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设计实验六(选做)

合集下载

综合性实验设计报告

综合性实验设计报告

综合性实验设计报告
1.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考察学生在综合实践中的综合能力,包括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能力。

2. 实验背景
实验背景介绍。

3. 实验设计
3.1 实验材料和设备
本实验采用以下材料和设备:
- 材料1
- 材料2
- 设备1
- 设备2
3.2 实验步骤
本实验的实验步骤如下:
1. 步骤1
2. 步骤2
3. 步骤3
3.3 实验注意事项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 注意事项1
- 注意事项2
4. 实验结果和分析
根据上述实验设计,我们进行了实际实验,并得到了以下结果:
实验结果描述。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进行了以下分析:
实验结果的分析。

5. 实验总结
通过本实验,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获得了一些实践经验。

同时,我们还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改进。

6. 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1]
- [参考文献2]。

实验六 综合实验(8253+(8259+LED))

实验六 综合实验(8253+(8259+LED))

综合实验六:8259中断控制器+LED实验一、实验目的掌握8259中断控制器的接口方法与程序设计。

二、实验内容编制程序,利用8259芯片的IR7作为中断源,产生单一中断,系统显示中断号“7”。

三、程序流程四、实验电路五、编程提示8259中断控制器是专为控制优先级中断设计的芯片。

它将中断源优先级排队,辩别中断源以及提供中断矢量的电路集于一片中。

因此无需附加任何电路,只需对8259进行编程,就可以管理8级中断,并选择优行模式和中断请求方式,即中断结构可以由用户编程来设定。

同时,在不需要增加其它电路的情况下,通过多片8259的级联,能构成多达64级的矢量中断系统。

中断序号0 1 2 3 4 5 6 7变量地址20~23h 24~27h 28~2Bh 2C~2Fh 30~33h 34~37h 38~3Bh 3C~3Fh 本实验中使用7号中断源IR7,中断方式为边沿触发方式,按动开关按钮产生一次中断,编写程序,使系统每次响应外部中断IR7时,显示1个字符“7”,显示满以后清空显示“P.”继续等待中断。

六、实验步骤(1)按实验电路图连接线路:①“SP”插孔和8259 7号中断IR7插孔相连,“SP”端初始为低电平。

②按照实验一中3.3的实验步骤②要求连接138译码电路,8259的CS端连138译码器的Y0孔。

③将8259的单元总线接口D0~D7,用8芯排线或8芯扁平线与数据总线单元D0~D7任一接口相连。

(2)运行实验程序在系统处于命令提示符“P.”状态下(数码显示管显示“P.”),输入3400,按EXEC键显示“P.”。

(3)按动开关按钮,LED数码管从最高位开始依次显示“7”,显示满六位后,最高位显示“P.”继续等待中断。

七、实验程序ZXK EQU 0FFDCHZWK EQU 0FFDDHPort0 EQU 0FFE0HPort1 EQU 0FFE1HCODE SEGMENTASSUME CS:CODE,DS:CODE,ES:CODEORG 3400HH8: JMP P8259LED DB 0C0H,0F9H,0A4H,0B0H,99H,92H,82H,0F8H,80H,90HDB 88H,83H,0C6H,0A1H,86H,8EH,0FFH,0CH,0DEH,0F3HBUF DB ?,?,?,?,?,?P8259: CLICALL WP ;初始化显示“P.”MOV AX,OFFSET INT8259MOV BX,003CHMOV [BX],AXMOV BX,003EHMOV AX,0000HMOV [BX],AXCALL FOR8259mov si,0000hSTICON8: CALL DISJMP CON8;------------------------------------INT8259:cliMOV BX,OFFSET BUFMOV BYTE PTR [BX+SI],07HINC SICMP SI,0007HJZ X59XX59: MOV AL,20HMOV DX,Port0OUT DX,ALmov cx,0050hxxx59: push cxcall dispop cxloop xxx59mov cx,3438hpush cxSTIIRETX59: MOV SI,0000HCALL WPJMP XX59;============================== FOR8259:MOV AL,13HMOV DX,Port0OUT DX,ALMOV AL,08HMOV DX,Port1OUT DX,ALMOV AL,09HOUT DX,ALMOV AL,7FH ;IRQ7OUT DX,ALRET;---------------------------WP: MOV BUF,11H ;初始化显示“P.” MOV BUF+1,10HMOV BUF+2,10HMOV BUF+3,10HMOV BUF+4,10HMOV BUF+5,10HRET;-------------------------------- DIS: MOV CL,20HMOV BX,OFFSET BUFDIS1: MOV AL,[BX]PUSH BXMOV BX,OFFSET LEDXLATPOP BXMOV DX,ZXKOUT DX,ALMOV AL,CLMOV DX,ZWKOUT DX,ALPUSH CXMOV CX,0100HDELAY: LOOP $POP CXCMP CL,01HINC BXSHR CL,1JMP DIS1EXIT: MOV AL,00HMOV DX,ZWKOUT DX,ALRET;--------------------------CODE ENDSEND H8八、扩展练习编制程序,利用8259芯片的IR i作为中断源,产生单一中断,系统显示中断号“i”。

实验6 试验设计结果分析

实验6 试验设计结果分析

实验报告课程名称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姓名邵建智学号3110100122专业生物系统工程实验名称试验设计结果分析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二O一三年八月制实验六:试验设计结果分析实验类型:上机操作实验地点:农生环D-414指导老师:傅霞萍实验日期:2013 年10 月29 日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了解正交试验的基本原理和用途,掌握正交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能使用SPSS进行正交试验数据的分析。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2.1实验原理利用正交表科学地安排与分析多因素实验的方法。

由少数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可以推出较优方案。

对实验结果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到更多实验因素对试验结果影响的重要程度,各因素对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趋势等。

2.2 实验内容(显著性水平α=5%)(1)利用SPSS对下表所示的试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表6-1 鸭肉保鲜天然复合添加剂筛选的试验结果(2)为了通过正交试验寻找从某矿物中提取稀土元素的最优工艺条件,使稀土元素提取率最高,选需要考虑的交互作用有A×B, A×C, B×C,如果将A、B、C分别安排在正交表L8(2)的1、2、4列上,试验结果(提取量mL)依次为1.01、1.33、1.13、1.06、1.03、0.80、0.76、0.56,试用方差分析法(α=0.05)分析试验结果,确定较优工艺条件。

