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数量性状的改良原理

合集下载

《选择原理数量性状》课件

《选择原理数量性状》课件

05
CATALOGUE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内容回顾
总结选择原理数量性状课件的主 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选择原理 的介绍、数量性状的特征、选择
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等。
重点解析
对课件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详细解 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案例分析
对课件中涉及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讨 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选择原理数 量性状的应用。
详细描述
选择原理是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它解释了生物如何适应环境并发生进化。在自然环境中,不同的基因 型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同,自然选择倾向于保留适应环境的基因型,而淘汰不适应环境的基因型。这种选择 过程不断进行,最终导致生物的进化。
选择原理的分类
要点一
总结词
选择原理可以分为正向选择、负向选择和平衡选择三种类 型。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正向选择是指选择过程倾向于保留有益的基因变异,使具 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更适应环境,从而在群体中占据更大的 比例。负向选择是指选择过程倾向于淘汰有害的基因变异 ,使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在群体中的比例降低。平衡选择 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不同基因型个体之间存在一定的 平衡状态,各自在群体中保持一定的比例。
量性状的表型表现。
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的区别
数量性状表现为连续的变异现 象,而质量性状表现为非连续 的变异现象。
数量性状受多基因控制,而质 量性状受单一基因或少数基因 控制。
数量性状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较大,而质量性状受到环境因 素的影响较小。
02
CATALOGUE
选择原理
选择原理的定义
总结词
选择原理是指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通过保留适应环境的基因型,淘汰不适应环境的基因型,从而影响生 物进化的过程。

动物遗传学-数量遗传学基础教学文案

动物遗传学-数量遗传学基础教学文案

2.数量性状
在孟德尔遗传规律被重新发现后的二十世纪初, 形成了以Bateson和Devries为首的Mendel学派以及以 Pearson和Weldon为首的Galton学派。
在遗传和进化问题上,Mendel学派认为不连续性 变异是重要因素,孟德尔原理可以普遍用于遗传变异 的研究,而连续性变异之所以不符合这些规律是因为 它是不能遗传的;而Galton学派则认为连续性变异是 可遗传的,是进化的重要因素,在研究上必须采用统 计学的方法,而Mendel法则对于连续性变异不适用。
Johannsen W.L.的“纯系学说”对遗传学的贡献为如 下三点: ①确认了数量性状是可以真实遗传的; ②分清了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③分清了基因型(genotype)和表现型(phenotype)的概 念。基因型并不等于表现型,而是P=G+E。
他发现数量性状同时受遗传和非遗传因素的控制,基 因型的不连续的效应可以为环境效应所修饰而在表型 上表现为连续变异。
每个因子的效应较小,相互间无显隐性关系。
多基因假说的要点是: 1.数量性状是许多微效多基因(Minor effect polygenes)的联 合效应造成的,它们的效应相等可累加,所以微效基因又称加 性基因(Additive gene )。
2.微效基因之间大多数缺乏显隐性(Dominant-recessive effect )。虽然可用大小写字母表示等位基因,但大写基因并不掩盖 小写基因的表现,大写只代表表示增效,小写表示减效。
这场争论直到1909年才结束。该年约翰逊(Johannsen WL)发表了“纯系学说(Pure line theory)”,尼尔逊. 埃尔(Nilsson-Ehle H)提出“多基因假说(polygene hypothesis or multiple-factor hypothesis)”;这两个理 论的建立,标志着数量遗传学的诞生。

数量性状的选择原理与方法

数量性状的选择原理与方法

数量性状的选择原理与方法遗传性原理是指数量性状在一定程度上受遗传因素控制,拥有遗传变异。

根据数量性状的遗传方式可分为基因型型、基因频率和基因效应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估。

选择性原理是指选择个体的数量性状时,应该根据性状与经济利益直接相关的程度,尽可能选择对提高经济效益有着较大贡献的个体。

适应性原理是指在选择个体的数量性状时,应根据目标环境和生长条件来考虑。

选择的个体必须适应目标环境,能够在相应的生态位上充分发挥功能。

直接选择法是指通过直接测量或观察数量性状的表现形式,以此为依据进行选择。

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数量性状测量简单、易于获取的情况。

例如,对于作物的产量性状,可以根据每株或每单位面积的产量进行测量,直接确定高产个体。

间接选择法是通过选择与数量性状有关的可测指标进行间接选择。

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数量性状无法直接测量或操作困难的情况。

例如,通过选取植株高度与产量之间的相关性来选择高产作物。

间接选择法可以根据数量性状的遗传背景、遗传相关性和选择效应等指标进行选择。

在数量性状的选择过程中,还可以结合遗传统计学方法,如相关分析、配合力分析、遗传进展分析等,对数量性状的遗传特性进行深入研究,为选择优良个体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需要注意的是,数量性状的选择不仅仅局限于单一性状,还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数量性状之间的关系,进行多性状选择。

这样可以更全面地评估个体的育种潜力,提高选种效果。

综上所述,数量性状的选择原理与方法是一项重要的育种技术,它可以帮助农作物育种者选出更具经济效益和适应性的个体,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好的品种和种质资源。

