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第五章

合集下载

《传播学》第五章受众分析

《传播学》第五章受众分析
亚文化对受众认知的影响
亚文化不仅影响受众的信息需求,还影响他们的认知方式和 认知内容。例如,某个特定的音乐亚文化群体可能更容易接 受与自己亚文化相符的认知,而其他亚文化的受众则可能更 容易接受与自己亚文化背景相符的认知。
04
受众的媒介接触习惯
媒介选择与使用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
受众在选择媒介时,通常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偏好在传统媒体(如 电视、广播、报纸)与新媒体(如互联网、社交媒体)之间进行选 择。
受众态度分析
了解受众对组织或品牌的态度、认知和情感倾向,有助于制定更具 针对性的公关策略。
危机公关中的受众应对
在危机公关中,及时了解和分析受众的反馈和情绪变化,对于化解 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至关重要。
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分析
个性化需求满足
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信息需求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通 过数据分析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观念。
文化因素对受众认知的影响
文化因素不仅影响受众的信息需求,还影响他们的认知方式和认知内容。例如,西方文 化的受众可能更倾向于接受与自己文化相符的认知,而东方文化的受众则可能更容易接
受与自己文化背景相符的认知。
亚文化与受众
亚文化对受众的影响
亚文化是指某一特定群体所共享的特定的文化特征和行为方 式。亚文化对受众的信息需求、信息接触习惯和信息解读方 式产生影响。例如,某个特定的音乐亚文化群体可能更关注 音乐相关的信息和活动。
受众心理研究
了解受众的心理需求、消费动机和行为模式,有助 于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广告策略,提高广告效果。
受众反馈
通过收集和分析受众对广告的反馈,可以评 估广告效果,为后续的广告策划提供改进依 据。
公共关系中的受众分析

最新《传播学原理》第五章资料教学讲义PPT课件

最新《传播学原理》第五章资料教学讲义PPT课件

1987年
“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是我国电视发展史上第一次全 国范围的城乡观众调查
20世纪90年代 随着媒介受众调查受到更高重视。1991年中央台创建了

“全国电视观众调查网”
1995年
“央视调查咨询中心”作为独立法人正式宣告成立,迈出 市场化的第一步
把受众置于社会环境、社会网络中,研究更加 整体化和具体化,受众调查更准确及时
二、受众研究的经典理论
1.个人差异论(个人身处的社会环境和经历不同,造成差异) 2.社会分类论(具有共同特征的社会群体持相似社会观、价
值观和见解)
3.社会关系论(对媒介信息的接受受其社会关系的影响)
4.文化规范论(媒介通过对社会文化环境的长期塑
第二节 受众的类型和特征
一、受众的类型:
“广”:对一切媒介及信息都有兴趣接触和使用,但没有明确 的接受方向和固定的接受重点
“窄”:对信息的兴趣、需求方面显示出某种共同的接受倾向 注意:两者间并非泾渭分明和绝对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
你,相互渗透,不断发展变化的
二、决定受众社会特征的主要因素:
1.文化特征(最突出的是民族特征) 2.社会环境(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决定了受众的 社会角色和不同特征) 3.群体影响(信息与群体的关系、受者与群体的关系、 群体的亲和度、群体的约束力等对个体产生影响)
(1)众多(2)分散 (3)匿名 (4)流动 (5)异质
二、 受众观的历史变迁
变迁时间
变迁原因
主要观点
20世纪20、 新兴传播工具在社会生活
30年代
中崭露头脚,带来变化
20世纪中 媒介公司化、集团化经营 期以后 成为主流,跨行业媒介垄 断集团出现
20世纪40 年代

传播学第五章传播过程论

传播学第五章传播过程论

二、传播模式
模式,就是对规律的直观而简洁的论述。 它是理论的简化形式。
模式可以表示: (1)要素(2)关系和结构(3)过程(4)功能
模式包括: (1)文字模式(2)图表模式(3)数学模式
模式的功能
1、构造功能 2、解释功能 3、启发功能 4、预测功能
第二节 线性传播模式
一、线性传播模式
I、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

第四节
系统论传播过程

赖利夫妇模式(1949年绘制 )
(在社会系统框架之中的传播系统)
基本群体
基本群体
讯息
基本群体
更大的 社会结构
C
讯息
R
基本群体
更大的 社会结构
社会总系统
C=传播者
R=接收者
Ⅱ 马莱茨克模式(课本179页 )
传播者的 自我形象 来自接收者的自发性反馈 接收者的 自我形象
传播者的 个性结构
讯息
斯诺

媒介组织 编码者 释码者
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复制的信息
译码者
反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信源输入(如目击者的报告)
反馈:

原意是指控制系统中将输出回输 到原系统中。传播学认为反馈就是 受传者在接受信息后作出的各种反 应。
反馈的作用:

