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的形成教学文案

合集下载

形成煤的条件

形成煤的条件

形成煤的条件
1. 嘿,你知道形成煤得有足够的时间吧?就像酿酒一样,得慢慢等呀!比如那古老的森林,经过漫长岁月的沉淀,才能有变成煤的可能呢!
2. 形成煤还得有大量的植物呀!想想看,要是没有那漫山遍野的植物,哪来的原料呀!就好比做饭没食材,那怎么行呢!比如曾经茂密的原始森林。

3. 温度和压力也很重要呢,这可不是开玩笑的!就像人在压力下会改变一样,植物在特定的温度和压力下才能逐渐变成煤呀!比如说在深深的地下。

4. 合适的环境也不能少哇!这就好比鱼得在水里才能活,植物也得在合适的地方才能为形成煤打下基础呀!像那些有丰富沉积的地方。

5. 形成煤还得有稳定的条件呢!不能一会儿热一会儿冷,一会儿松一会儿紧的呀!这就跟盖房子一样,得稳稳当当的呀!比如稳定的地质环境。

6. 大量的堆积也是必须的呀!就像存钱一样,一点点可不行,得大量地积累植物才行呢!比如广阔的平原上堆积的植物。

7. 没有氧气也很关键哦!这就像人没了空气没法活一样,植物在无氧环境下才能更好地转化成煤呀!像深深的地下洞穴里。

8. 水分也不能太多呀!太多了可就不行啦!就好比做饭水放多了就成粥啦!比如一些干燥的地方有利于形成煤。

9. 特殊的地质作用也不能少哇!这就好像魔法一样,推动着植物向煤转变呀!比如地壳的运动。

10. 形成煤真的不容易呀!这需要好多好多条件凑在一起才行呢!就像中彩票一样难呀!但大自然就是这么神奇呀!
我的观点结论:形成煤真的是一个非常神奇又复杂的过程,需要各种条件完美配合,缺一不可呀!。

教学设计煤炭

教学设计煤炭

教学设计煤炭教学设计:煤炭一、教学目标1. 了解煤炭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煤炭的分类和用途。

3. 了解煤炭在能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中的地位。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1. 教学内容:(1) 煤炭的定义和特点:介绍煤炭的含义、产状、成分,以及燃烧产物等。

(2) 煤炭的分类和用途:介绍煤炭的分类依据、各类煤炭的特点和用途。

(3) 煤炭在能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中的地位:介绍煤炭在能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和挑战。

2.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方式,向学生介绍煤炭的定义、特点、分类和用途。

(2) 分组讨论法: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煤炭在能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中的地位,并进行展示。

(3) 视频教学法:让学生观看和分析相关视频资料,了解煤炭在能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中的具体应用和挑战。

三、教学步骤1. 预习导引:通过展示一段煤炭开采和利用的视频,引发学生对煤炭的兴趣,让学生预习相关内容。

2. 教学展示:(1) 煤炭的定义和特点:通过PPT或黑板,向学生介绍煤炭的含义和特点。

(2) 煤炭的分类和用途:通过PPT或黑板,向学生介绍煤炭的分类依据、各类煤炭的特点和用途。

- 烟煤、无烟煤、褐煤、泥炭等;- 燃料煤、冶金煤、化工煤等。

(3) 煤炭在能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中的地位:通过PPT或黑板,向学生介绍煤炭在能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和挑战。

3. 分组讨论和展示:(1)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煤炭在能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和挑战,并准备展示。

(2)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并引导其他小组提问和讨论。

4. 视频观看和分析:(1) 让学生观看相关视频资料,了解煤炭在能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中的具体应用和挑战。

(2) 分析视频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煤炭在能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改进方向。

5. 总结归纳:(1) 总结煤炭的定义、特点、分类和用途。

(2) 总结煤炭在能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中的地位和挑战。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小组的讨论和展示:根据小组讨论和展示的内容、深度和表达能力,进行评价。

煤的教案幼儿园

煤的教案幼儿园

煤的教案幼儿园一、教学目标1.了解煤的来源和用途。

2.掌握煤的特性和煤的分类。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找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病毒狂热》、《探险活宝》视频资料。

2.煤和其处理过程的图片。

3.炉子模型和装有小火炭的盆或小锅(注意安全)。

4.计时器和黏土。

三、教学过程1. 介绍煤的来源和用途教师手拿煤炭模型向幼儿出示,并问:“这是什么?”请幼儿回答。

接着,教师说:“这是煤。

煤在哪里出现呢?请看视频资料《病毒狂热》中的一段。

在山下采矿场中,大家会看到挖掘者们在采集矿物,有一些是煤。

所以,在地球上,煤的大部分是深层地质物的化石,因此我们称之为煤炭。

”幼儿观看完视频,并听完老师的解释后,了解煤是制作电能和加工原材料的重要能源,这是在每天生活中都离不开的一种能源。

2. 讨论煤的特性和分类教师出示图片展示不同种类的煤,带领幼儿通过观察和讨论,学习煤的不同种类和种类之间的区别,并梳理出以下几个煤的特性:•煤是黑色的富碳物质,通常呈叉状分枝或轮廓不规则的结晶体,其硬度会因含杂质的多少而有所不同。

•煤被划分为不同级别的原煤,例如,褐煤、纺织煤、无烟煤和石油焦。

3. 模拟煤的加工过程教师向幼儿展示炉子模型中的小火炭,并询问幼儿:“有什么想法吗?”鼓励幼儿回答并提出他们自己的问题。

接下来,老师会跟幼儿一起探究出这个小火炭的来源。

教师在炉子模型上点燃小火炭并让幼儿看到燃烧黑色的样子。

随后请幼儿用黏土模拟出小火炭变为煤的过程,并让他们感受放在火焰中煤的变化,并自己动手摸索一些过程。

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并通过讨论加以解决。

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幼儿们了解了煤的来源和用途,理解了不同种类的煤以及其区别。

