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合集下载

【新课标】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新课标】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以动衬静
[宋]辛弃疾 听到 闻到
看到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
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
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作者闲居乡村时内心的宁静、喜悦。
➢正当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喜悦中时, 浑然不觉天气起了变化。等他猛抬头,发 生了什么呢?
➢词人此时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行装 作者名片
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
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属湖 北)人,世称“孟襄阳”。孟浩然是唐 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并称盛 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 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唐宋八大家” 之一。苏轼在诗、词、文、书、画等各 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作品有《东 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小 1.在诗中圈画你最喜欢的字(词), 贴 并作相应批注。 士 2.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诗,说说你通
过这句诗仿佛看到了什么。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比喻
[宋] 苏 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暴雨之
大,雨 白雨跳珠乱入船。
突点出之速急 卷地风来忽吹散, 度之快 望湖楼下水如天。
湖水平静
黑白狂雨云风雨后翻散跳西墨云珠湖图图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
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 喜悦
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 欢快 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眼观世界
点击图片,播放视频
练一练
1.“路转溪桥忽见”表达了一种惊喜,陆游 写的哪句诗也表达了同样的感受?

六上古诗词三首诗意

六上古诗词三首诗意

六上古诗词三首诗意
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3首是《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意思如下:
1、宿建德江
孟浩然(唐)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译文: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宋)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译文:
乌云上涌,翻滚的乌云像泼洒的墨汁,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

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3《古诗词三首》教案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3《古诗词三首》教案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3《古诗词三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内容包括《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三首古诗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三首古诗词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2. 学会分析古诗词的写作手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三首古诗词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难点:分析古诗词的写作手法,理解诗人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三首古诗词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诗人及其背景,带领学生朗读三首古诗词,理解基本内容。

3. 课文讲解:(1)分析《宿建德江》的意境,讲解“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写作手法。

(2)解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的“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体会诗人的情感。

(3)探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写作背景,分析“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意象。

4.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择一首古诗词进行仿写,锻炼写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古诗词三首》2. 板书内容:(1)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从三首古诗词中选择一首进行仿写,不少于4句。

2. 答案示例:(1)仿写《宿建德江》:江水悠悠绕芳甸,月明如昼照人闲。

两岸垂杨阴绿意,夜深风轻送蝉鸣。

(2)仿写《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烟雨朦胧罩远山,狂风卷起千层浪。

惊涛拍岸船家梦,醉卧孤舟听雨眠。

(3)仿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沙漠苍茫月如钩,夜行风雪断归途。

马蹄踏碎星辰影,孤灯独照征人愁。

统编版6年级上第3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统编版6年级上第3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统编版6年级上第3课《古诗词三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统编版6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内容包括《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三首古诗词。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词,让学生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三首古诗词,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2. 学会运用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三首古诗词的理解和背诵,修辞手法的运用。

难点:诗词意境的理解,诗人情感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三首诗词的背景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意境。

2. 新课内容学习:(1)学习《宿建德江》:解读诗句,分析修辞手法,体会诗人情感。

(2)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结合诗句,讨论诗词意境,学习写作技巧。

(3)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分析诗词结构,感受诗人豪情。

3. 随堂练习:(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三首诗词的主要意境。

(2)分析三首诗词中分别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4. 例题讲解:以《宿建德江》为例,讲解如何运用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诗词,标注重点词汇。

2. 在黑板上列出三首诗词的修辞手法。

3. 画出诗词意境的简图,帮助学生理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词。

(2)运用本节课学习的修辞手法,写一篇描绘自然风景的作文。

2. 答案:(1)略。

(2)示例:夏日炎炎,阳光灿烂。

湖面上波光粼粼,柳枝轻舞。

远处的山峦叠嶂,云雾缭绕。

此情此景,宛如人间仙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古诗词,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组织诗词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理解和背诵三首古诗词,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6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

6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

6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原文: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一、衍生注释:“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

