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艰苦岁月
艰苦的岁月的教案设计
艰苦的岁月的教案设计第一章:艰苦岁月的概念与理解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艰苦岁月的基本概念。
使学生理解艰苦岁月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培养学生面对艰苦岁月的积极心态。
1.2 教学内容艰苦岁月的基本概念介绍。
艰苦岁月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分析。
面对艰苦岁月的积极心态的重要性。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艰苦岁月的基本概念和影响。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面对艰苦岁月的积极心态的重要性。
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艰苦岁月的理解。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能力。
第二章:艰苦岁月的挑战与机遇2.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艰苦岁月中面临的挑战。
使学生能够发现艰苦岁月中的机遇。
2.2 教学内容艰苦岁月中面临的挑战分析。
艰苦岁月中的机遇识别。
2.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历史和现实中的艰苦岁月案例。
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探讨机遇。
2.4 教学评估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挑战与机遇的理解。
小组展示: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
第三章:艰苦岁月的应对策略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应对艰苦岁月的有效策略。
3.2 教学内容应对艰苦岁月的心理策略。
应对艰苦岁月的实际行动策略。
3.3 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法:模拟艰苦岁月中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应对策略。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并分享应对策略。
3.4 教学评估角色扮演表演:评估学生对应对策略的理解和应用。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的讨论和分享效果。
第四章:艰苦岁月的典型案例分析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从典型案例中学习艰苦岁月的应对方法。
4.2 教学内容分析历史和现实中的艰苦岁月典型案例。
4.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典型案例。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中分享对案例的见解。
4.4 教学评估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
第五章:积极心态的培养与维持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积极心态的重要性。
使学生学会如何培养和维持积极心态。
艰苦的岁月的教案设计
艰苦的岁月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艰苦岁月的历史背景,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2. 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
3.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艰苦岁月中的科研工作者进行评价。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艰苦的岁月》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所描绘的艰苦岁月科研工作者的精神风貌。
3. 讨论艰苦岁月对科研工作者意志品质的锻炼。
4. 评价艰苦岁月中科研工作者的贡献和价值。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艰苦岁月中的科研工作者进行深入剖析。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我国艰苦岁月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艰苦的岁月》,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 案例分析:分析课文中所描绘的艰苦岁月科研工作者的精神风貌,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艰苦岁月对科研工作者意志品质的锻炼,以及他们的贡献和价值。
五、作业设计1.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艰苦岁月科研工作者的心得体会。
2. 选取一位艰苦岁月中的科研工作者,进行深入了解,下节课分享。
3. 结合课文内容,绘制一幅反映艰苦岁月科研工作者生活的画作。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包括心得体会、科研工作者了解和画作。
3. 小组讨论评估: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4. 阅读理解评估:通过课后习题或小测验,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七、教学反思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年级美术上册《艰苦岁月》优秀教学案例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围绕一个特定的艰苦岁月场景进行讨论和创作。我会给每个小组分配任务,要求他们共同商讨如何运用所学的美术技巧来表现这一场景。在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鼓励他们发挥创意。小组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需要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和老师会给予评价和建议。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这些问题将围绕《艰苦岁月》的主题,涉及历史背景、人物情感、美术表现等方面。通过问题导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在探索中学习,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性循环,共同深化对主题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方面的素养:一是敬畏历史,通过对艰苦岁月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懂得珍惜和感恩;二是尊重劳动,了解那个时期人们勤劳、朴实、勇敢的品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勇于担当的精神;三是传承精神,学习那个时期人们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激发学生在面对挫折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四是弘扬美德,通过创作表现艰苦岁月的作品,让学生感受真善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5.知行合一,注重实践与应用
