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钟声-黄昏意象
黄昏意象
黄昏意象倘若在众多的自然意象中,拈取一个最古老、最经常、最能引起人们共鸣的意象,则要算黄昏意象了。
《诗经》中《君子于役》一篇,为千古黄昏吟咏之祖,韵味优美至极。
诗云: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曷至哉?鸡栖于埘。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暮色苍茫之中,思妇的那份情意,具有永恒的感动力。
这是源于最深的生命体验之美。
黄昏时分,为一天时间中最具安宁平和之家庭悥味的时刻,人的生物节律、情感节律、心理节律,同大自然的生命节律一道,同趋于平和与安顿,于是生命安顿之向往,不复来自思妇之思念中,于是思妇之思念,便成为整个犬地生命之一种回声无垠的恆久呼唤!由此,可以深切体味所有的自然风景中,夕阳西下的风景,何以成为最能触引人们愁怀一个情感源泉。
黄昏,是一种心境,简淡、空灵、清寂。
是一个饱经沧桑的老者,静静地等待苍茫四起的暮色,那份深沉和淡泊,而使那一长串人生之旅有了意义的那刻时光。
坐在黄昏的暮色里,那实在是生命本身美好的赐予。
那晚霞归去的从容和安逸,若游若定的飘忽,和冉冉上升的如歌似水的暮霭,一同消融在天地混沌一片的静穆中。
暮霭中雾气在缓缓飘拂,天色因昏暗而愈加深沉和凝重,天地一片苍茫。
几只老鸦驮着夕阳渐渐远去。
我独自走在旷野上,田野在暮色中是黑色的,像在昏然沉睡,只有田垄阴处还积有一层雪,几棵未割倒的枯禾,在寒风中瑟瑟作响。
旷野上一行行的树,拉着长长的剪影,有一种独撑黄昏的气势。
远山衔着一轮夕阳,浑圆硕大,浓烈透明,像一团火,微微颤动,给天边涂上一抹金黄。
这是旷野上唯一的亮色,显示出独有的淡然而壮丽的色彩和单纯而恢弘的气韵。
暮色渐浓,一种垂暮、苍凉的氛围笼罩着我。
一阵寒风袭过,轻轻撩起我的思绪。
黃昏是光明的尾声,黑暗的前奏,“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它给人的常常是愁绪、失落、惆怅、惶恐和悲凉。
古人就常常借此抒发悲情愁绪。
感叹夕阳从辉煌坠入没落,从巅峰滑入低谷,从喧哗沉入静寂。
黄昏也常常与叶枯花谢,星陨月残,古寺晚钟,春江逝水,美女色衰,老骥伏枥,英雄迟暮,让人感伤让人扼腕。
论晚唐诗歌中的黄昏意象
论晚唐诗歌中的黄昏意象作者:戴丽萍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1期摘要:黄昏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具有丰富的渊源与内涵,晚唐这个特殊的时代,黄昏意象与之建立了一种微妙的关系。
“黄昏”意象在古典诗歌中的体现以《诗经》为发端,历经各个时代,时至晚唐达到创作的高潮,从而昭示着晚唐“情、思、理”诗美特征的形成。
一首《乐游原》则是对黄昏意象情境建构的全方位诠释,黄昏意象在晚唐诗歌中以其富含时代寓意的形式出现,它不仅是那个衰乱时代之必然产物,而且也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下层文人的生存境遇与普遍心态,更体现出晚唐独有的社会文化思潮。
关键词:晚唐诗歌;黄昏意象;情境建构;文化内涵;作者简介:戴丽萍,女,1990年6月生,湖北丹江口人。
现就读于福建省泉州市华侨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硕士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1-0189-03中国诗歌一直以来就是华夏民族一大震古烁今的话题,不论是才学富赡的古人,还是学贯古今的今人,他们总将研究的笔触投向诗歌,并尽力从中钩稽出丰富的文化意蕴。
唐代这一诗歌集大成时代,古今学者更是深入其中索引发微、爬梳剔抉,取得了多项显赫的成绩。
当把目光聚焦于晚唐,衰世的抒怀同样震撼人心。
尤其是晚唐诗歌中黄昏意象的发展达到巅峰,煌煌一卷晚唐文学,无数诗人瞩目现实、体察人生、抒发胸臆、寄情理想晚唐诗人将关注的视角指向“衰世”的黄昏意象,创作了数不胜数的美篇佳构。
清代学者叶燮在其《原诗·外篇》中云:“又盛唐之诗,春花也。
桃李之秾华,牡丹、芍药之妍艳,其品华美贵重,略无瘦、俭、薄之德,固足美也。
晚唐之诗,秋花也。
江上之芙蓉,篱边之丛菊,极幽艳晚香之韵,可不美乎?”毋庸置疑,不论是就晚唐诗歌自身所体现的内蕴,还是从学者对晚唐诗的系统评价,我们都可以从中窥探到晚唐文学自身的魅力所在。
“晚香之韵”为“秋花”所独有,这正是晚唐诗歌的内涵所指。
古典诗歌中“黄昏”意象的情感指向
古典诗歌中“黄昏”意象的情感指向大自然中的“黄昏”是一种极其平凡的自然现象,但是,这种平凡的自然现象,一经诗人敏锐的目光捕捉之后,便被赋予了诗人的情感。
达到与诗人自己的心灵高度和谐地统一的境界,这个普通的自然现象也就升格成诗人表达情感志向的媒介。
一、黄昏意象表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古典诗歌中表现出来的黄昏意象不是单一的黄昏之景,也不是单纯的以夕阳为写作对象,而是以夕阳暮霭为中心,连接夕阳下、暮霭中的诸多景致一起构成的一种可感的综合的形象,引起读者的想象。
因此,黄昏意象的构成就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
例如:①孤鸟寒鸦:“夕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落霞与孤鹜起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碧云日暮无书寄,寥落烟中一雁寒”(范成大《鹧鸪天》)等等,运用“飞鸟”的形象渲染黄昏时候凄凉的氛围。
②冷风急雨:“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卜算子·咪梅》);“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戴叔伦《三闾庙》),风雨黄昏本身就会给人一种愁思,加上诗歌意境的点染就显得更有韵味了。
③荒山浮云:“惨日映峰沉,愁云随盖转”(董思恭《感伤》);“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魏夫人《菩萨蛮》);“日暮,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长亭怨慢》姜夔),运用大自然中的山、云等自然现象营造一个伤感的氛围。
