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我国的自然资源保护制度与政策
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
排污收费制度
总结词
排污收费制度是对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或者超 过国家排放标准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征 收一定费用的制度。
详细描述
排污收费制度旨在促进企业加强污染治理和 环境保护,减少污染物排放。该制度根据排 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等因素,对企 事业单位征收相应的排污费用,从而增加其 经济成本,促使其采取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 放。排污收费制度对于控制环境污染、保护 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可持续利用
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合理配置资源,避免过度开采和浪费。通过技术 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实现自然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同时,应积极开展国际合 作,共同应对全球资源环境问题。
02
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预防为主原则
预防为主原则是指在进行自然资源开发和环境利用时,应当以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 破坏为主要原则,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明确海洋产权的归属和 管理主体,规定海洋开 发和利用的权限和责任 。
制定海洋功能区划方案 ,明确不同功能区的使 用范围和管理要求。
强化海洋环境保护措施 ,防止海洋污染和生态 破坏。
规定海洋资源税费的标 准、征收和使用,促进 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 有效利用。
05
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与 交流
国际环境法的原则与规范
环境保护原则
强调环境保护是全球共同的责任 ,所有国家都应该采取措施防止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可持续发展原则
要求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 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 ,确保后代人能够享有同样的资 源和环境。
国际环境合作与交流的机制与平台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
是国际环境合作的重要机构,通过提供政策建议、技术支持和信息共享,促进 各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
试述我国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
试述我国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一、我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演进产权界定是一种法律行为,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演进,直接表现为相关法律制度的演进。
回顾我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历史变迁,大体经历了完全的公有产权阶段、使用权的无偿取得与不可交易阶段、使用权的有偿取得与可交易阶段。
每一阶段都以相应的法律规定为依据,并做出具体的产权安排,由此发挥不同的产权功能,取得不同的制度绩效。
1.完全的公有产权阶段(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规定“矿藏、水流,由法律规定为国有的森林、荒地和其他资源,都属于全民所有。
”根据这一规定,我国从建国伊始就确立了自然资源的公有产权制度。
(1)在所有权上,国家行使对绝大部分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即从我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建立的一开始,国家所有权就占据了主导地位,产权的初始界定过度国有化。
但在实际操作中,集体所有权是客观存在的,在事实上形成了公有产权的二元结构,但这一事实并未在宪法以及其它法律中得到确认和体现。
(2)在使用权上,国有企业作为资源的实际使用者垄断了使用权。
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并不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只是充当资源的生产加工车间,按照国家的行政指令供给资源产品,因而没有实质的经营权、收益权,缺乏权利激励与责任约束。
(3)在转让权上,任何政府行政调配以外的资源交易都是被严厉禁止的,任何集体、个人不得出售、出租转让任何自然资源。
转让权的缺失,导致资源利用结构的调整迟缓,资源配置处于低效状态。
但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对资源的需求较少的情况下,这种低效的产权制度对资源的供给尚能满足这种需求,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尚能维持在资源的承载极限之内。
2.使用权的无偿取得与不可交易阶段(20世纪80年代)进入80年代,我国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才正式进入创设阶段。
国家颁布了一系列自然资源产权的法律法规:《宪法》第9条、第10条共6款(1982),《民法通则》第80条、第81条、第83条共7款(1986),还有7个单行法律:《森林法》(1984、1998修订)、《草原法》(1985)、《渔业法》(1986、2000修订)、《矿产资源法》(1986、1996年修订)、《土地管理法》(1986、1988和1998两次修订)、《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水法》(1988)以及大量的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和行政规章。
自然资源规章管理制度
自然资源规章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权益,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草原资源、渔业资源、海洋资源等。
第三条自然资源管理以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为辅,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第四条国家自然资源管理以统一规划、全面监管、科学开发、公平共享为原则。
