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提纲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复习指导提纲.docx

中医内科复习指导提纲.docx

一、常见证型记忆模式复习指导:(1)中医内科临床表现复杂,学生记忆难度增加,复习时应抓住共同性,记住一些常见证型表 现,则可化繁为简。

G )注意总结规律,将症状编成顺口溜。

(3)症状不必全记,只要记住主要症状即可。

⑷更多情况下,出现一些症状,只要辨出是某个证型,以确定治法、方药及判断病种。

1.阴虎火旺证:23个字记忆法:五心烦热、额赤盗汗、口咽干燥、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

若肾阴虚: 23字稱症:部位症研窍症等。

(腰膝酸软、头晕耳鸣) 若肝阴虚: 23字+肝症:肝经循行症卅窍症。

(胸胁隐痛、目涩) 若肺阴虚: 23字+肺症:干咳少痰、痰中带血。

若胃阴虚: 上11字(口咽十燥、舌红少苔脉细数)十胃部症(隐痛)2. 出血证:7字症状:吐、蝴、便、崩、尿、咳、咯+ “血”字。

3. 瘀血证:23字症:某部位刺痛、肿块固定不移、舌质紫暗或瘀点瘀斑、脉细涩。

注:瘀血证除上症外,还要注意下例三种原因:久病、外伤、出血。

少气懒言头晕目眩,神疲乏力活动自汗。

舌淡苔口脉虚无力,首先考虑肺脾气虚。

若心气虚证:上症+心悸;脾气虚证:上症+纳呆腹胀便滴;若肺气虚证:上症干+易感冒、自汗。

9. 阳虚证:畏寒怕冷面色晃白,形体虚肿脉沉舌白。

若脾阳虚:上症+消化系症;若肾阳虚:上症+腰膝冷痛、小便症。

10. 伤食证:暧气酸腐腕腹胀满,泻泄粪便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滑而实,吐泻之后诸症皆减。

二、疾病分型数字概括复习指导:(1)记病先记分型,以此为纲再记治法、方剂。

(2)—提到某病某型,脑中应马上反映出其大题位置 如页面的上、中、下等。

(3)加粗字体者为本病重点型,应注意其临床表现、选方、病历分析等。

一、分三型的有:湿阻:湿困脾胃、湿热中阻、脾虚湿滞 二、分四型的有:L 感冒:风寒、风热、暑湿、体虚感冒 2肺痈:初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10.樱病:气郁痰阻、痰结血瘀、肝火炽盛、心肝阴虚4. 6.7.8.肝气郁结证:肝经循行症(胸胁少腹胀闷窜痛)+情绪症(怒则甚、喜则缓、气出畅)+妇女加妇科症(乳房胀痛、痛 经、月经不调)+舌淡苔口脉弦。

中内背诵提纲

中内背诵提纲

【定义】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

临床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

(病情较轻者为惊悸,较重者为怔忡,可呈持续性。

)【证治分类】1. 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2. 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3. 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4. 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5. 振奋心阳,化水行气,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6. 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7. 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2.2 胸痹心痛【定义】是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心前区、膺背肩胛间隐痛、绞痛,历时数秒至数分钟,经休息获治疗后症状可迅速缓解,但多反复发作;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持久不能缓解。

【证治分类】1. 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2. 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3. 通阳泄浊,豁痰开结瓜蒌薤白半夏汤4. 宣痹通阳,散寒止痛枳实薤白白酒汤合当归四逆汤5. 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6. 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7. 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定义】是指以病人自觉头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可发生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

【证治分类】(一)外感头痛1. 疏散风寒止痛川芎茶调散2. 疏风清热和络芎芷石膏汤3. 祛风胜湿通窍羌活胜湿汤(二)内伤头痛1. 平肝潜阳,息风止痛天麻钩藤饮2. 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3. 益气养血,活络止痛八珍汤4. 养阴补肾,填精生髓大补元煎5. 活血化瘀,通窍止痛通窍活血汤§3.2 眩晕【定义】是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眩即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晕是指头晕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

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中医内科学大纲

中医内科学大纲

中医内科学目的:通过中医内科住院医师的培训,要求住院医师掌握中医内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掌握内科常见病证、病种的中医诊断、治疗,成为一名能独立从事内科临床工作的中医医师。

意义:系统学习和掌握中医内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重点突出中医特色。

熟练掌握内科常见病的中西医诊断、治疗技能以及内科危急重症的中西医处理技术,达到中医内科主治医师水平。

第一单元外感病症(一)感冒概述:定义、范围证侯特征:病因病机:1)感冒的常见病因;2)感冒的主要病机及转化诊治纲要:诊断要点、鉴别诊断、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1)风寒、风热暑湿感冒的主症、治法和方药;2)气虚感冒和阴虚感冒的主症、治法和方药3)风寒感冒治疗加减变化;4)寒包火感冒治疗原则。

(二)外感发热概述:定义、范围证侯特征:基本特点、兼夹证、变证病因病机:诊治纲要:诊断要点、鉴别诊断、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外感发热的各个辨证分型的症状、治法和方药(三)湿阻概述:定义、范围证侯特征:病因病机:诊治纲要:诊断要点、鉴别诊断、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湿阻的各个辨证分型的症状、治法和方药(四)痢疾概述:定义、范围证侯特征:基本特点、常见主要症状、变证病因病机:1)痢疾的常见病因;2)痢疾发生主要病机诊治纲要:诊断要点、鉴别诊断、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痢疾的各个辨证分型的症状、治法和方药(五)疟疾概述:定义、范围证侯特征:临床特征、典型表现、分类病因病机:诊治纲要:诊断要点、鉴别诊断、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疟疾的各个辨证分型的症状、治法和方药第二单元肺系病症(一)咳嗽概述:定义、范围证侯特征:病因病机:1)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病因;2)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病机及转化。