正交表L8(27):三、主要仪器设备/实验环境(使用的软件等)IBM SPSS 19.0等四、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必填,上机操作过程,可以插图)实验(1)实验(2)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必填,图表数据、计算结果、对图表的处理)实验(1)实验(2)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实验(1):a:由4种因素的F检验知,因素主次茶多酚浓度>被膜剂种类>增效剂种类>浸泡时间b:设A:茶多酚浓度,B:增效剂种类,C:被膜剂种类,D:浸泡时间,由各个因素的同类子集可以看出,A因素1水平最优,B因素1水平最优,C因素4水平最优,D 因素2水平最优,所以正交试验得出的优方案为A1B1C4D2。

实验六集成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实验(数字)

实验六集成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实验(数字)

实验六集成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实验(数字)基本要求:1.掌握集成数据选择器74HC151、加法器74HC283、数值比较器74HC85的性能及使用方法;2.掌握集成编码器74HC148译码器74HC47和七段数码显示管的性能及使用方法;3.掌握用MSI中规模集成器件设计简单组合逻辑电路的方法,用实验验证所设计电路的功能;提高要求:4.学习用MSI中规模集成器件设计具有实际应用的小型综合组合逻辑电路的方法,用实验验证所设计电路的功能。

基本内容:1.用与非门74LS00和74LS20设计一个三人表决电路。

赞同的人数占多数时,表决通过。

用拨码开关作输入,用发光二极管LED显示输出。

2.用加法器74HC283、非门74LS04实现两个四位二进制数的减法运算。

用拨码开关或直接接地与接+5V电源作输入,用发光二极管LED显示输出和借位信号。

3.呼叫系统设计实验设计一个6个用户的呼叫控制系统,1#的优先级别最高,6#最低;有人呼叫时,用数码管显示其呼叫号码,并用蜂鸣报警提示;每人呼叫时,数码管不显示,且不蜂鸣报警;同时多人呼叫时,显示优先级别最高的呼叫号码。

选择器件,设计逻辑电路,用实物实验验证。

选做内容:1.某工厂有三个车间A、B、C,有一个自备电站,站内有二台发电机M和N,N的发电能力是M的两倍,如果一个车间开工,启动M就可以满足要求;如果两个车间开工,启动N就可以满足要求;如果三个车间同时开工,同时启动M、N才能满足要求。

试用异或门(74LS86)和与非门(74LS00)设计一个控制电路,因车间的开工情况来控制M和N的启动。

(B级)2.用译码器74HC138和多路数据选择器74HC151设计一个信息的并行—串行—并行传送电路。

原理图如图所示。

(B级)用拨码开关作地址输入和对应的数据输入,输出的八个LED发光,且对应输出的LED显示输入的高低电平。

要求陈述对数据传输的过程。

3.用74HC85设计一个4位电子锁电路,并测试其功能。

实验六:遗传算法求解TSP问题实验

实验六:遗传算法求解TSP问题实验

实验六:遗传算法求解TSP问题实验一、实验目的熟悉和掌握遗传算法的原理、流程和编码策略,并利用遗传求解函数优化问题,理解求解TSP问题的流程并测试主要参数对结果的影响。

用遗传算法对TSP问题进行了求解,熟悉遗传算法地算法流程,证明遗传算法在求解TSP问题时具有可行性。

二、实验内容参考实验系统给出的遗传算法核心代码,用遗传算法求解TSP的优化问题,分析遗传算法求解不同规模TSP问题的算法性能。

对于同一个TSP问题,分析种群规模、交叉概率和变异概率对算法结果的影响。

增加1种变异策略和1种个体选择概率分配策略,比较求解同一TSP问题时不同变异策略及不同个体选择分配策略对算法结果的影响。

1. 最短路径问题所谓旅行商问题(Travelling Salesman Problem , TSP),即最短路径问题,就是在给定的起始点S到终止点T的通路集合中,寻求距离最小的通路,这样的通路成为S点到T点的最短路径。

在寻找最短路径问题上,有时不仅要知道两个指定顶点间的最短路径,还需要知道某个顶点到其他任意顶点间的最短路径。

遗传算法方法的本质是处理复杂问题的一种鲁棒性强的启发性随机搜索算法,用遗传算法解决这类问题,没有太多的约束条件和有关解的限制,因而可以很快地求出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路径以及一批次短路径。

假设平面上有n个点代表n个城市的位置, 寻找一条最短的闭合路径, 使得可以遍历每一个城市恰好一次。

这就是旅行商问题。

旅行商的路线可以看作是对n个城市所设计的一个环形, 或者是对一列n个城市的排列。

由于对n个城市所有可能的遍历数目可达(n- 1)!个, 因此解决这个问题需要0(n!)的计算时间。

假设每个城市和其他任一城市之间都以欧氏距离直接相连。

也就是说, 城市间距可以满足三角不等式, 也就意味着任何两座城市之间的直接距离都小于两城市之间的间接距离。

2. 遗传算法遗传算法是由美国J.Holland教授于1975年在他的专著《自然界和人工系统的适应性》中首先提出的,它是一类借鉴生物界自然选择和自然遗传机制的随机化搜索算法。

实验六个人日常膳食食谱设计

实验六个人日常膳食食谱设计

实验六个人日常膳食食谱设计一、实验的目的和意义1. 正确运用已学的普通人群食谱设计原则、我国现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宝塔》、《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和《食物成分表》,掌握膳食编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 要求:针对特殊人群营养需要(如幼儿、学龄儿童、大中学生、成年男子、成年女子、老年人群等),当地常规食物供应规律和饮食习惯,进行个性化食谱设计,并以组为单位,为某一特定人群编制一周的膳食食谱。

二、食谱设计的理论依据与食谱编制原则1.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是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一组参考值,包括平均需要量(EAR)、推荐摄入量(RNI)、适宜摄入量(A1)和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