④破阁残亭:“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落日下的亭台楼阁最具有历史的沧桑之意,也最能勾起读者对历史中人与事的感喟。
⑤江水棹帆:“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棋斜矗”(王安石《金陵怀古》);“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李颀《古从军行》)等等,运用江水以及水面上的行船、白帆与黄昏一起构成了苍远辽阔的气势。
当然,黄昏的构成因素还有许多种类的组合。
但是,黄昏这一特定情景下蕴涵着的情调。
极易勾起人情感中的某种潜在因素,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染于作者刻意经营的愁绪离怀,从而达到诗歌欣赏中的共鸣效果。
浅析中国古代诗词中的黄昏意象
浅析中国古代诗词中的黄昏意象“伤时感物”似乎是中国文人与生俱来的感受。
文人墨客赋予日常生活中所触及到的生生万物以情感,使原本呆滞、无华的事物得以彰显其生命的意义。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对时间的咏叹从来都是中国诗人最喜表达的主题之一。
黄昏作为光明与黑暗的交界点,它不再仅仅是表示一个时刻,而是熔铸了诗人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一种文学意象,是被情感化、心灵化了的审美对象。
一、中国古代诗词中黄昏意象的产生“昏”是一个会意字,从日,从氐省。
“氐”字基地的意思,引申为地平线,两者联合起来就表示太阳下沉,天色愈黑。
《说文》中解释,“昏,日冥也”,指的是太阳沉下地平线之际,即日落西山之时。
在古代,“婚姻”的“婚”,本字为“黄昏”的“昏”。
《正字通·女部》:“婚,古作昏。
”在我国上古时期,黄昏与婚姻有很大关系。
首先与我国古代“抢婚”风俗有关,黄昏时分天色昏暗,易于行事,书中均有记载,如“娶妇以昏者,当与古代劫掠妇女,趁妇家不备,以昏时为便有关”(刘师培《中国历史教科书》),“乘马班如,泣血涟如,非寇,婚媾”(《周易·屯卦》),这里将“婚媾”同“寇”联系在一起,说明了当时的婚姻与大盗有极大的关系。
其次,上古时代,男女婚娶的时间一般定在黄昏,把婚礼放在黄昏举行,《说文》中有记载:“礼,娶妇以昏时,故曰昏”。
《诗经》中“昏以为期,明星煌煌”,“昏以为期,明星皙皙”的诗句就明显地反映了古人在黄昏举行婚礼。
再次,古人与异性幽会,也往往选择在黄昏时分,因为此时人的情感最需要得到慰藉,这是源于心灵的情感需求。
追溯黄昏意向的源头,不得不提及中国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
传统的农业生活中,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先秦《击壤歌》),黄昏时分,牛羊归圈,家人团聚,其乐融融,安静恬谧。
《国风·王风·君子于役》创造了永恒的黄昏意象。
诗云: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黄昏意象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黄昏意象摘要:黄昏意象是古典诗词中的典型意象,文章对黄昏意象中几种典型的审美取向、思乡怀归、相思闺怨、吊古伤怀等作了浅易的分析。
关键词:古典诗词;黄昏意象;审美取向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是感觉与情思的具体表现。
黄昏意象是古典诗词中典型意象。
太阳徐徐而落的时分,黑暗将取代光明,尽管晚霞多么的绚丽,转瞬间即散失在苍茫的暮色之中,正是“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王实甫《西厢记》)这是一个多么美丽而又令人伤感的时刻呀!追溯黄昏意象的源头,我们不得不提及“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中国古代这种农耕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反映出了一种和平安宁,温馨民族文化心理。
于是当这种本应日落思归,却有家难返的时刻到来之时,带给人们的就会是相反的情绪。
《诗经·君子于役》“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
”女子在太阳即将下山这特定环境里,鸡进窝了,牛牧归了,但是丈夫从事兵役却有家难聚,这时黄昏带来的是她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反衬出她的寂寞和孤独。
诗人屈原“日将暮兮怅忘归,惟极浦兮寤怀。
”(屈原《九歌·河伯》)他把黄昏预示着日已晚,人生无可作为。
“迷路北次兮,日昧昧其将暮。
舒忧娱哀兮,限之以大数。
”(《九章·怀沙》)日暮象征诗人前路茫茫,无所希冀,体现了一种悲凉的心情。
《诗经》、《楚辞》应为中国古典文学中开黄昏意象之先河,使黄昏成为一个象征着人生意识的原型意象。
此后无数文人墨客,从不同的视角,审视着黄昏,越来越纯熟地丰富和发展着黄昏的内涵。
一、思乡怀归的哀伤之情“月是故乡明”,家成为一个恒久的话题,“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中国古代迁客骚人,有家难归,日暮勿勿,成了催促他们还家的呼唤。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日当故乡没,遥见浮云阴。
中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的“黄昏”意象群浅析
LIBERAL ARTS FANS2022年第36期教育教学6“黄昏”意象多以“日暮”“暝色”“日没”“落日余晖”“夕阳残照”“暮色茫茫”等词和词组的形式出现在古诗词中,具有无穷的韵味。
“黄昏”本是时间名词,是一天中光明与黑暗的临界、白昼与夜晚的交接,是提示自然万物作息的时间标识。
