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学案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重点难点】重点:1.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2.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及影响。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自主学习】一、背景1.汉初,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____________的政策。
2.汉武帝时,社会潜伏着危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威胁着西汉的稳定,______________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细节点拨分析汉初的“无为而治”和汉武帝时的“积极有为”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二、提出1.特点:董仲舒把__________、__________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
2.内容①提出“________________”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②宣扬“____________”,并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③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____________”。
3.作用: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对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
细节点拨在分析理解董仲舒思想时,要注意从两方面着手。
如“大一统”思想,虽其充满了唯心色彩,但大一统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
三、成为正统1.表现①起用________参与国家大政。
②____________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③兴办________,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④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________________。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________思想,逐渐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___导学案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学习目标】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学习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
【学习难点】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自主学习】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的背景:1、从“无为”到“有为”: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汉武帝时期,为了,适应的发展形势,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2、对儒学的改造,适应了需要。
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
二、董仲舒新儒学体系的内涵1、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和“”主张;2、针对加强君权需要,宣扬“”。
提出了“”、“”学说;3、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4、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三、对董仲舒儒学思想的评价:(1)“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有积极作用,但易于形成文化专制,牵制了其他思想发展。
(2)“君权神授”,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也有限制君权的目的。
(3)三纲充满了封建意识,应批判;“五常”去除其封建成分,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不仅维专制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
四、汉武帝尊儒措施及结果1、措施:思想上: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政治上:用参与国家大政教育上:②规定儒家“”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官,教育为垄断。
③兴办中央和地方。
2、结果: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逐渐成为【学以致用】1、儒家学说到了汉代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即:A、君权神授B、独尊儒术C、实行仁政D、人定胜天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思想的关系:A、用政治上的统一保证思想上的统一B、用君权神授的思想来巩固统一C、用思想上的统一为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D、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3、汉朝从“无为而治”转向“有为”政治的关键人物是A.汉高祖 B.汉武帝 C.汉景帝 D.董仲舒4、下面对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结果描述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A.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汉朝内外松弛的局势B.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C.其它非儒学说遭到禁绝D.儒法并用成为后世封建统治的常态5、唐太宗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人教版必修3 历史: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案1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习目标】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学习重难点】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学习过程】一、从“黄老无为”到“刚健有为”:1.汉初,由于长年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统治者吸取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的政策,如轻徭薄赋等,经过60多年的恢复,西汉的国力逐渐增强。
2.但汉初实行的政策,逐渐酿成严重的问题;土地兼并日渐严重;______为患北疆,为解决以上三个问题,汉武帝采用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加强。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汉代儒学的代表人物,迎合汉武帝加强的政治要求,揉合了______、______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2.内容:①思想上:认为要维护政治上的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政治上:为加强君权,提出“____________”、“天人合一”和“____________”。
③道德伦理上:提出三纲五常,即“____为____纲”、“____为____纲”、“____为____纲”,和“____、____、____、____、____”。
由于这些主张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扭转内外松弛的局面,被汉武帝采纳。
三、儒学成为正统:1. 在察举制中,把儒学作为_______的标准,这使儒学的地位大为提高。
2. 在教育中,儒学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规定《》《》《____》《____》《____》为“五经”,设立专门研究教授“五经”的教官为“_______”;在中央设立________,由_______负责授课,考试合格后可以________,打破了________对仕途的垄断、加强了______,一些出身低微的人也可以通过考试成为官员、这就扩大了________________,同时将读书、考试、做官联系起来,既有利于提高官员的素质、也进一步提高了儒学的地位;各郡县也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学案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预习学案高二年级二级部历史学科主备教师:陈兆磊2008 年 9 月 2 日Ⅰ、预习目标⑴标准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⑵知道与了解①汉代前期“无为”思想到“有为”思想的转变②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基本内容③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④儒学在汉代教育中的地位⑶理解与运用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含义和实质②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影响③“天人合一”和“大一统”的精神价值④汉武帝既独尊儒术又杂糅法家思想的实质Ⅱ、预习导航一、从“无为”到“有为”1、无为 (1)原因: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的思想。
