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荣老师的《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教材解读《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长而独树一帜。
设计理念借助古诗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写”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熟悉其他送别诗。
2、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教学准备:含中国政区图、《阳关三叠》的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一、入诗境(播放李叔同的《送别》)师:“相见时难别亦难”同学们,有人说离别是诗,有人说离别是歌,有人说离别是泪水。
是呀!人生自古重离别,人生自古也伤离别。
特别是古代社会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等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而定居难得远行的,因为一旦离别,人的前途和生命安危都很难预料。
相间时难别亦难,所以,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行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
我们就曾经学过送别诗,想一想是什么?你知道哪些送别诗?生:《赋得古原草送别》生:《别董大》生:《赠汪伦》生:《送孟浩然之广陵》生:《芙蓉楼送辛渐》,师:同学们搜集到的送别诗可真多,从这些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的是古人那浓浓的友情。
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饱含凄凄满别情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二解课题师:读课题,说说你是从哪儿看出它是一首送别诗?生:送师:一提起“送别”两字,你有什么样的滋味?生:伤心生:难过生:悲伤生:……师:元二是谁呢?生:噢,这个人姓元,叫──师介绍: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师:排行第二的意思就是在元二的的兄弟姐妹,他是排第二个,他上面还有一个──元大。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2《送元二使安西》课堂教学实录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2《送元二使安西》课堂教学实录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大家以前见过我吗?生:没有。
师:这是第一次见面,肯定比较陌生,是吧!生:是。
师:那么大家再向下看,今天来了这么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看着这么多的老师,你们心里紧张吗?生:不紧张!师:不紧张是吧!好,那么一般情况下,人在紧张的情况下,会表现出来什么呢?来,你来说。
生:冒出一身冷汗。
生:就是全身颤抖。
师:手会发抖,那么腿会怎么样呢?生:心跳加速。
师:心跳加速,腿会发软。
师:好,那么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还比较陌生。
那么如果,我们通过这节课的了解以后,我们彼此之间有了了解后,我们就会成为什么呢?生:朋友。
师:好,那么想不想成为老师的朋友呢?生:想。
师:想的请把手举起来。
对,那位同学举得非常高,非常有诚意,好,好,咱们把手放下。
师:同学们,知道老师姓什么吗?生: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生:老师告诉我们的。
师:老师告诉你们的,好,你说。
生:屏幕上面还有。
师:你是个观察仔细的孩子,也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
好,老师来自哪里呢?生:陕西。
师:是的,来自陕西西安。
在座的同学,有没有去过西安的?你去过吗?生:我去过!师:你对西安有哪些了解呢?生:我知道西安有兵马俑。
师:秦始皇兵马俑。
生:我知道那里还有大雁塔。
师:对,大雁塔。
生:我去过那里的大唐芙蓉园。
生:我去过秦始皇墓。
师:看来大家对西安了解的非常多,那能不能介绍下你自己啊?你来生:我叫,今年十岁了!在实验小学上学。
师:好,还有吗?生:我叫,今年在实验小学4年级1班上学。
师:好,还有吗?生:我叫,今年在实验小学4年级1班上学。
师:好,还有吗?你来!生:我叫,我在实验小学4年级1班上学。
师:能不能说一些其他的?爱好?生:我叫,我的爱好是发明创造。
师:看来大家已经介绍了自己,那么还有许多同学想介绍的,那么把这个机会留到我们的课堂上,等会儿我们来认识。
刚才同学们已经说了,西安许多同学已经去过,也了解过了,那你知道在古时候的西安它又叫什么吗?你来。
送元二使安西
戴建荣《送元二使安西》课堂教学实录(2016-01-25 19:33:55)一、导入生1:老师,我发现第一句诗少了一个字。
师:再找找,你能发现少了哪一个字吗?生1:我发现少了一个“氵邑”字。
师:你从哪里找到的?生1:我从注释里找到的。
师:真好,学会了看注释,就能学得更快。
请大家帮老师把这个字写进去好吗?(学生开始写字)师:请注意这个字的偏帝,左边的三点水要写得略窄些,右边部分写得略宽些。