从传播者角度看: 1、反馈可以检验传播效果。 2、传播者可以据此调整和规划传播行为。 从受众角度看: 1、反馈是受众意见、需要、态度等信息 的流通方式。 2、受众可以据此更积极、更主动地介入 传播过程中,主动搜集、使用信息。
C=传播者
M=讯息
R=接收者
大众传播对微观个体的影响之模式 两级传播模式

传播学概论第五章 传播的社会功能

传播学概论第五章 传播的社会功能

功能失调的误译和隐功能与所谓"负功能"的区别 A、"功能失调"是指不利于体系的适应或调整的,可以观察到的结 果,被误译为"负功能"。 B 、人们进行某一社会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同该活动实际上产 生的后果不完全是一回事。默顿把意图达到的后果称为显功能, 未能达到的后果称为隐功能。 C、 隐功能强调其功能是否是社会成员所愿望的和所认识的。而 所谓"负功能"侧重于对社会体系有利或不利。
B、 社会协调的功能失调 (1) 社会:回避矛盾,妨碍社会变革; (2) 个人:削弱个人判断能力,影响受众主动精神; (3) 统治阶级:信息筛选过度,妨碍其对真实情况的了解,导 致判断不准确; (4) 文化:筛选不当,解释有误,影响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借 鉴。
C、 文化传递功能失调 大众文化传播内容千篇一律,大同小异, 多样性、创造性丧失。 网络转载 D、 娱乐的功能失调 增加受众被动性,降低审美情趣,无助于提 高公众鉴赏力。
娱乐功能 具体内容:(1)对社会而言:社会成员的共同需要; (2)对个人而言:精神调节; (3)对统治阶级而言:把权力扩展到生活领域; (4)对文化而言:形成大众文化、 削弱了高雅文化。
第四节 传播的功能和功能失调
传播的功能 1、 结构、功能 (1) 含义、特点:结构是系统的内在构造,是横向的、相对静 态的;功能是结构与环境 相互联系时所表现出的属性、能力、作 用和结果,是纵向的、动态的。 (2) 相互关系:不全是一一对应关系。一种结构可以有多种功 能,叫“一构多功”;而同 样的功能也可以存在于不同的结构之中, 叫做“同功异构”。 一构多功:电视——新闻 广告 电影
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一、环境监测功能 1、 含义:通过传播,客观、准确地反映现实社会的真实情景,了解 足以影响社会进程的机遇或威胁,作为人们决策或付之行动的依据。 2、 具体内容: (1)对社会而言:灾害战争警告、信息股市流通、巩固社会规范等; (2)对个人而言:提高地位、赢得声誉等; (3)对统治阶层而言:巩固地位、控制舆论等; (4)对文化而言:促进文化交流、推动文化发展。

传播学概论-第五章传播媒介

传播学概论-第五章传播媒介

第五章传播媒介本章重点: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本章难点:媒介偏倚理论教学方法:讲授与互动教学课时:3大众传播是一个由媒介组织向观众提供和传播信息,由观众选择、使用、理解影像与信息的过程。

任何大众传播研究的核心都是媒介。

媒介组织向大量不同的观众传送影响和反映社会文化的信息,使媒介成为塑造社会制度力量的一部分。

第一节传播媒介的概念与特点一、媒介的概念1、对媒介的不同解释“媒介”一词,最早见于《旧唐书·张行成传》“观古今用人,必因媒介”。

在这里,“媒介”是指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

在英语中,“media”一词大致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含义是指使事物之间发生关系的介质或工具。

“媒介”含有“调解”的意思。

因为它处于观众与世界之间。

丹尼斯·麦奎尔为这一概念提出了几个暗喻:媒介是使我们看到身外世界的窗口;是帮助我们领悟经历的解说员;是传送信息的站台或货车;是包括观众反馈的相互作用传播;是给予指示和方向的路标,是去伪存真的过滤器,是使我们正视自己的明镜;是阻止真理传播的障碍。

乔舒亚·梅罗维茨又加了三个比喻——媒介亦如管道,又如语言,还如环境。

(1)、传播媒介有别于传播符号(2)、传播媒介不同于传播形式(3)、传播媒介有异于传播渠道2、媒介作为社会机构媒介对传播信息来说不只是简单的工具,而是复杂的组织和重要的社会机构。

麦奎尔提供了几种主要的媒介联系:社会力量范围中的媒介组织这里,媒介本身处于中心,包括管理功能、专业人员和技术面。

媒介与各种不同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组织,并和整个社会发生的事件及观众产生相互关系。

媒介与不同的社会机构产生着关联,由此产生出相关的理论:此图表明,媒介与社会机构的联系只能通过媒介与观众的交流来实现,而媒介与观众的联系如果脱离观众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机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传播媒介的构成要素1、物体 如书契、布帛、骨头等2、符号 如文字、画面等 (英尼斯和麦克卢汉)(符号学) (2)机构联系(马克思主义理论) 社会结构和文化 (3)个人联系 (网络和扩散理论) (1)媒介内容 和结构(4)文化结果(功能理论)(培植理论)(沉默螺旋) (5)个人结果 (效应研究) (议程设置) (使用和满足理论)(依从理论)组织模型听众3、信息三、传播媒介的基本特点由以上构成要素我们可以看出,传播媒介具有:1、实体性它有质地、形状、重量,可见,可触、可感。