还通过活动的过程彻底了解清晰了煤的加工过程。

在课后,老师可以将课程回顾,做出总结,并期待在其他情况下对所学内容的应用。

煤的形成课件

煤的形成课件

高等植物
沼泽环境
腐植煤
低等植物
湖泊环境
腐泥煤
高等植物 低等植物
沼泽、湖泊环境
混合煤
高等植物遗体经残植化作用,孢子、 花粉、角质层、树脂、树皮等稳定组 分富集,经成煤作用转变成的煤
煤的成因分类及其依据
煤的形成
1.3 成煤原始物质-概述
l 成煤的原始物质是植物遗体或残体。 l 植物可以分为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两大类
成煤作 用
高等植物 沼泽
泥炭
低等植物 湖泊或浅海 腐泥
煤 地下 褐煤→烟煤→无烟煤
石 墨
成岩作用
变质作用
泥炭(腐泥)化作用 高等植物从死亡到变成泥炭过程 低等植物从死亡到变成腐泥过程 泥 炭(腐 泥)变成 褐煤的过程 褐煤 → 烟煤 → 无烟煤的过程
煤化作用 → 泥炭化作用 → 腐泥化作用 → 成岩作用 → 变质作用
煤的形成
1.3 成煤原始物质-概述
苔藓苔藓类植物 裸子植物
蕨类植物
被 子 植 物
1.3 成煤原始物质-植物的演化史
从地史上与成煤作用的关系,植物的演化大体上可以分为: l 菌藻类时期:元古代~D1,广阔、稳定的浅海环境提供了藻 24~4.0 类大量繁殖的良好条件,因此形成了具有工业价值的 亿年 煤.这是地史上最早的聚煤时期。本时期所形成的煤,
1.3 成煤原始物质-植物的演化史
l裸子植物时期: D3~R1。海西和印支运动,陆地面积增 3.7~0.55 大,地形分化,气候改变,适应干旱气候的被子植物
亿年
繁盛。中生代聚煤期-第二个重要聚煤史。
l被子植物: k3~今。被子植物占优势。新生代聚煤期-第三
0.9亿年 ~今
个重要聚煤史。

《煤的形成过程》课件

《煤的形成过程》课件
水力开采
利用高压水柱将煤层破碎,然后通 过水将煤冲刷出来。这种方式适用 于松软的煤层。
煤的利用方式
火力发电
利用煤燃烧产生的热量 发电。
工业锅炉
利用煤作为燃料,为工 业生产提供蒸汽或热水

炼焦
将煤加热到一定温度, 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
生产出焦炭和煤气。
化工原料
煤经过加工可以生产出 各种化工产品,如化肥 、塑料、合成橡胶等。
煤化程度
随着温度和压力的增加,泥炭逐渐转 化成不同种类的煤,如褐煤、烟煤和 无烟煤等。
04 煤的开采和利用
CHAPTER
煤的开采方式
露天开采
将煤层上方的土层移除,使煤暴 露出来,再进行开采。这种方式
适用于煤层较浅的情况。
地下开采
通过挖掘矿井或巷道进入煤层,再 进行开采。这种方式适用于煤层较 深的情况。
煤的形成时间和地点
煤的形成时间跨度较大,从石炭纪到新近纪都有成煤作用发 生。
不同煤阶的煤形成于不同的古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例如 石炭纪的湿润气候和沼泽环境有利于泥炭的形成,而二叠纪 和三叠纪的干旱气候则有利于形成低煤阶的煤。
煤的形成环境和条件
煤的形成环境主要包括沼泽、湖泊、河流和海岸等水体环境以及森林、草原等陆地 环境。
《煤的形成过程》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煤的形成概述 • 煤的种类和特征 • 煤的形成过程 • 煤的开采和利用 • 煤的形成与环境变化
01 煤的形成概述
CHAPTER
煤的形成过程简介
煤的形成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地质作用过程,主要包括成煤植物的生长、死亡、堆 积和转化等阶段。
在成煤过程中,植物遗体在沼泽环境中不断堆积,在缺氧或微氧环境下,经过生 物化学作用和物理作用,逐渐转化为泥炭、褐煤、烟煤和无烟煤等不同煤阶。

煤炭的形成过程教案

煤炭的形成过程教案

煤炭的形成过程教案教案标题:煤炭的形成过程教学目标:1. 了解煤炭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2. 掌握煤炭的形成过程及其相关的地质条件。

3. 理解煤炭在能源和环境方面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 煤炭的形成过程及其相关的地质条件。

2. 煤炭的能源和环境意义。

教学难点:1. 煤炭形成过程中的地质条件。

2. 煤炭的能源和环境重要性。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煤炭样本或图片。

3. 地质图和地质剖面图。

4. 学生练习册或工作纸。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引发学生对煤炭的兴趣,例如:展示煤炭样本或图片,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这是什么,以及煤炭的用途。

2. 引导学生思考:煤炭是如何形成的?是否了解煤炭的形成过程?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PPT演示,向学生介绍煤炭的定义、基本特征和用途。

2. 解释煤炭形成的基本过程,包括植物死亡、堆积、压实和煤化等阶段。

3. 分析煤炭形成过程中的地质条件,如湿地环境、缺氧条件和适宜的温度等。

示范与实践(20分钟):1. 展示地质图和地质剖面图,解释不同地质条件下的煤炭形成情况。

2. 指导学生观察煤炭样本或图片,尝试辨别不同种类的煤炭,并根据其特征判断其形成过程和地质条件。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判断,并互相交流。

巩固与拓展(15分钟):1. 学生完成练习册或工作纸上的练习题,巩固对煤炭形成过程和地质条件的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煤炭作为一种能源,对我们的生活和环境有何影响?请列举几个例子。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例子,并进行讨论。

总结与评价(5分钟):1. 对煤炭的形成过程和地质条件进行总结和概括。

2. 对学生在讨论和练习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3. 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和关注能源和环境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煤炭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

