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何成刚《历史教学设计》的读与思
何成刚史学阅读史料教学微课设计:如果你想走得远,那就一起走
如果你想走得远,那就一起走广东省东莞市南城阳光实验中学李四华一年半前,我接到《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世界古代史》一书写作的邀请。
现回想起接到邀请时的心情,可以用欣喜万分、受宠若惊来形容。
接到微课设计写作的时候,正是“微课”一词火速传播、热爆教学界的时候,微课俨然成了课堂教学改革中最新、最热门的词语,有的老师可能才刚刚听说“微课”一词,有的老师可能还没弄明白微课是什么东西,我竟然有机会参与到当下最时兴、最热门的“微课”的研究和写作中,这是何等荣幸的事情,于是没再多想便答应夏老师了。
欣喜过后仔细研读设计要求,我是一身轻松呀,不就是弄个微课嘛?做个小课件、写两个微教学设计、通过电脑录制转化成视频,这对我来说有何难?自信满满的我充满了对微设计的轻视。
真正意识到困难的来临是从“学术引领”的写作开始。
学术引领要求围绕教学内容的不同方面,用自己的语言转述权威文献中的核心观点或重要认识。
何为权威刊物?如何转述核心观点?每一个问题都不简单,经过大量查找文献、海量阅读之后发现,在权威刊物发表有关“大化改新”的文章大多集中在改革开放前,特别是在上世纪60年代,随着史学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当时的权威观点明显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今天再引用已显不合时宜,要用权威文献谈何容易?“学术引领”还要有适度的逻辑论证推理过程,以便于他人阅读与领会文献中的核心观点。
转述时,应交代文献的作者以及出处,包括出版社或期刊名称、出版或发表的时间等。
有时为确定某一句话、某个词语出自哪部文献,在网上搜索无果时,我简直要崩溃了。
在撰写“微教学设计”部分内容的时候,最大的挑战是针对所选定的核心内容,从不同视角(即不同的核心目标)给出两种教学解决方案。
每个微设计都要有明确的立意或主旨。
而立意的确定,须建立在大量的阅读基础之上,同时在阅读中搜集、选取以立意中心的素材,然后再利用这些素材、以所确定的立意为核心,进行设计。
总之,经过“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丛书写作的磨砺,我不仅在学术素养、专业功底上得到了锤炼,更在治学态度、治学精神上得到了提高!也深刻领悟到了“阅读,是历史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的深刻含义。
何成刚:史学阅读、史料教学、核心素养03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广东省东莞市厚街湖景中学李志先翻开聊天记录,那是2014年6月9日,我接到了有关《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世界古代史分册》的写作任务。
作为一个教龄不到五年的新人,能有这样好的机会,我当晚兴奋得失眠了。
现在一回想,我感觉高兴得太早了。
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展开有意义的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根据分工,我负责“古印度社会秩序:种姓制度的影响”这一部分的写作。
在围绕着本课该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进行讨论时,夏辉辉老师提出了“种姓制度延续至今,有其合理存在的一面,它对古印度社会除了阻碍,是否还有另外一面?”供我进行深入思考。
为了深入了解这段历史,我带着上述问题查阅了尚会鹏的《种姓与印度教社会》和《印度文化史》、易宁的《走进古印度文明》以及美国学者斯坦利·沃尔波特(Stanley Wolpert)的《印度史》、印度学者恩·克·辛哈(NarendraKrishna Sinha)和阿·克·班纳吉(Anil Chandra Banerjee)的《印度通史》等书目的相关内容和涉及种姓制度的学术文章。
通过阅读史籍,我发现种姓制度是了解古印度社会的一面镜子。
而学习种姓制度,能深刻体会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不同领域或不同层面的影响。
例如,种姓制度对古印度的国家统一起了阻碍的作用;而对于古印度的文化融合,在某种程度上却起到了促进作用。
这种反差,恰好是教学设计的起点。
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何成刚博士和夏辉辉老师的指导下,我的教学设计逐渐成型。
二、日月有明,容光必照:进行有价值的中学历史教学著作编辑训练比较能锻炼我的事情还在后面——修改书稿。
这时北师大出版社编辑唐正才老师也参与进来。
他的出现,使我们得到了与国家级出版社的高水平专业人士共事的机会。
唐老师从一本出版书籍的格式严格要求我们,可以说是近乎苛刻。
如我有段材料是直接复制了我大学老师的课件上的,我也向唐老师实话实说了,他以极端负责的态度告诉我,最好要有原文对照。
何成刚:史学阅读、史料教学、核心素养02
要得洪者喧宇宙,还须更上一层楼广东省东莞市东华初级中学陆虎当我敲下这些文字、准备回顾这一年半来参与写作《史料阅读与微课设计》这本书的心路历程时,不禁感叹“时间都去哪儿了?”一篇一万多字的文稿,在一年半的时间打磨下,终于可以出版面世,欣喜之余不免忐忑,她将面临读者怎样的检阅与批评?接到任务安排时,我是一身轻松的,不就是弄个微课嘛?做个课件、录个微课,驾轻就熟的教学设计、信手拈来的电脑录制,这对我来说有何难?是轻视,更是自信!当我仔细阅读了写作的要求,特别是“学术引领”以及需要设计两个不同的微课内容时,我的内心是崩溃的。
《汉谟拉比法典》的价值在哪里?学术界对这部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完备的法典有哪些研究成果?是慌乱,更是迷茫!我开始沉下心来阅读有关著作,通看了《汉谟拉比法典》的中译本,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刘家和、王敦书的《世界史:古代史编》,丹尼斯·舍曼等著的《世界文明史》等等,还在中国知网等专业网站搜索下载了童书业、李汝明、于殿利等专家学者大量的相关论述来阅读,在浩瀚的史料与论著中寻找我的课堂需要的资料。
是进步,更是收获!文稿的撰写是一件极其艰巨的事情,庆幸的是还有编写团队的不断讨论与交流,我已经记不得是几易手稿了,但千呼万唤始出来,文稿的逐渐成型让自己大大的舒了一口气。
伴随着何成老师、唐正才老师、夏辉辉老师等的强势介入,对文稿的批评与指导接踵而至,史料出处的严密考证、学术引领语言的规范、教学设计逻辑性与科学性的质疑……是崩溃,更是颠覆!夏辉辉老师指出“教学无止境、著述有止境”,课堂教学可以慢慢改进,但是形成文字的论述一旦编辑出版,你的水平就定格在千万读者面前、无法更改了!夏老师鞭策、敦促我要用最大的热情、最慎的心思、最高的要求去完成本次写作。
唐老师不放过任何一段文字的表述,无论是作者自己的表述还是引用的表述,特别是对任何一则材料的追根溯源,包括原文的文字表述、标点符号、页码段落、时间版本等都一一核实,那种求真求实、追问存疑的治学精神让我震撼与膜拜!何老师专门驾临东莞,从核心素养与史料教学、史料阅读与史料教学的深度融合、史料资源的收集整理、史料教学的方法策略、史料可靠性鉴别等方面给予我具体的指导,对文稿的写作给出了具体修改意见。
