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船的研究》教案(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船的研究》教案(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船的研究》教案(2022新版)一. 教材分析《船的研究》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船的原理和制作过程,了解浮力、密度等物理概念,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对浮力、密度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乐于参与实践活动。

但在团队合作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沟通不畅、协作不积极等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浮力、密度等物理概念,并掌握相关的实验操作技能。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浮力、密度等物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2.制作船的过程中,如何保证船的稳定性和载重能力。

3.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和沟通。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运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

3.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验材料,如船模型、浮力计、密度计等。

2.划分学习小组,确保每组成员在数量、能力上相对均衡。

3.教师提前学习相关知识,做好教学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种船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船的形状、大小、用途等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浮力、密度等物理概念,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浮力和密度在船的原理中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浮力计、密度计等仪器,测量不同材料的浮力和密度,探究船的载重能力和稳定性。

4.巩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让学生明白浮力、密度等物理概念在船的原理中的重要性。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如何设计一艘既能载重又能稳定行驶的船?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设计方案,并进行展示。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教学重难点:通过实验发现船的载重量不仅与船的材料、结构、货物放置的位置等多种因素有关,还和船的体积大小相关。当材料相同时,船型体积越大,载重量越大。
教学设计
一、材料包
水槽、水、铝箔、垫圈、弹球、刻度尺、白板笔等。
二、设计不同底面积的铝箔船
1、实验任务
用边长12厘米的正方形铝箔做成不同底面积的船,比较它们的载重量。
预测:竹竿顺次平铺,用木条和橡皮筋捆扎牢固。
2、画出设计图
设计要求:
(1)设计时应考虑:
(2)设计图用文字标出使用的材料
(3)设计图上写明设计理由
3、讨论:这幅设计图有什么不足?怎么改进?4、依据设计图,制作竹筏
5、制作过程
竹竿顺次平铺,两端用木条和橡皮筋捆扎牢固。
二、测试竹筏模型载重量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2.根据设计目标,对制作的竹筏(木排)的性能进行测评,并不断改进结构提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
3.通过探究,认识到船的结构与载重量和稳定性有关。
教学重难点:通过实验发现浮的材料可以制作船,改变材料的结构可以改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
竹筏的制作和测试。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任务:设计与制作竹筏模型
1、从制作的材料、方法等角度说出自己的设想。
二、设计我们的小船
1、任务
根据所学知识和提供的材料,发挥想象,自己设计一艘小船。2、制定方案
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我们要先做好设计。我们在设计船的时候需要考虑哪些方面的因素?
3、画出船的设计图
4、设计图展示与交流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二、科学探究目标
1.探索用橡皮泥和铝箔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来承载一定重量。
2.经历“设计—制作—测试—分析—改进—再设计”的工程设计的典型过程。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 第二单元《10. 做一块卵石》 青岛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 第二单元《10. 做一块卵石》   青岛版

《做一块卵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通过观察发现不同河段岩石的特征,并能根据特征提出自己的假设。

2、能设计模拟实验,并按要求完成实验。

3、实验过程中能认真观察并记录,最终证实鹅卵石形成的原因。

4、能说出沙尘暴的危害和防治办法,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5、能够参与小组活动并与大家讨论交流自己的意见与看法。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鹅卵石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设计并探究鹅卵石形成的原因的实验。

三、教学过程1、游戏激趣,导入新课(1)游戏导入教师谈话:上课之前,咱们先来玩个小游戏,这个游戏的名字叫“疯狂猜猜猜”。

出示游戏规则。

学生根据提示猜物品。

最后出示鹅卵石图片。

【设计意图】利用“疯狂猜猜猜”的形式导入本课,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在学生听提示过程中,能了解鹅卵石的特征,为下面的活动奠定基础。

(2)提出问题引用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鼓励学生提出关于鹅卵石的问题。

【设计意图】以爱因斯坦的名言告诉学生要善于提出问题,同时使学生自比,像科学家一样探究问题。

(3)教师小结老师发现大家提出的问题大部分和鹅卵石的形成有关,今天我们就来探究鹅卵石的形成。

2、模拟实验,探究新知(1)观察图片,推测原因观察河流上游、中游、下游岩石的图片,说一说这些岩石在外形上有什么特征,结合他们的特征推断一下,鹅卵石可能是怎样形成的,小组讨论写到实验记录单上。

学生展示推断。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能使学生在叙述特征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模拟实验,获取新知师生讨论:根据材料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提示:河流分为上、中、下游三个河段,摇玻璃瓶摇几次?)教师提示:实验不只是动手操作,还需要认真观察和记录。

学生观察小砖块的外形特征,记录并汇报。

教师计时,学生实验。

学生上台展示实验现象和结论,师生点评,总结鹅卵石的形成原因。

教师提问:河流中的岩石从哪里来?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山上岩石风化落入水中。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船的研究》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船的研究》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第二单元船的研究1.船的历史【教材简析】本课是五年级下册《船的研究》单元的第一课。

主要内容包括梳理船的认识、船的发展史、测试独木舟及总结交流。

第一部分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对船的已知和想知道的,其中的班级记录表“关于船的认识”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汇报填写完成。