2. 组织学生参观煤矿或能源展览馆,深入了解煤炭的开采和利用过程。

煤的形成-1

煤的形成-1

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进化论认为,高等植物由低等
植物长期进化而来,构造复杂,有根、茎、叶的区 别。 地史上植物演化年代见图2-1。
低等植物——海带
低等植物——地衣
高等植物——蕨类植物
高等植物——松树
3
我国主要聚煤期
我国主要聚生代
侏罗记
石炭记、二迭记
4 煤炭的成因类型
1.3 植物经泥炭化作用成为泥炭,在两方面发生巨大变化:
(1)组织器官(如皮、叶、茎、根等)基本消失,细胞 结构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变成颗粒细小、含水量极大、 呈胶泥状的膏状体--泥炭; (2)组成成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植物中大量存在的 纤维素和木质素在泥炭中显著减少,蛋白质消失,而植 物中不存在的腐植酸却大量增加,并成为泥炭的最主要 的成分之一,通常达到40%以上。
煤炭的生成,必须有气候、生物、地理、地 质等条件的相互配合,才能生成具有工业利用价 值的煤炭矿藏。这些条件包括: (1) 大量植物的持续繁殖 (生物、气候的影响) (2)植物遗体不能完全腐烂--适合的堆积场 所 (沼泽、湖泊等) (3)地质作用的配合(地壳的沉降运动--形 成上覆岩层和顶底板--多煤层)
5 腐殖煤的类型
(1)泥炭:含有大量未分解的植物残体,有时可用肉 眼看出。 (2)褐煤:无光泽。 (3)烟煤:燃烧时火焰长而多烟,多数能结焦,它是 自然界最重要和分布最广的煤种。 (4)无烟煤:具有金属光泽,是腐殖煤类中煤化程度 最高的一种煤,燃烧时无烟,火焰较短,不结焦。
泥炭
褐煤
烟煤
无烟煤
第二节 成煤的条件和环境
2.3 变质作用的因素:
影响煤变质的因素主要有温度、压力和时间。 2.3.1 温度的影响 促成煤变质作用的主要因素是温度。温度过低 (<50~60℃),褐煤的变质就不明显了,如莫斯科 煤田早石炭世煤至今已有3亿年以上,但仍处于褐煤 阶段。通常认为,煤化程度是煤受热温度和持续时间 的函数。温度越高,变质作用的速度越快。因为变质 作用的实质是煤分子的化学变化,温度高促进了化学 反应速度的提高。

鄂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14课《煤》教案教学设计

鄂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14课《煤》教案教学设计

鄂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14课《煤》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煤》这一话题,主要内容包括煤的特性、种类、制煤过程以及煤对环境的影响等。

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且图文并茂,条理性强,易于呈现和理解。

本节课在学生学习环保知识的同时,也有助于学习科技知识,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煤的特性、种类和产地。

2.了解煤的制煤过程,明确煤的用途。

3.认识煤的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技能目标1.学会观察煤的外部特征,掌握煤与燃烧之间的关系。

2.学会分辨各种煤的不同特征。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环保意识。

2. 鼓励学生在学习时自主思考,积极尝试解决问题。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听音乐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

如选择一首《我和地球有个约定》,引导学生理解节能环保意义。

2.新课讲解1) 煤的种类。

通过图示介绍煤的种类,并解释不同种类煤的使用场景。

2) 煤的制煤过程。

通过图示介绍煤的制煤过程,同时让学生了解能源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3) 煤的用途。

介绍煤的用途,并让学生自主思考煤的利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4) 煤的含义。

介绍煤和我们生活的关系,并让学生对煤的发展历程进行思考。

3. 实验活动制作纸煤。

让学生亲身体验煤的制作过程,了解煤的生产和特点。

4.达标检测印制知识卡片,让学生在交流贴中得分。

5.拓展及实践活动1) 带领学生到当地知名煤业公司参观。

2) 以生活用电为例讨论对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PPT展现图片资料,向学生讲述煤的种类、特性、利用及制取过程,引导学生了解煤和环保之间的关系。

2.实验法:制作纸煤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煤的制作过程,了解其特点。

3.讨论法:以生活用电为例,让学生围绕煤的利用对环境的影响进行讨论。

4.现场教学法:带领学生到当地知名煤业公司进行参观,让学生了解煤的开采过程以及能源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五、教学评估1. 思考问题评估法:在课堂上出一系列的思考问题,通过学生的回答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煤的成因与形成过程

煤的成因与形成过程

煤的成因与形成过程煤是一种重要的化石燃料,广泛用于发电、供暖和工业生产等领域。

然而,对于煤的成因和形成过程,很多人可能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本文将从地质学的角度,探讨煤的成因和形成过程。

一、煤的成因煤的成因与植物的生长和演化密切相关。

在地质历史长河中,地球上曾经存在过大量的植物,这些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生长繁衍。

然而,当这些植物死亡后,它们的遗体并没有完全分解,而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逐渐转化为煤。

具体来说,煤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1. 植物堆积:当大量植物死亡后,它们的遗体会堆积在湖泊、河流或沼泽等低能量环境中。

这些地方通常缺乏氧气和微生物分解的条件,从而使得植物遗体能够保存下来。

2. 植物转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遗体逐渐被压实,并受到地壳运动的作用,进一步加深埋藏。

在这个过程中,植物遗体中的水分和挥发性物质被逐渐排出,留下了富含碳的残留物。

3. 热解反应:当植物遗体被埋藏到一定深度时,受到高温和高压的作用,发生了热解反应。

这个过程中,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产生了煤的主要成分。

综上所述,煤的成因主要是由于植物遗体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逐渐转化而来。

不同类型的煤,如褐煤、烟煤和无烟煤,其成因和形成过程也有所不同。

二、煤的形成过程煤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腐植质积累、初级煤形成和高级煤形成。

1. 腐植质积累:在湖泊、河流或沼泽等低能量环境中,大量的植物遗体逐渐堆积形成腐植质层。

这些腐植质层通常富含有机物质,是煤的前体。

2. 初级煤形成:当腐植质层被埋藏到一定深度时,受到高温和高压的作用,发生了初级煤的形成。

初级煤中的有机物质含量较高,但质地较松散,煤质较差。

3. 高级煤形成: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初级煤经过长时间的加热和压实,逐渐转化为高级煤。

