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合集下载

第四章 国际直接投资 《国际投资学》PPT课件

第四章  国际直接投资  《国际投资学》PPT课件

③市场导向型。
④生产和销售国际化型
第一节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2)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的特点
(一)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
第一,投资国与东道国的技术差距越小越好;
第二,中小企业在制造业的投资比大企业更具有优势;
第三,无论是投资国还是东道国,都不需要有垄断市场。
第一节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第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中赫克歇尔(-一)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 (俄第3)林二小(,岛凡H清⁃的是O比具)较有模优势比型投较的资成基理本论本的优假基势定本的是命题行合业理,
① 产业因素 ③ 国家因素
影响因素
② 企业因素 ④ 地区因素
第一节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3.市场内部化收益和成本比较 市场内部化的收益来源于消除外部市场 不完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具体包括以 下几个方面:
(1)统一协调生产经营,消除“时滞” (2)制定有效的差别价格以及转移价格 (3)消除国际市场的不完全性 (4)有效防止技术优势扩散和丧失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所分析的对外直接投资往往是 跨国公司针对内部因素进行决策的结果,除了区位 因素外,忽视了外部环境,如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对直接投资的影响。
该理论对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不具备解释 力。
局限性
第一节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三)内部化理论
1.内部化理论简介
内部化理论(Internalization Theory) 起源于1937年美国学者罗纳德·科斯 (Ronald H. Coase)的交易成本理论 (Transaction Cost Theory)。“内部 化”这一概念是由科斯首先提出来的, 他指出市场配置资源是有成本的,当市 场交易成本高于企业内部协调成本时, 企业内部的交易活动将取代外部市场的 交易活动。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一、垄断优势理论垄断优势理论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和原因作了科学的分析和说明。

该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摒弃长期以来流行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所惯用的完全竞争假定,根据厂商垄断优势和寡占市场组织结构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

但该理论无法解释不具有技术等垄断优势的发展中国家为什么也日益增多地向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

无法解释没有垄断优势的中小企业对外投资行为。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从贸易方面,随着产品从“创新”到“标准化”,创新国会由出口国变为进口国,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则由进口国变为出口国。

而且新产品的周期演进逐步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投资方面,具体内容:投资国生产、技术等优势,而东道国拥有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等的区位优势,如果把二者结合起来,投资者就可以克服到国外生产所引起的附加成本和风险。

对产品周期理论评价对产品周期理论评价对产品周期理论评价对产品周期理论评价三、市场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是英国学者巴克利和卡森以及加拿大学者拉格曼以科斯与威廉姆森等人的交易成本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内部化理论来解释企业跨国投资的原因。

内部化理论认为由于中间产品市场的交易成本过高,因此企业才选择跨国直接投资的方式,将中间产品交易内部化,即把本来应该在外部市场交易的业务转变为公司所属企业之间进行,以维持垄断优势和降低交易成本。

四、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核心是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特定优势和区位特定优势。

所有权特定优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独占无形资产所产生的优势,另一是企业规模经济所产生的优势。

内部化特定优势,是指跨国公司运用所有权特定优势,以节约或消除交易成本的能力。

内部化的根源在于外部市场失效。

区位特定优势是东道国拥有的优势,企业只能适应和利用这项优势。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东道国不可移动的要素禀赋所产生的优势,如自然资源丰富、地理位置方便等;另一是东道国的政治经济制度,政策法规灵活等形成的有利条件和良好的基础设施等。

第三章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第三章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规模经济优势案例:
企业是国内融资成本低还是国外融资 成本低?
公司规模较小,国内融资成本低 公司规模较大,国际融资成本低
瑞士雀巢公司 英国糖果公司
知识产权优势
包括生产技术、管理与组织技能及销售
技能等一切无形资产在内。
销售技能、渠道的重要性
投资要重视现金流的连续性
渠道为王 现金为王
案例:山东秦池酒厂的没落
没有提及影响国际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产业、技术
和市场等)
第二节 以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的国际直 接投资理论
垄断优势论
产品生命周期论 内部化理论 边际产业扩张论
国际生产折衷论
一、垄断优势理论 (Monopolistic Advantage Theory)
1.理论背景: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是最早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又
两人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二人并列为这一理论的创立者; 由于该理论主要是以产业组织学说为基础展开分析,因此也被称为产业组织理
论分析法。
斯蒂芬·赫伯特·海默
斯蒂芬·赫伯特·海默(Stephen Herbert
Hymer),1934-1974, 加拿大经济学家, 跨国公司理论之父。生于蒙特利尔,死于美 国纽约州的山达肯的一场车祸。 1960年美 国学者斯蒂芬·海默(Stephen Hymer)在 麻省理工学院完成的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 国际化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率 先对传统理论提出了挑战,首次提出了垄断 优势理论。
称所有权优势论、公司特有优势理论。
1960年,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Stephen H.Hymer)在他的博士论文《国内企
业的国际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研究》中首次提出了垄断优势来解释FDI的理论;

