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司马迁的文献学成就

合集下载

结合作品,谈谈你对司马迁《史记》传记文学成就的理解

结合作品,谈谈你对司马迁《史记》传记文学成就的理解

结合作品,谈谈你对司马迁《史记》传记文学成就的理解本文旨在探讨司马迁所著《史记》在传记文学方面的成就。

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史书。

司马迁在《史记》中以卓越的笔墨和深刻的洞察力,描绘了一系列历史人物和事件,展现了他高超的传记文学成就。

首先,《史记》在人物刻画方面表现出色。

司马迁不仅注重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更关注其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他运用生动的描写手法,将人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让读者感受到历史人物的真实感和立体感。

例如,他描写孔子时,既展现了他的智慧和博学,也表现了他在困境中的困惑和迷茫。

这种细腻的描写手法,使得历史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和深刻。

其次,《史记》在叙事结构方面独具匠心。

司马迁在书中采用了纵横交错的叙事方式,将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他以时间为经,以人物为纬,交织出中国历史上一幅壮阔的画卷。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史记》不仅仅是一部历史人物传记,更是一部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的历史巨著。

最后,《史记》在语言运用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司马迁的文字清新自然,简洁明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他善于运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使得《史记》的文字更加优美和生动。

例如,他用“身在福中不知福,船在水中不知流”来形容人们的麻木和迟钝,
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来表达公民的责任和担当,这些语言的运用,都使得《史记》的文字更加深刻和生动。

综上所述,司马迁的《史记》在传记文学方面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司马迁的主要成就

司马迁的主要成就

司马迁的主要成就司马迁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史学家之一,在历史学、文学、思想和文化等不同领域都有极其卓越的成就。

他的主要成就有以下几点。

一、历史学上的成就。

司马迁是中国两千年来最大的历史学家,他最著名的著作是《史记》,这是一部大型、全面、权威的历史编年体史书,主要介绍了中国历史上自商朝到汉朝的建立,也是我国历史上经典的最重要的史书之一。

司马迁不仅记录了历史的伟大时刻,也记录了历史的不同方面。

他注重史实的收集和整理,同时重视史实的权威性,记录有关大小事件,让人可以了解早期历史,增强对古代历史的认识。

二、文学上的成就。

司马迁是编写史书时最杰出的文学家,他的作品有《司马迁文学集》、《司马迁诗歌集》、《司马迁散文集》等。

司马迁不仅是一个历史学家,他还是把文学当成表达思想和抒发感情的先驱者。

他的文章既睿智又贴切,充满深情和浪漫,一句话把一种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用文字勾画出相当多的人物形象,展示对古代社会的深刻认识,开创了描绘人物场景的方式。

三、思想上的成就。

司马迁在政治上的观念也十分独特,他的思想被称为“仁政思想”,是古代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流派。

他强调仁政,认为以仁政治治国比采取暴戾手段更有利。

他认为,仁政能让人民安居乐业,维护社会治安,确保国家繁荣;他主张宽仁待人,反对统治者欺压百姓,他还认为,必须遵守宪法,把宪法的原则付诸实施。

四、文化上的成就。

司马迁非常重视中华传统文化,提倡“应当传之”。

他不仅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而且认为,文化的发展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的发展依赖于文化的发展。

司马迁整理、翻译和订正了大量经典著作,他还收集、分析了大量古代文物,把古人的思想传承给后代,让古老的文化能够得到完整的保存与发挥作用。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之一,他在历史学、文学、思想和文化等各个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的作品为中国历史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而且也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存亡继绝_开拓创新_论司马迁著_史记_对档案文献保存之贡献

存亡继绝_开拓创新_论司马迁著_史记_对档案文献保存之贡献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007 年第 4 期
之”, 但是像萧何这样有文档意识的人并不是很多, 如楚 霸 王 项 羽 率 起 义 军 进 踞 咸 阳 后 就 曾“ 屠 咸 阳 , 杀 秦 降 王 子婴, 烧秦宫室, 火三月不灭”!", 一代强秦历尽千辛万苦 收罗来的六国典籍, 数百年文献辑存皆毁于一旦, 令后 人 闻 之 不 能 不 扼 腕 叹 息 。这 就 是 司 马 迁 修 史 时 所 面 临 的 历史困境, 他既承继了父志, 又不得不面对先秦汉初典 籍 散 乱 、载 记 缺 乏 的 现 实 。 因 此 他 立 志 奋 起 ,“ 网 罗 天 下 放轶旧闻, 王迹所兴, 原始查终, 见盛观衰”, 在史料的收 集方面很是下了一番的功夫。为了考证史料记载的真 伪, 他在年轻的时候曾专门到全国各处游历,“二十而南 游 江 、淮 , 上 会 稽 , 探 禹 穴 , 窥 九 疑 , 浮 于 沅 、湘 , 北 涉 汶 、 泗 , 讲 业 齐 鲁 之 都 , 观 孔 子 之 遗 风 , 乡 射 邹 、峄 , 厄 困 鄱 、 薛、彭城, 过梁楚以归”# "。后来又曾奉命西征巴蜀 , 一直 到达今天的云贵一带, 还曾随着汉武帝封禅的车骑巡行 全国的名山大川, 这些早年的游历无疑为他后来撰写 《史记》积累了丰富的史料, 而且根据实地考察他还采择 订正了一些前人的说法, 搜罗了大批的散佚旧闻。如《史 记- 淮阴侯列传》 中关于韩信忍胯下之辱的故事,《项羽 本 纪》中 关 于 刘 邦 争 霸 不 顾 其 父 安 危 的 无 赖 形 象 , 这 些 在汉朝官方的文档中都不可能有记载, 司马迁的搜罗为 我们今天能够更好地了解楚汉及其以前将相名臣的行 为提供了有价值的证据; 他在游历的过程中还实地采访 了 一 些 人 , 如《李 将 军 列 传》中“ 余 睹 李 将 军 , 悛 悛 如 鄙 人。”《魏世家》中“吾适魏大梁之墟, 墟中人曰……”。凭 借这种实地的调查采访得来的第一手资料, 本身就是一 种历史的真实记录, 无疑它会对于提升《史记》记载的真 实 性 和 价 值 具 有 很 重 要 的 意 义 。所 以 在 东 汉 时 著 名 的 文 学 家 扬 雄 评 价《史 记》时 列 出 了 三 条 ,“ 是 非 颇 谬 于 经 ”, “爱奇”,“实录”, 两贬一褒, 后世学者在提到《史记》也无 不对他的实录精神赞不绝口。历经千年铅华, 时至今日 他的实录桂冠依然灿烂, 如陈直在《史记新证》中说:“太 史公作《殷本纪》, 合于殷墟甲骨文者, 有百分之七十。推 至《夏本纪》, 亦必然有其正确性。”高度评价了司马迁史 文的真实性。