同时,通过与遗传统计学方法结合,可以进一步加强对数量性状的深入研究,为育种工作提供更科学的理论依据。

第七章数量性状的改良原理

第七章数量性状的改良原理

三、通径系数的定理
1 当后果的诸原因变量间无相关 : ①各原因到后果的通径系数等于该原因与后果的相关系数。 对于回归方程 Y=b0 + b1X1+ b2X2 b1= bYX1·X2 = bYX1 b2= bYX2·X1 = bYX2 σX1 σY
= rX1Y
Y
X1 X2
rX1X2 = 0
PY·X1 = bYX1
产生的偏差。用 I 表示。
数量性状表型值的剖分
P = G+E = A + D + I + E 由于显性效应D和互作效应 I,随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 位基因的随机组合而消失。所以,不能稳定遗传。 在遗传育种中,主要考虑的是能够稳定遗传的育种值(加 性效应),而把不能稳定遗传的非加性效应和环境偏差合 并为剩余值(Residual value),用R表示。 R= D+I+E P=A+ R 在一个随机的大群体中,如表型值各组分间没有相关,以 上关系式可用方差表示。 VP= VA + VR = VA + VD + VI + VE
数量性状的遗传
以猪的背膘厚为例说明基因的加性效应:假定受两对基因B和 F控制,两基因的作用相同,b和f对背膘只有0.5厘米的效应值, B和F既有1厘米的效应值。 BB FF(4.0)× bb f f(2.0) ↓ BbFf (3.0) ⊗ ↓ 1BBFF 2BBFf 2BbFF 4BbFf 1BBff 1bbFF 2Bbff 2bbFf 1bbff 4 .0 3.5 3.5 3.0 3.0 3.0 2.5 2.5 2.0 PF2 = 3.0 厘米 上下代中性状的加性值保持不变
数量性状表型值的剖分
对于一个大群体,个体环境效应有大有小、有正有负,但 其环境偏差∑ E = 0,则: P=G+E =G 在一个大群体中 P = G,可用来估测某一个体的基因型值。 一个群体的 E=0 ,平均非加性效应等于零或非常小,可忽 略不计。则: P=A+D+I=A 一群体的平均表型值等于平均育种值。可从畜群的平均表 型值确定一种群的育种水平,但就一个体来讲其表型值不 等于基因型值,也不等于育种值。

植物遗传改良利用遗传学方法改良植物性状

植物遗传改良利用遗传学方法改良植物性状

植物遗传改良利用遗传学方法改良植物性状遗传改良是人类通过选择和改良植物的基因组,以达到改良植物性状的目的。

遗传学方法是其中最主要和有效的手段之一。

本文将介绍植物遗传改良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一、植物遗传改良的原理植物的性状是由基因组决定的,因此改良植物的性状就需要通过改变基因组中特定基因的表达来实现。

植物遗传改良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 选择育种选择育种是根据个体的优劣,有选择地将具有有利性状的个体作为亲本,使其进行繁殖,通过遗传的方式传递有利的基因,从而使后代的性状得到改良。

选择育种所依赖的基本原理是优胜劣汰,通过不断选择表现良好的个体,逐渐提高整个种群的性状。

2. 杂交育种杂交育种利用两个不同个体之间的杂交产生的优势,在后代中出现杂种优势,即表现出比亲本更为显著的性状。

通过合理选择亲本,使其具有互补的优势基因,并进行杂交,可以改良植物的性状。

在杂交育种中,选择适宜的亲本和杂交技术是关键因素。

二、植物遗传改良的方法植物遗传改良的方法多种多样,这里主要介绍常见的几种方法。

1. 选择与选种选择是指根据某一性状去选择出生长良好、产生高产量或其他良好性状的个体,并将其用作下一代的亲本。

选种是在选择的基础上,对选择出的优良个体进行进一步的选择和繁殖。

通过选择与选种,可以逐步提高植物群体的性状。

2. 杂交育种杂交育种是将两个不同基因型的个体进行杂交,并将其后代中的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选择和繁殖,使后代整体性状得到改良。

杂交育种可以充分利用不同亲本之间的优势基因,增加种内的遗传变异,培育出具有良好性状的新品种。

3. 突变育种突变育种是利用自然界或通过人工诱导获得的突变体进行育种。

突变体具有新的性状,通过选择和选种,使突变体的优良特性稳定表达在后代中,从而获得新品种。

4. 基因工程基因工程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将具有特定性状的基因导入植物中,使其表达并获得新的性状。

基因工程包括基因克隆、基因转化等技术,广泛应用于植物遗传改良中。

育种记录原理—数量性状

育种记录原理—数量性状
猪的数量性状
2021年6月30日星期三
1
育种目的
2021年6月30日星期三
2
育种概念
2021年6月30日星期三
3
育种的内容
测定
选种
育种
评估
选配
2021年6月30日星期三
4
种猪育种的方向
• 一、培育 创造出一个新的品种 耗时耗力,路远又艰辛。
• 二、选育 对现有品种一代一代的选优,使其各项形状不断的稳定遗传并一步步提
猪肉俗称白肌肉,或“水煮样”肉。常发生于肥猪,常见于猪腰部及 腿部肌肉。这种肉用眼观察呈淡白色,同周围肌肉有着明显区别;其 表面很湿,呈多汁状;指压无弹力,呈松软状,也称“热霉肉”
2021年6月30日星期三 26
PSE
2021年6月30日星期三 27
• DFD肉:与正常肉相比外观、口感、品质下降。 • DFD肉是宰后肌肉PH值高达6.5以上,外观呈现出一种略带紫色的暗红
2021年6月30日星期三 33
2021年6月30日星期三 34
2021年6月30日星期三 35
2021年6月30日星期三 30
2021年6月30日星期三 31
• 肌肉大理石纹:指一块肌肉内可见的肌内脂肪 • 评定方法是: • 取最后胸椎与第一腰椎结合处的背最长肌横断面 • 置于4℃的冰箱中存放24H后 • 对照大理石纹评分标准图,按5级分制评定 • 1分为肌内脂肪呈极微量分布 • 2分为肌内脂肪呈微量分布 • 3分为肌内脂肪呈适量分布 • 4分为肌内脂肪呈较多量分布 • 5分为肌内脂肪呈过量分布 • 两级之间只允许评0.5分 • 以3分为理想分布,2分和4分为较理想分布,1分20和21年5分6月为30日非星理期想三 分布32

