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何成刚《历史教学设计》的读与思

对何成刚《历史教学设计》的读与思
对何成刚《历史教学设计》的读与思

对何成刚《历史教学设计》的读与思

王英姿名师工作室陈华东

一本书刊或杂志能够成为读者的朋友,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历史教学设计》文章精短实用,可读性强,内容实在,在推动教学改革、传递教学信息方面都有独到之处。下面我从“历史教师为什么更要读书”“为什么要读这本书”“这本书对我们的历史教学的指导性在哪”这几个方面来谈。

一、历史教师为什么更要读书

(一)、专业优势的原因。历史不同于其他学科,数学、物理、化学的基本定理与公式不会变。而历史的思想性会随着时代变化而调整。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决定了课程内容的变化要多于其他学科,因此,历史教师要不断读书学习,才能保持专业优势。

(二)、深入理解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需要。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任世江在《读书与教学研究》中表述“历史学的两大功能,一是把事实搞清楚;二是解释的时代性。这就决定了中学历史课程内容的变化。同样的内容写入教科书已经与过去有很大区别,颠覆性的解释可以举出很多例子,只有通过读书才能够理解课程内容的改革。”

(三)、能夯实“灵动历史课堂”现实基础。多读书才能给历史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让历史“鲜活”起来,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引导学生把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转化为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才能让学生站在现实的角度去反思历史,才能做到历史课堂教学的灵动,涵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一)《历史教学设计》集北京、广东、上海等七地历史教育研究者的智慧,围绕新课程中的历史教学设计问题,跨区域精诚合作撰写的研究性教材著作。全书由何成刚担任主编,夏辉辉担任副主编。何成刚:现就职于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北师大历史学博士。

《中国教育学刊》2010年04期刊载了周仕德、何成刚撰写的《历史教学设计观的转型探析》一文指出“新课程视野下的历史教学设计观转型不仅是一个适应外在系统变化的过程,也是一个走出传统历史教学设计范式困境的过程。因此作为历史教师要读这本书。(二)这本书可以大幅提升历史教师自己的历史素养,同时转嫁到涵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历史教学设计》这本书共分四篇。第一篇重在探讨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与分类以及历史教学设计的原则、要素、流程;

第二篇采取“解剖麻雀”的方式,对影响历史教学设计的各种要素,诸如“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策略”“史学理论”“课程资源”“学业评价”“史料教学”等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第三篇重在探讨基于丰富多彩的价值取向指引下,不同历史教学设计的共性与个性,诸如:按照教学目标为分类标准的“以人格养成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等;以指导思想为分类标准的“以建构主义为指导的教学设计”;以教学方法为分类标准的“采用历史神入教学法的教学设计”等等。

第四篇重在归纳与述评澳大利亚中学历史教学设计在理念与实

践方面的积极探索。本次我在分享时受分享时间和篇幅的影响,第四篇的内容省略500字。

(三)本书有很大特色。本书不是一本历史教学设计研究的纯粹理论著作,更有别于历史教学设计的案例分析集。其将案例放到一定的理论框架中去解释、叙述。既注重理论研究,又注意结合案例分析让历史教师感到比较通俗易懂,也为工作在一线的历史教师们写下自己的教学案例、教学叙事提供一些范本。通常同类的书籍,要么以理论分析见长,案例呈现是为说明理论问题服务的;要么是案例的集合,案例的点评中也间或有些理论的指导,但读起来终觉得有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之感。在我看来,即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的最佳结合,具有极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书中所举案例是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线历史教师的案头佳作,具有一定典型性,可读性强。

三、这本书读后对我们实际教学的指导性在哪里。

本书编者从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两条线组构了本书的篇章,力图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解决一线教师的困惑。在理论方面,较少议论理论的意义与价值,着重于理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教学案例不只是单独呈现案例本身,而是将案例放到一定的理论框架中去解释、叙述。

(一)第一篇理论篇对我们实际教学的指导。

教学设计一头牵着教育理论,一头连着教育实践;它既考验教师的理论功底又锤炼教师的实践智慧。该篇主要介绍教学设计内涵、特

点和分类,历史教学设计的原则、要素与流程。

应用指导:以学生为主的原则兼顾四个注意。必须注意在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性,要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二是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如扮演记者报道五四运动、给王安石设计宣传标语等。三是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况下去应用他们所学到的知识,来完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四是历史教师要给学生多元的表达途径,促使学生投入到历史知识的奥秘的探究中去。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就可让学生用诸如图示等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理解。

(二)第二篇策略篇对我们实际教学的指导。

该篇从实践的角度对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进行策略分析,结合课程改革的特点,在历史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中提供教学设计的技能和技巧。第一章是历史教学设计的环节分析,第二章是初中通史教学与教学设计,第三章是关于高中的专题。

第一章第四节“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罗列常见问题。1、过分遵循历史教科书的编写顺序,对教科书的处理机械、呆板,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2、教师不管采用何种教学策略,一定要将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将自己是否有利于自己完成教学任务放在第一位。3、教师通过生动传神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再现历史人物、事件和渲染历史氛围的能力弱了,无法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感觉,有血有肉的历史往往被抽象成教条化、理性化的结论和知识要点。

第一章第六节“教学评价与教学设计”中的案例评析对现实评价理念的冲击。按照传统评价习惯,历史教师和其它学科一样在每次测评后,对测评卷就是计算平均分与按分数段统计人数等,现在五峰还采用了更所谓厉害的RSR分析法,我对此分析法持反对意见,它没有智学网的评价好。这就造成了学生和老师对名次、等级的过分关注,也使学生失去了对学习本身的关注,教师则也失去了对教学素养的深层次追求,也就失去了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具体怎么评价最全面科学书中结合案例也进行了很有参考价值的方法。

第一章第七节“史料教学与教学设计”中的阐述对我而言效用最大,亦最有指导意义。现就部分观点与大家分享。英国历史教学法专家汤普森在其文章《理解历史》中指出:“学校的历史学习,不是把焦点集中在历史本身发生了什么上,而是要集中在如何具有对历史的认识,最重要的是接触和探究的过程,获得知识的方法,其次才是设计历史探究的结果:历史的实际情况发展。要达到这样,最好是由学生运用史料作为证据。”基于史料教学的目的有三。一为让学生把史料作为证据以重构历史的情境,经过思考探究以使学生认识历史知识的本质,建立起学生自己对历史的认识,慢慢沉淀历史素养。二为回归历史学科特性。教历史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已经过去,只能凭借所遗留的材料去认识;现在所学的历史知识不是凭空而来的,是据证据构建来的;并不是所有史料都能成为证据。三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该节内容指出了西方国家教育界越来越重视此能力的培养,而我国长期以来局限于基本史实的讲授,少有对此足够关注。史

料的选择原则应围绕重难点并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能力,这个地球人都知道。还值得进一步的是史料多样性的原则,尽可能选择不同种类的史料。如文字、图片、口述、视频、碑刻、实物等史料兼顾,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兼顾。四月份在我们仁和坪中学万新老师送教的《明朝君权加强》一课所选的材料我研读了一下个人觉得应用的很好。我校有借鉴的例子是如讲述“中华文明起源”时,把远古传说、考古发现、史家著述相结合,这样学生既可以学会区分原始材料和第二手材料,又可以了解不同史料的价值,同时也能关注不同类型史料之间的关系。书中还介绍了史料的长短以多少字为宜,这是我们平常很少关注的细节。上海的张史敏老师的实验结果是:一则史料的长度在70—200字是最适宜的。同时也应尽最大努力避免史料中有明显的答案,学生在运用史料时只是去重复或摘抄史料中的内容。张惠老师在原来交流中也说过此观点!