论司马迁《史记》人物传记的艺术成就

论司马迁《史记》人物传记的艺术成就

论司马迁《史记》人物传记的艺术成就论文摘要: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不但是我国史坛上罕见的鸿篇巨制,同时更是我国古代文学中难得的绚烂瑰宝。

《史记》开创了我国人物传记文学的先河,第一次以人物为中心,记载人的历史活动。

《史记》以人为本,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具有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个性鲜明三大特点。

它以大量的个人传记组成一部宏伟的历史,其中流传悠久、脍灸人口的人物形象,诸如项羽、刘邦、张良、韩信、荆轲等等,就有近百个。

这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史记》人物传记的艺术成就是整部《史记》文学价值的生要组成部分。

因此,研究古代文学、研究《史记》,其人物传记是必须研究的内容。

鉴于《史记》人物传记的重要性,本文试结合具体篇目、具体实例,来粗略地论述一下司马迁《史记》人物传记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司马迁史记文学价值传记人物塑造《史记》既是历史著作,又是文学著作,达到了历史和文学的高度统一。

司马迁以严谨的态度,真实记载了历史上曾有之人,实有之事,但又并不满足于冷漠介绍和平淡叙述。

他积极地调动一切手法,对各种历史人物进行生动,具体地描写,从而使著作中诸多形象富有立体感、血肉丰满、神态各异、呼之欲出,构成了一个令人顾而忘返的神奇画廊。

纵观司马迁从物传记,大体有以下五点艺术成就:第一,善于选取然典型事件来反映人物性格的主导方面。

《史记》作为史学著作,当然不能像文学创作那样去虚构和夸张。

它要受历史事实的限制,要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去表现它、反映它,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历史著作是过去时代一切史事记帐簿,历史人物的履历表。

它可在材料的取舍上进行认真仔细地选择。

司马迁写作人物正是如此,他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典型化的方法,抛弃那些历史人物生活中某些次要的非本质的东西,选取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特征和思想襟怀的材料,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将他们生动地再现出来。

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写蔺相如大智大勇、先公后私的高贵品质,作者选择了“完壁归赵”、“渑池之会”、“将相交欢”三个典型事例。

从《史记》看司马迁对档案文献的利用

从《史记》看司马迁对档案文献的利用

从《史记》看司马迁对档案⽂献的利⽤2019-02-18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87年),字⼦长,西汉时夏阳(今陕西韩城)⼈。

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和⽂学家,也是杰出的档案⽂献整理⼯作者,他⽤毕⽣精⼒收集整理档案⽂献编写的历史巨著《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韵之离骚”。

1 多⽅游历⾛遍神州,考察历史⽂物,躬⾏核证⽂献传说司马迁⼀⽣游历很多地⽅,⾜迹遍及⼤江南北。

在⼆⼗岁那年,他就开始了漫游⽣活。

此次远游历时两三年,司马迁穿过了今陕、鄂、湘、赣、苏、浙、皖、鲁、豫九省,⾛访古迹名胜,考察史料⽂物,⾏程近三万⾥,采集了⼤量旧闻传说。

回到长安以后,司马迁“仕为郎中”,被派往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安抚边民。

“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他借机深⼊调查西南各地的经济、政治、社会⽣活和风⼟⼈情,⽤⼀年多的时间,踏遍西南,直到云贵⼀带。

以后,⼜多次侍从武帝巡狩封禅,在考察游览名⼭⼤川的同时,熟悉地理、采风察俗、考证⽂献典籍,获得了许多珍贵的第⼀⼿材料,对后来撰写《史记》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通过游历,司马迁实地调查历史踪迹,⽤⾃⾝见闻来研究审核档案典籍⽂献传说,《史记》读来格外真实⽣动。

根据实地考察,他还核查订正了⼀些前⼈的说法,⽹罗了⼤批的散佚旧闻。

司马迁所处的西汉时代与秦朝时间上相距不远,发⽣在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的⼀些历史事件,多有遗迹或传⼈。

所以,司马迁的多次游历不仅考察了前朝的⾜迹,探访了历史主⼈公的后⼈或村⼈,搜集了⼤量的散佚旧闻,使《史记》的内容更加丰满可信,⽽且因为实践探访得来的材料本⾝就是真实的历史记录,对于考证⽂献记载的真伪意义更为重⼤。

如,《淮阴侯列传》中关于“韩信容忍胯下之辱”的故事,《项⽻本纪》中,关于刘邦为争霸不顾其⽗安危的⽆赖形象等,这些⽣动形象的故事在汉朝官⽅的正史⽂档中都是不可能有的,为今天能够更好地了解楚汉及其以前将相名⾂的⾏为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证据。

在游历的过程中,他还⽬睹、实地采访了很多⼈,收集了很多民间⼝述档案和旧闻传说,考证了⽂献史料。

司马迁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司马迁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文学研究司马迁对中国文学的贡献张大可(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北京100081)摘 要: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以文运事,用文学之笔塑造历史人物成为典型形象,从而创造了中国传记文学,因此,司马迁又是一位文学家。