本案例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美术技巧,提高创作能力。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激发他们对美术创作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策略。我将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性格特点,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能在合作中发挥优势。在小组活动中,学生们将共同探讨问题、分享想法、交流技巧,共同完成创作任务。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互相借鉴、共同进步的精神,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
湘美版美术六年级上册《10. 艰苦岁月》教学设计1
湘美版美术六年级上册《10. 艰苦岁月》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艰苦岁月》是湘美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10课的内容。
本课以一幅描绘革命老区和红军生活场景的画作作为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革命历史,感受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材中提供了作品的图片、作者介绍和相关的历史背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基础,对绘画和手工制作有一定的了解。
在学习过程中,他们能够主动观察、思考和创作。
然而,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对革命历史的了解相对有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教学手段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革命历史。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革命历史,感受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幸福生活的情感。
3.引导学生运用美术语言分析、评价和创作作品,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革命历史,感受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
2.难点:引导学生运用美术语言分析、评价和创作作品。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革命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
2.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欣赏优秀作品,分析作品的构图、色彩、线条等方面的特点,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3.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动手创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情感教学法:通过讲述革命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幸福生活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了解革命历史,熟悉教学内容,准备相关教学资源和材料。
2.学生准备:带好美术用品,如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述一个革命故事,引导学生了解革命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情怀。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艰苦岁月》画作,让学生观察和欣赏。
〖2021年整理〗《艰苦岁月》优秀教案4
《艰苦岁月》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依据《课程标准》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阶段目标编写。
立体造型的审美感受及造型表现能力。
同时,本课与二年级《小泥人》中的学习内容构成一种递进的学习关系。
学情分析:这个时代的孩子对艰苦环境中的红军战士的形象只是从电视中了解到,用泥塑的方法把他们表现出来更难。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泥塑基本技法。
2、能够模仿优秀雕塑作品、提高立体造型能力与表现技巧。
3、培养学生善于细心观察事物,感受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泥塑的基本技法教学难点:用泥塑的方法做一个单个人物。
教学用具:泥塑的基本材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欣赏导入1、组织教学。
2、导入。
电脑显示:“憧憬未来”、“吹唢呐”、“引吭高歌”提问:请任选一组词语进行行为艺术表演。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派代表上台表演。
多媒体出示:《艰苦岁月》、《信天游》,教师引导学生欣赏。
师小结:今天,让我们也来尝试做一个生动的泥塑头像吧!二、方法探究1、教师在黑板上展示四组没有五官的脸形,并提供各种不同神态的眉毛、鼻子、眼睛和嘴形卡片。
师:小组合作,看哪组能拼出愤怒、开心、伤心、淡定这四组表情来。
完成后,派代表上台表演。
2、要塑造一个有表情的头部,这些五官的微妙变化是必不可少的。
3、简介雕塑工具。
4、泥塑头像的制作方法。
(1)和泥。
(2)捏出头部的基本形。
(3)捏出五官。
(4)塑造五官。
(5)修整完成。
三、尝试练习练习:尝试用泥做一个有表情的头部。
四、作品展示,欣赏评价展示学生作品(学生互评)师:你最喜欢哪件,为什么?五、拓展延伸于庆成的泥塑作品《太阳和月亮》介绍,将完成好的头部雕塑进行组合。
第二课时一、教学导入在上节课,我们每位同学都尝试运用陶泥塑造了一个有表情的头部,如果为这些有趣的头部配上一个身体,适当夸张,是不是更好呢?下面,我们来看看艺术家是怎样来表现的。
二、方法探究作品欣赏:《黄河娃》师:夸张人物动态,增加有特色的道具,添加服饰细节,添画颜色等,都是增强作品效果的好方法。
艰苦岁月
艰苦岁月
作者:贺澜起
来源:《椰城》2011年第05期
题记:20世纪50年代,雕塑大师潘鹤以冯白驹和琼崖党组织在母瑞山坚持艰苦卓绝的斗争为题材,创作了雕塑《艰苦岁月》:一个老战士在艰苦岁月里,仍非常欢快地吹起笛子,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笛声使旁边依偎着的小战士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
地瓜和野菜
强壮着意志的骨骼
香蕉叶编织的草席
抵御着 1932 年的严冬对
信仰的考验
母瑞山
你这海南的井冈山
整整一年
整整一年没见过
一粒米一滴油
一块肉一粒盐的
母瑞山
却把孤岛奋战的琼崖革命
哺育得血肉丰满
放下手中钢枪
抽出腰间竹笛
轻轻一吹
轻轻一吹便把弥漫的硝烟吹散轻轻一吹
轻轻一吹便吹开了山花烂漫
倚着你坚韧的身躯
如倚着屹立不倒的旗杆
优扬的笛声
是一条载满憧憬的小船
肩上的长枪
便是那有力的桨击水三千里把我们的理想
划向幸福的彼岸
钢枪和竹笛
严酷与温馨
长者和少年
睿智与青春
就这样
革命的星火
在依偎中
壮大燎原
母瑞山
你这海南的井冈山在1932 年冬天
在艰苦的岁月里用香蕉叶用笛声把革命的火种温暖用地瓜用野菜
把革命的黄金冶炼。
《艰苦岁月》优质课件1
创步骤
泥塑作品步骤
创作步骤
泥塑头像的表现手法
以刻为主表现
以捏为主表现
课堂练习
作业要求:
1.为社区参加红色诗歌朗诵的参赛 队员做泥塑头像。 2.请抓住人物的主要特点,做到适 当夸张。 3.在制作过程中请保持环境卫生。
展示评价
板书设计
课后拓展
朗诵诗歌
下节课见!
新知讲解
又到了快乐美术的时间啦, 先来和我玩玩猜一猜的游戏吧!
新知讲解
这是一张泥塑工具照片,可以用这些工具制作不同的泥 塑作品。
新知讲解
哇!你真棒,猜对了!这些是泥塑作品! 我们一起开始了解更多的泥塑知识和制作作品吧!
