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分析文章结构 把握文章思路专题辅导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解析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769662aa417866fb84a8ea6.png)
第一步、粗读全文,整体感知:
首先, 粗读全文,看一看文章中 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做了些 什么事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各是什么。
★阅读时尤其要注意:
1、要筛选出文章中体现时间 词句。
2、要注意把观点和材料分开。
提示: 本文写的对象是时__间_______
主要写的内容是__作__者__在__不__同__的__时__间__阶__段_ 里, ________________对__时__间__的__不__同__感__受__。_
2014.10.08
④后来,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时间栖身
的地方就多了。项链坠可以隐藏中着时心间句,
台历上镶嵌着时间,玩具里放置着时间, 至于电脑和手提电话,只要我们一打开它 们,率先映入眼帘的就有时间。时间有如 繁星一样到处闪烁着,它越来越多,也就 越来越显得匆匆了。
2014.10.08
⑤十几年前的一天,我在北京第一次发现了时间的痕 迹。我在梳头时发现一根白发,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 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我知道时间其实一 直悄悄地躲在我的头发里行走,只不过这一次露出了痕 迹而已。我还看见,时间在母亲的口腔里行走,她的牙 齿脱落得越来越多。我明白时间让花朵绽放的时候,间让一棵青春
的小树越来越枝繁叶茂,让车轮的辐条越来越沾染上锈 迹,让一座老屋逐渐驼了背。时间好似变戏法的魔术师, 突然让一个活生生的人瞬间消失在他们辛勤劳作过的土 地上,我的祖父、外祖父和父亲,就让时间给无声地接 走了,再也看不到他们的脚印,只能在清冷的梦中见到 他们依稀的身影。 他们不在了,可时间还在,它总是 持之以恒激情澎湃地行走着——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 在我们不经意走过的地方,在日月星辰中,在梦中
时间标志提示:
①墙上的挂钟,曾是我童年最爱着的 一道风景 ……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篇章结构与逻辑思维培养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篇章结构与逻辑思维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7d61efe4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b4.png)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篇章结构与逻辑思维培养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篇章结构和逻辑思维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一个良好的篇章结构可以使文章层次清晰、条理分明,而逻辑思维的培养则能够确保作者在表达观点、阐释论据时具有严密的推理和连贯的思路。
本文将探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篇章结构和逻辑思维。
一、篇章结构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作用篇章结构是指文章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组织方式,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
一个良好的篇章结构可以使文章内容更加清晰、逻辑更加流畅,有助于读者理解和记忆文章的内容。
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篇章结构能力:1. 强调提纲的重要性:在写作过程中,提纲是一个良好的篇章结构的基础。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写作之前进行提纲的设计,明确文章的主题、要点和结构。
这样一来,学生在写作时就能有一个清晰的指导,不至于在写作过程中迷失方向。
2. 教授段落的组织方式:篇章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段落结构。
教师可以通过教授段落的组织方式,例如分析段落主题句、层次关系、过渡等,帮助学生理解段落的功能和作用。
同时,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如何通过段落的组织方式来展开论述,使文章更加紧凑和有层次感。
二、逻辑思维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培养逻辑思维是指根据前提和推理得出结论的过程。
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使他们在写作时更加具有条理性和连贯性。
以下是几个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方法:1. 引导学生进行观点整理:在写作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进行观点整理,明确自己的立场和论据,并对各个论据进行逻辑关系的梳理。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避免在写作过程中跑题或逻辑混乱。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逻辑思维的培养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简单的逻辑题目,如推理题、假设题等,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在写作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逻辑推理,比如提出一个问题,要求学生给出理由和结论,以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新初三暑假课程——散文分析文章结构 把握文章主旨
![新初三暑假课程——散文分析文章结构 把握文章主旨](https://img.taocdn.com/s3/m/b4e7752b83c4bb4cf7ecd167.png)
第九讲散文阅读(一)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主旨【学习目标】1.明确散文阅读的考点,复习时更有针对性。
2.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中心主旨。
【重点】读文章,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把握中心主旨。
【难点】能够用所学方法准确把握文章主旨,彻底理解文章。
【合作探究】(1)新知探究知识点1:散文阅读常见考点:1.筛选信息题。
2.优美语句赏析题。
3.句子含义、作用题。
4.题目的含义、作用题。
5.自然环境描写作用题。
6.一句话中含有一对反义词,是否矛盾?……这些题目,固然有一定的答题思路,但是做任何题目的前提基础都是要理解文章,把握中心主旨。
知识点2:理解散文主旨的方法(一)散文的特点。
1.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
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
2.形式上:(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综合以上两点: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
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二)散文的分类: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一般把散文分作记叙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三类。
1.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
在这类散文中,有的着重是记写、刻画人物,以人物为全篇的中心。
如鲁迅的《藤野先生》。
这类散文,还有的侧重是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
