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荀子》地位上的争议 该如何评价孟子荀子

合集下载

浅析孟子和旬子的历史观

浅析孟子和旬子的历史观

甚 至 无 法 回避 的 问题 。 在 这 一 点 上 ,孟 子 与苟 子 都 进 行 了探讨并提出了各 自的观点 。 孟 子 坚 持 “ 人 相 应 ” 说 。 他 所 说 的 天 ,并 非 我 天 们 眼睛 所看到的客观 世界 ,而是具 有道德属性 的天 。 而且 ,天有时能够决 定人事 ,尤 其在人 力所不 及的地 方或难 以解释的 问题上 ,人们往 往会求助于天 命。他 还 认 为 ,现 实 中 的职 务 与 个 体 都 和 天 有 一 种 对 应 的 关 系 。 “ 子 ” 对 应 最 高 的 统 治 者 , “ 位 ” 对 应 官 天 天 位 , “ 禄” 对应 俸 禄 。即 使伟 人亦 或 是圣 人的 出 天 现 ,孟 子 也 认 为 是 天 在 发 挥 作 用 。 “ 天 将 降 大 任 于 故 斯人也 ,必先苦其 心志 ,劳其筋 骨 ,饿其体肤 ,空乏
中图分类号 :G 2 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 编号 :10 — 16(0 0 2() 0 7— 2 0 9 96 2 1 )06C一 0 9 0
历史认识主体性质差异的分析 人 是 历 史 的 主 体 , 同 时 也 是 历 史 认 识 的 主 体 。 因 此 ,研 究 人 的 历 史 观 离 不 开 对 人 这 个 认 识 主 体 进 行 剖 析 。 孟 子 与 苟 子 都 从 人 性 的 角 度 对 历 史 认 识 的 主 体 即 人进 行 了分 析 ,但 是 二 者 的 理 论 倾 向 却 有 所 不 同 。 孟 子认 为 人生 而 具 有 仁 、义 、礼 、智 四端 ,即 “ 恻 隐 之 心 , 仁 之 端 也 ;羞 恶 之 心 ,义 之 端 也 ;辞 让 之 心 ,礼 之 端 也 ;是 非 之 心 ,智之 端 也 。 ” 子 看 到 了 孟 现实 当中人 的行为有善 和不善之分 ,之所以有 这样的 差 别 ,孟 子 认 为 是 有 的 人 丢 了 本 性 ,有 的 人 却 保 存 了 本性 ,即 “ 人去之 ,君子 存之 。 庶 正 因为如此 ,孟 子才说 “ 求放心” ,即把 自身本来 就具 有的东 西找 回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孟子与荀子的思想之争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孟子与荀子的思想之争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孟子与荀子的思想之争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大陆上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孟子和荀子。

这两位思想家都对中国古代社会和人类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然而他们的观点却有所不同。

本文将探讨对于社会秩序和人性的看法,以及他们对于政治和道德的理解。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强调人性的善良本质,并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天生的道德感。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即所有人都有内在的道德潜能。

他相信,通过培养和发扬这种潜能,人们就能够实现仁爱和社会和谐。

孟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力和关爱,他认为没有人是凭空产生的,每个人都应该被尊重和关怀。

相比之下,荀子则持有“性恶论”的观点。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人们通常会被私欲和自私的行为所驱使。

荀子认为,如果没有外在的道德约束,人们会倾向于追求个人功利而不顾他人的利益。

因此,社会秩序的形成需要有严格的法律和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就政治观点而言,孟子主张君主立国,认为只有具备仁德和贤能才能成为一个良好的君主。

他主张君主应该通过道德感化和德政来管理国家,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繁荣。

孟子的政治理念在中国古代影响深远,对后来的统治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然而,荀子对于政治的看法则不同于孟子。

他主张儒家学说应该注重规范和制度,而不是过分强调君主个人的德行。

荀子认为,有限的人性无法完全主导国家的运转,政治制度和法律的确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的根本。

他还认为,君主应当依靠官员的智慧和才能来治理国家,而不是个人的善良。

在道德观念方面,孟子主张人们应该追求仁爱和道德的完善。

他认为,通过正直的行为和践行仁德,人们能够实现身心的和谐与完善。

孟子的道德观点强调了人的自我修养和行为的正义性。

而荀子则认为,人们要追求道德的完美是非常困难的。

他认为,人性的邪恶不能轻易地被改变,但是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的引导,人们可以在行为上尽量遵守道德准则。

荀子的道德观点更加注重法律和道德规范的制定和执行。

综上所述,孟子与荀子在社会秩序、人性解读、政治观点和道德理解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历史趣谈:著名思想家荀子简介 一个崇尚法治的儒家学者