(3)表现:采取的政策。
2.有为(1)原因: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同时社会也潜伏着。
(2)目的:为了加强,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新儒学形成(1) 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
(2)在儒家思想中糅合进、和的一些思想,加以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2.内容(1)提出“”和“”的主张。
(2)宣扬“”,提出“”和“”学说。
(3)提出“”“”“夫为妻纲”和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3.作用:对于扭转的局势十分有利,被接受实行。
三、儒学成为正统1.表现(1)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2) 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3)公元前124年,兴办。
(4)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初步建立系统。
2.影响(1) 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思想。
(2)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
Ⅲ.质疑问难(在预习的过程中你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请写在下面)Ⅳ.预习评估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皇帝下令烧毁所有《诗》《书》等诸子百家书,并且坑杀大批儒生的事件。
回答与这一现象相关的1~2题1.这一事件表明儒家学派受到了来自政府的沉重打击,这一事件应该发生在A.春秋 B.战国 C.秦朝 D.西汉2.这一事件发生以后可能产生的后果中,不正确的是A.中国文化遭受一场浩劫 B.儒家学说重新创立C.文化史家批判这一现象 D.儒学发展因此而进入低潮3.以下历史现象是促使汉武帝接受董仲舒思想主张最直接的原因A.西汉初年实行无为而治 B.西汉经历了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C.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 D.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不断4.董仲舒是通过汉朝哪种选官途径进入官员行列的A.经太学考试合格后 B.“举贤良对策”C.依家族势力和声望而入官 D.科举考试中进士以后5.下列哪部著作是董仲舒的作品6.以下有关太学的叙述正确的是A.公元前124年,由汉高祖创立B.太学中的博士弟子不须考试就可直接做官C.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的重要标志D.与官员的选拔任用无关7.历史上开始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的目的是A.推行儒家教育B.促进学术繁荣C.与科学制度配套D.推行义务教育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堂学案高二年级二级部历史学科主备教师:王小华2009 年 9 月 2 日Ⅰ.学习目标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课前学习】一.从“无为”到“有为”1.“无为”:秦末战后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________家的_________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2.“有为”:经过六十多年的______,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
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但也潜伏着危机。
_________的实力日益膨胀,_______严重,_______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目的:为了加强_________,适应___________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新儒学的含义:_________把诸子百家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的思想。
2.思想主张: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含义:董仲舒认为要维护政治的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目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B.为了加强_____,董仲舒宣扬_________.提出_________和______学说,认为天使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
C.为了巩固君权和维护统治秩序,董仲舒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五种为人处事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___________。
3.根本目的:加强封建专制统治,巩固国家统一。
4.实质:以神学为外衣,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
5.作用: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内松外驰的局势十分有利,有利有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
三.儒学成为正统1.采取的措施:A.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儒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___导学案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重点难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
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自主学习】一、从“无为”到“有为”1、“无为而治”(1)原因:______________战火频繁,_________________破坏严重。
(2)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现:吸取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采取________________的政策。
(4)措施:减轻__________、免_____________为庶人,还让_______________回家,授予,并免除一定的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
(5)影响:经过六十多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增强,人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积极有为”转变的背景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一)提出的背景:1、从“无为”到“有为”: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汉武帝时期,为了,适应的发展形势,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2、对儒学的改造,适应了需要。
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
(二)董仲舒新儒学体系的内涵1、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和“”主张;2、针对加强君权需要,宣扬“”。
提出了“”、“”学说;3、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4、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三)对董仲舒儒学思想的评价:1.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重点难点】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预习自测】【重点难点问题阐释】1.西汉新儒学与先秦儒家思想特征的显著区别先秦儒学(民间学派):(1)内容多是关于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从政方面的治国原则;(2)具体化,没有形成抽象的理论基础;(3)有理想化的色彩。
西汉新儒学体系(官方哲学):(1)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2)儒学独尊,思想专制,政治制度化,宗教化;(3)宣扬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带有神学色彩。
2.如何评价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积极:(1)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2)促进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塑造中华民族传统道德。
消极:(1)神学迷信,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2)思想文化专制,容易扼杀民族创造力,钳制人们的思想;(3)“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不利于科学思想的发展。
【限时自测】1.《春秋繁露》记载:“……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这体现了哪一思想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君权神授”,强化君主专制C.“天人感应”,约束君主行为 D.“春秋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2.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据此西汉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主要区别A.神化封建统治 B.宣扬仁政 C.为统治者服务 D.反对苛政刑杀3.《汉书·董仲舒传》中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
