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住宅与聚落
住宅与聚落知识点总结
住宅与聚落知识点总结住宅和聚落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人类生活、工作和生产的场所。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住宅和聚落的形式、结构和功能都有所不同。
本文将从住宅和聚落的定义、类型、特点、发展和建筑设计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知识点总结。
一、住宅与聚落的定义1. 住宅的定义住宅是人们居住的地方,是个人和家庭居住的场所。
它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了生活、休息、娱乐和社交等各种活动所需的空间和设施。
2. 聚落的定义聚落是一定数量的人在一定地域内集中居住的地方,由多个住宅和相应的公共设施组成。
聚落是人类社会组织的基本形式,提供了人们生活、工作、交流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二、住宅与聚落的类型1. 住宅的类型根据不同的标准,住宅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按功能可分为居民住宅、商业住宅、公共住宅等;按结构可分为独立住宅、联排住宅、高层住宅等;按风格可分为中式住宅、西式住宅、现代住宅等。
2. 聚落的类型聚落的类型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形态和结构,可以分为村落、城镇、城市等不同类型的聚落。
村落是农村地区的集聚居住地,城镇是城市的组成部分,城市是现代社会的基本行政单位。
三、住宅与聚落的特点1. 住宅的特点(1)个性化:住宅是家庭和个人生活的场所,具有强烈的个性化特点,反映了居住者的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2)实用性:住宅要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各种需求,因此在设计和布局上要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舒适性。
(3)私密性:住宅是人们的私人领域,需要保持一定的私密性和安全性,提供居住者独立的生活空间。
(4)社交性:住宅也是人们社交活动的场所,因此在设计和布局上要考虑到社交活动的需求。
2. 聚落的特点(1)集中性:聚落是一定数量的人集中居住的地方,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密度,提供了人们生活和交流的场所。
(2)多样性:聚落中的住宅类型和风格多种多样,反映了不同居住者的文化、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
(3)公共性:聚落提供了一系列的公共设施和服务,如学校、医院、商店、公园等,为居民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便利。
住宅与聚落3
主要分布地: 福建、广东、 赣南等。
使用历史:客家自三国 两晋以来,以唐宋和明 清几个时期为主,为逃 避北方战乱而迁移南方 的中原移民的住宅。
客家大体上居住于广东、福建、江西三省接壤地区以及广西、台湾、海南等省区, 这些地区的土质多属“红壤”或“砖红壤性土壤”,质地黏重,韧性大,稍作加工 便可以夯筑起高大的楼墙。该地区的山地又盛产硬木和竹林,硬木用于建房,竹片 则提供了相当于建筑骨架的拉筋。
史。今在陇东、陕北依然可见窑洞分布。
主要特征:窑洞住宅以天然土起拱为特征, 适宜的气候特征:主要流行于黄土高原一带和干旱少
雨、气候炎热的新疆吐鲁番一带。
7、窑洞 黄土断崖挖横穴 天然土起拱
住宅与聚落——住宅构筑类型
(八)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以旺(图3-18)
主要分布地:新疆南部。 使用历史:“阿以旺”是新疆维吾尔族住宅常见之一种,
8、阿以旺 新疆维吾尔族 土木结构,平屋顶,带外廊 阿以旺—夏室(大厅) 冬室(卧室)
► (九)毡包(图3-19)
主要分布地:内蒙古、新疆。 ► 建筑历史:毡包主要是以游牧生活为主的牧民居住的建筑 方式。先秦即有此种建筑。元、清两代,因少数民族统治之 故大量使用,且有定居式的毡包了。 ► 使用民族:主要为蒙古族牧民外,还有哈萨克、维吾尔、 塔吉克等族。 ► 建筑特征:毡包搭建方便,构造简单。架设时,地面铲去 草皮,略加平整,依毡包大小在地面浅挖槽线,然后将用皮 条绑扎枝条的骨架围合竖立成壁,再将一伞状拱起网架置于 上,节点与竖直骨架交接处,用皮条扎紧,于外被羊皮或毛 毡,用绳索束紧即成。 ► 毡内地面为防潮湿,铺沙或干羊粪一层,上再铺皮垫、 毛毡。毡顶伞形骨架中心为一圆形孔洞,白天掀掉毛毡可采 光。入口一般矮小,人需弯腰方能人内。
中外建筑史考试重点
绪论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三种。
5、木构架建筑的优缺点:优点(1)取材方便(2)适应性强:墙不承重,室内可自由分割;门窗可任意开设,以适应不同环境。
(3)抗震性好:榫卯连接有一定的活动性,可有效抗震。
(4)施工速度快:木材比石材更易于加工。
(5)便于修缮搬迁。
缺点:(1)木材资源缺乏、且易遭受火灾;(2)难以满足大而复杂的空间需求。
(1)斗拱的主要构件:栱、斗、昂。
(2)四个作用:结构作用度量单位装饰作用建筑物等级的象征。
1、单体建筑的外部组成:由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组成单体平面构成要素是间5、单体建筑的整体特征:简明:平面以间为单位,由间构成单体建筑,平面轮廓和结构简明;真实:建筑结构一目了然;有机:梁柱承重,墙体只起分割空间的作用,有“墙倒屋不塌”之说;平面、结构、造型三者不可分割。