数量性状基因定位的原理及方法

数量性状基因定位的原理及方法

数量性状基因定位的原理及方法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分子标记技术的成熟,已经可以构建各种作物的分子标记连锁图谱。

基于作物的分子的标记连锁图谱,采用近年来发展的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TL)的定位分析方法,可以估算数量性状的基因位点树目、位置和遗传效应。

本文介绍了数量性状基因定位的原理以及分析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点,但也存在相应的缺陷。

1 数量性状基因定位的原理孟德尔遗传学分析非等位基因间连锁关系的基本方法是,首先根据个体表现型进行分组,然后根据各组间的比例,检验非等位基因间是否存在连锁,并估计重组率。

QTL定位实质上就是分析分子标记与QTL之间的连锁关系,其基本原理仍然是对个体进行分组,但这种分组是不完全的。

2 数量性状基因定位的方法自然界存在生物个体的性状、品质等多为数量性状,它们受多基因的控制,也易受环境影响。

.多基因及环境的共同作用结果使得数量性状表现为连续变异,基因型与表现型间的对应关系也难以确定.因此,长期以来,科学工作者只是借助数理统计方法,将复杂的多基因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用平均值和方差来表示数量性状的遗传特征,而对单个基因的效应及位置、基因间的相互作用等无法深入了解,从而限制了育种中数量性状的遗传操作能力。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发展的分子标记技术为深入研究数量性状的遗传规律及其操作创造了条件, 提高了植物育种中目标数量性状优良基因型选择的可能性、准确性及预见性。

下面主要介绍了几种定位方法。

2。

1 QTL 定位方法连锁是QTL定位的遗传基础.QTL 定位是通过数量性状观察值与标记间的关联分析,即当标记与特定性状连锁时,不同标记基因型个体的表型值存在显著差异,来确定各个数量性状位点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效应,甚至各个QTL 间的相关作用。

因此,QTL 定位实质上也就是基于一个特定模型的遗传假设,是统计学上的一个概念,有可信度(如99%,95%等),与数量性状基因有本质区别(图1)。

《数量性状的》课件

《数量性状的》课件
通过比较不同物种的数量性状遗传学特征,有助 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进化的过程和机制。
3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处理 和分析,以揭示数量性状的遗传基础和进化机制 。
对育种实践的指导意义
优化育种方案
通过深入理解数量性状的遗传基础,育种者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制 定育种方案,提高育种效率和成功率。
贡献
了解遗传方差与环境方差 的贡献,有助于理解数量 性状的变异来源,为育种 和改良提供依据。
数量性状与基因型的关系
数量性状
受多对基因控制的性状, 其变异呈连续分布。
基因型
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组合 ,其变异呈离散分布。
关系
数量性状是基因型与环境 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基 因型是数量性状的内在决 定因素。
详细描述
配合力是评估不同品种或品系间杂交组合表现的重要指标。通过配合力预测,可以筛选出具有优良杂交组合的亲 本,提高育种的成功率和效率。配合力在数量性状改良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是评估杂交后代表现的重要依据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数量性状改良中的应用
总结词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是一种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选择方法,通过检测与目标性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 ,实现数量性状的精准选择。
详细描述
选择指数法通过构建选择指数,综合考虑多个数量性状的目标值和权重,将多性 状的选择转化为单性状的选择。这种方法能够提高选择的准确性,减少选择过程 中的偏差和浪费,是数量性状改良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配合力在数量性状改良中的应用
总结词
配合力是指不同品种或品系间杂交后代的表型值与双亲表型值的加权平均值。在数量性状改良中,配合力可用于 预测不同品种或品系间杂交组合的表现,为育种提供指导。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课件:数量性状的遗传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课件:数量性状的遗传
通常用“变数跟平均数的偏差的平均 方和”来表示变异程度。这个数值在统计 学上叫做方差(variance)。
S2=
∑(Χ- Χ)2 n
X 2 ( X )9
五、遗传变异和遗传力
(一)遗传变异
因方差可用来测量变异的程度,所以各种变异 可用方差来表示。表型变异用表型方差(VP)表示, 遗传变异用基因型方差(VG)表示,环境变异用环 境方差(VE)表示。
粉红
↓自交
1/64极深红 : 6/64深红 : 15/64次深红 : 20/64中红 : 15/64中淡红: 6/64淡红: 1/64白
下页
09:59
特点:1. 不表现孟德尔式遗传,但有规律;
2. 有许多过渡类型,中间类型与F1较接近;
3. 中间类型多,与亲本类似的极端类型少。
其他植物性状: 玉米果穗长
互作效应/上位效应(I):由非等位基因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 效应。
G=A+D+I
P = A + D + I +E
群体中:
P=G=A
下页 返回
09:59
四、分析数量性状的基本统计方法
(一)平均数 平均数是某一性状的几个观察数的平均值。
X X 1 X 2 Xn X
n
n
09:59
(二)方差
❖ 多基因具有多效性,一方面对某数量性状起微效基因的作 用,同时在其他性状上起修饰基因的作用。
下页
09:59
微效多基因假说 R1 R1R 2 R 2 (深红) × r1 r1 r2 r2(白色)

