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事故致因理论的基本内容
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d01f7f41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00.png)
事故致因理论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安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特别是交通事故。
交通事故不仅造成严重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还可能带来更严重的社会危害。
因此,对事故发生的原因和致因进行系统研究,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防止和控制事故,是社会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常情况下,交通事故的发生不仅受到物理因素的影响,还受到操作人员的操作行为、遵守社会法律法规以及道路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准确的分析交通事故的起因和发生的原因,就必须建立一个合理的事故致因理论,以便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防止和控制事故。
事故致因理论有很多种,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故障因素理论:故障因素理论是一种普遍认可的事故致因理论,它认为交通事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被检查的系统故障和未被检查的外因所引起的。
故障因素理论认为,交通事故是由许多因素加起来引起的,被称为“链式故障”,这一理论被认为是由人、车、道路和环境四个因素组成的。
二、失误事故理论:失误事故理论认为,交通事故是由驾驶人员的错误行为引起的,并分析了人们在驾驶过程中会犯的各种错误,例如注意力不集中、技术失误、情绪起伏剧烈以及判断缺乏等等。
失误事故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交通事故的发生主要是由驾驶员的失误而引起的。
三、系统理论:系统理论是一种比较新的事故致因理论,它认为交通事故的发生是由整个系统的综合失衡引起的,不仅仅是由驾驶人员的失误引起的。
根据系统理论,交通事故是由以下几个要素综合形成的:机械、道路、社会、环境、人因、政策等。
综上所述,事故致因理论是交通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并被广泛采用以预防和控制交通事故。
不仅要深入研究事故起因,还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以防止和控制事故的发生。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障社会的安全,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整理)事故致因理论.
![(整理)事故致因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e9ae6e155fbfc77da369b116.png)
第二节事故致因理论事故致因理论是从大量典型事故的本质原因的分折中所提炼出的事故机理和事故模型。
这些机理和模型反映了事故发生的规律性,能够为事故原因的定性、定量分析,为事故的预测预防,为改进安全管理工作,从理论上提供科学的、完整的依据。
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发展,事故发生的本质规律在不断变化,人们对事故原因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因此先后出现了十几种具有代表性的事故致因理论和事故模型。
一、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在20 世纪50 年代以前,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飞速发展,美国福特公司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方式得到广泛应用。
这种生产方式利用机械的自动化迫使工人适应机器,包括操作要求和工作节奏,一切以机器为中心,人成为机器的附属和奴隶。
与这种情况相对应,人们往往将生产中的事故原因推到操作者的头上。
1919年,由格林伍德(M .Greenwood)和伍兹(H .Woods)提出了“事故倾向性格”论,后来又由纽伯尔德(Newboid)在1926年以及法默(Farmer)在1939 年分别对其进行了补充。
该理论认为,从事同样的工作和在同样的工作环境下,某些人比其他人更易发生事故,这些人是事故倾向者,他们的存在会使生产中的事故增多;如果通过人的性格特点区分出这部分人而不予雇佣,则可以减少工业生产的事故。
这种理论把事故致因归咎于人的天性,至今仍有某些人赞成这一理论,但是后来的许多研究结果并没有证实此理论的正确性。
1936 年由美国人海因里希(W .H.Heinrich) 所提出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海因里希认为,伤害事故的发生是一连串的事件,按一定因果关系依次发生的结果。
他用五块多米诺骨牌来形象地说明这种因果关系,即第一块牌倒下后会引起后面的牌连锁反应而倒下,最后一块牌即为伤害。
因此,该理论也被称为“多米诺骨牌”理论。
多米诺骨牌理论建立了事故致因的事件链这一重要概念,并为后来者研究事故机理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方法。
海因里希曾经调查了75 000 件工伤事故,发现其中有98%是可以预防的。
事故的致因理论概述
![事故的致因理论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bfd527b7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7a.png)
事故的致因理论概述人为因素主要指的是人员的操作行为和决策所导致的事故。
这包括了对安全规程的违反、操作失误、疲劳、情绪不稳定等个人因素。
人为因素的理论认为,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人员的不当行为或决策所引发的,因此需要通过培训和教育来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行为水平。
技术因素主要指的是设备、工具或材料的缺陷或失效所导致的事故。
这包括了设备过期、设计缺陷、维护不当等技术因素。
技术因素的理论认为,事故的原因往往是由于设备或材料的性能问题所导致的,因此需要通过技术改进和升级来提高设备的安全性能。
管理因素主要指的是组织和管理方面的问题所导致的事故。
这包括了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力、责任不明等管理因素。
