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献学的成就
论魏晋南北朝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与贡献
论魏晋南北朝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与贡献在中国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建安开始的。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196~220),但这时政权实际上掌握在曹操手中,汉朝已经名存实亡。
而且,正是在这二十几年间文学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出现了许多影响着后代的新趋势和新因素。
因此,以建安作为这个时期文学的开始是恰当的。
关于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终结,当然应以隋文帝统一中国(589)为标志。
从公元196年到公元589年,魏晋南北朝文学共经历了393年。
建安文学实际上包括了建安年间和魏朝前期的文学,这时的文坛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在他们周围集中了王粲、刘桢等一批文学家。
与两汉的儒生相比,这是在动乱中成长的一代新人。
既有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又有务实的精神、通脱的态度和应变的能力;他们不再拘于儒学,表现出鲜明的个性。
他们的创作反映了动乱的时代。
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些特点构成了“建安风骨”这一时代风格。
“建安风骨”被后世的诗人们追慕着,并成为反对淫靡柔弱诗风的一面旗帜。
至于蜀国和吴国的文学则处于沉寂的局面。
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8),在文学史上习惯于正始文学泛指魏朝后期的文学。
这时正是魏晋易代之际,司马氏掌握了大权,残暴地屠杀异己,形成恐怖的政治局面。
在哲学史上,正始是魏晋玄学的开创期,主要代表人物是何晏和王弼。
在文学史上,正始文学的主要代表是嵇康和阮籍。
他们本身也是玄学家。
他们对抗司马氏的残暴统治,崇尚自然反对名教,作品揭露了礼教的虚伪,表现了政治重压下的苦闷与抗议。
西晋武帝太康(280~289)前后,文坛呈现繁荣的局面,锺嵘《诗品序》说:“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尔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
”总的看来,太康诗风以繁缛为特点,丧失了建安诗歌的那种风力,但在语言的运用上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左思的《咏史》诗,抗议门阀制度,抒发寒士的不平,与建安诗歌一脉相承。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历史撰述的成就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伪历史撰述,继司马迁班固之后,有新的成就。
它的代表作,有陈寿的《三国志》、裴宏的《后汉书》和范晔的《后汉书》。
成就不如这四部书,页在纪传体史书中还占有一定地位的,有司马彪《续汉书》的志,沈约的《宋书》、萧子显的《南齐书》和魏收的《魏书》。
陈寿生当蜀汉和西晋交替之际,见闻当较真切。
他的书在当时已受到好评。
有人评论陈寿“善叙事,有良史之才”。
有人评《三国志》“辞多劝戒,明得失,有益风化”。
陈寿的史才,表现在对三国历史有一个总揽全局的看法和处理。
他在《三国志》中记述了自184 年黄巾起义以后至280 年晋灭吴,差不多一百年的历史。
他以曹魏的几篇帝纪提洯这一时期历史上的大事,又分立魏、蜀、吴三书以叙三国鼎立的发端、发展及结束。
他记述了黄巾的兴亡、董卓和群雄的四起;记述了官渡战后曹操势力的迅速增长,赤壁战后三国鼎立,夷陵战后蜀、吴长期合作和蜀、魏长期对立;记述了魏明帝传位婴儿以至曹爽的失败,是魏晋替兴的转折;记述了诸葛亮之死是蜀政变化的标志;记述了孙权晚年嫌忌好杀已肇败亡的危机。
他于《魏书》三十卷中,首列《武帝纪》以记曹操的创业;接着,在记帝、后妃及汉末诸雄之后,就写《诸夏侯曹传》和《荀彧荀攸贾诩传》。
诸夏侯曹是魏家宗亲近臣,他们的盛衰是曹魏盛衰的一面镜子。
二荀是参与曹魏军国大计的内幕人物。
此外,以二十卷分写魏的宗王、谋臣、将帅、循良、文学、清名、叛臣、方技和边族。
他于《蜀书》十五卷中,特写刘备和诸葛亮而于亮备极推崇。
《诸葛亮传》通过隆中对、说孙破曹、永安托孤、出师表,以概括亮的一生事业。
而在关羽、董和、董允、廖立、李严、蒋琬、姜维以及其他各传中随时写出亮的政治威信、政治影响。
他于《吴书》二十卷中,特写了吴创业之君孙策和孙权,也写了江东主持军国大计的重臣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
蜀、吴两书也都分别写了文臣、武将、忠良、清名、文学和术数。
《三国志》外表上有类于传记汇编,实际上却自有一个密针缝制的局度。
南北朝时期文学成就
魏晋南北朝文学,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196),下迄隋朝建立(489),前后约400年。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荡时期,战争频仍,军阀割据,朝代更迭,同时也是一个思想异常活跃、文化环境较为宽松、文学艺术极为活跃的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大转变,且极富创造性时期。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轨迹:诗歌是这一时期文学成就最高的领域。
我们从三个线索予以表述:(1)时代线索:建安诗歌是中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次大丰收,其代表人物有“三曹”和“建安七子”;正始诗歌,其代表人物有“竹林七贤”,而真正代表正始诗歌成就的是阮籍、嵇康;太康诗歌,作家众多,有所谓“三张”、“二陆”、“两潘”、“一左”,除左思外,成就不太高;永嘉诗坛,代表人物有刘琨、郭璞与玄言诗人许询、孙绰等;晋宋之际,陶渊明是成就最高的诗人;齐、梁永明体诗,代表人物有谢朓、王融、阴铿;梁、陈之际的宫体诗;北朝文学以庾信成就最高,庾信是南北朝诗歌的集大成者。
(2)内容线索:建安诗歌,悲伤离乱,慷慨苍凉,梗概多气,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被称为“建安风骨”;正始诗歌继承建安诗歌的传统,由于环境险恶,变慷慨用世为忧生嗟叹;太康诗歌重模拟、颂功德,重形式倾向明显,而左思则是建安风骨、正始之音的继承者。
其《咏史》诗,借古讽今,抒写怀抱,笔力矫健。
其后,鲍照《拟行难路》和《拟古》之作,情感抑郁、体气豪迈;庾信《拟咏怀》抒发悲愤,开绮艳、清新、老成的诗风。
在玄言诗盛行之际,陶渊明可谓独树一帜,他以平淡自然之风开田园诗歌一派。
谢灵运和谢朓完成了由玄言诗向山水诗的转变,开山水诗一派。
梁、陈时期的宫体诗风靡一时,这是诗风的一股逆流。
(3)体裁线索。
曹操四言诗,曹植五言诗和建安七子的文人五言诗彬彬其盛,蔚为大观。
永明体新诗的出现为唐代近体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七言诗也得到了开创和发展。
曹丕的《燕歌行》,标志着七言古诗的成熟;鲍照对七言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创制了以七言为主的歌行体;曹操以乐府旧题写时事,发展了乐府诗;以四言写乐府,使四言诗出现中兴。
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一、中国古典文献学的起源与发展1. 先秦时期:古籍整理的萌芽在先秦时期,我国古籍尚处于萌芽阶段。
诸子百家争鸣,各家著作纷呈,为古典文献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当时,已有学者开始对古籍进行整理,如孔子编订《诗经》、《尚书》等。
2. 汉代:古典文献学的确立汉代是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使儒家经典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汉代学者对儒家经典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与研究,形成了以经学为核心的古典文献学体系。
3. 魏晋南北朝:文献学研究的多元化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传入,使得文献学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这一时期的学者们在整理儒家经典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其他领域的古籍,如道藏、佛经等。
4. 隋唐时期:古典文献学的繁荣隋唐时期,我国古典文献学进入繁荣阶段。
