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俗世奇人
20 俗世奇人——泥人张 好嘴杨巴
![20 俗世奇人——泥人张 好嘴杨巴](https://img.taocdn.com/s3/m/c4bd503f31126edb6f1a10c7.png)
见识人物之奇
‘ 泥人张’ 奇在什么地方? 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泥人张:
奇在手艺奇,行事奇。
他沉稳、干练,面对他人羞辱镇定自若, 喜怒不形于色。 他胸有成算,后发制人。面对无端侮辱, 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予以还击,一招制敌。 这是一位个性内敛、应对从容的奇人。
奇在手艺奇,行事奇。
泥人张-----捏泥人,单只妙手见功夫; 技艺高超(有过硬的本领才能有自己的尊严)
蹬梯子
吹糖人
顶碗
翻跟斗
问:“俗世”是什么意思?
“奇人”是什么意思?
“俗世”是民间社会,多指下层百姓生活 的民间。
“奇人”是指那些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 或工匠。
•
冯骥才,祖籍浙 江宁波市江北区慈城 镇,生于天津。当代 作家和画家。主要作 品有长篇历史小说 《义和拳》、《神 鞭》,中篇小说《三 寸金莲》、《铺花的 歧路》、《啊!》等。 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 中国小说学会会长等 职。
推荐阅读 《俗世奇人》共有18篇作品。
《 张大力》 、《苏七块》、 《认 牙》 、《刷子李》 、《泥人张》 、 《大回》、 《死鸟》、 《蔡二少爷》 、 《冯五爷》、《小达子》、 《绝盗》、 《蓝眼 》 、《好嘴杨巴》 、 《酒 婆》、《背头杨》 、 《青云楼主》、 《小杨月楼义结李金》、《刘道元活出 殡》。
俗 泥 世人 奇张 人
泥人高手
遇海张五
智斗传千古
天 手 津 艺 民 俗
小结
本文以手艺人(泥人张)的高超手艺 为话题。作者均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 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 本领大智慧。情节虽然简单,但安排得 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语言本色朴 素,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并且幽默 传神,极富表现力。
20.俗世奇人知识讲稿
![20.俗世奇人知识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7c99168d4a7302768e9939eb.png)
日本画家作了精美的插图。旧天津
卫本是水陆码头,近百余年来,举
凡中华大灾大难,无不首当其冲,
因而生出各种怪异人物,既在显耀
上层,更在市井民间。这些人物空
冯骥才(1942~ ),当
代作家。代表作短篇 小说《雕花烟斗》, 中篇小说《啊!》、
前绝后,然而都是俗世里的俗人; 这些事情匪夷所思,却都是真人真 事——在冯骥才独到的眼里、幽默 的笔下,这些“俗世奇人”个个显 得生动有趣,活灵活现。
3.三分活,七分说,死人说活了,破货变好 货,买卖人的功夫大半在嘴上。
这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杨 的表达效果?
运用对偶的形式,短句字数逐步增多,在意 思上有推进的效果;把买卖人运用巧妙的语言 宣传自己产品的功夫描绘了出来,强调了嘴上 功夫在买卖上的重要性。
4.京城豪门,山珍海味不新鲜,新鲜的反倒 是地方风味小吃,可天津卫的小吃太粗太土: 熬小鱼刺多,容易卡嗓子;炸麻花梆硬,弄不 好硌牙。
《神鞭》
俗
泥 人 张
从鞋底取下一块泥巴 便可以捏出一泥人
个性内敛 沉稳老练 自尊自强
世 奇
杨 七
绝活“杨家茶汤”
奇
人
杨 八
绝活嘴巧
心灵嘴巧 机智灵活
精
捏泥人的 “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 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 八千里。
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 ,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 里”,这么说是不是太夸张了? 你怎么理解这种夸张的作用?
府县道台们对招待吃食的计较,体现了他们 什么心理?
