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记结构的艺术特色.
论述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论述琵琶记的艺术成就](https://img.taocdn.com/s3/m/3002bdc3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0e.png)
论述琵琶记的艺术成就琵琶记是元代杂剧的代表作之一,由关汉卿创作,描写了李师师和张生的爱情故事。
琵琶记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物形象的刻画。
关汉卿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等方面的细致描写,塑造了一对鲜明对比的主人公。
李师师是一个有才华、有情感、有气节的女子,她不仅能弹奏琵琶,还能诗词歌赋,她对张生的爱情坚贞不渝,即使遭到困境和迫害,也不屈不挠。
张生是一个优柔寡断、软弱无能、背信弃义的男子,他虽然爱着李师师,但是在社会压力和家庭责任面前,却没有勇气和决心与她共度患难,反而屈服于权势和利益,背叛了自己的良心和情感。
通过这对人物的对比,关汉卿展现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腐败,以及人性的高尚和堕落。
2.情节的安排。
关汉卿在琵琶记中运用了多种戏剧手法,使得情节紧凑、曲折、生动。
他采用了倒叙法,先从李师师被张生抛弃后的悲惨境遇开始讲述,然后通过回忆和梦境等方式,回溯了他们相识、相爱、分离的过程,最后以张生悔恨、李师师含恨而死的结局收尾。
这样的结构既符合观众的心理预期,又增加了戏剧的悬念和冲突。
他还运用了变脸法,让李师师在不同的场合和身份下出现,展示了她不同的风采和心境。
他还利用了象征法,以琵琶为媒介,表达了李师师的才情、情感和命运。
3.语言的运用。
关汉卿在琵琶记中运用了丰富多彩的语言形式,包括散文、韵文、曲词等,既体现了元代杂剧的特色,又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他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他还根据不同的场景和氛围,调整了语言的风格和节奏,时而抒情婉转,时而讽刺犀利,时而悲壮慷慨,时而欢快轻松。
综上所述,琵琶记是一部具有高度艺术成就的元代杂剧作品,它不仅反映了元代社会的现实矛盾和人民的苦难与抗争,也展示了作者关汉卿对人性和爱情的深刻洞察和热情赞美。
琵琶记的原文与解析
![琵琶记的原文与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e5d04b6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59.png)
琵琶记的原文与解析琵琶记是一部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内涵的中国古代戏曲作品,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本文将对《琵琶记》的原文进行解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经典之作。
琵琶记的原文以宋咏阳的《琵琶记歌词》为主要版本。
它由五十六场组成,每一场都以独立的故事情节和主题展开,各自有着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场:“李商隐病中仙隐别离”。
这一场通过刻画李商隐与仙子的爱情故事,展现了爱情的悲壮和缠绵。
文中运用了对景抒情的手法,以及细腻的描写,使人们深入感受到了主人公之间的情感纠葛。
第二场是“韦世贞灵夙回归”。
这一场主要表达了对美好回忆的追忆和对逝去时光的思恋。
通过描绘韦世贞的历史使命感以及内心的挣扎,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主人公的情感压力和内心的挣扎。
第三场是“曹玉英和尚退位还俗”。
这一场主要描写了一位尼姑放弃出家的生活,重新回到世俗社会的故事。
通过对曹玉英和尚的内心思想和动态变化的描写,让观众对她的人生选择和内心矛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第四场是“陈彩虹身世为官慈母”。
这一场主要表达了作为一位母亲的无私付出和奉献精神。
通过对陈彩虹的描绘和塑造,使观众对母爱的伟大和无私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感受。
第五场是“探亲祭奠孟知柔”。
这一场主要描绘了主人公孟知柔为了祭奠逝去的亲人而前往故乡的故事。
通过对孟知柔内心情感的描绘和对家族情感的刻画,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孟知柔内心的挣扎和真情流露。
总的来说,《琵琶记》的原文通过对各个场次的描写和塑造,展现了丰富多样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细致的人物性格。
它不仅仅是一部戏曲作品,更是一部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瑰宝。
希望通过本文的解析,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一经典之作,从而进一步推动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第六章 《琵琶记》欣赏
![第六章 《琵琶记》欣赏](https://img.taocdn.com/s3/m/0ea5da2d2f60ddccdb38a006.png)
赵五娘的唱词:
糠和米,本是两倚依,谁人簸扬你作两处飞?一 贱与一贵,好似奴家共夫婿,终无见期。(白)丈夫, 你便是米么,(唱)米在他方没寻处。(白)奴便是 糠么,(唱)怎的把糠救得人饥馁?好似儿夫出去, 怎的教奴,供给得公婆甘旨?(《前腔》)
蔡伯喈的唱词:
闲庭槐影转,深院荷香满。帘垂清昼永,怎消遣? 十二栏杆,无事闲凭遍。闷来把湘簟展,梦到家山 , 又被翠竹敲风惊断。(《一枝花》)
蔡伯喈在京城生活这条线的人物,用的是文采语言,词 句华美,文采灿然,语言富于色彩,讲究字句的雕琢, 典故的运用,是一种高度诗化的语言,是一种高雅的语 言。 赵五娘这条线的人物,用的是本色语言。自然朴实,通 俗易懂,生活气息很浓。不讲究词藻的华丽,典故的运 用,词句的雕琢。这是一种接近于人民生活的语言。
第二十三齣 代嘗湯藥 第二十四齣 宦邸憂思 第二十五齣 祝髮買葬 第二十六齣 拐兒紿誤 第二十七齣 感格墳成 第二十八齣 中秋望月 第二十九齣 乞丐尋夫 第三十齣 瞷詢衷情 第三十一齣 幾言諫父 第三十二齣 路途勞頓 第三十三齣 聽女迎親 第三十四齣 寺中遺像 第三十五齣 兩賢相遘 第三十六齣 孝婦題眞 第三十七齣 書館悲逢 第三十八齣 張公遇使 第三十九齣 散髮歸林 第四十齣 李旺囘話 第四十一齣 風木餘恨 第四十二齣 一門旌奬