“移舟”就是划动小船。

“泊”是停船靠岸。

“烟渚”,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

“客”指诗人自己,因为他旅居他乡。

“野旷”指原野空旷。

“天低树”是说远处的天空好像比近处的树还低。

“月近人”,是说水中的月亮离人很近。

二、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停船夜宿建德江边时的所见所感。

开头“移舟泊烟渚”,“移舟”点明行止,“泊”字点出停船宿夜,“烟渚”给人一种朦胧、孤寂的感觉。

“日暮客愁新”,“日暮”本就是容易引发愁绪的时候,而诗人此时客居他乡,那愁绪就如同潮水般涌来。

后面“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前半句写出了旷野的空旷,天空仿佛压下来,和树相连,有一种压抑感;后半句却很巧妙,江水清澈,月亮倒映其中,仿佛离人很近,好像是唯一的慰藉。

诗人通过描写秋江暮色,抒发了自己的羁旅愁思。

三、作者介绍:孟浩然,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他一生未曾入仕,大部分时间都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

他的诗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他的诗歌风格清淡自然,与王维并称“王孟”。

四、运用片段:有一次我去外地旅游,在一个小湖边的客栈住下。

那天傍晚,我独自走到湖边,看着那雾蒙蒙的湖面,周围很空旷,就像孟浩然诗里写的“野旷天低树”,当时我就特别想家,那种孤独感一下子就涌了上来,我突然就理解了孟浩然写“日暮客愁新”的心情。

我觉得啊,当人在异乡的时候,看到相似的景色,那种思乡之情是抑制不住的,就像那湖水,看似平静,底下却有着涌动的暗流。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一、衍生注释:“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翻墨”,形容云像打翻的墨汁一样黑。

“跳珠”,跳动的水珠,这里用来比喻雨点。

“卷地风”指风从地面卷起。

二、赏析:这首诗描绘了望湖楼夏日暴雨的奇妙景象。

六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三首》

六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三首》

六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三首》
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三首》包括三首古诗,分别是《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佳作。

这首诗写的是秋夜宿船,月
映江水,旅人怅望,表现出一种深深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宋代文学家、书法家苏轼的一首写景诗。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在望湖楼上欣赏西湖美景时的所见所感,展示了作者对
自然美的热爱和敏锐的观察力。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佳作。

这首词描写了作
者在夜晚行走在黄沙道上的所见所闻,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
自然的敬畏之情。

这三首古诗都以其精炼的文字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古人的情感世界和对自然的赞美。

六年级上册第三课 古诗三首

六年级上册第三课 古诗三首

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三首一、教材分析:本课由三首极富画面感的古诗词组成。

《宿建德江》刻画了秋江暮色,写出了诗人的羁旅之思;《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述了西湖雨中奇景,将一场突然而至的夏雨写得十分生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则写出了乡村夏夜的宁静优美。

《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途径建德江时所作。

当时,诗人乘坐的船正停宿于建德江中一个烟雾朦陇的小洲边,诗人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

诗的大意是: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边上,正是日暮时分,新愁不禁涌上心头。

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

诗的前两句直抒胸臆,“客”是诗人的自指,“愁”字则是这首诗的“诗眼”。

夕阳西下、飞鸟归林的黄昏时刻,也正是人们结東了一天的劳作返回家中的时刻,而此时的诗人则只能在停靠岸边的船上过夜,因此新的羁旅之情便油然而生。

后两句是唐诗中铺写景物的名句,“低”和“旷”、“近”和“清”相互依存、相互映树,此境此景,既是诗人眼前所见,亦衬托了诗人孤身一人夜宿建德江的孤寂心情。

整首诗于轻淡处着笔,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

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六月二十七日,苏轼游览西湖,写下了五首诗,这是其中的一首。

诗的大意是:黑云像打翻了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亮亮的雨点便像酒落的珠子一样纷纷乱跳进船舱。