管理因素的理论认为,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的缺陷所引发的,因此需要通过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来预防事故的发生。
总的来说,事故的致因理论是一个综合性的分析框架,用以解释事故的发生和原因。
通过综合考虑人为因素、技术因素和管理因素,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和预防事故的发生。
很多事故都是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没有单一的原因可以解释一个事件的发生。
因此,事故的致因理论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以便更全面地了解事故的发生机制。
人为因素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的行为和决策往往会影响事故的发生。
例如,疲劳驾驶、违反安全规程、操作失误等都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
为了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事故,需要通过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加强培训和教育,建立完善的操作流程和规范,以及减少工作强度和时间压力等方式来改善。
技术因素也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
设备、工具或材料的缺陷或失效往往会导致事故的发生。
例如,设备设计不合理、维护不当、使用寿命过期等都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
为了减少技术因素导致的事故,组织需要加强设备的维护和检修工作,落实好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开展技术改进和提升设备的安全性能。
管理因素也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力,责任不明等管理因素都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
事故致因原理
![事故致因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d1ded9f290c69ec3d4bb755f.png)
事故致因原理一、事故频发倾向理论事故频发倾向是指个别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的内在倾向。
事故频发倾向者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即少数具有事故频发倾向的工人是事故频发倾向者,他们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原因。
如果企业中减少了事故频发倾向者,就可以减少工业事故。
因此,人员选择就成了预防事故的重要措施,通过严格的生理、心理检验,从众多的求职人员中选择身体、智力、性格特征及动作特征等方面优秀的人才就业,而把企业中的所谓事故频发倾向者解雇。
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1.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海因里希将事故连锁过程影响的因素概括为 5 个:遗传及社会环境→人的缺点→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事故→伤害。
海因里希认为,企业安全工作的中心就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机械的或物质的不安全状态,中断事故连锁的进程而避免事故的发生。
它和事故频发倾向理论一样,把大多数工业事故的责任都归因于人的不安全行为,过于绝对化和简单化。
2.现代因果连锁理论博德事故因果连锁理论管理失误→个人原因→不安全行为→事故→伤亡1)控制不足-管理:事故因果连锁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中的控制是指损失控制,包括对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控制。
它是安全管理工作的核心。
2)基本原因一起源论:基本原因包括个人原因及与工作有关的原因。
3)直接原因征兆: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是事故的直接原因,这点是最重要的、必须加以追究的原因。
4)事故一接触5)受伤一损坏一损失日本北川彻三认为事故的基本原因应该包括 3 个方面:1、管理原因。
企业领导者不够重视安全,作业标准不明确,维修保养制度方面的缺陷,人员安排不当,职工积极性不高等管理上的缺陷。
2、学校教育原因。
小学、中学、大学等教育机构的安全教育不充分。
3、社会或历史原因。
社会安全观念落后,安全法规或安全管理、监督机构不完备等。
间接原因有4 个:1、技术原因。
机械、装置、建筑物等的设计、建造、维护等技术方面的缺陷。
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95b7dd64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80.png)
{事故致因理论}一、安全生产人类自诞生起就离不开生产和安全这两大基本需要,以往安全研究的范围通常限于劳动保护领域中保护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属狭义安全的范畴。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安全科学技术学科的创立及研究领域的发展,安全科学技术所研究的问题已不再仅局限于生产过程中的狭义安全,而是包括生产、生活、以及人类的一切可能活动领域、场所中的所有安全问题——广义的安全。
二、事故致因理论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因素是事故的致因因素。
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以海因里希因果连续论为代表的早期事故致因理论;以能量意外释放论为代表的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事故致因理论;现代系统安全理论。
(一)早期事故致因理论该理论认为,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尽管事故发生可能在某一瞬间,却是一系列互为因果的原因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
在事故因果连锁论中,以事故为中心,事故的原因概括三个层次: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基本原因。
