以如是分别而如是现相的,在实相里没有。
实相中是诸法无方、无偏、一味的平等性。
在这样平等性的境界里,没有要取一者、舍一者,没有偏执的心里状况和造作的相。
在这个平等性中,也没有能所二相的对立,一切都是平等的,都是一味的,甚至连心境的对待都没有,都是大平等性。
在这个大平等性里,一切虚妄心识缘相的取舍、起作、对待、矛盾等等,全都没有了,所以它叫做清净的妙观察智。
一指禅推法
适应症: 尤擅长治疗内科杂病(如头痛、失眠、高血
压、面瘫、劳倦内伤等)、胃肠疾病(如胃脘 痛、久泄、便秘等)和关节疼痛等病症。
禁忌症
下列各种情况忌用一指禅推拿疗法,如骨关 节结核、未愈合的骨折等症,体质极度虚弱 或伴有严重内科疾病,难以忍受手法压力刺 激的病人,局部急性炎症疼痛尖锐剧烈,以 及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肿瘤、孕妇及月 经期间。
法
指腹
160
功力集中 全身穴位 渗透性强 经络
缠推法 拇指端 220~ 缠绵不休 疮结附近
250
跪推法 拇指指间 120~ 关节背侧 160
刺激量大 顽痛点骨 逢处
偏锋推法 拇指端桡 120~
侧
160
轻快柔和 面部,胸
舒适
腹部
一指禅推法应用的变化手法
跪推法(屈指推法) 缠推法 偏锋推法
屈指推法(跪推法)
用拇指指间关节 背部桡侧着力, 进行一指禅推法 的手法。
临床应用
特点:着力稳,有力。 应用部位:颈项、骨缝小关节间
及肌肤松弛的部位。
缠推法
即医者作频率为每分钟200次以上的 一指禅推法。
缠推法的特点
指
罗
端
纹
推
推
、
、
中
指
峰
腹
推
推
【动作要领】
手握空拳,拇指自然 伸直并盖住拳眼,用拇 指指端或罗纹面着于 治疗部位或穴位,以 肘关节为支点,前臂 作主动摆动,带动腕 关节摆动以及拇指掌 指关节或指间关节的 屈伸运动。
动作要求
沉肩
肩关节放松,肩部不要用力耸 起
沉肩
垂肘
肘关节自然下垂,使肘部位 置略低于腕部与肩部,同时 注意腕部尺侧要略低于桡侧。
一指禅推拿流派代表手法一指禅推法PPT课件
王百川(1901.10-1977.6)
王松山堂弟。早年从王松山 学医五年。1921年在沪开业。 为神州医学会会员。1953年就 职嵩山区第一联合诊所。1956 年兼任推拿医士训练班教师。 1959-1970为上海推拿学校教师 兼医师。擅长一指禅指腹推法, 并擅长摩法、震颤法、推托法、 插法。传朱金山、乐家哲、陈 菊金等。为农工民主党党员。
16动作要领手握空拳拇指自然伸直并盖住拳眼用拇指指端或罗纹面着力于治疗部位或穴位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关节摆动以及拇指掌指关节或指骨间关节的伸屈运动
一指禅推禅”释名
一指禅之名,有二种说法:
其一,按摩创于岐伯,至达摩大备,于按、摩、推、 拿四法之外,复增搓、抄、滚、捻、缠、揉六法,名 曰一指禅。岐伯之术,施术者无须习内外功;而达摩 一指禅,则须先练外功,使两臂及十指骨节,能柔屈 如棉,更练内功,调匀气息,贯全身之气力于一指之 尖,使直达病源之所在,其功效有过于药石。但据近 人考证,《易经筋》非达摩所作,乃明人托名达摩的 著作,故不可信。
【临床应用】
适用部位: 头面、颈项、肩背、胸腹、腰臀和
四肢各部。擅长循经络、推穴道。
适应症:内妇为主 各科兼治。 尤其擅长于治疗头痛、眩晕、失眠、
胃脘痛、胃下垂、久泄、便秘、劳倦内 伤、面瘫、月经不调、痛经、慢性鼻炎 等内妇科杂病以及颈椎病、漏肩风、关 节疼痛等症。
推拿练功 内外兼修
一指禅推拿流派很强调练功,以强壮体 魄,提高疗效。
Please Criticize And Guide The Shortcomings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丁 凤 山(1843-1916)
丁凤山,原名丁永春,江苏邗江西门人。 丁为清咸丰时武秀才,旗牌官。在往辽东半 岛送公文途中遇大水,误了时间,无法复命, 因病不起,在遇李鉴臣以一指禅点穴治疗。 病愈后拜李为师,得其真传,“为江浙两省 一指禅学派的创始人”。丁凤山回到家乡以 指代针行医,遍治内外科疾病。其绝招是用 缠法治疗外科痈疽、乳蛾,名噪江北。1912 年迁往上海开业。长期在沪、杭间行医,并 广收门徒,使一指禅推拿得以流传。1916年 应浙江省督军杨善德之邀赴杭州出诊,不幸 中风暴卒,享年73岁。著有《一指定禅》。
《禅宗指掌》全文-古籍