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A.强调“春秋大一统”B.糅合了多学派思想C.趋向“三教合一”D.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4.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A.道家“无为”思想不能解决现实问题 B.汉武帝急需从“无为”转向“有为”C.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儒家思想有利于汉武帝的“大一统”5. 史载:“汉初萧(何)曹(参)为相,镇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忧乱。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学案(教师版)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自主学习1.西汉初期的统治者为什么以“无为”的黄老之学为统治思想,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原因:1汉初因长期战乱社会贫困;2吸取秦灭亡的教训影响:积极影响——经济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消极影响——诸侯势力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匈奴为患2、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何影响?(1)实质:以思想大一统巩固政治大一统,思想文化专制(2)消极:遏制了学术思想自由发展;新儒学带有神学色彩,导致两汉神学迷信思想泛滥(3)积极:①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大一统,同时也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
②促进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③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发展。
二、合作探究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请回答: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有道理。
秦朝“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但都是为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都属于思想文化专制的需要三、练习反馈1.《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A)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2.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是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
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D)A.荀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D.韩非子董仲舒3.《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该材料主要表明(C)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B.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C.儒学地位显著提高D.平民将相大量涌现4.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C)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学案10: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习目标】1.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
2. 学习通过阅读文献资料,提炼有效信息解决学习问题的基本方法,提高历史解释素养。
3.懂得董仲舒在儒学发展中的历史地位,认识他是汉代儒学大师。
【学习重点】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学习难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及其影响。
【知识梳理】一、从“无为”到“有为”1.原因:经过六十多年的,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但社会潜伏着危机。
如诸侯国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等;为了加强,适应国家的发展形势。
2.表现: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提出:董仲舒。
(1)历史地位: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
把诸子百家中、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体系。
(2)代表作:《天人三策》《春秋繁露》。
(3)思想主张:①为适应汉武帝加强的需要,提出“”和“”。
②为了加强,宣扬“”,提出“”和“天人感应”学说。
③提出“”“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
(4)实质:外儒内法,是思想文化专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5)影响:适应了加强的需要,深受汉武帝赏识。
2.接受和并付诸实行:汉武帝。
注:关于汉武帝的统治思想,除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外,还杂糅了一些其它学派的思想。
这可以结合必修③P9的“学思之窗”来理解掌握。
三、儒学成为正统1.原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西汉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根本);汉武帝采取各种措施尊儒(直接)。
2. 举措:(1)思想上:采纳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进行文化体制改革。
(2)政治上:起用很多参与国家大政。
(3)教育上:①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
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博士”。
自此,教育为所垄断。
②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资格做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的地位。
历史: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1(人教版必修三)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纲课标解读】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考点知识梳理】一、背景(1)汉初,统治者吸取“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的政策。
(2)汉武帝时.社会潜伏着危机( 、、威胁着西汉的稳定)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提出(1)特点:把、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
(2)内容①提出“”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②宣扬“”.并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③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
(3)作用: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对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3、措施(1)表现①起用参与国家大政。
②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③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④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祟的思想,逐渐成为。
【重点难点突破】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
……《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
“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
”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名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
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
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导学案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导学案【教材分析】本课教材在通过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和儒学成为正统三个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
【学习目标】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了解汉代儒学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原因。
