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枣核》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枣核》教案合集(精选16篇)

《枣核》教案合集(精选16篇)

《枣核》教案合集(精选16篇)《枣核》教案合集篇1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节内容1 听写字词2 梳理课文结构3 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二、继续学习课文1、阅读第一段。

提问:段中“再三”的意思是什么?有何作用?学生回答后明确:意思是一次又一次。

作用是增强文章的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服务。

2、阅读2—4段。

提问:风烛残年是什么意思?意思是风中的蜡烛,比喻人已到了晚年。

提问:“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明确:运用了比喻了修辞手法,表明了美籍华人珍惜的态度,得枣核如获至宝的激动心情。

提问:“殷切”是什么意思?表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明确:意思是深厚而激动,表明了美籍华人急于得到枣核的心情,增强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作铺垫。

提问:美籍华人与分别快半个世纪的朋友见了面,第一句话说的是什么?这一句话表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明确:第一句话是“带来了吗?”表明了美籍华人急于得到枣核的心情。

3、学生根据下列问题读5—11段。

⑴写沿途风光的目的是什么?⑵“一座两层小楼”,“车库的门就像认识主人似的自动掀启”,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了”,“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以上这些话语表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⑶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⑷“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中的“一……就……”有什么表达效果?⑸列出文中美籍华人倾诉心里活动和借助谈话写人物行动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在语言方面有何特点?体现了人物什么思想感情?学生阅读思考后明确:⑴写沿途风光,目的一是再次造成悬念,二是为下文作暗示。

⑵这些话语表明美籍华人朋友事业家庭都如意,更深沉地体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⑶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具体通过栽种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试种家乡的枣树来体现的。

⑷“一……就……”这个词语起强调的作用,“一”过圣诞,“就”自然而然想旧历年,把游子之情表达得自然深沉。

⑸美籍华人直接倾诉内心活动的句子有:“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教学设计(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教学设计第【1】篇〗一、导入:播放歌曲《那就是我》导入。

围绕标题提出两个问题:1、看到“枣核”这一标题,你想知道什么?2、看到“枣核”这一标题,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生字词在文中圈出来,借助工具书在文中注音。

2、同桌互相印证读前预设,交流互补。

3、教师归纳。

1、概述故事,枣核从哪里来又到了哪里去。

2、枣核的用途是慰藉思乡之情。

3、以枣核为题,既表明了文章的线索,又揭示了思乡的主题。

三、再读课文。

讨论“几枚小小的枣核,就能充分的表达美籍华人朋友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吗?”学生阅读后探究讨论,终于达成共识:美籍华人朋友对故乡枣核的珍视可以看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在美国生活如此富有,还想着故乡,也能看这种情感;还有自己亲自建造故乡模样的“北海”,也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四、三读课文,归纳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全班交流,明确:(1)以小见大、以物传情。

作者借具体事物表现抽象的感情:a)以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

b)将这位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融化在栽种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等细节中。

烘托手法。

(2)反衬手法的运用:课文不惜笔墨,写“同窗”在美国的居住环境的美丽(“一片嫣红”、“定会有枫城之称”等);写“同窗”生活条件的现代、优越(“三层小楼”、“车库门……自动开启”、“后花园”);写“同窗”全家事业有成(“老伴儿在研究所做营养试验”、儿子在潜艇当总机械长、女儿在哈弗教书),但仍感不足,“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显然,课文以对“同窗”生活情况的介绍为背景,烘托了她强烈的思乡之心,爱国之情,突显了故土、祖国在她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五、齐读末节,体会它在文中的作用。

六、由学生简介课文写作背景及作者,并归结全文:1、有关背景及作者2、有关主题。

《枣核》的教学设计(精选9篇)

《枣核》的教学设计(精选9篇)

《枣核》的教学设计(精选9篇)《枣核》的教学设计(精选9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枣核》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枣核》的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枣核》是当代著名作家萧乾表现海外华人思乡之情的美文。

文章紧紧扣住思乡这一主题,以"枣核"为线索,一一记述了友人的思乡之情之恋之举,写友人"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描写友人在异国他乡居住地精心设计修造"北海"的情景。

所有的这一切都写得那么真切,那么精巧,无一句华丽的辞藻,却把这位友人依恋故土之心写得那么细致,那么深刻,感人肺腑。

作者选材独具慧眼,裁剪精当,表现了深邃感人的主题:"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

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编者将其安排在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爱国情怀单元,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倾听爱国主义的赞歌,感受志士仁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

学习本文旨在让学生了解作品叙述的具体事件,倾听海外游子的爱国心声,进而引发学生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同时学习写人记事的方法:剪裁精当,结构精巧。

