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戈壁滩上种树的人

合集下载

中国植树造林的人物事迹和评价

中国植树造林的人物事迹和评价

中国植树造林的人物事迹和评价
中国植树造林的人物事迹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
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三代人接续奋斗,把荒漠沙地变成绿水青山,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奇迹。

库布其沙漠治理者:通过长期不懈的治沙造林实践,让库布其沙漠成为“人造绿洲”,为全球荒漠化防治提供了宝贵经验和重要示范。

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以愚公移山的毅力和执着,在腾格里沙漠边缘建起了一道绿色屏障。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李国安:60多年如一日,义务植树万余棵,绿化荒山秃岭8300多亩,用一生坚守对绿色的承诺。

八旬老人吴振月:坚持义务植树27年,累计植树近百万株,用行动诠释着“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道理。

这些人物的事迹和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

治理沙漠植树人的故事

治理沙漠植树人的故事

制理沙漠的英雄故事在遥远的中国西部,有一个名叫“沙漠英雄”的男子,他名叫马卫国。

他生活在一个被沙漠包围的小镇上,从小就饱受沙尘暴的侵袭。

然而,他并没有被困难击倒,而是决心要改变自己的家园。

马卫国成年后,他选择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

他决定放弃祖辈们传统的农耕生活,带领镇上的居民们治理沙漠,保护家园。

他的决定并不被家人和朋友理解,他们认为他是疯了,要放弃安稳的生活去追求一个无法实现的梦想。

然而,马卫国坚定地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战胜沙漠。

他和镇上的居民们一起,首先开始了艰难的地质勘测,了解沙地的性质和分布情况。

他们发现,沙地并非不能生长植物,只是需要适当的方法来治理。

于是,他们开始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工作。

马卫国和他的团队首先在沙地上种下了耐旱的植物,如胡杨树和仙人掌。

他们教镇上的居民们如何在这类植物下面种植农作物,以增加收入来源。

同时,他们还教导居民们如何制作和使用节水灌溉系统,以更有效地利用稀缺的水资源。

经过多年的努力,小镇的治理沙漠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曾经荒芜的沙漠现在长满了绿油油的植物,沙尘暴也因此大大减少。

镇上的居民们也因为学会了新的农业技术而逐渐摆脱了贫困。

马卫国的坚持和勇气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敬仰,他被人们称为“沙漠英雄”。

马卫国的成功并没有让他停下脚步。

他开始向周围的村庄传授治理沙漠的经验和技术,帮助他们改善生活环境。

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村庄开始加入到治理沙漠的行动中来,沙漠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马卫国的行动引起了国家和媒体的关注。

政府提供了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支持,专家们也来到这里研究沙漠治理的方法。

马卫国被邀请到各种论坛和会议上分享他的经验和故事,激励更多的人参与到环保事业中来。

如今,马卫国的“沙漠英雄”称号已经不仅仅是对他的赞美,更是对所有为治理沙漠付出努力的人们的赞扬。

他的故事激励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勇敢地面对困境,用行动去改变自己的生活和环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付出,人类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

党的故事我来讲:治沙巾帼英雄牛玉琴

党的故事我来讲:治沙巾帼英雄牛玉琴

党的故事我来讲:治沙巾帼英雄牛玉琴牛玉琴是陕西省靖边县东坑镇金鸡沙村一个普通农家妇女,家住毛乌素沙漠南缘的她,祖祖辈辈吃尽风沙的苦头,从1966年嫁到金鸡沙村之日起便在家乡参与植树造林,用自己的经历见证了三北防护林建设的30年风雨历程和巨大成就。

自1985年以来她共治理荒沙11万亩。

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拼搏的精神是她植树造林的永恒动力金鸡沙村的自然条件恶劣是难以想象的,风起沙飞,遮天蔽日,刚出土的庄稼苗,有的被大风连根拔起,有的被荒沙埋没,有时一年要重复播种几次才有一点收成。

为了改变生存环境,她和丈夫早就有了治理荒沙的愿望,但是在吃大锅饭的年代,这只是梦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醒了中国大地,也吹醒了在治理荒沙梦幻中的牛玉琴。

1984年,靖边县决定将全县的荒沙荒山划拨到户,承包治理。

这一喜讯,如同给吃尽风沙苦头的牛玉琴夫妇注射了兴奋剂,她们立即去找左邻右舍,计划联户承包治理荒沙。

但是,他们听到只是无奈的叹息和冷嘲热讽。

面对困难他们没有妥协,1985年元旦,他们与镇政府签订了为期15年的万亩荒沙承包治理合同。

在沙漠里栽树谈何容易,挖坑栽树,抬起铁锹半坑沙,风沙打得人睁不开眼睛,迈不开步,头一天栽好的树苗,第二天被风吹的东倒西歪。

然而牛玉琴没有被困难吓到,而是迎面而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牛玉琴就这样历尽千辛万苦,走出了自己辉煌的人生之路,在起步年代,她东挪西借,想尽了一切办法,累计投资40多万元,在沙漠中营造了近2万亩林草,治理荒沙2万多亩,使昔日荒凉的沙漠变成了一个人工林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牛玉琴的带动下,乡亲们也纷纷要求承包治理荒沙,近几年来,东坑镇的农民先后承包了10万多亩荒沙进行治理,使昔日茫茫沙海变成了绿洲。