诊治纲要:诊断要点、鉴别诊断、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各个辨证分型的症状、治法和方药(二)哮病概述:定义、范围证侯特征:病因病机:1)哮病的常见病因;2)哮病的主要病机、“夙根”与诱因及转化。

中医专业《中医内科学》考试大纲.doc

中医专业《中医内科学》考试大纲.doc

中医内科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医学专业本科)I前言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专业的一门主课,也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

为指导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便于考生明确中医内科学课程考试复习范围和要求。

特制定考试大纲。

II考试内容上篇总论一、核心内容:中医内科学的定义.中医内科病的辨证,治疗原则,脏腑辨证和证型纲要。

二、重点内容:中医内科疾病分类和命名及发病学特点。

六淫致病特点和辨证论治要点。

内生五气病症的辨证特征。

气血津液病症一般规律。

第一章肺系疾证一、核心内容:感冒病因病机、感冒常见三证的症状特点、治法和首选方剂; 咳嗽的病因、病位及辨治原则;哮病发病的内因、发作期的病理关键,发作时辨证及治法方药,哮病的治疗原则;喘证病因、病理机制,实喘、虚喘的鉴别,喘证各证型的辨证论治;肺痈治疗的主法,肺痈四期的治疗大法,肺痈治疗的重点; 肺痹的主要病机、病理变化,肺痹的处理方法;肺胀的辨治原则,肺胀常见证型的辨证论治。

二、重点内容:治疗虚体感冒的变法;咳嗽各证型的辨证论治;哮病的诱因、病理性质;喘证寒热互见、虚实夹杂和正虚喘脱的治疗;肺痈各个病期的辨证论治;第二章心系病证一、核心内容:心悸的病机及诊断要点,心悸与怔忡、奔豚的鉴别,胸痹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胸痹各证型的辨证论治;各型不寐的证候特点、治法、方药;癫狂的概念,癫狂的证候特征及诊断要点,癫狂的辨证论治;痫病的概念、临床特征,痫病的诊断要点,痫病的辨证论治;痴呆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各证的辨证论治;厥证的诊断要点,证候特点,鉴别诊断,厥证的急救措施和辨证论治。

二、重点内容:心悸辨证,治疗原则;心悸的轻重危急证候的辨别及治疗。

胸痹的辨证治疗原则,胸痹的轻重、顺逆证候的辨别及治疗;不寐的调摄护理;癫病的病理、病机之要点,癫与狂的证候分类,癫狂病的病因病机;痫病的病因,与癫痫、中风病、厥证的鉴别要点;痴呆的病位,痴呆以综合治疗为主的原则,临证用药原则;厥证的病因病机。

中医内科复习提纲

中医内科复习提纲

感冒凡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导致肺卫失和,以鼻塞、流涕、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感疾病,称之为感冒。

其病情轻者亦称“伤风”或“冒风”、“冒寒”;病情重者称为重伤风。

除体虚感冒外,不宜早进补益造成留邪,甚则内传于里。

体虚感冒应标本兼顾,尤不宜单用发汗,重伤肺气。

1.风寒感冒轻者鼻塞声重,喷嚏,时流清涕,咽痒,痰清稀色白;重者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

苔薄白而润。

脉浮或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葱豉汤加味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2.风热感冒发热,微恶寒,汗出不畅,头痛,鼻塞浊涕,口干而渴,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黄黏稠。

苔薄黄。

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清肺透邪。

方药:银翘散加减。

3.暑湿感冒发于夏季,发热,汗出热不解,面垢,鼻塞流浊涕。

头昏重胀痛,身重倦怠,心烦口渴,胸闷欲呕,尿短赤。

舌红苔黄腻。

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方药:新加香薷饮。

4.体虚感冒气虚感冒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倦怠无力,气短懒言,反复发作,稍有不慎则发病。

年老或多病,恶风,易汗出等。

舌淡苔薄白。

脉浮而无力。

治法:益气解表。

方药:参苏饮加减。

咳嗽“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病位在肺,与肝、脾、肾关系最为密切。

辨外感与内伤:外感,多是新病,常突发,病程短,初起多兼有恶热、头痛、鼻塞等肺卫症状,属于邪实。

内伤,多是宿病,常反复发作,迁延不已,常兼他脏病证,多属邪实正虚。

治疗原则:外感咳嗽,治以宣肺散邪为主。

内伤咳嗽,治当祛邪扶正,标本兼治。

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

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

苔薄白。

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2.风热犯肺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音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或稠黄。

咳时汗出,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恶风,身热。

舌红苔薄黄。

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加减。

中医内科背诵提纲

中医内科背诵提纲

第一章肺系病证1.感冒2.咳嗽3.哮病4.喘证5.肺痈6.肺痨7.肺胀8.肺痿§1.1 感冒【定义】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证治分类】1. 风寒束表证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2. 风热犯表证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

3. 暑湿伤表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加减。

§1.2 咳嗽【定义】咳嗽是指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病位在肺,但亦与肝、脾、肾等脏腑相关)。

【证治分类】(一)外感咳嗽1. 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2. 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加减。

3. 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加减。

(二)内伤咳嗽1. 痰湿蕴肺证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2. 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加减。

3. 肝火犯肺证清肺泄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加减。

4. 肺阴亏耗证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加减。

§1.3 哮病【定义】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时喉中有哮鸣音,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证治分类】(一)发作期1. 冷哮证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

2. 热哮证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3. 寒包热哮证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

4. 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味。

5. 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加减。

(二)缓解期1. 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加减。

2. 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1.4 喘证【定义】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的病证。

【证治分类】喘证的治疗应分清虚实。

中内复习大纲

中内复习大纲

中医内科学复习大纲第一单元感冒1.解释感冒、时行感冒。

感冒:是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所导致肺卫功能失调,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主要特征的常见外感病证。

时行感冒:由时行病毒引起,发病急、病情较重,全身症状显著,症状多项类似,可发生传变,化热入里,继发或合并它病,具有广泛的传染性、流行性。

2.怎样辨别风寒与风热感冒?3.简述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的证候、治法、代表方。