唐代学者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古籍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如孔颖达的《五经正义》、颜师古的《汉书注》等。
5. 宋元明清:古典文献学的深化与发展宋元明清时期,古典文献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学者们在考据、训诂、校勘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如朱熹的《四书集注》、王夫之的《读通鉴论》等。
同时,私家藏书和刻书业的兴起,为古典文献学的传播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国古典文献学作为一门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
在新时代背景下,古典文献学将继续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重要作用。
二、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1)古籍版本研究:探究古籍的版本源流、刊刻年代、流传过程及版本间的差异,为学术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
(2)文献目录学:整理和编纂古籍目录,揭示古籍的分类、编目、检索和利用,为学者查找资料提供便捷。
(3)校勘学:对古籍进行校对、勘误,力求恢复古籍的原貌,确保文献的准确性。
(4)训诂学:解释古书中的字词、成语、典故,阐明古书的词义和句意,帮助后人理解古代文献。
浅谈魏晋南北朝文学成果与影响
浅谈魏晋南北朝文学成果与影响魏晋南北朝之际,中国社会虽处于一种长期的动乱状态,却给学术研究带来了宽松的氛围,以至出现了百家争鸣、诸学竞长的局面。
在此期间,曹丕、陆机、挚虞、任畴、刘勰等人的文学理论论文、论著相继问世,促进了古代应用文写作理论发展,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就。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十分重要的发展阶段,有较多的文论专著、专论问世。
应予说明的是,古人对于文学作品与一般文章的差异经历了漫长的认识过程,到“五四”时应用文才作为独立的文章体裁提出来,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应用文体的研究并不是以专著、专论的形式出现,而是散见于相关的文论著述之中。
刘勰在《文心雕龙·附会》中提出:“夫才童学文,宜正体制。
”明体才能合体,才能得体。
魏晋南北朝的应用文体研究始于曹丕,经陆机、挚虞、刘勰,就具体论题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清楚地呈现出继承与发展的历史轨迹,其研究成果与方法都值得总结和借鉴。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篇论文,始创“以体论文”的研究方法。
曹丕提出:“夫文本同而末异。
”本同,是就文章的基本规律而言,是各种文体所共有的;末异,指不同的文章体裁有不同的形式特点。
他据此立论进而概括:“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这些论述在古代文体研究中具有开创意义。
第一,从理论上第一次提出了“末”,把本、未结合起来考察。
这比先秦文史哲浑然一体,对文章、文学也同于学术著作限于本而不及未,有了历史性的进步。
第二,从表现形式的角度探索不同文体的不同特点,以体论文把当时的常用文体区分为四科八类。
由于这四科八类主要是应用文体,这种探索对于应用文体研究同样具有开创意义。
尽管曹丕对不同文体的分析还较为简括,像对奏议、铭诔仅概括为雅、实;或还不够准确,像对诗赋没有触及形象化特点;或还不够深入,只是从形式上考虑,但是,这一探索略引端绪,其后陆机、挚虞、刘勰等人的文体研究,可以说都是在《典论·论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成就与精神风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成就与精神风貌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虽然国家政治格局分裂,但文化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文学方面。
一、文学成就1. 《诗经》的注释南北朝时期,注释《诗经》的学者如易、毛、许多人,他们注释的成果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使得《诗经》更加深入人心。
2. 着重于散文的创作南北朝时期,散文的创作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形式。
在这个时期,许多散文家尝试通过散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其中以鲍照、陆机、刘义庆、陶渊明等人最为著名。
他们的散文作品情感真挚、自然淳朴,反映了社会习俗,也表达了个人的观点与立场。
这些作品现在仍然被广泛地传播和学习。
3. 史学的发展南北朝时期,史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唐朝的史学家司马法,其著作《史记》至今仍被广泛传阅。
此外,还有陈寿的《三国志》、裴松之的《资治通鉴》,这些史书历史价值极高,成为了中国史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二、精神风貌1. 社会变迁的反映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是中国社会从统一到分裂的时期。
这个时期,曾经宏大的汉朝、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等政权相继灭亡,北方的五胡十六国与南方的刘宋、南齐、梁朝等政权不断更替。
这些政权的兴衰变迁,反映了社会变迁与政治风云。
2. 文化思想的多元化南北朝时期,文化思想的多元化趋势愈加明显。
儒家学说、佛教、道教等思想系统在这个时期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佛教的逐渐兴起,使得佛教文化逐渐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但是,儒家学说在这个时期仍旧占据了主导地位。
3. 文艺的家庭化南北朝时期,文化人越来越倾向于通过家族关系或地域关系,形成一种“派别”。
例如,兄弟之间相互切磋、借鉴,形成文学流派,这一现象表现在散文创作和诗歌创作都非常明显。
4. 人文关怀的升华南北朝时期,人文思想越来越得到重视。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关注人类的尊严、自由和人权,对人类的关怀和照顾也日益加强,为之后中国人文主义思想的产生打下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成就与影响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成就与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期。
这一时期经历了动荡的政治局势和移民大潮,同时,也是中国文学的一个繁荣时期。
在这一时期里,我们发现了许多著名的文学巨匠,他们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杰出的文学作品,也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坛上出现了许多文学巨匠。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曹操、陆机、左思、干宝、庾信等人。
曹操是中国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观沧海》、《短歌行》等作品,深受后人推崇。
陆机的《文赋》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经典之作,论述了文学的造诣和风格。
而左思的《三都赋》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重要篇章,以其形象、绚丽、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三个城市,使人耳目一新。
干宝所著的《搜神记》则是中国神话故事的经典之作,被后人誉为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总集”。
其次,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诗歌、赋和小说。
其中最为重要的当属诗歌。
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的风格较以往更加充满了纤细高妙的气息,采取了以明志、儒雅、倡雅的格调,以及意象化和象征化的表现手法。
尤其是三百多年来,虽然时间较短,但却涌现出了许多精美的诗歌,受到了后人的高度评价。
