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戏及《琵琶记》

合集下载

第四章 《琵琶记》与四大南戏

第四章 《琵琶记》与四大南戏
第六编
元代文学
第四章 《琵琶记》与四大南戏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琵琶记》的主题与悲剧意蕴 《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四大南戏
第一节 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一、南戏的兴起
南戏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发育成熟起来的,在 宋杂剧角色体系完备之后,叙事性说唱文学高度 成熟的基础上出现的,由民间艺人“以宋人词而 益以里巷歌谣”构成曲牌连缀体制,用代言体的 形式搬演长篇故事,以南曲为唱腔,从而创造出 的一种新兴艺术样式。(“温州杂剧”、“永嘉 戏曲”、“南词”)
第二节 《琵琶记》的主题与悲剧意蕴
一、高明生平简介
高明(1307?—1359),字则诚,号 菜根道人,浙江瑞安人。少时深受儒家思 想影响,后隐居于浙江宁波,以词曲创作 自娱。作品有南戏《琵琶记》、《闵子骞 单衣记》,另有诗文集《柔克斋集》。
二、《琵琶记》的主题变换及其原因
(一)从《赵贞女蔡二郎》到《琵琶记》
作品选析:琵琶记(糟糠自厌)
一、主要情节描写对塑造赵五娘形象的作用
当时农村习见的婆媳、公媳关系 相互体贴、关怀的亲情 极端艰苦条件下表现出的善良纯朴的美好品质 和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真实可信,血肉丰满,真切动人
二、语言本色、时用比兴的特点
语言本色自然,符合各自人物的社会 地位和身份 当时习以为常的民间语言 比兴手法的运用
(二)《琵琶记》主题变换的原因 1.时代的变迁: 科举制度的兴废 → 书生地位的升降 被谴责的反面角色 → 被同情的正面形象 2.作者的思想: 儒家思想,关乎风化,合乎教化
三、《琵琶记》的悲剧意蕴
在肯定“子孝与妻贤”的同时,却通 篇展示了“全忠全孝”蔡伯喈和“有贞有 烈”赵五娘的悲剧命运。 个人悲剧 & 社会悲剧 《琵琶记》的悲剧意蕴具有深刻性和普 遍性。

传奇之祖琵琶记赏析

传奇之祖琵琶记赏析

传奇之祖《琵琶记》赏析《琵琶记》,元末南戏,高明撰。

写汉代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故事。

共四十二出。

被誉为传奇之祖的《琵琶记》,是我国古代戏曲中一部经典名著。

作者高明字则诚,号菜根道人,今浙江瑞安人。

他的生年约在1305年前后。

他的卒年有元末说和明初说两种说法。

持元末说者,认为卒于1359年。

持明初说者,认为卒于朱元璋开国以后。

高明四十岁左右中了进士,在杭州等地作过小官。

后来隐居在宁波城东的栎社镇,《琵琶记》就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

他的剧作除《琵琶记》外,还有《闵子骞单衣记》,已佚。

《琵琶记》戏演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新婚不久,恰逢朝廷开科取士,伯喈以父母年事已高,欲辞试留在家中,服侍父母。

