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论文:在动手实践中学习数学
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之我见论文
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之我见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获取直接经验,能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掌握知识。
所以立足课堂教学,让学生自制学具,合作学习并进行创造性操作,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操作培养能力《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这样的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获取直接经验,能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掌握知识。
而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说:“智慧从动作开始,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可以使信息不断地刺激细胞,促使思维活跃,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同时易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产生学习的内驱力。
”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听,让学生看,更要让学生做和让学生亲手操作,在动手操作中去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知识。
下面就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学生自制学具,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平等、民主、合作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在毫无压抑感的气氛中学习,敢于设疑,敢于动手操作论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内在的心理需求。
让学生自制学具,通过剪一剪,摆一摆,拼一拼,搭一搭等实践活动去发现事物的奥秘,逐步形成实验求知的意识。
从而,学生在有意识的驱动下,动手操作的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
例如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我设计了一堂活动课,要求学生做一些圆柱型的实物模型。
提示:制作圆柱时必须先画出圆柱底面和侧面的展开示意图,再沿线剪下拼贴而成。
学生通过想想画画,剪剪贴贴制作出各种不同的圆柱型模型,有油桶、水桶、口杯等。
有些学生还将圆柱与其他图形相拼,制作出火箭、电视塔、房屋等模型。
再如“时、分、秒”的教学,课前我让学生动手制作钟面,感知将圆等分60份的方法(先用折纸法将圆周分成12等份,再将每份等分5小格),并且要求学生依照时钟每五格标注一个数字,让学生在动手制作活动中形成对时间概念的表象。
数学教学动手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往往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导致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较低。
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本文将探讨数学教学中的动手实践方法。
二、动手实践的意义1. 提高学生的兴趣动手实践可以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数学的魅力,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2.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思考、解决问题,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通过动手实践,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动手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数学教学中的动手实践方法1. 实物操作法实物操作法是指利用具体的实物进行数学教学,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概念和原理。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时,可以让学生亲手制作这些图形,观察其特征。
2. 图形绘制法图形绘制法是指让学生通过绘制图形来理解数学概念。
例如,在学习圆的性质时,可以让学生亲手绘制圆,观察圆心、半径等元素之间的关系。
3. 模型建构法模型建构法是指利用数学模型来解释实际问题。
例如,在学习函数时,可以让学生利用模型分析函数图像,理解函数的性质。
4. 问题解决法问题解决法是指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概率时,可以让学生参与掷骰子、抽签等游戏,体验概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是指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完成数学任务。
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共同完成图形的制作和展示。
四、案例分享1. 案例一:小学数学《认识分数》在教学《认识分数》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实物操作法进行学习。
首先,让学生亲手制作一个圆形蛋糕,然后将蛋糕平均分成8份,让学生亲手切分蛋糕,体验分数的意义。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论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动手操作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论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动手操作1.加强感知性操作,训练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抽象概括是数学得以产生的基本前提。
离开了抽象概括,就不会产生数学的概念,更不会有抽象的数学思维。
训练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
然而,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抽象概括水平极低,主要还停留在“直观形象水平”。
研究表明,“他们所能概括的特征或属性,常常是事物的直观的、形象的、外部的特征或属性,他们更多注意的是事物的外观的实际意义。
”从这一规律出发,充分的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掂一掂、试一试,对实际事物进行感知性操作,正是建立数学概念,逐步发展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基本途径。
比如说教学“厘米、米的认识”时,对于这些长度单位,二年级学生是不清晰的。
我们可以从比高矮等实际事例入手使学生明白长度单位对于精确测量的意义,再让学生通过测量工具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然后动手测量书本长宽、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等。
通过实际操作,感知了厘米、米的长短及这些长度单位的实际运用。
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设计一下教学过程,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们可以联系学生的实际从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引入阶段正处在一堂课的起始阶段,处理得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导入新课,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如在教学“比例尺”时可通过画窗口的操作以及照相机照相等生活实例来导入新课;又如在“加减混合计算试题”时可通过“公交车上的上、下客人”现象来导入。
由于从生活实际出发,学生在充分操作过程中,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并抽象成清晰的概念。
让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让学生进行感知性操作的同时,也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
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也是极有益处的。
研究论文:在动手实践中学习数学
113632 数学论文在动手实践中学习数学学习是一个主观接受的过程,是慢慢接受熏陶,在对知识的理解和体会中得到启发和领悟的过程,尽管课堂由教师组织和指导,但学习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自己。
学生通过动手体验,在自主的探索和团队的交流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这无疑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1】。
尤其是小学生天性活泼爱玩,好奇心强,如果能将他们的手耳、眼睛等多种感官综合调动起来,一定能在宽松愉悦的教学情境中真正学有所得,学习效率得到大大提高。