单体建筑的屋顶类型:(1)庑殿顶(四坡顶、四阿顶)歇山顶悬山硬山攒尖处理建筑与环境关系的出发点:古代儒家、道家都倡导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顺应自然改造自然(一)善择基(二)因地制宜(三)整治环境(四)心理补偿隋代:宇文恺---隋代东西都城的规划、设计与营造者。
大兴城的规划是古代城市建设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成功范例之一。
宋代:李诫---编修了《营造法式》,,并附有大量精致的图样。
明代:蒯祥、徐杲等---明代初期建筑名家、北京宫城设计者。
蒯祥主要负责了总体规划和布局,徐杲负责了明代故宫三大殿的重建。
第一章穴居(黄河流域)代表性遗址:西安半坡村遗址大房子巢居(长江流域)构木为巢代表性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面积180多平方米)——我国已知的最早使用榫卯技术的木结构房屋。
后期演变——干阑式建筑。
原始社会小结奴隶建筑社会夏: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是夏末都城——斟?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实例。
西周: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遗址——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四合院我国已知最早最验证的四合院实例湖北圻春干阑式建筑春秋:建筑上的重要发展是瓦的普遍使用作为诸侯公式用过的高台建筑或称台榭的出现封建社会前期秦:(1)秦咸阳的布局:摒弃传统城郭制度,在渭水南北范围广阔地区大造离宫别馆。
中建史第三单元试题,终极版
中国建筑史测试题—住宅与聚落一、选择题(每题一分、共15分)1、长江中下游苏南地区的住宅,大致没有以下(D)等级A:城市官式住宅B:民间住宅C:乡镇天井住宅D:民间私人住宅2、人类最早的建筑类型是(A)A:居住建筑B:私人建筑C:祭祀建筑D:宫殿建筑3、砖普遍用于住宅砌墙并承重是在(C)朝代A:清代B:宋代C:明代D:元代4、下列不是毡包使用民族的是(C)A:蒙古族B:维吾尔族C:壮族D:哈萨克族5、面架空的作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C)A:免贴地潮湿B:利楼面通风C:势需要D:防洪排涝6、土楼的凝固剂是就地取材的,包括哪两种材料(B)A:麦子、红糖B:糯米、红糖C:麦子、糯米D:高粱、红糖7、木架构建筑的台基的功能不包括下面哪个选项(D)A:防水避潮B:稳固屋基C:调试构图D:美观8、江南的天井式住宅的优点不包括下列哪个选项(D)A:减少了太阳的辐射B:占地面积小C:凉爽宜人D:方便沟通9、我国瓦的普遍使用是在哪个时期(B)A:西周B:春秋C:战国D:秦10、黄河流域的主要居住形式以(B)为主A:干阑式B:穴居C:巢居D:毡包11、四合院里的仆人一般会住(B)A:北房B:后罩房C:西厢房D:耳房12、窑洞住宅以什么为特征(C)A:面阔和进深较小B:入口矮小C:天然土起拱D:带有天窗13、北京四合院中,以下哪种门的等级规格最高(A)A:广亮大门B:蛮子门C:金柱大门D:如意门14、碉楼主要分布不包括(D)A:西康B:青藏高原C:内蒙古D:山东15、永定客家土楼堪称客家住宅的典型,永定土楼分为(D)A:圆楼B:方楼C:角楼D:A和B二、填空题(每空一分、共15分)1、窑洞主要有三种:开敞式靠崖窑、下沉式窑院(地坑院)、砖砌的锢窑2、村的形成和发展,有两大因素至为关键,一是地缘,二是血缘。
3、明清两代,北方住宅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按南北纵轴线对称布置,江南地区的住宅,则以封闭式院落为单位。
(P89)4、窑洞的前身是原始社会穴居中的横穴。
第3章 住宅与聚落
〇
〇
〇
〇
〇
西藏穷结县藏族住宅
西藏民居
第二节
实例
1 特点 〇 规整的平面布局
徽州明代住宅
徽州住宅 天井
第二节
实例
徽州明代住宅 2 借鉴
〇
体现地方特色
〇
建筑小体量
淡雅的色彩 有特色的屋面、屋顶处理 建筑符号的运用:马头墙
〇
〇
〇
天井
安徽黟县碧阳镇民居鸟瞰
〇
丰 富 的 体 形 轮 廓 马 头 墙
垂花门. 游廊
李莲英故宅
宅院的二门(垂花门)
垂莲柱
垂柱头
李莲英故宅
宅院
门头砖雕图案 大门 戗檐上的砖雕狮 子绣球
大门内的影壁文革期间 用黄土泥抹上文革后用 水将泥土冲掉使它能完 好地保存下来图案是凤 凰和牡丹
李莲英故宅
雕刻
松鼠和松子
蝈蝈和葫芦
螳螂
影壁上部的砖雕正中间的蝙蝠图案寓意福字
垂花门内侧
11
(四)砖墙承重式
主要分布地区:山西、河北、河南、陕西。 砖普遍用于住宅砌墙并承重,是在明代,并因此在北方形成和普及 了硬山式住宅。一般北方住宅多为四合院。
(五)碉楼
主要分布地区:西康、青藏高原、内蒙古。 碉房是青、康、藏高原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区常见的居住建筑形式。 这是一种用乱石垒砌或土筑的房屋,高有三至四层,起源可以追溯至汉 代。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 这种碉楼住宅与山地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关,这些地区多山,且石为 板岩或片麻岩构造,易剥落加工,取石方便。碉楼外墙为厚实高大的收 分石墙楼层,内为密梁木楼层的楼房。
〇
缺点: 院是交流场所,但私密性较差,建筑占地大,密度小,交 通面积大 部分房东西向 不太适应现代已变化的生活模式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精品教学课件 第4章 居民与聚落 第3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市。