司马迁是创立中国文学理论的先驱者,语言巨匠,散文大家,他所写的史传人物是实录而不是虚构,但他做到了史笔与文笔的交融,对史传人物生活细节的遥情想象,高于生活,仿佛虚构,而合于实录之度,因此 史记 人物不是小说人物。

关键词: 史记 ;实录;史笔;文笔;以文运事;遥情想象中图分类号:I20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08)02-0107-04一、司马迁对中国文学做出了哪些贡献作为文学家的司马迁,对中国文学所做的贡献,主要有四个方面:其一,是创立中国文学理论的先驱者;其二,是语言巨匠;其三,是散文大家;其四,创立传记文学。

史学、文学、哲学,都是人学。

记录人的行事,就是史学;描写人的感情,就是文学;剖析人的思想,就是哲学。

文史哲,本质上可以相通。

司马迁集文史哲于一身,是一位全能作家。

史记 是一部蕴涵哲理思想的文史名著,也就可以理解了。

语言与情节是文学创作的最基本元素。

语言巨匠,就是文学大家。

史记 语言之优美,不仅独步当时,而且为后世人所不可企及。

史记 中的短句一个字,长句有四五十字,当代汉语中的各种复杂句型, 史记 全有。

史记 语言生动、流畅,而又雄健峻洁,婉曲细微,形成独特的风格。

史记 已经创造了个性化的语言,例如 秦始皇本纪 写始皇统一中国,群臣议立尊号,上奏说: 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

始皇批示: 去 泰 著 皇 ,采上古 帝 位号,号曰 皇帝 ,他如议。

这去 泰 著 皇 ,一字一顿,凛凛然一派金口玉言,拍板定案不容置喙的至尊语气,极为传神。

写周昌口吃,曰 期期不可 ,神情声貌,历历如在目前。

诸如心理刻画、夸张修辞、讽剌艺术, 史记 语言,般般皆有。

语言的精灵,就是散文的灵魂。

《史记》中的文献学

《史记》中的文献学

《史记》中的文献学李智耕【摘要】《史记》一书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史学作品,也是一部保留了大量上古原始珍贵文献的图书.司马迁写作《史记》对当时的文献书目辩章学术,考镜源流,做了大量的文献学工作.研究《史记》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固然重要,但研究《史记》的文献学价值也是不容我们忽视的.【期刊名称】《上饶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32)001【总页数】4页(P73-75,79)【关键词】司马迁;史记;文献学;价值【作者】李智耕【作者单位】上饶师范学院,江西上饶334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04.2司马迁(约前145—前86)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继其父司马谈职,任太史令,掌文史星历,得以博览朝廷藏书,承其父业完成《史记》的写作。

《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全面总结了自上古皇帝时代到汉武帝时代约3000年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展开了我国古代史的全貌,创立了前所未有的通史新体制。

“司马迁不仅是伟大的历史学家,更是伟大的文献学家,他写《史记》采摭熔铸经传百家,创立诸子,儒林列传,辩章学术,考镜源流,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国策》、《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

”[1](P149)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地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

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

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对上古文献的整理,考辩等各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一、《史记》的文献学价值(一)保存了丰富的古代文献资料《史记》是我国上自黄帝、下讫汉武帝贯穿数千年的一部通史。

司马迁写《史记》取材极为广泛,单就文献史料而言,凡是他生前成书的经传、诸子、史籍大都有所涉猎。

司马迁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司马迁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司马迁对中国文学的贡献张大可摘要: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以文运事,用文学之笔塑造历史人物成为典型形象,从而创造了中国传记文学,因此,司马迁又是一位文学家。

司马迁是创立中国文学理论的先驱者,语言巨匠,散文大家,他所写的史传人物是实录而不是虚构,但他做到了史笔与文笔的交融,对史传人物生活细节的遥情想象,高于生活,仿佛虚构,而合于实录之度,因此《史记》人物不是小说人物。

关键词:《史记》;实录;史笔;文笔;以文运事;遥情想象一、司马迁对中国文学做出了哪些贡献作为文学家的司马迁,对中国文学所做的贡献,主要有四个方面:其一,是创立中国文学理论的先驱者;其二,是语言巨匠;其三,是散文大家;其四,创立传记文学。

史学、文学、哲学,都是人学。

记录人的行事,就是史学;描写人的感情,就是文学;剖析人的思想,就是哲学。

文史哲,本质上可以相通。

司马迁集文史哲于一身,是一位全能作家。

《史记》是一部蕴涵哲理思想的文史名著,也就可以理解了。

语言与情节是文学创作的最基本元素。

语言巨匠,就是文学大家。

《史记》语言之优美,不仅独步当时,而且为后世人所不可企及。

《史记》中的短句一个字,长句有四五十字,当代汉语中的各种复杂句型,《史记》全有。

《史记》语言生动、流畅,而又雄健峻洁,婉曲细微,形成独特的风格。

《史记》已经创造了个性化的语言,例如《秦始皇本纪》写始皇统一中国,群臣议立尊号,上奏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

”始皇批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

”这去“泰”著“皇”,一字一顿,凛凛然一派金口玉言,拍板定案不容置喙的至尊语气,极为传神。

写周昌口吃,曰“期期不可”,神情声貌,历历如在目前。

诸如心理刻画、夸张修辞、讽剌艺术,《史记》语言,般般皆有。

语言的精灵,就是散文的灵魂。

唐宋八大家倡导古文运动,以司马迁的《史记》为旗帜,绝不是偶然的。

司马迁是散文大家,众所周知。

他创造了传记文学,限于篇幅不多说。

司马迁的主要成就

司马迁的主要成就

司马迁的主要成就史学家著名人物马迁(145-86B.C.)自身就是一位智者,他的精神和作品几千年来仍博得无量景仰,他的主要成就如下:一、历史学著作1、《史记》最著名的成就当属撰写的《史记》:马迁所作的《史记》,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部最重要的元史,它记录了近2000年的历史,内容涉及历史、军事、地理前沿、财经、文化习俗等各方面内容,甚至连记载一些神话传说,是旧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

