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意思。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回忆主要内容,直入中心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吗?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这场地震将一个个美丽的乡镇变成了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却发生了这样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生齐读课题。
那么这最后的姿势是一个怎样的姿势呢?生回答,1投影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齐读)。
2、是的,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齐读。
板书:爱与责任二、学习第二段,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过渡:这样一位用生命诠释师德灵魂的人,张开双臂这一最后的姿势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生的呢?让我们怀着对英雄的无比景仰的心情再次走进那悲壮的一幕。
请同学样拿出笔默读课文二——七节,用波浪线划出地震时周围的环境,用横线划出谭老师面对地震时的动作和语言,并作批注,简要地写写自己的感受。
1、生默读课文,写批注。
师巡视指导2、请把你画出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感受。
投影出示:(1)天空阴沉沉的。
(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
语调越来越高,越来越急促。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洛南县永丰镇马洼小学吴伟国一、教材内容:《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以“人间真情”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
课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人间大爱,赞颂的是他对学生的情,是他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二、设计思想:本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通过“以读代教,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阅读文本中获得充分的情感体验并抓住课文的情感线索,从而加深对课文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感受到谭千秋老师舍己为人,舍生取义的高尚品质。
本篇课文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通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词,理清文章的脉络,初步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
第二课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合作探究,抓住课文情感主线,把握人物形象。
由于学生对“5·12”地震了解不是很多,为了让学生获得对四川汶川地震的直观感受,在第二课时中,安排学生观看关于汶川地震的图片、视频,目的是让学生进入地震的情境中,切身体会到灾难的无情,人性的美丽。
三、进行目标: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5·12”地震的有关资料,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品读重点语句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的训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侧面烘托的写作方法。
德育目标:在学生充分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受到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学习谭千秋老师恪尽职守,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四、教学重点:1 / 5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五、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六、教法选择:1、自主探究法课前收集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有关地震方面的科学知识,增强了教材的知识性与文化性,同时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案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课设计1.能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经过品读语言文字,可以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觉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乞降解说。
3.理解文中要点句子的意思。
4.可以领会环境及其场景描绘的作用,学习文中的描绘方法。
【教课要点】经过品读语言文字,可以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觉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乞降解说。
【教课难点】可以领会环境及其场景描绘的作用,学习文中的描绘方法。
教课流程:一、复习导入,学致使用1 .复习生字词。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持续来学习第 6 课——板书课题)2.回想课文的主要内容,尽量运用屏幕上的词语归纳课文内容。
3.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一同走进当年那场千载难逢的大地震中,去读懂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背后的深刻含义。
二、细读句子,分层品悟(一)感觉地震:地动山摇,大难到临1.观看地震图片,直观感觉地震的可怕。
2.小组合作,迅速阅读课文,划出文中描绘地震的句子。
3.沟通,出示:①突然,课桌摇摆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摆起来!地震!②楼房摇摆得愈来愈厉害了,并陪伴着难听的吱吱声,外面阵阵灰尘凌空而起。
③地动山摇。
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3.指引学生抓住要点词语,感觉地震的恐惧。
4.逐句指读,指导读好。
5.认识环境描绘与场景描绘的作用。
(二)感知言行:恪尽责责,大爱无疆1.小组合作,默读课文 2-7 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想一想从中你读出了一个如何的谭老师,在句子旁边作上标注。
2.沟通:①他意识到状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高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②谭老师立刻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3.领会语言、动作描绘对表现人物件行的作用。
4.联合地震前谭老师所教授的知识,感悟谭老师言行相符。
(三)感悟评论:英豪不死,精神千秋1.小组合作,品读营救人员,获救学生,学校同事的话,感悟谭老师的崇敬质量。
2.指引沟通。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及简析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及简析[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2.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直奔重点1. 《最后的姿势》讲的是谁?找出课文中描写谭千秋老师最后姿势的句子,用______画出,有感情地读一读。