风寒感冒:证候:恶寒发热(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体酸楚,鼻塞,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稀白,口不渴,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荆防败毒散风热感冒:证候:身热较重,汗出,微恶风寒,头胀痛,鼻塞流黄浊涕,咽喉红肿疼痛,或有乳蛾肿大,咳嗽痰黄黏稠,口渴欲饮,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方药:银翘散暑湿感冒:证候:身热、微恶寒,无汗或少汗,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粘,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胸闷泛恶,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方药:新加香薷饮第二单元咳嗽1.简述咳嗽的基本病机。

答:外邪侵袭或脏腑功能失调导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

2.简述外感咳嗽、内伤咳嗽的分型、治法、代表方。

外感咳嗽分为:①风寒袭肺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②风热犯肺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方药:桑菊饮③风燥伤肺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方药:温燥者用桑杏汤凉燥者用杏苏散内伤咳嗽分为:①痰湿蕴肺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方药: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②痰热郁肺治法: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方药:清金化痰汤③肝火犯肺治法:清肺泻肝,顺其降火;方药:黛蛤散合泻白散④肺阴亏损治法:滋阴清热,润肺止咳;方药:沙参麦冬汤⑤肺气亏虚治法:补肺益气,止咳化痰;方药:补肺汤第三单元哮病1.解释哮病的含义。

因宿痰伏肺,遇诱因引触伏痰,以致痰阻气逆,痰气搏击,壅塞气道,肺失宣肃。

西学中,中医内科学复习提纲

西学中,中医内科学复习提纲

中医内科学复习提纲1.外邪从口鼻、皮毛入侵,肺卫首当其冲。

2.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为根本。

3.溃脓期是肺痈病情顺和逆的转折点。

4.血证:止血、祛瘀、宁血、补虚(治血四法,,清。

血证论)5.肝胃气滞型胃痛与情志不遂有关。

6.呕吐的病位在胃。

7.鼓胀的性质是本虚标实。

8.黄疸的治疗原则:化湿邪,利小便。

9.眩晕的治疗原则:补虚泄实,调整阴阳。

10.清代王清任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11.水肿的辩证要点:辨阴阳。

12.实则清利,虚则补益,是治疗淋证的基本原则。

13.气虚发热的病因病机是中气不足,阴火内生。

14.痹病: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障碍。

15.时行感冒:感受时行疫毒所引起,病情重变化多,多呈流行性,在同一时期广泛流行,且病证相似的感冒,病情较普通感冒重,体力恢复较慢。

16.肺胀是由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痰瘀阻结,气道不畅,肺气壅滞,肺叶胀满,不能敛降,临床以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发绀,心悸浮肿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17.积聚:指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引发腹内结块,或痛或胀的一种病证。

积属有形,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乃为脏病;聚属无形,包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属气分,乃为腑病。

18.癃闭是因肾和膀胱气化失司而导致尿量减少,排尿困难,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种疾患。

其中又以小便不利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者为“癃”;以小便闭塞,点滴不通,病势较急者为“闭”。

19.外感咳嗽,多是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初起多兼有寒热、头痛、鼻塞等肺卫表征,多属邪实。