作者对它们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2.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
抒情散文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都与文章揭示的思想意义是否深广有极大的关系。
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中炽热的情感,就是当时生活、战斗在国民党统治区广大革命者的共同感情。
文学类阅读导学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及主题
![文学类阅读导学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及主题](https://img.taocdn.com/s3/m/362f0856be23482fb5da4c01.png)
文学类阅读导学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及主题【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速读文本,理清课文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内容。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都书面完成。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4.限时训练,独立完成。
【学习目标】1.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类型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初步感受文章结构思路及主题解题思路。
3.激情投入,全力以赴,为备考贮备较完备的阅读方法。
课前预习案【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文章结构,是指文章各部分之间的组织和安排。
分析文章结构,即根据文体的特点,分析文章的开头、结尾、段落层次、过渡、照应等的安排。
具体来说,就是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对文章结构的考查,可以考查文章的总体组织安排,也可以考查一句话或一段话在文章的组织和安排上所起的作用。
文章思路,是作者行文时思考的线索、路径和脉络,始终贯穿在文章中。
把握文章思路,即分析作者如何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的逻辑顺序。
一般而言,通过分析文章的意义段,可以大致梳理出文章的思路。
所以,对文章思路的考查,常常考查考生对意义段的把握。
所谓“作品的主题”是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即作者要告诉人们的最主要的意思,包含了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
对主题的概括必须立足于对整篇文章的理解与把握。
1.分清层次分清层次,既包括分清全文的层次,也包括某一部分的层次(或说段内层次),前者通常称为划分成几个部分,后者通常称为分析小层次。
(1)分辨段的类型段的类型从表达方式上说,分为叙述段、描写段、说明段和议论段这四类。
强调分辨段的类型,是因为段的类型不同,其写作思路,结构特点也不相同。
一般说来,说明段、议论段往往有中心句,主体句则围绕中心句展开,有时还有小结句。
叙述段、描写段往往没有中心句,各句围绕客观存在的中心意思按时空或逻辑顺序展开。
懂得这一点,有助于段内层次分析。
(2)归纳意群层次分析是着眼于内容的分析。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教案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bdab96a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a35c206.png)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部分。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分析文章,把握作者的思路和论述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文章的基本结构及其作用。
难点:如何通过分析文章结构来把握作者的思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结构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文章的基本结构,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部分,并解释各个部分的作用。
3.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一篇范文,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并指出作者的思路。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其他文章的结构和思路,分享自己的发现。
5. 总结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文章结构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四、课后作业:学生自行选取一篇文章,分析其结构和思路,并在下一堂课前进行分享。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以及对文章结构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文章结构和思路分析的能力,以及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案的意见和建议,以不断改进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文章结构的重要性。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文章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结构。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 运用总结反馈法,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文章样本,用于案例分析和课后作业。
2. 制作PPT,呈现文章结构的相关知识点。
3. 准备问题列表,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八、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文章结构知识。
2. 讲解:详细讲解文章的引言、主体和结论部分,以及如何分析作者思路。
3. 案例分析:分析一篇范文,指出文章的结构特点和作者思路。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结构布局的指导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结构布局的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12fa33ed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7c.png)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结构布局的指导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结构布局的指导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它关系到文章是否清晰、有条理,以及读者是否能够轻松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意图。
以下是一些关于如何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进行结构布局指导的建议:一、明确文章类型与结构要求不同类型的文章有不同的结构要求。
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首先让学生明确所要写作的文章类型,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并了解各种类型文章的基本结构特点。
例如,记叙文通常包括起因、经过和结果三个部分;议论文则需要有明确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