例如杜甫、白居易、王维等人的作品,均被后人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珍品,对汉语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赋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另一大文学特色。
赋与汉赋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注重内容的表现而非表面的形式,往往采用象征性的描写方式。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坛上,出现了一批以陆机、左思、张华等人为代表的赋作者,他们不拘一格、灵活多样、富有表现力、深刻意蕴,给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小说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另一大文学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主要表现为神话传说、寓言和故事等。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干宝所著的《搜神记》,它全面而生动地呈现了中国古代神话世界,展现了人与神、善与恶、正义与邪恶之间的斗争,被誉为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经典之作。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成就与思想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成就与思想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文化和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文学成就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本文将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成就和思想发展。
1. 文学成就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成就达到了巅峰。
这个时期的文学家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创作了很多优秀的著作。
其中,最著名的是《庄子》、《论语》、《左传》等。
《庄子》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本著名哲学著作。
它主要讲述了“虚空无物”的思想,认为人应该摒除欲望、超脱物质的束缚,寻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这本书对后来的中国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孔子的语录,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经典”。
这本书主要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言行,包括他们的思想、道德、行为等方面。
这个时期的儒家思想尤为重要,而《论语》是中国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左传》是史书,描写了春秋时期鲁国的历史。
它通过更加生动的方式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情况。
这本书是真实的历史资料,对了解春秋时期的中国有很大的帮助。
除了这些著名作品,还有很多其他的文学作品也在这个时期创作。
例如诗歌、散文、小说等。
这个时期的文学家注重现实的生活,作品更加直观和真实,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
2. 思想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和文学息息相关。
这个时期的思想家们主要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关系等诸多话题。
他们的思想多样化,涵盖了儒家、道家、墨家等不同的观点。
其中,道家思想最具有代表性。
道家认为人应该在自然规律之下生活,摒弃一切形式的艺术和规则,寻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这种思想吸引了很多文学家的关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曹操。
曹操是一个魏国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他的文学作品引领了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潮流。
他的诗歌和散文平易近人、朴素自然,深受人们的喜爱。
他的代表作《观沧海》、《短歌行》等都被后人称为经典之作。
此外,墨家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个重要的学派。
他们认为道德和利益应该相等,主张利益平均。
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中国古典文献学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先秦时期已有关于古代文献的记载,汉代开始设立专门机构进行收集、整理和保管。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古典文献学积累了丰富的文献整理和注释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文献体系和文献学传统。
同时,中国古典文献学也吸收了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不断推动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两汉时期,经学繁荣,学者们对儒家经典进行了大量的整理和注释,形成了完整的经学文献体系。
同时,汉代国家机构也开始对古代文献进行收集和整理,如汉武帝时设立的“秘阁”等机构。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文献逐渐传入中国,对中国古典文献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学者们开始对佛教、道教经典进行翻译、整理和注释,形成了相应的文献体系。
隋唐五代时期,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和推广,使得文献的传播更加便捷和广泛。
同时,官方机构和私人藏书家也开始大量收集、整理和保管文献,如唐代的“弘文馆”等机构。
两宋时期,儒学复兴,学者们对儒家经典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注释和研究,形成了新的经学派别和文献体系。
同时,雕版印刷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文献的传播更加便捷和广泛。
明清时期,图书分类法的产生和应用,对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整理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学者们开始对各种古代文献进行收集、整理、注释和研究,如明代的“永乐大典”等大型类书。
总之,中国古典文献学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文献整理和注释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文献体系和文献学传统。
同时,中国古典文献学也吸收了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不断推动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献学的成就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课程论文封面论文科目:《文献学》论文题目:《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献学的成就》年级专业:10人力学生姓名:刘庆楠学生学号:1017421049论文得分:________论文日期:二〇一二年六月九日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献学的成就关于魏晋南北朝历史的研究,最大的困难莫过于历史文献的匮乏,然而,如果从文献学的角度而言,这一时期则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在文献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只是因为战乱等原因,留下的东西不多而未能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文献学进入了成长阶段。
