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优秀教学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鲁迅《祝福》优秀教案

鲁迅《祝福》优秀教案

鲁迅《祝福》优秀教案•相关推荐鲁迅《祝福》优秀教案(通用9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鲁迅《祝福》优秀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鲁迅《祝福》优秀教案篇1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育点1、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2、了解小说中任务描写的几种方式(二)、能力训练点1、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2、着重体会鲁迅小说中“我”的感情及作用(三)、德育渗透点要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二、重、难点着重认识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1、第一课时,让学生理清小说结构,画出集中描写祥林嫂外貌的三段文字,反复诵读,体味这些看似冷峻的描写中所蕴涵的深情。

2、第二课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结合环境描写,分析任务形象,把握小说主题。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过程一、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导入新课——回忆鲁迅先生的作品关于《呐喊》和《彷徨》2、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结构特点(1)序幕写景象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发展祥林嫂初卖改嫁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尾声再写景象3、请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分析祥林嫂的外貌变化,并深入挖掘其社会根源。

初到鲁镇,情形如何?再到鲁镇,情况怎样?临死前,有何不同遭遇?4、请学生依据以上分析讨论,概述“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的深刻含义。

善良能干——包办婚姻——被卖——再嫁——社会的根源二、总结与引申祥林嫂被逼着一步步走向死亡,与哪些人有关?究竟谁是真正的刽子手?三、作业布置思考:究竟谁是杀害祥林嫂的真正的刽子手?四、板书设计情节特点:倒叙人物命运:祥林嫂善良能干,却一步步被逼向死亡。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和过程一、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导入新课引入鲁迅取名《彷徨》的原因2、认真研读故事的结局,分角色朗读对话,找出议论性的文字,理解“我”的感情善良,同情,本想安慰,但却最终伤害——自责和自我解剖——愤激3、有人说,祥林嫂之死,鲁四叔是首恶,卫老婆子和柳妈是帮凶,你怎样看?分小组讨论,然后选择发言。

《祝福》教案(优秀8篇)

《祝福》教案(优秀8篇)

《祝福》教案(优秀8篇)祝福教案篇一教学要求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间:四教时。

教学安排:第一教时l本教时重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了解倒叙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

(板书)二、介绍背景:《祝福》写于1924.2.7.,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3.25.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

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

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

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研习课文:1、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标。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鲁迅《祝福》教案

鲁迅《祝福》教案

鲁迅《祝福》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背景介绍鲁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祝福》简介:收录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创作于1924年,讲述了一个农村妇女祥林嫂的悲惨遭遇。

1.2 教学目标了解鲁迅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理解《祝福》的主题和背景。

掌握小说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

第二章:作品分析2.1 故事情节梳理祥林嫂的婚姻悲剧。

祥林嫂的家庭悲剧。

祥林嫂的遭遇和社会冷漠。

2.2 人物形象分析祥林嫂:善良、坚韧、不幸的女性。

婆婆、丈夫、小叔等:对祥林嫂的压迫和剥削。

邻居们:冷漠、无情、落井下石。

2.3 主题探讨封建礼教对个体命运的摧毁。

社会冷漠和人性的丧失。

女性地位的低下和权益的忽视。

第三章:教学活动设计3.1 朗读练习分组朗读小说中的重要段落,感受语言的魅力和情感的冲击。

3.2 讨论与思考讨论祥林嫂的遭遇对读者的启示。

思考如何改变类似的社会现象。

3.3 创意写作以祥林嫂的角色写一篇日记,表达她的内心感受和愿望。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阅读作业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了解鲁迅的文学风格和思想深度。

4.2 研究作业研究祥林嫂所处时代的封建礼教对社会的影响。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朗读和写作环节的表现,评估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5.2 作业评价评估学生的阅读和研究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思考深度。

第六章:文学技巧分析6.1 小说结构分析分析小说的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

探讨小说结构的紧凑和合理。

6.2 语言特色解析鲁迅的语言简练、深刻,富有力量。

分析小说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6.3 象征意义探讨探讨小说中的象征元素,如祝福、雪花等。

理解象征元素对主题的深化作用。

第七章:对比分析7.1 人物对比祥林嫂与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对比,如祥林嫂的善良与婆婆的残忍。

分析对比对主题的强调作用。

鲁迅的《祝福》教案

鲁迅的《祝福》教案

鲁迅的《祝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祝福》的故事情节,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掌握鲁迅先生的文学地位和作品的历史背景。