但蔡公不从,邻居张大公也在旁劝说。

伯喈只好告别父母、妻子赴京试。

应试及第,中了状元。

牛丞相有一女未婚配,奉旨招新科状元为婿。

伯喈以父母年迈,在家无人照顾,需回家尽孝为由,欲辞婚、辞官,但牛丞相与皇帝不允,强迫其滞留京城。

自伯喈离家后,陈留连年遭受旱灾,五娘任劳任怨,尽服侍公婆,让公婆吃米,自己则背着公婆私下自咽糟糠。

婆婆一时痛悔过甚而亡,蔡公也死于饥荒。

而伯喈被强赘入牛府后,终日思念父母。

写信去陈留家中,信被拐儿骗走,致音信不通。

一日,在书房弹琴抒发幽思,为牛氏听见,得知实情,告知父亲。

牛丞相为女儿说服,遂派人去迎取伯喈父母、妻子来京。

蔡公、蔡婆去世后,五娘祝发卖葬,罗裙包土,自筑坟墓。

又亲手绘成公婆遗容,身背琵琶,沿路弹唱乞食,往京城寻夫。

来京城,正遇弥陀寺大法会,便往寺中募化求食,将公婆真容供于佛前。

正逢伯喈也来寺中烧香,祈祷父母路上平安。

见到父母真容,便拿回府中挂在书房内。

五娘寻至牛府,被牛氏请至府内弹唱。

五娘见牛氏贤淑,便将自己的身世告知牛氏。

牛氏为让五娘与伯喈团聚,又怕伯喈不认,便让五娘来到书房,在公婆的真容上题诗暗喻。

伯喈回府,见画上所题之诗,正欲问牛氏,牛氏便带五娘入内,夫妻遂得以团聚。

五娘告知家中事情,伯喈悲痛至极,即刻上表辞官,回乡守孝。

第七章_南戏与《琵琶记》

第七章_南戏与《琵琶记》

• 开场副末不是以剧中人,而以局外人身 份代剧作家或剧团向观众发言,之后剧 情方正式开始。这一独特形式一直保留 到明清传奇中,几乎没有例外。 • 副末一般念诵两首词,第一首介绍作者 创作意图,第二首叙述剧情。 南戏除第 一出副末开场外,其余每出结尾一般都 有四句七言诗,叫下场诗。下场诗可由 一个脚色独念,也可由几个角色分念。 • 再看一剧的副末开场
蔡伯喈形象的典型意义
• ——封建礼教下的知识分子典型特征 • 儒家文化熏陶下生存的知识分子,注定了他 们思想的丰富性与性格的软弱性:多思而少 行,优柔而欠断。因为他们始终处于两难矛 盾中,于无所适从中显出性格的软弱来。蔡 伯喈身上正集中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这类 典型特征。他在感情和理智,理智与现实, 现实与礼教的矛盾中煎熬着、挣扎着;其中 甚至包涵着崇高与卑微,理性与欲望之间的 激烈冲突。
南戏的脚色
• 通常为生、旦、净、丑、末、外、贴等七种。 其中以生、旦为主,展开剧情,其他脚色皆 为配角。生、丑是南戏独有的角色。 • 生:男主角,一般扮书生、秀才、状元。 • 末:杂剧有正末和副末,而南戏只有副末。 副末在戏中一是用以开场,二是扮演次要的 男性人物。副末也带有插科打诨的特征。
早期南戏
• 其次,在心理刻画和描摹方面卓越超绝。作 者很少用戏曲家惯用的巧合离奇的情节,而 注重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多用逼真、细腻 之笔,对人物的情态心理做恰当的描摹。最 有代表性的是《糟糠自厌》出的《山坡羊》 和《孝顺歌》,托物言情,被前人称为“神 来之笔”。 • 再次,其语言明显超越了民间文艺的粗糙简 陋,提炼铸就了纯熟的艺术语言。
高明生平简介
• 生卒约为 1306~1359 ,字则 诚,一字晦叔,号 菜根道人。浙江温 州瑞安人。
• 《高则诚集》浙江古 籍出版社,1992年。

南戏与琵琶记

南戏与琵琶记

高明改写的现实背景 书生社会地位的沉沦 道义的担当意识 创作主体的身份意识
2、学界关于《琵琶记》主题思想的
几种看法
反封建说。王季思、 俞平伯、程千帆、戴 不凡、李长之等人主 此说。
封建说教说。黄芝岗、 徐翔方、周贻白等主 此说。
两面性说。即既有封建 性又有反封建性。何其 芳、蒲江清等主此说。
伦理悲剧说。曲六乙、 赵越等人认为通过蔡家 的悲惨遭遇,通过蔡家、 牛府贫富不均的强烈对 比,真实地捞写了元代 人民的悲惨生活,具有 历史的真实性。
喜郎

贫女

胜花、野方养娘
末 开场副末、李大公、院公、
外 张协父、王德用夫人
客商、学子、土地神、判官、
堂候官、士子、买《登科记》
者、府吏、门子
净 李大婆、张协母、学子、客商、
山神、士子、店主婆、卖《登 科
记》者、门子、脚夫、柳永、 谭
节使、喜郎、养娘
(三)南戏发展概况
据近人统计,宋元南戏共有230多种,其中有 传本的19种,只有佚曲的有130种。 从现存剧目看,表现爱情婚姻和家庭纠纷题材 占最大部分,英雄题材极为罕见。 早期的南戏《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 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 四大南戏: 《荆钗记》 《白兔记》 《拜月亭 记》 《杀狗记》。 南戏之冠、“传奇之祖”——《琵琶记》。
中入仕途,为官清正,同情民生疾苦,有政声; 亦有伤时之煎,感悟“功名为忧患之始”。
晚年隐居 ,恬淡自守,菲薄功名(莫说市朝事, 功名欲逼人);拒召辞请,闭门著书,以词曲 自娱。
思想轨迹:儒家价值关怀与内在惶惑。
(二)《琵琶记》解读
1、南戏“负心婚变”主题的时代演变
——从《赵贞女蔡二郎》到《琵琶记》

南戏与琵琶记

南戏与琵琶记
• 《琵琶记》第一出《报告戏情》 [沁园春]
• 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云:“斜阳古柳 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 满村听说蔡中郎。” • 明徐渭《南词叙录》介绍《赵贞女蔡二郎》说: “伯喈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 • 元杂剧《铁拐李》 “你学那守三真赵贞女,罗裙 包土将坟茔建” • 京戏《小上坟》中 “贤惠的五娘遭马踹,到后 来五雷轰顶是那蔡伯喈”
第二节 高明和《琵琶记》
高明,字则诚,号菜根道人,浙江瑞安人, 生年不详,卒年有至正十九年(1359)和 明初两说。 至正五年(1345)进士,曾任处州录事、福 建行省都事、庆元路推官等官。 至正十六年(1356)归隐宁波的栎社。 生性高傲,学问渊博,工诗善书,尤长于曲。 传世作品《琵琶记》《柔克斋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第三节 四大南戏 及其他
一、《荆钗记》,共四十八出 一般认为是元柯丹邱所作 剧情概要: 塑造、树立了“义夫”“节妇” 形象,歌颂 他们以忠信为基础的爱情婚姻, 有着新的思想内涵, 反映了市民阶层对 爱情婚姻的理解。
第二十一出《糟糠自厌》中赵五娘唱的[孝顺歌]
呕得我肝肠痛,珠泪垂,喉咙尚兀自牢嗄住。糠! 遭砻被舂杵,筛你簸扬你,吃尽控持。悄似奴家身 狼狈,千辛万苦皆经历。苦人吃着苦味, 两苦相逢,可知道欲吞不去。 糠和米,本是两倚依,谁人簸扬你在 两处飞?一贱与一贵,好似奴家共夫 婿,终无见期。丈夫,你便是米么, 米在他方没寻处。奴便是糠么,怎的 把糠救的人饥馁?好似儿夫出去,怎 的教奴,供给得公婆甘旨?
二、《琵琶记》创作意旨及思想价值 作者有“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的创作意 图,把弃亲背妇的蔡伯喈变成了时刻在怀念 父母和不忘发妻的人物,把他的“三不孝” 罪责用“三不从”来开脱。 剧作开宗明义:“极富极贵牛丞相,施仁施义 张广才,有贞有烈赵贞女,全忠全孝蔡伯 喈。” 宣扬封建伦理道德的创作意旨非常明确。 作者具有客观认真的生活态度和“论传奇,乐 人易,动人难”的艺术见解,能冲破抽象的 封建伦理说教,真实地反映元代黑暗的社会