在这一时期,文献著录的分类开始从《七略》的六分法向新的四分法转变,并且把文献的分类引进了新的领域,出现了按内容性质分类编排文献,以便阅览的新书,这就是类书。
类书的出现,对保存文献和检索文献,都有重要的意义。
《文选》、《弘明集》等作为总集的典型,也是这一时期的新的成就。
还有,《汲冢书》的考订、整理也为出土文献的整理,开辟了道路。
在对文献的注释方面,这一时期也有重大发展,出现了“集解”、“义疏”等新形式。
前者利于资料的保存;后者标志文献注释向高一层次延伸。
另外,有些书有自注,既可补正文之不足,亦可免去他人揣测之累。
注释范围继续扩大,不仅注经,而且注史、注笔记小说,并能根据有关特点,重视异说的列举和史实的考辨,为后世考异与考辨之先河。
北齐颜之推,虽没有整理过任何典籍,但能从具体问题入手,探索文献典籍在流传、整理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版本、校勘、目录古代社会没有所谓的“文献学”,文献学作为一门学问的名称,是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的,标志是由商务印书馆1930年出版的郑鹤声、郑鹤春兄弟二人合著的《中国文献学举要》。
在古代社会里,文献学主要指的是以版本、校勘、目录为基本内容的校雠学。
所以,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献学成就,自然要从版本、校勘、目录这些基本内容说起。
版本一词源于书写文字的简牍、缣帛,自唐人有了雕版印刷术之后,版本便成了相对于写本的雕版印刷书籍的代名词,而随着刻本书籍的不断增多,于是便有了“版本学”的专门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成就表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成就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局势动荡,政权更迭频繁,但这一时期的文学较前代有很大的发展。
究其原因,一是儒家正统地位受到冲击,佛教、道教的传播,思想上出现了多元化特征;二是社会大变动,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现实基础和社会环境。
自曹操父子以后,魏晋南朝的统治者和王公贵族大多崇尚文学,招揽文士,这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政治条件。
此外,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促进了民族融合,也为文学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内容与活力。
1、五言诗和建安文学这一时期,文学方面最有成就的是诗歌。
五言诗得到进一步发展。
建安时的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孔融、王粲、刘桢、阮瑀、徐干、陈琳、应玚)在五言诗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建安文学主要是指建安时期的文学。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文学史一般所说的建安文学,是指建安前几年至魏明帝最后一年(239年)这段时间的文学,实即曹氏势力统治下的文学,而创作主要是在建安年间。
2、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陶渊明出身没落官僚地主家庭,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喜做善事。
同时,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喜欢大自然,在他的身上,同时具有道家和儒家两种修养。
二十岁时,陶渊明开始了他的官宦生涯,以谋生路。
但在官场,陶渊明看到了门阀士族的腐朽统治,最终选择弃离官场,从此归隐田园。
在此期间,他接触农民,写了许多反映当时农村生活和他参加劳动的诗篇。
他的诗朴实、自然,使人感到亲切。
他的著名散文《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世外桃源,他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3、七言诗在古代诗歌中,七言诗是形式活泼、体裁多样、句法和韵脚的处理自由,抒情叙事富有表现力,诗体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为主。
篇幅较长,容量较大,用韵灵活。
现存最早的七言诗是曹丕的《燕歌行》。
南朝刘宋政权的鲍照对七言诗的发展又有新的贡献,他变逐句用韵为隔句用韵并可自由换韵,对七言诗的发展方向有很大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哪些著名的文化和艺术成就
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哪些著名的文化和艺术成就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文化繁荣、艺术创新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文化和艺术成就,对于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就这些成就进行探讨。
一、文学成就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期,出现了众多文学家和文学作品,对后世的文学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中最著名的文学成就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世说新语》《世说新语》由刘义庆撰写而成,是一部以散文形式记载有关魏晋时期人物言行的著作。
这本书以生动的语言、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成为了魏晋文化的重要见证。
1.2 玄学思潮玄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传播。
玄学家以王弼、郭象、王犁等为代表,在对儒释道经典的解读和研究中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对后世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3 乐府诗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乐府诗歌的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
乐府诗歌主要是指以民间民歌为基础,加以改编和创作的诗歌形式。
这些诗歌结构简洁、语言朴实,表达了人民的苦难和情感,深受各个阶层人民的喜爱。
二、艺术成就除了文学成就外,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艺术成就。
以下是其中几个著名的艺术成就:2.1 丹青绘画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和创新。
在这个时期,画家们不再拘泥于传统的绘画题材,而是更加注重表现个人情感和审美感受。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家有顾恺之、阮籍等。
2.2 版画技艺南朝时期的版画技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石刻和木刻作品。
这些版画作品以栩栩如生的形象、丰富的细节和精确的构图,展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独特的艺术风格。
2.3 文玩制作在这个时期,文玩制作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以玉器制作为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玉器制作工艺精湛,作品风格多样,丰富了中国的艺术宝库。
以上只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和艺术成就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其他方面也有突出的表现。
这个时期的文化和艺术成就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一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成就与精神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成就与精神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文学成就和精神文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留下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和文化成果。