二、教授基本结构布局方法教师可以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结构布局方法,如“总分总”结构、“三段论”结构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组织文章内容,使文章更加清晰、有条理。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合理安排段落、设置标题和副标题等,以提高文章的可读性。
三、分析优秀范文,提炼结构布局特点通过分析优秀范文,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文章类型的结构布局特点,并从中提炼出适合自己的写作方法。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优秀的范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让他们了解范文中的结构布局、段落安排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优点,从而对自己的写作进行改进。
四、进行写作练习与反馈学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练习和巩固所学的结构布局方法。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写作练习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同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在反馈中,教师可以指出学生在结构布局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供改进建议,帮助他们逐渐提高写作水平。
五、鼓励学生自主思考与创新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创新,让他们在遵循基本结构布局原则的基础上,尝试不同的写作方法和风格。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个性化表达能力,使他们的文章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结构布局指导需要教师明确文章类型与结构要求、教授基本结构布局方法、分析优秀范文提炼结构布局特点、进行写作练习与反馈以及鼓励学生自主思考与创新。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教案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4570761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97.png)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包括引言、和结论部分。
2. 学会通过、首尾段落、关键词和主题句来把握文章的主旨。
3. 掌握分析文章逻辑顺序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快速捕捉文章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文章的基本结构、主旨的把握、逻辑顺序和论证方法的分析。
难点:如何运用阅读策略快速捕捉文章信息,以及推理判断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选择适合分析的文章,确保文章难度适中,符合学生的阅读水平。
2. 准备相关阅读策略的介绍材料和实例分析。
学生准备:1. 预习文章,熟悉文章内容,标记出生词和短语。
2. 了解基本的阅读策略,如扫读、略读和精读。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阅读策略,如扫读、略读和精读。
2. 提问:我们为什么需要学习阅读策略?怎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Step 2: 文章结构分析(15分钟)1. 介绍文章的基本结构,包括引言、和结论部分。
2. 讲解如何通过、首尾段落、关键词和主题句来把握文章的主旨。
3. 示例分析:教师选取一篇文章,展示如何分析文章结构并把握文章思路。
Step 3: 逻辑顺序和论证方法分析(15分钟)1. 介绍如何分析文章的逻辑顺序和论证方法。
2. 示例分析:教师选取一篇文章,展示如何分析文章的逻辑顺序和论证方法。
3.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篇文章,分析其逻辑顺序和论证方法,并向全班展示。
Step 4: 实践练习(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一篇文章,运用所学的方法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2. 学生将分析结果写在纸上,并与同桌互相交流。
1. 教师邀请几位学生分享他们的分析结果和阅读体验。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教案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cc3e3ce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dc.png)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能够识别和分析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培养学生通过文章结构来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范文,让学生学会从文章结构入手,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文章结构分析方法,自主分析其他文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文章的基本结构,如何通过文章结构来把握文章思路。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文章结构分析方法,自主分析文章。
三、教学过程2. 课堂讲解:介绍文章的基本结构,包括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
讲解如何通过文章结构来把握文章思路,分析作者的写作思路。
3. 案例分析:选取一篇范文,让学生通过文章结构来分析文章思路。
引导学生从开头、中间和结尾三个部分去思考,作者是如何组织这篇文章的,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 实践练习:让学生自主选择一篇文章,运用文章结构分析方法,分析文章的思路。
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分析心得。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文章结构在写作和阅读中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选取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运用文章结构分析方法,分析文章的思路,并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的分析心得。
2. 请学生思考,如何在写作时合理安排文章结构,使文章条理清晰,表达有力。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文章结构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关注学生在实践练习中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文章结构,如议论文、说明文、叙述文等,使其能够根据不同类型的文章特点进行分析。
2.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学会识别优秀文章和普通文章在结构安排上的差异,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七、课堂互动1. 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分析心得,互相学习和交流。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教案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5b66979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95.png)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教案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 理解文章结构的基本概念。
2. 掌握分析文章结构的方法和技巧。
3. 了解文章思路与文章结构之间的关系。