制定DRIs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指导人们膳食实践,评价人群的营养状况并为国家食物发展供应计划提供依据。

DRIs是营养配餐中能量和主要营养素需要量的确定依据。

DRIs中的RNI 是个体适宜营养素摄入水平的参考值,是健康个体膳食摄入营养素的目标。

编制营养食谱时,首先需要以各营养素的推荐摄入量(RNI)为依据确定需要量,一般以能量需要量为基础。

2.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平衡膳食宝塔膳食指南本身就是合理膳食的基本规范,为了便于宣传普及,它将营养理论转化为一个通俗易懂、简明扼要可操作性指南,其目的就是合理营养、平衡膳食、促进健康。

因此,膳食指南的原则就是食谱设计的原则,营养食谱的制定需要根据膳食指南考虑食物种类、数量的合理搭配。

平衡膳食宝塔则是膳食指南量化和形象化的表达,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贯彻膳食指南的工具。

宝塔建议的各类食物的数量既以人群的膳食实践为基础,又兼顾食物生产和供给的发展,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同时平衡膳食宝塔还提出了实际应用时的具体建议,如同类食物互换的方法,对制定营养食谱具有实际指导作用。

根据平衡膳食宝塔,我们可以很方便的制定出营养合理、搭配适宜的食谱。

实验6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本体聚合

实验6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本体聚合

实验六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本体聚合一、目的要求:1、了解本体聚合的原理,2、熟悉有机玻璃的制备方法。

二、原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俗称有机玻璃。

有机玻璃广泛用在工业、农业、军事、生活等的各个领域,如飞机、汽车的透明窗玻璃、罩盖等。

在建筑、电气、医疗卫生、机电等行业也广泛使用,如制造光学仪器、电器、医疗器械、透明模型、装饰品、广告铭牌等。

每年全世界要消耗数以百万吨的有机玻璃及其制品。

工业上制备有机玻璃主要采用本体、悬浮聚合法,其次是溶液和乳液法。

而有机玻璃的板、棒、管材制品通常都用本体浇铸聚合的方法来制备。

如果直接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本体聚合,则由于发热而产生气体只能得到有气泡的聚合物。

如果选用其它聚合方法(如悬浮聚合等)由于杂质的引入,产品的透明度都远不及本体聚合方法。

因此,工业上或实验室目前多采用浇注方法。

即:将本体聚合迅速进行到某种程度(转化率10% 左右)做成单体中溶有聚合物的粘稠溶液(预聚物)后,再将其注入模具中,在低温下缓慢聚合使转化率达到 93 ~ 95% 左右,最后在 100 ℃下聚合至反应完全。

其反应方程式如下:甲基丙烯酸甲酯在过氧化苯甲酰引发剂存在下进行如下聚合反应:本实验采用本体聚合法制备有机玻璃。

本体聚合是在没有介质存在的情况下只有单体本身在引发剂或光、热等作用下进行的聚合,又称块状聚合。

体系中可以加引发剂,也可以不加引发剂。

按照聚合物在单体中的溶解情况,可以分为均相聚合和多相聚合两种:聚合物溶于单体,为均相聚合,如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等的聚合;聚合物不溶于单体,则为多相聚合,如氯乙烯,丙烯腈的聚合。

本体聚合的产物纯度高、工序及后处理简单,但随着聚合的进行,转化率提高,体系黏度增加,聚合热难以散发,系统的散热是关键。

同时由于黏度增加,长链游离基末端被包埋,扩散困难使游离基双基终止速率大大降低,致使聚合速率急剧增加而出现所谓自动加速现象或凝胶效应,这些轻则造成体系局部过热,使聚合物分子量分布变宽,从而影响产品的机械强度;重则体系温度失控,引起爆聚。

实验六组合逻辑电路设计

实验六组合逻辑电路设计
74LS74按下图接线,CP接2KHz连续脉冲源,RD、SD接高电平(1)
用示波器同时观察并记录CP、Q端波形,验证2分频的功能
四、实验仪器
数字逻辑实验箱,示波器,74LS00,74LS112,74LS74
五、实验报告要求
1.RS、JK、D触发器功能验证结论
1 1 0 1 0 1
(3)观察J-K触发器分频功能
74LS112按下图接线,J、K接高电平(1),CP接2KHz连续脉冲源,RD、SD接高电平(1)
用示波器同时观察并记录CP、Q端波形,验证2分频的功能
3. D触发器74LS74逻辑功能测试:电路设计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方法
2、掌握SSI集成门电路的应用
3、掌握MSI集成电路译码器与数据选择器的应用
二、预习要求:
复习课本中相关内容
1、根据题意列出输入、输出真值表
改变D的状态,并用RD、SD端对触发器进行异步置位或复位(即设置现态Qn)
按下表要求测试其逻辑功能并记录于表中
D CP Qn Qn+1
0 0 1 0 1
1 0 1 0 1
(3)观察D触发器分频功能
Y = A+B
2、74LS138管脚及功能
双排直立式集成3线-8线译码器74LS138各引脚排列及功能如图所示
由功能表可知:三个使能端G1G2AG2B ? 100时,八个译码输出都是无效电平,即输出全为高电平"1";三个使能端G1G2AG2B =100时,译码器八个输出中仅与地址输入对应的一个输出端为有效低电平"0",其余输出无效电平"1";在使能条件下,每个输出都是地址变量的最小项,考虑到输出低电平有效,输出函数可写成最小项的反,即:

六上综合实践教案8篇

六上综合实践教案8篇

六上综合实践教案8篇六上综合实践教案篇1活动目的:通过活动了解纸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活动准备资料的能力。

活动准备:查阅有关纸的相关资料活动过程:提出问题: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是什么吗?(学生回答)其中的印刷术和造纸术与我们的关系更为密切。

因为我们几乎天天与书本打交道。

这些书本都是纸做的。

其实在纸的世界里,有许多知识等待我们去挖掘,这次活动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奇妙的纸”,好吗?板书课题。