(二)能量意外释放论调查伤亡事故原因发现,大多数伤亡事故都是因为过量的能量,或干扰人体与外界正常能量交换的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引起的,并且这种过量能量或危险物质的释放都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造成的。
(三)现代系统安全理论系统安全认为,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源是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防止事故就是消除、控制系统中的危险源.把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称作第一类危险源。
导致约束、限制能量措施失效或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称作第二类危险源。
第二类危险源主要包括人、物、环境三个方面的问题。
1919年英国的格林伍德(M.Greenwood)和伍兹(H.H.Woods)对许多工厂里的伤亡事故数据中的事故发生次数按不同的统计分布进行了统计检验。
结果发现,工人中的某些人较其他人更容易发生事故。
从这种现象出发,后来法默 (F armer)等人提出了事故频发倾向的概念。
所谓事故频发倾向(Accident Pronene ss),是指个别人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的内在倾向。
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421a607a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03.png)
事故致因理论事故致因理论(Accident Causation Theory)是一个在安全管理和风险评估领域被广泛应用的概念。
事故往往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有其内在的原因和逻辑。
理解事故致因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应对潜在的危险情况。
1. 事故的本质事故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现象。
事故不仅会给个体和组织带来损失,还可能影响整个社会系统的稳定性和发展。
因此,深入理解事故的本质和致因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2. 事故的分类事故可以根据其性质和影响程度进行分类。
常见的事故包括机械事故、交通事故、化学事故等。
而事故的分类也有助于我们更有效地进行风险评估和控制。
3. 事故的致因事故的发生往往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常见的事故致因包括人为因素、技术因素、管理因素等。
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事故的本质。
4. 事故防范措施为了降低事故的发生概率和减少事故带来的损失,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这包括事前的风险评估、事中的应急处置和事后的事故调查与总结。
只有通过全方位的措施,才能有效地避免事故的发生。
5. 事故的管理与监控事故管理是一个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
建立健全的事故管理体系和监控机制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才能实现事故防范的根本目标。
综上所述,事故致因理论是一个涉及安全管理和风险评估领域的重要概念。
理解事故的致因机制、完善事故管理体系以及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于提高社会安全水平和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不懈努力,我们能够减少事故的发生,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和稳定的社会环境。
以上是关于事故致因理论的一些简要介绍,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事故致因理论浅述
![事故致因理论浅述](https://img.taocdn.com/s3/m/b88e6395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6e.png)
事故致因理论浅述事故致因理论浅述事故致因理论是研究事故发生原因的学说,是预防事故发生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浅述事故致因理论的主要方面,包括事故因果论、事故频发倾向论、随机故障模型、疲劳故障模型、能量意外释放论、轨迹交叉论、事故多米诺骨牌理论以及综合因素作用论。
1.事故因果论事故因果论认为事故是由一系列因果关系导致的。
这种理论强调对事故原因的深入挖掘,通过找出事故发生的根源,采取针对性措施,消除事故隐患。
在事故因果论中,因果关系通常分为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直接原因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诱因,如设备故障、操作失误等;间接原因则是引发直接原因的因素,如管理制度缺陷、人员培训不足等。
2.事故频发倾向论事故频发倾向论认为某些个体或组织具有事故频发的倾向性。
该理论强调对事故发生规律的研究,通过对具有事故频发倾向的个体或组织进行重点防范,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事故频发倾向论在安全管理中具有指导意义,但需要注意避免将个体或组织的特征与事故发生划等号。
3.随机故障模型随机故障模型认为事故是由随机因素导致的,具有不可预测性。
该模型认为事故的发生是不可预测的,因为许多因素如设备老化、环境变化等都可能导致事故发生。
在这种理论下,人们需要加强对事故的监测和预警,以便在事故发生时迅速采取应对措施。
4.疲劳故障模型疲劳故障模型认为事故是由于设备或零部件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疲劳损伤导致的。
该模型认为事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规律性,可以通过对设备或零部件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来预防。
疲劳故障模型对于机械、电子等领域的事故预防具有指导意义。
5.能量意外释放论能量意外释放论认为事故是由于能量意外释放导致的。
该理论强调对能量的管理和控制,采取措施将能量限制在安全范围内,以避免事故的发生。
能量意外释放论对于能源、化工等领域的事故预防具有指导意义。
6.轨迹交叉论轨迹交叉论认为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在同一时空相遇导致的。