一、小学数学开展动手实践学习的深远意义作为小学数学的重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动手实践得到了很多教师的重视,并且把它投入到了课堂教学活动中。
总的来说小学开展动手实践学习能帮助学生更好学习数学,也能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
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一)化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数学书本的知识是层层递进而且按一定的知识体系进行编排的,它只提供理论方法的介绍,不能让人直接感受到知识的“动态变化”。
有时候纯粹的知识讲解或者题目的训练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
这时老师通过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能展示每次规律方法的推理演变过程,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更好理解和掌握知识。
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章节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剪刀和纸张来动手剪出相应的图形,并且用尺子量出图形的边长,因为在之前已经学过了两位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的运算,所以可以让学生们把测量出的长度进行相加,学生就会发现正方形四边长度相等的图形特点,也能通过累加算出正方形的周长,从而通过计算结果与所量长度的对比验算理解“C(周长)=a(边长)×4”的计算公式了。
(二)化理论为实践,把所学运用到生活中去在指导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不光是用现有的课堂学具让学生学习课本知识,还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从现实生活中取材,并教会学生积极的运用所学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
例如,在学习“认识钟表”这节课时,教师在用多媒体图片和实物展示了钟表的“分针、时针和秒针”的形状与位置之后,为了强化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钟表手表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教师可以开展“小小钟表铺”的活动,让孩子们用彩笔自己动手设计出喜欢的手表,并且用彩纸剪出颜色各异的表带,用胶带粘贴好后放到讲台上陈列“展卖”【2】。
数学教学动手实践论文(3篇)
第1篇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数学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本文从数学教学动手实践的意义、实施策略、评价方法以及创新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旨在为数学教师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思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数学教学;动手实践;实施策略;评价方法;创新途径一、引言数学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过程。
动手实践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本文将从数学教学动手实践的意义、实施策略、评价方法以及创新途径等方面进行论述。
二、数学教学动手实践的意义1.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实践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动手实践,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动手实践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 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动手实践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质量。
三、数学教学动手实践的实施策略1.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将动手实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2. 设计合理的动手实践活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
3. 创设良好的实践环境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器材和场地,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进行动手实践活动。
4.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总结规律。
5. 强化实践过程中的交流与合作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相互交流、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数学教学动手实践的评价方法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如动手操作的熟练程度、问题解决能力等。
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能力的培养与实践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能力的培养与实践论文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能力的培养与实践论文摘要: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动手操作,它是学好数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方法。
教师应结合具体的实践活动,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各方面的能力也会得到协调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操作能力动手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探究数学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它与小学生直观形象的思维是矛盾的。
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不仅满足儿童生长发育的需要,而且使儿童的注意力集中到有意识的活动中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再引导学生到生活中验证、运用。
这样,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也会得到协调发展。
一、动手操作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1.动手操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可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真正掌握理解知识,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形象的物体的知识。
这样的操作活动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使学生在操作中动得其所、动有所获。
教师创设合理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操作的机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学习就会变得自然、轻松、高效。
2.动手操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提供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操作时手与眼协同活动,在动态中感知事理情节,又与大脑的活动有密切的联系,通过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观察与比较等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使抽象的公式、定理、法则得到验证,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有条理地陈述操作过程,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及时提供课堂教学的反馈信息,鼓励学生把自己在操作过程、思考过程中得出的结论讲给大家听,能够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在动手操作中显示出来,从而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
数学课堂动手实践论文
数学课堂动手实践论文摘要:对于动手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
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精心设计一些有效的操作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动手操作中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尤为强烈。
”动手操作是学生参与学习、获得知识的必要手段,是智力的起源、思维的基础。
动手操作应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最直接、最常用的实践活动,通过操作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为此,操作活动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现就如何优化操作活动,培养学生能力,谈谈我的粗浅认识和体会。