第一章第八节“史学理论与教学设计”的内容与“王英姿名师工作室”的研究课题——“以人物为中心的材料、细节教学”有很大关联,进一步凸显了本研究课题的生命力与先进性。其中的心理史学认为历史不是简单的僵死的事实堆积,而是活生生的人创造的,因此在历史研究中考察人的内心活动十分重要。工作室柳波老师在观摩万新老师课《明朝君权加强》后,提出能否从朱元璋的心理变化方面出发去考虑一下,实际也就是从心理史学的基础上去设计教学的一种思路。钱穆语人物心理史学的观点有时会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相参商,有利于学生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放在具体背景下,历史的分析

问题,使学生对历史抱有一种温情和敬意。书中的“走进现场”摘录了浙江知新中学徐金超老师的《戊戌变法》教学设计片段,他统摄全课的的主题是“回到戊戌,反思戊戌”,其最后一个环节“改革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中,就是通过大量有效的人物材料细节展示康有为与同时代人的关系。

第二章第一节中国通史的教学设计之方法技巧解读中的技巧三,问题探究的教学策略指出:通过精心设问、部疑设障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让学生在思辨中体会探求真知的乐趣。课例问题如下:1、秦朝时期,秦始皇是如何对待匈奴的?

2、播放影片,提问影片的一句话,(付出代价?战争是唯一手段吗?汉元帝是如何做的?)从而引出昭君出塞的内容。

3、为何汉朝和匈奴会出现时战时和的情况?

4、战与和反应了什么本质性的问题?

5、简谈如你是国家领导人,应如何更好地解决我国周边的地区冲突以及国内的名族关系呢?在情境体验式学习的教学策略中,有一案例《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学策略设计。执教教师直接设计了三道问题让学生读课文后,查找相关课堂资料,发挥想象力,分组讨论完成:1、设计半坡聚落的村落分布图及画出河姆渡聚落房子建筑图;2、假如你是半坡人或河姆渡人,简介一下你一天的生活生产情况;3、细心观察你的家庭、你的生活周围,考究一下我们的生活习俗、习惯有哪些是留言氏族部落的烙印的。像这种情境体验式学习的教学策略在初中通史教学中应用还是很普遍的,借鉴度非常高!期待各位在工作之余阅读此书,书中的世界比外面世界要大,我想去看看!下面有一则

颠覆了我五年的观念,它彻底的让我醉了。过去的初中通史教学,我、也许是我们一直强调“落后就要挨打”是真理,目的在于激励学生不要忘了中国近代史的屈辱历史,要发奋图强使中国强大起来。在情境思辨式学习的教学策略常见问题(4)中,其指出是强盗主义逻辑:强大的就一定可以欺凌弱小的。落后就一定会挨打吗?课堂上学生提出:非洲落后,作为强大的国家就要攻打他吗?大街上的乞丐,我们就可以任意欺凌?老师语塞说这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范围。常见问题同时指出这是教师未能掌握中国通史研究最新动态,未能更新过时、落后的史学观念。这个案例里的老师也应该因势利导,把学生的质疑转变成课堂生成性资源。

第二章第二节世界通史的教学设计之知识结构特点,不作解释摘录如下:在物质的层面,世界通史介绍了人类从野蛮步入文明、从蒙昧迈进科学的进步过程。在制度、思想文化层面,世界通史介绍了人类世界从不平等到追求平等的演变、从专制和人治社会向民主与法治社会过渡的过程;国家的产生是人类从野蛮的状态步入文明的重要标志;人类文明的每次跨越性的发展都跟技术的革命有关;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理解、尊重和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华的开放态度。方法技巧解读摘录:用主题线索来统摄教学全过程;用好课堂导入,克服学生对世界史的陌生感;把世界通史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情景结合起来。常见问题摘录:1、人为的把世界通史和中国通史的教学完全割裂开来;2、受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影响,教师没充分利用世界通史的内容进行国际主义精神的培养。如教师兴高采烈地描述美国给日

本扔了原子弹,讲完后激动说了句:“真爽,日本该死,中国人终于出了口恶气。”学生在他的鼓动下也出现了幸灾乐祸的情形。3、受机械的唯物主义思想影响,没有引导学生以宽容的心态理解、接受多元的世界文化。如有位教师在上三大宗教总结时,他说,马克思说过,宗教是“精神的鸦片”。千万不要相信这些有关宗教的东西。

关于世界通史的教学设计及方法技巧解读和常见问题,在书中有大量的比这更有意思的案例及深度评析。期待你的阅读!

(三)第三篇是案例篇。本篇提供了十个教学设计案例,这些案例的设计者的着眼角度各有不同:不同中心的结构、不同理论的指导、不同方法的运用、、、、、、这些案例都不是完全“成功”的,但案例的设计者都努力通过每一个细节来实现自己的意图;这些案例的着眼点与设计方式也并不是可简单照搬的,有适合与不适合的情况。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他能让我们自己也就是阅读者和编写者还有案例作者进行无论是思想的还是实践的有效连接,能无形中增长我们历史教师的历史教学素养及修养,对学生更是潜移默化的进行学生历史素养的渗透。该篇内容介绍的教学设计有以情感目标实现为中心的、有以方法训练为中心的、有以知识整合为中心的、还有以历史反思为中心的、还有以人格养成为中心的、有以建构主义指导为中心的、有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有以虚拟情境教学法设计的、还有采用历史神入教学法的、还有采用讨论式教学法的。

四、结尾

19世纪德国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设计在任

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不是什么已经完成的和完善的东西”,哪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设计?哪有适用于任何教学内容和任何班级的教

学设计?所有的教学设计,其本身就是一个过程,一种动态,一种求索、努力和挣扎。它本身就存在于教师的生命、学生的生命和教学内容相融合的动态发展的过程之中,就体现在教师和学生用自己的生命对教学内容进行独特的感知、体验、感悟和发现之中。

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教师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教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把读书自觉地和教育教学研究结合起来,用读书指导实践,用实践深化读书,这样的读书才是最有用的读书。

尊敬的各位历史老师,博览群书,才能信手拈来、应用自如;引经据典,才能妙趣横生、兴味盎然;读书万卷,才能“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让我们一起读《历史教学设计》,一起分享《历史教学设计》,共同打造我们灵动的历史课堂。谢谢大家!