该理论强调对人和物的安全管理,通过控制两者的时空轨迹,避免它们在同一时空相遇,从而预防事故的发生。
事故与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与事故致因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a0e62331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d5.png)
事故与事故致因理论一、事故的特征1、危险性:任何事故都会一定程度上给个人、集体和社会带来身体、经济和社会效益方面的损失和危害,威胁企业的生存和影响社会的安定。
2、意外性:从主观愿望来说,人们都不愿意发生事故,而事故往往发生在人们意想不到的地点和时刻。
3、紧急性:不少事故从发生到结束的速度很快,允许组织和个人作出反应时间很短,这就要求人们平时要研究、了解预防对策和紧急对策,届时作出正确的决策,尽量降低事故的损失。
二、事故发展四阶段1、事故的孕育阶段:由事故基础原因所致,如社会历史原因、技术教育原因、设备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存在缺陷,使其先天潜伏着危险性,潜在危险不一定成为事故,它需要诱发因素。
根据事故特点,这一阶段是消灭事故最好时机,可以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2、事故的成长阶段: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再加上管理的失误或缺陷,促使事故隐患的增长,系统危险性增大,是事故发生的前提条件,这一阶段事故危险性已有征兆,一旦被激发因素作用,将会发生事故。
3、事故的爆发阶段:这一阶段必然会对人或物造成伤害或损失,事故发生已不可挽回,具有意外性和紧急性的特点,事故损失跟偶然因素有关。
4、事故的持续阶段:事故造成后果仍然存在的阶段,持续时间越长,所造成的危害就越大,要消除后果,需要花费较大的力量。
三、事故构成要素分析1、人要素:人在生产过程忽视和违反安全规程、误操作等不安全行为。
2、物要素:设备、仪器、工具、原料、燃料等生产资料不安全状态。
3、环境要素:自然环境、生产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的精神、情绪和生理状况的影响,从而导致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4、管理要素:由于管理上缺陷或失误,可导致技术设计缺陷、对操作者不良教育、劳动组织不合理、缺乏现场的合理指挥、没有严格有效执行安全标准和规范等。
四、1∶29∶300法则美国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调查和分析了550000多起工业事故,发现其中:死亡和重伤事故1666起,轻伤事故48334起,无伤害事故500000起;即构成1∶29∶300的事故发生频率与伤害严重度的重要法则。
论述事故致因理论的基本内容
![论述事故致因理论的基本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68abbb27f8c75fbfc67db284.png)
论述事故致因理论得基本内容一、事故频发倾向论1、事故频发倾向事故频发倾向就是指个别人容易发生事故得、稳定得、个人得内在倾向。
2、事故遭遇倾向事故遭遇倾向就是指某些人员在某些生产作业条件下容易发生事故得倾向、理解: 事故频发倾向侧重于容易发生事故得个人;事故遭遇倾向在关注到个人在事故中得定位得同时,也认为事故与生产作业条件有关。
事故频发倾向得优点就是在事故得预防中能从人出发,但同时这也就是它得局限性,它忽略了人与生产环境得统一;事故遭遇倾向就注意到了这点,但就是,许多研究结果表明,事故频发倾向者并不存在,因此,事故频发倾向论事实上已被排除在事故致因理论当代论坛之外。
但就是在生活中,有得人得性格品行还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她工作得责任心与细心程度,个别粗心乃至工作态度随便得人,还就是容易在工作时发生事故。
所以,我觉得这一理论有一定得科学性、二、事故因果论1、因果继承原则事故现象得发生与其原因存在着必然得因果关系、“因"与“果”有继承性,因果就是多层次相继发生。
事故原因有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
直接原因有物与人得原因。
间接原因有技术、教育、精神、管理、社会及历史原因。
2、事故因果类型(1)集中型 :几个原因各自独立共同导致某一事故发生,即多种原因在同一时序共同造成一个事故后果(2)连锁型 :某一原因要素促成下一个要素发生,下一要素再形成更下一要素发生,因果相继发生得事故(3)复合型:某些因果连锁,又有一系列原因集中、复合组成伤亡后果3、起因物与施害物起因物:造成事故现象起源得机械、装置、天然或人工物件、环境物等施害物:直接造成事故而加害于人得物质4、事故因果连锁论伤害事故得发生不就是一个孤立得事件,尽管伤害得发生可能发生得某个瞬间,却就是一系列互为因果得原因事件相继发生得结果。
在事故因果连锁论中,以事故为中心,事故得结果就是伤害,事故得原因包括三个层次: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基本原因。
海因里希把工业事故得发生、发展过程描述为具有一定因果关系得事件得连锁,即:①人员伤亡得发生就是事故得结果;②事故得发生就是由于人得不安全行为与物得不安全状态;③人得不安全行为或物得不安全状态就是由于人得缺点造成得;④人得缺点就是由于不良环境诱发得,或者就是由先天得遗传因素造成得。
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5ea8a24da8956bec0975e364.png)
关于事故致因理论的概述一、事故致因理论简介事故致因理论是从大量典型事故的本质原因的分析中所提炼出的事故机理和事故模型,利用它可以找出事故发生的原因,以及分析出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为们认清安全事故产生的本质根源和指导事故调查提供了理论依据。
伴随着人类科学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事故产生的本质规律也在不断的呈现变化。
从20世纪初至今,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即早期的事故致因理论(单因素理论)阶段,二战时期的事故致因理论(双因素理论)阶段和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事故致因理论(三因素理论)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中,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事故的发生并不一定是随机的,有事故倾向性的工人更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
到了此双因素理论阶段,主要观点认为人与其工作环境密切相连,事故的发生是人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再到三因素理论阶段,事故致因理论逐渐完善,并且越来越来的研究者都认为事故的发生是人、物和环境3者综合导致的结果,并且诞生出以瑟利提出的人类工程方法等为代表的一系列事故致因模型。