(3)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想象力,感受作品中的情感氛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尊敬和热爱,了解其文学贡献。

(2)感受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关注弱势群体,弘扬正能量。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作品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鲁迅先生的文学地位和作品的历史背景。

(3)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分析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3)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人物心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概述《祝福》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作品中的情感氛围,理解人物心理。

(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培养同理心。

5.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阅读视野。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

2. 请你谈谈对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的理解。

祝福教案(优秀9篇)

祝福教案(优秀9篇)

祝福教案(优秀9篇)《祝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

2.掌握作品倒叙式的结构方式及运用语言、肖像描绘人物的方法。

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复述小说情节的能力。

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其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培养学生概括主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1.体味鲁迅先生冷峻叙述中深沉的悲愤之情。

2.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同情弱者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

2.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3.真切地体验祥林嫂的痛苦与不幸,关注她的命运,思考其悲剧的根源,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难点1.祥林嫂有没有反抗性格,该如何评价。

2.学习小说传神含蓄、隽永洗练的语言,领悟其深层含义和情感。

教学方法1.通过学生复述课文,教师指导他们概括小说的情节。

2.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小组讨论分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及“我”的角色意义等。

3.朗读精彩语段,体悟语盲的深层含义及情感。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

2、指定学生分别从“我”和“祥林嫂”两个角度复述课文,深刻把握小说内容。

3、讨沦几次“祝福”景象描写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鲁迅先生在《坟·灯下漫笔》中把中国封建历史分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这对于“快乐着我们的快乐,幸福着我们的幸福”的二十一世纪的你们来说,真可谓“不是我想象”。

然而,事实原本如此不可更易。

今天,让我们读读先生的《祝福》听听主人公“祥林嫂”哀怨凄楚的倾诉吧!二、解题1.背景介绍《祝福》发表于1924年。

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

农民问题是鲁迅这一时期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而辛亥革命后,旧中国农村的黑暗是空前的。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赶跑了皇帝,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下,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顽固地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她们更是受尽了剥削和压迫,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重压。

《祝福》教案优秀6篇

《祝福》教案优秀6篇

《祝福》教案优秀6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以下是美丽的编辑帮大家收集整理的《祝福》教案优秀6篇,欢迎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祝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

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3.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4.理解环境的作用。

重点、难点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2.把握环境描写的巨大作用,体会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练习法教学过程一、导入鲁迅先生曾在《灯下漫笔》中将中国封建社会概括为两个时代“……”,在《狂人日记》中他说:“中国的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在浸透了封建文化的环境当中生活着的中国百姓,不敢对生活有什么奢求,他们只求生能存命,死后安魂。

可就是如此可怜的要求,也被社会冷漠的拒绝。

这即所谓先生所说“想做奴隶而不得”。

在天地圣众歆享牲醴的爆竹声中,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可怜女人,躺在了写着“吃人“二字的历史上!今天,我们一起来看鲁迅先生的《祝福》。

教师提问:(1)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呢,还是另有特点?明确:在序幕后写出了故事结局,属倒叙手法。

(2)这种叙述方式有何特点及作用?明确:从情节安排看,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对读者有较强的吸引力;从小说的矛盾关系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死去,而且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突出了人物的矛盾关系。

二、自读思考1、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编写出结构提纲。

2、简单概括小说的叙事特点。

3、仔细阅读小说中关于“祝福”场景的描写,体会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

三、研读讨论1、讨论小说标题的含义。

语文课文《祝福》教学教案

语文课文《祝福》教学教案

语文课文《祝福》教学教案语文课文《祝福》教学教案一《祝福》教学设计的撰写【问题】“祝福”的隐喻意义是什么?【材料】教科书《祝福》,《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洗澡》,《家——鸣凤之死》,《绳子》【教学设想】要理解《祝福》言语的隐喻意义,需要有展现封建时代妇女悲惨命运的阅读材料,将学生带入到《祝福》的阅读语境中,通过主问题牵引、挖掘细节来领会狂欢背后隐藏的是一个受封建礼教摧残和迫害的农村妇女的悲剧。