第十课
艰苦岁月
湘美版 六年级上册
新知导入
上课之前,一起来欣赏视频吧。
新知讲解
对比绘画作品和雕塑作品的不同
绘画作品: 平面的 彩色的
雕塑作品: 立体的 素色的
《董存瑞炸碉堡》
《艰苦岁月》
新知讲解
平
愤
不同的表情包 静
怒
下面藏着什么
样的心情呢?
高
窃
兴
喜
新知讲解
这是谁?怎样知道的呢?
五官特征
新知讲解
夸张的五官 头部状态
新知讲解
课堂练习
小组探究:
1.你的泥塑工具可以帮你做什么? 2.请说一说制作步骤。 3.在制作过程中会用到哪些技法? 4.你认为在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5.制作泥塑头像有哪些表现手法?
湘美版六年级上册美术10《艰苦岁月》教学设计
湘美版六年级上册美术10《艰苦岁月》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艰苦岁月》是湘美版六年级上册美术的第10课,教材通过展示不同时期的艰苦岁月,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我国人民在不同时期所经历的困难和挑战,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
本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旧社会的艰苦岁月、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岁月、新中国成立后的艰苦岁月以及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艰苦岁月。
教材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呈现了这些内容,图片生动形象,文字简练易懂。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我国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绘画技巧和审美能力。
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们对祖国的历史有一定的自豪感,但对艰苦岁月的体验和理解可能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图片和文字中感受和理解艰苦岁月,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不同时期的艰苦岁月,感受人民在困难中的坚韧和奋斗精神。
2.通过欣赏和分析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水平。
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不同时期的艰苦岁月,感受人民在困难中的坚韧和奋斗精神。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美术作品中深入理解和感受艰苦岁月,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和感受不同时期的艰苦岁月。
2.欣赏法:让学生欣赏和分析美术作品,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水平。
3.讨论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4.实践法:让学生通过绘画和创作,体验和感受艰苦岁月。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湘美版六年级上册美术第10课《艰苦岁月》。
2.教具:投影仪、电脑、幻灯片、画纸、画笔等。
3.素材:相关的历史图片、美术作品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我国不同时期的艰苦岁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国情感。
湘美版美术六年级上册《10. 艰苦岁月》教学设计2
湘美版美术六年级上册《10. 艰苦岁月》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10. 艰苦岁月》是湘美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和感受我国革命历程中的艰苦岁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教材以革命老画家李可染的名画《万山红遍》为例,让学生通过学习该作品,掌握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并能够创作出反映艰苦岁月主题的美术作品。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对绘画技巧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中国画的特点和技法,以及革命历史背景下的艺术表现,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以及引导学生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去理解和欣赏美术作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画的基本技法,能够运用这些技法创作出反映艰苦岁月主题的美术作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分析和实践,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革命历程的艰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画的基本技法。
2.难点:如何运用这些技法创作出反映艰苦岁月主题的美术作品。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和革命历史背景。
2.示范法:示范如何运用中国画技法进行创作。
3.引导法:引导学生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去理解和欣赏美术作品。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湘美版美术六年级上册》2.画材:毛笔、墨、纸、砚等3.参考资料:关于中国画技法和革命历史的相关资料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以李可染的名画《万山红遍》为导入,引导学生欣赏和讨论作品的主题、构图、色彩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如线条、墨色、构图等,并示范如何运用这些技法进行创作。
3.操练(10分钟)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尝试运用中国画技法进行创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指出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艰苦岁月教案