高级煤中的有机物质含量较低,但质地更加致密,煤质更好。

需要注意的是,煤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通常需要几百万年甚至几千万年的时间。

地质知识讲座-煤的成因

地质知识讲座-煤的成因

当瓦斯浓度低于5%时,遇火不爆炸,但能在火焰外围形成燃烧层,当瓦斯浓度为 9.5%时,其爆炸威力最大(氧和瓦斯完全反应);瓦斯浓度在16%以上时,失去其爆 炸性,但在空气中遇火仍会燃烧。
瓦斯爆炸界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还受温度、压力以及煤尘、其它可燃性气体、 惰性气体的混入等因素的评价煤质的常用指标:
水分(
W )、灰分( A )、 挥发分( V )和固定碳 ( FC )、发热量( Q )、 胶质层厚度( Y )、粘结指 数( Gr.l )、含矸率。
第三章

瓦斯的形成
矿井瓦斯是井下有害气体的总称。但是,在这些气体中的主要成 分是沼气,所以,通常所谓矿井瓦斯,就是指沼气。 古代植物在成煤过程中,经厌氧菌作用,植物的纤维质分解产 生大量瓦斯。此后,在煤的碳化变质过程中,随着煤的化学成分 和结构的变化,继续有瓦斯不断生成。在长期的地质年代里,由 于沼气的比重小,扩散能力强,地层又具有一定的透气性,以及 地层的隆起、侵蚀,大部分瓦斯都已逸散到大气中去,只有一小 部分至今还被保存在煤体和围岩内。 矿井瓦斯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它难溶于水,扩散 性比空气高。瓦斯无毒,但当浓度高时,会引起窒息。当其在空 气中具有一定浓度(5%~16%),并遇到高温(650~750℃) 时能引起爆炸,对安全生产威胁很大。
瓦斯爆炸产生的高温高压,促使爆源附近的气体以极大的速度向外冲击,造成人员伤亡,破坏巷道 和器材设施,扬起大量煤尘并使之参与爆炸,产生更大的破坏力。另外,爆炸后生成大量的有害气 体,造成人员中毒死亡。
(四)水、火、瓦斯、煤尘、顶板等灾害与地质条件的关系
水害的来源:地下水、孔隙水、岩层裂隙 水、老空水、地表水、大气降水 火灾的成因:煤层自燃、人为火源(放炮、 电焊、烟火、皮带、冒顶岩石起火) 顶板事故的成因:构造、断层、褶曲,煤 层顶板的特点、节理、裂隙的发育度 煤尘的产生:煤层的含水性、煤尘的爆炸 性指数直接影响煤尘的产生及煤尘爆炸。 大部分瓦斯爆炸都伴有煤尘的参与。

六年级上册科学微课解读-3.8 煤的形成 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微课解读-3.8 煤的形成 教科版

煤的形成微课实录一、背景说明本微课所选取的题材是六年级上册《能量》单元的最后一课《能量与太阳》中的内容——煤带给我们的信息。

煤作为生活中最重要的能源之一,应用十分广泛,和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但是,现实生活中,学生见过煤的很少,对煤的信息多数是从长辈、书本、电视等渠道获得,对煤缺少直观、真实的认识。

本微课,以书本“煤带给我们的信息”为载体,通过真实的煤上生物痕迹、煤化石图片、远古时期植被信息、煤的形成视频等多种信息,让学生在探究、感知的基础上,知道煤是怎样形成的。

二、策划设计(1)内容分析本微课的主要内容是探究煤是怎样形成的,让学生者知道煤是古代植物经过漫长、复杂的变化形成的。

本微课重点将煤的形成分成两部分,第一层知道煤是由植物变来的,第二次是通过视频了解煤是怎样变成煤的。

(2)适用对象本微课适用对象是:教师教学、学生自学、教育宣传。

(3)类型选择选择表现形式:微影式。

采用的技术手段:DV式、软件生成式。

(4)组织构思流程图:出示煤块→煤是由古代植物变来的→古代植物怎样变成煤的→煤的概念形成。

知识点:知道煤是古代植物经过漫长、复杂的变化形成的。

(5)技术实现1、将需要实物拍摄的内容用相机、DV拍摄。

2、视频插入至ppt中,辅助课程教学。

3、用录音笔给视频配音。

4、利用软件会声会影将图片、录音、视频制成完整有声有色的视频。

(6)制作环境制作中需注意以下几点:1、DV拍摄注意防止抖动。

2、配音需结合图片。

3、配音与视频的切合要好。

三、过程实录1、出示实物煤,导入教学。

同学们,知道这个黑块头是什么吗?对,它就是煤。

煤作为生活中最重要的能源之一,应用十分广泛。

(实物煤及视频中的煤块图片)2、煤是由古代植物变来的。

A、知道煤是由什么变来的吗?如果把煤给你,你打算怎么观察,观察煤上哪方面的信息。

B、学生从煤上获得煤的信息。

(视频中煤的生物痕迹、煤上化石对学生进行补充)3、古代植物是怎样变成煤的。

通过实物、图片等信息分析古代植物是怎样变成煤的,在此基础上,出示古代植物变煤的模拟视频,帮助学生完善概念。

鄂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14课《煤》教案教学设计

鄂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14课《煤》教案教学设计

鄂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14课《煤》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煤是一种化石燃料,是人类利用最广泛的一种能源资源。

2.掌握煤的种类、燃烧产生的物质和环境污染问题,了解煤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能够探究煤的产地、开采方法和使用过程,并理解煤在地球的演化史中的重要性。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煤这一能源资源的认识,使其知晓能源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在煤的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环保意识,关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

3.思维技能与学科能力1.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学会使用矛盾分析法和归纳法进行学习和思考。

2.学会收集、整理、分析和表达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了解煤是一种化石燃料,掌握煤的种类和燃烧产生的物质。