学情预估由于八年级学生缺乏特定的情感体验,所以难以理解所谓的"游子心境",教师宜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激活学生原有的情感体验,进而联系课文中同窗思乡的心理活动和表达思乡心切的独特方式来体会海外游子的心境:身处异国他乡,心恋故国故土。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学习,是学生了解设计悬念的巧妙构思。

2.把握本文明晰的线索,3.通过理解重点语句进而明白富有含义的词语中透出的拳拳爱国之情,二、过程与方法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枣核这一线索来带动全篇。

《枣核》教案

《枣核》教案

《枣核》教案《枣核》教案篇一教材分析《枣核》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爱国情怀”的第一课。

全文以“枣核”为线索,采用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表现手法,讲述一位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民族意识和丰富民族情感的伟大民族。

朴实的叙事、真诚的独白、精巧的构思、简洁质朴富含抒情色彩的语言,使这篇叙事散文美不胜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家作品,感受海外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

2、学习朴实的语言饱含深情,了解巧设悬念、以小见大等写法的综合运用。

过程与方法:1、抓住线索梳理内容,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2、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咬文嚼字,揣摩人物内心世界,品味简洁质朴却饱含深情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游子的思乡情结,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教学重点1、理解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饱含深情的语言。

教学用具自制多媒体课件,歌曲《月之故乡》、《我的中国心》等。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导入课文:播放flash《月之故乡》,思考:在月光如水的夜里台湾诗人彭邦祯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月是故乡明,在深沉美丽的歌声背后,是看不断的回乡路,割不断的思乡情,这首诗人们对故乡的刻骨思念。

彭邦祯是将浓浓的思乡情寄托在一轮明月之上,有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却用手中的笔将这沉甸甸的思乡情寄托在看似普普通通、不占分量的枣核之上。

书写课题《枣核》,让我们走近这位老人,倾听她对家乡的思念。

二、展示目标:1、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学习设置悬念引人入胜的巧妙构思。

3、品味饱含深情的语言。

三、简介作者萧乾,1910年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1939年赴美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他先后写出了《矛盾交响乐》、《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美国之行》等优秀特写,他的《美国之行》是40年代对美国的真实记录。

它犹如大西洋彼岸吹来的一缕春风,送来了一束有关美国现代化社会生活和海外华人心态的信息,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教案【第1篇】【教学设想】自主学习,默读课文,合作交流讨论关于枣核斗智斗勇的故事。

把握故事内容,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枣核。

提问:谁能介绍一下什么是枣核?我们今天所说的可不是这个枣核,而是一个像枣核一样大小的人——枣核。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枣核)。

3、质疑课题,看到课文的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预设以下几种答案:(1)本文介绍了枣核的什么事情?(2)枣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师: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并标段,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朋友,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争取把课文读正确。

2、听范读课文的录音,要求学生听准字音。

3、试着读课文。

展示阅读要求和提示:(1)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借助汉语拼音品读,并反复多读几遍,课文中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做到正确朗读课文。

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在学生读课文的过程中。

枣核夫妻爹娘扶犁折腾涨红困得很牲口官府善罢甘休注意读准:翘舌音“折”,前鼻音“困勤”,后鼻音“牲”。

另外,一个多音字“折”,在这里读“zh”,还有两个读音,一个读“zhé”组词为“打折”,另一个读音是“shé”,组词为“折本”;多音字“涨”在这里读“zhàng”,还有一个读音“zhng”,组词为“涨潮”。

5、识记生字A、识记生字你是如何识记这些字的?(1)熟字加偏旁:“父+多=爹”“利+牛=犁”“口+木=困”“牛+生=牲”“广+付=府”“四+去=罢”。

(2)形近字组词:核一该折一拆。

(3)组词扩展:妻子夫妻。

6、同桌互相听读课文,巩固生字、新词的认识。

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轻声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用生字卡片检查)衙役:衙门里的差役。

善罢甘休:好好地了结纠纷,不再使事态持续下去。

枣核教案合集五篇

枣核教案合集五篇

枣核教案合集五篇枣核教案合集五篇枣核教案篇1 设计说明本文讲了一个身体只有枣核那么大的小孩子,帮助父母干活,帮助乡亲们追回牲口、智斗县官的故事,表现了枣核的勤快、聪明。

教学时,让学生先读文,再找出文中的过渡句,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特点。

学前准备1.预习课文,认读生字,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2.制作多媒体课件。

〔老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学习目的1.认识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枣核的勤快和聪明;能复述故事。