地方的府县道台着意揣测李鸿章的心理, 希望能投其所好,博得欢心;但天津小吃的地 方特色在于其平民性和大众性,未必合乎上司 的胃口,因此陷入了两难。
本文以两位手艺人(泥人张、杨巴)的高 超手艺为话题。作者均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 ,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 领大智慧。情节虽然简单,但安排得曲折有 致,叙事一波三折。语言本色朴素,具有浓 郁的“天津”风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 现力。
C4-20《俗世奇人》教案
![C4-20《俗世奇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4668251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a9.png)
C4-20《俗世奇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本内容,感知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发现生活中的“奇人”。
二、教学重点1.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
2.理解故事情节,领悟作品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如何让学生理解作品所表达的生活哲理。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聊聊你们身边有没有遇到过让你印象深刻的“奇人”?2.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二、阅读课文1.让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
三、分析人物形象1.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述人物形象的关键词语。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如:张大力、刷子李、苏三等。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发现生活中的“奇人”。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情节,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深入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如:“张大力一只手就能举起百斤重的石头。
”2.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教师总句的修辞手法。
3.学生尝试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三、讨论作品主题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作品主题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所表达的生活哲理。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发现生活中的“奇人”。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生活哲理。
二、写作训练1.教师给出写作题目:“我身边的奇人”。
2.学生进行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点评。
1.让学生谈谈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
四、作业布置1.根据课堂所学,写一篇关于“我身边的奇人”的作文。
2.阅读其他作品,关注人物形象和作品主题。
五、教学反思1.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要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深入挖掘人物性格。
2.在讨论作品主题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避免教师一言堂。
人教版初二下册课文20 俗世奇人教案
![人教版初二下册课文20 俗世奇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4f2b0dd856a561253d36f0c.png)
人教版初二下册课文20 俗世奇人教案教材分析《俗世奇人》向我们展示了天津底层市民和小生产者的生活,为我们塑造了有着独特技艺和性格的民间奇人的形象,人物刻画形神兼备。
本文要点有二:一写“俗世”中的人,二写“奇人”,一“俗”一“奇”,便是小说的要领。
泥人张、杨七、杨巴均是一等一的高手,但又不是世外之人;他们有才能、有个性,喜怒哀乐样样俱全,但行事言语又高于常人,所以用“俗世奇人”称之最为恰当不过。
本文的语言幽默风趣,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极富表现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2.理清故事情节,能够抓住要点复述故事内容。
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及曲折有致安排情节结构的方法。
2.理解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我国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培养学生重视、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
2.体会作者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语言,加强学生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3.品味词句,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及练习人物速写,体现人物的“奇”“绝”。
突破方法:通过学生采用单口相声、快板等形式对课文中感兴趣的情节进行复述,这一环节使学生自然地感受到本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然后通过拜师学艺这一环节可使学生深入地感知人物形象。
这样学生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充满兴趣与激情地去表演。
学生通过口头叙述身边的奇人奇事的练习学会写人物速写。
教学方法1.朗读法。
指导学生朗读,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美读课文,读出声调、语气,读出情趣,要读得活灵活现、声情并茂。
2.讨论点拨法。
本文文字浅显,情节简单,阅读障碍不大,教学中可采用学生自主活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品读法。
集中鉴赏本文独特的语言风格,揣摩语句的丰富意蕴,可小组交流,口头评析,也可写短评。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引“奇人”设计(—)山东电视台有一个节目叫“奇人绝技榜中榜”,你在看电视的时候,一定有令你难忘的具有特殊本领的人,请你举一个例子。
教语文人教八下20⑵《俗世奇人》 冯骥才的“奇人”
![教语文人教八下20⑵《俗世奇人》 冯骥才的“奇人”](https://img.taocdn.com/s3/m/2a583c5227284b73f24250a5.png)
㈠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那些话在他 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随后手一停,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 一戳,起身去柜台结账。吃饭的人伸脖一瞧,这泥人张真捏绝了!就赛 把海张五的脑袋割下来放在桌上一般。瓢似的脑袋,小鼓眼,一脸狂 气,比海张五还像海张五。只是只有核桃大小。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泥人张的“奇”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他技艺精湛,“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二是他人格独立,刚直沉稳,不求谁不怵谁,在不声不响之间 ,后发制人,完胜对手。
㈡杨巴的脑筋飞快地一转两转三转,主意来了!只见他脑袋撞地 ,“咚咚咚”叩得山响,一边叫道:“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 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大人。大人不记小人过,饶了小 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说完又是一阵响头。
杨巴的思考、动作和语言,都很直接的表现了杨巴的“奇”:嘴 上能耐十分了得,能逢场作戏、八面玲珑、看风使舵、左右逢源! 杨巴的这种“奇”,作者还有侧面的表现。一是用当官的和在场 的所有人“摸不知头脑”进行反衬。二是用手上功夫了得的杨七“倒 渐渐埋没”进行正面衬托。三是用李鸿章的巨银奖赏进行正面衬托。 这,都是为了表现杨巴的“奇”。
我们先看第一句话中的动词“找”。作者为什么用“找”,而不 用“捏”、“抟”、“做”呢?第一,这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海张五拿泥人张“找”乐子,作者写泥人张,自然要有一个对等的 动作。表现了泥人张谁也不怵的刚直的性格。第二,“找”,还有寻 找、思考的意味,“泥人张”捏“海张五”,是艺术创作,他要捏出 一个活生生的海张五,自然在捏的过程中要有艺术创作的思维活动, 要有不慌不忙的沉稳的思考的过程,而“找”恰恰能体现这个过程。 这写出了泥人张面对海张五“找乐”的羞辱而沉稳镇定的喜怒不形于 色的性格特点。
第20课 俗世奇人
![第20课 俗世奇人](https://img.taocdn.com/s3/m/9a6fd95769eae009581bec71.png)
“俗世”是什么意思? “奇人”是什么意思?
