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喜看稻菽千重浪》优秀课件PP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种,某些对社会有警示作用的反面人物,提示人们某种道理。
了解人物通讯
【结构类型】 ①传记式:其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
容丰富。 ②特写式: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虽然比一般的特写涉
及范围大得多,但属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法。真正写一时一事的人物 通讯,现在也很常见。
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他们的获奖证书由国家主席江泽民签署并颁发, 每人获得500万元的高额奖金。如此高规格的奖励仿佛“一石激起十层浪”, 不仅搅动着人们对科学家的好奇,更引起人们对大奖的产生以及我国科技奖 励制度的关注。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科技奖励 制度成为了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政策和制度。
袁隆平、吴文俊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月的北京,春天如期而至。 今天上午,人民大会堂里更是春风扑面,暖意融融。党中央、国务院在 此隆重召开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 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五 大科技奖同时揭晓并颁奖。 掌声、鲜花、闪光灯……无数人聚焦在今天的科技舞台上。在2612位 获奖者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得主——中国科学 院系统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文俊和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
明确 全文通过把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 小标题组织材料。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工作态度、方法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学术精神、品格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道德操守、准则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个人理想、志向
特点:条理清晰明白,重点突出。语句精妙、 结构工整。
【思考8】概括本文的艺术特点 (1)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丰富通讯信息、把人 物写得栩栩如生、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的重要手段。 例如:“一位老人眯起双眼—走下了稻田”, 几个动词突出了人物工作之认真细心,对科学的严 谨,一丝不苟。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位平凡的“农民” 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外貌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 的反差,更突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深入实践。
③群像式: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 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解题
(1)正标题 “喜看稻菽千重浪”,引用了毛泽东
1959年写的《七律·回韶山》中的诗句,表达 的不仅是农业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而 且还隐含着对未来农业更广阔前景的展望, 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 赞叹。
“心灵富豪”袁隆平颁奖词
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他创造的物质财富,只有两个字 可以形容——无价。而他自己,依旧躬耕于田畴,淡泊于名利, 真实于自我。他以一介农夫的姿态,行走在心灵的田野,收获着 泥土的芬芳。那里,有着一个民族崛起的最古老密码。
感动中国袁隆平颁奖词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 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 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 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 流袁隆平。
七律·到韶山 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解题
(2)副标题: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2000年由中
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设立,由国家科学技术 奖励委员会负责,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 奖中最高等级的奖项,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 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 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 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 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
【思考9】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明确 ①通俗易懂。如:记录了袁隆平“泥腿子
专家”的称号;“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 草不养牛。”
②真实准确。文章用列举了大量的数字和具体的 时间,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表达的准确性。如:产 量占90%以上;增长20%左右;1961年7月的一天等。
【思考6】鉴赏细节描写 【总结】细节描写的效果 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 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细节描写是指抓住 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 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 中。
【思考7】作者用什么样的结构和手法将这些具 体、典型事例贯穿起来的? 有何特点?
01 知人论世 02 初读课文 03 文本研读 04 技巧点拨
目录
第一部分
知人论世
了解作者
沈英甲,笔名佳英、英佳。重庆人。中共党 员。大学学历。北京101中学毕业,当过兵,做过 工。历任《世界知识》、《世界博览》杂志编辑、 记者,《科技日报》副刊部主任、机动记者部主 任,高级记者。在太平洋、神农架、青藏高原、 西部大漠进行过科学考察。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纪实文学《走进 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生存方式》、 《我穷,故我在》,长篇小说《前尘》、《贼 风》、《墨祠》、《间接打击》、《居京不易》, 人物传记《沧桑回眸》等,另有译著十多种,文 章上千篇,主编过三套丛书。作品多次获中国新 闻奖、全国征文奖和优秀读物奖等。
第二部分
初读课文
问题思考 【思考1】通读课文,概括主要事迹。
主要事迹
①在稻田里工作
(一)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②1961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
稻”的杂种第一代。
(二)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 ①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
和本质
植株。
①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 (三)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明确 这部分是说明袁隆平是“真理的捍卫 者,是事实的追随者。”主要围绕“三不稻” 这个情节来写的。
这部分在选材上的特点有两个:一是有个 性,突出了袁隆平对于杂交水稻的认知的与众 不同。二是选材精,不庞杂。
【思考5】第四部分“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通过几件事说明袁隆平的心愿?
①一个梦——两个比喻写出了袁隆平梦想 和希望的美好;
的文章。
问题思考 【思考2】明确本文的线索。
按时间顺序排列,以时间为线 索,分别讲述了袁隆平与水稻研究所 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第三部分
文本研读
【思考1】第一部分“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采用了怎样的手法?