学习重点理解枣核的勤快和聪明,能复述故事。

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板书课题,谈话揭题。

〔用时:3分钟〕1.老师板书课题,提问:读了这个课题你想到什么?2.提醒课题的含义。

1.师生交流,说说自己由课题想到的。

2.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理解“枣核”在文中的意思。

二、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用时:10分钟〕1.老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读准生字,把句子读通顺。

2.师要求:找出文中的过渡句,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1.学生边读边圈出本课的生字。

2.再读课文,找出文中的过渡句。

〔枣核不光勤快,也很聪明。

〕3.学生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枣核夫妻扶犁折腾牲口官府三、精读课文,体会人物特点。

〔用时:15分钟〕1.老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第1~3自然段,理解枣核的勤快。

2.默读第4~13自然段,理解枣核的聪明。

3.安排学生交流,老师课件出示相关内容。

1.学生互相交流表现枣核勤快的段落。

2.学生默读课文第4~13自然段,抓住枣核的语言、动作,理解枣核智斗县官的经过,体会枣核的聪明。

2.枣核的勤快详细表如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一段中的“大摇大摆”写出了枣核的什么性格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复述故事。

〔用时:12分钟〕1.老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理解本课的写作顺序。

2.请学生按顺序复述故事。

1.学生自读课文,列出本文的写作顺序。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

认识爹、勤等7个生字,重点指导读好“衙”。

2、体会枣核的机智和勇敢。

3、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难点:1、体会枣核的机智和勇敢。

2、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出示,导入课题。

1、出示枣核,导入新课——枣核,齐读课题。

师:一对夫妻在期盼中得到了他们的孩子,(出示),看到他们的孩子,你们有什么想说的?生1:这个孩子好小。

生2:这个孩子能做什么呢?师:这个孩子就是枣核,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课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枣核。

(多媒体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设计意图:有导入,设置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更能让理解文本内容。

多种渠道,加深学生印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认清文中的生字词,读懂内容,想一想文章讲述了什么事情。

2、检查生字词。

a、齐读、指名读;齐读,看图说意思;进行识字游戏。

b、想一想文章讲述了什么故事?(学生回答)设计意图:齐读、个人读,以图佐意,游戏的方式进行识字比赛,多种教学形式,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孩子主动学习。

分组形式的出现,的辅助,更能解决识字难点。

在兴奋的情绪中,孩子学得轻松,学习效率更高。

三、精读课文,品趣处。

1、学习枣核的“勤劳能干”。

师:枣核虽然小,但是却有很多本领,说一说。

生答。

师:想一想他还会哪些本领?生1:洗衣服。

生2:插秧。

师:真是个——生接“勤劳能干”的孩子。

师随机板书。

2、想一想后面哪些内容你觉得有趣,做上标记,并且想一想用自己的话说说哪里有趣。

a、捉弄衙役,牵回牛羊师:哪些内容有趣?怎么有趣,用自己的话说。

生回答。

师:体会到枣核的——?生:聪明。

师:用你们的朗读,把这一段故事读给大家听好吗?别急,读也是有学问的,想想该怎么读?出示读书小法。

(课件)学生自读,个别读。

《枣核》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枣核》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枣核》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枣核》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枣核》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枣核》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增强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

2、学习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

3、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材分析:这是作家萧乾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记述了“我”访美时,探望了一位旧时同窗好友,并带去了好友再三托付的几颗生枣核。

他领“我”踏访他精致匀称的后花园。

与他交谈中,才知道由于想家乡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我”带几颗枣核。

“我”感受到了同窗好友怀念家乡,眷恋故土的真挚情感,由衷地感慨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以枣核为线索,写了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

教学设想:本课的词语很丰富,应重视让学生积累;理解课文的内容、思想、感情,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

对于重点语句,要引导学生画一画、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文题的品味,意在欣赏文题的准确、简洁、形象,要通过学生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集思广益。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欣赏歌曲《绿叶对根的情谊》:“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然后提问“绿叶”指谁?“根”指谁?这首歌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为课文奠定了感情基调,渲染了特定的气氛。

二、作者简介萧乾,出生在一个汉化了的贫民家庭,当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记者。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①蹊跷(qīqiā)嫣红(ān)倘若(tǎng)山坳(à)掀启(xiān)镶嵌(qiàn)②风烛残年故弄玄虚安顿感慨良深精致匀称泛舟2、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共有三处:第一段,求带枣核;第三段、托枣核在掌心;第七段,试种枣树。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教学设计(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

认识爹、勤等7个生字,重点指导读好“衙”。

2、体会枣核的机智和勇敢。

3、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难点:1、体会枣核的机智和勇敢。

2、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出示,导入课题。

1、出示枣核,导入新课——枣核,齐读课题。

师:一对夫妻在期盼中得到了他们的孩子,(出示),看到他们的孩子,你们有什么想说的?生1:这个孩子好小。

生2:这个孩子能做什么呢?师:这个孩子就是枣核,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课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枣核。

