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小学语文六年级下《七、科学的精神:当代神农氏》优质课导学案_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神农氏》教学设计
【教材简介】
这篇课文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科学精神”的第一篇主体课文。

本文以《当代神农氏》为题,把“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比作我们的祖先炎帝,这是作者及全世界人民对袁隆平的高度评价。

文章讲述了他从1964年到1975年这10多年里,顶着巨大的压力,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故事。

文章从四个方面表现了袁隆平不计个人得失,献身科学事业的伟大精神,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的歌颂和崇敬之情。

【设计理念】
依据课改精神,以学生为主体,提高人文素养,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指导,设计上体现以下几点:
1、体现教材的思想情感教育价值:培养青少年从小立志报国,热爱科学、崇尚科学、不畏艰险、献身科学的精神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通过教学发挥杰出人物的榜样作用和本文的熏陶和感染作用。

2、体现知识传播教育价值:学生在阅读中通过查阅资料,对水稻育种知识,袁隆平、神农氏等人物有一个再认识。

3、体现技能训练价值: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方面,通过四个片断中重点词句理解,来体会如何表达文章中心,同时学习通过几个生活工作片断来写人和倒叙的手法。

【教法】
图文结合、读写结合
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相结合。

【学法】
小组合作学习、分析综合、抽象概括。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可以独立的识字学词,并通过搜集资料积累与课文有关的知识,课文的学习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法,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

【教学目标】
根据六年级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过程以及他对中国人民做出的巨大贡献,感受他的科学精神。

2.体会本文是如何选材、组材的。

3.独立识字学词。

认字10个,写字13个。

4.理解“创始、忧心忡忡、萌发、扎实、前无古人、辗转反侧、劫后余生”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过程以及他对中国人民做出的巨大贡献,感受他的科学精神。

2.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是如何选材、组材的。

【教学准备】
教具:教师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杂交水稻资料、中国大饥荒资料等。

学具:学生搜集有关神农氏的资料、袁隆平生平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总课时:两课时;
本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简案)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新课《当代神农氏》,请大家齐读课题。

(师板书课题)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针对课题提问)
3.梳理问题,介绍神农氏和袁隆平。

(学生出示自己搜集到的相关资料,介绍时尽量让学生自己说。


4.今天我们就来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怎么样写这位当代神农氏——袁隆平的。

(板书:袁隆平)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默读课文,找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重点指导灼的读音;“穗”字右边部分右上角没点,中间有点;“烤”的右边声旁“考”,不能多写一横)。

2.小组合作交流,扫清文字障碍。

3.积累形近字:梁、粱;庭、廷、延。

4.指名读本文词语,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对画线词语的理解。

5.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给中间每部分加上一个小标题。

第一部分:奇思妙想。

第二部分:迎难而上。

第三部分:艰难寻找。

第四部分:终获成功。

三、学习课文首尾部分。

1.指名读首尾部分,思考: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2.学生写旁注,点名学生汇报。

3.老师介绍杂交水稻的相关资料。

(课件出示)
4.齐读首尾部分。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整体回顾,揭示学习内容
教师衔接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对《当代神农氏》中的重点字词进行了讲解,也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通过首尾部分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袁隆平的生平,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
1.点名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提问:这篇课文围绕四个部分来写袁隆平的,这四个部分是什么?请同学们用小标题来说。

(板书小标题)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温故而知新。


2.浏览课文内容,用“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来提问。

3.梳理问题,课件出示:
(1)袁隆平怎么样培育杂交水稻?培育结果怎样?
(2)课文体现的科学精神是什么?怎么样体现的?
4.这节课,我们就围绕以上这两个问题展开学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提问并梳理问题,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自主学习,理解重点内容
1.自主思考,出示课件:
自主学习提示:默读,用笔画出袁隆平为什么培育,怎么样培育以及培育结果的重点词句,批注。

2.小组交流,每组选一个代表汇报。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让学生先自己思考、勾画、批注,再四人小组交流,既让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又懂得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3.全班分享,重点品读。

(1)(出示课件)那是20世纪60年代初,饥饿,像阴天蒙蒙的雨雾,笼罩在炎黄子孙赖以生存的中华大地上。

袁隆平看到,在公共食堂的灶台上,堆堆野菜,大锅清汤,岌岌可危的村民住房里,躺着一个个因饥饿患水肿病的大人和孩子……
①师提问:同学们,这两句话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交代背景)
②同学们,你们要是一天不吃饭会有什么感觉?三天呢?五天呢……(生谈感受)
③(边出示图片师边讲当时中国的现状)上世纪60年代初,也就是1959年到1962年期间,中国遭受了“三年自然灾害”,准确的说,那是中国最困难的时期,粮食产量急剧下降,很多人食不果腹,人们吃得更多的是玉米、高粱、红薯干、代食品(糠、藕渣、树根、野菜、芋梗、榆树叶……)由于供应的严重不足,全国出现大面积的饥荒。