第三章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第三章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1、厂商垄断优势理论 • 1960年美国学者海默(Stephen Hymer)在他的博士 论文中提出了以垄断优势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理 论。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市场不完全”与“垄断优 势”。
• 在市场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市场具有效率,信息不 产生费用,没有贸易障碍、公平竞争),国际贸易 是企业参与国际市场或对外扩张的唯一方式,企业 根据比较利益从事出口活动。 • 而事实是:美国跨国企业在东道国筹集并投资而不 是在美国筹集(举债投资);大量证券资本涌入美 国,而对外直接投资流出美国;只投向某些部门。 • 这种事实难以用传统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来解释。
结论
• 可见,随着产品及其生产技术的生命周期演进, 比较优势呈现出动态转移的特点,国际贸易格局 相应发生变动,各国的贸易地位也随之发生变化, 创新国由出口国变为进口国,而劳动成本低的欠 发达国家最终则由进口国变为出口国。
• 根据该理论,各国应当依据比较优势的动态转移 决定生产区位选择与贸易方向。
评价: 进步性: ●把比较优势原理从国际贸易领域(流通)引入到国 际投资(生产)领域;
资本移动
利息率(利润率)
各国资本的供求关系
资本供给
资本需求
(二)麦克道格尔—肯普理论
• 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由大量的买者和卖者, 任何一个买者和卖者都不能影响市场的价格;产 品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各种生产要素可以完全 自由流动,没有任何干扰;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市 场情况理上的距离、文 化差异和社会特点等;
(3)国家特定因素,如有关国家的政治和财政制度
(政府在关税、税收、利润汇回、汇率政策等方面对外部市场实施干预时,跨国公司 可通过内部化来避免其某些政府的干预 ;市场进入限制等);
• 没有反映新技术革命对当代国际投资的影响。产 品更新速度加快,生命周期缩短,致使三个阶段 并不一定都依次在最发达、较发达、发展中国家 中进行。而且三阶段在三国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 不明显。

第五讲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第五讲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区位优势是指投资的国家或地区对投资者来说在投资 环境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它包括直接区位优势,即东 道国的有利因素;和间接区位优势,即投资国的不利 因素。 形成区位优势的三个条件: (1)劳动力成本。直接投资把目标放在劳动力成 本较低的地区,为寻求成本优势; (2)市场潜力。即东道国的市场必须能够让国际 企业进入,并具有足够的发展规模; (3)贸易壁垒。包括关税与非关税壁垒,这是国 际企业选择出口抑或投资的决定因素之一; (4)政府政策。是直接投资国家风险的主要决定 因素。

实际利率

实际利率是指物价水平不变,从而货币购买力不变 条件下的利息率。
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的关系
1 r i 1 1 p 或i r p

其中:

i——实际利率; r——名义利率; p——价格指数。
基本原理
R3 R1 R2 V 2 3 1 r 1 r 1 r
3、机构投资者成为国际资金流动的主体 机构投资者包括共同基金、对冲基金、养老基金管理 的基金、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基金会、捐款基金, 以及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 对冲基金:一是它主要活动于离岸金融市场,从而可 以回避大部分管制与约束。二是它在市场交易中负债 比率非常高。三是它大量从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
2、国际直接投资的两种主要形式 (1)绿地投资(新建投资) (2)跨国并购(兼并和合并)

没有统一的最低股份标准

3、国际直接投资的流量和总量
4、国际直接投资的模式
(1)自然资源导向型 原材料、低廉的非熟练劳动力、熟练劳动力、包括内含于个人、企 业和群体之中的技术、革新和其他创造资产(如商标名称)、物质 基础设施(港口、公路、电力、通讯) (2)市场导向型 市场规模和人均收入、市场增长、区域性和全球性市场准入、一国 特定的消费者偏好、市场结构 (3)劳动力导向型 (4)战略导向型 经劳动生产率调整后的B中所列的资源和资产的成本,其他投入的 成本,如至东道国或东道国国内的运输和通讯成本、其他中间产品 的成本 拥有有利于建立地区性公司网络的地区性一体化协定的 成员资格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综述一、主流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国际直接投资的研究对象是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研究的核心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决定因素、行为方式和条件等。