中学历史教学中创新精神的培养_何成刚
第14卷第4期2000年12月北京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BEIJING INST ITUTE OF EDUCATIONVol.14No.4Dec.2000中学历史教学中创新精神的培养何成刚(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 100080)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28X(2000)04-0077-04历史科目作为中学基础教育的一门基础科目,同其它科目一样,其目的旨在为培养有思维、有见解、有创造性的人才奠定基础。
那么,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笔者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以求得行家指教。
一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学历史教师的自身水平亟待提高。
首先,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
长期以来,流行着这样一种错误的观念,即历史研究是学者们的工作,教育研究则是教委、教育局的专职,而中学历史教师只是一个文化的消极传播者和普及者。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能够随时了解和掌握历史专业内容发展变化的脉络,在更高层次上驾驭教科书。
例如,现行的中学历史教科书,自1978年以来,已经经过了四次大的修订,其原因之一就是其中存在谬误。
即使拿目前最新版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来说,也存在着许多失真的例子。
尤其是近10年来,史学界研究硕果累累,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涉猎重大历史现象的最新研究动态,并恰当地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去。
加强历史科研意识,培养历史科研能力,应该说,对于大多数中学历史教师来说,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
尽管如此,中学历史教师也应该知难而上,为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而努力。
正如中国人民大学附中李晓风老师所说的:“大部分青年教师成长过程中的最大问题,就是大学毕业以后,就中断了系统的专业学习和知识更新,随着教学年岁的增长,知识日益陈旧,只剩下与中学教材相关的知识,这种情况严重地制约了中学历史教学的水平,制约了素质教育目标的落实”,“一位优秀的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有追踪历史学科学术动态和学科前沿的能力”。
何成刚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基于史料阅读的历史对话
基于史料阅读的历史对话广东省东莞市望牛墩中学石惟灵在《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一书中,我负责“罗马废墟上的新文明:法兰克王国的社会秩序”这一主题的微课写作和设计。
在着手进行构思的时候,我是茫然的。
且不论自身对“法兰克王国”这一历史概念所知甚少,单单是获取关于“法兰克王国”历史信息和历史史料的途径这一点,便几乎让我束手无策——在国内,研究“法兰克王国”历史专著和论述产量极少,更无论是关于“法兰克王国”的一手史料了。
一、写作的准备在探寻与思考当中,发现越是摸不清方向无从下手,就越应该从史料阅读中寻找突破口,于是我扩大了我的阅读范围。
通过纸质书本、电子书、期刊网等多种获取图书史料的途径,法国基佐的《法国文明史》、法兰克都尔教会主教格雷戈里的《法兰克人史》、德国恩格斯的《法兰克时代》、澳大利亚约翰﹒郝斯特的《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美国杰里﹒本特利、郝伯特﹒齐格勒的《新全球史》以及国内学者陈乐民的《欧洲文明的进程》、马克垚的《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陈文海的《法国史》等众多权威论著,都进入了我的阅读视野当中,除此之外还包括了大量关于“欧洲中世纪文明”“西欧文明来源”“中古西欧封建化”“王权与法治”等的重要期刊论文。
阅读量的增多使我对“法兰克王国”这一历史内容经历着一个从无到有、从浅层到深入的一个认识过程。
二、阅读的困惑、解决与追问随着阅读的扩大与深入,种种疑问开始萦绕在我的脑海里面。
他们目不识丁,在他们所制造出的混乱中,一息仅存的罗马政府政权终于断了气,而商业交易和所有城镇都在萎缩。
各拥护武装的蛮族首领们纷纷自立为王,建立起小邦小国;王国之间自相残杀,迅速楼起迅速楼塌。
——[澳]约翰·赫斯特:《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席玉苹译,28页,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正如文中讲述,法兰克人是野蛮落后的,但怎样得以在西罗马帝国的旧土上站稳脚跟?其拓展的的法兰克王国又怎能成为近代欧洲新文明诞生的基石?随着与法兰克王国历史对话的丰富,我脑海中逐渐构建起关于“法兰克王国”的整体认识:法兰克作为在罗马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强大蛮族政权,虽然野蛮落后且维持时间不长(5世纪末-10世纪末),但法兰克人把它自身的野蛮传统与希腊罗马因素和基督教因素相整合,为日后欧洲文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基础。
何成刚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何成刚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历史的重要概念和基本知识,包括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
2.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2.中华民族的奋斗与崛起。
3.世界历史的发展与演变。
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结合互动。
2.小组合作学习。
3.视觉辅助教学。
四、教学计划: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25课时)1.第一课: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教学内容:介绍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影响,包括黄河文明、长江文明等。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结合互动,通过图片、地图等视觉辅助教学。