一、给学生创造各种动手操作的平台,在实践中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荷兰数学家莱登塔尔说过:“学习唯一的正确方法是实施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后,就要让他们运用这些方法去实践探索,帮助其拓宽思维空间。
例如,教学“认识分数的几分之几”时,为了巩固已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教师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白纸,问学生:“它有多少种折法?”这时,学生兴趣盎然,人人动手、相互讨论,结果很快折出很多种不同的形状。
通过这一实践,学生不但学会了折纸方法,而且进一步认识了分数的意义,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自主探究精神。
经过动手操作,学生对所学知识会理解的更加深刻。
在进行数学公式推导时,我一般先让学生动手实践,借助剪一剪、拼一拼等操作方式,找出其中规律性的东西。
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我先让学生数格子,数出三角形的面积;再用剪拼的方法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新的平行四边形;然后观察,找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拼的三角形的面积的关系;最后得出三角形的面积正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在动手实践中学习数学
在动手实践中学习数学【摘要】在动手实践中学习数学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通过实践,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实践不仅限于重复做习题,更包括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数学推理和解决。
数学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够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
动手实践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训练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动手实践与数学学习的结合是非常必要的。
结论表明,动手实践是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实践是掌握数学知识的关键。
通过动手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提高数学成绩,培养数学思维。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实践的重要性。
【关键词】学习数学、动手实践、实践掌握知识、实际应用、思维提升、结合、有效途径、关键。
1. 引言1.1 为什么要在动手实践中学习数学为什么要在动手实践中学习数学?动手实践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数学知识。
通过亲自动手解决数学问题,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原理和概念,而不是仅仅靠死记硬背。
动手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
在实践中,学生需要不断思考和尝试,从而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
动手实践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加深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认识。
动手实践是学习数学的一种有效途径,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让数学不再显得枯燥乏味。
为了更好地学习数学,我们应该在动手实践中多多实践,使数学的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2. 正文2.1 通过实践掌握数学知识通过实践掌握数学知识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从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实践,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和意义。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可以运用数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具体情况,从而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通过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升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讨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3篇)
第1篇摘要:数学作为一门逻辑严密、抽象性强的学科,在教学中仅仅依靠理论讲解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动手实践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从动手实践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出发,探讨了动手实践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期为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一、动手实践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数学教学过程中,动手实践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种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动力。
2.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数学知识,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这种能力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3.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动手实践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
这些能力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 提高教学质量动手实践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同时,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动手实践过程,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动手实践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面积”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测量教室的面积,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面积的概念。
2. 设计实践任务,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实践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直尺、三角板等工具,动手测量三角形的高,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3.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在动手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如何测量圆的周长,从而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动手实践论文如何学好小学数学
动手实践论文如何学好小学数学概要: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组织各项教学活动时,应正确认识到积极开展动手实践,对锻炼、发展学生思维、创新与探究能力的重要性。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积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培养策略,恰当组织各项动手实践活动,融入更新颖、丰富的知识信息,以此来促进课堂授课效果的大幅度提升。
小学生往往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且极易产生旺盛的求知欲,其教师应充分利用合一特点。
在教学设计中,应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加强与实际生活联系,通过创设多样有趣的问题情境来实现教育目标,且全面调动学生探究欲望,让其在此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进而实现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目标[1]。