2.探究煤的开采和应用,理解煤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

3.了解煤在地球演化历史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了解地球变化和环境问题。

三、教学难点1.学生对煤的认识和理解比较片面,难以深入探究煤的应用和产生的环境污染。

2.煤最基本的概念比较抽象,需要使用生动形象的实例进行解释和说明。

四、教学方法1.合作学习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煤的使用过程和环境影响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团队精神。

2.实践探究法:通过课堂展示和实地考察的方式,让学生更深入了解煤的开采和使用过程,并发现和解决相关环境问题,提高学生的探究和科研能力。

3.讨论引导法:通过给学生提出问题和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放映有关煤的视频或图像,引出煤这一话题,让学生对煤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知识讲解与实践探究a. 煤是什么?煤是一种化石燃料,主要由碳元素和少量的氢、氧、氮、硫、磷等元素组成。

b. 煤的种类有哪些?根据不同的化学性质和发生时代,可以将煤分为无烟煤、烟煤、褐煤和亚煤等几类。

其中无烟煤的质量最好,褐煤的含水率最高。

煤矿生产知识最新教案

煤矿生产知识最新教案

煤矿生产知识学习要点:了解煤的形成和分类;熟悉煤层的埋藏特征;掌握矿井的巷道分类;掌握矿井的开拓方式;熟悉矿井的生产系统;掌握井下作业安全常识。

培训学时:8学时。

第一节煤的基础知识一、煤的形成和分类1.煤的形成煤是由古代植物的遗体变化而成的。

在煤层中找到过保存很完整的树干,不过这些树干已经变成亮晶晶的煤炭了。

在煤层及顶、底板岩层中常见到植物的枝叶等化石。

在显微镜下对煤的薄片进行观察,还可以看到植物的细胞组织及孢子、花粉、树脂等植物结构。

植物遗体变化成煤的过程是极其缓慢和复杂的,需经几千万年甚至几亿年,并且要有多种有利的自然条件相配合。

地质学家认为,煤的形成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泥炭化阶段,即由植物遗体变成泥炭的阶段。

植物遗体在沼泽中被水淹没后隔绝了氧气,在缺氧的条件下,由于厌氧细菌的作用,植物遗体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变。

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沼气等气体逸散出去,剩下的形成褐色多水疏松的物质,即为泥炭。

第二阶段:煤化阶段,即由泥炭变成褐煤的阶段。

由于地壳缓慢下沉,泥炭不断堆积而形成泥炭层,并且被泥沙等物质层层覆盖掩埋。

在上覆逐渐加厚的泥沙沉积物的压力和地热作用下,泥炭层逐渐被压紧、失去水分并致密起来,体积缩小,密度和硬度增加,氢、氧含量进一步减少,含碳量相对增加而形成褐煤。

第三阶段:变质阶段,即由褐煤变成烟煤和无烟煤的阶段。

随着地壳的运动和下沉,上层覆盖物加厚,褐煤在地壳深处进一步受温度和压力的作用,逐渐变质形成烟煤。

烟煤继续变质,就形成无烟煤。

我国的主要成煤时期为石炭纪、二叠纪、侏罗纪和第三纪。

在这些地质历史时期,形成了许多有开采价值的大面积含煤地层,称为煤田。

2.煤的分类煤的种类很多,性质差别很大。

衡量煤炭质量的指标主要是煤中的水分、灰分、挥发分、固定碳、胶质层厚度、发热量及含矸率等。

挥发分和固定碳是煤中可燃部分,随着变质程度增加,挥发分减少,固定碳相对增加。

胶质层厚度反映煤的黏结性能,胶质层越厚,煤的黏结性越强。

chap2煤的的形成学习教案

chap2煤的的形成学习教案
第23页/共56页
第二十四页,共56页。
当褐煤层继续沉降(chénjiàng)到地壳较深处时, 上覆岩层压力不断增大,地温不断增高,褐煤中的物 理化学作用速度加快,煤的分子结构和组成产生了较 大的变化。碳含量明显增加,氧含量迅速减少,腐植 酸也迅速减少并很快消失,褐煤逐渐转化成为烟煤。 随着煤层沉降(chénjiàng)深度的加大,压力和温度提 高,煤的分子结构继续变化,煤的性质也发生不断的 变化,最终变成无烟煤。
木质素,其组成因植物的种类不同而异,见图。
第11页/共56页
第十二页,共56页。
针叶树的松柏(sōnɡ bǎi)醇
落叶树的芥子(jièzǐ) 醇
乔木(qiáomù)的 - 香豆醇
第12页/共56页
第十三页,共56页。
1.3.3 脂类化合物
脂类化合物是指不溶于水而溶于醚、苯、氯仿等有机溶剂的有机 化合物。在植物中脂类化合物主要有以下几种。 脂肪:属于长链脂肪酸的甘油酯。高等植物中含量少(1-2%),低 等植物含量高(20%左右)。在生化作用下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分解 (fēnjiě)生成脂肪酸和甘油,参与成煤作用。
煤化程度的概念:在褐煤向烟煤、无烟煤转化的进程中 ,由于地质条件和成煤 年代的差异,使煤处于不同的转化阶段(jiēduàn)。煤的这种转化阶段(jiēduàn) 称为煤化程度,有时称为变质程度,或煤级(Rank)。按煤化程度由低到高依次 是:褐煤、烟煤(长焰煤、气煤、肥煤、焦煤、瘦煤、贫煤)、无烟煤。
腐植 酸
0
木本植物 50.15 6.20 1.05 42.10 50.60
20.30 1~7
1~3
0
桦川草本 55.87 6.35 2.90 34.97 19.69