2.老师先来摸摸大家的底,你对纸了解多少呢?3.同学们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了解得不够深入。

那么,现在请你想一想,你想进一步探究哪些关于纸的知识呢?4.学生提问,教师板书。

整合问题: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类,整合为几个大方面。

(1)纸的种类(2)纸的用途(3)纸的历史(4)纸的制作……解决问题:1.学生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自由组成小组,学生推选出本组的组长。

2.小组讨论:打算以什么方式解决本组的问题,要做的活动准备有哪些。

3.制定切实可行的小组活动计划,完成小组成员分工。

注意:(1)如何分工,会遇到什么困难,怎样解决。

(2)以怎样的形式呈现。

4.各组代表宣读本组活动计划,互相提出建议。

5.阅读方法导航,修改完善计划。

教师小结:希望同学们继续改进计划,按计划认真落实行动,老师期待着下周和大家一起交流活动成果。

六上综合实践教案篇2教学目标:1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作出简单的预测。

2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分析、预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通过实验经历收集、数据、用统计图表呈现出来,并分析数据的全过程。

2看懂统计图表,能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准备:草稿纸这次实践活动安排的是一个小实验,体现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这一活动,是让学生通过实验用统计的方法表示出豆芽生长的规律。

可以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做这个小实验,并提出实验的要求,如温度、湿度适当,坚持每天同一时间测量记录等。

FPGA与数字系统设计-实验六7段数码显示译码器设计

FPGA与数字系统设计-实验六7段数码显示译码器设计

7段数码显示译码器设计1、实验目的熟悉ISE系列软件的设计流程和基本工具使用,学习7段数码显示译码器设计,学习VHDL的CASE语句应用。

2、实验内容7段数码是纯组合电路,通常的小规模专用IC,如74或4000系列的器件只能作十进制BCD码译码,然而数字系统中的数据处理和运算都是二进制的,所以输出表达都是十六进制的,为了满足十六进制数的译码显示,最方便的方法就是利用译码程序在FPGA/CPLD中实现。

本实验中,7段译码器的数码管采用共阴数码管,而且不考虑小数点的发光管。

其输出信号LED7S的7位分别接数码管的7个段,高电平有效。

例如,当LED7S输出为“1101101”时,数码管的7个段:g、f、e、d、c、b、a分别接1、1、0、1、1、0、1;接有高电平的段发亮,于是数码管显示“5”。

3、实验器材Spartan 3E开发板。

4、实验说明实验中所需要的源文件在本报告附录中。

5、实验步骤步骤1:创建ISE工程(1)启动桌面上的ISE9.1图标,在Project Navigator中选择File→New Project。

(2)在弹出的对话框(见图1)中,设置工程名为ymq7s,工程存放路径为E:\work\,顶层模块类型选择HDL,并单击Next按钮。

图1 ISE工程属性对话框(3)出现图2所示对话框,目标器件选择spartan3E,具体设计如下图。

图2 ISE工程属性对话框(4)一直点击Next,直到出现图3(即是刚才所设定的),最后点击Finish。

图3 工程设计总表出现图4,这就是所建立的工程,现在我们需要在里面完成我们的设计。

图4 ISE工程属性对话框步骤2:创建新的VHDL设计文件(1)在ISE用户界面中,选择Project→New Source。

(2)在弹出的对话框(见图5)中,选择VHDL Module作为源程序类型,设置文件名为ymq7s,并单击“下一步”按钮。

图5 VHDL的New Source Wizard(3)点击Next,直到出现图6,直到Finish。

六年级全册(教案 )2023-2024学年综合实践六年级上册 通用版

六年级全册(教案 )2023-2024学年综合实践六年级上册  通用版

六年级全册(教案)2023-2024学年综合实践六年级上册通用版一、教学目标本册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主,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本册教学内容包括:实践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观察与实验、数据收集与处理、问题解决、创新与制作等五个部分。

每个部分都包含了若干个具体的教学单元,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艺术等多个领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实验器材、教学模型、教学挂图等。

学具:学习用品、实验器材、手工制作材料、课外阅读书籍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或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

2. 设计: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活动设计,明确活动目标、内容、方法、步骤等。

3. 实施: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4. 总结: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活动总结,分享活动成果,交流学习心得。

5. 评价: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优点,指出学生的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可以采用图表、流程图、思维导图等形式,使板书内容一目了然。

七、作业设计作业设计要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和趣味性,既能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可以设计观察实验、调查研究、创新制作等多种类型的作业。

八、课后反思课后反思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教师要认真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实验六 二选一数据选择器的VHDL设计

实验六 二选一数据选择器的VHDL设计

2、关系运算符
= /= < <= > >= 等于 不等于 小于 小于或等于(也用于信号的赋值操作) 大于 大于或等于
=和/=的操作对象可以是任何数据类型构成的操作数。
其它关系运算符对数据类型有一定的限制。(整数、 实数、位矢量、数组(从左至右比较,如:1011>101011 结果为真))
3、算术运算符
Structure描述
architecture one of mux21 is signal d,e:bit; begin d<=a and (not s); e<=b and s; y<=d or e; end one;
逻辑图
三种描述方式的比较
描述方式 优点 缺点 繁琐、复杂 逻辑方程 难以获得 不一定能综合 适用场合 层次化设计 小门数设计 系统建模、复 杂的电路
--B="1010" --C="0010" --D="1011" --E="0010" --F="1010" --G="1010"
6、运算符的优先级
★数据类型必须一致 ★表达式中有多个运算符时一般要加括号,但and、or等除外
运算符 NOT,ABS,** * ,/ ,MOD, REM +(正号), -(负号) + ,-, & SLL, SLA, SRL, SRA, ROL, ROR =, /=, <, <=, >, >= AND, OR, NAND, NOR, XOR, XNOR 最低优先级 优先级 最高优先级
VHDL操作符优先级
signal d1,d2,s : integer; SIGNAL a ,b,c : STD_LOGIC_VECTOR (3 DOWNTO 0) ; SIGNAL d,e,f,g : STD_LOGIC_VECTOR (1 DOWNTO 0) ; SIGNAL h,i,j,k : STD_LOGIC ; SIGNAL l,m,n,o,p : BOOLEAN ; ... s<=a and b; -- integer 不能进行逻辑运算 a<=b AND c; -- a、b、c的数据类型同属4位长的位矢量 d<=e OR f OR g ; -- 两个操作符OR相同,不需括号 h<=(i NAND j)NAND k ; -- NAND必须加括号 l<=(m XOR n)AND(o XOR p); -- 操作符不同,必须加括号 h<=i AND j AND k ; -- 两个操作符都是AND,不必加括号 h<=i AND j OR k ; -- 两个操作符不同,未加括号,表达错误 a<=b AND e ; -- 操作数b与e的位矢长度不一致,表达错

