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风的形成》名师教案设计 青岛版

合集下载

青岛五四制三年级科学下册21.风的形成教案

青岛五四制三年级科学下册21.风的形成教案

青岛五四制三年级科学下册21.风的形成教学目标:1.知道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猜测并通过实验探究风的形成原因:能够分析、交流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3.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4.了解风在生活中的作用以及风给人们带来的利与弊。

重点:知道风形成的原因是空气的流动。

难点:能通过实验探究风的形成原因。

活动准备:大饮料瓶、蜡烛、蚊香等。

活动流程一、谜语导入1.教师出示谜语:生来本无形,走动便有声,夏天无它热,冬天有它冷,提问: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教师出示谜底后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风的声音。

2.教师提出活动指向:风究竟是怎样形成的?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

学生回答,教师出示课题:风的形成。

二、活动过程(一)哪里有风?1.教师(课件出示有关风的现象的图片)提出问题:这些图片表达了什么意思?生活中,同学们还能举出哪些例子呢?2.学生小组合作交流。

3.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指导。

(二)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1.教师引导学生猜想风的形成。

2.教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风是怎样形成的?3.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开展模拟实验。

4.学生交流、汇报发现。

5.教师总结。

6.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科学结论。

(1)教师提出问题:风是怎样形成的?(2)教师引导学生在实验探究分析、猜想的基础上,概括、归纳、总结,揭示风的形成。

(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结论:在太阳的照射下,由于地理环境不同,有的地方温高,有的地方温度低。

温度高的地方热空气上升,周围的冷空气补充过来,空气不停地流动,就形成了风。

(三)风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1.教师出示图片.提问:“风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好的与坏的影响?”学生交流汇报。

2.教师提出问题:那么,谁能说说自己对“台风"的认识?(观看视频)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台风的利与弊。

想一想: 台风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是怎样的?三、拓展活动在海边,白天和夜晚的风向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查阅资料,了解一下。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21课《风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21课《风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21课《风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风,领会风的形成和变化。

2.能够自己动手制作风筝,感受风的力量。

3.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积累对风的基本知识和认知。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风,原理和形成。

2.风的分类和特点。

3.制作风筝,通过动手实践感受风的力量。

三、教学方法1.PBL学习法(问题式学习法)。

2.师生互动探究法。

3.问答法。

4.实践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回归主题,引入学生对空气的认知,简单谈论一下大风和微风在我们生活中的表现,使学生了解风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2.引入风的原理和形成,让学生通过互动的方式了解风的形成原理。

第二步:知识探究(20分钟)1.以风车为例,向学生讲解什么是风,引导学生探究风的分类和特点。

2.联系生活,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各种原因引发的风。

3.通过PBL学习法,学生讨论和解决问题,加深风的认知。

第三步:齐动手实践(30分钟)1.学生分组制作风筝,学习手工制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制作风筝时,由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出各种形状的风筝,并且与学生分享不同形状的风筝的使用场景,以及不同的风会对不同形状风筝产生怎样的影响。

3.记录制作风筝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风的力量。

第四步:实验探究(20分钟)1.申请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小型实验,学生观察物体受到风力的形状变化。

2.学生讨论和总结实验结果,了解风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第五步:课堂总结(5分钟)1.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梳理课程要点。

2.直接提出课程重点,让学生在老师辅导和鼓励下,培养好奇心和创造性思维。

五、教学评价1.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教师评价和同学互相评价,让评价建立在实践基础上。

(15分)2.提供学生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和教材内容的服务,让学生情感投入。

(5分)六、教学后记1.学生听课和思考参与度很高。

2.学生在制作风筝和实验探究中,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了合作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三年级科学下册《风的形成》教学设计1 青岛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风的形成》教学设计1 青岛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风的形成》教学设计1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风的形成》教学设计1青岛版《风的形成》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能从实验现象出发,提出要研究的问题.2.能推测螺旋圈转动的原因.3.能够用对照实验.模拟实验的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概括风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愿意利用所学的热传递(对流)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科学知识目标:1、能解释螺旋圈转动的原因。

2、能理解风的成因。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唤起兴趣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门缝飘纸片的实验,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2、实验探究、启迪思维(1)师出具实验提示卡。