基于此,本文的教学计划拟用四课时:第一课时学生阅读材料进入《祝福》教学语境,其余三课时分析文本。

【学习目标】通过挖掘细节、品读语言能深入文本,理解“祝福”的隐喻意义。

【过程设计】1.导入祝福,祝愿美好之意,在文中是一种祈求吉祥如意的祭祀形式。

那么我们如何解释在祝福狂欢下祥林嫂惨死的悲剧,不妨先来阅读萧红的《呼兰河传》和巴金的《家》中的截取的两段材料。

PPT展示《小团圆媳妇之死》(节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老胡家跳大神,就实在跳得奇。

用大缸给团圆媳妇洗澡,而且是当众就洗的……大神打着鼓,命令她当众脱了衣裳。

衣裳她是不肯脱的,她的婆婆抱住了她,还请了几个帮忙的人,就一齐上来,把她的衣裳撕掉了……很快地小团圆媳妇就被抬进大缸里去。

大缸里满是热水,是滚熟的热水。

她在大缸里边,叫着、跳着,好像她要逃命似的狂喊。

她的旁边站着三四个人从缸里搅起热水来往她的头上浇。

不一会,浇得满脸通红,她再也不能够挣扎了,她安稳地在大缸里边站着,她再不往外边跳了,大概她觉得跳也跳不出来了。

那大缸是很大的,她站在里边仅仅露着一个头……这时候,看热闹的人们,一声狂喊,都以为小团圆媳妇是死了,大家都跑过去拯救她,竟有心慈的人,流下眼泪来……她的婆婆过来,赶快拉了一张破棉袄给她盖上了,说:“赤身裸体羞不羞!” ……有的竟觉得困了,说他要回家睡觉去了。

大神一看这场面不大好,怕是看热闹的人都要走了……于是痛打了一阵鼓,喷了几口酒在团圆媳妇的脸上,从腰里拿出银针来,刺着小团圆媳妇的手指尖。

鲁迅祝福教案(6篇)

鲁迅祝福教案(6篇)

鲁迅祝福教案(6篇)鲁迅《祝福》教案篇一教学要点1、分析样林嫂所处的典型环境,剖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及小说主题。

2、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祥林嫂的反抗。

3、深层把握“祝福”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我们生活中的任何人,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而不是思想家们所理解的‘纯粹’的个人”。

文学反映人的生活整体,也只有通过“生活本身形式”(车尔尼雪夫斯基)才能得到完满的表现。

因此,在艺术作品中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的“关键在于个别的环境”(马克思)。

那么,在《祝福》中,围绕和促成人物行动的环境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研读小说的环境描写1、提问:作者把祥林嫂的悲剧置于“鲁镇”这个“舞台”上来演绎,“鲁镇”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在那里表现出怎样的世态风情(1)学生集体朗读小说的第1~2段。

(2)学生勾画关键句子进行体会,然后前后桌进行交流。

(3)学生自由发言后,明确:①鲁镇是一个封闭式的社会。

许多传统习俗、封建观念、男尊女卑等封建等级关系在鲁镇的人与人之间被异常严格地遵守着。

如,当“我”离开五年之后重回鲁镇时,最强烈的感觉是一切“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准备“福礼”的是女人,而“拜的却只限于男人”。

②鲁镇弥漫着浓厚的迷信气氛。

“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人们的美好愿望寄托在对神的祈求上。

2、学生思考:鲁四老爷是一个怎样的人(1)学生默读课文,摘录有关语句。

(2)思考后明确: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他崇拜祖先,思想僵化,反对社会的一切变化。

他向“我”大骂康有为,康有为主张变法,但是他因循守旧。

他“案头”堆放的是“理学”著作,墙上挂的是朱子格言;孔孟之道流布于周身血脉,封建伦理浸透了通体细胞。

孔孟理学、封建伦常正是他处世立身、待物行事的准则。

可见,鲁四老爷是一个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

3、学生思考:祥林嫂周围的其他人对其态度如何明确:祥林嫂周围的人对她表现出令人颤栗的凉薄与冷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祝福》优秀教学教案设计1、鉴赏人物形象,理解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2、鉴赏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的作用。

3、鉴赏环境描写对人物描写的烘托作用。

目标1、2。

目标3。

研讨、点拨。

三课时。

本文是鲁迅的代表著作之一,背景深,内容多。

学生虽然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孔已己》《社戏》《故乡》等,但《祝福》对学生来说,难度仍然很大。