2. 交流(共三处)3. 这个姿势概括一下就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二、紧扣重点,品味文本1. 出示最后的姿势第一处: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指名读。
2. 语言文字要去细细品味,这句话你会抓住哪些词品味呢?你又品到了什么呢?3. 学生交流,教师要求学生把品味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4. 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请用~~画出第一段中描写环境及地震场面的句子。
读一读,品一品,这样的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形象)(1)天空阴沉沉的。
(预示着地震的来临)(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情况危急)(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土腾空而起。
(情况越来越危急了)(4)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暗示着谭老师牺牲了)5. 生死攸关的一刻,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勇气像谭老师那样抉择。
(补充“范跑跑”事件)你可以不高尚,但不可以无耻。
6. 谭老师为什么能做出这样的选择呢?再读第一段,去寻找背后的原因。
(平常、早早地、人生的价值……)小结:这里的描写似乎与课文重点无关,实际上为人物形象做了铺垫。
7. 出示最后的姿势第二处描写:“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住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案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海安县李堡镇中心小学顾慧辉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课文语境理解课后第二题中词语的意思。
3.通过品读词、句,深入文本体会谭老师在生死攸关的时刻,用自己的臂膀护住学生,英勇救生的高尚师德、崇高精神。
4.领悟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环境烘托、侧面描写。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体会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回顾课文,整体感知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最后的姿势(齐说)。
2.同学们,还记得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指名回答(张开双臂,护住学生),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下这最后的姿势,相机板书。
这就是谭老师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3.(出示第2题词语)(1)这些词语会读吗?指名读词。
(指名2生读,齐读)(2)读着这些词语你能想到课文中的什么?(3)指名回答师相机评价。
楼房即将坍塌时谭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震撼人们的是谭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生死攸关时谭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谭老师用——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诠释了人生的价值(4)再读这些词,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齐读)读着,读着,课文中那百年不遇的大地震又浮现在我们眼前。
二、感受场面描写,体会环境渲染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7自然段,画出描写地震场面的句子,(出示:地震场面)用心读一读,写写自己的感受。
2.下面我们来交流:你画出了哪些描写地震场面的句子?并说说你的感受!(1)预设1: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学生谈感受并读出自己的感受。
(引导学生抓住三个“!”,感受地震突然,强烈、来势迅猛!)此时情况紧急!(2)预设2: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师: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危险在逼近啊!刺耳的吱吱声可能是——,可能是——外面尘埃腾空而起是因为——此时情况多么——危急啊!你想到了哪些词语?(命悬一线、生死攸关、十万火急……)(3)预设3: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砸下来,楼房塌陷了......师:“地动山摇”——震天撼地啊!“重重砸下”——毫不留情啊!连楼房都塌陷了——“......”透过省略号我们仿佛看到了人们惊恐的眼神,还看到了——,听到了——,多么惨烈的画面,一起读。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案
6.《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执教:周娟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够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学情分析:《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
08年的汶川大地震时,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毕竟地震发生时孩子们只有2、3岁,而且学生对于其中英雄人物却只有一个浅显的认识。
而今再回忆起来,或许只剩下了个模糊的影子。
如果仅用常规的教学手段,就难以让学生仅仅依靠文本实现情景的再现,从而完全投入进去,进而影响理解的深度。
要使学生很快的进入一定的情境中,那么教师首先得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
因此,课堂上教师以多媒体再现汶川地震时人们齐心协力,抗震救灾的场景,再以问题导入:同学们,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发生了什么?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渲染课堂氛围,使他们快速走进文本中。
教学重难点:1.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2.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1.学生收集汶川“512”大地震的概况,了解当时的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
2.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1.回忆场景:同学们,投影出示: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这天发生了什么?2.导入新课,齐读课题。
二、品读姿势,感悟形象过渡: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姿势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有几处地方写到了谭老师的这个姿势?用笔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
(一)第一处: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第一处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请同学们细细品读,思考这句话抓住了谭老师的什么进行细节描写的?1.抓住动作。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来感悟人物的可贵品质,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深刻主旨。
3.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4.体会谭老师在生死攸关时刻,用自己的臂膀护住四名学生的高尚师德和舍己为人的精神。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一、情景导入课前播放图片并讲述: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将四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化为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