第五章 人内传播

第五章  人内传播
例如:“我真伤心”里的,直接感受着伤心“我”, 就是主我。
“客我”是内容,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 现。是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例如:我评价自己道:“我是一个卑劣的人”这里 的“我”实际上指代后面的“卑劣的人”,是客体 化了的对象,是客我。而有着卑劣感的、感到自己 是卑劣的“我”,则是主我。
渡边等人的视听觉信息处理模 式,充分反映了人内传播的系 统性. P63页图5-1
二、自我传播的意识能动性
• 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才是人内传 播区别于其他动物体内传播的根本 特点。
(1)人内传播产生过程中的环节 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 性到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由刺激感应的反应形 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传播学教程》
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我思故我在
“研究传播学其实就是研究人;研究人与人、人与 他的团体、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人怎样受到 影响,怎样互相影响,……要研究传播学,应先 了解人与人怎样建立关系。”
------威尔伯·施拉姆
• 传播类型的划分 1、二分法 内向型行为:个人内部所进行的思维活动 外向型行为:可以被他人觉察出来的活动 2、四分法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3、西方 人际传播、小团体传播和大众传播 4、还有其他的一些划分方法:(如下)
知觉-即感觉的集合,或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信息属性的综 合,对事物整体的感性信息进行综合把握的过程,
例:西瓜—形状(圆),颜色(红),味道(甜);
表象-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信息在头脑中的再现. 例如:刚刚看过的西瓜,留在我们脑袋中的记忆,以后提 及,我们脑中就会浮现出西瓜的形象和映像;
概念-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属性的认识,是有意义的 形象符号和语言符号,例如:人内传播的概念,符号:例 如文字 ;

传播学概论第五章传播的社会功能

传播学概论第五章传播的社会功能

3
投资吸引
传播提升城市形象和企业吸引力,促进投资和经济发展。
传播对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
科学普及
传播推广科学知识,提升 公众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 维能力。
创新合作
传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 创新合作,推动科学技术 进步与产业发展。
科技传媒
传播建设科技传媒平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升科学新闻报道质量和 传播效果。
传播对文化多元化的支撑作用
传播扩大舆论监督空间,推动 政治权力合法合理行使。
选举与参与
传播提高公民政治参与度,促 进民主选举和决策过程的公正 与透明。
政治辩论
传播促进政治辩论与讨论,激 发多元思想碰撞与合理决策。
传播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
品牌营销
传播提升产品品牌知名度,带动经济增长和消费者信心。
2
市场拓展
传播拓展市场渠道,促进企业产品销售和市场占有率增长。
围,满足社会文化需求。
3
文化教育
传播推广文化教育活动,提升公众文 化素质和审美能力。
文化融合
传播促进不同文化交流和 融合,丰富多彩的社会文 化生态。
传播对社会和谐发展的促进作用
1
意识形态平衡
传播助力构建理性、文明的社会意识形态环境。
2
社会舆论导向
传播引导公众舆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3
文化认同建设
传播加强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实践。
传播对民主政治的推动作用
舆论监督
传播学概论第五章传播的 社会功能
传播对社会的作用广泛而深远,包括社会文化的整体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 促进、民主政治的推动、经济发展的促进以及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等诸多方 面。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二节、人际传播
2、人际传播的特点、类型和功能 人际传播的特点 人际传播的媒介类型 人际传播的功能
第二节、人际传播
(1)人际传播的特点 直接传播——不依赖大众传播媒介来做中介物,
可以在直接了解传者的情绪或个性等特征;
随意性大——传者和受者的位置在交流过程中可随时交 换,传播的内容和方式也可根据现实情境随时调整改变; 保密性强——由于是直接交流,而且传播对象和范围可以 控制,所以有其他方式不可比拟的保密性;
力之际,人们会沿“核心路径”对该信息进行详尽处理。
第二节、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
面的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传播媒介
的信息交流活动。是一种符号互动。
第二节、人际传播
1、人际传播的动机 人们为什么要进行人际传播? 理论观点: (1)迈克尔.罗洛夫《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
第一节、人内传播
2、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明确的互动机制。 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解释这种现象: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内省理论
第一节、人内传播
(1)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I and the me) 基本假设:人都有一个自我。
第一节、人内传播
主要观点:
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对自我的认识,
而这种认识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中形成的,他人对于自 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
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第一节、人内传播
因此,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这 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关于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猜测和想象 (感觉阶段) 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猜测和想象 (解释、定义阶段) 自己对于他人对于自己的看法和评价的感情倾向 (判断阶段)