历史趣谈:著名思想家荀子简介 一个崇尚法治的儒家学者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著名思想家荀子简介一个崇尚法治的儒家学者
导语:中国古代的历史,自秦朝以来,基本就是儒家的发展史。

随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政策的实施,儒家开始正式作为封建帝国的官方哲
中国古代的历史,自秦朝以来,基本就是儒家的发展史。

随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政策的实施,儒家开始正式作为封建帝国的官方哲学而流传于世。

儒家最核心的思想,就是提倡人治,靠圣哲、贤人的力量感化众生,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可就是这样一个提倡人治的学派,竟然诞生出一个提倡法治的儒学宗师,他的思想学说,影响了整个封建时代,是儒家先秦时期最富盛名的代表人物之一。

如此独树一帜而惊才艳绝的人物是谁呢?
姓氏被叫错两千多年的悲剧人物
这个人我们多多少少听过他的一些名头,他叫荀子。

荀子名况,字卿,周朝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人,也就是今山西安泽人。

战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

人们一般都以为荀子姓荀,这其实是一个错误。

有人说,西汉时为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所以称呼荀子为孙卿。

可是,除《史记》,先秦两汉的著作都称荀子为“孙”。

特别是《荀子》一书,几乎都称“孙”。

韩非为荀子学生,其著作也称“孙子”。

所以,称荀是后起之说,荀子当为孙子。

“三进三出”的最牛校长
荀子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也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

后人对荀子争议颇大,有的说他是孔门嫡传,有的说他是儒门异端;有的说他是法家,是黄老思想家,有的说他是经师,是专制主义
生活常识分享。

同为儒家大宗师,为什么荀子的地位没有孟子的地位高?

同为儒家大宗师,为什么荀子的地位没有孟子的地位高?

同为儒家大宗师,为什么荀子的地位没有孟子的地位高?提到儒家,大家首先想起的都是孔子和孟子,然而在当时,却有一位大宗师在儒家学派中地位比孟子更高,这个人就是荀子,也是著名的秦朝丞相李斯和法家大宗师韩非的老师。

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荀子的地位却越来越低,孟子则正好相反,地位越来越高,以至孟子成为了儒家学派中仅次于至圣孔子的存在,号称“亚圣”,而荀子则逐渐隐入尘烟,不为常人所识。

这又是为什么呢?荀子深究起来,其实是因为荀子的“性恶论”,实际上掘了儒家学说的根。

儒家学说在孔子时代,讲究“仁”,所谓仁,主要是上位者对下位者的安抚,以维持良好并且稳固的秩序。

也就是说,“仁”更多是单向的,而且是自上而下。

就正如孔子所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孔子的“仁”能够立足的基础是当时知识教育实际上还绝大多数为贵族或说上位者(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所垄断,普通人由于知识不足,自然也不会有太多想法,只能追随这些君子,服从其教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发现,只讲究上位者对下位者的道德责任不行,因为随着知识教化的普及,越来越多有自主意识而且狡黠的下位者会出于自身利益的需求而反叛甚至弑杀上位者,所谓“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史记》)。

于是孟子响应时代的需求,提出了“义”的概念。

相比于孔子的“仁”主要约束上位者,孟子的“义”则是对上位者和下位者双方共同的约束。

这样才能让上位者感到略微安全。

这种对上下双方的约束,最突出地就表现在这句话中: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离娄下》臣子如果不能按照君父所给的待遇相应地给予回报,则被视为不义。

有了对下位者的义务约束,才算是真正完成了儒家学说的闭环。

从完善儒家学说的角度来说,孟子的地位注定会非常之高,而且随着知识教化的普及会越来越高。

孟子与荀子人性论不同观点的论证-东方哲学论文-哲学论文

孟子与荀子人性论不同观点的论证-东方哲学论文-哲学论文

孟子与荀子人性论不同观点的论证-东方哲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孟荀不同人性论提出的背景分析(一)不同的社会背景。

孟子生活于战国初期,经历了春秋时期的大动荡,旧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已被破坏,整个社会都处剧烈的升降沉浮之中。

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加速了中国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和社会封建化的进程,但同时百姓也遭受了巨大的灾难,人民渴望社会的安宁。

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梁惠王上》)在这个时候谁能实行有利于百性的政策谁就能赢得百性的支持。

孟子的性善论正是作为他的主张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而产生。

孟子的性善论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以仁心行仁政正是表达了百姓追求安定和平的生活状态。

荀子生活在战国后期,这一时期,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已经战胜了奴隶主阶级,封建制度已经确立起来,全国已趋向统一。

社会的主要任务是如何进一步巩固刚建立的封建秩序并保持社会的安定,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要求重新分配社会财富并确立包含着新的生产关系的封建等级制度。