R1 R1 R2R2
R1 R1 R2r2 R1 r1 R2R2
1
F1
2+2=4

《数量性状遗传分析》课件

《数量性状遗传分析》课件

实例三:家禽产蛋性状的数量性状遗传分析
总结词
家禽产蛋性状的数量性状遗传分析有助于揭 示其遗传规律,提高产蛋量和品质。
详细描述
家禽产蛋性状是重要的经济性状之一,对其 数量性状遗传进行分析可以帮助育种者提高 产蛋量和品质。通过研究家禽产蛋性状的数 量性状遗传,可以发现一些与产蛋性状紧密 相关的基因和位点,进一步揭示其遗传机制 。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优化家禽育种方案, 提高经济效益和满足市场需求。
数量性状受遗传因素影响 的程度,范围从0到1。
遗传增益
通过选择获得的遗传改进 量。
数量性状遗传分析的重要性
农业育种
提高产量、抗性等数量性 状,提高品种的遗传品质 。
医学研究
研究人类生理、生化等数 量性状,了解疾病易感基 因。
生物多样性保护
评估物种数量性状的遗传 多样性,制定保护策略。
数量性状遗传分析的基本原理
学依据。
药物研发
通过分析药物反应相关的数量性状 基因,可以预测个体对药物的反应 差异,有助于个性化用药方案的制 定。
人类表型组研究
利用数量性状遗传分析方法,可以 对人类表型特征进行深入研究,揭 示表型与基因型之间的关联。
在人类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
人类进化研究
通过分析不同人群的数量性状遗传变异,可以揭示人类进化的历 程和机制。
人类生物学特征研究
数量性状遗传分析有助于解释人类生物学特征的遗传基础,如身高 、体重、智力等。
人类疾病遗传学研究
利用数量性状遗传分析方法,可以研究人类复杂疾病的遗传机制, 为疾病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04
数量性状遗传分析的挑战与展望
数据分析的复杂性
数据预处理
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和标 准化,确保数据质量。

数量性状的遗传

数量性状的遗传

数量性状的遗传数量性状指的是一个生物体的某种性状具有连续性质,在一个种群中表现出一定的变异程度,且受多种基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例如人体身高、体重等就是数量性状。

数量性状由多个基因的作用所决定,被称为多基因性状。

与单基因性状不同的是,多基因性状不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

数量性状的遗传规律经过长时间的探究,现已初步得出。

从基因层面探究数量性状的遗传数量性状的基因型及其表现形式比较复杂,同一基因型的个体之间也会存在表现形式的差异。

基因由两条相同或不同的基因座构成,分别来自父母亲。

在数量性状的遗传中,每个基因座所对应的基因影响数量性状的大小和表现型。

同时,多个基因座共同作用于数量性状,这种作用关系被称为加性效应(additive effect)。

数量性状的遗传规律主要有:性状值=基因值+环境值,基因型对数量性状的影响呈现正态分布,且受到染色体上多个基因的影响。

数量性状的遗传模式数量性状的遗传规律有三种模式: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形遗传以及性联遗传。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表现形式是当一个自由基因突变,双等位基因后者扰动的时候,显性基因造成的表现现象。

例如,人体的眼睛颜色就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一种表现。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类似,不同的是表现基因是一种隐性基因。

这种遗传模式表现突变基因表现在两条染色体上都具有相同的表现现象。

例如,某些人患有系统性红狼疮就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一种表现。

性联遗传指由X和Y染色体来遗传。

X染色体上的基因对于女性来说是双等位基因,由于女性有两个X染色体,所以会出现多种表现型。

而男性由于只有一个X 染色体,所以表型变化更加显著和恒定。

例如,红绿色盲就是一种典型的性连锁遗传疾病。

数量性状的计算分析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可以通过基因型频度分析、亲权分析和遗传连锁分析来进行。

(1)基因型频度分析:由于每个基因座共有两个等位基因,因此可将一个种群中某一基因座的等位基因频率进行 PA+Pa=1,其中PA为某一基因座等位基因A 的频率,Pa为某一基因座等位基因a的频率。