二、用柔弱的肩膀担起了治理荒沙的重担1988年5月17日这对牛玉琴及其家人来说是个灾难的日子,她的丈夫张加旺因患骨癌而永远地离开了她们,面对残酷的现实,她没有垮掉,而是化悲痛为力量,要完成她和丈夫的未尽事业,要使沙漠披上绿妆。

沙漠变绿洲的模范人物和事迹

沙漠变绿洲的模范人物和事迹

沙漠变绿洲的模范人物和事迹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有那么一些人,就像超级英雄一样,在和沙漠做着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然后把沙漠一点点变成绿洲。

今天我就给你唠唠这些超棒的模范人物和他们了不起的事迹。

就说那个叫牛玉琴的吧。

她呀,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但是她干的事儿可一点都不普通。

牛玉琴住在那种风沙特别大的地方,每天看着沙子把房子都快埋了,地也种不了,她就想啊,这可不行,我得跟这沙漠较较劲。

于是呢,她就开始种树。

种树可不是件轻松的事儿啊,沙漠里的条件那叫一个恶劣,水少得可怜,风一吹,刚种下去的小树苗就被吹跑了。

可是牛玉琴就像个倔脾气的小孩,你吹跑一次,我种十次,今天不行明天再来。

她带着全家老小一起干,每天起早贪黑的。

你想啊,在沙漠里挖个坑种树,那得多累啊,手上全是茧子,脸也被晒得黑黑的。

但是她坚持下来了,这一种就是好多年。

慢慢的,小树苗长大了,一片一片的绿色出现在原本只有黄沙的地方。

她就像一个魔法师,把沙漠变成了充满生机的小绿洲。

还有个叫石光银的大叔呢。

他从小就生活在沙漠边儿上,那沙漠就像个大怪兽,老是欺负他们村的人。

石大叔可看不惯了,他就决定去驯服这个“大怪兽”。

他到处去借钱买树苗,大家都觉得他是不是疯了,在沙漠里种树,这不是把钱往沙子里扔吗?可是石大叔不管这些,他一门心思就扑在种树治沙上。

他种树的方法还挺有趣的,他带着大家一块弄什么网格治沙,就像给沙漠织了一个大网,把沙子都给困住了。

他种的树越来越多,那些以前光秃秃的沙丘上慢慢长满了绿草,还有鸟儿都飞来了呢。

石大叔看到这些,笑得可开心了,那笑容里满满的都是成就感。

这些模范人物啊,他们没有什么超能力,但是他们有一颗坚定的心。

他们不怕苦不怕累,就是想把沙漠变好。

他们就像沙漠里的灯塔,给那些在治沙路上的人照亮方向。

他们每一个人的故事都特别感人,让我们知道只要有信念,再大的困难都能克服。

他们的汗水洒在沙漠里,就变成了滋润树苗的甘露,他们的努力就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沙漠变绿洲的大门。

治沙人物事迹

治沙人物事迹

治沙人物事迹
治沙人物事迹
治沙人物是指在沙漠地区进行荒漠化防治工作的专业人士,他们致力于恢复和保护沙漠环境,以防止沙漠的进一步蔓延。

治沙人物的事迹不仅仅是为了自然环境的改善,还为当地社区提供了许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机会。

其中一位著名的治沙人物是中国的马步芳。

马步芳出生于甘肃省的一个贫困家庭,亲眼目睹了家乡由于沙漠化而日益贫瘠的景象。

他决心投身于治理沙漠的事业,并成为了一名专业的治沙工作者。

马步芳在治理沙漠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通过植树造林、修建护林墙、防风固沙等措施,成功地将沙漠地区转变为绿洲。

他带领团队在沙漠中种植了大量的树木,通过树木的根系固定沙土,阻止了风沙的蔓延。

他还引进了一些适应沙漠环境的植物,提供了一种生态平衡,为当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做出了贡献。

马步芳的事迹不仅仅局限于治理沙漠,他还注意到当地社区的经济问题。

他积极推动当地居民从传统的牧羊和耕作中转变为旅游和生态农业的经营模式。

他鼓励当地居民开设民宿、开展旅游观光等活动,为他们提供了新的经济来源。

这不仅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而且
为当地社区带来了繁荣。

马步芳的事迹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被誉为“沙漠治理的明星”,成为了许多人学习的榜样。