“俗世”是民间社会,多指 下层百姓生活的民间。 “奇人”是指那些身怀绝技 的民间艺人或工匠。
泥人张、杨七、杨巴各自 “奇”在何处?
泥人张 杨七 杨巴 捏泥人,单只妙手见功夫; 护尊严,一身傲骨笑权贵! 闷头制作、手艺精巧 八面玲珑、随机应变
质疑讨论:
课后练习题三
“笔录奇人妙事供后世赏 玩之中,得知往昔此地之众 生相”。
——《俗世奇人》序
自己出声朗读课文,然后 可从语言、句式、结构、人 物、写法等方面选一角度, 说一说读后的初步感受。 如有不明的字词或有问题 的地方,随时举手。
了解作者
• 本文作者是当代作家 冯骥才 他以写知识 ________, 分子和天津近代历史 故事见长,短篇小说 《 雕花烟斗 _________ 》,中 神鞭》分获 篇小说《____ 全国优秀短篇、优秀 中篇小说奖。
在生活中,你留意过街 头巷尾,或者自己身边的 “俗世奇人“吗?说说看!
“泥人张”彩塑
“泥人张”彩塑
“泥人张”彩塑
“泥人张”彩塑
“泥人张”彩塑
20《俗世奇人》
![20《俗世奇人》](https://img.taocdn.com/s3/m/4fe6637525c52cc58bd6bebd.png)
府县道台们着意揣摩李鸿章的心理,希望
能投其所好,博得欢心;但是天津小吃的 地方特色在于其平民性和大众化,未必合 乎上司的胃口,因此陷入了两难。
天津“泥人张”艺术的创始人是张长林。 张长林(1826-1906)字明山,后一字行。自幼随父亲 从事泥塑制作,练就一手绝技。他只须和人对面坐谈,搏 土于手,不动声色,瞬息而成。面目径寸,不仅行神毕肖, 且栩栩如生须眉俗动。“泥人张”彩塑创作题材广泛,或 反映民间习俗,或取材于民间故事、舞台戏剧,或直接取 材于《水浒》《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名著。 所塑作品不仅形似,而且以形行写神,达到形神兼具的境 地。“泥人张”彩塑用色简雅明快,用料讲究,所捏的泥 人历经久远,不燥不裂,栩栩如生,在国际上享有声誉。 外国人早就以重金购买,“置诸博物馆中,供观赏。”在 历届展览会上它都被认为是出类拔萃的作品。日本芦屋市 的一座中国近代艺术馆为“天津泥人张彩塑”建立了陈列 专室,展出彩塑作品58件.近年来“泥人张”彩塑积极 地推动国际间文化艺术的友好交流,成为中外交往的桥梁。
(二)、识奇人 知奇性
文中哪些语句和内容体现了泥人张的品性和处事方式? 第五段、 可是手艺人除外。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 谁?故此,泥人张只管饮酒,吃菜,西瞧东看,全然没把 海张五当个人物。
第八段、只见人家泥人张听赛没听,左手伸到桌子下边, 大鞋底下抠下一块泥巴。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 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 指飞快捏弄,比变戏法的刘秃子的手还灵巧。海张五那 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那些话在他手 里这团泥土全找回来了。随后手一停,他把这团往桌上 “叭”地一戳,起身去柜台结帐。
冯 骥 才
问:“俗世”是什么意思?