在统一的基础上,荀子的性恶论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礼治适应了当时的社会需要。

(二)孟荀人性论对人性的不同规定。

在论述孟荀不同的人性论观点之前首先应讨论他们各自对人性的理解。

正是以此为出发点,孟子和荀子才由此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

告子曰:生之谓性。

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

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曰:然.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告子上》)孟子不同意告子简单的把人性归于和动物相同的食、色之上。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离娄下》)孟子虽然没有否认人和动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但是孟子用几希就把人和动物区分了开来,把人置于动物之上。

他对人性的规定是从理性从伦理道德出发的,人之所以是善的就是因为人和动物不一样不是仅仅有和动物一样的食色的性情。

荀子并不同意孟子对人性的看法,他认为所谓善就是人们的一切行为都符合封建道德规范,服从封建礼仪制度。

孟子与荀子的礼仪之争

孟子与荀子的礼仪之争

孟子与荀子的礼仪之争孟子(372-289 BC)和荀子(313-238 BC)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两位伟大的哲学家,他们都对礼仪有着深入的研究和不同的看法,被誉为礼仪思想的代表人物。

本文将就孟子与荀子的礼仪之争展开论述,探讨两位大师在礼仪观念上的异同。

一、孟子的礼仪观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他对礼仪有着独到的见解。

在孟子看来,礼仪是一种重要的道德规范,不仅是社会秩序的基础,也是人际关系和个人修养的表现。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关系,并把礼仪作为规范个体行为的重要方式。

孟子认为,通过礼仪的规范,人们能够达到和谐相处、互相尊重和互助的目标。

他强调“仁爱”和“道德”的重要性,通过礼仪的实践,人们能够不断培养和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荀子的礼仪观与孟子不同,荀子对礼仪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荀子主张通过礼仪的规定和执行,可以使人们遵守法度,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他认为礼仪能够监督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促使人们遵守规范,从而维护了社会的正常运行。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们往往会为了自己的私利而违背道德规范,而礼仪的实施则可以起到制约和约束的作用,防止人们因私欲而背离公共利益。

他强调礼仪的权威性和约束力,认为礼仪对于社会的稳定和秩序维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孟子与荀子对礼仪的争议孟子与荀子的礼仪观念存在一定的争议。

孟子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互动,将礼仪视为人际关系和道德提升的手段,追求和谐与仁爱。

相比之下,荀子更加注重礼仪的规范和监督功能,强调个人行为的规范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他认为通过礼仪的规定和执行可以使社会更加稳定,遏制人性的恶。

同时,孟子与荀子在对待人性本质的看法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通过道德修养和正确引导可以使人得到完善。

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对人性持悲观看法,强调了礼仪对人性的调整和约束。

总之,孟子和荀子的礼仪观存在一定的差异。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他们对待礼仪的看法和作用也有所不同。

浅论《荀子》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之地位及其他

浅论《荀子》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之地位及其他

浅论《荀子》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之地位及其他浅论《荀子》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之地位及其他2007-04-21 11:18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由于历代统治阶级的尊崇并为广大人民所接受,被看成是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拟。

如果把孔子及《论语》思想看作是为儒学竖起一面旗帜的话,那么荀子及《荀子》思想则应该当之无愧地享有擎旗人的地位和称号。

然而,二千多年来,文化界及史学界虽然称荀子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是“先秦儒家最后一个大师”,也是“先秦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等等,但都无例外地推崇所谓的“孔孟之道”,而没有形成真正的中华文化文明之结晶“孔荀之道”。

这不仅对古代中国文化造成一定影响,其中所包含的唯心主义思想观对中国封建思想的延续所起的负面作用超过正面意义。

因此,重新认识和定位荀子及《荀子》思想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首先,荀子思想的闪光之处在于他的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这主要表现在对“天道”的认识上。

一是关于“天”的概念和意义。

孔子的看法是“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在他眼里,天不过是四时交替,万物繁衍的自然过程而已,并不带有神秘色彩,体现出他较强的理性精神。

荀子在肯定孔子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天”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物在人们头脑里的反映。

他认为“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

(《荀子·天论》)在这里荀子以一种理性的姿态,对茫茫造化作了描述,从而剥掉了“天”的神秘外衣,把“天”从一个虚幻不实的神秘世界,拉回到客观实在的物质自然界。

二是关于“天道”的理解和认识。

既然旬子认为“天”是物质自然界的客观存在,因而人们就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对自然界的改造。

他的观点是首先要顺应天,即顺应自然规律,不与天争职,其次是制天,即利用自然规律,他指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之,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从荀子对孟子的批判看荀子的学术批判动机