简析南戏里程碑《琵琶记》

简析南戏里程碑《琵琶记》

舂杵,筛你簸扬你,吃尽探持。悄似奴家身狼狈,千辛万苦皆经历。
苦人吃着苦味,两苦相逢,可知道欲吞不出。(吃吐介) 【前腔】糠和米,本是两倚依,谁人簸扬你作两处飞?一贵与一贱, 好似奴家共夫婿,终无见期。
〈生〉……这弦中不弹。
〈贴〉这弦怎地不中?
〈生〉当原是旧弦,俺弹得惯。这是新弦,俺弹不惯。 〈贴〉旧弦在那里? 〈生〉旧弦撇了多时。 〈贴〉为甚撇了?
〈生〉便是新弦难撇。
〈介〉我心里只想着那旧弦。 〈贴〉你撇又撇不得,罢罢!
南戏里程碑---《琵琶记》
高明(1307?~1359),字则庆,号菜根道
人,浙江瑞安人。 《琵琶记》的前身是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
一、创作动机
秋灯明翠幕,夜案览芸编。今来古往,其间故
事几多般。少甚佳人才子,也有神仙幽怪,琐碎
不堪观。正是: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论传
奇,乐人易,动人难。知音君子,这般另做眼儿 看。休论插科打诨,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共 妻贤。骅骝方独步,万马敢争先?
二、从“三不孝”到“三不从”
生不能养 死不能葬 葬不能娘-----古代社会的理想女性 蔡伯喈-----懦弱而焦灼的心灵
牛小姐-----道德观念的图解
三、艺术成就
1、双线结构 ,交替进行
2、语言艺术
【孝顺歌】哎得我肚肠痛,珠泪垂,喉咙尚兀自牢嘎住。糠,遭砻被

中国古代戏曲——南戏与琵琶记

中国古代戏曲——南戏与琵琶记


以近代越剧为例,它起源于浙江省嵊县。 从初生到壮大,它吸收了昆腔、京剧以及其 他姐妹剧种的许多声腔技巧和表演艺术,而 它的地方色彩始终不变。因为它有个性鲜明 的曲调和唱腔。我们承认温州艺人对南戏所 作的巨大贡献,它是南戏的最早流行地区之 一,但迄今仍未发现片言只字的文献记载足 以证明温州曾经存在过它所独有的地方声腔, 因此南戏发源于温州的说法难以令人信服。
四、《宦门子弟错立身》的编者是古杭才人。 • 五、天一阁本《录鬼簿》云; “萧德祥名 天瑞,杭州人……又有南戏文”。贾仲明词曰: “武林书会展雄才……戏文南曲(徝亍)方脉, 共传奇,乐府谐。”曹本在他的名下列有《小孙 屠》、《杀狗劝夫》,按该书体例当是杂剧。他 的戏文作品不详。 • 六,天一阁本《录鬼簿》又云; “沈和甫, 钱塘人……以南北词调和腔(曹本作“以南北调 合腔”),自和甫始”。南北合腔是南戏借以提 高发展的艺术手段之一。

以上三条是杭州外围地区同南戏的关系。现在让 我们再来察看在广东潮州出土的三本南戏。第一本是 《新编全相南北插科忠孝正字刘希必金钗记》,第二 本是《新刻增补全像乡谈荔枝记》。正字即正音,它 同乡谈正好相反,正字用的是中州音韵,而乡谈则是 当地方言。第三本潮剧《荔镜记》,它的第二十出 [驻云飞],第二十二出[黄莺儿]、第二十四出 [梁州序],第二十八出[醉扶归]、第四十九出 [四朝元]都注明“潮腔”。这就是说除了这五支曲 牌用的是潮腔外,这本戏的绝大部分都采用各地一致 通行的南戏唱腔即海盐腔。尽管我们会发现其中某些 曲牌和原来的句格有所不同,但这种情况在民间戏曲 中并不少见,并不妨碍它仍然属于海盐腔范畴(现在 潮剧则又可能受到弋阳腔的影响)。
《南戏的艺术特征和它的流行地区》
徐朔方
一、艺术特征: 1、原始质朴的情节结构 2、原始质朴的艺术形式 3、雷同与因袭

琵琶记 课堂笔记

琵琶记 课堂笔记

南戏与《琵琶记》一、南戏概述(教材p275)南戏,又叫南曲戏文、戏文、南曲。

北宋末年在浙江温州(永嘉)一带兴起的一种戏曲形式,最初流行于浙江东部沿海一带,称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地位:元代戏曲创作的殿军,明清传奇的开山之祖南戏的形成与发展在南方民间歌舞小戏的基础上,吸收宋杂剧、影戏、傀儡戏、鼓舞大曲、唱赚、缠令等多种民间技艺,逐渐成熟。

元灭南宋,南北统一后,南戏从北杂剧中吸取长处来丰富和发展自己:把杂剧改编成南戏上演;杂剧的作家兼写南戏;北杂剧的演员兼演南戏。

祝允明《猥谈》:“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

余见旧牒,其时有赵闳夫榜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郎》等,亦不甚多。

”南戏的体制特点A.南戏剧本的结构体例具有开放性与灵活性,篇幅可长可短。

可根据剧情自由伸缩,不忌枝蔓,比杂剧冗长。

B.南戏的角色比较复杂,除了净、末与北剧相同,生与丑则是南戏独有的。

歌唱规制丰富灵活,任何角色均可歌唱;歌唱形式有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

C.“副末开场”的形式:即第一场戏照例由副末首先登场,通过歌唱词曲以及与后台演员互相问答,概括介绍剧情和交待创作意图,又叫“家门大意”或“家门引子”。

D.南戏语言和音乐带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南曲清柔婉转的演唱风格,与北曲的高亢激昂构成鲜明反差。