“奇人”是什么意思?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0课《俗世奇人》课件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0课《俗世奇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32f1734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28.png)
人·刷子李》)
船雕
锯末画
根雕
叶 画
泥 人 张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 握人物形象。
2.理清故事情节,抓住要 点概述内容。
3. 揣摩语言,体会特色的 语言。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模样( )
抠( ) 戳( ) 硌牙( ) 瞅见( )
怵( )
阔绰(
)
撂高的( )
吓懵(
)
内疚( )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模样(mú)
抠(kōu) 戳(chuō) 硌牙(gè) 瞅见( chǒu)
怵(chù)
阔绰(chuò) 撂高的(liào) 吓懵(měng) 内疚( jiù )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抓住主要情节复述故事
(交代清楚事件、地点、人物及事情 的经过)
2.请用“从
,我看出泥人张是一个的源自”这一句式回答,并说说理由。
冯骥才,浙江慈溪人,当代作家。代表作 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中篇小说《啊!》 《神鞭》,短篇小说《雕花烟斗》等 。
天津自古就是一个才子艺人汇聚 的地方,凡是有点本领的人都喜欢到 天津去闯一闯,因而天津的文化也格 外繁华,如:相声、曲艺等。然而, 最有名的还得算是天津的民间艺术,
下面我们来欣赏其
中的几幅作品。
三、精读,分析下列语句
1.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 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 里。
夸张,突出泥人张手艺高深和超凡的技艺。
2.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 这边肯定把那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 来了。
“找”,写出了泥人张以其人之道 还治其人之身的机智,也写出了海张五 作茧自缚的可笑。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20《俗世奇人》教案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20《俗世奇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e9ae89a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d0.png)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20《俗世奇人》教案一. 教材分析《俗世奇人》是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天津卫的奇人异事,展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
本文语言幽默风趣,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在学习本文时,学生可以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我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文中涉及到的天津地方文化、习俗等内容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跨越这些障碍,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天津地方文化、习俗,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表演等形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课文内容,了解天津地方文化、习俗。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幽默风趣的语言和人物形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天津的风土人情。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表演教学法:分组表演课文中的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天津地方文化等相关资料。
2.视频资料: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天津风土人情的视频资料。
3.分组安排: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定一个表演场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天津的风土人情,引导学生对天津产生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疑问。
在此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选定一个表演场景。
教师提供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场景中的幽默元素。
4.巩固(10分钟)各小组进行表演,其他学生观看并评价。
八年级语文第20课《俗世奇人》
![八年级语文第20课《俗世奇人》](https://img.taocdn.com/s3/m/6d0f48faba0d4a7302763ae8.png)