实验六自酿啤酒

实验六自酿啤酒
实验六自酿啤酒
• 3. 麦芽糖化力 • 麦芽糖化力是指麦芽中淀粉酶水解淀粉成
为含有醛基的单糖或双糖的能力。它是麦 芽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质量要求良好的 淡色麦芽糖化力为250WK以上,次品为 150WK以下。麦芽糖化力的测定常用碘量 法,其原理是麦芽中淀粉酶解成含有自由 醛基的单糖或双糖后,醛糖在碱性碘液中 定量氧化为相反的羧酸,剩余的碘酸化后, 以淀粉作指示剂,用硫代硫酸钠滴定,同 时做空白试验,从而计算麦芽糖化力。
斜面试管(原菌种)→ 富氏瓶或试管培养 → 巴氏 瓶或三角瓶培养 → 卡氏罐培养 → 汉生罐培养 → 酵母扩大培养罐 → 酵母繁殖罐 → 发酵罐
◇扩培工序分段
以上从斜面试管到卡氏罐培养为实验室扩大培养阶 段;汉生罐以后为生产现场扩大培养阶段
◇工序分段原因
麦汁量大时,送输很困难,不能再在实验室进行酵 母扩培。因此,需要在车间的酵母扩培设备中继续 进行扩大培养。 运输设备——卡氏罐实验六自酿啤酒
实验六自酿啤酒
• 6. 麦芽α—氨基氮含量 • 麦芽α—氨基氮含量是极为重要的质量指标。部颁
标准规定良好的麦芽每100克无水麦芽含α—氨基 酸毫克数为135~150。大于150为优,小于120 为不佳。在啤酒行业中常有茚三酮比色法和EBC2, 4,6一三硝基苯磺酸测定法(简称TNBS法), 推荐茚三酮比色法:茚三酮为一氧化剂,它能使 α—氨基酸脱羧氧化,生成CO2、氨和比原来氨基 酸少一个碳原子的醛,还原茚三酮再与氨和未还 原茚三酮反应,生成蓝紫色缩合物,产生的颜色 深浅与游离α—氨基氮含量成正比,在波长570nm 处有最大的吸收值,可用比色法测定。
实验六自酿啤酒
五. 问题讨论
• 1. 糖化过程中麦芽中各种酶的作用是什么? • 2. 菌种扩大过程中为什么要慢慢扩大,培

0212实验六610《金属丝杨氏弹性模量的测定》实验报告(0001)

0212实验六610《金属丝杨氏弹性模量的测定》实验报告(0001)

光杠杆镜图的均匀棒状(或线状)设有一截面为 ,长度为 将产生恢复原状的内应力。

失,这种形变叫弹性形变,发生弹性形变时物体内部 变不超过某一限度时,撤走外力之后形变能随之消 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或多或少都要发生形变,当形实验原理三、 、练习用逐差法、作图法处理数据。

、在实践中获得如何依实验情况对各个测量量进行误差估算。

、学会用“对称测量”消除系统误差。

、学会测量杨氏模量的一种方法,掌握“光杠杆镜”测量微小长度变化的原理。

实验目的二、线性放大,所以,在设计各类测试仪器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遍意义。

在实验装置上的光杠杆镜放大法,由于它的性能稳定,精度高,而且是 本实验可以看到,用对称测量法消除系统误差的思路在其他类似的测量中极具普 在测量中由于测量对象及方法的改变如何估算其系统误差。

在实验方法上,通过 会仪器的配置原则,了解为什么对不同的长度测量应选用不同的测量仪器,以及 时的重要参数。

本实验不仅介绍了如何测定此参数,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可以领 与材料的性质有关,而与材料形状、长短等无关,它是工程技术中机械构件选材 杨氏模量是反映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难易程度的重要物理量,它仅仅 形变。

太大时,则在外力作用停止后,由此引起的形变亦随之消失,这种形变称为弹性 任何物体在外力的作用下,都会发生形变。

对于弹性物体,若作用的外力不 引言一、 金属丝杨氏弹性模量的测定姓名:黄素君学号: 班上课班级: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类 班 班级:食品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Δ材料,受拉力拉伸时,伸长了,其单位面积截面所受到的拉力称为胁强,Δ而单位长度的伸长量称为胁变。

根据胡克定律,在弹性形变范围内,棒状(或Δ线状)固体胁变与它所受的胁强成正比:其比例系数取决于固体材料的性质,反应了材料形变和内应力之间的关系,称为杨氏弹性模量。

()Δ本实验是测定某一种型号钢丝的杨氏弹性模量,其中可以由所挂的砝码的重量求出,截面积可以通过螺旋测微计测量金属丝的直径计图光杠杆原理算得出,可用米尺等常规的测量器具测量,但由于其值非常微小,用常规的测量方法很难精确测量。

教学设计六年级综合实践(3篇)

教学设计六年级综合实践(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我国自然生态的基本情况,包括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等;(2)掌握基本的生态保护知识和技能,如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生态调查和实践活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3)通过分享交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情感;(2)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3)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追求真理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我国自然生态概况2. 生态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3. 生态调查和实践活动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播放一段关于我国自然风光的短片,引导学生欣赏自然之美,激发学生对生态探索的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自然生态吗?它们对我们有什么作用?(二)新课讲授1. 我国自然生态概况(1)讲解我国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的特点和分布情况;(2)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我国自然生态的美丽风光。