第一齣 副末開場 第二齣 高堂稱壽 第三齣 牛氏規奴 第四齣 蔡公逼試 第五齣 南浦囑別 第六齣 丞相教女 第七齣 才俊登程 第八齣 文場選士 第九齣 臨妝感歎 第十齣 杏園春宴 第十一齣 蔡母嗟兒 第十二齣 奉旨招壻 第十三齣 官媒議婚 第十四齣 激怒當朝 第十五齣 金閨愁配 第十六齣 丹陛陳情 第十七齣 義倉賑濟 第十八齣 再報佳期 第十九齣 强就鸞凰 第二十齣 勉食姑嫜 第二十一齣 糟糠自厭 第二十二齣 琴訴荷池
《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琵琶记》的艺术成就](https://img.taocdn.com/s3/m/bf2a7328a58da0116c1749fd.png)
《琵琶记》的艺术成就一.人物塑造。
心理刻划尤为突出:(一)蔡伯喈。
体现知识分子软弱性格和复杂心理。
1.软弱性格与恪守礼教伦理观念相关,封建伦理本身的矛盾。
2.有情有欲、优柔寡断、委曲求全的软弱性格造成人生悲剧。
(二)赵五娘。
1.善良朴素、刻苦耐劳,体现中国妇女优秀品德。
2.揭示出其不幸是礼教纲常造成的。
3.歌颂其“有贞有烈”,守礼行孝,但更多揭露封建伦理纲常下女性的隐痛。
(三)蔡伯喈和赵五娘形象的出现,说明元后期,戏剧舞台逐步摆脱单线平涂的类型化的写法,注意多角度地展示人物个性和内心世界。
二.戏剧冲突。
(一)情节沿两条线索发展:1.蔡伯喈离家后的遭遇;2.赵五娘家中种种苦难。
(二)写蔡伯喈在荣华富贵中辗转无奈和赵五娘饥寒交迫,广阔展示出生活画面。
(三)关目安排上,注意两条线索交叉进行,让不同的生活场景对比衔接,有助于加强整部戏的悲剧气氛,使人物性格呈现得更加鲜明。
三.语言运用。
(一)最突出成就:配合人物不同处境及两条线索,运用两种不同风格的语言。
赵五娘语言本色;蔡伯喈词藻华丽,充分注意到语言与环境、性格、心理的关系。
(二)富动作性。
不少唱词、对白能与角色动作结合,成为蕴味深厚的潜台词。
四.借鉴和吸收杂剧创作的文学成就,如“临安感叹”、“糟糠自厌”、“祝发买葬”等大套曲文抒写人物心理,是《梧桐雨》、《汉宫秋》第四折因物起兴手法的延续。
五.“用清丽之词,一洗作者之陋”(《南词叙录》)。
六.明代成为仿效典范。
(一)形式:双线结构成为传奇创作的固定范式;(二)曲律成为名家曲谱选录的主要对象,也是谱曲作剧的直接依据;(三)每一种新戏曲声腔兴起,往往从成功改编《琵琶记》等作品为开端。
七.影响:(一)思想内容:明《五伦全备记》《香囊记》等在表层意义上“关风化”;(二)《浣纱记》、“临川四梦”等学其“动人”和载道。
(三)后人称《琵琶记》为“词曲之祖”。
简议琵琶记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简议琵琶记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00a60369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6a.png)
简议琵琶记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琵琶记是一部古代戏曲剧目,被誉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它通过展现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艺术表达,呈现出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特色。
本文将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简要论述琵琶记的魅力。
一、思想内容琵琶记作为一种戏曲形式,以古代社会的人物命运和情感为出发点,通过对人性、社会问题和人际关系的探索,传递出深刻的思想内涵。
首先,琵琶记关注人性的善恶和复杂性。
剧中的主要人物杜丽娘以其悲惨的命运和深情的爱情展现了她纯真善良的一面。
而她父亲杜夫人则展示了一个虚伪、自私的人物形象。
通过这些人物的对比,揭示了人性中的善恶之争,从而引发读者对人性本质的思考。
其次,琵琶记关注了社会问题的反思。
剧中通过对吏治腐败、官宦权势、官宦子弟横行乡里等问题的揭示,批判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现象。
琵琶记展现了一个以小人物为中心的社会画卷,从中反映出社会的不公平和不正义,呼唤人们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改革。
最后,琵琶记关注了人际关系的纷繁复杂。
剧中的李贵与杜丽娘的爱情故事,展示了两个人在命运的摆布下,面对亲情、爱情和友情时的挣扎和抉择。
这些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在历经无穷的磨难和考验后,尤为凸显出人性的脆弱和无奈。
二、艺术特色除了思想内容的丰富外,琵琶记还有独特的艺术特色,表现在音乐、唱腔、表演和舞美等多个方面。
首先,琵琶记以琵琶曲为独特的音乐形式,贯穿剧目始终,给人以视听的双重享受。
琵琶曲以弦声悠扬、音调自由的特点,将戏曲的情节、人物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增添了剧目的魅力。
其次,琵琶记以腔调纯正、表演技巧独特的京剧唱腔为基础,塑造了琵琶记独特的表演风格。
唱腔中的高亢激昂和悲切细腻,将人物的情感转化为声音和节奏,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听冲击。
再次,琵琶记的表演艺术也是其独特的魅力所在。
演员们通过细腻而精确的动作和表情,展现出人物形象的特点和情感的变化。
他们在舞台上的精彩演绎,让观众对剧中人物的命运和心路历程产生共鸣和感动。
简析南戏里程碑《琵琶记》
![简析南戏里程碑《琵琶记》](https://img.taocdn.com/s3/m/fa3e22788e9951e79b89275e.png)
舂杵,筛你簸扬你,吃尽探持。悄似奴家身狼狈,千辛万苦皆经历。
苦人吃着苦味,两苦相逢,可知道欲吞不出。(吃吐介) 【前腔】糠和米,本是两倚依,谁人簸扬你作两处飞?一贵与一贱, 好似奴家共夫婿,终无见期。
〈生〉……这弦中不弹。
〈贴〉这弦怎地不中?
〈生〉当原是旧弦,俺弹得惯。这是新弦,俺弹不惯。 〈贴〉旧弦在那里? 〈生〉旧弦撇了多时。 〈贴〉为甚撇了?
〈生〉便是新弦难撇。
〈介〉我心里只想着那旧弦。 〈贴〉你撇又撇不得,罢罢!
南戏里程碑---《琵琶记》
高明(1307?~1359),字则庆,号菜根道
人,浙江瑞安人。 《琵琶记》的前身是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
一、创作动机
秋灯明翠幕,夜案览芸编。今来古往,其间故
事几多般。少甚佳人才子,也有神仙幽怪,琐碎
不堪观。正是: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论传
奇,乐人易,动人难。知音君子,这般另做眼儿 看。休论插科打诨,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共 妻贤。骅骝方独步,万马敢争先?