参考文献

①何成刚等.《历史教学设计》[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

②历史著名特级教师陈毓秀《历史教学面面观》读书笔记

③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任世江《读书与教学研究》

④《中国教育学刊》2010年04期周仕德、何成刚撰写的《历史教学设计观的转型探析》

⑤全国“十一五”专项课题“教科书变革对教学方式转变的影响研究”阶段性成果

⑥汤普森《理解历史》

⑦《高中史料教学有效策略探究》上海知新中学张史敏

让学引思构建新的课堂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让学引思构建新的课堂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今暑期培训期间,县教育局教研室魏加华主任提出了“让学引思”这个概念,并详细讲解了有关内容。我们学校李旭校长具体部署实施,从今年秋学期开始“让学引思“走进课堂,改变原来的课堂模式,整体提高全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让学引思”呢我的解释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我们怎么做呢主要是为了激发儿童的精神动力,努力让教学迸发智慧光芒的课堂,是推动儿童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创新发展的有益改革。要坚持以学定教、为学设教、顺学而引的实施原则,目标让学生定、问题让学生提、活动让学生做、规律让学生找、收获让学生讲,课前引导主动学、课上引领互动学、课后引发灵动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指导思想 为了每位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我们要走近学生,研究课堂,丰富符合儿童特点的课程资源,选择适合儿童的学习方式,实施激励儿童健康成长的评价方式,重视回归童心、回应童心、引领童心,探索和设计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方法,让课堂充满童趣,荡漾童心,丰盈儿童心灵,触动儿童灵魂,满足儿童成长需要,促进儿童自主发展、健康向上,享受成长,促进儿童由好学转变到乐学的理想教育境界。 二、理念解读

1.“让学”是一种教学理念,它直抵教学的核心和本质。“让”是位置的变化,是重心的转移,把位置、时间、场所、机会,尽可能地让位给学生,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学习,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创造地学习、幸福地学习,做学习的主人,享受成长的快乐,成为最好的自己,这是教育本质的回归。 2.“引思”:即通过“引思”达到“引学”之目的,其核心是为了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引思”的方法在于点拨、引导、启发、唤醒,在聚焦学生思维能力、价值形成、学习习惯的培养中,引导学生完成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和自觉迁移,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实践能力。 3.“让”与“引”的关系:“让”与“引”是辩证统一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为一体。“引”是为了“让”,“让”才能实现“引”。“引”的智慧决定着“让”的深度,“让”的深度反映着“引”的智慧。最终目的是通过“让学引思、引学激思”,从而让学生达到“乐学爱思,会学善思”教学的理想境界。 三、实施原则 1.以学定教:把课堂还给学生 以学定教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需求和意愿,确定合适的目标、内容、方法,把教师的思路与学生的思路动态地融合在一起,使教学内容与方法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2.为学设教:把学习还给孩子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是为了“学”,“教”应服务于“学”。

以读促思

以读促思,以思悟情 ——《长歌行》说课 一、说教材 《长歌行》是人教板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的一首汉乐府民歌,歌行是一种体裁,分为长歌行和短歌行,文字清新优美,内容贴近学生,能给人以启迪。这首诗歌主要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勤奋努力,以免到了年老体衰时一事无成而感到悲伤。诗歌共有10句,前6句主要描写了大自然间的几种美好的事物,经历了春生、夏长、秋枯的自然规律,7、8句主要写了山川河流一去不复返的现象,第9、10句主要告诫人们由小到老,不可抗拒,就像河水一样一去不复返,我们要珍惜时间,奋发向上,有所作为。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新课程标准》对五、六年级诗歌教学提出了以下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据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识记葵字。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的真挚感情,懂得珍惜时间。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诗歌,感受诗人的真挚感情,懂得珍惜时间。难点则是让学生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少年立志,奋发向上。 三、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采用了小学语文“自主、合作、探究”六步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创设了轻松平等的学习氛围,搭建自主学习、思考、发展的平台,使学生自读中促思,在思中悟情悟理。 四、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引入: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未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前我介绍“行”这种体裁,让学生对中国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字产生兴趣,并背诵已学诗文《古朗月行》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 诗歌以语言文字塑造意象,进而以意象传达情意,古诗的情感常常是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学生的认识结构是从由浅到深的,从简单到复杂的,因此我让学生先自读诗歌,解决文的生字,再通过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感知诗歌,并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引发阅读期待,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

让学引思课堂教学的得失

让学引思课堂教学的得失 让学引思的课堂教学改革具有时代性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让学引思的课堂里面。从2016年开始全面落实。经过经过三年的时间,在这三年中,我们不断将这改革深入教学,在教学中用让学引思的理念,在备课中想着如何使用让学引思,在课堂上想着如何用让学引思来教。 开始使用让学引思课堂手段时,要克服陈旧的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部分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就想让学生大胆的表达,课堂开始学生很沉闷,不知怎么说,后来说的习惯了,学生就任意了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还会离奇的说。这种情况下就反思是不是让学引思的理论错了,发现问题是我们让的多了,没有让出技术性更忘记了引的内涵。我们要让出时间引发引导引领学生参与课堂参与问题的思考。 课堂上的让不是盲目的让,没有方向的让。而是要在合理的问题串的引领下,有效地让学生进入理性的探索活动,设计问题要贴近不同层次的学生认知度能使学生的参与度更广。使学生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让学生感到这个问题,我也会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上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更要让学生能够聆听别人的见解,可以提出不同的看法,在课堂上能听到学生说老师我有不同的看法,那是多么精彩的时刻,当学生找出自己的理论来反驳别的学生的理论时,其实是对自己已知知识的重新认识,要指出别人的错误所在,还要保证自己的理论正确,如果自己理论的错误就会重新认识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这样的一个过程能让学生用辩证的思维,深刻理解数学本质,使数学知识相互间能够融会贯通。真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成为专家型的学者。 让学引思教学手段能否更好地发挥有两个重要因素。一,学生素养问题,1如何改善学生心理状况,树立自己的信心。2怎样开启学生智慧大门,提高学习效率。3如何减轻学生负担了,培养个性发展特长。二教师的专业素养。1教师能够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符合国家教育方针;2教师专业知识不能只仅限于课本,要更广泛的吸收知识的延展,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3教师对课堂节奏的把握拿捏要准确,形成自己教学风格。