2. 生态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1)讲解垃圾分类、节能减排、水资源保护等生态保护知识;(2)组织学生进行垃圾分类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3. 生态调查和实践活动(1)分组进行生态调查,了解学校周边生态环境状况;(2)针对调查结果,提出改进措施,如植树造林、清理垃圾等;(3)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植树、清洁河道等。

(三)小组合作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生态保护项目进行研究和实践;2. 每组推选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协调;3. 各组讨论研究方案,确定实践目标、方法和步骤。

(四)分享交流1. 各小组展示研究成果和实践成果,分享生态保护的心得体会;2. 教师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优点,指出不足之处;3. 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综合设计性实验报告模板

综合设计性实验报告模板

综合设计性实验:设计一个配方,其烧成温度在1250左右;陶瓷坯料配方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陶瓷坯料配方的实验原理及实验方法。

2.了解影响陶瓷坯料配方的复杂因素及提出一般解决措施。

3.熟悉陶瓷坯料配方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制定坯料配方,尚缺乏完善方法,主要原因是原料成分多变,工艺制度不稳,影响因素太多,以致对预期效果的预测没有把握。

根据理论计算或凭经验摸索,经过多次试验,在既定的各种条件下,均能找到成功配方,但条件一变则配方的性能也随之而变。

根据实验给定的烧成温度1250℃,选用原料,确定配方及成形方法是常用的配料方法。

坯料配方试验方法一般有三轴图法、孤立变量法、示性分析法和综合变量法。

示性分析法即着眼于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的理论配合比。

例如高岭土中常含有长石及石英之混合物,长石中常含有未化合的石英,瓷石中则常含有长石、石英、高岭石、绢云母等。

如配方中的高岭土是指纯净的高岭石,配方中的长石、石英是指极纯的长石及石英,则最好用示性分析法测定各种原料内之高岭石、长石、石英的含量,以便配料时统计计算。

综合变量法即正交试验法,也叫多因素筛选法、多因素优选法、大面积撒网法。

试验前借助于正交表,科学地安排试验方案,试验后,经过表格运算,分析试验结果,以较少的试验次数找出最佳的坯料配方。

然而本设计是采用了三轴图法,利用K2O-Al2O3-SiO2三元系统相图,在设定的1250℃的温度下,根据配料三角形计算出长石-高岭-石英的配料比。

陶瓷坯体在烧结过程中,要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如原料的脱水、氧化分解、易熔物的熔融、液相的形成、旧晶相的消失、新晶相的生成以及新生成化合物量的不断变化,液相的组成、数量和年度的不断变化。

与此同时,坯体的孔隙率逐渐降低,坯体的密度不断增大,最后达到坯体孔隙率最小,密度最大时的状态称为烧结。

烧结时的温度称为烧结温度。

若继续升温,升到一定温度是,坯体开始过烧,这可通过试样过烧膨胀出现气泡、角棱局部熔融等现象来确定。

化学实验指导: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化学实验指导: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化学实验指导: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随着世界科技的快速发展,化学这门学科也越来越重要。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教育部制定了“实验教学必修课程”,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实验机会,使得实验成为化学学科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之一。

为了有效地开展化学实验教学,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此教案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和重要性。

一、教案内容1.实验目的:通过化学实验的手段,使学生了解有关物质结构、物质变化、化学反应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探究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学习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实验安排:此次实验教学安排了5个部分,分别是:(1)钠与水反应实验(2)酸和碱中和实验(3)粘土电场实验(4)钢铁蚀变实验(5)制作香水实验以上5个实验内容包含了物质的物化变化、电学知识、自然环境污染和化学香精制作等多个方面,教学通俗易懂,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操作,为学生培养了良好的实践操作和思维品质。

二、实验意义此教案中的实验内容符合课程标准,既能够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又可以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更好地拓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经验。

具体实现如下: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实验教学活动,学生可以亲自参与实验,亲身体验、感受某些化学现象,增进对化学知识的认知,更好地开拓学生的视野。

2.锻炼实践操作能力实验教学的实践性很强,能够让学生加深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并且掌握化学知识。

在实验中,学生将接触到各种仪器、设备和试剂,自主使用仪器,独立完成实验制作过程,便于锻炼学生综合判断能力、掌握实验基本技能和操作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将实验过程完美地呈现出来,而且也可以促进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发展,更好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创新思考能力。

3.巩固知识点通过实验教学的形式,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和记忆化学的理论知识,并通过实验结果,更好地掌握化学反应的本质。

实验六-拉丁方试验设计

实验六-拉丁方试验设计

实验六拉丁方实验设计实验目的了解拉丁方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数据的分析方法。

实验工具Spss中的Analyze →General linear Model→Univariate。

知识准备一、拉丁方设计的概念将k个不同符号排成k列,使得每一个符号在每一行、每一列都只出现一次的方阵,叫做k×k拉丁方。

利用拉丁方阵进行实验设计的方法叫做拉丁方设计。

最初设计实验方案时,拉丁方阵用拉丁字母组成的方阵来表示。

后来,尽管方阵中的元素改用了字母、阿拉伯数字或其它的符号,人们仍称这种实验方案为拉丁方实验。

拉丁方设计的特点是处理数、重复数、行数、列数都相等。

如图6.47为4×4拉丁方,它的每一行和每一列都是一个区组或一次重复,而每一个处理在每一行或每一列都只出现一次,因此,它的处理数、重复数、行数、列数都等于4。

拉丁方设计的特点:重复数=处理数=列数=横行数;每个处理在横行的区组内或列的区组内都能出现一次,从两个方向都可看成重复,排列呈方形;两个方向的排列都是随机的,从两个方向进行局部控制,试验精确度较高。