艰苦岁月教案教案标题:艰苦岁月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艰苦岁月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
2. 掌握艰苦岁月中的重要事件、人物和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1. 艰苦岁月的定义和历史背景。
2. 艰苦岁月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3. 艰苦岁月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步骤:引入:1. 利用图片、视频或相关故事引起学生对艰苦岁月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的欲望。
探究:2. 学生小组合作,分析艰苦岁月的定义和历史背景,并进行讨论和分享。
3. 学生小组研究艰苦岁月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展示。
讲解:4. 教师讲解艰苦岁月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说明和解释。
实践:5. 学生小组分工合作,选择一个艰苦岁月中的重要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研究报告。
6. 学生小组进行展示,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
总结:7.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艰苦岁月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并与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拓展:8. 学生个人或小组自主选择一个相关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如艰苦岁月中的女性角色、艰苦岁月对教育的影响等,并进行展示和讨论。
评价:9. 教师根据学生的参与度、研究报告和展示等方面进行评价,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
2. 相关书籍、文章和资料。
教学策略:1.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研究和展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2. 情感教育:通过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增强对艰苦岁月的认同和理解。
3. 拓展学习:通过拓展学习的环节,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相关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度的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和展示等环节的积极参与程度。
2. 研究报告的评估:评估学生对所选择的事件或人物的深入研究和撰写能力。
3. 展示的评估:评估学生对所研究内容的清晰表达和有效展示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其他历史时期的艰苦岁月,并进行比较和探究。
小学美术《艰苦岁月》教案
一、教学内容
《艰苦岁月》为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第11课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1.了解我国历史上的艰苦岁月,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2.观察和分析描绘艰苦岁月的美术作品,学习运用线条、色彩表现生活中的艰苦场景。
3.运用线描或淡彩画技法,创作一幅表现艰苦岁月的美术作品。
-历史背景的融入:学生可能对艰苦岁月的历史背景理解不够深入,教师需通过生动的故事、图片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那个时期的生活状态。
-构图与创意实践:在创作过程中,学生可能面临构图不均衡、创意不足等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优秀作品的构图技巧,并鼓励他们发挥想象,进行创意实践。
-技法掌握:针对线描或淡彩画技法,学生可能在实际操作中遇到困难,如线条不流畅、色彩过渡不自然等,教师需耐心示范并指导学生进行练习。
4.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了解我国历史背景下的艰苦岁月,激发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5.培养学生的创意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发挥想象,表达独特见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运用线条、色彩表现艰苦场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教授学生如何观察生活中的艰苦场景,并运用线条、色彩等美术元素进行表现。例如,通过分析教材中的作品,学习线条的粗细、曲直以及色彩的冷暖对比等技巧,从而创作出具有表现力的作品。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艰苦岁月的基本概念、在美术作品中的表现方法以及如何运用线条、色彩等技巧进行创作。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艰苦岁月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美术创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六年级上美术教案-艰苦岁月-湘美版
六年级上美术教案-艰苦岁月-湘美版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为湘美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材《艰苦岁月》一课。