看看左右的字,大小要匀称。
写完了吗?(师随即表扬写得好的学生)师:写完了,谁来告诉我这个是什么意思?你来。
生2:是湿润的意思。
师:你怎么知道的?生2:在“注释六”那里有。
师:(高兴地说)瞧,又多了一个会学习的孩子。
(指着生1)他今天要和你竞争,你能和他比一比吗?(生1点点头)对,学习要学会方法。
方法用得恰当了,你学起来会事半功倍。
(指着生2)“注释六”里边写着呢,大声地再说一遍。
生2:“悒”的意思是湿润。
师:很好,请坐。
同学们,戴老师第一次来到咱们无锡,可第一次来我就被你们感动了。
知道为什么吗?生3:因为有两个同学在思考。
师:噢,我看到了思考的孩子,我感动了是吗?同学们,我是昨天来的。
我昨天静静地坐在台下,观看了一台节目,听到了一位80岁的老爷爷为我们吟诗。
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在这一段历史当中,流淌着这样一条河流,这条河流中承载着许许多多人们用真挚的心灵写成的一篇篇文字,我们称它们为古诗文。
而这一篇篇文字我们必须用独特的方法去吟诵它们,才能体会到它们的韵味。
(若有所思)今天,我感动了,因为我终于找到了一位知音,他是一位80岁的老人,他用独特的朗诵方法把古诗文的美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老师真的是感动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种吟诵方法好吗?二、读诗师:今天,我要和大家一块来学习一首诗一首唐朝诗人王维写的诗。
谁了解王维?生1:(拿起书)王维是永济县人。
师:好的,知道了他的出生地,还有吗?生1:他9岁就有才名,21岁成进士。
9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一、导入生1:老师,我发现第一句诗少了一个字。
师:再找找,你能发现少了哪一个字吗?生1:我发现少了一个“浥”字。
师:你从哪里找到的?生1:我从注释里找到的。
师:真好,学会了看注释,就能学得更快。
请大家帮老师把这个字写进去好吗?(学生开始写字)师:请注意这个字的偏帝,左边的三点水要写得略窄些,右边部分写得略宽些。
看看左右的字,大小要匀称。
写完了吗?(师随即表扬写得好的学生)师:写完了,谁来告诉我这个是什么意思?你来。
生2:是湿润的意思。
师:你怎么知道的?生2:在“注释六”那里有。
师:(高兴地说)瞧,又多了一个会学习的孩子。
(指着生1)他今天要和你竞争,你能和他比一比吗?(生1点点头)对,学习要学会方法。
方法用得恰当了,你学起来会事半功倍。
(指着生2)“注释六”里边写着呢,大声地再说一遍。
生2:“悒”的意思是湿润。
师:很好,请坐。
同学们,戴老师第一次来到咱们无锡,可第一次来我就被你们感动了。
知道为什么吗?生3:因为有两个同学在思考。
师:噢,我看到了思考的孩子,我感动了是吗?同学们,我是昨天来的。
我昨天静静地坐在台下,观看了一台节目,听到了一位80岁的老爷爷为我们吟诗。
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在这一段历史当中,流淌着这样一条河流,这条河流中承载着许许多多人们用真挚的心灵写成的一篇篇文字,我们称它们为古诗文。
而这一篇篇文字我们必须用独特的方法去吟诵它们,才能体会到它们的韵味。
(若有所思)今天,我感动了,因为我终于找到了一位知音,他是一位80岁的老人,他用独特的朗诵方法把古诗文的美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老师真的是感动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种吟诵方法好吗?二、读诗师:今天,我要和大家一块来学习一首诗一首唐朝诗人王维写的诗。
谁了解王维?生1:(拿起书)王维是永济县人。
师:好的,知道了他的出生地,还有吗?生1:他9岁就有才名,21岁成进士。
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廷任职。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及评析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及评析《送元二使安西》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优秀作品,也是中国古代诗歌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学作品之一。
其诗歌表达了对元二对安西之行的祝福,展现出员庆感及亲情的热情。
本文通过具体教学实录,评析《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特点以及对教学有深刻的影响。
教学实录:(1)全文讲解:教师首先给学生提出一般性概述,即作者王安石是哪个朝代、时期的作者,《送元二使安西》是哪一篇文章,作者写这个诗歌的动机,及简单介绍其大致内容。
(2)文字鉴赏:教师精选诗歌中的几句重点句子,首先使学生通读,并辅以精妙的注释帮助学生认识其中的语句精辟之处,同时注意看诗歌中的语言艺术。
(3)集体研讨:学生全文阅读后,开展集体研讨,借助教师的示范性指导,在触摸情感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艺术素养。
教师大力推崇学生的言论,在此过程中给予学生正确的有关中国文化的引导。
(4)半小时小结:及时回顾与总结,讨论学生和教师对《送元二使安西》的使用、体会以及理解。
二、评析1、教学特点《送元二使安西》教学特点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对全部文学作品给予概述性认识,使学生对作品背景具备基本了解;其次,精选其中的重点语句,配以注释,引导学生通读全文。
