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最有效的乘法分配律教学策略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策划7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策划7篇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策划篇1教材简析:能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式题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或可以转化成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可以直接应用乘法分配律算出结果;另一种是求两积之和的算式里有一个乘数相同,可以逆向应用乘法分配律算出结果。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能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的式题的特点,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让学生学习应用估算的方法判断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3、让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主动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感受数学规律的普遍使用性,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运用数学规律提高计算效率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加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过程:一、讲解学生作业错得较多的题目1、99×37+37=37×(□○□)指名说说这题是如何思考的:乘法分配律其实就是合起来乘可变成分别乘或是分别乘变成合起来乘。
在这个算式中,只有一个乘,那就要把后面的“37”改装成乘“37×1”,然后就可以看出是在分别乘37,应该等于合起来乘37,括号里应该填写的是“99+1”2、把左右两边相等的算式用线连起来11×58+49×11 12×77+8×77(12+8)×77 36×25+4×25(58+12)×14 27×21+27×2927×(21+29) 11×(58+49)(36×4)×25 58×14+12先让学生说说哪几组是肯定能连线的,还有哪几组有问题?说说为什么不能连线?(1)(58+12)×14应该等于分别乘14,但“58×14+12”中的12没有乘14,所以是不相等的。
(2)(36×4)×25,乘法分配律要有乘有加,这里只有乘,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它只能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策略分析:让每个孩子都能学好数学
数学是一门能力很强的学科,学好数学对于孩子的未来发展非常重要。
而数学中较为基础的运算法则中,乘法分配律是非常重要的一条运算法则,也是后来学习更加复杂的数学问题的重要基础。
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学好数学,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教学策略帮助他们掌握乘法分配律的知识。
一、需求调研在开展数学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活动之前,我们需要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一些调研,了解他们在乘法分配律方面可能存在哪些问题。
可以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谈话等方式,收集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了解情况。
二、授课方式选择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授课方式。
比如,对于小学生,可以采用比喻、故事等方式来讲解乘法分配律,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
而对于中学生,则需要更加深入地讲解乘法分配律相关的知识点和公式等,使学生逐步掌握它的相关知识。
同时,也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互动课堂等方式,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进来,提高学习效果。
三、注重实践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乘法分配律知识,教师还需要注重实践教学。
可以通过练习题、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乘法分配律的知识,同时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四、教学资源选择在教学乘法分配律过程中,选择好的教学资源也非常重要。
可以选择一些与乘法分配律相关的视频、教材、游戏等资源,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加轻松愉悦,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五、教学评估和反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
可以通过小测验、作业等方式来检测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掌握程度,同时也需要及时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纠正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相关知识。
在教学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同时,也需要注重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上述策略的运用,可以让每个孩子都能学好数学,并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得到更大的发展。
探索最有效的乘法分配律教学策略(一)
探索最有效的乘法分配律教学策略(一)乘法分配律是数学中的一种基本概念,它涉及到了乘法和加法的运用。
因此,在教学中,对于这一概念的教学也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本篇文章将探索最有效的乘法分配律教学策略。
一、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引导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和找到问题解决方法的学习方法,对于乘法分配律教学来说是一种极具挑战性的教学策略。
通过设置各种任务和问题,引导学生在研究,探究数学规律和归纳总结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二、模拟游戏法这种教学策略采用游戏的形式,给予学生模拟的环境,通过角色扮演、问题解答等方式,体验乘法分配律的实际运用。
这种方法能够引发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并且能够使得事实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示范法“示范法”是以教师的示范为中心,通过讲解、演示、引导学生模仿等方式,让学生逐渐地掌握乘法分配律的相关概念和应用。
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原理和应用,为学生掌握乘法分配律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指将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和情况融入到教学中,通过分析案例和讨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基本规律和应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方法既联结实际生活,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一种效果显著的教学方法。