二、从“三不孝”到“三不从”
生不能养 死不能葬 葬不能娘-----古代社会的理想女性 蔡伯喈-----懦弱而焦灼的心灵
牛小姐-----道德观念的图解
三、艺术成就
1、双线结构 ,交替进行
2、语言艺术
【孝顺歌】哎得我肚肠痛,珠泪垂,喉咙尚兀自牢嘎住。糠,遭砻被
琵琶记名词解释
![琵琶记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48f5d43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9f.png)
琵琶记名词解释本剧叙述天界琵琶仙女和书生的爱情故事,以琵琶女之口唱出自己的悲惨命运。
《琵琶记》中共有四十五出戏。
《琵琶记》:南戏一种。
宋元南戏多取才子佳人题材,而《琵琶记》则属言情戏,是由被谪凡间的司马文本与下凡寻父的蔡伯喈合演。
写蔡伯喈贫寒,在音乐方面造诣极高,为官不忘父志,思念双亲。
其母刘氏,严厉督责,迫其赶考。
妻牛氏,温顺贤淑,夫妻感情深厚,伯喈奉养双亲。
伯喈进京应试,途经楚州,遇故友陈舜俞,荐其于通判任中。
初试弹奏《霓裳》,舜俞加以赞扬。
知府孙汝权重其才华,欲纳为婿,伯喈不愿夺人所爱,未即允许。
适逢孙通判丧偶,伯喈往吊孝,见其女才貌双全,顿生爱慕,当夜托舜俞为媒,娶舜俞侄女为妻。
婚后伯喈久困场屋,屡遭挫折,终不得登第。
伯喈妻忍辱随夫归家,舜俞侄女耻作低微之妾,离家出走,父女、夫妇皆亡。
不久伯喈官居显要,任满还朝,牛氏与他同返苏州。
伯喈夫妇孝养老亲,前妻、生母均健在,但儿子已长大成人,并定了婚约。
一家团圆。
伯喈又弹起了《霓裳》,其孝行感动天地。
常情爱,巧相思;临邛一曲桃花水,汤沐两家结欢娱。
其一,大凡戏剧,总是才子佳人,风流韵事。
《琵琶记》也不例外。
蔡伯喈、牛氏原系天上神仙,因受牛丞相排挤,双双被贬,于规定期限内完不成公差,双双返回天庭。
蔡伯喈奉旨在民间寻访父亲,最后到了颍州。
这里,从周围环境到小贩百姓,没有不留下牛氏夫妇的影子。
“乞浆得酒”的客商张二公、“和菜合羹”的主妇王氏、“宜称家门者,未可量度”的裁缝孙汝权、“陈文助葬”的衙役杨再忠等,均被塑造成劳动人民的形象。
但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而是透过这些具体描绘,着力刻画蔡伯喈的优秀品质。
牛氏虽然对丈夫严加督责,逼他赴试,但她自己却又很少操持家务,而是把所有精力都用在抚育教养儿女上。
牛氏正是由于对蔡伯喈的这种深挚的情爱,才使她能够承受住如此沉重的心理压力,毅然离开丈夫儿女,宁愿自己吃苦,也要让蔡伯喈衣食无忧。
其二,《琵琶记》的高明之处,在于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浓郁的抒情性。
琵琶记艺术特色
![琵琶记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8712cb3d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71.png)
琵琶记艺术特色
《琵琶记》是中国古典戏曲中的一部代表作,其艺术特色主要表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音乐艺术特色:《琵琶记》的音乐风格独特,曲调柔美悠扬,含蓄内敛,凄婉动人。
其中,琵琶曲是该剧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形式,
其演奏技巧高超,音色优美,能够深刻地表现人物内心感情。
2. 表演艺术特色:《琵琶记》的表演以唱为主,兼有演和舞。
它将咏叹、音乐、舞蹈、戏剧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演员
用娴熟的技巧、优美的姿态和精湛的演技来表达各种情感和内涵。
3. 文学艺术特色:《琵琶记》的剧本结构严谨,篇幅短小精悍,语言简练,意蕴深邃。
特别是剧中芈月和班姬这两个女性角色的塑造,既有中国传统的女子柔弱、婉约之美,又有坚强、执着的个性特点,
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 人文艺术特色:《琵琶记》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主题强调
了人性、情感、伦理等内容,深刻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性的交融
和美好抒发。
它是一部传承了中国远古哲学和文化遗产的艺术珍品。
琵琶记结构的艺术特色.
![琵琶记结构的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4d138231b4daa58da0114a4a.png)
影响
• 剧场的结构艺术是戏剧舞台的宝贵艺术, 为明清剧作现今的戏剧创作树立学习的 榜样和典范。
• 《琵琶记》中的一些情节也成为固定的 套路,其中部分关目,如以子女向父母 祝寿开场,以一夫二妇和好团圆结局等, 也为明初以来许多戏曲家所袭用。
顾培培 汉本062 06015459
“三不从”、“三被强”:
蔡伯喈不肯赴试,父亲不从; 不肯做官,皇帝不从; 不肯再婚,牛相不从。 最后只好“三认命”,被强迫 接受。
局部冲突:
• 如写蔡伯嘈在享受荣华的时候,也陷人了良 心谴责与忠孝难以两全的苦闷与矛盾心态之 中,优裕的环境与苦闷的心情形成反衬赵五娘时,也不是一味描写她的苦 况,而写了她与公婆之间与社会上的人以及 她内心的冲突。
• 结构整体:和谐美 • 双线结构,戏剧冲突鲜明
整体结构:具有和谐美
• 从整体出发,全局在胸,通盘筹算、 中心突出,一脉贯通而又摇曳多姿。
• 角色和场面配置上,主从有序,劳 逸均匀,冷热相济,悲喜相间。
双线结构
• 两条线索交叉对比进行:
1、蔡伯喈离家后的件件遭遇 2、赵五娘在家中饥寒交迫的苦况
一出演赵五娘遭逢饥荒一出演蔡伯喈洞房花烛一出演赵五娘糟糠自厌一出两条线索两种生活形成鲜明对比互相映衬突出了赵五娘的悲剧形象强化了作品悲剧气氛收到了强烈的戏剧效果
《琵琶记》结构的艺术特色 及其影响
• 琵琶记 • 结构艺术
• 影响
《琵琶记》,元末南戏,高明撰。 写汉代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 欢离合的故事。共四十二出。 其前身是《赵贞女蔡二郎》。 被誉为传奇之祖,是我国古代 戏曲中一部经典名著。
影响:元代戏曲之殿军,明清戏曲之先声。