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最后的姿势。
二、精读课文(一)回顾课文,寻读“最后的姿势”。
1.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呢?浏览课文,快速找出来。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文章中还有两处也写到了这个姿势,快速找出来读一读。
(1)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2)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
)3.指导学生朗读。
(二)精读第二部分,初步感受“爱与责任”。
1.读课文第4—7段,找出文中描写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的句子,从这些句子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谭老师?(1)语言描写: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2)动作描写: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了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抓住动作来体会)谭老师的这一连串的动作是在一瞬间完成的,你从哪个词语感受到?生:立即。
自己再读读这句话。
这样一位已经51岁的老师为什么能在此时表现得如此身手敏捷呢?生:爱与责任。
2.指导学生朗读。
3.小结:课文通过生死关头谭老师的一句简短的话、一连串动作,刻画了一位舍生忘死的老师形象。
最后的姿势 第二课时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北依涧小学六年级赵晶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意思。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回顾课文,直入文本中心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能用一个词语说说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留给你的感受吗?(无私、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爱与责任、高尚……)2、学习第十二小节过渡:面对死亡,谭千秋老师来不及做出更多的选择,当学生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最后的姿势》。
默读第十二小节,思考文中用了哪些词语评价谭老师。
(适时板书:普通、爱与责任)过渡: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师,用自己的生命书写着“人生的价值”,诠释着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本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他的生命、解读他的师魂。
二、学习第一段,初步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1、现在请大家将视线转移到课文第一段,自由朗读,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爱家人、爱工作)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平常2、导读:读出对家人的关爱,对工作的负责。
三、学习第二段,深入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过渡:谭老师和千千万万的老师一样,爱家人也爱工作,从教26年来,他对工作始终热忱负责,直至2008年5月12日——他人生的最后一堂课。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7小节,画出地震来临瞬间谭老师的语言、动作。
(1)用“——”画出语言,用“~~~”画出动作。
(2)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旁边写上你的批注。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案.doc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案《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案执教:屯昌小学郭容飞【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 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4.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的作用,学习文中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的作用,学习文中的描写方法。
教学流程:一、复习导入,学以致用1. 复习生字词。
2. 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尽量运用屏幕上的词语概括课文内容。
3. 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当年那场百年不遇的大地震中,去读懂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背后的深刻含义。
二、细读句子,分层品悟感受地震:地动山摇,大难来临1. 观看地震图片,直观感受地震的可怕。
2 .小组合作,快速浏览课文,划出文中描写地震的句子。
3. 交流,出示:①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②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③地动山摇。
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3.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感受地震的恐怖。
4. 逐句指读,指导读好。
5. 了解环境描写与场景描写的作用。
感知言行:恪尽职守,大爱无疆1. 小组合作,默读课文2-7自然段,画出相关句子,想想从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在句子旁边作上批注。
2. 交流:①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②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 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3. 体会语言、动作描写对表现人物品格的作用。
4. 结合地震前谭老师所教授的知识,感悟谭老师言行一致。
感悟评价:英雄不死,精神千秋1. 小组合作,品读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学校同事的话,感悟谭老师的崇高品质。
《最后的姿势》优秀教案第二课时
《最后的姿势》优秀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与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描写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接着回到2019年5月12日那天,共同去走近那位谭千秋老师,共同去感受那定格谭老师生命的--最后的姿势。
(齐读课题)二、紧扣“最后的姿势"感受人物品质。
1、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如何的?请同学们读课文找出描写谭老师最后的姿势的语句,并划下来、(生交流、课件出示)谭老师马上将她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我们发现她的时候,她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她生命中最后的姿势、2、深入理解,感受品质a:谭老师马上将她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过渡:今天我们就循着课题,围绕这最后的姿势来走近我们的谭千秋老师、(1)指名读。