目前对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较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1、垄断优势理论(Monopolistic Advantage Theory〕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Stephen Hymer, 1960)在其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运用西方微观经济学关于厂商垄断竞争的原理来说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指出大企业凭借其特定的垄断优势从事对外直接投资。

它是一种说明当代跨国公司在海外投资具有垄断优势的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是最早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独立的理论,开创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先河。

后来金德尔博格〔Kindleberger,1969〕推进了海默的思想,认为跨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时具有规模优势、市场优势、生产要素优势等。

约翰逊〔Johnson,1970〕从知识资产的占用和使用的角度,阿利伯〔Aliber,1970〕从货币和资本的角度,卡夫斯〔Caves,1971〕从产品的异质化能力、知识和技术等核心资产的角度,彭罗斯〔Penrson,1976〕从规模经济的角度论述了企业的垄断优势。

邓宁〔Dunning,1977〕进一步把这种优势开展为“所有权优势〞。

即经过其导师金德尔伯格(Charles P·Kindleberger)以及其他学者的补充,开展成为完整的垄断优势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首次提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不完全竞争出发,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企业才能够以自己的各种垄断优势,如技术优势、资金优势、规模经济优势、管理技能和销售渠道优势等,对他国进展直接投资,方能抵消跨国经营的各项额外本钱和由此产生的劣势。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The Theory of Product Life Cycle)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于1966年5月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了?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一文,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引言国际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是指一国或地区的企业将资本投资于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企业,并且通过投资控制或拥有该企业的至少10%以上的股权。

近年来,国际直接投资变得越来越重要,对全球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国际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以及其在全球经济中的作用。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1.内生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认为,国际直接投资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

投资者通过跨国投资,将资金和技术引进到目标国家,从而促进了该国的经济发展。

此外,国际直接投资还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了工人技能的培养和提高。

内生增长理论强调了国际直接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

2.市场失灵理论市场失灵理论认为,国际直接投资是因为市场存在失灵而产生的。

在某些情况下,市场机制无法提供有效的资源配置和合理的收益。

通过国际直接投资,投资者可以绕过市场的限制,直接控制和管理资源,并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

市场失灵理论对于解释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和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

3.资本国际化理论资本国际化理论认为,国际直接投资是企业为了获取更高的利润而进行的策略决策。

通过跨国投资,企业可以利用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并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资本国际化理论强调了企业竞争力对于国际直接投资决策的影响。

国际直接投资的作用1.促进经济增长国际直接投资可以带来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引入,促进目标国家的经济增长。

外国投资者的投资使得目标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从而提高了整体经济效率和生产力水平。

2.促进国际贸易国际直接投资有助于扩大目标国家的出口和进口规模。

外国投资者可以通过在目标国家设立生产基地,提高本国产品在目标市场的竞争力,并促进双边贸易的增长。

3.促进技术进步国际直接投资带来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引入,可以促进目标国家的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外国投资者通常具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水平,通过与本地企业合作,可以改善其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