综上所述,以上四种教学策略是在乘法分配律教学中最有效的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能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模拟游戏法能够激发兴趣,示范法能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案例教学法能够结合实际生活给学生进行直观讲解。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和学习特点,灵活选择教学策略,使得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浅谈乘法分配率的有效教学策略
浅谈乘法分配率的有效教学策略摘要:无论是小学阶段还是初中阶段,乘法分配律都是学生必学的一项运算定律,在数学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乘法分配律不仅仅是一项运算法则,更是一种数学思想,对学生进行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知识。
基于此,本文着重论述了乘法分配律的教学策略,以便学生能够在解题过程中灵活地运用乘法分配律,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乘法分配律;教学策略乘法分配律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学生解决数学问题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对于学生来说,在计算数学题目时使用乘法分配律时非常容易出现错误,这就成为数学教师教学的一个重难点。
因此,数学教师在进行乘法分配律教学时,要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使学生能够有效地理解乘法分配律,并将乘法分配律灵活地运用在数学题目之中,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一、利用生活化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数学教师在给学生讲解乘法分配律时运用生活化教学法,学生的学习处在他们比较熟悉的真实生活之中,从而将学生探究乘法分配律的热情调动起来,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本节课的数学学习之中。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遇到与实际生活有关的问题就会产生极大的热情。
数学教师给学生提出一些与生活化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尝试着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这些数学题目。
当学生自主地探究数学知识,自然而然地就能够掌握乘法分配律。
例如,数学教师在给学生讲解乘法分配律的知识点时,为了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教师可以给学生构建生活化的情境,并提出一些与现实生活有关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探究乘法分配律的相关知识[1]。
数学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在超市买文具的生活情境,如“新学期到了,教师需要购买一批文具。
假设一块橡皮是3元,一只圆珠笔是5元,教师一共买了三只圆珠笔,四块橡皮,问教师一共花了多少钱?”这是以前就学过的知识,非常简单,学生很快就能够列出数学计算式:3×4+5×3,此时就需要教师在此基础上再添加一些条件,如“教师觉得圆珠笔的数量不够,又买了10支圆珠笔。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6篇)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作者整理了6篇《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篇一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4~55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2.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观察、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能联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过程一、创设比赛场景,在活动中激趣谈话:听说我们四(1)班的同学口算速度快,正确率高,想不想显一显身手?那我们来一个速算比赛怎么样?A组B组(1)135×6+65×6(1)(135+65)×6(2)9×37+9×13(2)9×(37+13)在A组同学不服气,说B组容易时,教师激趣:是吗?B组容易?那我们再来一次好吗?A组B组(1)(10+4)×25(1)10×25+4×25(2)(4+8)×125(2)4×125+8×125谈话:为什么这次A组又输了?观察观察,可不要冤枉了老师。
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讨论交流)小结: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
一切数学知识来源于发现问题,而一个伟大的数学家有所成就在于他发现问题。
看看今天我们的同学们发现一个怎样的数学知识。
有信心吗?给自己鼓鼓掌!谈话:同学们,我们学校有5个同学就要去参加“海安县首届批发王杯少儿才艺大赛”了,声乐兴趣小组的于老师准备为他们每人买一套一样的漂亮服装,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评析:玩是学生的天性。
发现美妙之处:乘法分配律的趣味探究教案
发现美妙之处:乘法分配律的趣味探究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含义。
2. 学生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归纳,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规律。
2.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提高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感受数学的奇妙之处。
2. 学生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与他人共同探究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引入乘法分配律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乘法分配律的背景和意义。
2. 通过实际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让学生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规律。
3. 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练习,巩固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4. 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本质和内涵。
5. 通过拓展题和游戏,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让学生体验乘法分配律的趣味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 采用分组合作法,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采用实际操作法,让学生进行实际计算和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4. 采用总结归纳法,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四、教学资源1. 教学PPT:包含乘法分配律的定义、例题、练习和拓展内容。