(多媒体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设计意图:有导入,设置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更能让理解文本内容。

多种渠道,加深学生印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认清文中的生字词,读懂内容,想一想文章讲述了什么事情。

2、检查生字词。

a、齐读、指名读;齐读,看图说意思;进行识字游戏。

b、想一想文章讲述了什么故事?(学生回答)设计意图:齐读、个人读,以图佐意,游戏的方式进行识字比赛,多种教学形式,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孩子主动学习。

分组形式的出现,的辅助,更能解决识字难点。

在兴奋的情绪中,孩子学得轻松,学习效率更高。

三、精读课文,品趣处。

1、学习枣核的“勤劳能干”。

师:枣核虽然小,但是却有很多本领,说一说。

生答。

师:想一想他还会哪些本领?生1:洗衣服。

生2:插秧。

师:真是个——生接“勤劳能干”的孩子。

师随机板书。

2、想一想后面哪些内容你觉得有趣,做上标记,并且想一想用自己的话说说哪里有趣。

a、捉弄衙役,牵回牛羊师:哪些内容有趣?怎么有趣,用自己的话说。

生回答。

师:体会到枣核的——?生:聪明。

师:用你们的朗读,把这一段故事读给大家听好吗?别急,读也是有学问的,想想该怎么读?出示读书小法。

(课件)学生自读,个别读。

《枣核》教案

《枣核》教案

《枣核》教案有关《枣核》教案四篇《枣核》教案篇1问题补充:阅读《枣核》选段和《祖国》,回答文后题目。

(共15分)(甲)枣核(节选)萧乾她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她的后花园。

地方不大,布置得却精致匀称。

我们在靠篱笆的一张白色长凳上坐下,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经她指点,我留意到台阶两旁是她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草坪中央有个睡莲池。

她感慨良深地对我说:“栽垂杨柳的时候,我那个小子才5岁。

如今在一条核潜艇上当总机械长了。

姑娘在哈佛教书。

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

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

也许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

我想厂甸,想隆福寺。

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

” 接着,她又指着花园一角堆起的一座假山说:“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那是我们家的北海。

” 说到这里,我们两人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沿着卵石铺成的小径,穿过草坪,走到“北海”跟前。

真是个细心人呢,她在上面还嵌了一所泥制的小凉亭,一座红庙,顶上还有尊白塔。

朋友解释说,都是从旧金山唐人街买来的。

她告诉我,时常在月夜,她同老伴儿并肩坐在这长凳上,追忆起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

睡莲的清香迎风扑来,眼前仿佛就闪出一片荷塘佳色。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乙)祖国陈惠英我在赤道上渡过童年。

儿时,常常听长辈惦念“唐山”。

“妈妈,‘唐山’是什么地方?”有一回,我问母亲。

母亲郑重其事地找来华语课本�D�D从一片枫叶式的中国地图,我第一次认识了祖国的容颜。

母亲说:“在异国,风是热的,心却凄凉!” 为了寻找那叶脉似的故土山川,我和母亲,告别了美丽的南洋。

我带给祖国的,仅仅是海外孤儿的一瓣心香;祖国给我的,却是作为主人应有的一切,包括尊严。

《枣核》教案六篇精选全文完整版

《枣核》教案六篇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枣核》教案六篇《枣核》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

认识爹、勤等7个生字,重点指导读好“衙”字。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3.试着续编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体会枣核的机智和勇敢。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图片,制作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1.读了课题,你能想到什么?(枣核就是枣的核。

)2.启发谈话: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叫枣核的孩子的故事。

大家想知道这个孩子为什么叫枣核,这个孩子身上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28课《枣核》【设计意图: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

爹娘勤快扶犁衙役牲口官府指名读,齐读。

重点指导“衙”的读音,读yá,旧时官署的称呼。

指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枣核是一个像()一般大小的孩子。

他既()又(),比正常的孩子还()。

但有一次,他帮乡亲们将县官()夺了回来,可闯下()了,被官府()。

最后,枣核凭着自己的()和()成功地离开官府。

【设计意图:由于三年级的学生的概括能力还不够强,采取填空法可降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难度,降低学习的难度。

】三、再读课文,感悟理解1.默读课文,想一想:枣核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画出相关语句。

2.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生动有趣,但是篇幅较长,适合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讨论时,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作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3.汇报交流:(1)枣核是一个勤劳能干的孩子,从哪里能看出来?出示相关句子:枣核很勤快,天天干活,学了很多的本领。