(2)学生以小组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并提出问题。

(3)指导学生写作科学在线,思索:热气球就是怎样升空的?(4)小组讨论:根据科学在线表述纸螺旋圈旋转的原因?表述冬天门缝下部的纸片往里飞,上部的纸片往外飘的原因?3、深入细致积极探索、重新认识建构(1)观察实验箱,介绍实验箱的构造和实验方法。

(2)分组实验,观测实验现象。

回答:在模拟实验中你看见了什么样现象?熄灭蜡烛前线香的烟就是怎样流动的?熄灭蜡烛前线香的烟就是怎样流动的?熄灭蜡烛后线香的烟流动的路径又出现什么变化?这个现象又说明了什么?(鼓励学生出来如下要点:蜡烛冷却的热量并使箱(3)集体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4)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5)小结:当冷却的蜡烛放到右箱,并使右箱内的温升高空气变强,左箱内温度相对较冷于是冷空气就流向右箱构成风。

就是蜡烛冷却的热量并使空气流动成风的。

三、联系生活、应用领域课堂教学(1)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利用热空气上升的例子。

(2)师课件演示搜集的资料。

四、反思小结,巩固提高。

1.你有什么收获?2、教师小结1。

《风的形成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

《风的形成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

《风的形成》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进修本课内容,同砚能够精通风是如何形成的原理,了解风的分类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育同砚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引导他们热忱自然,保卫环境,珍惜资源。

二、教学重点:1. 风的形成原理2. 风的分类3. 风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三、教学难点:1. 风的分布规律2. 风的季节性变化四、教学方法:1. 示范教学法:利用图片、实物等教具进行示范,直观地展示风的形成过程。

2. 互动教学法:让同砚参与谈论,提出问题,并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相关任务,培育同砚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风车、风筝等物品引起同砚对风的好奇。

并请同砚谈谈自己对风的熟识和感受。

2. 教学内容展开:介绍风的形成原理、风的分类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并引导同砚进行谈论和沉思。

3. 试验环节:组织同砚进行相关试验,观察风的形成过程,深化对风的理解。

4. 稳固提高环节:设计小组合作任务,让同砚分享自己对风的理解,总结风的特点及作用。

5. 教室作业:安置相关练习题,稳固同砚对风知识的精通。

六、评判方法:1. 同砚表现评判:依据同砚的教室表现,包括参与谈论、合作能力等进行评判。

2. 作业评判:依据同砚完成的作业状况评定同砚的进修水平宁能力。

七、拓展延伸:1. 组织同砚进行户外实践活动,观察当地风的状况,了解实际应用。

2. 鼓舞同砚自主探究,设计相关试验,深度探究风的形成原理。

八、教学资源:1. 图书资料:筹办有关风的科普书籍和资料。

2. 教学设备:筹办风车、风筝等实物展示教具。

3. 网络资源:引导同砚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相关进修。

九、师生互动:1. 老师要擅长倾听同砚的意见和建议,鼓舞同砚发表观点,增进师生互动。

2. 鼓舞同砚提出问题,激发同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综上所述,本课设计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环节,引导同砚深度了解风的形成原理,加深对风的理解,培育同砚对自然的热忱和保卫认识,增进同砚全面进步。

《风的形成》(教案)青岛版(五四制)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风的形成》(教案)青岛版(五四制)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教材内容及分析:《风的形成》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三年级下册《天气与气候》单元的第2课时。

本节课以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风"为线索,通过设计模拟实验探究风的形成原因,从而将实验中风的成因与自然界风的形成建立起联系,让学生明白风的形成是由于自然界空气的冷热温度不同造成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认识到自然风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带给人们的利与弊。

教学对象及特点:三年级的学生对科学课的认识得到了一定提高,大部分学生已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能够进行仔细的观察,在实验前提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计划,最后进行实验验证。

学生小组内的合作交流也有了基础。

教学目标:1.知道温度的差异是风形成的原因。

2. 能够提出猜测并设计实验探究风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与交流得出结论。

了解风在生活中的作用及其带来的利与弊。

3. 能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分享彼此的想法,接纳别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设计风的成因模拟实验,理解自然界风的成因。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设计风的成因模拟实验,理解自然界风的成因。

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入老师最近获得了一个新玩具。

我可以这样让它转起来。

你们还可以怎样让它转动起来? (生上台演示)谁能让它转动得更快一些呢? (生上台演示)师质疑:没有接触到风车,怎么就让风车转动了呢?生明确纸风车在有风的情况下就能转动起来。