第五条自然资源管理应遵循科学决策、公开透明、公众参与的原则。
第六条国家自然资源管理部门负责规划、监管、保护和管理全国的自然资源。
第七条地方自然资源管理部门负责贯彻执行国家自然资源管理政策,统筹本地的自然资源管理工作。
第八条各类自然资源的获取、开发、利用和管理,应当遵循审批程序,依法取得相应的权利和许可。
第二章土地资源管理第九条关于土地资源的管理,需要遵循保护农田、节约用地、集约利用、加强生态保护的原则。
第十条农田土地的保护,应当采取限制城市建设、严格耕地保护、守住红线等措施。
第十一条城市用地规划,应当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利用、节约用地、生态优先等原则。
第十二条城乡建设用地和农村宅基地的管理,应当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严格审批的原则。
第十三条土地管理部门负责土地资源的规划、管理、交易和利用。
第十四条土地资源的获取和利用,应当履行土地出让、土地征收、土地整理等程序,依法取得相应的权利和许可。
第三章水资源管理第十五条关于水资源的管理,需要遵循节约用水、保护水源、科学配置、加强生态保护的原则。
第十六条水资源的保护,应当采取严格控制排污、保护水源地、加强水土保持等措施。
第十七条水资源的利用,应当遵循节约用水、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循环利用的原则。
第十八条水资源管理部门负责水资源的规划、管理、调度和保护。
第十九条水资源的获取和利用,应当履行水资源使用许可、水资源调度等程序,依法取得相应的权利和许可。
第四章矿产资源管理第二十条关于矿产资源的管理,需要遵循保护矿产资源、合理开采、科学开发的原则。
自然资源保护的基本制度
自然资源保护的基本制度
自然资源保护的基本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法规制度:国家和地方制定一系列有关自然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包括环境保护法、林业法、水资源法等,明确了自然资源的保护原则和具体措施。
2.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自然资源管理机构和部门,设立专门的自然资源保护机构,负责自然资源的调查、监测、评估和保护工作。
3.资源评估制度:通过资源的调查和评估,对自然资源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估,确定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分布情况,为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依据。
4.资源利用制度:明确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归属,建立合理的资源利用和开发制度,采取限额、配额等方式,限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
5.保护区制度:建立和完善自然保护区制度,划定各类保护区的范围、功能和管理措施,加强对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保护珍稀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6.生态补偿制度:建立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机制,通过生态补偿政策,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修复工作给予经济和社会的支持和激励。
7.行政执法制度:建立健全自然资源保护的监督和执法制度,
加强对资源损害行为的打击和追责,维护资源的合法使用和保护。
8.公众参与制度:推行公众参与自然资源管理和保护的制度,
加强社会组织、企业和公众对自然资源保护工作的参与和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格局。
综上所述,自然资源保护的基本制度是一系列法律法规、机构设置和管理措施的集合,旨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自然资源保护法简介
自然资源保护法简介胡静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一、概述大家好,那么这一讲我们讲自然资源法,自然资源法从大的范围来讲属于环境保护法。
但是狭义的环境保护法它主要指的是污染防治,自然资源保护法跟环境法来说,它相对来说,它更侧重于对这个自然这样一个利用和保护的一些规定。
好我们先来看一看什么是叫做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物质和能量。
首先它要有用,它要有价值。
自然资源的类型有这么几种:第一就是不可更新资源,就是这些东西消耗了就没了,矿产资源指的是这一类。
第二就是可更新资源,就这些资源呢,它通常指的是生物资源、动物、植物还有土壤、地下水。
对这样一些资源,你只要运用的好,它是可以更新的。
比如说树砍了还可以长,这就是可以更新。
第三就是恒定性资源,恒定性资源又叫做永久性这样的资源,它可以说是取之不绝用之不尽的资源,气温、降水、潮汐、风、波浪、地热、太阳能,这样一些都是恒定资源。
对于恒定性资源我们在法律上的态度是鼓励的开发使用。
对于可更新资源,我们法律上的要求就是对它的消耗、它的开发不能超过它的可再生可更新这样一个速度。
对于不可更新的资源,我们尽量的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尽量的将它多重用途充分的发挥出来。
自然资源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之分,自然属性第一就是它的整体性,各种资源的要素它是相互影响,各地区的要素也是相互影响,就说上游采伐数目采伐的多了,那么水土流失,那么这个下游就可以发生洪涝。
第二就是地域性,自然资源在空间上它是分布不均衡的。
有些地方森林多,有些地方可能是不毛之地。
第三自然性,就是自然形成的,但是人为活动可以对其形成产生影响。
社会属性这一块,第一稀缺性,那么这个也是最关键的核心的属性,稀缺分为绝对稀缺就是自然资源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还有相对稀缺,当自然资源的总供给还能够满足总需求,但由于分布不均匀而造成的局部稀缺。
第二就是多用性,就是它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
自然资源有经济功能也有环境功能,比如说那个树木,它可以用来从事建筑,材料作为建筑材料来使用,但它也有光合作用,也是生产系统的一份子,使用它有环境功能。
自然资源保护法
自然资源保护法 概述
第一节
一、自然资源 (一)概念:自然资源,是指在一 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可以为人类生存 发展产生经济价值、增益造福的那部分 自然环境。 1、具有可使用性。 2、范围是可变的。 3、具有整体性。
(二)自然资源的分类: 1、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如各种矿物。 2、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如动植物。 3、恒定自然资源 如太阳能。 (三)自然资源保护的意义 (四)自然资源保护的中心内容 让可再生资源增殖扩大;让不可再生 资源最好利用;让恒定资源永续利用。
