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致因理论最新版本
第二部分 事故致因理论
一、事故的基本概念(一)事故的定义人们在实现其目的的行动过程中,突然发生了与人的意志相违背的,迫使其有目的的行动暂时或永久停止的事件。
(二)事故的内涵(1)有目的的行动过程。
如开采煤炭为有目的的行动过程。
(2)所发生的事件是突然的、与人的意志相违背的。
如在生产过程中,谁都不希望从巷道顶板上掉下大块的岩块,但有时它却偏偏冒顶,这种情况就是与人的意志(或叫本意)相反。
它是一种随机事件。
(3)突发事件发生后出现其有目的的行动暂时或永久停止的后果。
二、生产事故(一)定义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突然发生的伤害人体,损坏财物,影响生产正常进行的意外事件。
(二)分类生产事故包括设备事故、伤亡事故(工伤事故)、未遂事故。
从某种程度上讲,在生产事故包含的三种事故中,工伤事故危害最大。
1.工伤事故(伤亡事故):(1)定义:在生产区域中发生的,与生产有关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等事故叫工伤事故。
(2)工伤事故的内涵①在生产区域中发生的,正在从事与生产有关的活动。
如采煤工人在采煤工作面从事采煤作业。
②事故造成人身伤害。
人身伤害指的是个人或集体在行动过程中,接触了与周围条件有关的外来能量,致使人身生理机能部分或全部丧失的现象(即造成的结果是使人暂时地或长期地丧失劳动能力)。
比如,某人在采煤时,顶板掉落,击中身体的某一部位致人受伤,叫伤害,也叫做工伤。
2.设备事故:在生产过程中突然发生导致设备、财物损坏的意外事件。
3.未遂事故:通常指的是,虽然在行动中,突然发生了与人的意志相反的情况,但未造成人身的伤害,叫未遂事故。
三、伤亡事故的特征1.事故的因果性(1)因果性:指的是某一现象作为另一现象发生的根据的两种现象之关连性。
必然引起别的现象的事件叫作原因,而由原因所引起的别的现象就是结果。
因果关系具有继承性(或称非单一性),即第一阶段的结果往往是第二阶段的原因。
(2)事故的因果性:事故是相互联系的许多原因的结果,则事故这一现象,与其它现象是互相依存与制约的关系。
事故致因理论
1) 大多数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与机(物) 的不安全状态在同一时空相遇而发生的。例如,
人的行动 范围
机物活 动范围
人
风 险
人员的 不安全行为
♫ …
危 险 因 素机(物)
物——跌落的砖; 人——未带安全帽 走过工地… 机(物)的 不安全状态
“人的不安全行为与机(物)的不安全状态在同一时空相遇”示意图:
该所没有正确履行特种设备监督检验职责,在该事故 起重机制造监督检验、安装验收检验工作中未严格按照 有关安全技术规范的规定执行,致使存在先天隐患的特 种设备投入运行。
(4)安全评价单位辽宁省石油化工规划设计院
该院安全评价中心出具了不符合实际的虚假安评报告。 即在事故起重机等特种设备技术资料不全、冶炼生产线及 辅助设施存在重大隐患的情况下,出具了“安全现状基本 符合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和规定要求”的评价结论。
(2)事故致因“二元论”
O
A B
图中 OA 表示事故隐患,它是危险因素与管理缺陷合成的结果。A 点 是由正常生产到发生事故的转折点,叫第一激发点,也叫事故原点。B 点 是事故中未及时采取措施或措施错误而激发事故扩大的转折点,叫二次激 发点。事故现场是生产因素的潜在能量转化为事故破坏能量的外观表现。
吊装船用发动机
发动机坠落
挂钩断开
所以《安全生产法 》第三十五条规定, 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爆破、 吊装等危险作业,应当 安排专门人员进行现场 安全管理,确保操作规 程的遵守和安全措施的 落实。
2)少数事故 是由于人员处 在不安全环境 中而发生的
人的 不安全 行为
人
风险
环境 不安全 条件
环
高处作业危险环境 工人未系安全带
致 害 物 行 为 人
事故与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与事故致因理论一、事故的特征1、危险性:任何事故都会一定程度上给个人、集体和社会带来身体、经济和社会效益方面的损失和危害,威胁企业的生存和影响社会的安定。
2、意外性:从主观愿望来说,人们都不愿意发生事故,而事故往往发生在人们意想不到的地点和时刻。
3、紧急性:不少事故从发生到结束的速度很快,允许组织和个人作出反应时间很短,这就要求人们平时要研究、了解预防对策和紧急对策,届时作出正确的决策,尽量降低事故的损失。
二、事故发展四阶段1、事故的孕育阶段:由事故基础原因所致,如社会历史原因、技术教育原因、设备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存在缺陷,使其先天潜伏着危险性,潜在危险不一定成为事故,它需要诱发因素。