(师板书“风”)风是怎样形成的?指名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释。

(生明确由于空气的流动形成)(师板书“空气”)(二)实验探究你还在哪里寻找到风?我们能用嘴把风筝给吹上飞上天吗?那怎样的风可以做到? (自然风) 自然界的风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又是什么原因让空气流动起来呢?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探究自然风形成的奥秘。

(PPT 出示课题"风的形成")课前老师发布了收集风的任务,大家将图片和视频发布在班级圈里。

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看完同学们的分享,你有什么启发? (总结出其中有人造风和自然风,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人造风是外力推动形成的)2.探讨猜测自然风形成的原因。

青岛版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精品

青岛版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精品

青岛版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精品青岛版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动手制造风,感知风的存在。

2、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做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给出的器材做简单的风的成因模拟实验。

3、初步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二、教学重难点:初步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三、教具准备:空气流动实验箱、蜡烛、打火机、香、实验报告单等。

四、教学过程:(一)、情趣导入,引出课题。

师出示学生放风筝的图片。

师:是什么力量把风筝带到天上去得?那么风是怎么形成的?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今天我们就一块来学习《风的形成》揭示课题:风的形成(二)、科学探究,形成新知。

1、人造风,感受风的存在。

师:同学们想不想自己知道风呢?想想办法吧。

(学生活动,制造风,感受风。

)师:当风吹到你脸上时,你有什么感觉?是什么让你感到凉快?(引导学生说出实际上是空气吹到了人的脸上,明确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

)2、认识人造风和自然风。

师:我们自己制造的风叫人造风,自然存在的风叫自然风。

3、猜测自然界中的风的形成会与什么有关。

师:既然是空气的流动形成风,那同学们想一想,人造风中,是谁的力量让空气流动的呢?生:人的力量。

师:那么,自然界中,又是谁有这么大的力量让空气流动的呢?同学们猜一猜。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可能与气温的高低有关。

)板书:气温4、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1)教师组织学生认识实验器材。

(2)学生尝试设计实验方案。

师:既然同学们猜测,风的形成,可能与气温的高低有关,那我们就想办法利用手中的实验材料,创设一个高温环境和低温环境吧。

生:可以利用手中的空气流动试验箱,里面点上酒精灯,创设高温环境,那么箱外就是低温环境。

从瓶口处形成风。

师:空气的流动我们能不能看到呢?生:不能。

师:那么实验时我们应该怎么才能看到空气的流动呢?同学们想一想办法。

(出示有风时烟筒里冒出的烟)引导学生借助烟来观察空气的流动。

(3)师生共同完善实验方案。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风的形成》名师教案设计青岛版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风的形成》名师教案设计青岛版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风的形成》名师教案设计青岛版《风的形成》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能从实验现象出发,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能推测纸螺旋圈转动的原因。

2、能用模拟、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出风的成因。

情感态度目标:愿意利用所学的热对流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科学知识目标:1、能解释纸螺旋圈转动的原因。

2、能理解风的成因。

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探究风的成因。

教具、学具准备:铁架台、蜡烛、火柴、细线、风的形成演示箱(纸风箱)、蚊香、湿毛巾、实验记录纸等。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师:同学们,我们拿起书来扇会有什么感觉?(师生一起做)生叙述感受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风吗?。

(学生回答,借此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2、同学们来看这样一个现象,当时是冬天,把教室门打开一条缝,将两条纸片分别站在门缝的底部和上部,你发现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师:同学们提的问题很好。

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风是怎么形成的。

(切入课题)板书课题二、活动一:空气受热上升同学们,现在我们的教室里有风吗?谁能制造出一些风来?必须用行动证明,准备一下,谁来展示?看来有一定困难,那老师准备了一个小实验(介绍实验器材:铁架台、螺旋圈、蜡烛),你们猜老师会有什么现象发生?⑴、用剪刀剪一个纸螺旋圈,并在圈的中心扎一个小孔,穿过一根细线,线端打结;⑵、将绳的另一端固定再支架上,使螺旋圈自然下垂;⑶、点燃蜡烛,把它放在螺旋圈的下面,观察有什么现象;⑷、移走蜡烛,过一会儿再放回原位,观察螺旋圈会怎样。

2、让学生推测螺旋圈转动可能与什么有关。

3、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思考:⑴、热气球是怎样升空的?⑵、人们利用热气球可以做哪些事情?4、小组讨论纸螺旋圈转动的原因是什么?解释冬天门缝下部的纸片往里飘,上部的纸片往外飘的原因。