禅宗指掌续藏经禅宗指掌清行海述禅宗指掌后学沙门行海述第一篇盖闻。
处俗者贵乎中庸之理。
出尘者全凭般若之功。
处俗乖乎中庸。
则事事失准。
出尘不得般若。
则必成魔道。
夫佛法大意。
祇是明其中道第一义谛真空妙理。
若非得其般若根本大智。
则不能了明第一义谛真空妙理也。
何为中道第一义谛。
真空妙理耶。
谓非空非有。
不断不常。
无得无失。
无凡无圣。
无生死。
无涅盘。
总而言之。
无一切世出世闲之法。
乃至言语道断。
心行处灭也。
故楞严经云。
但有言说。
都无实义。
金刚经云。
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
般若经云。
设有一法。
过涅盘者。
我亦说如幻如化。
(云云)所以然者。
以其唯是独一真心故也。
何则谓世出世闲。
一切凡圣之法。
皆不出自我一真心故。
故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
第七云。
复次。
佛告舍利子言。
譬如耆婆医王。
普观大地。
一切草木。
无非是药。
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菩萨亦复如是。
观一切法。
无非菩提。
释曰。
菩提者。
即真心也。
既一切法皆是菩提。
则一切法皆真心矣。
既一切法皆我真心。
则不见一切法矣。
故有云。
识得自心。
大地无寸土。
即此意也。
既万法皆是自己真心。
岂大地非心耶。
大地即己。
全为我之真心。
岂更有寸土可得耶。
非但寸土不可得。
乃至一微尘亦不可得也。
若有一微尘百分之一可得者。
则唯心之义不成矣。
如大地。
一切法亦然。
如是方可称为最上一乘真空妙理也。
故二乘拙度。
析法明空。
堕於偏空。
不能即万法而为自体。
教中斥为焦芽败种。
断佛种性之徒。
二乘尚尔。
降斯可知矣。
问曰。
上来所说。
即万法为自真心。
则心外无毫厘许法可得。
此理甚明。
皎然可见。
已无所惑。
又云非空非有等。
其义何谓。
请释所以。
答曰。
空者无也。
今既称一心。
岂是空无耶。
既惟一心。
岂是有耶。
夫称有者。
须要二物相对。
方可成有。
谓能有所有。
今唯独一真心。
对何物而称有耶。
故云非空非有也。
不断者。
谓有一种。
不悟自心真空妙理之人。
闻说无人无我。
非色非空。
及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等言。
以不悟故。
妄谓法身同於虚无。
顽空。
堕於断灭。
故宗镜录九十二云。
若非色非空。
禅宗????标月指????故事
禅宗 标月指 故事禅宗有一个所谓“标月之指”的著名公案,用譬喻方式传达禅宗对人生与修行真谛的理解。
真理如空中明月,文字仅是指月手指。
修行要义不在眼前,探寻真理者如果执著于“指月”的手指,就会错失指外之月。
禅宗认为一切言教无非为示机之方便而设,亲证实相,方为究竟。
——纯道题记有一幅《指月图》:佛陀站在图中,以手指月,一僧一俗举头望天;天上未见明月,只有孤星一点。
中秋是个关于月亮的节日,月亮在古代文化中是充满诗意和哲思的意象。
镜花水月、风花雪月、水中捞月……其中“以手指月”是一个禅宗公案,以譬喻的方式传达了禅宗对人生与修行真谛的理解。
无尽藏是唐朝武周时期的一位比丘尼(女性修行者)。
一天,无尽藏尼对六祖慧能说:“我读《涅般经》多年,但仍有许多不明白之处,希望能得到你的指教。
”慧能答到:“我不识字,请你把经读给我听,也许我能帮你释疑。
”无尽藏尼忍不住笑到:“你连字都不识,怎谈得上解释经典呢?”慧能认真地告诉她:“真理与文字不是一回事。
真理有如天空的明月,文字只是指月的手指;手指能表示明月的所在,但手指并不就是明月,看月也并不一定非用手指不可。
”无尽藏尼感到这话很有道理,遂将经文读给慧能听。
慧能一句一句为她解释,使无尽藏尼大受启迪。
在禅宗的思想中,“指月”的涵意,其实也有“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用意所在。
禅师们运用当下的题材,眼前可见的物或事,来暗示修行的要义不在眼前。
换句话说,“指”是一个过渡、一道桥梁、一种衔接,“月”才是终极、目的地、本体。
类似的譬喻也出现在《庄子》中,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这句话中的“指”与“马”,都是外在的名物,“天地”、“万物”才是本体。
在庄子的看法中,“天地与我并生而同体,万物与我为一而同类”。