2、《续史》马迁另有一部重要影响著作即《续史》,续史三卷,记载从建安四年(公元前106年)到建安十八年(公元前92年)的历史。

《续史》的内容,主要是马迁根据古籍中的记载,并参照实际情况将事实依次罗列,比《史记》更具体,更透彻。

这部书中,记载了许多早期尧舜到夏周时期贵族、商人权势之构成及分立、财富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祭祀、礼仪等社会宗教历史现象,为人们了解古代社会文化及政治历史提供了有价值参考。

二、法学专著1、《汉书章句》马迁还曾撰写过一部名叫《汉书章句》的法学史,其中他分析了商鞅写的《五律》,并一一阐述了中国的财税制度和各项禁令的来龙去脉,历史上的演变,以及立法的检讨和整顿。

它为当时的府衙籍贯及上设及财吏官学考证和监察系统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和参考借鉴。

2、《漢書傳註》“漢書傳註”是马迁在道初年代,为完善食财社时期“两书纲要”而撰写的一部历史及法学著作,也是马迁撰写后人颇有推崇的一部作品。

马迁在此书中通过查阅古籍,对早期政治思想、法律、史料依据以及制度框架等,作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

在此书的条理和编排上他力求全面,既史语古文,又讲具体事实,既宽泛广博,又得体精炼,是古代史学理论研究的奠基之作。

司马迁对档案文献编纂的贡献

司马迁对档案文献编纂的贡献

后共有两条通往西方诸 国的要道。 中由“ 其 鄯 居 民更多利用 了这种形式对外传播 中国文 习俗 。 此外 , 国的饮食文化对于朝鲜 的影 响 我 善傍南山北 ,波河西行至莎车 ,为南道” 由 化 。 ;
“ 车师前王庭 随北山 , 波河西行至疏勒 , 为北 道” 该书还记载说, 。 如果沿着南道“ 西逾葱岭
中国文化的传播历程
人类文明与进步起到 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明的活版印刷术则是经俄罗斯传人德 国的。
此外 , 中国文化对 于亚洲周边国家的影 始了文化交流。 通过多种形式的东学西渐, 博 过沿海港 口通向其他国家的 “ 海上丝绸之 响非常深远 。 例如 日本在大化改新中, 参照和 大精深 的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 为促进 路”“ 。海上丝绸之路” 自西汉时期汉武帝时就 仿效 中国唐朝时期 的政治、 经济和军事等制
已存在 , 其主要 由浙江 、 福建 、 广东等沿海 的 度 , 形成 了—套有序规范 、 行之有效的国家治 港口出发 , 沿海岸线至中南半 岛南下 , 先后穿 理制度 。日本还利用 中国汉字的简化笔画或
东 学西 渐 的主要 通道
除了“ 陆上丝绸之路” 以外 , 中国还有通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 国之一 , 古老的 越马来半岛和马六甲海峡 , 再通往孟 加拉湾 汉字 的偏旁部首作 为音符 , 创制了 日本文字 东方文化散发着浓郁悠长的醉人风隋。随着 沿岸 , 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的斯里兰卡岛。 “ 假名” 通过西南丝绸之路 , 。 中国对越南等国 人们对各种技能掌握 的提 升和对周 边世 界 之后 , 历朝各代还扩充 了多重方 向的海上交 的饮食文化造成了重要影响。如东汉建武年
之路 ” 之外 , 中国的西南方向也存在着一条 的独特魅力。许多亲 自到达中国的国外来访 “ 丝绸之路”其北起西南重镇成都 , , 途经云南 者 , 也通过其 中国游历的所见所闻, 记录了东

《浅谈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文献学历史成就》

《浅谈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文献学历史成就》

浅谈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文献学历史成就前言人类对历史的认识,离不开历史文献的记载,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丰富多样的形象直观性。

灿烂的中华文化可以充分地提升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更是我们赖以发展的重要源头。

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文献整理工作者,是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开创人。

本文从司马迁的身世背景出发,详述其文献代表作及所著文献对历史的意义与价值,突出司马迁光辉而伟大的文献学成就对后世的福祉,具有一定的参考实用价值。

一、司马迁简介司马迁,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二、司马迁主要文献学代表《史记》,原名《太史公记》,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大部分,共计130卷,是一部组织严密、内容恢弘的百科全书式的通史。

时代之长、记载内容之广,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三、司马迁历史文献学主要成就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文献学研究开疆辟域之作[1]。

司马迁在中国文献历史上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广泛收集资料,详加考实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面对浩瀚无垠的上下三千年的历史,首先要做的,就是广罗搜集大量的历史资料,从中详尽择取,并给予详加辩证。

一是广阅书籍,只要涉及到是汉代之前的相关书籍,司马迁一定要采用,例如经书、国语、国策等都是他写史的重要参考资料,除此之外,他还根据具体引用在《史记》的相关章节中都给予详尽说明,例如在《三代世表》中写道:余读《谍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2]二是广阅档案,司马迁因为继承父业,所以像《如昭令》、《记公册》,他都能见到,并从中搜集了很多重要的历史资料。

三是见闻游历,涉遍名山大川,游历全中国,为史记准备了许多真实、感人的素材及资料。

(二)对历史文献的详尽注释汉代以前的很多文献,普通人通常很难看懂。

浅论司马光在历史文献学上的成就

浅论司马光在历史文献学上的成就

浅论司马光在历史文献学上的成就作者:蓝振崇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34期【摘要】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历史文献学家,他在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编制等方面上都体现出了较大的成就,对后世历史文献学的研究和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司马迁历史文献学成就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在我国不仅是一位重要的史学家,更是一位重要的历史文献学家。