本课旨在通过欣赏和创作,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湘美版画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培养学生对革命历史的尊重和热爱。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湘美版画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2. 培养学生对革命历史的尊重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1. 湘美版画的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2. 如何引导学生将革命历史与个人情感相结合,创作出有深度的作品。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湘美版画作品图片、教材、PPT等。
2. 学生准备:绘画工具、纸张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湘美版画作品,引导学生了解湘美版画的艺术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湘美版画的发展历程、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让学生对湘美版画有更深入的了解。
3. 实践:引导学生结合革命历史,创作一幅湘美版画作品。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教师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总结和点评,提出改进意见。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湘美版画的艺术价值和学习意义。
板书设计1. 艰苦岁月2. 副湘美版画教学3. 教学内容:湘美版画的发展历程、艺术特点、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4.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5. 教学难点:湘美版画的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将革命历史与个人情感相结合。
作业设计1. 创作一幅湘美版画作品,主题为“艰苦岁月”。
2. 写一篇关于湘美版画的艺术价值和意义的短文。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和创作,让学生对湘美版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将革命历史与个人情感相结合,创作出有深度的作品。
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作品质量较高。
用实例引导学生认识《艰苦的岁月》的教案
的。
近年来,中国史学研究在教育界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初中历史教育来说,教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学会历史知识,培养对于历史的爱好和兴趣。
而对于初中历史课程中的《艰苦的岁月》这一部分来说,如何引导学生认识这个历史时期很重要。
本文旨在通过实例,为初中历史老师提供一个教学案例,通过实践化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艰苦的岁月》这一历史时期。
1.选择教材我们需要选择相应的教材来进行教学,但这并不是简单的把《艰苦的岁月》这一课本直接拿来教授。
我们可以从课程大纲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并尝试联系到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经历,用生动的语言来讲解历史课程。
例如,可以挑选一系列表现中国人民为独立、自由和幸福而奋斗的历史事件,如抗日战争等,通过讲述一些代表性人物的故事,如毛泽东、周恩来等,来引导学生了解这个历史时期的背景和特点。
2.适当运用图片和视频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地使用一些图片和视频来引导学生对《艰苦的岁月》这一历史时期的认识。
通过这些图片和视频,学生可以有更深刻的感受,从而快速的了解历史内容并建立起深厚的印象。
比如,可以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图片和视频,如抗战士兵疲惫的脚步,革命群众疾呼解放等等,来让学生从视觉上更好的理解这一历史时期的特点。
3.简单互动我们可以在课堂中适当进行简单的互动,来培养学生对历史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方式:(1)提供问答环节:教师通过提问或者设置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开阔他们的历史视野。
(2)思维导图: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提供一个简单的思维导图来帮助他们理解历史的联系和发展。
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一张思维导图来描述他们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3)小组讨论:学生可以分成小组,互相讨论并交换意见,来拓展自己的历史知识和专业技能。
4.课后练习在教学结束后,我们可以设计一些课后练习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湘美版六年级上册美术10《艰苦岁月》说课稿
湘美版六年级上册美术10《艰苦岁月》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艰苦岁月》是湘美版六年级上册美术的第10课,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欣赏和分析不同时期的美术作品,使学生了解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些重要历史时期和艺术流派,以及艺术家们在不同时期所面临的艰苦岁月。