《数量性状》课件

《数量性状》课件
《数量性状》PPT课件
在本课件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数量性状的定义、测量、遗传、变异、进化和 应用领域。
什么是数量性状?
数量性状是指可量化的特征,如身高、体重和血压等。它们受多个基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对人类和生 物学有重要意义。
数量性状的测量
1
间接测量
2
使用间接方法,如血液测试或问卷调 查来获得数量性状的数据。
环境因素对变异的影响
数量性状的变异受到环境因素 的影响,如饮食、生活方式和 社会环境等。
量化遗传学方法
通过量化遗传学的方法,我们 可以解析数量性状的遗传和环 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数量性状的进化
1
自然选择
数量性状的变异为自然选择提供了适应环境的个体。
2
比较方法
通过比较不同物种的数量性状,我们可以了解进化的模式和机制。
数量性状的应用
人类数量性状的研究
通过研究人类数量性状,我们可以了解人类健康、行为和特征的遗传基础。
农业和畜牧业中的应用
利用数量性状的遗传知识,改良作物和家畜品种,提高产量和品质。
医学中的应用
通过研究数量性状与疾病的关联,为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结语
数量性状对于了解遗传学、生物学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未来,我们需要继续深入研究,探索数量 性状的更多奥秘。
直接测量
通过直接测量身高、体重等数值来获 得数量性状的数据。
数量性状的遗传
单基因成对遗传
某些数量性状由单个基因对 决定,如血型和眼色。
多基因遗传
多个基因的组合共同影响数 量性状,如身到基因和环 境因素的影响,如体重和健 康。
数量性状的变异
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变异
数量性状的变异来自于个体的 基因型和其在环境下的表现型 之间的差异。

数量性状选择原理与方法

数量性状选择原理与方法

数量性状选择原理与方法数量性状选择是一种遗传改良方法,用于改进种群中的数量性状。

数量性状是指可以通过定量测量和统计处理的,对个体数量发生影响的性状。

数量性状常常涉及数量性状是一些物种在其自然条件下或相应的培育条件中显现出来的表现。

在选择原理方面,数量性状选择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遗传性原则:数量性状选择基于对性状遗传性的了解。

只有当数量性状受到遗传控制时,才能通过选择来改良这些性状。

2.突变原则:在数量性状选择中,如果我们发现一些个体具有突变的数量性状,那么我们可以选择并繁殖这个个体,以期望获得更多具有这种优良性状的后代。

3.遗传预测原则:数量性状选择应基于对数量性状的遗传规律的预测。

通过对显性和隐性基因的了解,我们可以预测在种群中将表现出来的数量性状。

在选择方法方面,数量性状选择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个体选择法:这是最基本的选择方法,即从一个种群中选择具有优良数量性状的个体进行繁殖。

这可以通过定量测量和比较个体间的数量性状来实现。

2.家系选择法:这种方法是选择整个家系作为选择的单位。

通过繁殖那些具有优良数量性状的家系,可以逐渐改良种群中的数量性状。

3.杂交选择法:这种方法通过杂交不同家系之间的优良数量性状,融合不同家系的优点,产生具有更好数量性状的后代。

4.群体选择法:这种方法是基于群体中所有个体的数量性状,而不是仅仅选择个体或家系。

通过选择具有较好数量性状的整个群体进行繁殖,可以改良整个种群中的数量性状。

5.混合选择法:这种方法是将个体选择法、家系选择法、杂交选择法和群体选择法等多种选择方法结合起来,以更好地改良种群中的数量性状。

总之,数量性状选择是一种有效的遗传改良方法,可以通过选择具有较好数量性状的个体、家系、群体或通过混合选择的方式来改良种群中的数量性状。

正确理解和应用选择原理和方法,可以实现对数量性状的有效改善和优化。

【遗传学】第七章数量性状遗传

【遗传学】第七章数量性状遗传

【遗传学】第七章数量性状遗传第九章数量性状遗传本章重点:1. 数量性状的特征及与质量性状的区别;2. 遗传率和在育种上的应用;3. 近亲繁殖和回交的遗传效应;4. 纯系学说和意义;5. 杂种优势。

前述的遗传现象是基于一个共同的遗传本质,即生物体的遗传表现直接由其基因型所决定→可根据遗传群体的表现变异推测群体的基因型变异或基因的差异。

质量性状(qualitative trait)的特点:表现型和基因型的变异不连续(discontinuous),在杂种后代的分离群体中→可以采用经典遗传学分析方法研究其遗传动态。

生物界中还存在另一类遗传性状,其表现型变异是连续的(continuous)→数量性状(quantitative trait)。

例如,人高、动物体重、植株生育期、果实大小,产量高低等。

表现型变异分析→推断群体的遗传变异→借助数量统计的分析方法→分析数量性状的遗传规律。

数量性状的类别:①严格的连续变异(Continuous variation):如人身高;株高、粒重、产量;棉花纤维长度、细度、强度等;②准连续变异(Quasi continuous variation):如分蘖数(穗数)、产蛋量、每穗粒数等,但测量其值时,每个数值均可能出现,不出现有小数点数字。

但有的性状即有质量亦有数量性状的特点质量-数量性状。

第一节数量性状的遗传学分析数量遗传学是在孟德尔经典遗传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门学科,但与孟德尔遗传学有明显的区别。

1918年,费希尔(Fisher R.A.)发表“根据孟德尔遗传假设对亲子间相关性的研究”论文→统计方法与遗传分析方法结合→创立数量遗传学。

1925年著《研究工作者统计方法》一书(Statistical Methods for Research Workers),为数量遗传学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方法。