他的成功经验被应用于其他沙漠地区,为治理沙漠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治沙人物的事迹不仅仅是关于环境保护,更是关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他们通过改善生态环境,提供经济机会,促进社会和谐,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沙漠愚公苏和事迹

沙漠愚公苏和事迹

沙漠”愚公”苏和事迹时代楷模苏和黑城植绿的先进典型事迹的背后,是他对理想的追求,彰显了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执着坚守。

如今,老人已逝,但从未远去,因为,他敢于奉献、勇于担当、一心为民、情系大漠的精神风貌成为激励我们奋发有为、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

让我们重温他的感人故事,汲取榜样力量,传承优秀精神,让植绿精神在额济纳延续下去。

谁是苏和2014年,因在阿拉善盟额济纳旗治沙的突出贡献,苏和被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也正是从这一年起,苏和这个名字才逐渐被公众熟知。

而于阿拉善人来说,这个名字已经陪伴了他们近20年。

2004年,时任阿拉善盟政协主席的苏和,主动要求提前退休,回到黑城治沙种树。

“我出生在额济纳胡杨林里,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并长期在这里工作生活,曾担任嘎查生产队长、苏木副书记、旗长、旗委书记,和额济纳这片土地、这里的人民结下了难以割舍的感情。

”57岁时,他提前退休,带着老伴回到了家乡黑城脚下,在这一望无际的沙漠里开始了种树生涯。

这一扎根就是17年,他化身“大漠胡杨”,为黑城挡风固沙,被媒体称为“沙漠愚公”。

为什么是黑城?黑城位于阿拉善盟额济纳旗沙漠深处沙化最严重的地区,是我国北方沙尘暴的最主要的沙源地之一,同时也是古丝绸之路上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城遗址。

干旱的气候让历史的文明在这里驻足,不断加剧的荒漠化也让这座古城面临着消失的命运。

当过政协委员的苏和,对古城的价值和沙化的趋势有深刻理解。

如果不及时治沙,黑城将永远消失在这片茫茫沙漠中。

他想为子孙后代留下古代文明的印记,也希望保住这片土生土长的家园。

两个人17年3500亩梭梭林从2004年到2021年,17年间,苏和和老伴一共种下了9万棵梭梭苗,3500亩的梭梭林筑起了一道宽500米、长3公里的生态屏障。

沙漠的夏天最高气温40多度,地表温度高达80多度。

苏和老人每天凌晨4-5点便起床种树,中午无处休息,就挖一个沙洞躲避烈日,到了下午,趁天气稍凉一点时,给梭梭浇水,检查网围栏,赶骆驼,灭老鼠,一趟下来要走十几里的路。

沙漠种树的人物事迹

沙漠种树的人物事迹

沙漠种树的人物事迹
在沙漠这片不毛之地,有一群勇敢的人们,他们坚信只要种下一棵树,就能改变整个环境。

他们不畏酷热,不怕劳累,日复一日地种树、浇水、施肥,一步步将沙漠变成了绿洲。

其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中国的“沙漠治理之父”——王选。

他曾经带领团队在鄂尔多斯沙漠种植了3100万棵梭梭树,将原先荒芜的沙漠变成了绿色的草原。

他还曾经说过:“一棵树可以改变一座城市的气候,一片森林可以改变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


另外,还有阿联酋的谢赫·扎耶德,他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沙漠种树的计划。

他将沙漠化为绿洲,修建了水渠和水库,种植了几十万棵树,并通过这些树木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保护了沙漠生态环境。

还有非洲的伊萨卡·瓦布罗,他是肯尼亚一名教师,他在退休后回到家乡,并开始了他的沙漠种树计划。

他组织了当地的村民进行种树,通过这些树木的生长,不仅改善了环境,还提供了当地村民生计。

这些种树的人们,他们没有想着获得什么荣誉和利益,只是想通过自己的行动,改变这片荒凉的沙漠。

他们的事迹让我们明白,只要我们努力,只要我们肩负起责任,就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 1 -。

塞罕坝精神的人物故事

塞罕坝精神的人物故事

塞罕坝精神的人物故事塞罕坝精神是指在我国河北省塞罕坝地区坚持植树造林、绿化荒漠,推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精神,这一精神蕴含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刘天华的故事。

刘天华是塞罕坝林场的一名普通工人,他在1986年加入了植树造林的行列。

刚开始,他没有什么经验,但他却非常刻苦,勇于尝试,不断摸索,最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植树工人。

他在塞罕坝林场工作了20余年,单林面积最多的一块林地就是他亲手种植的,被誉为“刘天华之林”。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勇于尝试,不断积累经验,坚持不懈地去努力,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塞罕坝精神中的一份子。