突然,狂风席卷大地,湖面上顿时雨散云飞。

凭栏而望,只见湖面水天映照,碧波如镜。

诗中的每一句都仿佛是一幅画,分别描绘了黑云、白雨、狂风、湖水等景物,加上“翻墨”“跳珠”等充满动态和新鲜感的表达,精准地描摹出了从阴到雨又到晴的过程变化,有声有色、构思巧妙而又信手写就、不着痕迹,令西湖盛夏时节暴雨骤来骤去的奇丽景色如在眼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辛弃疾在江西闲居时,晚间经过黄沙岭附近,看到月夜乡村景色写下的一首词。

作者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了夏夜的山村风光:明月升上树梢,惊飞了枝头喜,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蝉鸣声声。

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详解及练习

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详解及练习

六年级上课文知识点详解古诗词三首知识精讲2.课文主旨《宿建德江》中,诗人通过写暮宿建德江畔所见之景,抒发自己的孤寂情怀。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描写的是西湖夏季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写出了夏夜的山村风光,表达了词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三)手不释卷1.宿建德江宿建德江①孟浩然移舟泊烟渚②,日暮客愁新③。

野旷天低树④,江清月近人⑤。

(1)词句注释①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

②移舟:划动小船。

泊:停船靠岸。

烟渚(zhǔ):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

③客:指作者自己。

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④野:原野。

旷:空阔远大。

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⑤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

(2)诗句译文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①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②,白雨跳珠乱入船③。

卷地风来忽吹散④,望湖楼下水如天⑤。

(1)词句注释①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

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

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②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遮:遮盖,遮挡。

③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④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忽:突然。

⑤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2)诗句译文黑云翻滚如同打翻的墨砚与远山纠缠。

一会儿我的小船突然多了一些珍珠乱串,那是暴虐的雨点。

一阵狂风平地而来,将暴雨都吹散。

当我逃到望湖楼上,喝酒聊天,看到的却是天蓝蓝,水蓝蓝。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西江月①·夜行黄沙道中②明月别枝惊鹊③,清风半夜鸣蝉④。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3古诗三首《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练习题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3古诗三首《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练习题
3. 古诗词三首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打“√”。
1.宿(sù xiǔ)建德江。
2.移舟泊(bó pō)烟渚(zhě zhǔ)。
3.夜行(xínɡ hánɡ)黄沙道中。
4.卷(juǎn juàn)地风来忽吹散(sàn sǎn)。
二、读拼音,写词语。
pǐn dé mínɡ chán shēng míng què qǐ
A.用茅草盖的旅舍
B.用茅草盖的商店
C.公社旁的树林
D.社庙丛林
一、羁旅之思——《宿建德江》
1. 解题意
(1)《宿建德江》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____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宿”的意思是________。《宿建德江》是孟浩然仕途受挫南下经过建德江时写下的。
(2) 下列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把词语与相应的解释连一连。
西江月 蝉叫声
别枝 词牌名
鸣蝉 横斜的树枝
旧时 往日
延伸阅读
浪淘沙
[唐]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1.将词语与相应的解释连一连。
须臾 好像
海门 极短的时间
似 江海汇合之处
2.理解诗句,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 )(1)这首诗描写的是农历八月十八的钱塘江大潮涨落的壮观景象。前两句写的是涨潮情形,后两句描写退潮情形。
2. 雨过天晴——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 写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对这两句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及反思

《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宿建德江》是唐朝诗人孟浩然所写,这首诗写了诗人停船夜宿江心洲时的愁苦心情。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意思是远望苍茫空旷的野外,天幕下降,似乎比树还低,笼罩一切。

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一轮明月却是那么亲近船上的客人。

在夜幕中,诗人看到黑漆漆的天空低垂着,体现了诗人郁闷孤寂的心情,在孤寂中,近处的明月与诗人相伴,它给诗人带来一点慰籍与亲近的感觉。

诗人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把写景同自己的真实感受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感慨人生的复杂心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歌,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

作者先从暴雨临前写起,其景象是天上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远处的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这个时候,如注的骤雨就已经来到。

大雨裹挟着白色的雨点砸在船上,水花四溅,仿佛千万颗珍珠,从天上倾倒而下。

正在人们感受暴雨的壮观场面的时候,一阵狂风席地卷来,一下子吹散了乌云和大雨。

云开日出,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

诗人善于渲染气氛,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描写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颇有戏剧性场面。