但在古诗词中,“黄昏”往往与其他自然景物以及纷繁人事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带有浓郁伤悼气氛的情感映射。
因其在古代诗歌中被广泛使用,逐渐成为积淀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凝聚万般情感与生命意识的原形意象。
游子仕宦关于家国兴替的历史怅惘、多舛生命的突围嬗变、孤独求索的异域乡愁、身体和灵魂的倦怠安栖等无限感慨和情思皆可在黄昏里定格。
“黄昏”在古诗词中不再只是一个时间名词,其跨越广阔的时空,成为了凝聚中华民族特定情感和生命感悟的文化密码。
钱钟书先生曾说:“盖死别生离,伤逝怀远,皆于黄昏时分,触绪纷来,所谓最难消遣。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也指出:“情绪的性质一部分由人的素质决定,另一部分由产生这种情绪的环境决定。
”人的情绪最为复杂,变化十分微妙,把控管理不易,准确表达更是难上加难,而要通过课堂教学带领学生跨越时空去和诗歌的创作者进行对话,去和文学作品的创作者沟通交流并与之共情,更是一件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事。
诗歌的表达离不开意象群的建构,每首诗基本都是由几个意象组合起来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的情绪,而解读诗歌意象则是阅读品鉴者接近创作真相的必经之道,因此要想读懂诗歌,完成隔空对话,解读意象非常必要。
在当下的初中和高中阶段,课内精选加课外拓展古诗词不下百篇,传统文化内容的权重比例较过去更大。
借助意象研读古诗词,了解并弘扬古代文化意义十分重大。
经过研读可以发现,中学阶段所选古诗词中“黄昏”意象较为突出,其中多与“归”的主题相关,从遵从生命属性的身体“归宿”,到跨越时空距离的“思归”“怅归”,再到突围人事困境回归个体生命意识的“怀归”,都往往借助“黄昏”意象群进行表达。
“黄昏”在古典诗歌中的寓意3页word文档
“黄昏”在古典诗歌中的寓意黄昏,从空间视觉上看,夕阳西坠,暮霭渐起,景物色彩呈冷色低调,造成一种模糊感;从时间意义上说,黄昏是昼夜交替的特定时段,人们的生活活动由此渐渐走向憩息和静止。
因此,黄昏极易触动文人骚客的悲怨孤苦的内在情感。
那么,“黄昏”,在古典诗歌中有哪些寓意呢?一、黄昏蕴含着人生迟暮的生命悲叹晚唐诗人马戴的《落日怅望》诗云:“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诗意是说,诗人在黄昏日落时,满怀惆怅地遥望云、鸟的自由无碍和飞行之速,他久客异乡,乡关之思早深积在胸中。
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它的余辉返照秋山,似野火燃烧,它渐渐地隐没在山的后面。
客中久滞,渐老年华,益添愁思,故在诗尾说:“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西落的夕阳象征着苍老的人生,蕴含着无尽的伤感。
夕阳短暂的辉煌不仅掩盖不住沉沉暮霭,反而加深了人们无力挽回韶光的落寞和惆怅。
二、黄昏显示出思乡怀家的孤苦愁怨请看唐人崔颢的《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人首先借神话传说,吊古伤今,抒发仙去楼空、世事苍茫之感;其次写了黄鹤楼历史的悠久,表露出旅游他乡的漂泊之情;第三写他俯视所见,凸显空间的辽阔;最后写在暮色苍茫之中,诗人望着烟雾笼罩的江面,看不到家乡,思乡愁绪不禁涌上心头,颠沛之中的旅人有家难回,只能黯然神伤,只好把思乡怀家的缕缕哀伤和不尽悲愁,寄托给苍茫的黄昏。
三、黄昏流露出感伤的心情意绪南宋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的下片这样写道:“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前三句承上而来,仰望则见长天过雁,俯视则见满地残花,触目尽凄凉,人花俱憔悴。
物我观照,无法相对慰藉,徒然相对黯然。
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详解
总结
这首诗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鸡栖 于桀下牛羊,饥渴萦怀对夕阳。已启唐人闺怨句,最 难消遣是昏黄。”(许瑶光《雪门诗抄》卷一《再读 〈诗经〉四十二首》)其中“已启唐人闺怨句”一句, 高度评价了此诗在中国诗史上的开创性地位。可以说, 从此诗开始,便逐渐形成了“日夕闺思”的原型和母 题。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里引白居易、司马相如、 吕温、潘岳、韩?、赵德麟等人的诗赋文句后的评价— —“取景造境,亦《君子于役》之遗意。”(钱钟书 《管锥编》卷一《毛诗正义六十则· 君子于役》)—— 就是对此极有见地的说明。
2.重章叠唱
君子于役》也和《诗经》的其他作品一 样,采用了复沓的章法。两章诗结构相 同,只是相应的个别词语和句子稍有变 化,这就既保持了两章诗意的一致,又 有所侧重。
艺术特色
1、以“赋”为主,语言质朴。 2、擅长描写。 仅用“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 下来”这十二个字,就勾画出一幅典型 的农村晚景图,画面中充满了恬静的气 氛,以此来反衬女主人公的心情,耐人 寻味。
4.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
意思是说,“君子”在苦役中, 既不知需要多少天,也不知需要 多少月;结合上一章所说的“曷 至哉”来说,既然根本不知终究 会到哪里去,所以,就连相会的 可能性都没有。
5.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意思是说,看那些小鸡,天黑了,都在树上找 到了地方安定下来了;太阳要落山了,那些放 牧的牛羊也都顺山而下,进入了栅栏之中。这 里的“桀”是指树木或者树桩;“羊牛下括” 是指牛羊下山而被关入栅栏之中。 鸡停息在树上,不是人给它准备的鸡窝,但是, 鸡累了会自己找地方安歇一下,那位“行役” 的君子也总应该休息休息吧?放牧牛羊的人都 明白到了傍晚十分,应该把牛羊赶回家保护好, 那位“行役”的君子也应该回家吧?也应该得 到保护吧?