他不仅在中国历史学上的贡献是伟大的,同时在中国历史文献学上的成就也是不容忽视的。

《资治通鉴》是他率领当时著名的历史学家刘恕、刘攽、范祖禹等人撮十七史之精要,兼采众说编撰的,是中国历史文献中最重要的编年体著作,共二百九十四卷,包罗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他在历史文献学上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广泛收集资料。

司马光在撰写《资治通鉴》时,面对1362 年的历史,要广泛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大量择取,其中他究竟引用了多少种史料, 至今我们已无法确切统计。

在编修史书时司马光要求遵循"宁失于繁","毋失于略" 的原则。

因此,他编修的《资治通鉴》所引用的的史料至少有正史、编年(含谱录)、别史、杂史、霸史、传记(含碑碣)、奏议(含别集)、地理、小说、诸子共十类,这些都是他写史的重要材料来源。

例如在范祖禹负责编写唐纪部分时,他就要求除附《唐实录》以外,"请且将新、旧《唐书》纪、志、传及《统记》、《补录》, 并诸家传记、小说, 以至诸人文集, 稍干时事者, 皆须依年月注所出篇卷于逐事之下。

""但稍与其事相涉者, 但与注其姓名于事目之下。

"这些都表明司马光是广泛搜集并充分利用了当时所能得到的书籍资料来从事著述的。

可见《资治通鉴》全书三百多万字, 多于前四史的总字数,内容丰富广泛(除政治史以外, 还有相关的历代军事、经济、天文、历法、地理、礼、乐、文化等),这都是是司马光充分吸收了当时所能见到的所有书籍的全部资料撰写而成的。

两汉文献简述

两汉文献简述

3、重新发现的经书古本
(1)孔宅壁中书,有《尚书》、《礼记》、《春秋》、 《论语》、《孝经》。 (2)民间所藏。鲁国淹中(里名)所出《礼》古经,河间 献王得民间所藏《周官》、《尚书》、《礼》、《礼记》、 《孟子》、《老子》等。 (3)民间壁中的《尚书· 泰誓》。 (4)河内女子发老屋所得逸《易》、《礼》、《尚书》。 (5)杜林得漆书古文《尚书》。
1、在校勘学上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就
(1)广备众本,互相参校。《管子叙录》:“所校雠中《管 子》书三百八十九篇,太中大夫卜圭书二十七篇,臣富参 书四十一篇,射声校尉立书十一篇,太史书九十六篇,凡 中外书五百六十四,以校。” (2)校字句,订脱误。《汉书· 艺文志· 书类序》说:“刘向 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或脱去‘无咎’, ‘悔亡’,唯费氏经与古文同。” (3)补缺去重,定著篇章。《列子叙录》:“右新定著八 章··· 内外书凡二十篇,以校,除重复,定著八篇。” (4)确定书名。如将《说苑杂事》定为《新苑》。 (5)不专揽独断,与各科专家合作。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 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
第三节 司马迁
一、司马迁简介
1、司马迁(约前145—前86),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 南)人。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承父业 完成《史记》写作。司马迁不仅是历史学家,也是文献学 家。 2、著作《史记》。《史记· 太史公自序》:“厥协六经异传, 整齐百家殊语”,“成一家之言”。皮锡瑞《经学历史》: “太史公书成于汉武帝时经学处昌明、极纯正时代,间及 经学,皆可信据。”
二、司马迁文献成就
1、《史记》是我国上至黄帝,下讫汉武帝,贯穿数千年的 一部通史。在诸子方面,《史记· 太史公自序》录司马谈 《论六家要指》,立言精辟。 2、在有关列传中多述诸子之言,引其文,载其书,详其学, 不仅可借以研讨各家的思想内容,还可借以考见其书在西 汉前期流传的情况。 3、在史籍方面,本纪、世家、列传多载录《国语》、《战 国策》《世本》、《楚汉春秋》等。清章学诚《校雠通义》 卷三:“艺文虽始于班固,而司马迁之列传实讨论之。观 其叙述,战国、秦、汉之间著书诸人之列传,未尝不学术 渊源,文词流别,反复而论次焉。”

论司马迁的文学作品和文学贡献

论司马迁的文学作品和文学贡献
前9 6年 , 汉武帝改 元大赦天 下 。 将 5 0岁的司马
《 报任 少卿书》 主要讲述 的是司马迁 为了能够继 续完成 巨作《 史 记》 , 而忍 受着各 种身体 及心 灵上 的
痛苦 , 表述 了司马迁 当时遭受 宫刑 后的心境 , 以及 在
创作《 史记》 时的思想。这 为史 学家们研 究司马迁 留 下 了重要 的书面证据 ,从而推 动 了对 司马迁本人真 实历史 的研究 。《 报任 少卿书》 满篇文章饱 含 了作者 满腔的悲愤之情 , 是 一篇难得 的抒 情散 文。 另外 , 《 悲 士不 遇赋》 与《 报 任少卿 书》 体裁相似 , 内容也相 当接近。《 悲士不遇赋》 抒发 了作者怀 才不
5 2 6 5 0 0多字 , 整部 巨作包括 “ 1 2本纪 ( 记历代 帝王政
每 当提及 司马迁这个 名字 ,大多数人都会 第一 时 间想到《 史记》 , 的确 , 司马迁一 生最 大的贡献 就是
绩) 、 3 0 世 家( 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 、 勋贵兴亡 ) 、 7 0列 传( 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 , 主要叙人 臣, 其 中最后一 篇为 自序 ) 、 1 0 表( 大事年表 ) 、 8书( 记各种典章制度 ,
( 二) 其他 文学作 品 司马迁的其他文学作 品有《 汉书 ・ 艺文志》 中的 8 篇赋 、 《 悲士 不遇赋》 等, 其 中《 汉书・ 艺 文志 》 中收录 的 8篇赋都 已经散 失了。只有 在《 艺文类聚》 里面 引
故意 刁难他 一般 ,在其成 大事之 前 ,先要 “ 苦其心 志” 。前 9 9年 , 汉将李陵率兵迎击匈奴 , 兵败被俘 , 最
0 81
尊敬 的。 在创作期 间, 因为被诬陷惨遭身体上的宫刑之
西韩城南 ) 人。司马迁 出生在一个 官宦 家庭 , 但 生活 条件并不是很优越 , 早 年时期甚 至十分贫苦。 2 0岁那