从荀子对孟子的批判看荀子的学术批判动机

从荀子对孟子的批判看荀子的学术批判动机从荀子对孟子的批判看荀子的学术批判动机中文系甲班00014068 张晓云指导老师:师飙摘要:战国末期,群雄混战,政治黑暗;言论界新论丛生,辩议滋多,惑乱天下,儒家思想倍受挑战。

荀子有感于此,五十岁始游学齐国,曾三为稷下学宫祭酒。

荀子聚徒讲学,著书立说,意图以新的诠释为儒家思想寻找出路,匡救乱世,为达到天下的正理平治作理论探讨。

为此,荀子不仅从外部对诸子学说进行学术批判,而且在儒学思想内部也动起手术,批判鄙儒,并将主要矛头指向思孟派的五行说以及孟子的性善论。

因为孟子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名声与影响最大的儒家宗师,孟学与荀学经常被后学列为儒学内部的两个最重要的分支,本文主要着眼于荀子对孟子的批判,通过对荀子在《解蔽》、《性恶》、《非十二子》中对孟子的批判的分析,从而理清作为孔子以后儒家两大宗师孟子与荀子的分歧,以及荀子作为战国末期学界泰斗所作的学术批判的动机。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ses Xunzi’s criticism on the thoughts of Mencius. Through the analyse, the paper deems that Xunzi and Mencius are identical in value standpoint and where their bifurcation lies in is just the roads to the virtue. We can find that Xunz i’s motivation of academic criticism is to withstand the Fajita’s theories and maintain the mainstream status of the Confucian philosophy. In Xunz i’s opinion, only th e Confucian philosophy is the right guide for the country, and he insist that the core value of Confucian philosophy is liyi. Mencius thought himself as the real disciple and continuator of Confucius. But Xunzi thought that Mencius was just a disciple but not a good continuator because he didn’t understand well the real meaning of Confucian thoughts. Mencius’theories were notstrong enough to maintain the mainstream status of Confucian thoughts and carried forward the Confucian virtues. Thus Xunzi took on the important task himself.关键词:荀子孟子理论分歧学术批判动机荀子,战国末期赵国人,五十岁始游齐国,三为稷下学宫祭酒,后来在楚国任兰陵令,去职后留在兰陵著书,直至去世。

《荀子》历史地位上的争议:该如何评价孟子荀子

《荀子》历史地位上的争议:该如何评价孟子荀子

《荀子》历史地位上的争议:该如何评价孟子荀子清朝考据学家梁玉绳继承“尊孟贬荀”的文化语境中,情绪上并不承认荀子“可并吾孟子”,但王先谦《荀子集解序》云谢墉《荀子笺释序》在钦定《四库全书提要》“首列荀子儒家,斥好恶之词,通训诂之谊,定论昭然学者,始知崇尚。

”谢墉披览《荀子》全书,深有感触地说:“愚窃尝读其全书,而知荀子之学之醇正,文之博达,自四子而下,洵足冠冕群儒,非一切名、法诸家所可同类共观也。

”谢墉以孔、孟、荀来简述先秦儒学史,或者以孟、荀两脉来架构孔子之后先秦儒学的发展。

清朝历史学家谢墉《荀子笺释序》曰:荀子生孟子之后,最为战国老师。

太史公作传,诸子排名,独以孟子、荀卿相提并论。

余若谈天、雕龙、炙毂及慎子、公孙子、尸子、墨子之属,仅咐见于孟、荀之下。

盖自周末历秦、汉以来,孟、荀并称久矣。

《小戴》所传《三年问》全出《礼论篇》,《乐记》、《乡饮酒义》所引俱出《乐论篇》,《聘义》“子贡问贵玉贱珉”亦与《德行篇》大同,《大戴》所传《礼三本篇》亦出《礼论篇》。

《劝学篇》即《荀子》首篇,而以《宥坐篇》末“见大水”一则附之,'哀公问五义’出《哀公篇》之首。

则知荀子所著,载在二《戴记》者尚多,而《荀子》原书或反而残缺散失。

观于《议兵篇》对李斯之问,其言仁义与孔孟同符,而责孪斯以不探其本而索其末,切中暴秦之弊。

乃苏氏讥之,至以为“其父杀人,其子必且行劫”。

然则陈相之从许行,亦陈良之咎与?此所谓“欲加之罪”也。

荀子在战国时,不为游说之习,鄙苏、张之纵横,故《国策》仅载谏春申君事,大旨劝其择贤而立长,春申君若早见,就没有了李园的棘门之祸,而为'疠人怜王’之词,则荀子有先知之聪慧,固然异于春申君的策士朱英(朱英劝告春申君不听而逃离)。