中国古典诗词中黄昏意象群 (3)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黄昏意象群2008年4月24日内容提要日暮黄昏是浩瀚宇宙中的一个自然景观,是由光明到黑暗昼夜交替的一个特定时空。
出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黄昏已不再是简单的一段时间和相关景色的再现,而是积淀着中华民族文化心理、凝结着诸般特定情感与生命意识的原型意象。
综观中国古典诗词中描写黄昏的作品,中国古代诗人渲泄的情感是多种多样的,而黄昏时的相关景物就是诗人情感的催化剂。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诗人面对黄昏时的内心世界,掌握引发诗人情感的黄昏意象群。
关键词黄昏情结伤时感物意象群生命意识“伤时感物”本来就是中国文艺一种悠久的传统。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对时间的咏叹从来就是中国诗人最喜表达的主题之一。
朝阳东升,夕阳西下,黄昏是光明与黑暗的一个临界点。
作为宇宙世界里一个特定的时间范畴,“黄昏”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频频出现。
千百年来,人们感受黄昏,描写黄昏,在黄昏时的各种景物身上融合了自己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深奥底蕴的观照和领悟,记下了人生的欢乐和痛苦,显出了生命追求的坎坷,多难。
正如肖弛在《中国诗歌美学》中指出的:“诗歌艺术中的时间意识是一种生命意识。
”①在诗人的笔下,黄昏时的树木、山川、夕阳、归鸟已不再是纯粹的景物,而是熔铸了诗人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一种文学意象,是被情感化、心灵化了的审美对象。
一、中国古人“黄昏情结”的产生“昏”字在甲骨文中作,是会意字。
从日,从氐省。
“氐”是下的意思,合起来表示日已下沉,是指日暮、天刚黑的时候,就是《说文》所说的,“昏,日冥也,”指太阳沉下地平线之际,即日落西山之时。
“婚姻”之“婚”的本字为“黄昏”之“昏”,《正字通?女部》:“婚,古作昏。
”②如《诗经?邶风?谷风》:“宴尔新昏,不我屑以。
”又如《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若代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
”《说文》中有记载:“礼,娶妇以昏时,故曰婚。
”可见黄昏与我国上古婚姻有很大关系。
首先表现为与我国古代“抢婚”习俗有关,刘师培先生在《中国历史教科书》中指出:“娶妇以昏者,当与古代劫掠妇女,趁妇家不备,以昏时为便有关。
君子于役赏析
只道是寻常——赏析《君子于役》《君子于役》这曲深情动人的民间歌谣,诞生于周平王迁都洛邑之后的春秋初期,全诗通篇都在以一位居家妇女的语气,倾吐了对远人无尽的相思之情,写得声情并茂而又委婉蕴藉,语意直浅而情意浓厚,低徊往复而悱恻缠绵,带有浓郁的思妇情结,虽历经两千多年,至今读来依然有感于心。
那么此诗如此盛行不衰的根源在哪里呢?文章将通过四个方面来论述,一、白描手法的运用。
“不知其期”,“不日不月”,“如之何勿思”等几个短短的饱含生情的语句,以主人公内心独自的形式,朴实真挚地刻画其心理活动,演绎出了一曲以哀愁忧伤的音符弹奏的心歌。
她的思想犹如一潭清水,澄澈晶莹;她的情绪又好比一条小溪,涓涓细流,曲折缱绻。
该诗所用心理描写的笔法相当娴熟,此等精练的言辞,无疑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极其丰富的空白去发挥、去填补,因此诗味也就显得更加浓郁了。
可以想象妇人每天的思念是多么殷勤,期待又是多么焦灼,她对镜梳妆,呈现在眼前的不是自己枯槁憔悴的面容和“半为浮生半为情”的两行泪,而是昔日里与爱人生活的点点滴滴,这每段回忆都是如此的刻骨铭心、挥之不去。
可是面对杳无音讯的不争事实,女主人于思念之中滋生了第一层忧虑:难道漂泊在外的丈夫已另结新欢,将那个苦苦等待着他的糟糠之妻完全抛在脑后了?最终,妇人又更深一步想象自己的丈夫颠沛流离,久戍不归,到底是生是死?所以诗的结尾“苟无饥渴”四字便将主人公单纯的忧念升华为对君子美好的祝愿。
苟字下面最含凄惋、无奈之意,因为无饥渴则表示无疾病、死亡,这句简单而淳朴的问候,足见其夫妇间的相濡以沫。
虽寥寥几句却细致、明晰地抒写出思妇一系列的情感起伏和心理变化,既蕴涵着她的思念之情,同时又带有担心、伤感、祈祷、怅惘等诸多因素,而妇人是在用一生的守望来诠释和实践着她那份浓浓爱意,故而具有强大的艺术表现力。
二、情景交融,乐景写哀情。
清人方玉润《诗经原始》眉评所说:“傍晚怀人,真情真境,描写如画。
晋、唐人田家诸诗,恐无此真实自然。
2-1君子于役补充之黄昏意象
黄昏意象诗歌中,黄昏总是一个诗意的名词。
黄昏,光明与黑暗的临界,白昼与黑夜的交接。
黄昏,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形成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常见的意象。
上古时代,男女婚娶的时间一般定在黄昏,把婚礼放在黄昏举行,可见黄昏在他们心目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诗经》中“昏以为期,明星煌煌”,“昏以为期,明星皙皙xī”的诗句就鲜明地反映了这种心理。
古人与异性幽会,也往往选择在黄昏时分,“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会”,因为此时人的情感最需要得到慰藉。
古人认为情绪最难把握、难于平静的莫过于黄昏时分。
清人方玉润《诗经原始》卷五曾指出:“夫风雨晦暝,独处无聊,此时最易怀人。
”日暮黄昏,正是一个朦胧宁静的时刻,人们眼中的天、地、人、物无不染上一层迷蒙的色彩,于是不免触景生情,心生感慨。
农耕社会中,黄昏是人们劳作一天后荷锄而归,共享天伦之乐的时刻,但当无法团聚时,就只能是望黄昏天地而兴叹了。
“时间意义的悲凉与空间意义的温馨构成了中国文学中黄昏意象的象征意蕴。