内伤咳嗽,起病慢,往往有较长的咳嗽病史,常兼他脏病证。

由他脏及肺者,多因邪实导致正虚;肺脏自病者,多因虚致实。

20.水肿在发病机制上,肺、脾、肾三脏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在肺与肾的关系上是母子相传,若肾虚水泛,上逆于肺,则肺气不降,而失其通调水道的功能,可促使肾气更虚而加重水肿;反之,肺受邪而传入肾时,亦能引起同样的结果。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大纲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大纲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大纲第一单元肺系病证细目一:感冒要点:.感冒的概念.感冒的病因病机.感冒的诊断与病证鉴别.感冒的辨证论治.感冒的转归预后.感冒的预防调护细目二:咳嗽要点:.咳嗽的概念.咳嗽的病因病机.咳嗽的诊断与病证鉴别.咳嗽的辨证论治.咳嗽的转归预后.咳嗽的预防调护细目三:哮病要点:.哮病的概念.哮病的病因病机.哮病的诊断与病证鉴别.哮病的辨证论治.哮病的转归预后.哮病的预防调护细目四:喘证要点:.喘证的概念.喘证的病因病机.喘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喘证的辨证论治.喘证的转归预后.喘证的预防调护细目五:肺痈要点:.肺痈的概念.肺痈的病因病机.肺痈的诊断与病证鉴别.肺痈的辨证论治.肺痈的转归预后细目六:肺痨要点:.肺痨的概念.肺痨的病因病机.肺痨的诊断与病证鉴别.肺痨的辨证论治.肺痨的转归预后.肺痨的预防调护细目七:肺胀要点:.肺胀的概念.肺胀的病因病机.肺胀的诊断与病证鉴别.肺胀的辨证论治.肺胀的转归预后细目八:肺痿要点:.肺痿的概念.肺痿的病因病机.肺痿的诊断与病证鉴别.肺痿的辨证论治.肺痿的转归预后第二单元心系病证细目一:心悸要点:.心悸的概念.心悸的病因病机.心悸的诊断与病证鉴别.心悸的辨证论治.心悸的转归预后细目二:胸痹要点:.胸痹的概念.胸痹的病因病机.胸痹的诊断与病证鉴别.胸痹的辨证论治.胸痹的转归预后.胸痹的预防调护细目三:真心痛要点:.真心痛的概念.真心痛的辨证论治细目四:不寐要点:.不寐的概念.不寐的病因病机.不寐的诊断与病证鉴别.不寐的辨证论治.不寐的转归预后.不寐的预防调护细目二:眩晕要点:.眩晕的概念.眩晕的病因病机.眩晕的诊断与病证鉴别.眩晕的辨证论治.眩晕的转归预后.眩晕的预防调护细目三:中风要点:.中风的概念.中风的病因病机.中风的诊断与病证鉴别.中风的辨证论治.巾风的转归预后.中风的预防调护细目四:癫狂要点:.癫狂的概念.癫狂的病因病机.癫狂的诊断与病证鉴别.癫狂的辨证论治.癫狂的转归.癫狂的调护细目五:痫病要点:.痫病的概念.痫病的病因病机.痫病的诊断与病证鉴别.痫病的辨证论治.痫病的预防调护细目六:痴呆要点:.痴呆的概念.痴呆的病因病机.痴呆的诊断与病证鉴别.痴呆的辨证论治.痴呆的预防调护第四单元脾胃病证细目一:胃痛要点:.胃痛的概念.胃痛的病因病机.胃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胃痛的辨证论治.胃痛的转归预后.胃痛的预防调护细目二:痞满要点:.痞满的概念.痞满的病因病机.痞满的诊断与病证鉴别.痞满的辨证论治.痞满的转归预后.痞满的预防调护细目三:呕吐要点:.呕吐的概念.呕吐的病因病机.呕吐的诊断与病证鉴别.呕吐的辨证论治.呕吐的预防调护细目四:噎膈.噎嗝的概念.噎嗝的病因病机.噎嗝的诊断与病证鉴别.噎嗝的辨证论治.噎嗝的转归预后.噎嗝的预防调护细目五:呃逆要点:.呃逆的概念.呃逆的病因病机.呃逆的诊断与病证鉴别.呃逆的辨证论治细目六:腹痛要点:.腹痛的概念.腹痛的病因病机.腹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腹痛的辨证论治.腹痛的转归预后.腹痛的预防调护细目七:泄泻.泄泻的概念.泄泻的病因病机.泄泻的诊断与病证鉴别.泄泻的辨证论治.泄泻的转归预后.泄泻的预防调护细目八:痢疾要点:.痢疾的概念.痢疾的病因病机.痢疾的诊断与病证鉴别.痢疾的辨证论治.痢疾的转归预后.痢疾的预防调护细目九:便秘要点:.便秘的概念.便秘的病因病机.便秘的诊断与病证鉴别.便秘的辨证论治.便秘的转归预后.便秘的预防凋护细目二:黄疸要点:.黄疸的概念.黄疸的病因病机.黄疸的诊断与病证鉴别.黄疸的辨证论治.黄疸的转归预后.黄疸的预防调护细目三:积聚要点:.积聚的概念.积聚的病因病机.积聚的诊断与病证鉴别.积与聚的主症特点和病机的异同点.积聚的辨证论治.积聚的转归预后细目四:鼓胀要点:.鼓胀的概念.鼓胀的病因病机.鼓胀的诊断与病证鉴别.鼓胀的辨证论治.鼓胀的转归预后.鼓胀的预防调护细目五:疟疾要点:.疟疾的概念.疟疾的病因病机.疟疾的诊断与病证鉴别.疟疾的辨证论治.疟疾的转归预后.疟疾的预防调护第六单元肾系病证细目一:水肿要点:.水肿的概念.水肿的病因病机.水肿的诊断与病证鉴别.水肿的辨证论治.水肿的转归预后.水肿的预防调护细目二:淋证要点:.淋证的概念.淋证的病因病机.淋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淋证的辨证论治.淋证的转归预后.淋证的预防调护细目三:癃闭要点:.癃闭的概念.癃闭的病因病机.癃闭的诊断与病证鉴别.癃闭的辨证论治.癃闭的常用外治法.癃闭的转归预后细目四:关格要点:.关格的概念.关格的病因病机.关格的诊断与病证鉴别.关格的辨证论治.关格的转归预后.关格的预防调护第七单元气血津液病证细目一:郁证要点:.郁证的概念.郁证的病因病机.郁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郁证的辨证论治.郁证的预防调护细目二:血证要点:.血证的概念.血证的病因病机.血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血证的辨证论治.血证的转归预后.血证的预防调护细目三:痰饮要点:.痰饮的概念.痰饮的分类.痰饮的病因病机.痰饮的诊断与病证鉴别.痰饮的辨证论治.痰饮的转归预后细目四:消渴要点:.消渴的概念.消渴的病因病机.消渴的诊断与病证鉴别.消渴的辨证论治.消渴的转归预后.消渴的预防调护细目五:自汗、盗汗要点:.自汗、盗汗的概念.自汗、盗汗的病因病机.自汗、盗汗的诊断与病证鉴别.自汗、盗汗的辨证论治细目六:内伤发热要点:.内伤发热的概念.内伤发热的病因病机.内伤发热的诊断与病证鉴别.内伤发热的辨证论治.内伤发热的转归预后细目七:虚劳要点:.虚劳的概念.虚劳的病因病机.虚劳的诊断与病证鉴别.虚劳的辨证论治.虚劳的转归预后细目八:癌病要点:.癌病的概念.癌病的病因病机.癌病的诊断与病证鉴别.癌病的辨证论治.癌病的转归预后.癌病的调护细目九:厥证要点:.厥证的概念.厥证的病因病机.厥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厥证的辨证论治第八单元肢体经络病证细目一:痹证要点:.痹证的概念.痹证的病因病机.痹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痹证的辨证论治.痹证的转归预后.痹证的预防调护细目二:痿证要点:.痿证的概念.痿证的病因病机.痿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痿证的辨证论治.痿证的转归预后.痿证的调护细目三:颤证要点:.颤证的概念.颤证的病因病机.颤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颤证的辨证论治细目四:腰痛要点:.腰痛的概念.腰痛的病因病机.腰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腰痛的辨证论治。

规培大纲中医内科学(掌握)