传播学

传播学

第五章传播与符号符号:符号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符号是传播者和受众者之间的中介物,它承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编码:是位于传播者的一端。

就是传播者将自己要传播的讯息或者意义转换为语言声音文字或其他符号的活动。

译码:是位于受传者的一端。

是编码对的逆变换,是传播对象对接收到的符号加以阐释和理解,读取其意义的活动。

符号的特征:任意性,约定性(社会共有性),组合性,传授性,跨越性符号的功能:1、指代功能:首要功能2、表意功能3、自律功能4、显示功能5、认识功能6、交流功能易读性与易读标准:1、字词的形式2、句子的形式3、行段的形式4、难度指数5、人情味成分迷雾指数:指文章中词汇的抽象程度、艰涩程度以及句子让人困惑不解的程度。

语言的误用1、死线上的轴绎(死线抽象)温德尔·约翰逊总结出的一种语言误用现象。

指人们在某一级抽象阶梯的层次上使用语言的现象。

2、潜意识的投射(自我投射)指的是人们再用语言表达事物时,会不自觉的将自己的主观认识投射到客观事物。

非语言符号的特点1、连贯性2、相似性3、通义性4、协同性5、即时性6、真实性非语言符号的作用(功能)1、补充作用2、替代作用3、强调作用4、否定作用5、重复作用6、调节作用第六章传播媒介一、媒介的概念:传播学意义上的媒介,是指承载并传递信息的物理形式与机构,是传者与受者之间进行传通活动的桥梁。

二、传播媒介的构成要素1、物体:物质实体是传播媒介存在的首要因素2、符号:构成传播媒介的第二要素3、信息:构成传播媒介的重要因素这三个要素是构成传播媒介的核心要素,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三、传播媒介的基本特点1、传播媒介:指传播媒介者与受传者之间用于负载、传递、延伸、扩大、特定符号的物质实体。

2、传播媒介间的基本特点:a、实体性:具体,真实,有形的物质存在。

b、中介性:居间性、桥梁性c、还原性:符号经编码、译码形象不能改变。

d、负载性:负载符号e、扩张性:多人共享四、媒介分析的标准:1、时空偏倚2、参与程度3、传播速度4、保存时间5、媒介威望6、传播过程第二节传播媒介类型一、书写媒介:是指由自然简单加工而成的负载有文字与图像的物质实体。

《传播学》第五章控制分析

《传播学》第五章控制分析
2. 大众传播就是大规模的媒介组织向大范围的受 众传递大批量的信息的过程。如果说人际传播属 于点对点的传播,那么大众传播就属于点对面的 传播。
反馈
反馈就是信息的反向传播(从输出向输入),或叫信息的部分 倒流。目的:更好地调节系统的输出状况。
反馈概念的通用意义:信息的反向传播; 特定意义:受众对传播内容的反应。
三、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
新闻传播过程中,乃至在整个信息流通的网络中,往往存在 着一系列的把关环节,并非只有一个关口。
四、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 Nhomakorabea 新闻媒介重要观:最关键的把关人是在新闻媒介中,对信息的大循环而言新闻媒介
的把关活动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龙头作用,与新闻媒介相比,其他把关因素都处于 次要地位。
二、怀特的把关研究
输入信息 - 输出信息 = 把关过滤信息
怀特理论的最大缺陷:过分强调把关者的个人权限,忽略了各种联系所形 成的必然性和社会性。把关不仅要受到媒介组织及其规范的约束,都程度 不同地受到客观必然性的钳制。
怀特理论的意义:为以后同类探讨打开门路,一系列修正完善的把关学说, 既充实了传播的内容,也深化了对把关问题的认识,使把关说成为传播学 的一大理论板块。
交流中的主要网络,在传播活动中作用巨大。
“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在新闻事业的早期阶段,封建专制势力还占 据着统治地位,他们对新闻事业进行严格的控制和垄断。
“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源于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观,体现着自由资 本主义的时代特征。主张对新闻事业不加任何限制,允许传播媒介自由 行事,随意去报道一切事实。(代表人物:弥尔顿、卢梭、杰斐逊、约翰•穆勒)
1. 从微观角度研究对具体传播过程的控制
2. 从宏观方面审视传播活动潜在控制因素。