课堂活动:学生自主分组,小组合作对比研究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第二课: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发展教学内容:介绍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包括君主制、官僚制等。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结合互动,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
课堂活动:学生分组,小组合作展示各个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通过讨论比较各个时期的特点。
3.第三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与思想家教学内容: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和思想家,包括孔子、老子等。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结合互动,通过讲故事、演示等形式引入思想家。
课堂活动:学生分组,小组合作研究思想家的重要思想和理论,通过展示和讨论加深理解。
4.第四课:秦汉帝国的统一与创新教学内容:介绍秦汉帝国的统一和创新,包括秦始皇、汉武帝等。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结合互动,通过图文并茂的PPT展示秦汉帝国的统一和创新。
课堂活动:学生自主分组,小组合作研究秦汉帝国的重要制度和政策,通过讨论和展示加深理解。
5.第五课:唐宋元明清时期的经济文化繁荣教学内容:介绍唐宋元明清时期的经济文化繁荣,包括唐朝的繁荣时代、宋朝的科技进步、元朝的文化交流、明朝的海外贸易、清朝的艺术繁荣等。
何成刚何谓史料史料教学应该澄清的一个基本问题
何成刚何谓史料史料教学应该澄清的一个基本问题关于"什么是史料"这一问题,在史学界是没有争议的。
这里只是转述史学界的普遍认识,即:史料是指研究或讨论历史问题的根据或依据。
一般将史料区分为第一手史料(或原始材料)(primary source)和第二手史料(secondary source)。
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的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后者是指后人对第一手史料所作的诠释或解释。
从这个意义上说,史料解释或诠释,一般情况下因为不搀杂诠释者的个人立场和见解,可以看作是第二手史料。
当然,第一手史料与第二手史料往往是相对而言,即,因为问题、视角和立场的研究不同,第一手史料与第二手史料完全可以发生属性转变。
理解第一手史料与第二手史料之间会发生属性的转变其实并不难。
这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比如,司马迁著《史记》,其中有不少司马迁关于历史现象的叙述(因为司马迁并没有亲身经历或以事后追记的方式来描述的,所以司马迁对历史现象的叙述可以看作是我们研究这些历史现象的"第二手史料"),如果我们要研究司马迁的史学思想,这些"第二手史料"就自然成为"第一手史料"了。
当然,《史记》中也有不少司马迁关于历史现象的分析和评价(即史论),这些"历史分析"和"历史评价"也可以成为我们研究司马迁史学思想的"第一手史料"。
为了更详细、充分地说明"时人"或"后人"对历史的"分析"与"评价"也可以成为"第一手史料",笔者拟举一例,如下:关于"太平天国运动",清朝和民国时期的史家站在不同的立场,以不同的视角,得出不同的认识。
现提供五组材料,请在梳理的基础上,归纳不同时期史家对"太平天国运动"历史事件分析的基本判断,并探讨不同时期历史研究背后隐藏着的历史观念及时代特点。
何成刚:史学阅读、史料教学、核心素养08
穿行在古希腊罗马文化阅读与教学间广东省东莞市横沥中学夏玲自接到《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世界古代史》一书“西方文明的摇篮:古代希腊罗马文化”部分的写作任务以来,日子在匆忙中已过去了18个月,书籍即将出版,心头的石头终于可以落地了,一路甘苦,有夏辉辉老师、何成刚博士、唐正才老师一路指导,有十七位小伙伴一路同行,是历练、更是成长。
一、深度阅读感希腊罗马文化之美在写作“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这部分内容之前,我对希腊罗马文化的认识是肤浅的。
为写“学术引领”部分,我查阅了大量的书籍和学术文献,陈乐民的《欧洲文化十五讲》、庄锡昌的《西方文化史》、朱龙华的《罗马文化》、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陈衡哲的《西洋史》、英国古典学者吉尔伯特·默雷的《古希腊文学史》等书籍更是手边常备。
主题式的阅读开阔了我的视野,在对相关问题的比较阅读中加深了我对罗马文化的理解,虽然还做不到厚积薄发,但努力博观约取。
在阅读中,感悟了雅典帕提侬神庙的典雅之美、希腊戏剧人物的命运抗争之美、罗马斗兽场的雄浑之美、罗马法的理性之美……二、深度阅读解历史教学设计之困没有史学阅读做支持的历史教学难达高度,没有史料做支撑的教学设计难抵深度,没有深入浅出的历史解读,难入学生的心灵深处。
在该书进行微课设计时,夏辉辉老师提出的核心目标成为我们教学设计的航标,她也一再提醒我们思考,在经过大量的阅读后,教学设计如何做到深入浅出、厚积薄发,努力思考用怎样的材料、用什么样的设问、用什么样的语言进行教学的设计。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在反复的修改、研磨后,我的教学设计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三、深度阅读开启学生深度学习之窗历史不单单是对历史知识的客观描述,更要体现对历史的反思,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们行为的反思。
历史学习不仅仅是应试,它是公民意识的养成,也是人文素养的滋养,而这些目标的达成都需要学生深度的学习,无法想象,缺乏深度阅读就去指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
何成刚:史学阅读、史料教学、核心素养01
重新发现常识
广东省东莞市石龙第三中学张宏杰
当你打开这本书,你阅读到的将是在未来相当长时间里初中世古史教学领域里的标杆。
为完成这一目标,本书的编者和主编经过了艰苦而漫长的史学阅读,在定稿之后,编辑与编者们光是校对就持续了一年之久。
这是我敢于这样表达的底气所在。
我所负责的金字塔属于大众熟知的知识,常识如果出错,一定触目惊心。
比如说我之前在课堂上无数次告诉学生金字塔是用于存放法老木乃伊的陵墓,但当翻遍资料,却找不到任何从金字塔发现木乃伊的证据;比如当我从杂志、论文甚至是专著中阅读到一段信息,我下意识的倾向于它是真的,但在阅读金字塔的相关文献时,却看到了大量不经证实,信口开河,甚至有意伪造的文章反复出现。
在资料使用时可谓是步步惊心,一个不经意就可能使有漏洞的材料登堂入室。
刚开始搜集金字塔时资料匮乏时的抓狂,到寻找到最佳设计角度时的柳暗花明,编书的过程就是一次洗礼,知识上,思想上,学术态度上都是对自我的一种检视和突破。
回顾这一次的金字塔阅读之旅,不禁冒出一身冷汗,那些牢不可破的观念有多少是建立在流沙一般的错误常识之上?