以读促思 读中悟情1

以读促思读中悟情 ------《最佳路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金山镇中心小学:郭道贞 教学背景: 《最佳路径》是运用创新方法获得成功的有名事例,是关于倡导创新、教给学生创造方法的教育。《最佳路径》通过记叙在迪斯尼乐园临近开放之际,格罗培斯大师为路径设计问题大伤脑筋,焦躁不已,后来他从法国南部一位卖葡萄的老太太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中受到启发,采取了“撒下草种,提前开放,按照足迹,铺设道路”的路径设计,最终这一设计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文章告诉我们: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给人自由与选择的机会,其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选择,一种最佳的选择。 【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讨论交流,从中发现葡萄园主卖葡萄的方法与格罗斯设计方案之间的联系,从而理解课文蕴含的哲理。 2、如何让学生理解这“最佳路径”蕴含的智慧,同时又能让这种智慧敲开孩子们的情智之门,与之共鸣碰撞,激发他们创新的火花。 【教学重点】: 1、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讨论交流,从中发现葡萄园主卖葡萄的方法与格罗斯设计方案之间的联系,从而理解课文蕴含的哲理。

2、如何让学生理解这“最佳路径”蕴含的智慧,同时又能让这种智慧敲开孩子们的情智之门,与之共鸣碰撞,激发他们创新的火花。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这“最佳路径”蕴含的智慧,同时又能让这种智慧敲开孩子们的情智之门,与之共鸣碰撞,激发他们创新的火花。 教学准备:课件 【设计理念】: 在这一课的设计上以“感”和“悟”为宗旨,以体验语言文字的作用为目标,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在尊重学生个性感悟的基础上,立足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听、说、读、议、写等多种的语文实践活动,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升情感的价值。倡导学生独特感悟的同时,并不是对学生的放任自流,忽视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能力的训练,而是激活他们的独创精神,使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及内蕴的意味绵长,从而促进学生的阅读意识,提高我们的阅读教学质量。 【设计思路】: 整体感知,精读感悟,复读感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默写词语,进行自查 格罗培斯给人自由任其选择启发最佳路径 2、选择其中几个词语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出示:最佳路径

让学引思教学设计

《明天不封阳台》教学设计 ——“让学引思”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线索; 2、引发“人与自然”问题的思考,明确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3、体会简洁而传神的描写。 (设计思想: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要求出发,努力构建“让学引思”模式,让学生在愤悱、顿悟、建构的心理体验中学会学习,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创造地学习、幸福地学习。教师通过点拨、引导、启发、唤醒,在聚焦学生思维能力、价值形成、学习习惯的培养中,引导学生完成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和自觉迁移,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体会简洁而传神的描写和形象化的议论这一写作手法在文中的作用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二)难点 学习本文不能让学生过多地停留在对动物的喜爱和同情上,要让他们把这种情感上升为对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在仔细研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通过自主学习、相互探讨、交流 品味来把握课文的主旨,“引思”——引起学生对人类残害动物的事实的思考,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和采取实际的行动。)

四、教学流程 (一)教学流程,设计意图 1、教师引导: (1)创设情境,图片导入。 (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3)研习课文,把握主旨。 (4)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5)联系生活,引发思索。 2、学生活动: (1)走进情境,激发兴趣。 (2)朗读课文,理清线索。 (3)边读边思,理解课文。 (4)边读边品,体会感情。 (5)联系生活,倾吐真情。 五、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欣赏图片。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图片。 课件展示一组鸟类图片。 鸟儿是大自然的精灵,它们以美妙的声音和优美的姿态给人类带来了很多欢乐。如果你们家忽然飞进了一只小鸟,你会怎么对待它呢? 生:1、善待它,不关阳台的窗户,让小鸟来去自由。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以读促悟、以悟促情

以读促悟、以悟促情 常州市新北区吕墅小学徐亚红 【教材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欢乐的泼水节》 【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下面捧起书,让我们一起来读书。这篇课文中有许多的句子写得十分地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不信,跟着老师来读一读。“这一天,人们提着桶” 生:“端着盆” 师:“早早地来到了大街上。”小朋友,和你的同桌也到课文当中去找一找这样的句子来读一读。 生:同桌找句子,读句子。 师:巡视指导 师:小朋友,找到了吗?和你的同桌一起来读一读。 生:“大街的两旁早已准备好了清水,清水里有的滴上香水,” 生:“有的撒上花瓣。” 师:真是聪明的孩子,一下子就找到了。还有吗? 生:“开始泼水了,大家互相追赶,你拿瓢往我衣领里灌,” 生:“我端盆向你身子上泼。” 师:很好,我们继续来交流。还有哪组同桌也找到了,来读一读。生:“地上铺满了火红的凤凰花瓣,” 生:“空中回响着欢乐的象脚鼓点。” ……

师:小朋友读得真带劲。下面请小朋友找自己的好朋友一起来读一读这样的句子。 生:在班级中找好朋友读书。 师:愿意和老师一起来读一读吗?(老师配乐领着学生一起把第二、三小节进行朗读) 【反思评析】 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由人创造的文字作品也一定有它的独特性,具体表现在文章的背景、标题、语言风格、遣词造句等等更多层次和角度的方方面面。教师应根据每篇文章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教学构思,选择适宜的教学手法。《欢乐的泼水节》一文紧扣“欢乐”一词,具体描写了傣族人们欢度泼水节的情景,从清早一直到深夜,人们都在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小朋友深刻体会到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盛大的传统节日。同时,课文的语言还十分具有特色。有许多语言文字都十分地对仗、工整。如:开始泼水了,大家互相追赶,你拿瓢往我衣领里灌,我端盆向你身子上泼。老人、孩子、姑娘、小伙儿,个个身上湿淋淋,人人脸上笑开了花。这个教学片段紧紧抓住了文本语言特点,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运用文本资源,提升学生语言感悟能力。 这篇课文中虽然没有深奥的道理,没有很多难理解的词语,但要这些从来没有生活经历的孩子理解傣族人民泼水时的无限快乐与幸福是有一定难度的。如何从课文的语言文字中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成了教师急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教学时,教师从文本语言的特点出