根据事故特点,这一阶段是消灭事故最好时机,可以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2、事故的成长阶段: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再加上管理的失误或缺陷,促使事故隐患的增长,系统危险性增大,是事故发生的前提条件,这一阶段事故危险性已有征兆,一旦被激发因素作用,将会发生事故。
3、事故的爆发阶段:这一阶段必然会对人或物造成伤害或损失,事故发生已不可挽回,具有意外性和紧急性的特点,事故损失跟偶然因素有关。
4、事故的持续阶段:事故造成后果仍然存在的阶段,持续时间越长,所造成的危害就越大,要消除后果,需要花费较大的力量。
三、事故构成要素分析1、人要素:人在生产过程忽视和违反安全规程、误操作等不安全行为。
2、物要素:设备、仪器、工具、原料、燃料等生产资料不安全状态。
3、环境要素:自然环境、生产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的精神、情绪和生理状况的影响,从而导致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4、管理要素:由于管理上缺陷或失误,可导致技术设计缺陷、对操作者不良教育、劳动组织不合理、缺乏现场的合理指挥、没有严格有效执行安全标准和规范等。
四、1∶29∶300法则美国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调查和分析了550000多起工业事故,发现其中:死亡和重伤事故1666起,轻伤事故48334起,无伤害事故500000起;即构成1∶29∶300的事故发生频率与伤害严重度的重要法则。
安全管理事故致因理论
正常生产条件下的因果连锁图
能量 物质 (含有 害物 质)
控制 屏蔽
能量 做功 有害 物质 达标 排放
产品
能量意外转移(释放)条件下的事故因果连锁图
能量 有害 物质
控制 屏蔽 失效
能量意 外释放 有害物 质超标 排放事故设备 障环境 缺陷 管理 缺陷
人员 失误
七、生产过程中事故发生的几种原因
本质安全:是指通过设计等手段使生产设备或本身 具有安全性,即使在误操作的情况下也不会造成事 故 风险:特定危害事件发生可能性与后果的结合
事故:发生了不可接受的损害 危险源: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
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 重大危险源:指长期或临时的生产、搬运、使用或 储存危险品德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的单元
冰山原理 ---------海因里希法则
1 29
伤亡和事故 轻伤和障碍 未遂和异常 习惯性违章 装置性违章
300
四、导致事故发生的人、机、环境因素
探求事故成因,人、物和环境的作用是事故
的根本原因,从人和管理两方面去探讨事故 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都是酿 成事故的原因。 与之相对应的本质安全企业目标“人员无伤 害,是被无缺陷,系统无故障,管理无漏洞, 人、机、环境的和谐统一”。
人们用多米诺骨牌来形像的描述 这种事故因果连锁关系,在多米 诺骨牌系列中,一颗骨牌被碰到 了,则将发生连锁反应。其余的 几颗骨牌相继被碰到,如果移去 连锁中的一颗骨牌,则连锁被破 坏,事故被终止
三、海因里希事故法则(冰山原 理)
1941年海因里希统计了55万件机械事故,其中死亡、 重伤事故1666件,轻伤48334件,其余为无伤害事 故,从而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即在机械事故中, 死亡、重伤、轻伤和无伤害事故比例为1:29:300 国际上把该法则叫事故法则。 对于不同的生产过程中,不同类型的事故,上述的 比例关系不一定完全相同,但这个统计规律说明了 在进行同一项活动中,无数次意外事件,必然导致 重大伤亡事故发生,而要防止重大事故发生必须减 少和消除无伤害事故,要重视事故的苗头和未遂事 故,否则终会酿成大祸。
事故致因理论
目标 组织 机能
安 技人 员管理 方面失误 行为 伤亡事故 责任 不安全行为 权限范围 损坏事故 规则 不安全状态 无 伤 害 事 指导 故 主动性 积极性 业务活动
对人 对物
北川彻三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基本原因 学 校教育 的 原因 社会原因 历史原因
间接原因 技术原因 教育原因 身体原因 精神原因 管理原因
直接原因
不安全行为 不安全状态
事故
伤害
二、能量意外转移理论
生产中使用的能量,若由于某种原因失 去控制,发生异常或意外释放,则发生 事故。如果意外释放的能量转移到人, 且能量超过了人体的承受能力,则人体 受到伤害。
根据能量转移理论预防事故
用较安全的能量代替 危险大的能量 限制能量 防止能量积蓄 降低能量释放速度 开辟能量异常释放渠 道 设置屏障 从时间和空间上将人 与能量分离 设置警告
