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二轮复习公开课教案讲课教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3. 让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及意义。
4. 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
2.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3.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
4.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数量和所占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5.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物种多样性、营养结构的复杂性、自我调节能力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稳定性。
2.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其原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使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原理。
3. 利用图表和动画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形象生动地展示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生态系统的图文资料、案例及多媒体教学资源。
2. 设计问题探究活动和讨论题目。
3. 准备生态系统的模型或实物模型,如食物链模型、生态瓶等。
教案篇幅有限,后续章节(六至十五)将陆续为您提供。
请随时告知您需要哪一章节的内容,我会尽快为您准备。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风光照片,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出生态系统的话题。
2. 讲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阐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重要性。
3.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4. 讲解生态平衡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数量和所占比例的稳定性。
5. 讲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分析物种多样性、营养结构的复杂性、自我调节能力等因素的作用。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教学设计
本节课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四部分,与前面的“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知识紧密联系,又是后面学习“人与生物圈”一节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点、生态学观点的良好素材。
在教学中,若仅采用讲授式,即“教师讲,学生听,课后做作业”,则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也很难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对这一节内容的设计采取“教师引导设疑,学生自主探索”的方式来优化课堂教学,并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联系生活实例,力争创设出形象生动、感性直观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情感。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1)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探究能力。
2、3 情感目标
通过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环保
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点,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3、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4、教学难点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教学过程。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阐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能力目标通过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稳定性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理解各种人为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和破坏,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教学重点】:阐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教学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教具】:挂图、投影、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定义: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1)它是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具有的一种综合能力。
(2)结构相对稳定:指生态系统的成分及营养结构即生物种类和数目相对稳定功能相对稳定:指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的相对稳定∴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向是: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3)两种类型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定义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核心抵抗干扰,保持原状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影响因素①生态系统的成分即生物种类的多少②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生态系统的成分越简单,则越容易恢复,与自身调节能力有关特点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的干扰(破坏)后,其恢复速度与恢复时间是不一样的(破坏程度越轻,恢复就越快,用时越短)实例若热带雨林中某种植食性动物大量减少,将由这个营养级的多种生物来代替,使整个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河流与土壤若被有毒物质轻微污染,通过自身净化作用,很快恢复;若被重度污染,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被破坏了关系①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
抵抗力稳定性较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较低;反之亦然。
②两者是同时存在于同一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能力,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024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2024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生态学基础》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体内容为第4.1节至4.3节。
详细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的定义及分类、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与评价指标、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定义、分类及稳定性概念,掌握评价指标。
2. 使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机制,提高生态保护意识。
3. 培养学生运用生态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重点:生态系统的定义、分类;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评价指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生态学教材、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果,引发学生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注。
2. 新课导入:(1)讲解生态系统的定义、分类。
(2)介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评价指标。
(3)分析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3. 实践情景引入:(1)以我国某地生态环境为背景,设计相关案例。
(2)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提出解决方案。
4. 例题讲解:(1)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习题,讲解解题思路。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1)设计针对性强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及时反馈,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生态系统的定义、分类。