技能目标:1. 能够识别并分析不同类型的文章结构。
2. 能够通过分析文章结构来把握文章思路。
3. 能够运用文章结构分析技巧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2. 提高学生对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认识,增强学生的阅读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文章结构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
2. 分析文章结构的方法和技巧。
3. 文章思路与文章结构之间的关系。
难点:1. 识别并分析不同类型的文章结构。
2. 运用文章结构分析技巧来把握文章思路。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准备相关的文章样本,包括不同类型的文章结构。
2. 准备教学PPT或黑板,用于展示和讲解文章结构分析方法。
3. 准备练习题和答案,用于学生练习和反馈。
学生准备:1. 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学生需要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和做笔记。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通过提问或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结构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文章结构的基本概念,包括不同类型的文章结构,并介绍分析文章结构的方法和技巧。
3. 示例:教师通过展示相关的文章样本,示范如何分析文章结构,并引导学生一起分析。
4. 练习: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练习题,运用所学的分析方法来分析文章结构,教师给予反馈和指导。
五、课后作业:1.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选择一篇陌生的文章,运用文章结构分析方法,分析文章结构并把握文章思路。
3. 学生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题目,包括选择一篇文章,分析其文章结构,并准备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
六、教学过程(续):6. 拓展:教师提供一些进阶的文章结构分析方法,如从作者的写作背景、写作目的等方面深入分析文章结构。
7. 应用: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篇文章进行分析,从文章结构的角度探讨作者的思路,之后各组分享分析结果。
中考记叙文阅读指导理清思路分析结构
![中考记叙文阅读指导理清思路分析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6e613528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36.png)
中考记叙文阅读指导理清思路分析结构记叙文是中考阅读理解中的常见题型,在阅读记叙文时,理清思路和
分析结构是解题的基本要求。
下面是一些建议,帮助你理清记叙文的思路,并进行结构分析。
首先,在开始阅读之前,你可以先扫读一下全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
容和结构。
这有助于你抓住重点和整理思路。
在阅读文章时,建议你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思路的理清和结构的分析:
1.确定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通过仔细阅读首段和末段,找出文章
的主题或中心思想。
主题通常是全文围绕的一个核心概念或观点,而中心
思想是作者在全文中试图传达给读者的主要信息。
2.阅读每一段,找出主题句或中心句:主题句或中心句通常是段落中
心的句子,通过阅读这些句子,你可以理解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3.分析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观察段落之间的过渡词和词语,
你可以分析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
常见的过渡词有“首先,其次,然后,最后”等。
这些词语可以帮助你了解各个段落之间的衔接关系,从而理解
全文的结构。
4.确定文章的时间顺序或事件顺序:有些记叙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叙述
事件的发生,你可以通过寻找时间和顺序的提示词语,如“一天,一年后,之后”等,来理解全文的时间或事件顺序。
最后,通过以上的阅读指导,你能够更好地理清思路,分析文章的结构,并准确回答相关问题。
要注意,不同的记叙文结构和内容可能会有差异,这些指导只是基本的方法,具体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教案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bca28bf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4b.png)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第一章:教案概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章结构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识别和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3. 帮助学生掌握把握文章思路的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内容:1. 文章结构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常见的文章结构类型。
3. 把握文章思路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结构的概念和重要性,介绍常见的文章结构类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文章的结构,引导学生识别和分析文章结构。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题的方式,巩固所学内容和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案、教材、多媒体设备。
2. 相关文章示例。
3. 练习题。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结构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文章结构的概念和重要性,介绍常见的文章结构类型。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文章的结构,引导学生识别和分析文章结构。
4. 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题的方式,巩固所学内容和技巧。
第二章:文章结构的概念和重要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章结构的概念。
2. 让学生认识到文章结构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文章结构的概念。
2. 文章结构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结构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文章结构在理解和把握文章思路中的作用。
四、教学准备:1. 教案、教材。
2. 相关文章示例。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结构的概念。
2. 讲解:讲解文章结构的概念和重要性。
3.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文章结构在理解和把握文章思路中的作用。
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文章的结构,让学生体会文章结构的重要性。
第三章:常见的文章结构类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常见的文章结构类型。
2. 培养学生识别和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常见的文章结构类型。
2. 识别和分析文章结构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常见的文章结构类型。