作为单元起始课,本课将在了解学生关于船的前认知之后,引导学生在比较船的不同中,认识船只在体积、材料、构造、动力等方面的科学技术演化特点,借助船发展史的认识,感受到船演化与科技发展的内在关系,这既是单元发展暗线,也是后续活动的铺垫。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测试独木舟环节中“独木舟负载物体”、“船的形状与阻力关系”的体验活动,发现独木舟存在的不稳定、载重量少等不足,为学生后几课学习生发问题、激发兴趣。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对船是熟悉的,生活中见过各类船只,有些学生还有乘船出行的经历。

但是学生对船的发展历程是缺乏了解的,需要教师提供丰富的资料,帮助学生认识船的演化特征与趋势。

此外,学生对船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的,测试独木舟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初步感知船的载重、稳定和水阻特性的探究实践,帮助学生建立对船的初步认识,激发学生改进独木舟的探究欲望。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阅读资料,知道不同时期、不同类型船的不同特点和发展趋势,认识到造船的技术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程。

[科学思维]用比较的方法,能认识不同时期船的外形、结构、动力等特征。

[探究实践]通过测试独木舟,记录独木舟载重量、稳定性和水的阻力等特征,认识到船的外形、结构和稳定性、阻力之间的关系。

[态度责任]在回顾船的发展历程中,感悟船的发明和技术革新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变化。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船的发展史。

[难点]认识船的外形和结构对稳定性、阻力的影响。

【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提前了解各类船只在发展历程中的特点及演变趋势。

[学生]1.每组独木舟模型、船型模型(相同大小形状)、黄瓜、细线、垫圈、刻刀、水槽;2.观察记录单。

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蛋壳与拱形建筑》教案(2022)

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蛋壳与拱形建筑》教案(2022)

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蛋壳与拱形建筑》教案(2022)6.蛋壳与拱形建筑【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探究、设计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级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人类与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关系。

了解技术是人们改造周围环境的方法,是人类能力的延伸,工程是依据科学原理设计和制造物品、解决技术应用的难题、创造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的一系列活动。

了解科学技术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程。

[科学探究]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如科学小论文、调查报告等方式,呈现探究的过程与结论;能基于证据质疑并评价别人的探究报告。

能对探究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及时调整,并对探究活动进行总结性评价,完善探究报告。

[科学态度]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干系举行研究的乐趣。

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利用新的材料,完成探究、设计与制作,培养创新精神[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

2.本单元研究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技术与工程领域”的高年级段要求。

17.1技术发明通常蕴含着一定的科学原理知道很多发明可以在自然界找到原型,能够说出工程师利用科学原理创造的实例。

18.2工程的关键是设计利用摄影、文字与图案、绘图或实物,表达自己的创意与构想。

将自己简单的创意转化为模子或实物。

根据现实的需要设计简单用具、生产品品或完成任务。

【教材分析】本课从关注蛋壳的结构特征到认识与之相似的拱形结构,并通过探究拱形结构的精妙的地方,了解拱形结构在仿生学在建筑物上的应用,本课内容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研究鸡蛋壳的形状特点。

这里包括两个活动,一是指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蛋壳的特点,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二是探究蛋壳的独特之处,通过试着握碎鸡蛋、戳破蛋壳、用蛋壳承载重物,发现蛋壳承受力的形状优势。

湘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微生物》教学设计

湘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微生物》教学设计

本单元安排了“1.发霉和发酵”“2.观察微生物”“3.微生物和我们”“4.传染病的防控”四课,共 8 个主要活动。

旨在引导学生在区分了生物与非生物之后,在领略了生物界动物、植物的多样性后,继续拓宽对生物统一性与多样性学习的边界,了解一类体型弱小(大多数)、结构简单,但也要不断繁殖、不断新陈代谢、不断运动、具有生命活动特征的物种——微生物。

了解微生物家族中病毒及致病菌的基本知识 , 初步认识常见传染病,学习个人防疫防护技能。

在学习过程中实现以下四维目标,(如下表)。

1.知道蘑菇和木耳是生活中可以直接看到的微生物。

2.了解病毒及致病菌的基本知识 ,了解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是由肉眼难以观察到的微生物引起的。

3.初步认识常见传染病,掌握个人防疫防护技能。

1.发展借助显微镜观察、比较与描述微生物形态的能力。

2.能设计并开展对照实验,探索导致食品发霉条件。

了解一些防霉或者发酵技术,感受这些技术是对微生物存活条件的控制和利用。

3.通过调查活动,了解微生物对人类亦敌亦友的特点。

4.通过模型建构、类比推理,形象了解传染病的扩散特点,并分析预防的措施。

1.表现出对微生物研究的兴趣。

2.探索中能有根据地假设并尝试自主开展研究,乐于搜集相关信息,乐于分享交流。

3.正反两面看待微生物的作用。

树立健康生活的意识。

人类的好奇与社会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感受人类对微生物认识的加深趋利避害措施的发展完善,是技术与科学不断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