塞罕坝还有一个非常独特的地方,那就是在这里每个植树者都有一个负责的沟渠,这个沟渠要从山脚下一直引到山顶上,确保每一棵树都能得到充足的水源。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植树者都要专心、仔细地工作,不能有丝毫的马虎。

每个人负责的沟渠要保持干净,每周都要进行清理,以确保水源通畅。

这个规矩一直被遵守到现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在每一个方面,都做到严谨、专注,才能够确保事业的顺利开展。

在塞罕坝林场亲历了许多有关植树造林和绿化荒漠的成功经历后,一位叫做米纳尔的非洲小伙子来到了这里。

他看到了塞罕坝的绿色奇迹,并且想把这一奇迹带回自己的祖国。

于是,他买了一些种子,在家乡组织了一支植树队伍,并在当地成功营造了一片“塞罕坝”。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塞罕坝精神不仅仅在我国适用,在其他国家,只要我们专注、执着,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总的来说,塞罕坝精神所代表的是一种勇于尝试、不怕困难、专心专注、不断前进的精神,这种精神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塞罕坝本身,而是成为了全国各地, ja各行各业的人所学习、所追求的目标。

我们可以通过这种精神来学习,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不断进步,创造更好的成果!。

甘肃植树造林人物事迹材料

甘肃植树造林人物事迹材料

甘肃植树造林人物事迹材料
《甘肃植树造林人物事迹》
在甘肃这片干旱荒漠的土地上,有一群无畏的植树造林英雄,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改变了大地的面貌,让荒漠变成了绿洲,让人们生活在一个更加美好的环境中。

其中一位大家熟知的植树造林英雄是李明。

李明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从小就对植树造林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他的努力下,他在甘肃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发起了一场植树造林运动。

他鼓励乡亲们一起参与到植树造林的行动里,他带领大家一起在贫瘠的土地上种下了成千上万棵树苗。

经过多年的努力,这片土地变得茂盛起来,荒凉的大地变成了一片绿色的海洋,这让村民们感到非常欣慰和鼓舞。

另一位植树造林英雄是赵玉。

赵玉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园林师,他在甘肃省多个地区推广植树造林事业。

他花费了多年的时间和精力,调研各地的气候和土壤状况,寻找适合生长的树种,并亲自带领着团队种植树苗。

由于他的努力,甘肃的荒漠逐渐变成了生机勃勃的景象,这让更多的人受益于他的行动。

除了以上这两位英雄外,还有许多默默无闻的植树造林者,他们在自己的领域默默奉献,一棵棵树苗在他们的努力下生根发芽,为大地增添了一抹绿意。

他们的坚持和努力让甘肃的植被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恢复,为当地的生态环境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些植树造林英雄们,他们的事迹鼓舞人心,是甘肃植树造林
事业的重要推动者。

他们无私的奉献精神,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到这项事业中,共同为改善地球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希望他们的事迹能够激发更多的人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让我们的地球更加美丽。

吴向荣沙漠种树事迹

吴向荣沙漠种树事迹

吴向荣,一个在中国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因其在沙漠中种树的事迹而受到广泛关注和赞誉。

吴向荣出生于陕西省延安市,1985年开始在马铃薯沟沟的戈壁滩上种树,到现在已经种下数百万颗树苗,栽种面积超过4,000多公顷,为抗击沙漠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使命就是拯救生态环境以及保护土地资源。

他的坚持和毅力让这片沙漠化的土地变得更为绿意盎然。

这不仅改善了沙漠化地区的荒凉景观,而且提高了土地的持续发展能力,对于保护环境和抵御自然灾害特别是风沙的侵袭作用举足轻重。

吴向荣的事迹传遍了全国,使他成为中国抗击沙漠化的代表人物。

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人投身于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为了绿水青山付出努力。

中国治沙人的事迹

中国治沙人的事迹

中国治沙人的事迹
以下列举其中两个:
1.郭万刚:他是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场长,也是治沙
造林数十年如一日的代表人物。

他与八步沙的“缘分”源于近四十年前许下的一个承诺,为了保护家园的朴实信念,几位老人同大自然顽强抗争,树苗栽上、被风沙吹走、再栽上……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他们成功造林1.4万亩,使海子梁有了第一片绿洲。

2.石光银:他是陕西省定边县定边街道十里沙村村民,也是全国
劳动模范、治沙英雄。

他带领群众植树造林,用30年时间在毛乌素沙漠南缘营造了一条长百余里的绿色长城,彻底改变了“沙进人退”
的恶劣环境。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您查阅相关网站。

中国植树造林的人物事迹和评价

中国植树造林的人物事迹和评价

中国植树造林的人物事迹和评价近年来,中国在植树造林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其中,有许多杰出的个人贡献了自己的辛勤努力,为中国的绿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以下将介绍几位中国植树造林的杰出人物及其事迹和评价。