尤其是“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最为传神。

作者自己非常欣赏这首诗,他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说:“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足见他对这首诗的喜爱。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

词作情景交融、恬静自然,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词人描绘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上阙写夜景其实是烘托,下阙写避雨才是词作的旨趣所归。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同学已经学过不少古诗词,对学习诗词有一定的方法,已经初步学会了正确朗读,把握了朗读节奏;知道利用注释和查字典的方法在弄懂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理解诗句,懂得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等。

六上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知识点及练习题

六上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知识点及练习题

3.《古诗词三首》知识点《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作者简介孟浩然,字浩然,唐代诗人。

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存诗26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

风格以清旷冲淡为主,但冲淡中亦有壮逸之气。

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注释①移舟:划动小船。

②泊:停船靠岸。

③渚:水中小块陆地。

④客:指作者自己。

⑤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⑥野:原野。

⑦旷:空阔远大。

⑧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⑨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

译文把小船停靠在雾气弥漫小洲边,夕阳西下漂泊的旅客更添惆怅。

原野空旷天幕低垂在树林后边,江水清澈倒映出明月伴我身旁。

课文主题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时想起了故乡,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的羁旅之思,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鉴赏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虽然第二句中写到了“愁”,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

可见,这首诗在选材和使用表现手法上都十分有特色。

诗人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天地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

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

全诗虽只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描写得淋漓尽致。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作者简介苏轼,字资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古诗词三首》说课稿部编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古诗词三首》说课稿部编版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诗词朗诵和小组讨论,让我看到了学生们的潜力。他们能够在短时间内,通过合作和交流,完成对古诗词的深入探讨。这也让我意识到,在教学中,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给他们更多的自主权和创新空间。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课堂总结时,部分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并不理想。这说明我在教学中可能没有充分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本节课关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以诗词为载体,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传统文化之美,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直接输出: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三首古诗词的基本内容、背景及创作意境,掌握生僻字、多音字等字词解释;
-例如:《宿建德江》中“寂寥”一词的理解,把握诗句描绘的江边夜景;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跳珠”等比喻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描绘的西湖风光;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用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它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三首具体的古诗词。这些诗词展示了古人在面对不同景象时如何抒发情感,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情感表达。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古诗词三首》说课稿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古诗词三首》说课稿部编版》主要围绕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古诗词三首》进行教学。本节课选取的三首古诗词分别为:《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内容涉及以下方面:
1.诗词的作者、背景及创作意境;

六年级上人教版语文3 古诗词三首

六年级上人教版语文3 古诗词三首
本文档详细解析了六年级上册中的三首古诗词:《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首先介绍了学习目标,包括朗读、背诵和默写要求,以及体会诗歌情感与想象画面的能力。接着,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者孟浩然、苏轼和辛弃疾进行了简要介绍。在生字和词语学习部分,解释了诗词中的生字、多音字、形近字和关键词语的含义。整体感知部分概述了每首诗词的体裁。详细解读中,针对《宿建德江》分析了名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景色描写与思乡之情;对于《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讲解了比喻修辞的运用和写景的特点,如景物多、变化快、动态丰富;而关于《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虽未展开,但也强调了其吟咏田园风光的主题。通过这些解析,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三首古诗词的意思与深层情感。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具体内容包括《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三首古诗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三首古诗词的基本内容,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2. 学会分析古诗词的意境,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三首古诗词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欣赏古诗词的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文挂图或PPT课件。

2. 诗歌朗读录音。

3. 学生准备笔记本、字典等学习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与古诗词相关的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2. 朗读:播放诗歌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

3.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三首古诗词的基本内容。

4. 讲解:分析三首古诗词的意境,解读诗人的情感。

5. 例题讲解:以一首古诗词为例,讲解如何分析诗词意境。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另外两首诗词的意境,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宿建德江江清月近人2.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3.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宿建德江》的意境,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答案:略2. 作业题目:比较《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异同,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古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组织诗词鉴赏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重点:分析三首古诗词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六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全