故荀子不见用于春申君,而终以兰陵令,则荀子其人品之高,岂在孟子下?谢墉说荀子“对浊世之政治痛心疾首,而有《性恶》一篇,且质问孟子《性善》之说,而反之亦然。

宋儒乃交口攻击荀子也。

孟子与荀子王霸之辨的主张分歧及其深层原因

孟子与荀子王霸之辨的主张分歧及其深层原因

孟子与荀子王霸之辨的主张分歧及其深层原因孟子和荀子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都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孔子的儒家学说进行了继承和发扬光大,所以两位对中国古代的历史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孟子大概是公元前375年在战国时期出生,姓姬,孟氏,单名轲,字子舆,乃战国时期的邹国人,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儒家学者的地位仅次于孔子。

荀子,战国末期的赵国人士,也是儒家学说的代表性人物之一,荀子与孟子在两个方面的不同看法,即孟子提出人生来“性善论”,而荀子则提出人天生“性恶论”;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今天要探究的主题,即孟子与荀子王霸之辨的主张分歧及其深层原因!孟子的与荀子的王霸之辩1,孟子的王霸论孟子关于君主应该走什么样的治国理政的路线,所以专门提出自己的看法,即王道和霸道;所谓王道,孟子曰:以德服人者为王!何谓霸道,孟子曰:以力胜人者为霸。

简单来讲,就是说“王道”是君主凭着自己的德行而感化天下万民,让天下万民心悦诚服;而“霸道”则是君主依仗自己的军事实力强行征服黎民百姓,他们心中会存在不服甚至怨气,所以会引发不良的后果!因此在孟子的心中认为“王道”才是真正的仁义道德的行政思想,例如孟子说商朝建国君主在自己只管辖方圆70里的时候就已经在推行“仁政”。

孟子还说西周开国君主的父亲周文王在只管理方圆100里时,同样在认真的施行“仁政”,就是做到了孟子所说的“王道”,所以他们自己和后代才能创造出传承几百年的王朝!至于“霸道”,孟子认为是借着仁义道德的外衣去欺负他人,他说春秋五霸就是因为以“霸道”而成就的一时辉煌,所以没有延续下去。

因而从孟子的王霸论来看,就是讲使用“霸道”治理天下只能横行一时,只有选择“王道”安邦定国才会真正赢得万民的拥护,从而让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繁荣昌盛。

2,荀子的王霸论荀子因为比孟子晚出生,所以提出的言论终究是要站在前辈的基础上进行革新,这是荀子评判继承儒家学说的一个亮点,也是荀子能成为一个儒家思想集大成者的关键因素。

孟子与荀子的辩论性善还是性恶

孟子与荀子的辩论性善还是性恶

孟子与荀子的辩论性善还是性恶孟子与荀子都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们对待人性的看法存在一定的争议。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而荀子认为人性本恶。

本文将分别从孟子和荀子的观点出发,阐述他们关于人性的辩论。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人性的看法认为,人天生具有善良的基本本性。

孟子认为人们内心都有一种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这种追求使得人们去追求道德和公德,使得人们能够与周围社会和谐相处。

孟子强调人的本善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来加以发展和提升的,通过自我修养的努力,人们可以不断培养和增强自己的良好品质。

荀子则持有人性本恶的观点。

他认为人最初是没有道德观念的,人性本恶是因为人具有一种固有的自私和贪婪的本性。

荀子认为,如果没有外界的制约和教导,人们会沉溺于自己的欲望中,不择手段地追求自身的利益,无视他人的感受和利益。

因此,荀子主张通过严厉的法律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孟子与荀子对于人性的观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实际上,他们的观点并不是完全相悖的。

孟子承认人性本善,但也承认人的善性是需要后天教育和自我修炼的过程中进行不断培养和提升的。

孟子强调“人之初,性本善”,但同时他也指出“善恶之分,出于后天的修养。

”荀子对人性的悲观看法,并不是对人性的否定,而是对人性中的贪婪、自私等负面品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反思。

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之一是“仁”,即善良和仁爱的品质。

孟子与荀子对于“仁”的定义和理解也有一定的差异。

孟子认为“仁”是人的本性,是一种积极向善的力量,是以仁心为出发点的行为。

而荀子认为“仁”是一种通过外在教导和后天修养来达到的境界,是一种对道德和公共利益的追求。

两位先秦儒家思想家在解释“仁”的内涵时都有各自的观点,但都认为“仁”是可以通过人的努力去培养和达到的。

在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中,孟子和荀子的观点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实践。

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注重培养和提升个体的道德素养和修养,倡导“仁爱”和“仁义”的实践。