最后,集体讨论方式给予学生机会深度体会作品魅力,开展锻炼;及时总结使学生学习记忆更深刻更经久。
2、教学影响《送元二使安西》教学不仅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而且还为他们熏陶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体现在“子之厚义,身之重诚”的亲情观念,以及“洒落相送终须江湖”的浩大礼仪观念上。
这种影响深深影响着学生的心态,使学生更加觉醒,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其他文学鉴赏中有更深层次的体会。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师:请注意这个字的偏旁,左边的三点水要写得略窄些,右边部分写得略宽些。
看看左右的字,大小要匀称。
写完了吗?(师随即表扬写得好的学生。
)师:写完了谁来告诉我这个字是什么意思?你来。
生2:是湿润的意思。
师:你怎么知道的?生2:在注释六那里有。
师:(高兴的说)瞧,又多了一个会学习的孩子。
(指着生1)他今天要和你竞争来着,看着他,你能和他比一比吗?(生1点点头。
师高兴地说)对,学习要学会方法。
方法用得恰当了,你学起来会事半功倍。
(指着生2)注释六里边写着呢,大声地再说一遍。
生2:浥的意思是湿润。
师:很好,请坐。
同学们,戴老师第一次来到咱们无锡,可第一次来我就被你们感动了。
知道为什么吗?(生小声说不知道。
)师:能不能插上你想象的翅膀,想一想我为什么被你们感动了?你来。
生3:因为有两个同学在思考。
师:噢,我看到了思考的孩子,我感动了是吗?祝贺你,你的肩上有了想象的翅膀,可还不大。
如果再大一点儿呀,知道吗,有了想象以后你就离诗人不远了。
(生自豪地坐下)生4:因为你看到我们是会学习的孩子。
师:对,所以我感动了是吗?生4:是的。
师:还有别的原因吗?再想。
(学生歪头沉思。
)师:同学们,我是昨天来的。
(师指着台下)我昨天静静地坐在那里,观看了一台节目。
(一生举手)生:我知道了,因为老师昨天看了我们四(5)班演的节目。
师:我们四(5)班演了什么节目呀?生:诗歌朗诵。
师:你有没有参与?生:没有。
师:噢,真可惜,如果当时我能够看到你就更感动了。
请坐。
还要说的吗?还有谁敢于想象一下吗?(一生举手)真好,来。
生:你觉得我们很聪明。
师:是呀,我觉得你尤其聪明。
请坐。
同学们,昨天参加这台演出的小朋友举手。
(六位学生举起了手。
)这六个孩子我想问一问你们,你们昨天是不是和一位姓李的,八十岁的爷爷一块在吟诗呀?(生摇头)有没有?生:没有。
师:(看着另一位学生)你呢?生:没有。
师(惋惜)哎哟,真可惜,那你们会不会吟诗呀?生高兴地齐声说:会!师(指着一女生):你会?你来吟一段。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
一、课题T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伸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板书课题)谁来读一读课题?(指名读)T 谁来用一句话说说课题的意思。
S 送元二到安西。
T 送他去安西干什么?S 执行任务。
T 执行什么任务?S 奉命前往安西T 看来有个字阻碍了你,“使”在这里是什么意思?S 出使的意思T奉谁的命令去?(奉朝廷的命令去治理那里。
)T 谁送?完整说一遍S 王维送好朋友元二出使安西。
T 现在再读课题,相信你会有不同的理解。
(指名读,齐读)二、自读古诗。
T 现在我们一起走入古诗,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名读)S “朝”错读为“cháo”T 这个字怎么读?(chao)为什么读作zhao?S 是早晨的意思。
T 你能给它组个词吗?S 朝阳T 还有一个字容易读错——舍,你们为什么读作shè?S shè是屋子的意思。
比如宿舍、屋舍T 看来我们在读多音字的时候可以利用组词的方式,结合在句子中的意思来判断它的正确读音。
谁再读?T 读得流利读得有节奏,读出了诗歌的味道读诗讲究快慢缓急和轻重变化。
谁再来试试。
T 来,一起读(齐读)三、质疑、再读古诗、汇报T 学习这首诗,你最想知道什么?有什么疑问?S 王维为什么要送元二去安西?T 你想知道送别的原因S 他们为什么要更近一杯酒?T 你真会思考,提出了这么有价值的问题。
S 王维是怎样送元二的?T 你们真会思考,我们只要理解了诗歌的内容,这些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现在,结合课下注释再读古诗,边读边提起笔来,在旁边写一写对这首诗的理解和体会。
(学生自学)T 这首诗写了什么?S 渭城在早晨的时候下了一场细雨,把地打湿了。
S 王维送朋友四、教学一、二两句,感受含蓄的离别情怀。
T 有人说诗词言情,诗词言志,诗词很多时候呈现的是一幅幅画面,好好读读一、二两句,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S 我看到了柳树。
T 怎样的柳树?S 柳树的颜色很新,很绿。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教学实录9篇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送元二使安西课堂教学实录9篇送元二使安西课堂教学实录 1教学目标1.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3.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1.收集描写友情方面的名诗名句。