2. 练习题:包括不同难度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游戏材料:用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增加课堂趣味性。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回答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练习正确率: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评价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小组合作表现: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交流和分享。
4. 拓展题和创新能力:评价学生在拓展题中的思维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如何教学乘法分配律才更有效率
如何教学乘法分配律才更有效率乘法分配律是数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必须要掌握的。
下面将介绍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乘法分配律。
1.具体化教学:乘法分配律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
选择一些具体的数值,将乘法分配律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购物、运输等场景。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实践,并更好地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2.图形化教学:利用图形来解释乘法分配律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可以使用平面图或者网格图来帮助学生观察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例如,将一个长方形分成若干个小矩形,让学生观察每个小矩形的面积以及整个长方形的面积与小矩形面积之和的关系。
这样可以直观地展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3.探索性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探索性学习的方式来理解乘法分配律。
提供一系列问题,让学生通过试错的方法自己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规律。
例如,给出一些简单的算式,让学生自己推导出乘法分配律的形式。
探索性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4.实际应用:将乘法分配律与实际应用场景相结合,可以增加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兴趣和理解。
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乘法分配律,例如商业和经济问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并应用乘法分配律。
5.游戏化学习:利用游戏化学习的方式教授乘法分配律,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游戏和谜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用乘法分配律。
通过游戏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可以加深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记忆。
6.讲解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讲解与实践相结合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通过讲解清晰地介绍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和性质。
然后,给学生提供一些例题和练习题,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应用乘法分配律。
在解题过程中,可以分小组或者个别辅导的方式,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反馈。
最后,重点是反复练习。
乘法分配律是一个基础性的概念,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来巩固和熟练掌握。
教师应该提供足够的练习机会,鼓励学生多做练习,并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
探索有效的乘法分配律教学方法
探索有效的乘法分配律教学方法摘要:乘法分配律是乘法运算定律中学生最难理解与掌握的内容,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
同时,也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生活经验;比较辨析;创新思维;简便计算学生在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时,往往容易出错,其根源就在于没有很好地理解与掌握乘法分配律。
面对新课程,如何更好地把握新课程理念,逐渐走进新课程呢?下面是我教《乘法分配律》的体验与感受。
一、依托生活经验,提炼抽象思维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的程度就越高。
实际问题的生活背景是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及其算理的出发点,在练习中学生常常出现这样的错误:(125+13)×8=125×8+13,我们老师常常对学生用乘法分配律时去灌输“用括号里的两个数,分别乘8,再把它们的积相加”,这样一句话,成绩好的孩子理解可能会比较到位,但是差生在实际运用时会由于理解不透彻经常出错。
这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践,帮助学生加深对此的理解。
例如,我在上课时,借助买成套衣服的生活经验,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活动:学校购买校服,每件上衣35元,每条裤子25元。
买这样3套校服,一共要多少元?对于这样的问题,有了生活经验的支撑,学生解答时得心应手,这一过程引导学生充分感知两种算法以及算法之间的关系,对两种计算过程进行比较,容易得知(35+25)×3=35×3+25×3。
接着,利用学生所积累的感性经验,举例验证。
生生辨析,说一说你怎么证明写出的算式是左右相等的。
这样,顺势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同伴交流进行对比、提炼,最后形成数学模型:(a+b)×c=a×c+b×c,成功地实现了从具体生活到抽象思维的升华。
最后,还要把抽象思维还原到生活实际辨析“孪生姐妹”,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2
2.《探索与发现(三)》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探索与发现(三)》教材第48页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特点。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正确应用。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1.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
谁来说一说,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有什么特点?(用于“连乘”的算式,乘法交换律:交换因数在的连乘算式中的位置,乘法结合律:改变连乘算式中的运算顺序。
)2.在前几节课,我们还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它们与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比较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不同点:用于“连加”算式。
不同点:加法交换律:交换加数在的连加算式中的位置,加法结合律:改变连加算式中的运算顺序。
)(二)、探究发现1.独立解决问题:每件上衣要63元,每件裤子要37元。
要买这样的衣服6套,共需要多少元?2.分析探究:(1)分析两种不同的算法的算理:算法一:63×6+37×6=378+222=600(元)(先算6件上衣的钱,再算6件裤子的钱,最后把上衣和裤子的钱全部加起来。