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 篇小说《啊!》、《神鞭》,分 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 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 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 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 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 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 深入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 嚼人生的滋味。
写作背景
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处,性格迥 然相异。然燕赵故地,血气刚烈;水咸土碱,风习 强悍,近百余年来,举凡中华大灾大难,无不首当 其冲,因生出各种怪异人物,既在显耀上层,更在 市井民间。余闻者甚夥,久记于心;尔后虽多用于 《神鞭》《三寸金莲》等书,仍有一些故事人物, 闲臵一旁未被采纳。这些奇人妙事,闻所未闻,倘 若废臵,岂不可惜?近日忽生一念,何不笔录下来, 供后世赏玩之中,得知往昔此地之众生相耶?故而 随想随记,始作于今;每人一篇,各不相关。冠之 总名《俗世奇人》耳。
语句短小精悍,活泼幽默,有单口相声风味。 1、您别说不好,这一来就练出不少能人来 2、只有这一个绰号在码头上响当当和当当响。 3、别不信!他还给立下一个规矩…… 4、倘若没有这本事,他不早饿成干儿了? 5、天津已是做买卖的地界,谁有钱谁横, 官儿也怵三分。
用词凝练。 1、他把这泥往桌上叭地一戳。 2、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 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3、海张五那边还不停地找乐子,泥人 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 回来了。
勃列日涅夫奇怪地问:‚为什么?‛尼 克松解释说:‚……”尴尬的场面因为 巧妙的回答而缓和,也使勃列日涅夫有 了台阶可下。请问,尼克松当时可能说 了一句什么话? 提示:尼克松总统说得一句话是:‚因 为飞机在地面发生故障总比在空中发生 故障好。‛
拓展阅读
慈禧太后特别喜欢听京 剧,也就常赏赐那些唱念坐 打俱佳的艺人一点东西。有 一次,慈禧太后看完著名演 员杨小楼的戏后,把他召到 眼前,指着满桌子的糕点说: ‚这些都赐给你,带回去 吧!‛
20 俗世奇人-要点梳理
![20 俗世奇人-要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38918c12763231126edb117c.png)
20 俗世奇人【基础须知】字词积累蔫:“蔫”读“niān”。
自来:从来要哪没哪:方言,意思是要什么没什么,无论哪一方面都不行。
倒好:倒彩。
营造:这里指建筑行业。
赛:方言,赶得上,如同的意思。
半信半疑:一半相信一半不相信。
派头十足:非常有派头,有架子。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天女穿的衣服,不用针线缝制,没有缝。
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搜索:仔细寻找。
露(lòu)馅:比喻不愿让人知道的事暴露出来。
能耐:能力、本领。
发怔(zhèng):发愣、发呆。
未准:不一定。
挺牛:方言,挺傲气的意思。
横冲直撞:乱冲乱闯。
撂高的:招呼客人的伙计。
大名鼎鼎(dǐng):名气很大的意思。
地界儿:地方。
怵(chù):惧怕。
艺高胆大:手艺精,人的胆子也就大。
砍:方言,这里是把东西扔过去。
抠:读“kōu”。
戳:读“chuō”。
模(mú)子:模型。
【重点梳理】一、写作背景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
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滋味。
二、作家作品冯骥才,当代作家。
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
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
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
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
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等。
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
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
三、文章主旨这两篇短文以地道的“津腔”“津味”介绍了旧天津两位民间奇人及其技艺,表现了他们技艺的高超、思维的灵活、反应的敏捷,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民间文化的尊重以及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俗世奇人》好嘴巴杨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俗世奇人》好嘴巴杨](https://img.taocdn.com/s3/m/db546e78f46527d3240ce0c3.png)
2.从这句话本身看。有两个关键 词:一是“不知道”,前文明明 说“猜到”,这儿却说“不知 道”;二是“不爱吃”,前文明 明说中堂大人“不知道”,这儿 却说“不爱吃”。这样说,有两 大妙处:一是明确告诉李中堂这 是“压碎的芝麻粒”,不是脏东 西;二是给李中堂留足了面子。 既没说是芝麻,也没说不是芝麻, 一个“不知道”“不爱吃”,使 紧张的情势顿时化解。
通过对杨八癿心理活动癿刻画还有李鸿章癿心里活动兄弟生意火中堂发怒巧答中堂名声远扬杨七敦厚老实专心做好自己癿茶汤生意练就了一身别人看似明白却无法学会癿茶汤制作手艺用其奇特癿制作方式展示自己癿才能是一位真正有绝活癿奇人
好嘴
杨巴
Wgsh19h1945改编
“笔录奇人妙事供后世赏 玩之中,得知往昔此地之众 生相”。
——《俗世奇人》序
Wgsh1945改编