• 评价:吕天成《曲品》:“串插甚合局段, 苦乐相错,具见体裁。可师可法,而不必议 者也。”(下卷《神品一》 • 《琵琶记》独特的双线对称结构,成为后来 明清传奇创作的不二法门。如梁辰鱼《浣纱 记》、孔尚任的《桃花扇》及明清传奇中还 有大量的才子佳人戏等,都受到其叙事结构 的影响。 • 双线叙述结构这种叙事模式,至二十世纪四 十年代持续发挥着影响,电影《一江春水向 东流》也采用了其双线结构的叙事模式。
琵琶记
![琵琶记](https://img.taocdn.com/s3/m/bb745523a5e9856a5612604a.png)
南戏的兴起兴起:在元代,南方戏剧圈既有杂剧演出,又流行以南曲为唱腔的戏文,两种戏曲体裁相互辉映。
戏文,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发育成熟起来的。
它最早出现于浙江温州(旧名永嘉),称为“温州杂剧”、“永嘉戏曲”,亦称南词。
后人为有别于北曲杂剧,简称之为南戏。
在南戏作品中,《琵琶记》以其耀眼光辉,不仅影照着当时的剧坛,而且笼罩着整部戏曲的历史。
在元代,它是戏曲创作的殿军;对明清两代而言,它是传奇的开山之祖。
南戏的产生时间,实际上早于北曲杂剧。
明祝允明在《猥谈》中说:“南戏出于宣和(1129~1125)之后,南渡(1127)之际,谓之温州杂剧。
予见旧牒,其时有赵闳夫榜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郎》等,亦不甚多。
” 赵闳夫是宋光宗赵惇的同宗堂兄弟,他发榜文禁止南戏演出,说明当时南戏的影响已经较大了。
徐渭《南词叙录》则说:“南戏始于宋光宗朝(1190~1195),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
……或云: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
号永嘉杂剧,又曰鹘伶声嗽。
”可见南戏大约在宣和之后即由温州的艺人创立,到宋光宗朝已流传到都成临安(今杭州),盛行于浙闽一带。
在咸淳四年(1268),更有太学生黄可道创作的《王焕》戏文,盛行于都下。
到南宋末年,南戏已扩展到江西南丰等处,元刘埙《水云村稿》卷四《词人吴用章传》说:“至咸淳(1265~1275),永嘉戏曲出,泼少年化之,而后淫哇盛,正音歇。
”可知当时戏文颇受民众的欢迎,但文人士大夫把它排斥在“正音”之外。
宋代城市繁荣,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勾栏瓦舍遍布,为众多民间伎艺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宋室自南渡之后,定都临安,宗室勋戚、文武百官纷纷南迁。
温州是南宋除杭州以外最繁华富庶的商业都市,宋高宗在南渡之初,为避金兵,曾浮海逃至温州,以“州治为行宫”(《温州府志》),甚至把太庙也迁来温州(见《宋史》)。
北方士绅平民,纷纷随之来到温州,温州人口在短期内骤增一半。
城市消费人口与日俱增,进一步推动了温州商业经济的发展。
琵琶记的悲剧意蕴_《琵琶记》的艺术意蕴
![琵琶记的悲剧意蕴_《琵琶记》的艺术意蕴](https://img.taocdn.com/s3/m/4ce4516ec8d376eeafaa3161.png)
《琵琶记》是高明根据民间流传的各种有关赵贞女故事内容的文艺作品改编而成的。
作品通过蔡伯喈、赵五娘的家庭悲剧,抨击了封建科举和上层社会的专横统治。
但作者在批判的同时,又强调符合封建统治阶级思想的“风化”观,希望通过戏曲“动人”的力量,让观众受到教化。
因此,明太祖朱元璋曾赞赏道“高明《琵琶记》,山珍、海错,贵富家不可无”。
(徐渭《南词叙录》)《琵琶记》的戏剧冲突,是围绕着“三不从”而展开的。
剧本第四出“强试”是冲突的开端。
蔡伯喈考虑到父母年老,无人照顾,在科考前夕,决意暂时放弃功名,谢绝了州司的推荐。
但其父蔡公却迫切期待儿子获得功名,强调只要儿子中举,改换门庭,他纵然死了,“一灵儿终是喜”,甚至责备蔡伯喈以尽孝为借口,其实是贪恋新婚的妻子。
深受封建思想熏陶的蔡伯喈,既不能违背孝道伦理,又不能违抗父命,只得离家赶考,向悲剧的境地迈开了第一步。
蔡伯喈得中状元,牛丞相执意招他为婿,皇帝也玉成其事。
蔡伯喈倒不想滞留京师,他在辞婚的同时,上表辞官,希望皇帝任命他为乡官“乡郡望安置。
庶使臣,忠心孝意,得全美。
”但朝廷的答复是“孝道虽大,终于事君;王事多艰,岂遑报父?……可同志从师相之请,以成《桃夭》之化。
”君命难违,蔡伯喈有苦难言,有家难归,不得已入赘牛府。
荣华富贵始终无法消除他的内疚和痛苦。
另一方面,蔡伯喈家乡灾祸频发,蔡公蔡婆衣食无着,最后家破人亡。
就这样,一个努力按照封建伦理行事的“孝子”,却因伦理纲纪的不合理以及伦理纲纪自身的矛盾,成为可怜可悲的牺牲品。
封建伦理,是统治者赖以维持封建秩序的支柱。
儒家以血缘为基础,推衍出一套君臣父子的伦理纲常,以规范人的行为,要求人们按伦理纲常行事。
然而,伦理纲常本身是存在缺陷的。
所谓“忠孝不能两全”,即是因为伦理纲常本身经常出现抵牾的局面。
蔡伯喈忠了朝廷,便照顾不了父母家庭;反过来,他要做“孝子”,便做不了“忠臣”。
至于个人的意愿,更是遭到无情的践踏。
这一来,努力按照伦理纲常行事的蔡伯喈,只能陷入两难的境地之中。
元明清简答论述题及答案
![元明清简答论述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1bb58f6fab069dc502201e4.png)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1. 简述《单刀会》的结构艺术(1)构思独特,善于用铺垫和渲染手法塑造人物。
(2)风格沉雄壮烈,许多唱词写得很大气,具有雄浑苍劲的意境。
2. 王实甫《西厢记》对董解元《诸宫调西厢记》作了哪些发展?(1)王实甫的《西厢记》就是在《董西厢》的基础上把它由讲唱文学改编成杂剧的。
(2)《王西厢》继承了《董西厢》的优秀艺术传统,在情节、人物和语言等方面又进行了成功的改造和创新。
使情节发展更合理,人物性格更丰满,反封建的主题更鲜明突出。
3. 元杂剧的发展情况如何?各阶段的代表作家有哪些?元杂剧的发展以大德为界大致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1)前期的创作中心在大都,主要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
这是元杂剧创作的黄金时期。
前期杂剧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并塑造了一些勇于抗争的人物形象。
杂剧的语言以北方中原的口语为基础,吸收了民间讲唱文学的营养。
(2)后期的创作中心在杭州,主要作家有郑光祖、宫天挺、秦简夫等。
这一时期的杂剧创作已走向衰落。