2020年让学引思心得体会

摘要学校充分宣传“让学引思”课堂教学实践的成功经验和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树立“让学引思”课堂改革实践的典型示范。以下是带来的让学引思心得体会,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让学引思心得体会(一) 我有幸成 为盐城市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中的一员,通过这几个月的培训与学习,使我受益匪浅,让我对“让学引思”这一教育理念有了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让学”就是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保证学习活动真实发生和正常展开,“引思”就是引发、引领、引导学生思考,保证学生思维活动的深入进行,养成思考的习惯,提升思维的品质,实现学习者和思想者的统一。 在实施“让学引思”的课堂教学的路上,我有这样的体会: 一、了解学生的想法 了解学生的想法,这需要在课下花很多时间,必须找着学生存在差异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比如,针对“疑似学习”的学生,我们上课的时候我们更多的关注他,对他多提问,多一些表扬,让他获得成功感,这样以后上课肯定会认真听讲,针对“学困生”,我们要更多地关心与爱心。 二、尊重学生的认识 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做到这一点,就不能用同一把尺子衡量学生,让学生自己的现在与过去比较找出进步,指出亮点,为学生点燃希望之灯,树立自信心。从而实现自我教育,以利于学生自我进步。 三、小组合作,共同发展 我觉得“让学引思”更需要小组合作,在农村教育教学中,尤其需要小组合作,因为乡村这一块家庭教育比较薄弱,留守儿童居多,所以更多的学习是在学校,需要学校做这个大家庭来帮助他,所以我认为要想“让学引思”理念很好地运用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小组合作尤为重要。 让学引思心得体会(二) 我怀揣梦想走进了响水县第一小学,参加了“盐城市小学数学课堂“以生定教,关注常态课堂;让学引思,聚焦有效教学”观摩研讨暨青年教师赛课活动”。共节数学课,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其感想如下三个方面: 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体现了生本课堂。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以读促悟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以读促悟 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朗读。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朗读,要求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品味、揣摩、积累并逐步学会欣赏,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阅读教学中创新教育已成了诸多语文教师的自觉行动。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的训练,掌握文章的语言,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从中理会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旨,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并让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产生悟性,在悟性的层面上开发灵性,得到创新能力的提高。 一、创设情境,范读促悟 朗读是一种用富有个性化的声音来表达文章内容的过程。指导朗读,如果过分重视技巧,势必只让学生产生一种统一的而不带个人感悟的声音。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感情”是朗读要求的重、难点。学生只有进入情境,感情才容易激发,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与课文内容相符合的情景,并使情景具有形真、情深、理念寓于其中等特点。在《林海》第三自然段学习中,我首先联系上下文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是啊,大兴安岭是温柔的、美丽的,也是神奇的。列车呀!你快些吧!再快些吧!让我们早点投入大兴安岭的怀抱,去拥抱每一棵绿树,亲吻每一朵小花,倾听小河的歌唱,欣赏蝴蝶的舞蹈……到了!到了!同学们,走吧!让我们一同去亲近这一片神奇的土地吧。”这一段情境交融的导语,把学生的思绪牵引到茫茫的林海之中。接着,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倾听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充分地感受,并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大家,这一过程,教师的创意,激趣范读,让学生充分领悟。 二、熟读精讲、突破难点 生读通、读懂、会读。离开指导学生读书这个目标,讲的再

以读促思读中悟趣(《活化石》教学设计

以读促思读中悟趣 ──《活化石》教学设计 云南省建水县临安镇中心学校杨保鸿 一、教材简析 《活化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八组以“爱科学,学科学”为主题的一篇科普短文。课文用较为浅显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三种古生物活化石:世界上最古老的树种之一的银杏树,我们的国宝大熊猫,稀有的鱼种中华鲟。学习本课,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搜集信息的能力,增强他们关注科学、保护珍惜生物的意识。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充满着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和具有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基于此,教学时,可以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多种形式、反复朗读,以读促思,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活化石的趣味性,引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欲望。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学伊始,师板书“化石”一词,指导学生认读和书写“化”字。师: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见过化石吗?在哪里见过?它是什么样子的?(指名交流) 2.出示各种化石的图片。 师:这些就是各种生物的化石,它们的年龄都是上亿年了。同学们,在远古时代,我们生活的地球上生活着很多的动物和植物,他们死后,遗体被埋入地层,经过亿万年的演变,它们的遗体逐渐变得像石头一样的东西,我们就把它们称作化石。化石就像一种特殊的文字一样,记录着古生物生存活动的历史和地层的年龄,它是人类开启地球宫门的一把钥匙。因此,化石对人类研究古生物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3.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与化石有关。请同学齐读课题,看着课题,你脑子里会产生哪些疑问?(指名交流)现在就请大家走进课文寻找这些疑问的答案吧! 【设计意图】以“化石”为交流的话题,引入课题,接着让学生透过课文的题目,窥见内容,据题质疑,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为学生学习课文明确了目的。(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2遍,第一遍自己读,遇到生字词用笔圈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第二遍与同桌合作读,每人读一小段,要相互提示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1)出示本课生字词,请学生借助拼音自读2遍。 博物馆珍贵公孙树熟悉灭绝食肉历史硬鳞核桃缺乏中华鲟稀有 (2)去掉生字的拼音,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生字词。(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准“珍、肉、史”的音,他们都是翘舌音。) (3)师:谁来交流一下,你会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引导学生可以用加一加、减一减等方法识记生字。) 【设计意图】识字是低段学生学习语文的重点,但识字不是低段语文教学的全部,更重要的是交给学生学习汉字的方法。放手让学生自主识字,合作识字,充分挖掘学生识字的潜能,再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达到让学生字正腔圆地读生字词,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自主识记生字,激发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识字的效率,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同时为学习课文扫除障碍。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活化石?请在课文中用自己喜欢符号勾划出来。

让学引思

“让学引思”让化学课堂活起来 响水实验初级中学钱青林 摘要:新课标强调教学要“以人为本”,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进学生掌握知识手段的转变。本文通过对“让学引思”教学理论的阐述,结合一节化学教学案例从师生交流、小组讨论、问题设计等三个方面谈“让学引思”在化学教学中的实践及课后的反思。探讨“让学引思”在初中化学课堂的应用,践行“让学引思”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让学引思 一、“让学引思”的理论基础 “让学引思”是盐城市教育局对全市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提出的总体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被灌输的器皿,不是书本的奴隶,不是教师的“应声虫”,而是具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因此,真正的教学应该从关注学生的实情,了解学生的需要开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品质、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目标的制定、方法的选择、过程的安排、氛围的创设。“让学引思”教学理念真正体现了这些! “让学”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的教学理念,它直抵教学的核心和本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让”的解释有这样一个义项:把方便或好处给别人。由此可见,“让学”就是把学习的方便或好处给学生,使学生觉悟、聪慧。简单从字面理解:“让学”,就是让学生自己学习。它强调的是一种开放的、多元的、互动的教与学的形式。 “引思”即学生遇到问题,发现困难时,老师根据学生的问题给予点拨、引导、解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过程。“引思”的方法在于点拨、引导、启发、唤醒,在聚焦学生的思维能力,价值形式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中,引导学生完成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和自觉迁移,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实践能力。通过“引思”达到“引学”之目的。 “让”与“引”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为一体。“引”是为了“让”,“让”才能实现“引”。所谓“学习”,一般定义为“基于经验的行动变化,即便当事人未经觉察或并无学习意图,但在一定的经验前后在行为方式上发生了某种程度的持续性变化”。然而这种界定缺乏对于学习者的整体把握,也缺乏奠定学习者学习能力的视点。死记硬背的“学习”无助于学习者智慧的发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而“让学引思”教育理论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力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二、“让学引思”的教学实践 下面以《二氧化碳的制取与研究》一课为例,谈“让学引思”的教学理念在师生交流和小组讨论两个方面的实践过程。 1.从师生交流看“让学引思” 在师生交流的环节中,学生先列举自己知道的气体制取方法,与老师和同学们交流。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的方向和内容,这充分体现了“让学”的教育理念。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认真倾听,并不断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以确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成功点与障碍点,为教师接下来的“引思”做好准备,使教师的教恰如其分,讲到点子上。

