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导学案(公开课)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入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动态平衡系统。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外界环境变化的条件下能够保持各种功能和结构不发生明显变化的能力。
本节课将重点讲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重要性。
二、目标1. 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特点;2. 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指的是什么;3. 掌握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4. 意识到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
三、导学内容1. 什么是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它们在一定空间内的非生物环境组成。
生物群落是由各种物种组成的,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食物网等相互连接,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2.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什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在外界环境变化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各种组成要素(包括生物和非生物)保持相对平衡和不发生明显变化的能力。
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能够自我修复,维持其功能和结构。
3. 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越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强。
因为不同种群之间可以相互支持,在外界环境变化时依然能够保持平衡。
- 生态系统结构:生态系统内部的食物链、食物网等结构是否完整也影响着稳定性。
如果一个物种灭绝或者数量暴增,可能会引起连锁反应,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 外界环境压力:人类活动、自然灾害等外界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过度开发、污染、气候变化等因素都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四、导学活动1. 小组讨论:请同学们组成小组,讨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并列举一些案例进行分析。
2. 观察实验:设置生态箱实验,模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链关系,观察在不同外界环境压力下生态系统的变化情况。
3. 课堂展示:请同学们准备PPT,以生态系统中某一物种为例,展示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影响,并讨论若该物种消失会对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怎样的影响。
五、总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关乎整个地球生态环境的平衡和人类的生存发展。
山东省省级公开课优质导学案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学习目标】1.尝试运用物质与能量观,从细胞代谢的角度说明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转化和散失。
2运用模型构建的方法,构建并完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模型3运用数据分析的方法,分析概括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4.分析生产生活实例,领悟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结晶,认识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回顾与预习】1.同化作用:是指生物体把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且储存能量的变化过程。
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对食物的消化吸收等2.总光合作用=净光合作用+3.能量流动的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指能量的、、和的过程。
【合作探究一:构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模型】任务一:荷花能量的最终来源是什么?这些能量是通过什么生理作用输入到荷花中的?输入的能量以什么形式存在?这些能量通过什么生理作用以什么能量形式散失到环境中去?任务二:观察手中的道具,思考荷花固定的太阳能,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与细胞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是什么关系?尝试举例说出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任务三:尝试将荷花道具包中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起来,进行排列,展示荷花中能量传递的过程。
每个小组选出两名代表,准备上台展示任务四:总结荷花同化能量的去向。
任务四:总结荷花同化能量的去向。
任务五:鱼的摄入量、同化量和粪便量之间是什么关系?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哪个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任务六:类比荷花能量传递过程,将鱼道具包的各部分排列起来,并总结鱼体内的能量的最终去向。
【数据分析与模型补充修正】分析赛达伯格胡的能量流动数据,回答下列问题:整理数据思考:未利用的能量产生的原因【能量流动特点】1.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会以热能形式散失,“吃与被吃”捕食关系又不可逆转,因此能量流动是的。
2.营养级同化的能量除了被下一营养级同化外,还会通过呼吸作用散失,或流向分解者所以能量流动是的。
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会传递给下一营养级,相邻两个级之间同化能量的比例被称为能量传递效率,第一与第二营养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分别为,自然界中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一般为当堂练习:例题:鱼体内有机物增加5千克,至少需要从荷花体内获得多少千克的有机物?补充练习:水域被重金属(生物易吸收而不易分解)污染,荷花体内重金属浓度为1mg/kg,则鱼体内的重金属浓度至少为mg/kg?生物富集:是指生物有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使生物有机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该物质浓度的现象。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学案
第5章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习目标】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学习方法】1、结合正反实例理解生态系统具有相对稳定性。
2、通过建构负反馈调节模型理解生态系统如何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完成自我调节。
3、运用对比的方法理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教学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基础知识】一、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_________或_______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
(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能力。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1)实例①河流:河流受到轻微的污染时,可通过、和,很快消除污染,河流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②森林:当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由于食物丰富,数量也会,这样,害虫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
(2)基础:______________调节。
(3)调节限度: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______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这样,生态系统难以恢复。
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1.抵抗力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___________(不受损害)的能力。
(2)规律: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_____,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___,抵抗力稳定性就越___。
2.恢复力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_______________的能力。
(2)特点: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的干扰(破坏)后,其恢复速度与恢复时间是 的。
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控制对生态系统的_______,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______,不应______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_______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_________________的协调。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因素;2. 掌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观点;3. 探讨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4. 讨论如何珍爱和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导学内容:一、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因素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个互相作用的整体。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和生物群落所处的环境,其中生物群落由各种生物种类组成,而环境则包括土壤、水、气候等非生物因素。