知识科普类片花文案

知识科普类片花文案

知识科普》》煤炭的形成与应用大约在140亿年前,宇宙在大爆炸中诞生,银河系开始演变。

46亿年前,银河系中形成了太阳,地球与之伴生。

3.5到2.5亿年前的晚石炭世到二叠纪,地球上温暖湿润,孢子、蕨类植物遍布地球。

2到1.4亿年前的侏罗纪时期,裸子植物逐渐繁茂,也是恐龙的时代。

1.37亿到164万年前的白垩世到第三纪,被子植物繁盛,地球经历了惊心动魄的生物大灭绝。

大批植物遭遇生存环境剧变之后,倒伏之后沉积在沼泽中,被厌氧微生物分解,进而被地层覆盖,在物理化学作用下,逐渐形成泥炭层。

泥炭层在温度和压力作用下,不断脱水,碳的含量逐渐增加,氧的含量逐渐减少,随着地质时间推移,在上覆岩层和地温的作用下成岩,成为褐煤。

经过不同地质条件环境的发育,部分褐煤演变成为今天的烟煤和无烟煤。

构成煤的*主要元素是碳,其他元素还有:氢,硫,氧、氮,极少量的磷和无机矿物质。

煤炭是由碳元素构成的大芳环和稠环的大分子骨架为主的三维交联结构,其间有脂肪侧链和含氧的杂环类和芳香类小分子。

按照不同的指标分为十四个类型。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使用煤的国家,中国先民们用掏槽法采煤,将煤用于陶瓷烧制和金属冶炼,西方则率先以用煤炭为动力的蒸汽机开启了工业革命。

贫油、少气、相对富煤,是我国基本的资源禀赋,煤炭是我国能源的基石,以煤为基本,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战略考量。

煤炭在中国一次能源占比约60%,中国工业燃料动力的80%依靠煤,化工原料的65%依靠煤,涵盖化肥、制药、化纤等重要工业产品门,作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煤炭炼焦用于金属冶炼,成就了今日的高楼大厦和便捷交通。

中国70%的发电量来自煤炭火力发电,点亮了城市的千家万户,带动了冰箱、电脑、电视机。

以煤为原料制取乙烯、丙烯,成为我们穿的衣服,用的塑料制品,煤中提取的苯和萘可以制造阿斯匹林等药物。

煤炭驱动着各行各业翻开新中国的建设篇章,促进中国完成了工业化,在煤炭产业的支撑下,达成了发电量、高铁里程、钢铁产量、粮食产量等世界*。

〖2021年整理〗《科学解读煤的形成、开采和利用》优秀教案

〖2021年整理〗《科学解读煤的形成、开采和利用》优秀教案

煤的形成、开采和利用煤的形成在地质历史上,沼泽森林覆盖了大片土地,包括菌类、蕨类、灌木、乔木等植物。

但在不同时代海平面常有变化……当水面升高时,植物因被淹而死亡。

如果这些死亡的植物被沉积物覆盖而不透氧气,植物就不会完全分解,而是在地下形成有机地层。

随着海平面的升降,会产生多层有机地层。

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在温度增高、压力变大的还原环境中,这一有机层最后会转变为煤层。

因埋深和埋藏时间的差异,形成的煤也不尽相同。

煤的开采采煤向来是一项最艰苦的工作,当前正在花较大的力量来改善工作条件。

由于煤炭资源的埋藏深度不同,一般相应的采用矿井开采(埋藏较深)和露天开采(埋藏较浅)两种方式。

可露天开采的资源量在总资源量中的比重大小,是衡量开采条件优劣的重要指标,我国可露天开采的储量仅占%,美国为32%,澳大利亚为35%;矿井开采条件的好坏与煤矿中含瓦斯的多少成反比,我国煤矿中含瓦斯比例高,高瓦斯和有瓦斯突出的矿井占40%以上。

我国采煤以矿井开采为主,如山西、山东、徐州及东北地区大多数采用这一开采方式,也有露天开采,如内蒙古霍林河煤矿就是我国最大的露天矿区。

煤的利用煤既是动力燃料,又是化工和制焦炼铁的原料,素有“工业粮食”之称。

众所周知,工业界和民间常用煤做燃料以获取热量或提供动力,世界历史上,揭开工业文明篇章的瓦特蒸汽机就是由煤驱动的。

此外,还可把燃煤热能转化为电能进而长途输运,火力发电占我国电结构的比重很大,也是世界电能的主渣可作建筑材料。

煤还是重要的化工材料。

炼焦、高温干馏制煤气是煤最为重要的化工应用,还用于民间和制造合成氨原料;低灰、低硫和可磨性好的品种还可以制造多种碳素材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煤的形成煤的形成:煤是古代植物遗体的堆积层埋在地下后,经过长时期的地质作用而形成的。

据研究,几乎所有的植物遗体,只要具备了成煤的条件,都可以转化成煤。

不过,低等植物遗体所形成的煤,分布范围小,厚度薄,很少被人利用。

那些分布广、规模大、利用广泛的煤,都是高等植物的遗体(主要是古代的蕨类、松柏类以及一些被子植物的遗体)形成的。

在地球的历史上,最有利于成煤的地质年代主要是晚古生代的石炭纪、二叠纪,中生代的侏罗纪以及新生代的第三纪。

这是因为,在这几个时期内,地球上的气候非常温暖潮湿,地球表面到处长满了高大的绿色植物,尤其在湖沼、盆地等低洼地带和有水的环境里,封印木、鳞木等古代蕨类植物生长得特别茂盛。

当时,高大的树木倒下以后,就会被水淹没了,这就造成了倒木和氧隔绝的情况。

在缺氧的环境里,植物体不会很快地分解、腐烂。

随着倒木数量的不断增加,最终形成了植物遗体的堆积层。

这些古代植物遗体的堆积层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不断地被分解,又不断地化合,渐渐形成了泥炭层,这是煤的形成的第一步。

由于地壳的运动,泥炭层下沉了。

泥炭层被泥沙、岩石等沉积物覆盖起来。

这时,泥炭层一方面受到上面的泥沙、岩石等的沉重压力,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泥炭层又受到地热的作用。

在这样的条件下,泥炭层开始进一步发生变化:先是脱水,被压紧,从而比重加大,而且石炭的含量逐渐增加,氧的含量逐渐减少,腐殖酸的含量逐渐降低。

完成这几个过程以后,泥炭就变成了褐煤。

褐煤如果继续不断地受到增高的温度和压力的作用,就会引起内部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进一步变化,褐煤就逐渐变成了烟煤或无烟煤了。