”(傅道彬《晚唐钟声》)1、沧桑情感“夕阳”并不随时光的流逝、历史的变迁而变更,是沧桑历史的见证,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抒写这种感悟。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从一抹夕阳的余辉中去感叹历史的流逝,世事的变迁,体悟人世的沧桑:“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陆游的《咏梅》“……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叹恶劣环境中孤苦无依的痛楚。
范仲淹《渔家傲》“长烟落日孤城闭”表现了深沉的孤独感。
李商隐对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它是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也是对自己,对时代所发出的感叹。
面对春光流逝,面对夕阳世界,怀才不遇的诗人深感空度光阴的痛苦。
“一曲新词酒一杯,……夕阳西下几时回?……”晏殊的《浣溪纱》充满着对实现人生价值的渴望。
在人生的追求历程中,黄昏夕阳代表的时间意识与诗人的生命意识始终交织在一起。
古诗词中的[黄昏]意象
1.下面是有关落日的古诗积累,请按正确的搭配连线。
①白日依山尽,烟波江上使人愁。
②大漠孤烟直,黄河入海流。
③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③日暮乡关何处是?长河落日圆。
2.在“以情观物”的诗人眼里,黄昏的丰富意蕴远不止上文所述的三种。你还能举出黄昏的别的象征意义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伤时忧国。黄昏之际,诗人很容易联想起生命的脆弱、人生的短暂,并由此产生迟暮叹老的感慨、壮志难酬的喟叹。如姜夔《扬州慢》:“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3.闲适恬淡。当诗人的理想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实现时,温馨和谐的黄昏就成了诗人精神的寄托。如陶渊明《饮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所谓的真意,不正在这山花人鸟的和谐境界中吗?
古诗词中的[黄昏]意象
作者:
来源:《作文周刊·八年级版》2015年第44期
古诗词的长河中,黄昏意象多以“落日”“余晖”“夕阳”“斜照”“残阳”“日暮”等词的形式出现。黄昏不仅仅是一个表示时间的概念,更说,黄昏无疑是最难消遣的惆怅时刻。夕阳西下,万物将息,而自己仍然客居他乡,跋涉途中。在诗人的眼里,暮色笼罩下的山川草木、日月亭台都蒙上了一层萧瑟苍茫的色彩。诗人对离别故乡的深深哀叹,对团圆欢聚的切切祈愿,对故乡故土的频频回望,都寄托于这苍凉冷落的黄昏中。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在游子思乡的同时,独守空闺的思妇也开始“暝色起愁”。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心灵与自然的融合—古代诗词中黄昏意象赏析
学术论坛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243黄昏,是表述时间的词语,其表示一天的某个时辰。
纵观我国古诗词,黄昏不再是一个表示时间的词语,而是蕴含了丰富意象的词语。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黄昏意象主要是:夕阳、残阳、日暮、落日以及余晖等等。
学者在探究这些古诗词时,主要分析这些意象词所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黄昏是诗人们较为钟爱的意象词,诗人运用黄昏来寄托离愁别绪。
黄昏作为一种情感符号,其蕴含了丰富的情感。
诗人们经常运用黄昏这一意象来实现心境与物镜的交融。
1 黄昏意象的审美内蕴从时间上说,黄昏是指一天中昼夜交替的关键时分,其标志着人们结束一天的工作而步入休息时刻。
黄昏的到来,暮霭沉沉的落日给人心理带来一种黄昏的感觉,其告示一天的终结。
自古以来,时间是一个多样化的概念。
人们对时间的流逝总是特别的敏感,也特别的感伤。
一天天,一年年,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的生命也在慢慢流逝,人们也会越发觉得生命短暂。
中国古代文人大多具有雄心壮志,渴望在有限的生命里建功立业,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总是怀才不遇,甚至请缨无路。
当文人感受到个人生命的有限以及现实的无奈时,他们总是会将自己对生命以及时间的悲叹转为自然界或者沧桑的历史。
在此背景下,黄昏作为一种特定的情感表达,文人青睐黄昏这个意象。
在文人感情世界里,黄昏代表了一种深沉的氛围,其传达出了一种历史的变迁、青春的流逝以及功名无成的悲叹。
例如,“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岁月更替、江山代移,多少英雄豪杰、丰功伟绩都被时间的长河冲刷得无影无踪[1]。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诗人们总是为黄昏涂上了厚厚的冷水调,其表达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悲愁、孤寂、伤感以及郁郁寡欢的情感。
黄昏在诗人眼里,总是代表了一种哀景。
在中国古代文人中,生活中的失意以及事业上的挫败习以为常,其造成了文人们宦游天涯的羁旅情怀。
在文人们的心理态势中,黄昏总是附以冷色调,如,孟浩然的《秋等万山寄张五》中“愁因薄雾起”让学者产生一种悲怨孤苦的情感共振,进而营造出富含落寞之情的黄昏意象。
浅论古诗词中的“黄昏”意象
浅论古诗词中的“黄昏”意象浅论古诗词中的“黄昏”意象浅论古诗词中的“黄昏”意象朱光潜先生说过:“情绪的性质一部分由人的素质决定,另一部分由产生这种情绪的环境决定。