这时期是元朝统治的稳固时期,文人对统治阶级产生了幻想,所以杂剧作品大都缺乏前期杂剧的现实性,爱情剧、文人事迹剧及神仙道化剧有所发展,艺术上也偏向曲词的工丽华美和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
4. 简述《西厢记》的戏剧冲突(1)围绕主要线索,层层展开矛盾,是《西厢记》戏剧冲突的主要特征。
(2)戏剧冲突分两条线索进行,一条是以老夫人为一方,同以莺莺、张生、红娘为另一方之间的冲突线索;另一条是张生、莺莺、红娘之间的冲突线索。
(3)戏剧冲突的发展节奏鲜明,波波叠起、悬念丛生、情节起伏跌宕不落窠臼。
5.《倩女离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倩女离魂》是郑光祖的代表作,它根据唐传奇《离魂记》改编而成,描写张倩女与王文举的爱情故事。
(2)张、王分离,张因病卧床,月夜魂追王成亲。
后王得官回来,张魂魄与肉体复合为一。
(3)剧中离魂代表妇女内在的欲望和情感,病中的倩女之身代表妇女不能自主的可悲事实。
《琵琶记》与高明戏剧创作的艺术特点分析
![《琵琶记》与高明戏剧创作的艺术特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858673d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fd.png)
琵琶记与高明戏剧创作的艺术特点分析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众多戏曲剧种中,《琵琶记》被誉为高明戏剧创作的杰作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从剧情、人物、音乐、表演等方面对《琵琶记》及高明戏剧创作的艺术特点进行深入分析。
剧情《琵琶记》以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情节跌宕起伏,情感细腻丰富。
通过反复描写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情感纠葛,表达了爱情的坎坷和纯洁。
剧情设置巧妙,情节转折自然流畅,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听享受。
人物《琵琶记》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各具特点。
男主角张生才华横溢、温柔体贴,女主角金莲娇俏妩媚、心计深沉。
配角如潘金莲、王婆等形象生动,给整个剧情增色不少。
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塑造了丰富多彩的戏剧世界。
音乐《琵琶记》中的音乐是其独特的魅力所在。
琵琶、唢呐等乐器的搭配运用,旋律优美动人,既凸显了戏曲的表现力,又增添了戏剧情感的层次。
音乐和情节相辅相成,给整个剧目增色不少。
表演高明戏剧创作重视表演艺术,讲究形神兼备。
《琵琶记》的表演风格细腻而真挚,演员通过声音、动作等细微之处展现人物内心的感情变化,观众易于产生共鸣。
高明戏剧创作不仅要求演员技艺精湛,还要求其对角色的理解深入透彻,能够将角色性格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综上所述,《琵琶记》以其独特的剧情、人物、音乐和表演等方面的艺术特点,展现了高明戏剧创作的精髓。
它不仅是中国戏曲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生动体现。
希望通过对《琵琶记》的深入分析,更多人能够了解和热爱中国传统戏曲,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琵琶记》的艺术成就教学课件
![《琵琶记》的艺术成就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d8ccf20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e7.png)
本色语言
• 在语言的运用方面,《琵琶记》最突出的 成就,是能配合人物不同的处境以及两条 戏剧线索的开展,运用两种不同风格的语 言。赵五娘一线,语言本色;蔡伯喈一线, 词藻华丽。这表明作者充分注意到语言与 环境、性格、心理的关系。同时,作为戏 剧,《琵琶记》的语言也富于动作性。不 少唱词、对白能与角色动作结合,成为蕴 味深厚的潜台词。
双线结构
• 《琵琶记》的戏剧冲突,也颇有特色。它的情节,沿着两条线索 发展。一条写蔡伯喈离家后的件件遭遇;一条写赵五娘在家中的 种种苦难。既集中笔力写蔡伯喈在荣华富贵的罗网中辗转无奈, 又酣畅地写赵五娘饥寒交迫,陷入绝境,比较广阔展示出生活画 面。在关目安排上,特别注意让两条线索交叉进行,让不同的生 活场景对比衔接。例如前边写了蔡伯喈蟾宫折桂,杏园奉宴,志 得意扬,后边接着写赵五娘典卖钗梳首饰,勉事姑嫜;前边写了 蔡伯喈洞房花烛,“画堂中珠围翠拥”,后边接着写赵五娘自食 糟糠,公婆愧悔自己误责媳妇,一亡一病;前边写蔡伯喈中秋赏 月,“长空万里,见婵娟可爱”,后边接着写赵五娘剪发买葬、 罗裙包土埋葬公婆后,背着琵琶上京寻夫。贫富悬殊的情景,形 成了强烈的反差,使观众加深了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的认识,在 深切地同情赵五娘苦难的同时,体悟到封建伦理纲常的荼毒。另 一方面,写蔡伯喈在锦衣玉食荣华的时候,时常忧心忡忡,既挂 念穷困的家乡,又感受到宦海生涯的不易,“我穿着兹罗襕到拘 索我不自在”,“手里拿着个战钦钦怕犯法的愁酒杯”。优裕闲 适的环境与人物苦闷沉重的心态,也形成了鲜明的反衬。这些巧 妙的安排,有助于加强整部戏的悲剧气氛,使人物性格呈现得更 加鲜明。
• 早期南戏大多出于市井艺人之手,艺术上比 较粗糙,其文学性远逊于北杂剧。而《琵琶 记》则借鉴和吸收了杂剧创作的文学成就, 因而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例如“临安感叹”、 “糟糠自厌”、“祝发买葬”等大套曲文抒 写人物心理的方式,可以说是《梧桐雨》、 《汉宫秋》第四折因物起兴手法的延续。杂 剧在元末虽然已经走向衰落,但元代的戏曲 活动并未衰落,因为以《琵琶记》为代表的 南戏继起了。《琵琶记》“用清丽之词,一 洗作者之陋,于是村坊小伎,进与古法部相 参,卓乎不可及已”(《南词叙录》)。
琵琶记几年级的课文
![琵琶记几年级的课文](https://img.taocdn.com/s3/m/01c161a1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dc.png)