关闭
C
解析 答案
快乐预习感知
3.下图属于乡村聚落中的哪种类型?(
123456
)
A.农村 B.林场 C.牧村 D.渔村
C
关闭
答案
快乐预习感知
123456
4.下列各地区,聚落分布密集的是( )
A.高山地区
B.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
C.热带雨林地区 D.荒漠地区
关闭
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自然条件优越,聚落分布密集。
关闭
B
解析 答案
快乐预习感知
5.下列世界文化遗产中,不属于中国的是( A.丽江古城 B.平遥古城 C.皖南古村落 D.威尼斯城
123456
)
威尼斯城位于意大利。 D
关闭 关闭
解析 答案
6.连线题。 A.我国西双版纳 B.北极地区因纽特人 C.我国黄土高原 D.东南亚国家民居 E.西亚的民居
快乐预习感知
一二
快乐预习感知
一、列表比较乡村和城市的差异
聚落 乡村 城市
人口 密度 小
大
交通
建筑 形式
欠发达 平房 为主
楼房 发达 为主
服务 机构 少
多
经济 生产劳 状况 动方式
耕作、 欠发达 放牧、
捕鱼等 工业、 发达 服务 业等
聚落 空气 规模 质量 小 清新
大 污染重
快乐预习感知
一二
【例1】 读城市和乡村景观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就地取材,搭建成竹楼,通 风防潮 厚墙隔热,小窗减少白天 热风进入 上层住人习感知
【例2】 “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并建有较完备的排水系 统。”这种房屋主要分布在( )
A.高温多雨的地区 B.寒冷多雨雪的地区 C.温暖干燥的地区 D.温暖多雨雪的地区 解析:墙体厚度与气温相关,一般来说,气温越高,墙体越薄;门窗开 得较大是为了通风散热;多雨地区要建有较完备的排水系统 。 答案:A
中国建筑史 民居系列之井干式建筑
新疆地区阿尔泰山以北地区农村中建的井干式房屋, 均以平顶为主,同时把泥都抹在墙里,从外表还看出木楞 的形状。 在云南的大姚、姚安、南桦等地还有井干式与干阑式 民居相结合的式样。此外,在贵州有的村庄,也有井干式 房屋。 长白山井干式房屋建造的体型都比较小,没有云南井 干式房屋的尺度大,这与气候有一定关系。吉林地区每到 冬季寒冷,一年四季冷天过多,所以井干式房屋为了防寒, 在墙面上抹泥。 在吉林省境内农民通常将玉米放在一个玉米楼里,这 个玉米楼即一种干阑式与井干式两种做法相结合的建筑, 楼下为干阑式以保证通风、防潮,用四根柱子支撑上部井 干式的玉米楼。 井干式房屋在我国及东亚、东南亚使用较广。另外在 马来西亚和日本分布也很广,而美国的一些大学和某些大 城市里也存在井干式房屋。
分布:井干式建筑是一种古老的民居,早在原
始社会时期就有应用。因为需要大量的木材,所以 井干式建筑一般存在于林区茂密的地方。曾在中 国的云南,四川,内蒙和东北地区都有分布,其中现 在与中国东北的井干式建筑多为吉林长白一带的 满族和朝鲜族民居以及黑龙江大兴安岭一带的鄂 伦。 受地理特征和气候因素的影响,各地的井干 式房屋在结构和外形上又不尽相同,在长期的使 用过程中,居民们建起了颇具地方特色的房屋。
例:云南—井干式与干阑式
房子由三个部分组成,一 是房间,二是阳台,三是屋顶 除去屋顶,余下两个部分可以 独立存在,可以视为独立结构 体。 开间 1丈见方 (3.3×3.3m2),房子由1.2丈 的圆木标准件组成。一般以一 丈为交界处,当然变动以取得 的木材为基础。 这个房子的标准化程度非 常高。 标准材一丈二(4m), 直径4寸~5寸(14cm),大多 为云南松,一般一棵树需长12 年。标准的三开间两层结构部 分大约需要450颗树。
结构特色:
民居与聚落知识点总结
民居与聚落知识点总结民居是指人们居住的房屋,通常是指农村和城市居民的住所。
而聚落是指一定数量的人在一定范围内聚集居住的地方。
民居和聚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们反映了人们对居住环境、社会组织、经济生活等方面的认识和实践。
本文将围绕民居与聚落的定义、类型、特点、发展演变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总结。
一、民居与聚落的定义1. 民居的定义民居是指人们居住的房屋,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场所。
它不仅提供了人们的居住空间,还承载了人们的社会活动、文化传承等功能。
民居通常是按照当地的地理、气候、文化等特点,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经济状况而建造的。
2. 聚落的定义聚落是指一定数量的人在一定范围内聚集居住的地方。
它通常是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内形成的,包括了民居、公共设施、道路和绿地等。
聚落的存在不仅反映了人们的居住需求,还展现了人们的社会联系、文化传承和自然环境的适应。
二、民居与聚落的类型1. 民居的类型根据建筑风格、材料、结构等不同,民居可以分为不同类型。
常见的民居类型有平房、楼房、木结构房、砖混结构房等。
这些房屋类型在不同的地域和文化背景下会有所差异,反映了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适应和利用。
2. 聚落的类型根据聚落的规模、空间布局、功能等不同,聚落可以分为不同类型。
常见的聚落类型包括村落、城镇、居民区等。
这些聚落类型在不同的地域和文化背景下有着各自的特点,反映了人们在不同环境下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