2.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评价指标。
3.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态系统的定义、分类。
(2)解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列举评价指标。
(3)分析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2. 答案:(1)见教材第4.1节。
(2)见教材第4.2节。
(3)见教材第4.3节。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的实际问题。
(2)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提高学生的生态素养。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2)阐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机制。
(3)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4)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设计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2)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2)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机制。
2、教学难点(1)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2)设计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案。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探究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图片,如森林砍伐、草原退化、河流污染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提问: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后,是否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新课讲授(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通过举例,如一个池塘在受到少量生活污水的排入后,水质依然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机制①以草原生态系统为例,讲解当食草动物数量增加时,草的数量会减少,从而导致食草动物因食物不足而数量减少,草的数量又会逐渐恢复,这种负反馈调节机制维持了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
②利用数学模型,如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进一步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3)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①展示不同生态系统的图片,如热带雨林和草原,让学生观察并比较它们在受到干扰后的恢复情况,引出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②讲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特点,并通过实例加以说明。
中考理综拓展二教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中考理综拓展二教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是指生物体与非生物体在特定环境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生物群落和它们所处的环境的综合体。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形成,它们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生命之间相互交融的网络。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互作用,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人类长期以来对自然环境进行破坏,给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的威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已经遭到严重的破坏。
本教案将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物种适应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环境稳定性环境稳定性是指生物多样性具有稳定性,环境条件变化时,部分物种数量波动但整个生态系统总体呈现稳定性的特点。
2.生产转换稳定性生产转换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一定时期内生物量生产、能量转换、营养循环等方面的稳定性。
3.物种多样性稳定性物种多样性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内生物种类多样、数量分布合理、生态平衡稳定的特点。
以上三个方面的稳性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协同,形成了生态系统的整体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保持生物物种多样性不断发展、保障人类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现代生态学研究的重要热点。
二、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界内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数量的多样性及其生境、地理分布的多样性,它是指生态系统内的各种生物有机体的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建立和维持的基础。
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基因多样性是指一个群体内基因的多样性程度;物种多样性是指在某一地区存在的全部物种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包括一个国家、地区或某一地点等内部生物多样性的分布格局与生态系统结构。
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维持和发展非常重要。
一方面,生物多样性能够增强生态系统的适应性和稳定性,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
另一方面,生物多样性能够保护物种的遗传基因,防止物种灭绝。
三、物种适应性物种适应性是指物种适应环境所表现出的生物学特征,即物种环境适应能力的强弱。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掌握其内涵和外延。
2. 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2.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3.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4.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5. 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类型和原因。
2.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稳定性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3. 运用图表展示法,直观地呈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相关数据和信息。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生态景观,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讲授新课:介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类型和原因。
3. 案例分析: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如过度开发、污染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如何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出具体措施。
5. 总结归纳:强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呼吁学生行动起来保护生态环境。
6.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调查周围生态环境状况,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步骤1. 第一步:导入新课(5分钟)a. 播放一段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视频资料。
b. 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提问:“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什么它对我们很重要?”2. 第二步:讲授新课(15分钟)a. 介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解释其在生态学中的重要性。
b. 讲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如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c. 阐述生态系统稳定性保持的原因,包括物种多样性、营养结构的复杂性等。