琵琶记几年级的课文一、作者与创作背景。
1. 作者。
- 高明,元末南戏作家。
字则诚,号菜根道人。
他的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文人的思想情感。
2. 创作背景。
二、剧情梗概。
1. 主要人物。
- 蔡伯喈:男主角,他是一个饱读诗书的书生,面临着家庭与仕途的矛盾抉择。
- 赵五娘:女主角,蔡伯喈的妻子,她善良、勤劳、坚韧,在丈夫离家后独自承担起家庭的重担。
2. 情节发展。
- 蔡伯喈本想在家侍奉双亲,但在父亲的逼迫下进京赶考。
他考中状元后,被牛丞相强招为婿。
而家中,赵五娘在灾荒之年,独自侍奉公婆。
公婆相继去世后,赵五娘身背琵琶,一路弹唱行乞,进京寻找丈夫。
在牛小姐的贤惠相助下,夫妻团圆,蔡伯喈也得到了皇帝的旌表。
三、艺术特色。
1. 结构布局。
2. 人物塑造。
- 成功地塑造了赵五娘这一典型形象。
她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的美德,如孝顺公婆,在灾荒之年,她把仅有的粮食留给公婆,自己却偷偷吃糠,这种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她的善良和自我牺牲精神。
蔡伯喈则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他既有对家庭的愧疚,又无法摆脱官场和封建礼教的束缚。
3. 曲词特色。
- 曲词优美典雅,富有表现力。
既能够细腻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如赵五娘的哀怨、蔡伯喈的矛盾心理等,又能够描绘出不同的场景氛围。
例如,赵五娘吃糠时的唱词,通过对糠的描写,隐喻自己的悲惨命运,“糠和米,本是两倚依,谁人簸扬你作两处飞?一贱与一贵,好似奴家共夫婿,终无见期。
”四、主题思想。
1. 封建礼教与家庭伦理。
- 作品探讨了封建礼教下的家庭伦理关系。
蔡伯喈遵循父命进京赶考,体现了封建孝道中的“父为子纲”;而他被强招入牛府后又陷入了对家庭的愧疚之中,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
赵五娘的坚守则体现了传统女性对家庭伦理的维护,她的行为被视为封建礼教下女性美德的典范。
2. 文人命运与社会现实。
- 从蔡伯喈的命运可以看出元末文人在科举制度和官场中的无奈。
他虽然考中状元,但却失去了自由,被卷入官场的纷争和封建礼教的束缚之中。
《琵琶记》的剧场结构艺术 高明《琵琶记》全诗
![《琵琶记》的剧场结构艺术 高明《琵琶记》全诗](https://img.taocdn.com/s3/m/58f1ad9e2e3f5727a4e9629f.png)
《琵琶记》的剧场结构艺术高明《琵琶记》全诗关键词:《琵琶记》剧场结构典范摘要:《琵琶记》是古代戏剧史中一部案头与场上兼擅的经典剧作。
它不仅在剧本文学层面上取得了极高成就,而且在剧场结构艺术方面为明清传奇树立了学习的典范。
本文从脚色分配和场面配置两个方面简析《琵琶记》的剧场结构艺术。
“填词之设,专为登场”①。
戏剧剧本的创作与舞台表演是紧密相关的。
尽管在中国古代戏剧史上,也出现过文人作家展示才情、卖弄学问的案头之作,但戏剧艺术的舞台本质,决定了一部堪称优秀、足以传世的剧作必须具有案头与场上兼擅、文本与演出俱佳的艺术品质。
《琵琶记》自诞生以来,就一直活跃在明清戏剧舞台上:“崔、蔡二传奇迭出,才情即富,节奏弥工,演习梨园,几半天下。
上距都邑,下迄闾阎,每奏一剧,穷夕彻旦,虽有众乐,无暇杂陈。
”②《琵琶记》的演出之盛与其剧本在舞台艺术方面的造诣是分不开的。
古代戏剧舞台演出,讲究“排场”③。
一个整本戏的剧场结构就是由多个“排场”按照情节发展的线索,以一定的组合规则穿插、搭配在一起而组成的,它们共同完成了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现思想的任务,在给观众以情感激发、人生启迪的同时使他们获得艺术审美的享受和体验。
对此,近人许之衡《作曲法・论传奇之结构》曾有过表述:传奇出数既多,则未下笔之先,布置全局,悲欢离合,宜将情节大略拟定。
何处宜用长剧,何处宜用短套,角色分配如何可以匀称,排场冷热如何可以调剂,通盘筹算。
总以线索分明、事实脱俗乃为佳妙。
若不预定大概,逐出凑成,则是支支节节而为之,纵使文词精妙,亦不足观矣。
④由此可见,戏剧的剧场结构建立在戏剧音乐格律、脚色分工体制、演员表演体制以及舞台表演设计等戏剧艺术质素的成熟和相互配合基础上。
因此,对于剧场结构的主动追求和重视是戏剧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得以形成的创作观念。
许之衡认为《琵琶记》“最佳处在于排场”⑤。
《琵琶记》的剧场结构在宋元南戏中的确是最为成熟的。
早期南戏为了追求舞台娱乐效果,在情节设计上,常常插入一些与情节发展无关的表演片断;在脚色表演上,虽出现了以生旦为主的脚色分工体制,但以净丑为主的穿插戏、过场戏在剧中所占比例也较大;在宫调套数上,换宫换韵现象严重,曲牌套数的组合搭配较为随意、自由;在场次安排上,虽已形成了生旦双线交错、两组情节并行发展的格局,但场次之间缺乏相应的照应穿插和互动衬托。
2023年04月—古文史(二)真题试卷及答案
![2023年04月—古文史(二)真题试卷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1cefa75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5a.png)
B127 00539(通卡)绝密★启用前2023年04月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试卷(课程代码 00539)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2.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纸)指定位置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3.涂写部分、画图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书写部分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签字笔。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1分,共25分)1.林逋属于的诗派是()A.白体B.西昆体C.晚唐体D.