三、民居与聚落的特点1. 民居的特点民居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适应性强:民居通常是根据当地的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经济条件而建造的,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2)文化传承:民居不仅是人们的居住场所,还承载了当地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手工艺等内容,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3)社会联系:民居是人们生活和社交的场所,它不仅提供了居住空间,还反映了人们的社会联系和家族关系。
2. 聚落的特点聚落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组织:聚落是人们聚集居住的地方,具有较强的社会组织性,包括社区自治、公共事务等内容。
中国建筑史 第三章 住宅与聚落.ppt.Convertor
第三章住宅与聚落第一节概说一、住宅构筑类型住宅:用于居住功能的建筑。
民居:包含住宅及由此而延伸的居住环境。
民居较住宅更加宽泛。
(一)木构抬梁、穿斗与混合式分布地:北京、江浙、皖南、江西、湖北、云南、四川、湖南、贵州等。
北方:多采用抬梁式,以北京四合院正房为代表南方:多用穿斗式,如云南白族住宅的主体部分彝族住宅构架用穿斗而不落地,形成木拱架。
皖南、江浙、江西一带的住宅中,山墙边贴用穿斗式,增强其抗风性能;明间为使空间开敞、庄重,使用抬梁、穿斗混合式。
皖南住宅抬梁、穿斗混合式(二)竹木构干阑式分布地:广西、海南、贵州、四川等僮侗语族地区各少数民族干阑是以竹、木梁柱架起房屋为主要特征,分布广,主要用于潮湿的山区或水域。
包括有:浙江余姚河姆渡干阑式建筑,是长江以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最早发现。
及四川成都十二桥、湖北蕲春、云南剑川海门口也都发现有干阑式建筑遗址。
南方一直大量使用这种干阑式建筑,北方则自汉代以后已较少使用,但东北清代仍有一种用作仓房的干阑建筑,距地较矮,为隔潮之用。
楼面架空的作用:1.避免贴地潮湿2.有利楼面通风3.防避虫兽侵害4.便于防洪排涝西南西双版纳傣家特点:架空的居住面,深远的大出檐,向外倾斜的墙面,穿插的披檐,墙面少开窗或不开窗,构成独特自防热体系。
主要靠通风来防暑(三)木构井干式分布地:东北、云南等林区采用井干壁体作为承重结构墙,在东北、云南地区普遍做法为木垒墙壁的住宅。
采用端部开凹榫相叠,但因受木材长度限制之故,通常面阔和进深都较小。
(四)砖墙承重式分布地:山西、河北、河南、陕西在汉代,砌砖技术已很发达,但砖普遍用于住宅砌墙是在明代,在北方形成和普及了硬山式住宅,代表为四合院住宅建筑。
(五)碉楼分布地:西康、青藏高原、内蒙古西南一带边疆,在汉时或更早已有碉房,这种住宅与山地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关。
这些地区多山,且石为板岩或片麻岩构造,易剥落加工,取石方便。
碉楼的外墙采用厚实的石墙,内为密梁木楼层的楼房,楼层则用土来作面层。
住宅与聚落
一、概述1、传统民居的起源民居的含义:民居,是相对于宫殿而言,反之除皇室以外的民间居住建筑。
既包括贵族官吏的府邸园宅,又包括庶民百姓的住宅。
民居建筑: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建筑类型。
我国最早的居室建筑式样一为巢居、一为穴居。
2、住宅形制的演变:奴隶社会时期,士大夫的住宅由庭院组成,入口有屋3间,明间为门,左右次间为塾;门内为庭院,上方为庭,即为生活起居之用,又是会见宾客,举行仪式的地方;堂左右为厢房;堂后为寝。
到了隋唐五代,住宅采用直棂窗回廊绕成庭院。
宅第门口采用乌头门形式,庭院有对称的,也有非对称的。
宋朝里坊制接替,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城市住宅形制亦呈多样化。
宋朝院落周围增加了居住面积,多以廊屋代替回廊,前大门进入后以照壁相隔,形成标准的四合院。
南宋江南住宅庭院多园林化,依山就水建宅筑园,对后世江南城市住宅和私家园林的建造有很大影响。
明清两代,北方住宅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按南北纵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江南地区的住宅,则以封闭式院落为单位,沿纵轴线布置,当方向并非一定的正南北。
3、住宅构筑类型:①院落式:分布在北京、江浙、皖南、江西、湖北、云南、四川、湖南、贵州等地。
其布局特征是以轴线为主体,建筑序列从平面铺开,左右对称,前后呼应,围合成封闭的院落。
著名的北京四合院。
②窑洞式:分布在豫西、晋东、陇东、陕北、吐鲁番等地。
其结构以拱券为主,由于内部空间的封闭,故主要装饰集中在门窗与墙面,以门画、窗花、门帘、炕围等贴花和绣花的形式出现,著名的有陕北窑洞、陇东窑洞、豫西窑洞。
③干栏式:分布在广西、海南、贵州、四川以及侗族等少数民族地区。
由原始的巢居发展而来。
其建筑布局十分灵活,无轴线限制,多依地势自然错落,建筑材料也取当地盛产的竹、木、树皮等,甚至墙体与屋顶也用竹、木、茅草构成。
著名的如云南傣族的竹楼、哈尼族的“蘑菇房”,布依族的半边楼、纳西族的“垛木房”,以及海南黎族的“船形房”。
④三坊一照壁与一颗印式:分布在云南昆明、大理、纳西族、白族居住区。
中国建筑史 第3章住宅与聚落
竹木构干阑式 主要分布地:广西、海南、贵州、四 川等僮侗语族地区各少数民族 干阑在民间住宅中,以竹、木梁柱架 起房屋为主要特征。分布广,主要用于潮 湿的山区或水域。房屋一端搭在岸上,大 部架于水上,是金石比用时代的干阑式建 筑。
木构井干式 主要分布地:东北、云南等林区。 用井干壁体作为承重结构墙,在我国原始 社会便使用。东北及云南等林区所见木垒 墙壁的住宅,是民间的一种普遍做法,端 部开凹榫相叠。但因受木材长度限制,通 常面阔和进深较小。
该地区山地又盛产硬木和竹林,硬木用 于建房,竹片则提供相当于建筑骨架的拉筋。 又由于地理和气候原因,盛产水稻,从而糯 米、红糖是就地取材的最好凝固剂。这三种 建筑材料和砂石、石灰一起,构筑成丰富多 彩的各式土楼。
