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俄罗斯思想_与俄罗斯社会转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俄罗斯思想”与俄罗斯社会转型
周尚文
[内容提要] “俄罗斯思想”是俄罗斯民族特有的思想观念和独特的思维方式,是解读俄苏社会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一把钥匙。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处于新的社会转型时期,马克思列宁主义不再成为俄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重塑“俄罗斯思想”,作为维系俄国各民族、各阶层人民的精神支柱,就成为当政者和全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叶利钦时代政坛风云变幻,思潮流派纷争迭起,反映了转型期间社会的全部复杂性。普京时期开始进入相对稳定阶段,“俄罗斯思想”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
[关键词] “俄罗斯思想” 俄罗斯 社会转型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505(2002)0420078206
“俄罗斯思想”是俄罗斯民族所特有的、具有本质意义的思想观念及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俄罗斯思想渗透在俄苏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上,无疑也在当今俄罗斯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有所表现。它既是当今俄罗斯总统普京治国纲领的思想源泉,也是解读俄苏社会和历史上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的一把钥匙。
一、俄罗斯思想:俄国历史文化的聚结点
近年来,人们对俄罗斯思想议论颇多,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原因很简单,俄罗斯思想包容着丰富而复杂的内涵,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意思加以界定。归纳起来,俄罗斯思想似可作以下几方面的概括:笫一,东西方结合部文明。俄罗斯广袤的国土横跨欧亚大陆,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社会生活方式,加上蒙古人的西征、土耳其人的北扩,与西部的冲突,造成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文明在此处碰撞、杂居、融合和共存。如别尔嘉耶夫所说,“东方与西方两股世界历史之流在俄罗斯发生碰撞,俄罗斯处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之中。”①这种文明的特征是,非东非西,既东又西。东西方结合部文明,表现为俄罗斯思想的全部复杂性和矛盾性,俄罗斯思想就其内容而言,是在斯拉夫文明的基础上,广为吸收欧洲文明、伊斯兰文明、犹太文明乃至远东文明的综合体。就宗教形态来说,东正教这一最有俄罗斯特色的基督教,成了维系俄罗斯民族的精神纽带。在俄国历史上这种结合部文明导致国内斯拉夫派和西方派的分野和持续不断的争论。斯拉夫派相信俄国具有建立在东正教基础上的特殊文化形态。在他们看来,俄罗斯应走自己的历史发展道路,而不应追随西方,仿效西方,因为“一切俄罗斯的东西都是神圣的、美妙的;他们希望从纯洁、朴实的俄罗斯精神中找到哲学和艺术的源泉,找到俄罗斯的未来。”西方派则认为,这种传统文化是迟滞俄国社会进步的重要原因,安于现状,难以接受新事物,使俄国封闭和落后。因此,俄罗斯只有否定过去,全盘欧化,才能找到出路,实现社会进步的目标。两派都热爱自己的祖国,但祖国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却不同。一个形象的比喻是,斯拉夫派把俄罗斯当作母亲,母亲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和民族传统,是理所当然的;西方派则把俄罗斯看作孩子,孩子就应当不断学习,吸取国外一切进步的、先进的东西,才能使自己的祖国富强起来。
笫二,王权与专制主义。崇尚权威,特别是在以沙皇为代表的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威面前,表现出十足的奴性。俄罗斯人的国家观念和集权意识,是在历史上反抗外敌入侵、争取国家统一的过程中逐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2年第4期