中考语文专题讲解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
![中考语文专题讲解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5666e84f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6d.png)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第二步,分别从内容、结构和表达效果等方面分析这一情节在文 中的作用。①从内容上:离开东京到仙台,是与藤野先生结识的前 因;而仙台的学习生活,基本上都与藤野先生有关。“爱国青年”的 寻衅和看电影所受到的刺激,或是与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或是衬托 出藤野先生的公正、真诚。②从结构上:全文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 心人物来组织材料的,本文写的是作者“以藤野先生为中心的一段人 生经历”,而非简单的“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回忆对象与叙事者 经历的交织,是回忆性散文的一个重要文体特点。此外,这篇散文的 另一条线索,是“我”的爱国之情,具体表现便是“我”弃医从文的 心路历程。
参考答案:文章以“我”买菜为线索,将所写人物及事件一一展 现,使情节集中,脉络清晰,浑然一体。②便于展现人物性格,突出 主题。流浪汉、餐馆老板娘、司机的性格都是在与我交谈过程中得以 展现的,通过他们表现了人性之善,突出了主题。(答题语言借鉴)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2.[2021山西]小说采取了明暗结合的双线结构。同学们围绕“双 线结构的好处”展开讨论。请参与讨论并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不 少于50字)
2.[2021山东临沂]有人认为文章第⑧自然段可以删掉,你是否赞 同?请简要说明理由。
3.[2021四川成都]文章不要最后两段,读来依然完整,作者为什 么要写这一部分内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考点九 情节(场景)的作用[2019、2013]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1.[八上《藤野先生》思考探究]本文题为《藤野先生》,可是 作者还用了大量篇幅写和藤野先生无关的见闻和感受,你认为写这些 内容有什么作用?
初中语文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专题辅导
![初中语文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专题辅导](https://img.taocdn.com/s3/m/abbec8c3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8b.png)
初中语文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专题辅导初中语文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专题辅导江苏朱庆和【考点解说】思路是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
结构是指文章材料的组织和安排方法,它是思路外在的表现形式。
文章的结构反映了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靠文章的结构体现。
如果能够正确地分析文章的结构,也就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路了。
只有抓住了文章的结构,把握了文章的思路,考生才能够很好地对事物和形象进行理解和分析。
从高考设题的实际来看,“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这一考点在设计考题时,常常将“分析结构,把握思路”结合起来,主要考查“分析是怎样展开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结构安排是如何前后照应的”等。
1. 考查“前因后果”要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将阅读材料中上下文的因果关系找出来,然后再作分析。
【精选例题】农夫和我坐在稻埕旁边,稻子已经铺平张开在场上。
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
我在农夫家作客,刚刚是我们一起把谷包的稻子倒出来,用犁耙推平的。
……年轻的农夫说他也不知道,是偶然在翻稻谷晒太阳时发现的,那时他还是大学学生,暑假偶尔帮忙农作,想象着都市里多彩多姿的生活,自从晒谷时发现了阳光的香味,竟使他下决心要留在家乡。
根据你的体会,分析“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2006年高考全国卷I)【例题解析】先从文段中找出题干中的句子,接着从下文找“果”——“年轻的农夫说他也不知道,是偶然在翻稻谷晒太阳时发现的,那时他还是大学学生,暑假偶尔帮忙农作,想象着都市里多彩多姿的生活,自从晒谷时发现了阳光的香味,竟使他下决心要留在家乡。
”答案:①“稻埕……光泽”一句,渲染阳光下农夫劳动成果的美好;②“农夫……铜色”一句,表现阳光下农夫的阳刚之美;③与下文晒稻谷、对农夫决心务农的交代等内容前后呼应。
2. 考查“起承转合”起承转合是作文章时作者常用到的一种技法,文章向着一定的方向承受文章,可以有渐进、有深化,还可以有转折。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教案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7caf597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54.png)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章结构类型,如总分总、总分、分总等;(2)学会分析文章的思路,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框架和内容;(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快速捕捉文章的核心要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体验并掌握文章结构分析的方法;(2)运用思维导图等工具,培养学生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3)开展小组讨论、分享,提升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探究问题的习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文章结构类型及其特点(1)总分总结构:开头总述,中间分述,结尾总结;(2)总分结构:开头总述,中间分述;(3)分总结构:中间分述,结尾总结;(4)其他结构类型。
2. 分析文章思路的方法(1)快速浏览,整体感知;(2)细读首尾段,把握文章主题;(3)梳理段落层次,找出关键句子;(4)运用思维导图,直观展示文章结构;(5)小组讨论,交流心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掌握文章结构类型及特点;(2)学会分析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框架。
2. 难点:(1)如何快速准确地把握文章主题;(2)如何运用思维导图展示文章结构;(3)在小组讨论中,如何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篇未标明段落的短文,让学生尝试分析文章结构,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结构类型及其特点;(2)讲解分析文章思路的方法,如快速浏览、细读首尾段、梳理段落层次等;(3)示范运用思维导图展示文章结构。
3. 实践演练:让学生分组阅读指定的文章,运用所学方法分析文章结构,并用思维导图展示。
4. 小组讨论:学生之间相互分享分析文章结构的方法和心得,讨论如何更好地把握文章思路。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分析文章结构的重要性,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习资源。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如何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如何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https://img.taocdn.com/s3/m/e0bbcefea0116c175f0e48d1.png)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如何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考点解读:文章结构,是指文章各部分之间的组织和安排。