5、布置学生制作热气球和纸风箱。

三、活动二:风的形成1、谈话:我们接下来要做的是风的形成的模拟实验,需要用到纸风箱,请大家观察自己面前的纸风箱是怎样的。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21课《风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21课《风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21课《风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风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能够区分几种风的名称及其特点。

3.知道风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能力目标1.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理解风的形成。

2.能够搜集和整理相关的风信息,并进行口头介绍和书面记录。

3.能够在实验中应用基本的体验方法和科学思维方法,培养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现象、爱护自然环境,尊重生命和感恩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了解风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能够区分几种风的名称及其特点。

2.教学难点1.通过问题推导和观察实验,理解风是如何形成的。

2.学习风的多种变化,如何进行分类和归类。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师生问答,让学生讲一下自己对风的认知。

2.展示风车,并问学生风车是如何转的,介绍风车名称,引导学生由简入深了解风的形成。

2.讲解1.简要介绍不同的气温和气压,然后讲解地球的自转对风向的影响,根据地球气象图形象化地帮助学生了解风的分布情况。

2.讲解不同的风的名称及其特点,如微风、大风等。

3.通过图片和实验引导学生理解当暖气体和冷气体遇到之后会发生什么,从而理解风产生的过程。

3.体验1.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风的实验。

2.让学生自己制作风筝,学生在户外飞起,领略到风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巩固1.让学生自己搜集和整理关于风的信息,并进行口头介绍和书面记录。

2.问答环节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5.展示学生对于风的相关信息进行汇报,展示自己的风筝。

四、教学方法1.问题导入法问答环节,让学生讲述自己对风的认识。

2.讲授法采用幻灯片讲解风的形成、种类及其特点。

3.实验法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风的实验,让学生参与其中。

4.体验法学生自己制作风筝,感受风对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5.展示法学生对于风的相关信息进行汇报,自主展示制作的风筝。

五、教学资源1.教学媒具1.幻灯片2.风车2.实验仪器1.气球2.风扇3.日光灯泡3.食材白糖、小麦粉、食用油六、作业1.自己搜集和记录与风有关的信息。

(精品教案)《风的形成》讲课稿

(精品教案)《风的形成》讲课稿

(精品教案)《风的形成》讲课稿《风的形成》讲课稿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举行讲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讲课稿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这么啥样的讲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伙儿整理的《风的形成》讲课稿,供大伙儿参考借鉴,希翼能够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恭敬的各位老师:大伙儿好!我讲课的题目是《风的形成》。

我的资源包有五项内容,下面我以讲教学设计为主线,把其他资源整合在其中举行讲明。

一、教材分析:《风的形成》是青岛版三年级下册中的内容,风是学生日子中最常见的自然现象,教材设计重点探索风的成因,了解人们对风的利用,认识风的两面性,进而突出风与人们日子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依照课前对学生的了解,我发觉:经过前段研究风级、制作风向仪、风的观测及学习热空气等与风有关的知识,学生对风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也具备了比较丰富的日子经验。

但关于风与热空气之间到底有啥样的内在联系,还没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知识目标确定为:1、懂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2、能解释季风的成因。

探索目标为:1、能从实验现象动身,提出要研究的咨询题。

2、能用模拟、对照实验的办法,经过观看、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出风的成因。

情感态度目标为:情愿利用所学的风的成因知识解释日子中的现象和咨询题。

四、教学重点:能经过模拟实验探索风的形成缘故。

教学难点:利用风的成因知识解释日子中的某些现象。

五、讲教法、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办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基于此,我预备采纳的教法是说授法,讨论法、分组实验法。

经过对照实验,引导学生观看、分析实验现象,认识风的成因。

最终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联系日子实际。

学法上,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实验法。

下面我来表述教学流程。

六、讲教学过程(一)观看现象导入新课1、教师首先给同学们演示一具新鲜的现象:把教室窗打开一条缝,将两根丝带分不放在窗缝的上边和下边,学生会观看到两根丝带分不向相反的方向飘动。

2020年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精品精品版

2020年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精品精品版

青岛版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动手制造风,感知风的存在。

2、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做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给出的器材做简单的风的成因模拟实验。

3、初步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二、教学重难点:初步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三、教具准备:空气流动实验箱、蜡烛、打火机、香、实验报告单等。