南戏与北曲体制的区别(参看教材p276)1.杂剧通例由四折组成,只有少数超出四折,南戏不称折而称“出”,无固定出数,长短适剧情变化,少则十几出,多则四、五十出。

2.杂剧常有楔子,南戏则有“家门”“开宗”由末或副末介绍剧情,从第二出才是正戏。

3.杂剧一般由一角色演唱到底,南戏则各角色均可唱。

4.在音乐方面杂剧每折限用一个宫调曲子一韵到底,南戏每出则可用几个宫调,并且可以换韵。

5.杂剧一般选调激越昂场,南戏选调柔媚婉转。

6.由唱、白、介组成。

南戏的概况宋元南戏目前存目共230多种,有传本的有19种。

从现存曲目看,表现爱情婚姻和家庭和家庭纠纷的题材,占最大部分,而表现金戈铁马的英雄题材则极为罕见。

中国古代文学 重要知识点笔记: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

中国古代文学 重要知识点笔记: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第一节南戏的形成与发展南戏宋元时流行于南方的一种戏剧样式,它最早出现于浙江温州(旧名永嘉),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戏曲”,亦称南词,以南曲为唱腔。

后人为有别于北曲杂剧,简称为南戏。

它是民间艺人“以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构成的曲牌连缀体制,用代言体的形式搬演长篇故事,其剧本的“出”数、宫调没有规定,歌唱角色灵活,歌唱形式多种多样。

高明《琵琶记》堪为南戏的最高代表,标志着南戏的规范化,是明清传奇的开山之祖。

南戏的特点:1.绝大多数戏曲表现爱情婚姻和家庭纠纷的题材。

2.用南方方音演唱,分平上去入四声,用韵较为宽松。

(北曲的入派平上去三声。

)3.音乐风格轻柔婉转,适合演唱情意缠绵的故事;以管乐为主,以鼓、板为节。

(北曲高亢劲切,宜于表现威武豪放的气概;以弦乐为主。

)4.场上任何角色都可以唱,且有独唱、对唱、接唱、同唱、帮腔合唱等多种歌唱形式,有利于表现角色的思想感情,刻画身份不同、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

(杂剧一般只能一人主唱。

)5.在结构上以“出”为单位,一本戏往往长达几十出,演出时间需要一天甚至多日。

《张协状元》是唯一完整保留下来的南宋戏文,全本用南方流行的词调和民间小曲演唱,开场时先以说唱诸宫调引入,中间又有许多游离于剧情之外的科诨穿插,这些属初期南戏特征。

其故事情节分两条线索进行,是南戏和传奇剧本惯用的双线结构的雏形。

剧中人物塑造,颇有可取之处。

杂剧作家如萧德祥等开始关注和涉足南戏的创作。

沈和甫创造了“南北合套”的方式,使北曲的刚劲与南曲的柔媚能兼容并济,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

贯云石、杨梓等人参与了南戏唱腔的改进工作,高明、施惠等知名文人作家也参与了南戏的创作与改编。

第二节《琵琶记》的悲剧意蕴《琵琶记》的前身是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

高明以同情宽恕的态度,刻画蔡伯喈的形象,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情态。

《琵琶记》继承了《赵贞女》故事的框架。

它保留了赵贞女的“有贞有烈”,但使蔡伯喈成为“全忠全孝”的书生。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圣才出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圣才出品】

第7章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7.1 复习笔记一、南戏的形成与发展1.南戏的形成(1)戏文,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发育成熟起来的。

它最早出现于永嘉(浙江温州),称为“永嘉杂剧”“永嘉戏曲”,亦称南词。

后人为有别于北曲杂剧,简称为南戏。

(2)南戏的产生早于北曲杂剧,盛行于浙闽一带,颇受年轻人的欢迎,但正统的文人士大夫把它排斥在“正音”之外。

(3)温州是南宋除杭州以外最繁华富庶的商业都市,宋高宗逃难至此,人口骤增,进一步推动了温州商业经济的发展。

同时,诸色艺人也纷至沓来,各种民间伎艺云集于此,相互影响,也相互促进。

(4)南戏是在宋杂剧角色体系完备之后,在叙事性说唱文学高度成熟的基础上出现的。

它是民间艺人在宋词和里巷歌谣的基础上构成曲牌连缀体制,用代言体的形式搬演长篇故事,从而创造出的一种新兴艺术样式。

(5)形式上,它综合了宋代众多的伎艺在表演上的优点,与诸宫调的关系更为密切,而说唱文学则是其叙事方式的主要来源。

2.南戏的体制及其与北杂剧的区别(1)南戏用南方方音演唱,分平上去入四声,不像北曲的入派平上去三声,用韵上也较为宽松,体制上与北曲杂剧有所不同。

(2)南曲轻柔婉转的音乐风格,适合于演唱情意缠绵的故事,与北曲的高亢劲切,宜于表现威武豪放的气概大不相同。

(3)器乐伴奏,北杂剧以弦乐为主,南戏则以管乐为主,以鼓、板为节。

(4)杂剧一般只能一人主唱,南戏则场上任何角色都可以唱,而且有独唱、对唱、接唱、同唱,还有在后台用以渲染气氛的帮腔合唱,灵活多变,可以调节演员的劳逸,活跃场上气氛,有利于表现各个角色的思想感情,刻画身份不同、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

(5)在结构方面,南戏以“出”为单位,人物上下场,出而复入,称作“出”。

一本戏往往长达几十出,演出时间则需要一天甚至多日。

3.南戏在内容上与杂剧的同异(1)在有关婚姻、爱情的剧作和揭露社会黑暗的公案剧上二者相同。

(2)不同的是南戏民间色彩更浓,少有像《梧桐雨》《汉宫秋》之类借历史事件表现作者自身的人生感慨的作品,而往往是要求维护稳定的家庭关系的伦理剧更为集中和强烈,如《赵贞女》《王魁》《张协状元》都斥责男子变心,反映当时文人一旦高升就休妻再婚,破坏家庭稳定的社会现象。