1、因果论事故具有随机性,构成“机”的多个因素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或制约的关系,其中之一就是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有继承性,即前一过程的结果往往是引发后一过程的原因。
例如某一事故的发生,最初是由于发生了事件N,,这是“因”;然后导致了事件NZ,这便是“果”。
N:包含着N,,它又作为“因”引发了下一过程及结果N3。
如此传递下去,导致了最后的“果”—该事故及其损失。
属于这种因果论的事故模型有线性多因素连锁性,非线性多因素连锁性,线性一非线性复合型,海因里希的多米诺(domino)骨牌理论等等。
其中,日本的北川彻三等人将此理论归纳到了日本的《安全工学便览》中。
2、轨迹交叉论一个生产系统系统一般是由人、机、物构成的,它们共处于一种环境中。
轨迹交叉的事故致因理论认为,该系统内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机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在同一时空相遇(或逆流能量轨迹交叉)所造成的,有时环境也是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机的)不安全状态及它们相遇的条件。
论述事故致因理论的基本内容
![论述事故致因理论的基本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744bb5fb77232f60ddcca1c9.png)
论述事故致因理论的基本容一、事故频发倾向论1、事故频发倾向事故频发倾向是指个别人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的在倾向。
2、事故遭遇倾向事故遭遇倾向是指某些人员在某些生产作业条件下容易发生事故的倾向。
理解:事故频发倾向侧重于容易发生事故的个人;事故遭遇倾向在关注到个人在事故中的定位的同时,也认为事故与生产作业条件有关。
事故频发倾向的优点是在事故的预防中能从人出发,但同时这也是它的局限性,它忽略了人与生产环境的统一;事故遭遇倾向就注意到了这点,但是,许多研究结果表明,事故频发倾向者并不存在,因此,事故频发倾向论事实上已被排除在事故致因理论当代论坛之外。
但是在生活中,有的人的性格品行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工作的责任心和细心程度,个别粗心乃至工作态度随便的人,还是容易在工作时发生事故。
所以,我觉得这一理论有一定的科学性。
二、事故因果论1、因果继承原则事故现象的发生与其原因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因”与“果”有继承性,因果是多层次相继发生。
事故原因有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直接原因有物与人的原因。
间接原因有技术、教育、精神、管理、社会及历史原因。
2、事故因果类型(1)集中型:几个原因各自独立共同导致某一事故发生,即多种原因在同一时序共同造成一个事故后果..(2)连锁型:某一原因要素促成下一个要素发生,下一要素再形成更下一要素发生,因果相继发生的事故(3)复合型:某些因果连锁,又有一系列原因集中、复合组成伤亡后果3、起因物和施害物起因物:造成事故现象起源的机械、装置、天然或人工物件、环境物等施害物:直接造成事故而加害于人的物质4、事故因果连锁论伤害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尽管伤害的发生可能发生的某个瞬间,却是一系列互为因果的原因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
在事故因果连锁论中,以事故为中心,事故的结果是伤害,事故的原因包括三个层次: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基本原因。
海因里希把工业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描述为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事件的连锁,即:①人员伤亡的发生是事故的结果;②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③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由于人的缺点造成的;④人的缺点是由于不良环境诱发的,或者是由先天的遗传因素造成的。
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c270e74fa98271fe910ef9a7.png)
事故致因理论:A 事故频发倾向论 B事故因果论 C能量转移论 D人失误主因论E管理失误论 F 轨迹交叉论 G变化论A:事故频发倾向论基本内容:事故频发倾向论是指个别人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的内在倾向。
该理论认为少数工人由于自身原因,具有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内在倾向,是所谓的事故频发倾向者,他们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这种理论目前不被大多数人认可。
现实意义:事故频发倾向者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如果企业中减少了事故频发倾向者,就可以减少事故。
企业在招录员工时,要进行严格的心理生理测试,选择身体,智力性格特征及动作特征等方面优秀的人才,同时,企业应当判断自身的生产模式,从而判断事故频发倾向论在本单位是否适用。
B事故因果论基本内容:事故因果类型有集中型,连锁型,复合型和层次性。
一般而言,事故原因常分为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直接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间接原因:1.技术的原因2.教育的原因3.身体的原因4.精神的原因5.管理的原因6.社会及历史原因海因里希提出的事故连锁过程包含五个因素:1.遗传及社会环境(最基础的原因)2.人的缺点3.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4.事故5.伤害隋鹏程对海氏所提的“遗传因素”强调先天性格等心理因素作为事故基点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社会环境和管理欠缺应当作为事故因果最基础的原因。
现实意义:要防止事故,就应知道引起事故的本质原因。
对于事故原因追踪应该是:深入调查研究→确认事实真相→从中发现新问题并使之系统化→探求本质原因→采取预防措施→实施安全生产C能量转移论基本内容: 1961年吉布森,哈登等人提出解释事故发生物理本质的能量意外释放论.他们认为,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并转移于人体.既人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种能量向人体的转移.而事故则是一种能量的不正常或不期望的释放.该理论阐明了伤害事故发生的物理本质,指明了防止伤害事故就是防止能量的意外释放,防止人体接触能量。