2.安西指的是现在哪个地方?3.王维和元二在分别的时候可能说些什么?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入境,导入新课1.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
谁有知心朋友?指名谈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觉。
师: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情投意合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
假如,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原因两人要分开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指名回答。
2.师: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
在古时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送行饯别就成为表达深厚情谊的一种习俗。
于是,在和朋友分离之时,人们就会写一些诗或文章来送给朋友。
回忆一下,你都知道哪些描写朋友之间友情的名言或名句?生根据自己的积累回答。
3.师:这浓浓的友情,这难以割舍的友情,就这样在人们之间一直传递着。
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来到长安城,来到咸阳,来到距离咸阳二十里外的渭城。
那里,有两位朋友,正在惜惜离别。
今天我们学习20课《古诗两首》的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
4.师:看课题,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过了课文。
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谁知道使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安西是个什么地方?师补充:安西都护府是唐朝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元二是要去安西赴任.5.师:这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诗人王维所写的一首送别诗。
打开书,结合后注释和插图,反复的读一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二、情读古诗,想象画面,走入诗境(一)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第一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送元二使安西授课教师:包头市昆区包钢十一小李计华评课教师:包头市昆区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0课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2个生字“舍、君”,理解“使”“浥”“更尽”等词语。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借以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诗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解题导入,在轻声朗读中初识别情1.师: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特别是在唐代,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诗人,你知道哪些诗人呢?生:我知道李白。
师:能不能背上一首李白的诗?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师:如果能再有感情些,那就更好了。
生:我知道杜甫。
我能背杜甫的《绝句》。
师:相信你能背出杜甫喜悦的心情!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师:背得大有进步,但这仅仅是在背诗,谁来有感情的诵读一首你喜欢的诗人的诗!生:我喜欢白居易的《草》。
生: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师:真棒,小诗人!2.师:同学们,老师这里也有一首诗,我来读第一句,如果你们知道,就一起请接下去好吗?生:好!师:独在异乡为异客,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遥知兄弟登高处,生: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生: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
师:是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是王维年少时在长安谋取功名时的作品。