宋元南戏与《琵琶记》

宋元南戏与《琵琶记》

蔡伯喈在京城生活这条线的人 蔡伯喈在京城生活这条线的人 用的是文采语言, 物,用的是文采语言,词句华 文采灿然,语言富于色彩, 美,文采灿然,语言富于色彩, 讲究字句的雕琢,典故的运用, 讲究字句的雕琢,典故的运用, 是一种高度诗化的语言, 是一种高度诗化的语言,是一 种高雅的语言。 高雅的语言。 的语言
南戏与杂剧在体制上的区别
一:杂剧分折,一本杂剧一般是四折一 杂剧分折,一本杂剧一般是四折一 分折 楔子,篇幅紧凑,情节集中;南戏分场 分场, 楔子,篇幅紧凑,情节集中;南戏分场, 或叫“ 一般以人物出场、 或叫“出”,一般以人物出场、下场为 界限,篇幅可长可短,但一般都比杂剧 界限,篇幅可长可短, 更长。 更长。 杂剧每折限用一个宫调的曲牌 每折限用一个宫调的曲牌, 二,杂剧每折限用一个宫调的曲牌,要 一韵到底;南戏的一出里面可以用不 求一韵到底;南戏的一出里面可以用不 自由换韵。 同的几套曲子,而且可以自由换韵 同的几套曲子,而且可以自由换韵。
剧情简介: 剧情简介:
蔡邕(字伯喈 与妻赵五娘新婚才 蔡邕 字伯喈)与妻赵五娘新婚才 字伯喈 两月,迫于父母之命进京赴考, 两月,迫于父母之命进京赴考,得中 状元。当朝牛丞相强欲招赘为婿, 状元。当朝牛丞相强欲招赘为婿,蔡 苦辞不从。时家乡遭饥荒, 苦辞不从。时家乡遭饥荒,赵五娘卖 发侍奉公婆,自己咽糠, 发侍奉公婆,自己咽糠,公婆发现后 抢糠而食噎死,赵五娘罗裙抱土筑坟, 抢糠而食噎死,赵五娘罗裙抱土筑坟, 画出公婆图像,身背琵琶上京寻夫, 画出公婆图像,身背琵琶上京寻夫, 在廊庙与牛丞相之女相会, 在廊庙与牛丞相之女相会,最后一夫 二妻团圆。 二妻团圆。
《琵琶记》
高 明
高明的生平
高明,字则诚, 高明,字则诚,自号菜根 道人。瑞安(今属浙江) 道人。瑞安(今属浙江)人。 他的剧作除《琵琶记》 他的剧作除《琵琶记》外, 还有《闵子骞单衣记》,已佚。 》,已佚 还有《闵子骞单衣记》,已佚。

第六章元代南戏与《琵琶记》

第六章元代南戏与《琵琶记》

第三部分
蔡伯喈形象
一、懦弱忧郁的知识分子形象——蔡伯喈 懦弱忧郁的知识分子形象 蔡伯喈
1、“三不从”悲剧看中国古代以牺牲自我个 三不从”悲剧看中国古代以牺牲自我个 性为核心的道德伦理特征 的道德伦理特征。 性为核心的道德伦理特征。
(1)辞试不从 “萱室椿庭衰老矣,指望你换了门闾。你休道无人 萱室椿庭衰老矣,指望你换了门闾。 供奉,你做得官时,三牲五鼎供早夕,须胜似啜菽 供奉,你做得官时,三牲五鼎供早夕, 并饮水。你若锦衣归故里,我便死呵, 并饮水。你若锦衣归故里,我便死呵,一灵儿总是 喜。” “凡为人子者,冬温夏清,昏定晨省,问其燠寒, 凡为人子者,冬温夏清,昏定晨省,问其燠寒, 搔其疴痒,出入则扶持之,问所欲则敬进之。所以, 搔其疴痒,出入则扶持之,问所欲则敬进之。所以, 父母在不远游。 父母在不远游。”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身体发肤,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身体发肤, 夫孝始于事亲 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 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 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是以家贫亲老, 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是以家贫亲老,不为 禄仕,所以为不孝。 禄仕,所以为不孝。”
(明)祝允明《猥谈》:“南戏出于宣和 祝允明《猥谈》
1129~1125)之后,南渡(1127) (1129~1125)之后,南渡(1127) 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予见旧牒,其时有赵闳夫榜 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予见旧牒, 颇述名目, 赵贞女蔡二郎》 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郎》等,亦不甚 多。”
张协状元
早期南戏文本: 早期南戏文本:
《张协状元》、《宦门 张协状元》 子弟错立身》 子弟错立身》、《小孙 屠》。 因被收入《永乐大典》 因被收入《永乐大典》 而得以保存, 里,而得以保存,人们 统称它们为《 统称它们为《永乐大典 戏文三种》 戏文三种》。

第五章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简)

第五章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简)

全本用南方流行的词调和民间小曲演唱
中间有许多游离于剧情之外的科诨穿插
情节分两条线索进行
《宦门子弟错立身》

作者不详,题古杭才人新编。 人物:金朝河南府同知之子完颜寿马、女 艺人王金榜
《小孙屠》

也称《遭盆吊没兴小孙屠》,作者署名古 杭才人编。 人物:开封孙必达、必达之妻、婢女、必 贵(人称小孙屠) “南北合套”