这是我多次参与历史教学著作编写经历中最为艰苦的一次。
这种经历不亚于一个不喜欢跑步的人,硬撑着跑了一个马拉松。
当这本书最后是以这样一种高品质的面貌出现时,我觉得不仅是对我,也是对所有参与这本书撰写的作者们的最好奖赏。
按:何成刚联合沈为慧、夏辉辉、闫璟等主编的“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丛书共9册,包括:《史料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古代史》(上)、《中国古代史》(下)、《中国近代史》(上)、《中国近代史》(下)、《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历史教学设计反思怎么写
历史教学设计反思怎么写
历史教学设计反思。
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其教学设计对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思
维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当前的历史教学设计是否能够充分
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认知能力,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
反思。
首先,我们需要反思历史教学设计的目标和内容。
历史教学应
该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为目标,而不仅仅是传
授历史知识。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是
否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是否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其次,历史教学设计需要关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传统的
历史教学往往以讲述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
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引入更多的互动式教学方法,例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地考察等,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历史学习,提高他
们的学习效果。
此外,历史教学设计也需要关注跨学科的整合。
历史与文学、
艺术、地理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可以通过跨学科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历史事件和背景,从而提高他们的历史综合素养。
最后,历史教学设计还需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兴趣都不尽相同,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个性化的历史学习方案,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历史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
综上所述,历史教学设计反思是一个需要不断进行的过程。
只有不断地反思和创新,才能够让历史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和思维能力。
希望我们能够在历史教学设计中不断追求创新和进步,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历史学习体验。
何成刚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1.以学生为中心:何成刚认为,教学设计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
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整合教学内容:何成刚认为,教师应该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打破传
统的教学体系,将知识点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3.注重思维训练:何成刚认为,历史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
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因此,他的教学设计注重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4.创设教学情境:何成刚认为,创设教学情境是提高历史教学效果的重
要手段。
通过创设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增强学生的历史感。
5.多样化教学手段:何成刚认为,教师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
图片、音频、视频等,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6.注重评价与反馈:何成刚认为,评价与反馈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
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以上是何成刚的一些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理念,这些理念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思维训练和情境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评价与反馈等方面。
这些理念对于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效果和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何成刚史学阅读史料教学微课设计:拨开云雾觅巫山 遍寻史海还本原
拨开云雾觅巫山遍寻史海还本原广东省东莞市光明中学蓝东平18个月,长或短?真实或虚无?铭刻脑海或平淡无奇?这与个人的际遇有着巨大的关系。
我的人生已经经历了许多个“18个月”,但在刚刚过去的这“18个月”,对于我,却是有些漫长的真实的铭刻脑海的经历——我参与了《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世界古代史》一书中的“中世纪的社会元素:西欧庄园的特点”章节的写作——它是我在职业生涯中从未有过的困惑与反思、磨砺与提升、满足与感悟!阅读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还在史学阅读阶段,夏辉辉老师就多次强调要深度阅读,以提升书籍的专业性。
为此,我穷尽个人的能力,先后阅读了该领域国内外著名学者的相关著作:[美]布莱恩·蒂尔尼(Brian Tierney)、西德尼·佩因特(Sidney Painter)《西欧中世纪史》;[比]亨利·皮郎(Henri Pirenne)《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英]德尼兹·加亚尔(Deniz Gajall)、[法]J.阿尔德伯特(J.Aldebert)《欧洲史》; [法]马雷(Malet)《西方大历史》;[美]詹姆斯·威斯特福尔·汤普逊(James Westfall Thompson)《中世纪经济社会史》;[法]雅克·勒高夫(Jacques Le Goff) 《中世纪文明(400—1500年)》;[法] 马克·布洛赫(Marc Bloch) 《封建社会》;谢丰斋《世界中古史:公元5—15世纪的古代世界》;文聘元《中世纪的故事:中世纪的历史与文化》;陈乐民《欧洲文明的进程》;何国松《世界文明简史一本通》;何炳松《中古欧洲史》……阅读的过程就是提升的过程。
一是提升自己对“西欧庄园”的认识。
大量的阅读使我深入地了解到了史学界对“西欧庄园”的研究成果,也恍然发觉自己原来对这一专题认识的肤浅;二是提升自己对日常教学中“史学阅读与教学设计”的认知。
核心素养与史料教学 何成刚:03开展史学阅读 提升史学水平
李约瑟之谜全新解释:专利制度导致近代中 国与欧洲在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模式上产生巨大 分野,进而导致产业革命在欧洲而非中国发生。
问题根源:我们很多历史教师,毕业以后, 工作以来,普遍缺乏史学专业阅读的兴趣,缺乏 不断提高史学专业素养的动力,不了解史学研究 的最新动态,导致教学的视野比较狭窄。
提示:更多教学资源见何成刚、沈为慧建立对 英国工业革命发生有显著影响。早在工业革命一 个多世纪之前的1624年,英国颁布《专利法》, 规定,发明人享有14年的专利和特权,“在此期 间,任何人不得使用这项发明”。这部专利法被 看作现代专利制度的最早起源。