1.科学知识知道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空气中的食物及物品容易发霉。

知道人们很早以前就发现了食物可发霉、野果可发酵变酒的现象。

2.科学探索回顾观察生活中的发霉现象,能针对物品发霉的条件作出假设,据此设计对照实验并以馒头为例进行研究,证实发霉需要温暖潮湿的条件。

阅读有关“野果可发酵变酒”的科学史资料,联系发霉现象,能对发酵的原因作出初步的猜想。

3.科学态度、 STSE乐于探索食物发霉的条件,尊重证据,合作交流。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增加船的载重量》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增加船的载重量》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4.增加船的载重量【教材简析】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学生体验了造船是一个不断优化和改进的过程,知道了把材料做成中空形状,可以增大体积,更容易漂浮在上。

从本课开始,学生将根据真实船舶的需求进行设计制作,解决载重量、持续动力等技术问题。

本课内容分为三部分,首先从生活实际出发聚焦问题,人们需要越来越大的船来满足生活需求,引发学生讨论如何通过技术解决问题。

然后利用三张大小相同的铝箔纸制作不同体积的船,测试它们的载重量,并总结出增加船的载重量有哪些方法。

最后从“弹珠会滚动,导致船容易侧翻”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体会船舱分格的作用。

本课的重点是带领学生利用三张大小相同的铝箔纸,设计、制作三艘不同体积的船,通过测试它们的载重量,最后交流讨论总结出:船的载重量不仅与船的材料、结构、货物放置的位置等多种因素相关,还和船的体积大小相关;用相同重量和相同大小的材料制作的船,船型体积越大,载重量越大。

【学情分析】对五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刚刚在数学课上学习了立方体的体积计算,但对体积的计算还不是很熟练,在面对展开图时尤为困难,所以我们可以把船的体积的计算放在铝箔船制作完成后,并且教师要给予及时的指导。

而在铝箔船的制作过程中,船底的四条边以及船角处的折叠处理比较难,我们可以尺子、小木块等工具方便学生操作。

在本课教学中,之所以让学生设计制作的船模是方形的,一方面是便于计算体积大小,另一方面方形船模实际指向的是船舱的雏形,可以为本课后半部分研讨船舱结构做铺垫。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设计、制作并测试不同体积的铝箔船,认识船的载重量与船只体积大小有关,相同重量和相同大小的材料,制作的船型体积越大,船的载重量就越大。

[科学思维]能根据自己的假设,设计出不同底面积的船,并计算各船的体积;能根据计算和测试结果,解决实际问题,分析归纳出提高船载重量的方法。

[探究实践]能够运用具体尺寸进行设计和制作不同体积的铝箔船,并对各船进行载重量测试;能真实记录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并根据载重量数据展开交流研讨。

2023年上湘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 微生物《观察微生物》教案

2023年上湘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 微生物《观察微生物》教案

第二单元微生物第二课观察微生物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食物上的霉,是一种微小的生物,叫霉菌。

食物等物品的发霉,就是霉菌在其上生长发育的结果。

知道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像酵母菌、霉菌、细菌和病毒等体形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统称为微生物。

知道蘑菇、木耳是生活中可以直接看到的微生物。

2.科学探究能利用显微镜分别观察霉、酵母菌的玻片标本,发现看似不同的霉具有相同的结构,明确霉是一种微生物、酵母菌也是一种微生物。

阅读资料,了解更多的微生物,了解精确度更高的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比细菌更小的病毒。

3.科学态度、STSE乐于观察了解更多的微生物,认真观察与比较,积极分享与交流。

懂得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的过程中一直在不断努力,意识到科技进步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显微镜,青霉菌、根霉菌、酵母菌永久玻片标本,配置酵母与温糖水混合液的材料(干酵母、温水、培养皿、白糖、搅拌棒),酵母菌临时装片材料(滴管、载玻片和盖玻片、吸水纸、镊子),显微投影设备(选用);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复习:上节课我们探究了馒头发霉的条件,说一说你们的实验结果,得到了什么结论?(2)学生汇报。

(3)小结:实验发现,馒头在温暖和潮湿的环境下容易发霉。

(4)引入:显微镜问世以来,人们对发霉等现象的原因有了更多的认识。

现在让我们用显微镜来观察霉,看看能发现什么?(二)新课学习1. 观察霉的玻片标本(1)观察:用显微镜观察霉的玻片标本(橘皮上的霉、馒头上的霉)(2)交流: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3)再次观察:看似不同的霉,在显微镜下有什么相同的结构?将霉菌的样子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4)课件展示:教材P17下方霉菌的结构图。

(5)小结:食物上的霉,是一种微小的生物,叫霉菌。

利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可以看清它们的结构。

食物等物品的发霉,就是霉菌在其上生长发育的结果。

2. 观察酵母(1)明确观察任务:a. 用肉眼、放大镜观察少量酵母与温糖水的混合液,有什么发现?b. 取一滴混合液,制成临时玻片标本,在显微镜下观察,有什么发现?c. 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永久玻片标本,有什么发现?将酵母菌的样子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地球和地表的变化单元分析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地球内部的构造、火山和地震现象、卵石的形成、地球上各种各样的矿物以及地表变化等有关地球与地表变化等内容进行探究活动。