首次提出方差分析(ANOV A)方法, 为数量遗传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数量性状的多基因假说根据多基因假说(multiple factor hypothesis),每一个数量性状是由许多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每一个基因的单独作用较小,与环境影响所造成的表型差异差不多大小,因此,各种基因型所表现的表型差异就成为连续的数量了(一)多基因假说的实验依据A P 红粒×白粒↓F1 红粒↓F2 3/4红粒:1/4白粒B P 红粒×白粒↓F1 粉红粒↓F2 15/16红粒:1/16白粒C P 红粒×白粒↓F1 粉红粒↓F2 63/64红粒:1/64白粒在A中,1/4红粒:2/4中等红:1/4白粒在B中,1/16深红:4/16次深红:6/16中等红:4/16淡红:1/16白色在C中,1/64极深红:4/64深红:15/64次深红:20/64中等红:15/64中淡红:6/64淡红:1/64白色种皮颜色深浅程度与基因数目有关。

性状遗传与品种改良的研究

性状遗传与品种改良的研究

性状遗传与品种改良的研究性状遗传是关于植物或动物个体性状在后代中的表现和遗传规律研究。

通过对各种性状的遗传规律研究,可以实现对作物和动物品种的改良,提高其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

一、性状遗传的基本原理性状遗传的基本单位是基因。

每个性状都与一定数量的基因有关,这些基因会影响性状的表现。

基因有两个副本,通常称其为“等位基因”,一个来自母亲,另一个来自父亲。

这两个等位基因可以不同,称为“杂合”,也可以相同,称为“纯合”。

基因的表现称为表型,基因的形式称为基因型。

基因型和环境因素共同确定了表型。

例如,植物的高度既受基因影响,也受到环境因素影响,诸如灌溉水量、肥料浓度等。

遗传学家利用各种遗传分析技术研究性状的遗传规律。

其中,最常用的是孟德尔遗传学。

二、孟德尔遗传学孟德尔是一个奥地利的修道士,他在19世纪60年代通过一系列育种实验发现了孟德尔遗传学的基本规律。

孟德尔遗传学主要研究单个性状的遗传。

孟德尔定义了两种基本类型的等位基因:显性和隐性。

显性基因会完全表现在杂合或纯合条件下,隐性基因只有在纯合条件下才会表现。

人们用字母表示基因,通常大写字母表示显性基因,小写字母表示隐性基因。

孟德尔的工作是植物遗传学和动物遗传学的开端,随后,人们逐渐明确了遗传学的基本原理以及基因的组成结构等方面的信息。

三、多位点遗传在实际的品种改良过程中,往往涉及到多个性状的遗传问题。

例如,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鸡或猪的体重和肉质。

这时候,研究者需要探究多位点遗传和性状间的相关性。

多个基因同时调节同一个性状时,它们的遗传作用可能是叠加的,或者是相互影响的。

这样的性状遗传称为多位点遗传。

研究多位点遗传需要采用复杂的手段,例如基因芯片或全基因组测序。

这些技术可以揭示基因位点间互动的效应。

四、基因编辑技术随着遗传学的研究深入,人们发现基因突变和基因交换等现象会导致遗传变化,从而引起性状的改变。

基因编辑技术通过有目的地改变基因结构,实现对性状的精确改良。

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第七章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以前所学性状如水稻的梗与糯,豌豆种子的圆与皱等。

相对性状差异明显,一般没有过渡类型,这种变异为不连续变异,呈不连续变异的性状叫质量性状。

通常把差异不明显的变异叫连续变异,呈连续变异的性状叫数量性状。

如作物的产量、成熟期,棉花的纤维长度等。

数量性状的遗传要比质量性状复杂得多,它是由多对基因控制的,而且它们的表现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则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小),同一品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数量性状的表现会有很大的差别。

因此,研究数量性状的遗传时,往往要分析多对基因的遗传表现,并要特别注意环境条件的影响。

第一节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一数量性状的遗传特点艾默森(R.A Emerson),伊斯特(R.A East)用短穗玉米P1和长穗玉米P2杂交,结果如下:1、特点:第一是连续变异,数字表示第二表型易受到环境影响P 1 P2、F1每个群体所有个体基因型都相同但个体有差异,如F19—15cm,F2群体个体基因型不同,变异是由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结果。

2、数量性状的表型在统计学上的特征(1)两个纯合亲本杂交,F1往往表现为中间类型;(2)F1和F2的平均表现接近,但F2的变异程度大于F1;(3)数量性状的表型特征体现在群体而不是个体;(4)表型变化服从于正态分布。

二、数量性状遗传的多基因假说(一)小麦粒色杂交1909年尼尔森(Nilsson)实验:小麦子粒颜色硬质多为红粒,粉质多为白粒。

红粒×白粒红粒红粒(浅红,最浅红):白=3:1红粒×白粒红粒红粒(深红,中红,浅红,最浅红):白=15:1 红粒×白粒红粒红粒(最深红,暗红,深红,中红,浅红,最浅红):白=63:1解释:用R1r1,R2r2,R3r3表示小麦红粒白粒。