分析文章结构,即根据文体的特点,分析文章的开头、结尾、段落层次、过渡、照应等的安排。
具体来说,就是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对文章结构的考查,可以考查文章的总体组织安排,也可以考查一句话或一段话在文章的组织和安排上所起的作用。
文章思路,是作者行文时思考的线索、路径和脉络,始终贯穿在文章中。
把握文章思路,即分析作者如何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的逻辑顺序。
一般而言,通过分析文章的意义段,可以大致梳理出文章的思路。
所以,对文章思路的考查,常常考查考生对意义段的把握。
理解一篇文章,首先必须划分出段落层次。
有了这一步,才能理解作者的思路,掌握文章的结构。
技巧点拨:一、分析文章结构1. 分析文章的总体结构即总体组织安排。
【看看中考·怎么考,怎么答】(2008年重庆中考)17. 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
(6分)答: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①②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
③—⑩段分写:其中③④⑤段写作者为鲁迅守灵的所见所感;⑥—⑩段写作者回忆幼时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时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
最后两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照应标题。
【解题指导】常见的文章结构方式有四种:并列式、总分式、递进式、对照式。
考生在答题时,首先要确定文章遵循的是哪一种结构方式,同时注意不同文体文章的结构安排特点:记叙文包括小说、散文等,常按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情感等结构全文:议论文常按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结构全文:说明文常按时间、空间、逻辑等顺序结构全文。
然后注意过渡句、中心句等。
最后注意表示结构的一些标志性语言,如“第一”“第二”“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不仅如此……”“此外”等。
2.分析文章的局部结构——一句话或一段话在文章组织、安排上所起的作用。
【看看中考·怎么考,怎么答】(2010年湖北江汉油田中考)18.请仔细体会第三段结尾画线的一句话:“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
分析文章结构_把握文章思路OK
![分析文章结构_把握文章思路OK](https://img.taocdn.com/s3/m/d49f3fa2f8c75fbfc77db2d5.png)
2010湖南《一朵午荷》师p292
例4.简要归纳画线段落的段意,并简析该段 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4分)
二、知识梳理
文章的思路,就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 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这个路径和脉络实 际是一个连贯的、有条理的思维过程,这个思维 过程,要求围绕一个中心点,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由浅入深,从一个方面到更多方面沿着一个 中心线索,把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组成一个严密的 整体。
任何一篇文学作品都有其特有的行文思路, 把握了文章的行文思路有助于我们对文章思想内 容,情感主旨的把握。
[开 头]统领全文,提纲挈领,总领下文,引出下文、 为后文做铺垫,开门见山、开篇点题、提出问题、引 人注意,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埋下伏笔,设置悬念, 欲扬先抑。 [中间] 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前后呼应, 前后勾连、环环相扣,衔接自然连贯,过渡照应。 [结 尾]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画龙点睛,卒章显志, 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标题、篇末点题,照应开 头、结构严谨,首尾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 长,戛然而止,引人思考。 [一个句子在文中反复出现]贯穿全文,是文章行文的 线索,使文章结构更紧凑。 [标题]通常起文章线索的作用。
【穿插性材料】就是文中在主体材料之外,经常 穿插一些其他的材料,就其类型而言,或是景物 描写,或是事件叙述,或是诗词引用,或是细节 描写,不一而足;就其位置而言,或开头,或结 尾,或中间,视需要而定;就其作用而言,或对 比,或铺垫,或象征,或暗示,或烘托,或渲染, 或正衬,或反衬,或营造氛围,或表现风格,各 尽其妙。散文中的穿插性材料是近年来频繁考查 的欣赏点。
专题10 结构与思路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写作深度指导(部编版)
![专题10 结构与思路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写作深度指导(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ded908a6804d2b160a4ec0ee.png)
思路要清晰
再次阅读?植树的牧羊人?,体会作者是如何做到表达 “思路清晰〞的? 讨论并写下作者的行文顺序。
筛关键词句:“那是在1913年〞“这样过了一年,第一 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战争结束了〞“1945年6月,我最后 一次见到植树的老师〞等提示语,清楚地展示了故事的发生、 开展和结果,随着这些时间的推移,“我〞的行踪如下: 1913年“我偶遇牧羊人〞→借宿时目睹牧羊人生活深为敬慕 →再见牧羊人种树的情景→战后重访,见牧羊人仍在种树→ 最后一次相见,高原已大为改观。
范文引路
我的妈妈二三事
一、简述妈妈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和妈妈对我的疼爱。(略) 二、列举妈妈疼爱我的二三事。(详) 1.妈妈在笔记本里记录我成长的点点滴滴。(略) 2.在去虎山的路上,我睡着了,妈妈为了不吵醒我,一路背着我到了虎山。 还在虎山下等了半个小时直到我睡醒。(详) 3.我在公园因贪玩和妈妈走散,妈妈非常着急。找到我后,妈妈严厉地批评 了我。(详) 三、我敬重我的妈妈,决心以实际行动来报答妈妈对我的无私付出。(略)
课堂演练
1.如何拟写提纲? 作文的提纲一般包括三局部内容: 题目、主要内容和中心、结构安排〔这是提纲的主要局部〕 拟写提纲的主要内容: ①材料的组织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全文分为几个阶段,每段 写什么; ②确定好重点写的内容〔根据表达中心需要〕,标明哪些内容重要, 详写,哪些内容次要,标明次详或略; ③依据主题,确定好开头结尾的内容〔简单注明〕; ④段略、层次之间的过渡衔接、照应,简单标注。
写作要求
1.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内容组织材料,拟写 提纲。审好题,确定立意。立意不同,写作重点 也不同,各局部内容的详略也不同。
写作要求
2.确定写作顺序,可以按时间顺序,也可以是倒叙、 插叙,无论采用哪种顺序,都要注意条楚,经过具体,条 理清晰,层次清楚。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记叙文阅读专题考点六:分析结构,把握思路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记叙文阅读专题考点六:分析结构,把握思路](https://img.taocdn.com/s3/m/1020aba46c175f0e7dd13767.png)
考点六:分析结构,把握思路考点突破设问形式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2.选文运用了哪种记叙方式?请简要分析。
3.梳理文章情节或人物的情感变化,将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4.本文的写作思路是什么?试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解题技巧1.基本思路文章的思路就是作者围绕一个中心,按照一定的顺序,连贯地、有条理地表达思想的路径和脉络。