第五节 森林资源保护法
一、森林和森林资源 (一)涵义 森林资源指一个国家或地 区林地面积、树种及木材蓄积量的总称。 (二)森林的功能 (三)森林的分类 (四)我国森林资源状况 二、森林保护 三、森林资源保护的立法
四、保护森林的法律规定 (一)森林所用权 1、森林资源所有权实行公有制。 2、林木所有权 国家、集体、个人都 可享有所有权。 3、林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林地所有权公有,使用权可由个人享有。 (二)林业建设方针 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 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
(五)切实保护耕地 1、耕地数量总体控制 2、省级政府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 3、耕地保护重点是基本农田 4、实行耕地占用补偿制度
5、非农业建设必须节约使用土地 6、严禁抛荒。 7、破坏土地者复垦 8、保护和提高土地生产能力。
(六)土地开垦 1、必须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必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七)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 1、建设用地必须申请使用国有土地 2、严格实行农用地转用审批制度 3、严格规定征地审批权限 4、征用土地给予补偿。 5、征用菜地交纳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 6、加强对农民兴建住宅基地的控制 (八)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 (九)临时使用土地
论我国资源环境保护法律制度
论我国资源环境保护法律制度我国资源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论述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和我国资源环境压力的加大,我国资源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了有效保护资源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资源环境保护法律制度。
本文将对我国资源环境保护法律制度进行探讨,旨在分析其作用和不足之处,并对今后的发展进行展望。
一、我国资源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必要性资源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
然而,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污染问题较为严重。
因此,建立和完善我国的资源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势在必行。
1. 保障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建立,可以有效遏制资源过度开采的情况,保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这有助于维护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避免资源枯竭对经济造成的重大冲击。
2. 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资源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护和提升人们的生态环境质量。
同时,在保护环境的过程中,也能够减少各类污染对人民健康的危害,确保人民的身体健康。
3. 履行国际环境保护义务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我国有责任履行国际环境保护义务。
资源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健全,不仅有助于推动我国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也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环境保护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二、我国资源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我国资源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主要包括资源保护法律和环境保护法律两方面内容。
1. 资源保护法律资源保护法律主要涉及自然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包括《矿产资源法》、《水法》、《森林法》等。
这些法律规定了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条件,以及相应的管理办法,旨在保护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2. 环境保护法律环境保护法律主要关注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包括《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
这些法律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管理要求,为环境污染防治提供了法律依据。
三、我国资源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尽管我国资源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环境保护与自然资源保护措施
环境保护与自然资源保护措施引言:现代社会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浪费问题,为了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采取一系列安全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将围绕环境保护与自然资源保护展开,详细阐述各个方面的措施,包括生态恢复、水资源保护、大气污染控制、废物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
一、生态恢复生态恢复是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重要举措之一。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对生态系统进行恢复和保护:1. 种植与保护植被:植物具有净化空气、固定土壤、保护水源等作用,因此需要加强对植被的保护和种植,遏制滥伐滥挖现象。