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观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面临外部干扰时能够保持其结构和功能不发生明显改变的能力。
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能够维持其内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平衡状态。
三、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1.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越高,生态系统越稳定,因为不同物种之间的互相作用可以增加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2. 物种丰度:物种丰度越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强,因为物种丰富可以提高系统的适应性和抗干扰能力。
3. 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资源等环境因素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重要影响,不利的环境条件可能导致生态系统不稳定。
4. 人类活动:人类的开发、破坏和污染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负面影响,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四、珍爱和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 加强生态环境珍爱:珍爱自然生态系统,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保持生态系统的完备性和稳定性。
2. 提高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通过生态修复和重建等手段,增进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提高其稳定性。
3. 强化环境监测和管理: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生态系统稳定性面临的问题,加强环境管理和珍爱工作。
导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讨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观点和影响因素,探讨如何珍爱和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观察实验:观察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态系统稳定性表现,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3. 实地考察:到自然珍爱区或生态园区实地考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了解生态系统的珍爱和管理措施。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学案一、导入引言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其中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相作用。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外界干扰下,能够维持其结构和功能不发生明显变化的能力。
本次导学将重点探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了解其重要性及影响因素。
二、进修目标1. 了解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
2. 掌握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观点及其重要性。
3. 认识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4. 能够分析生态系统稳定性与人类活动的干系。
三、进修内容1. 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 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互相作用而形成的一个整体。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包括各种生物种群)和非生物环境(如土壤、水、气候等)两个基本组成部分。
-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食物链、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复杂的干系。
2.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观点及重要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在外界干扰下,生态系统能够维持其结构和功能不发生明显变化的能力。
稳定的生态系统能够保持物种多样性、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平衡,从而保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
-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于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珍爱生物多样性、维持人类生存环境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3. 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度和种类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种类丰富的生态系统能够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变化。
- 物种间互相作用:食物链、食物网、共生干系等物种间的互相作用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 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资源等非生物环境因素也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四、进修方法1. 阅读相关教材和资料,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观点和稳定性的重要性。
2. 观察身边的生态系统,分析其中的物种组成和互相作用。
3. 小组讨论,探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珍爱建议。
五、进修评估1. 完成相关练习题,检测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理解。
2. 参与小组讨论,展示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高二】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学案
【高二】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学案【高二】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学案第5节生态系统稳定性指南寄语:勤学苦练,慎思笃学,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学习目标]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举例说明抵抗力和恢复力的稳定性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4.设计制造生态池,观察其稳定性【自主学习】1.生态系统或其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稳定性。
2.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的基础。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生态系统的结合能力称为抗性稳定性;另一方面是生态系统的恢复力和稳定性。
4.一般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食物网越,其自动调节能力就,抵抗力稳定性就。
5.为了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生态系统的利用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对于人类利用强度高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投资,以确保生态系统内的协调。
【重点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和恢复力的稳定性,以及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重点是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抗性和恢复力的稳定性,以及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困难在于阻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之间的区别及其关系。
1.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反馈在生态系统中很常见。
什么是反馈?当生态系统的某个组成部分发生变化时,必然会导致其他组成部分发生一系列相应的变化。
这些更改最终将影响原始组件。
这个过程叫做反馈。
反馈有两种类型:负面反馈和正面反馈。
负反馈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反馈,它的作用是能够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或稳态,反馈的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例如,如果草原上的食草动物因为迁入而增加,植物就会因为受到过度啃食而减少,植物数量减少以后,反过就会抑制动物的数量如图5-13:另一种反馈称为正反馈。
正面反馈相对较少。
它的作用与负反馈正好相反,也就是说,生态系统中某一组分的变化引起的一系列其他变化不会抑制而是加速最初变化的组分的变化。
第五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市级公开课好)ppt课件
基础练习
• 1.在生态系统的下列基本特征中,能成为自
我维持基础的是
( D)
• A.物种结构有一定的区域性特征
• B.内在的动态发展变化的能力
• C.连续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递的能力
• D.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下列哪种措施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C)
A.减少寄生生物和捕食者的数量 B.平衡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 C.增加物种的数目 D.对生态演替进行限制
(1)A点开始的是_农_药__防治; E点开始进行的是_生_物__防治。
Go back
生态么生物种类和数 量不会受到明显影响? 2、如何解释森林生态系统出现“有虫不成灾” 现象? 3、森林局部大火后,为什么植株能较快生长?