他能扶犁,能赶驴,柴比别人打得多,因为别人上不去的地方他也能上去,他一蹦就能蹦到屋脊那么高。

枣核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孩子,从哪些事情中能看出来?(从帮乡亲们夺回牲口和机智脱险两件事情中可以看出来。

《枣核》教案7篇

《枣核》教案7篇

《枣核》教案7篇《枣核》教案篇1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节内容1听写字词2梳理课文结构3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二、继续学习课文1、阅读第一段。

提问:段中“再三”的意思是什么?有何作用?学生回答后明确:意思是一次又一次。

作用是增强__的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服务。

2、阅读2—4段。

提问:风烛残年是什么意思?意思是风中的蜡烛,比喻人已到了晚年。

提问:“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明确:运用了比喻了修辞手法,表明了美籍华人珍惜的态度,得枣核如获至宝的激动心情。

提问:“殷切”是什么意思?表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明确:意思是深厚而激动,表明了美籍华人急于得到枣核的心情,增强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作铺垫。

提问:美籍华人与分别快半个世纪的朋友见了面,第一句话说的是什么?这一句话表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明确:第一句话是“带来了吗?”表明了美籍华人急于得到枣核的心情。

3、学生根据下列问题读5—11段。

⑴写沿途风光的目的是什么?⑵“一座两层小楼”,“车库的门就像认识主人似的自动掀启”,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了”,“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以上这些话语表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⑶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⑷“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中的“一……就……”有什么表达效果?⑸列出文中美籍华人倾诉心里活动和借助谈话写人物行动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在语言方面有何特点?体现了人物什么思想感情?学生阅读思考后明确:⑴写沿途风光,目的一是再次造成悬念,二是为下文作暗示。

⑵这些话语表明美籍华人朋友事业家庭都如意,更深沉地体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⑶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具体通过栽种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试种家乡的枣树来体现的。

⑷“一……就……”这个词语起强调的作用,“一”过圣诞,“就”自然而然想旧历年,把游子之情表达得自然深沉。

⑸美籍华人直接倾诉内心活动的句子有:“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枣核》教案(最新3篇)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枣核》教案(最新3篇)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枣核》教案(最新3篇)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枣核》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认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折、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1、默读课文,首先明白“枣核”指的是什么,然后弄清楚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情,表现了枣核怎样的品质。

2、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枣核的聪明和勇敢。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会认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折、涨”。

2、默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感受枣核的聪明和勇敢。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民间故事是充满幻想的故事,要么故事里的人物拥有特异功能,要么主人公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故事的情节有超自然的性质。

民间故事一般是人们用口头形式传播而流传下来的,故事一般体现着人们的美好愿望。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叫《枣核》的民间故事。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1、教师范读课文中的生字。

重点指导边音“犁”,翘舌和后鼻音“牲”、多音字“折、涨”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亥—核(核心)—咳(咳嗽)—该(应该)利—犁(犁地)—梨(梨子)—俐(伶俐)生—牲(牲口)—胜(胜利)(2)多音字。

折zhē:折腾、折跟头zhé:折断、损兵折将shé:折本、枝折花落涨zhàng:涨红、头昏脑涨zhǎng:涨价、水涨船高辨析:“折”表示“翻转,倒腾”时读zhē,如“折腾”;表示“断”“亏损”或姓氏时读shé,如“折了、折本”;表示“断,弄断”“损失”“弯转,屈曲”等意思时读zhé,如“折断、打折、损兵折将”。

“涨”表示“体积增大”“弥漫”“多出来”“头部充血”时,读zhànɡ,如“豆子涨了、烟气涨天、头昏脑涨”;表示“水量增加,水面高起来”“价格提高”时,读zhǎnɡ,如“水涨船高、涨价”。

枣核教学设计优秀9篇

枣核教学设计优秀9篇

枣核教学设计优秀9篇枣核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学习作者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二)体会文中包含深情的语言;(三)理解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增强爱国情感,六枣核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二、教学重点:学习作者巧设悬念的构思三、教学难点:思乡之情在文中的具体体现四、教学设想(一)教学方法:指导阅读(二)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三)课型、课时:教读一课时(四)教具:投影仪五、活动内容及过程(一)导语:中华民族是有着优秀传统的民族,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以自己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即使身在异国他乡,也时时刻刻惦记着祖国,想念着故土。

