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临床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临床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任何技术的成功突破都离不开科学研究,对于医学同样如此。医学本科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兼具医学临床实践与科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当前,医学本科生的培养偏重实践技能,却忽视了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医学本科教育旨在通过医学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获得扎实的临床实践技能,同时培养其医学科研的初步能力。

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每一阶段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都要有清晰的认识和合理定位。从广义上来说,医学生科研应当包括动手实验和理论培养,而且这种培养应由低年级开始,让学生从系统学习医学知识之初就将科研的思想贯穿深入到日常学习之中,直至整个学业的完成。暑假期间,我校组织学生立项实验,目的在于培养临床本科生的科研兴趣和基本技能,从而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科研思想兼备。

科研能力的培养能够使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科研的本质,拉近学生与科研攻关的距离,消除对科研的神秘感。在教学上不再将学生的学习范围局限在书本理论和实验室,要让学生走出书本和实验室,拓宽学习领域,学会自己查找文献,选定论题并与导师展开讨论。具体来说,科研工作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通过以某一问题的发现为切入点,进一步分析和解决问题或提出新的见解,是一个人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全面展现。

一、我国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条件

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与历史特点,由于我国产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我国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外人才培养有着很大的区别。目前来说,如果将国外的医学教育全盘引入我国医学教育中来,会产生严重的水土不服。再加上我国医学教育已经形成一定的教育模式,全部推翻再进行重建是不现实的。所以,想要构建完善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中不能忽视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当前医学院校教师的理论化教学方式已经形成了固定模式,其教学的流程与量化考核有了体系化的基础。基于以上医学教育的相关情况,将医学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纳入教学的整体规划,将其放在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才能不断推动优秀医学人才的进步,从而逐渐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学生进行科研的前提。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齐头并进的同时,也就能更快更好地进入创新阶段,直接拉升了学生对于医生这

一职业的兴趣。由于长期受固有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中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致使学生迷信权威,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想要保证科研体系的成功建立,就要不断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躬身实践的恒心,使学生在科研探究中乐于学习并能主动钻研新知。对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不少医学院校也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例如定期举行学术讲座,深入浅出地渗透科研方法,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渴求,付诸行动开始探究之路,并在今后的工作中保持积极的研究动力。

二、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条件的构建

(一)建立和谐的学术互动与资源共享机制

大学是各种学术观点开放包容、汇集交流的重要场所,有效的学术互动是完善学术理论、传播科学观点的有效方式,学术互动的畅通与自由需要大学的支持和保护。而本科生由于受到固有培养目标的限制和束缚,接触本领域前沿研究的机会较少,缺乏浓厚的学术氛围,不利于学生科研兴趣的培养。因此,医学院校需要建立医学本科生与外界的学术交流与互动平台,由学校订购相关学术刊物供学生翻阅;定期开展学术交流会,聘请具有权威的高校学者、教授进行讲座与交流,了解本专业前沿最新研究动态,使校内师生之间展开充分的学术互动,让学生也能获得与他人展示、分享、讨论科研成果的机会,帮助学生积极促成科研成果的转化,从而提高学术互动的价值和效率。学生也可以参与到学校课题研究中,实现高校软件与硬件资源的共享。不断完善校园信息络,方便各方交流沟通,将优秀师生的学术成果转化为校本教材,进一步实现深层次的成果共享。

(二)建立系统的学生科研计划机制

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程,医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更是长期而复杂的医学教育的研究课题。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需要系统的科研计划和培养方案,并贯穿本科教育全过程之中,保证学生科研得以系统科学地分阶段实施。学校结合自身情况与学生意愿建立独具特色的本科生科研培养计划,并将此项计划纳入到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之中,建立详细完整的学生培养档案,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追踪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科研能力的发展,并能够及时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一步完善本科生科研训练管理办法和评价指标。在本科一年级期间,学校就要有针对性地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查阅中外文献集工具书、医学信息、医学情报等选修课程,培养学生基本的科研能力。然后根据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学生培养计划,从而保证科研活动的有效性以及人才培养的高效性。在经过学校系统的培训后,学生能够对自我科研能力有更为清晰的认知,通过协助教师完成课题,分组研究,为学生毕业后工作和科研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从长远来讲,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素质。

(三)建立客观合理的师生评价机制

当前以考试为主的学生评价体制仍被我国的大部分医学院校所采用。虽然很多高校也打着学分制的旗号,但其基础仍然是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难以适应学生科研培养体系的构建,因此,建立客观合理的师生评价机制已成为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关键,探索出一条适合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发展的科研学分制度,更是评价机制建设的重中之重。学生的科研活动仅仅靠外界的督促和管教难以获得其能力的长足发展,重点在于学生的内驱力。要想使科研活动成为学生自觉的活动,除了要提升学生科研兴趣外,还需要设立一定的奖励机制,激励医学生在科研活动中寻求自我能力的提升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因此,通过精神或物质奖励的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

学生在进行科学研究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协助。而目前教师指导学生科研的热情并不太高。教师既有教学任务又有科研任务,很难再抽出时间和精力去指导学生科研。因此,对于教师的评价,需要采取更为合理的激励措施,即应将对学生科研的指导情况纳为指标之一,鼓励教师参与并指导学生科研。可以在教师工作业绩评定、职称晋升和津贴、教学奖项的评定等方面将教师指导本科生科研方面的工作表现考虑进去。

(四)建立稳定的科研保障机制

医学院校本科生科研活动的开展,仅靠学生单方面的努力并不能保证科研活动的顺利进行,还需要有师资、设施及经费的保障。师资方面,学校要对教师定期进行培训与考核,鼓励更多具有较强学术科研能力的专家、教授加入学生科研的指导工作,组建一支专职本科生科研带教导师,以保证师资队伍的专业性。同时,学校还要在资金上给予充分支持。科研活动耗资巨大,因此,需要对学生科研设立专项资金,并纳入学校科研的整体预算。可以尝试在各学院设立专门的科研经费预算与管理委员会,对师生申请课题的可行性进行科学论证,根据课题研究价值,划拨科研经费并协调专业设备的管理与使用。通过这一机构的设立,既能够使科研经费真正用于学生的科研活动,又可以避免无效科研及重复科研带来的浪费,以保证科研资金最大程度地合理运用。

(五)充分利用实验课

为本科生安排带教导师能够提高部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但导师人数和精力有限而学生人数众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出现僧多粥少的现象,如果仅以此种形式,对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收效不大。因此,导师指导与医学实验并行,才能使学生的科研能力既有客观指导又有个体探究。开展实验一方面能够验证学生已经学习过的理论知识并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另一方面,学生在实验中可以发现问题并努力地解决问题,培养科研思维与创新意识。所以充分利用好实验课,也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自己在日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