)算法二:(63+37)×6=100×6=600(元)(先算1套衣服的钱,再算6套衣服的钱)(2)根据两种不同的算法结果相同得出如下算式:(63+37)×6 = 63×6+37×6(3)假如每件上衣a元,每件裤子b元,买的套数为c套,改写上面的等式:(a+b)×c= a×c+ b×c(4)观察分析上面等式的特点,理解“乘法分配律:两个数a、b的和乘另一个数c,把左边算式括号外的“×c”分别分配给括号内的每一个加数(a、b),就变成了右边的算式。
结合“乘法”、“分配”的特点,我们可以把上面的运算规律可以叫做“乘法分配律”。
小结:两个数相加再乘另一个数,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加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乘法分配律的实践教学(3篇)
第1篇摘要:乘法分配律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并掌握这一性质对于后续的数学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探讨如何有效地教授和运用乘法分配律,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引言乘法分配律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基础概念,它表达了乘法运算与加法运算之间的关系。
乘法分配律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乘法的本质,还能提高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运算效率。
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乘法分配律的实践教学,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课题。
二、乘法分配律的实践教学策略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利用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乘法分配律之前,教师可以讲述一个与乘法分配律相关的故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例如,讲述小明去超市购物,他需要买3个苹果和2个橘子,苹果每个2元,橘子每个3元,让学生思考如何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小明总共花费多少钱。
(2)结合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分配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在讲解乘法分配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家里有5个苹果,妈妈又买了3个苹果,现在一共有多少个苹果?通过这个例子,让学生感受到乘法分配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实用性。
2. 基本概念,循序渐进(1)明确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在讲解乘法分配律之前,教师应先向学生解释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即a×(b+c)=a×b+a×c。
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是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
(2)通过实例讲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教师可以通过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乘法分配律。
例如,讲解2×(3+4)时,先计算2×3和2×4,然后将两个结果相加,让学生发现乘法分配律的成立。
3. 实践操作,巩固理解(1)小组合作,共同探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究乘法分配律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例如,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其中长方形的长是a,宽是b+c。
乘法分配律教学难点分析及策略
我教我思乘法分配律教学难点分析及策略文/深圳市龙岗区如意小学卢运杆本文结合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 数学中!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内容,提出了乘法分配律较之加、乘 法结合律与加、乘法交换律对于学 生更加的陌生,定义归纳更加困 难,符号、形式更加复杂,应用模 式更加丰富的问题,同时阐述了乘 法分配律教学中所涉及到的策略方 法。
旨在提高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 理解和应用,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 模式,引导学生结合不同的运算定 律快速解决实际问题。
一、乘法分配律的难点分析(一) 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在学 乘法分配律之 ,学生对 学 了加法交 律、加法结律与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律,对 比以下四个算式&3+5=5+3和3+4+ 5=3+(4+5); 3x5=5x3 和 3x4x5=3x (4x5),容易发现加法与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在公式形式上的 :性,学生容易理解与实际运用。
反 观乘法分配律的算式&3x(4+5)= 3x4"5x4,乘法分配律呈现出显而 易见的复杂性,况 有相关的加法分配律的在,学生对乘法分配 律的 分陌生,难 时间 乘法分配律,在 运算定律 杂的情况下分不乘法分配律的 ,对乘法分配律的定义理解不,从而导在实际运用中不能运用乘法分配律。
(二) 乘法分配律的归纳而乘法分配律的公式为:(a+b)xc=axc+bxc,其文字表达式 “数的和与 数相乘,可分 与数 乘,到的积再相加”,由此可见:较 之乘法交换律,乘法分配律呈现出 明显的复杂性。
“分 乘”、“再相加”对于学生而 :于复杂,不易于概念的理解,容易形 义,运算 不 ,而导 乘法分配律难于 纳。
(三)乘法分配律的复杂性乘法分配律包括*x”和“+”两种运算符号,运算等式两边的符 ,式一边有有,加了学生理解 法分配律的难,实际运用乘法分配律时经性的 加 的。
(四)乘法分配律的应用难点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与 法交换律、结合律应用模式较 J单,算法单一。
数学教案分享:探讨乘法分配律的教学重点
优秀数学教案分享:探讨乘法分配律的教学重点作为学科之一,数学在中小学的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而针对于数学的教学,优秀的教学计划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数学知识。
本文将针对乘法分配律讲解优秀的数学教案分享,探讨教学计划中的教学重点。
一、教学背景在学生初学习数学的时候,乘除法计算是十分常见的。
而针对于乘法,乘法分配律是一种常见的计算方法。
因此,乘法分配律是初学习数学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目标在教授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构建出科学的教学计划。
乘法分配律的核心在于通过分配律的运用,思考出乘法之间的互动关系。
教学目标应该通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使其能够自主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核心思想。
三、教学步骤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带入实例说明乘法分配律在教学之初,给出一组实例,以让学生清晰地看到乘法分配律的具体运用效果。
例如:(a+b)×c=a×c+b×c。
2.进行引入习题在听完讲解后,教师可以通过引导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研究习题。
例如:如何解决如下问题:(1+2+3)×4=?。
3.探讨乘法分配律的本质在发现问题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本身,让学生通过思考44769- ×67的解法,看到乘法分配律的本质。