今天我们来学习作家萧乾写的《枣核》一文,看看客居美国的游子是怎样思念祖国,怀念家乡的。

(二)投影检查预习:1、给下列文字注音蹊(qi)跷(qiao)掐(qia)嫣(yan)倘(tang)坳(ao)掀(xian)嵌(qian)乾(qian)喏(nuo)2、词语解释:掐指、嫣红、山坳、风烛残年、托付、游子、泛舟(师生订正,齐读两遍)(三)整体感知:1、听课文的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注意语句停顿及感情。

2、学生自由阅读并思考:①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是什么?明确:枣核②课文是怎样揭示枣核的用途的?逐层设置悬念,最后通过枣核用途表现人物的爱国思乡之情。

③课文是怎样设置悬念,推动内容发展的?明确:第1段:设置悬念:再三托付,带几颗枣核,不占分量,用途蹊跷。

2-4段:加深悬念:车站等候,殷切询问,托在掌心,故弄玄虚,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六枣核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5-10段:解开悬念:踏访后花园,手栽垂杨柳,总缺点什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11段:点明主题。

小结:本文结构精巧,首先表现在用“枣核”设置悬念。

并用“枣核”作贯穿全文的线索。

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把朋友的心和故乡连在一起。

在美籍华人的心目中,这几枚枣核的“分量”简直等于故乡故土,枣核是一条叙事的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

枣核教案6篇

枣核教案6篇

枣核教案6篇枣核教案篇1枣核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把握__的叙事线索体会课文通过朴实的叙事来表现海外华人对故土深切依恋的写法过程与方法:理解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海外华人对故土深切依恋的感情教学重点: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教学难点:品味课文饱含深情的语言教学课时:一教时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正如歌词中所唱,洋装所以、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爱国情怀,大家在电视上看过海峡两岸的亲人相团聚的场面吗?那是怎样的激动人心!今天我们一起随作者带着枣核走进海外华人的心中!介绍作者:萧乾(1910-1999),出生在一个汉化了的蒙族贫民家庭,当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记者。

二、整体感知1.检查字词蹊跷山坳胡同揣掀起镶嵌衣兜嫣红玛瑙国籍2.生读课文,画出与枣核有关的句子,思考全文的线索是:【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议枣核】二.深入探究画出文中能够表现老人思乡的句子【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她托在掌心,想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地方不大,布置得却精致匀称】【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着花园有点家乡味道?”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第八九小节】【她告诉我……在北海泛舟的日子】三.拓展延伸1.从文中找出句子证明:思乡之情会随着生活条件的优越、年龄增长而淡忘吗?【沿途美丽的风光,优越的家庭条件】【朋友不好意思】【年纪越大,思乡越切】2.朋友是通过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栽垂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北海泛舟的情景、打算种家乡的枣树】【朋友是常居海外,当因为种种原因(上学、探亲、旅游等)而离家之后,时间稍长一点,你会有什么感受?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呢?】【朋友是常居海外,当因为种种原因(上学、探亲、旅游等)而离家之后,时间稍长一点,你会有什么感受?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呢?】【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2022《枣核》教案_4

2022《枣核》教案_4
2022《枣核》教案
《枣核》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化工作者,可能须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枣核》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枣核》教案1
枣核教案学生分析:执教的班级是初二(3)班的学生,班级的学生平常上课,思维比较活跃,留意力也简单受外界影响,枣核 教案。《枣核》这篇文章内容较浅显,作者抒发的情感,班级的学生读完课文后,基本上能够把握。因而,在江春玲老师的指导下,斟酌一再,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体会情感,学习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这一目标,对于学习程度不太好的学生而言,通过文中关键字词的把握与理解,也能够让他们学有所得。而对学习程度较高的同学,也不并是轻而易举地就能够驾驭借物抒情这一写作方法,让他们通过换位思索,设置情境,深有感受地真正理解这一写作方法,从而达到驾驭的目的。
作者简介
萧乾,1910年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蒙族人,祖籍内蒙古,生于北京。
1929年进燕京国文专修班学习,一年后考入辅仁高校。1933年转入燕京高校新闻系,选修“特写——旅行通讯”课程,1935年6月毕业。
1939年他赴英讲学,起先了七年的欧美生活。其次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作为《大公报》的记者,奔波在西欧的反法西斯战场上。1945年,他从莱茵河前线返回伦敦,经加拿大东岸转旧金山,采访了联合国成立大会。在那些年头里,他先后写出了《冲突交响乐》、《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南德的暮秋》及《美国之行》等优秀特写。他的《美国之行》,是40年头对美国相识的真实记录。
现在请同学们思索:本文为什么要以“枣核”命题呢?
1.既然是表现思乡之情的,那家乡里的一切都可以做题目啊。如小凉亭、红庙、白塔、睡莲、垂柳、厂甸、隆福寺等等,都可以啊。为什么单单用了枣核呢?明确:①从结构上看:它是本文的叙事线索②从内容上看:它是本文的情感载体家乡的那棵枣树留给她太多太多的回忆,院里的那颗枣树对她具有特别的意义,是她童年、少女时代美妙时间的见证。正如刚才大家所说的,当我们有一天离开上海的时候,我们也会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回忆,有一个承载着我们情感的东西,看到它,就会想起上海的点点滴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枣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