1.包永山作为中国著名生态学家,包永山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真正的“植树英雄”的形象。

他的代表性事迹之一是,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他在天山边缘的荒漠地区种植了2400多万棵树。

通过他的努力,一个以蜿蜒的河流和矗立的树木为特色的绿洲逐渐形成。

同时,他还在祖国的东北三江平原进行了大规模的湿地恢复工作,将这些地区发展成了一个国家级湿地公园。

这种努力和奉献精神使包永山成为了中国植树造林事业的标志性人物。

2.陈峰陈峰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在中国黄土高原的生态恢复和植树造林工作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他通过引进特殊树种和采取全新的植树技术,成功恢复了黄土高原上的大面积退化土地。

他所率领的科研团队成功培育出了适应该地区环境的“陈峰杨”,它不仅能够生长在贫瘠的土地上,还能够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地利用率。

陈峰的工作不仅在中国黄土高原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全球生态修复做出了重要贡献。

3.张义亮张义亮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名士兵,他因为在戈壁沙漠的植树造林事业中表现出的无私奉献精神而被人们所称道。

作为戈壁沙漠生态系统保护重点地区的一员,他每年利用休假时间自愿参与了20多次植树造林的工作。

他爱护森林和大自然的心态和态度激励了很多人,他表示:“植树造林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我要为我国的生态事业做出我的贡献。

”在众人的努力下,戈壁沙漠开始回归绿色,这要归功于张义亮等人的无私奉献。

这里只是列举了几位中国植树造林的杰出人物,他们在中国植树造林事业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他们的事迹和努力不仅被中国人民铭记,而且也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认可和赞誉。

这些植树造林的英雄们展示出了一个无畏于困难和逆境的形象,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内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有哪些默默种树的人的事迹?

有哪些默默种树的人的事迹?

有哪些默默种树的人的事迹?
1、石光银
家住榆林市定边县,在长城脚下拥有一家治沙公司,外号“石疯子”,荣誉头衔有“全国劳动模范”。

石光银承包荒沙植树造林,目前已成林近20万亩,林木价值超过3000万。

2、马永顺
是黑龙江铁力林业局退休工人,中共党员。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伐木工人,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不论是在岗还是退休,他始终如一忘我地为党和人民工作,从当年的伐木模范成为近日的造林英雄。

马永顺在伊春市和和铁力林业局的支持下,在山上建立了固定的“马永顺林”育林基地,要一代一代长期在基地上造林。

3、孙海军
他用整整17年时间,带领职工营造起了11万亩、2000多万株人工林,使周围的几十座山头披上了绿装。

经他培育的树木成活率达到96%,成幼林抚育合格率达到97%,采伐迹地更新率则达到100%,创造了在高寒地区育林的奇迹。

4、杨善洲
杨善洲的家乡就在大亮山脚下的姚关镇陡坡村。

杨善洲退休后回到家乡,开始植树并且恢复生态。

2009年9月至2010年5月,保山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但由于大亮山的植被非常好,涵养的水源多,水量充裕,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在干旱期间仍然充足。

5、贾海霞和贾文其
在河北省井陉县冶里村,早上八点来钟,自幼失去双臂的贾文其和双目失明的贾海霞,开始去种树。

两位残疾人,15年间,在砂石密布的河滩上,种活了上万棵树,把50亩荒滩变成了绿洲。

他们常说:“我们兄弟俩,你鼓励我,我鼓励你,你帮助我,我帮助你,一块干活,不觉得自己是残疾人呢。

”。

沙漠绿化人物事迹

沙漠绿化人物事迹

沙漠绿化人物事迹沙漠绿化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草原固沙等手段使本来干旱、贫瘠的沙漠地带变成有绿色植被的生态环境。

这一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而往往能够实现这一巨大成就的人物都是具有极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先锋人物。

在沙漠绿化的过程中,涌现出了很多杰出的人物,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些比较著名的沙漠绿化人物和他们的事迹。

首先介绍的是我国著名的两位沙漠绿化人物——陈建华和慕容异。

陈建华是中国沙漠绿化事业的开创者之一,他领导的“防沙治沙大军”通过大规模植树、固沙等手段,有效地治理了荒漠化土地,为荒漠治理事业做出了极为卓越的贡献。

慕容异是中国沙漠绿化事业的另一位开创者,他发明了一种能够在极端干旱地区种植的“毛黄豆”,并通过讲座等方式广泛推广,为西部地区的绿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两人的行动和精神给了更多的人信心,绿化沙漠,让沙漠变成绿洲,让沙漠变得宜居。