即,将一个数分成若干个数进行计算,再加起来。
4.进行简单的练习当学生已经能够明白乘法分配律的本质后,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简单的练习,让学生进行巩固。
例如,通过对(2+3)×6=30的解法研究来巩固此知识点。
5.进行联想和拓展在引入实例之后,学生很有可能会拓展教学内容。
这时,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能力,引导学生发现另外一些乘法分配律的知识点,以便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发现组合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在进行教学计划时,我们可以发现教学重点即在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发现组合能力。
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这两种能力,即告诉他们在用乘法分配律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如何才能解答问题、发现数学规律等。
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
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摘要:在数学教学当中乘法分配律涉及分配律、结合律,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资源时要慎重,因为分配率与结合律相对较难,有着较高的理解难度,如何更好地将学习概念融入生活变得至关重要;想要让学生积极自主总结规律,就需要观察与分析;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巩固所学习的新知识,则需要重点加强对乘法分配律进行教学实践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有效教学;实践研究引言:在小学的重要教育阶段,乘法分配律是其中的重点之一,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灵活地运用小学四年级乘法分配律算法,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结合律、分配律等数学学习内容,在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法分配律知识时,如何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更加灵活地运用,在课堂上学到知识化解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实施更加有效的教学方式,通过对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同时,如何找到相关的问题,成为本文中探索的重点。
一、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小学作为激发学生综合素质的最佳场所,而数学更是身负着培养小学生思维逻辑能力的重任,其中教学模式无法完全得以学生为主体为目标发展,学生的发展与成长都不能得到良好的保障,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决定了其他学科的学习热情,有助于培养学生潜在能力,从而实现健康成长的教育目标。
因此,为顺应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要求,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素质教育的新理念和新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深刻地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实施素质教育,打造高效数学教学课堂,为小学生自由、健康、和谐全面发展保驾护航,从而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教学片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出问题的方式更好地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师:同学们,大家一起观看课件上的题目《乘法分配律》,本节课我们来学习乘法分配的知识,大家动手算一算多媒体展示的题目:(1)2x(20+11)(2)(6+6)x2(3)10x6-3x4通过给出题目让学生自主解答的时间限制在3分钟内,但是经过统计学生解答出这问题的时间可能会在10分钟左右或更久的时间。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通用5篇)《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准备:课件、口算题、例题、练习题等。
教学策略:本节课的学习我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学习,把问题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结合运用于教学过程中。
使学生自主、勇敢地体验尝试和实践活动来进行综合学习。
教学流程:一、设疑导入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
谁来说一说,掌握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有什么作用?生:可以使计算简便。
师:同意吗?(同意。
)接下来我们做几道口算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其他同学快速判断。
(生口算。
)【设计意图:这样开门见山的导入,不但可以巩固旧知,为新课作铺垫,而且当学生快速口算到新课题时,会出现一种戛然而止的效果,出现问题情境,从而自然导入新课。
】二、探究发现1、猜想。
师:同学们算得很快,看看下道题你们能不能很快算出来。
(出示:(10+4)×25。
)师:这道题算得怎么不如刚才的快啊?生:它和前面的题目不一样。
师:好,我们来看一下它与前面的题目有什么不同?生:前面的题都是乘号,这道题既有乘号还有加号。
生:前面的算式都是3个数相乘,这个算式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师:这道题含有不同运算符号了,有能口算出来的吗?说说你的想法。
生:(10+4)×25=10×25+4×25。
师:为什么这样算哪?生:我是根据乘法分配律算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吗?生:我是从书上知道的,我知道它的字母公式(a+b)×c=a×c+b×c。
师:你自学能力很强,但对乘法分配律的内涵还不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乘法分配律好吗?(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有效教学的研究
乘法分配律有效教学的研究摘要:乘法是算数中最简单的运算之一,能够和加减法一起组合成各种各样的运算算式,同时也是小学阶段数学的重点学习内容。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学好乘法运算能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提供更多的解题策略,所以,学好乘法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在乘法运算中,有三大运算定律,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能够广泛运用在乘法与加减法相结合的运算中,使得运算变得更简单,所以加强对乘法分配律的教学策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乘法分配律;小学数学;数学教学策略引言:小学乘法阶段所学的三大定律分别是乘法分配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其中乘法交换律是这三大定律中最复杂的一个重要定律,并且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占据了重要的作用,利用这一定律进行乘法运算,可以使乘法运算变得更加简便。
小学阶段的很多乘法运算中的公式推导都会用到这一定律,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一定要重点研究,重点教学,让学生重点掌握这一乘法基本定律,并且能够加以应用。