开滦、阳泉等煤田,是在古生代的石炭纪至二叠纪时期形成的,这个时期的成煤植物是古代的蕨类植物。

大同的武宁煤田,是在中生代的侏罗纪形成的,这个时期的成煤植物有古代的苏铁、松柏类、银杏类等裸子植物。

抚顺和云南的小龙潭煤田,是在新生代的第三纪形成的,这个时期的成煤植物是古代裸子植物中的松柏类和原始的被子植物。

2.蕨类植物形成煤的原始植物以陆生高等植物为主﹐低等植物菌藻类次之。

成煤植物的有机组成及化学性质影响煤的类型和性质。

植物的有机组成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等碳水化合物﹔木质素﹔蛋白质﹔脂类化合物﹐包括脂肪﹑树脂﹑树蜡﹑孢粉质﹑角质﹑木栓质等。

此外﹐还有鞣质﹑色素等。

高等植物的组成以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为主﹐低等植物则以蛋白质为主﹐并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

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等碳水化合物构成植物营养细胞的细胞壁﹐半纤维素和果胶质还经常混合出现﹐或集中于植物的果实中。

木质素分布在植物茎部的细胞壁中﹐包围著纤维素并充填其间隙﹐增强茎部的强度﹐是成煤植物中最主要的有机组分。

蛋白质是组成植物细胞内原生质的主要物质﹐由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是有机体生命起源的物质基础。

脂类化合物中﹐脂肪是植物细胞内原生质的成分之一﹐低等植物内含量较丰富﹐高等植物中含量少﹐集中于植物的孢子和种子内﹔树脂在植物体内呈分散状态﹐当植物受外伤分泌胶冻状物质﹐其中的易挥发物质逸出後﹐残留的物质经氧化聚合变硬﹐起保护外皮的作用﹔树蜡呈薄层覆于植物的叶﹑茎和果实表面﹐防止水分的蒸发和微生物的侵入﹔角质是覆盖植物的叶﹑嫩枝﹑幼芽和果实表皮的角质层的主要有机组成﹐木栓质浸透植物的木栓组织﹐都起保护作用﹔孢粉质是组成植物繁殖器官孢子﹑花粉外壁的主要物质﹔鞣质(丹宁)则浸透在老年木质部的细胞壁中﹐许多树皮中鞣质高度富集。

植物遗体堆积在沼泽中﹐在微生物的参与下易发生分解。

植物的不同组成﹐化学稳定性差异较大﹐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等易水解成葡萄糖﹐还可进一步分解成二氧化碳﹑甲烷和水﹔木质素相对比较稳定﹐也可氧化成芳香酸和脂肪酸﹔蛋白质在分解过程中放出氨气并形成氨基酸﹑等含氮化合物﹔脂类化合物中只有脂肪容易因水解而产生脂肪酸和甘油﹐而树脂﹑树蜡﹑孢粉质等都很稳定﹐在强酸环境下也难溶解或分解﹐只有当沼泽水流通性强时﹐才发生氧化分解。

植物的哪些组分是成煤的主要原始质料﹐各家见解不一。

..季托夫和..库哈连科指出﹐植物遗体的所有有机组分及其变化产物﹐无论其稳定性如何﹐在微生物和氧的作用下都参与了成煤作用﹐因为易于分解的不稳定组分相互之间可以合成新的﹑比较稳定的物质而被保存下来。

R.迈尔指出﹐泥炭是由蛋白质分解的氨基酸与纤维素﹑果胶质分解产生的糖类发生合成作用﹐从而形成泥炭和腐泥中的有机质腐殖酸和沥青质。

成煤植物在沼泽中的堆积有两种基本方式﹐即原地生成和异地生成。

成煤植物在其生长繁殖的原地堆积转变成泥炭﹐为原地生成﹔经长距离搬运再堆积﹐则称异地生成。

自然界绝大部分煤层均属原地生成﹐底板中直立的植物根系化石或树干化石就是证据。

异地生成的泥炭很难形成有经济价值的煤层。

河口三角洲常有巨大漂木堆积﹐埋藏後也有可能形成异地生成的煤。

已形成的泥炭被飓风拔起搬运\再沉积﹐是异地生成泥炭的另一种情况﹐如美国佛罗里达西海岸已分裂成碎屑的泥炭。

R.波托涅提出微异地生成的泥炭﹐仍属原地生成的范畴﹐系洪泛季节植物遗体在沼泽范围内经流水搬运再重新堆积﹐或海岸植物遗体受潮水影响重新排列而形成的泥炭。

微异地生成的泥炭﹐一般结构较破碎﹐矿物质含量较多﹐并易保存水平层理﹐甚至混有水生生物遗体。

湖沼水下漂浮的植物﹑藻类﹑贝壳和有机质淤泥等与风力搬运\的高等植物的孢粉混合﹐形成烛煤或藻烛煤等﹐都属微异地生成。

中国抚顺第三系的腐殖腐泥混合煤中保存有完整的鱼化石﹐说明当时湖水有一定深度。

沼泽类型不同﹐影响成煤植物的生长。

主要由地下水补给﹐潜水面高于沼泽表面的低位沼泽﹐由于地下水带来大量的矿物质作为植物的营养来源﹐适于乔木﹑灌木类生长﹐形成滋育的森林沼泽﹐堆积的泥炭含矿物质相对较多。

潜水面低于沼泽表面的高位沼泽﹐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矿物质来源不足﹐生长的植物矮小﹐种属贫乏﹐常形成低滋育的苔藓沼泽。

腐殖酸的堆积和藓\类本身所含有的酚﹐均不利于微生物的生存和活动﹐易形成矿物质少﹑植物原生结构保存好的泥炭。

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广泛发育的高位沼泽处于热带雨林条件下﹐生长着高大的乔木﹐可形成厚的泥炭层。