3. 第三步:案例分析(15分钟)a. 提供几个关于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影响的案例,如过度捕捞、森林砍伐等。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生物学》教材第八章“生态系统”的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体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稳定性维持的机制、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以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的后果。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的机制。
2. 掌握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生态环境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稳定性维持的机制、影响因素。
难点: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的后果及其解决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草原生态系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问题。
2. 教学内容讲解(15分钟)(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2)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的机制(3)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4)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的后果3. 例题讲解(10分钟)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详细讲解生态系统能稳定性判断方法。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教师进行解答指导。
六、板书设计1.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维持机制影响因素破坏后果2. 生态系统能稳定性判断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及其维持机制。
(2)分析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3)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试分析其原因及解决方法。
2. 答案:(1)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部干扰后,能够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原有状态的能力。
(2)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有:物种多样性、生态位宽度、食物网结构等。
保护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合理利用资源、加强生态建设等。
(3)原因:过度开发、污染、气候变化等。
解决方法: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加强环境保护、调整产业结构等。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学习目标: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阐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5.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学习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一.导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3.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恢复力稳定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一方面要控制对__________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理由要适度,不应超过__________;(2)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__________投入,保证生态系统__________的协调。
(二)预习自测1.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其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越大的原因不包括A.处在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繁多B.能量可以通过其他食物链传递到顶级C.某营养级的一些生物消失,可由其他营养级生物代替D.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2.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措施是A.开垦草原,改牧场为农田B.禁止狩猎,引入食草动物C.保护植被,实行适度放牧D.提倡狩错,扩大放牧数量3.人们为了防止鸟吃草籽,把一片草地用网罩起来,结果却使食草昆虫大量繁殖,草叶几乎被吃光,这是破坏了A.生态系统 B.生存环境 C.生态平衡 D.食物链4.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上有许多方面的应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提高农产品的产量 B.提高出畜产品的产量C.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D.可以提高农业害虫的繁殖能力5.利用电子仪器产生的与蜜蜂跳舞相同频率的声音。
最新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人教大纲版第二册) 经典
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l、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2、理解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及其原因。
3、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保护及其重要意义。
二、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及其原因,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平衡的影响和破坏,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和环保意识。
教学设计方案(一)教学目的1.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2.理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二者的区别、联系,具有抵抗力稳定性的原因。
3.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保护。
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教学难点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区别及相互联系。
教学用具实物投影仪、录像机、简单草原生态系统模拟模型、河流(水域)生态系统污染及治理的录像。
热带雨林、北极苔原等生态系统的照片或画片。
热带雨林、北极苔原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
“生物圈II”实验资料教学方法教师讲述与学生讨论分析结合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引言:前面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和功能。
既然人类弄清了各种生态系统的成分,结构,也知道了它们如何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那么,人类能否在生物圈之外建造一个适于人类长期生活的生态系统呢?美国的科学家们做了这样的实验。
教师分发“生物圈II号”实验资料(教师应对教材有关的内容加以补充,如:建造的时间、占地面积、空间大小、投入研究的资金、实验的时间和方法、出现的问题、实验结果及其分析),指导学生阅读,安排学生顺序思考。
讨论下列问题:问题一,科学家们为什么要建造“生物圈II号”并进行实验呢?(回答:深入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试验人类离开地球能否生存。
)问题二,在“生物圈II号”中模拟生物圈建立了哪些生态系统?里面有哪些成分?(回答:有微型的森林、沙漠、农田、海洋、溪流;里面有土壤、水源、空气、太阳光,多种多样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等成分。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篇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精选2篇(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及其重要性;2.理解生态系统中的相互关系对稳定性的影响;3.掌握什么是生态平衡及其维持机制。
二、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稳定性概念、生态平衡及其维持机制。
三、教学难点生态系统中相互关系对稳定性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PPT或黑板、彩色粉笔、实物或图片。
五、教学过程1.引入(5分钟)让学生观察一幅描绘生态系统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问题。
教师可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什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很重要?”等问题,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2.讲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10分钟)通过PPT或黑板,向学生讲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
解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内涵,并强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环境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生态系统失去稳定性会带来什么后果。