假设R为控制红色素形成的基因,r为不能控制红色素形成的基因。

R1R2R3为非等位基因,其对红色素的合成效应相同,且为累加效应。

(1)红粒r1 r1r2r2R3R3×白粒r1r1r2r2r3r3红粒r1r1r2r2R3r32R 1R1r 2r浅红最浅红白(3种)(2)红粒r1 r1R2R2R3R3×白粒r1r1r2r2r3r3红粒r1r1R2r2R3r34R 3R1r 2R2r 1R3r 4r深红中红浅红最浅红白(5种)(3)红粒R1 R1R2R2R3R3×白粒r1r1r2r2r3r3红粒R1r1R2r2R3r36R 5R1r 4R2r 3R3r 2R4r 1R5r 6r最深红暗红深红中红浅红最浅红白(7种)F2表型的类型:2N+1种,频率(1/2R+1/2r)2n展开后各项系数(二)多基因假说:(1)数量性状是由多对基因控制的,每个基因对表型的影响或作用微小,把这些控制数量性状作用微小的基因叫微效基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量性状表型值的剖分
对于一个大群体,个体环境效应有大有小、有正有负,但 其环境偏差∑ E = 0,则: P=G+E =G 在一个大群体中 P = G,可用来估测某一个体的基因型值。 一个群体的 E=0 ,平均非加性效应等于零或非常小,可忽 略不计。则: P=A+D+I=A 一群体的平均表型值等于平均育种值。可从畜群的平均表 型值确定一种群的育种水平,但就一个体来讲其表型值不 等于基因型值,也不等于育种值。
选择强度的确定*
选择强度(selection intensity):是标准化的选择差,是选择差与性状 i = S / σP 标准差的比值。 选畜群平均数之 差。 S = Pr - P 标准差是群体变异程度的度量,是群体内个体离均程度的度量。 σP = √∑(Pr – P)2/n-1 选择差的大小取决于:①留种率 ②标准差 在标准差不变的情况下,留种率越大,选择差越小,在留种率不变的情 况下,标准差越大,选择差越大。 一般情况,留种率越小,选择差越大,选择强度也越大,选择效果越好。
二、数量性状表型值的剖分
直接观测或度量的某一性状的值就是表型值(phenotypic value)。由基因型值(genotypic value)和环境值 (environmental value)共同作用的结果。 表型值P = 基因型值 G + 环境值 E 基因型值G又称为遗传值,可分为加性效应值和非加性效 应值。环境值也称为环境偏差。 加性效应值(Additive effect):是某一特定性状的共同效 应是每个基因对该性状单独效应的总和。加性效应值是能 够稳定遗传的,在育种中能够固定下来,故又称为育种值 (Breeding value),用A表示。
三、通径系数的定理
1 当后果的诸原因变量间无相关 : ①各原因到后果的通径系数等于该原因与后果的相关系数。 对于回归方程 Y=b0 + b1X1+ b2X2 b1= bYX1·X2 = bYX1 b2= bYX2·X1 = bYX2 σX1 σY
= rX1Y
Y
X1 X2
rX1X2 = 0
PY·X1 = bYX1
产生的偏差。用 I 表示。
数量性状表型值的剖分
P = G+E = A + D + I + E 由于显性效应D和互作效应 I,随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 位基因的随机组合而消失。所以,不能稳定遗传。 在遗传育种中,主要考虑的是能够稳定遗传的育种值(加 性效应),而把不能稳定遗传的非加性效应和环境偏差合 并为剩余值(Residual value),用R表示。 R= D+I+E P=A+ R 在一个随机的大群体中,如表型值各组分间没有相关,以 上关系式可用方差表示。 VP= VA + VR = VA + VD + VI + VE
一、通径分析
相关系数:也称标准化的协方差,是用来度量两个相
关变量间的相关性质及紧密程度。标准化是指相关变 量分别减去各自的平均数,在除以各自的标准差。 COVXY r= SXSY
协方差 COVXY = ∑(X-X)(Y-Y)/(n-1)
SX =
∑(X-X)2
n-1
SY =
∑(Y-Y)2
n-1
二、通径系数
通径系数
一个自变量到依变量通径系数的平方称为该自变量对依变 量的决定系数。表示自变量对依变量的决定程度。
2 dY·X1= P2YX1= b2yx1 σ Y σ2X1
两个自变量间相关系数与他们各自到依变量的通经系数的 乘积到倍称为该两自变量共同对依变量的决定系数。
dY·X1x2= 2 rx!X2 PYX1 。PYX2
对于每条通径的通径系数相当于该通径上两变量间的相关 系数。
r1 = bYX1 SX1 SY PYX1 =bYX1 σX1 = r1 σY r1 Y X2
PYX1
X1
通径系数
回归系数是依变量对自变量的回归,是有单位的,不 同单位的回归系数不能比较。标准化后无单位,所以 通径系数无单位,可以用来比较自变量对依变量影响 的大小。相关系数无单位,对一元线性回归中,通径 系数等于相关系数。但两者有本质的区别,通径系数 有方向,表示相关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自变量和依变 量互换后方向发生改变;相关系数无方向,变量间是 平等关系,变量互换后不会发生改变。