研究统计,《专利法》出台后的200年里,英国进入 了发明创造的高峰期。 1630年,英国最先获得蒸汽机的专利。1663年,爱 德华· 萨默塞特获得一种蒸汽泵的专利。1764年,哈格 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1770年登记专利,该专利在英 国得到广泛推广。1783年,亨利· 考特发明搅钢法, 1784年登记专利,实现了专业化生产。 1680—1689年,登记53项发明专利。 1690—1699年,登记102项发明专利。 1700—1759年,登记379项发明专利、
开展史学阅读
提升史学水平
——基于若干案例的分析01
何成刚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hechenggang@
例如:李约瑟之谜,为什么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 尽管许多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认为18世纪末英国工 业革命产生的所有主要条件,在14世纪的中国都已存在 了。 新经济史学家道格拉斯 · 诺斯:工业革命前,英 国率先建立起了有效的私有财产权制度。
何成刚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基于史料阅读的历史对话
何成刚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基于史料阅读的历史对话基于史料阅读的历史对话广东省东莞市望牛墩中学石惟灵在《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一书中,我负责“罗马废墟上的新文明:法兰克王国的社会秩序”这一主题的微课写作和设计。
在着手进行构思的时候,我是茫然的。
且不论自身对“法兰克王国”这一历史概念所知甚少,单单是获取关于“法兰克王国”历史信息和历史史料的途径这一点,便几乎让我束手无策——在国内,研究“法兰克王国”历史专著和论述产量极少,更无论是关于“法兰克王国”的一手史料了。
一、写作的准备在探寻与思考当中,发现越是摸不清方向无从下手,就越应该从史料阅读中寻找突破口,于是我扩大了我的阅读范围。
通过纸质书本、电子书、期刊网等多种获取图书史料的途径,法国基佐的《法国文明史》、法兰克都尔教会主教格雷戈里的《法兰克人史》、德国恩格斯的《法兰克时代》、澳大利亚约翰)郝斯特的《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美国杰里)本特利、郝伯特)齐格勒的《新全球史》以及国内学者陈乐民的《欧洲文明的进程》、马克垚的《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陈文海的《法国史》等众多权威论著,都进入了我的阅读视野当中,除此之外还包括了大量关于“欧洲中世纪文明”“西欧文明来源”“中古西欧封建化”“王权与法治”等的重要期刊论文。
阅读量的增多使我对“法兰克王国”这一历史内容经历着一个从无到有、从浅层到深入的一个认识过程。
二、阅读的困惑、解决与追问随着阅读的扩大与深入,种种疑问开始萦绕在我的脑海里面。
他们目不识丁,在他们所制造出的混乱中,一息仅存的罗马政府政权终于断了气,而商业交易和所有城镇都在萎缩。
各拥护武装的蛮族首领们纷纷自立为王,建立起小邦小国;王国之间自相残杀,迅速楼起迅速楼塌。
——[澳]约翰?赫斯特:《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席玉苹译,28页,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正如文中讲述,法兰克人是野蛮落后的,但怎样得以在西罗马帝国的旧土上站稳脚跟,其拓展的的法兰克王国又怎能成为近代欧洲新文明诞生的基石, 随着与法兰克王国历史对话的丰富,我脑海中逐渐构建起关于“法兰克王国”的整体认识:法兰克作为在罗马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强大蛮族政权,虽然野蛮落后且维持时间不长(5世纪末-10世纪末),但法兰克人把它自身的野蛮传统与希腊罗马因素和基督教因素相整合,为日后欧洲文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基础。
何成刚:史学阅读、史料教学、核心素养05
碎片化时代,来点深度阅读滋养大脑广东省东莞市横沥中学罗永学这是一个碎片化阅读大行其道的时代!有人给碎片化阅读下了个定义,是指在互联网时代,人们通过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摄入碎片化的信息,这种通过手机等智能终端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被称为碎片化阅读。
感谢主编给我这样一个机会学习希腊的历史,也感谢唐正才编辑严谨的作风带给我学术规范方面的特别体验。
正因为如此,才会有在雅典民主方面长达18个月的深度阅读,才有了点滴的体会。
我们在评论雅典民主时都忘不了分析其利弊,美其名曰辩证地认识,意义何在?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一书中就批评道,我们在描述了希腊人在如此众多领域里的非凡成就之后,按照通常的做法,往往会指出他们的一些缺点。
这就是,妇女的社会地位很低;奴隶们受到剥削;虽然奴隶和客籍民即居留的外邦人构成了居民的大多数,但他们绝无雅典公民权。
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所有这些情况都是真实的,但无关大局。
评价古典希腊,应该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应该依据现在的做法,或者更糟,按照乌托邦的标准。
陈寅恪也说,对古人要“同情之理解,理解之同情”。
雅典民主是一种粗糙的古代民主,它和现代民主制有着根本的区别,现代民主制是在吸收古希腊民主思想和罗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而进行的一个全新创造。
晏绍祥认为,近20年来欧美学者对雅典的评价存在日趋理想化的趋势,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被德国学者推崇的斯巴达军国主义体制则受到广泛批评,日渐式微。
他分析说,西方学者今天对它的肯定不过是民主政治再度符合了他们的需要罢了——西欧民主化浪潮。
黄洋评论说,现代知识分子对雅典民主不以为然的态度,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是它和现代民主制有着根本的区别。
呜呼,所谓“历史的真相”,现实的需要往往摆在第一位。
当我们需要把“历史的养分”“播撒”给学生的时候,当我们需要带着学生深度学习的时候,我们会做、能做、该做怎样的取舍与选择呢!教育,是为孩子播种善缘。
[教学设计]何成刚历史教学三点思考
《教育科学研究》可以这样说,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引人关注。
研究课题成果之突出,研究数量之丰富,极大地推动了中学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
然而,其中也存在不少值得我们忧虑和关心的问题,尚需进一步的探索和思考,否则将极大影响中学历史教学科研的发展,甚至会起到误导的作用。
对此我们不可忽视。
鉴于此,笔者不惮抛砖引玉,谈谈自己对目前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若干问题的“一孔之见”,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一、关于历史基础知识传授与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在中学历史教学诸多问题中,这是任何一个关注或者从事中学历史教育的工作者都不能回避的比较尖锐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争论,中学历史教学界现在似乎已经取得了一致与共识,那就是,中学历史教学的核心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是为中学历史教学的核心任务和思维能力培养服务的。
这样就把历史基础知识目标定位在了近似“俾女”的地位。
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对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是非常重视的,如果考虑到这是在当时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进行的话,那就无可厚非了。
但是却忽略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反思传统历史基础教育的弊病时,就“出现了一个极端的倾向,即轻视书本知识”,即“把历史教学改革要从过去的中知识的传授,转到重视能力的培养上来”。
[1]出现这种错误的“中心”转移,笔者认为这与对知识与能力的僵化理解有必然的联系,即把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看成是了历史基础知识的灌输,就是强调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而这是对思维能力培养的限制和压抑,体现不出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与素质教育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
其实不然。