负反馈调节 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 ---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⒈基础或主要机制—— 负反馈调节
A.热带雨林 B.温带草原 C.北极冻原 D.温带森林
2、某生态学家以“保护和利用草原生态系统”为课题, 对某草原进行了几项专题研究,并绘制了如下两图。其 中:甲图表示一个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种群 增长曲线;乙图表示单位面积的放牧量与生产者的净生 产量的关系,图中的虚线代表未放牧时,草原中生产者 的净生产量,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第三方面,需要增加物种种类进而使营养结构复 杂化
对农田生态系统要不断施肥、灌溉,增 加投入,控制病虫害,才能保证高产出。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概念
抵抗力稳定性 内容 稳定性 原因 自我调
恢复力稳定性
(稳态)
节能力
如何提高?
四、制作生态缸
实验原理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它的物种组
成、营养结构、非生物因素密切相关; 必须考虑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相对 平衡。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学案主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目标: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观点,掌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因素,认识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一、导入生态系统是由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互相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之间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形成一个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
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外部干扰下能够维持其结构和功能不发生明显改变的能力。
今天我们将进修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了解其重要性和影响因素。
二、观点诠释1.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部干扰时,能够保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
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能够抵抗外部干扰,保持其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2.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因素包括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度、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
这些因素互相作用,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因素1.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种类的丰富水平和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越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强。
因为生物多样性可以增加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2. 物种丰富度:物种丰富度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物种的数量和种类。
物种丰富度越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好。
因为不同种类的物种可以互相支持和制约,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3.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重要方式。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稳定性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起着关键作用。
当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时,整个食物链和食物网都会受到影响,导致生态系统的不稳定。
4.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因素。
能量的流动能够维持生物种群的发展和繁殖,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四、生态系统的重要性1. 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础,是维持生命和生存的重要条件。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种群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2. 生态系统能够提供各种资源和效劳,如食物、水源、氧气等。
2.3.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学案(含答案)
2.3.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案(含答案)第三节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情景导入课标导航课程标准1.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概念,明确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结构复杂性的关系。
2.理解生态系统的抵抗力和恢复力关系,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阈值。
3.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关键术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抵抗力.恢复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阈值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基础梳理1概念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或者说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稳定状态时而具有的一种自稳能力。
2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原因1结构复杂,物种多样性高“高”或“低”,种间相互作用多而密切,其环境条件相对稳定,可预测性强“强”或“差”,抵抗干扰能力强“强”或“差”。
2结构简单,物种多样性低“高”或“低”,种间相互作用少“多”或“少”,其环境条件多变而难以预测,抵抗干扰能力差“强”或“差”。
3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包括抵抗力和恢复力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关系并非正相关,而是相互排斥的。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阈值1概念生态系统对外界干扰的抵抗都有一定的限度或阈值,即生态系统存在着一个稳定性阈值。
2影响因素取决于生态系统的成熟程度,与抵抗力相一致,抵抗力越高,阈值也越高;抵抗力越低,稳定性阈值也就越低。
思维激活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于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吗提示不对。
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高于草原生态系统,而恢复力低于草原生态系统。
合作探究1稳定性的表现1结构相对稳定动植物种类及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2功能相对稳定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相对平衡。
2稳定性的基础负反馈调节1作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能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及稳态。
2结果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3存在范围负反馈调节不仅存在于生物群落内部,而且存在于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4实例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的负反馈调节,如图所示。
特别提醒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
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案主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型:理科年级:高中学科:生物学时间:1课时一、导入生态系统是生物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群落与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稳定的系统。