教材中精选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旨在让学生通过这些作品,感受不同时期的美术风格和特点,理解艺术家们的创作背景和心境,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历史观念。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鉴赏能力,他们对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流派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对于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些重要时期和艺术流派,以及艺术家们所面临的艰苦岁月,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去感受和理解这些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历史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和分析不同时期的美术作品,使学生了解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些重要历史时期和艺术流派,以及艺术家们在不同时期所面临的艰苦岁月。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历史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艺术家们在艰苦岁月中的创作精神和坚定信念,培养他们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品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些重要历史时期和艺术流派,以及艺术家们在不同时期所面临的艰苦岁月。
2.教学难点:理解艺术家们在艰苦岁月中的创作精神和坚定信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比较、小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欣赏与分析:学生欣赏和分析不同时期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
3.小组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第三章第三节
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第三章第三节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第三章第三节1. 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第三章第三节概述在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中,第三章第三节主要讲述了中国革命时期的艰苦岁月和人民的顽强斗争。
这一节描述了组织在艰难条件下进行革命斗争的历程,展现了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同时也揭示了中国革命的道路和方向。
2. 人民的顽强斗争这一节中,作者生动描绘了中国革命时期人民的艰苦生活和顽强斗争。
在特殊困苦的条件下,人民依然坚守信念,积极参与革命斗争,展现了顽强不屈的品质。
他们在贫困环境中坚持不懈地进行斗争,为革命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这种精神令人感动,也展现了中国人民在革命中的伟大力量。
3. 组织的艰辛历程本节还描述了组织在困苦条件下进行革命斗争的艰辛历程。
组织员们为了革命事业不惜牺牲,他们在严酷的环境中艰苦奋斗,始终坚定信念,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懈努力。
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革命事业中,无私奉献,展现出了组织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理想。
4.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阅读这一节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中国革命时期人民和组织的伟大品质和高尚情怀。
在特殊困苦的环境下,他们展现出了不屈的意志和坚韧的品质,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他们放弃了个人的享受,而是选择了无私奉献。
这种精神令人感动,也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在今天,我们也应该从中汲取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5. 总结与回顾通过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第三章第三节,我对中国革命时期的艰苦岁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人民的顽强斗争和组织的艰辛历程让我深刻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艰难和伟大。
这也让我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
我相信,只有不忘历史、珍惜现在,我们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在书籍《红星照耀中国》第三章第三节中,我们深刻领会了中国革命时期的艰辛历程和人民的顽强斗争。
这一节对中国革命时期的历史和人民的精神有着深刻的揭示,也让我们对今天的生活和明天的未来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艰苦岁月》教案新部编本02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艰苦岁月》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美术与情感,美术与时代,美术与历史等方面的关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美术的社会功能。
2.用美术语言描述美术作品。
3.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分析。
教学难点:泥塑人物美术作品的创作。
课前准备:(学生)美术常规课本。
(教师)课件及相关图片、视频。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
放映人民英雄纪念碑,引出其中三幅巨大的汉白玉浮雕《虎门销烟》、《抗日游击战》、《胜利渡长江解放中国》。
问:“你能说出这几幅雕塑各自表现什么历史事件?”教师简要讲述,带动学生对历史革命的红色情绪,引入新课《艰苦岁月》。
二.深入理解。
(1)播放《艰苦岁月》雕塑图片,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2)举例分析《艰苦岁月》,教师引导学生记忆美术专业术语。
(3)作品分析:残破的军帽,褴褛的军衣,裸露的脚丫,刚劲的手指上一支古色的长笛,干裂的嘴唇轻贴笛孔,老战士快活地吹奏着悠扬的乐曲。
满脸稚气的小战士蜷缩在他身旁,聆听着那美妙的笛声,憧憬美好的未来。
艰苦岁月中革命战士那积极乐观的精神通过雕塑深深地感染了观看的人。
(4)引导学生自主尝试从人物面部特征动作、神情等方面去欣赏《信天游》雕塑作品。
三.分析讨论,层层深入。
1.讲解泥塑的工具和材料。
2.讲授人物头像制作步骤:(1)和泥;(2)捏基本形;(3)捏出五官;(4)修饰五官。