本单元课与课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火山》、《地震》,目的是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认识火山和地震现象是如何发生的;通过《卵石的自述》,初步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的改变作用;《各种各样的矿物》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能源矿产和金属矿产,认识它们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变化的地表》让学生认识地球的表面是不断变化的,各种自然力量和人类的活动都会对地表的改变发生作用,意识到保护陆地物质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二、单元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知道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能用简单器材作模拟实验。

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会查阅书刊及其它信息源。

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流意见。

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能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

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大胆想象;能够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知道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善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不迷信权威;知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发展带来好处,也有负面影响。

3、科学知识了解火山喷发现象;认识火山喷发的原因;调查火山喷发的危害;了解地震的现象;研究地震是怎样形成的;研究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危害;研究风化对岩石的作用;探究沉积、搬运作用对地表的影响;知道主要的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及其提炼物的名称;了解煤和石油的形成;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三、单元教学内容本单元由《火山》、《地震》、《各种各样的矿物》、《地表的变化》、《做一块卵石》五课组成。

四、教学重点难点认识火山喷发的原因;了解地震的现象;地震是怎样形成的;研究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了解风化对岩石的作用;沉积、搬运作用对地表的影响;知道主要的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及其提炼物的名称;五、教学策略1、提出问题,从为什么的角度提出问题,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二单元 第3课 液体的热胀冷缩 教科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二单元  第3课   液体的热胀冷缩 教科版

1.情景导入 1.1 温度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仪器,你有没有想过它的制作原理是什么呢?通过下面的学习,我们就能发现温度计制作原理的秘密。

2.探索新知 1.2水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个实验吧。

1.3 实验材料:一杯冷水、一杯热水、烧瓶、玻璃管、橡皮塞、红墨水、水彩笔等。

1.4 实验方案:先在烧瓶里加满水,在玻璃管上做上标记,记录好常温下玻璃管内液面的高低,然后把烧瓶放到热水里,观察玻璃管里液面的变化并做上标记,再把烧瓶放到冷水里,观察玻璃管里液面的变化。

1.5 实验现象一:水受热后体积增大(膨胀),水柱上升。

如图一、图二所示:图一图二1.6 实验现象二:水受冷后体积变小(缩小),水柱下降。

如图三、图四所示:图三图四1.7 实验结论: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现象被称为热胀冷缩。

2.探索新知 1.8 如果我们把水换成其它液体,它们会不会也出现类似的现象呢?请观看下面小实验视频。

1.13 原来这是因为厂家为了防止这些瓶子里的液体在运输或销售的时候受热发生膨胀,导致瓶子变形或爆炸有危险而进行的科学设计。

1.14 液体的热胀冷缩也有特殊的例子,例如:水在0℃结冰时,它的体积不是缩小而是胀大1/10,这是因为水在4℃到0℃之间会发生冷胀热缩现象。

水的这种反常膨胀的原理是什么,科学家还没有解释,仍属于未解之谜,这个留给你将来去探索吧。

1.15 水的冷胀热缩现象在生活中也有应用。

例如别具风味的冻豆腐菜,就是使豆腐中的水结冰后,体积膨胀把豆腐中原来的小孔撑大。

当冰融化后,水从一个一个的小孔中流出来,豆腐里就留下了无数个小孔,整块豆腐呈泡沫塑料状,这样,冰豆腐经过烹调后,小孔里盛满了汤汁,吃起来味道就非常鲜美。

2.学生自学1.跟我学2.1 下面我们再通过观看视频来学习今天的内容。

点击查看学习目标2.学生练习 2.2 简答题:(1)所有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这是为什。

新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2课《搭支架》教案教学设计

新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2课《搭支架》教案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2课(搭支架)教案教学设计由桂馥兰香于 2022-3-24 11:15 编辑〔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2.搭支架课程标准:了解猜测或推测与经探究证实的结论是不同的。

了解在探究的各个环节,需要探究者之间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教学目的:过程与方法1. 能够分析稳固性结构的特点。

2. 能够比拟不同结构的稳固性。

3. 能够设计并制作立体支架。

科学知识1.了解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了解三角形结构不简单变形。

2.了解三角形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 体验自主设计、自主发觉的乐趣。

2.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学习成果:估计学生能够:了解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了解三角形结构不简单变形能够比拟不同结构的稳固性。

能够设计并制作立体支架。

了解三角形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开展层次1:了解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

层次2:了解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了解三角形结构不简单变形。

层次3:了解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了解三角形结构不简单变形,并了解三角形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探究能力:层次1:不能够比拟不同结构的稳固性。

层次2:能够比拟不同结构的稳固性。

层次3:能够比拟不同结构的稳固性,并能够设计并制作立体支架。

教学材料:吸管、大头针、剪刀、透明胶、细线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教学效果一、集中话题1. 出示书上的图片提问:这些物品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吗?2. 分组商量,汇报想法,相互评议。

3.揭题:〔板书课题〕二、探究和调查1.谈话:下面我们就用桌上的塑料管来搭支架,各组同学相互合作搭出各种不同形状的支架,比拟哪种形状的支架最稳固。

用塑料管搭支架时我们可以用哪些连接方法呢?2.学生答复。

教师补充介绍连接方法。

3.学生动手搭支架。

4.汇报研究成果。

5.提问:你能使这些简单变形的支架也稳固吗?6.学生活动。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一、在交流阶段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搭支架》一课的教学海南省詹州市那大七小杨莉花《搭支架》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中的第二课。