例如:在讲解“圆锥体的体积”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与复习,回顾已学习的正方体、长方体,以及圆柱体的体积内容,在此基础上再对圆柱体的体积知识进行重新认识。
然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采用更便捷的方式去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经历由难到易的过程之后,再进行圆锥体体积计算的转化。
在此前提下,在组织学生开展动手实践,对圆锥体、圆柱体的体积关系做出认真观察,通过深入探究来掌握准确答案。
通过加强新旧知识的整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降低学习难度,也能够全面调动其学习、探究热情,锻炼、发展学生的实践操作与探究能力。
一、优化授课方式,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在设计、组织各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整合现有教育资源与条件,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机会,让其在动手实践过程中积累更丰富的知识,学习掌握更多适合自己的学习、实践方法,多让学生开展“画一画”“拼一拼”以及“折一折”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更丰富的学习体验,获得更理想的授课效果[2]。
例如:在學生对长方形、圆形等几何图形有初步认识后,组织学生开展“拼出你认为最美丽的图画”的实践操作活动,为学生提供七巧板等学具,开展“折一折、画一画”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其通过亲手操作来认识到将几个图形拼起来会形成什么样的图形,以此来培养、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同时学生通过拼出灵活多样的图形,也能够在求异、求新中,进一步发展、提升其想象、创新了与实践操作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的动手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数学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然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小学数学教学的动手实践。
二、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1.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动手实践是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
例如,在学习面积、体积等概念时,学生可以通过测量、计算等活动,直观地感受到这些概念的实际意义。
2.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这有助于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生需要分析问题、寻找规律、归纳总结,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动手实践往往需要学生之间的合作,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4.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实践具有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可以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的实施策略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分数时,教师可以设计“分蛋糕”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理解分数的意义。
2. 设计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1)测量活动:在学习长度、面积、体积等概念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测量活动,如测量教室的长度、面积等。
(2)操作活动:在学习几何图形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各种图形,如三角形、正方形等。
(3)计算活动:在学习四则运算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际情境,让学生进行计算,如计算购物、烹饪等。
3. 强化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动手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分析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动手实践教学已经成为了教育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
特别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更是被广泛应用。
通过动手实践,学生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操作行为,从而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本文将对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1.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天生对动手操作有着特别的爱好,他们更喜欢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来学习知识。
在数学课堂中,使用动手实践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使他们更加投入到学习中。
2. 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动手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通过具体操作来理解数学知识,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践等方式,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体会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3.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动手实践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动手实践,学生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践动手的能力,以及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 利用教具进行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教具进行教学,例如数字卡片、算盘、几何模型等。
利用这些教具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概念,例如数字大小、大小关系、形状等,从而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游戏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通过设计一些数学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数学拼图游戏、数学竞赛游戏等。
通过游戏的形式,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在一些数学知识点上,可以通过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来进行教学,例如通过实际测量、比较大小等方式来理解数学概念。
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来验证数学知识,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
手工制作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可以通过手工制作一些数学模型、图形等来进行教学,例如折纸、剪贴等手工制作。
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分析动手实践是一种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或进行操作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培养数学思维、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应用分析。
通过动手实践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其中存在着许多抽象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往往难以直观理解。
通过动手实践活动,可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实物或操作,让学生亲身经历和感受,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分数的概念时,可以通过让学生将一块蛋糕平均分给几个人,让学生感受到分数的实际意义,从而理解分数概念。
通过动手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是学习数学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核心能力,而动手实践则是培养数学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学生可以主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和提升数学思维的能力。