事故的致因理论概述
![事故的致因理论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6152c9b058f5f61fb636662a.png)
13.01.2020
5
二、事故的概念 劳伦斯对事故的定义为干扰一个有计划活动
的意外或不希望有的事件,事故可能或不一定 导致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但往往有造成人身 伤害或财产损失的潜在可能。例如一个人在较 高处操作时无意掉下一个扳手,如果扳手是掉 在地上,它不会造成伤害,可能也不会造成财 产损失;如果扳手先砸到工人的身上,再碰坏 工作台上的精密仪器,这就造成了人身伤害和 财产损失。
13.01.2020
6
二、事故的概念 ASSE(美国安全工程师学会)对事故的定义:
事故是人们在实现其目的的行动过程中,突然 发生的,迫使其有目的的行动暂时或永远中断, 并有时造成人身伤亡或设备损毁的一种意外事 件。该定义有三层意思: 1.事故发生在人们有目的的行动(如生产某种 产品)之中; 2.事故是随机事件; 3.事故的后果可能会造成人身伤亡或设备损毁。
安全系统工程Safety System Engineering
13.01.2020
1
第二章 事故的致因理论
重 点: 准确理解事故的定义,事故的条件,事故的主要影响因素,事故 的特征,事故的分类,事故法则,各种事故致因理论 难 点: 准确理解事故的定义,事故的条件,事故的主要影响因素,事故 的特征,事故的分类,事故法则,各种事故致因理论
13.01.2020
12
(三)环境的原因
不安全地环境是引起事故的物质基础。它是事 故的直接原因,通常指的是(1)自然环境的异 常,即岩石、地质、水文、气象等的恶劣变异 ;(2)生产环境不良,如照明、温度、湿度、 通风、采光、噪声、振动、空气质量、颜色等 方面的缺陷。
以上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以及环
13.01.2020
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0ed94c1a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7e.png)
事故致因理论第一篇:事故致因理论事故致因理论1、事故因果论 1)事故因果类型发生事故的原因与结果之间,各项错综复杂,因与果的关系类型分为:(1)集中性:几个原因各自独立共同导致某一事故发生;(2)连锁型:某一原因要素促成下一要素发生,下一要素发生再造成更下一要素发生,因果相继连锁发生的事;(3)复合型:某些因果连锁,又有一系列原因集中、复合组成伤亡事故后果。
2)海因里希多米诺骨牌原理伤亡事故的因果顺序,这顺序五因素为:(1)社会环境和管理;(2)人为过失;(3)不安全行动和不安全状态;(4)意外事件;(5)伤亡(后果)。
多米诺应用骨牌原理,提出伤亡事故的发生是由五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即:社会环境和管理缺陷促成人为过失,人为过失又造成不安全行动或机械物质危害,不安全行动或机械物质危害促成了意外事件和由此发生的人身伤亡事故。
在意外事件和伤害发生之前,一切工作应以减少或消除环境内机械、物质的危害和人的不安全行为为原则。
安全管理的工作中心是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机械或物质的危害,这就必须加强探测技术和控制技术的研究。
2、管理失误论管理失误论强调管理失误是构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但是,造成这一原因却常常是管理上的缺陷。
后者虽然是间接原因,却是发生事故的本质原因。
“隐患”来自物的不安全状态即危险源,而且和管理上的缺陷或管理人失误共同耦合才能形成;如果管理得当,及时控制,变不安全状态为安全状态,则不会形成隐患。
客观上一旦出现隐患,主观上人又有不安全行为,就会显现为伤亡事故。
3、扰动起源论(P理论)一个事件的发生势必由有关的人或物所造成的。
将有关的人或物统称之为“行为者”,其举止活动则称“行为”。
任何事故当它处于萌芽状态时就有某种扰动(活动);称之为起源事件。
事故形成过程是一组自觉或不自觉的,指向某种预期的或不测结果的相继出现的事件链。
这种进程包括着外界条件及其变化的影响。
事故的致因理论(事故频发倾向论、事故因果连锁论、能量意外释放论)
![事故的致因理论(事故频发倾向论、事故因果连锁论、能量意外释放论)](https://img.taocdn.com/s3/m/43cac6ef4afe04a1b071de8f.png)
事故的致因理论事故致因理论是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产物。
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不同,特别是随着生产形式的变化,人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所处地位的变化,引起人们安全观念的变化,促使新的事故致因理论相继出现。
概括地讲,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即以事故频发倾向论和海因里希因果连续论为代表的早期事故致因理论,以能量意外释放论为主要代表的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事故致因理论,现代的系统安全理论。
(一)事故频发倾向论1.事故频发倾向事故频发倾向(Accident Proneness)是指个别人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的内在倾向。
1919年英国的格林伍德(M.Greenwood)和伍兹(H.H.Woods)对许多工厂里事故发生次数资料按如下3种统计分布进行了统计检验:泊松分布(Poisson Distribution)、偏倚分布(Biased Distribution)和非均等分布(Disuibution of Unequal Liabiliy)。
通过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工厂中存在着事故频发倾向者。
1939年,法默(Farmer)和查姆勃(Chamber)明确提出了事故频发倾向的概念,认为事故频发倾向者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2.事故遭遇倾向事故遭遇倾向(Accident Liability)是指某些人员在某些生产作业条件下容易发生事故的倾向。
许多研究结果表明,事故的发生不仅与个人因素有关,而且与生产条件,工人的年龄、工作经验、熟练程度有关。
明兹(A.Mintz)和布卢姆(M.L.B)建议用事故遭遇倾向取代事故频发倾向的概念。
3.关于事故频发倾向理论自格林伍德的研究起,迄今有无数的研究者对事故频发倾向理论的科学性问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探讨,关于事故频发倾向者存在与否的问题一直有争议。