《 俗 世 奇 人 》
《 神 鞭 》
《 三 寸 金 莲 》
Wgsh1945改编
作业:挑战好嘴
慈禧太后特别喜欢听京剧,也就常赏赐那些唱念坐打俱佳的艺人一点东西。 有一次,慈禧太后看完著名演员杨小楼的戏后,把他召到眼前,指着满桌子的糕 点说:“这些都赐给你,带回去吧!” 走南闯北、善于察言观色的杨小楼看到今天慈禧太后老佛爷的心情还不错,于 是心里面想,早就听说太后老佛爷写的“福”字不错,何不趁机讨要一幅字呢? 杨小楼心里面是这么想的,于是乎他一边叩头谢恩,一边壮着胆子说:“叩谢老 佛爷,这些贵重之物,奴才不敢领,请……另外恩赐点……” “要什么?”看来,今天慈禧太后老佛爷的心情还真是不错,居然没有发怒。 这个时候的杨小楼又叩头说:“老佛爷洪福齐天,不知可否赐个‘福’字给 奴才。”慈禧太后老佛爷听了,一时高兴,便让太监捧来笔墨纸砚,举笔一挥,就 写了一个“福”字。 站在一旁的小王爷,看了看太后老佛爷写的字,悄悄地说:“福字是‘示’ 字旁,不是‘衣’字旁!”杨小楼一看,心想这字写错了,若拿回去必遭人议论, 岂非是欺君之罪?不拿回去也不好,慈禧太后一怒就要自己的命。要也不是,不 老佛爷之福,比世上任何人都 要也不是,他急得直冒冷汗。 要多出一'点'呀! 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慈禧太后也觉得挺不好意思,既不想让杨小楼拿走错 字,又不好意思再要过来。 老佛爷福多,这万人之 旁边的李连英脑子一动,笑呵呵地说:“ "杨小楼一听, 上之福,奴才怎么敢领 呢 脑筋转过弯来,连忙叩首道:“ !"慈禧太后正为 下不了台而发愁,听这么一说,急忙顺水推舟,笑着说:"好吧,隔天再赐你吧。 Wgsh1945改编 "就这样,李连英为二人解脱了窘境。
20俗世奇人(《泥人张》《好嘴杨巴》) 导学案 配 答案
![20俗世奇人(《泥人张》《好嘴杨巴》) 导学案 配 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1605c10964bcf84b9d57b33.png)
20 俗世奇人们拍案称奇;那津味十足、本色朴素而又幽默传神的语言更是余音绕梁,历久不绝。
读这样的作品,如夏日饮冰茶,爽口又爽心。
1.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及曲折有致安排情节的结构方法。
2.熟读课文,理解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对文章的表现力。
3.了解我国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培养重视、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意识。
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能把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形象再现苏轼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林嗣环笔下的口技艺人仅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就营造了一家人由梦中惊醒到渐入梦乡以及火场百相的纷繁情景。
真可谓奇绝!妙绝!今天,我们再来见识两位高人,他们就是冯骥才笔下的泥人张、好嘴杨巴。
(板书文题、作者)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发蔫.(niān) 擅.长(shàn) 绰.号(chuò)刷浆.(jiānɡ) 难堪.(.kān) 发怔.(zhènɡ)褒贬.(biǎn) 怵.抠(chù) 戳.(chuō)(2)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发蔫:表现出精神不振。
擅长:在某方面有特长。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发怔:发呆。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
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破绽。
大名鼎鼎:形容名声很大。
鼎鼎:盛大的样子。
2.作者简介冯骥才(1942~),当代作家。
《俗世奇人》所收文章:《刷子李》《死鸟》《蓝眼》《背头杨》《蔡二少爷》《青云楼主》《泥人张》《大回》《刘道元活出殡》《绝盗》《好嘴杨巴》《冯五爷》《小杨月楼义结李金鏊》《酒婆》《张大力》《认牙》《小达子》《苏七块》。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标题“俗世奇人”是什么意思?【交流点拨】“俗世”是民间社会,多指下层百姓生活的民间。
“奇人”是指那些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或工匠。
2.请简要的复述《泥人张》的故事情节。
20:俗世奇人ppt(泥人张和好嘴杨巴)
![20:俗世奇人ppt(泥人张和好嘴杨巴)](https://img.taocdn.com/s3/m/82ec82e5998fcc22bcd10dd8.png)
第二好 说得巧,一语保三方
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 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 大人。大人不记小人过,饶了小人这 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
“好嘴杨巴”之不好
大人不记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 一定痛改前非! 只见他脑袋撞地,“咚咚咚”叩得山 响„„说完又是一阵响头。 杨巴一副讨饶的嘴脸,过于贬低自己,给自 己头上扣屎盆子。
1.给下列红色字注音。
发蔫(niān) 擅长(shàn) 绰号(chuò) 刷浆(jiāng) 难堪(kān) 一瞅(chǒu)
发怔(zhèng) 褒贬(bāo) 怵(chù) 抠(kōu) 戳(chuō) 瓢(piáo)
你会认下列红色的字吗
小撮 cuō 硌牙 gè
啪
pā
黏软 nián 秫米 shú
1、读了冯骥才的《俗世奇 人》,你有什么感受? 2、二人“奇”在何处?相比 之下,你更喜欢哪一个? 为 什么?
泥人张
泥人高手 “泥人张”
遇海张五
智斗传千 古
贱卖 “海张 五”
为什么说”有第一,没第二”?用到 了什么修辞方法?