接下来介绍的是非洲的沙漠绿化先锋人物——顾秉林。

顾秉林是中国沙漠绿化专家,带领专家团队开展了多项生态治理实践。

他被誉为“非洲沙漠绿化之父”,因为他曾经在撒哈拉沙漠上率先进行了大规模的绿化试验,可谓将中国的经验带给了整个非洲大陆。

再介绍一位国际沙漠绿化的领军者——约翰·刘易斯。

约翰·刘易斯是一位生态学家,他曾经发起了“绿洲万里行”和“沙漠绿化工程”,并成功地在中国、南非、科特迪瓦等国家实施了生态恢复和沙漠绿化计划。

2016年,约翰·刘易斯还被联合国人居署授予“人居奖”。

从约翰·刘易斯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沙漠绿化是全球范围内的一项重要事业,需要国际合作和全球参与。

除此之外,沙漠绿化领域还有一些“民间英雄”值得我们关注。

比如甘肃省平凉市华亭县的村民邓自清,他在荒芜的沙漠上自发组织了荒漠治理工作队,带领村民们开展植树造林等活动,让原本荒芜的地方变得生机勃勃。

还有新疆的“沙漠钉子户”胡恩定,他在荒漠中生活了50余年,自己不但积极绿化荒漠,还带领团队向周围较广的地区进行补植。

沙漠植树人的故事

沙漠植树人的故事

沙漠植树人的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一个沙漠植树人的故事。

他的名字叫做马赛德,是一个生活在撒哈拉沙漠的牧民。

他一直生活在沙漠中,深知沙漠的干旱和贫瘠。

但他也深信自己可以为沙漠做出改变。

他开始收集树种和种子,并利用每一次暴风雨的雨水种下他们。

他每天都要走上数十公里的路程,去寻找适合种植的土壤和位置。

他用他的双手挖掘深深的坑,把他的种子埋进去,然后慢慢地覆盖上土壤。

他的同胞们曾经嘲笑他,认为他在做无用功。

但马赛德并没有被打败。

他相信一棵树可以带来一片绿洲。

他继续种植,每天都在努力地工作。

他在辛勤的工作中耗尽了自己的体力,但他从未放弃。

时间过去了,马赛德的梦想逐渐变成现实。

他的努力让撒哈拉沙漠变成了绿洲,让生命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重新焕发。

他种植的树木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改善了沙漠的环境。

他还帮助当地人建立了一些小型农场,为他们带来了收入。

马赛德成为了一位英雄。

他的工作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关注,被誉为“沙漠植树人”。

他的事迹振奋人心,向世人证明了一个人的努力和信仰可以创造奇迹。

这就是马赛德的故事,一个用自己双手改变沙漠的人,一个带着梦想和信仰的人,一个改变世界的英雄。

- 1 -。

植树造林的十大名人的事迹

植树造林的十大名人的事迹

植树造林的十大名人的事迹植树造林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环保工作,通过植树造林可以增加森林覆盖率,改善环境,保护生态平衡。

在这项工作中,有很多名人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下面将介绍十大植树造林名人及其事迹。

一、杨善洲杨善洲是中国著名的植树造林专家,他在中国北方的沙漠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工作。

他利用沙漠中的天然水源和风沙固定技术,成功将沙漠地区改造成了绿洲,为当地人民带来了福音。

二、丽娜·里宾丽娜·里宾是以色列的植树造林先驱者之一,她在以色列南部的荒漠地区推动了植树造林工作,成功将沙漠变成了绿洲。

她的事迹激励了许多人积极参与植树造林工作。

三、曼达拉·贝恩斯曼达拉·贝恩斯是南非的一位环保主义者,他积极倡导植树造林,并亲自参与了南非的植树工作。

他通过植树造林来改善当地的环境和生态,保护濒危物种,为后代留下更好的地球。

四、玛丽亚·波波娃玛丽亚·波波娃是俄罗斯的一位著名的植树造林家,她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植树工作,帮助当地恢复了被采伐的森林。

她的事迹得到了世界各地的关注和赞赏。

五、查尔斯·法克纳查尔斯·法克纳是美国的一位环保主义者,他致力于推动植树造林工作,在美国的各个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植树活动。

他的事迹激励了无数人参与植树造林,保护自然环境。

六、阿卜杜拉·加德尔阿卜杜拉·加德尔是尼日尔的一位农民,他在自家农田中进行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工作,成功将荒漠变成了绿洲。

他的事迹被誉为“阿卜杜拉的绿色奇迹”,为世界上的植树造林工作树立了榜样。

七、乔治·华盛顿·卡弗乔治·华盛顿·卡弗是美国的一位植树造林家,他在美国西部进行了大规模的植树工作,帮助当地恢复了被采伐的森林。

他的事迹被誉为“卡弗的绿色奇迹”,对美国的环境保护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八、朱可夫朱可夫是俄罗斯的一位环保主义者,他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工作,帮助当地恢复了被采伐的森林。