诗人远离故乡,身处举目无亲的异乡,面对繁华热闹的都市,游子思乡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3.师:同学们,今天啊,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来欣赏他的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生齐读)师:谁会读这个题目?(学生纷纷举手)你来试试。
生1:送元二使安西。
师:噢,这个人姓元,叫──生1:二使。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教学实录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教学实录Classroom teaching record of sending yuan Er Shi Anxi《送元二使安西》课堂教学实录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课堂实录是教师将自己或他人执教的优质课堂尽可能详细地记录下来,并加上教学后记或听课评价的一种教育实用文体。
本教案根据小学语文课堂实录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生1:老师,我发现第一句诗少了一个字。
师:再找找,你能发现少了哪一个字吗?生1:我发现少了一个“氵邑”字。
师:你从哪里找到的?生1:我从注释里找到的。
师:真好,学会了看注释,就能学得更快。
请大家帮老师把这个字写进去好吗?(学生开始写字)师:请注意这个字的偏帝,左边的三点水要写得略窄些,右边部分写得略宽些。
看看左右的字,大小要匀称。
写完了吗?(师随即表扬写得好的学生)师:写完了,谁来告诉我这个是什么意思?你来。
生2:是湿润的意思。
师:你怎么知道的?生2:在“注释六”那里有。
师:(高兴地说)瞧,又多了一个会学习的孩子。
(指着生1)他今天要和你竞争,你能和他比一比吗?(生1点点头)对,学习要学会方法。
方法用得恰当了,你学起来会事半功倍。
(指着生2)“注释六”里边写着呢,大声地再说一遍。
生2:“悒”的意思是湿润。
师:很好,请坐。
同学们,戴老师第一次来到咱们无锡,可第一次来我就被你们感动了。
知道为什么吗?生3:因为有两个同学在思考。
师:噢,我看到了思考的孩子,我感动了是吗?同学们,我是昨天来的。
我昨天静静地坐在台下,观看了一台节目,听到了一位80岁的老爷爷为我们吟诗。
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在这一段历史当中,流淌着这样一条河流,这条河流中承载着许许多多人们用真挚的心灵写成的一篇篇文字,我们称它们为古诗文。
而这一篇篇文字我们必须用独特的方法去吟诵它们,才能体会到它们的韵味。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课前板书课题)师生问好.一、导入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想通过一首诗来走近一位诗人,感受他地内心世界.请看黑板.二、解读诗题、知诗人.(师):(课件出示:诗题)谁愿意大声地念给同学们听呢?你来(生):《送元二使安西》(师):可以,谁再来?声音要更响亮些,你来(请学生)(生):《送元二使安西》(师):非常好.一起读.(生齐):《送元二使安西》(师):从诗歌题目当中你读懂了什么?(生):这是一首送别诗(师):从哪里看出它是一首送别诗?(生):送:送别(师):谁送呢?又是送谁呢?(生):王维.(师):关于诗人王维,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呢?(出示课件:王维简介)请个同学来读读.(生):使:到、去、出使.(师):送元二去哪呢?(生):安西(师):安西是指唐朝安西都护府,是唐朝在边疆地区设立地最高军政机构.当时元二是去安西镇守边疆地,我们来看看安西地位置.(课件展示安西地地理位置图)b5E2R。
师指着课件向学生解释安西地位置.师:这就是元二地家乡陕西渭城,从元二地家乡陕西渭城出发,途经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到达新疆地最西部安西,全程三千多公里,气候环境恶劣,千里戈壁、黄沙漫天.p1Ean。
师:好!带着这些理解谁来说说诗题地意思.生发言(师):让我们再读诗题.注意有节奏地朗读.(课件出示节奏)起!再读一次!三、初读古诗、读懂读通、粗知大意.(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千多年前那个送别地场景吧!(课件出示:全诗)先说说怎么读?请同学们自由读,反复读,注意一定要把字音读准了,把诗句读通顺了为止!DXDiT。
(师)开始吧!学生自由地读诗分钟左右.(师):同学们读得可认真了,老师很想听听你们是怎么读地?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读)(生):读诗(师):读得不错!谁再来读读这首诗?.(再指名读)(生):读诗(师):真棒!他把这首诗里要求注意地多音字都读准了,比如“朝”、“舍”、“更”“尽”等字!读得真是一丝不苟.谁再来读?不但要清清楚楚地读,而且还要有板有眼地读,也就是读出诗歌地节奏来.(课件出示节奏指名读)RTCrp。
(完整)戴建荣老师的《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
戴建荣老师的《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1.五(3)班底的57位同学准备好了吗?不仅眼睛要过来,心也要过来.2.师生问好。
(“老师,您好!”不要拖音,纠正两遍)一、导入:师:今天,咱们在这大约要用50分钟的时间来学习一首诗。
先请大家看我写这首诗的题目,一边看,一边思考,我为什么要这样写?师:我先写一个字(送),接下来写两个字(元二),然后写一个字(使),最后写两个字(安西)。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 生(齐):王维。