第2章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第2章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二)基本假设
内部化理论的三个基本假设 ●企业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从事各种贸易活 动存在各种障碍,其内部化经营的目的是 利润最大化 ●生产要素市场尤其是中间产品市场不完全 时,企业可以以内部市场替代外部市场 ●在不完全市场上实施内部化来到降低生产 成本,当这种内部化跨越国界时就产生了 跨国公司和对外直接投资。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
产品创新阶段
(New Product Stage) 产品成熟阶段 (Mature Product Stage) 产品标准化阶段 (Standardized Product St 将垄断优势、产品生命周期和区位因素结合起
来解释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时机和区位的选 择 从动态的角度分析对外直接投资,并增添了时 间因素 把国际直接投资同国际贸易和产品的生命周期 结合起来解释美国战后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与 区位的选择 使国际投资理论既可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也 可用来解释新产品的国际贸易。
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The 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 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由所有权优势、内部 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这三个基本因素决定的。 所有权优势 内部化优势 对外直接投资 区位优势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产生的背景
(六)内部化理论的局限性
• 与其它理论相比,内部化理论属于一般理 论,能解释大部分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同时,内部化理论不同程度地包含了其他 理论。
• 未考虑非生产要素的影响,只考虑自 身成本与利润之间关系 • 忽略了外部不完全市场对投资的积极 作用
第三节 考虑区位因素的国际直接投 资理论
• 一、国际产品周期理 论 • 二、国际生产折衷理 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四、折衷理论 折衷理论是运用折衷主义的方法对跨国
公司理论进行了概括性和总结性分析,是一 种综合性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邓宁提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折衷理论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吸收各家之长, 二是适合于解释不同形式的国际直接投资; 三是能够解释企业开展国际经济活动的三
种主要形式。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简言之,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企业,必须同时具有 企业的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特定优势生 产国际化的优势。这三种优势的不同组合将直接影响企 业的经营活动决策,见表5.1。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表5.1 企业优势和国际经营方案选择
对外直接投资 出口贸易 许可证安排
所有权优势 1 1 1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用企业内部过程转换替代市场交易,还 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于是跨越国 界的市场内部化过程,就形成了跨国公司和 国际直接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生产内部化过程带来的收益包括缩短交 易时间,避免市场的不准确性,跨越贸易壁 垒和外汇管制。 生产内部化过程形成的成本主要是跨国 经营管理不便,以及通讯联系方面的费用增 加。
国际金融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直接投资在 国际联系的。一些学者 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相关链接
一般认为跨国公司应具备以下三个因素: ①它是一个工商企业,包括设在两国或两个以上 国家的实体;②这种企业必须有一个中央决策体 系,有共同政策;③这种企业的各个实体通过股 权或其他形式形成联系,各个实体之间分享资源、 信息,同时分担责任。
内部化优势 1 1 0
区位优势 1 0 0
注:表中“1”表示具备该种优势;“0”表示不具备该种优势。

国际直接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是指一国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单独或共同出资,在其他国家的境内创立新企业,或增加资本扩展原有企业,或收购现有企业,并且拥有有效管理控制权的投资行为。

一、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是指投资者以控制企业部分产权、直接参与经营管理为特征,以获取利润为主要目的的资本对外输出。

1、国际直接投资内涵分析国际投资理论的内涵,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国际直接投资是指一国(或地区)的居民和实体(直接投资者或母公司)与在另一国的企业(国外直接投资企业,分支企业或国外分支机构)建立长期关系,具有长期利益,并对之进行控制的投资。

”日本学者原正行认为,“企业特殊的经营资源在企业内部的国际间的转移。

”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认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所谓直接投资应该理解为向接受投资的国家传播资本、经营能力、技术知识的经营资源综合体。

这里讲的经营资源是指在经营企业中发挥各种能力的主体,从表面上看是以经营者为核心的,更实质地讲,是指经营管理上的知识和经验,包括专利、技术秘密以及市场调查方法等广泛的技术性的专门知识,销售、采购原料、筹措资金等在市场上的地位,以及商标及信用、情报收集、研究与开发等的组织。

”澳大利亚学者A.G.肯伍德认为,“一国的一家公司在另一国设立分支机构或获得该国一家企业的控股权。

”2、国际直接投资发展脉络西方以发达国家作为投资主体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富。

在众多的关于发达国家境外直接投资的理论流派中,影响较大、被奉为经典性理论的有垄断优势理论、产品周期理论、内部化理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五大学派。

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关注和理论探讨,是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的,特别是美国哈佛大学研究跨国公司的著名教授刘易斯威尔斯1983年出版了《第三世界跨国企业》一书,被认为是研究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开创性成果,威尔斯提出了著名的小规模技术理论,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特殊的技术优势。

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理论介绍国际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和跨国公司(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简称MNC)是国际经济领域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探讨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理论基础、动因以及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国际直接投资的定义和理论基础国际直接投资是指企业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企业进行投资,通过获得股权或控制权来在投资国家或地区直接进行经营活动。

国际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三个方面:1.内部化理论:根据内部化理论,企业选择进行国际直接投资是为了通过直接控制海外市场来获取竞争优势,并将垂直整合整个供应链,从而获得更高的效益。

2.市场失灵理论:市场失灵理论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等原因,市场无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因此,企业通过国际直接投资可以直接控制生产要素,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3.资源基础理论:根据资源基础理论,企业通过国际直接投资可以获取特定资源和技术,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跨国公司通过在不同国家之间分散投资,可以充分利用各国的资源和技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跨国公司的定义和发展动因跨国公司是指在两个或以上国家开展业务的企业。