在沙漠种树的名人故事

在沙漠种树的名人故事

在沙漠种树的名人故事
那我得给你讲讲“沙漠愚公”苏和的故事。

苏和啊,以前是个干部,退休之后呢,他没像其他人一样就安安稳稳享清福。

他心里头就一直惦记着家乡的那片沙漠。

他的家乡在内蒙古阿拉善盟,那片沙漠就像个大怪兽,把周围的土地都给吞噬了。

苏和就想啊,我得跟这沙漠较较劲。

于是他就跑到沙漠里种树去了。

刚开始的时候,那可真是难啊,沙漠里种树就跟在老虎嘴里拔牙似的。

沙子根本就留不住水,树苗种下去,就像把孩子丢进了一个没吃没喝的绝境。

但是苏和这人特别倔,就像一头老黄牛,拉着车就不回头。

他每天都背着树苗,带着水桶,一步一步地走进沙漠深处。

那太阳烤着他,就像要把他变成肉干似的,可他不管。

他种的那些树啊,就像他的孩子一样。

有时候风沙来了,把小树苗吹得东倒西歪的,他就心疼得不行。

他就赶紧一棵一棵地把树苗扶起来,再重新加固。

周围的人都觉得他有点傻,都退休了还折腾啥呢。

可是苏和心里有自己的想法,他就想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色的希望。

慢慢地,他种的树越来越多,一小片一小片的绿色开始在沙漠里出现了。

就像沙漠里突然冒出来的绿色小岛屿一样,那些小动物们也开始慢慢过来了,有小虫子啊,小鸟啊,感觉他种的这片树林就像沙漠里的一个小天堂。

你看,苏和就是这么一个在沙漠里种树的了不起的人,他用自己的双手一点一点地改变着沙漠。

两人在沙漠戈壁上种树的作文

两人在沙漠戈壁上种树的作文

两人在沙漠戈壁上种树的作文在一个炎热的戈壁滩上,有两个人——我和老李。

我们俩站在黄沙漫漫的地方,眼前只有一望无际的沙漠和炽烈的太阳。

“老李,这地方真是热得要命啊!”我抹了把头上的汗,“你说我们为啥要在这儿种树?”老李笑眯眯地看着我,拿起铁锹说道:“哎呀,这不挺好玩的嘛!听说种点树能让沙漠变绿,还能净化空气。

”我摇了摇头,“哎呀,这也太天真了吧。

这里连草都难长,你指望它能长出棵大树?”老李哈哈大笑,“谁说不行呢?得有点耐心和信心,一步一步来。

”于是我们俩开始干活。

老李挥舞着铁锹,我拿着水壶给每个小小的树苗浇水。

那个时候,我觉得我们就像是两个勇敢的冒险家,要征服这片无情的沙海。

忙活了一上午,太阳已经直射到头顶,我们俩都热得像烤红薯一样。

老李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喘了口气说:“小伙子,别急着看结果,得有点耐心。

”我笑着说:“是啊,老李,您说得对。

这种树不长也罢,反正我们也不是植树达人,就当锻炼身体了。

”正说着,远处突然走来了一个穿着迷彩服的年轻人,手里还拎着个大箱子。

他冲我们招手喊道:“嘿,你们在这干啥?”老李笑眯眯地说:“我们在这种树呢!”年轻人一脸惊讶地看着我们,“这么热的天,你们居然在这种树?”我笑着挥挥手,“是啊,说来惭愧,我们俩闲得无聊,就想试试看。

”年轻人笑了笑,放下箱子说:“有志气啊!不如我给你们点帮助。

”说着从箱子里拿出一些小喷壶和肥料,“这些可以帮助树苗更好地生长。

”老李高兴得合不拢嘴,“哎呀,你可真是雪中送炭啊!”我们三个人开始并肩作战,有说有笑地给这片戈壁上的每一颗树苗照顾备至。

那天晚上,我们一起坐在帐篷外,看着夕阳西下,远处那些刚刚种下的小树苗在微风中摇曳。

年轻人端起水壶,递给我们每人一杯,“干杯,为了明天更绿的沙漠!”我们三人抬头望着天空,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

从那天起,每当我想起那片戈壁,总是会想起老李和那个热心的年轻人。

或许那些树苗早已长成了参天大树,也或许还在小心翼翼地生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年/8月/18日/第001版
在戈壁滩上种树的人
本报记者申孟哲
开栏的话
201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即将迎来建区60周年纪念日。

从1955年到2015年,在一甲子的时光里,新疆,这个占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大国土面积份额的自治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8月中旬,本报记者走进新疆,记录所见所闻,和您一起分享这片广袤大地上发生着的细节和变化。