第二节
高明与《琵琶记》
讲授要点

一、作者生平 二、从《赵贞女》到《琵琶记》 三、《琵琶记》的主题 四、主客观的背离 五、《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六、《琵琶记》的影响
琵琶记刻本明末吴兴凌濛初朱墨套印本书影1
琵琶记刻本明末吴兴凌濛初朱墨套印本书影2
一、作者生平
高明(1307?~1359),字则诚,号菜根道人。浙江瑞安人。 曾求学于理学家黄溍。至正五年(1345)中进士,做过多任 地方官。约在至正十六年(1356)之后,隐于宁波栎社,以 词曲自娱,并创作了《琵琶记》。此外,据徐渭《南词叙 录》,他还作有南戏《闵子骞单衣记》,今佚。诗文集《柔 克斋集》共20卷,亦散佚,今存五十馀篇。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

《永乐大典》收南戏33种, 被八国联军劫焚。1920年叶 恭绰在英国伦敦一小古玩店 购回三剧,1931年古今小品 书籍印行会刊行。钱南扬有 校注本,中华书局1979年版。
唯一完整的南宋戏文《张协状元》
南宋温州九山书会才人所作 人物:张协 王贫女 宰相王德用
“琴仰荷池”牛小姐:
嫩绿池塘,梅雨歇熏风乍转。见清新华屋,已飞乳燕。簟 展湘波纨扇冷,歌传金缕琼卮暖。是炎蒸不到水亭中,珠帘 卷。

第七章南戏和琵琶记ppt课件

第七章南戏和琵琶记ppt课件

▪ 高明正面鼓吹忠孝节义的作品:《王节妇诗》 揄扬守节不再嫁的妇女;《华孝子故址记》 盛赞孝子。他还大力宣扬孝义,他的好友刘 基在《丽水陈孝女传》中记载了高明的一件 善举:当时有陈氏女子,割股疗亲,在继母 死后,又出家为尼。高明将此事上表,朝廷 降执旌表其门,每月给米,养其终身。高明 的南戏《闵子骞单衣记》与崇敬孝行的人物 有关。
▪ 3牛氏 ▪ 贤惠 深明大义 说服父亲 ▪ 自认罪魁祸首 一夫二妇 守墓三年 ▪ 4牛相 ▪ 专横跋扈 自私凶暴 蛮横无理 ▪ 5张大公 ▪ 乐于助人
▪ 五 结构
封建妇道的孝妇来刻画,但作者为了达到理想的悲 剧效果,写她在异常艰难的情况下对丈夫尽忠,对 公婆尽孝,以牺牲自己来对别人尽责,做到了常人 难以做到的事。可以说,“糟糠自厌”、“祝发买 葬”等感人的行为,已经突破了“孝妇”的局限, 体现了勤劳坚韧的品格和自我牺牲精神,这实际上 是深潜在封建社会劳动人民身上的传统美德。
▪ 《毛声山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第一出题词: 文章之妙,不难于令人笑,而难于令人泣。 盖令人笑者,不过能乐人,而令人泣者,实 有以动人也。
4情节
三 三 父亲逼试

皇帝逼官
逼 不 从 屈从 丞相逼婚
▪ 5伦理本身的矛盾
▪ 尽孝:显亲扬名 “不为禄事,所以为不孝”
▪ 皇帝不允许辞官“王事多艰,岂遑报父”
▪ 南戏原来只称戏文,后来因为它最先在浙江 温州一带流传,为区别于北方流行的杂剧, 所以称南戏文、南曲戏文,简称南戏,也称 “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它是由南方 语言和南方歌曲所组成的地方剧种。
▪ (二)南戏的体制及与杂剧的区别
▪ 南戏具有比杂剧更为自由灵活的形式,同杂 剧相比,它有许多新的特点。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第七章宋元南戏概况与《琵琶记》

第七章宋元南戏概况与《琵琶记》
南宋诗人陆游诗云:“斜阳古道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 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唱蔡中郎.” 似已流露出对蔡 二郎形象的不满.
地方戏《小寡妇上坟》(《京剧汇编》第2集)其中有如下 唱词:正走之间泪满腮,想起了古人蔡伯喈,他上京城去赶 考,赶考一去不回来,一双爹娘冻饿死,五娘抱土垒坟台, 坟台垒起三尺土,从空降下琵琶来,身背琵琶描容相,一心 上京找夫郎,找到京城不相认,哭坏了贤惠女裙釵,贤惠五 娘遭马踹,到后来五雷亟顶蔡伯喈。
元末高明在此基础上作<<琵琶记>>确 有为蔡邕洗冤,甚至“翻案”的目的.
将“三不孝”改塑成“三不从”
三不孝:身为人子,父母在,(生不能养), 一不孝也;(死不能葬),二不孝也;(葬不 能祭),三不孝也。
三不从:本不愿参加科考(辞试),父不从, (父曰:“小孝不如大孝,孝始于事亲,忠于 事君,终于显亲扬名)一不从也;(辞官)欲 归,皇帝不从(忠孝不能两全),二不从也; 不愿重婚再娶(辞婚),牛丞相不从,三不从 也。
“三不从”的关目,把旨在揭露封建统治 阶级罪恶的“俚俗妄作” (《赵贞女蔡
二郎》)中弃亲背妇的蔡伯喈改塑为“全 忠全孝”的蔡伯喈,而且就在改造之中塑 造了“子孝妻贤” ,一夫两妻,俱受旌 表的结局,宣扬了封建伦理道德的理想.
两支<<孝顺歌>>的艺术特色
这两支<<孝顺歌>>明白如话,却成为千古名曲, 原因何在?它采用了譬喻法,也就是借糠和米来譬 喻蔡家的现实遭遇,以寄托赵五娘满腹的幽怨,表 面写糠米分离,实写被丈夫抛弃,夫妻异处,先写眼 前景:糠苦难以下咽,自然流出心中情:“两苦相逢, 可知道欲吞不去”, 以糠米分离时的“吃尽控持” 联想到“悄似奴家身狼狈,千辛万苦皆经历”,再 由米贵糠贱引申出夫贵妻贱,糠米分离生发出夫 妻分离永无相见之期的无穷哀怨,两支曲子唱来 回肠九曲, 凄绝动人。再加上语言本色当行,自 然催人泪下,产生强烈的悲剧效果。