《中国古文献学史》笔记(转自博客)

《中国古文献学史》笔记(转自博客)

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笔记绪论1. 古文献学定义:有关古代文献典籍整理和研究的学问。

2.古文献学学科特点:①综合性的边缘学科②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③成熟的学科3.古文献学史特点:①源远流长、延绵不断②经学史是古文献学史的中心③基本倾向上分两派:考据学派、义理学派④经籍成果最多,其次是史籍、子书,集部书整理最差。

4.古文献学史脉络:先秦是初创时期;两汉是成熟时期,既有以义理为主的经今文学派,又有以考据为主的经古文学派;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承汉朝古文学考据之余绪,南方受玄学影响较大,出现义疏之学,喜谈义理,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

并且由于语言文字的发展,出现了知今昧古、以今类古的倾向;隋唐集南北朝之大成,使南北分立的古文献学得到统一。

唐疏在形式上是南朝义疏之学的继承,实际内容却以考据为主。

史注与魏晋南北朝时期一脉相承,均以考据为主。

隋唐时期古文献学的特点是因循、集成,而较少开创;宋元明疑辩思潮兴起,以理学为代表的义理之学为主,同时考据学也在不断发展;清代集前代考据学之大成,形成以小学为中心的一代朴学,虽亦有汉宋之争,但宋学在学术上始终未成气候。

近代开始之际,今文学虽又一度兴起,但整个近代仍承考据学传统,古文学一直是占优势的。

综观整个古文献學史,汉唐宋清是四个重要时期。

汉学(以古文学的考据传统为代表)和宋学(以义理之学为代表)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传统。

而清朝是个集大成的时期,他尤其是考据学发展的高峰,给我们留下丰富的经验和成果。

第一章先秦第一节夏商周时代1.最早的文献:甲骨文献。

2.有史记载的最早到一个知名的校雠家:宋国大夫正考父。

第二节孔子1.孔子与六经2.观点方法:①多闻阙疑,择善而从,无徵不信②崇尚平实,排斥虚妄③为我所用,开儒家穿凿附会之先河第三节孔子后学1.四门十哲: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子路,文学:子游、子夏。

2.子夏是孔子后学整理传授古文献成绩最著的一个。

3.孟子的观点方法:①在理解、训释方面反对以文害辞,以辞害志,主张以意逆志。

论司马迁的文献学成就

论司马迁的文献学成就

论司马迁的文献学成就
纪丽真
【期刊名称】《齐鲁学刊》
【年(卷),期】2006(000)001
【摘要】司马迁的<史记>具有很高的文献学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古文献的大量保存.包括集纳古籍,保存文献;辑佚古书,辨别真伪及对当代文献的保留三个方面.二是对古文献的考信态度.表现为以实地调查考信文献;对文献进行互考时,坚持采儒家文献;坚持"多闻阙疑".三是以文献为基础的目录学成就.表现为创立发凡,方便检索以及重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总页数】5页(P117-121)
【作者】纪丽真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山东,济南,250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论司马迁文献学实践的历史条件与学术渊源 [J], 张晓光
2.司马迁文献学思想考论 [J], 张涵
3.山东文献学成就的客观总结——读高尚榘先生《山东文献学家》 [J], 孙敬友
4.试析司马迁《史记》与希罗多德《历史》的史料来源及在《文献学》教学中的价值 [J], 吕昕娱
5.司马迁《报任安书》的文献学解读 [J], 刘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司马迁的文献学成就

浅谈司马迁的文献学成就

浅谈司马迁的文献学成就摘要:司马迁是我国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以其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千古盛誉不衰的巨著——《史记》。

《史记》是对我国有史以来的历史文化进行的一次系统的整理和总结,它体大思深,俯仰古今,无所不包。

本文从司马迁的身世经历、创作《史记》的过程、及其作《史记》确定的内容和开创的体例等方面来说明司马迁不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还是我国汉代杰出的文献学家。

关键字:司马迁、游历、太史令、整理、纪传体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幼年居家,与家人“耕牧河山之阳”,在汉武帝建元时司马迁随其父到长安。

司马迁幼年时就学习勤奋刻苦,又利用京师学者名流云集、便于请教的条件,分别向学术大师孔安国、董仲舒等请教学问。

20岁以前的他就已经是博览群书的学者。

公元前126年,司马迁开始游历生涯。

目的是访求古代史书,征稽古代轶闻遗事。

其后,司马谈死后不久,司马迁袭父职任太史令。

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正式开始撰写《史记》。

天汉二年李陵之祸从天而将,司马迁被以“诬罔主上”罪施以宫刑。

这一事件给司马迁带来的痛苦和耻辱之深之大是无法名状的,但同时也使他的思想获得了净化和升华,促使司马迁完成了为后人珍重万分的宏篇巨制——《史记》。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大部分,共计130篇(卷),是一部组织严密、内容宏富的百科全书式的通史。

它所包括的时代之长、记载内容之广,是前无古人的。

《史记》上起传说时代的黄帝,下迄汉武帝时期,记载了约三千年的历史。

它所记载的地理范围,延伸到了今日我国的版图之外:西至中亚,北至大漠,南至越南。

在广阔的时空间架上,《史记》展开了博极天地、囊括古今的人类社会史的完整画卷。

人类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民族、民俗、宗教;构成社会的各阶层,如皇帝、贵族、官吏、将士、学者、游侠、卜者,以至农工商贾,都在《史记》中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反映。

《史记》的艺术成就

《史记》的艺术成就

简叙《史记》思想内容上的特点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

这部书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总结了我国民族三千年发展的历史.共一百三十篇:“本纪"十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