三、 瑟 利 模 型
四、轨迹交叉论
事故致因理论
一、事故因果连锁论 二、能量意外释放论 三、瑟利模型 四、轨迹交叉论
一、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 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伤亡事故的发生不 是一个孤立事件, 是一个孤立事件,而是一系列原因事件相继 发生的结果,即伤害与原因之间具有连锁关 发生的结果, 系。 连锁关系涉及的因素:遗传及社会环境、 连锁关系涉及的因素:遗传及社会环境、人 的缺点、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的缺点、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事故、伤害。 事故、伤害。 如果移去因果连锁中的任一块骨牌, 如果移去因果连锁中的任一块骨牌,则连锁 被打破, 被打破,事故过程被终止
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A 事故频发倾向论 B事故因果论 C能量转移论 D人失误主因论E管理失误论 F 轨迹交叉论 G变化论A:事故频发倾向论基本内容:事故频发倾向论是指个别人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的内在倾向。
该理论认为少数工人由于自身原因,具有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内在倾向,是所谓的事故频发倾向者,他们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这种理论目前不被大多数人认可。
现实意义:事故频发倾向者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如果企业中减少了事故频发倾向者,就可以减少事故。
企业在招录员工时,要进行严格的心理生理测试,选择身体,智力性格特征及动作特征等方面优秀的人才,同时,企业应当判断自身的生产模式,从而判断事故频发倾向论在本单位是否适用。
B事故因果论基本内容:事故因果类型有集中型,连锁型,复合型和层次性。
一般而言,事故原因常分为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直接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间接原因:1.技术的原因2.教育的原因3.身体的原因4.精神的原因5.管理的原因6.社会及历史原因海因里希提出的事故连锁过程包含五个因素:1.遗传及社会环境(最基础的原因)2.人的缺点3.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4.事故5.伤害隋鹏程对海氏所提的“遗传因素”强调先天性格等心理因素作为事故基点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社会环境和管理欠缺应当作为事故因果最基础的原因。
现实意义:要防止事故,就应知道引起事故的本质原因。
对于事故原因追踪应该是:深入调查研究→确认事实真相→从中发现新问题并使之系统化→探求本质原因→采取预防措施→实施安全生产C能量转移论基本内容: 1961年吉布森,哈登等人提出解释事故发生物理本质的能量意外释放论.他们认为,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并转移于人体.既人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种能量向人体的转移.而事故则是一种能量的不正常或不期望的释放.该理论阐明了伤害事故发生的物理本质,指明了防止伤害事故就是防止能量的意外释放,防止人体接触能量。
安全事故致因理论
汇报人:
时间:2024年X月
●01
第1章 简介
安全事故致因理 论概述
安全事故致因理论是指通过分析事故发生的根 本原因,来找出事故发生的内在动因,从而采 取相应措施来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
安全事故分类
人为因素 人员疏忽、违规操作
管理因素
制度不健全、监管不 到位
技术因素 设备故障、设计缺陷
通过详细分析实际案例,可以发现很多安全事 故是由技术因素引发的。对于这些案例,我们 可以深入了解技术因素在事故中的作用和影响, 从而总结经验教训,防止未来类似事故的再次 发生。
技术因素对事故影响
事故频率增加
01 技术因素存在隐患
事故后果严重
02 技术缺陷加剧事故后果
舆论负面影响
03 技术事故引起舆论关注
人为因素影响因 素
人为因素受到个体因素、组织因素、社会因素 等多方面影响。个体因素如技能水平、工作经 验等对个人行为产生影响;组织因素如领导管 理、工作环境等对员工行为及组织运作产生影 响;社会因素如文化背景、行业规范等对整体 安全文化产生影响。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采取 有效的预防措施。