(2)划一划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里有几个动作、拉、撑、护(板书)再读(着重注意动词)(3)演示理解“撑”“拉”与“护"我们比较容易理解,我们来看看这个“撑”,什么样的姿势叫做“撑”?(请学生上台演示、学生点评)在演中评,在评中感受谭千秋老师的品质,在感受后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训练。
(4)比较阅读,感受品质(课件出示):谭老师马上将她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谭老师马上将她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护住了四个学生。
什么缘故不能省略“用自己的身体"?(比较体会,感情阅读)教师小结:这简简单单的一拉一撑一护,这简简单单的三个动作(板书:动作),撑起的是(一片生命的天空),护住的是(四个学生的生命),付出的却是(自己宝贵的生命)。
《最后的姿势》的第二课时教案三篇
《最后的姿势》的第二课时教案三篇《最后的姿势》的第二课时教案三篇篇一: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材简解】《最后的姿势》是根据汶川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
课文讲述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一位老师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文章不仅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材料,还为塑造学生的人格提供了感人的文本素材。
【目标预设】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会“最后的姿势”中包涵的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是师生双方围绕着教材文本所进行的对话交流,是彼此精神世界的交往、互动、合作。
本课教学,力求引领学生反复品味语言,透过文本语言,走进人物内心世界,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传情的诵读,来体验文本情感。
教学中,力求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充分与文中人物进行情感撞击心灵对话,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发展学生的智慧。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引出人物。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最后的姿势》。
在生与死的刹那间,谭老师作出了自己的抉择。
请观看《千秋心千秋爱——记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干部谭千秋》片段2、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在课文中几次出现?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写谭老师遇难时护住学生的经过?(2~7自然段)3、过渡:如果我们再回到5.12这天,再去亲历那个现场,去聆听谭老师的语言,去看看谭老师的行动,我们的感受将会更深。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走近人物。
课堂上的视频引入大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增强了教材的可视性,调动了学生浓浓的学习情趣。
】二、细细品读,感知形象1、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4-7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关键的词句,品读品读,细细地体会。
公开课教案《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_教案教学设计
公开课教案《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本文是关于公开课教案《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目标】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描写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共同去走近那位谭千秋老师,共同去感受那定格谭老师生命的——最后的姿势。
(齐读课题)二、紧扣“最后的姿势”感受人物品质。
1、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请同学们读课文找出描写谭老师最后的姿势的语句,并划下来。
(生交流、课件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
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深入理解,感受品质a: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过渡:今天我们就循着课题,围绕这最后的姿势来走近我们的谭千秋老师。
(1)指名读。
(2)划一划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里有几个动作。
拉、撑、护(板书)再读(着重注意动词)(3)演示理解“撑”“拉”和“护”我们比较容易理解,我们来看看这个“撑”,什么样的姿势叫做“撑”?(请学生上台演示、学生点评)在演中评,在评中感受谭千秋老师的品质,在感受后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训练。
(4)比较阅读,感受品质(课件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护住了四个学生。
为什么不能省略“用自己的身体”?(比较体会,感情阅读)教师小结:这简简单单的一拉一撑一护,这简简单单的三个动作(板书:动作),撑起的是(一片生命的天空),护住的是(四个学生的生命),付出的却是(自己宝贵的生命)。
六上语文《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六上语文《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紧扣环境,创设情境1 出示废墟罔片,描述:2019年5月12日,8级强震猝然袭击四川汶川,大地颤抖,山河移位!2 引读第2自然段:天空阴沉沉的、3六个字单独成为一段,您读出了什么?4 阴沉沉的天让我们心巾涌起不祥的感受,环境描写巧妙地为下文作了铺垫。
【设计意图】回忆2019年的5月12日,阴沉的天空,在我们心中留下的是灾难的阴霾。
“一切景语皆情语”,留意“阴沉沉”这个词,感受情境渲染的效果,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5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灾难的发生,读读第2~7自然段,哪些句子显出了灾难的可怕。
6 出示句子,抓住重点词感悟。
①从“突然”“摇晃”与三个“!”,体会灾难突如其来,情况危急。
②从“刺耳的吱吱声”“尘埃腾空而起"中,您仿佛看到什么?想到了哪些?③抓住“砸”字,想象地震造成的毁灭性破坏,弱小的生命不堪一击。
7 紧扣重点词,指导朗读,感受地震的可怕、二、品读言行,感悟“大爱”1恐惧让我们惊惶失措。
谭老师又是如何做的呢?读第2~7自然段,圈画句子,联系当时的环境,细细地读谭老师的言行,批注阅读感受。
【设计意图】把谭老师的言行放在“地震”这个特定的场景中进行默读感受,让学生学会联系环境读明白人物的一言一行,读出人物的品质。
批注阅读感受,留给学生更多的时空去读、思、悟、写,使问题真正成为学生潜心会文、语言表达、思维发展的助推器。
2出示句子: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伙儿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谭老师马上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灾难来临,逃生是人的本能,但谭老师却只想到了他的学生。
从这个省略号里,读明白了什么?急促的命令,敲击着同学的心,传递着勇气与力量,齐读句子。
(2)关注重点词:“马上”:即使在教学楼坍塌的瞬间,谭老师依然那样沉着、当机立断。
“拉”:动作是如此的迅速,谭老师是在与死神抢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文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涵,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能够知道地震时的自我保护以及生命的意义。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读课题
2、同学们,你能用一个词语来说说“最后的姿势”留给你的印象吗?
