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分析文章结构 把握文章思路专题辅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专题辅导
江苏朱庆和
【考点解说】
思路是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结构是指文章材料的组织和安排方法,它是思路外在的表现形式。文章的结构反映了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靠文章的结构体现。如果能够正确地分析文章的结构,也就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路了。只有抓住了文章的结构,把握了文章的思路,考生才能够很好地对事物和形象进行理解和分析。从高考设题的实际来看,“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这一考点在设计考题时,常常将“分析结构,把握思路”结合起来,主要考查“分析是怎样展开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结构安排是如何前后照应的”等。
1. 考查“前因后果”
要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将阅读材料中上下文的因果关系找出来,然后再作分析。【精选例题】
农夫和我坐在稻埕旁边,稻子已经铺平张开在场上。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我在农夫家作客,刚刚是我们一起把谷包的稻子倒出来,用犁耙推平的。
……
年轻的农夫说他也不知道,是偶然在翻稻谷晒太阳时发现的,那时他还是大学学生,暑假偶尔帮忙农作,想象着都市里多彩多姿的生活,自从晒谷时发现了阳光的香味,竟使他下决心要留在家乡。
根据你的体会,分析“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2006年高考全国卷I)【例题解析】
先从文段中找出题干中的句子,接着从下文找“果”——“年轻的农夫说他也不知道,是偶然在翻稻谷晒太阳时发现的,那时他还是大学学生,暑假偶尔帮忙农作,想象着都市里多彩多姿的生活,自从晒谷时发现了阳光的香味,竟使他下决心要留在家乡。”
答案:①“稻埕……光泽”一句,渲染阳光下农夫劳动成果的美好;②“农夫……铜色”一句,表现阳光下农夫的阳刚之美;③与下文晒稻谷、对农夫决心务农的交代等内容前后呼应。
2. 考查“起承转合”
起承转合是作文章时作者常用到的一种技法,文章向着一定的方向承受文章,可以有渐进、有深化,还可以有转折。
【精选例题】
眼镜商放下检验镜,一边说话,一边带着明显的好奇表情,窥伺着他的话将在我身上产生的效果:“哦,好的。事情很简单,您是独眼龙。”
“独眼龙?我?但我有两只眼睛,并且是用眼睛来看世界的啊!”
“或许您是用两只眼睛来看的,但绝不是同时用两只眼睛。您的右眼近视,而左眼远视,这两个缺陷恰好使得您的双眼可以交替工作。我们假设您面前二十厘米处放着一个物体,”说着他从桌上拿起一张写有字母的卡片,“您当然看得见这张卡片,但只是用您的右眼。对您的左眼来说,这个物体太近了,因此它此时处于休息状态。现在卡片距您五十厘米,您的右眼开始感觉不适。但您的左眼,也就是远视眼,却苏醒过来。再远十厘米,行了。您的右眼放弃了,并将接力棒付给了自己的邻居。左眼忠诚地接替了右眼,而您什么也没注意到。”
……
弗兰西斯·培根和拉乌尔·杜飞。眼镜把我投入培根过分的、侵略性的、螺旋状的世界中。摘下眼镜,我又重新找到了杜飞画幅中亲切的花枝图案、歌唱的主题和轻快的鸟儿。1. 文章开头眼镜商说“我”是“独眼龙”。请联系文中对话部分,分析眼镜商这样说的原因。
2. 文章末尾,作者借用培根和杜飞的画形象地演绎两个不同的世界。请你据此推断这两位画家的艺术风格,并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各不超过12个字)
(2006年高考浙江卷)【例题解析】
以上两题分别以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设题,了解了这一点,考生头脑中应该有“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等词语出现,回答问题时也应该两题对照,这样更容易得出答案。
答案:1. ①“我”右眼近视,左眼远视,双眼不能同时使用;②“我”看到的是二维的平面世界,看不到三维的立体世界。
2. (1)①夸张的;②批判的;③立体的。(2)①优雅的;②歌颂的;③平面的。
【方法指导】
分析文章的结构就是根据文章的线索和材料安排的顺序,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即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它有三方面要求:一是能够分析段内的结构层次;二是能够分析全篇的结构层次;三是能够在把握结构层次的基础上,根据要求进行归纳整理。
正确理解、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的基本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总分式结构
这种结构正好体现了我们民族文化的特点,它体现在以下几种结构类型: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总分总等结构。