本文将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梳理和分析,探讨一下这个时期的文学成就和精神文化,并对其意义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文学成就1.1 诗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是文学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个文人骚客们成为了风靡一时的文坛领袖。
他们的作品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主题和风格。
最早形成的是“乐府”,后来成为了各种风格的代表作,有刘禹锡的“陋室铭”、陶渊明的“归去来兮”的临别词等。
同时,在这个时期还出现了很多的新体诗歌,如骈文、绝句、律诗等。
其中,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春望》、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作品,至今仍然是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1.2 散文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散文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众多文化人如陆机、阮籍、庾信、陶渊明、王羲之等人都产生了大量的散文作品。
在形式上,散文常常与韵文并列,而在内容上,则体现了诗意的凝练和哲理的深远。
其中,阮籍的《咏怀》和何晏的《困学记》都被认为是魏晋南北朝散文的代表作品。
1.3 论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论文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魏晋时期的王充,著有《论衡》一书,是天下第一部综合理论专著。
这本书集合了王充自己的思想和当时的儒家、道家等相关理论。
隋唐时期,这部书的影响越来越大,被认为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此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有《二十四史》、《逸周书》、《汉书注》等历史和文献类著作的创作。
二、精神文化2.1 人文精神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精神以人文主义为主,反映出人性的高度关注和对人类命运的深刻体悟。
人性是人类文明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一个面向,因此在这个时期的文学中,人性得到了极其丰富和细致的表现,而这种人性包括了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成就取得了历史上的巨大成就,与其人文精神以及反叛精神密不可分。
中国历史文献学发展简史
中国历史文献学发展简史中国历史文献学是一门研究中国历史文献的学科,其发展历程源远流长。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国历史文献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包括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以及近现代时期。
1.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初创时期。
此时的文化典籍和文献学思想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甲骨文、金文等古代文字的发现和解读,为后人研究古代历史文献提供了重要线索。
此外,诸子百家的兴起也为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2.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历史文献学的早期发展阶段。
此时的历史文献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文化典籍和文献学思想更加丰富。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进行文字统一工作,促进了历史文献的传播和保存。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家思想成为主导,同时也促进了其他学派的发展和繁荣。
3.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历史文献学的成熟阶段。
此时的历史文献学思想更加深刻,文化典籍和文献学体系基本形成。
佛经的传入和道教的发展,也为历史文献学增添了新的内容和特色。
此时的历史文献不仅包括官修正史和私家著述,还包括大量的碑铭、简牍等考古资料。
4.隋唐五代时期隋唐五代时期是历史文献学的鼎盛阶段。
此时的历史文献学思想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文化典籍和文献学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唐代开始进行大规模的修史工作,建立了庞大的史官队伍,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献。
同时,隋唐五代时期也是文化交流的繁荣时期,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融进一步丰富了历史文献的内容。
5.宋元时期宋元时期是历史文献学的继续发展阶段。
此时的历史文献学思想更加深刻,文化典籍和文献学体系更加完善。
宋代开始出现活字印刷术,使得书籍的传播更加便捷,推动了历史文献的普及和流通。
元代则注重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历史文献进行收集和整理,为后世研究提供了更多的资料来源。
6.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历史文献学的稳定发展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领域与成就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领域与成就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和创新的时期。
这个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领域经历了深刻的变革。
这一时期,由于战乱和政治动荡,许多人才逃离都市,寻找隐居之地。
这种隐逸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文学创作的繁荣。
许多文人学士相聚一堂,共同探讨文学、哲学和艺术,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这种氛围激发了创造力,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成就主要体现在文学和艺术领域。
文学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诗人和文学家。
诗人谢灵运以其豪放洒脱和生动形象的作品闻名,成为南朝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
文学家阮籍以其谐趣横生的散文作品被誉为“豪放派”的代表。
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具有很高的时代意义。
在艺术领域,魏晋南北朝时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画家和书法家。
其中最著名的是“六朝绝艳”。
这个时期的画家注重写意和表现个人情感,追求以形写神的艺术效果。
代表人物有顾恺之、王羲之等。
他们的艺术作品,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技巧,开创了中国绘画和书法的新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除了文学和艺术领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和哲学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这一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开始融合,形成了新的思潮。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玄学和道教。