窑洞 主要分布地:豫西、晋中、陇东、陕 北、新疆吐鲁番一带。 窑洞前身是原始社会穴居中的横穴。 窑洞住宅以天然土起拱为特征,主要流行 于黄土高原和干旱少雨、气候炎热的吐鲁 番一带。
建筑特点:
1、其梁架正贴为抬梁式,次间和边贴为穿斗式,从而 大堂室内空间开敞,而其它梁架由于有多柱落地和 梁枋穿插,楼高但结构稳定。 2、楼上立柱和下层柱并不对齐。上层柱立于梁上,故 底层梁较大。为了打破后楼5开间的过于平直,将 正脊分为3段,端部轻巧起翘,加之灰瓦白墙,江 南地区的秀丽住宅风格尽显其中。
江苏吴县东山尊让堂横(上)、纵(下)剖面图
三、福建永定客家土楼
西晋末年,由于中原的征战不断,黄河流 域的一部分汉人为了避免战乱而南徙渡江,来 到现江西、福建及 广东北部,为有别于当地原 有居民,被称之为“客家”,客家人在漫长的 历史过程中演绎出一部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特文 化。福建的客家文化,集中在闽西,以长汀为 中心的地区。 “客家“二字所代表的大概就是那听不懂的 客家方言、看不够的客家土楼及数不清的客家 祠堂吧。
住宅与聚落的概念
聚落概念
➢ 本意 • 新石器时期随着从事农业生产并开始定居生活而出现 的群体聚居之处,是村镇和城市的雏形
➢ 引申 • 泛指一切形式的聚居点
院落进深与房高的平均比例: 吉林15/3 北京10/3 江浙5/3 福建3.6/3
天井:减少辐射、促进通风
➢ 影响住宅形式的因素 • 社会结构、家庭组织、生活方式、私密性观念、对自然 场所的认知方式、宗教信仰
门光尺(1.44营造尺,460.8mm) 分8份,确定门、窗、床等器物尺寸 实用衍生- “街门二尺八,死活一齐搭”: 大门宽二尺八寸(约90厘米),可使轿舆、棺 材等大型用具顺利通过。以门尺衡量,恰落于 吉位,属最佳尺度住宅Βιβλιοθήκη 念➢ 住宅 • 居住的地方
➢ 民居 • 民间居住性建筑,居住性建筑与住宅同义,民间与官式相对
➢ 乡土建筑/风土建筑 • 民间建筑,强调与城市相对的乡土性 • 土生土长,具有环境性格、风俗内涵和生活场景特征的各类房屋及其他 历史地标
➢ 影响住宅形式的因素 • 自然气候 • 可供使用的材料与技术手段
居民与聚落包括发展与合作
居民与聚落:发展与合作引言聚落是一种人类自然聚集的地方,人们在此生活、工作和社交。
聚落的规模不一,从小村庄到大都市,都被归为聚落之类。
同时,聚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人们的发展和聚落的发展之间是互相促进的。
居民是聚落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对聚落的发展和维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围绕居民和聚落的发展,探讨居民和聚落之间的合作、发展等问题。
居民与聚落的关系分析聚落与居民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他们之间的发展互相促进。
因此,聚落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聚落中,居民多数是普通劳动者,他们的生产和消费决定了聚落的经济发展。
同时,居民和聚落之间也存在着非经济的联系,比如文化、信仰、社会风俗等,这些联系也决定了聚落的文化发展。
总的来说,聚落和居民是不可分割的。
聚落和居民之间的合作是充满机会的。
聚落可以提供就业机会、住房、商业和公共设施等。
同时,居民也可以为聚落做出贡献,比如提高生产力、增加消费和税收等。
因此,聚落和居民之间应该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实现共同发展。
居民和聚落的发展居民和聚落的发展有很多方面,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经济发展经济是聚落的基础,居民和聚落的经济发展是互相促进的。
居民的生产和消费决定了聚落的经济规模和质量。
同时,聚落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商业机会,增加居民的收入和福利。
因此,居民和聚落应该共同努力,加强经济发展。
促进聚落经济发展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建立有效的市场机制,加强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等。
同时,居民也应该增强自己的经济意识,提高生产力和消费水平,增加聚落的经济支持。
社会文化发展聚落和居民的文化、信仰、社会风俗等有很大关系。
聚落应该提供足够的文化场所和活动,为居民提供精神支持。
同时,居民也应该关注聚落的文化发展,共同推动聚落的文化建设。
建设环境聚落和居民的生活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因此,聚落和居民应该共同关注环境建设。
聚落应该从建设环境设施等方面下功夫,提高城市品质,提高居民的生活舒适度。
居民与聚落知识点
居民与聚落知识点居民和聚落是社会生活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概念,它们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单位和组织形式。
在本文中,将介绍关于居民和聚落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包括定义、特征、功能和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内容。
一、居民的定义和特征居民指的是在特定地区内居住的人群,是一个相对稳定的人口集合体。
居民通常在同一社区、城镇或乡村内居住,并且彼此之间具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和互动。