据记载,1959年—1960年,中国人口净减少1000万人……(讲解的过程中幻灯出示相关图片)。

④提问:从这些图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饥荒的严重性)
⑤创设情境,再次引读这句话。

师:嗷嗷待哺的孩子饿得哇哇直哭;生:可是只能喝开水……
师:瘦弱的母亲眉头紧锁地看着孩子;生:因为实在没有一粒米了……
师:堂堂大男儿多想工作养活老小啊;生:可是吃不饱……
师:久病的人们多想喝一口稀粥;生:可这仅仅是一种奢望……
师:男女老少啊,都期望着能吃上一顿饱饭。

生:可是粮食不够……
师:在那时,饥饿,像阴天蒙蒙的雨雾……生:笼罩在……
⑥读后评价:从读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袁隆平为中国大地遭受饥荒而忧,为人民吃不上粮食而急)
⑦小结写法:比喻句的运用,饥饿场面的描写都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人们对事物的渴望和袁隆平忧国忧民的情怀。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观看相关图片,谈感受。

学生理解了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原因,也感受到了袁隆平忧国忧民的情怀。

通过引读,学生的朗读激情也更饱满。


(2)读一读,比较下面两句话
(课件出示)
他决计要像传说中的神农氏那样,制造一根神鞭,驱在中华大地肆虐的饥荒恶魔。

他决计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

①提问:这两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第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更生
动,更形象。


②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我们仿佛看到了袁隆平举着一根神鞭,面对着饥
荒恶魔,他勇往直前,誓要把它们赶出中华大地。

③学生评价读的怎样?(是否准确、是否感情饱满,表达出了袁隆平的决心。


④小结写法:两句话都阐明了袁隆平的决心,但第一句话引用了神农氏的传说,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科学的力量比作神鞭,把威胁人民生命安全的饥荒比作恶魔,突出了饥荒的严重性,表现了袁隆平忧国忧民的情怀。

第二句语气比较平淡,没有第一句表达效果强。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感受到了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决心,比喻句的运用让句子更形象、更生动。

引导学生在写作时也可用这样的表达方式。

)(3)“水稻杂交是一项世界性大课题,难度非常大。

外国许多有过这种设想的研究人员经过努力都放弃或中断了研究。

不少西方学者断言:‘搞杂交水稻是对遗传学的无知。

’”
但是,神农氏的子孙袁隆平,偏偏要啃这块“硬骨头”。

①请找出这句话中的关键词。

(偏偏、啃、硬骨头)
②师提问:你如何理解这句话?平时的你是如何啃骨头的,感受怎样?
③生谈自己的感悟。

④提问:“偏偏”还可以换成什么词?(唯独、单单)表达效果如何,为什么这里用“偏偏”更好?(突出袁隆平的决心之大)
④小结写法: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困难比作“硬骨头”,突出了这一任务的艰巨性,“偏偏”一词表现了袁隆平迎难而上的决心。

⑤指导朗读(男女生对读)
⑥评价朗读:是否读出了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决心。

(4)他卷起裤腿,脚踩污泥,头顶烈日,手持放大镜,像大海捞针似的在稻田里逐株逐穗地寻找。

灼人的阳光晒黑了他的皮肤;小刀似的稻叶刮得他脸上、手
上、腿上发痒发痛;汗水如注,一行行、一滴滴地透过稻叶,滴进水中。

①提问:你如何理解这句话?(从这段话中动词和比喻句的运用谈起)
②学生表演“逐株逐穗的寻找”,引导学生想象:什么情况下会汗水如注。

③生谈感悟。

④指导朗读:读出袁隆平认真寻找,不怕艰辛的精神
⑤生评价:重点词语读的是否突出,朗读的情感是否到位……
⑥小结写法:这段话用一连串的动词,细节的描写,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这项工作的艰难以及袁隆平所付出的辛劳。

更突出了寻找雄性不育水稻植株的困难,体现袁隆平坚忍不拔的精神。

引读结果:师读: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六年过去了。

袁隆平跑遍了半个中国。

生读:最后,他带着科研小组来到了天涯海角——海南岛的南江农场。

功夫不负有心人。

他的助手李必湖在一条杂草丛生的水沟里,终于发现了一株雄蕊花粉败育的野生稻。

袁隆平和助手们跳进水沟,小心翼翼地把稻株连根带泥挖了出来。

(5)“夜色下,袁隆平捧着劫后余生的四钵稻苗又悲又喜,像慈母似的抚摸着。

①提问: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②生表演袁隆平又悲又喜,并像母亲抚摸婴儿一样抚摸稻苗的情景。