步实现的。随着东正教的传入,所谓“笫三罗马”理论的出现,君主专制的思想广为流传。这种思想为沙皇制度的形成和巩固起了催化作用。沙皇统治的确立,又为王权专制主义开辟了道路。对沙皇的盲目崇拜,对皇权的敬畏依赖,成了俄罗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恰达耶夫说:“在俄国人民中,有一种注定的静止,有一种无望的恒定,这就是———人民对统治他们的权力之性质完完全全的漠不关心”;“俄国人民从来都只将政权视为严厉程度不同的家庭权威……任何一个君主,无论他是怎样的,对于人民来说都是一位父亲。”②历代君王,从彼得大帝到叶卡捷琳娜二世,再到腐朽昏庸的尼古拉二世,都是人们心目中的救世主。斯大林时期个人崇拜盛行,就其认识根源而言,同样是出于对领袖权威的盲从和迷信。俄罗斯独立后,叶利钦为所欲为,任意扩张权力,要当所谓的“超级总统”,也是传统思想的顽固表现。即使具有现代意识的普京总统,仍然具有中央集权为核心的统治特征。
笫三,向外扩张的“强国”意识。在莫斯科公国统一罗斯、建立起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的过程中,对外扩张,建立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军事强国的思想,是绝大多数俄罗斯统治者不懈的信念和追求。
,为了使俄罗斯成为一个拥有出海口的强国,他穷兵黩武,多次发动对外战争,终于越过涅瓦河,打开了通向波罗的海的通道,并在涅瓦河口建立了未来的首都圣彼得堡。虽然俄国历史上充满了曲折和苦难,但这种对外扩张的“强国意识”始终是维系全民族的精神支柱。正如历史学家克留切夫斯基所说:“一部俄国史,就是一部不断对外殖民,进行领土扩张的历史。”③近代沙俄对欧亚邻国大规模的殖民侵略,使世人对俄国留下一个可憎的形象;斯大林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机,对波罗的海三国的吞并,以及战后苏联对东欧国家的严密控制,引起东欧国家的严重不满和抗争。曾长期担任外交部长的莫洛托夫却在回忆录中津津乐道地说:“作为外交部长,我的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扩展我们祖国的疆界。现在看来,这项任务我和斯大林完成得不错。”④大国主义思想跃然纸上。苏联解体后,尽管俄罗斯国力衰微,极端民族主义的自由民主党人日里诺夫斯基仍直言不讳地说,俄罗斯应向“南方”进行最后的“冲击”,以建立一个东自太平洋西至大西洋,北自北冰洋南至印度洋的俄罗斯大帝国。这种以侵略扩张为背景的“强国”梦,是经久不息的俄罗斯思想的重要内容。
第四,村社精神。村社(又称农村公社)是俄国历史发展中一个十分独特的现象。在村社内部,土地公有,定期重分,人与人之间由于土地公有和相当程度上共同耕作而保存着一种俄国式的集体主义传统。这些思想的长期积淀,成为俄国民粹主义、社会主义滋生的最好土壤。民粹主义者认定俄国农民是“天生的社会主义者”,农村公社是避开资本主义道路,通向社会主义的最好途径。自1861年废除农奴制后,尽管俄国资本主义已经不可阻挡地发展起来,但村社精神仍然是俄罗斯人的重要精神支柱。正如20世纪初沙俄内阁大臣谢・维特所说:“公社是俄国人民的特点,侵犯公社就是侵犯特殊的俄罗斯精神。”⑤从19世纪80年代起,尽管以普列汉诺夫、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与民粹主义思想家们展开了持续不断的论争,但在俄国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常常可以看到民粹主义那抹不掉的印痕。
“俄罗斯思想”的上述种种特点,在苏联解体、俄罗斯独立后的社会转型中仍处处表现出来。
二、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俄罗斯政治思潮分析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苏联时期,即共产党在俄国执政70多年间,尤其是在斯大林当政期间,建立起了一整套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确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然而,“俄罗斯思想”作为俄国历史文化的积淀在苏联政治、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仍然顽强地表现出来,也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中透射出来。如斯大林时期日盛一日的个人崇拜,不难追溯到俄罗斯人对沙皇的依恋和迷信;教条主义和极端性格的顽强表现,可以从东西方结合部文明中找到解释;集体农庄,可以看作农村公社的现代翻版;大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争夺霸权,无疑与沙俄时期的“强国”之梦一脉相连。可以认为,苏联时期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仍渗透着传统“俄罗斯思想”的基因。限于篇幅,不在这里赘述。
随着苏联的解体和共产党执政地位的丧失,马
俄罗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