一、创设教学场景,使教学贴近生活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造生活化教学的情况,使学生在生活条件熟悉的情况下,激发求知的兴趣,并在兴趣的驱使下让学生参加学习新知识,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
比如在学习《四则运算》中乘法分配律时,教师可以设计出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生活化情景课堂,将所教授的知识融入到学生日常所能见到的生活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思考兴趣。
教师可以创设一个这样的场景:假设有10个小组,每个组有4位同学负责种树,2位同学负责浇水,让学生思考,本次植树活动一共有多少位同学参与了?现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给出答案,接着教师再进行讲解,这道题目有两种解题方法:首先可以思考每个小组有多少名同学?可以得到每个小组有4+2=6名同学,一共有10个小组,所以在结合前面学习的乘法知识,得到本次参与活动的同学一共有6x10=60名同学。
所以得到的乘法分配律解题式为:(4+2)x 6=60还有第二种解题方法,可以让同学们思考,本次植树活动中,负责种树的同学有多少人?利用乘法知识可以得到:4x10=40人,本次负责浇水的同学有:2x10=20人,接着再用加法可以得出40+20=60人,所以得到本次参与植树活动的同学共有60名,从而得到的解题式为4x10+2x10=60人。
创新教学教案:如何运用乘法分配律让学生爱上数学
创新教学教案:如何运用乘法分配律让学生爱上数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1. 乘法分配律的定义与表达式。
2. 乘法分配律的运用方法与实例。
3. 乘法分配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乘法分配律。
2. 利用实例分析和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让学生感受乘法分配律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乘法分配律的定义与表达式,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基本概念。
3. 分析实例,演示乘法分配律的应用过程,让学生初步掌握乘法分配律的使用方法。
4. 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心得,互相学习,提高解题能力。
五、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关注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收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反馈,了解教学效果,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
六、教学活动1. 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自然地运用乘法分配律,增强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知。
2.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将乘法分配律应用于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 举办数学竞赛,激发学生学习乘法分配律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准确性。
七、教学资源1. 制作多媒体课件,直观地展示乘法分配律的应用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法分配律。
2. 提供丰富的练习题库,包括不同难度和类型的题目,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3. 利用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实践机会,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探究乘法分配律的推广应用,如平方分配律、立方分配律等。
小学数学教案: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技巧
小学数学教案: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技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运算技巧。
二、教学内容:1. 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和公式:a ×(b + c) = a ×b + a ×c2.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场景和实际意义。
3. 乘法分配律在四则运算中的应用案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
2. 利用乘法分配律简化运算过程。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或黑板。
2. 教学案例和练习题。
3. 学生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谜语引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公式和应用场景,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实际意义。
3. 案例分析:给出几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乘法分配律的应用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规律。
4.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技巧。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分配律的应用规律。
2.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乘法分配律的应用过程。
七、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过程,评价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运算技巧。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探索乘法分配律在更复杂运算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2. 结合其他数学概念和运算定律,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3. 鼓励学生参与数学竞赛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九、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中的活动,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初步学习体会提出猜想的方法及类比,说理,举例论证的方式,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创造力,《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2、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3、能够运用乘法的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重点、难点:重点:学生参与推导乘法分配律的过程。
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教学过程:一、比赛激趣,提出猜想.(1)同学们,学习新课前,我们先来一个小小的数学热身赛。
请大家准备好纸和笔。
(请看大屏幕,左边的两组同学做A组的题,右边的两组做B组的题,看谁做的又对又快,开始)9×( 37+63) 9×37 + 9×63(2)评出胜负。
(做完的同学请举手,汇报计算过程。
可以看出左边的同学做得比较快,(问同学)你们有什么意见吗?)刚才的计算中你发现这两道题有什么关系吗?教师让学生比较两个算式的异同点,并指名说一说自己找出的规律。