”[1]“黄昏”这个意象是能滋生特殊情绪的一种自然环境。
古往今来,“黄昏”成为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一种自然意象,古典诗词尤其如此,如“暗香浮动月黄昏”、“日暮乡关何处是”。
“黄昏”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频频亮相,它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凝聚着万般情感与生命意识,诗人在大自然的黄昏景色中,陶冶自己的性情,让心灵乘着黄昏的倩影远游。
古代的诗歌中关于“黄昏”的诗句有很多,“黄昏”在古诗词中有许多不同的称谓。
例如,“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中的“日暮”,这一时间指示词,为刘长卿这首诗描摹了一副朦胧的情感背景,类似的句子还有“日暮乡关何处是”。
夕阳还被有的诗人称为“暝色”,李白著名的《菩萨蛮》即有诗云:“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2],李白笔下的黄昏,仿佛是拥有了充沛的生命力,能够感应到登楼人的内心情愁。
黄昏在古典诗词中还被称为“落日”,贾岛以用词精准著称,他有诗句写到黄昏,“怪禽啼狂野,落日恐人行”[3],贾岛以一个“恐”字表露了他对于夕阳西下的独特感伤体验。
有的诗人直接称呼“黄昏”,李商隐曾借夕阳表达他那捉摸不定的感受,“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勾”中,“黄昏”是他愁苦无依的情感外化之物。
“黄昏”,也算是中国最古老、最经常引起诗人情思的意象了,往往引起怀人之悲,它以其朦胧晦暗的色泽,夺得诗人的青睐。
中国诗歌的源头《诗经》有诗《君子于役》篇:“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曷至哉,鸡栖于埘。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4]暮色黄昏已经不仅仅是作为独立于诗人情感之外的景物存在,这里面的“黄昏”是浸染了思妇的愁思。
“黄昏”,作为一天当中最祥和、最宁静、最充满家的味道的时刻,在炊烟袅袅中,家中的妇人本该盼归自己的夫君。
而“黄昏”为一天中渐趋归家的时刻,在外劳作的人纷纷归来,大自然中的小动物也纷纷回到了自己的巢穴,独有征夫在诗中是空缺的,在万物归于宁静祥和的安顿时刻,他去干什么了,他为什么在归家的时刻没有出现,思妇的这份愁绪感染着我们。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傍晚意象群[资料]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黄昏意象群002008年4月24日0内容提要日暮黄昏是浩瀚宇宙中的一个自然景观,是由光明到黑暗昼夜交替的一个特定时空。
出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黄昏已不再是简单的一段时间和相关景色的再现,而是积淀着中华民族文化心理、凝结着诸般特定情感与生命意识的原型意象。
综观中国古典诗词中描写黄昏的作品,中国古代诗人渲泄的情感是多种多样的,而黄昏时的相关景物就是诗人情感的催化剂。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诗人面对黄昏时的内心世界,掌握引发诗人情感的黄昏意象群。
00关键词黄昏情结伤时感物意象群生命意识00“伤时感物”本来就是中国文艺一种悠久的传统。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对时间的咏叹从来就是中国诗人最喜表达的主题之一。
朝阳东升,夕阳西下,黄昏是光明与黑暗的一个临界点。
作为宇宙世界里一个特定的时间范畴,“黄昏”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频频出现。
千百年来,人们感受黄昏,描写黄昏,在黄昏时的各种景物身上融合了自己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深奥底蕴的观照和领悟,记下了人生的欢乐和痛苦,显出了生命追求的坎坷,多难。
正如肖弛在《中国诗歌美学》中指出的:“诗歌艺术中的时间意识是一种生命意识。
”①在诗人的笔下,黄昏时的树木、山川、夕阳、归鸟已不再是纯粹的景物,而是熔铸了诗人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一种文学意象,是被情感化、心灵化了的审美对象。
00一、中国古人“黄昏情结”的产生0“昏”字在甲骨文中作,是会意字。
从日,从氐省。
“氐”是下的意思,合起来表示日已下沉,是指日暮、天刚黑的时候,就是《说文》所说的,“昏,日冥也,”指太阳沉下地平线之际,即日落西山之时。
00“婚姻”之“婚”的本字为“黄昏”之“昏”,《正字通?女部》:“婚,古作昏。
”②如《诗经?邶风?谷风》:“宴尔新昏,不我屑以。
”又如《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若代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
”《说文》中有记载:“礼,娶妇以昏时,故曰婚。
”可见黄昏与我国上古婚姻有很大关系。
首先表现为与我国古代“抢婚”习俗有关,刘师培先生在《中国历史教科书》中指出:“娶妇以昏者,当与古代劫掠妇女,趁妇家不备,以昏时为便有关。
《晚唐钟声》读书笔记2
《晚唐钟声》读书笔记《晚唐钟声》运用了原型批评方法阐述中国文化与文学的象征意蕴。
从原型批评出发,作者认为中国文学潜藏着丰富而生动的原始意象。
《易》之“象与《诗》之“兴”是中国哲学和艺术对原型的古老诠释,以兴象为代表的原型系统普遍存在于古典文化中。
作者选取了富有蕴藉的月亮、黄昏、雨、钟声、森林、门、船、灯烛、石头等古典意象,阐述纯艺术形式的深刻原始意义,描述中国文化的精神发展历史,大量运用文献、民俗、考古、语言学等学术手段,力图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下,开拓中国文学研究的新视野新方法。