3.学生尝试创作一个人物头部泥塑作品,注意刻画人物的面部表情特征。
4.讲授全身像制作步骤:(1)捏出身体各主要部分的基本形;(2)深入塑造人物动态;(3)调整完成。
四.创作阶段。
每个学生独立完成一件人物泥塑作品,注意表现人物的面部表情特征及动态效果。
学生创作,教师巡回,可对个别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
2019-2020年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艰苦的岁月》3课时精品教案设计
2019-2020年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艰苦的岁月》3课时精品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和红军战士对胜利充满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从中受到革命传统教育。
2.通过观察图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观察能力和理解词句的能力。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悠扬”、“充满”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观察图画中老红军和小红军的外貌衣着和他们的神态,阅读课文的重点段落,了解战争岁月的艰苦和红军战土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学习本课生字、词,练习用“悠扬”、“充满”造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学生自学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二)指导学生练习用“悠扬”、“充满”造句。
三、教学过程(一)看图,解题。
1.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后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画的是谁?(一位老红军和一位小红军。
)(2)你从图中什么地方看出这是两位红军战士呢?(头上戴的帽子上有一颗红五星,小红军左手搂着支步枪,老红军腰里挂着一支手枪。
)教师通过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衣着上来判断人物的身份。
(3)他们各自在干什么?(老红军坐在一块石头上吹笛子,小红军在他身旁出神地倾听着。
)2.这幅图画描绘的是什么时候的情景?(艰苦的战争年代)3.板书课题:艰苦的岁月。
4.让学生根据图中情景将题目补充完整。
例:在艰苦的岁月里,红军战士仍然十分乐观。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学生按照读、画、查、找的步骤自学本课生字、词。
(1)学生边读课文,边标画出文中生字、词。
(2)用查字典的方法了解生字的音、形、义。
(三)检查自学。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正音。
2.分析字形结构,可采用区别形近字、同音字的方法,作巩固练习。
攻()怀()垮()功()坏()挎()倾()未()使()顷()末()史()(三)理解词语,运用词语。
1.查字典、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寂静:没有一点声音,非常的静。
讲课中教师可采用比较近义词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艰苦岁月一九五七年,方正考入宁津县第二中学。
学校坐落在一个不通公路的叫曹塘的偏僻农村,是过去宁津县有名的李姓大地主的宅院。
宁津县隶属沧州地区,学校的前身是沧南第一联立师范,师资力量很强,教学成绩算一流的。
这时的“反右”斗争正如火如荼,老师白天教课,晚上就是批斗会。
有的学生晚自习不上,偷偷跑到批斗会的房子底下,听新鲜。
这天,方正也跑到批斗会窗户底下偷听,室内有断断续续的口号声,他只听清了一句:“…. 你前功尽弃,废于一旦!”批判的是教数学的李老师。
明天李老师还要给学生讲课,为了维护他一点面子,一个老师出来把方正他们轰赶走了。
方正除去对解放初期斗地主,有点朦胧的记忆,这是他对阶级斗争原始的接触。
五七年,不大的一个学校,划了七个右派,分别受到不同的处置:王立本等三人降职降薪,王星、付淑芳监督劳动,处分最重的是李清云老师,被送到黄骅中捷友谊农场劳动教养。
李老师是学校最优秀的数学教师,他之所以被划为右派,就是因为他从数学的角度推算,认定亩产万斤水稻根本不可能,被扣上反对大跃进的帽子。
县里来人带走他的那天,几个老师,到他的住屋抢走了他的备课教材――这是李老师多年的心血。
坐落于黄骅县的中捷友谊农场,位于沧州以东60公里处,再往东走,就是全国有名的长芦盐场,一堆堆的盐坨子,恰似一座座的雪山,紧连着的就是渤海湾。
农场直属沧州地区管理,论条件比当年林冲充军发配的沧州还要差。
这是一片荒芜的盐碱滩,一年四季地上像撒了一层薄薄的石灰,又像飘了一层雪花,远远望去,一马平川,见不到村庄,只见路边有些耐碱的红荆,地里也有一撮撮的黄盐菜。
这地方,盐业工人盼晴天――好晒盐;农夫怕晴天――找不到一棵遮挡烈日炎阳的绿树。
一九五七年以后,农场成了右派劳动改造的地方。
就在五八年的春天,方正随同河北宁津二中的几百号同学来到中捷农场七分场,具体任务是;挖沟,排碱,插稻秧。
当时的中捷农场就是总部有些房子,也有一个稍微大点的礼堂,当年接待过总政歌舞剧团的演出。
各分场实际并没有场部,大片的荒芜地不知按什么划一下,就算分场的分界线。
几百号学生就住在事先搭好得席棚子里,棚子靠近农场到黄骅县城的公路。
每天清早,运鱼虾的鸡公车吱嗷吱嗷由东向西,划破了黎明的寂静,同学们最不情愿听到这声音,它预示又要下地干活了。
盐碱地种出得水稻,做成的米饭香喷喷的,天津有名的小站大米就是产于盐碱地。
盐碱地里,有两个40公分宽、60公分深的水沟,一个咸水沟,一个淡水沟。
先把地里灌满从外地引来的淡水,这叫压碱。
几天以后,将水从咸水沟排走,再把淡水灌进去,就可以插稻秧了。
班上同学的年龄相差很多,有的同学二十来岁,都已经结婚。
这年方正刚满十三岁,是班上年龄最小的,个子也不高。
最艰难的活要算是挖沟,海滩的盐碱地都是泥沙经过多年淤积和海水冲刷而成,非常板,挖起来特别费劲。
再加上,头顶烈日,天上如下火,沟内不通风,如蒸笼,不要说干活,就是站一会,也是汗流如雨。
挖沟的任务是平均分配,每人每天100米,年龄大的同学挖完以后,早早收工,回窝棚休息去了。
方正几个“小童工”,身单力薄,每天都是最后才挖完,回到场部,吃得是黄菜籽(当地的一种野菜)的团子,劳累过度,饭也不想吃。
一个个的小“劳改犯”身体越来越差。
方正活干不完,感到天是那样的短;然而又感到天是那样的长,不知煎熬到何日才能回家。
打日本鬼子,打“蒋匪帮”有儿童团,不知谁的主意,干这活用上了“小童工”。
黄骅人都说,自己是喝盐水长大的。
这话一点不假,即便是黄骅的淡水,做汤也不用再放盐。
方正还因为喝水挨过一次斗争。
那天,方正三人渴了,到附近河沟里找水喝,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水沟,扬雷趴下喝一大口,他连声说:“好苦!好苦!”他哪里知道这是洗碱排出的,像海水一样的苦水,他吐也吐不出来了。