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算式的运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两道题其实可以互相转化,可以用一个等式表示:9×( 37+63) =9×37 +9×63(3)将学生的发现以他(她)的名字命名为“**猜想”。
【设计意图:在课的开始,组织数学热身赛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我们下面就一起来验证一下这位同学的猜想在其它的题里也是否成立?请看大屏幕。
)昨天,老师去超市里买东西,看到下面这些物品。
橙子每箱28元,苹果每箱22元。
如果橙子和苹果各买3箱,一共需要多少钱?(1)全班同学独立完成。
课文《乘法分配律》优秀教学设计 4篇
课文《乘法分配律》优秀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标:1、通过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能力。
3、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重点:指导探索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研究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那乘法还有其他的运算律吗?希望今天通过我们的努力,能有新的发现。
出示问题一、一个长方形的长是72米,宽是28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师: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生1:(72+28)×2生2:72×2+28×2(板书两个算式)师:同学们给出了两种办法,那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到底是多少呢?选择其中的一个算式计算一下。
生计算。
师:请选择第一个算式的同学,说出你的计算结果。
生:长方形的周长是200米。
师:谁选择的第二个算式,结果又是多少呢?生:我算的结果也是200米。
师:通过大家的计算,这两个数算式的结果相同,我能不能在这两个算式之间写上“=”?生:可以板书:(72+28)×2=72×2+28×2出示问题二:学校要换夏季校服了,上衣每件32元,裤子每件18元,四年级一班共64人,一共需要多少元?师:这道题你有能用几种方法解答?结果是多少?(生计算,汇报)生1:我列的算式是32×64+18×64,结果是6400元。
师:有没有用不同的方法的?生2:我列的算式是:(32+18)×64,结果也是6400元。
师:两种不同的方法,得出的结果却是相同,那这两个算式看来也是相等的。
板书:(32+18)×64=32×64+18×32师:请同学们观察我们刚才得到的两个等式,你有怎样的感觉?生:可能有规律。
师:真的有规律吗?【评析:教师创设了求长方形的周长和学校买校服的情境,提出“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学生很快地按要求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列出算式,并且能够轻而易举地得出两式相等。
浅谈小学高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的教学策略
研究浅谈小学高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的教学策略李胜辉摘要:乘法分配率是小学高年级阶段的数学教育重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
相对于其他的数学知识,乘法分配律会更加的抽象,因而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将乘法分配律的知识浅显易懂的教授学生,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充分的了解教材的特点,创新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快速的投入到乘法分配律的学习中。
关键词:小学数学;乘法分配率;高年级数学初学乘法分配律的时候,大部分的学生都会选择死记硬背这个规律,但如果将一些题型稍微修改一下,学生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错误。
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知识缺乏深刻的认知,没有真正的理解这个知识点的内涵,如何让学生能够有效的理解和运用,就需要教师给学生建立乘法分配律的知识框架,帮助学生掌握该知识点的本质。
一、结合生活实例教学,提高学习积极性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采用让学生死记硬背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只能获取一些表面的知识,不仅没有激活学生的思维,还让学生的思维模式化。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需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思维,将生活实例结合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讲解乘法分配律这一章节时,可以给学生导入一个数学生活化的理念,在情景导入的时候应当结合生活实际去举例。
例如在教学开始的时候,教师这样来设计:“同学们,咱们班需要更换10套桌椅,每张桌子100元,每把椅子50元,请同学们帮老师计算一下买10套桌椅要花费多少钱呢?”有的学生可能就会回答道:“(100+50)*10=1500”还有的学生可能会回答:“100*10+50*10=1500”等学生们回答完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们去探索这两个等式的含义是否相同,中间是否可以用等号来相连。
通过教学让学生们去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们明白到“其实教材就是个例子”,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生活化有个基础的认知,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的目的,也有效的增强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最有效的乘法分配律教学策略原创作者:吴秋玲摘要:理解和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学生在学习中思维碰撞最活跃、最重要的内化因素。
教师总结和借鉴引用他人的教学经验、教学策略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是课堂上获取教学成功的最佳途径。
本文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结合学生的年龄及思维特点以及能接受知识的水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目标的教学策略谈几点我的体会。
关键词: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感知形成过程、顺向尝试性练习、模仿性尝试、活用知识、创新思维、简便计算、以纠错促提高、抓课堂小测、补缺补漏、能力提升、有效的铺垫预设、精心设计练习、有效训练。
乘法分配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学生在没有真正理解知识的形成基础上死记硬背、打题海战术,那只是应试教育追求成绩的手段,已经完全不适合素质教育。
无法做到得心应手、举一反三。
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发现规律并灵活运用它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只有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
学生的天性是贪玩,因为上课之前自由体育活动后又突然被集中在教室一起学习,学生一时无法适应教室的紧张学习气氛。
弱小的心理上普遍会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厌恶、反抗学习。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在玩中学习,让他们觉得学习和玩一样有趣。
创设民主化游戏式教学模式,是一堂好课的前提条件。
它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让学生学习方向明朗化。