人为因素的防范措施
培训教育 定期安全培训 加强安全意识教育
设立警示标识 明确标识危险区域 设置提示标语
引导员工正确操作
建立良好的操作规范 监督执行情况
案例分析:人为因素导致的安全事故
事故案例1 未按操作规程操作
事故案例3 疲劳驾驶
事故案例2 忽视警示标识
事故案例4 沟通不畅导致误解
●03
第3章 技术因素
设备故障引发的 事故
监管漏洞
监督失效导致监管漏 洞
难以追责
责任不明确导致责任难 以界定
事故致因理论课件(最新)
第三节 事故因果论
起因物—施害物事故模型
所谓起因物,是指造成事故 现象的起源的机械、装置、其他 物质或环境等而言。
施害物是指直接造成事故的 加害物质。不安全状态导致起因 物作用;施害物是由起因物促成 其造成事故后果。
施害物与人的不安全行为这 两系列的轨迹交叉就形成事故现 象,后者有时又派出生新的施害 物而连续产企业中有事故频发倾向者是预防事故的基本措施:一 方面通过严格的生理、心理检验等,从众多的求职人员中 选择身体、智力、性格特征及动作特征等方面优秀的人才 就业;另一方面一旦发现事故频发倾向者则将其解雇。显 然,由优秀的人员组成的工厂是比较安全的。
这一理论提示我们:危险性较高的、重要的操作,特别要 求人的素质较高。例如,特种作业的场合,操作者要经过 专门的培训、严格的考核,获得特种作业资格后才能从事 。因此,尽管事故频发倾向论把工业事故的原因归因于少 数事故频发倾向者的观点是错误的,然而从职业适合性的 角度来看,关于事故频发倾向的认识也有一定可取之处。
事故遭遇倾向理论主要论点为:
(1) 当每个人发生事故的概率相等且概率极小时,一定时 期内发生事故次数服从泊松分布。根据泊松分布,大部分 工人不发生事故,少数工人只发生一次,只有极少数工人 发生两次以上事故。大量的事故统计资料是服从泊松分布 的。例如,D. L.Morh (莫尔)等研究了海上石油钻井工人 连续两年时间内伤害事故情况,得到了受伤次数多的工人 数没有超出泊松分布范围的结论。
第一节事故频发倾向论
一些研究表明,事故的发生与工人的年龄有关。 青年人和老年人容易发生事故。此外,与工人的 工作经验、熟练程度有关。米勒等人的研究表明 ,对于一些危险性高的职业,工人要有一个适应 期间,在此期间,新工人容易发生事故。大内田 对东京都出租汽车司机的年平均事故件数进行了 统计,发现平均事故数与参加工作后的一年内的 事故数无关,而与进入公司后工作时间长短有关
事故致因理论70291
精选ppt课件
12
二、典型事故致因理论介绍
(二)事故因果连锁论
海因里希认为,安全工作的中心就是要移去中间的骨牌——防 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或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从而中断事故连锁的进 程,避免伤害的发生。
精选ppt课件
13
二、典型事故致因理论介绍
(二)事故因果连锁论
2、博德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博德(美国)在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 与现代安全观点更加吻合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博德的事故因果连锁过程同样为五个因素,但每个因素的含义 与海因里希的都有所不同。
能
做
量
功
人、机、环、管
事故是一种能量的 异常或意外的释放
精选ppt课件
16
二、典型事故致因理论介绍
(三)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从能量意外释放的观点出发,预防事故就是防止能量或危险物 质的意外释放,从而防止人体与过量的能量或危险物质接触。
措施
举例
安全的能源替代危险大的能源
液压动力代替电力等
限制能量
安全电压 、降低运转速度等
海因里希将事故因果连锁过程概括为5个因素
遗传及社会环境
人的缺点
人的不安全行为 物的不安全状态
事故
伤害
最基本的因素
先天缺陷 后天不足
精选ppt课件
直接原因
意外 事件
人身 伤害
10
精选ppt课件
11
二、典型事故致因理论介绍
(二)事故因果连锁论
海因理希事故因果连锁论,可以用5块多米诺骨牌来形象地加 以描述。如果第一块骨牌倒下(即第一个原因出现),则发生连锁反 应,后面的骨牌相继被碰倒(相继发生)。
博德事故因果连锁过程概括为5个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如何防止錯覺
防止錯覺的方法-----加強意識 手示呼叫﹕用手指指著辨識或操作的對象﹐ 并喊出其名稱或意思﹐有助于預防錯覺。 手示呼叫的作用 (1)用動作﹑聲音使大腦活躍起來 (2)用手指著﹐可把對象帶入視覺工作的視 野中心 (3)視野中心捕捉到的視覺信息與自己喊出 的聽覺信息相對照。通過這一過程所達到的 效果是提高意識﹐可使發生失誤的概率減少 到三分之一以下。
.