思路是文章结构的基础。
阅读记叙文首先要注意理清作者的思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结构,这样有助于我们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把握记叙文思路的技巧如下:(1)把握文章结构的方法①时间推移分段法:按时间的先后来划分。
②空间转换分段法:按空间的转换来划分。
③情节过程分段法:按照事件或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发展的过程来划分。
④内容性质分段法:按照文章内容的角度来划分。
⑤结构特点分段法:按照文章的结构方式来划分。
(2)把握记叙的顺序记叙的顺序,是指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把已经确定好的材料安排好,按一定的次序去写。
正确把握记叙顺序,能有效地把握文章思路结构。
①顺叙:按照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从开端、发展、高潮写到结局;有时也可以按作者的观察顺序来写。
顺叙是最常见、最基本的叙述方式,采用这种写法可以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
②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提在前边来叙述,然后再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倒叙往往出于作者表达的需要:或是为了突出中心;或是为了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是为了结构的变化,使叙述有波澜;或是为了造成悬念,引人入胜③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暂时中断对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相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插叙的作用是补充交代,使叙述更加完整,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在结构上更紧凑,能够更好地突出中心。
④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做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⑤分叙:可以先叙一件事,再叙另一件事;也可以几件事情交叉地叙述(3)抓文章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是指贯穿全文的一条线。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技巧总结——分析结构把我思路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技巧总结——分析结构把我思路](https://img.taocdn.com/s3/m/673dab92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65.png)
分析结构把握思路【考点阐释】文章结构是指对语言材料的组织和安排,是文章的骨架和重要的表现形式。
思路是指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
这个路径和脉络实际是一个连贯的、有条理的思维过程,这个思维过程,要求围绕一个中心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一个方面到更多方面沿着一个中心线索,把要表达的思想通过内容组织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二、设问方式1.文章开头这样写有何目的?2.作者为什么要用较多的笔墨写某物?为什么要写到另外一件事物?试作简要分析。
3.文章最后写到了××××,文中哪些词语(部分)与之相呼应?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找出文中体现作者行文思路的几个关键词语。
4.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作者是从哪个角度,依照什么样的顺序写××××的?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
6.文章某段或某句如果删去也不影响行文的连贯,结合文章说说某句话或某段在文中的作用。
7.作者举××××例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8.作者以××××为标题,就文章构思而言,作者是如何行文的?9.某几段描写各有什么侧重?内容之间有什么联系?10.文章的主旨是××××,文章是如何逐层表现这一主旨的?(2)辨明语句的特点。
文章中的有些句子,如首括句、总起句、过渡句、前呼后应句(包括文中反复出现的文句),往往能体现文章思路。
如过渡句主要作用是使上下文之间的衔接转换自然,照应句可以使前后文的关联紧密等。
如果把握了文章的过渡与照应,文章的整体思路也就基本可以明确了。
(3)注意开头结尾。
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结构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两部分往往在全文中起引入、总领或总结的作用,明确了它们与前文或后文的关系,就很容易把握其基本思路。
从阅读的角度看,抓住开头和结尾,不仅有助于把握文章的思路和结构,而且有助于把握文章主旨,有助于对某些技巧进行分析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专题辅导江苏朱庆和【考点解说】思路是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
结构是指文章材料的组织和安排方法,它是思路外在的表现形式。
文章的结构反映了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靠文章的结构体现。
如果能够正确地分析文章的结构,也就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路了。
只有抓住了文章的结构,把握了文章的思路,考生才能够很好地对事物和形象进行理解和分析。
从高考设题的实际来看,“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这一考点在设计考题时,常常将“分析结构,把握思路”结合起来,主要考查“分析是怎样展开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结构安排是如何前后照应的”等。
1. 考查“前因后果”要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将阅读材料中上下文的因果关系找出来,然后再作分析。
【精选例题】农夫和我坐在稻埕旁边,稻子已经铺平张开在场上。
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
我在农夫家作客,刚刚是我们一起把谷包的稻子倒出来,用犁耙推平的。
……年轻的农夫说他也不知道,是偶然在翻稻谷晒太阳时发现的,那时他还是大学学生,暑假偶尔帮忙农作,想象着都市里多彩多姿的生活,自从晒谷时发现了阳光的香味,竟使他下决心要留在家乡。
根据你的体会,分析“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2006年高考全国卷I)【例题解析】先从文段中找出题干中的句子,接着从下文找“果”——“年轻的农夫说他也不知道,是偶然在翻稻谷晒太阳时发现的,那时他还是大学学生,暑假偶尔帮忙农作,想象着都市里多彩多姿的生活,自从晒谷时发现了阳光的香味,竟使他下决心要留在家乡。
”答案:①“稻埕……光泽”一句,渲染阳光下农夫劳动成果的美好;②“农夫……铜色”一句,表现阳光下农夫的阳刚之美;③与下文晒稻谷、对农夫决心务农的交代等内容前后呼应。
2. 考查“起承转合”起承转合是作文章时作者常用到的一种技法,文章向着一定的方向承受文章,可以有渐进、有深化,还可以有转折。
【精选例题】眼镜商放下检验镜,一边说话,一边带着明显的好奇表情,窥伺着他的话将在我身上产生的效果:“哦,好的。
事情很简单,您是独眼龙。
”“独眼龙?我?但我有两只眼睛,并且是用眼睛来看世界的啊!”“或许您是用两只眼睛来看的,但绝不是同时用两只眼睛。
您的右眼近视,而左眼远视,这两个缺陷恰好使得您的双眼可以交替工作。
我们假设您面前二十厘米处放着一个物体,”说着他从桌上拿起一张写有字母的卡片,“您当然看得见这张卡片,但只是用您的右眼。
对您的左眼来说,这个物体太近了,因此它此时处于休息状态。
现在卡片距您五十厘米,您的右眼开始感觉不适。
但您的左眼,也就是远视眼,却苏醒过来。
再远十厘米,行了。
您的右眼放弃了,并将接力棒付给了自己的邻居。
左眼忠诚地接替了右眼,而您什么也没注意到。
”……弗兰西斯·培根和拉乌尔·杜飞。