六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全

六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全《古诗词三首》是六年级上册的一篇重要课文,其中包括了三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词。

下面,我将对这篇课文的课堂笔记进行全面的梳理。

一、导入本课以“诗词之美”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味和魅力,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在导入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已经学过的古诗词,让他们感受到古诗词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

二、《宿建德江》《宿建德江》是一首抒发诗人羁旅之愁的佳作。

诗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一句,用自然景色来表现诗人的愁绪。

通过“宿”、“建德江”、“天低树”、“月近人”等词语,表达了诗人孤寂、思乡之情。

三、《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一首写景诗,诗人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夏日雨后的西湖美景。

诗中“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雨过天晴、碧波荡漾的美丽景色。

四、《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描写农村夏夜美景的词。

词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一句,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农村夏夜的恬静与生动。

同时,“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一句,则通过嗅觉和听觉来表现农村夏夜的生命力。

五、比较阅读本课还提供了两首诗词的比较阅读材料。

通过比较阅读,可以发现不同作者在同一主题下所采用的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

例如,《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是描写乡村夜晚的诗词,但前者更注重抒发情感,后者则更注重描绘景色。

同时,《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是写雨后美景的诗词,但前者更注重写景的层次和变化,后者则更注重写景与抒情的结合。

六、课堂小结本课所学的三首古诗词,分别表现了不同的主题和情感。

同时,通过比较阅读可以发现不同作者在同一主题下所采用的不同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

通过对这些古诗词的学习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 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 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xiàn)。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 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xiàn)。
宿建德江 孟浩然 (唐)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 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诗人所做 诗人所思
诗人所见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宿建德江 孟浩然 (唐)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诗人所做 诗人所思
诗人所见
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
宿建德江 孟浩然 (唐)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诗人所做 诗人所思
诗人所见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宿建德江 孟浩然 (唐)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诗人所做 诗人所思
诗人所见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宿建德江 孟浩然 (唐)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行黄沙道中》这两首作品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宋)
雨前 黑云翻墨未遮山, 雨中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雨后
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宋)
雨前 黑云翻墨未遮山, 雨中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雨后
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的批注