背景描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这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在科学探究中,“学生的兴趣不能自始至终,学生只对活动操作本身感兴趣,在交流阶段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不够活跃”这是一个经常出现的问题。

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在进行《搭支架》一课的教学中,我作了初步的尝试。

案例描述一、全班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课前准备好的旧报纸、透明胶、胶水等。

二、本课的任务是小组合作搭一座高塔,然后讨论:①哪些方法可以增强支架的稳定性和承受力?②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承受力最大、最稳固,使用的材料又最少?③根据讨论的结果,你对本组或其他组的支架有什么建议?三、各小组开始搭高塔。

1.小组长综合组内其他成员的想法,确定好自己组要搭的高塔的形状,然后画出塔的草图,大家一起制作好搭塔需要的基本的材料,然后开始分工搭高塔。

2.各组的高塔搭建好后,组内成员测量好塔的高度,并检测塔的承受力(以放作业本的多少为准),然后填写好教科书第24页实验记录的后半部分。

3.各小组依次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组搭的高塔,并示范高塔的承受力是多少。

小组(一):我们组搭的高塔是三角形立体柱的支架,高19厘米,可以承受8本作业本。

示范:最大能承受8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

塔的形状是三角立体形的,整个塔身是一个三角形立体柱,底部是三角形,顶部也是三角形,塔侧是3个长方形片状,塔身由内外两层重叠而成,外层比内层在底部多了侧面3片支撑叶。

小组(二):我们组搭的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高18厘米,但是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示范: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

这座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底部是一个长方形,塔身由四条圆纸棒站在长方形的四个直角上建成。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2-7《海豚与声呐》教案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2-7《海豚与声呐》教案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海豚与声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海豚与声呐》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2单元《仿生》的第三课。

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仿生的概念,能够理解仿生与仿生物品之间的联系。

在第一课《生物的启示》中学生了解到人类的很多发明创造是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原型的,激发了学生对仿生学的兴趣。

在第二课《蛋壳与拱形建筑》中学生了解到人类通过学习自然界生物的结构制造仿生物品。

在此基础上,本课是基于仿造自然界中生物原理的一个案例:海豚与声呐,人们从海豚在水中的游行和捕食的行为得到启发,发明了声呐系统。

通过此案例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仿生,建立仿生的概念。

本课教学内容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人们所做的海豚在水中游行和捕食的实验,知道海豚的游行和捕食不需要眼睛。

第二部分,做模拟海豚游行和捕食的游戏,感受海豚利用前额(鼻孔)发声和耳朵接收声音捕食的情况,了解海豚游行和捕食过程。

第三部分,通过阅读,了解海豚探路方式以及潜艇、B超、雷达的工作原理。

说明海豚、潜艇的声纳、B超的探测利用的是回声定位,而雷达利用的是无线电波的反射来发现目标、跟踪目标,它们的原理相似。

第四部分,在活动手册上完成B超、雷达和海豚探路之间的异同之处。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

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仿生的概念,能够理解仿生与仿生物品之间的联系。

但对于我们进行生物原理的仿生虽有了解,但仍需要进行实例的具体分析加深印象。

此外,学生对海豚回声定位依靠的是什么,如何进行定位等并不清楚。

大部分学生认为海豚是依靠“叫声”进行游行和捕食,并不知道海豚利用一种是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波和次声波,来进行交流和捕食。

三、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超声波,了解超声波回声定位和无线电波反射定位的原理。

2.通过阅读和对比,发现海豚、潜艇的声纳、B超、雷达相似的工作原理。

3.在“海豚捉鱼”的游戏活动中,进一步认识模拟活动的特点。

苏教小学科学五下《2.2.搭支架》word教案(6)

苏教小学科学五下《2.2.搭支架》word教案(6)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2.搭支架(第二课时)课题搭支架授课日期教学内容制作立体支架。

教学目标知道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能够比较不同结构的稳固性。

能够设计并制作立体支架。

教学重点知道不同形状的结构稳固性不同。

教学难点搭建立体支架。

教学过程反思与讨论搭建高塔教师检查学生准备的材料。

谈话:各组进行搭高塔比赛,你们认为应该比什么?学生发表意见。

小结:美观、坚固、用料少等。

提示:教科书里有其他同学搭建的支架,你们可以借鉴,但是我们反对没有创意的模仿。

设计支架式,除了要坚固,还要考虑到能够放住承重物。

学生搭建高塔,教师巡视、帮助。

学生展示本组的作品。

测试高塔的强度和稳定性谈话:同学们,你们的高塔搭建完成了吗?怎么测试高塔的稳固性呢?学生讨论、回答。

谈话:下面我们往高塔上加重物,测试高塔的稳固性,并做好记录。

学生分组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比较各组高塔的综合性能。

提问:为什么有些组的高塔坚固,而有些组的高塔却比较差呢?学生讨论、回答。

提问:你们有什么办法增强高塔的强度和稳定性呢?学生讨论、回答后动手活动。

学生总结:结构合理、三角形使用较多、连接点结实、重物的着力点分布均匀的支架坚固且承重力强。

谈话:谈谈你们在搭高塔时的感受。

了解支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讲述:一根小小的纸棒,经过我们精心搭建,变成了稳固的支架,这是因为我们充分利用了三角形的的稳定性,同事还涉及到了结构学、建筑学、美学的知识。