让学引思心得体会

“让学引思”之我见 响水县实验相初中钱青林 盐城市今年提出了新的教改方案——让学引思。通过暑假的学习,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深刻的感受到课堂教学模式改变的重要行和紧迫性。现在把我的学习和实践的一些体会总结如下。 一.要注重体现生本课堂 传统的课堂往往是教师负责讲,学生负责听。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效率往往不高。新的课堂形式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追求学生身心进步的真实发生,追求学生学习状态的真诚回归,追求学生核心素养的真正养成。 例如在新授课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去读书,自己寻找答案,这样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阅读的过程中肯定会有学生有问题不懂,这时教师不要忙着讲解,应让学生互相进行讨论,使他们各抒己见,相互交流,明辨是否,以求正确的结论。改变过去课堂上那种严肃死板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这样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比教师直接讲解效果要好。充分发挥课本的示范作用和学生间的相互作用,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二.“让学引思”是一种手段 “让学引思”是一种方法,体现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如何让”和“如

何引”两个方面,追求“让”与“引”的最大效益。小组合作是“让学引思”倡导的基本组织形式。启发式是“让学引思”倡导的基本教学法。问题解决式是“让学引思”倡导的最基本课型。 我们教师要把握好“让”的时机和“引”的技巧,从微观层面保证学生“学”得有效,“思”得深入。最终目的是通过“让学引思、引学激思”,从而让学生“乐学爱思、会学善思”。在教学中精心设计“以问引思、以理导想”启发思考、灵活讲授,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学习,与此同时,教师还必须充分运用辅导和辅助等手段诱导学生认真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动手、动口、动脑、独立思考、交流反馈,只有这样,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的学习质量获得进步。 三.如何真正让学 陶行知先生提出“六大解放”:1.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思; 2.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干; 3.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之能看; 4. 解放儿童的嘴,使之能讲;5.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社会;6.解放儿童的时间,不逼迫他们赶考,使之能学习自己渴望的东西。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应该像牵牛,更应该像牧羊。书本让学生读,问题让学生提,见解让学生讲,实验让学生做,重难点让学生议,思路让学生悟,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写,收获让学生说。这样合理的利用课堂时间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对学生的行为适当的加以点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王俊梅读悟结合 以读促悟

读悟结合以读促悟 ------王俊梅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学好语文不仅要多读,更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学生学会“悟”!让阅读不仅能带给学生乐趣,也能让学生获得比阅读的内容本身更高的价值。 在当今教育过程中,重要的不是知识量,而是思考力。因此,开发学生的思考力,俨然已成为最重要的课题。在开发思考力的方法中,最受重视的理论是“读书过程论”。亦即怎样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具有思考力、想象力,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具备了这些阅读的能力后,学会自己解读作品,享受阅读的快乐。 仔细领会《语文课程标准》就会有新的发现:“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由此可见,不论是时代的要求,还是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和新课标要求,还是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老师的教学经验都明确了这一点:“悟”是学生学好语文、学会阅读的重要方法;“悟”是教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 因此,作为一名低年级语文教师,在阅读中采用读悟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以读感知、以读悟情、以读悟理、以读悟道,从小就让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好习惯。 一、以读感知 读,是学习语文最直接的实践活动,也是最主要的实践活动。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读通读懂课文,让文章的思想对学生的心理、情感、思想有所触动,即读中要有感触,读中要有思考,使课文的语言、情感、文字在学生心中沉淀,久而久之形成文化底蕴,形成思想意识。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选读课文《春风吹》一课,我让学生对比读“春风吹”和“春风轻轻地吹”,启发想象“轻轻地吹”的样子。经反复练读,学生有所感悟:第一自然段中“春风吹,春风吹”是说风把春天吹来,吹得有力;第二自然段“春风轻轻吹”是说春天已经来了,春风变得柔和了,带来了细细的春雨,小朋友都来种树种花。再连起来读,边读边想象:绿柳、红花、燕子、青蛙、毛茸茸的草和欢乐的小朋友。要把大自然的美与文字的美融为一体,使学生不但感受到语言的魅力,而且受到美的熏陶。 二、以读悟情 文以载道,文以披情。在教学课文时,我为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引发情感冲动,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并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如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二册《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我采用课本剧表演法,让多名学生扮演小壁虎、小燕子、小鱼、老牛,并且还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拓展训练,以小壁虎向小松鼠、小猴子借尾巴的故事进行表演。在表演的过程中,让孩子们反复阅读课文,想象当时小壁虎被咬断尾巴时的动作、神态以及它向别人借尾巴遭到拒绝时的内心感受、神情……这样一系列的判断、推理、提炼的过程,就是“悟”的过程。又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小白兔和小灰兔》文中,我为了让学生感悟到“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我抓住“常常浇水、施肥、翻地、松土”,让学生知道这样的劳动不是仅一次、两次就行了,而是几十次、几百次……让学生体会到不仅是只是劳动而是辛勤地劳动才能有丰富的收获。让幼小的心灵体会到只有辛勤地劳动才有幸福的生活。 就这样,在生活中“悟”的准确性、情感性得到训练和发展,在朗读活 动中让学生学会感知人生、感知自然,在感知中积蕴悟性。 三、以读悟理,以读悟道 道,即精神,是构成一篇文章不可缺少的因素。小学语文蕴含丰富的思想内涵,有对大自然的赞叹;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意志教育;还有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以实际行动帮助别人的品格教育……发人深

以读促悟 读中生情(主题教研发言稿)

以读促悟读中生情 ——《你,浪花的一滴水》教学反思 六年级语文邝凯仪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朗读。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朗读,要求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品味、揣摩、积累并逐步学会欣赏。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阅读教学中创新教育已成了诸多语文教师的自觉行动。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的训练,掌握文章的语言,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从中领会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旨,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并让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产生悟性,在悟性的层面上开发灵性,得到创新能力的提高。下面我就结合自己执教《你,浪花的一滴水》的课堂教学来谈谈语文课堂中“以读促悟”教学的点滴感受。 一、结合背景,自主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针对本课非常适合诵读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突出以读为本,在读中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这篇课文是一首雷锋的赞歌。该诗言简意赅,以流畅明快的诗句,生动形象的比喻点明了雷锋年轻、短暂而光辉的一生,热情歌颂了雷锋忠于党,大公无私的崇高精神。如何上好这一堂课?关键在于学生个体情感能否与文本的情感达到某种程度的共鸣,感染学生,从而