因此哲人凸显“一指”和“一马”,是要指陈万物都有的本性。
如果以为一指就是天地,一马就是万物,那就曲解了这个譬喻的运用。
禅宗以“本来无一物”之境界为上乘,以“万虑皆空”为至德。
090828 敦煌小雷音寺宗教智慧(第十期)
090828 宗教智慧敦煌小雷音寺090828 早课后消化早课一、人获得能量,获得智慧,与宇宙沟通大三大境界第二境界:节奏,频率凡是感觉早课非常舒服的人都是已经成事或者未来会成就事业的人。
(有的还没有进化成人,佛无法度他)最高境界成大业者都是对音律有感觉的人人活着,吃饭只提供30%能量,其余70%的能量吸收的是大自然的能量,方丈的能量也可以吸收,基础上就是频率一致,众人简称为行尸走肉。
训练节奏,频率感。
第三境界:肢体形式把别人的精力用在自己身上,坐姿,睡眠的姿势。
第一境界:。
二、念什么都有效例如:阿弥陀佛一念定乾坤,除万念老板必须和员工一起念什么,不然的话,员工就会杂念丛生。
例如:我要全身心地爱,迎接今天。
念头使人长寿。
立刻入境,快速有感觉。
到风景里待一会儿,把风景变成你的背景。
一念起,不断加强。
三、跟早课,具体学什么?如何跟外界学习?月牙泉是我很美。
不是研究早课的内容,是如何用早课的形式,承载我们的企业的内容如:1.不直接说教,是通过一种程序是你有感觉你做什么,让他人有感觉明传一本书,暗传一句话。
2.僧侣实在坚持,还是在享受?我们和员工实在坚持还是在享受?凡是不享受就没有机会成大业。
为什么享受,因为活在精神世界。
学习经营员工的精神世界。
首先学会经营自己的精神世界3.持续:凡是没有学会持续的人都没有开悟2009年8月28日爱情是人间第一奢侈品很难达到,所以才会产生追求必须是两个人都开悟的人,才能得到爱情。
缺少精神的东西。
开悟就相当于在云层之上,晴空万里。
一般人就相当于在地面,一会儿风,一会雨第一板块:宗教精神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经营人就是人的精神世界1.小老板经营企业就是透过一群人把事业带到什么状态(人是为他这个事而服务的)2.大老板经营企业就是透过一个事把人带到什么境界(物质生活,人生状态)财富要求是最基本的要求)3.经营人的秘密,经营他,你知道他有本事那部分,但他不知道。
例如:签约歌手比尔。
盖茨、发现独到的人,把独到的人组合到一块。
(075)第六品第一课科判偈颂内容梳理
中觀四百論句義釋——龍樹密意莊嚴論義分為兩部分:前八品闡明修習名言真實性的瑜伽次第,後八品闡明修習勝義真實性的瑜伽。
這兩者是方便與方便生的關係,也就是按照前八品的善巧方便,促進並成熟修行者的心,達到接近完善的程度,使其有足夠能力修習後八品,直接證得勝義真實之瑜伽。
我們現在學習的是:明方便名言之真實性修習之瑜伽的次第也就是世俗諦部分,分四科:一、斷所知非理分之方便的瑜伽;二、證所取清淨分之方便的瑜伽;三、斷所斷雜染分之方便的瑜伽;四、方便生甚深分聞器淨理。
第一科:斷所知非理分之方便的瑜伽:對於一個大乘修行者來說,首先要斷除心相續中的錯誤見解,這些錯誤見解,主要歸納為四類,也就是對世間萬法常樂我淨的顛倒見,這一科就是要對這四個顛倒見一一斷除,斷除的方法分為一、斷常倒方便之瑜伽;二、斷樂倒方便之瑜伽;三、斷淨倒方便之瑜伽;四、斷我倒方便之瑜伽。
四科,分別對應前四品的內容。
然後在世俗諦的第二科是證所取清淨分之方便的瑜伽;首先明瞭究竟涅槃之果的妙德,從而在心中生起希求之心;其次在因上按照大乘道的自性,進行修持。
聖天菩薩從這兩個方面開演了第五品菩薩行品;接下來將要學習的是世俗諦的第三科:斷所斷雜染分之方便的瑜伽分為斷煩惱集和斷有漏業集方便之瑜伽先來看一下他們之間的關係救拔眾生的菩薩知道一切衰損的來源是輪回,因此需要為斷除輪回而精進。
要永遠斷除輪回,則需要斷除輪回的因,也就是煩惱和業。
所以菩薩會將要調伏的眾生安置於斷煩惱和業之上。
本論中有關“斷煩惱集方便之瑜伽”的引導,就是第六品“斷煩惱品”;而關於“斷有漏業集方便之瑜伽”的引導,就是第七品“離貪著欲財品”。
我們現在學習第六品“斷煩惱品”斷煩惱集方便之瑜伽分三科:一、略明障治體性;二、廣明差別;三、結攝其義。
聖天菩薩首先簡略地闡明煩惱及其對治方便的體性。
然後從世俗修法的層面廣泛地闡明了貪嗔癡煩惱及其對治的方便。
最後從勝義修法的層面,對這一品進行歸結攝義。
丁一、略明障治體性聖天菩薩首先用一個偈頌,來簡略地闡明煩惱及其對治方便的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