3. 探究生态系统中相互关系对稳定性的影响(15分钟)选择生态系统中的一个例子,如森林生态系统,向学生介绍其中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稳定性的影响。
可以通过图片或实物等方式进行讲解。
发问引导学生思考,当某个环节受到干扰时,如何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生态平衡及其维持机制(15分钟)讲解生态平衡的概念及其维持机制。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生态系统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通过讲解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食物链、食物网等,让学生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5.案例分析(10分钟)选择一个具体的案例,如森林砍伐带来的生态系统的破坏,让学生分析并讨论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提出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6.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行动。
六、板书设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定义- 重要性生态平衡- 定义- 维持机制七、课堂作业1.了解家庭周围的生态系统,写一篇日记记录观察到的生物种类及其相互关系。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9生物与环境考点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环境保护教案
生态系统的稳固性及环境保护1.理解生态系统的自我调理能力生态系统能保持动向均衡,是因为生态系统拥有必定的自我调理能力,其基础是负反应调理 ( 即克制和减弱最先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
生态系统抵挡力稳固性与自我调理能力的关系如下图:2.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固性的措施(1)要控制对生态系统扰乱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当适量。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行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构造与功能的协调。
3.理清生物多样性三个层面、三种价值与四类保护(1)三个层面: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直接价值:工业原料、药用、食用、文学、艺术、旅三游赏析、陶冶情操种(2)间接价值:防风固沙、调理天气、修养水源、保持价水土,也叫作生态功能值潜伏价值:当前尚不清楚的价值注意: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远大于其直接价值。
(3)四类保护措施:就地保护、易地保护、生物技术保护、法制保护。
1.某草原生态系统正在发生严重鼠害,农业部门在防治鼠害问题上提出了两种方案,方案一:投放高效鼠药;方案二:引入鼠的天敌。
你以为有益于提升草原生态系统稳固性的方案是哪一个?简述原由。
提示:方案二。
投放鼠药,在消灭鼠的同时,也会杀死鼠的天敌,鼠药还会造成环境污染;引入鼠的天敌,因为鼠与天敌在数目上存在互相限制,能够长久将鼠的数目控制在较低水平,有益于提升该生态系统的稳固性。
2.农村级工业园的成立使工业废水污染近村河流。
河流中的污染物增加对居住环境的影响日趋严重,从生态学的角度剖析,河流中的污染物渐渐增加的原由是什么?提示:水体污染物不可以被分解者分解或超出了分解者的分解能力 ( 或污染高出了河流的自净能力)。
3.科研人员经过投放食浮游植物的鱼类和栽种大型挺水植物建立生物修复系统的方法治理湖泊的水华,这样做的原由是什么?提示:大型挺水植物和藻类可形成竞争关系以及投放的鱼类能捕食藻类,进而限制藻类增加。
(2016 ·全国卷Ⅰ ) 在漫长的历史期间内,我们的先人经过自己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累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睦一致的思想。
2.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二课时教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1一、教学目标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5.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教学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三、教学策略可以从正反两方面的实例来引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节的教学。
教材中“问题探讨”的素材是从正面说明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引导学生从群落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等相关内容进行讨论。
也可以设问:“人类能否在生物圈之外建造一个适于人类长期生活的生态系统呢?”引出“生物圈2号”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圈2号失败的原因。
上述正反两个实例,可以说明自然界中生态系统具有相对稳定性,稳定的生态系统对于生物的生存至关重要。
在此基础上,教师阐释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进一步设问:“为什么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引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教师可以提出数个实例,让学生讨论生态系统是如何通过自我调节达到稳定状态的。
例如,(1)草原中生活着野兔和狼,由于狼的捕食,野兔数量减少,分析草、野兔、狼的种群数量是如何逐步达到稳定的。
(2)为什么森林中害虫数量不会持续大幅度增长?(3)适度捕捞后,池塘中鱼的种群数量为什么不会减少?(4)森林局部大火过后,为什么植株能较快生长?请学生按照“思考与讨论”中的要求来解释上述实例,使他们理解负反馈调节的机制。
教师可用计算机将上述实例制作成动画来模拟演示反馈调节的过程。
教师要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这也可以通过大量事例说明。
通过以上内容的教学,已为学生理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打下了伏笔。
“抵抗力稳定性”要强调其核心是“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干扰”是指破坏稳定状态的外界因素;“保持”是指与干扰同时表现的系统内在的自动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公开课教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公开课教案一、引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物群落长期保持其内部结构、功能和物质循环的能力。
作为生态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它对于我们认识和保护自然环境至关重要。
本次公开课旨在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和互动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意义。
二、知识讲解1. 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其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稳定系统。
-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生物物种、生物种群、生物个体以及土壤、水体、气候等非生物因素组成。
2.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维持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越丰富,其稳定性越高。
- 耐受外界干扰:生态系统具备自我修复能力,能够在外界干扰后快速恢复平衡状态。
- 功能的延续和恢复:生态系统具备保持功能和恢复功能的能力。
3. 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物种多样性:物种丰富度和物种相对丰度是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 生物交互作用:物种之间的共生、竞争、捕食等交互作用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
- 人类活动:人类的开发、污染和破坏行为对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降低其稳定性。
三、互动活动1. 观察生态系统- 到附近的公园或自然保护区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不同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相互作用关系。
- 学生可以记录所见的植物、动物和环境变量,并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
2. 构建微型生态系统- 学生小组按照指导,利用鱼缸或玻璃容器构建微型生态系统。
- 学生可以选择合适的植物和动物,观察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 模拟干扰实验- 学生可以通过模拟干扰实验,如添加化学物质或改变环境条件,观察生态系统对外界干扰的响应和恢复过程。