沼泽水介质的pH和Eh值影响泥炭中硫的含量和有机质的分解程度(见煤相)成煤植物的有机组成及化学性质影响煤的类型和性质。

植物的有机组成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等碳水化合物;木质素;蛋白质;脂类化合物,包括脂肪﹑树脂﹑树蜡﹑孢粉质﹑角质﹑木栓质等。

此外,还有鞣质﹑色素等。

高等植物的组成以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为主,低等植物则以蛋白质为主,并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

详细解析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等碳水化合物构成植物营养细胞的细胞壁﹐半纤维素和果胶质还经常混合出现﹐或集中于植物的果实中。

木质素分布在植物茎部的细胞壁中﹐包围著纤维素并充填其间隙﹐增强茎部的强度﹐是成煤植物中最主要的有机组分。

蛋白质是组成植物细胞内原生质的主要物质﹐由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是有机体生命起源的物质基础。

脂类化合物中﹐脂肪是植物细胞内原生质的成分之一﹐低等植物内含量较丰富﹐高等植物中含量少﹐集中于植物的孢子和种子内﹔树脂在植物体内呈分散状态﹐当植物受外伤分泌胶冻状物质﹐其中的易挥发物质逸出後﹐残留的物质经氧化聚合变硬﹐起保护外皮的作用﹔树蜡呈薄层覆于植物的叶﹑茎和果实表面﹐防止水分的蒸发和微生物的侵入﹔角质是覆盖植物的叶﹑嫩枝﹑幼芽和果实表皮的角质层的主要有机组成﹐木栓质浸透植物的木栓组织﹐都起保护作用﹔孢粉质是组成植物繁殖器官孢子﹑花粉外壁的主要物质﹔鞣质(丹宁)则浸透在老年木质部的细胞壁中﹐许多树皮中鞣质高度富集。

分解植物遗体堆积在沼泽中﹐在微生物的参与下易发生分解。

植物的不同组成﹐化学稳定性差异较大﹐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等易水解成葡萄糖﹐还可进一步分解成二氧化碳﹑甲烷和水﹔木质素相对比较稳定﹐也可氧化成芳香酸和脂肪酸﹔蛋白质在分解过程中放出氨气并形成氨基酸﹑等含氮化合物﹔脂类化合物中只有脂肪容易因水解而产生脂肪酸和甘油﹐而树脂﹑树蜡﹑孢粉质等都很稳定﹐在强酸环境下也难溶解或分解﹐只有当沼泽水流通性强时﹐才发生氧化分解。

主要原始质料编辑植物的哪些组分是成煤的主要原始质料﹐各家见解不一。

..季托夫和..库哈连科指出﹐植物遗体的所有有机组分及其变化产物﹐无论其稳定性如何﹐在微生物和氧的作用下都参与了成煤作用﹐因为易于分解的不稳定组分相互之间可以合成新的﹑比较稳定的物质而被保存下来。

R.迈尔指出﹐泥炭是由蛋白质分解的氨基酸与纤维素﹑果胶质分解产生的糖类发生合成作用﹐从而形成泥炭和腐泥中的有机质腐殖酸和沥青质。

成煤植物在沼泽中的堆积有两种基本方式﹐即原地生成和异地生成。

成煤植物在其生长繁殖的原地堆积转变成泥炭﹐为原地生成﹔经长距离搬运再堆积﹐则称异地生成。

自然界绝大部分煤层均属原地生成﹐底板中直立的植物根系化石或树干化石就是证据。

异地生成的泥炭很难形成有经济价值的煤层。

河口三角洲常有巨大漂木堆积﹐埋藏後也有可能形成异地生成的煤。

已形成的泥炭被飓风拔起搬运\再沉积﹐是异地生成泥炭的另一种情况﹐如美国佛罗里达西海岸已分裂成碎屑的泥炭。

R.波托涅提出微异地生成的泥炭﹐仍属原地生成的范畴﹐系洪泛季节植物遗体在沼泽范围内经流水搬运再重新堆积﹐或海岸植物遗体受潮水影响重新排列而形成的泥炭。

微异地生成的泥炭﹐一般结构较破碎﹐矿物质含量较多﹐并易保存水平层理﹐甚至混有水生生物遗体。

湖沼水下漂浮的植物﹑藻类﹑贝壳和有机质淤泥等与风力搬运\的高等植物的孢粉混合﹐形成烛煤或藻烛煤等﹐都属微异地生成。

中国抚顺第三系的腐殖腐泥混合煤中保存有完整的鱼化石﹐说明当时湖水有一定深度。

影响成煤植物的生长的环境主要由地下水补给﹐潜水面高于沼泽表面的低位沼泽﹐由于地下水带来大量的矿物质作为植物的营养来源﹐适于乔木﹑灌木类生长﹐形成滋育的森林沼泽﹐堆积的泥炭含矿物质相对较多。

潜水面低于沼泽表面的高位沼泽﹐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矿物质来源不足﹐生长的植物矮小﹐种属贫乏﹐常形成低滋育的苔藓沼泽。

腐殖酸的堆积和藓\类本身所含有的酚﹐均不利于微生物的生存和活动﹐易形成矿物质少﹑植物原生结构保存好的泥炭。

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广泛发育的高位沼泽处于热带雨林条件下﹐生长着高大的乔木﹐可形成厚的泥炭层。

其他影响条件沼泽水介质的pH和Eh值影响泥炭中硫的含量和有机质的分解程度(见煤相)。

【转载-地质论文】试论中国主要的成煤时代及其成煤环境演化(转)2012-03-09 18:12:46| 分类:地质科学 | 标签:阅读资料地质科学|举报|字号订阅摘要:煤是分布十分广泛的沉积矿床,控制其分布的有各种因素,如植物演化,海陆分布,海水进退,地壳运动,构造发展,古气候的分布和变化等。

中国主要成煤时期为石炭-二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本文介绍了中国主要成煤时期的地质构造总体演化历程,以煤层所含化石为直接证据,论述了中国主要的成煤时代演化及主要含煤地层,分析了中国各个主要含煤地区环境的演化,并简要介绍了含煤地区的地质构造与各主要成煤时期的古气候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