实际上,事故遭遇倾向就是事故频发倾向理论的修正。
近年来许多研究结果认为,“事故频发倾向者”并不存在。
事故致因理论简介
![事故致因理论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5b3a860371fe910ef12df8d1.png)
(3)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 所谓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指 那些曾经引起过事故,可能再次引起事故的 人的行为或机械、物质的状态,它们是造成 事故的直接原因。
(4)事故。事故是由于物体、物质、人 或环境的作用或反作用,使人员受到伤害或 可能受到伤害的,出乎意料之外的、失去控 制的事件。
于一系列因果连锁之末端事故的结果,而事 故常常起因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机械、物质 (统称物)的不安全状态。
(2)不安全行为是大多数工业事故的 原因。
(3)因为不安全行为而受到了伤害的 人,几乎重复了300 次以上没有造成伤害的 同样事故。换言之,人员在受到伤害之前, 已经数百次面临来自物的方面的危险。
(三)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 海因里希把工业伤害事故的发生、发展
过程描述为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事件的连锁, 即:
( 1 )人员伤亡的发生是事故的结果。 ( 2 )事故的发生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 或物的不安全状态。 ( 3 )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 是由于人的缺点造成的。 ( 4 )人的缺点是由于不良环境诱发或者 是由先天的遗传因素造成的。
(3)不可能根除一切危险源和危 害,但可以减少来自现有危险源的危险 性,宁可减少总的危险性而不是只彻底 去消除几种选定的危险。
(4)由于人的认识能力有限,有 时不能完全认识危险源和危险,即使认 识了现有的危险源,随着生产技术的发 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能源 的出现,又会产生新的危险源。
由于受技术、资金、劳动力等因素的 限制,对于认识了的危险源也不可能完全 根除。由于不能全部根除危险源,只能把 危险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即可接受的危 险。
海因里希将事故因果连锁过程概括为以下五 个因素:
(1)遗传及社会环境。遗传因素及社 会环境是造成人的性格上缺点的原因。遗传 因素可能形成鲁莽、固执等不良性格;社会 环境可能妨碍教育、助长性格的先天缺点发 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事故致因理论的基本内容一、事故频发倾向论1、事故频发倾向事故频发倾向是指个别人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的内在倾向。
2、事故遭遇倾向事故遭遇倾向是指某些人员在某些生产作业条件下容易发生事故的倾向。
理解:事故频发倾向侧重于容易发生事故的个人;事故遭遇倾向在关注到个人在事故中的定位的同时,也认为事故与生产作业条件有关。
事故频发倾向的优点是在事故的预防中能从人出发,但同时这也是它的局限性,它忽略了人与生产环境的统一;事故遭遇倾向就注意到了这点,但是,许多研究结果表明,事故频发倾向者并不存在,因此,事故频发倾向论事实上已被排除在事故致因理论当代论坛之外。
但是在生活中,有的人的性格品行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工作的责任心和细心程度,个别粗心乃至工作态度随便的人,还是容易在工作时发生事故。
所以,我觉得这一理论有一定的科学性。
二、事故因果论1、因果继承原则事故现象的发生与其原因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因”与“果”有继承性,因果是多层次相继发生。
事故原因有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直接原因有物与人的原因。
间接原因有技术、教育、精神、管理、社会及历史原因。
2、事故因果类型(1)集中型:几个原因各自独立共同导致某一事故发生,即多种原因在同一时序共同造成一个事故后果(2)连锁型:某一原因要素促成下一个要素发生,下一要素再形成更下一要素发生,因果相继发生的事故(3)复合型:某些因果连锁,又有一系列原因集中、复合组成伤亡后果3、起因物和施害物起因物:造成事故现象起源的机械、装置、天然或人工物件、环境物等施害物:直接造成事故而加害于人的物质4、事故因果连锁论伤害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尽管伤害的发生可能发生的某个瞬间,却是一系列互为因果的原因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
在事故因果连锁论中,以事故为中心,事故的结果是伤害,事故的原因包括三个层次: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基本原因。
海因里希把工业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描述为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事件的连锁,即:①人员伤亡的发生是事故的结果;②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③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由于人的缺点造成的;④人的缺点是由于不良环境诱发的,或者是由先天的遗传因素造成的。
海因里希提出的事故因果连锁过程包括:遗传及社会环境、人的缺点、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事故、伤害。
5、关于多米诺骨牌事故新模型可用多米诺骨牌原理来阐述一种可防止的伤亡事故的发生,是一连串事故在一定顺序下发生的结果。
按因果顺序,伤亡事故的五因素:社会环境和管理欠缺促成人为的过失,人为的过失又造成了不安全动作或机械、物质危害;后者促成了意外事件和由此产生的人身伤亡的事件。
五因素连锁反应构成了事故。
理解:事故因果论侧重于逻辑性,有因就有果。
优点在于可以根据事物的规律、性质,根据人的行为,或其他各方面的因素,方便的、有条理的寻找到事故发生的原因,一层层的推断。
同时,也能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一旦违背了事物的发展规律,违背了操作规范、原则,就会带来不良后果,它警示人们在平时就要慎思、慎行,才能保证自身和财产安全。
我认为通过此理论,可以有效的防止事故的发生,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去掉其中一个(相当于因),那么牌就不会倒,也就是说,事故就能有效防止了。
三、能量转移论1,能量与事故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并转移于人体。
