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祝福》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教学目的:

1.从赏析巧妙的情节安排入手,准确把握造成祥林嫂悲惨命运的诸多因素,进而理解小说所揭示的深刻主题。

2.培养学生自我感悟文本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三、教学时数:

3课时

四、教学步骤:

课前准备:

1.放映电影《祝福》(形象地感知祥林嫂的悲惨的命运)

2.通读全文,并对:“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情节”评价。(达到让学生充分了解文本的目的)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电影中感人的情节,和一组学生不易注意的细节镜头,把学生带入学习氛围中,促发情感,启迪心智。

二、初步感知结构脉络

1.请同学从小说结构角度把握大致情节(教师板书)

2.请同学谈在每个阶段中祥林嫂的生活变化,及小故事(教师板书)

三、进一步感知细节(结合文本、自悟,然后请一位同学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1.从祥林嫂的人生轨迹看她的精神世界。(教师板书)

2.在祥林嫂的不同生活阶段,安插了哪些人物的言行(教师板书)

第一课时板书如下:

四嫂经常提起祥

林嫂,希望能再回

来打工。

)(1)四叔,皱眉

后,冷笑、挖苦(4)

(汲取信息,受到感染,点燃思想火花,开拓思路)

第二课时

一、发放两篇鉴赏情节的材料,(《〈祝福〉的情节功能》和《〈祝福〉里的“钱”》)。(对比自己的习作,研读两篇文章,把思维引向深入)

二、教师提供共同研究的问题

1.为什么鲁迅安排祥林嫂再嫁,让她的婚姻再次失败,人生跌入低谷?

2.为什么在祥林嫂精神麻木之时,还要给她下赌注:“捐门槛”?

(教师不包办代替,发放辅助材料—鲁迅的《我之节烈观》《寡妇主义》。在学生畅谈时,教师及时鼓励,允许“出奇”看法,必要时,教师可作为首席代表,谈自己看法,但不要强加于学生)

(如教师谈:她知道再婚会导致今后不幸的生活,却不明白即使自己去捐门槛,也不会改变什么的,因为那封建的礼教还在,那些封建卫道士还在,无论冬春,“狼”不走,阿毛就不会安全的剥豆,不论是否被庙祝趁机敲诈十二千来换个门槛,只要还是那旧糟粕风俗到处皆存的社会,只要节烈的观念还禁锢着一个个麻木了的头脑,那么留给祥林嫂的就只有一条道路:带着对灵魂、地狱的追问去死。祥林嫂诚然傻,

可她很无辜,她有健壮的身体,生活的热情,但她逃不出她的婆婆、鲁家人、鲁镇世人、及自己共同构成的局中,只能迷惑地无从选择的走出她充满旧中国传统女性悲哀极致的人生)。

(在学生悱愤状态,教师投影出示:鲁迅的一句话:“据节烈为本,将所有活着的女子,分类起来,大约不外三种:一种是已经守节,应该表彰的人;一种是不节烈的人;一种是尚未出嫁,或者丈夫还在,节烈与否未可知的人。第二种已经不好,中国从来不许忏悔,好做错一事,补过无及,只好任其羞杀。”)

3.1924年,作者讲述这样一个农村妇女惨剧,要告诉读者什么?(教师提供背景材料)

(1)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二千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中国妇女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民国初年政府颁布的“褒扬”条例中,还有“表彰节烈”的条款。“五四”运动前后,复古主义者在报刊上公开鼓吹“节烈”,经常刊登颂扬“节妇”、“烈女”的记事和诗文。“烈女不嫁二夫”、“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礼教观念流毒甚广,当时被迫牺牲于所谓“节烈”的妇女很不少。

(2)简介《彷徨》的思想和写作风格:

A.这些小说都以“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现实主义精神,如实描写,毫无讳饰,深入地揭示社会的一切丑恶和病根,;由于作者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刻了解,由于他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立场上,因而作品对封建性旧社会的暴露批判,异常深刻;

B.作品中渗透着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生活命运深切关怀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期望人民群众觉醒起来争得做人的资格;

C.从思想革命的角度,侧重描写和揭示封建思想对人民群众的精神奴役和毒害,暴露和揭示民族病态心理,期望中国人民摆脱封建传统思想束缚,中国早日强大起来。

在学生研读材料,合作交流之时,鼓励大胆质疑者,不否定“偏激”看法,教师把自己视为学生,平等对话,交换自己的意见。

如:作品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的系统周密、强大深固:从夫权、族权到神权,从物质到精神,从阳间世界到阴间世界,从鲁四老爷、四嫂、到婆婆、大伯,甚至还有柳妈和鲁镇的群众都参与这样一个周密的封建观念大网络,这封建网络决定了中国妇女的悲惨命运。鲁迅要告诉人们不要一味的做奴化的“网虫”,要转变观念,争脱思想牢笼,否则,中国人民将抑郁而死;中国大地将室闷而息。祥林嫂故事只是一面镜子,让人们从旁观者角度看清自己和社会,想出“出逃”对策。

三、作业:

投影出示教师拟定的题目,让学生挑选自己体会最深的一道写成小评论,如不满意这些题目,可自拟。

1.祥林嫂打工的职位变化;

2.从疑惑看祥林嫂的“反抗”人生;

3.从大家自然叫她祥林嫂看鲁镇的社会风气;

4.从暂时的希望到失望,乃至永久的绝望,看祥林嫂的人生轨迹;

5.从鲁四老爷的三次皱眉,谈祥林嫂生活变化;

6.从三次肖像描写,窥探祥林嫂的内心世界;

7.众人的奚落也杀死了祥林嫂;

8.情节中的变与不变;

9.捐门款前后,祥林嫂两个手势动作;

10.为什么作者要让祥林嫂额上留下一个永久的疤痕;

11.头上的伤疤与阿毛的死,哪一个更伤祥林嫂。

第三课时

一、分组交流习作,小组推荐,或自荐,台前宣读自己的文章。

二、当堂讨论以下问题,并可以提出新问题,师生、生生互动,释疑:

1.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几次祝福及作用?

2.倒叙作用?

3.故事中“我”的作用?”

4.概述祥林嫂、鲁四老爷、我、柳妈人物形象。

5.祥林嫂“抗婚”“捐门槛”是反抗吗?

(第五题,在学生提出问题时,要加以引导,在旧中国“做稳了奴隶和做奴隶不得”的时代中,祥林嫂只是在争取做奴隶的资格,她“出格”的举动,只是一种求生本能,被逼无奈的挣扎。)

三、作业:

扩写祥林嫂问“我”魂灵之后,弥留之际的言行(600字,目的发挥学生的想像力)

备课组教师意见:

小说的教学一般是从人物、情节、环境的中,获得对小说的理解。本课堂试图用"研究性学习"的理念,重点抓住小说中几个容易被人忽略的小问题,来把握人物的主题,体会小说的创作技巧。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的内涵,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结合本篇小说让千千万万的读者倾倒的具体情况,只有通过阅读感悟,才能使其不可抗拒的艺术感染力深入学生的心中。所以该课的设计在重视文本阅读的基础上,在引导学生阅读和思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创造能力,注重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在阅读中解读感悟文本。因此在教学中设计了阅读感悟法、讨论法,以倡导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本堂课在教学开始阶段进行的不顺利,主要原因是学生预习没有到位,导致问题无法展开。之后调整教学步骤,临时增加了课堂上的阅读原文的环节。接下来课堂气氛逐渐活跃,学生的发言也十分精彩。

对小说这样的上万字的文章,需要学生课前有充分的预习前提。否则无法开展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