其实,建筑学家也在运用上述知识建造桥梁、电视塔等,我们一起来行商一下好吗?(出示课件)学生看资源光盘或课件,分析、总结建筑物的结构特点。

教师补充:这些建筑物除了运用三角形结构稳定的原理之外,还运用了物体上轻下重、上窄下宽使物体重心下移从而更稳定的原理。

作业设计完成实验册p22,p23板书设计搭高塔教学后记这课的教学我充分利用了前一课《框架》的材料,结合身边的饮料瓶。

在制作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用竹筷不能采用单独直立的方式,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最高的塔能搭建到近4米。

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空气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空气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3)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情境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认知。在教学设计中,通过创设与空气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和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2.单元目标与重点难点(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学科思想方法、核心素养的落实,设计单元学习目标,明确重点和难点)
教学设计与实践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认为学生是通过与环境的交互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教学设计中,通过实验探究和小组讨论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2)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多种智能,包括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在教学设计中,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观察能力。
探究实践:使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和成分。
责任态度:让学生认识空气对生命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的成分和性质,空气对生命的重要性。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性质,理解空气的成分和作用。
3.单元整体学思路(介绍单元整体教学实施的思路,包括课时安排、教与学活动规划,以结构图等形式整体呈现单元内的课时安排及课时之间的关联等)
第二单元主要讲解空气的相关知识,包括空气的成分、空气的性质、空气的流动以及空气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等方面。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空气的基本特性和重要性,培养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环保意识,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和危害,以及如何保护空气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实验探究、课堂讨论、实地考察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我们怎么看到物体8潜望镜的秘密教案青岛版六三制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我们怎么看到物体8潜望镜的秘密教案青岛版六三制

《8潜望镜的秘密》
附:什么样的考试心态最好
大部分学生都不敢掉以轻心,因此会出现很多过度焦虑。

想要不出现太强的考试焦虑,那么最好的办法是,形成自己的掌控感。

1、首先,认真研究考试办法。

这一点对知识水平比较高的考生非常重要。

随着重复学习的次数增加,我们对知识的兴奋度会逐渐下降。

最后时刻,再去重复学习,对于很多学生已经意义不大,远不如多花些力气,来思考考试。

很多老师也会讲解考试的办法。

但是,老师给你的办法,不能很好地提高你对考试的掌控感,你要找到自己的一套明确的考试办法,才能最有效地提高你的掌控感。

有了这种掌控感,你不会再觉得,在如此关键性的考试面前,你是一只被检验、被考察甚至被宰割的绵羊。

2、其次,试着从考官的角度思考问题。

考官,是掌控考试的;考生,是被考试考验的。

如果你只把自己当成一个考生,你难免会惶惶不安,因为你觉得自己完全是个被摆布者。

如果从考官的角度去看考试,你就成了一名主动的参与者。

具体的做法就是,面对那些知识点,你想像你是一名考官,并考虑,你该用什么形式来考这个知识点。

高考前两个半月,我用这个办法梳理了一下所有课程,最后起到了匪夷所思的效果,令我在短短两个半月,从全班第19名升到了全班第一名。

当然,这有一个前提——考试范围内的知识点,我基本已完全掌握。

3、再次,适当思考一下考试后的事。

如觉得未来不可预测,我们必会焦虑。

那么,对未来做好预测,这种焦虑就会锐减。

这时要明白一点:考试是很重要,但只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瞬间,所谓胜败也只是这一瞬间的胜败,它的确会带给我们很多,但它远不能决定我们一生的成败。

2022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仿生》全部教案(共4课)

2022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仿生》全部教案(共4课)

第二单元《仿生》全部教案(共4课)5.生物的启示【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案例分析,借助阅读、讨论、探究、游戏等多种方式,了解仿生的含义,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知道很多发明可以在自然界找到原型,能够说出工程师利用科学原理发明创造的实例。

科学探究: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

科学态度: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

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利用新的材料,完成探究、设计与制作,培养创新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

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技术与工程领域”的5~6年段要求。

【教材分析】《生物的启示》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2单元《仿生》的第一课时。

通过蜂巢、鱼、鸟等常见案例分析仿生现象,了解仿生的含义,认识常见的仿生制品。

借助阅读、讨论、探究、游戏等多种方式,解释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活动方式的特点。

本课教学内容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这是一个导入活动,让学生通过铁丝网、吸盘、降落伞、鞋面等常见物品,勾连与自然界生物的联系,引发仿生概念链接。