通径系数就是标准化的偏回归系数。 回归系数是一个回归方程 y = a + bx 的斜率。 SY b = ∑(X-X)(Y-Y) = SPXY b YX = r ∑(X-X)2 SSX SX · 标准化的回归系数是回归系数相关变量除以各自的标准差。 SPXY σX σY σX = byx = Pyx 是原因变量到结果变量Y的通径系数 SSX σY σ2 X σX2 σX1 标准化的偏回归系数 Pyx1 = byx1 σ Pyx2= byx2 σ Y Y Pyx1 、Pyx2 分别是X1、X2到Y的通径系数 ˇ
每年遗传进展: R I0 =S h2 = i σP h2 / GI R I0 =△R/ GI
第二节 通径分析
通径分析:是把一个相关系数分成许多组成部分,每个
组分是或大或小的通径系数,从而确定自变量对依变量的 直接作用或间接作用,比较多个自变量对依变量的相对重 要性。 Y1 X1
Y2 X2 把 Y1-Y2 之间的相关系数剖分为4个通径 X1 →Y1、 X1 →Y2 、X2 →Y2、 X2 →Y1,各通径的通径系数的大小反 应自变量 X 对依变量 Y 的作用。
P1
X1
rx2x3
通径系数的定理
③具有两个以上的共同原因时,两后果间的相关系数就等 于各个共同原因分别到两后果的通经系数的乘积之和。
P1
Y1
P2′
P2 P3′
X1 X2 X3 X4
Y2
P4
P3
ry1y2= P2′×P3′× P2×P3
通径系数的定理
4 诸原因变量之间存在相关。 rX1X2 ≠0 ①后果与一原因间的相关等于该原因到后果的通径系数加上该原因与其 他原因的相关乘相关原因到后果的通径系数之和。 Y - Y= b1 (X1- X1 )+ b2 ( X2 – X2) Y – Y (X1- X1 ) ( X2 – X2) σX1(X1- X1 ) X X σX2( X2 – X2 ) = b1 + b2 = b1 σ σY σY σY σX1 + b2 σY σX2 Y σX1 + = PY·X1 (X1- X1 ) PY·X2 ( X2 – X2 ) σX2 +
数量性状的遗传
以猪的背膘厚为例说明基因的加性效应:假定受两对基因B和 F控制,两基因的作用相同,b和f对背膘只有0.5厘米的效应值, B和F既有1厘米的效应值。 BB FF(4.0)× bb f f(2.0) ↓ BbFf (3.0) ⊗ ↓ 1BBFF 2BBFf 2BbFF 4BbFf 1BBff 1bbFF 2Bbff 2bbFf 1bbff 4 .0 3.5 3.5 3.0 3.0 3.0 2.5 2.5 2.0 PF2 = 3.0 厘米 上下代中性状的加性值保持不变
通径系数的定理
3 两后果的相关:
①当两后果具有一个共同原因, Y1 P2 每个后果的诸原因间又无相关时, X2 ′ P2 该两后果间的相关系数等于此共 Y2 P3 同原因分别到后果的通经系数之乘积。 X3 P1 X1 ry1y2= P2×P2′ rx1x2= rx1x3= rx2x3= 0 ② 当一个后果的诸原因中一个原因与 Y1 X2 P2 另一后果中的一个原因有相关时,两后 X3 P3 果的相关等于这两相关原因间的相关系 Y2 数乘以它们分别到两后果的通经系数。 X4 P4 ry1y2= rx2x3 × P2×P3
1
∴ ∑(X1- X1 ) ( X2 – X2)=0
b2 SSX2
2
SSY
+
SSY
= ( b1
σX1 σY
)2
+(b2
σX2 σY
)2 = d +d Y·X1 Y·X2
通径系数的定理
2 当后果的直接原因无相关,间接原因也无相关时。 X1 X3 Y X2 X4 ①间接原因到后果的通经等于该原因到后果通经链所组成 的全部系数之乘积。 Py.x3= Py.x1× Px1.x3 Py.x4= Py.x1× Px1.x4 ②各间接原因通过一个直接原因或比较直接原因作用于后 果的决定系数之和等于该直接或比较直接原因对后果的决 定系数。 dy.x3+ dy.x4 = dy.x1
每年的遗传进展*
每年的遗传进展:是以世代间隔为单位所取得的遗传进展。即每代遗 传进展除以世代间隔。 世代间隔(Gneneration interval):相传一代所需的时间。即种畜出 生时父母的平均年龄。 GI= ∑Ni ai ∑Ni GI 为世代间隔 Ni 同窝成活子女数
ai 为种畜出生时父母平均年龄
PY·X2 = bYX2 = rX2Y σY
σX2
通径系数的定理
②各原因对后果的各决定系数之和等于1。 Y= b0 + b1X1+ b2X2 Y - Y= b1 (X1- X1 )+ b2 ( X2 – X2 )
∑( Y - Y )2 = b1 2∑(X1- X1 )2+ b2 2∑ ( X2 – X2)2 _ 2 b1 b2 ∑(X1- X1 ) ( X2 – X2) ∵ rX1X2 = 0 1= b2 SSX1
(Y – Y )(X1- X1 ) (X1- X1 )2 ( X – X2 )(X1- X1 ) ∑( PY·X2 ∑ 2 )= PY·X1∑ σY σX1 σ2X1 σX2 σX1
通径系数的定理
每代遗传进展估测*
每代遗传进展(Genetic progress):是每代的遗传改进量,即 子代的 离均差(R),是亲代离均差(S)遗传给子代的部分。 遗传进展与性状的遗传力有关。 R = S h2 实际中,离均差是消除了环境因素的基因型差异,亲代离均差不能稳定 遗传给子代,使子代的离均差小于亲代。把子代离均差占亲代离均差称 遗传力 h2 = R/S。 广义遗传力:表型性状中遗传因素所占的比例。 h2 = VG / VP 狭义遗传力:表型性状中加性效应(育种值)所占比例。h2 = VA / VP 估测遗传力后,可进行遗传进展的估测。△Re = Sh2 估测的遗传进展△Re与实际观测的遗传进展△R不完全相同,用△R与 选择差的比值称为已实现的遗传力 h2 = △ R / 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