师:唐朝诗人,王维(板书)。
师:好,我为什么这样写呢?五年级的学生,我不重复第二遍问题,看谁刚才认真听了。
生:我觉得这首诗的题目应该先读一个字,然后停顿,再读两个字,然后再读一个字,然后再读两个字.师:读的时候就要读出这样的停顿。
(生齐读)师:还有谁知道我为什么这样写?生:我猜这是一首送别诗,“送"要在前面,“元二”我猜应该是一个名字,“使”和“安西”我想不能连着,因为“安西”是一个地名.师:没错,真好,这个孩子是会思考的.前面是从读的节奏上来说的,而她呢,不仅知道节奏,而且能从字词的意思上来说,了不起。
别坐下,对她的发言同意吗?(师生交流)师:“元二”指的是什么?就请你把注释一读给大家听。
生(读):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师:元二是一个人的名字吗?是在家中排行第二。
什么叫排行第二,你知道吗?生:家中有好几个兄弟姐妹,他排老二。
师:咱们古人重男轻女,女孩子轮不到排辈分,只有男孩之间才可以,说明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生:元一师:不叫元一,叫元大,有个哥哥,而元二恰恰是个男孩,所以就元二了。
如学过的古诗《别董大》,董大姓董,排行老大.二、读诗:1、师:“使”指名对注释生1:使,出使。
师:别坐下去,奉了谁的命令出使?生:皇帝.师:能不能不去?生:不能。
师:所以能不写诗吗?不能的呀!然后读作者简介,准备。
王维也曾一度—-生(齐):奉使出塞师:他也曾一度奉着皇帝的命令出塞,所以王维最能体谅元二此刻的心情.2、师:安西,都知道,是一个—-生(齐):地名师:去过安西的举手生(齐):没有师:咱们一起看。
送元二使安西戴建荣教学设计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戴建荣教学设计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了解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
二、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三、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设想一、这首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
应让学生多读,不必硬从思想性上去探究,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二、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
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
最难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另一位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二、指导自读(一)自读《送元二使安西》1.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出示小黑板)(1)解释下列词语:悒客舍尽故人(2)试着理解古诗的意思。
2讨论自读作业:(师生共同评定、明确)第1题:浥:悒(yì)湿润。
客舍:客店、旅店。
此处指饯别的处所。
尽:“进”。
故人:老朋友。
此处指元二。
第2题: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
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
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点。
(引导看注解①)本诗辞情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情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蒙蒙的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
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酝酿送别气氛。
第二句: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
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戴建荣老师的《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
1.五(3)班底的57位同学准备好了吗?不仅眼睛要过来,心也要过来。
2.师生问好。
(“老师,您好!”不要拖音,纠正两遍)
一、导入:
师:今天,咱们在这大约要用50分钟的时间来学习一首诗。
先请大家看我写这首诗的题目,一边看,一边思考,我为什么要这样写?
师:我先写一个字(送),接下来写两个字(元二),然后写一个字(使),最后写两个字(安西)。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生(齐):王维。
师:唐朝诗人,王维(板书)。
师:好,我为什么这样写呢?五年级的学生,我不重复第二遍问题,看谁刚才认真听了。
生:我觉得这首诗的题目应该先读一个字,然后停顿,再读两个字,然后再读一个字,然后再读两个字。
师:读的时候就要读出这样的停顿。
(生齐读)
师:还有谁知道我为什么这样写?