居民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居住稳定性:居民在特定地区内长期或长时间居住,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群体。
2. 社会关系:居民之间有着一定的社会关系,包括亲属关系、友情关系和邻里关系等。
这些社会关系对于居民的生活和社会交往具有重要意义。
3. 公共设施与服务:居民需要依靠社区或城镇提供的公共设施和服务,包括居住区、教育机构、医疗机构、交通系统和超市等。
这些设施和服务对于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至关重要。
二、聚落的定义和类型聚落是居民集中居住的地方,是一个具有一定规模和特定功能的区域。
聚落可以是城市、城镇或乡村,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
聚落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1. 城市:城市是一个相对大规模的聚落,具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经济活动和文化交流等特点。
城市通常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人口密度较高。
2. 城镇:城镇是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聚落形式,规模较小,包括市区、镇中心和周边的住宅区域等。
城镇通常以商业、行政和服务为主要功能。
3. 乡村:乡村是以农业为主导经济活动的聚落形式,包括村庄和农田等。
乡村通常以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的生活为主要特点。
三、居民与聚落的功能居民与聚落有着密切的关系,彼此相互依存,共同发挥着一定的功能。
以下是居民和聚落的主要功能:1. 居住功能:居民通过聚落提供的住所满足基本的居住需求,获得安全与舒适的生活环境。
2. 社交功能:聚落为居民提供了进行社会交往和互动的场所和机会。
居民通过聚落中的各种社会组织和活动,建立社会关系,并参与社会生活。
中国建筑史复习1-9章详细摘记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0.1 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1建筑的多样性:南方山区有架空的竹、木建筑--“干阑(下层用柱子架空,上层作居住用,认为是由原始社会的巢居发展而来)北方游牧民族有便于迁徙的轻木骨架覆以毛毡的毡包式居室新疆维吾尔族居住的干旱少雨地区有土墙平顶或土坯拱顶房屋黄河中上游利用原木垒成墙体的“井干”式建筑全国大部分地区则使用木构承重的建筑2建筑的主流:木构承重建筑——优点:a取材方便b适应性强c有较强的抗震性能d施工速度快e便于修缮搬迁缺陷:a木材稀少b易发生火灾c用量大d难以满足大空间需求0.2 木构架的特色1穿斗式木构件:(或称“串斗”式,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区)构架用料小,柱子排列密,用于空间尺度不大的室内特点:a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b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c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2抬梁式木构件:(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可采用跨度大的梁,取得较大的室内空间特点:a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梁总数可达3-5根)b柱上采用斗拱时,梁头搁置于斗拱上我国北方屋面设保温层(一般用土加石灰构成)3斗拱:定义:主要由斗、拱、昂构成。
一般使用在高级官式建筑。
最早形象见于周代铜器命名:宋代称“铺作”,清代称“斗科”或“斗拱”,江南称“牌科”分类:柱头上的斗拱称为柱头铺作(清称柱头科),是承托屋檐重量的主体两柱之间置于阑额(清称额枋)称为补间铺作(清称平身科),起辅助支撑角柱上的称为转角铺作(清称角科),起承托角梁及屋角作用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唐宋前重结构,明清以后重装饰。
(注意斗拱的命名)4其他:叉手:台基:柱础:0.3 单体建筑的构成1单体建筑的特点:简明:是指平面以“间”为单位真实:是指对结构的真实性显示——结构的暴露:a表现木材力学的性b改善木材通风条件c便于及时维修有机:室内空间的灵活分隔另一个特点:平面、结构、造型三者不可分割性2屋顶的命名和识图0.4 建筑群的组合1庭院:概念: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
第二章__住宅与聚落g
79
80
苏州天官坊陆宅平面
42
实例二:江南地区住宅
2.乡镇天井式 平面采用对称式,但只有一条轴线, 轴线上有门屋、轿厅、大厅、等建 筑,有的还有库房,在水网地区, 除轿厅外另设船厅。 减少太阳辐射、凉爽宜人、 占地面积少
江苏吴县东山 天井式住宅
43
实例二:江南地区住宅 3.民间小型宅院 平面大多不规则,主体 建筑仍成天井式围合,但 大门顺应街道,出现斜入、 侧入等和利用周边不规则 地形作花园的情形。
33
( 4 )如意门 如意门的门口设在外檐柱 间, 门口两侧与山墙腿子之间 砌砖墙, 门口比较窄小, 门框 上方常装饰雕楼精致的砖花图 案。
34
( 5 )墙垣大门 墙垣式门最普遍、最常见的形式是小门楼形式, 没有进深, 门上有小屋顶, 它的样式尽管很多,但基本造型大同小异。
35