触动学生用心去品读课文。 “雷锋”是大家都熟识的名字,每到三月学生都知道学雷锋,一提起做好事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雷锋,但雷锋到底为何人,他到底做过哪些事情,学生都一片模糊,因为,这些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了。因此,课前,我通过针对我班学生设计的自主学习笔记本,通过第一环节引导学生去搜集更多的资料,让他们从大量的资料中追寻雷锋的足迹,了解雷锋的内心,继而感受雷锋的精神,并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他的身影,以至于产生深深的感悟。通过第一课时让学生充分交流雷锋的事迹、雷锋精神的内涵,再让学生结合自己当时的感受去自主朗读课文、小组互读,给诗歌定下基本的感情基调——颂扬。 二、创设情境,范读促悟 朗读是一种用富有个性化的声音来表达文章内容的过程。指导朗读,如果过分重视技巧,势必只让学生产生一种统一的而不带个人感悟的声音。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感情”是朗读要求的重、难点。学生只有进入情境,感情才容易激发,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与课文内容相符合的情景,并使情景具有形真、情深、理念寓于其中等特点。在《你,浪花的一滴水》第四节的学习中,我首先联系上下文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是啊,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让全国人民如此深切的怀念着他?他是党最忠诚、最无私的战士,是人民的好儿子。看看诗人怎样赞扬他,我们又应

盐城市中小学“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改革行动方案详解

盐城市中小学“让学引思”课堂《盐城市中小学“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改革行动方案(2016—2020年)》教学改革行动方案 为深入推进我市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切实转变教学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获得终身发展必备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我市拟在全市中小学开展“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改革行动。现制定《盐城市中小学“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改革行动方案(2016-2020年)》,并予以颁布。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为总体目标,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重点,以促进学思结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主旨,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深入推进“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活动,切实解决我市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构建规范有序、优质高效的教学管理机制,形成以生为本、主动发展的课堂教学生态,使教学活动更富前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全市中小学教学质量稳步持续提升。 二、基本内涵 “让学引思”是市教育局对全市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提出的总体要求。“让学”就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保证学生学习活动正常展开和学习行为真实发生。要切合学生实际创设具体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操作以及完成真实情境中的任务等活动学会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掌握

充分的自主学习资源,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引思”就是要引发、引导、引领学生思考,在形式和本质上保证学生大脑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要贴近学生认知水平设计科学、合理、有价值的具体问题,引导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体验、建构及内化等过程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要指导学生在系统的学科学习中,养成思考习惯,增强思维品质,提升思想境界。 “让学”与“引思”是辩证统一的整体。教师要在“让”与“引”上多研究,做到能让会引,确保让引并重;学生要在“学”与“思”上下功夫,做到善学真思,确保学思结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把“让学”与“引思”有机融合起来,“让学”要让得有度,让得到位;“引思”要引得得法,引得充分。 三、实施原则 1.差异性原则。从我市基础教育实际出发,依据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考虑不同层次、不同发展状态的学生实际状况实施教学,突出教学的差异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2.开放性原则。改变我市课堂教学现状,从灌输走向对话,从预设走向生成,从知识记忆走向思维提升,从封闭走向开放,着力打造以人为本、目标多元、氛围民主、手段多样、内容开放、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范式。 3.实践性原则。针对我市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聚焦课堂教学范式的构建,为课堂教学变革提供操作路径,为课堂教学质量提升

“以读导学 以读促悟”的教学模式例谈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c12451396.html, “以读导学以读促悟”的教学模式例谈 作者:乌兰其木格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8年第06期 摘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认为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以读导学,在读中渗透学法,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运用。让学生运用问、画、读、议、演等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语文阅读语言 《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为我们的语文教学确立了一个方向,即应通过“以读为本”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引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达到内化,学会迁移运用。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本着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的教学原则,尝试着进行了“以读导学以读促悟”的阅读教学模式初探。教学模式可分三步:第一步,创设情境激趣导入;第二步,以读导学,以读促悟;第三步,积累语言,尝试运用。本文结合《狐假虎威》一课,简单介绍这一教学模式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1]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上课伊始,教师拿出狐狸和老虎的图片,让学生说出动物的名字,然后再说一个既有狐狸,又有老虎的成语。教师板书课题。之后,教师再让学生说说平时对老虎和狐狸的印象?教师顺势引导:文中的老虎、狐狸是什么样的?狐假虎威是什么意思?我们现在就到文中找答案吧![2] 二、以读导学,以读促悟 1.粗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利用自由读、同桌互读、开火车读等不同形式的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然后教师让学生根据提示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3] 2.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以读促思,以读促悟

以读促思,以读促悟 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朗读训练培养学生初步的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读”是小学阅读教学中的核心和灵魂,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重要途径。只有多读和读出感情来,才能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才能明白字里行间的深刻蕴涵。但一味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的方法,不注意读的形式是不行的,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反复地朗读只停留在字面上,并不会有更深的感悟,如何培养学生读的兴趣和读出情感是低段阅读教学中的重点,又是难点。 下面结合我在教学中的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运用图画,图文结合。 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看图,说说图上画有什么?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能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紧接着让学生读课文,就这样由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这对理解课文内容很有帮助。这样安排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对读懂课文,理解字、词、句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以读促思,读中感悟。 在语言前多言语,丰富教材延伸性。启发想象,经反复练读,学生有所感悟,边读边想象,要把大自然的美与文字的美融为一体,使学生不但感受到语言的魅力,而且受到美的熏陶。 三、注重朗读的训练和语言的积累。 范读,还原当初情境,体验会更深刻,利用多媒体视频起到范读的作用,孩学生在模仿中训练了语感,积累了语言。句式指导适时、恰当有助于把握文本内涵。 四、生动传神的表演朗读。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新课前的导入。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和作者产生思想共鸣。在教学课文时,我为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引发情感冲动,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并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在这样的感情朗读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了学生的美感,也培养了学生思维和想象能力。