认识爹、勤等7 个生字,重点指导读好“衙”字。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3、试着续编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体会枣核的机智和勇敢。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图片,制作课件。

教学时数:1 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1、读了课题,你能想到什么?(枣核就是枣的核。

)2、启发谈话: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叫枣核的孩子的故事。

大家想知道这个孩子为什么叫枣核,这个孩子身上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28 课《枣核》。

【设计意图: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

爹娘勤快扶犁衙役牲口官府(1)指名读,齐读。

(2)重点指导“衙”的读音,读yá,旧时官署的称呼3、指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枣核是一个像()一般大小的孩子。

他既()又(),比正常的孩子还()。

但有一次,他帮乡亲们将县官()夺了回来,可闯下()了,被官府()。

最后,枣核凭着自己的()和()成功地离开官府。

【设计意图:由于三年级的学生的概括能力还不够强,采取填空法可降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难度,降低学习的难度。

】三、再读课文,感悟理解1.默读课文,想一想:枣核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画出相关语句。

2.小组讨论【设计意图:这篇课文生动有趣,但是篇幅较长,适合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讨论时,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作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3.汇报交流:(1)枣核是一个勤劳能干的孩子,从哪里能看出来出示相关句子:枣核很勤快,天天干活,学了很多的本领。

他能扶犁,能赶驴,柴比别人打得多,因为别人上不去的地方他也能上去,他一蹦就能蹦到屋脊那么高。

(2)枣核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孩子,从哪些事情中能看出来?(从帮乡亲们夺回牲口和机智脱险两件事情中可以看出来。

)(3)枣核是怎样帮乡亲们夺回牲口的?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a、等衙役们睡着了,枣核解开缰绳,又一蹦蹦到驴耳朵里,“哦喝!哦喝!”大声吆喝着赶驴。

b、闹腾了一阵,衙役们什么也没搜着,刚刚躺下,又听到了吆喝声:“哦喝!哦喝!”c、折腾了大半夜,衙役们困得很,有一个衙役头子说:“不用管它,不知是个什么东西在作怪,咱们睡咱们的觉吧。

这时候枣核从驴耳朵里跳了出来,把门开开,赶着牲口回到了村子。

(4)枣核是怎样机智脱险的?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a、衙役们拿出铁链来绑枣核,噗的一声,枣核从铁链缝里蹦了出来,站在那里哈哈大笑。

b、衙役们打这面,枣核蹦到那面去,打那面,枣核蹦到这面来,怎么也打不着。

c、枣核这次不往别处蹦,一蹦蹦到了县官的胡子上,抓着胡子荡秋千。

县官直喊:“快打!快打!”衙役一棍打下去,没打着枣核,却打着县官的下巴骨啦,把县官的牙都打了下来。

满堂的人都慌了起来,跑上前去照顾县官去,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

四、深入体验,深入理解1.你喜欢枣核吗?为什么?2.读了这一篇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五、梳理内容,复述故事1、这个故事非常有趣,你能根据板书提示,加上自己的想象讲一讲这个故事吗?2、学生复述故事。

六、回顾课文,续编故事1、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之后,还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你能接着往下讲吗?2、学生练习,续编故事。

【教学设想】自主学习,默读课文,合作交流讨论关于枣核斗智斗勇的故事。

把握故事内容,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枣核图片。

提问:谁能介绍一下什么是枣核?我们今天所说的可不是这个枣核,而是一个像枣核一样大小的人――枣核。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枣核)。

3、质疑课题,看到课文的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预设以下几种答案:(1)本文介绍了枣核的什么事情?(2)枣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师: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并标段,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朋友,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争取把课文读正确。

2、听范读课文的录音,要求学生听准字音3、试着读课文。

展示阅读要求和提示:(1)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借助汉语拼音品读,并反复多读几遍,课文中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做到正确朗读课文。

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在学生读课文的过程中。

枣核夫妻爹娘扶犁折腾涨红困得很牲口官府善罢甘休注意读准:翘舌音“折”,前鼻音“困勤”,后鼻音“牲”。

另外,一个多音字“折”,在这里读“ zh”,还有两个读音,一个读“ zhé”组词为“打折”,另一个读音是“ shé组词为“折本”;多音字“涨”在这里读“ zhàng”,还有一个读音“ zhng”,组词为“涨潮”。