眼镜把我投入培根过分的、侵略性的、螺旋状的世界中。
摘下眼镜,我又重新找到了杜飞画幅中亲切的花枝图案、歌唱的主题和轻快的鸟儿。
1. 文章开头眼镜商说“我”是“独眼龙”。
请联系文中对话部分,分析眼镜商这样说的原因。
2. 文章末尾,作者借用培根和杜飞的画形象地演绎两个不同的世界。
请你据此推断这两位画家的艺术风格,并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各不超过12个字)(2006年高考浙江卷)【例题解析】以上两题分别以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设题,了解了这一点,考生头脑中应该有“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等词语出现,回答问题时也应该两题对照,这样更容易得出答案。
答案:1. ①“我”右眼近视,左眼远视,双眼不能同时使用;②“我”看到的是二维的平面世界,看不到三维的立体世界。
2. (1)①夸张的;②批判的;③立体的。
(2)①优雅的;②歌颂的;③平面的。
【方法指导】分析文章的结构就是根据文章的线索和材料安排的顺序,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即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它有三方面要求:一是能够分析段内的结构层次;二是能够分析全篇的结构层次;三是能够在把握结构层次的基础上,根据要求进行归纳整理。
正确理解、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的基本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总分式结构这种结构正好体现了我们民族文化的特点,它体现在以下几种结构类型: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总分总等结构。
【精选例题】①世纪之星陨落了,陨落在世纪终结的前夜。
她的使命已经完成,她整整燃烧了一百年!她以不竭的热情在自己拥有的一角天空,默默地放射自己的光和热,温暖着、滋润着人们的心灵,教他们如何爱、如何为弱小者和善良者献出心力,既不高调,亦不卑微,一百年不间断,以一以贯之的从容和平淡,燃烧自己,烛照世间。
这样的人,在这一百年中,即使不是仅见,恐怕也是极为罕见的。
……⑨斗转星移,岁月不居,冰心走完她的百年人生长途,离我们远去了。
但她在我们的心目中始终是一颗不倦地燃烧着的星。
这颗星已燃烧了一百年!她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值得整个民族永远珍惜。
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
(2006年高考上海卷)【例题解析】这道题,要求考生从文章的结构安排上了解其特点。
文章开头“世纪之星陨落了,陨落在世纪终结的前夜”和结尾“斗转星移,岁月不居,冰心走完她的百年人生长途,离我们远去了”,为首尾呼应。
考生只要了解这种结构关系,就能够正确理解内容相吻合的地方。
答案:首尾呼应,末段是首段的延伸和升华;感情真挚,集中抒发作者对冰心的崇敬之情;以诗意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冰心对后代的影响和作用。
现场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哲学开始于仰望天空蒋超也许是我太钟情于读书而对电视存有太多偏见的缘故,除了同女儿一起观看体育比赛和少儿动画,一般我很少观看电视节目,但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有时在某一竞赛间隙或结束时播出的“请您欣赏——万类霜天竞自由”节目,我却百看不厌。
那是一幅辽阔深远、生机勃勃的图景:蔚蓝色的海洋,皑皑的雪山,飞翔的苍鹰,向更快、更高、更强搏击的健儿……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道出了大自然万物生存和发展的真谛。
每每面对这壮美的景观,哲学的悟性就会在我脑海中不断升腾。
可以说,对于大自然的景致和神秘无动于衷的人,是不可能真正领悟哲学的。
而离开大自然的哲学教学,只能是“哲学家们热昏的胡话。
”遗憾的是,我们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行为,导致了生态失衡、环境污染。
我们生存的空间使得我们只能在对童年的回忆中去描述“繁星闪烁的夜空”,只能在电视中去领略“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存在和本性。
灰蒙蒙的天空笼罩着大地,我们不敢也不愿抬头,内心深处常常莫名其妙地产生一种沉重感:天体的沉重感、城市的沉重感、生活的沉重感。
这一切,时时挤压着我们思想的空间。
现代科技的发展把人的距离拉得越来越近,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世界就像个小村庄。
卫星围绕着地球旋转,信息高速公路正在铺就,打国际长途电话似乎比市内通话还清晰,打开国际联网电脑就可以得到全球最新的信息……“地球村意识”、“数字化生存意识”等等,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
人类已经或将要观察到的物理空间大大扩展了,然而,我们却真实地感觉到,人心灵的生存空间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变得狭窄了。
我们忙碌于创造,忙碌于发财,忙碌于享乐,几乎已没有时间同他人对话,同自己的心灵对话,同自然对话。
思想只向外用功夫,而不向内用功夫。
哲学已被遗忘和封存。
对生存环境的关切和追问,是人类永恒的哲学议题。
我们知道,对大自然中颜色、声音、温度、气味的感觉,不仅是我们最直接的、须臾不可或缺的生活经验,也是我们生存或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最初经验,它比一切思想、观点都更直接、更早地被我们体验到。
在现实生活中,一旦我们有了思想,对颜色、声音、温度、气味的感觉就不再是单纯的感受了。
这一切都是如何发生的呢?当人们环顾四周低头思考之前,似乎总要抬头仰望天穹。
人在极苦或极乐之时,往往要诉诸上天(不论是世俗生活中人们使用“谢天谢地”、“苍天啊”之类的语言来抒发自己跌宕起伏的情感,还是宗教生活中有神论者渴望生活在天上而不是地下的心愿,似乎都说明了“天”在人们精神生活中至高至上的地位)。
一涉及到人的终极关怀,哲学就出现了。
据传说,包括古希腊最早的哲学家泰勒斯在内的好几位古希腊哲学家同时都是天文学家,中国最早的哲学家老子、孔子、墨子、孟子等也都曾默想和探究“天”的道理,这大概不是偶然的。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世界上最使人惊奇和敬畏的两样东西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对大自然的惊奇和敬畏,使得人不由自主地震撼于我们头顶的星空:“它是神的居所还是物质的存在?世界是什么?人又是什么?人在世界中究竟占什么位置?是什么在主宰着世界和人的命运?我们生存的环境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我们如何才能生活得更好?……”我们问天,问学生,也问自己。
(选自《美文精粹》,有删节)本文以“哲学开始于仰望天空”为题,具体体现在文中哪一自然段?作者的观点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推理式结构所谓推理式结构,是在占有大量的材料证据以后,对事物作出的科学推论。
它往往在收集和诠释时,以一定的时间顺序安排文章的结构。
同时,又结合采用引证说明的方法。
【精选例题】干栏居是一种将房屋用桩柱架离地面的宫室形式。
《新唐书·南平獠传》称:“山有毒草……沙风、蝮蛇,人楼居,梯而上,名曰‘干栏’。
”《说文》中的“泽中守草楼”也应是干栏形式。
与其认为干栏居是巢居的演化,倒不如说干栏居就是巢居的一种较高级形式,并且与楼阁的起源有着密切关系。
干栏居以下部架空的桩柱或“干栏”得名,但与上部房屋的结构形制并无确定关系,故就整座建筑而言,干栏居并不能算作一种结构类型。
浙江余姚河姆渡,在距今约7000年前的第四期原始聚落遗址上,发现了现知最早的干栏居遗迹。
桩柱可分为圆桩、矩形桩和板桩等,直径或边长在10~20厘米之间,入地60~80厘米。
桩柱上用主梁和次梁架起厚约10厘米的地板,一般高出地面80厘米到1米左右,地板以上的房子为“长屋”形式,进深约7米,檐下还有宽约1.1米的室外走廊。
……干栏居及其长屋,广泛地存在于我国南方以及东南亚等古代稻作文化圈中,并一直延用到近世,从河姆渡遗址中的榫卯构造可以推定,中国古代木构宫室产生的主要源头之一,是在长江流域,这里的宫室建筑以先进的榫卯构造方式,取代了原始的绑扎构造。
下列关于“干栏居”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干拦居是巢居的一种较高级形式,属宫室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建筑类型。
B. 楼阁建筑应是居室向宫室演化过程中的高级阶段,它的起源就是干栏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