四、教学过程:(一)、情趣导入,引出课题。

师出示学生放风筝的图片。

师:是什么力量把风筝带到天上去得?那么风是怎么形成的?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今天我们就一块来学习《风的形成》揭示课题:风的形成(二)、科学探究,形成新知。

1、人造风,感受风的存在。

师:同学们想不想自己知道风呢?想想办法吧。

(学生活动,制造风,感受风。

)师:当风吹到你脸上时,你有什么感觉?是什么让你感到凉快?(引导学生说出实际上是空气吹到了人的脸上,明确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

)2、认识人造风和自然风。

师:我们自己制造的风叫人造风,自然存在的风叫自然风。

3、猜测自然界中的风的形成会与什么有关。

师:既然是空气的流动形成风,那同学们想一想,人造风中,是谁的力量让空气流动的呢?生:人的力量。

师:那么,自然界中,又是谁有这么大的力量让空气流动的呢?同学们猜一猜。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可能与气温的高低有关。

)板书:气温4、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1)教师组织学生认识实验器材。

(2)学生尝试设计实验方案。

师:既然同学们猜测,风的形成,可能与气温的高低有关,那我们就想办法利用手中的实验材料,创设一个高温环境和低温环境吧。

生:可以利用手中的空气流动试验箱,里面点上酒精灯,创设高温环境,那么箱外就是低温环境。

从瓶口处形成风。

师:空气的流动我们能不能看到呢?生:不能。

师:那么实验时我们应该怎么才能看到空气的流动呢?同学们想一想办法。

(出示有风时烟筒里冒出的烟)引导学生借助烟来观察空气的流动。

(3)师生共同完善实验方案。

(4)小组实验,验证猜想,并填写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风的形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空气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猜想并通过实验探究风的形成成因。

2.能够分析、交流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自然界风的形成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

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利用辩证的观点正确认识风对于人类生活及自然环境的两面性。

【教学重难点】知道自然界的风是由于冷热温度造成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器材准备】学生准备:大饮料瓶、蜡烛、蚊香、记录单。

教师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1.教师出示谜语:生来本无形,走动便有声,夏天无它热,冬天有它冷。

提问: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老师积极评价2.教师提出活动指向:风究竟是怎么形成的?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

学生回答,教师岀示课题:风的形成。

二、探究活动(一)找一找,哪里有风?1.师用课件岀示图片。

师;同学们,从这些图片中,你们发现了什么?生:飘动的红旗、风扇、小船行驶、小树随风飘动师给予评价。

2•师:在我们的生活中,风是十分常见的。

生活中,我们还能举岀哪些例子呢?生:海风、台风、空调的风......3•师:同学们能根据现有的材料制造岀风吗?4.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

5.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可以利用身边常见的物品完成实验,非常有创造力。

那么, 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二)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1 •猜想风的形成。

师:自然界中的风到底是怎样形成的?请同学们先来猜一猜。

(学生交流猜想,说出猜想理由。

)2.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师: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做个实验验证一下吧。

怎样证明呢?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交流自己的设计思路。

师:谁来交流你们组的实验方案?生:根据课本上的提示,我们打算将点燃的蜡烛放入简易装置中,再点燃蚊香,将蚊香放在饮料瓶旁的进风口,观察蚊香的烟进入装置后发生的现象。

青岛版五制三年级下册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制三年级下册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21.《风的形成》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风的形成》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三年级下册《天气与气候》单元的第2课时。

本节课以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风”为线索,通过设计模拟实验探究风的形成原因,从而将实验中风的成因与自然界风的形成建立起联系,让学生明白风的形成是由于自然界空气的冷热温度不同造成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从让学生解答关于风的谜语来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并提示学生准备大饮料瓶、蜡烛、蚊香等,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做好材料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让学生寻找生活中有关风的现象并想办法制造风,通过模拟实验让生切实感受到风的形成与冷热空气之间的关系。

再由此及彼,理解自然界风的成因,并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生活中风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在经历模拟实验和讨论活动后,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好奇心,海边的特殊现象——海陆风的形成原因。

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通过思维导航明确学生探究的方向,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思考,体现探究的进阶性。

【学生分析】四年级学生对于空气已经有较多的认识,能够知道空气的基本性质,并用科学词汇进行描述,并且能够与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探究任务。