我们当然反对只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认为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应该给予强调,这是对以前忽略对思维能力培养来说的。
而不是说,中学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相比,就处于了次要的地位。
如果说脱离了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那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了;其次,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思维能力的培养、政治及思想道德的教育作为中学历史教育的三大任务,是虽然相对独立但更表现为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相互促进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强调任何一方,都是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
教师历史教学设计与反思范文
教师历史教学设计与反思范文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的重要途径。
作为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历史教学设计以及如何反思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效果,是提升历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以下是就历史教学设计与反思展开的一些思考和经验分享。
一、确定教学目标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历史教学的目标。
目标要具有一定的分层次和阶段性,既要体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又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
二、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在确定教学内容时,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认知水平和学科特点进行科学选择。
要注重提供多样化的内容,将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和学生的兴趣相结合,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趣味性。
三、设计启发性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设计上,教师应注意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方式,设计启发性教学活动。
例如,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游戏等多种形式引发学生思考和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设计中,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通过投影仪、电子白板等设备展示历史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和背景,增强记忆力和理解能力。
五、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有效方法。
教师可以设计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分工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及时反馈和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评价,帮助他们及时发现和改正错误。
教师还可以通过自主评价、互评等方式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七、鼓励学生探究与思考历史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八、关注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和尊重。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古迹等,通过实地体验和亲身感受,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九、结合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一种重要的历史教学方法。
何成刚:史学阅读、史料教学、核心素养04
文章不厌百回改广东省东莞市中堂实验中学雷绍宇接到《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世界古代史》一书“佛教的产生和传播”部分的写作任务,是荣幸,更是惶恐;有主编和编辑的全程指导,是压力,更是动力;18个月紧张而充实的日子悄然流逝,书稿终于定稿,是放松,更是忐忑!这一次的写作,我感觉不是在写书而是生命的成长!一、巧妇难为无米炊何成刚博士说:“没有掌握丰富的史料,历史写作就无从着手;没有深度的史学阅读,教学视野就受到局限;没有优质的史学资源,教学思路就难以打开。
”接到写作任务后,我开始沉下心来阅读有关著作,通看了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南怀瑾的《中国佛教发展史略》,(英)沃德尔的《印度佛教史》,(英)尼尼安.斯马特的《世界宗教》,耿引曾、(印)谭中的《印度与中国—两大文明的冲突与激荡》,林承节的《印度史》,原始佛教基本典籍的《长阿含经》《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华严经》等等,还在中国知网、中国社会科学网等专业网站搜索下载了方广錩、韩玉玲、成穷、王新有等专家学者大量的相关论述来阅读,在浩瀚的史料与论著中寻找我需要的资料。
作为写作新手,我明白我已经在路上,但这路刚开头,还很长很长。
二、文章不厌百回改。
美国作家海明威曾说:“我把《老人与海》的手稿改过将近二百遍才最后付印。
”可见文稿的撰写是一件多么艰巨的事情。
近一年半的时间里,我几乎把所有工作之余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写作上,有时连晚上睡觉的时间也要用上3-4个小时。
文章的修改才是真正的考验。
从酝酿到定稿,我不记得修改了多少遍。
无论是文字表述、标点符号还是每一则材料的页码、段落、时间、版本等都需要追根溯源,一一核实。
这是对历史的负责,更是对读者的负责。
但改的遍数多并不就等于改得够。
能经受时间考验的才是好文章。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说过:“不怕先生生气,只怕后生笑啊!”书籍即将出版,“后生”会笑我吗?我在忐忑中期待。
按:何成刚联合沈为慧、夏辉辉、闫璟等主编的“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丛书共9册,包括:《史料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古代史》(上)、《中国古代史》(下)、《中国近代史》(上)、《中国近代史》(下)、《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何成刚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何成刚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一、何成刚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的特点1. 教学内容丰富多样:何成刚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和学习兴趣,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
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 强调历史思维的培养:何成刚先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通过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
他提倡学生通过多角度的思考和比较研究,形成对历史问题的独立见解。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何成刚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他提倡学生通过历史材料的分析和解读,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内涵,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情感。
同时,他也注重学生的历史方法论的培养,教导学生如何正确获取和利用历史信息。