.
看上去像什么? 答案﹕牛。左側有朝這邊的臉﹐右側為肩的周圍
.
Q1右邊黑色部分如果看成是羽毛裝飾﹐則像是美 國印地安人﹔如果看成是黑影子﹐則像是穿著登 山服背朝后站著的愛斯基摩人的全身像。
Q2中間的U字形線﹐如果看成是鼻子﹐則像是皮毛 披肩包著下巴的老太太的臉﹔如果看成是下巴﹐
.
則像是肩披披肩的年輕女子的側身姿勢。
.
如何防止錯覺
防止錯覺造成的失誤﹐設備的改良固 然重要﹐但加強心理防范也不能忽視。 對工作的熱情﹑與同事的人際關系﹑ 團體配合好壞﹑對公司的信任﹑對家 庭的牽挂等等﹐這些對工作注意力造 成的影響非常大。如果不安﹑煩惱﹐ 就會使注意力下降﹐發生導致失誤的 錯覺的概率也會增大。所以加強心理 防范非常重要。
.
錯覺與失誤
信息處理的第一階段發生的失誤---輸入失誤。在信息處理過程的入口處 發生失誤﹐那么﹐以后的判斷﹑行動 也會出錯。
圖1
.
圖2
圖3
圖4
.
錯覺與失誤
人會產生錯覺的原因與人高度發達的 信息處理能力有關。 近的東西和遠的東西 相比﹐都是遠的看上 去長
圖5 圖6 .
錯覺與失誤
人產生知覺的過程有兩個途徑﹕自上 而下的過程與自下而上的過程。 自上而下的過程﹕從預測﹑期待﹑經 驗等出發﹐在此基礎上處理信息﹑產 生知覺。 自下而上的過程﹕利用眼﹑耳﹑皮膚 等身體部位接收光﹑聲等感覺信息﹑ 利用神經回路和人腦的信息處理﹐產 生知覺。
.
一﹑事故頻發傾向
1919年由英国M.Greenwood提出, 指个别人容易发生事故的、稳 定的、个人的内在倾向。
认为事故频发倾向者的存在是 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
預防事故措施
人员选择 即通过严格的生理、心理检验, 从众多的求职人员中选择身体、智力、性格 特征及动作特征等方面优秀的人才就业。
事故致因理論
.
安全認識論
阶段
时代
工业
1
革命前
2
17世纪至20 世纪初
3
20世纪初至 50年代
4
20世纪50年 代以来
5
20世纪90年 代以来
技术特征 农牧业及
手工业 蒸汽机时代
电气化时代
宇航技术
信息化时代
.
认识论 听天由命 局部安全
方法论
祈求上帝 保佑
亡羊补牢、 事后型
本质安全
预防型
系统安全 大安全观
.
如何防止錯覺
失誤者種種 創造﹑不穩重型
自己容易犯錯誤﹐ 所以寬容別人的 錯誤。總是做著 什么﹐但也經常 犯錯。有時會突 發奇想﹐做一些 讓人意想不到的事。
.