b.垂花门 位于宅院内部的垂花门,通常处在二门位置。它以 前檐挑出两根垂莲柱为其形象特征,一般多为“ 一殿一 卷式”,其屋顶由前部起脊顶与后部卷棚顶组合成勾连 搭悬山顶。 垂花门有一整套瓦饰、门饰、雕饰和彩绘,是整个 宅院的装饰重点。
陕西长治王休泰墓出土唐大历明器住宅 敦煌石窟第85窟富家宅院
17
唐代六品以上的官员的住宅通用 乌头门,敦煌石窟壁画上的唐代 大型住宅平面为长方形,外环墙 壁或廊庑,房屋多为3开间,明 间开门,堂和大门间有回廊相连。
乌头门
18
(三)宋元明清
1、宋代 城市的里坊制解体,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城市住宅形制 亦成多样化。宋代院落周围为了增加居住面积,多以廊屋代替回廊。前大门进
78
实例五:广西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源于明朝后期,随着华侨文化的发展而鼎 盛于二十世纪初,是融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华侨乡土 建筑群体,现存1833座,被誉为“华侨文化的典范之作” 、 “令人震撼的建筑文艺长廊”。 开平碉楼主要用于防匪,防涝及居住,其建筑风格 既有中国传统的硬山顶式、悬山顶式,也有国外不同时 期的建筑形式、建筑风格,如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庭 式、巴洛克式等等,千姿百态,异彩纷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木构井干式(图3-13) 木构井干式(
主要分布地: 主要分布地:东北、云南等林区。 主要特征: 主要特征: 用井干壁体作为承重结构墙, 使用历史: 使用历史:在我国原始社会便使用。 使用范围:不止于后来所见的东北、云南等林区。 使用范围: 东北及云南等林区所见木垒墙壁的住宅,是民间的一种普通做法, 端部开凹榫相叠。但因受木材长度限制之故,通常面阔和进深较小。
一图3一 ) (一)木构抬梁、穿斗与混合式(图3-8一图 一11) 木构抬梁、 一图 主要分布地: 主要分布地:北京、江浙、皖南、江西、湖北、云南、四川、 湖南、贵州等。 抬梁和穿斗两种技术在汉代便已成熟 技术在汉代便已成熟,此后在住宅中运用普遍。 技术在汉代便已成熟 北方多用抬梁式(3-8),其中以北京四合院正房为代表。 北方多用抬梁式 南方多用穿斗式( ) 南方多用穿斗式(3-9),如云南白族住宅的主体部分; 彝族住宅构架用穿斗而不落地,形成木拱架 木拱架。 彝族 木拱架 皖南、江浙、江西一带住宅中,为抬梁、穿斗混合式 为抬梁、 皖南、江浙、江西 为抬梁 穿 窑洞(
主要分布地: 主要分布地:豫西、晋中、陇东、陕北、新疆吐鲁番一带。 使用历史: 使用历史:由原始社会穴居中的横穴发展而来。根据洛阳挖掘出来 的地下粮窑群证明,窑洞至少有4000多年历史。今在陇东、陕北依然 可见窑洞分布。 主要特征: 主要特征:窑润住宅以天然土起拱为特征, 适宜的气候特征: 适宜的气候特征:主要流行于黄土高原一带和干旱少雨、气候炎热 的新疆吐鲁番一带。
(五)碉楼(图3-15) 碉楼( 主要分布地:西康、青藏高原、内蒙古。 土楼( (六)土楼(图3-16) 主要分布地:福建、广东、赣南等。 窑洞( 17) (七) 窑洞(图3-17) 主要分布地:豫西、晋中、陇东、陕北、新疆吐鲁番一带。 阿以旺( (八)阿以旺(图3-18) 主要分布地:新疆南部。 毡包( (九)毡包(图3-19) 主要分布地:内蒙古、新疆。
(四)砖墙承重式(图3-14) 四 砖墙承重式(
主要分布地: 主要分布地:山西、河北、河南、陕西。 主要材料: 汉代仓房, 主要材料:河南洛阳县出土的汉代仓房,以砖砌方室较多 汉代仓房 以砖砌方室较多,证明 当时砌砖技术已很发达,但在住宅中用砖不普及 住宅中用砖不普及。 住宅中用砖不普及 在明代砖普遍用于住宅砌墙并承重 明代砖普遍用于住宅砌墙并承重,并因此在北方形成 明代砖普遍用于住宅砌墙并承重 和普及了硬山式住宅。
(2)内院 ) 为家庭的主要活动场所。内院正北是正房 正北是正房 为家庭的主要活动场所 正北是正房,也称上房、北房或主房, 是全宅地位和规模最大者,为长辈起居处 为长辈起居处,内院两侧为东、西厢房 为晚 两侧为东 西厢房,为晚 为长辈起居处 两侧为 辈起居处,正房两侧较为低矮的房屋叫耳房,由耳房、厢房山墙和院墙所 辈起居处 组成的窄小空间称为“露地 露地”,常被作为杂物院使用,也有于此布置假山、 露地 花木的;连接和包抄垂花门、厢房和正房的为抄手游廊 抄手游廊,雨、雪天可方便 抄手游廊 行走。内庭院面积大,院内栽植花木,陈设鱼缸盆景,家人纳凉或劳作, 为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 (3)后院 ) 后罩房居宅院的最北部 居宅院的最北部,布置厨、贮藏、仆役住房 居宅院的最北部 厨 贮藏、仆役住房等;如住宅有后门, 后门的位置在后罩房西北角的一间;院内有井。后院是家庭服务用区。 后院是家庭服务用区。 后院是家庭服务用区 整个四合院布局中轴对称,等级分明,秩序井然。 整个四合院布局中轴对称,等级分明,秩序井然。
2 、住宅构筑类型
(一)木构抬梁、穿斗与混合式(图3-8一图3一11) 木构抬梁、穿斗与混合式( 一图3 11) 主要分布地:北京、江浙、皖南、江西、湖北、云南、四川等。 竹木干阑式( (二)竹木干阑式(图3-12) 主要分布地:广西、海南、贵州、四川等侗语族地区各少数民族。 木构井干式( (三)木构井干式(图3-13) 主要分布地:东北、云南等林区。 砖墙承重式( (四)砖墙承重式(图3-14) 主要分布地:山西、河北、河南、陕西。