【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课前学习】1、思考汉初实行“无为而治”的原因并指出其具体措施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破坏严重,“马上打天下”的局面已经结束,当务之急是非常需要安定的环境来恢复封建经济和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因而汉初风行黄老无为思想,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
具体措施:减轻田租、免自买为奴婢者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2、汉武帝转到“有为”的原因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出现文景之治,到武帝时国力强盛,但这一时期也存在不少矛盾。
南北边境不宁:主要是北方匈奴对西汉的威胁,河西走廊、河套地区被控制在匈奴手中,匈奴和西汉时有战争发生;南方少数民族尚未完全归顺王国威胁中央:刘邦消灭异性诸侯,由分封同姓诸侯,至武帝时,渐成尾大不掉之势,威胁中央阶级矛盾激化:西汉前期,已不可避免的出现土地兼并的严重现象。
国力的上升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条件。
于是,采取积极进取的政策,加强中央集权成为历史的必然。
材料(李斯上奏) “非秦纪皆烧之,……天下敢藏有《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今非古者族……”—《史记》董仲舒,广川人也。
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
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
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
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
—《汉书•董仲舒传》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设计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标要求】1.知道汉代儒学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认识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的价值。
2.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独尊儒术”的措施。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重点精读】一.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1.产生背景: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胁中央政权;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无为而治”的思想不再适应统治者需要。
2.内容:①针对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②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宣扬“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③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思想,主张限田、薄赋、省役。
④针对为人处世的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3.特点: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思想糅入儒家思想,兼采各家之长;外儒内法。
4. 实质:思想文化专制统治。
5.评价:(1)“大一统”主张有积极意义,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加强和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对今天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有重要现实意义。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有利于思想统一,维护中央集权,但限制其他学术流派发展的做法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3)“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学说,属于唯心主义、无稽之谈,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
(4)薄赋和省役虽然是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着想,但是确实有利于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对今天中国农民负担过重的现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而“限田”因为古今时代背景不同,社会发展不同,就需要区别对待。
今天,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小农经济必将向大农业经济迈进,正确引导这种发展是十分必要的,而不能一概套用“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的主张。
(5) “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摒弃。
“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的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信”是今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案
C.董仲舒的“君权神授”D.荀子的“仁义”和“王道”
5.2009年7月22日中国长江流域出现了500年一遇的日全食奇观,创下日全食观测人口最多韵纪录。而在公元前178年发生日食后,汉文帝为此下诏:“朕闻之:天生民,为之置君以养、治之。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则天示之灾以戒不治。”汉文帝的认识和做法与下列哪一主张最为相似()
2、思想主张:
(1)为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的主张。
(2)为加强君权,提出“__________”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
(3)提出“三纲五常”,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合作探究】董仲舒新儒学有何特点?
3、影响: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深受汉武帝的赏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领域
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思想方面
政治方面
教育方面
2、独尊儒术的影响: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________,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_____。
【巩固练习】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
【课标要求】
1、掌握汉代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
2、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内容和实质。
【知识结构】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而治”
高中历史必修3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知识结构】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的背景:1.汉初的“无为”: 汉初经济凋敝,为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采取了“”政策;2.汉武帝的“有为”(1)原因:①国力强盛:经过六十多年的,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
②潜伏危机:、和,都威胁着西汉安全。
(2)措施: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的发展形势,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董仲舒新儒学体系的内涵1、新儒学的形成: 董仲舒是汉代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和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2.新儒学的主要内容(1)内容 :①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和“”的主张。
②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宣扬“”,提出了“”和“”学说。
③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和五种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并大力提倡孝道。
(2)特点:外内,思想专制,又带有神学倾向。
3.结果: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的局势十分有利,深受汉武帝的赏识,于是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三、对董仲舒儒学思想的评价:(1)“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维护,加强有积极作用,但易于形成,牵制了其他思想发展。
(2)“君权神授”,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但也有限制君权的目的。
(3)三纲充满了封建意识,应批判;“五常”去除其封建成分,就是中华民族的。