传播学考研复习之传播学第五章重点难点

传播学考研复习之传播学第五章重点难点

传播学考研复习之传播学第五章重点难点第一篇:传播学考研复习之传播学第五章重点难点研究生考试网为考生整理的新闻学考研复习指导之传播学第五章新闻传播者复习要点第五章新闻传播要求真实、客观、公正、全面、快捷第一节新闻传播的真实要求一.新闻传播必须真实新闻传播的真实性:新闻报道与所反映的客观现实的相符程度新闻报道是客观事实在传播者头脑中的反映,通过某种符号向受传者发布的物化产物这外化物(认识主体的产物)必须同报道对象完全一致,否则就是假报道或失实报道新闻传播必须真实,是传播效果的要求,传播必须致效,是传播活动的终极目的确保:传播的事实有根有据传播的过程事实求是传播的结果与事实原貌完全一致原因:传受双方都要求新闻传播的全过程事实求是,不增添任何附加的成分新闻传播基本规律要求,只有通过提供事实的报道,才能实现新闻传播的使命如实报道是实事求是认识路线在新闻传播中的运用,也是对传播工作者的要求二.新闻传播真实性的科学含义事实真实最基本要求,也称细节真实新闻事件的新闻要素,即5个w要确凿可靠要素的细节描绘要有根有据引用的一切资料要求可靠总体真实新闻报道的全部事实与实际生活中的同类事实,完全一致本质真实通过事实的报道揭示该事实发生发展的原因及其本质三.不真实新闻的成因及防治(一)新闻提供者品质不良(二)新闻采编者品质、知识、作风等方面原因(三)新闻把关人因私利或小团体利益,走形式主义,造成严重社会影响防治从思想上认识新闻失实的危害性严重性,重视并克服新闻失实从制度建设入手,建立健全严密的防治失实报道出笼、严惩造假的规章制度做好新闻报道队伍的清理整顿工作,剔除品质不良、弄虚作假者推动新闻立法,运用法律武器,同以假新闻谋私的不良现象作斗争,制裁造假者整顿党风、淳化民风,领导带头,提倡真实新闻,反对虚假报道四.新闻传播真实性的全面把握(一)对社会生活的总体认识准确把握真善美、假恶丑两大类事实的报道比例(二)新闻传播中正反两方面的准确把握对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有正确认识,新闻报道上有适当反映,做到总体真实(三)新闻传播流量的科学调控新闻传播的流量,应反映和维持社会各方面质与量的平衡(四)新闻传播事实的道德考量及时报道,同时不对民众产生更大伤害(五)新闻传播效果的辩证制衡有时也制越着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第二节新闻传播的客观要求一.新闻传播必须客观新闻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实报道内容:新闻报道的事实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人物或事件形式:新闻所显示的倾向性,通过其所报道的事实的逻辑力量实现,采用客观陈述的方法原因新闻报道的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必须客观,与事实完全一致只有客观传播的新闻,才有力量。

传播学——第五章

传播学——第五章

符号既是编码的产物,又是编码的中介。 符号既是编码的产物,又是编码的中介。
霍尔等人将译码分为三类: 霍尔等人将译码分为三类: 投合性译码——接受者的理解与传播者想要传达 投合性译码——接受者的理解与传播者想要传达 的意义是一致的; 的意义是一致的; 协调性译码——接受者的译码部分符合传播者的 协调性译码——接受者的译码部分符合传播者的 本义、部分违背其本义,但并未过分; 本义、部分违背其本义,但并未过分; 背离性译码——接受者所得意义与传播者的本义 背离性译码——接受者所得意义与传播者的本义 截然相反。 截然相反。
第四节 非语言符号
一、非语言符号的特点 1、连贯性(总与语言符号或其他表达方式结合在 连贯性( 一起); 一起); 2、相似性(符号与实物的相似); 相似性(符号与实物的相似); 3、通义性(举世通用); 通义性(举世通用); 4、协同性(各种符号相互关联、互为依托); 协同性(各种符号相互关联、互为依托); 5、即时性(条件反射式的传播); 即时性(条件反射式的传播); 6、真实性(表露真实)。 真实性(表露真实)。
希望工程大眼睛照片的外延意义与内蕴意义理想的编码与译码第二节符号的特性功能与易读性一符号的特性二符号的功能三易读性与易读标准四符号的分类符号非语言符号有声语言符号口语语言符号无声语言符号书面语
第五章
传播与符号
第一节 符号、意义与传播 符号、
一、符号的定义 传播学意义上的符号指的是负载并传递着 一定信息的代码及代码系统,包括声音、 一定信息的代码及代码系统,包括声音、 文字、姿态、表情、图形、图像等等。 文字、姿态、表情、图形、图像等等。 符号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中介物,它 符号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中介物, 承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承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传播学第五章