跨国公司的发展动因主要包括市场扩张、资源获取和资源整合:1.市场扩张:跨国公司通过在不同国家开展业务,可以实现市场的扩张和多元化。

进入新市场可以带来更多的销售机会和收益。

2.资源获取:跨国公司通过在不同国家投资,可以获取各国的资源,如原材料、劳动力、技术等。

这些资源可以为企业提供竞争优势,降低成本。

3.资源整合:跨国公司通过在不同国家之间分散投资,可以实现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

例如,利用低成本的劳动力生产产品,再以较高价格销售到其他国家。

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对全球经济具有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资本流动:国际直接投资促进了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总结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总结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一、国际直接投资概念国际直接投资指的是以控制国(境)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为核心的对外投资,又称为外国直接投资。

这种控制权是指投资者拥有一定数量的股份,因而能够行使表决权并在企业的经营决策过程中享有发言权。

二、主要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一)、垄断优势理论该理论是最早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由美国学者海默和他的导师金德尔伯格共同创立。

该理论主要以产业组织学说为基础展开分析,因此也被称为产业组织理论分析方法。

包括两方面主要内容:1.对外直接投资和垄断的工业部门结构有关,垄断优势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

垄断优势分为4类:来自产品市场不完全的垄断优势,来自要素市场不完全的垄断优势,来自规模经济的垄断优势,来自政府干预的垄断优势。

2.产品和要素的不完全竞争性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在市场完全竞争的情况下,国际贸易是企业参与和进入国际市场或对外扩张的唯一方式,企业将根据比较利益原则从事进出口活动。

现实中的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关税非关税壁垒、政府管制等市场障碍和干扰是企业利用自己的垄断优势对外直接投资进入国际市场(二)、内部化理论也称为市场内部化理论,由英国学者巴克莱、卡森和加拿大学者拉格曼共同提出。

内部化是指企业内部建立市场的过程中,以企业内部市场代替外部市场,从而解决市场不完整带来的不能保证供需交换正常进行的问题,弥补市场机制不完整造成的风险与损失。

该理论认为市场不完全竞争是由于某些市场失灵,某些产品的特殊性质或垄断势力的存在。

内部化理论的3个假设:1.企业在不完全市场经营目的是利润最大化;2.当生产要素特别是中间产品的市场不完全时,企业就有可能以内部市场取代外部市场,统一管理经营活动;3.内部化超越国界时就产生了跨国公司。

内部化过程取决于4个因素:1.产业特定因素,指与产品性质、外部市场结构、规模经济等有关的因素,是最关键的因素;2.区位特定因素,指地理上的距离,文化差异、社会特点等引起交易成本变动;3.国家特定因素,指东道国的政、法、经制度对跨国公司业务的影响;4.公司特定因素,指不同企业内部市场的管理能力。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综述一、主流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国际直接投资的研究对象是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研究的核心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决定因素、行为方式和条件等。

目前对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较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1、垄断优势理论(Monopolistic Advantage Theory)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Stephen Hymer, 1960)在其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运用西方微观经济学关于厂商垄断竞争的原理来说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指出大企业凭借其特定的垄断优势从事对外直接投资。

它是一种阐明当代跨国公司在海外投资具有垄断优势的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是最早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独立的理论,开创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先河。

后来金德尔博格(Kindleberger,1969)推进了海默的思想,认为跨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时具有规模优势、市场优势、生产要素优势等。

约翰逊(Johnson,1970)从知识资产的占用和使用的角度,阿利伯(Aliber,1970)从货币和资本的角度,卡夫斯(Caves,1971)从产品的异质化能力、知识和技术等核心资产的角度,彭罗斯(Penrson,1976)从规模经济的角度论述了企业的垄断优势。

邓宁(Dunning,1977)进一步把这种优势发展为“所有权优势”。

即经过其导师金德尔伯格(Charles P·Kindleberger)以及其他学者的补充,发展成为完整的垄断优势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首次提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不完全竞争出发,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企业才能够以自己的各种垄断优势,如技术优势、资金优势、规模经济优势、管理技能和销售渠道优势等,对他国进行直接投资,方能抵消跨国经营的各项额外成本和由此产生的劣势。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The Theory of Product Life Cycle)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于1966年5月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了《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一文,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第六章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国际直接投资是指一国的投资者将资本用于他国的生产或经营,并掌握经营控制权的投资行为。