“姑墨国……去长安八千一百五十里,户三千五百,口二万四千五百……东至都护府治所千二百一十里,南至于阗马行十五日,北与乌孙接……东通龟兹六百七十里。

”《汉书》里记载的姑墨国所在地,今天有一个更美的名字:阿克苏。

在维吾尔语里,它的意思是“白水之城”。

这座古丝绸之路的名城,城市周围曾经是大片的戈壁荒滩;今天,走进阿克苏的本报记者,却看到了大片大片的绿色。

“你的苹果一定要卖给我”
43岁的麦麦提江・萨迪克很忙。

接受采访的间隙,他还在接电话:“老板等会儿啊,我正接受采访呢!”
他口中的“老板”,是老早就来到这里交给他5000元订金、让他10月份出售苹果的山东老板。

他承包的10亩果园,按照预计,今年每亩能产出3吨左右苹果,80%是阿克苏特有的“冰糖心红富士”。

在一些大城市,这样的品种,在超市里能卖到十几元、二十多元一斤。

从今年3月到6月,全国各地的老板都早早地来到麦麦提江所在的红旗坡农场,给农民订金。

在他们的眼里,“价格不是问题”,关键是“一定要卖给我们”。

红旗坡农场生产科科长熊勇今年33岁,是土生土长的农场人。

在他的印象里,这样火爆的苹果行情,也就是这十来年的事。

在那之前,每到苹果收获的季节,他们还需要“求着人家收购我们的苹果”。

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十几年间的这种反差?用熊勇的话说,一个是品质提高了,一个是品牌打出去了。

“每年都有技术员来给我们培训。

你也能看到,政府给我们修了石渠引水,这以前都是泥巴渠;你也看到,从农场到市区,现在全都是柏油路,特别好走。

以前这都是土路,车进来荡起的灰尘都影响苹果呢。

”麦麦提江说。

“我就喜欢和汉民住一起”
红旗坡农场里,吐荪・买买提家的院子干净而宽敞。

外墙上,贴着城里楼盘的广告。

城里卖房的广告能贴到农家的外墙上,当地果农的收入可见一斑。

以麦麦提江・萨迪克为例,刨去种植果树的物料费和人工费,他一年的纯收入能有十五六万元。

他早早地在阿克苏市里买了房子,平时住在农场料理果树,到冬天农闲的时候,就开上私家车住在市里,用他的话说,“美得很”。

农场里的果农大多分散居住,为了生活方便,大多按照民族三五聚居。

但吐荪・买买提不是这样。

与他的院子一墙之隔,住的是从甘肃迁来的汉民;用他的话说,“我就喜欢和他们住在一起”。

原来,种植苹果需要非常精细的管理。

何时剪枝,何时施肥,何时除草,树种得疏密如何,都有很多讲究。

来新疆之前,吐荪・买买提的邻居就在甘肃种植苹果,所以经验丰富;1988年刚开始种果树的吐荪之前则是种植棉花、小麦,对果树则经验欠缺。

于是,他就“依样画葫芦”,隔壁什么时候挖坑,他也什么时候挖坑;隔壁什么时候剪枝,他也照做。

到今天,拥有8亩6分地的吐荪・买买提生活已经非常富足。

虽然汉语还不算特别流利,但完全不影响大家一起生活。

闲下来的时候,他还和周围的汉族邻居打打麻将。

“特别擅长四川麻将!”他大笑着说。

“种了多少树,不记得了”
事实上,红旗坡这样的农场,放在几十年前,完全都是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滩。

在熊勇的回忆里,和兵团一起来到新疆的父辈划上一块地,插上一面红旗,“名字就这么来了”。

几十年的开垦土地、种植树木,才让荒滩变成了今天生机盎然的果林。

而为了让果农能安心地种植果树,阿克苏人还做了一件事:建造防护林。

1986年,阿克苏人开始在城市周围风沙源地之一的柯柯牙植树造林。

胡杨、沙枣、新疆杨,什么好活种什么。

土地太硬?用炸药使其松散。

含碱量太高?开沟、放水、压碱。

人手不够?发动全市人民,从政府机关做起,每个部门轮流植树,并且调集兵团子弟兵,成为开荒种树的主力。

十年之后,西方某国的卫星遥感发现,曾经满是焦黄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竟然出现了一抹绿色;现在,这片绿洲总面积已达20.8万亩,超过1300万株林木在这里存活。

驱车或登高,仅能看见满眼的绿色,以往的戈壁沙漠简直难以想象。

在今天的柯柯牙绿化工程纪念馆里,有一面手印墙。

上面印着的十几个手印,来自阿克苏地区历届地委书记。

从1986年起,历届阿克苏地委书记,就这样“传接力棒”式地把这件事坚持到了现在,使这片曾经的荒滩,变成了联合国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命名的“全球500佳境”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