2. 禁止开垦荒地:开垦荒地会破坏原有生态系统,导致土地退化、水源枯竭等问题,因此需要加强法律法规,禁止开垦荒地,保护原始生态。
二、水资源保护水资源是生命之源,保护水资源对于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以下是水资源保护的一些关键措施:1. 完善水资源的管理与分配:建立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将水资源根据需求合理分配,确保各个领域的用水需求得到满足。
2. 加强水质监测与治理: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系统,对水体进行定期检测,并采取相应的水质治理措施,防止水源污染。
三、大气污染控制空气是人类生存的重要环境之一,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能源消耗的增加,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以下是大气污染控制的关键措施:1. 排放控制与减少:加强对工厂和交通工具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建立减少排放量的政策措施,降低大气污染程度。
2. 绿化环境:通过增加绿地覆盖率、建立城市绿化带等措施,吸收和减少污染物的释放,改善城市大气环境。
四、废物管理废物管理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环节,以下是废物管理的关键措施:1. 垃圾分类与回收利用:建立垃圾分类制度,提倡居民分类投放垃圾,并鼓励废物的回收与再利用,减少废物的填埋和焚烧。
2. 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促进废物资源化利用,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五、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环境保护与自然资源保护的最终目标,以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1. 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通过教育和宣传,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鼓励人们积极参与绿色生活和低碳环保行动。
我国环境保护的主要制度
REPORTING
国际环保公约签署情况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推动《巴黎协定》的签 署和实施。
生物多样性公约
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和可持续利用。
防治荒漠化公约
签署《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共同应对荒漠 化和土地退化问题。
双边或多边合作项目介绍
绿色“一带一路”倡议
排放达标
企业排放的污染物必须达 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 标工艺、原辅材料 、排放口位置等在内的详 细申请材料。
总量核算方法及分配原则
总量核算方法
采用物料衡算法、排放系数法等核算 方法,确定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
分配原则
根据国家或地方环保部门制定的总量 控制指标,按照公平、合理、有效原 则分配给各企业。
公众参与原则
在环评过程中广泛征求 公众意见,保障公众的 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
权。
科学性原则
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 进行评价,确保评价结 论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环评报告编制要求
内容全面
应包括项目概况、环境质量现状、环 境影响预测、环保措施及经济损益分 析等方面。
数据可靠
所采用的数据应来源可靠、真实有效 ,能够反映项目实际情况。
企业应严格遵守国家及地方环保政策、法 规,确保生产活动符合相关要求。
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明确的环保目标 和指标,确保在生产过程中实现减排、降 耗等目标。
环保设施投入与运行
环保培训与宣传
企业应加大环保设施投入,确保设施的正 常运行,提高污染治理效率。
企业应定期开展环保培训和宣传活动,提 高员工环保意识,形成全员参与的良好氛 围。
制度定义与目的
制度定义
环境保护制度是指国家为保护生 态环境、防治污染、合理利用自 然资源而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 规、政策和措施的总称。
中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决策
一、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自然资源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分为可耗竭或不可再生(如矿产)和不可耗竭或可再生资源(如森林和草原)两大类。
随着工业化和人口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巨大需求和大规模的开采消耗已导致资源基础的削弱、退化、枯竭。
如何以最低的环境成本确保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将成为当代所有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难题。
处于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的中国,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底子薄、资源相对不足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世界后列,以单纯的消耗资源和追求经济数量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正在严重地威胁着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因此,以较低的资源代价和社会代价取得高于世界经济发展平均水平,并保持持续增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目前,中国在一些重要的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方面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这种挑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较小,1989年人均淡水、耕地、森林和草地资源分别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8.1%、32.3%、14.3%和32.3%,而且人均资源数量和生态质量仍在继续下降或恶化;二是随着人口的大量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的过分依赖,自然资源的日益短缺将成为中国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尤其是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与全国性的耕地资源不足和退化问题。