玄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道教则强调个人的修身养性和追求长生不老。
这些思想为后来的儒家、佛家和道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成就不仅仅体现在创作上,还体现在思想的传播和学术的发展上。
这个时期,私塾和学术机构纷纷兴起。
许多学者通过讲学和写作,传承和发展了前人的思想。
这种学术研究的氛围促进了文化的传统和创新。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文化领域不仅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和思想家,而且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古典文献学研究的历史演变过程如何
古典文献学研究的历史演变过程如何古典文献学,作为一门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其历史演变过程犹如一幅悠长而丰富的画卷,承载着人类智慧的传承与发展。
在遥远的古代,虽然没有明确的“古典文献学”这一学科称谓,但对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工作已然开始。
中国古代的史官制度,使得大量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知识得以记录。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他们的著述成为了重要的文献来源。
孔子整理六经,为后世的文献整理树立了典范。
这一时期,文献的整理主要侧重于对经典的传承和阐释,目的是为了弘扬学说、传承文化。
到了汉代,随着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的确立,经学成为了学术的主流。
学者们对儒家经典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和注释。
其中,以毛亨、郑玄等为代表的经学家的工作,对经典的传播和理解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汉代还出现了目录学的萌芽,刘向、刘歆父子编撰的《别录》《七略》,开创了我国目录学的先河,为文献的分类和检索提供了重要的方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盛行,文学自觉,这一时期的文献整理和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不仅经学著作继续得到整理和注释,文学作品也开始受到重视。
如萧统编的《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
这一时期,对文献的校勘工作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校勘名家和校勘学著作。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文化繁荣。
在文献整理方面,政府组织了大规模的图书编纂工作,如隋代的《隋书·经籍志》,唐代的《艺文类聚》《初学记》等。
同时,佛教的兴盛也促进了佛经的翻译和整理,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文献体系。
宋代是我国古典文献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宋代学者注重对文献的考证和辨伪,出现了以朱熹、欧阳修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他们在文献研究方面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宋代还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一技术的推广极大地促进了文献的传播和保存。
明清时期,古典文献学达到了鼎盛阶段。
这一时期,学者们在目录、版本、校勘、辑佚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明代的《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最大的类书,清代的《四库全书》则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领域与成就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领域与成就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这个时期既有丰富多样的文化成就,又有各种知名的文化人物。
本文将从文学、艺术和哲学等方面,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领域与成就。
第一部分:文学成就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高峰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成就丰富多样。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晋代的《世说新语》,这是一部以故事、轶事为主要内容,体现了晋朝社会风貌的文集。
《世说新语》以其生动有趣的叙述方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后世文人研究古代社会和人性的重要读本。
除了《世说新语》,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有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其中,以陆机、范晔和左思等为代表的乐府诗人,以其抒发时代矛盾和个人情感的歌谣诗句,成为后来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
《吴越春秋》是南朝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以其详实的记载和深入的分析,成为研究南方历史的重要参考书籍。
第二部分:艺术成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也非常显著。
在绘画领域,有名的画家顾恺之擅长山水画,他的作品充满了写实主义风格和艺术造诣。
而王羲之则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兼具章法和自由笔意,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音乐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在乐曲创作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独特的“乐府风格”,这是以《陌上桑》、《广陵散》等作品为代表的古典音乐的重要流派。
第三部分:哲学成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思想出现了较大的变革和发展。
玄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大流派,代表人物有王弼、嵇康等。
玄学注重对生命、宇宙的探讨,主张“追求自身存在的真理”,深受当时士人的追捧。
另外,佛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也逐渐兴起。
佛教创立了很多庙宇,举办佛事活动,充斥着整个社会。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学影响西部地区并渗透到华北和中原地区,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领域与成就丰富多样,涵盖了文学、艺术和哲学等多个领域。
这段时期的文人墨客,以其独特的思想和创作风格,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浅谈魏晋南北朝文学成果与影响
浅谈魏晋南北朝文学成果与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是汉代文学艺术的延续和复兴,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这个时期的文学成果有着深刻的影响,影响了后来文学的发展。
一、文学成果1.魏晋散文魏晋散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这种散文是以自然发生的现象、元素、形象为表现对象,表现自然的美和人的恬静、幽远之美。
代表作家有阮籍、陆机、嵇康等。
他们的散文含蓄深刻,形象传神,语言简练,清新自然,格调高雅,堪称魏晋散文的代表。
2.乐府诗乐府诗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流行诗体,以描写生活为主,打破了五言诗的结构束缚,形式较为自由。