对于风学生比较熟悉,但是对于冷热空气造成的空气流动没有系统性的认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以激发,从而对自然界风的成因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自然界的风是由于冷热温度造成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在小组讨论的前提下根据猜想设计模拟实验探究风的成因。

2.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风的形成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自然界风的形成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

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利用辩证的观点正确认识风对于人类生活及自然环境的两面性。

8.风的形成-青岛五四学制2001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8.风的形成-青岛五四学制2001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8. 风的形成-青岛五四学制2001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风的概念及形成原因;
2.能够简单描述风的形成过程;
3.能够阐述风的作用。

教学重点
风的形成过程及作用。

教学难点
风的形成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知
1.向学生提问:你们平时感受到过风吗?风是怎样来的呢?
2.让学生观察窗外树叶和旗帜的晃动,并请他们描述其晃动的方式。

讲解新知
1.介绍风的概念及形成原因:冷热空气流动的不平衡造成了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2.讲解风的形成过程:当地面受到阳光加热时,地面上的空气会升起,升起后会遇到低温的空气,从而使空气聚集在一起形成了风;
3.提出问题:如果地面上的温度一致,风是否还会产生呢?请让同学们想一下,并请他们说出理由。

练习与巩固
1.分组让学生进行讨论:风有哪些作用?每组选出代表,向全班汇报。

2.情景设计:空中气球飞行的情景,让学生模拟气球飞行的场景,并试着形象地描述风对气球的作用,并请同学们说出风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课堂小结
1.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点,适当提问巩固;
2.总结课程中重点难点,做到言简意赅。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使学生参与度高,但教师需要注意掌握教学进度,确保学生按照预期的学习目标来进行掌握。

在练习与巩固中,可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从而培养出学生的创造力。

在课堂小结中,教师需要对本节所讲的知识点做到简明扼要,梳理复习,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精选7篇)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精选7篇)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精选7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篇1【理论指导】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建构新的科学概念,纠正错误的前概念,丰富有待完善的概念。

在建构科学概念的同时,思维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任务,理想的状态是:在教学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思维)与科学概念的建构协调发展。

【教学内容】《风的形成》选自河北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

本课的教学是在三年级认识空气和风的基础,通过探究自然界风的形成,了解热传递的另一方式——对流。

这节课从生活现象入手,启发学生提出有关风的成因的问题;进而通过“观察上升的空气” 活动来引导学生认识热空气的性质。

“风的形成”活动通过对比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认识风的成因。

最后引导学生运用对流知识解释暖气片使室内变热的原因和对空调安装位置的思考,尝试用科学知识去解释身边的现象。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孩子已经知道了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目的是要让学生们明白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的原理。

本堂课就是让学生们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大胆地进行猜测、验证风的形成。

【教学目标】1、能从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出发,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2、能用简单易得的器材做风的成因模拟实验,并通过演示实验、对比模拟实验,运用观察、分析、比较、讨论等方法,归纳风的成因。

3、运用知识迁移,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自己设计风的成因模拟实验;尝试探究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思路】观察——质疑——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小结——运用【教学准备】1、课前收集有关风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2、实验材料:铁架台、细线、羽毛、硬质透明塑料罐(风箱)、蜡烛、打火机、檀香、等。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风是怎样形成的》活动建议方案 青岛版精编版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风是怎样形成的》活动建议方案 青岛版精编版

《风是怎样形成的》活动流程框图活动一:门缝中的风所需学习时间:10分钟活动任务:这项活动的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发现上、下门缝的纸条飘动的方向不同,形成本课要探究的问题。

活动内容:具体学习可按下列步骤进行:1. 教师提问:什么是风?怎样知道周围是否有风?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然后利用门缝飘动的纸片的实验导入新课。

教师根据当地的气温灵活处理,如果室内温度比室外温度高可以现场操作,让学生观察;如果室内外温差不大,可以布置学生课前观察。

2. 从下面选择一种方案进行:(1)现场实验观察。

①教师描述实验过程,让学生猜一猜门缝中的上下纸片会向哪个方向飘,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②指定学生回答。

不管学生回答是否正确,教师都不做肯定或否定。

③教师演示或学生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2)提前布置学生实验观察。

①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门缝里纸片向哪飘”。

②教师讲解实验的目的、方法步骤,要求学生课下通过实验观察,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③课上检查学生的活动情况。