为了以此写出泥人张的技术超凡绝伦 用到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请分析“找”字的妙处。
赏析本段在内容上的作用
结尾提升主题,好嘴之好,好到中 堂未吃,却茶汤更名,杨巴威名大震, 可谓嘴建奇功,嘴出奇人。还用了杨 七的埋没反衬出杨巴的名气。“俗世 奇人”名副其实,流传后世。
“好嘴杨巴”之好,好在哪里
第一好 思维好,脑瓜反应快
他眨眨眼,立时猜到了中堂大人以前没 有喝过茶汤,不知道撒在上面的是碎芝麻是 嘛东西,一准当成不小心掉上去的脏土…… 而眼下顶要紧的,是不能叫李中堂开口说那 是脏东西。大人说话,不能改口。必须赶紧 想辙,抢在前头说。 杨巴的脑筋飞快地一 转两转三转,主意来了!……
20 俗世奇人(1)-典题剖析
![20 俗世奇人(1)-典题剖析](https://img.taocdn.com/s3/m/866a8c180740be1e650e9a83.png)
20 俗世奇人(1)例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那次,李鸿章来天津,地方的府县道台费尽心思,究竟拿嘛样的吃喝才能把中堂大人哄得高兴?京城豪门,山珍海味不新鲜,新鲜的反倒是地方风味小吃,可天津卫的小吃太粗太土:熬小鱼刺多,容易卡嗓子;炸麻花梆硬,弄不好硌牙。
琢磨三天,难下决断,幸亏知府大人原是地面上走街串巷的人物,嘛都吃过,便举荐出“杨家茶汤”;茶汤黏软香甜,好吃无险,众官员一齐称好,这便是杨巴发迹的缘由了。
这日下晌,李中堂听过本地小曲莲花落子,饶有兴味,满心欢喜,撒泡热尿,身爽腹空,要吃点心。
知府大人忙叫“杨七杨八”献上茶汤。
今儿,两人自打到这世上来,头次里外全新,青裤青褂,白巾白袜,一双手拿碱面洗得赛脱层皮那样干净。
他俩双双将茶汤捧到李中堂面前的桌上,然后一并退后五步,垂手而立,说是听候吩咐,实是请好请赏。
李中堂正要尝尝这津门名品,手指尖将碰碗边,目光一落碗中,眉头忽地一皱,面上顿起阴云,猛然甩手“啪”地将一碗茶汤打落在地,碎瓷乱飞,茶汤泼了一地,还冒着热气儿。
在场众官员吓懵了,杨七和杨巴慌忙跪下,谁也不知中堂大人为嘛犯怒?当官的一个比一个糊涂,这就透出杨巴的明白。
他眨眨眼,立时猜到中堂大人以前没喝过茶汤,不知道撒在浮头的碎芝麻是嘛东西,一准当成不小心掉上去的脏土,要不哪会有这大的火气?可这样,难题就来了——倘若说这是芝麻,不是脏东西,不等于骂中堂大人孤陋寡闻,没有见识吗?倘若不加解释,不又等于承认给中堂大人吃脏东西?说不说,都是要挨一顿臭揍,然后砸饭碗子。
而眼下顶要紧的,是不能叫李中堂开口说那是脏东西。
大人说话,不能改口。
必须赶紧想辙,抢在前头说。
杨巴的脑筋飞快地一转两转三转,主意来了!只见他脑袋撞地,“咚咚咚”叩得山响,一边叫道:“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大人。
大人不记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说完又是一阵响头。
李中堂这才明白,刚才茶汤上那些黄渣子不是脏东西,是碎芝麻。
20 《俗世奇人——泥人张》
![20 《俗世奇人——泥人张》](https://img.taocdn.com/s3/m/a4ed0a10bd64783e09122b8d.png)
20* 俗世奇人设计思想《泥人张》是一篇自读课文,抓住自读课文的特点,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会赏析精彩句子及对文化遗产的爱护。
本文塑造了一位有着独特技艺和性格的民间奇人的形象,人物都刻画得形神兼备,语言幽默风趣,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极富表现力。
教学时,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营造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重点抓住“奇”字做文章,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的形象,理解“俗世奇人”的大本领、大智慧。
新课导入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核舟记》这篇课文吗?“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王叔远能把一颗细小的核桃微雕出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可谓“奇”人也。
还有《口技》中的表演者仅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就能模拟出变幻离奇的境界,也真可谓“奇”人也。
今天,我们再来见识两位民间高人吧!看看他们又有哪些神奇的技艺!文题解说(1)文章体裁:小说;(2)“俗世”指人民大众生活的民间;“奇人”指那些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
一俗一奇是文章的写作重点,以此为题,激发读者兴趣。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联系背景,领悟作品的深刻内涵;2、品味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整体把握人物形象;3、了解中国民间艺人的状况,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作者简介冯骥才,1942年生于天津,当代作家、艺术家。
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
他的作品素材视角新颖,艺术手法多变,描写深入细致。
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散文集《珍珠鸟》,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以及冯骥才小说集等。
背景链接本文选自《俗世奇人》,天津卫是天津的古称。
天津卫的码头社会,竞争与机遇并存。
手艺人作为天津市的底层人民,既缺乏资财,又无依靠,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想要生存,只能在技能上下功夫,靠手艺说话,不断磨练技艺,精益求精,这是他们的共同选择。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四单元20俗世奇人(冯骥才)泥人张好嘴杨巴(i)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四单元20俗世奇人(冯骥才)泥人张好嘴杨巴(i)](https://img.taocdn.com/s3/m/f8571c03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ee.png)