生:我猜这是一首送别诗,“送”要在前面,“元二”我猜应该是一个名字,“使”和“安西”我想不能连着,因为“安西”是一个地名。
师:没错,真好,这个孩子是会思考的。
前面是从读的节奏上来说的,而她呢,不仅知道节奏,而且能从字词的意思上来说,了不起。
别坐下,对她的发言同意吗?
(师生交流)
师:“元二”指的是什么?就请你把注释一读给大家听。
生(读):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师:元二是一个人的名字吗?是在家中排行第二。
什么叫排行第二,你知道吗?
生:家中有好几个兄弟姐妹,他排老二。
师:咱们古人重男轻女,女孩子轮不到排辈分,只有男孩之间才可以,说明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
生:元一
师:不叫元一,叫元大,有个哥哥,而元二恰恰是个男孩,所以就元二了。
如学过的古诗《别董大》,董大姓董,排行老大。
二、读诗:
1、师:“使”指名对注释
生1:使,出使。
师:别坐下去,奉了谁的命令出使?
生:皇帝。
师:能不能不去?
生:不能。
师:所以能不写诗吗?不能的呀!然后读作者简介,准备。
王维也曾一度——
生(齐):奉使出塞
师:他也曾一度奉着皇帝的命令出塞,所以王维最能体谅元二此刻的心情。
2、师:安西,都知道,是一个——
生(齐):地名
师:去过安西的举手
生(齐):没有
师:咱们一起看。
(出示地图)长安,当时唐朝的首都,王维和他的好朋友元二都在长安居住,有一天,元二接受皇帝的使命去今新疆库车附近,古时成为——
生(齐):安西
师:对,所以,作为好朋友的王维就从长安开始一路西送。
往西走啊走啊,走到现在渭河以北,有一座城叫——
生(齐):渭城
师:所以这首诗也叫《渭城曲》。
同学们,唐人相送啊,送到渭城就不能再往西送了。
但是,在这样一个晚上,这两个朋友是不睡觉的,他们在附近的小旅馆住下,通宵达旦的就是喝酒聊天,聊天喝酒。
所以诗中有这样一句话,渭城——
生(齐):朝雨浥轻尘。
师:正因为他们没有睡觉,所以才会看到这渭城下了一场朝雨。
送到这里,元二就孤身上路了,继续往西走啊走啊,走到——
生(齐):阳关
师:这首诗中因为出现了“阳关”这个地名,所以又叫《阳关曲》。
看到阳关这两个字,有没有想起一句诗,叫秦时——
生(齐):明月汉时关
师:这个地方从秦朝开始,一直是外来民族侵略我们汉族的必经之地。
所以到了汉朝,汉朝的皇帝就在这建起了一道城关,叫——
生(齐):阳关
师:出了阳关,就离开了自己的故乡。
诗中这样说——
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元二继续往西走啊走啊,走到了安西这个地方。
(简介安西)元二就是出使到这样一个地方。
3、师:所以,这样一首送别的诗课题应该怎样读,这首诗又应该怎样读?
生: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对她的朗读,有什么要说一说的吗?
生:我认为一杯酒的“一”应该重读。
师:读书就要反反复复的品读,还有没有别的读法?