(3)播放课件“门缝里纸片向哪飘”。

①教师描述实验过程,让学生猜一猜“门缝里纸片向哪飘”。

②播放课件“门缝里纸片向哪飘”,让学生观察,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

3. 指导学生根据上面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要研究的问题。

活动组织方式:分组观察、交流活动,4~6人一组。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

所需学习资源:活动二:探究风是怎样形成的所需学习时间:30分钟活动任务:这项活动的任务有四项:(1)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到蚊香烟的水平流动;(2)分析实验现象,认识蚊香烟的水平流动与蜡烛的燃烧有关;(3)用已有的知识解释为什么空气流动与蜡烛燃烧有关;(4)用实验结论推想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活动内容:活动过程可按下列步骤进行:1. 教师出示风箱(空气对流箱),让学生观察其构造,了解风箱的正面是透明的、可以打开,以便取放蜡烛和观察现象。

盒子尽量高一些,避免烛焰燃着盒子。

《风的形成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五四制》

《风的形成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五四制》

《风的形成》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风的观点及其形成原因。

2. 掌握风的分类及其特点。

3. 了解风的作用及其对生活和自然界的影响。

二、导学内容1. 风的观点及其形成原因2. 风的分类及其特点3. 风的作用及其对生活和自然界的影响三、导学重点1. 风的形成原因2. 风的分类及特点四、导学难点1. 风的作用及其对生活和自然界的影响五、导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风的图片或视频引入话题,激发学生对风的兴趣。

2. 进修风的观点及其形成原因- 讲解风的定义:风是大气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由地球自转和不同地区气压差别引起的。

- 分析风的形成原因:地球自转使大气层产生气旋效应,不同地区气压差别导致气流运动形成风。

3. 进修风的分类及其特点- 讲解风的分类:按照风的产生地点和性质可分为地形风、地转风和季风。

- 分析各类风的特点:地形风受地形影响,地转风受地球自转影响,季风受季节变化影响。

4. 进修风的作用及其对生活和自然界的影响- 探讨风对生活和自然界的影响:风能带来降雨、影响气温、传播花粉、驱散有害气体等。

- 思考风的作用:风对人类和自然界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农作物发展、气候变化等。

六、导学延伸1. 可以请学生进行实地观察,记录当天的风向和风力,分析当地风的特点及其可能的产生原因。

2. 鼓励学生探究风的更多作用,如风能利用、风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等。

七、导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对风的观点、分类及其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能够认识到风对生活和自然界的重要性。

希望同砚们能够在平时生活中关注风的变化,并深入探究风的更多奥秘。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21课《风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21课《风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21课《风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本节课程主要围绕“风的形成”这个主题展开,涵盖的内容包括:风的形成原理、风向和风速的测量方法、风的分类等方面,通俗易懂、生动有趣,非常适合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程度。

2. 教材重难点本节课中,风的形成原理是教学的重点,学生需要掌握风是如何形成的,以及风向和风速的测量方法。

风的分类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需要理解三种不同类型的风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风是如何形成的;2.掌握风向和风速的测量方法;3.理解三种不同类型的风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环境、勇于探索的精神;3.引导学生了解风的重要作用及其应用价值。

三、教具准备1.PPT课件;2.风力计、风向计等测风仪器、实验室数据;3.相关教具图片、视频。

四、教学过程设计1.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好教具、测量仪器、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具;2.教师将教案和PPT课件制作好并备份。

2. 导入教师播放风的相关视频,激发学生对风的好奇心和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风是如何形成的。

3. 提纲挈领教师通过PPT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介绍,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目标和重点,布置本节课的任务。

4. 自主探究1.学生通过学习教师提供的实验室数据,从实验室数据中发现风的规律和特点;2.学生使用风力计、风向计等测风仪器,自行测量风的速度和方向;3.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室图片和视频,深入了解风的分类和形成原理;4.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进一步巩固并掌握本节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

5. 整合输出1.在自主探究后,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分组展示所掌握的知识;2.学生进行展示和分享,并给予同学提问和分享经验。

6. 归纳总结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总结和归纳的方式,再次巩固并加深学生的理解,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7.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巩固并拓展学生所学知识,如根据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写一篇小论文等内容。