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直接影响着生物种群的生存与繁衍。
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二、学习目标1.了解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要素。
2.掌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概念。
3.探究生态平衡对生物种群的影响。
三、学习内容1.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要素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概念3.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四、学习过程1.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要素1)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一个系统,包括生物群落和其所处的非生物环境。
2)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有哪些?主要包括生物群落(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生物多样性、生态位、生物量、能量、物质循环等。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概念1)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时保持稳定的能力。
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能够维持其结构和功能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哪些因素影响?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有物种多样性、环境变化、人类活动等。
3.生态平衡的重要性1)什么是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指一个生态系统内各种物种之间的数量、种类和分布保持稳定的状态。
2)生态平衡对生物种群的影响有哪些?生态平衡可以维持物种之间的相对平衡,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防止生态系统发生崩溃。
五、课堂练习1.简答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什么?2.判断题:下面哪个不是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A.生物群落B.生态位C.氧气D.生物多样性3.思考题:为什么人类活动会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影响?六、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要素,掌握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概念,以及了解了生态平衡对生物种群的重要性。
高中生物《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5、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学习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学习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学情调查、情景导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问题展示、合作探究】一、生态系统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的能力。
3、下图是生物群落内部调节___________的实例。
4、你能列举一个正反馈的例子吗?二、分类1、什么叫抵抗力稳定性?2、什么叫恢复力稳定性?3、比较热带雨林与极地苔原带两个生态系统回答以下问题:①热带雨林的生物种类_____(多、少),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________(简单、复杂),假如某种植物大面积死亡,将产生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极地苔原带的生物种类_____(多、少),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________(简单、复杂),假如地衣大面积死亡,将产生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通过以上比较你能得出什么结论:④如果两个生态系统都受到了严重破坏,更容易回复原状的是____________⑤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提高方法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有哪些?(三)应用1、提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量。
常见方法举例:2、对有害动物进行_____________。
常见防治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物防治(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达标检测、巩固提升】A组1、要使动物长时间存活在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封闭的生态缸中,必须提供()A、氧气B、水C、足够的有机物D、太阳能2、下列生态系统中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是()A、温带阔叶林B、热带雨林C、寒带针叶林D、温带草原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的关系图中,正确的是()4、下列不属于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的是()A、禁止过量采伐森林B、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C、草原上适当栽种防护林D、彻底消灭消费者,保护植被等生产者5、下列哪项措施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B、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C、适当增加物种数目D、限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数量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D、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B组7、下列有关干旱区域的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干旱区域的生态系统食物链少,抵抗力稳定性强B、干旱区域的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弱,恢复力稳定性强C、经干旱环境长期诱导,生物体往往发生耐旱突变D、种群密度是限制干旱区域生物种群数量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8、关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动植物种类繁多,群落结构复杂B、高温多雨,分解者的活动旺盛C、恢复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强D、可用样方法调查某物种的种群密度9、下列事例中,属于恢复力稳定性的是()A、由于滥砍乱伐,长江流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引发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B、当天气干旱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C、乡村一个池塘,每天都有人到池塘边洗东西,可每天早晨池水依然清澈如故D、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闯入某种大型肉食动物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直到恢复原来的状态你优异的表现是我们的期待。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学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学案一、导入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个互相作用的整体。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部干扰时能够保持其结构和功能不发生显著变化的能力。
本节课将重点讲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
二、进修目标1. 了解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因素。
2. 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观点和重要性。
3. 掌握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4. 能够分析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到干扰时的响应和恢复能力。
三、进修内容1. 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因素2.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观点和重要性3. 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4. 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到干扰时的响应和恢复能力四、进修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生态系统的景观,引发学生对生态系统的兴趣。