【精选例题】
①世纪之星陨落了,陨落在世纪终结的前夜。她的使命已经完成,她整整燃烧了一百年!她以不竭的热情在自己拥有的一角天空,默默地放射自己的光和热,温暖着、滋润着人们的心灵,教他们如何爱、如何为弱小者和善良者献出心力,既不高调,亦不卑微,一百年不间断,以一以贯之的从容和平淡,燃烧自己,烛照世间。这样的人,在这一百年中,即使不是仅见,恐怕也是极为罕见的。
……
⑨斗转星移,岁月不居,冰心走完她的百年人生长途,离我们远去了。但她在我们的心目中始终是一颗不倦地燃烧着的星。这颗星已燃烧了一百年!她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值得整个民族永远珍惜。
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
(2006年高考上海卷)【例题解析】这道题,要求考生从文章的结构安排上了解其特点。文章开头“世纪之星陨落了,陨落在世纪终结的前夜”和结尾“斗转星移,岁月不居,冰心走完她的百年人生长途,离我们远去了”,为首尾呼应。考生只要了解这种结构关系,就能够正确理解内容相吻合的地方。
答案:首尾呼应,末段是首段的延伸和升华;感情真挚,集中抒发作者对冰心的崇敬之情;以诗意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冰心对后代的影响和作用。
现场练习1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哲学开始于仰望天空
蒋超
也许是我太钟情于读书而对电视存有太多偏见的缘故,除了同女儿一起观看体育比赛和少儿动画,一般我很少观看电视节目,但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有时在某一竞赛间隙或结束时播出的“请您欣赏——万类霜天竞自由”节目,我却百看不厌。
那是一幅辽阔深远、生机勃勃的图景:蔚蓝色的海洋,皑皑的雪山,飞翔的苍鹰,向更快、更高、更强搏击的健儿……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道出了大自然万物生存和发展的真谛。每每面对这壮美的景观,哲学的悟性就会在我脑海中不断升腾。可以说,对于大自然的景致和神秘无动于衷的人,是不可能真正领悟哲学的。而离开大自然的哲学教学,只能是“哲学家们热昏的胡话。”
遗憾的是,我们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行为,导致了生态失衡、环境污染。我们生存的空间使得我们只能在对童年的回忆中去描述“繁星闪烁的夜空”,只能在电视中去领略“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存在和本性。灰蒙蒙的天空笼罩着大地,我们不敢也不愿抬头,内心深处常常莫名其妙地产生一种沉重感:天体的沉重感、城市的沉重感、生活的沉重感。这一切,时时挤压着我们思想的空间。
现代科技的发展把人的距离拉得越来越近,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世界就像个小村庄。卫星围绕着地球旋转,信息高速公路正在铺就,打国际长途电话似乎比市内通话还清晰,打开国际联网电脑就可以得到全球最新的信息……“地球村意识”、“数字化生存意识”等等,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人类已经或将要观察到的物理空间大大扩展了,然而,我们却真实地感觉到,人心灵的生存空间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变得狭窄了。我们忙碌于创造,忙碌于发财,忙碌于享乐,几乎已没有时间同他人对话,同自己的心灵对话,同自然对话。思想只向外用功夫,而不向内用功夫。哲学已被遗忘和封存。
对生存环境的关切和追问,是人类永恒的哲学议题。我们知道,对大自然中颜色、声音、温度、气味的感觉,不仅是我们最直接的、须臾不可或缺的生活经验,也是我们生存或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最初经验,它比一切思想、观点都更直接、更早地被我们体验到。在现实生活中,一旦我们有了思想,对颜色、声音、温度、气味的感觉就不再是单纯的感受了。这一切都是如何发生的呢?当人们环顾四周低头思考之前,似乎总要抬头仰望天穹。人在极苦或极乐之时,往往要诉诸上天(不论是世俗生活中人们使用“谢天谢地”、“苍天啊”之类的语言来抒发自己跌宕起伏的情感,还是宗教生活中有神论者渴望生活在天上而不是地下的心愿,似乎都说明了“天”在人们精神生活中至高至上的地位)。一涉及到人的终极关怀,哲学就出现了。据传说,包括古希腊最早的哲学家泰勒斯在内的好几位古希腊哲学家同时都是天文学家,中国最早的哲学家老子、孔子、墨子、孟子等也都曾默想和探究“天”的道理,这大概不是偶然的。德国哲学家康德说,世界上最使人惊奇和敬畏的两样东西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对大自然的惊奇和敬畏,使得人不由自主地震撼于我们头顶的星空:“它是神的居所还是物质的存在?世界是什么?人又是什么?人在世界中究竟占什么位置?是什么在主宰着世界和人的命运?我们生存的环境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我们如何才能生活得更好?……”我们问天,问学生,也问自己。
(选自《美文精粹》,有删节)本文以“哲学开始于仰望天空”为题,具体体现在文中哪一自然段?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