方正笑了笑,说:“你也不先尝尝。
”他们跳过这个沟,到另一个淡水沟里美美地喝了一通。
他们回到工地,被一种庄严的气氛所威慑。
几十个同学站成两排:“站住,老实交待干什么去了?”有两个同学吼叫。
这是带队的索保诚老师事先精心安排的。
方正的心怦怦乱跳,嘴唇连连翕《xi》动,茫然不知所措。
周振岭的父亲在村上是当官的,有点不听斜,昂首挺胸:“干什么去了?喝水去了。
”严然一付‘士可杀不可辱’的神态,说着就坐到地上了。
场面死寂了几秒钟。
“站起来!”索老师发话了。
狗仗人势,一个同学胳膊一举:“打倒周振岭!”“周振岭不老实!”这不就是批斗右派用的词吗。
口号并没有人跟着喊,个别的举了举手。
沉默,沉默,地头批斗会没有开起来。
索老师把手一摆,说:“都干活去吧!”自己给自己找了个下台阶。
周振岭经过喊口号同学的面前,吐了一口唾沫,还在唾沫上踩了一脚。
方正被周振岭的英雄气概所折服。
不知是水土不服,还是吃黄菜籽吃的,方正一天到晚涨肚子。
随队的孙大夫给开了一些黑糊糊的药面,吃了也不管用。
方正痛了就趴一下,二十来天就是这样。
李长才是方正的好同学,这天不知在哪里买来一些半生不熟的桃子,方正也不知吃了多少,噗啦噗啦拉了一大堆,从那以后,肚子不涨了。
排碱以后就是插秧。
地,虽然让水泡了多天,手指没有一定的气力,秧苗也很难插进这盐碱地。
这十三岁孩子的手指有多大的力气啊!方正用了吃奶的力气,插了一天稻秧,食指和中指都肿了。
一个半月以后,方正带着奖励的一个脸盆回到家里,这是他全部的劳动报酬。
奶奶端详着又黑又廋的孙子,母亲两眼直直凝视着儿子,不知是高兴,还是难过,抹了抹(ma)眼泪,绽(zhan)露出笑容。
后来听说,方正他们插的稻秧,大风一吹,都漂秧了。
这稻秧根本就没有真正插进去,能不漂秧吗。
这也算对使用“童工”的惩罚吧。
五八年的秋天,钢产量要超过老英国,全国范围掀起了大炼钢铁运动。
十三岁的方正又成了炼钢工人。
学校的院内,建起了十几个炼钢的炉子。
炉子有七十公分高,内径五十公分左右,旁边装一个风箱。
然后把从农村收来的锅、勺、门鼻子一类铁器砸碎放进去,下面点着木材,方正的任务就是拉风箱。
把铁熔化以后,钢就炼成了。
炼成的铁旮瘩叫什么钢,有什么用途,鬼才知道。
当时,谁反对大炼钢铁,谁就是右派,就会成为被专政的对象。
一九五八年家乡风调雨顺,地瓜长得像狗头一样大。
那时吃得是大锅饭,这粮食就好像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很少有人爱惜。
地瓜也不用大镐刨了,就像犁地一样,一个人在前面用牛犁,一个人在后面拾,堆成堆,天气一冷,用土一盖。
这年是个丰产年,结果是丰产不丰收,该收的没有收回家。
人们不会为了一个地瓜再去打官司。
要说为了一个地瓜打官司,还真有这么回事。
这是一九五四年的深秋,那时还没有合作化,一户户的单干。
邻村一户姓谢的,在他家地瓜地的地边上,刨出了一个将近三十斤重的大地瓜。
这个大地瓜引起的一场官司,惊动了十里八村。
和谢家靠着的地的主人姓郭,郭家种得是黄豆,黄豆地里昝得芝麻。
这俗语说得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这大地瓜虽然紧靠地边,当属谢家,不应该有什么争议。
这郭家非要说,地瓜是他儿子变的。
这村上还有不少人支持郭家,说地瓜应该归还郭家。
谢家不让,这官司就打上了。
村里人两个意见,村长没有辙了,官司打到区公所。
张区长听到这事挺新鲜,亲自升堂断案。
郭家是原告,先说:“前年我三岁的儿子生疹子死了,就是埋在哪里的。
没有我儿子哪来这么大的地瓜。
”这郭家有高人指点:“到区上,无论如何不能说地瓜是你儿子变的,那是迷信。
”张区长一听也对,心里琢磨: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这三岁的一个人,腐烂以后,多大的肥性,难怪地瓜长得这样大。
郭家告得有理。
谢家说:“地瓜是我种的,又没有种到他家地里,他凭嘛要?”郭家说:“地瓜已经钻到我家地里了。
”这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张区长断不清了,赶快找来区里的民事调解员老李头。
“老李,他们两家这个事,不是什么敌我矛盾,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你就调解解决吧。
我今天要去开会。
”说完他走了,实际是溜了。
这老李头是有名的和事佬。
这事真让他圆满解决了。
不要问事情是如何解决的,反正哪个地瓜谁也没有吃。
这事一摆开,那地瓜谁吃谁恶心。
后来听说是拿到县里去做展览了。
闲言少说,五八年共产风像秋天平地里刮起的旋风,它预示着凛冽寒风的到来。
转眼到了五九年的春天,粮食成了大问题。
村子的大食堂也散了。
人均每天配给粮食是三大两。
社员吃不饱,各想各的法:去年的地瓜地又翻了一个遍;刚出土的野菜都被剜走了。
方正几个同学还演绎了和猪争食的篇章。
学校经费一方面由政府拨款,一方面靠勤工俭学,学校种了很多地,还有木工组,瓦工组。
方正在班上年龄和个头是最小的,老师照顾他们4个小同学,安排到了饲养班,负责喂养20多头猪。
学校的养猪场坐落在学校的西南角,是一个40米见方的大院,门口朝东。
进门的北面并排放着两个一米半高、直径一米二左右的大缸。
大缸是专门存放猪食用的,里面无非是些刷锅水、野菜、霉烂的地瓜干和胡萝卜,另外每周从总务处领取几块花生饼。
喂猪比种地要轻快,可也够麻烦的。
猪和人一样,一日三餐,要求要一勺一勺的喂,不然猪也不好好地吃。
猪圈坐北朝南,4个小同学喂猪时,无遮无盖,夏天,火辣辣的太阳晒得身上脱皮。
方正想了一个办法,他把猪食槽拿到南墙跟阴影低下。
开始,五六个猪不认新地方,把猪圈门打开,猪就在圈门口打转转,任你怎么轰,也轰不过去。
方正只好把猪食槽拿回来,一步一步得把猪引到南面。
这猪说笨也不笨,没有两天猪就被训练出来了。
其他3个同学纷纷效仿。
每逢喂猪,猪圈门一开,20多头猪就像百米赛跑一样冲向南墙跟,争抢第一口食物。
吃完以后又自动跑回猪圈,跑慢了就要挨打。
饲养班喂猪,成了一大景观。
喂猪时,有不少同学看热闹,就像看动物表演。
这也难怪,十四、五岁本来爱凑热闹,又在这偏僻的农村,乐子事几乎没有。
有一天,班主任扬升老师来了。
他刚从师范分配到学校,还没有结婚,说话就带笑,和学生处得很好。
看到自己的学生把20几头猪训练得这么听话,心里美滋滋的,还表扬了大家。
他哪里知道,他的学生在干着和猪争食的坏事。
同学们一天几两粮食,没有一点油水,个个饿得有气无力。
学生有吃不饱的肚子,学校有天下出奇的大锅。
大铁锅的直径有2米,上面封装一个一米多高的木墩子。
大锅墩在一个台子上,台子上面可以站人,这是炊事员的操作台。
每天下午4点多,学生就带着任务到野外去剜野菜,6点回校,这时天也黑了。
剜回的与其说是野菜倒不如说是青草。
野外已经没有野菜可剜,又要完成任务,弄回的当然什么都有了。
剜回的青棵棵夜晚用铡刀一铡,随便一洗,就放进大铁锅里,要煮几个小时。
第二天早上,再放进一些玉米面或地瓜面,这就是学生的早餐了。
当时叫瓜、菜、代。
在这瓜菜代的粥里,有的吃出了羊粪蛋,绳头子….不管当时吃出什么,拣出去就是了,粥是舍不得倒掉的;有的吃出了小昆虫,蜥蜴,就舍不得扔掉了,这是肉,是高蛋白;喝光粥的碗,同学舔了又舔。
这不就是为了活命吗。
那时,方正他们可就幸运多了。
每周从总务处领到的喂猪的花生饼,成了他们上等的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