2. 进修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因素,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共同组成的。
3. 讲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观点和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生态系统需要保持稳定性。
4. 分析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如物种多样性、生态位的利用、食物链和食物网等。
5. 通过案例分析或实验,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到干扰时的响应和恢复能力。
6. 综合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珍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出建议和措施。
五、教室作业1. 搜索一些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到干扰的案例,并写下你的观点和建议。
2. 设计一个实验,观察不同因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六、延伸阅读1. 《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2.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七、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应该能够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观点,认识到珍爱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并能够提出相关的珍爱措施。
希望同砚们能够在平时生活中更加关注和珍爱我们的生态环境,共同建设美丽的故里。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五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学案
第五章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习目标】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学习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学习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知识联系】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营养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习案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或自身和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生态系统为什么能维持相对稳定?(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能力,叫做抵抗力稳定性;另一方面是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______________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
(2).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____,其自我调节能力就_____,抵抗力稳定性就______________。
(3).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的干扰(破坏)后,其恢复_______与恢复是不一样的。
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网自我调节能力越多越少【例题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 )A.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B.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平衡C.生态系统黄总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长时间保持不变D.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和数量保持不变【例题 2】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在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这两个方面B.并不是所有生态系统都具有恢复力稳定性C.外界干扰刚产生时,主要是抵抗力稳定性起作用D.某生态系统中,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并不能说明其稳定性大小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1)实例①河流:②森林:(2)调节限度: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了它的自我调节能力范围,就会导致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和数量_________,生物量______,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失调,最终可能导致该生态系统_______。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学案
恩施市第一中学集体备课教课设计纸集体备课时间2011年 11 月 21 日 201 办公室年高二学科生物中心备课人刘秀荣级课题第五章第 5 节生态系统的稳固性教课目的1、知识目标(1)经过剖析生态瓶的制作及“剖析凯巴丛林被损坏的原由”的活动,描绘生态系统的稳固性。
(2 )经过剖析生态瓶、凯巴丛林、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固性,举例说出生态系统拥有一定的自我调理能力。
(3 )初步拥有采集和利用课内外图文资料及信息的能力。
2、技术目标(1)经过角色饰演发展合作能力、创新能力。
(2)试试解读生态系统的自我调理曲线图,获取办理信息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模拟课本中的实例分析某些自然现象。
3、感情目标(1)关注影响生态系统稳固性的要素。
(2)认可人与自然和睦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课要点、难点教材要点:生态系统保持稳固性的原由教材难点:经过资料剖析归纳出生态系统自我调理能力的含义课前准备:学生自制生态瓶教师自制PPT课件课时安排: 1 课时修改教课过程设计教课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企图情境创建组织学生察看而且指导察看方复习引入法,找出生态瓶中的食品链。
怀疑:为何有的生态瓶中的生物存活时间较长,有的生态瓶中生物就很快死亡了?新课学习1.组织学生自主阅读,指引学生找出凯巴丛林中存在的食品链和食品网。
并参加找寻活动。
2.发问: 1906 年从前的凯巴森第一环林是什么状态?(PPT展现)节:生态(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论、多系统稳固元评论教师参加学生小组讨性论而且指引学生剖析)3、解说生态系统稳固性的详细内容。
4、1906 年从前的凯巴丛林为何能保持稳固 ?5、剖析为何有的同学制作的第二环生态瓶中的生物能生计较长时节:间 ?1.生态系 6、归纳观点并板书。
统自我调( PPT展现)节能力问题串设计( PPT展现)1图中哪一种生物数目最早达到第一个顶峰?你对此怎么理解的?2哪一种生物数目最后达到顶峰?能不可以改变它的先后次序?说明你的原由。
如东县马塘中学高二生物 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导学案
1 第五章第五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课标导读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二、问题导思
1、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其能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是什么?
2、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实例?
3、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原理?规律?
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人类如何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生态缸制作的注意点?
三、例题导练
1.下列有关负反馈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负反馈调节在生物群落中普遍存在,但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存在
B .当农田里蚜虫的数量增多时,七星瓢虫的数量也会增多,这样蚜虫种群数量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
C .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D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
2.下列曲线表示四个不同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受到同等程度的外来干扰后,初级消费者数量的变化情况,其中抵抗力稳定性最高的生态系统是(
)
3. 对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比草原生态系统高
B .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比草原生态系统低