传播学第五章

三、印刷媒介的革命
(一)在媒介发展史上,古登堡是位杰出的发明家。 1450年,他用金属铸造了活字,又用榨汁机的部件 改制了一部坚固实用的印刷机。
三、印刷媒介的革命
(二)印刷技术的革命逐渐地导致了内容的变化, 更多世俗的、实用的和通俗的作品,以及政治或宗 教的小册子和传单的出现,曾对中世纪社会的转变 产生过一定的影响。由此产生了由书籍引起的社会 变革。
第五章:怎么“说”----传播媒介
本章内容
1
第一节 媒介发展的轨迹
2
第二节 媒介的分类与特点
3
第三节 网络媒体和自媒体
案 例 导 入
汶川地震中,中国媒体以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党中央的高度褒扬,赢
得了广大民众的一致好评,也赢得了国际媒体界同行的尊重。 2008年5月12日14点46分,新华网发出快讯:“12日14时35分左右,
Hale Waihona Puke 一、最古老的媒介(三)大约纪元前2万年左右,人类用图画来表达他们的思想。 他们的作品今天在法国北部的山洞里依旧可见。这些壁画一定 是由那些最富创造力的人类创作的,是史前人类最原始的媒介 之一。 (四)人们还在树上刻标记以指明路线,用堆石头表示方向或 边界。在有文字以前的社会中,人类把表达深远意义的装饰性 图案做在陶器、编织物、雕刻和其他简陋的日常用品上。
研讨 题目
1.以上案例中提到了哪些媒介?你认为何为媒 介? 2.电子媒介有何传播特性? 3.与印刷媒介相比,电子媒介在这样的危机事 件面前表现出了哪些不可替代的优势? 4.有人预言2041年报纸将在地球上消失,你认 为这种语言有其科学性吗?为什么?
第一节 媒介发展的轨迹
历史地看,人类传播经历了四次重大的媒介变革,可区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传播学第五章