因而鉴赏这篇课文应建立在学生熟读文章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的进行鉴赏。

教学时不应面面具到,必须突出鉴赏小说中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把握难点即全文几次“祝福”场景描写与祥林嫂悲剧的关系。

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鲁迅认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中国历史上只有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鲁迅努力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在此基础之上,在许多文章中还十分深刻地剖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弊病,来加以揭示和批判,“意在复兴,在改善”,因而鲁迅在他的乡土小说的创作中也努力解剖、抨击中国传统文化在民族心理性格方面形成的种种病态。

今天,我们共同研讨鲁迅小说《彷徨》集中《祝福》为我们塑造的一个病态社会下的一个典型的妇女形象──祥林嫂。

二、作者简介1、学生回忆鲁迅。

2、教师补充。

三、背景资料1、《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15日《东方杂志》第21卷第6号,后收入作者的第二个小说集《彷徨》,是《彷徨》的第一篇。

2、《祝福》写于1924年。

鲁迅还是把故事发生的地点放在将年农村的一个小镇,而且唤作“鲁镇”。

鲁镇边式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

鲁四老爷、四婶、柳妈以及镇上的人们,祥林嫂山村的婆婆、卫老婆子、贺老六,还有作为小说叙述者的“我”,组成了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

祥林嫂的命运是为这个环境所决定的。

只有具体分析这个社会环境,才能深入认识这个“病态社会”的诸多病症。

3、时代已经是20世纪20年代了,但是长期停滞不前的农村封建社会依然“没有什么大改变”。

祥林嫂的不幸,一言以蔽之,在于这个社会根深蒂固的封建性。

人权、贞操观、迷信、人心冷漠等成为祥林嫂在死亡线上遭受残酷的精神折磨。

四、放映电影《祝福》精彩片断五、整体感知作品,了解情节,把握小说结构1、小说情节结构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什么?2、作者把这篇小说取名为“祝福”有什么深刻的含义?3、“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联成一片了。

”这一段在全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4、小说中详细的描绘了鲁四老爷书房的陈设,目的是什么?5、《祝福》中的“我”在结构上起什么样的作用?6、文章最后一段在结构上起到了什么作用?教师点拨思路,并对问题加以提示与总结:1、《祝福》的情节、结构:情节内容顺序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结局祥林嫂凄然死去││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倒叙│发展祥林嫂被迫改嫁││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倒叙部分的作用:⑴从情节安排看,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巧妙的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吸引力。

⑵从小说的矛盾关系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凄然死去,而且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突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2、以“祝福”为题的意义:⑴“祝福”是小说情节的枢纽。

小说起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⑵祝福的欢乐气氛与祥林嫂的残死形成强烈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就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3、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自然的由上文的倒叙转如下文的顺叙,从第一人称写法过度到第三人称写法。

4、目的是揭露他虚伪的假道学面目和顽固、保守的本质。

5、“祝福”是串联故事的线索任务,《祝福》的故事情节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忆串联起来的。

“我”是祥林嫂悲惨遭遇的见证人。

6、文章最后一段通过我的感受又一次描写了鲁镇祝福的景象。

作品将祥林嫂悲惨的四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深化了作品的主题,结构上起了首尾呼应的作用。

六、作业以“祥林嫂的故事”为题,为祥林嫂的生活经历写日记。

第二课时一、交流日记《祥林嫂的故事》二、研究肖像描写的作用1、作者是怎样描写祥林嫂头发的变化、脸色和表情的变化、眼神的变化的?其作用是什么?头发:五年前花白,──即今全白。

脸色:脸色青黄,但脸颊却还是红的,顺着眼──脸色青黄,只是脸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

眼角上带些泪痕──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

眼神:没有先前那种精神了──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三次集中的肖像描写概括了祥林嫂半生悲惨的历史,表现了礼教和迷信把人变成鬼的过程。

祥林嫂身心备受摧残,特别是眼睛的变化,最能表现祥林嫂精神的痛苦。

2、作者写丧夫后的祥林嫂“头上扎着白头绳”,再次丧夫后“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这样的描写有什么意义?同是扎着白头绳,祥林嫂却是为祥林和贺老六两个男人服丧。