据统计,全国缺水城市达300多个,日缺水量1600万吨以上,农业每年因灌溉水不足减产粮食250多万吨,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相对来说,水资源的持续利用是所有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在中国的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中,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有:(a)缺乏有效的资源综合管理及把自然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机制,传统的自然资源管理模式和法规体系将面临市场经济的挑战;(b)经济发展在传统上过分依赖于资源和能源的投入,同时伴随大量的资源浪费和污染产出,忽视资源过度开发利用与自然环境退化的关系;(c)采用不适当行政干预的方式分配自然资源,严重阻碍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资源产权制度的建立以及资源市场的培育;(d)不合理的资源定价方法导致了资源市场价格的严重扭曲,表现为自然资源无价、资源产品低价以及资源需求的过度膨胀;(e)缺乏有效的自然资源政策分析机制以及决策的信息支持,尤其是跨部门的政策分析和信息共享,从而经常出现部门间政策目标相互摩擦的不利影响;(f)资源管理体制上分散,缺乏协调一致的管理机制和机构。
自然资源保护制度
自然资源保护制度概述自然资源是指地球上存在并可以被利用的自然财富,包括土地、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大气资源等。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自然资源面临着严重的损耗和破坏。
为了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各国制定了相应的自然资源保护制度。
本文将以中国的自然资源保护制度为例,介绍自然资源的意义、现状以及保护制度的内容和措施。
自然资源的意义自然资源的保护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水资源是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是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料,森林资源和大气资源对于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平衡都起着重要作用。
其次,自然资源的保护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各种生物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在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复杂的生态平衡关系。
最后,自然资源的保护可以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降低灾害对人类生命和财产的危害。
自然资源保护的现状当前,全球自然资源面临着增长速度慢、损耗加剧、破坏严重的问题。
首先,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导致资源供给不足。
其次,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使得自然资源面临着丧失、退化和破坏的危险。
矿产资源的开采、森林的砍伐和乱破坏、水资源的过度取用等现象普遍存在。
此外,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也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中国的自然资源保护制度为了保护自然资源,中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
首先,中国颁布了关于自然资源保护的基本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明确了保护自然资源的基本原则和职责。
此外,还制定了《水资源管理办法》、《国土空间规划法》、《森林资源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不同类型的自然资源进行了具体的保护和管理。
另外,中国还实行了自然保护区体系,划定了一批自然保护区,通过划定保护区范围、限制或禁止开发利用来保护自然资源。
同时,中国加强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和控制,实行了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和审批制度。
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资源浪费
由于缺乏有效的资源利用 技术和管理制度,导致大 量自然资源被浪费。
02
自然资源的利用
能源资源的利用
化石能源的利用
包括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它 们是目前全球主要的能源来源, 但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
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 能等,这些能源不仅可再生,而且 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污染较少。
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 护
汇报人:XX
2024-01-14
目录
• 自然资源概述 • 自然资源的利用 • 自然资源的保护 • 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平衡 • 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政策与法规 • 未来展望与建议
01
自然资源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能够 被人类直接或间接利用,满足人类生 存和发展需要的自然要素和自然条件 。
01
旨在通过国际合作,共同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可持
续发展。
生物多样性公约
02
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采取措施减缓生物多样性丧失
。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03
致力于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发展。
国内政策与法规
01
自然资源法