传播学第五章

第二节 符号的特性、功能与易读性
• • • • • • 一、符号的特性 1、 任意性(同义词、多义词) 2、 约定性(社会共有性) 3、 组合性 4、 传授性 5、 跨越性• • • • • • •
二、符号的功能 1、 指代功能:首要功能 2、 表意功能 3、 自律功能 4、 显示功能 5、 认识功能 6、 交流功能
传播学
第五章 传播与符号
第五章 传播与符号
符号
符号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事物。 符号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中介物,它承 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第一节 符号的基本概念
• 一、符号是人类的特征 • 符号不同于信号 • 例如:雨,乌云滚滚、水滴在脸上
二、符号的结构
问题:看到红色你会想起什么?
• 在传播过程中,每个人既是信息的发送 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要发送信息和 接收信息,就得分别进行编码和译码。 • “编码”,就是传播者将自己要传递的 讯息或者意义转换为语言声音文字或其 他符号(语言文字、图像等)的活动 • “译码”,是编码的逆变换,是传播对 象对接收到的符号加以阐释和理解,读 取其意义的活动
• 3、 外延意义与内蕴意义 外延意义,指语言符号体系中所固 有的与客观事物有代表性关系的意义。 内蕴意义,指人们在运用语言符号 时 所表达的与客观事物无直接联系的 评价性意义。
练习:
“人者,一撇一捺也。”这句话描述的是符 号的: A、能指;B、所指;C、外延意义;D、内 蕴意义
三、编码与译码
三、语言的误用
• 5、 语言与实际混淆 • 指人们在传播中不看具体实际,只看 符号本身,或只在语言领域里推断其 含义。
三、语言的误用
• 6、 推论与事实相乱
• 北京城铁西线今天15时开通 国庆6-21时运 营 2002-0928 回龙观资讯中心 • 今天,开通仪式过后,城铁西线将在下午3 时正式接待乘客。届时西线的9座车站将同 时开放,地铁运营公司领导也将在西线的 西直门车站中层大厅迎接首批乘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传播媒介概述(四)
印刷传播的时代:印刷需要纸张和印刷术。纸张 是公元105年我国东汉的蔡伦发明的。关于印刷术,我 国唐代既有了雕版印刷技术,1045年,宋代的毕升发明 了胶泥活字印刷技术,至元代和明代又先后有了木活字 和锡、铜、铅活字。在西方,到15世纪40年代,德国人 古登堡在中国活字印刷术技术的基础上,创造了金属活 字印刷术。对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电子传播的时代:电子媒介可以使信息更快地 大量地复制核扩散。这是报纸等印刷媒体所无法做到的。 包括电影、电视、广播、计算机通讯网络等。
第一节 传播媒介概述(三)
有一种是三阶段说,把人类传播按传媒的发展分为人际传播的时代、大众传 播的时代、网络传播的时代。最近一些年有学者如此划分。美国传播学家哈特 把传播媒介也是分为三部分:示现的(口语)、再现的(摄影、绘画、活字印 刷、文字 )、机器的 (电影、电视、唱机、广播、电话电报等)。可资参考。 郭庆光先生把人类传播活动分为四个阶段: 口语传播时代:从人脱离猿的时候一直到文字出现之前。由于语言受到时 空条件的制约,这就需要其他方式使信息可以传得更远更久。如图画、结绳记 事、用焰火来传递信息等。当然后来还产生了文字。 文字传播的时代:文字之前,有图画、结绳记事等。如印加古国专门有结 绳官,把重要的事情以结绳记事的方式记录下来。一般学者认为大约在公元前 3000年左右,人类有了文字。关于汉字,有学者认为也已经有约5000年的历史。 文字的产生,是人类可以方便地把信息传到远方,把人类创造的文明可以很方 便地流传下去。
第二节 传播媒介的类型分析
二、人类主要传媒类型及各自的特点 1、媒介分析的角度 邵培仁先生阐述了六个媒介分析的角度:时空偏倚性 (“空间性媒介是以负载有序的线型的文字符号为主”,“是占 有空间的媒介”,如书记、杂志、报纸、照片、石碑等;“时间 性媒介是以负载有规律的诉诸听觉器官的声音符号为主”,如广 播、电话、对讲机、无线通讯等,都是时间性的媒介。)、参与 程度(对受众而言,人际媒介参与程度高,大众媒介参与程度 低)、传播速度、保存时间、媒介威望(“如大众传播媒介组织 一般都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声誉、名望。”当然不同的大众媒介其 权威性也不同,如“中央的大众传播媒介肯定比地方的大众传播 媒介的威望高,创办时间长的媒介一般也会比新创办时间不长的 媒介威望高” )、传播过程(分为三类:制作媒介、传输媒介、 接受媒介)
第三节 主要媒介理论评析
三、梅罗维茨( Joshua Meyrowitz )的媒介理论 美国传播学者梅罗维茨于1985年在《空间感的失落:电子传播 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一书中提出了一种情境论的媒介社会影 响理论,指出:媒介的变化导致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后者决定人 们的行为;电子媒介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力在于,他重新组织了社 会环境并削弱了物质场所(自然场所)对情境的重要性,使人们 的经验和行为不再受其所处场地及哪些人与他们在一起之限制。 他认为,“不是物质环境、而是信息流动的类型,决定了信息互 动的性质。”(张国良主编:《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第 513-516页。复旦大学出版社)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梅罗维茨的主要主张 是,由于电子媒介将很多种不同类型的人聚于相同的地方,就会 使过去明确的很多角色混淆起来。其中的一些结果是,混淆了男 性与女性的角色,混淆了儿童与成年人的角色,并且将政治领袖 降低到一般人的层次。”(《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 第296页)。
第五章 媒介研究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传播媒介的发展状 况及类型,认识各类媒介的特征;正确理解传 播学研究中主要的媒介理论。
第一节 传播媒介概述(一)
一、传播媒介的概念和特点 1、传播媒介的概念 媒介从英语media 翻译的,media 是medium复数形式。媒介是个多义词。 当人们说“传播媒介”时,往往既指其物质实体(纸张、收音机、电视机、 放映机),也指媒介实体、符号、信息的混合物(报纸、书刊、广播、电视、 电影),有时甚至泛指媒介机构或媒介组织。施拉姆和波特说:“当我们谈到 大众媒介,通常指的是中间插进了用以重复或传布信息符号的机器和有编辑人 员的诸如报纸或电台之类的传播组织的传播渠道。”(威尔伯•施拉姆 威廉•波 特《传播学概论》,第122页)这里的传播媒介主要指的是介于传播者和受传 者之间,用以负载、扩大、延伸、传递特定符号的物质载体,也指媒介物质实 体及有关传媒机构。。 2、媒介的特点 不同的媒介有不同的特点。其共同之处是由其共同具有的物理性能所决定的。 如能够复制扩散信息,具有中介性,具有负载性(附在符号和信息)等等。