江湖诗派2.欧阳修诗歌的艺术特色是()A.重气格B.重情韵C.重辞藻D.重学问3.苏轼的《前赤壁赋》属于()A.议论文B.碑传文C.山水游记D.亭台堂阁记》4.贺铸词的艺术特色是()A.词虽婉美,然格力失之弱 C.儿女英雄兼而有之C.清空骚雅D.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5.陆游词《卜算子咏梅》的风格特点是()A.豪放旷达B.雄放沉郁C.平淡清俊D.清空骚雅6.著名词人王沂孙属于()A.清雅派词人B.豪放派词人C.婉约派词人D.俚俗派词人7.吴文英词的艺术特色()A.以诗为词B.长于议论C.章法结构独特D.语言通俗自然8.《海上诗》的特点是()A.直抒胸臆B.气势宏大C.言辞激切D.以物喻人9.金代作家宇文虚中、吴激、蔡松年创作的共同点是()A.风格清婉B.格调豪放C.多故国之思D.写北地风光10.元好问诗“百二秦关草不横”属于()A.伤乱诗B.咏物诗C.山水诗D.题画诗11.以下那一首曲子被称为秋思之祖()A.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B.白朴《天净沙·秋》C.无名氏《醉中天·老树悬》D.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12.戴表元文学创作的基本倾向是()A.诗宗唐B.诗尊宋C.文宗唐D.文尊秦汉13.明代临川派的代表作家是()A.沈璟B.汤显祖C.李开先D.梁辰鱼14.宋濂散文的风格特征是()A.孤峭幽冷,深曲寂静B.平淡雅洁,情致深厚C.醇深典正,浑穆雍容D.平易流畅,纡徐委备15.公安派推崇的前代作家是()A.白居易与苏轼B.韩愈与柳宗元C.欧阳修和曾巩D.陆龟蒙和和皮日休16.李东阳论诗的基本倾向是()A.强调诗文一致B.重视声调情韵C.主张宗法宋人D.推崇江西诗派17.对吴中四才子产生重大影响的是()A.沈周B.李东阳C.李梦阳D.何景明18.明朝灭亡以后夏完淳诗歌风格是()A.雄爽质朴B.悲壮淋漓C.平易畅达D.清丽俊逸19.冯梦龙编撰《挂枝儿》《山歌》属于()A.诗B.词C.曲D.民歌20.袁枚所著的文学理论是()A.《渔洋诗话》B.《随园诗话》C.《初学集》D.《宋诗纪事》21.桐城派姚鼐的古文特色()A.余味曲包,以神韵见长B.凌厉雄杰,摹画淋漓C.转折跌宕,有诗化倾向D.流畅通达有余,深厚蕴藉22.朱彝尊论词推崇()A.温庭筠韦应物B.姜夔张炎C.吴文英王沂孙D.苏轼辛弃疾23.张惠言词的艺术特色是()A.寄慨遥深B.醇正秀雅C.悲慨健举D.萧骚凄怨24.清代成就最大的拟话本小说是()A.《清夜钟》《豆棚闲话》B.《西游补》《西游佳话》C.《无声戏》《十二楼》D.《清夜钟》《好逑传》25.李玉的传奇《占花魁》的内容是()A.叙写桂薪的忘恩负义B.讲述严世藩陷害莫怀古C.叙写辛瑶琴和秦重的风情际遇D.讲述蔡文英与江兰芳的姻缘际会26.《桃花扇》中反面人物的代表是()A.马士英B.阮大钺C.田仰D.弘光皇帝27.柳亚子代表了()A.启蒙诗人B.晚唐派诗人C.革命派诗人D.汉魏六朝诗派28.晚清诗人郑珍属于()A.同光体诗人B.宋诗派诗人C.新派诗人D.爱国派诗人29.韩邦庆《海上花列传》属于()A.谴责小说B.翻译小说C.侠义小说D.狭邪小说30.清末从事小说翻译最重要的作家是()A.陈冷血B.周桂笙C.曾朴D.林纾二、多选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31.苏轼诗歌的创作特色有()A.以文为诗B.好使事用典C.以议论入诗D.诗风清丽雄健E.诗风清旷闲逸32.周邦彦词的章法结构有()A.开阖回旋B.时空错综C.相互衬托D.顺叙直说E.以景结尾33.金代诗人赵秉文的诗歌特色有()A.七言长诗气势奔放B.律诗壮丽C.五言古诗真醇简淡、冲和清远D.诗学李杜苏黄E.诗风险怪34.屈大均诗歌特色有()A.诗风“尚得古贤雄直气”B.直陈其事,直抒其情C.哀怨似《离骚》,超逸似太白D.擅长五律E.能以古体行于律中35.《红楼梦》版本中120回本有A.甲戌本B.“程甲本”C.“程乙本”D.庚辰本E.王希廉评本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70分)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6.话本小说37.竞陵派38.苏曼殊39.《老残游记》四、简答题(共5题,每题6分,共30分)40.简述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色。
“南曲之祖”《琵琶记》
![“南曲之祖”《琵琶记》](https://img.taocdn.com/s3/m/88f34d2e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70.png)
“南曲之祖”《琵琶记》《琵琶记》是元代作家高明创作的南戏,它的问世标志着南戏文创作在艺术上的成熟,《琵琶记》又有“南曲之祖”的说法。
一、人物——蔡伯喈1.一开场,作者就宣布蔡伯喈是个“全忠全孝”之人,无意于仕进,想侍奉父母。
但在父母的相逼下踏上了科举之路。
由于长期在外,不能侍奉父母。
在众人眼里,他对父母不能进孝道,大逆不道,他本人入赘相府,让含辛茹苦的妻子在家守活寡。
2.为了给蔡伯喈开脱,作者精心设计了“三不从”的情节。
由于面对无法抗拒父命、权势和圣旨,他只有违心地认命了,屈服了。
他的不教不义,竟是为了全忠全孝所造成的。
3.蔡伯喈这个形象的典型意义,并不全在于他是否忠孝,还在于他的矛盾性格、精神痛苦以及他对求取功名的忏悔。
这不仅反映了读书人身上的软弱和动摇,也反映出士人被科举制度扭曲了的双重人格。
剧作家对读书应举人的灵魂问是拷问是很深刻的,反映出那个时代士人的悲剧性格和复杂心态。
二、艺术特色1.采用双线交错的结构手法,一条线是蔡伯喈登第、为官、入赘,在牛丞相家享荣华富贵。
另一条线是赵五娘在家苦守、劝慰公婆、糟糠自餍,剪发买葬。
2.两条线索在剧中交错出现。
使剧情发展有起伏,场面安排有热有冷,脉络清晰而富于变化,在舞台上浓缩了人间奢华和凄惨。
强烈的贫富对比,使观众把同情集中到赵五娘身上,为她感叹,为她落泪。
3.曲词也很出色,作者体贴人情,委曲必尽。
描写物态,如在目前,能根据剧中不同人物的身份和处境,写出不同风格的唱词来。
如牛小姐的唱词文雅华丽,赵五娘唱词凄婉质朴,纯是本色语。
三、思想意义《瑟琶记》最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的创作动机、目的与作品描写的实际情况是相抵触的。
此剧开头明确说“不关风化体,纵好也枉然”,是为了宣扬封建伦理道德,表扬“有贞有烈赵贞女,全忠全孝蔡伯喈”。