孟子与荀子的不同——妙不可言

孟子与荀子的不同——妙不可言

孟子与荀子的不同——妙不可言今天继续谈谈读牟宗三先生《历史哲学》中“战国与孟荀”的体会。

读这一部分给自己最大的体会是,看问题要高屋建瓴地观照,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对问题的解读也不同,解决之道也迥异,但都可以从中获得智慧。

就像孟子是性善论,荀子是性恶论,但是在牟宗三先生看来,孟荀虽然立足点对立,但是他们都是具有文化理想与文化生命的大儒。

每一个仔细审视过自己内心的人,如果是公正的、客观的,会发现自己内心中既有善又有恶,还有利己之心,尽管比例因人而异,圣贤是用自己的“智”让“仁”发挥到极致的人,但如果他不知道人心中有恶的成分,那就还是懵懂孩童。

孟子发现人人心中有那善的灵明,由此生发理想主义;荀子发现人人心中都有为满足自身欲望而生的恶,便致力于用共同遵守的礼义,去规范。

如果一味去用发现每个人心中善的灵明,而不知人原始生命之难驯,那“人人皆可成圣贤”就是虚无缥缈的安慰剂,对于整个社会秩序毫无助益。

即使是万圣师表的孔子,也不会任何小事都尽善尽美。

就像《论语·阳货》中说,有一次孺悲想求见孔子,孔子不知为何不想见他,便推说生病。

但是,传话的人一出门,孔子立刻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孔子这样做是让孺悲知道自己身体很好,就是故意不见他。

圣人也是人,何况凡夫俗子呢?!另一个体会是对孟子的赏识,孟子是亚圣,其“圣”之意味不及孔子。

孟子有英气,露才才有英气。

这与颜回的浑厚不同,颜回距圣人,只毫发间。

孔子之大贤,如玉,只是有温润含蓄气象,无许多光耀。

可是,孟子之光辉恰恰在于说出了,圣贤气象就应该配得上光辉,所谓德福一致。

如果一想到圣贤就让人想到“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想到孔子为理想奔波“惶惶然如丧家之犬”,只能叫人心生敬畏、赞叹,除了极少数豪杰与圣贤人格的人,凡夫俗子是有此心没有此果敢的。

而孟子恰恰是让人们看到,厚德载物的人,才是生命充实而更有光辉的人。

如牟宗三先生所言:孟子仁义内在而道性善,是精神透露之第一关。

中国传统文化管理论文 论《荀子》学术思想的历史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管理论文 论《荀子》学术思想的历史地位

论《荀子》学术思想的历史地位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

荀子处在战国末期的时代,诸子各派的思想学说均已出现,这使得他不仅能采纳诸子思想,又可以进行批判和比较,所以荀子的思想非常丰富。

在宇宙论、人性论、道德观知识论、教育观、文学、政治学、经济学、逻辑学等各个方面,荀子都有很大的建树。

荀况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的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

荀子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

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

荀子的思想偏向经验以及人事方面,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

研究荀子的学术思想除应关注他的主要著作《荀子》外,我们还应该从荀子学术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方面进行考察,从而更好地了解和把握荀子学术思想的精神内涵和历史地位。

战国时期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是荀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当时,整个社会正由奴隶制向封建制变革。

在不断改革的过程中,封建制度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社会思想的创新与理论的发展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同时伴随着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以及数学、天文、历法等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

荀子法律思想的产生得益于春秋到战国时期几百年的文化繁荣和以“百家争鸣”为标志的思想繁荣。

荀子以理性的态度,用“兼容并包”的学术胸怀整合了这一历史时期的学术思想,建立了自己的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思想体系。

孟子“性善说”与荀子“性恶说”的理论分歧原因及其历史局限性

孟子“性善说”与荀子“性恶说”的理论分歧原因及其历史局限性

孟子“性善说”与荀子“性恶说”的理论分歧原因及其历史局限性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的“性恶说”在立论基础、所属内涵、对学说中“善”的引用的来源不同以及对实践理解的不同是形成这两种相对立的人性学说的原因所在,且这两种学说在现在看都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关于人性的讨论在中国哲学史上由来已久,且总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分歧和观点,其中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的“性恶说”都是关于人性两个完全对立的观点,这两种学说产生分歧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孟子“性善说”与荀子“性恶说”的理论分歧的产生原因(一)立论基础不同。

孟子是以人的社会道德属性作为其“性善论”的立论基础,他认为告子提出的“生之谓性”实际上抹杀了人与动物植物的不同之处,在他看来,人性就是人不同于动物之处,与纯自然的动物性不同,人性更多的是与人的社会属性相关,进而达到道德层面的本性之意,并最终可以将人性归结为人道。