代表作家有刘禹锡、王之涣、刘长卿等。
他们的作品既挖掘了生活的悲欢离合,又充分体现了自己的情感,同时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3.竹枝词竹枝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传统诗歌,多以爱情为主题。
代表作家有刘邺、王鑫、虞世南等。
这种词歌风格活泼、形式多样,表达了人们对爱情、对生活的深沉怀念,成为后来词坛上的重要流派。
4.道家和佛家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思想兴起,兼收并蓄,融合为佛道合一之学。
这种宗教思想也渗透到文学中,产生了许多经典作品,如《金刚经》、《道德经》等。
经典作品既表达了人们对宗教的信仰,又积淀了宗教思想的精华。
二、影响魏晋南北朝文学虽然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短暂时期,但其文学成果却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形成了中国文学的艺术传统魏晋南北朝文学人才辈出,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形成了中国文学的艺术传统,这种传统一直流传至今。
2.成为后来诗歌发展的重要起点魏晋南北朝诗歌既在内容上挖掘了生活的细节,又在形式上打破了五言诗的结构束缚,成为后来诗歌发展的重要起点。
3.对后来小说的发展产生了影响魏晋南北朝散文注重写意,以典雅的语言描绘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奠定了小说描写现实生活的基础,对后来小说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文学成果以其深邃的思想、华丽的语言、多样的形式、丰富的内涵,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其后的文学有着重要的启示价值。
南北朝时期文学成就(精选多篇)
南北朝时期文学成就(精选多篇)第一篇:南北朝时期文学成就魏晋南北朝文学,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196),下迄隋朝建立(489),前后约400年。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荡时期,战争频仍,军阀割据,朝代更迭,同时也是一个思想异常活跃、文化环境较为宽松、文学艺术极为活跃的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大转变,且极富创造性时期。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轨迹:诗歌是这一时期文学成就最高的领域。
我们从三个线索予以表述:(1)时代线索:建安诗歌是中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次大丰收,其代表人物有“三曹”和“建安七子”;正始诗歌,其代表人物有“竹林七贤”,而真正代表正始诗歌成就的是阮籍、嵇康;太康诗歌,作家众多,有所谓“三张”、“二陆”、“两潘”、“一左”,除左思外,成就不太高;永嘉诗坛,代表人物有刘琨、郭璞与玄言诗人许询、孙绰等;晋宋之际,陶渊明是成就最高的诗人;齐、梁永明体诗,代表人物有谢朓、王融、阴铿;梁、陈之际的宫体诗;北朝文学以庾信成就最高,庾信是南北朝诗歌的集大成者。
(2)内容线索:建安诗歌,悲伤离乱,慷慨苍凉,梗概多气,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被称为“建安风骨”;正始诗歌继承建安诗歌的传统,由于环境险恶,变慷慨用世为忧生嗟叹;太康诗歌重模拟、颂功德,重形式倾向明显,而左思则是建安风骨、正始之音的继承者。
其《咏史》诗,借古讽今,抒写怀抱,笔力矫健。
其后,鲍照《拟行难路》和《拟古》之作,情感抑郁、体气豪迈;庾信《拟咏怀》抒发悲愤,开绮艳、清新、老成的诗风。
在玄言诗盛行之际,陶渊明可谓独树一帜,他以平淡自然之风开田园诗歌一派。
谢灵运和谢朓完成了由玄言诗向山水诗的转变,开山水诗一派。
梁、陈时期的宫体诗风靡一时,这是诗风的一股逆流。
(3)体裁线索。
曹操四言诗,曹植五言诗和建安七子的文人五言诗彬彬其盛,蔚为大观。
永明体新诗的出现为唐代近体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七言诗也得到了开创和发展。
曹丕的《燕歌行》,标志着七言古诗的成熟;鲍照对七言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创制了以七言为主的歌行体;曹操以乐府旧题写时事,发展了乐府诗;以四言写乐府,使四言诗出现中兴。
三国两晋时文学成就综述
三国两晋时文学成就综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承先启后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中,诗、文、小说和文学批评都有重大发展。
以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诗人,直接继承了汉代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生动地描写了动乱时期的社会面貌,在文学史上开创了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的传统。
曹操的乐府诗风格悲凉慷慨,语言古朴自然,其中《蒿里行》、《薤露》等篇描叙汉末社会的残破景象,暴露了人民的疾苦。
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名句,表现了他自己的抱负。
曹丕和曹植都是出色的诗人,曹丕的七言乐府独创新体,曹植则集五言诗的大成。
黄初以后,曹植受到曹丕的疑嫉和压抑,所以他的诗篇情思悲愤,深刻地暴露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在曹操父子周围,聚集了一批才华洋溢的诗人,其中较著名的是所谓“建安七子”,即孔融、王粲、刘桢、陈琳、阮瑀、徐干、应瑒。
王粲的《七哀诗》和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描叙了人民的苦难,是建安七子的代表作品。
女诗人蔡琰(文姬)也是建安时期的重要诗人。
蔡琰曾为匈奴所掳,后被曹操赎回。
她在《悲愤诗》中控诉割据者的凶残,叙述流离的惨痛,是传诵至今的名作。
魏晋之际,以阮籍、嵇康为代表,又出现了一个诗文创作高潮。
阮、嵇都是反对司马氏的玄学家,所以他们的诗文都带有一定的庄老思想色彩和浓厚的愤世嫉俗的感情。
西晋时期,文学作品内容贫乏,并且出现了片面追求词藻和对仗的不良倾向,走上了形式主义的道路。
太康年间的著名作家,有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
陆机是这一代文风的代表,但是较有成就的文学家则是左思。
左思出身寒微,政治上受门阀大族的压抑,所以他在《咏史待》中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情怀,对现实极表不满。
西晋末年以至东晋时期,玄学思想侵入文学领域,出现了盛行一时的“理过其词,淡乎寡味”的“玄言诗”。
晋末宋初,陶渊明在诗坛上异军突起,才给诗坛带来了清新的空气。
陶渊明,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境)人,曾任州郡僚属和彭泽令,中年时(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归隐田园,盘桓陇亩,至死不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课程论文封面
论文科目:《文献学》
论文题目:《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献学的成就》
年级专业:10人力
学生姓名:刘庆楠
学生学号:1017421049
论文得分:________
论文日期:二〇一二年六月九日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献学的成就
关于魏晋南北朝历史的研究,最大的困难莫过于历史文献的匮乏,然而,如果从文献学的角度而言,这一时期则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在文献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只是因为战乱等原因,留下的东西不多而未能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文献学进入了成长阶段。
在这一时期,文献著录的分类开始从《七略》的六分法向新的四分法转变,并且把文献的分类引进了新的领域,出现了按内容性质分类编排文献,以便阅览的新书,这就是类书。
类书的出现,对保存文献和检索文献,都有重要的意义。
《文选》、《弘明集》等作为总集的典型,也是这一时期的新的成就。
还有,《汲冢书》的考订、整理也为出土文献的整理,开辟了道路。
在对文献的注释方面,这一时期也有重大发展,出现了“集解”、“义疏”等新形式。