但是,其实际的意义并不在此,而在于它通过蔡伯喈这一形象深刻地揭示了人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左右为难的生存状态、主观努力与实际结果常常背离的无奈,以及通过赵五娘表现下层妇女的人格力量(性格魅力)。
简议《琵琶记》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简议《琵琶记》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715db92b58f5f61fb63666a6.png)
简议《琵琶记》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作者:李庆芹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20年第06期内容摘要:《琵琶记》是高明的代表作,它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古典戏剧,也是我国南戏的代表著作。
剧中主要讲述了书生蔡伯喈与其妻赵五娘之间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
本文仅对其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谈谈个人看法。
关键词:《琵琶记》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琵琶记》是元朝末年著名戏剧家高明代表作,剧中主要讲述了书生蔡伯喈与其妻赵五娘之间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
它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古典戏剧,也是我国南戏的代表著作。
高明的《琵琶记》是根据民间流传的作品翻改的。
蔡伯喈的故事早在民间流传,并被多用作说唱素材。
但是蔡伯喈的故事一经高明翻改,思想内容发生了极大变化。
比如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中写道:“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
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蔡中郎是个被否定的反面人物;《南词叙录》说古南戏《赵贞女蔡二郎》写的是“伯喈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是个负心汉的故事。
高明把一个弃亲背妇的蔡伯喈变成时刻怀念父母和不忘发妻的“全忠全孝蔡伯喈”、把他对父母“生不能养,死不能葬,葬不能祭”的“三不孝逆天大罪”和再婚牛府的负心行为,归结为“辞试父母不从,辞官皇帝不从,辞婚牛府不从”的“三不从”的客观环境。
高明的这一番精心更改,就是想借这个剧本宣扬封建道德观念,在戏剧舞台上树立起“孝子贤妻”的样板。
正如他在《琵琶记》开场〔水调歌头〕中说:“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
”怎样才算有关“风化”的创造呢?词中直言:“只看子孝与妻贤”。
由于高明翻改《琵琶记》是以民间传统戏文《赵贞女》根据,所以原戏文的思想光辉并没有完全抹去,又由于作者世界观中进步因素的影响,使《琵琶记》的实际内容,往往突破作者逻辑思维的推理规范,作品中那些遵循艺术创造规律的情节场面中所流露的思想倾向,有時同作者特别指明的思想观点并不完全相符。
拿戏中蔡伯喈的形象来说,作者声言要把他塑造成“全忠全孝”的封建士子典范,实际上我们在作品中看到的蔡伯喈,却在仕途进与退之间动摇、徘徊,在“事君”与“事亲”的矛盾中痛苦、彷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剧目交叉对比:
一出演赵五娘遭逢饥荒,一出演蔡伯 喈洞房花烛,
一出演赵五娘“糟糠自厌,”一出演 蔡伯喈荷池弹琴; 一出演中秋宴饮,良宵赏月;一出演 剪发买葬,包土筑坟。 两条线索,两种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互相映衬,突出了赵五娘的悲剧形 象,强化了作品悲剧气氛,收到了 强烈的戏剧效果。
“三不从”、“三被强”:
蔡伯喈不肯赴试,父亲不从; 不肯做官,皇帝不从; 不肯再婚,牛相不从。 最后只好“三认命”,被强迫 接受。
局部冲突:
• 如写蔡伯嘈在享受荣华的时候,也陷人了良 心谴责与忠孝难以两全的苦闷与矛盾心态之 中,优裕的环境与苦闷的心情形成反衬,让 观众既可恨又同情。
• 如在刻画赵五娘时,也不是一味描写她的苦 况,而写了她与公婆之间与社会上的人以及 她内心的冲突。
影响:元代戏曲之殿军,明清戏曲之先声。
• 评价:吕天成《曲品》:“串插甚合局段, 苦乐相错,具见体裁。可师可法,而不必议 者也。”(下卷《神品一》 • 《琵琶记》独特的双线对称结构,成为后来 明清传奇创作的不二法门。如梁辰鱼《浣纱 记》、孔尚任的《桃花扇》及明清传奇中还 有大量的才子佳人戏等,都受到其叙事结构 的影响。 • 双线叙述结构这种叙事模式,至二十世纪四 十年代持续发挥着影响,电影《一江春水向 东流》也采用了其双线结构的叙事模式。
影响
• 剧场的结构艺术是戏剧舞台的宝贵艺术, 为明清剧作现今的戏剧创作树立学习的 榜样和典范。
• 《琵琶记》中的一些情节也成为固定的 套路,其中部分关目,如以子女向父母 祝寿开场,以一夫二妇和好团圆结局等, 也为明初以来许多戏曲家所袭用。
顾培培 汉本062 06015459
• 从整体出发,全局在胸,通盘筹算、 中心突出,一脉贯通而又摇曳多姿。
• 角色和场面配置上,主从有序,劳 逸均匀,冷热相济,悲喜相间。
双线结构
• 两条线索交叉对比进行:
1、蔡伯喈离家后的件件遭遇 2、赵五娘在家中饥寒交迫的苦况
• 主次矛盾搭配得当:
1、中心冲突:“三不从”、“三被强” 2、在把握全剧大的戏剧冲突同时,还注意穿插一些 局部的小的戏剧冲突,以丰富生活内容,刻画人 物性格的多侧面。
《琵琶记》结构的艺术特色 及其影响
• 琵琶记 • 结构艺术
• 影响
《琵琶记》,元末南戏,高明撰。 写汉代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 欢离合的故事。共四十二出。 其前身是《赵贞女蔡二郎》。 被誉为传奇之祖,是我国古代 戏曲中一部经典名著。
• 结构整体:和谐美 • 双线结构,戏剧冲突鲜明
整体结构:具有和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