孟子性善论的核心是他的“良知说”具体表现为人人皆有的“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而荀子则是以人的自然属性作为立论的基础,以人的本能为性,他将其划分为“感官本能、生理欲望、心理反应”三大部分。

立论基础的不同是两种理论的根本区别所在。

(二)内在含义不同。

孟子认为人性是“天所与我者”,“我固有之”,“人皆有之”,即对应的超越义、内具义、普遍义,他眼中的人性是人们先天所有的,是不可改造的。

荀子则说“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性者,本质材朴也”,即对应的自然义、生就义、質朴义,并且这些人性是可改造的,而且鼓励人们对其加以改造是人性更具有社会意义。

(三)善的来源不同。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也就是善是人本天生具有的,不必加以后天改造生成。

而荀子则不同,他鼓励对人性进行后天改造,经过改造的人性就不再是真正的人性,而是“伪”。

伪的本意是“人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

“善”是后天环境和教化学习的结果,“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才,谓之伪” 。

浅论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哲学思想

浅论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哲学思想

浅论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哲学思想【摘要】孟子与荀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代表人物,两位大师对人性的理解和看法有着各自独特的观点。

本文通过对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二者在人性观念上的异同,以及他们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主张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培养人的美德;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主张通过严格的法度和道德规范来约束人的欲望。

通过对二者的理论深入对比和分析,可以为我们提供更深入的思考和启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通过对孟子与荀子人性论的对比探讨,可以为当代社会的人性问题提供新的启示和思考方向。

【关键词】孟子、荀子、人性论、哲学思想、异同点、对比、启示、当代、总结、展望、研究展望、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引言、正文、结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孟子和荀子都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代表了儒家和墨家两种不同的思想流派。

孟子被誉为“儒家之始”,主张“性善论”,即人性本善,荀子则被誉为“墨家之宗”,主张“性恶论”,即人性本恶。

两人对于人性的观点截然不同,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讨论与研究。

通过深入研究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观,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脉络,探讨人性的本质和价值观念。

对孟子与荀子人性论的比较分析,也能够为我们提供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为当代社会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拓展我们对人性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对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哲学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

1.2 研究目的研究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哲学思想,旨在深入探讨两位先秦思想家在人性观念上的异同之处,以揭示其对人性本质的不同认识和解释。

通过对孟子强调人性善良、强调人的内在道德本性与荀子强调人性恶劣、主张外在教化的对比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先秦时代关于人性本质的两种不同观点。

同时也可通过对比两位思想家的不同见解,探讨后世学者在人性观念方面的借鉴与启示。

这样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于人性本质的认知与理解有更深入和全面的了解,也可以为当代社会的道德伦理建设提供一些启示与借鉴。

关于孟子和荀子观点的作文

关于孟子和荀子观点的作文

关于孟子和荀子观点的作文《孟子与荀子:思想交锋,智慧火花》孟子和荀子,这两位古代的大儒,就像两个性格迥异的兄弟,他们的观点就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孟子主张“仁政”,而荀子则提倡“法治”。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两位大儒的交锋,看看他们的智慧火花是如何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的。

我们要说说“仁政”。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认为,国家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

你看,这是多么高尚的思想!孟子还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只要给老百姓一碗水,他们就会回报你一桶水。

这样的思想,是不是让人感到温暖?但是,荀子就不这么认为了。

他说:“国无常强,无常弱。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荀子认为,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取决于它是否遵守法律。

如果大家都遵守法律,这个国家就强大;反之,如果大家都不遵守法律,这个国家就弱小。

这样的思想,是不是让人感到严肃?那么,这两种观点究竟谁对谁错呢?这个问题,就像是一道难题摆在我们面前。

孟子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荀子说:“良法美利天下。

”这两种观点,就像是两股清流,谁也说服不了谁。

但是,如果我们深入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两种观点其实都有其合理之处。

孟子的“仁政”强调了对人民的关爱,这是任何一个国家的领导者都应该具备的品质。

而荀子的“法治”则强调了对法律的尊重,这也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原则。

两种观点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

所以,当我们在面对问题时,不妨先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然后再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答案。

就像孟子和荀子一样,他们的观点虽然不同,但都是出于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

这样的思想,是不是让人感到既亲切又深刻?我想说,无论是孟子还是荀子,他们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他们的思想和观点,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而且至今仍然对我们有着深远的影响。

让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吸收这些宝贵的思想,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吧!。

关于孟子和荀子观点的作文

关于孟子和荀子观点的作文

关于孟子和荀子观点的作文
《孟子与荀子:思想的碰撞》
哎呀,说到这两位古代的大哲学家,我就忍不住要来侃侃而谈一番了。

孟子和荀子,他们俩就像两个性格迥异的哥们儿,一个乐观开朗,一个沉稳内敛,但都是咱中华文化里的大明星。

孟子,那可是个乐天派,他的思想就像是太阳下的向日葵,总是向着光明的地方生长。

他认为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都是向善的种子,只要给予适当的环境和教育,就能开出美丽的花朵。