西方经济学国际投资传统理论主要是关予国际间接投资的理论,这是因为对外直接投资仅是近几十年才发生的国际经济现象,而国际间接投资早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就已出现。

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国际间接投资得到迅猛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垄断代替竞争并取得统治地位后,在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便出现了所谓的"过剩资本"。

这些国家为了获取高额利润,争夺商品销售市场,便竞相把这些资本输出到国外去。

二次大战后,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发展,由此引起的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和销售活动,超过了传统的商品贸易而成为世界经济的一项最重要的活动。

因此,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开始注重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研究。

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西方经济学家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进行抽象和实证研究,形成多种国际投资理论派别。

但概括起来,现代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主要研究的问题是:各个企业为什么要向国外进行直接投资,而不是选择各种间接投资的方式企业为什么选择以生产者的身份,而不是以出口商或许可证授方的身份进行国际经营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企业如何与占有天时、地利和人和的当地企业进行有效竞争并占据优势为什么国际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某几个行业为什么国际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为什么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企业都是一些大型跨国公司下面对几种影响比较大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予以介绍和评论。

第一节垄断优势理论一、海默的基本思想垄断优势理论(‰qheory of Monopoly Advantage)32称市场不完全论(Market Imperfection Theory),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海默(Hymer S.H.)于1960年在其博士论文中第一次提出的,他认为企业的垄断优势和国内、国际市场的不完全性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性因素。