- 学生可以记录实验数据,并通过对比分析,探讨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四、总结与评价通过本次公开课的学习,学生们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实地观察和互动活动,他们不仅巩固了相关知识,还培养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希望他们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并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参与者。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教案通用5篇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教案通用5篇高二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教案通用5篇一切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化学成分密切相关。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让课堂更有效率,这里我整理了一些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2、教学难点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三、教学策略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生物圈中的生物尽管多种多样,千姿百态,但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并且有的生物就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即使是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也必须依赖活细胞生活。
因此,从宏观的生物圈逐级深入到微观的细胞,有利于学生用全局的、系统的观点来认识生物界。
同时,从细胞到生物圈这些生命系统的各个结构层次,是本模块和其他模块将要逐一研究和学习的内容。
本节教学建议用1课时。
本节在教学上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选择SARS病毒作为“问题探讨”的素材,是基于以下两点理由。
(1)SARS病毒给人类的健康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是学生经历过并且相对比较熟悉的一类病毒,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病毒不是一个细胞,不具有细胞的结构,但它不能离开活细胞而独立生活,选择SARS病毒侵害人体肺部细胞作为“问题探讨”的素材,有助于服务“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主题。
因此,在教学时应注意将病毒与细胞联系起来,但不宜要求学生深入学习SARS病毒的相关知识。
教师可以展示SARS病毒的电镜照片或模式图、SARS患者肺部X 光片示弥漫性阴影图,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学习过的病毒的结构组成,并与细胞作简单比较。
同时探讨教材中的两个问题,达成“像病毒那样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也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的认识。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二轮复习公开课教案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专题复习文笔中学陈青【教学目标】构建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的关系模型。
构建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性的负反馈调节概念模型。
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稳态与平衡的观念。
运用整体、相互作用、动态平衡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态学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构建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性的负反馈调节概念模型。
【教学难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态学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一、由课后习题河流生态系统受污染现象引入,设计“问题串”让学生思考回答,引导学生构建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的关系模型和保持稳定的反馈调节模型,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态学相关问题。
1.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营养结构?2. 生态系统的功能?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4.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作用?5.河流生态系统受到工业污水(含大量N、P、K等)重度污染后的净化作用?6.如何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体治理措施?7.生态系统复杂程度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关系?二、高考真题训练(2018年全国I卷,第29题,10分)回答下列问题:(1)大自然中,猎物可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则通过更快的奔跑来获得捕食猎物的机会,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
(3)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的主要过程是__________,分解者通过__________来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答案】(1)共同进化(2)捕食者往往捕食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生存提供机会。
(3)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呼吸作用将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2018全国卷Ⅲ,32,10分)下图是某农业生系统模式图:(1)蚯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生活垃圾中的(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专题复习
文笔中学陈青
【教学目标】
构建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的关系模型。
构建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性的负反馈调节概念模型。
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稳态与平衡的观念。
运用整体、相互作用、动态平衡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态学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
构建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性的负反馈调节概念模型。
【教学难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态学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
一、由课后习题河流生态系统受污染现象引入,设计“问题串”让学生思考回答,引导学生构建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的关系模型和保持稳定的反馈调节模型,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态学相关问题。
1.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营养结构?
2. 生态系统的功能?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作用?
5.河流生态系统受到工业污水(含大量N、P、K等)重度污染后的净化作用?
6.如何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体治理措施?
7.生态系统复杂程度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关系?
二、高考真题训练
(2018年全国I卷,第29题,10分)回答下列问题:
(1)大自然中,猎物可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则通过更快的奔跑来获得捕食猎物的机会,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
(3)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的主要过程是__________,分解者通过__________来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答案】(1)共同进化
(2)捕食者往往捕食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生存提供机会。
(3)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呼吸作用将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
(2018全国卷Ⅲ,32,10分)下图是某农业生系统模式图:
(1)蚯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生活垃圾中的(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生活垃圾中的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
(2)根据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若要采用生物方法处理生活垃圾,在确定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案时,通常需要考虑的因素可概括为3个方面,即。
(3)有机肥在土壤中经分解,转化可产生NO3-,通常植物根系对NO3-的吸收是通过运输完成的。
【答案】(1)有机物将动植物遗体及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2)分解者的分解效率,生活垃圾的成分,分解者的培养条件(3)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