孟子还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告诉我们老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国君的权力再大,也得为人民服务。

而荀子呢,他是个现实主义者,他的哲学就像是一块磨石,虽然表面光滑,但摸上去却能感觉到坚硬。

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之初性本恶,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来改造。

他还强调礼的重要性,认为礼能够规范人的行为,让人成为有道德的人。

这两个家伙的观点真是截然不同啊!孟子像是个乐观的小太阳,总能给人带来正能量;荀子则像个严谨的小工匠,总是在琢磨如何让社会变得更好。

他们就像是一对欢喜冤家,争论不休。

不过话说回来,孟子和荀子虽然观点不同,但他们都在为社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孟子的“民为贵”让我们明白,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追求幸福生活;而荀子的“礼”则
提醒我们要尊重他人,遵守规则。

这两位哲学家的思想,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

孟子和荀子这两位古代的哲学家,他们的思想和观点各有千秋。

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比如乐观向上的精神、对人性的理解等等。

让我们一起学习他们的智慧,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吧!。

浅谈诸子百家兴起的历史背景和孟子与荀子思想的异同

浅谈诸子百家兴起的历史背景和孟子与荀子思想的异同

浅谈诸子百家兴起的历史背景和孟子与荀子思想的异同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

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

同时,一些被称为蛮夷戎狄的民族在中原文化的影响或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很快赶了上来。

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

这一历史时期被称为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由领主制向地主制过渡的时期,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又激烈。

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参加争鸣的各派,史称“诸子百家”。

其中主要的有儒、道、墨、法、名、阴阳、兵、纵横、农、杂等家。

在思想领域影响最大的是前四家。

那么,诸子百家兴起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呢。

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会出现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景象?我认为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

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

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

二.由于技术的发展,铁制工具的出现使得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升。

社会资源也有很大的发展。

解放了很多的劳动力,为学术的研究和兴起提供了更多的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

三.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

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了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促使当时的有识之士进一步的思考人生,思考社会,并提出自己的学术理论。

四.平王东迁之后,周室式微。

当时“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以前集合在周室的学者乐人散落在各地。

这些学者把自己的学问和学术向四方传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荀子》历史地位上的争议该如何评价孟子荀子
导语:清朝考据学家梁玉绳继承“尊孟贬荀”的文化语境中,情绪上并不承认荀子“可并吾孟子”,但王先谦《荀子集解序》云谢墉《荀子笺释序》在钦定
清朝考据学家梁玉绳继承“尊孟贬荀”的文化语境中,情绪上并不承认荀子“可并吾孟子”,但王先谦《荀子集解序》云谢墉《荀子笺释序》在钦定《四库全书提要》“首列荀子儒家,斥好恶之词,通训诂之谊,定论昭然学者,始知崇尚。

”谢墉披览《荀子》全书,深有感触地说:“愚窃尝读其全书,而知荀子之学之醇正,文之博达,自四子而下,洵足冠冕群儒,非一切名、法诸家所可同类共观也。

”谢墉以孔、孟、荀来简述先秦儒学史,或者以孟、荀两脉来架构孔子之后先秦儒学的发展。

清朝历史学家谢墉《荀子笺释序》曰:荀子生孟子之后,最为战国老师。

太史公作传,诸子排名,独以孟子、荀卿相提并论。

余若谈天、雕龙、炙毂及慎子、公孙子、尸子、墨子之属,仅咐见于孟、荀之下。

盖自周末历秦、汉以来,孟、荀并称久矣。

《小戴》所传《三年问》全出《礼论篇》,《乐记》、《乡饮酒义》所引俱出《乐论篇》,《聘义》“子贡问贵玉贱珉”亦与《德行篇》大同,《大戴》所传《礼三本篇》亦出《礼论篇》。

《劝学篇》即《荀子》首篇,而以《宥坐篇》末“见大水”一则附之,‘哀公问五义’出《哀公篇》之首。

则知荀子所著,载在二《戴记》者尚多,而《荀子》原书或反而残缺散失。

观于《议兵篇》对李斯之问,其言仁义与孔孟同符,而责孪斯以不探其本而索其末,切中暴秦之弊。

乃苏氏讥之,至以为“其父杀人,其子必且行劫”。

然则陈相之从许行,亦陈良之咎与?此所谓“欲加之罪”也。

荀子在战国时,不为游说之习,鄙苏、张之纵横,故《国策》仅载谏春申君事,大旨劝其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