第6章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国际商务》

第6章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国际商务》
提出产品创新——接近市场——通过竞争降低成本的跨国投资 模式;Louis T.Wells Jr(1983)的小规模技术理论和Sanjaya Lall (1983)的技术地方化理论都强调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具有的 竞争优势不是绝对优势而是相对优势。
6.2.2 交易成本和内部化理论
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和内部化理论(theory of internalization) 的根源来自于1930年代的科斯(R.Coase,1937)关于公司的理 论。其基本原理如下:由于公司内部和市场机制在执行不同类
小岛清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投资国)将陷入比较劣 势的产业(可称为边际产业)依次进行,而这些产业是东道国 具有明显或潜在比较优势的部门,但如果没有外来的资金、技 术和管理经验,东道国的这些优势又不能被利用。因此,投资 国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充分利用东道国的比较优势.
应该说,该理论比较日本学者赤松要的“雁式形态理论”,更符 合日本现实的国情,反映了当时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通 过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充分利用东道国的比较优势。
FDI分为两种。一种是FDI流入(inward FDI),指外国人获取本国 资产或外国投资者对本国的投资;另一种称为FDI流出 (outward FDI),指本国投资者获取外国资产或对外国的投资, 又称对外直接投资。我们将投资者所在国称为投资国(the home country),将投资流入的国家称为东道国(the host country)。
6.3 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关系理论
究竟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是相互替代还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呢? 是否存在其他关系?
FDI与国际贸易之间究竟是互补还是替代的关系,联合国贸发会议 (UNCTAD)将FDI分为三种:资源寻求型、效率寻求型和市场 寻求型。这三种不同的投资类型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FDI与贸 易之间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式对外直接投资的不同方面、在阐述边际产业向外转移
方面、以及在提出的政策主张方面,都只是反映和解释了
20世纪60~70年代尚处于初期阶段的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状
况。这种理论既不能解释当时处于鼎盛阶段的美国的对外
直接投资活动,也不能完全解释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迅
速崛起的新的对外直接投资情况。可以说,这种理论具有
6
一、垄断优势理论的提出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海默是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 究的先驱者。
1960年,海默在他的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 营: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首先提出了垄断 优势理论。
后经其导师金德尔伯格(Charles P. Kindle Berger) 的发展而形成理论体系,并得到广泛的重视,成为 研究国际直接投资最早、最有影响的独立理论。
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使国内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促进对外贸易
的发展。他总结出“日本式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即比较优势理
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投资国已经或即将陷于比较劣势
的产业,即边际产业依次进行。概括他的比较优势理论,可突
出以下三方面内容:摒弃了“市场不完全竞争”的观点,提出
了从投资国的具体情况出发,据以制定切实可行的对外投资策
上述种种,可以归纳为投资者对外直接投资要承 担的海外风险。因此,只有当投资者有能力在东 道国赚取比在母国企业更高的收益率和利润率时, 才可能去在该东道国投资。
2021/3/7
9
二、垄断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
再次,通过对美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 的实证分析,海默认为,进入东道国的投 资者不采取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证券投资等 进行间接投资,而是通过办企业进行直接 投资,其原因是在非完全竞争的条件下, 投资者拥有东道国当地竞争者没有的企业 优势,这些优势可以保证投资者获得高于 在母国企业的收益率和利润率。这些优势 表现在以下方面:
较强的时代特色。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仅仅是国际直接
投资理论中的一种,各国进行对外投资以及接受国外直接
投资都应该根据各国的国情选择合适的投资理论。
2021/3/7
3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对国际 直接投资理论的研究主要以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为研究对 象,分析和解释不同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与决定因素, 如垄断优势理论和产品周期理论,可以称之为对外直接投资 的理论。
第二阶段从7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重点由对外直接投资转向 研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跨国公司,因此可称之为跨国 公司的理论,如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第三阶段,80年代中期以来,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新发 展促使理论研究的重点从解释跨国公司的存在机制转向解释 发展机制。除了对以前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进行局部修正以 外,更多的研究围绕着环境、战略和组织结构的动态调整而 展开。此外,许多学者还另辟蹊径,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现实 和特点,纷纷提出关于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的理论,如“小 规模技术理论”等。
2021/3/7
10
1、资本优势
2、货币优势
3、管理优势
4、技术优势
5、营销优势
6、获取资源能力方面的优势
7、规模经济优势
8、政治力量优势
2021/3/7
11
二、垄断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
垄断优势理论强调,企业只有在具备一些 特有的优势,足以抵消企业对外经营的明 显不利条件时,才可能对外直接投资。
这一理论有两种代表性观点:一是以约翰逊提出 的“占有能力论”,强调信息(技术、知识)的 专有性,即企业对信息所产生的成果的占有能力 为代表;二是以凯夫斯为代表的“产品差异能力 论”,强调产品的差异性,即企业创造差异产品 的能力。
这些优势中,最关键的是营销优势和技术 优势,其他优势则只起配合作用。
2021/3/7
12
三、垄断优势理论的发展
1、核心资产论
在对外投资者所拥有的垄断优势中,最重要的是 技术和知识,即核心资产。对外投资者通过对核 心资产的占有,形成垄断优势,并发展对外投资, 在东道国获取高额利润,此即核心资产论。
市场不完全以及由税赋和关税导致的市场不 完全。
2021/3/7
8
二、垄断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
其次,海默指出,投资者去东道国办企业,相对
当地企业具有先天上的困难,它主要表现在经济、 政策、法律环境的不同和社会、文化、风俗习惯 方面的差异。这些因素将可能会增加企业在当地 经营的成本。
此外,投资者还要承担“距离上的成本”,这种 成本包括国际差旅费、通讯费以及信息传递费用 及决策所需要多耗费的时间等。
第二章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2021/3/7
1
【引导案例】 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
日本一桥大学教授、经济学家小岛清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
提出:根据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状况研究出来的理论无法解释日
本的对外直接投资。他认为,日本对外投资之所以成功,主要
是由于对投资企业能够利用国际分工原则,把国内失去优势的
部门转移到国外,建立新的出口基地;在国内集中发展那些具
西方学者常将金德尔伯格和海默并列为垄断优势理 论的创建者,并将这一理论称之为“海默-金德尔 伯格学派”。
2021/3/7
7
二、垄断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
首先,通过大量的实证分析,海默指出,现 实的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市场。
垄断优势理论认为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是跨国 公司进行对外投资的根本原因。
海默认为,至少存在4种类型的市场不完全: 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不完全、由规模经济导 致的市场不完全、由政府干预经济而导致的
略;摒弃了“垄断优势”的观点,强调了比较优势的原则,继
续维护传统的国际分工原理;摒弃了“贸易替代型”的观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提出了“贸易创造型”的发展战略。
2021/3/7
2
这种从国际分工角度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与
其他理论相比显然有其独到之处,对传统的国际直接投资
无疑是一种冲击。小岛清在区别日本式对外直接投资与美
2021/3/7
4
本章主要内容:
垄断优势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内部化理论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其他直接投资理论
2021/3/7
5
第一节 垄断优势理论
一、垄断优势理论的提出 二、垄断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 三、垄断优势理论的发展 四、对垄断优势理论的评价
2021/3/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