规定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和保护责任,确保自然资源的
01
02
03
04
农业生产用地
用于种植农作物、养殖畜禽等 农业生产活动。
城市建设用地
用于房屋、道路、公共设施等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工矿用地
用于采矿、冶炼、制造等工业 生产活动。
自然保护用地
国家自然资源保护制度及政策战略
国家自然资源保护制度及政策战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推动保护自然资源,我国建立了多项自然资源保护制度与政策战略,本文将对其进行探讨。
一、自然资源保护制度1.环境保护法:中国环境保护法是中国第一部环境保护方面的综合性法律。
该法的出台促进了环境保护事业的快速发展,保护了自然资源。
根据环境保护法,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估,并对超标排放企业实行处罚和责任追究。
2.国家公园体制: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是目前我国自然保护领域的一大亮点。
国家公园制度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自然资源的保护将进入中央财政管理范围。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多个国家公园,包括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相关部门所属的自然保护区,国土资源部相关部门所属的自然保护区,中国科学院所属的自然保护区等。
3.物种保护:为了保护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我国规定了一系列的物种保护措施。
其中最重要的是《野生动物保护法》。
该法规定了国家对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禁止捕猎、繁殖、贩卖和运输珍稀、濒危野生动物。
另外还有《植物保护法》、《海洋生物保护法》等。
二、自然资源保护政策战略1.资源征收与补偿政策:我国资源征收政策自1980年代初开始实施。
为了保护受征收方的合法权益,我国进行了补偿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补偿具体内容包括补偿费用、综合搬迁补贴、优惠政策等。
2.绿色发展战略:我国在2005年提出了“绿色发展”的战略,旨在实现经济与环境双重可持续发展。
绿色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提出了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
3.土地保护政策:我国在长期发展中严重损失土地资源,为此制定了一系列土地保护政策。
政策涉及对土地的开垦、污染治理、非农化、宅基地制度等方面。
4.海洋资源保护政策:我国沿海地区丰富的海洋资源,在发展中面临着保护和利用并存的问题。
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和政策的解读和评述
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和政策的解读和评述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但同时,我们也开始逐渐感受到环境治理和保护的重要性。
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和政策,就是为了保护人类和自然环境而制定的一系列法律和政策。
本文将对其中一些重要法规和政策进行解读和评述。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的基本环境保护法,于1989年颁布实施,是中国环保领域的基石性法律。
该法律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环境污染的防治、环境监测和环境保护组织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则就是“预防为主、治理与预防并举”的思想。
这一原则体现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先进性和全局性。
从源头上对污染物进行控制和预防,才能最大限度地节约环境资源和保护生态平衡。
此外,该法规还规定了对各类环境污染行为的处罚力度和环保部门的权利范围等内容。
通过该法规的不断修改完善,我国环保法规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得到了大幅提高。
二、《公民环境权利保护法》《公民环境权利保护法》是我国环保领域的一项重要法律,也是中国政府为了保护公民环境权利而制定的一项法规。
该法规的颁布和实施,对于加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提升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该法律主要规定了公民在保护生态环境和环境安全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公民有权依法参与环境保护工作,对环境污染进行监督和举报,并且可以向法院提起环境侵权民事诉讼等。
此外,该法律还对环保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在环境治理方面的职责和义务作出了明确规定。
三、《资源税法》《资源税法》是我国的一项资源管理法规,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征税来有效地管理和控制资源的开采和利用。
该法规不仅规定了资源税的税率和税收对象,还规定了环境保护税等,以防止环境资源的过度利用和破坏。
此外,《资源税法》还规定了对非法开采和非法转让矿产资源的处罚和追责,以进一步约束企业和个人对自然资源的占用和侵犯。
四、《大气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是我国一项重要的空气污染治理法律。
我国自然保护地方面的政策体系
我国自然保护地方面的政策体系我国的自然保护地方面的政策体系是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文件和法规所构成,旨在保护我国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和《国家公园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是我国第一部针对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法律法规。
该条例于1983年颁布实施,明确了保护区的设立、管理和经费保障等方面的规定,以及对违法行为的处罚措施。
该条例为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时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也起到了规范作用。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保护我国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国家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国家公园条例》。