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的批注

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的批注嘿呀!今天咱们来聊聊六年级上册的古诗词三首,这可真是精彩极啦!首先来说说《 宿建德江》这首诗。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哎呀呀,这第一句“移舟泊烟渚”,你瞧,诗人把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边,哇,这画面感一下子就出来了呢!他为啥要把船停在这?难道是旅途疲惫啦?还是被这迷人的景色吸引住啦?接着“日暮客愁新”,哎呀,天色渐渐暗下来,这游子的新愁也跟着涌上来啦!这“新愁”是啥呀?是思念远方的亲人?还是对前途的迷茫?真是让人忍不住去猜想呢!“野旷天低树”,哇哦,这广阔的原野啊,远处的天空看起来比树还低,这是多么奇特的景象呀!诗人的感受可真独特,难道是他内心的孤独让他觉得天地都变得不一样啦?最后“江清月近人”,清清的江水,明亮的月亮仿佛与人亲近,哎呀呀,在这孤独的夜晚,也就只有这明月能给诗人一点慰藉啦!再看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哇!一开始“黑云翻墨未遮山”,那乌云就像打翻的墨汁一样,可是居然还没遮住山,这是多么壮观的景象呀!这云是有多厚多黑呀?然后“白雨跳珠乱入船”,那雨点像珍珠一样乱蹦,还跳进了船里,哎呀呀,这得是多大的雨呀!感觉都能听到噼里啪啦的雨声啦!“卷地风来忽吹散”,这风来得可真突然,一下子就把云雨都吹散啦!这风得有多厉害呀?最后“望湖楼下水如天”,哇,雨过天晴,湖水就像天空一样开阔平静,这变化也太快太神奇啦!还有《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嘿,“明月别枝惊鹊”,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鹊儿,这鹊儿是不是在睡梦中被吓了一跳呀?“清风半夜鸣蝉”,半夜里清风吹来,蝉儿还在鸣叫,这蝉儿可真精神!“稻花香里说丰年”,哇,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这是多么美好的画面呀!“听取蛙声一片”,到处都是青蛙的叫声,它们是不是也在为丰收而欢呼呢?“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天上只有稀稀落落的几颗星星,山前却下起了小雨,这天气真是多变呀!“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哎呀呀,找那熟悉的茅店找得好辛苦,转个弯,过了桥,忽然就看见了,这心情一下子就变好了呢!这三首古诗词,每一首都有独特的魅力,让人陶醉其中呀!它们有的描绘了大自然的壮观景象,有的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有的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欣赏景物的心情 观赏景物的立足点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作者满怀的愁绪向谁诉说呢? 月亮 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向月亮诉说什么呢? 诗人的心已飞到家乡去了。他想到了往日
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那是一幅什么样 的情景呢?
江边夜景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空阔。
诗意:原野空旷,远处的天空好像比近处的树 还低,江水清澈,映照得月亮仿佛与人更近。
地 风 来
感受到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一阵狂 风席卷而来,就把雨吹没了。
忽 吹
体会到这风很有威力,一下子就把大雨
散 吹散了,还吹散了天上黑压压的云,天
空变得一片瓦蓝。
有何表达效果?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突出天色变化之快, 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你还知道哪些含“忽”字的诗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 花开。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作者非常欣赏这首诗,他50岁时 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道:“还来一 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足见 他对这首诗的喜爱。
你知道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吗?
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苏轼因为与王安 石政见不合,在官场受到排挤,无奈自请外任, 远离京城,到杭州任杭州通判。他与朋友同游 西湖时,经历夏日骤雨,触景生情,写成此诗。
远景 野旷天低树, 近景 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描写?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后两句运用了对比描写。在对比 的描写中,将诗人含而不露的淡淡忧 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再读古诗,思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 感情?统摄全诗内容的是哪一个字?(诗眼)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羁旅愁思,
愁 统摄全诗内容的是“ ”字。
诗句解读
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 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 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打翻黑墨水,形容很黑。 跳动的珍珠,形容雨大势急。
诗意:黑云像打翻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 住,白色的雨点就像珍珠一样乱跳,蹦进船里。
比喻
比 黑云翻墨未遮山, 喻 白雨跳珠乱入船。
比喻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从“忽见”这个词语中,你读出了诗人怎 样的心情?
惊喜 放松 兴奋
倒装句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忽见”二字流露又出词人怎样的感情?
“忽见”
流露出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之情。
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下阕。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二)品读下阕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读一读,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诗?
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社庙丛林。社,社庙,土地庙。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用茅草盖的 旅舍。
同“现”。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 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 溪桥忽见。
词意:很远的天空闪烁着七八个星星, 山前滴落两三点雨滴。旧时熟悉的旅社、 社庙丛林,过了小溪 上的石桥转个弯儿便 看见了。
淡妆浓抹总相宜。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古往 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描写和赞美西 湖的千古名篇,课后找来读读并积累。



设 计

二 十 七
黑云——翻墨 雨 白雨——跳珠 急
变忽 幻雨 迅忽

疾晴
望 湖
狂风——卷地 景
令景 人象
楼 醉
湖水——如天 奇
惊壮 叹观

主旨概括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 的是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表现 了西湖奇特的景色。
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
称“王孟”。主要作品有《春
晓》《过故人庄》《望洞庭湖
赠张丞相》等。
读一读
sù(宿舍)

宿建德江
宿 xiǔ(一宿)
【唐】孟浩然
xiù(星宿)
zhǔ
移 舟/泊/烟 渚 , 日 暮/客/愁 新 。
野 旷/天 低/树 , 江 清/月/近 人 。


请同学们静静地默读这首《宿
诗 建德江》,结合书上的插图和注释,
这首词的前两句用了怎样的表现手 法?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这样的表现手 法有什么作用?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动静结合:它们与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 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