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本纪”除《秦本纪》外,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的一些重要事迹;“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它们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相近;“世家"主要是记叙诸候王国和辅汉功臣。

“列传”是一般人物传记。

在这五类中,除“列传"中有许多篇具有很高的传记文学价值外,还有一些“本纪"和“世家”也是杰出的传记文学作品.《史记》写了三千年的历史,详细记载的却是从战国时代起,特别是汉初的时代。

它所写的社会生活非常广泛。

在《平准书》里,叙述了汉武帝时代的经济和政治的情形。

在《货殖列传》里,描写了当时各地生产和交易的现象。

在《礼书》、《乐书》等篇里,叙述了文化生活的某些方面。

在《大宛列传》和《西南夷列传》等篇里,叙述了邻近各国和民族的历史。

总之,从经济、政治、文化到民族关系等各个方面都有广泛的描绘。

这些作品有的是很生动的富有表现力的散文,能引人入胜。

但是,《史记》的最精彩的部分还不在于这些富有文学意味的论述文字,而在于一些描写得栩栩如生的人物传记。

《史记》里面的人物传记包括了各个阶级各个阶层的各式各样的人物。

它写了许多帝王将相,也写了刺客、游侠、和占卜的人.它还写了农民起义的领袖,失败的历史人物,等等。

《史记》写这些人物,不是客观主义地描写,而是在几乎每个人物身上表现了作者的爱憎.作者对这些人物的爱憎态度又是和作者的整个思想联系起来的。

在《史记》里,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这样几个物点:首先,司马迁从他的唯物主义思想因素和批判的精神出发,对于封建帝王就持有和当时封建统治者不同的态度。

论司马迁在文献编纂学上的开创之功

论司马迁在文献编纂学上的开创之功

论司马迁在文献编纂学上的开创之功薛金玲;丁海燕【期刊名称】《渭南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30)19【摘要】Sima Qian created the peak in history and his great book, Historical Records, was a great pioneering work as an ini⁃tiative in archive literature compilation. It mainly reflected on literature compilation stylistic rules and layout, compilation principle, compilation method and compilation content. It not only created a new paradigm of literature compilation after Confucius, but also a far-reaching impact on future generations.%司马迁将史学推向了一个后人难以逾越的高峰,他的巨著《史记》,又是一部文献学研究开疆辟域之作。

《史记》在文献编纂学上的开创之功,主要表现在编纂体例、编纂原则、编纂方法、编纂内容等方面,它创立了继孔子之后文献编纂学新的范式,对后世影响深远。

【总页数】4页(P26-29)【作者】薛金玲;丁海燕【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大学图书档案馆,西安710065;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6【相关文献】1.司马迁对档案文献编纂的贡献 [J], 刘维秦2.刘向\刘歆父子档案文献编纂之功 [J], 蓸玉兰3.司马迁创新档案文献编纂之功 [J], 秦元元4.《史记》在目录学上的开创之功 [J], 张晓光5.从《史记》看司马迁档案文献编纂的条件与思想 [J], 李穗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司马迁的文献学成就
摘要:司马迁是我国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以其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千古盛誉不衰的巨著——《史记》。

《史记》是对我国有史以来的历史文化进行的一次系统的整理和总结,它体大思深,俯仰古今,无所不包。

本文从司马迁的身世经历、创作《史记》的过程、及其作《史记》确定的内容和开创的体例等方面来说明司马迁不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还是我国汉代杰出的文献学家。

关键字:司马迁、游历、太史令、整理、纪传体
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幼年居家,与家人“耕牧河山之阳”,在汉武帝建元时司马迁随其父到长安。

司马迁幼年时就学习勤奋刻苦,又利用京师学者名流云集、便于请教的条件,分别向学术大师孔安国、董仲舒等请教学问。

20岁以前的他就已经是博览群书的学者。

公元前126年,司马迁开始游历生涯。

目的是访求古代史书,征稽古代轶闻遗事。

其后,司马谈死后不久,司马迁袭父职任太史令。

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正式开始撰写《史记》。

天汉二年李陵之祸从天而将,司马迁被以“诬罔主上”罪施以宫刑。

这一事件给司马迁带来的痛苦和耻辱之深之大是无法名状的,但同时也使他的思想获得了净化和升华,促使司马迁完成了为后人珍重万分的宏篇巨制——《史记》。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大部分,共计130篇(卷),是一部组织严密、内容宏富的百科全书式的通史。

它所包括的时代之长、记载内容之广,是前无古人的。

《史记》上起传说时代的黄帝,下迄汉武帝时期,记载了约三千年的历史。

它所记载的地理范围,延伸到了今日我国的版图之外:西至中亚,北至大漠,南至越南。

在广阔的时空间架上,《史记》展开了博极天地、囊括古今的人类社会史的完整画卷。

人类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民族、民俗、宗教;构成社会的各阶层,如皇帝、贵族、官吏、将士、学者、游侠、卜者,以至农工商贾,都在《史记》中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反映。

司马迁还继承了《左传》、《国语》直接评述历史的方法。

或在篇中,或在篇末,或加之以“太史公曰”,或不明提而紧扣史事的夹议,多言简意赅,发人深思。

司马迁既尊重客观的历史事实,又有精心缝制的匠心和倾注的思想,使得《史记》成为一部具有不朽价值的思想深刻的千古杰作。

司马迁撰写《史记》得力于他的渊博学识和卓越才能,曾经受业于董仲舒的《春秋》和孔安国的古文《尚书》,奠定了他坚实的古文学基础。

在侍从武帝期间,司马迁就被看作是当朝众多的“辨知闳达,溢于文辞”(1)的人才之一。

同时名山大川的长途漫游,又使司马迁饱览了祖国的壮丽河山,考察了历史遗迹,了解了许多历史人物的遗事逸闻以及当地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