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 践的过程:先说现在,然后说1961年7月的一天, 发现特异稻(欣喜)--护理特异稻(满怀希望)--试 种特异稻(失望)--分析研究(自信)--发现真理(收 获)。
【思考3】第二部分“创新是科学家的灵 魂和本质”共有七个自然段,分几个层次?
明确 可分两个层次。前五个自然段都是 写袁隆平的研究情况,围绕挑战权威、自创 新说来展开。后两个自然段写袁隆平的独特 发现和介绍他的创新成果。
【思考4】第三部分“实事求是科学家的空 气”主要围绕什么来写的?这部分在选材上有 什么特点?
【思考8】概括本文的艺术特点 (2)运用具体、典型的事例塑造人物。 如:①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 工作。(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 ②1960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 杂种第一代。(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③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 ④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等等。 搜集占有大量的资料之后,可选的事例很多,但 是作者围绕主题,选取可以突出人物个性的事例,选 材精,不庞杂。
②战略设想-----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写出了 袁隆平目标远大,不断进取;
③两个心愿——“超级杂交稻”合成;让杂 交稻走向世界。
【思考6】鉴赏细节描写 ①片段:挽起裤腿走下稻田,是人们从 播种到收获季节见到的袁隆平最标准的‘形 象’。 明确 通过“挽起裤腿”这一典型细节, 写出了袁隆平虽是科学家的身份,却凡事亲 力亲为,与土地与水稻天天打交道的形象。
写 作 背 景
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称, 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 因,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在发展中国家, 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 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在解决粮食紧 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 用。而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 必将造福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因此 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
孔繁森、徐虎、李素丽等,都是由人物通讯向全社会推出的楷模。这样的人 物通讯,社会影响最为广泛、深远。
第二种,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名流。如著名科学家、社会活动家、爱国 人士、运动员、演员等。这样的通讯在报刊上常占有相当多的数量,有些报 刊甚至可以通过报道这样的人物来吸引读者,提高报刊的发行量。
第三种,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体现了某种人生价值,或者为人民做出 贡献的普通人。这是近年人物通讯题材发展的一个新趋向。比如:
【思考8】概括本文的艺术特点 (3)小标题的结构,体现布局谋篇的精细、巧妙。 全文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 料。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工作态度、方法;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学术精神、品 格;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道德操守、准则;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个人理想、志向; 特点:条理清晰明白,重点突出;语句精妙、 结构工整;内容深刻、突出主题;形式灵动、富于 文采。
2001年2月22日,《科技日报》发表了这篇人物 通讯。
了解人物通讯
【含义】人物通讯是以人物为报道对象,反映一个人或几 个人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着相当丰富 的材料,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的一种通讯。
了解人物通讯
【写作对象】 第一种,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人物。如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张海迪、
表现了袁隆平对科学的严谨、一丝不苟和 敢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思考2】 文章第5段写了20世纪五六十年 代我国普遍发生饥馑,上一段还提到毛泽东同志 的话,有什么意义?
①是说明提高粮食产量、开发超产稻米在当 时是关系民生的大事,交代了研究杂交稻的背景 和必要性。
②交代了袁隆平经历了几十年风雨不改初衷, 终于研究出优质杂交水稻动力的原因。因为祖国 的普遍饥馑,让青年袁隆平下定决心,把毕生精 力投入到祖国人民最需要的农业科技事业中去, 这表现了袁隆平高度的责任感。
了解袁隆平
袁隆平,大学文化,1954年4月参加工作。 历任湖南省安江农校教师,省农科院讲师, 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省政协 副主席、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 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他发起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给整个人类 带来了福音。现在,我国大江南北的农田普 遍种上了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杂交水稻 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 重要作用。袁隆平的努力,也为解决世界粮 食短缺问题作出了贡献。
【思考6】鉴赏细节描写 ③片段: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走下稻 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 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 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 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明确 通过“鹤立鸡群”写出了的样株的与众 不同,突出了他的特性,而“抚摸”更是生动传神 的写出了袁隆平将样株视若珍宝的情态,将那份欣 喜与激动准确的表达了出来。
【思考6】鉴赏细节描写 ②片段: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
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 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蔸 稻禾。收获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
明确 从“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 谷一百六七十粒”这样的细节描写我们能够看出袁 隆平对待植物科学、农业技术研究的科学严谨的态 度,和对稻田如数家珍般的熟悉与热爱。
【思考8】概括本文的艺术特点 (4)表达方式上,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 说明多种表达方式灵活运用。 袁隆平是怎样发现真理的,采用了倒叙的手 法,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那是1960年7 月的一天——发起了挑战):发现特异稻(欣喜) →护理特异稻(满怀希望)→试种特异稻(失望)→ 分析研究(自信)→发现真理(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