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不仅为专制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政治上的奠定了思想基础。
四、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的条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汉武帝的政治需要,为汉武帝解决一系列社会问题、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基础,推动了发展,光大了儒学,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汉武帝后,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垄断了教育;的兴办,开辟了培养、选拔人才为官的新路;的初步确立,使儒学在民间得以推广,以上这些又为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创造了条件。
【重点突破】1.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特点(1)兼采各家思想,外儒内法。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一课时学案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一课时学案一、学习目标1.概括董仲舒新儒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能列出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主张2.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二、重点难点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
难点:对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含义和实质的理解。
三、核心概念无为而治:无为:道家所指顺应自然变化之意;治:治理。
顺应自然变化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
后泛指以德化民。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首先是由老子提出来。
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而且一再强调无为才能无不为,所以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要靠万民自我实现无为无不为,靠万民的自治实现无治无不治。
道家“无为而治”思想作为一种治国之术,对后世安邦治国影响很大。
如汉初的黄老政治都是官学、显学,用来治理国家,并成就了文景盛世。
唐初把道教定为国教,推行垂拱而治,出现了“贞观之治”。
明初力推“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仁宣之治”。
清初推行轻税减赋政策,成就了“康乾盛事”。
中国历史上的盛世,都直接或间接是在道家理论指导下取得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实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董仲舒提出。
该思想,已非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
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四、自主学习【课前预习】一、从“无为”到“有为”1.汉初:无为而治(1)原因:①秦末。
②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的思想。
(2)表现:休养生息政策(3)作用:①使汉初封建经济得以恢复,统治秩序得以稳定。
②宽松政策使儒家思想在汉初得以有机会逐渐复苏。
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1)原因:①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社会繁荣,国力日盛;②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威胁权力;土地兼并→激化矛盾;→导致边境不宁。
必修3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
第二课"罢黜百集,独尊儒术"【课标要求】1、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2、分析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主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知识梳理】一、背景(一)汉初的无为而治1、背景:(1)客观: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黄老之学适应了当时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2)主观: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
2、目的: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3、政策: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①减轻田租;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③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④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4、作用: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二)汉武帝的"积极有为"1、背景:社会潜伏着危机,即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
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
【思维点拨】汉初统治者实行与民休息的统治政策,主要是针对当时经济残破、极端贫困的局面,为恢复经济、缓和矛盾不得已而采取的一项统治政策。
简言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汉初极其贫困的社会经济状况决定了统治者不得不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三)背景1、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2、政治:诸侯国实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着西汉的稳定;3、思想:汉初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1、新儒学汉代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将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并加以改造形成的一种新的儒学体系。
2、主张(1)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2)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3)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历史ⅲ人教新资料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
历史ⅲ人教新资料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重点:汉代大一统思想的确立。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新儒学思想电视剧《汉武大帝》.生动再现了汉武帝雄才大略,丰功伟绩的一生,奠定了中华大地的壮阔版面。
他将汉帝国推向了鼎盛的高峰。
而他在统治思想方面的大一统措施,更是深刻的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他的统治思想的支柱来源是什么?大家回顾一下我们上节学习的内容【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读以下材料回答:1、背景:2、内容:〔1〕包含两派:“黄”指学说,“老”指学说〔2〕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二是。
3、特点:〔1〕强调“”,既尊重,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
讨论: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经济得到恢复发展,霍去病曾经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所以汉初也存在着王国对中央的威胁问题。
社会环境变了,统治者的指导思想是否也要随着变?怎么变?时光倒流,假如你是当时的汉武帝刘彻,怎么办?【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背景〔1〕不再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
〔2〕汉武帝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董仲舒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开拓发展-------的需要。
〔3〕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理论依据: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1〕特点:它是董仲舒依据〔〕学说,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思想形成的新思想体系。
〔2〕内容①大一统:董仲舒认为推崇的大一统是天地之长经,如果各师其道,各持一端,就无法,因而提出“,”。
②天人感应:提出“”;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
③三纲五常:三纲指、、;五常指。
分组讨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影响〔1〕使儒学在政治上占据了地位,有利于巩固和稳定.。