前者利于资料的保存;后者标志文献注释向高一层次延伸。
另外,有些书有自注,既可补正文之不足,亦可免去他人揣测之累。
注释范围继续扩大,不仅注经,而且注史、注笔记小说,并能根据有关特点,重视异说的列举和史实的考辨,为后世考异与考辨之先河。
北齐颜之推,虽没有整理过任何典籍,但能从具体问题入手,探索文献典籍在流传、整理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版本、校勘、目录
古代社会没有所谓的“文献学”,文献学作为一门学问的名称,是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的,标志是由商务印书馆1930年出版的郑鹤声、郑鹤春兄弟二人合著的《中国文献学举要》。
在古代社会里,文献学主要指的是以版本、校勘、目录为基本内容的校雠学。
所以,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献学成就,自然要从版本、校勘、目录这些基本内容说起。
版本一词源于书写文字的简牍、缣帛,自唐人有了雕版印刷术之后,版本便成了相对于写本的雕版印刷书籍的代名词,而随着刻本书籍的不断增多,于是便有了“版本学”的专门研究。
虽说印刷出现于唐代,但作为版本学上的本源,当从东汉灵帝时期的熹平石经开始。
到了曹魏正始年间,“又立古文、篆、隶《三字石经》……树之于堂西,石长八尺,广四尺,列石于其下。
碑石四十八枚,广三十丈。
” (《水经注•穀水》)同熹平石经相比,曹魏三体石经规模更大,是对熹平石经的继承和发展,同属于版本学上的本源,在文献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至于校勘之学,我们今天可以从《三国志注》和《世说新语注》等著作中能够见到许多具体的内容。
同时,从汉末到南北朝,曾有过多次较大规模的图书整理,而校勘又是图书整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由此推论,校勘之学于魏晋南北朝期间一定十分发达。
于版本、校勘、目录三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于目录方面的成就最多。
目录之学源自西汉后期刘向、刘歆父子校书,《汉书•艺文志》:“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
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
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
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
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
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
”这便是我国目录之学的开端,它的出现是与大规模的图书整理连在一起的,于是,便有了我国历史史上的第一种图书分类方法,即《七略》分类法。
通过《汉书•艺文志》我们可以得知,这种图书分类条理清楚,纲举目张。
到南朝,于目录学上还有一些贡献和变化,在四部分类法流行之初,刘向刘歆父子创建的《七略》分类法在目录学领域仍有一定市场,但自隋唐以降,以经、史、子、集为顺序的四部分类法则一统天下。
然而,无论是“七略”分类法还是“四部”分类法,就其宗旨而言则是一致的,这就是“辩章学术,考镜源流”,由其所分部类,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某一学术的发生、发展,主要内容和特点。
所以,就文献学的角度而言,二者的贡献是难分高下的。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献的整理和文献的保存
说到文献学的成就,文献的整理和文献的保存自然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西晋太康年间,于文献学史上发生了一件极重大的事件,这就是《汲冢书》的出现。
此事本身十分偶然,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有一个名曰不准的汲郡人盗发了魏襄王的墓(或言是安釐王冢),至于不准盗得多少金银财宝,我们已不得而知,但重要的是于其被盗的古墓中竟然发现了数十车用科斗文写在竹片上的图书,保存有大量极其珍贵的文献资料。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从地下发展如此丰富的图书文献资料,于文献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地位。
遗憾的是,这一重大发现竟然是以盗墓的途径而展开,因此而遭受到巨大的毁坏,如此珍贵的竹简图书,竟成了盗墓手中照明的工具因此,当官方从盗墓者手中获得这批图书文献之后,首先是要对其进行整理,使其能够阅读和保存,于是,便有了我国历史第一次对出土文献的大规模的整理。
“武帝以其付祕书校缀次第,寻考指归,而以今文写之。
晳在著作,得观竹书,随疑分释,皆有义证。
”(《晋书•束晳传》)据此可以得知,这次大规模的文献整理做出了三大部分的工作:一是“校缀次第”,即将散乱的图书竹简清理其前后次序,编辑成册。
二是“考其指归”,即将其图书按其内容分门别类。
三是“以今文写之”,即将竹简上科斗文转换成当时的文字,以便广泛流传。
艰巨的《汲冢书》的整理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这一时期的文献整理成就更多的是表现在对已有图书的清理归类方面。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私人修撰史书
魏晋南北朝是一动荡不安的时代,但正为是乱世,国家便失去了对史书修撰的有效控制,私人修撰史书的现象十分兴盛,出现了如鱼豢的《魏略》、陈寿的《三国志》、司马彪的《续汉书》、王隐的《晋书》、范晔的《后汉书》以及如刘芳的《汉灵、献二帝纪》、荀粲的《汉末英雄记》、郭预的《魏晋世语》等众多的杂史、杂传等等,说这是一个史学大繁荣的时代恐怕也是可以的。
然而,由于战
乱和随着时间的流失,这些曾经盛极一时的众多史籍,其损失和亡佚都非常严重。
所幸的是,有几部著名的《注》则为我们保留了许多具有珍贵价值的文献资料。
它们分别是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郦道元的《水经注》。
为史书作注,汉晋之际就十分盛行,如服虔的《汉书音训》、《春秋左氏传解谊》,应劭的《汉书集解音义》,杜预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韦昭的《汉书音义》等等,而这些注解的重点在于名物训诂。
到南朝刘宋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将注史的方法来了个根本性的改变,即由重名物训诂改为对史料的考证、补充和完善。
裴松之注《三国志》不重笺注名物,训释文义,其目的在于“务在周悉”、“补其阙”和“惩其妄”。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裴氏“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所引书籍多达二百一十余种,收录资料三十二万余字,几与《三国志》正文相当。
更为重要的是,裴氏于《三国志注》所引的资料今日已是十不存一,具有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献价值。
裴氏《三国志注》的出现,可以说为当时学界注书开辟了一个新有路径,影响甚大。
生活年代比裴氏稍晚一点的南朝萧梁人刘孝标即沿着这一路径向前发展,撰写了一部堪与《三国志注》媲美的著作,即《世说新语注》。
《世说新语》是刘宋临川王刘义庆汇集众多典籍而撰写的一部记录魏晋士人风采的著作,刘孝标以此书为框架,广泛搜集、考订与此有关的资料,在《世说新语》中每一段记载之下都援引大量的资料予以详细地考证注释,结果是所引资料字数竟远远超过《世说新语》本身,因此而得到人们的重视和赞许。
诚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言,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同《三国志注》和《世说新语注》同样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
《水经》一书据清代学者全祖望等人考订是三国时期的人所撰写,原书仅记述黄河、长江等一百三十七条河流,记事止于三国,文字亦十分简略。
郦道元以注的方式对其予以扩充,他勤于用力,广泛搜集有关资料,清理甄别,分门别类,最终整理撰写出四十卷的《水经注》,共记载水流一千二百五十余条,并按其水流详细地记载其地理形势、风俗名胜、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等等,全书约三十万字,是《水经》的二十倍,保留了大量珍贵的文献资料。
四、结束语
由于魏晋南北朝是一乱世,王朝的更替十分频繁,社会长久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因此我们今天已经很难从地下挖掘出像汉唐时代那样丰富的文献资料。
所以,为我们保存下来的文献资料就显得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