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失去了对能量的控制,就会发生能量违背人的意愿的意外释放或逸出,使进行中的活动中止而发生事故。
生产生活中常见的形式能量:机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电离及非电离辐射。
麦克法兰特认为:所有的伤害事故都是因为①接触了超过集体组织(或结构)抵抗力的某种形式的过量的能量②有机体与周围环境的正常能量交换受到了干扰。
因而,各种形式的能量是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
该理论阐明了伤害事故发生的物理本质,指明了防止伤害事故就是防止能量意外释放或逸出。
2、防止能量逆流于人体的措施大致分为十二中类型,总之,把能量管理好,就可以把安全生产管理好。
3、能量观点的事故因果连锁新的事故因果连锁模型:(1)事故(2)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3)基本原因:企业领导者的安全政策及决策、个人因素、环境因素理解:能量转移论侧重于能量转移的方向和能量转移的路径。
即能量转移到哪里,怎样转移。
它的形成让人们对能量的了解有了进一步的深入,从事故的表面现象深入到事故的物理本质,从而能有效预防因能量转移而发生的事故,但是它还是建立在一定的专业知识之上的,对于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普通工人来说,不一定能够理解。
但我们不可否认它的贡献,总的来说,也是为事故致因理论添上了华丽的一笔。
所谓“无知者无畏”,我们要保证自身安全,还是要多学科学文化知识,“多知”,“多畏”,安全系数自然就提高些。
四、扰动起源论该理论认为“事件”是构成事故的因素。
任何事故当它处于萌芽状态时就有某种非正常的“扰动”,此扰动为起源事件。
事故形成过程是一组自觉或不自觉的,指向某种预期的或不测结果的相继出现的事件链。
扰动起源论把事故看成从相继事件过程中的扰动开始,最后以伤害或损害告终。
这可称之为“P理论”采用P理论和图表以后可加强对事故现象的解释,有助于克服其他事故模型存在的弱点。
理解:扰动起源论的侧重点是外因,在于外界对系统平衡的干扰。
一旦平衡受到扰动,就会破坏和结束自动动态平衡而开始事故进程。
优点在于如果改善条件,亦可使事件链中断,制止事故进程发展下去而转化为安全。
该理论能够迅速分析事故的原因,并且,在发生一次事故后,此理论能够预警,让人们高度关注,通过改善条件,从而避免发生下一事故。
所以,我认为该理论还是有很大的建设性意义的。
五、人失误主因论维格尔斯沃斯指出,有一个事故原因构成了所有伤害的基础,这个原因就是“人失误”。
他把“失误”定义为“错误地或不适当地响应一个刺激”.Lawrence综合了其他研究者,建立了金矿中以人失误为主的事故原因的模型。
理解:这个理论突出了人在事故中的地位。
即人的不安全行为。
我觉得,人失误也有因外界刺激和人本身自发两种情况。
对于外界的刺激,就要求人能够与迅速的反应能力,快速对警报做出快速的判断,逃离危险源。
对于人人本身的失误,这就要求人不断地锻炼,提高自身能力。
该理论的优点在于在描述事故现象时突出了人的不安全行为,不足在于不能解释人为什么会发生失误。
总的来说,该理论还是对人失误方面进行了较详细的说明,也是事故指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六、管理失误论1、博德的事故因果连锁(1)、控制不足——管理事故因果连锁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安全管理。
(2)基本原因——起源论找出问题的基本的、背后的原因。
(3)直接原因——征兆不安全行为或不安全状态是事故的直接原因。
(4)事故——接触(5)伤害——损坏、损失2、亚当斯的事故因果连锁提出事故因果连锁模型。
核心在于对现场失误的背后原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3、以管理失误为主因的事故模型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但是,造成“人失误”和“物故障”的这一直接原因的原因却是管理上的缺陷。
管理上的缺陷又常是发生事故的本质原因。
这一事故致因模型,侧重研究管理上的责任,强调管理失误是构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理解:管理失误论侧重于管理在事故预防中的重要作用。
可见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门相当重要的工作。
不过,不能说管理得当,就能从根本上杜绝事故的发生,被管理的人或物也是防止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
所以说,要求管理体系与被管理体系相互配合得当。
每个人各司其职,发挥自身的过人之处,部分服从整体。
七、轨迹交叉论1、人、物两个事件链工商事故源于生产现场人和物两个方面的隐患。
这一理论说明,在人流与物流之间设置安全装置作为屏障,可提高机械设备的可靠性,又可大大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侧重点是说明人失误难以控制但可控制设备、物流不发生故障。
人和物的两事件链的因素是(1)人的事件链(2)物的事件链2、人与物在事故致因中的地位轨迹交叉轮认为,在事故发展进程中,人的因素的运动轨迹与物的因素的运动轨迹的交点,就是事故发生的时间和空间。
为了有效地防止事故发生,必须必须同时采取措施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理解:轨迹交叉论在我看来是比较全面的,它既考虑到了人,也考虑到了物,提醒人们在事故的预防措施或事故发生后的事故原因分析中,要全面的分析。
但是,我认为有时一些事故是可以避免的。
比如,对于物,如果人可以仔细点,在一些情况下,还是可以事先发现物的故障;对于人,可以对物加入报警功能,那么人就可以避免受到伤害。
八、变化论变化包括①预期的有计划的变化②意外的变化按照变化的观点,人失误和物的故障的发生都与变化有关,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变化被看过是一种潜在的事故致因。
事故的发生是多重原因造成的,包含一系列的变化-失误连锁。
理解:变化论充分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论,即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人和物都是会变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前稳重谨慎的人,也许会变得不负责任,以前性能良好的机器等物品,会老化,产生故障。
并且,管理工作也要随着一系列外界环境,内部环境,宏微观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
我们要保证做好预期的有计划的变化,带来好的效应;防止意外的变化,最好能拥有有效的应急措施,将伤害值减到最小。
所以说,安全是一项永久的工作,是人类不断地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