规培大纲中医内科学(掌握)
治法:补肾纳气。
代表方: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4、喘证
(一)实喘
1.风寒犯肺
临床表现: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痰多色白清稀,恶寒无汗,头痛鼻塞;或有发热,口不渴;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治法:宣肺散寒。
代表方:麻黄汤合华盖散。
2.表寒肺热
临床表现:喘逆上气,息粗鼻扇,胸胀或痛;咳而不爽,吐痰稠黏,伴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舌苔薄白或罩黄,舌边红,脉浮数或滑。
治法:补肾纳气。
代表方: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3.喘脱证
临床表现:喘逆剧甚,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稍动则咳喘欲绝;或有痰鸣,心悸烦躁,四肢厥冷,面青唇紫,汗出如珠;脉浮大无根,或脉微欲绝。
治法: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代表方:参附汤送服黑锡丹。
5、肺胀
1.外寒内饮
临床表现:咳逆喘满不得卧,气短气急,咳痰白稀,呈泡沫状,胸部膨满,恶寒,周身酸楚,或有口干不欲饮,面色青暗;舌体胖大,舌质暗淡,舌苔白滑,脉浮紧。
治法:温肺散寒,降逆涤痰。
代表方:小青龙汤。
2.痰浊壅肺
临床表现:咳嗽痰多,色白黏腻或呈泡沫,短气喘息,稍劳即著,怕风汗多,脘痞纳少,倦怠乏力;舌暗,苔薄腻或浊腻,脉滑。
治法:化痰降气,健脾益气。
代表方: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
3.痰热郁肺
临床表现:咳逆喘息气粗,痰黄或白,黏稠难咳,胸满烦躁,目胀睛突,或发热汗出,或微恶寒,溲黄便干,口渴欲饮;舌质暗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温阳化饮利水。
代表方:真武汤合五苓散。
7.肺肾气虚
临床表现:呼吸浅短难续,咳声低怯,胸满短气,甚则张口抬肩,倚息不能平卧,咳嗽,痰如白沫,咳吐不利,心慌,形寒汗出,面色晦暗;舌淡或暗紫,苔白润,脉沉细无力。

内科部分提纲

内科部分提纲
2)肾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
3)脾不统血:补中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
4)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
紫斑
1)血热妄行: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十灰散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宁络止血—茜根散
、痰饮
1.痰饮
1)脾阳虚弱:温脾化饮-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5)火盛伤阴:滋阴降火、安神定志-二阴煎、琥珀养心丹
十、痫证(风火痰瘀+心脑神机失用→风阳内动)
1)风痰闭阻:涤痰熄风、开窍定痫-定痫丸
2)痰火扰神:清汗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3)瘀阻脑络:活血化瘀,息风通络—通窍活血汤
4)心脾两虚:补益气血,健脾宁心—六君子汤合归脾汤
5)心肾亏虚:补益心肾、潜阳安神-左归丸,天王补心丹
4)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四七汤
5)脾胃气虚:健脾益气,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汤
6)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汤
7)胃阴不足: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
十五、呃逆(辨生理病理,虚实。理气和胃,降逆止呕。急证大补元气急救胃气)
1)胃中寒冷: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丁香散
2)胃火上逆:清热和胃、降逆止呕-竹叶石膏汤
4)心肝阴虚:滋阴降火,宁心柔肝—天王补心丹或一贯煎
二十五、水肿(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
阳水
1)风水相搏: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
2)湿毒浸淫: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3)水湿浸渍:运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
4)湿热壅盛:分利湿热-疏凿饮子
6)阴虚:滋阴通便—增液汤
7)阳虚:温阳通便—济川煎

中医内科学(72课时)大纲

中医内科学(72课时)大纲

中医内科学(供中医学、针推学、骨伤本科专业用)总论(一)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明确中医内科学的任务,熟悉中医内科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2.熟悉中医内科病证发病学、证候学、治疗学的特点。

3.了解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病证分类、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4.了解中医内科学与西医内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二)教学内容1.讲述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任务及地位。

2.简介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

3.简介中医内科病证的分类及其依据。

4.重点讲解与分析中医内科病证和发病学特点。

5.重点讲解与分析中医内科病证和证候学特点。

6.重点讲解与分析中医内科病证的治疗学的特点。

7.介绍中医内科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8.说明中医内科学的学习方法及要求,指出注意与前期课程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的衔接,和与其后期课程伤寒论、金匱要略和温病学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以课程讲授为主,配合电化教学手段。

各论第一章肺系病证一、感冒(一)目的要求1.了解感冒为临床多发病、常见病,其病因以及预后。

2.掌握感冒的病机、诊断要点,以及风寒、风热、暑湿感冒的证治方药。

3.熟悉"寒包火"感冒、虚人感冒的治疗要点。

(二)教学内容l.介绍四时感冒的临床证候特征,以鼻塞、流涕、咳嗽、发热恶寒、头痛、周身酸楚、脉浮为主症,并说明四时感冒与时行感冒的鉴别诊断。

2.叙述感冒的病因以风邪为主,冬春秋季感冒,以风寒、风热为主、夏令感冒多属暑湿致病,病机重点为卫表不和。

3.明确感冒辨证属表实证,治疗大法为解表透邪。

4.分别讲解三证感冒的症状特点,风寒感冒用辛温解表法,荆防达表汤加减。

风热感冒用辛凉解表法,银翘散加减。

暑热感冒用清热祛湿解表法,新加香薷饮加减。

并说明虚人感冒当扶正祛邪,寒包火感冒当清里温表。

5.简要介绍感冒的调护及进展。

(三)教学方法1.以课堂讲授为主。

2.临床见习。

3.有条件介绍刊关感冒的录像片。

二、咳嗽(一)目的要求l.了解咳嗽有外感、内伤之分,其病变重点在肺,而关系到它脏。

中医内科学提纲(广中医)

中医内科学提纲(广中医)

一是简答1.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鉴别外感咳嗽,多属新病,发病急,病程短,多兼有寒热、头痛、鼻塞等肺卫表证,属于邪实,宜疏邪宣肺;内伤咳嗽,多是宿疾,常反复发作,迁延不已,兼见他脏病证,多属邪实正虚,宜调理脏腑,忌辛散如何鉴别胃痛与腹痛。