把学生的心态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再次激活学生的学习兴奋,化被动学习为主观上自主需求的学习。
使学生认清自己知识的不足,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勇敢接受新鲜事物的挑战。
例如:乘法分配律教学时,师生课堂较技,101×56=,201×25= 99×25=,强调不使用计算器,学生每人挑选一道题只计算得数,教师全做,看谁算得快。
结果学生输了。
对于这样战况,学生当然会不服,他们想不通自己天天做计算题,怎么会输给老师。
而且还输的这么惨。
这时候教师适时的告诉学生,你们不要灰心,你们也行的,老师算得这么快其实是有诀窍的。
你们想知道这个方法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效的唤起了学生学习的动机。
二、有效的铺垫预设(一)不同个性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
教师教学活动要随课堂需要灵活多样、大胆创新,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学习借鉴和不断的反思,针对学生乘法分配律知识练习运用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巧妙的设计简单易懂的教学素材。
不间断地诱导学生快活的游弋在学习情境中,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一系列建构过程。
通过有效的复习铺垫,以旧引新。
帮助学生沟通新旧联系。
铺垫准备内容在“短、精、新” 上下功夫,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教学效果,使后面的“好戏”顺理成章。
例如:先复习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7+7+7+7+7+7= ()列成乘法算式:____7+7+7+7= ()列成乘法算式:____6×7+4×7= ()6×7= 表示什么?答:6个7相加。
4×7= 表示什么?答:4个7相加。
6×7+4×7= 师:6个7加4个7是几个7呢?学生:10个7。
10个7等于70。
师:10=?+?学生:10=6+4 10×7=70师问:6×7+4×7= ?学生:6×7+4×7=70 请学生计算验证:6×7=42 4×7=28 42+28=70课堂小结:6×7+4×7=10×7=(6+4)×7↙↘6+4趁胜追击,提出下一个教学要求。
例如:假设要求6个7比4个7多多少应该如何列示呢?生:6×7- 4×7= 师:那么6×7- 4×7= 表示什么呢?学生:表示6个7比4个7多2个7.2个7 。
↓(6-4) ×7=14 课堂小结:6×7-4×7=(6-4)×7(二)顺向尝试性练习俗话说:不尝试永远不会成功。
让学生自主尝试、顺学而导、在尝试中不断成长,从而感受到学习运用的乐趣。
成功实践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激情课堂新理念。
例如:师:通过刚才的发现探索练习,老师相信你们同样能运用刚刚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下面的两道算式、同学们你们对自己有信心吗?学生:能、有信心。
78×45+22×45102×37-2×37提出要求:让学生认真观察,请学生代表说出每道题表示什么?(重点是找到相同数)1.小组讨论、学生尝试独立练习2.教师巡视辅导 3.收集学生作品(典型的错例)展示。
让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计算过程和真实想法。
4.反馈教学,你们发现什么呢?学生:运用刚才所学的知识,能很快的计算出得数。
而如果按照原来学的计算方法要花很多时间、算的很累。
师:同学们,今天学的简便计算的方法如何呢?我们一起来给这个方法取个名字好吗?……总结:乘法分配律(a+b)×c=a×c+b×c 或者(a-b)×c=a×c-b×c乘法分配律的定律归纳成“两个数的和(或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减”。
教师诠释“分配”指按一定的标准或规定分(东西)、安排;分派。
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对这段话的领悟,清楚的知道“分别”就是分配的意思。
平均分配,你有我也有。
(三)逆向思维训练逆向思维又称反向思维,是指从反面或对立面提出问题和思索问题的一种思考过程,是以背逆常规的思维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教师有效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训练,培养儿童的发散思维能力和逆向思维习惯,鼓励他们尝试从与习惯思维相反的方向考虑问题,寻求答案的多样性、可行性。
例如:坦诚告诉学生课前出示的竞技练习101×56=,99×25=就是应用乘法分配律,你们现在明白其计算道理吗?生:老师这两个算式没有加法也没有减法。
乘法分配律是三个数而这个只有两个数。
师:那我们能把这两个算式演变成加法的算式吗?学生们讨论开来,大多数同学开始摇头,但都不知道其所以然。
教师:101和那个整百数很接近呢?学生:100。
师:那可否将101演变成101=100+1呢?学生:可以。
师:那么101×56 =(_+_)×56 (这个演变过程什么没改变?)生:100+1=101 计算得数没改变,只是形式改变了,不过可以把100+1看成一个数。
师:(100+1)×56 ○ 101×56 生:“=”那101×56可以利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吗?生:可以。
经过教师的提醒后,学生终于拨开云雾见月明。
接下去学生开始动笔,教师板书101×56 =(100 + 1 )×56=100×56+1×56=5600+56=5656教师鼓励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必要手段。
师:你们想用今天的知识来简便计算99×25=吗?学生模仿性尝试练习:99×25巡查中发现学生练习中出现不同的方案。
99×25=(90+9)×2599×25=99×(20+5)99×25=(100-1)×25=90×25+9×25 =99×20+99×5 =100×25+1×25教师要肯定每一种做法都是正确的,但是利用乘法分配律目的是为了计算简便。
让学生筛选,找出最佳的计算方案。
对个别学生的创新思路简便算法给予表扬和肯定。
(四)精心设计练习、有效训练教师应注意在平时批改作业中,将学生计算中的错例、容易出错的题目进行整理、分类记载,找出典型,便于“对症下药”,特别是找出法则模糊、算理不清、方法不佳的典型,组织和引导学生剖析错误根源,然后再有针对性地练习,有目的地进行“活疗”。
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经常会受到思维迁移的影响。
教师要注意去发现学生知识的形成迁移过程积极和消极的作用,引导学生解决存在问题,避免学生兜圈,少走弯路。
A、练习寻求多变结合已经学过的乘法的交换律,故意设置视界障碍、改变算式中的相同数的位置。
例如:176×36+36×24引导学生观察:176×36+36×24,这个算式的a、b、c分别是哪些数?(a+b)×c=a×c +b×c 让学生明白176×36+36×24可以演变成176×36+24×36 36×24=24×36 这个是利用了乘法的交换律。
B、以纠错促提高错例:176×36+36×24=(176+24)×36=176×36+24×36▲(典型的绕)=6336+864=7200错例176×36+36×24=176+24×36 (没有添加括号)错例176×36+36×24=176×24×36=4224×36通过一个个的对照比较剖析,引导学生明白,乘法分配律目的就是为了简便。
不要把自己困死,兜不出去。
C、活用知识数学知识要活学活用,学生探索知识时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得到发展。
教师要多鼓励多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
例如:38×29+38 引导学生不急于埋头苦算,先认真观察题目,理解题目、精心剥茧,:29个38加上一个38结果是30个38、所以可以把38×29+38演变成38×29+38×138×29+38=38×29+38×1=38×(29+1)= 38×30=1140D、能力提升数学的发展离不开现实生活,我们应在生活中寻找问题,去发现问题,让学生以积极饱满的情绪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在乐趣中以数学的思维角度去观察、体验,在生活中通过数学的应用更好地学习和把握数学,这样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才能不断增强,数学应用能力才能不断得到提高。
例如:教学17×27-13×27+6×27 24×87+77×87-87 乘法分配律不仅仅用在2个积加减,3个积甚至更多个积相加减同样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