建造做法: 建造做法: 经长期规制约束和建造技术的发展,做法比较规范化,且成熟。 主要建筑为抬梁加硬山,次要房屋用平顶 次要房屋用平顶。 主要建筑为抬梁加硬山 次要房屋用平顶 房屋墙垣厚重,对外不开放 墙垣厚重, 墙垣厚重 对外不开放,靠朝向内庭院的一面采光,故院内噪声低、 风沙少。 室内常设炕床;分隔有隔断墙 分隔有隔断墙(木框架钉板,外糊纸)碧纱罩 碧纱罩(槅扇轻 室内 分隔有隔断墙 碧纱罩 巧,格心棂子多用灯笼框中镶裱字画,可摘下)和各种落地罩 各种落地罩; 各种落地罩 顶棚由架子与面层组成,架子讲究的用木制方格,一般的秫稭杆扎结, 顶棚 面层裱纸 ; 地面常用墁地,有方砖和小砖 有方砖和小砖两种,上等之宅,用砖规格大,磨砖对缝 地面 有方砖和小砖 漫好后, 再涂几道桐油,并打蜡。 室外地面用普通条砖铺地,路心常用方砖。 室外地面用普通条砖铺地 色彩亦以灰色屋顶和青砖为主,朴素实用,体现出尊卑分明、秩序井 色彩 然和雍容大度的气质。
(二)竹木干阑式(图3-12) 二 竹木干阑式 竹木干阑式(
主要分布地: 主要分布地:广西、海南、贵州、四川等侗语族地区各少数民族。 主要特征: 主要特征:以竹、木梁柱架起房屋。距地较矮,是为隔潮之用。 分布广,主要用于潮湿的山区或水域。南方侗语族地区少数民 族一直大量使用。东北清代仍有一种用作仓房的干阑建筑:
(九)毡包(图3-19) 毡包(
主要分布地: 主要分布地:内蒙古、新疆。 建筑历史: 建筑历史:毡包主要是以游牧生活为主的牧民居住的建筑方式。先秦即 有此种建筑。元、清两代,因少数民族统治之故大量使用,且有定居式的 毡包了。 使用民族: 使用民族:主要为蒙古族牧民外,还有哈萨克、维吾尔、塔吉克等族。 建筑特征: 搭建方便, 铲去草皮,略加平 建筑特征:毡包搭建方便,构造简单 搭建方便 构造简单。架设时,地面铲去草皮 铲去草皮 整,依毡包大小在地面浅挖槽线 浅挖槽线,然后将用皮条绑扎枝条的骨架围合 皮条绑扎枝条的骨架围合竖立 浅挖槽线 皮条绑扎枝条的骨架围合 成壁,再将一伞状拱起网架置于上 伞状拱起网架置于上,节点与竖直骨架交接处,用皮条扎紧, 成壁 伞状拱起网架置于上 于外被羊皮或毛毡 外被羊皮或毛毡,用绳索束紧即成。 外被羊皮或毛毡 毡内地面为防潮湿,铺沙或干羊粪一层,上再铺皮垫、毛毡。毡顶伞 形骨架中心为一圆形孔洞,白天掀掉毛毡可采光。入口一般矮小,人需弯 腰方能人内。
第三章 住宅与聚落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中国住宅主要构筑类型及其特点,住宅与聚落 的发展及其成就,体会不同住宅类型与当地文化、地理、气候等因素之间 的关系。
(二)考核知识点
1、概说;2、实例
(三)考核要求
1、概说 掌握:住宅构筑类型; 掌握:住宅构筑类型; 了解:住宅形制演变 2、实例 掌握: 掌握:(1)北方四合院 (2)江南天井式住宅 (3)客家土楼 (4)窑洞住宅 了解:(1)西藏住宅 (2)安徽歙县棠樾村 (3)山西襄汾村
第二节
实 例
(一)北京四合院 (二)江苏吴县东山天井式住宅 (三)福建永定客家土楼 (四)河南巩县窑洞 (五) 西藏囊色林主楼 (六)安徽歙县棠樾村 (七)山西襄汾丁村
(一)北京四合院
总述: 院落式住宅的典型,其平面布局以院为特征。 总述:北京四合院是北方地区院落式住宅 院落式住宅 院 院落组成: 院落组成:四合院住宅由房屋墙垣围绕,大多坐北朝南,院内房舍都面向宽 广的院落。四合院不仅有较佳的通风、日照效果,还有安静的居住环境。 以三进院的北京四合院为例(图3-22一3-23-图3-24) 以三进院的北京四合院为例 (1)前院 前院 前院较浅,以倒座为主,主要用作门房、客房、客厅 为主, 前院 以倒座为主 主要用作门房、客房、客厅,大门在倒座东南隅, 靠近大门的一间多用于门房或男仆居室,大门以东的小院为塾,倒座西部小 塾 院内设厕所 前院属对外接待区.非请不得入内。 厕所。前院属对外接待区 厕所 前院属对外接待区.非请不得入内。
(五)碉楼(图3-15) 碉楼(
主要分布地: 主要分布地:西康、青藏高原、内蒙古。 使用历史: 使用历史:在西南一带边疆,汉时或更早已有碉房。 建筑环境: 建筑环境:碉楼住宅与山地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关,多在板岩或片麻岩构 造的山区,这里易剥落加工,取石方便。
(六)土楼(图3-16) 土楼(
主要分布地: 主要分布地:福建、广东、赣南等。 使用历史: 使用历史:客家自三国两晋以来,以唐宋和明清几个时期为主,为逃避 北方战乱而迁移南方的中原移民的住宅。 客家大体上居住于广东、福建、江西三省接壤地区以及广西、台湾、 海南等省区,这些地区的土质多属“红壤 土质多属“ 土质多属 红壤”或“砖红壤性土壤”,质地黏 重,韧性大 韧性大,稍作加工便可以夯筑起高大的楼墙。该地区的山地又盛产硬 韧性大 盛产硬 木和竹林,硬木用于建房,竹片则提供了相当于建筑骨架的拉筋。 木和竹林,硬木 同时,由于地理和气候的原因,客家由原来的麦作文化改为稻作文化, 从而糯米、红糖是就地取材的最好凝固剂。这三种建筑材料和砂石、石灰 一起,构筑成丰富多彩的各式土楼。
(三)福建永定客家土楼
客家人渊源来历: 客家人渊源来历: 先民为黄河流域的汉人。东晋时,因避乱始迁至赣水中部, 唐末至北宋再迁到广东诸州;南宋以后,客家人主要集居于岭南山区。 客家人的住宅形制: 客家人的住宅形制: 由于移民之故,以群聚一楼为主要方式,楼高耸而墙厚实,用土夯筑而 成,称为土楼。至今保存较好的最古者为明代土楼。 客家土楼形式和做法的共同点: 客家土楼形式和做法的共同点: 第一,土楼以祠堂为中心,是客家聚族而居生活的必需内容,供奉祖 先的中堂位于建筑正中央; 第二,无论是圆楼、方楼、弧形楼,均中轴对称,保持北方四合院的 传统格局性质; 第三,基本居住模式是单元式住宅。
(二)江苏吴县东山天井式住宅
建筑时代: 建筑时代:明代建筑, 总体布局: 总体布局:平面呈倒“凸”字形 第一个小“口”为三合院,楼层围合成一天井,正对院子的建筑为三开 面阔,明间为大堂(相当于轿厅),两次间为卧室。 倒“凸”字形的大“口”为五开间的楼层建筑和两厢房围合一天井而成。 后楼进深和开间都很大,明间为起居的大堂,余均为卧室。; 两“口” 之间有横向的院子和廊连接,成为“备弄”(即夹道),兼具 巡逻和防火的作用。 两组建筑均为楼层,天井高深,通风量大,备弄和后院均为楼房建筑和 高墙间隔隙地形成,拔风采光,效果很好。 布局优点: 布局优点:天井式住宅,减少了太阳辐射,凉爽宜人,占地面积少,是明清 时期经济富庶、人口众多的江南中下游地区的典型住宅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