南戏与《琵琶记》

南戏与《琵琶记》

2020/7/31Fra bibliotek一、高明生平著述
高明字则诚,自号菜根道人。温州瑞安(今属浙江)人。 温州本是南戏的故乡,在唐代曾名东嘉州,故后来有人称 他为高东嘉或东嘉先生。据其弟高暘生于元成宗大德十年 (1306)前后,高明的生年应在此前不远;卒于元顺帝至 正十九年(1359)。
高明出身于一个书香家庭。至正四年(1344)参加乡 试中举,次年又中进士。从此进入仕途,时当四十岁左右。 历任处州录事、江浙行省丞相掾、浙东军幕都事、绍兴府 判官、江南行台以及福建行省都事等。五十岁左右辞职归 隐,寓居于四明(今浙江宁波)栎社,潜心于《琵琶记》 的写作。元末朱元璋起义,曾慕名征聘其出山,高明以年 老有病辞绝。
2020/7/31
B.在心理刻划和描摹情态方面的卓越超绝。
明代王世贞《曲藻》说:“则成(诚)所以冠绝诸剧者, 不惟其琢句之工,使事之美而已。其体贴人情,委曲必尽, 仿佛如生;问答之际,了不见扭造。所以佳耳。”《琵琶 记》所写多为日常家庭生活,除了《拐儿绐误》等一二出, 很少有古代戏曲家惯用的巧合离奇的情节。作者注意以情 动人,多用逼真、细腻之笔,对人物的情态心理做恰切透 辟的描摹。最有代表性的是《糟糠自厌》出二支【山坡羊】 和四支【孝顺歌】,巧借眼前景物糠和米为比,托物言情, 把女主人公复杂深曲的情感世界演绎得淋漓尽致。前人惊 异于这段唱词的出人意想,而又浑然天成,竟附会为“神 来之笔”,说高明创作时“案上两烛光合而为一,交辉久 之乃解。”(王世贞《艺苑卮言》)其实这里不单单是个 文字技巧问题,没有对生活的深切体验与丰富积累是不可 能办到的。
蔡伯喈是一类封建知识分子的典型,他性格温顺、软弱,但从未丧 失其正直、善良的品性。恰是君父的“三不从”或出于环境高压的“三 被强”,将他推入“三不孝”以及停妻再娶的尴尬境地。