5、识记生字A、识记生字你是如何识记这些字的?(1)熟字加偏旁:“父+多=爹”“利+牛=犁”“口+ 木=困”“牛+生=牲”“广+付=府”“四+去=罢”。

(2)形近字组词:核一该折一拆。

(3)组词扩展:妻子夫妻。

6、同桌互相听读课文,巩固生字、新词的认识。

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轻声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用生字卡片检查)衙役:衙门里的差役。

善罢甘休:好好地了结纠纷,不再使事态持续下去。

钱搭:古代装钱物的口袋。

惊堂木:惊堂木也叫醒木,也有叫界方和抚尺的。

一块长方形的硬木,有角儿有棱儿,使用者用中间的手指夹住,轻轻举起,然后在空中稍停,再急落直下也是古时县官用,举起拍于桌上,起到震慑犯人的作用,有时也用来发泄,让堂下人等,安静下来。

四、深入探究,感悟文法。

1、自由读文,分角色读文。

读了课文后,你觉得枣核是个怎样的孩子?(枣核是一个既勤劳又聪明的孩子。

)2、你最喜欢文中的那些片段,说来给大家听听。

(1)“等衙役们睡着了,枣核解开缰绳,又一蹦蹦到驴耳朵里,‘哦喝!哦喝!'大声吆喝着赶驴。

”你觉得这个地方怎么有趣了?(枣核很小,人可以钻进驴耳朵里,衙役们不会发现他。

)(2 )“衙役们拿铁链来绑枣核,噗的一声,枣核从铁链缝里蹦了出来,站在那里哈哈大笑。

”你觉得以上句子,有哪些想象合理的地方?(枣核小,是完全可能从铁链缝里钻出来的。

)(3)“枣核这次不往别处蹦,一蹦蹦到了县官的胡子上,抓着胡子荡秋千。

⋯⋯那衙役一棍子打下去,没打着枣核,却打着县官的下巴骨啦。

”这个片段,你想到了哪个故事?(活佛济公的故事。

)(2)分角色表演课文,先小组内表演课文内容,再选代表在全班表演故事。

五、拓展延伸,说写训练1、默读课文,复述故事。

2、续编故事。

想象一下,枣核还有哪些聪明能干的故事?《枣核》教学反思《枣核》是一个民间故事,故事语言通俗易懂,但却寄托了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

备课的时候我在想,学生们都早已知道这个故事了,在教学中,我应该怎么教才能更有效果?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显然不能停留在简单的了解故事、指导朗读的环节上了。

所以我想应该引导他们透过故事情节,引发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故事记述了山脚下一户农民生了一个“枣核”那么大的孩子,一年又一年,他不会长大,但是他人小,身事情都能做,邻居们都夸他是个好孩子。

枣核既勤快又聪明,他为了农民斗衙役戏县官。

在本课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 思维空间,放开学生的手脚,较好地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努力地方向。

课堂上用一组图片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了课堂气氛。

其次,通过阅读让学生理解想象的用法和写法,整堂课的环节较为流畅,学生也易把握。

让学生把自己了解的有关造人的故事表述出来。

这样做,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锻炼了他们的胆量。

《枣核》这则民间故事如能巧妙讲解,在品读相关语句的过程中理解人物形象,在理清了故事情节,我设计了人物评论这个环节,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

这个问题的提出对课文的理解更有效果,我放手让学生来讲,从文本中理解,把品味、感悟还给学生。

学生的发言能够结合课文里的内容谈自己的理解,他们认为枣核勤快聪明有正义之心,枣核的父母淳朴善良,县官奴役百姓,衙役助纣为虐,危害乡民。

我让同学们分角色朗读,体会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在熟读之后,让学生尝试表演故事的内容。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独立完成能力。

本节课的亮点:一是学生的创新:在“展示评价”上,大部分学生能有理有据,有条有理,口齿清晰地展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二是学生讨论问题热烈,回答问题积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这节课由于准备仓促,但也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在这节课上积累了词语,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学会了概括课文的方法并认识了一种新的写作方法。

个人觉得学生收获还是颇丰的。

这也就是语文教学上要求的一课要有一得吧。

总觉得有很多需改进的地方。

首先,新课程理念强调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

而本课的教学,我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的,问题全是我设计的,虽完成了学习任务,但学生是被动学习,主动探究、发现问题的意识未得到增强。

其次,因为本课主题不难理解,我所设计的问题也都较浅显,难以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授课内容多停留在教参层面,自己对文章内容的思考不多,挖掘不够深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