书 设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上阕
下阕
江南水乡美景
躲避即来山雨
声色兼备
感受细腻
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
词意:明亮的月亮升起来惊动喜鹊飞 离树枝,清爽的夜风伴随着蝉的鸣叫。 闻到稻花的香气,听到 青蛙的叫声,让人想象 出一派丰收的美景。

读 上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Nhomakorabea阕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明亮的月光,惊醒的鹊儿,微微的 凉风,鸣叫的蝉儿,清新的稻花香,蛙 声一片,这一切多么美好。

第 1 课
2 课 时
第 3 课


3 古诗词三首
秋思
九月九日忆 山东兄弟
[唐]张籍
[唐]王维
洛阳城里见秋风, 独在异乡为异客,
欲作家书意万重。 每逢佳节倍思亲。
复恐匆匆说不尽, 遥知兄弟登高处,
行人临发又开封。 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两首诗有什么相似之处?
思念家乡
这两首诗的“诗眼”分别是什么? 思念亲人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这句诗词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稻花飘香,农民们在谈论丰收的年景;
蛙声阵阵,吸引诗人侧耳细听。 再读一读,读出丰收喜悦之情。
你觉得这两句的顺序可以调换吗?为什么?
示例:我觉得可以,“听取蛙声一片,稻花香 里说丰年”。一片蛙声说明青蛙很多,稻花飘 香预示着丰收。因此,这里是青蛙在争说丰收,
想象“水如天”之景。 望
水如天一样开阔……

水如天一样明亮……
楼 下
水如天一样澄静……
水 如
读一读,读出“雨后西湖”的画面 天
感,读出自己的想象与感觉。
再读诗歌,回答问题: 1.诗中共写了哪些景物?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2.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你 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欢的符号圈出来。
云雨风水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想象你看到了一幅幅怎样的画面?

读 感
联系生活实际。夏天雷雨来临之
悟 前,天空的景象是怎样的?能用
四字词语形容一下吗?
黑云翻墨未遮山
乌云密布
电闪雷 鸣
结合诗句,说说你想象的画面是怎样的?
词 想一想:
这首诗大概讲的什么意思? 诗里的哪个字、哪些词在向

你传递诗人的感觉和情绪,
可以做做记号。
日暮客愁新
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
思乡之愁、 寂寞之愁。
你怎么知道他是思乡之愁呢?从哪个字可
以看出来? 作者此时身处异乡。
是什么景物触动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日暮
日暮
日暮是日落黄昏夕阳西下时分,这个时候 你在干什么呢?



宿建德江 孟浩然
计 触景生情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远景
近景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淡淡哀愁 含而不露
主旨概括
《宿建德江》描写了诗人夜宿建德江, 看着周围的景色,触景生情,表达了诗人 对羁旅的惆怅,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人生 复杂的感受。
时间
事件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地点
2 课
苏轼


作 者 简
回到诗人所处的建德江,你看到了什么? 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诗句解读
停船靠岸。 黄昏时分。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指诗人自己。
诗意:把船停在暮烟笼罩的小洲边,茫茫暮 色给我新添了乡愁。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思考:这两句交代了什么? 时间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què
chán dào
明 月/别 枝 惊 鹊 , 清 风/半 夜 鸣 蝉 。 稻
花 香 里/说 丰 年 , 听 取/蛙 声 一 片 。
七 八 个 星/天 外 , 两 三 点 雨/山 前 。 旧
时 茅 店/社 林 边 , 路 转 溪 桥/忽 见 。
这个“见”还在什么地方出现过?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静谧的夏夜 丰收的喜悦
主旨概括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通过写乡 村夏夜月明风清,稻花飘香,蛙声和鸣, 显示了丰收在望的喜悦,表现了作者对劳 动人民的热爱。

比 阅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 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 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 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读 诗
(一)品读上阕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横斜的树枝。
蝉叫声。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丰收的年景。年,年景。
明半亮夜的里月清光风下吹,拂惊,醒传的来鹊
闭眼想象儿声:飞声你离蝉仿树鸣枝佛。。看见了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