如何防止錯覺
.
如何防止錯覺
使位置﹑形狀﹑顏色標准化 位置﹑形狀﹑顏色等盡可能按統一的 標准設計。這會有助于防止錯覺及判 斷錯誤。如﹕右邊東西總是在右邊。 紅色的東西在哪里也應該是紅的。
.
管道識別
識別色 綠色 鋁色 棕色
黃褐色 紫色
淺藍色 黑色
種類 水
蒸汽 易燃流體 氣態或主液態氣體
酸或鹼 空氣或氧氣
其他流體
系统工程
安全管理 模式
危害與事故模型
对象
如:操作人员
危害
如:热的管道
个人防护用 品
安全的系统
隔绝
.
危害與事故模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对象
如操作人员
危害
如热的管道
防护失败
(手套老化)
Event (Operator gets burnt)
事故 !
.
事故致因理論
事故频发倾向理论 因果连锁论 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轨迹交叉理论 系统安全理论
.
如何防止錯覺
(2)使信息重復 同時利用兩種信息系統傳遞信息﹐例如顏色 和文字等﹐對于防錯覺可發揮很大作用。如 果通過視覺和聽覺兩種以上的感覺形式傳遞 信息﹐即使一種形式發生錯覺﹐其他形式還 能糾正。
(3)顯示現在在哪里 由于判斷不清在哪里而引起的失誤很多。 “在哪里”?不僅是指地理的﹑空間的位 置﹐還包括作業進行到哪里這一時間的位置。
.
如何防止錯覺
防止錯覺的巧妙設計 (1)利用形﹑色﹑聲進行產品設計﹐減少錯
覺發生的几率。紅色表示禁止﹑停止﹑有危 險感﹔方向盤向右轉是右轉彎﹔右側物體的 開關在右邊﹔操作杆抬起是增加。尊重這種 顏色﹑形狀特征與人的理解之間的關系﹐并 加以利用是非常重要的。與此相抵觸的設計 則會產生錯覺﹐導致失誤的操作。
人的不安全行为
.
人為失誤
人為失誤﹕未能達到意圖所要求的結果的精 神﹑身體活動。因此﹐不僅是動作﹑行為出 錯是失誤﹔判斷﹑決定錯誤也是失誤。有時 對自己來說是“意圖達到的結果”﹐但對同 事﹐對上級來說則不然時﹐也可視為“失 誤”。
“失誤”的相對性 有的時候即使相同的行為﹐由于所處狀況和 所要求的水平不同﹐有的可判斷為失誤﹐有 的就不是失誤。
人事调整 把企业中的事故频发倾向者调整 岗位或解雇。
.
二﹑因果連鎖論
1931年由美国W.H.Heinrich提出,认 为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 而是一系列互为因果的原因事件相继
发生的结果。
.
事故因果連鎖
.
事故金字塔
.
人的不安全行為的形成
遗传、社会环境或管理缺陷
心理、生理上的弱点,安全意识低下, 缺乏安全知识及技能等缺点
.
人為失誤
人為失誤的產生過程 人們是如何處理接收到的信息﹐如何付諸與 行動的呢?人腦的信息處理過程大致可分為 三個階段﹕1.輸入階段 2.媒介階段 3.輸出階段
人為失誤的三種類型﹕輸入失誤﹑媒介失 誤﹑輸出失誤。 針對三種類型的失誤﹐采取不同的對策。 輸入失誤﹕設法使表示﹑顯示等易看﹑易懂 媒介失誤﹕修改教育的方法 輸出失誤﹕改良工具﹐加強操作方法等方面 的培訓
耶穌的頭像﹐留著長發和蓄著胡須。
.
乞討的少年
雅各的夢
.
如何防止錯覺
不發生錯覺的信息傳遞方式
(1)准確﹑清楚地傳遞信息 由于受周圍環境﹑前后信息和接收人 的預測﹑期待等的影響﹐相同的信息 有時會被感覺為意思完全不同的信息。 因此﹐必須設法以正確的表達﹑清楚 的顯示﹑清晰的通訊來傳遞信息。所 以﹐你應該注意經常檢查周圍的設 施﹐儀表是否看得清﹑其它裝置是否 聽得清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