他出武关,经南阳,南越汉水,至南郡渡江,在湖南汨罗江,凭吊了爱国诗人屈原投江殉国之处。

到长沙,又凭吊了西汉杰出政论家、文学家贾谊的生活遗迹。

随后前往九嶷闪瞻仰了“瞬葬九嶷”的故址,然后沿江东下至江西九江,考察了禹疏九江故地。

他还赴会稽(今浙江绍兴),参观禹穴,考察夏禹的事迹。

又在此采集了有关勾践报仇雪耻的遗闻故事,收集到范蠡、伍子胥和专诸刺僚等许多遗闻掌故。

这些考察访古活动,使他获得了历史文献记载以外的大量生动的资料,从而为后来撰写《史记·夏本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等篇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继而他渡江北上,到了淮阴,访查了汉初名将韩信早年故事,从而为撰写《史记·淮阴侯列传》提供了不少有益、新鲜的素材。

之后,司马迁又北上山东,在曲阜瞻仰了孔子的庙堂和保存着的车服礼器。

司马迁在薛(今山东滕州)地还访查了有关孟尝君当年豢养门客的故事旧闻,为后来撰写《史记·孔子世家》和《史记·孟尝君列传》提供了生动的材料。

接着,他又辗转来到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彭城为历史名城,西楚霸王项羽曾都于此。

彭城的丰、沛又是汉高祖刘邦发迹的根据地。

他遍访当地长老耆旧,征询汉初君臣遗闻旧事,从而获得了大量秦汉之际的资料,为后来撰写《史记》的秦汉部分内容,打下了坚实基础。

虽然司马迁不是专为整理和保存历史文献而撰著《史记》的,但经他的手载入《史记》的史料,却为后世学者提供了考察研究先秦典籍的有益借鉴。

司马迁撰著《史记》开始于武帝元封三年,此时汉兴已百年,国家收藏的图书、档案不仅种类繁多,而且不断发现的遗书数量也相当可观:“武帝敕丞相公孙弘广开献书之路,百年之间,书积如山。

”(2)司马迁又位居太史令这一全国文化中心的官职,所以《史记》可资取材的文献范围很广,凡历代典籍及秦汉档案无所不有。

司马迁创造性的劳动就体现在对前代大量文献的整理工作中,他充分利用皇家藏书处的书籍、档案,
潜心研究,以一人之力,从大堆杂乱散漫的古代典籍、近代著作以及王朝档案里,整理断简残编,编次条目,辨别真伪,分析源流。

“天下遗文故事,靡不毕太史公”(3)的便利条件,为司马迁整理典籍提供了最现实的可能,正如东汉人桓谭说“太史公不典掌书记则不能条悉古今。

”(4)卓越的史学才能,使司马迁在成功撰写《史记》的同时,也为我国汉武帝以前的文献整理,洒下了辛勤的汗水。

司马迁把不少的先秦典籍由“古文”变成通俗生动的语言,他以这种方式,把历史文献的很多内容保存在《史记》中,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历史典籍的真实记载。

我们把《史记》中所引的书名统计一下便可发现,司马迁时代以前的书籍,凡是《汉书·艺文志》所列出的典籍,司马迁几乎都引用过了,而且其中有些是《艺文志》里所没有的。

司马迁比其前代和后代史学家更具卓越的成就,还因为他善于把文献典籍里的知识结晶为深刻的思想。

一部《儒林列传》不仅是秦汉时代著名文士的合传,结合《孟子荀卿列传》和《仲尼弟子列传》来读,更堪称是一部孔子以后我国的古代教育史。

《史记》在整理、勘误先秦古籍方面,也对我国的历史文献做出了许多贡献,譬如,《史记》的有关记载,纠正了《战国策》及其它古籍如后来的《汉书·艺文志》许多谬误,保存了大量信史。

如《战国策·赵策四》记有“触zhé@(1)说赵太后”,而《史记》则作“触龙言”。

姓名虽一字之差,却成为我国历史上的一桩千古疑案。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则与《史记》此句相同。

《汉书·艺文志》载《吴孙子兵法》为八十二篇,《史记》则为十三篇。

后人研究证明,《汉书·艺文志》数目有误,而《史记》“十三篇”与1972年银雀山汉墓出土竹简《孙子兵法》相合。

《史记》还最早为我们记录了我国古代第一次大型文物典籍,即孔宅古文《尚书》的发现,为古文经学派提供了许多论证根据。

《史记》是继孔子作《春秋》之后的又一部体大思深的巨著,它“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5)。

司马迁把浩繁芜杂的古今文献作了一番通盘清理,将它们纳入精心构思的五种体例中,即“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

这种以人物为主体的编撰形式,开创了记传体史书的先河,并且规范了我国古代正史的撰述模式。

五体皆备的记传体能容纳丰富的历史素材,使历史典籍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从编撰学角度看,这是记传体最突出的特点。

唐代刘知几评论说“《史记》者,‘纪’以包举大端,‘传’以委曲细事,‘表’以序其年爵,‘志’以总括遗漏,
逮于天文、地理、国典、朝章,显隐必赅,洪纤靡失,此其所以为长也。

”(6)清代赵翼审论之云“古者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其后沿为编年、记事两种。

记事者,以一篇记一事,而不能统贯一代之全;编年者又不能即一人而各见其本末。

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

《本纪》以序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人物,然后一代君臣政事,贤否得失,总汇于一篇之中。

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

”(7)《史记》史笔所及,堪称博大宏阔,卓立千古,遂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作。

”(8)所以我们说,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历史巨著,它成为与诸子百家相映生辉的历史文献,为考察我国古代典籍流传存逸提供了宝贵的线索,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真实记录和宝贵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东方朔传》·
(2)刘歆《七略》
(3)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4)桓谭《全后汉文·新论上》
(5)司马迁《史记·报任安书》
(6)刘知几《史通·二体》
(7)赵翼《二十二史札记》
(8)郑樵《通志·总序》
字库未存字注释:
@(1)原字为龙下加言
作者:颜娜,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3级研究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