胃痛腹痛病位胃脘(胃) 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病机胃失和降腹中气机紊乱或经脉失养症状胃脘部疼痛,伴嗳气、反酸、上腹痞闷或饿痛或饱痛脐周或少腹、小腹疼痛伴肠鸣。

大便失常(或腹泻或便秘)治疗重在调和胃气重在调畅气机2.何为时行感冒?临床表现是什么?时行感冒: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病情严重,传染迅速,证候多相类似者。

临床表现:突然恶寒、寒战、高热、周身酸痛,全身症状明显,1~3日后出现明显的鼻塞、流涕、咳嗽、咽痛等。

可化热入里,变生它证。

具传染性,可引起广泛的流行。

3.简述咳嗽的证候分型外感:1、风寒袭肺2、风热袭肺3、风燥伤肺内感4.痰湿蕴肺5、痰热郁肺6 、肝火犯肺7、肺阴亏耗4.哮病和喘证如何鉴别喘以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肺气上逆,失于宣降哮以声响言,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

宿痰伏肺,肺失肃降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5.黄疸的阳黄与阴黄的鉴别。

阳黄以湿热疫毒为主,阴黄以脾虚、寒湿为主。

阳黄黄色鲜明,发病急,病程短,常伴身热,口干苦,舌苔黄腻,脉象弦数。

阴黄黄色晦暗,病程长,病势缓,常伴纳少,乏力,舌淡,脉沉迟或细缓6.感冒的病因病机病因:六淫外邪,感受时行疫毒病机:正气虚弱,肺卫功能失常风邪、疫毒通过口鼻、皮毛侵犯人体;禀赋不足、久病体弱、起居失常、寒温失调、疲劳过度导致腠理不密、卫外不固,两者均可导致肺卫功能失常,造成感冒7.呕吐的辨证分型及主要选方分型症状选方实证外邪犯胃突然呕吐,胸脘满闷,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白腻,脉濡缓藿香正气散食积内停饮食失调,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大便或溏或结,排便不畅保和丸痰饮中阻呕吐清水痰涎,脘闷不食,头眩心悸,舌苔白腻,脉滑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肝气犯胃呕吐吞酸,嗳气频繁,胸肋胀痛,舌质红,苔腻薄,脉弦四七汤虚证脾胃气虚食欲不振,食入难化,恶心呕吐,胃脘痞闷,大便不畅,舌苔白滑,脉象虚弦香砂六君子丸脾胃阳虚食多即吐,时作时止,面色恍白,倦怠乏力,喜暖恶寒,四肢不温,口干而不欲饮,大便溏薄,舌质淡,脉濡弱理中丸胃阴不足呕吐反复发作,或时作干呕,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象细数麦门冬汤肺胀的辩证分型分型症状外寒里饮咳逆喘满不得卧,气短气急,咯痰白稀量多,呈泡沫状,胸部膨满,口干不欲饮,面色青黯,周身酸楚,头痛,恶寒,无汗。

中医内科,副高,考纲

中医内科,副高,考纲

中医内科学专业——副高级一、专业知识(一)本专业知识1.熟练掌握中医内科各专科疾病的理论知识,内容包括疾病的沿革、病因病机、类证鉴别、辨证论治、代表方药及相关文献的经典论述。

2.掌握现代医学内科专业的基础理论,并重点掌握各专科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及临床生化、临床免疫、临床诊断及治疗学等理论知识。

3.掌握各专科诊疗技术的原理与临床意义等理论知识。

(二)相关专业知识1.熟练掌握与本专科密切相关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包括《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神农本草经》、《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药学》、《方剂学》、《经络学》、《腧穴学》等。

了解历代医家对本专科疾病的系统论述。

2.熟练掌握中医内伤病症的脏腑、气血津液和经络病变理论以及中医外感病症的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病变理论。

3.掌握本专业系统疾病及相关疾病的外科治疗的临床相关知识。

4.熟悉与本专业相关学科的理论,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遗传工程学等。

二、专业实践能力1.熟练掌握各专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思路和方法。

了解本专业的少见病和涉及其他学科的疾病,并能对其进行正确的诊断、鉴别及治疗。

2.掌握本专业危重病人的救治,如心内科必须掌握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心包填塞、心原性休克、急性冠脉功能不全综合征、阿斯综合征、各种类型的严重心律失常、急性或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疾病的诊疗抢救技术。

3.正确处理本专业的复杂疑难问题,如消化科必须掌握腹痛、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腹泻、黄疸、急腹症、腹水、消化道肿瘤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4.熟练掌握中医望诊、问诊、闻诊、切诊等四诊技术,各专科必须掌握本专业的诊疗技术,并熟悉所在专业新的诊疗技术。

如心内科必须熟练掌握心血管系统的常规诊治技术、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电图运动试验、电复律术、心包穿刺术、中心静脉置管术、心脏血流动力学测定;熟悉和了解心脏电生理检查与治疗技术、心血管系统的超声检查技术、心血管影像检查技术、射频消融、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成形术、冠状动脉搭桥术等诊治专业技术。