《晚唐钟声》视野开阔,征引宏富,识见卓异,笔墨酣畅,是一部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著。
傅道彬认为学术不是冷静而不动声色的理性活动,学术研究需要感动。
本书的创作,不是源于研究,而是源于感动。
美丽的自然景观感动了作者,作者立志去写出这种真诚的心灵感动,他为感动过我们的太阳、月亮、森林、钟声、烛光、石头立传。
本书中“太阳、月亮、星星”重点讲述“月亮”意象。
他认为月亮是母亲和女性的化身,反映女性崇拜的生命意味,代表母系社会的静谧与和谐,反映着女性世界的失意和忧伤;月亮的阴晴圆缺,周而复始,是运动的代表,也是永恒的象征,引导人们对哲学精神的礼赞,启示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月亮是美的象征,月亮既是诗化的女性,也是一种婉约朦胧通脱淡泊的女性美学风格,月亮代表美,也代表着爱情;月亮是孤独与失意的象征,月亮象征着和谐静谧的中国智慧。
本书中还阐释了“水”的意义,认为水是礼仪的象征。
水是情爱的象征物,又是情爱的禁忌物;水是人类的启蒙者;老子用水来象征他所推崇的神圣的“道”,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流水代表一往无前的精神。
水是文化的象征,是文明的象征,是智慧的象征;中国人常说“智者乐水”;水是洁净的媒介,是生命的维持者,水象征着新生命的孕育。
以《晚唐钟声》为书题,第一眼就给人一种震撼感和意境感,正如书中前言所说,以《晚唐钟声》作为书题,不仅由于晚唐钟声是本书关注的一个问题,更由于钟声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晚唐钟声·黄昏与中国文学的日暮情思》有感
摘要:黄昏的时间意义之一——死亡迫近的忧惧。
黄昏的时间意义之二——苍茫的历史意味。
黄昏意义之三——虚无的生命体验。
关键字:晚唐钟声原型批评黄昏意象神话
傅道彬,1960年生,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古典文学博士生导师、副校长。
1976年中学毕业,先后在吉林省蛟河县、蛟河煤矿做过下乡知青,当过采煤工人。
1978年考入吉林师范人学中文系,1982年考入华中师范大学巾文系,1985年获文学硕上学位;1986年考入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1988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从师于石声准教授和张舜徽教授,1991年晋升教授职务。
著有《中国生殖崇拜文化论》、《诗外诗论笺》、《晚唐钟声》、《歌者的乐园》、《中国文学的文化批评》、《歌者的悲欢》(与人合著)、《文学是什么》(与人合著)等学术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学遗产》、《新华文摘》、《北京大学学报》、《中国文化》、《红楼梦学刊》等海内外报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曾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黑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专家”、“黑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1998年入选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人员”。
先后承担过教育部及日本文部省等多项研究课题,任中国诗经研究会、巾国屈原研究会、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
《晚唐钟声:中国文学的原型批评(修订本)》是运用原型批评方法阐述中国文化与文学象征意蕴的学术专著。
原型是一部凝缩和积淀了的人类历史和文化历史,原型批评是一种“精神的考古”。
历史虽然消逝得无影无踪,但人类认识世界和感觉世界的特殊符号——象征,却用最简洁的形式贮存着人类惊心动魄的历史。
原型批评因此被称为真正有国际意义的文学批评。
从原型批评出发,作者认为中国文学潜藏着丰富而生动的原始意象。
《易》之“象”。
与《诗》之“兴”是中国哲学和艺术对原型的古老诠释,以兴象为代表的原型系统普遍存在于古典文化中。
1
原型批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批评流派。
其主要创始人是加拿大的弗莱。
诺思洛普·弗莱(Northrop Frye, 1912-1991)与神话原型批评紧密相连。
1957年他发表了成名作《批评的剖析》,集中阐释了神话原型批评思想,也因此奠定了他在批评界的卓越地位。
原型作为弗莱批评思想的重要术语,体现着弗莱对文学和批评的基本看法。
2
中国文学中写黄昏的篇章非常多。
黄昏:日落以后到天还没有完全黑的这段时间。
《楚辞·离骚》:“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
通常,黄昏意象的时间意义里笼罩着浓重的悲凉之雾,“断送一生憔悴,只需几个黄昏”3感慨的都是时间上黄昏难耐暝色起愁的感伤模式。
如果把人的一生比作一天,早晨就是青少年时期,朝气蓬勃;中午就是壮年时期,力量强大;老年就是黄昏了,剩的只是短暂的光明与一天(一年)中最后的华美,怎能不让人感伤垂泪?黄昏逝去,就将进入黑夜,人类也就进入死别。
在原始神话里,太阳的东升西落是生命的运动过程,日出意味着生命的诞生,而日落则是死亡的象征。
黄昏的时间意义之一——死亡迫近的忧惧。
人们看到太阳从东方天际喷薄升起,又从西方萧然落下,就像看到自己的一生,遂就有了很多关于生死的思考,感叹时光的逝去,人生的短暂。
“向晚意不适”“万古春魂倚暮霞”4“几丝柔绿乍和烟,倩魂销尽夕阳前”5,夕阳黄昏已成为富豪化艺术化的悲凉的生命。
这种情况可以理解为原型的显现,源于原始世界的昏黄再现之际,总伴随着死亡迫近的时间意义。
6
黄昏的时间意义之二——苍茫的历史意味。
黄昏的景色总是带着一丝凄美、迷离,那昏黄的天际,如血的残阳,常常引起诗人对平生的回顾,对往事的回忆。
如:
朝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
自非王子晋,谁能常美好。
——阮籍《咏怀》其五诗写了朝暮两个时间段的不同的人生景象,感慨自己的生命和太阳一样在沉落着,黄昏的悲凉吞噬着生命,泯灭了个体存在的历史意义。
诗人同样用黄昏来表现王朝历史的变迁。
如: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杜甫《咏怀古迹其五》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诗人写的虽是王昭君之墓的凄清悲凉,但又何尝不是写了王朝的更替与历史的变迁?斜阳晚映中刘裕金戈铁马的风流潇洒早称过去。
世事变幻,千年走马,唯有夕阳黄昏成了曾经辉煌历史的见证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黄昏意义之三——虚无的生命体验。
在现实中无法得到满足,诗人们便从虚无迷离的诗歌中寻求慰藉。
如:
火焰的顶端
落日的脚下
茫茫黄昏华美而无上
在秋日的悲哀中成熟
日落大地大火熊熊
烧红地平线滚滚而来
使人壮烈
使人光荣与寿同在分割黄昏的灯
百姓一万倍痛感黄昏的来临
在心上滚动万寿无疆的言语
时间的尘土抱着我
在火红的山岗上跳跃
没有谁来应允我
万寿无疆或早夭襁褓
相反的是这个黄昏无限的痛苦
无限漫长令人痛不欲生切开血管
落日殷红
愿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爱情保持一生
或者相反极为短暂
极为短暂匆匆熄灭
愿我从此不再提起
再不提起过去
痛苦与幸福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唯黄昏华美而无上7
黄昏是历代文人最易感慨的时光。
不论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叹伤逝,孩子黄昏时的“残阳如血”的感怀与无奈黄昏成了一个寄托文人们哀思的沉重载体。
“秋日黄昏”在文人的笔下更是伤痛的源地一切都那么沉痛而苍白。
同样,在海子的笔下,“秋日黄昏”也被赋予的痛苦与挣扎。
黄昏,既漫长又短暂,正因为如此,诗人才感受到痛苦和寂寥。
秋日,赋予黄昏以成熟与华美然而,秋日最终都会随着时间而渐趋衰老,直至灭亡。
成熟与华美,在世间只能作短暂的停留。
然而诗人还是在这种情况下去寻找一种寄托,这就注定了希望的渺茫。
文人们也常用黄昏表现自己一事无成,蹉跎了岁月的感叹。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人生已经过去了那么多,而自己却还未有什么大的建树,难免心生悲意。
漂泊在外的游子,看到凄清的夕阳,也会勾起无限的伤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8“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在马致远这些失意文人的眼中,本来就是一些易于让人愁思一触即发的秋色,加之时值黄昏,天涯旅客行在旅途,不能不由眼前这种满目清瑟之景想到他一生仕途的失意和漂泊羁旅的愁苦而在心头蔓上愁思万屡。
无疑,黄昏在这渲染了萧瑟悲凉的气氛,是整幅画面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布景。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9天色已晚,夕阳西下,故乡在哪?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在黄昏的映衬下,更是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在现代,黄昏也是感情结束、无法挽回的象征。
周传雄在《黄昏》中这样唱道:“感情的世界伤害在所难免,黄昏再美终要黑夜”。
感情即将华美落幕,再多的不舍也是徒劳。
王心凌在《黄昏晓》中唱道:“通往幸福的旅途,黄昏才领悟”。
可是,黄昏,已经来不及了。
黄昏被赋予了那么多那么多的哀伤与凄迷,却也被赋予了极度的美。
王勃的《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意境是多么的美,多么的让人沉醉。
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梅花本就雅致,在黄昏初月的笼罩下,更是多了一份静谧与恬淡。
黄昏又作了一次不可缺少的布景。
黄昏独自构景未免有些单调,因此总会有其他陪衬,或是成为陪衬。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等都和黄昏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
古代诗人也常在黄昏之时送别友人。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10、“日暮飞鸟还,行人去不息”11、“一般离思两销魂,楼上黄昏、马上黄昏”12
以上的关于黄昏的意象,都是局限于中国文化之中,但要真正探索黄昏的意象,就必须进行文化的综合考察。
1.神话世界里黄昏与黎明一样具有神圣的意义。
人们会在黄昏之时进行祭
祀,表示他们对神灵的敬畏和虔诚。
2.就生产方式而言,人们习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落之后就是一天
劳作后的休憩。
3.黄昏的艺术形式也充满哲学意味。
4.太阳的政治化是黄昏意象形成的重要原因。
太阳是强大、光明的象征,
被政治化成了君主,那么相反,黄昏就是行将衰朽的政治象征。
黄昏的原型意象反映的不是一个时代,而是永恒!
1晚唐钟声(中国文学的原型批评修订本)
2原型批评.百度百科
3赵德麟.清平乐
4李商隐.青陵台
5纳兰性德.浣溪沙
6傅道彬.晚唐钟声:中国文化的精神原型批评
7海子.秋日的黄昏
8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9崔颢.黄鹤楼
10李白.送友人
11王维.送黎拾遗
12刘伯伦.一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