2020年中小学教师让学引思教学课堂改革心得体会

让学引思心得体会(一) 常言道,凌寒傲雪报春梅。时值初冬,哪来梅香?是的。但您也许知道,江苏省东台中学有“赶早”的习惯,人勤春早啊。这不,月下午,东中校园的三枝“梅”迫不及待绽放了!是红梅、白梅还是腊梅?哈哈,不是。她们可是崔梅、王梅和许梅媚老师! 这三位女老师只因同步“登录”语、数、外三场研讨课,聚焦“让学引思”向全市高三年级对应学科的备课组长、骨干教师进行示范,引起江苏省教育评估院邱白丽主任的格外“关注”,她笑称其为东中的“三枝梅”。 学科的研讨、教师的研训是省教育评估院对东台市教师发展中心评估验收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实地督查各学段学科教师研训工作的开展情况。东中作为全市教师发展中心的实践基地之一,承担了—学年度第一学期第周高中教师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研训活动。出席评估验收的还有南通市教师发展学院院长、党委书记鞠九兵。东台市教育局副局长曹本全、韩卫标副主任陪同参加了本组活动。 邹施凯校长对省级评估验收组莅临东中十分高兴。他介绍了东中组织本次研训活动所作的精心安排,特别介绍了高三团队语文、数学、英语备课组作为实践基地的主力,在聚焦让学引思,推进课堂转型等教学策略上进行的引领性探索,其核心成员崔梅、王梅和许梅媚老师在此策略下对高效课堂的目标追求,形成的风格与特色。 鞠九兵院长、邱白丽主任在曹本全副局长、韩卫标主任陪同下,巡视了三个录播教室的授课情况,并随堂听课。课后,他们全程参与围绕“三枝梅”示范课而展开的“高三一轮复习课堂教学的研讨”。授课者教学设计的交流、参研教师的精彩点评、让学引思的理念碰撞、优化复习的策略互动等等丰富的内容,让现场气氛十分热烈。崔梅、王梅和许梅媚老师的示范课得到验收组专家的高度评价,各学校老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研训产生的叠加效应畅所欲言。大家纷纷感慨,今天的“让学引思”已氤氲出醇厚的梅香,教师培训的实践,“干货”很多! 研讨中,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分别由特级教师程韵荣、杨晓翔和高级教师许学宽主持。各学科预设分钟的研训一再延长,仿佛“梅香”久久不能散去…… 伴着“梅香”,全市近多位高中教师共赴了这场“让学引思”的群英会。 让学引思心得体会(二) 为进一步推进“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近日,响水中心小学开展了“让学引思”语文专题研讨活动。 活动首先观摩了由响水中心小学几位语文教师执教的写作课。几位老师凭借对新课标理念以及对“让学引思”的独特理解,以他们深厚的教学功底、新颖的设计、灵活的教法,给参加活动的老师展示了语文课的精彩与精妙。观摩课结束后,几位老师对此次执教的课进行了小结反思,其他教师对这几节课进行了当场点评以及对“让学引思”在课堂教学中的心得体会进行了交流。最后,潘竹玲校长对本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尤其是几位老师的课堂教

以趣导学 以读促悟 以动激活——评罗秋河老师的《比尾巴》

以趣导学以读促悟以动激活——评罗秋河老师的《比尾巴》 以趣导学以读促悟以动激活——评罗秋河老师的《比尾巴》湖南长沙育英学校程宾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以及同行们:上午好!我是来自湖南长沙的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也许是缘于对“误尽苍生是语文”的耿耿于怀,也许是缘于追寻“发展与创新”教育课题成长的足迹,也许更多的是缘于对基础教育事业执着的追求,我能和大家相会在深圳——这座充满现代都市情怀的年轻的城市。今天有幸聆听罗秋河老师的《比尾巴》一课,个中的体会与感受借这个机会与在座的你们分享,有趣的是今天的会场狮岭小学恰好地处“鲁班大厦”附近,那我就全当是“班门弄斧”一回吧。若有不当之处还渴望得到你们的指点。《比尾巴》是人教社语文教材第一册中的一篇阅读课文,这是一首极富童真童趣的儿歌,它用对话的形式向小读者介绍了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语言通俗易懂,欢快活泼,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可以说罗老师今天为我们演绎的是一堂富有创新意识,符合新课程理念,且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语文课。下面我想从“以趣导学、以读促悟、以动激活”这三个方面和大家一同回顾刚刚过去的四十分钟:“以趣导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认为课堂上最主要的教育目的,就是在于点燃学生渴望知识的火花”在激发兴趣这一点上,罗老师可谓是费了一番心思:首先是创设情境,引发兴趣。课伊始,老师就和学生做游戏“摸摸你的小手,摸摸你的大眼睛,摸摸你的黑头发,最后摸摸你的尾巴”“尾巴?”学生们睁大了眼睛,感到十分惊讶,老师相机报书“尾巴”一词,然后老师告诉大家:“今天,小动物们开展了一次比尾巴活动,还要邀请你们起参加,你们愿意吗?”罗老师就是这样一下子抓住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以轻松愉快的谈话,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唤醒他们的学习意识,从而以最佳的心理走向文本。然后是媒体辅助,保持兴趣。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恰当地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进一步亲近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课堂上罗老师将六种动物去掉尾巴,出现在课件中,让学生生仔细观察,然后指六名学生上台让学生移动鼠标,帮小尾巴找家。接着老师通过课件展示全文,让学生看着课件,伴着明快的音乐,同唱儿歌《比尾巴》。以及在最后拓展环节中,让学生面对丰富的网络资源去了解和认识更多动物尾巴的特点等等。这样,既巧妙发挥了多媒体的直观作用,化难为易,又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愉快表象,引发了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内在乐趣,并使愉快体验随着学习过程的深入,帮助学生的思维逐步从直观走向抽象,从感性走向理性,循序渐进地向高层次发展,为学生的个性思维发展撑起了一片自由的天空。最后是教师评价,发展兴趣。“每一个儿童来到学校的时候,除了怀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带来了他自己的情感和感受的世界”(杜威语)。课堂上,罗老师善于发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闪光点,用激励性的评价语真诚地、恰如其分地赞许他们,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读完生字词后的:“真棒!全都记住了。” 初读课文后:“听见你们这么响亮的声音,小动物们多高兴啊!” 师生合作读后:“我们的合作真愉快,谢谢你们!” 男女生对读后:“小朋友一问一答,读得真有意思!” 还有“真有自信!”“果然厉害!”等等。在这些极富个性的评价语的激励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持久的发展。“以读感悟” 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语文教学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阅读教学的整体框架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中心,这堂课上我清晰地感受到罗老师在努力从三个不同层面让学生充分诵读,感悟不同小动物的尾巴的不同特征:第一、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课中充分读,读充分,基于此,罗老师设计以读的训练为主线,让学生感受读的乐趣,在个性化的阅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激趣初读,让学生边读边划记动物的名称及尾巴的特点,在学习中养成边读边思考边划记的习惯。深入细读,师生合作、男生女生合作一问一答读,感受问句的特点,自由选择小伙伴读,飞扬学生的个性。整体回读,齐读、齐背、齐记、齐表演等,将文本内容深深烙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第二、课堂中穿插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