第二部分,通过蜂巢模型的观察、分析,探究蜂巢六边形结构的成因,体会自然界的鬼斧神工。

第三部分,通过鱼类与船的对比,逐步建构仿生概念。

最后通过鸟类动物的范例,激发学生体会仿生学的博大精深,引发对仿生学的学习热情。

【学情分析】《仿生》是全新的一个单元。

绝大多数学生并不了解仿生的概念,但对于仿生的应用并不陌生,他们在生活中知道和使用过多种仿生物品,对这一领域充满学习的兴趣。

本课的设计就是从实际事例出发,帮助学生了解生物和仿生物品之间的联系,体会仿生学的思维和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帮助学生理解仿生概念,提升知识应用能力。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 第二单元 形状与结构 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 第二单元 形状与结构 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教学设计1.折形状【教学目标】1.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

2.能够识别一些物体的主要形状。

3.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4.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会改变。

5.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教学重点】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难点】使蛋壳的切口尽量平直。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蛋壳、书若干。

学生材料:每组A4纸4-5张、双面胶1卷、剪刀1把、直尺1把、书若干。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探究用一张纸托起一个重物的方法1.出示一张A4的复印纸和一本科学课书,问:这是一张薄薄的纸片,连站不站不起来(教师演示给学生看),你们能不能想办法用这张纸托起这本课本呢?注意要保证课本离桌面15厘米以上。

2.提问:为什么现在一张纸可以承受一本书的重量?3.揭题: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折形状》。

(板书课题)二、认识四种基本图形1.谈话:说到形状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你们认识吗?说说看。

小结:物体有各种形状,但大多数物体是由圆锥体、圆柱体、台体、球体等四种基本形状构成的。

2.观察我们的教室,说说教室里的一些物体是由什么形状组成的?3.说说下面这些物体都是由哪些基本形状构成的?这样的形状有什么好处?(课本16页下半页内容)小结:因为自然界中生物所具有的形状,有抵御风雨,增加自身承受力打得的优势,所以人们就根据它们的形状建造了房屋、金字塔,制作了帐篷、台灯等。

三、探究物体的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1.折形状(1)谈话:刚才我们只是简单的改变了纸的形状,就增加了它的承受力,下面我们就借助这张纸来进行研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间的关系。

这张纸可以折成圆柱型纸筒,除此之外,你还能把纸折成什么形状?(2)谈话: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们现在来重点研究一下三角形纸筒、四边形纸筒、六边形纸筒、圆柱形纸筒,这四种形状的纸筒,看哪种承受力最大,好不好?(教师展示四种形状)(3)小组讨论回答:折纸筒需要什么材料?怎么折?折时注意什么?a、应为相同材料的纸,如A4纸,单层,且纸张大小相同(不变量),纸的形状不同(变量)b、为了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小组内所折的纸筒高度应该一样c、纸筒上下两边要平,胶带要把缝隙粘牢固。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培养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案内容1.第一单元:观察与实验第1课《观察与实验》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讲述科学家通过观察与实验发现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2)讲解观察与实验的方法:观察要有目的、有计划,实验要遵循科学原理。

(3)分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与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第2课《观察与实验的应用》教学过程:(1)讲解观察与实验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测量长度、温度等。

(2)分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与实验,解决实际问题。

2.第二单元:植物与动物第3课《认识植物》教学过程:(1)讲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如细胞结构、生长环境等。

(2)观察植物:让学生观察校园内的植物,了解其特征。

(3)交流讨论:分享观察结果,讨论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第4课《认识动物》教学过程:(1)讲解动物的基本特征:如细胞结构、生长环境等。

(2)观察动物:让学生观察校园内的动物,了解其特征。

(3)交流讨论:分享观察结果,讨论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第三单元:地球与宇宙第5课《地球的形状》教学过程:(1)讲解地球的形状:通过地球仪介绍地球的形状。

(2)观察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形状。

(3)交流讨论:分享观察结果,讨论地球的形状对人类的影响。

第6课《太阳与月亮》教学过程:(1)讲解太阳与月亮的基本特征:如太阳的光和热、月亮的相位变化等。

(2)观察太阳与月亮:让学生观察太阳和月亮,了解其特征。

(3)交流讨论:分享观察结果,讨论太阳与月亮对人类的影响。

4.第四单元:环境保护第7课《环保意识》教学过程:(1)讲解环保的重要性: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环保的必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小组讨论、分组汇报。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用简单线条将桥梁的三种形状画在黑板上。
2.认识桥梁的形状与承重力的关系
(1)谈话:请同学们猜测一下,哪种形状的桥梁承重力最大,为什么?学生讨论、猜测。
学生汇报分类结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3)小结:各种各样的桥,
如果按形状可分为平板桥、拱桥、吊桥;
如果按材料可分为木桥、砖桥、石桥、钢桥、混凝土桥、钢筋混凝土桥;
如果按桥梁总长度或跨度可分为特大桥、大桥、中桥和小桥。
二、新授部分
1.设计各种形状的桥梁
(1)谈话:现在老师给你两个木块做桥墩,以及一张白纸、两根绳子,你们能设计出几种桥梁?
教学准备
小木棒、塑料吸管、胶带、橡皮筋
预习要求
练习用小棒搭建不同形状的支架。
教学过程
旁注
一、认识四种基本图形
1.(出示各种图片或实物)
谈话:自然界里有各种各样的物体,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你能说出下列物体是有那些形状构成的吗?
2.讲述:物体有各种形状,但大多数物体是由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球体四种基本形状构成的。
2、出示书上的图片,提问:留心观察身边各式各样的建筑物支架,它们有什么特点吗?
板书设计:
2、搭支架
三角形支架最稳固