〔2〕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活动探究一〔根据所学知识,填写下表〕活动探究二:汉武帝的思想与秦始皇的思想有什么不同?疑难解析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与联系经过董仲舒改造的儒学成为新儒学。
区别:〔1〕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认识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
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知识结构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武帝以前的儒学思想:
(1)秦统一六国以后,“”儒学遭到沉重打击。
(2)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的思想,采取的政策。
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3)但是,社会也潜伏着危机。
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思想逐渐恢复。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汉朝儒家代表人物。
(1)他是西汉时期人。
(2)他应汉武帝的“”,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得到赏识。
(3)晚年著有《》一书,把诸子百家中、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体系。
2、主要思想:
(1)针对中央集权提出“”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他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要维护政治的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
(2)为了加强君权,宣扬“”。
他提出了“”和“天人感应”学说。
(3)针对人处世的道德标准:提出了“”“”“夫为妻纲”和、、、、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它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合作探究: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与也。
”“与天同者,大治。
与天异者,大乱。
”
--------------------《春秋繁露》
材料三“君为臣纲”——君臣义
“父为子纲”——父子亲
“夫为妻纲”——夫妻顺
仁——亲也,对人宽厚有爱心。
义——事之宜也,为人正派,爱憎分明礼——理也,待人彬彬有理,行为端庄智——智慧也,处事果断
信——诚信也
上述材料分别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观点?其实质又是什么?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
——《春秋繁露》
材料二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乃上类也。
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
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时。
人生有喜怒哀乐之答(反应),春秋夏冬之类也。
——《为人者天》材料三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
——《深察名号》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的观点,不得照抄原文。
(2)概括材料二的核心思想,不得照抄原文。
(3)综合三则材料,概述作者的基本思想。
3、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哪些是积极可取得?哪些是今天应当扬弃的?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二)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合作探究:3、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①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汉武帝说:“今子大夫既已著大
道之极,陈治乱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复之。
”
②政治方面: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
扩大了官员的队伍,提高
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成为汉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给后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迪。
③教育方面:a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公元前136年,汉武帝
正式规定《》《》《》《》《》为“五经”,并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
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b: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
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世代为官的陈规。
还下令在全国各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2、影响:为儒家思想上升到独尊的地位起到了的作用。
从此儒
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
探究学习
材料一: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
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
”
——《春秋繁露·茶义》材料二:夫仁谊①礼知②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祜,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汉书·董仲舒传》上述两条资料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请谈谈你对这种思想的看法。
[课堂同步]
一单项选择题
1、汉武帝和秦始皇对儒家思想的态度是
A 完全一致
B 正好相反
C 压迫限制
D 大力推崇
2、“举贤良对策”是下列哪位统治者实行的选拔人才的制度
A 秦始皇
B 汉文帝
C 汉高祖D汉武帝
3、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之所以受到汉武帝的推崇,主要是因为它
A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 有利于加强民族关系
C 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加强专制统治
D 有利于文化教体的发展
4、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挥不包括以下内容
A“君权神授” B “节用而爱人”
C “天人感应”
D “天人合一”
5、汉武帝推崇儒家思想的措施不包括
A举贤良对策 B 兴办太学
C 设五经博士
D 在全国各郡设立学校
6以下对儒家思想从春秋到战国的相关情况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儒家是战国时期最受统治经济推崇的思想流派
B 春秋时期儒家思想没有被统治者重视和采纳
C 在秦朝儒家学派遭到沉重打击
D 董仲舒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
7.以下对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的根本目的,表述正确的是
A儒家通过吸取各流行学派的精华从而取代各家学派
B 通过政治上的统一来维护思想上的统一
C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保证和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D 皇帝应该严格按照儒家思想来约束自己
8.中国古代教育被儒家所垄断,始于
A 汉武帝兴办太学
B汉武帝正式规定儒家经典为国家的教科书
C 汉武帝命令全国各郡设立学校
D 汉武帝确立”举贤良对策”的选拔人才制度
9、董仲舒所提倡的“三纲”是指①“君为臣纲”②“父为子纲”③“夫为妻纲”④孝为“天经”“地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提速训练]
1、试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加强思想控制措施的异同。
2、概述儒家思想从产生到发展成为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过程。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
”“故一则治,异则乱。
一则安,异则危。
”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李斯上奏)“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皆诣守尉杂烧之。
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令下三十日不烧,黔为城旦。
所不去也,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
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同上
材料三(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
意不同。
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
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
董仲舒传》
回答:
(1)三则材料反映了思想界发展趋势如何?原因何在?
(2)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推行过那些思想文化政策?
(3)如何评价西汉时期推行的思想文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