二、何成刚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的优势1.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何成刚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分析、综合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何成刚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强调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同时,学生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交流与共存。
3. 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何成刚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共同命运和价值追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学生在历史教育中也能够体验到人类的智慧和情感,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三、何成刚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的实施建议1.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教师应充分利用何成刚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和相关教学资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确保教学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教学调整,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对何成刚《历史教学设计》的读与思
对何成刚《历史教学设计》的读与思王英姿名师工作室陈华东一本书刊或杂志能够成为读者的朋友,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历史教学设计》文章精短实用,可读性强,内容实在,在推动教学改革、传递教学信息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下面我从“历史教师为什么更要读书”“为什么要读这本书”“这本书对我们的历史教学的指导性在哪”这几个方面来谈。
一、历史教师为什么更要读书(一)、专业优势的原因。
历史不同于其他学科,数学、物理、化学的基本定理与公式不会变。
而历史的思想性会随着时代变化而调整。
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决定了课程内容的变化要多于其他学科,因此,历史教师要不断读书学习,才能保持专业优势。
(二)、深入理解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需要。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任世江在《读书与教学研究》中表述“历史学的两大功能,一是把事实搞清楚;二是解释的时代性。
这就决定了中学历史课程内容的变化。
同样的内容写入教科书已经与过去有很大区别,颠覆性的解释可以举出很多例子,只有通过读书才能够理解课程内容的改革。
”(三)、能夯实“灵动历史课堂”现实基础。
多读书才能给历史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让历史“鲜活”起来,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引导学生把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转化为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才能让学生站在现实的角度去反思历史,才能做到历史课堂教学的灵动,涵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一)《历史教学设计》集北京、广东、上海等七地历史教育研究者的智慧,围绕新课程中的历史教学设计问题,跨区域精诚合作撰写的研究性教材著作。
全书由何成刚担任主编,夏辉辉担任副主编。
何成刚:现就职于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北师大历史学博士。
《中国教育学刊》2010年04期刊载了周仕德、何成刚撰写的《历史教学设计观的转型探析》一文指出“新课程视野下的历史教学设计观转型不仅是一个适应外在系统变化的过程,也是一个走出传统历史教学设计范式困境的过程。
因此作为历史教师要读这本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何成刚《历史教学设计》的读与思王英姿名师工作室陈华东一本书刊或杂志能够成为读者的朋友,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历史教学设计》文章精短实用,可读性强,内容实在,在推动教学改革、传递教学信息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下面我从“历史教师为什么更要读书”“为什么要读这本书”“这本书对我们的历史教学的指导性在哪”这几个方面来谈。
一、历史教师为什么更要读书(一)、专业优势的原因。
历史不同于其他学科,数学、物理、化学的基本定理与公式不会变。
而历史的思想性会随着时代变化而调整。
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决定了课程内容的变化要多于其他学科,因此,历史教师要不断读书学习,才能保持专业优势。
(二)、深入理解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需要。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任世江在《读书与教学研究》中表述“历史学的两大功能,一是把事实搞清楚;二是解释的时代性。
这就决定了中学历史课程内容的变化。
同样的内容写入教科书已经与过去有很大区别,颠覆性的解释可以举出很多例子,只有通过读书才能够理解课程内容的改革。
”(三)、能夯实“灵动历史课堂”现实基础。
多读书才能给历史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让历史“鲜活”起来,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引导学生把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转化为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才能让学生站在现实的角度去反思历史,才能做到历史课堂教学的灵动,涵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一)《历史教学设计》集北京、广东、上海等七地历史教育研究者的智慧,围绕新课程中的历史教学设计问题,跨区域精诚合作撰写的研究性教材著作。
全书由何成刚担任主编,夏辉辉担任副主编。
何成刚:现就职于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北师大历史学博士。
《中国教育学刊》2010年04期刊载了周仕德、何成刚撰写的《历史教学设计观的转型探析》一文指出“新课程视野下的历史教学设计观转型不仅是一个适应外在系统变化的过程,也是一个走出传统历史教学设计范式困境的过程。
因此作为历史教师要读这本书。
(二)这本书可以大幅提升历史教师自己的历史素养,同时转嫁到涵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历史教学设计》这本书共分四篇。
第一篇重在探讨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与分类以及历史教学设计的原则、要素、流程;第二篇采取“解剖麻雀”的方式,对影响历史教学设计的各种要素,诸如“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策略”“史学理论”“课程资源”“学业评价”“史料教学”等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第三篇重在探讨基于丰富多彩的价值取向指引下,不同历史教学设计的共性与个性,诸如:按照教学目标为分类标准的“以人格养成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等;以指导思想为分类标准的“以建构主义为指导的教学设计”;以教学方法为分类标准的“采用历史神入教学法的教学设计”等等。
第四篇重在归纳与述评澳大利亚中学历史教学设计在理念与实践方面的积极探索。
本次我在分享时受分享时间和篇幅的影响,第四篇的内容省略500字。
(三)本书有很大特色。
本书不是一本历史教学设计研究的纯粹理论著作,更有别于历史教学设计的案例分析集。
其将案例放到一定的理论框架中去解释、叙述。
既注重理论研究,又注意结合案例分析让历史教师感到比较通俗易懂,也为工作在一线的历史教师们写下自己的教学案例、教学叙事提供一些范本。