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助理医师《中医内科学》大纲

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助理医师《中医内科学》大纲

2018 年中医助理医师《中医内科学》纲领第一单元肺系病证详目一:感冒重点:1.感冒的观点2.感冒的病因病机3.感冒的诊疗与病证鉴识4.感冒的辨证论治5.感冒的转归预后6.感冒的预防调护详目二:咳嗽重点:1.咳嗽的观点2.咳嗽的病因病机3.咳嗽的诊疗与病证鉴识4.咳嗽的辨证论治5.咳嗽的转归预后6.咳嗽的预防调护详目三:哮病重点:1.哮病的观点2.哮病的病因病机3.哮病的诊疗与病证鉴识4.哮病的辨证论治5.哮病的转归预后6.哮病的预防调护详目四:喘证重点:1.喘证的观点2.喘证的病因病机3.喘证的诊疗与病证鉴识4.喘证的辨证论治5.喘证的转归预后6.喘证的预防调护详目五:肺痈重点:1.肺痈的观点2.肺痈的病因病机3.肺痈的诊疗与病证鉴识4.肺痈的辨证论治5.肺痈的转归预后详目六:肺痨重点:1.肺痨的观点2.肺痨的病因病机3.肺痨的诊疗与病证鉴识4.肺痨的辨证论治5.肺痨的预防调护第二单元心系病证详目一:心悸重点:1.心悸的观点2.心悸的病因病机3.心悸的诊疗与病证鉴识4.心悸的辨证论治详目二:胸痹重点:1.胸痹的观点2.胸痹的病因病机3.胸痹的诊疗与病证鉴识4.胸痹的辨证论治5.胸痹的转归预后6.胸痹的预防调护详目三:不寐重点:1.不寐的观点2.不寐的病因病机3.不寐的诊疗与病证鉴识4.不寐的辨证论治5.不寐的预防调护详目二:眩晕重点:1.眩晕的观点2.眩晕的病因病机3.眩晕的诊疗与病证鉴识4.眩晕的辨证论治5.眩晕的转归预后6.眩晕的预防调护详目三:中风重点:1.中风的观点2.中风的病因病机3.中风的诊疗与病证鉴识4.中风的辨证论治5.巾风的转归预后6.中风的预防调护详目四:痫病重点:1.痫病的观点2.痫病的病因病机3.痫病的诊疗与病证鉴识4.痫病的辨证论治详目五:痴呆重点:1.痴呆的观点2.痴呆的病因病机3.痴呆的诊疗与病证鉴识4.痴呆的辨证论治第四单元脾胃病证详目一:胃痛重点:1.胃痛的观点2.胃痛的病因病机3.胃痛的诊疗与病证鉴识4.胃痛的辨证论治5.胃痛的转归预后6.胃痛的预防调护详目二:痞满重点:1.痞满的观点2.痞满的病因病机3.痞满的诊疗与病证鉴识4.痞满的辨证论治5.痞满的预防调护详目三:呕吐重点:1.呕吐的观点2.呕吐的病因病机3.呕吐的诊疗与病证鉴识4.呕吐的辨证论治5.呕吐的预防调护详目四:噎膈重点:1.噎膈的观点2.噎膈的病因病机3.噎膈的诊疗与病证鉴识4.噎膈的辨证论治详目五:呃逆重点:1.呃逆的观点2.呃逆的病因病机3.呃逆的诊疗与病证鉴识4.呃逆的辨证论治详目六:腹痛重点:1.腹痛的观点2.腹痛的病因病机3.腹痛的诊疗与病证鉴识4.腹痛的辨证论治5.腹痛的转归预后6.腹痛的预防调护详目七:泄泻重点:1.泄泻的观点2.泄泻的病因病机3.泄泻的诊疗与病证鉴识4.泄泻的辨证论治5.泄泻的转归预后6.泄泻的预防调护详目八:痢疾重点:1.痢疾的观点2.痢疾的病因病机3.痢疾的诊疗与病证鉴识4.痢疾的辨证论治5.痢疾的转归预后6.痢疾的预防调护详目九:便秘重点:1.便秘的观点2.便秘的病因病机3.便秘的诊疗与病证鉴识4.便秘的辨证论治5.便秘的预防凋护第五单元肝胆病证详目一:胁痛重点:1.胁痛的观点2.胁痛的病因病机3.胁痛的诊疗与病证鉴识4.胁痛的辨证论治5.胁痛的转归预后详目二:黄疸重点:1.黄疸的观点2.黄疸的病因病机3.黄疸的诊疗与病证鉴识4.黄疸的辨证论治详目三:聚集重点:1.聚集的观点2.聚集的病因病机3.聚集的诊疗与病证鉴识4.聚集的辨证论治第六单元肾系病证详目一:水肿重点:1.水肿的观点2.水肿的病因病机3.水肿的诊疗与病证鉴识4.水肿的辨证论治5.水肿的转归预后6.水肿的预防调护详目二:淋证重点:1.淋证的观点2.淋证的病因病机3.淋证的诊疗与病证鉴识4.淋证的辨证论治5.淋证的转归预后6.淋证的预防调护详目三:癃闭重点:1.癃闭的观点2.癃闭的病因病机3.癃闭的诊疗与病证鉴识4.癃闭的辨证论治5.癃闭的常用外治法6.癃闭的转归预后第七单元气血津液病证详目一:郁证重点:1.郁证的观点2.郁证的病因病机3.郁证的诊疗与病证鉴识4.郁证的辨证论治5.郁证的预防调护详目二:血证重点:1.血证的观点2.血证的病因病机3.血证的诊疗与病证鉴识4.血证的辨证论治5.血证的转归预后6.血证的预防调护详目三:痰饮重点:1.痰饮的观点2.痰饮的分类3.痰饮的病因病机4.痰饮的辨证论治详目四:消渴重点:1.消渴的观点2.消渴的病因病机3.消渴的诊疗与病证鉴识4.消渴的辨证论治5.消渴的转归预后6.消渴的预防调护详目五:内伤发热重点:1.内伤发热的观点2.内伤发热的病因病机3.内伤发热的诊疗与病证鉴识4.内伤发热的辨证论治详目六:虚劳重点:1.虚劳的观点2.虚劳的病因病机3.虚劳的诊疗与病证鉴识4.虚劳的辨证论治5.虚劳的转归预后详目七:癌病重点:1.癌病的观点2.癌病的病因病机3.癌病的诊疗与病证鉴识第八单元肢体经络病证详目一:痹证重点:1.痹证的观点2.痹证的病因病机3.痹证的诊疗与病证鉴识4.痹证的辨证论治5.痹证的转归预后6.痹证的预防调护详目二:痿证重点:1.痿证的观点2.痿证的病因病机3.痿证的诊疗与病证鉴识详目三:颤证重点:1.颤证的观点2.颤证的病因病机3.颤证的诊疗与病证鉴识4.颤证的辨证论治详目四:腰痛重点:1.腰痛的观点2.腰痛的病因病机3.腰痛的诊疗与病证鉴识4.腰痛的辨证论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气虚血滞、脉络瘀阻:补气活血、通经活络-补阳还五汤 ②肝阳上亢、脉络瘀阻:平肝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 2) 语言不利: ①风痰阻络、舌强语謇:祛风除痰、宣窍通络-解语丹 ②肾虚精亏、音喑失语、心悸:滋阴补肾利窍-地黄饮子 3)口眼喎斜:祛风、除痰、通络-牵正散 四、痴呆 1.平台期 1)髓海不足:滋补肝肾、生髓养脑—七福饮 2)脾肾亏虚:温补脾肾、养元安神—还少丹 3)气血不足:益气健脾、养血安神—归脾汤 2.波动期 1)痰浊蒙窍:化痰开窍、养心安神—洗心汤 2)瘀阻脑络:活血化瘀、通窍醒神—通窍活血汤 3)心肝火旺:清心平肝、安神定志—天麻钩藤饮 3.下滑期 毒损脑络:清热解毒、通络达邪—黄连解毒汤合用安宫牛黄丸 五、癫狂 1.癫病 1)痰气郁结:理气解郁、化痰开窍-顺气导痰汤 2)心脾两虚:健脾益气、养心安神-养心汤 2.狂病
心系病证
一、心悸 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3.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4.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 5.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 6.心脉瘀阻: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7.痰火扰心: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 二、胸痹心痛 1.心脉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 2.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 3.痰浊闭阻:通阳泄浊、豁痰开结-瓜萎薤白半夏汤 4.寒凝心脉:宣痹通阳、散寒止痛-瓜蒌薤白白酒汤合当归四逆汤 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