三年级科学下册《风的形成》教案 青岛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风的形成》教案 青岛版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流动是风的形成原因。
难点: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印象。
教学方法
思考探究观察分析:在认识空气的基础上通过探究风的形成,了解热传递的另一方式——对流。
《风的形成》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2,学科:科学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课前预习观察了解
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课题
1、让学生通过对身边的空气流动产生风的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发现,能运用已有的的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2、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
解疑综合归纳:认识空气流动的原因,以及自然界中空气பைடு நூல到的现象,结合网络知识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实验探究启迪思维
师:夏天,我们用扇子扇,有没有风?
学生回答:有。
你有没有想过风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猜测。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的猜测。
学生汇报,教师适时板书。
师:要想知道自己的猜测对不对,如何做?知道:风的形成生:做实验。
师:下面我们设计实验一起验证我们的猜测。
(师出示实验提示卡)
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小组讨论:在模拟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样现象?点燃蜡烛前蚊香的烟是怎样流动的?点燃蜡烛后蚊香的烟流动路径又发生什么变化?这个现象又说明了什么?
中国天气网-气象百科
1、你有什么收获?2、教师小结。
3、帆船是怎样借助风的力量行驶的?想办法了解。下一节课我们交流。
同学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新课标第一网
师:当燃烧的蜡烛放在塑料瓶内,使得里面的温度升高空气变轻,瓶内温度相对较冷,于是冷空气就流入形成风,我们就看到蚊香的烟飘起来,是蜡烛燃烧的热量使空气流动形成风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的形成》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实验现象出发,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能推测纸螺旋圈转动的原因。

2、能用模拟、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出风的成因。

情感态度目标:
愿意利用所学的热对流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科学知识目标:
1、能解释纸螺旋圈转动的原因。

2、能理解风的成因。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探究风的成因。

教具、学具准备:
铁架台、蜡烛、火柴、细线、风的形成演示箱(纸风箱)、蚊香、湿毛巾、实验记录纸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同学们,我们拿起书来扇会有什么感觉?
(师生一起做)生叙述感受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风吗?。

(学生回答,借此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2、同学们来看这样一个现象,当时是冬天,把教室门打开一条缝,将两条纸片分别站在门缝的底部和上部,你发现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很好。

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风是怎么形成的。

(切入课题)板书课题
二、活动一:空气受热上升
同学们,现在我们的教室里有风吗?谁能制造出一些风来?必须用行动证明,准备一下,谁来展示?
看来有一定困难,那老师准备了一个小实验(介绍实验器材:铁架台、螺旋圈、蜡烛),你们猜老师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⑴、用剪刀剪一个纸螺旋圈,并在圈的中心扎一个小孔,穿过一根细线,线端打结;
⑵、将绳的另一端固定再支架上,使螺旋圈自然下垂;
⑶、点燃蜡烛,把它放在螺旋圈的下面,观察有什么现象;
⑷、移走蜡烛,过一会儿再放回原位,观察螺旋圈会怎样。

2、让学生推测螺旋圈转动可能与什么有关。

3、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思考:
⑴、热气球是怎样升空的?
⑵、人们利用热气球可以做哪些事情?
4、小组讨论纸螺旋圈转动的原因是什么?解释冬天门缝下部的纸片往里飘,上部的纸片往外飘的原因。

5、布置学生制作热气球和纸风箱。

三、活动二:风的形成
1、谈话:我们接下来要做的是风的形成的模拟实验,需要用到纸风箱,请大家观察自己面前的纸风箱是怎样的。

2、在做实验之前,我们先来了解教材上的实验提示。

(学生自读理解提示)教师强调三点:
①前后对比实验中,除了蜡烛燃烧和不燃烧之外,其他条件都应相同;
②实验过程中纸风箱要不透风;
③纸风箱易燃烧,实验中要小心。

3、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期间学生小组之内可以用图画、文字进行实验现象的记录。

4、学生按照“我们是怎样做的”、“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汇报实验结果。

师生梳理,重点弄明白以下几个问题:
a.实验中蚊香的烟流动的方向一样吗?为什么?
b.为什么点燃蜡烛后,在洞口附近有风?
5、(学生在汇报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在学生充分讨论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实验结论: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形成风。

三、本课小结
谈话总结:通过本节课几个活动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风的形成的原因:(学生一块说)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形成风。

四、拓展延伸
1、利用今天所学知识,解释暖气是怎样使室内的空气变热的?能用草图标出室内空气流动的方向。

(小组讨论,部分学生谈一谈)
2、查阅有关资料,认识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3、举出更多生活中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实例。

五、板书设计
风的形成
空气受热上升→冷空气补充进来→形成了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