第二节 传播媒介的类型分析
结合前述论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不同媒介的特征: (1)媒介作用的感官; (2)复制、扩散信息的能力; (3)保存信息的能力; (4)是否便于受者选择性地接受; (5)媒介所用符号; (6)传播线路的确定性程度 ; (7)反馈的机会; (8)媒介(指报刊)出版的周期; (9)媒介(指报纸)出版的时间。 我们可以从媒介作用的感官、复制扩散信息的能力、保存信息的能力、 是否便于受者选择性地接受、媒介所用符号、传播线路的确定性程度、反馈的 机会(双向性)、媒介(指报刊)出版的周期;媒介(指报纸)出版的时间等 方面主要分析一下大众媒介的特点。
第三节 主要媒介理论评析
威尔伯•施拉姆 威廉•波特对这一理论的贡献和不 足进一步作了分析。 贡献:“首先,自从这项理论出现以后,就很难 再把传播对象看作是一伙‘毫无人性’的人,也不再把 他们看作是彼此互不相关而只同传播渠道相连结的个人 了。”人们逐渐发现这些一个个的人是彼此相联的。并 且是非常主动的,“在传播对象内部进行着大量的讨论、 劝说和传递信息的活动。”“其次,两级传播论还引发 了有关传播对象的行为,特别是同运动和传播媒介有关 的行为的研究活动。”如对消费者作出抉择的情况的研 究,对后来的竞选活动的研究。“这就是一项好的理论 假设的作用:它能起抛砖引玉之功。” (威尔伯•施拉 姆 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第130-131页)。
第三节 主要媒介理论评析
二、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麦克鲁汉是一位著名的媒介研究者。他是 加 拿 大人,被称为是一位“媒介决定论”(《传播理论:起 源、方法与应用》P.296)者 。他是英尼斯的学生。威 尔伯•施拉姆 威廉•波特认为麦克鲁汉的观点在表述上: 其措辞不是令人震惊就是令人困惑,也许是出于有意, 不是不完整就是不加界说。(《传播学概论》,P.137) 麦克鲁汉理论主要有三个方面:媒介即讯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关于热 媒介和冷媒界的媒介分类理论。
第一节 传播媒介概述(二)
二、传播媒介的发展概况 人类传播媒介的发展与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同步。 人类传播是从动物传播演化而来的。考古学研究 表明,人类的祖先是类人猿。恩格斯把生活在约2300万 年到1800万年以前的森林古猿看作是从猿到人的第一个 阶段——“攀树的猿群”,把生活在距今1400万年到 800万年之间已能初步直立行走的腊玛古猿称为是“正 在形成中的人”,把出现在约300万年以前的直立猿人 称为是“完全形成了的人”。 人类的产生使得人类传播得以产生。人类传 播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有学者认为是三个阶段,也 有学者认为是四个阶段或五个阶段。
第二节 传播媒介的类型分析
威尔伯•施拉姆和威廉•波特在《传播学概论》 (第123-129 页)里也对此有所论述。他们提 出应考虑的因素有: “它们所刺激的感官”、“反馈的机会”、 “速度的控制”(如,读书和听广播不同)、 “讯息代码”、“增值的力量”(如面对面的 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区别)、“保存信息的力 量”、“克服弃取的力量”、“满足专门需要 的力量”。
第一节 传播媒介概述(五)
邵培仁先生把人类传播活动分为五个阶段: 语言传播的革命;文字传播革命;印刷传播的革 命;电子传播革命;网络传播革命:网络传播是 指以电脑为主体、以多媒体为辅助的能提供多种 网络传播方式来处理包括捕捉、操作、编辑、存 储、交换、放映、打印等多种功能的信息传播活 动。1946年埃克特等人研制成功的世界第一台电 脑主机“埃尼阿克”的诞生年被看成是第五次传 播革命的纪元。”(邵培仁著:《传播学》,介理论 1、“英尼斯的论点是,印刷媒介自从十五世纪 以来的迅猛发展摧毁了口头传播的传统,用空间的组织 型态取代了西方社会的时间的组织型态,改造了宗教, 使人的交流活动的一大部分私有化,造成了价值观念的 相对性,把权威的所在从教会移向国家,并鼓励了民族 主义的泛滥猖獗。” 2、英尼斯的媒介偏倚性理论也值 得注意,他提出媒介有时间偏倚和空间偏倚的特性。 “前者是质地较重、耐久性强的媒介,如粘土、石头和 羊皮纸等,较适于克服时间的障碍,较能长久保存;后 者是质地较轻、容易运送的媒介,如纸草纸、白报纸等, 较适于克服空间的障碍。”(威尔伯•施拉姆 威廉•波特 《传播学概论》,第137页)。
第三节 主要媒介理论评析
四、两级传播论 威尔伯•施拉姆 威廉•波特:“有关两级传播的概念来 源于保罗•拉扎斯费尔德和他在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和 应用社会研究部的几位同事指导下在俄亥俄州伊利县进 行的有关一九四零年美国总统选举的一项调查研 究。”“被调查的人当中只有少数人说他们曾经受到媒 介的影响。真正影响投票的一般说来仍然是个人之间的 接触和面对面的劝说。为了解释这些调查结果,研究人 员第一次提出了两级传播的假设:概念往往先从无线电 广播和报刊流向舆论界的领导人,然后再从这些人流向 人口中不那么活跃的部分。” (威尔伯•施拉姆 威廉• 波特《传播学概论》,第130页)。
第三节 主要媒介理论评析
不足:“首先,它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大量的信息是直接从传播媒介流 向媒介使用者而无需通过中间人的。”“其次,认为社会是区分为领导者和追 随者,或者说主动的和被动的参加者这样两个部分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特罗 尔达尔在底特律市发现,曾经在选举过程中向别人,不论是向‘舆论领袖’还 是向其他什么人请教过的人,为数是比较少的。„„没有十分令人信服的材料 能够证明,‘舆论领袖’在进行社会说服教育中是特别活跃的力量。”“第三, 农村社会学家已经表明,有可能采取一项新的想法或一种革新项目的人,更可 能在这个过程的很早的阶段„„先寻求或接受大众媒介传来的信息,然后,在 他们感兴趣而且想要进一步了解这个事物特别是别人使用的经验的时候,才在 采用过程的较晚的阶段去向懂行而且受到尊重的人请教。另外,在他们打定主 意以后,他们还可能再从传播媒介寻求支持以克服不情愿的心理。” “最后, 关于意见领袖的观点本身也已证明是过于简单了。认为社会上存在着一种叫做 舆论领袖的单一的角色的设想,是无法令人满意地找到了解实际情况的办法 的。” (威尔伯•施拉姆 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第131-135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