南戏《琵琶记》综述

南戏《琵琶记》综述

关于《琵琶记》主题的讨论:
《琵琶记》是建国以来古典戏曲评论中问题最 为复杂的一个剧本:
1、反封建说。王季思、俞平伯、程千帆、戴不 凡等人主此说。
2、封建说教说。徐朔方、周贻白等主此说。 3、两面性说。即既有封建性又有反封建性。何
其芳、蒲江清等主此说。
4、伦理悲剧说。曲六乙、赵越等。
三 《琵琶记》创作意旨及思想价值
4《杀狗记》
全剧36出,描写富豪子弟孙华与市井无赖柳龙卿、胡 子传交往,把同胞兄弟孙荣赶出家门。孙华的妻子杨 月贞屡劝不听,便杀了一条狗,伪装成死尸放置门外。 孙华深夜归来,大惊,急忙去找柳龙卿、胡子传,柳、 胡推脱不管。孙荣却不记前恨,帮他把“尸首”埋掉,
使孙华深受感动,于是兄弟重新和好。
三、南戏的体制
第七讲 南戏的兴起与《琵 琶记》
第一节 南戏简述
一、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形成于北宋末年永嘉 (今浙江温州)一带。故又称为“温州杂剧”、 “永嘉戏曲”。因为主要用南方音乐来演唱的, 故又称“南词”。后人为了与北曲杂剧区别, 简称之为南戏。
明代徐渭《南词叙录》云:
“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 女》、《王魁》二种实首之,……或云:宣和 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号‘永嘉杂 剧’ 。”
高明《琵琶记》中,蔡伯喈被改造成一个令人 同情的人物:把他的“三不孝”(“生不能养, 死不能葬,葬不能祭”)罪责用“三不从” (“被亲强来赴选场,被君强官为议郎,被婚 强来效鸾凰”)来开脱。
剧作开宗明义的题目写道:“极富极贵牛丞相, 施仁施义张广才,有贞有烈赵贞女,全忠全孝 蔡伯喈”,宣扬封建伦理道德的创作意旨非常 明确。
明代传奇戏曲大体上沿用了南戏的戏曲体制。科范叫 做“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早期南戏作品
• 《赵贞女蔡二郎》、《王魁》、 • 《乐昌分镜》、《陈巡检梅岭失妻》、
《王焕》、《张协状元》。 • 除《张协状元》外,均无传本。 • 大都出自书会才人之手,一些文人甚至把
南戏视作亡国之音。
• 南戏从现存曲目看,主要表现爱情婚姻和家 庭纠纷的题材。
• 《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 孙屠》被收入《永乐大典》里,统称为《永 乐大典戏文三种》。
明人演《琵琶记》图
今人演出《琵琶记》图
明代抄本《琵琶记》
琵琶记刻本
《琵琶记》插图
明天启本
(一)作者高明
高明,字则誠,号菜根道人。浙江瑞安人。自 少即以博学著称,求学于理学家黄溍门下,深受儒 家思想的影响。至正五年(1345)中进士,做过多 任地方官。
至正十一年(1351),从军南征方国珍起义, 因与统帅论事不合,兼之目睹时政日非,在对现实 生活失望的同时,感悟“功名为忧患之始”(元赵汸 《东山存稿》卷二《送高则庆归永嘉序》),萌生了隐遁 的念头。约在至正十六年(1356)之后,隐于浙东 宁波,以词曲自娱,并创作了《琵琶记》。
• 《张协状元》是唯一完整保留的南宋戏文
(四)《张协状元》
• 张协——王贫女 • 既要谴责负心汉,又想保证贫女有个完满
结局,悲剧意识未能贯穿到底。 • 这为元代后期一些作家将悲剧结尾改为大
团圆开了先例。
二、《琵琶记》
• 南戏之祖 • 元杂剧殿军 • 明清传奇的开山之祖
《琵琶记》明末吴兴凌 初刻朱墨套印本
第七章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
• 南方既有杂剧演出,又流行以南曲为唱腔 的戏文,两种戏曲体裁相互辉映。
• 戏文,最早出现于浙江温州(旧名永嘉), 称为“温州杂剧”、“永嘉戏曲”。
• 后人为有别于北曲杂剧,简称之为南戏。
一、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 南戏的形成与体制 • 早期南戏作品 • 《张协状元》
(一)南戏的形成
• 明后期,杂剧被南戏取代
– 王骥德《曲律》:“始犹南北画地相角, 迩年以来,燕赵之歌童舞女,咸弃其捍拔, 尽效南声,而北词几废” (约在明万历年间)
2、突发事件方面的舆情 平时:研究突发事件特别是群体性事件中舆情发展变化 的特点,需要及时掌握有关的舆情动态。 前兆:及时收集报送引发干部群众思想情绪波动的苗头 性信息。 爆发:要快速反应,在“第一时间”报送突发事件舆情。 过程:要跟踪舆情变化报送态势性信息。 结束:总结处理突发事件的经验、教训。
• 明祝允明在《猥谈》中说:“南戏出于 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 予见旧牒,其时有赵闳夫榜禁,颇述名 目,如《赵贞女蔡二郎》等,亦不甚 多。”
(一)南戏的形成
• 徐渭《南词叙录》则说:“南戏始于宋 光宗朝(1190~1195),永嘉 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 之。……或云: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 则自南渡。号永嘉杂剧,又曰鹘伶声 嗽。”
南戏发展深受杂剧艺术的影响,但在体 制上差异较大:
杂剧“神气鹰扬,有刚健之气”
南戏“流丽婉转,有柔媚之情”。
(二)南戏的体制特点
1.在剧本结构上,无固定出数,长短自由,少 则几出,多则几十出。
2.在表演上,各种角色都可以唱,还有对唱、 轮唱、合唱;宫调音律的限制也不像杂剧那 样严格。
3.在音乐上,以南曲演唱。
关键词:找根源,提建议
• 温州是南宋除杭州外最繁华富庶的商业 都市
• 宋高宗在南渡之初,为避金兵,曾浮海 逃至温州,甚至把太庙也迁来温州
• 北方士绅平民纷纷来到温州
• 诸色艺人也纷至沓来,各种民间伎艺云 集于此,相互影响,也相互促进。
• 南曲戏文在这样的土壤中孕育、萌发。
南戏始于南宋,并逐渐盛行,入元稍衰, 元末复起,发展而为明代的传奇。
(一)作者高明
从高明的诗文中,可以看到他对仕途 险恶的认识和对田园生活的留恋,以及对民 间 疾苦的了解和同情。
另,他还写了些表彰孝子节妇的诗文。
通过宣扬儒家传统道德来 纠正“恶化” 的风俗、调和社会矛盾,是高明的一种社会 理想,也是他创作《琵琶记》 的基础。
《琵琶记》:“不关风化体,纵好也枉然” 有意识地利用戏剧作为道德教化的工具。
关键词:及时反映,情况准确。
• 3、社会热点方面的舆情。现在社会热点问题
很多,这些热点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社会 发展中的一些矛盾、难点,反映了人们对自身利 益、国家发展及国际局势的关注和企盼。围绕着 社会热点,人们总会发表各种各样的意见和观点, 产生各种各样的思想认识,能否正确引导社会热 点,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准确把握和分 析热点。舆情信息工作,要及时跟踪热点问题的 发展变化,切实加强对热点问题的分析,揭示热 点问题产生的根源,善于提出引导舆论和解决热 点问题的对策建议。
• 明•魏良辅《曲律》:《琵琶记》乃高则诚所作, 虽出于《拜月亭》之后,然自为曲祖,词意高古, 音韵精绝。
(三)《琵琶记》故事的演变
• 历史上的蔡邕:文人,博学多才 • 《赵贞女蔡二郎》:书生忘恩负义 《琵琶记》:不忘糟糠之妻,忠孝两全
1.《赵贞女蔡二郎》 陆游 《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诗说: 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 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南词叙录》在此剧目下注言: “即旧伯喈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
高 明 手 迹
南词叙录》:《赵贞女蔡二郎》,即旧 伯喈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里俗妄作也,实为 戏文之首。
• 明•徐渭《南词叙录》:相传则诚坐卧一小楼,三 年而后成(指成《琵琶记》)。其足按拍处,板 皆为穿。尝夜坐自歌,二烛忽合而为一,交辉久 之乃解。好事者以其妙感鬼神,为创“瑞光楼” 旌之。
各个角色都可唱,众人接唱一个曲牌,众人合
唱尾句(帮腔),音乐较自由,分角色
• 王世贞《曲律引》:
• “北曲主劲切雄丽,南曲主清峭柔远。”
• 徐渭《南词叙录》:
• “听北曲使人神气鹰扬,毛发洒淅,足以 作人勇往之志……南曲则纡徐绵渺,流丽 婉转,使人飘飘然丧其所守而不自觉。”
• 演唱风格异于杂剧
– “南曲声多字少,旋律性强,节奏比较舒缓, 以清唱为主,以拍点板,听起来纡徐绵渺, 流丽婉转,但过于柔媚细弱。北曲字多声少, 朗诵性强,旋律常有四度以上的大跳进行, 节奏较为紧促,用弦索伴唱,听起来雄壮劲 切,慷慨激越,但过于硬挺直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