③生谈感悟。

④提问:“捧”还可以换成什么词?(举、托、拿……)用哪个词更好,更准确?为什么?(“捧”更能变现出袁隆平对四株稻苗的珍爱)
⑤指导朗读:边想象画面边读。

⑥生评价。

⑦小结写法:这句话用上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袁隆平比作慈母,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稻苗失而复得后他悲喜交加的心情,表现了他对科研成果的真爱,体现了他对科学事业的热爱。

教师引读:是呀,正如文中所说:命运,总是朝敢于向他挑战的人微笑。

生读:经过百劫千难,最后的成功,属于不懈的追求者。

1975年,袁隆平科研小组培育的一批早熟高产稻破土而出。

(设计意图:多种方式的朗读,把学生的情感很好的激发了出来。

学生汇报每一个重点句子的表达效果,体现小组合作的成果,培养了学生大胆发言的习惯,在发言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注意规范自己的语言,学会严谨的表达,通过教师总结,明确句子的表达效果。


4.看插图,写感悟,表敬意。

(1)(出示插图)教师引导:看到这样顶着烈日,认真寻找水稻植株的袁隆平,看到这样坚持不懈,誓要解决人们温饱问题的袁隆平,看到这样做出了伟大贡献,却仍平易近人的袁隆平,你想对她他说些什么呢?请把你最想对袁隆平说的话写在书上插图的旁边。

(提示:开头带上称呼)
(2)点名学生汇报,展台展示汇报学生的体会,其他学生评。

幻灯出示评的要求:①是否符合自身特点。

②书写是否正确、好看、干净、整齐。

③格式标点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插图的运用,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观察、理解、表达、创造的能力。

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总结文章写法特点
1.采用倒叙手法,先写出杂交水稻培育成功的伟大意义,激发读者的兴趣,再分四个部分写出袁隆平怎样取得成功的。

更加突出人物的伟大精神品质。

(板书:倒叙)
2.首尾呼应,表现出袁隆平贡献之大,也是读者受到感染和震撼,敬意油然而生。

(板书:首尾呼应)
3.有详有略,重点写了袁隆平要培育杂交水稻的原因,以及在寻找、培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突出了袁隆平以国计民生为己任,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

(板书:有详有略热爱科学献身科学)
(设计意图:写法特点的总结,让学生再次深刻体会到了人物的伟大品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训练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解决了本课的难点。


四、拓展延伸
课文分别从哪些方面写了袁隆平的科学精神?
(师引导,生总结,幻灯出示)
1.忧国忧民,为人类幸福不懈追求。

2.不迷信,不盲从,大胆想象创新。

3.不畏艰难,持之以恒,脚踏实地。

4.不怕挫折,严谨协作。

师总结语: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

他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

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而培育杂交水稻的正是袁隆平,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他真不愧是人类心目中的——(学生齐读)“当代神农氏”。

(设计意图:对袁隆平科学精神的总结,与单元主题紧密结合,让学生再次明确了什么是科学精神。


五、布置作业
1.尝试150个字概述袁隆平的生平
2.积累更多科学家的事迹。

(设计意图:作业的设计培养了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注重加强课内外知识的整合,让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板书设计】
萌发奇想写法:倒叙
当代神农氏艰难寻找热爱科学首尾呼应
袁隆平迎难而上献身科学有详有略
终获成功
(设计意图:本课的板书简单明了,把本课的重点内容较好的总结了出来,在写法上突破了难点,让人一目了然。


【课后反思】
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本课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因此,开课我就从第一课时的学生质疑部分梳理出了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1)袁隆平怎么样培育杂交水稻?培育结果怎样?(2)课文体现的科学精神是什么?怎么样体现的?围绕这些问题再让学生独立品词析句,写旁注。

之后让小组交流讨论,合作时学生做到了组织有序,发言积极,讨论热烈。

全班分享时我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指导他们多种形式阅读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激发了学生的朗读情感,活跃了课堂气氛。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了袁隆平的科学精神,感悟到了他的人格魅力。

此时,学生一定有很多想对袁隆平说的话,我便设计了“看插图、写感悟、表敬意”环节,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对袁隆平的崇高敬意,进一步加深了课文的理解。

最后通过总结袁隆平的精神和课文的写法特点来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效果良好。

从今天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在听说读写思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尤其是学生能做到独立阅读,积极思考,并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也很好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但在过渡语的处理上,我设计的还不够精炼,对学生鼓励的语言太过单一,指导学生朗读时,自己的感情还不够饱满。

因此,我决定以后在教学上要多向优秀教师请教,多读有关教育教学类的书籍,不断创新自己的课堂,丰富自己的教学语言,以更充沛的精神面貌去面对学生,引导学生,让自己的课堂充满激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