缺点:处理数=重复数,若处理过多,重复随之增多,使实验工作量过大。

一般不宜超过8个处理。

若处理数过少,方差分析时的自由度过小,影响分析结果的精确性。

由于重复数与处理数必须相等,缺乏灵活性。

二、拉丁方设计步骤〔1〕根据因素的水平数选择标准方。

标准方是指代表处理的字母,在第一行和第一列均为顺序排列的拉丁方。

如图6.48。

在进行拉丁方设计时,首先要根据实验处理数k 从标准方表中选定一个k×k 的标准方。

例如处理数为5时,则需要选一个5×5的标准方,如图6.48所示。

随后我们要对选定的标准方的行、列和处理进行随机化排列。

本例处理数是5,因此根据随机数字表任选一页中的一行,除去0、6以上数字和重复数字,满5个为一组,要得到这样的3组5位数。

假设得到的3组随机数字为14325,53124,41235。

实验六园艺植物品种比较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课件

实验六园艺植物品种比较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课件

• 品种比较试验的数据处理主要是:性状差异显著 性和稳定性测验及性状相关分析,以判断新品种 或新品系的优良程度,重要经济性状之间的相关 程度等。
三、材料及用具
• (一)材料
• 1.试验设计材料 • (1) 任选一种园艺植物,列出几个新品种或
新品系及一个对照品种;
• (2)供试验用的试验地一块若干m2。 • 2.试验数据处理: 收集和利用现有园艺植物
品种比较试验的原始数据,或假设一组试验数 据,包括对照品种,供统计分析。
三、材料及用具
• (二) 用具
• 设计用的绘图纸、绘图笔、橡皮、各种 尺子等;计算用的计算器等。
四、实验内容
• (1) 园艺植物品种比较试验设计 • (2) 试验数据处理
五、方法与步骤
(一)品种比较试验设计 • 1.试验地观察与测量 到田间对试验地进行实地
含量、有机酸含量、维生素C、维生素A及各种矿物质含量等。
(一)品种比较试验设计
• ②调查时期:应根据不同植物设计,一般应安排 在主要植物学性状、主要经济学性状已充分表现 出来,能够展现其抗性的最佳时期。
• 产量测量的最佳时期:应在其表现出最佳商品品 质的时期采收。
• ③调查方法:性状调查标准的掌握、取样方法、 取样大小、性状测量方法等。
区组


80
84
81
79
69
70
60
57.6
37
34
26.5
28
32
36
52.3
49.7
总和 平均值 (Tt) (Xt)
T X
• 2.自由度和平方和的分解 • (1)自由度的分解
k
(2)平方和的分解
• 3.方差分析和F检验 将上述计算结果列 入表2,并由各SS除以相应的DF得MS(均 方)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求:1.已完成前面5个设计实验,并要求得优秀的同学;2.三个实验选可做一个;3.必须自己编写代码;实验六出租车计费器的设计一、实验目的1、了解出租车计费器的工作原理。

2、学会用v erilog HDL 语言编写正确的七段码管显示程序。

3、数量掌握用v erilog HDL 编写复杂功能模块。

4、进一步数量状态积在系统设计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出租车计费器一般都是按公里计费,通常是起步价 xx元(xx元可以行走x公里),然后再是 xx元/公里。

所以要完成一个出租车计费器,就要有两个计数单位,一个用来计公里,另外一个用来计费用。

通常在出租车的轮子上都有传感器,用来记录车轮转动的圈数,而车轮子的周长是固定的,所以知道了圈数自然也就知道了里程。

在这个实验中,就要模拟出租车计费器的工作过程,用步进电机模拟出租车轮子,通过传感器,可以得到电机每转一周输出一个脉冲波形。

结果的显示用8个七段码管,前四个显示里程,后四个显示费用。

在设计verilog HDL程序时,首先在复位信号的作用下将所有用到的寄存器进行清零,然后开始设定到起步价记录状态,在此状态时,在起步价规定的里程里都一直显示起步价,直到路程超过起步价规定的里程时,系统转移到每公里计费状态,此时每增加一公里,计费器增加相应的费用。

另外讲一讲编写过程中的的一些小技巧。

为了便于显示,在编写过程中的数据用BCD码来显示,这样就不存在数据格式转换的问题。

比如表示一个三位数,那么就分别用四位二进制码来表示,当个位数字累加大于9时,将其清零,同时十位数字加1,依此类推。

三、实验内容本实验要完成的任务就是设计一个简单的出租车计费器,要求是起步价3元,准行1公里,以后1元/公里。

显示部分的七段码管扫描时钟选择时钟模块的1KHz,电机模块的跳线选择“开”端,这样通过旋钮电机模块的电位器,即可达到控制电机转速的目的。

另外用按键模块的S1来作为整个系统的复位按钮,每复位一次,计费器从头开始计费。

步进电机用来模拟出租车的车轮子,没转动一圈认为是行走1米,所以每旋转1000 圈,认为车子前进1公里。

系统设计是需要检测电机的转动情况,每转一周,计米计数器增加 1。

七段码管显示要求为前 4个显示里程,后3个显示费用。

实验箱中用到的数字时钟模块、按键开关、步进电机模块、数码管与FPGA的接口电路,以及数字时钟源、按键开关、LED、数码管与F PGA 的管脚连接在以前的实验中都做了详细说明,这里不在赘述。

四、实验步骤1、打开Q UARTUSII 软件,新建一个工程。

2、建完工程之后,再新建一个v erilog HDL File,打开v erilog HDL 编辑器对话框。

3、按照实验原理和自己的想法,在 verilog HDL编辑窗口编写 verilog HDL程序,用户可参照光盘中提供的示例程序。

4、编写完v erilog HDL 程序后,保存起来。

方法同实验一。

5、对自己编写的v erilog HDL 程序进行编译并仿真,对程序的错误进行修改。

6、编译仿真无误后,依照拨动开关、LED 与F PGA 的管脚连接表或参照附录进行管脚分配。

表22-1是示例程序的管脚分配表。

分配完成后,再进行全编译一次,以使管脚分配生效。

7、用下载电缆通过JTAG口将对应的s of 文件加载到F PGA 中。

观察实验结果是否与自己的编程思想一致。

五、实验结果与现象以设计的参考示例为例,当设计文件加载到目标器件后,按动“模式”按键使单8字数码管显示“0”(参考实验四),将数字信号源模块的时钟选择为1KHz,七段码管前 4个显示里程,后3个显示费用。