生:(语速较慢)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师: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也就是送别诗要读出感情,速度要读得——
生:慢。
师:速度越缓慢,送别诗读的越慢,别离之情就更浓。
5、其实,在咱们唐朝,唐朝许许多多的诗人,他们写诗也好,作诗也罢,都习惯遵循一种规律,这种规律叫——(师板书:平仄)一起读
生(齐):平仄
师:平仄的规律
生(齐):平仄的规律(师领读三遍)
师:平其实是一种声调,叫平声,仄也是一种声调,叫——
生(齐):仄声
师:咱们中华文化,几千年来一脉传承下来,现在我们也有声调,它们是第——
生(齐):一声,二声,三声,四声
师:还有一种特殊的声调,叫——
生:轻声
师:现在的一、二声就相当于古时候的——
生(齐):平声
师:现在的三、四声就相当于古时候的——
生(齐):仄声
师:为了好记一点,平声咱们就用一条横线表示,仄声就用一条竖线来表示。
遇到平声字,咱们要把字读得长一点,遇到仄声呢?要读短一点。
这个规律又叫做平长仄短的规律。
一起说
生(齐):平长仄短的规律
师:“的”要读得轻,平长仄短的规律
生(齐):平长仄短的规律(师领读两遍)
6、看,这首诗给它标上平长仄短的规律。
读的时候一般都是两个字两个字的读,而这个平长仄短的规律就落在每两个字中的第二个字上。
师:先看第一个音节,渭城,看哪个字?
生:看“城”
指名读,师做手势,“城”读的长还要有起伏,摇头晃脑一圈
7、平声会读了,仄声会读吗?看三四两个字,看哪个字?
师:仄声读得要——
指名读
师:朝雨啊,早上的小雨,能读出来吗?(指名读)
8、师:连起来读这句话
生(齐):渭城——————朝雨浥轻尘————————
师:看着我的手势会读吗?不看那句诗了,看我的手势。
(师做手势)
9、(师配上《阳关三叠》古筝曲,范读)
师:渭城——,齐
(生配《阳关三叠》古筝曲,齐读)
师:渭城——
生(齐):朝雨浥轻尘
师生(齐):客舍青青柳色新。
10、师:读着这样的诗句你看到什么样的柳色?板书:柳
11、师:《诗经》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杨柳依依。
”读到“依依”两个字,就想起——依依——
生:不舍
师:所以咱们中国的古人,每逢写柳写雨的时候都是为了突出“不舍”。
12、师:那谁又看到这里的客舍怎么样?
(回忆王维以往的诗句,简介王维的经历)
师:有没有记起王维写过一首诗:独在——
生(齐):异乡为异客
师:王维和元二一样,也曾一度奉旨出使,他最能理解元二这“独在异乡为异客”。
13、师:呼吸,渭城这里的空气怎么样?
生:很清新
师:还能读出什么?
生:空旷
14、师:咱们该怎么读?师生齐读
15、.师:这就是阳关的路,这是一条怎样的路啊!有位诗人曾经这样描述这条路:“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
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唐·岑
参)
师:这是一条怎样的路?
生:很难走的路
师:你的好朋友元二就是要踏上这样一条路,作为好朋友的你,还有没有想要对他说的,哪怕一句话?有吗?
生:一路走好,好好照顾自己
师:五年以后,王维就去世了。
他再也没有等到元二回来的那一天,再也没有机会和元二一起聊天,一起喝酒。
16、师:所以,这样一首分别诗,咱们该怎么读呢?
(《阳关三叠》响起,师生深情地朗读整首诗。
)
17、师:读着这样的诗,你有没有感受到王维是一位怎样的故人?
生:为朋友两肋插刀
18、师: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这有情有义的故人了。
那还会有这温馨如家的客舍吗?还会有这代表依依不舍深情的杨柳吗?师:还会不会喝到这满是深情厚谊的酒啊?
(一边说一边擦掉之前的板书:柳、客舍、酒)
19、师:那么,陪伴元二这一路上真的什么都没有了吗?
化作一个字“情”
三、唱诗:
师:当读不足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时候,他就会轻轻地唱起来。
(板书:唱)这首诗的唱曲非常有名,叫《阳关三叠》。
师唱,师生齐唱
四、吟诗:
师:同学们,咱们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律来读
师生(齐):渭城朝雨浥轻尘
师:咱们按照《阳关三叠》的曲调来唱
师生(齐):渭城朝雨浥轻尘
师:半唱半读,叫——吟(板书:吟)
这样的诗因为浸润着这样一份情感,所以千百年来,咱们中华民族的人才会代代地
读啊读,唱啊唱,吟啊吟
师:它们才能传承到现在。
咱们今天能够在这节课上这样学习,也是因为有了这一份情,所以也会在这里——
生:读啊读,唱啊唱,吟啊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