C .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高,恢复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低
D .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低,恢复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高。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学案
必修三第5章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导学案学习目标: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阐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5.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学习重点: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一.导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 .结构相对稳定是指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及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
c .功能相对稳定是指物质输入与输出及能量输入与输出的相对平衡。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原因:2) 基础: 实例:森林中的食虫鸟和害虫的数量变化鸟数量下降鸟因饥饿死亡○3正反馈调节实例:若一个湖泊受到了污染,鱼类的数量就会因为死亡而减少,鱼体死亡腐烂后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并引起更多的鱼类死亡。
因此,由于正反馈的作用,污染会越来越重,鱼类的死亡速度也会越来越快。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结构稳定生态系统决定稳定性功能稳定4.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一方面要控制对__________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理由要适度,不应超过__________;(2)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__________投入,保证生态系统__________的协调。
(二)预习自测1.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其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越大的原因不包括A.处在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繁多B.能量可以通过其他食物链传递到顶级C.某营养级的一些生物消失,可由其他营养级生物代替D.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2.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措施是A.开垦草原,改牧场为农田B.禁止狩猎,引入食草动物C.保护植被,实行适度放牧D.提倡狩错,扩大放牧数量3.人们为了防止鸟吃草籽,把一片草地用网罩起来,结果却使食草昆虫大量繁殖,草叶几乎被吃光,这是破坏了A.生态系统 B.生存环境 C.生态平衡 D.食物链4.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上有许多方面的应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提高农产品的产量 B.提高出畜产品的产量C.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D.可以提高农业害虫的繁殖能力5.利用电子仪器产生的与蜜蜂跳舞相同频率的声音。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公开课)课件
生态系统在调节气候、减缓全球变暖等方面发挥 重要作用,其稳定性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
跨学科合作
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需要加强跨 学科合作与交流。
数据采集与分析
提高生态系统数据的采集、存储与分析技术,为研究 提供有力支撑。
应对全球变化
研究生态系统如何适应全球气候变化,提出有效的保 护和管理策略。
恢复退化生态系统
采取措施恢复退化的生态系统,如植树造林、湿地修复等。
推广可持续发展
通过教育和政策推广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和产业,减少对生态系统 的负面影响。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系统稳定性
相互依存
可持续发展需要依赖生态系统的稳定 ,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需要人类活
动的合理参与。
共同目标
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保护的目标是 实现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
反馈调节机制
01
反馈调节机制是指生态系统中的某一物种数量的变化会通过反馈作用影响其他 物种数量的变化。
02
当某一物种数量增多时,其种群增长会受到其他物种的制约,如食物短缺、竞 争加剧等,导致种群数量降低;相反,当某一物种数量减少时,其种群减少会 受到其他物种的促进,如食物增加、竞争减弱等,导致种群数量增加。
对人类社会的启示
重视生态保护
加强生态保护意识,采取切实措施保护生态系统稳定。
可持续利用资源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
倡导绿色生活
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
THANKS
THANK YOU FOR YOUR WATCHING
协同发展
通过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污染和保护 生物多样性,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3 第5章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学习目标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三、课前自主学习
(一)知识点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概念
生态系统具有的自身结构和功能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性,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能力,例如,当河流受到轻度污染时,能通过、和,很快消除污染,恢复稳定。
2). 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3).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
当的强度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也就难以恢复了。
3.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叫抵抗力稳定性。
另一方面叫。
2).一般说来,生态系统的越多,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稳定性就越高;反之越弱。
4.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要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四、课内合作探究
1.阅读课本负反馈调节的概念,再举出说明生态系统中负反馈调节的其他实例?
2.小组讨论,用文字、箭头,构建一个食虫鸟种群与害虫种群之间负反馈调节的概念模型。
3.阅读课本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小组讨论
(1)设计时要考虑的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有哪些?
(2)生态缸经过多长时间才能达到比较稳定的状态?
(3)达到稳定状态后,生态缸内的生物种类与数量有无变化?如有,是怎样变化的?
五、当堂检测
1.自然林区内的马尾松林一般不容易发生虫害,但在一些人工马尾松林中却常会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危害,
其主要原因是()
A.松毛虫繁殖力强B.马尾松抗虫害能力差
C.人工林营养结构简单D.当时气候适宜松毛虫生长
2.下列生态系统中,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A.池塘生态系统B.北极冻原生态系统
C.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D .温带草原生态系统
3.某牧草留种区,为了预防鸟啄食草籽,用网把留种区罩起来。
后来发现,留种区草的种子几乎被虫吃光了。
发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虫害过度繁殖B.干旱缺水引起虫害
C.食物链被破坏D.害虫产生变异新类型
4.假定在一个由草原、鹿和狼组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把狼杀绝,鹿群的数量会()A.迅速上升B.缓慢上升C.保持相对稳定D.先上升后下降又趋于稳定
5.下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B.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较高
C.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的高
D.在草原上适当栽种防护林,可以有效的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6.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
A.开发旅游业B.发展畜牧业C.增加木材生产D.改善生态环境
六、课后练习
(一)单选题
1.当草食动物从天然草场的生态系统转移后,将看到什么现象?