在教学几何图形的性质时,可以设计一些拼图游戏或制作几何图形的模型,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和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动手实践可以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数学学习中,问题解决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往往难以独立解决问题。
通过动手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在教学数学运算时,可以设计一些趣味的数学游戏或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法,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动手实践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数学是一门需要长期学习和不断实践的学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对于数学学习至关重要。
通过动手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和意义,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当学生通过实践掌握了数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的自信心也会得到提升。
这种积极的学习体验和心理状态,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数学、探索数学。
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它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际操作,从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本文将从认知理论、学习效果和教学案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动手实践的效果和方法。
认知理论对动手实践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认知理论认为,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可以让学生亲自操作,通过观察、实验和总结的方式,建构和调整自己的数学认知模式。
在学习几何图形的属性时,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动手绘制图形,观察图形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几何图形的性质。
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显著的学习效果。
研究表明,动手实践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高。
动手实践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习过程更加有趣和主动。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动手实践能够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培养。
在学习数学应用题时,老师可以让学生一起动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结合一个教学案例来说明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动手实践的方法。
在学习分数的概念时,老师可以设计一个实践活动。
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些物品(如水果、糖果等),然后把这些物品分成几等份。
接下来,老师可以让学生分别尝试用不同的分数表示每一份。
通过这个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亲自体验到分数的概念和运用,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概念。
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应用探究
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应用探究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
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本文将探讨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具体的应用方法,以期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数学。
一、引言1. 帮助理解抽象概念小学生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较弱,如果仅仅依靠纸上的文字和数字来学习数学知识,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学习困难。
而通过动手实践,学生可以亲自操作实物,从而更加直观地理解数学概念,提高学习的效果。
2. 培养动手能力动手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和操作技能。
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能够为他们未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动手实践,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他们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来观察、分析、推理,从而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1. 制作教学工具教师可以利用简单的材料,制作一些小学数学教学的实物模型,如纸板拼图、彩纸折纸等。
这些教学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班级实验活动教师可以组织班级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进行一些小学数学知识的实践活动,如制作简单的几何图形、测量物体的长度、重量等。
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参与度,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3. 数学游戏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小学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动手操作,从而学习数学知识。
这样的游戏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可以加深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4. 实地教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实地进行数学教学,如到操场测量跑道的长度、到校园里进行数学寻宝活动等。
这样的实地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还可以增加他们的学习趣味。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动手实践操作探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动手实践操作探讨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动手实践操作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本文将探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动手实践操作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动手实践操作。
动手实践操作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小学生天生对于触摸和动手操作非常感兴趣,他们喜欢通过实际的操作来体验数学的乐趣。
在数学课堂中进行动手实践操作,可以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提高课堂的活跃度。
动手实践操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对于小学生来说,抽象的数学知识往往比较难以理解和掌握。
而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象化,使其更加直观和实际。
在学习几何形状时,可以让学生亲自使用纸片剪成不同的形状,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讨论,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形状的特点和属性。
要有效地进行动手实践操作,教师需要做好以下几点:要选择适当的实践操作活动。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适合的实践操作活动。
在学习加减法时,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做一些集体活动,让学生亲自操作和体验加法和减法的过程。
要设计合理的实践操作环节。
在课堂中,要精心设计实践操作环节,使其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到巩固和深化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要确保实践操作环节的安全性和可行性,避免给学生带来危险或困扰。