(无私、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爱与责任、高尚……)
二、构建阅读话题
1、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我们各自的感受,走近谭千秋老师,解读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布置自读
请同学们用心读课文,找出写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语言和动作的句子,并在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写上一两句自己的感受。
三、组织交流
1、总体反馈
学生说说自己找到的句子。
(第四节、第六节、第八节、第九节等处的语句)
2、精读指导
A
呈现第四节内容,学生读句。
加红点两个“快”字
▲学生说说表示“快”的词语,(如: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风驰电掣、疾如闪电等。
)
▲谭老师为什么要大家要这样快?请你再读读这一段话,你一定会有发现的。
(那是因为地震来临了,楼房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如果不快,
就要被埋了)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情形是万分危急?你能把你体会到的这份生死攸关读出来吗?
——原来这是与全体学生生死攸关的快啊!
▲在这楼房随时会倒塌的生死攸关的时刻,你会怎样做?(……)谭老师是怎样做的?(组织学生快速撤离)——这是谭老师临危不乱的快!
▲泛红“大家”,“大家快跑”,你从这短短四个字中,又读出了什么呢?老师建议大家联系这个句子“来不及多想”好好想一想。
(在这样的一个生死攸关的瞬间,谭老师想到的只有学生的安危,想到的只是“大家快跑”。
——这是谭老师关爱学生的快啊!
B
但即便就是这样的快,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
呈现第5-6节,读句。
1、这段话主要讲什么?(谭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学生)
2、请你再读读这句话,画出写谭老师动作的词,想想,从这些词中你能读出什么?
交流:
画词:拉、撑、护(并板书)
拉:在楼房即将坍塌的瞬间,谭老师没有选择躲避,而是在死神面前拉回了四条活生生的生命。
撑:1)要撑住是什么?撑在课桌上的双手,是想为课桌底下的四个孩子承担、担负来自屋顶的瓦砾和楼板;
2)是在危难中,为学生撑起一片生命的天空;
3)是想用自己的双肩和身体,担负起一个老师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护:这是一般的护吗?关注这种“护”的特殊性(用生命护生命,用生命换生命);护住的,是一个老师一如既往地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3、同学们,此时此刻,这三个字,在你的眼中,还仅仅是简简单单的三个动作吗?它们更是(谭老师对学生的爱,对工作的高度负责,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品质……)
拉、撑、护,就是一场殊死的战斗,引读:第5节“谭老师立即……”;
拉、撑、护,就是一次生与死的选择,引读:“但是……?”+;
拉、撑、护,就是一位普通老师对学生无尽的爱与责任,引读:“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谭老师立即……”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在灾难来临的瞬间,一双大手拉回了四个孩子,一个身躯撑起了一片天空,一个生命呵护了四个生命。
5月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救援人员被震撼了,学生和老师被震撼了。
呈现三段文字
要求学生读读,说说:读着这些句子,有没有什么地方也让你的心为之感动?
1、“死”与“活”,“张”,“身下”;
2、飞身:是护身,还是逃离?
3、“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把什么留给自己?“最有可能离开”,最后却没有离开?
随机叫学生读读这些句子,读好这些句子;
4、呈现:“然而……”
引读句子“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然而,……”
平日里谭老师最疼学生,操场上有一块小石头,他都要去捡起来,以免学生玩耍时受到伤害——“然而,……”
谭老师不是四川人,但他却甘愿留在这里,他是这样地眷恋着这片土地,爱着他的教育事业——“然而,……”
5、在灾难来临的时刻,许许多多的老师,也用自己对学生的爱与责任,用自己的身躯,为孩子们撑起一片生命的蓝天。
幻灯播放相关老师的介绍——
这些大部分只有二三十岁的年轻老师,他们或留下了自己嗷嗷待哺的孩子,或留下了自己白发苍苍的母亲,
顺势呈现:——在那生与死的瞬间,他们选择了同一个姿势——紧紧拥抱着他们深爱的学生。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们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尽自己的爱与责任,是他们无悔的选择!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他们山一样崇高的师德灵魂!
让我们深情地呼喊吧——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四、读写结合
我们不愿再去回想灾难来临时的惨烈场面,但我们分明有许多的话要对英雄老师谭千秋说。
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下对英雄的钦佩之情吧!请以“谭千秋老师,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话。
五、总结课文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渺小的,但无数可敬可爱的人,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生命的坚强、爱与责任,永远可以战胜一切灾难!
六、板书设计
6 最后的姿势拉、撑、护爱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