①植物竞争强度增加②植物竞争强度降低
③植物种类增加④植物种类减少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什么措施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B.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稳定
C.增加物种的数量D.限制某一个演替系列的演替过程
3.池塘养鱼,若要稳定和长期保持较高的鱼产量,应采取的最佳措施是()
A.及时、适量的捕捞成鱼B.大量的投入鱼的饵料
C.大量的增加育苗的投入量D.大量的增加池塘水量
4.下列事例中,属于恢复力稳定性的是()
A、由于滥砍乱伐,长江流域森林面积急聚减少,引发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
B、当天气干旱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大的变化
C、乡村有一个池塘,每天都有人到池塘边洗衣服,可每天池塘的池水依然清澈如故
D、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闯入某大型肉食动物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直到恢复为原
来的状态
5.下列曲线表示四个不同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受到同等程度的外来干扰后,初级消费者数量的变化情况。
其中抵抗力稳定性最高的生态系统是()
(二)双选题
6.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确叙述是( )
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B.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
C.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不应超过其抵抗力稳定性
D.热带雨林营养结构复杂,其恢复力稳定性强
7.右图曲线表示了某森林生态系统中三个不同种群的生长和繁衍情
况,已知种群甲是自养生物,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食物链表示为甲←乙←丙
B .乙在第5 一7 年之间数量大幅度下降的原因可能是丙大幅
度增加和甲大幅度减少
C .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
D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三)非选择题
8.某农田生态系统中主要种植水稻等农作物,人们为维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进行除草、治虫、施肥、灌溉等生产活动,以达到增产丰收的目的。
请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角度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⑴该农田生态系统的简单,因此它的自动调节能力。
⑵及时进行除草、治虫,就是设法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的部分。
⑶若不进行除草、治虫、施肥、灌溉等生产活动,该农田生态系统就会很快退化。
这说明农田生态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是受控制的生态系统。
⑷若大肆捕捉青蛙,水稻害虫会大量繁殖,引起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破坏。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破坏了生态系统中的。
9.下图是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过程示意图。
请根据图回答:
(1)在该河段的AB段上,溶解氧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在该河段的BC段上,藻类大量繁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水中溶氧含量的逐渐恢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若酿造厂或味精厂将大量含有机物的废水排入该河流,对河流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最严重后果是什么?请用生态平衡的原理分析造成这种后果原因?
10.请利用下面提供的材料和用品建立一个人工微型生态系统,并使其维持一定时间的运转。
材料用品:小鱼、水藻、水草、池泥、池水、广口瓶、橡皮塞、培养皿、吸管、小鱼网和凡士林。
请完成下列各步并回答:
⑴方法步骤:
第一步:在广口瓶底部铺上一层约10mm厚的池泥。
第二步:向广口瓶中加池水至瓶口40mm处。
第三步:向广口瓶中加。
第四步:将广口瓶用橡皮塞塞紧后再用凡士林严密封口。
第五步:将广口瓶放在的地方培养。
⑵此生态系统分解者存在于中。
⑶在小鱼大小的选择上应选择体型的,原因是。
⑷该生态系统能建立起物质和能量的暂时平衡,原因是a.
b.
c. 。
⑸若要证明生产者在生态系统的作用,简述应如何设计试验?。
当堂练习
1~6CCCDDD
课后练习
1~7 BCADC AC BD
8. ⑴营养结构小⑵有益⑶人工⑷食物链(网)
9.提示:
(1)藻类数量减少;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溶解氧随有机物被细菌分解而大量消耗。
(2)有机物分解后形成的大量的NH4+ 等无机盐离子,有利于藻类的大量繁殖。
(3)藻类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有机物减少,需氧型细菌数量下降,因而对溶解氧的消耗量减少。
(4)河流中生物大量死亡,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
10.⑴几根健壮的水草,适量水蚤,一条活动能力强的体型相对小的鱼;温度适宜、光照强度适宜⑵池泥和池水⑶小;可减少氧气和养料的消耗,容易建立起生态平衡⑷a.有稳定的能量来源,b.生产者为消费者、分解者提供有机物、能量、氧气,c.消费者、分解者为生产者提供光合作用所需要的二氧化碳、矿物质等。
⑸设计一个广口瓶内无水草,其他条件均与上述广口瓶的条件相同,观察水蚤、小鱼存活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