散合补肺汤)
1
2)肾气虚:补肾纳气 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
3)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合黑锡丹 五、肺痈 1. 初期:清肺解表-银翘散 2. 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3. 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 4. 恢复期:益气养阴清肺-沙参清肺汤合竹叶石膏汤 六、肺痨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清热杀虫-月华丸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 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七、肺胀 1.外寒里饮:温肺散寒、化饮降逆—小青龙汤 2.痰浊阻肺:燥湿化痰、降逆平喘—三子养亲汤合苏子降气汤 3.痰热郁肺: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 4.痰蒙神窍:涤痰、开窍、息风-涤痰汤 5.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补虚汤合参蛤散 6.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八、肺痿 1.虚热:滋阴清热、润肺生津—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 、头痛 1.外感头痛 1)风寒头痛:疏风散寒止痛-川芎茶调散 2)风热头痛:疏风清热和络-芎芷石膏汤 3)风湿头痛:祛风胜湿通窍-羌活胜湿汤 2.内伤头痛 1)肝阳头痛:平肝潜阳、息风止痛-天麻钩藤饮 2)痰浊头痛: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 3)气血亏虚:益气养血、活络止痛—八珍汤 4)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填精补髓-大补元煎 5)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止痛-通窍活血汤 二、眩晕
3
1.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滋养肝肾-天麻钩藤饮 2.痰浊上蒙:燥湿祛痰、健脾和胃-半夏白术天麻汤 3.瘀血阻窍:活血化瘀、通窍活络—通窍活血汤 4.气血亏虚:补养气血、健运脾胃-归脾汤 5.肾精不足:补肾填精—左归丸 三、中风 1.中经络 1)风阳上扰:清肝泻火、息风潜阳—天麻钩藤饮 2)风痰入络:息风化痰、活血通络—半夏白术天麻汤 3)痰热腑实:化痰通腑—星蒌承气汤 4)气虚血瘀:益气活血、扶正祛邪—补阳还五汤 5)阴虚风动:滋养肝肾、潜阳息风—镇肝熄风汤 2.中脏腑 1)阳闭:清热化痰、开窍醒神-羚羊角汤合安宫牛黄丸 2)阴闭:温阳化痰、开窍醒神-涤痰汤合苏合香丸 3)脱证:益气回阳、救阴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 3.后遗症 1)半身不遂:
2
6.心肾阴虚: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 7.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 三、心衰 1.气虚血瘀:益气活血化瘀—保元汤合桃红饮 2.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生脉散 3.阳虚水泛:温阳活血利水—真武汤 4.痰饮阻肺:化痰逐饮活血—苓桂术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5.阳竭阴脱:益气回阳固脱—参附注射液,四逆加人参汤 四、不寐 1.实证 1)肝火扰心:疏肝泻热、佐以安神-龙胆泻肝汤 2)痰热内扰:化痰清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 2.虚证 1)心脾两虚:补养心脾、以生气血-归脾汤 2)心肾不交: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 3)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附:健忘 1.心脾不足:补益心脾—归脾汤 2.肾精亏耗:填精补髓—河车大造丸 3.痰浊扰心:化痰宁心—温胆汤 4.血瘀痹阻: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 附:多寐 1. 湿盛困脾:燥湿健脾、醒神开窍—平胃散 2. 瘀血阻滞:活血通络—通窍活血汤 3. 脾气虚弱:健脾益气—香砂六君子汤 4. 阳气虚衰:益气温阳—附子理中丸合人参益气汤
中医内科学提纲 鸿宇 2014.10.30
肺系病证
一、感冒 1. 风寒感冒: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荆防达表汤 2. 风热感冒: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3. 暑湿感冒: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 虚体感冒 1)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2)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 4. 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清金化痰汤 6. 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黄芩泻白散合黛蛤散 7.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三、哮证 1. 发作期 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 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2. 缓解期 1)肺脾气虚: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2)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四、喘证 1.实喘 1)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 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肝气犯肺: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2.虚喘 1)肺气虚:补肺益气-补肺汤合玉屏风散(气阴虚:补肺益气养阴—生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