要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评价。
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引导他们正确地进行操作。
教师还需要进行评价,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和不足,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学习反馈。
浅析小学数学中的动手实践课论文
浅析小学数学中的动手实践课论文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是数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建议之一。
动手实践为学生提供了思考、交流、探究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但并不是让学生操作了,就一定促进了思维发展,那种只把操作活动当成是一种形式教学,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反而会起到一些负面影响。
怎样让操作更有效呢?一、跳出配套学具限制,讲究开放性这个活动中,我向学生提供的操作材料是灵活的、开发的。
学生不是简单的把材料“组装”起来,而是需要根据长方体的特征,选择适当的材料。
选择的过程不仅增加了操作的思维含量,而且加深了学生对长方体特征的认识和体验。
二、深入探究问题本质,力求实质性“有深度的操作活动”是激发学生内在需求,使学生产生积极情感的活动。
但是,教师对活动的设计往往不够深入,缺乏探索性;缺少了对学生内在需求的关注,缺少了对学生操作活动中的情感体验的关注。
学生没有积极情感投入的操作,很难引起内心共鸣,也就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经历。
如:以前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学生常常忽视实验需要圆柱圆锥等底等高的条件,而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为避免这种情况,提高操作的有效性。
我先准备了等底等高的、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让各小组学生自主操作活动。
学生在汇报交流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结论:有的认为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有的认为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四分之一。
这种情况引发了争论,学生内心已产生了求证的需求。
这时我从教具箱中随手取出一个空圆锥,一个空圆柱,并将空圆锥里装满沙子,倒入空圆柱里,两次正好装满,结果怎么不一样呢?学生议论纷纷。
后来,我在学生的推荐下重新使用一个空圆柱继续实验,三次正好倒满。
为了验证,让学生调换教具再操作。
紧接着我问:“什么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多次的操作活动,学生完成了对实验条件的辨别及对信息的`批判,从中有所感悟并获得“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一正确结论。
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论文
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论文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论文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基于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的性格特点,我们提倡构建小学数学实践性课堂,让小学生动起来,动手做实验、动眼观察实验过程、动脑思考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果,结合课本知识点对实验结果做出合理分析。
关键词:激发兴趣;组织技巧前人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总结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几千年的逐步积累,形成了我们课本的海量知识点,以文字的形式罗列于书本纸张之上,使得我们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少走了许多弯路,所以,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要走进学校,学习这些前人用血汗凝结成的知识结晶,为以后的生产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理论基础。
那么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方式才能学好用好这些知识点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陆游在教子诗《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说的,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
这是在强调动手实践的重要性,古人尚且有如此感知觉悟,那么,我们在小学数学日常教学活动中,更不应该让学生一股脑地死记硬背,对于课本知识不加思考质疑、不做讨论探究,没有动手实践验证地全盘接受记忆,这是应试教育的悲哀顽疾。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广泛质疑求证、大胆动手实践、积极讨论探究,对于课本知识点要做到消化吸收,而不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一点教学经验方法认知,谈一谈如何构建小学数学实践性课堂。
一、构建小学数学实践性课堂,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特点是活泼好动,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于一件单调重复的事物之上,如果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不够有趣味性,那么靠纪律打压学生使其集中注意力的效果是不佳的。
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思考,怎样提升课堂趣味性,最大限度保持学生们容易走神的注意力。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教学的主人,灵活化课堂纪律要求,活跃课堂教学结构氛围,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中实现自主探究性学习,主动学习,积极讨论,认真思考探究,对于每一个知识点都要追问一句:“为什么是这样?”勇敢动手实践求证,能够有条件动手做实验的,一定要做实验观察过程现象,最大限度得出实验结论,比照课本知识点。
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认识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尤其是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对抽象的数学概念往往很难理解和掌握。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更加主动地参与和体验,成为了数学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
1.2 研究意义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一直备受关注,其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动手实践,学生可以亲身参与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增强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动手实践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3.促进师生互动:动手实践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加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提高教学效果。
4.适应素质教育需求: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研究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教育意义,对于推动数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动手实践的定义和特点动手实践是指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际操作的方式,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通过实际操作来获取知识、培养技能和提升能力的教学方法。
动手实践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动手实践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通过亲身实践去探索和发现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动手实践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感受到知识的乐趣和实用性,提高学习的投入度和情感体验。
动手实践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知识的内涵和应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效果。
动手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论文:
在动手实践中学习数学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动手实践作为一种数学学习方式是基于传统的数学教学存在的弊端而提出来的,传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这种学习方式必然造成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无意识”,更造成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缺失,强调动手实践,即是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自主探究从而解决问题。
一、动手实践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靠兴趣,学习的最好兴趣,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浓厚的兴趣是促进学生参与学习的前提,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参与数学学习,能很快的激发学生对学数学知识的求知欲。
为了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必须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实践,去思考,去探索,从而自行发现科学道理,体会探索知识的方法,品尝到探索成功的喜悦,更加激发出渴望参与学习的内驱力。
例如:七年级下册平移,在研究平移的特征时,让学生找出几组对应点连成的线段,通过观察,度量它们的位置关系和长短关系,从而归纳平移的特征。
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思考,得到答案,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兴趣,提高了注意力,而且知识理解和掌握的很好。
(二)增加学生的体验。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实物操作、表象操作和符号操作三个阶段。
而动手实践则在于促成学生进行实物操作,学生在实物操作的过程中获得最直接的体验,而这种体验是最为宝贵的,它将为后两个阶段“表象操作”和“符号操作”作充分的准备。
俗话说:“眼见百遍,不如手做一遍。
”这与新课标提出“做数学”真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三)利于知识的生成。
高尔基曾说:“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
”而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游戏”应当与“实践”是等价的。
任何一个规律,任何一个法则,都有它自身形成的过程,过去我们的教育只是注重了把这个规律、这个法则的结论告知学生,却忽视了规律、法则的形成过程,导致学生只记住结论,却不会探索道理,照此演化下去将最终缺乏探索新世界的精神;让学生动手实践便是让学生经历规律、法则的形成过程,从而达到知识在学生内心自然生成。
刚才那个平移的实例其实就是很好的说明。
学生在利用平移作图和解决问题时都有很好的效果,因为平移的特征他们印象特别深。
(四)培养学生的意识。
这里所谓意识指的是通过实践探索规律、认识世界的自觉意识,培养学生具备实践的自觉意识是数学教育的最高目标,这种意识一旦形成,将对学生的终身有益。
但这种自觉意识的形成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实践的自觉意识源于长时间实践活动经验的积累,因此我们要努
力的是把一个个数学学习过程变成学生通过实践自主探究的过程。
例如:八年级下册在研究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的时候,有位教师自制一个教具,把两根木条的中点定在一起,通过不停转动形成的四边形,问是否是平行四边形,学生利用三角形全等就可的到答案。
教具不仅简单,学生通过教具的转动很形象很深刻地就掌握了:对角线相互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二、动手实践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呈现的几种方式
在新课标颁布之初,曾一度出现数学课堂热热闹闹动手操作的景象,甚至认为课堂操作就是动手实践,这具有严重的片面性,应该根据所学知识的需要来安排是否需要操作,而贯穿于数学学习过程的动手实践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动手操作,而往往呈现出以下几种方式:
(一)课前体验。
这种方式特指学习新知前所做的准备性实践。
学生因为生活经验的浅薄,对很多事物的陌生,而数学学习没有好的方法和经验,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那几乎是一句空话。
(二)课中操作。
这是数学教学中最常见的也是用的最多的动手实践的形式,操作在课堂教学中对新知的学习起着很大的作用,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
公式的推导、形体特征的发现等等常常有必要让学生通过操作自主探究,来发现、归纳和概括。
(三)课后实践。
这种形式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形成实践意识
的最重要形式,可以说课中操作是在老师的调控下所进行的实践活动,往往为了教学任务而使学生的操作显得不够独立,为了在简短的时间里取得最有效的操作效果,难免有时带有很强的预设性,很多意外的情况因为有老师的存在而被很好的处理或者避免;而课后实践则是完完全全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独立探索活动,所谓“独立”最大的体现在于对意外情况的处理,也因为没有老师可以依赖,所以学生要学会对各种情况进行分析与取舍,逐渐发现并总结得出结论。
课后实践应该说是学生独立实践能力的最佳体现,
三、教师在动手实践过程中的作用
实践能力的增强、实践意识的形成关键在于培养,而教师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应该真正履行“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具体来说,本人认为教师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中要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先扶后放。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无论是课前体验,还是课中操作,再或是课后实践,教师应逐步尝试放手把整个操作程序直接告知学生,让学生根据步骤逐步操作、展开实验,当然作为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实践的具体情况作适时引导与点拨。
另外教师的引导作用还体现在课中操作后的交流环节和课后实践的反馈环节,学生通过实践发现的结论常常是不完整的,或者是只有小部分学生得到了比较完整的结论,那么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能互相交流,互相补充,从而得到准确答案。
(二)鼓励合作与交流。
合作几乎与实践密不可分,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一个结论的得出,一个规律的发现,如果只靠一个人,有时难免会显得片面,显得不够完整,如何才能达到逐步全面和完整,鼓励学生合作不愧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学生在合作中不仅可以商量如何分工,如何动手操作,还可以共同讨论实验结论。
合作学习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还培养了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
因为面对共同的问题,每个小组、每位同学都必须按分工先拿出自己的意见,这是前提,每个学生都得动脑来思考问题,而讨论的问题经过小组的补充,再经过全班的交流修正,形成正确的答案。
在这个过程中,学优生得到了锻炼,因为他们的意见多是被肯定的,而学困生也在互补、互动中学到了知识,促进了发展。
交流是数学学习过程中非常举足轻重的环节,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共同分享动手实践过程中的体验,不仅能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愉悦感,在宣布自己实践结论的同时产生强烈的成就感,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探索欲望,而且在学生互相补充的过程中,往往还能迸发出创新的思维火花。
因此教师在学生交流的时候还应慷慨地给予最大程度的肯定和表扬,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一句赞美辞,往往能把课堂的气氛推向高潮。
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引导他们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激励学生主动看,主动说,主动做,主动想,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重新“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感受数学本身的魅力,增进学好
数学的信心。
因为未来的世界是靠下一代学生来创造的,而学生在学校只能获得其需要的部分知识和初步能力,更多的则需要依靠自主探索,主动地去学习,去不断地充实自我,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的需要。
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数学学习不仅仅是记忆一些数学结论。
这就需要学习者要有积极主动、自主探索的精神,需要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这就需要构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数学课堂焕发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