该条例于2017年颁布实施,主要针对国家公园的管理和建设进行规定。
该条例明确国家公园是我国的自然文化遗产、重要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保护区,规定国家公园的管理和使用原则,明确国家公园的管理责任主体和管理模式,以及保障国家公园的经费来源和投入。
此外,我国还颁布了《国家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生物多样性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
这些法规规定了我国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标准和要求,包括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和重要生态系统、推动生态环境修复等方面。
此外,我国政府也加强了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区联网的建设。
目前,我国共建立了5162个自然保护区,涵盖了17.2%的国土面积。
同时,我国还在积极推进保护区联网和生态廊道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打造生态屏障,保障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此举将有助于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和生态健康,减轻全人类面临的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危机带来的威胁。
总之,我国自然保护地方面的政策体系是由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等构成。
这些政策文件和法规的制定旨在保护我国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推进可持续发展。
政策实施过程中,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从而更好地达成保护自然的目标。
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资料
环境立法体系
宪 法
环境保护基本法
我国参加的 国际公约
环境保护 单项法
环境标准
其他部门中 相关环保法规
我国的环境法规体系
(1)宪法是我国环境保护法的立法基础。宪法第26条规定 “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 害”, (2)环境保护基本法是指198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 境保护法》,是各种环境保护单行法、行政法规、规章、地方 法律、规章立法的基本依据。 (3)环境保护单项法针对各种环境要素或特定的保护对象分 别做出的具体法律规定,是进行环境法制管理的直接依据。如: 《城市规划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 《森林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 (4)地方性环境法规是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和实际 需要,在不与国家环境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的环境法规。 如《浙江省环境污染监督管理办法》等。
10.2 我国环境保护的单项政策
单项环境政策我国的环境管理的基本思想、 方针和政策的补充和具体化。 主要包括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行业政策、 技术政策、经济政策和能源政策。
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指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的专项环境政策。
产业政策
环境产业发展政策 环境保护产业渗透于 国民经济的各领域。强调 发展环境治理产业。在可 持续发展战略下,环保产 业将是极具发展潜力的高 新技术产业。
排污申报和许可证制度
排污申报登记制度是指凡是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必须 按规定向环境保护管理部门申报登记所拥有的污染物 排放设施、污染物处理设施和正常作业条件下排放污 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 排污许可证制度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污染物总 量控制为基础,规定排污单位许可排放什么污染物、 许可污染物排放量、许可污染物排放去向等。是一项 具有法律含义的行政管理制度。 两个制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自然资源权属管理制度
自然资源权属管理制度
自然资源权属管理制度是指针对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使用权进
行管理和监管的制度。
这一制度可以确保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
护和可持续发展。
1. 自然资源的所有权确认:根据法律规定,确定自然资源的所
有权归属。
所有权确认可以通过法定程序、契约或其他方式进行。
2. 自然资源使用权的授予:自然资源的所有者可以将其使用权
授予他人,例如通过租赁或出售。
使用权的授予往往需要遵守一定
的条件和规定,以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自然资源权属的登记和管理:对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进行登记和管理,包括登记所有者的身份、权益、权属变动等信息,并保证权属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通过权属登记和管理,可以确保资
源的合法性和减少争议。
4. 自然资源权属的监管和执法:政府机构负责监管和执法自然
资源权属管理制度,确保资源的合法使用和保护。
监管和执法的措
施包括法律法规的制定、执法机构的设立、监测和检查等。
5. 自然资源权属的转让和变更: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可
以在一定条件下转让或变更,例如通过土地征用、资源开发许可等
手段。
转让和变更的过程往往需要遵守相关法律规定,并符合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自然资源权属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对于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
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环境和生
态系统,维护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