课题
3、建桥梁
课时
日期
教学目标
1、知道拱桥、斜拉桥比平板桥的承受力大。
2、能自定标准将桥梁分类。
3、能开展研究不同桥面承受力大小差异的实验。
4、能用西瓜皮建成“瓜皮桥”。
教学重点
研究三座桥的承受力大小差异。
课题
1、折形状
课时
日期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2、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会改变。
3、能识别一些物体的主要形状。
4、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教学重点
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能够通过实验探究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会改变。
板书设计
1、折形状
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会改变



课题
2、搭支架
课时
日期
教学目标
1、能够分析稳固性结构的特点。
2、会搭建平面支架,并能够比较不同结构的稳固性。
3、能设计立体支架。
4、知道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
教学重点
知道不同形状的结构稳固性不同
教学难点
会搭建平面支架,并能够比较不同结构的稳固性。
教学难点
开展研究不同桥面承受力大小差异的实验。
教学准备
绳子、纸张、木块、透明胶带。
预习要求
观察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桥梁,了解各种桥梁的形状、承受力等。
教学过程
旁注
一、导入
(1)出示图片P22,谈话:同学们,你们都见过桥吧,说说这些桥的名称,它们都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它们都有什么用途?
学生交流。
(2)谈话:这么多形态各异的桥梁,你们能按一定的标准给它们分类吗?
7、学生实验,并做好记录。
8、小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薄薄的纸,如果改变形状,的确可以托起较重物体。薄的材料用不同方式折叠和弯曲,可以提高材料的承受力,其承受力大小也不相同。
三、了解各种形状在生活中的应用
1、出示课本第18页的图片,提问:下面物体是根据什么原理做成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2、讨论: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也是有牢固的形状?
6、各组汇报,其他组帮助完善。
7、谈话:高塔草图完成后,我们就可以选择材料、采用合适的连接方法搭高塔了。老师建议你们回家把准备工作做好,选用旧报纸卷成纸棒做建高塔的材料,用胶带连接纸棒,下一课我们来搭高塔。
三、巩固小结
1、提问: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在日常生活中有用吗?
小结:结构合理、三角形使用较多、连接点结实、重物的着力点分布均匀的支架坚固且承重力强。
二、探究不同形状的纸的承受力
1、谈话:纸是我们最常见的材料之一,你能想办法给纸张改变一下形状托起一本书吗?
2、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
3、老师让学生拿出提前做的各种筒形纸。
4、谈话:我们怎么来比较这几种不同形状的纸,谁的承受力大呢?
5、提醒:比较的时候在哪些方面应该保持相同的呢?如何比较结果?
6、谈话:我们用书本检测承受力,因为书本可以一本一本地放,测试时,要轻拿轻放,尽量减少书本对纸筒的撞击力,放书本是要对准纸筒中心,以防倾倒,一个纸筒只能做一次实验,不可重复使用,因为纸筒被重物压皱后,承受力大幅度下降,会影响测试数据的准确性。
四、拓展
1、演示(出示蛋壳)薄薄的鸡蛋壳好像弱不经风,猜猜多少本子能将它压塌呢?
2、演示,课本第18页的圆筒实验,人站在上面。(两个演示实验都是先预测老师再演示)
学生实验并做好记录
讨论
3、看了刚才两个实验,你有什么想法?
4、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留心观察身边各式各样的物体,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改进它们的缺点?
四、设计立体支架——高塔
1、谈话:利用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原理,我们来搭一座高塔好吗?
2、提问:搭高塔前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工作呢?
3、学生讨论并汇报。
4、小结:如果能够画出设计草图的,可以先画出设计图,也可以用手里的材料一边比画一边设计,一定要弄清楚你们的支架的大致形状、连接方法等。
5、学生分组设计草图。
2、学生动手操作。
3、谈话:请组内同学将各种形状的支架用力往两边拉拽,研究哪种形状支架不变形、最稳固。
4、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交流。
5、谈话:对于容易变形的支架,请大家想想办法,使它变得稳定、牢固。
6、学生动手操作,交流本组的方法并分析其中的道理。
7、小结:三角形最稳固最省材料,对于容易变形的四边形、六边形等,可以用加横梁使之分解成几个三角形的方法增加其稳固性。
二、探究三角形的承受力
1、谈话:(出示图片)同学们,这些灯架、折叠凳、人字梯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特点?三角形在这些物体的结构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2、学生思考并回答。
3、小结:这些物体在结构上都利用了三角形。
三、搭建平面支架
1、谈话:请大家利用手中的小棒分别搭建一种平面支架,如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
教学准备
三角形纸筒、四边形纸筒、六边形纸筒、圆柱形纸筒
预习要求
观察生活各种各样的形状,了解各种形状的承受力的大小。
教学过程
旁注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各种图片或实物)
谈话:自然界里有各种各样的物体,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你能说出下列物体是有哪些形状构成的吗?
2、讲述:物体有各种形状,但大多数物体是由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球体四种基本形状构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