寡妇再嫁又“克死”了第二个丈夫,从此,祥林嫂不但背上了“失节”的罪名,而且成了“伤风败俗”的“谬种”,失去了做奴隶的资格,并最终演出了那一幕的悲惨。

看起来毫无变化,实际上概括了祥林嫂丧夫、改嫁,再丧夫、失子、被逐等种种不幸,并预示着更不幸的命运。

3、既然丧夫已成为耻辱的标记,祥林嫂为何不甩掉这根白头绳?这根白头绳就是沉重的精神枷锁。

不愿改嫁又被迫改嫁的祥林嫂,按照规矩不能不为亡夫贺老六扎着白头绳。

祥林嫂任人鄙弃,唾骂,也要扎着它,否则,她回良心不安的。

“仍然扎着”表现出封建蒙昧主义的可怕。

三、品味语言小说的语言特点,一般被归纳为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口语化、叙述语言的凝练含蓄、新鲜多样。

它在遵循规范的前提下,往往具有作家的独创性。

而且语言的个性化是人物语言最基本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突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祝福》在语言运用方面即呈现出惊人的匠功。

1、沉郁的色调传达出悲哀的感情:老舍说:“一篇作品须有个情调。

情调是悲哀的,或是激昂的,我们的语言就须恰好足以配合这悲哀或激昂。

比如说,我们要传达悲哀的感情,就须选择些色彩不太强烈的字,声调不太响亮的字,造成稍长的句子,使大家读了,因语调的缓慢、文字的暗淡而感到悲哀。

”《祝福》正是这样,特别是描写祝福景象的文字,蒙上了一层灰暗的色彩,乐景不乐,叫人只觉得沉郁。

如:云是“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爆竹声是“钝响”,天色是“愈阴暗了”,满天飞舞的大雪,全无美感,“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写的是新年的气象,色彩却如此暗淡,情调是如此悲哀,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倾向。

2、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我”的话活像一个新派人物,鲁四老爷活像一个讲理学的老爷。

卫老婆子像一个“中人”,柳妈像一个寻开心的市井女人。

四、品味思考1、短工为什么两次重复“我”的问话?短工的重复,表明他对祥林嫂的四漠不关心,说不清楚,又表明他认为所问的是明摆着的事情,根本不必问,这说明人际关系的冷漠,祥林嫂在人们心目中无足轻重。

2、鲁四老爷两次说“可恶,然而……”为什么用转折句?转折正意在后,表明他虽然对祥林嫂的婆家抢走祥林嫂、卫老婆子合伙劫人很反感,但他又认为婆家枪回出逃的儿媳天经地义,合乎纲常伦理。

用转折句深刻揭露鲁四老爷卫道士嘴脸。

3、第一次祭祀时,四婶阻止祥林嫂沾手,说“祥林嫂,你放着罢!”第二次却说“你放着罢,祥林嫂!”句式的变化表明了什么?两句话表意相同但情味有区别。

第二次用主谓倒装句,“你放着罢”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加以强调,表现出四婶的紧张、慌乱和严厉。

这一呵止彻底摧毁了祥林嫂,令她精神完全崩溃。

这一声呵止代表封建礼教和迷信,宣判了祥林嫂死刑。

五、研究小说精当的环境对人物刻画的作用作者巧妙的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了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

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第三次是结尾。

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景象,与祥林嫂的死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乐景写哀,烘托悲剧气氛,与祥林嫂之死形成对照,突出了祥林嫂命运的悲惨。

六、作业读罢此文,你可能感触颇多。

请就其一方面,任意写一篇短评,400字左右。

第三课时一、交流短评二、鉴赏人物形象1、问题,学生课堂讨论:⑴祥林嫂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作者怎样通过祥林嫂的形象表现礼教吃人的主题?⑵怎样看待祥林嫂的挣扎与反抗?⑶鲁四老爷大骂康有为表明了他增样的政治立场?⑷从鲁四老爷的书房看,鲁四老爷具有怎样的性格?⑸为什么鲁四老爷以“事例能达心气和平”为信条,却污蔑祥林嫂是“谬种”?2、教师点拨:⑴祥林嫂:旧社会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

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却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一个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至被社会所吞噬。

⑵鲁四老爷:政治上迂腐、保守,思想上反动,为人自私伪善,冷酷无情,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

⑶“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

⑷柳妈: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毒害极深的劳动妇女,和祥林嫂同样是旧社会的受害者。

三、课堂阅读鲁迅的小说《明天》,比较祥林嫂与单四嫂子形象的异同四、作业电影《祝福》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

你觉得增添这个情节妥当吗?写一篇三五百字左右的短文,说说你的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