六、实验报告1、绘出仿真波形,并作说明。

2、将实验原理、设计过程、编译仿真波形和分析结果、硬件测试结果记录下来。

实验六VGA 彩条信号发生器的设计一、实验目的1.了解普通显示器正确显示的时序。

2.了解v erilog HDL 产生V GA 显示时序的方法。

3.进一步加强对F PGA 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尽管显示器的新品层出不穷,但C RT(Cathode Ray Tube,阴极射线管)的基本工作原理一直沿用了几十年,直到今天也没有太大的变化。

显示器是一种复杂的设备,其扩展性和可靠性也十分惊人,在这一方面,电子控制起了很大的作用,任何机械都会有磨损,唯有用电子才能延长寿命,甚至能适应数千小时的工作。

电子枪是显示像管的核心,安发出的电子束击中光敏材料(荧光屏),刺激荧光粉就能产生图像。

实际上,电子枪和大体积的、功率强劲的二极管没有什么区别,其原理也适用于电视机和示波器。

CRT 分为几个部分:Deflection Coil(偏转线圈)用于电子枪发射器的定位,它能够产生一个强磁场,通过改变强度来移动电子枪。

线圈偏转的角度有限,当电子束传播到一个平坦的表面时,能量会轻微的偏移目标,仅有部分荧光粉被击中,四边的图像会产生弯曲现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显示器生产厂把显像管做成球形,让荧光粉充分地接受能量,缺点是屏幕将变得弯曲,电子束射击由左至右,由上至下的过程称为刷新,不断重复的刷新能保持图像的持续性。

显示器屏幕的色彩是由RGB(红、绿、蓝)三色光所合成的,我们可通过调整这三个基色调出其它的颜色,在许多图像处理软件里都有提供色彩调配功能,你可输入三基色的数值来调配颜色,也可直接根据软件提供的调色板来选择颜色。

在这一部分的功能上实验系统采用专用的编解码芯片来完成。

其具体实现、原理我们将在以后的实验中做详细的说明。

在本实验中只用到了RGB 三基色来组成八种颜色构成彩条信号。

VGA 显示器在显示过程中主要由五个信号来控制,分别是 R、G、B、HS 和VS。

其中R、G、B 分别用来驱动显示器三个基色的显示,即红、绿和篮,HS是行同步信号,VS 是场同步信号。

在做本实验时,由于没有任何显示器驱动,所以显示器工作在默认状态,分辨率:640×480,刷新率:60Hz。

在此状态下,当VS和H S都为低电平时,VGA 显示器显示亮的状态,其正向扫描过程约为26us。

当一行扫描结束后,行同步信号 HS置高电平,持续约 6us 后,变成低电平,在HS为高电平期间,显示器产生消隐信号,这就是显示器回扫的过程。

当扫描完一场后,也就是扫描完 480行以后,场同步信号 VS置高电平,产生场同步,此同步信号可以使扫描线回到显示器的第一行第一列位置。

显示器显示的时序图如下图2-22 所示:图2-22 CRT 显示器时序上图中T1为同步消隐信号,约为6us脉宽,T2为行显示过程,约为26us,T3为行同步信号,宽度为两个行同步周期,T4为显示时间,约为480 行周期。

三、实验内容本实验要完成的任务就是通过FPGA在显示器上显示一些条纹或图案,要求CRT显示器上能够显示横条纹、竖条纹以及棋盘格子图案。

实验中系统时钟选择时钟模块的12MHz,用一个按键模块的S1来控制显示模式,每按下一次,屏幕上的图案改变一次,依次为横条纹、竖条纹以及棋盘格子图案。

实验的输出就直接输出到 VGA 接口,通过 CRT 显示器显示出来。

将南昌大学校门的图像存储到ROM中,实现当按键S2按下时,显示器显示南昌大学校门图像。

实验箱中用到的数字时钟模块、按键开关与F PGA 的接口电路,以及数字时钟源、按键开关与F PGA 的管脚连接在以前的实验中都做了详细说明,这里不在赘述。

VGA接口在实验系统的视频输入输出模块。

我们可以通模块上的一个三位的跳线来选择 VGA 的三基色信号是通过编解码芯片输出还是直接从FPGA 输出。

其电路图如下图23-1 所示:图23-1 VGA 与F PGA 的电路连接图表23-1是V GA 直接与F PGA连接后的管脚连接表。

表23-1 VGA 接口与F PGA 直接连接后的管脚连接表四、实验步骤1、打开Q UARTUSII 软件,新建一个工程。

2、建完工程之后,再新建一个v erilog HDL File,打开v erilog HDL编辑器对话框。

3、按照实验原理和自己的想法,在 verilog HDL 编辑窗口编写 verilog HDL程序,用户可参照光盘中提供的示例程序。

4、编写完v erilog HDL 程序后,保存起来。

方法同实验一。

5、对自己编写的v erilog HDL 程序进行编译并仿真,对程序的错误进行修改。

6、编译仿真无误后,依照数字信号源模块、VGA模块、按键开关模块与FPGA的管脚连接表或参照附录进行管脚分配。

表 23-2 是示例程序的管脚分配表。

分配完成后,再进行全编译一次,以使管脚分配生效。

表23-2 端口管脚分配表7、用下载电缆通过JTAG口将对应的s of 文件加载到F PGA中。

观察实验结果是否与自己的编程思想一致。

五、实验结果与现象以设计的参考示例为例,当设计文件加载到目标器件后,将显示器与实验系统视频输入输出模块的VGA接口连接起来,将其模块上的三位跳线全部选择FPGA(跳至下端),数字信号源的时钟选择为 12MHz。

此时连接的 VGA 显示屏上将会出现纵向的彩条信号。

按下按键开关模块的 S1 键将会改变为横彩条和方格彩条。

开关按S2 显示一幅南昌大学校门图像。

六、实验报告1、绘出仿真波形,并作说明。

2、将实验原理、设计过程、编译仿真波形和分析结果、硬件测试结果记录下来。

3、试编写其它图形的V GA 显示的程序。

实验六LPM信号发生器具体要求参见“LPM信号发生器实验.PP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