20.《俗世奇人》【课文助读厅】◆走进作者冯骥才,1942年生于天津。
当代著名作家,画家,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已出版各种作品集近50余种。
中篇小说《啊!》、《神鞭》,短篇小说《雕花烟斗》均获全国优秀作品奖。
近年来,冯骥才致力于城市保护和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上,完成从文艺家向这样的“社会活动家”的角色转换。
他认为我国民间文化始终处于自生自灭状态,没有人关心,不抢救就真的会消失。
散文风格:注重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挖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相关背景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处,性格迥然相异。
然燕赵故地,血气刚烈;水咸土碱,风习强悍,近百余年来,举凡中华大灾大难,无不首当其冲,因生出各种怪异人物,既在显耀上层,更在市井民间。
余闻者甚夥,久记于心;尔后虽多用于《神鞭》《三寸金莲》等书,仍有一些故事人物,闲置一旁未被采纳。
这些奇人妙事,闻所未闻,倘若废置,岂不可惜?近日忽生一念,何不笔录下来,供后世赏玩之中,得知往昔此地之众生相耶?故而随想随记,始作于今;每人一篇,各不相关。
冠之总名《俗世奇人》耳。
(《俗世奇人》序)◆链接一角关于《俗世奇人》《俗世奇人》是著名作家冯骥才创作的同名小说集。
全书由18个短篇小说连缀构成,各篇文字极精短,记述一个奇人趣事,各自独立。
内容虽互不相关,但“读起来正好是天津本土的‘集体性格’”。
书中所讲之事,又多以清末民初天津卫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生平事迹,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津门的民间传说,人物之奇特闻所未闻,故事之精妙叹为观止。
《俗世奇人》主要包括苏七块、刷子李、酒婆、死鸟、张大力、冯五爷、蓝眼、好嘴杨巴。
【自主学习室】◆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
2.理清故事情节,抓住要点概述内容。
3.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俗世奇人
导读: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
2.理清故事情节,抓住要点概述内容。
3.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特色。
4.培养学生有创意的阅读,提高阅读质量。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
课前准备
1.预习“读一读,写一写”。
2.查阅冯骥才的资料,阅读冯骥才的其他作品,如《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等。
教学内容
《俗世奇人》塑造了两位有着独特技艺和性格的民间奇人的形象,两个人物都刻画得形神兼备。
课文语言幽默风趣,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极富表现力。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理清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的形象,理解“俗世奇人”的大本领大智慧。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1.导入建议
学生交流搜集的冯骥才的资料;或讲《俗世奇人》里的其他故事……
2.教师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要求读出声调、语气。
3.教师投影出示思考题
a.“刷子李”和“泥人张”各讲了怎样的故事?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b.“刷子李”和“泥人张”各自“奇”在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教师指导学生复述课文时,要抓住“刷子李”一波三折的情节;“泥人张”故事的悬念。
学生小组交流时明确
4.“刷子李”行事奇、做派奇;“泥人张”个性内敛,应对从容,一招制敌。
5.设计此教学环节的目的
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要点。
引导学生阅读时,围绕题目“俗世奇人”的“奇”字探究。
精读品味
1.教师导学
本文的语言本色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味”,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大有单口相声的风味。
朗读时,要注意读出语气、语调、重音。
2.教师投影出示思考题
自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你认为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分析一下有什
么独到之处?(学生思考片刻,班级交流)
3.设计此教学环节的目的
让学生自主阅读,品味语言的韵味,提高文学的素养。
拓展反思
1.教师投影出示思考题
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刷子李”和“泥人张”的行事、做人方式能行得通吗?
(学生小组展开讨论或辩论)
2.设计此教学环节的目的
让学生联系生活现实,联系自身阅读,加深理解,提高阅读质量。
延伸练习
学习本文的写法,为你身边有绝活的人写一篇人物速写。
要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特征,写出他们的“奇”和“绝”。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