通常同类的书籍,要么以理论分析见长,案例呈现是为说明理论问题服务的;要么是案例的集合,案例的点评中也间或有些理论的指导,但读起来终觉得有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之感。
在我看来,即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的最佳结合,具有极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书中所举案例是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线历史教师的案头佳作,具有一定典型性,可读性强。
三、这本书读后对我们实际教学的指导性在哪里。
本书编者从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两条线组构了本书的篇章,力图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解决一线教师的困惑。
在理论方面,较少议论理论的意义与价值,着重于理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教学案例不只是单独呈现案例本身,而是将案例放到一定的理论框架中去解释、叙述。
(一)第一篇理论篇对我们实际教学的指导。
教学设计一头牵着教育理论,一头连着教育实践;它既考验教师的理论功底又锤炼教师的实践智慧。
该篇主要介绍教学设计内涵、特点和分类,历史教学设计的原则、要素与流程。
应用指导:以学生为主的原则兼顾四个注意。
必须注意在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性,要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
二是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
如扮演记者报道五四运动、给王安石设计宣传标语等。
三是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况下去应用他们所学到的知识,来完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
四是历史教师要给学生多元的表达途径,促使学生投入到历史知识的奥秘的探究中去。
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就可让学生用诸如图示等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理解。
(二)第二篇策略篇对我们实际教学的指导。
该篇从实践的角度对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进行策略分析,结合课程改革的特点,在历史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中提供教学设计的技能和技巧。
第一章是历史教学设计的环节分析,第二章是初中通史教学与教学设计,第三章是关于高中的专题。
第一章第四节“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罗列常见问题。
1、过分遵循历史教科书的编写顺序,对教科书的处理机械、呆板,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2、教师不管采用何种教学策略,一定要将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将自己是否有利于自己完成教学任务放在第一位。
3、教师通过生动传神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再现历史人物、事件和渲染历史氛围的能力弱了,无法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感觉,有血有肉的历史往往被抽象成教条化、理性化的结论和知识要点。
第一章第六节“教学评价与教学设计”中的案例评析对现实评价理念的冲击。
按照传统评价习惯,历史教师和其它学科一样在每次测评后,对测评卷就是计算平均分与按分数段统计人数等,现在五峰还采用了更所谓厉害的RSR分析法,我对此分析法持反对意见,它没有智学网的评价好。
这就造成了学生和老师对名次、等级的过分关注,也使学生失去了对学习本身的关注,教师则也失去了对教学素养的深层次追求,也就失去了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
具体怎么评价最全面科学书中结合案例也进行了很有参考价值的方法。
第一章第七节“史料教学与教学设计”中的阐述对我而言效用最大,亦最有指导意义。
现就部分观点与大家分享。
英国历史教学法专家汤普森在其文章《理解历史》中指出:“学校的历史学习,不是把焦点集中在历史本身发生了什么上,而是要集中在如何具有对历史的认识,最重要的是接触和探究的过程,获得知识的方法,其次才是设计历史探究的结果:历史的实际情况发展。
要达到这样,最好是由学生运用史料作为证据。
”基于史料教学的目的有三。
一为让学生把史料作为证据以重构历史的情境,经过思考探究以使学生认识历史知识的本质,建立起学生自己对历史的认识,慢慢沉淀历史素养。
二为回归历史学科特性。
教历史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已经过去,只能凭借所遗留的材料去认识;现在所学的历史知识不是凭空而来的,是据证据构建来的;并不是所有史料都能成为证据。
三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该节内容指出了西方国家教育界越来越重视此能力的培养,而我国长期以来局限于基本史实的讲授,少有对此足够关注。
史料的选择原则应围绕重难点并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能力,这个地球人都知道。
还值得进一步的是史料多样性的原则,尽可能选择不同种类的史料。
如文字、图片、口述、视频、碑刻、实物等史料兼顾,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兼顾。
四月份在我们仁和坪中学万新老师送教的《明朝君权加强》一课所选的材料我研读了一下个人觉得应用的很好。
我校有借鉴的例子是如讲述“中华文明起源”时,把远古传说、考古发现、史家著述相结合,这样学生既可以学会区分原始材料和第二手材料,又可以了解不同史料的价值,同时也能关注不同类型史料之间的关系。
书中还介绍了史料的长短以多少字为宜,这是我们平常很少关注的细节。
上海的张史敏老师的实验结果是:一则史料的长度在70—200字是最适宜的。
同时也应尽最大努力避免史料中有明显的答案,学生在运用史料时只是去重复或摘抄史料中的内容。
张惠老师在原来交流中也说过此观点!第一章第八节“史学理论与教学设计”的内容与“王英姿名师工作室”的研究课题——“以人物为中心的材料、细节教学”有很大关联,进一步凸显了本研究课题的生命力与先进性。
其中的心理史学认为历史不是简单的僵死的事实堆积,而是活生生的人创造的,因此在历史研究中考察人的内心活动十分重要。
工作室柳波老师在观摩万新老师课《明朝君权加强》后,提出能否从朱元璋的心理变化方面出发去考虑一下,实际也就是从心理史学的基础上去设计教学的一种思路。
钱穆语人物心理史学的观点有时会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相参商,有利于学生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放在具体背景下,历史的分析问题,使学生对历史抱有一种温情和敬意。
书中的“走进现场”摘录了浙江知新中学徐金超老师的《戊戌变法》教学设计片段,他统摄全课的的主题是“回到戊戌,反思戊戌”,其最后一个环节“改革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中,就是通过大量有效的人物材料细节展示康有为与同时代人的关系。
第二章第一节中国通史的教学设计之方法技巧解读中的技巧三,问题探究的教学策略指出:通过精心设问、部疑设障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让学生在思辨中体会探求真知的乐趣。
课例问题如下:1、秦朝时期,秦始皇是如何对待匈奴的?2、播放影片,提问影片的一句话,(付出代价?战争是唯一手段吗?汉元帝是如何做的?)从而引出昭君出塞的内容。
3、为何汉朝和匈奴会出现时战时和的情况?4、战与和反应了什么本质性的问题?5、简谈如你是国家领导人,应如何更好地解决我国周边的地区冲突以及国内的名族关系呢?在情境体验式学习的教学策略中,有一案例《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学策略设计。
执教教师直接设计了三道问题让学生读课文后,查找相关课堂资料,发挥想象力,分组讨论完成:1、设计半坡聚落的村落分布图及画出河姆渡聚落房子建筑图;2、假如你是半坡人或河姆渡人,简介一下你一天的生活生产情况;3、细心观察你的家庭、你的生活周围,考究一下我们的生活习俗、习惯有哪些是留言氏族部落的烙印的。
像这种情境体验式学习的教学策略在初中通史教学中应用还是很普遍的,借鉴度非常高!期待各位在工作之余阅读此书,书中的世界比外面世界要大,我想去看看!下面有一则颠覆了我五年的观念,它彻底的让我醉了。
过去的初中通史教学,我、也许是我们一直强调“落后就要挨打”是真理,目的在于激励学生不要忘了中国近代史的屈辱历史,要发奋图强使中国强大起来。
在情境思辨式学习的教学策略常见问题(4)中,其指出是强盗主义逻辑:强大的就一定可以欺凌弱小的。
落后就一定会挨打吗?课堂上学生提出:非洲落后,作为强大的国家就要攻打他吗?大街上的乞丐,我们就可以任意欺凌?老师语塞说这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